时间:2022-09-30 08:2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综合素质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导读::现代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品质。中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地理品质。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地理品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时展的需要,结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品质,这有助于学生将来与自然和睦共处,形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学生良好地理品质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时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未来的世界、生活,取决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我通常会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们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更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工作中常常会很自觉地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的要求,尤其是以后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学,在决策时会思考此项目的环境效应,并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中学地理应培养学生如下地理品质:1.人口适度发展的人口观 在我们国家,每个家庭多生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如果满足其基本生存的条件,似乎影响不大。多生一个孩子,对我们国家而言,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一,每年有高达四分之一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人口;还使得粮食、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医疗、教育、交通、就业等方面条件的改善也困难重重。其二,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比如用乱砍滥伐来获取木材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滥垦草原来扩大耕地,以至于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严重后果。当然,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独等等。既要让学生知道当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增长速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时,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时就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产生其他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对我们同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使得他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从而使他们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口观,因此,解决人口问题也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2.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在环境中享受的环境观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就是热爱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生活在良好的环境里,有益于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环境遭破坏后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直接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生存。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我们的班级、现象、学校,保护班级环境、校园环境。如建立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和就寝环境;建立一个整洁、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提高自己身心健康水平和学习效率;同时为构建良好的班风、校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公物。只有热爱自己班级、学校、家庭的环境,才能以这份爱心,以更博大的胸怀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去爱护全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3.充分而合理利用的资源观 对待资源的态度,一方面是节约资源,一方面是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资源期刊网。自然资源是大自然恩施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世世代代得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构筑的资源系统是十分脆弱的,一旦这个资源系统被破坏,恢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惜每一粒粮食,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养成节俭的优良品德。自觉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草稿纸重复利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不赶时髦,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具,增强节约资源的地理意识。与此同时,建立更广博的资源概念,时间也是资源,珍惜时间,充分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同学也是资源,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交往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学校的各方面的条件也是资源,怎么样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求得自身充分自由地发展。有的同学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各方面的长进就比较明显。同学之间也会因为对自己身边这些资源利用程度的不同而使得“贫富差距”扩大。4.于己、于生态、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说,上游山区的人们通过砍伐树林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然而,他们往往没想到,因他们的砍伐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得下游地区的河湖淤塞,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大大下降,以至于下游地区的人们就要用数倍于上游地区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财富的代价,用于修筑防洪大堤,以及其他的防洪、泄洪设施。而一旦洪水泛滥对下游地区所造成的灾难,则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的。各个局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构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素,而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则不是指局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课堂上,还给同学灌输如何实施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个人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着自己在将来的社会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每个同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科素材丰富、生动有趣的优势,挖掘我们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素材,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求知欲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在这些方面做学生的表率,比如粉笔的充分利用;讲台上粉笔盒的整理、粉笔灰的清理等等。这些小事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用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来感染学生。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有现代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高素质公民。
摘要:
随着现在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是摆在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现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贯穿到教学中。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成为关键的部分。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些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现在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尤其重要,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每一堂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概述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表现。通常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小学生能够学好数学的保障,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小学数学阶段,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数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常可以观察数学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对学科的特点就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开发他们智力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标准通常都是以分数来论高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小学数学的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评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保障。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训练。可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从单一的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而是应该转变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在这样的发展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以分数作为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 生物教学 科学素养 培养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是指个体从小养成的、基本的素养和心理品质。它是不断发展的,而且对个体的终身发展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由知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的方法技能、科学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价值观等内容。
二、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众所周知,现代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而科学又是技术之本,技术又是经济之源。另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行,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之一。因此,增强我国劳动者整体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关乎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中学时期是个体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对中学生的教育情况关乎将来劳动者的整体水平,在中学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生物教学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物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使广大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
如果中学生对科学具有比较充分而准确的理解,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他们在将来就能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和产品,对科学家及科学事业有合理的认识,做出科学决策,形成科学创造精神和能力,就能够在这个日益科技化的社会中立足。
三、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内容。它指的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通俗的说就是科学研究活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科学实验过程是它的集中方式。
生物的实验及观察是重要科学方法,是得出大量一手感性认识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类认识生物的基本途径。整个生物界物种繁多、千姿百态,并且形态各异、结构和各自的生理现象都异常多样,这些都需要人类的仔细观察才能得出。对于中学生来说,观察材料有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资料以及自然界的生物活体等等。在学生进行实验或者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找到准确的视角。
通过对中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是向学生传授使用科学方法的良好途径。现代生物实验,教师应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不着急把学生引向教材中所得出的结论。让中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充分的观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再由此推论出结论。在生物实验中,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区分观察到的现象和推论中的现象的异同,培养他们的批评和创新精神,从而养成他们用科学方法进行验证推论的习惯。
2.课堂教学讲授中,传递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课堂讲授话语是教学中最主要的信息传递载体,教师在课堂上表述的教学话语,不但对学生学习情况有影响,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认识观等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在生物课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话语给学生传递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科学没有绝对、一定等永恒不变的条件,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能传递当代科学思想的话语,这些话语带有推测性和不确定性,比如“由此我们能够得到的推论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从刚才的情况我们可以归纳出…”“我们导出的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这种观点支持了……”
另外,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注意模型与真实现象的区分。模型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物的真实情况,但并代表它就是完全能呈现真实的情形。教师要通过课堂中的话语来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比如:在《DNA分子结构》章节的教学中,为了避免有些学生会把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当做真实的分子结构图,教师需要在讲授中强调:DNA分子结构图是根据DNA分子的X光衍射图谱以及其分子不同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的一种假设模型,这样的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对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进行解释,以及对基因突变复制等遗传现象进行演示,可是这并不是DNA分子的真正结构,真正的结构还有待探索和发现。
3.在学生的讨论与反思中,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可以从中得出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劣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改进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生物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反思性作业,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此外,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所欲言,积极开动脑筋,围绕老师抛出的话题深入探讨,教师对发言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你是怎么由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DNA分子的确是双螺旋结构吗?你怀疑过它的真实性吗?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吗?为什么?等等。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但对问题本身有更深入的思考,而且会慢慢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四、结束语
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发展自身良好的科学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任靖波.当代科学本质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尝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7,(03).
[2]杨明志.浅析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01).
[3]严晶文.生物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01).
近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部署要求,以深入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纲要》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为载体,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为补充,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教学研究,构建教育网络,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健全工作机制,心育工作有位置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全面成才的必然要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健全机构,制定计划,强化指导,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教育局成立了由主管局长任组长、教研室、普教科等职能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依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搞好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体局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指导中心,各中小学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教科室,建立健全了市―县―校三级工作网络。
(二)制定发展规划
围绕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工作方针,制定了《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突出重点关键,强化业务考核,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清、思路明、措施实。同时,指导各县(市、区)和中小学分别制定了各自发展规划,并将发展规划细化到学年、工作任务量化到学校、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有规划目标、有工作机构、有专项考核、有责任人。
(三)加强业务指导
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班组、进家庭的“三进”,先后制定下发了《平顶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关于开展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平顶山市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活动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二十多个,对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同时,实行基层教研员联系学校、定期听课指导制度,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定期深入基层联系学校,进行听评课活动,督促各学校明晰思路,提高认识,开展工作。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心育工作有作为
坚持以心育人、全员育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足开好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不断提高心育工作能力。
(一)好健康教育课
结合学校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小学每年不少于12节,初中和高中每年不少于14节,督促学校按照要求配备教材,细化课时。为确保健康教育课时落实到位,市教育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检查,利用开学、教育督导、综合检查等契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指导,查课时、查教材、查档案、查活动记录,确保全部开设、不留空白。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中和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督促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工作计划,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实行全员育人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倡导“每一个教师都是心育工作者”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与校园文体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力营造“人人都是心育责任人、处处都是心育责任点、时时都是心育全过程”的良好氛围。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通知》,督促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机制,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和宣传活动,每年一个主题,及时回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使其化解心结,健康成长。
(三)开展心育教研
发挥心理健康教学研究在提升心育能力中的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专业化、科学化。市教育局基础教研室,围绕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发放调查问卷3000多份,圆满完成“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中学生学业情绪常见表现及有效干预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8项,分别获得省、市奖项。同时,加强校本研修,先后编印《小学生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等心育书籍二十余册。新华区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通过国家级课题鉴定。近年来共评出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五百多篇,心理漫画两百多个,教学设计三百多个。
三、加强教师配备,心育工作有队伍
教师是最核心的资源,关系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工作队伍,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为我们创办书法特色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我校决定从学校的写字教学入手,争创特色,全面落实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学校在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所规定课程外,开设了写字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我们认识到写好汉字不仅是书法家的事,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事。书写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培养形成良好习惯、优秀品格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从多个层面分析,说明加强写字教学对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及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格素质的重大意义。 <
二、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素质,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是学生自身之需,是基础教育之需,是社会发展之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写字教育观念,促进教师形成“学写字即学做人”的教育意识,让学生成为写字主体,成为学习实践、创造发展的主体;更新写字教育目标,让教学不再只是让学生学会了写字,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更新写字教育方法,即根据写字教材特点,寻找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优化写字教育资源,力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现学生写字的自主化,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民主化,达到写字教育个性化、特色化,从而为培养学生写字素质服务,为学校写字特色建设服务。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从教育论角度看,教育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国内不少专家研究表明,汉字的书写有利于人的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写字教育要努力唤起学生积极的需要,创造各种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获得多种心理上的体验,进而提高其写字素质。写字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素质教育活动。要找到合理的写字教育途径,运用恰当的写字教育手段,以渐变为指导,从传统中捕捉精神,在创新中融进自我,急躁不得,虚伪不得。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练手、练眼,更要练心,需要学生巨量的实践和闪光灵感,以透悟艺术规律,掌握精熟技巧,提高诸多修养,净化心灵品格。进而才能培养学生具有汉字书写所需的多种写字素质(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思想素质等)和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素质(主要是经过有选择后提取的有关技法论述),达到健身怡情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既为学生在日后的书法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又使一些将要从事其他研究与工作的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与陶冶。同时,也能够丰富写字教育资源,提高写字教育质量。让我们在孩子们的心里根植一颗“写工工整整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中国心吧!
三、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创设良好的写字教育环境,大力促进教师书法水平的提高。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教材和本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写字的实际现状进行写字教育。培养学生把字写得准确、工整、整洁、美观,提高运用汉字这一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在写字教育中,要发挥生活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写字素质、道德素质、意志毅力、智能素质、审美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同时,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在写字教育中的作用,由点到面地完成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任务。并且让学生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做人的信心,让他们挺起胸膛做人,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和审美水平。(二)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开创科学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字技能,提升写字教育质量。
2、开辟多种教育渠道,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形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
3、开发写字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开展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道德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5、开办各种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写字水平及教育素质,形成良好的写字教育氛围,促进学校写字特色的建设。
四、课题实施过程设计和主要措施
(一)本课题的实施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
明确目标,进入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同时按照一定的方法,了解小学生写字素质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学习理论经验文章,在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写字教学,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撰写相关论文。
2、实施阶段
有了理论指导,有了案例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以经验形式提炼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所遇见的成功的做法。尤其注意学生个案的搜集和整理。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成立学校“云笔”书法班,制定各项制度和章程。在校内建立一套基本完善的写字教育体系,发现学生中优秀的小小书法家,组织这些学生进行书法创造,提高学生的写字素质,并向报纸杂志投稿,以厚实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
总结课题运作情况,查漏补缺,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
(1)做好实验验证,总结,撰写有关经验论文及实验报告。
(2)收集,完善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
(3)学校对课题进行自查。
(4)准备验收、评价。
(5)推广实验成果,对课题实验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本课题的主要措施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字素质教育中,我们突出强调了课内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写字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的相配合。
1、激发兴趣,引导写欲。如创设想象、课件展示、实物演示、模型制作、律动表演、儿歌诵读等。
2、多种途径,科学练习。如执笔运笔新认识、先练长体字新方法、整体观察汉字特点等。
关键词: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91-0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培养兼备高科学素质和高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推动下,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性、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已成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被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它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并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关注。
由于现代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的理念已经逐步渗透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甚至是我们的生活当中,如工业、农业、医疗、药物、食品、环境、法律、伦理等等,并与这些领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使之成为自然科学中向前飞速发展的带头学科;同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也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大学本科生中进行生命科学的素质教育,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意识的综合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哈佛大学首先将生命科学课程设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后,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将生命科学列为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但是,在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实施上仍存在许多片面和不足,如何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怎样提高人才的质量,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人教育”,并如何体现有别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依然是目前高校通识课程教学上面临的巨大挑战。
暨南大学是一所招收境内、境外学生的综合性侨办大学,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其明显的办学特色就是拥有比例较高的外招生,独特的生源结构使得外招生的教学背景、文化基础等与内招生存在着很大差异;同时暨南大学又是一所相对文科专业较多的高校,文科生较多,由于国内中学时代过早的文理分科,导致文科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些特点都给暨南大学的生命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更好地推进通识教育中“育”的理念,笔者结合这几年开设的“基因与生活”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与尝试,来探索侨校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立足“理论基础,成果前沿”
诚如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述:“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通于人。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因此,通识教育应有别于专业教育,不应把过多的应用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列入通识课程中,应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我们开设的“基因与生活”通识课程,主要涉及的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区域――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其在近半个世纪中的发展之快、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影响之大是人类始料未及的。这门课程面向的是暨大非生物专业的所有学生,主要的授课对象是各人文社科专业的文科学生和生物专业以外的理工科学生,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外招生。内外招学生因社会制度、教育体制、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导致文化课的基础和背景差别很大,外招生思维比较活跃,但理论知识相对比较贫乏,而文科生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基础又相对薄弱等等问题,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采用“理论基础,成果前沿”原则:(1)基因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主要是向学生普及基因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2)紧扣基因技术与人类生活及社会其他领域密切相关的宗旨,在教学内容中安排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突变与基因病”、“基因工程与转基因生物”、“基因诊断与治疗”等章节,展示基因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趣。(3)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和尖端学科,近年来新技术、新发展、新成果层出不穷,我们随时根据学科发展动态,将基因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发展动态引入教学当中,如“人造生命”成果一公布于世,我们就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生物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4)基因领域有很多创造性的成果因其对人类和社会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在教学内容中我们又增加了对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和成果的着重介绍,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宣扬诺贝尔的精神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5)由于很多基因技术和基因研究目前属于新生事物,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专门设置了一章“基因专题”,介绍目前基因领域最具争议的事件,如克隆人的争议、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基因财富与掠夺、基因武器、基因专利等等,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元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教学中应将通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贯穿整个课堂的全过程。此我们在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遵循有利于发挥学生是“教育主体”、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改变以往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相对比较灵活的授课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1)借助多媒体、视频、影像资料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地讲解相对比较深奥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如在学习DNA的双螺旋结构时,采用大量图片结合背景资料介绍当年Watson和Crick发现DNA双螺旋的经过,使学生不但了解了DNA的结构,同时也对两位发现者和DNA发现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学习遗传中心法则时,采用动画手段和视频资料的方法,使相对枯燥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变得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印象深刻。(2)采用案例式、研讨式、问题式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加强课堂互动。在基因专题章节中,对于目前具有争议的基因事件,我们没有贸然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是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见解,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如“克隆人的争议”采取专题讨论的方式,“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采用案例式的方法,而“基因财富”则采用讲座的形式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十分受学生欢迎。(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学校的教学网站上搭建了“基因与生活”的本科课程建设,其中包涵课程的简介、中英文的教学大纲、教材与参考文献、教学资料与内容等,使学生在课前即对本课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网络资源和基因领域的最新成果的融合,让学生先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和了解新的成果和动态,再带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如“人造生命”的成果刚公布于世,我们就布置学生先借助网络资源,再在课堂上就此引发人造生命与伦理道德的大讨论,使学生时刻关注基因成果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
三、优化和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综合测评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给学生刻板的知识与技术,而是传授他们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程考核中,我们采取不同于专业课程考试中单一以知识的难度、深度来衡量学生的做法,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转向注重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多层次的考核方法,形成平时考核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试评价体系:(1)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将学生的上课考勤、课堂互动表现、问题讨论、作业情况作为平时考核的内容,考查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热情。(2)期末考试取消卷面考试,采用专题论文的形式,不限定题目,要求学生的论文内容尽可能不与课堂内容相同,进一步拓宽和丰富学生在基因领域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生命科学是一门迅猛发展的学科,在侨校面向非生物类学生开设有关生命科学的通识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类自身和所处的环境,科学地看待与生命相关的现象和事物,对于提高侨校本科教育质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但是在教学上需结合内外招生的知识基础、教育背景、文化背景、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实现通识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义遒.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J].中国大学教学,2008,(9).
[2]江伟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
[3]麦宇红.农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0,2(2).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 功能 定位
教育部自1995年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一些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在决策层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确切内涵认识不足,有的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不过是高校评估中的一项指标;有的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仍是知识教育,没有升华到“人的全面教育”理念的高度,只注重高等教育的工具性,导致教学实践的功利化倾向:一方面人们高喊“素质教育”的口号,各种被冠以“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却在不断压缩,导致课时严重不足;而作为人文素质核心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更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那么,理工科大学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误区?大学语文课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大学语文课应该怎样定位?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途径及意义
教育部部长周济针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大学教育使大学生“不仅应该有较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应该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品性,或者说是一个健全的人。”其中良好的道德、情感、品性的养成便来自于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必须长期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办学思想,而不是一个行政命令,也不是一段时间内开展的一项活动,这是一个塑造人格的教育,是教会怎么做人的教育,绝非很多人理解的一种才艺教育。另外,具备人文素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而人文科学知识中最首要的就是文史哲知识。而这种知识如果仅仅从各种活动和讲座中得来,难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系统,知识的人格化也就很难实现。任何一种活动和讲座都替代不了课堂系统地学习人文知识,领会人文精神。要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重视人文素质类公共课程系统足量的开设,为学生搭建一个人文素质教育平台,让学生通过系统的人文知识的学习,领会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完成人格提升。
大学教育阶段和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它是青年人走进社会前最后一道接受正规教育的关口,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联系密切。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生甚至一些教育者,都会产生只要学好专业知识,不做文人不必学人文的想法,导致了有知识没文化的结果,有的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和许多不健康心理,其作为一个“全面的人”的发展受到限制,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教育有三种境界:第一,使学生具备谋生手段――独立出来;第二,社会发展的建设者;第三,“全面的人”。什么是“全面”的人?“全面”意味着全方位,要具有深湛的知识学养,不俗的能力,宏伟的理想,健康的情感,博雅的气度,高尚的人格。培养“全面的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第一或第二种境界,学生只知道“何以为生”的本领,却不知道“为何而生”的意义;使学生明白“为何而生”就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这在理工科的大学更具有迫切性。首先,从个体角度讲,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本成型期,是他们对教育成果进行“反刍”和内化的时期,更应该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其次,从社会角度看,未来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科学和人文是未来人的两大价值支柱。“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最后,从就业的角度看,学生就业后真正完全从事本专业的人毕竟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和转换自己的从业方向。一个人的科学与人文知识越宽,融会贯通的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就越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品格高、气质雅的人,又能为其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多岗位的创业基础。
二、大学语文是理工科大学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大学语文课是理工科大学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众所周知,理工科大学设置的面向全校的、旨在提高学生全面人文素养的课程大致有以下几门: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两课”、大学英语。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课程的内容就会发现,“两课”的目的旨在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色彩、理论导向浓,其学习直接诉诸人的理性,根本上还是为了树立一种“他律”意识。大学英语课程在四六级、考研的导向下很大程度上已经剥落了其人文色彩,更多属于一种语言工具性的学习,因此在人文素质的提升方面,其教学很难进入“自由王国”的阶段。
由此看来,担当着人文素质教育重担的核心课程,就非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课莫属了,但是传统文化课程重在从文化的本源、风俗器物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其学习也更多以理性思考为指归,知识性强。那么,大学语文课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就彰显出来了。这门课程,既没有了初高中语文面临的升学考试压力,而且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语言文学功底,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唯一可以直接诉诸人的感性的课程,具有审美与陶养情感的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理工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对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定位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始,国家教育部提出并实施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基于对大学语文课所承载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认识,一些高等院校将大学语文课逐渐地从选修课变成了公共必修课。但大学语文课程课时的缺少也为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造成许多先天不足;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由于对这门课程的功能与定位认识不足,致使该课程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些都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困难。
那么,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那些功能?该怎样定位呢?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也就明白了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使命,这一课程的建设就有了一个导航系统。具体说来,大学语文的功能既体现在工具性层面,也体现在价值层面,但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价值层面。因为前一层面更多的体现为求真,后一个层面更多体现为求善与求美。
从工具性层面来看,大学语文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具体知识的梳理和传授方面,大学语文能帮助理工科学生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系统的了解,增加文学素养,同时也为以后这方面的自我修养提供了指南。第二,大学语文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文字表达形式,便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文章者,天下之公器也”。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这在现代社会尤为突出,文字交流是最重要的社会交流形式。大学语文教学虽然不再像中学语文那样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但它仍具有此项功能。第三,大学语文能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向度,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众所周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综合及相互融合,才能培养集成式的创新人才。既是物理学家又精通音乐的爱因斯坦说,物理给我以知识,艺术给我以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科学发现中需要直觉和灵感,而直觉、灵感很多来自人文和艺术,其中包括文学。
从价值层面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传承文化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养情感三个方面。
第一,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民族文化重要的承载方式,也是人类在历史的纬度中为自己的生命与智慧做的存根。在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情况下,文学这种社会作用尤为突出。《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的孔子的一些讲话;《孟子》是孟轲(孟子)的学生记录的孟轲与学生谈话的精髓。这样,孔孟之学构成了中国的主流文化的内容,即儒家学说。《道德经》是老子的智慧之文,《庄子》是庄子恣肆的美文,老庄之学构成了道家文化的主流内容,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囊括了风雅颂,一部《史记》既是“无韵之离骚”,又是“史家之绝唱”;而且,在一切传统文化领域,文学对人文精神的阐释是最具活力的,因为文学是通过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反映传统文化精神的。
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学习与欣赏,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中国古人追求读书的博、雅境界。“博”主要是知识的占有,“雅”就是精神旨趣和风仪气质了,“雅”很大程度上包括一个人的审美情趣。知识广博却对美无欣赏与驾驭能力的人,作为生命的个体,其生命质量不能保证;作为未来改造社会的人,给社会带来的隐患也是不堪设想的。倡导“革命不要忘了美育”,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用一句话来概括美育之于人的意义:“慢慢走,欣赏呀!”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大家都像爬山的人一样渴望最早到达山顶,他们只想着怎么使自己的攀登技术不断提高,却忘了欣赏路边的风景。当代的理工科大学生虽然生活在象牙塔之中,但是就业的压力,使他们学习的功利化倾向尤为明显,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是他们学习的核心内容,而恰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审美教育是非常薄弱甚至是缺席的,这必然导致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退化。没有审美眼光的生命不会感动,更无法催生出思想和创造力。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一些与时代相关,与生命相连,美而有韵的名篇佳作的细读,把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从无意识深处唤醒。“从而让学生能在一片弥散审美意象的诗意空间去体悟宇宙、人生、历史和世界。”使他们最终滋生出一种诗性的生命情怀。一个懂得欣赏美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雅人,才接近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三,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作用还体现在陶养学生的情感。这里的情感,用夏中义先生的话说,指向三个层面:“情感、情怀、情操”,“情感是有对象的,你爱大海,你爱祖国,爱你的家人;这爱所以发生,因为你是有情怀的;对这情怀的坚持,就是情操。”它包括个体在社会中基本的情感需求,也包括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相结合的高级社会性需要,如道德感等。情感陶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让受教育者学会爱和担当,学会有尊严的活着,这也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本身并不会自发地教育人,凡是放任自流的地方,年轻人的心灵在每一步都会遭到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更应该重视和加强情感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情感的引导。语文的文以蕴情、以情动人决定了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个性与灵魂。国内有心理学家提出情感教育过程即:“情动、感受―体验、理解―价值体系化、人格化”三个相互关联并逐步过渡的环节。具体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就是我们通过美的文学作品来感动学生,感动之余他们必然会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进一步内化,就玉成了其内在精神和气质。文学为何能如此打动人?因为好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在审美关照中反映出人类永恒的种种生存状态,探究生存的智慧,经典的作家,“有能耐将理念体味转化成一种心境,再用意象或有乐感的韵律,娓娓道出”,从而达到“情理互渗,诗哲合一。”“幽寂而不枯燥,澄明而不浅薄”,因此更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乡情、人生际遇等佳作的学习与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要懂得什么是爱,还要懂得爱需要能力与艺术,不但要知晓什么是人生,还要思考如何勇敢地面对;通过对文学佳作的学习、理解、体验与思考,学生会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拥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爱国情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明白做人与做英雄的真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名利有一种超脱、恬淡的认识。拥有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学会辨是非,知怜悯、懂宽容。通过情感熏陶,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情感和谐发展的人,成为一个懂情感会担当的人。
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功能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语文课担负着健全人教育的责任是一门综合素质课。它是以了解文学知识为基础,以文学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的解读与欣赏作为切入口,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实现完全自由的、非功利的学习,充分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真善美的体悟中,提高人文、文化素质,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完成一个“健全的人”的塑造。因此,在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大学语文课应该作为人文素质核心课给予充分的课时保证,以利于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林亦农.大学语文教育三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
[2]周冶南.课程设计高教提速与广义语文课程设计[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罗毅.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C].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
[4]教育部部长谈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J].科学时报,200-4-6.
[5]赵惠霞主编.大学语文[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赵惠霞.美育与心灵家园建构[J].哲学研究,2002年第9期.
[7]罗开瑞.工科大学大学语文教改与素质教育浅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8]敖桂华.人文素质的提高呼唤语文教育[J].光明日报,2005-12-7.
【关键词】通识教育;行政文秘;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实施途径
通识教育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一般而言,通识教育也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与专业化教育相比较,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其重在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即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了专业教育的功利性与实用性。
一、行政文秘专业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行政文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秘书职业是一种渗透于一切行业之中的职业,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各个战线的领导机关,农村、医院、学校都需要或多或少、或专职或兼职的秘书人员来支持和辅助领导及领导部门的工作。同时,由于秘书工作的综合性特点,它与行政管理、经济贸易、财务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性,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领导处理行政事务,辅助领导决策。综合概括为辅助决策、沟通协调、信息处理、督促检查、调查研究,以及办文、办事、办会等行政事务处理工作。可见,行政秘书是一个综合性、服务性、文化性很强的职业。行政秘书不仅要具备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最基本的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与培养对学生发展是不利的,通过通识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当前行政文秘专业教育现状迫切需要推行通识教育改革。专业化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它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工作岗位不断出现,“专业对口”已不再是唯一目标了。因此,某些专业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其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行政文秘就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从其传统专业建设而言,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如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仅仅围绕行政和秘书岗位核心工作,且过于偏重党政机关政务管理,政治性较强;专业课程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等等问题,结果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一直处于矛盾的状态――社会市场人才需求十分广泛,而专业人才又不能很好地符合市场需求。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往往比专业化更为有效。因此,在行政文秘专业推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行政文秘专业课程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途径
(一)行政文秘专业课程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原则。一是要遵循“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原则。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通常它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模块,要求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二是要遵循课程、环境和活动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原则。课程、环境和活动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关系,要使专业核心课程与通识类课程之间存在拓展、衔接、引申等关系,引导学生从自身知识体系以及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进行选择,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三是要遵循“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原则。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具备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四是要遵循既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原则。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乃至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因此,中国的通识教育既应突出中国特色,又应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整合国内外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二)行政文秘专业课程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途径。一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在行政文秘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改革方面,综合考虑当前乃至今后行政文秘人才特殊培养的需求,同时结合就业、升学、公务员考试等多种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上,以“理论够用,强化专业素养,突出专业技能”为主线,围绕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和法学、经济学、秘书学、文学六大学科模块分别开设相应课程。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围绕管理学学科可以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等课程;围绕行政学学科可以开设行政管理、企业公共行政学等;围绕政治和法学学科可以开设政治学、法理学、经济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围绕经济学学科可以开设宏观、微观经济学、会计基础等;围绕秘书学学科可以开设秘书理论与实务、档案学、写作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等;围绕文学学科可以开设现代汉语、中国文化、中外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等等,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行政管理和文秘岗位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又能够适应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应岗位的需求。学生未来无论是考研、读双学位、就业乃至职业提升和转换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在专业技能性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可适当开设技能性实践课,比如行政事务综合实训、文书写作与档案管理实训、电子政务实训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二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在行政文秘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方面,除了全校公共课例如思政、马列、中国近代史、外语、体育、计算机、军事理论与军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外,专业特色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尝试按照以下思路设置:首先,设置文化学科课程――例如中国文明文化史和西方文明文化史、中外历史经典研读、文学名作与写作训练等。旨在让学生对中西文明的发展历程有整体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法、以历史的眼光认识事物;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同时提高解读文本和写作能力。其次,设置社会科学课程――例如财务管理、投资理财等、营销学、管理心理学、危机管理等课程,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教学方法上,则借助于某个学科的某些片断,通过短暂的学术探索,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学习经过简化的、较为完整的学科概论或常识。第三,设置数学和逻辑学课程――通过基础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中的重大时间及数学家的创见和发明,了解数学的文化功能和思想价值,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学课程则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并能够识别和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提高思辨能力。第四,设置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课程,如音乐、戏曲表演、绘画赏析、影视欣赏、书法、社交礼仪、演讲口才、摄影摄像等。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想象力、表现力,提升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第五,设置拓展性训练课程――创新创业训练以及社会实践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各类讲座等,拓展学生的岗位适应范围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以上五个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旨在向学生展示人类的基础性学问与精神实践领域中的问题及其思考和探索之路,展示人类社会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演变和人类当代状况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拓宽其思想视野,提高其精神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天下关怀、文化自觉与学术探讨之精神。
总之,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推行行政文秘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可以弥补当前国内对该专业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足,有效推进行政文秘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在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职业气质,提高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自由发挥个人潜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注:本论文是我校“青年教师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4JXC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立宾.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鸡西大学学报,2012(06).
[2]张艳艳.高校文秘专业教育的课程定位策略.教育与职业,第20期.
关键词: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60-02
一、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因而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大,高校每年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办有财务、会计专业。面对招生、就业的大好局面,我们从事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扪心自问,我们培养出来的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吗?特别是独立院校要培养出富有一定的财会理论功底,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又很强的应用型人才,彰显其办学特色,如何实现?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对设有财务、会计本科专业的“985”、“211”高校和独立学院进行调研,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学生分别座谈;到用人单位与财会人员座谈;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座谈,了解和掌握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员对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看法。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初上岗时动手能力差,主动性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很长一段时间进入不了角色;对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重大业务问题束手无策;绝大多数毕业生头两年工作不令人满意。在校学生认为:在校对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一知半解;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走过场,达不到目的;财务理论、模拟、教学与实际之间的疑问得不到及时、准确地解答,久而久之,就不求真知。对此,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制订财会专业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作用,对实现独立学院培养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走向之一,是从理论到实践。大学生在校掌握的是高度抽象概括了的专业知识,具有抽象性、普遍性、一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而实践活动则具有直接现实性、个别性和特殊性之特征。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的理论认识见诸实践,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实现“理论实践”的过程。目前,各类院校财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均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我们认为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期安排、教学内容等方向需进一步优化,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优化方案如表1所示。
1.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框架。
2.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的具本内容。(1)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在我们目前调研的独立学院工科院校财务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普遍是: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专业实习财务决策模拟训练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普遍是:军事训练会计循环实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认识实习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审计实训行业会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优化后的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机械制造工程实训专业实习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财务、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财务、会计决策(审计)模拟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其优化理由是:使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针对性强,理论理解更深,实践收效更大。具体来说,即第1学期,进校后进行军事训练,与高校普遍做法同步;第2学期利用1.5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弥补对社会知识了解的不足;第3学期增加机械制造工程实训这一实践环节,目前较多院校财会专业没有设置。通过1周的时间对一个行业的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等进行训练,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基础;第4学期通过2周的专业实习,了解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相关知识,树立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第5学期通过3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掌握财务、会计手工操作方法,增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第6学期通过2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计算机模拟实训,掌握财务、会计计算机操作方法,增强对现代化手段的运作能力,为日后运用现代化操作方法打下基础;第7学期通过2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决策(审计)模拟训练,掌握某些专业技巧,掌握一些实现专业职能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创新能力;第8学期通过4周的毕业实习、17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加强学生对社会和专业方向的进一步了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2)实践教学环节学期安排的优化。目前多数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期安排是:财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1、2、5、6、7、8学期,6、7学期分别有2次,而3、4学期没有安排;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1、3、5、6、7、8学期,3学期有2次,7学期有4次,而2、4学期没有安排。这种安排造成各学期实践教学环节工作量不均匀,第7学期4次实习,任务过重,课堂教学停停开开,学生学习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安排、组织工作量。优化后,形成4年8个学期,每个学期有一次实践教学内容,分散社会联系、组织实践教学环节工作任务,使实践教学环节不断线;科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优化。①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实践环节内容包括出纳业务、会计业务、纳税业务、融资业务、投资业务、利润分配业务、报表分析业务、预算业务、成本控制业务、资产评估业务、内部控制与审计业务、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业务等。②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中围绕专业课程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有仿真模拟实验、单项的专业技能训练、综合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并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通过课内软件实习,课外自主技能训练,利用所学软件模拟参与经济活动的控制、会计实践模拟、会计实际工作系统演化等训练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③面向社会需求,系统设计实践模块,即基础会计仿真实践模块、会计与财务信息化实践模块、证券市场实验模块、ERP沙盘模拟模块、资产评估模块、审计与CPA实践模块等内容。(4)构建“四化”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①自主化,学生自主创新、自主选题、自主管理实训内容,自成体系,交出有创新意义的财务实训报告。②个性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实验场景、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技术路线,交出财会专业实训报告,教师点评,体现差异化、个性化。③场景化,将实验室内部模拟场景与实验室外的不确定性、动态的现实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变与协调能力。④体验化,实行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强调学生自临其境、切身体验,感知、感受经济生活和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写出真实的实训报告。
三、结语
独立学院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势在必行。近两年来,我校财务、会计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上述改革和优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教师、学生、社会的一致认可。
1.专业理论知识深化。优化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环环相扣,在公共基础课程和数理人文基础课程阶段,设置了社会调查、机械制造工程实训实践;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阶段,设置了专业实习实践;在专业核心课程阶段,设置了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计算机模拟实训、决策(审计)模拟训练实践;最后,进行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的结合,从而,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为走向社会,胜任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在各个实践环节中,同学们要围绕出纳业务、会计业务、纳税业务、预算业务等十余项业务,分别运用手工操作、计算机软件模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是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得到了升华。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到工厂、下车间实践操作,特别是在机械制造工程实训和专业实习中,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通过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计算机模拟实训、决策(审计)模拟训练等实践环节,学生的业务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得到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奋进精神;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财务、会计岗位要为企业当好家、理好财,任重道远,必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光明磊落、勇于担当、遵纪守法、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1]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热搜: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改革 小学教育教学
现在,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培养,除了教会他们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外,更要教育他们从小培养良好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基本的处事风格,它会伴随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养成教育里很重要的方面。只有从小培养好的养成习惯,才能从根本上培养一个人,好习惯的培养是孩子成才并走向成功的基础。本文将重点介绍小学教育中的养成教育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
21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以网络化和高科技化为特点的新时代,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一个人不仅要具备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灵活思维。
这就需要现在的小学教师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树立现代观、价值观、养成观,全面引导学生立业成才,培养良好的养成意识,加强对学生行为品质和做事习惯的培养。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首先做好一个人才能做好每件事,那么学校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完善养成教育的实施?本文将会展开论述。
一、小学教育中养成教育的意义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造就品格,品格决定成败,可见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在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会有几个关键的生长期,在这几个关键期里受教育者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认识能力也较差,这就需要有人来进行指导。从小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自觉形成一种潜意识,对以后的事业生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人一生的行为资本,为以后更好的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国内由于长时间应试教育的实施,在很长时间内,家长及教师更加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道德及身心素质的培养。现在,我国道德教育虽然有所改观,但与发展规划所提出的要求还有差距。
所以,加强道德素质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同目标。道德需要从小抓起,并且最关键的就是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处事习惯等。
养成教育既有利于我国教育目标的实现,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又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培养新时期人才有着长远的积极作用。
素质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新时期的接班人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的人,而养成教育的主题就是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与养成教育是紧密相关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实实在在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东西。通过养成教育的培养才能更好的实现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建议
(一)教师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
小学生由于身体和心智还不成熟,所以自我意识不是很强烈,在平时大都数是模仿身边的大人的行为习惯。而距离他们最近的就是每天陪在他们身边的老师,作为教师有义务做一个好榜样,这将对学生的养成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生看来,教师在他们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甚至代表着一种权威,比家长说话还有分量,所以,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影响是很大的。
只有教师自身素质过高,知识文化渊博,言谈举止得体,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做榜样。
教师要做到随时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能培养出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培养习惯需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做不好会有很严重的后果。许多小学生都没有形成良好习惯,所以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在平常小事中多教育和规范做事原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二)在表扬中不断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
教师在养成教育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是教育者,一方面是塑造者。
教师对于小学生的评价和态度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假如采取一贯的打骂政策,只会给学生心理留下阴影,甚至扭曲学生心理。相反,教师应该增加对学生的表扬和赞美,对于他们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鼓励,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慰藉,更加激发学生做好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要鼓励做的事情,时间久了,学生会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重视表扬的促进作用,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养成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三)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有着自身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因此一直以来因材施教都是教育者遵循的原则和制度,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养成教育工作。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和性格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表扬其优秀的品格,改正其错误的做法。对于性格倔强的要培养其温和的品格;对于性格温柔的要培养其果断刚烈的品格;对于贪玩的孩子要劝其多学习文化知识;对于心胸狭小的要培养其宽容大度的品格。
三、结束语
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有助于小学生尤其是低龄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塑造高素质人才。
学生的品质道德,行为习惯,能否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都需要教师的殷切指导和教育。养成教育,重在坚持,重在改革创新,围绕以人为本,从身边小事做起,向榜样学习,建立良好品德,通过运用表扬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将会影响一生的的学习和生活,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也要看其养成教育的发展,所以,小学教育中的养成教育是迈向人生的关键一步,学校以及社会都要重视这一教程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发展观;高校;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28-02
艺术教育领域从狭义上讲, 是指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或艺术家们的专门工作, 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就是如此。从广义上讲,它是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艺术教育的受众目标有学生、老师、业余爱好者、未来艺术家、家庭、社区以及其他行业等;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有音乐、戏剧、电影、诗歌、美术、舞蹈等;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有艺校、培训班、多媒体网络、交流演出、艺术活动等。它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艺术 “创作”灵感 , 鼓励“亲身”进行艺术创造和艺术实践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为繁荣中国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有关专家则认为,艺术教育是人们掌握认识本民族和人类文化艺术的过程,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创造性个性和智力财富潜能意识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中国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和独特的地位。
而高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目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欣赏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应重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创造并不只是指专业的艺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像个人的穿着、寝室的布置、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而审美创造活动能使大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探索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来引导人突破自身局限,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从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艺术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性,艺术教育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起了激励作用。
4.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他的独创性,而艺术欣赏也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前文提到的审美能力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就象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因为“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2007年10月20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张葆冬的题目为《确立科学的艺术发展观》一文,提出并确立了艺术发展观这一概念。科学的艺术发展观要求弘扬主旋律和发展多样化。这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矛盾的两个方面主次分别的科学认识。辨析和判断一定社会形态的艺术的进步,主要看它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的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那些透露或把握了历史运动的艺术实践。总书记指出:“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刻体验人民前进的准确信号,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升起更加昂扬的理想风帆,描绘更加美好的生活蓝图,激励更加坚定的奋进信心,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努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功立业。”
而科学的艺术发展观应当具有以下四个层次:一是艺术在历史的积累和接受的过程中的丰富和发展。二是艺术在思想品位上的提升和发展。而艺术与思想之间的联系不但相互促进,而且是本质性的。因此,承认思想的进步,就必然承认艺术的进步。三是艺术在艺术表现能力上的不断丰富和提高。四是艺术在技术基础上的飞跃和发展,因为艺术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影响艺术整体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基础和重要指导思想,以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导向,结合艺术的发展规律,将是高校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实践理论的重要保证。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中各个要素的相关性是教育得以发挥特定功能的桥梁。许多理论工作者都认识到“五育”的一致性和相互联系。各育既可独立地自成体系,又可渗透于“他育”之中起强化作用。艺术教育对于其他诸育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表现在:艺术教育渗透于德育,道德教化更易于被接受;艺术教育与智育相结合,有利于发展全面思维,促进创造力的培养;艺术教育在体育中运用,可以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地健康发展;艺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可以养成个体劳动的习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艺术教育对其他诸育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也说明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艺术教育的要求,按照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呢?
1.转变观念,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重视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其多样性、丰富性、时间空间随意性的特点,它是目前高校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占据重要的位置。高校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举办校际的具有鲜明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二是加强对学生文艺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同时鼓励各院建立文艺社团组织,不断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4.加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对外交流。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对外交流也很活跃,多年来,通过各种渠道与很多国家进行了艺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并且多次参加国际性的艺术教育活动。这一系列具有成效的艺术教育活动,对中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艺术是最能影响人心灵性情的一项活动。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心灵涵养、人文陶冶、塑造现代 人的灵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应该在不同层次上发展我们的艺术教育。高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担负着历史的重任,而艺术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是艺术审美。
总之,在整个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的今天,认识到了包含艺术教育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正在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我相信,通过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一定会呈现出新的局面,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开辟艺术教育百花争艳的大花园!
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因此,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确立科学的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张葆冬.确立科学的艺术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7-10-20.
[2]坚持科学艺术发展观 用进步文艺引领文艺多样化[EB/OL].中国经济网,[上传时间:2007-12-06 11:19:07].
[3]安然.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EB/OL].中广网,2007-07-20.
[4]邵晶.艺术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高教探讨,2008,(150).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及其研讨已经日趋深化,而作为其基础课的高师钢琴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中。高师钢琴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必须走出钢琴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突出其师范的特性,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使学生掌握实用性强的技能技巧,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及要求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审美化、艺术化的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然而沿用了多年的高师钢琴教学大纲及依据其编写的多种版本的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标准要求上,都受钢琴表演专业的相关影响,致使高师钢琴教材在内容上追求全面、系统、难度偏大,许多知识与技能是一个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无需掌握和不可能运用的。而在体系安排上,各类音乐知识与技能往往成独立分割状态,没有将它们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它们以互相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致使学生无法将各知识点融汇贯通,掌握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知识体系。
因此,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钢琴教学必然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等多方位进行探索与改革,寻求更为广阔的拓展与创新,促使学生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化。
一、在高师钢琴教学中融入适量的正谱伴奏
作为一个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的目的之一就是能为今后课堂教学中的齐唱、合唱伴奏;为课外活动中的合唱队、舞蹈队伴奏;为文艺演出中的独唱、独奏伴奏。因此,除了专门开设的即兴伴奏课外,掌握一般的正谱伴奏弹奏技巧是非常必要和实用的,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正谱弹唱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伴奏织体以及和声手法,为即兴伴奏提供可操作的途径,培养弹与唱的协调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四手联弹、双钢琴弹奏、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等。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技术能力训练和音乐感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对音乐整体与个体的感受能力。
如四手联弹曲目《军队进行曲》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通过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歌唱性弹奏的技能。这首乐曲的特点是旋律和伴奏织体分工明确,无论旋律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无论由哪一人弹奏旋律,在弹奏技术上都比自己独立完成一首乐曲时简化,所以弹奏都可以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旋律的表现上,这样就更容易体会和掌握歌唱性弹奏的基本要领。
2、通过这首曲子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伴奏声部分析出和声、伴奏织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伴奏织体及和声的感受能力,为即兴伴奏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听觉基础。
3、通过这首曲子的教学,学生在合作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双方达到节奏感协调,音乐感一致,并能注意到旋律与伴奏的呼应,对音量上的不同分配比例以及力度层次的控制,提高学生对音乐整体与个体的感受能力,控制声部均衡统一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感。
三、有针对性地选曲为即兴配奏学习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高师钢琴的教学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的钢琴弹奏基础与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学生条件参差不齐,而进校后课程繁多,练琴时间也相对较少。因此,要在4年的学习中掌握各种钢琴弹奏技巧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即兴配奏课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在有限的钢琴教学时间内进行高效的技术训练,由此,在教学中曲目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在高师钢琴教学大纲中,对于技能、技巧的教学都是以车尔尼599、849、299等程度的材料来衡量。因此,对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中练习曲的运用就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做到有的放矢,最终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在自己的原技术基础上稳步提高的目的。比如:
1.初级阶段以《车尔尼599》为主。可以选择的练习曲目有:
a.柱式和弦:44、49;
b.带低音和弦式织体:22、40;
c.分解和弦:85(两手交替)、87(右手)。
2.中级阶段可以选择《车尔尼718》(《24首左手练习曲》),《车尔尼849》。可选择曲目:
在《车尔尼849》中:
a、阿尔贝蒂低音:2、7;
b、长琶音:15;
c、短琶音:25;
d、震音:13;
e、分解和弦:10(两手交替)。
在《车尔尼718》中:
a、长琶音:3、18;
b、短琶音及分解和弦:6、22;
c、八度:24;
d、分解八度:21。
3.中级阶段(下):以《车尔尼299》为主,可选择练习曲目有:
a、长琶音:12(两手)、30(两手)、32(两手);
b、短琶音:3(右手);
c、分解八度:13、28;
d、震音:16(右手)、20(两手)、27(两手)。
4.高级阶段:以《车尔尼740》为主,可选择练习曲目有:
a、分解合弦:6(两手交替)、28(左手)、31(右手)、45;
b、短琶音:37、46;
c、八度:38(两手交替)、49;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练习解决技术难点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归类,从中吸取“营养”,掌握即兴伴奏基本织体形式和一般规律,从而为即兴配奏这门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课奠定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基础课——钢琴课要突出其师范性,就必须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拓展自己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从而进一步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社会对人材素质的全面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