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

时间:2022-06-20 03:2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俗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俗文化

第1篇

关键词:《酉阳杂俎》;风俗文化;节日;婚礼

《酉阳杂俎》内容繁多,包括神怪、人事、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方面,“弥不毕载,以类相聚”。书中也有关于风俗文化的记录,本文将论述其中的节日风俗与婚礼习俗。

一、节日风俗

(一)上巳节

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

唐朝时,每年的三月三日为上巳节。上巳节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活动为祓禊。魏晋时期,人们约定俗称地将上巳节的日期定为三月初三,故以后的上巳节又被称为“三月三”。祓禊,犹祓除,指除灾去邪之祭。灾,即灾害、祸患。邪,指致病的因素。祓除的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水祓,即斋戒沐浴。还有以器具祓,即通过佩戴草木制成的配饰来去除灾邪。书中提到的“细柳圈”,就属于这一类。

细柳圈,是指用柳条编成的圆圈。虿,即毒虫;虿毒指因毒虫引发的疾病。柳树在古人的观念中有驱邪的功用,因此在三月三这一天选择佩戴细柳圈以祓除疫病。唐代时,朝廷对三月三尤为重视。皇帝要在这天宴会群臣,同行祓禊之礼。中宗景龙年间开始赐细柳圈,这在史书中亦有记载:

(景龙)四年春……三月甲寅,幸临渭亭,修禊饮,赐群官柳ㄒ员俣瘛#ā毒商剖椤ぞ砥摺罚

戴柳圈有祓除疾病的作用,因此人们还编好柳圈互赠,表达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二)寒食节

寒食日,赐侍臣帖彩球,绣草宣台。

寒食日,即冬至后的第103天,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寒食节有禁火、冷食、祭祀、游艺等习俗。游艺的活动项目也多种多样,有踏青、插柳、打秋千等。

帖彩球,是指用牛皮或布缝制而成的球,并在外皮上贴彩画或绣图案进行装饰。围绕帖彩球的活动主要有踢球、抛球等。寒食节,人们互相赠送制作精美的彩球,一起玩乐,这在唐代诗文中也有体现:

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g儿。(曹松《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郊外闲游》)

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韦应物《寒食》)

(三)立春节

立春日,赐侍臣彩花树。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迎春、打春、咬春等习俗。彩花树,也叫“宜春花”,是人们用彩绢剪成的工艺品。唐朝人用彩花树来表达迎接春天的喜悦,盼望花朵早早开放。有些应制诗反映了这一习俗,如宋之问《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四)腊日

腊日,赐北门学士口脂、蜡脂,盛以碧镂牙筒。

腊日是腊祭之日,南北朝时将日期定为腊月初八。腊日除祭神祭祖之外,还有击鼓驱疫、吃腊八粥、互赠礼物等习俗。

口脂,由油脂、矿物蜡和各种香料制成,涂在唇上以防干裂,相当于今天的润唇膏。口脂具有香、润等特点,制作时还可以与朱砂等色素调和,以达到着色的效果。蜡脂,是含有蜂蜡的面脂,具有滋润皮肤的功效,相当于今天的面霜。口脂和蜡脂,在寒冷的冬天可起到保护嘴唇和皮肤的作用。碧镂牙筒,是指碧玉镂雕的管状容器。

唐代有皇帝腊日赐群臣口脂的习俗,盛装口脂的容器也十分精美。这种礼物成为百官群臣向往的恩泽,杜甫有诗云:“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腊日》)

二、婚礼习俗

(一)北朝婚礼

1.夫妻交拜之所:青庐

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

青庐,是用青布架设的帐篷或房屋,在此处举行婚宴或交拜仪式。为图吉利,青庐应设在宅院的东南方向。青庐形似游牧民族的帐篷,设青庐的婚俗源于北方匈奴,早在东汉就已在北方民间流行开来,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提及,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唐代的“露施帐”,就是北朝青庐的遗风:

又今士大夫家昏礼露施帐,谓之入帐,新妇乘鞍,悉北朝余风也。

露施帐后来被叫做“百子帐”,取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程泰之《演繁露》云:“唐人婚礼多用百子帐,特贵起名与婚宜。”(袁、袁颐《枫窗小牍・卷下》)

2.催新妇

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怼保至新妇登车乃止。

夫家在迎娶时持续呼喊“新娘子,快出来”,带来了欢乐的气氛。新娘在屋内听喊叫声,直至满意后才会出来。

……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是也。

北朝的催新妇到了唐朝演化为“催妆”的习俗,迎亲时要行“催妆礼”。女方家门紧闭,男方要通过吟诗催新娘出来,这种习俗体现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兴盛。

3.打女婿

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

回门那天,女方家人要一起用木杖打女婿,打累了才停止。现今的兰州回族仍保留这种习俗,但并不“真打”,只是象征性地敲打几下。打女婿的习俗,可以为新婚增添欢乐色彩,还可以提醒新郎要疼爱新娘,珍惜两人的婚姻。

(二)唐代婚俗

1.纳彩

婚礼,纳彩有合欢、嘉木、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九事,皆有词: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

纳彩是在男方请媒人提亲,女方同意议婚后,男方准备好礼物去女方家里求婚。作为结婚“六礼”的第一项,纳彩一直深受重视。“昏礼下达,纳彩用雁”(《仪礼・士婚礼》),纳彩的礼物通常是雁。雁是一种候鸟,行为顺乎气候变化、阴阳往来,象征夫妻关系和谐。并且,雁是一种痴情的动物,象征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而到了唐代,纳彩之礼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数量种类增多,寓意也更加丰富具体,象征夫妻相互磨合、感情牢固持久。

2.亲迎

《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祭,质明行事。

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到了唐代,婚礼改为早晨迎亲,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

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

唐代以前的婚礼有撒谷的习俗,谷豆象征着丰收,预示婚后生活富足。唐代用粟米填臼,是撒谷习俗的演变。臼是捣米用具,臼空,意为无米可吃,生活贫困。因此,迎新妇之前要把臼用米填M,摒除不祥之意。用席覆井、用麻塞窗,皆是将家里可能“入邪”的地方堵住,防止邪气进入。箭在古代被视为辟邪镇祟的法器,能令众鬼畏惧退缩。把箭插在门上,是为了替新娘去除恶鬼。

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

新娘蒙面的习俗由来已久。唐代,新娘选用蔽膝覆面。蔽膝是将丝绸面料裁剪成上窄下宽的方形,上面绣上各种图案,系在腹前腰上的装饰品。因垂到膝盖以下,所以称之为“蔽膝”。新娘用蔽膝蒙面,除了遮掩娇羞的神色外,还有阻挡灰尘的作用。

3.拜礼

又妇入门先拜猪枳及灶。

新娘入门要先拜两位神仙:猪栏神和灶神。猪生得肥头大耳,是福气的象征。猪栏神可保佑人们平安无祸,人们杀猪之前都要先祭拜。灶神,又称灶王爷,掌管全家的祸福。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神便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因此民间每年都要祭灶神,希冀得到“美言”。新娘拜二位神仙,体现了对婚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新娘作为儿媳,要照顾好全家人的生活起居。

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

夫妇共结镜纽,是夫妻二人共同给铜镜的镜鼻穿上丝带并打上结,取“永结同心”之意。同时,镜子也是辟邪之物,可以用亮光吓退鬼怪,使家人平安。

4.禁忌

腊月娶妇不见姑。

姑,即婆婆,腊月结婚的新娘不能面见婆婆。按照惯例,在结婚后的第二天,新娘就要拜见公婆,正式成为家庭成员。但在唐朝,腊月娶妻被视为不吉,因此新媳妇的身份不能立刻得到承认。

《酉阳杂俎》中对节日风俗与婚礼习俗的记录,虽然是片段式的,但仍可以为北朝及唐代风俗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注释: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

同上。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同上。

同上。

参考文献:

[1](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

[2](唐)王焘撰.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1.

[3](南朝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9.

[4]乌丙安.民俗学丛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5

[5]王永平.游戏、竞技与娱乐 中古社会生活透视[M].北京:中华书局,2010.1.

第2篇

[关键词]回族;风俗习惯;回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062-02

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人口居于全国第三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回族文化与所有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带有民族的传统和特色。

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方面,即器物和风俗,由此可再分成较细的部分和单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提出了文化模式概念,她非常强调民族文化的个性发展,即独特性。她认为:“人类学把人当作社会的产物来研究。人类学所关注的是一个社群与属于不同传统之其他社群的差别处,也就是一个社群的体质特征、工艺技术、风俗习惯与价值标准。”

回族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环境,相互影响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特的文化体系。而这些文化都反映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习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必然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上。就回族来说,它形成于元明时期,生产力较发达,因而回族在生产领域呈现出明显特点:一是他们所从事的主要职业是农业,但对其他行业也都有涉及;二是有相当数量的回族投身于商业活动,并成为回族生产方式或经济生活中最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取决于回族民族性格和生活消费的独特要求,通过经商这种专门生产方式,首先,提供了共同经济生活的条件,推动了回族在全国不同居住区域内的发展;其次,促成了回族对汉语的使用以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维系和巩固了回族文化,更促进了本民族的成熟和发展。

二、饮食习俗

饮食文化是回族历经千年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回族的勤劳和智慧,也体现了多种文明的融汇和交流。从整体来看,回族的饮食习俗主要受伊斯兰教的规定和禁忌的影响,各地回族除了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经典中规定的食物禁忌,不吃猪肉、自死动物、动物的血以及猛禽野兽的肉等。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北方的回族多以面食为主食,南方的回族则以大米为主食。“青海的托茂人以及蒙古族地区的部分回族以肉食为主。藏族地区的回族则以青稞面做的‘糌粑’为主食, 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爱喝酥油茶。” “福建泉州民间传统食品酥油花茧、邑饭,云南的牛干巴、油茶等。”尽管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饮食习俗,却始终保持着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本民族的风俗禁忌,以及民族自我意识,促进了民族关系的改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入居城市的回族人口和流动人口在不断增加,因此推动了回族城市饮食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城市中不同阶层回族人士的需要,由职业厨工创造或提炼的“清真菜系”开始问世,而在回族聚居的大街小巷,则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回民小吃摊档。这些都构成了回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

三、服饰文化

服饰是构成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回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体现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水准。回族服饰和汉族服饰大致相同,所以历史上有“汉装回”之称,但是二者之间仍有区别。回族的服饰不提倡华丽多彩,讲求素雅大方,回族传统的服饰文化中男子喜爱戴白色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绣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不同颜色的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也有不少已婚妇女平时戴白色的带檐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服装方面,回族青年和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俗称“马夹”),黑白色搭配显得干净、利落。妇女穿右衽的大襟衣服,前胸或衣边绣有精美的图案。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回族生存地域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回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四、婚丧习俗

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人生礼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婚姻习俗。中国各地回族的婚姻习俗,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阿訇念过“尼卡哈”后,亲自向众人抛撒核桃、枣儿、花生等,人们争先去抢这些象征幸福、吉利的果品。不仅如此,青海闹房比较厉害, 三天无大小,不仅戏闹新郎、新娘,还戏闹新郎的父母。生活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回族,其婚姻习俗中已渗有南方少数民族的某些习俗。因各地风俗人情的不同,回族婚俗颇具生活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回族的生活水平。

回族的丧葬习俗基本上遵循伊斯兰教的礼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回民聚居区还是回汉杂居区,都实行土葬,忌火葬,主张速葬。在西北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方便,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亡人去世后,最多停留三天,入土前要焚香、传经、做“都哇”,意为祈祷。对亡人表示怀念或纪念,之后举行七日、月头、百日、周年等活动。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第3篇

大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同时也是冬天的第三个节气,进入大雪节气之后我们国大部分地区会出现降温,这时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大雪节气的风俗文化大雪腌肉

大雪节气习俗之一就是腌肉。无论是家禽还是海鲜,用传统的制造办法,将新颖的原料加工成香气逼人的美食,以迎接行将到来的新年。

吃红薯粥

大雪当前气温逐步变冷,人们屋里屋外都非常留意保暖,鲁北地方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秋冬吃红薯还有防燥的成效,但不能多吃。

欣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诱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纵情地滑冰嬉戏。

大雪进补

“冬天羊肉劲补,可以上山打虎。”老南京大雪进补最爱羊肉。羊肉驱寒滋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御寒才能。

兑糖儿

“糖儿客,渐渐担,小息儿跟着一大班。”每当“大雪”节气前后,温州街头就会呈现一种“兑糖儿”的局面。

大雪节气养生粥大雪节气养生粥1:枸杞粥

原料:枸杞子15-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上3味放入砂锅内,加水500克,用文火烧至沸腾,待米开花,汤稠时,停火焖5分钟即成。

功效:枸杞粥具有滋补肝肾、明目补虚等作用,适用于中老年人肝肾阴亏、视物模煳、腰酸腿软等。

大雪节气养生粥2:山药羊肉粥

原料:山药500克、羊肉馅100克、日本米200克、盐6克、料酒、两汤匙、姜丝20克。

做法:山药切成一口大小,放入清水中备用。羊肉片焯水,变色后捞出,控干备用。日本米可于头一天临睡前洗净后浸泡。将米和羊肉片放入焖烧锅的内锅中,加入盐、料酒和姜丝,配以食材两倍的水。将内锅放在明火炉上大火烧开,烧开后转小火炖煮约15分钟。再将切好的山药放入内锅。将内锅置入外锅内。外锅保温约50分钟后即得。

功效:羊有温阳益气、补血长肉的功效。是一种滋补强壮食品。山药具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功效。共煮成粥,具有益中补气、健脾胃、补肺的作用。常食此粥能延年。

大雪节气养生粥3:米仁莲子百合粥

原料:米仁50克,莲子30克(去心),百合20克,粳米60克,红糖少许。

做法:先将米仁、莲子、百合洗净,加少许水煮开,再加入粳米,小火煮至稠,再加入少许红糖调味。

功效:滋阴补虚、健胃止泻。适合肠胃较差人群。

大雪节气养生粥4:韭菜粥

原料:韭菜、大米。

做法:先把粥煮熟,再将适量韭菜切碎投入,稍煮片刻便可食用。

功效:韭菜内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B、C和钙、磷、铁等物质。熟韭菜甘温补中。经常食用韭菜粥可助阳缓下、补中通络。适合背寒气虚、腰膝酸冷者食用。

大雪节气养生粥5:核桃粥

原料:圆糯米1杯,核桃仁75克、水8杯,冰糖112克。

做法:圆糯米洗净,加水8杯浸泡20分钟,移到炉火上煮开,改小火煮到米粒熟软。核桃仁洗净,放入粥内同煮,并加入冰糖调味,待冰糖融化即可熄火盛出食用。

功效:核桃仁有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核桃仁含有的大量维生素E,经常食用有润肌肤、乌须发的作用,可以令皮肤滋润光滑,富于弹性。

大雪节气养生粥6:糯米红枣百合粥

原料:血糯米150g、红枣适量、百合适量、蜂蜜适量。

做法:血糯米淘洗干净后用清水浸泡一晚。鲜百合剥开后洗净。红枣洗净。冷水倒入血糯米和红枣盖上大火烧开转小火。一直煮至血糯米开花,大约需要一小时时间。再加入百合盖上大火烧5分钟后熄火。等微凉加入蜂蜜调味拌匀。

功效:有补中益气,健胃养脾,安神等功能。主治胃痛心烦、不眠等症。

大雪节气养生粥7:胡萝卜粥

原料:胡萝卜350克,加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胡萝卜1-2根洗净切成细丝,沸水稍微煮过后,与植物油、葱花、姜末等佐料炒后待用。用100克粳米加水煮粥,快熟时加入炒好的胡萝卜同煮。

功效:胡萝卜性味甘、平,具有下气利胸膈、补中安五脏的作用,同时也适宜于皮肤干燥、粗糙作用,此粥适用于便秘、肠胃不适、饱闷气胀、消化不良。

大雪节气吃什么莲藕

由于冬季天气干燥、饮食过热常造成人体燥热上火,莲藕无污染,清热润燥,深受欢迎。中医认为,生藕性寒,有清热除烦之功,煮熟后由凉变温,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功效。莲藕与芸豆熬汤,可改善睡眠质量,和排骨一起煲汤能健脾开胃,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滋补养生。需要提醒的是,长时间炖莲藕,最好选用陶瓷或不锈钢的器皿,避免用铁锅,也尽量别用铁刀切莲藕,以避免其氧化变黑。

西葫芦

天冷时,人们容易饮食过量。美国巴斯帝尔大学研究发现,多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防止身体发胖。西葫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含热量相对较低,消化速度较慢,饱腹时间也较长,因而可以防止冬日过量饮食。西葫芦中还含有胡萝卜素,有益抗击癌症和心脏病等疾病。生吃西葫芦比熟食效果更好,也可以用它做菜汤吃。

大白菜

大雪节气期间空气特别干燥,常吃大白菜能起到润肠、护肤养颜的效果。在冬天,白菜是餐桌上最必不可少的蔬菜,民间素有“冬日白菜美如笋”、“百菜不如白菜”的说法。冬季干燥寒冷的天气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而白菜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和其它多种营养素,可以起到很好的美颜和保健功效。

燕麦片

预防冬季抑郁。冬季接受阳光照射相对较少,人体血清素水平较低,容易导致冬季抑郁症。一项研究发现,燕麦片等全谷食物有助于保持身体血清素水平,预防抑郁。另外,糙米和水果也有助于改善情绪。

羊肉

羊肉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无机盐和钙、磷、铁等营养成分。羊有暖中补虚、益肾养肝、开胃健脾、御寒祛湿的功效,历来就被作为冬季御寒和进补壮阳的佳品。在冬天常食还能维护胃肠黏膜,使消化酶分泌增加,从而促进消化吸收。

黑豆

黑豆含有丰富的铁和铜等矿物质,其抗氧化物含量高于其他豆类。有营养专家认为,喝黑豆汤能帮助肌肉获得更多血氧,进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大雪节气天气寒冷适宜吃些黑豆抗寒保暖。

大蒜

第4篇

[dvnews_page]Goodafternoon,everybody!TodayIwouldliketotalkaboutcustomsofMiaonationalityinourcountry.Nowithasapopulationofmorethan7million.HalfofthemliveinGuizhouprovince,andothersdwellinYuan,Hunan,Sichuanandotherplaces.Theyhavetheirownlanguageandcharacterswhicharejustasthisimageshowed.Theirhouses,whicharecalledDiaoJiaoLou,werebuiltofwoodwithnationalfeature.Thefootholdofthehouselookprecarious,butitisactuallysteadyandsafe.Themusicanddancetherehasalonghistory,thispictureshowsTaiPingXiao,thisonedescribesTiaoYue,andthisoneexpreesGuWu.Miaowomen’sbeautifulskirtsandsilveraccoutermentsareknownallovertheworldfortheirnicework.Theyhavelotsoffestivals,suchasClimbingFestival,AutumnFestival,DragonBoatFestivaletc.NowletmeintroduceyousomeinterestingcustomsofMiaonationality.

LuShengWuwillbethefirst.LuSheng’ssoundisbrightandthick,andcouldbeplayedbybothmenandwomen.WhencelebratingtheNewYear,gettingmarriedorbuildingnewhouse,peoplealwaysholdLuShenginhands,singanddancegladlytoexpretheirhaine.WhenpeopleplayLuSheng,theycanalsodosomedifficultactivitiessuchashandstand,rolling,climbingrods,humanpyramidandsoon.That’sreallysurprising.Reed-pipeWindItrumentFestivalistraditional.Itisnotonlyfortrading,butalsoforyouthtofindalover.Duringthefestival,competinghorseskill,ballortsandothereventswillbeheld.Festivalindifferentareaisdifferentgreatly.DragonBoatFestival,FlowerMountainFestival,EatingNewFestival,Tomb-sweepingDay,andotherfestivalaregoafteroneanother.TrampingFlowerMountaineventisimportant.Acouplewhocanhavebearababyplantatreenearthevillageandhangabottleofwineonforprayingachild.Youngmanandwomanwilldanceandsingunderthetree,andmanyofthemfallinlove.

ThenwewilllookatMiao’smarriagecustom."Pinchfinger"isonewayforMiaoguystoexpretheirlove.Whenlotsofpeoplegettogetherinfestivals,theguywouldcrowdtohisloversilentlyandpinchherfingergently.Ifthegirlwantstoaccepttheguy’slove,shewillpinchtheguy’sfingerasareoe,otherwiseshewon’tdoanythingandtheguywouldknowheisrejected.Oncetheloverelatiohipisestablished,theyoungmanandwomanwilldateasotherlovers.Theymakemarkswithbranches,leaves,weedsandwildflowerswithdifferentmeaning:weedmarkmeadating,flowermarkexpreesthesecretmeeting,whileweedsandflowerslinkingtogethershowsthedecisionofmarriage.Afteraociatingforsometime,loverswouldexchangekeeakessuchastowel,cigarettes,silverhairpinetc.Later,theywilltelltheirparents,andtheguy’sparentswouldinviteamatchmakertoproposeforhim,thenthemarriagedatewouldbesettled.

Thirdly,Iwilltalkaboutgirls’beautifulskirts.Itissaidthat,alongtimeago,apeacocksawaMiaogirl;itreaditswingstocomparewiththegirl’sskirt,butitwasfailedandfliedawayjealously.Thelegendshowspeople’spraiseofthesegirls’hard-working.Allgirlstherecanembroider.Onceagirlwasborn,hermotherwouldtryherbesttoteachheridentifyingdifferentcolors.Bythetimethegirlcoulduseneedleandthread,hermotherwouldteachhertoembroider,becauseagirlwhocan’tembroiderwell,nomaterhowbeautifulsheis,won’tattractguys’attention.

Inmyopinion,Miaoisakind,simpleandhard-workingnationality.Theyhaveretainedalotofinterestingcustoms.IwishIcangototheirinhabitationoneday,andthesametoyou.

第5篇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一)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风俗习惯,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去考虑这些风俗习惯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现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民族风俗习惯看作陈规陋习,是对少数民族的诬蔑和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存在某些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会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而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总体上,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上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先进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坏。

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发展、对国家统一、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标准。凡是有助于民族团、有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和发扬。凡是有害于民族团结、阻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不科学的风俗习惯,应对本民族群众说明害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革。改革某些风俗习惯,主要依靠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学和文明的新习俗。

(二)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应当被合理的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在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观上历练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习惯法应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同意或默许来使其具有双重效力,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义和秩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实现少数民族内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

运行国家法律是个复杂的过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率的,强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适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给少数民族习惯法留出一定空间,去吸收和认可一些有益的习惯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家制定法来代替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实践中,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承认须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特殊事务上,可以对习惯法有选择性地优先适用。对那些既符合少数民族的

风俗习惯,又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习惯法,可以优先适用。

结论:

第6篇

【关键词】俗文化,广告转播,影响

什么是俗文化?俗其实就是指大众的日常的现实生活,具体包括俗人、俗事、俗物、俗心、俗举、俗话等。从这一角度看,俗文化自然就是指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了,相似的称呼有民间文化、平民文化、市井文化等。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与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许多广告中蕴涵着俗文化,广告借俗文化实现传播目的;另一方面,广告也影响着俗文化的发展。

一、广告传播中俗文化的表现

从结构上看,俗文化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民俗层次,这是俗文化的表层结构,即平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包括节庆礼仪等。二是审美层次,包括平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审美趣味,具体表现在民间技艺之中。三是心理层次,这是俗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等。俗文化的这些内容在广告传播中随处可见,而且通常是交融的,只是侧重点或者说针对性有所不同。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中国民间风俗和民间心理两大方面探讨俗文化在广告传播中的表现。民间风俗十分丰富,包括节庆风俗、婚恋风俗、饮食风俗、服饰风俗、住居风俗、交际风俗、丧葬风俗等。以下仅以节庆风俗、婚恋风俗和饮食风俗为例。

(1)节庆风俗。中国民间节日很多,比较重要的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当节日来临,人们都要举行一定的庆祝、纪念活动,我们经常可以在广告中看到这些风俗的展现。以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为例,春节期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扫尘、贴门画与春联、放爆竹、拜年、吃团圆饭,人们刻意营造一种喜庆气氛。这时总少不了广告来凑热闹。以节庆风俗为切人点的广告通常有三个特点:一是其有一定的时段限制,节日一过广告也就僵旗息鼓;二是其宣传的商品多与节日风俗有关,比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三是广告的情境多与节庆的气氛相融。总之,这类广告多为应节、应时之作。

(2)女婚恋风俗。中国民间的婚恋风俗丰富多彩,并且逐渐发生变化,但男主动女被动,男主导女从属的传统风俗一直根深蒂固。在以婚恋为题材的广告中,婚前男为求偶献财物,女为姿色美容颜;婚后男为养家忙工作,女为所爱劳家务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多喜爱“喜玫瑰”床上用品的一则电视广告情节是这样的:一小伙子手捧一束玫瑰对一姑娘求婚,姑娘却不满意。小伙子引她进人一房间,里面是一张铺着满是玫瑰图案的床套的大床。姑娘见状发出惊喜的感叹,两人躺倒在床上……广告中,常见定情物还有钻石、项链、衣服、食品等,情节几乎一致,都是男送女礼物以求换得红颜一笑。

汇源集团推出过一则“汇源果鲜美,我喝我先美”电视广告,其中女主角接到男友约会的电话,首先想到的是化妆,与“女为悦己者容”这类民俗暗合。在洗涤用品与厨房用品的广告中,尽管大多是新世纪的生活背景,但操持家务的基本是、大妈,可见“男主外,女主内”这一民俗的影响力。

(3)饮食风俗。饮食风俗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比如湖南人爱辣食,上海人喜甜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至于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则表现为饮食风俗的时节差异。超越地域和时节差异的饮食风俗自然也存在,突出的两点是饮酒与喝茶。仅就饮酒而言,在中国,“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酒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酒种类繁多,白酒、米酒、葡萄酒、啤酒、黄酒、药酒等应有尽有。饮酒镜头在广告中经常闪现:喜结良缘要喝酒,迎宾待客要喝酒,良辰佳节要喝酒,全家团圆要喝酒,庆祝成功要喝酒,排遣孤寂要喝酒……许多酒以“福、寿、喜、仙、金、玉、财”之类的词命名,很有俗味。酒在广告中可谓出尽风头,饮酒风俗也在酒广告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2、民间心理在广告中的表现

民间心理是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其构成十分复杂,涉及民俗、宗教、道德、经济、政治诸多范畴。以下从民间心理在广告中的表现这一角度选取三个较为典型的方面予以阐述。

(1)安土重家的心理。中国人安土重家的心理十分强烈,主要原因大概有二:一是重视祖先、重视父母的忠孝观念。孔子说得明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二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居主导地位,土地是安身立命的物质依据,所以古人大多向往安居乐业,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由于宗法制的熟人社会给人们一种自适的安全感,因此人们也不习惯在流浪中追寻生活。在中国,背井离乡往往带有悲剧色彩,人们不到迫不得已一般是不会选择的。展现安土重家心理的广告作品很多。如刘欢主演的一则孔府家酒广告,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深深道出了久别故里的游子情。

(2)趋同求稳的心理。趋同求稳的心理在中国民众中较为普遍。趋同心理即从众心理,人们的衣食住行、购物、求学、就业、娱乐等,常受趋同心理的影响。趋同心理的产生与求稳意识有关。鲁迅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动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坟・娜拉走后怎样》)。此说虽带夸张,但很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敢冒险的习惯。所谓“不敢越雷池半步”、“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好出门不如歹在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等,都是趋同求稳心理的真实写照。

(3)敬官畏上的心理

中国人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封建专制,耳闻目睹了官员的种种霸道行径与特权优待,民众普遍对政府、对官员有一种敬畏心理,同时带着羡慕。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下层群众而言,努力读书,参加科举几乎是摆脱官府压迫、挤进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国民敬官畏上心理的突出表现是官本位思想浓重。

始创于1853年的一家鞋店以“内联升”命名,其广告招牌配以鞋踏云朵的图案,寓意穿了他们制作的鞋子可以平步青云,连升几级,很合世人的心理。当今许多广告牵强附会乃至胡编乱造地将商品与帝王、宫廷、官员挂钩。从酒到药,从牛奶到酱油,直至摩托车、方便面,或挂上太子、皇家之类的招牌,或由帝王、殡妃出面,无不是宣扬或暗示商品多么高贵、多么有效、多么畅销,正是为了迎合或者说利用民众敬官畏上的心理。

二、广告传播对俗文化的影响

广告在传播俗文化的同时也影响、改变了俗文化。广告传播对俗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渲染与强化作用。在这方面,可谓民众有所好,广告必甚焉。比如以节庆为背景或主题的广告,佳节未至,广告先铺天盖地而来。这些广告多以着民族服装的人物、大红的色调、喧闹的锣鼓、炸响的爆竹、春联、风车、剪纸、灯笼、民居等为背景,加人商品图像或广告语,组合成颇具传统民俗的场景,着重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以唤起观众对于传统民俗的认同,并引导受众的消费动机。这类广告对受众产生了巨大冲击力,无形中也对俗文化起了积极的渲染与强化作用。这种渲染与强化作用有时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某卷烟厂过“至尊南京一一厅局级的享受”这样的广告。“厅局级的享受”成了广告语,这种对“官本位”思想的刻意渲染显然是很不恰当的。有些性诉求广告宣扬了传统的男权霸权意识,是对女性的偏见或者说歧视。

2、贬抑与扭转作用。如果说前面所述是广告对俗文化的“扬”,这里谈的则是广告对俗文化的“弃”一一“扬”与“弃”是否妥当另当别论。NIKE著名的广告词just do it,宣扬的是自由、自主,无疑是对我国民众趋同求稳、敬官畏上心理的贬抑。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节日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国内商家经常借机大作广告,诱导消费者追随异域文化情境,为之消费。曾几何时,这些洋节日在我国城市青年一代中甚至出现了反客为主的趋势。

三、如何优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

广告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广告有意追随俗文化、利用俗文化,以求给受众熟悉的感觉,增加广告的亲和力。广告中的文化内容,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经过传播都会渗透到受众心里,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广告表现粗俗,内容误导大众。如何优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针对广告人的要求。广告人要提升文化修养,全面、深人地了解俗文化。俗文化的组成是丰富多彩的,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诸多方面。广告人不能只看到春联、爆竹、月饼、粽子、灯笼、花轿这些俗文化的物质表现,更要关注其所体现的国民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内涵。俗文化既有朴实美好的内容,也有粗俗落后的成分,在广告创意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7篇

风俗画是反映城市、乡村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风俗的绘画。早期的风俗画可追溯到汉代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宋代以来风俗画大为兴盛,与文人画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两个重要分支。中国画这一知识点是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那么,在历史课上如何把握才能上出不同于美术课的风格呢?如果说美术课更注重作品的艺术性,那么历史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选择典型的作品体会风俗画的特色

古代风俗画的优秀作品首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描绘了汴京城内外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与一般人物画不同的是,它不描摹帝王将相游侠仕女,而是展现社会上形形的人物,包括士、农、工、商、 医、卜、僧、道、胥吏、船夫等,他们或乘轿,或骑马,或挑担,或赶车,或撑船,或做生意,或饮酒作乐,各行各业,世态百相,尽在画中,甚至还有不少人无所事事,这不正是现实的人群吗?货郎和村童闹学是风俗画家喜欢的题材,有不少有趣的作品流传下来。

让我们从中归纳风俗画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俗”,这个“俗”是世俗、通俗,但并不低俗。从题材来看,它反映民间风情,涉及市井百态、村田耕作、儿童嬉乐、岁时风俗等,生活气息浓郁;从思想情趣来看,风俗画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无须寄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带政治、宗教或伦理的价值判断,常常反映普通人的基本生活和他们的朴素愿望;从审美角度看,相对于文人画反映文人审美,有时还带有孤芳自赏的格调,风俗画更多体现大众趣味,把普通人的生活当作审美对象来看待,画风淳朴自然,所以风俗画往往带给人快乐。

二、分析风俗画兴盛的社会历史因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N文化现象背后都有着社会历史因素。为什么宋代以来风俗画兴盛起来?或者说,为什么宋元明清包括风俗画在内的俗文化――宋词、戏曲、风俗画、小说发展迅速?

宋代以来,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品经济和交通运输繁荣起来。随着城市和乡村经济的发展,民众有更多的时间追求娱乐和文化,而且商业交易、舟船车运、茶楼酒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生活,提供了文化创作的题材。同时,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有较大的自信,自我意识觉醒,随之而来的是审美情趣的大众化、世俗化,要求把中下层人民的生产生活表现出来。这种世俗的审美情趣还影响到统治者,统治者认识到可以通过风俗画展示其统治下的太平盛世,于是支持这种创作。所以风俗画家不仅有民间画匠,还有宫廷画师。这些训练有素的画师的加入,使得许多风俗画具有很高的技法。

三、图文互证,发掘风俗画的史学价值

因为风俗画反映民间风情,所以它除了艺术价值外还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它是一种图像史料,相对文字史料来说,图像史料更直观。例如,李嵩《货O图》中的日常用品、玩具百物等可以视为那个时代的物品,是研究社会生活史的参考。《清明上河图》更是反映了北宋汴京的很多信息:沿街设市,商铺林立,周秦至隋唐实行的坊市制到宋代已经被街市制取代了;许多店铺门前挂有招牌幌子进行广告宣传,甚至还有灯箱广告,据此推测市的经营突破了时间限制;画中有瓦肆、酒楼茶馆、旅店,表现了休闲服务业的发达。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信息还可以和史书记载相印证。比如:画中有运送木炭的驴队,用驴队运送木炭供给京师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在画中体现出来了。再看画中的虹桥,建造单孔桥的难度大于多孔桥,为什么这座横跨汴河的桥是单孔木桥而不是多孔桥?因为多孔桥的桥墩会妨碍船只航行,单孔桥使大型船只也能通过,可以看出北宋汴河航运的繁荣和造桥技术的高超。汴京的陆路交通也是发达的,《清明上河图》中有一满载商货的骆驼队,骆驼是西北地区的动物,在汴京城中出现,说明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有商贸往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汴京水陆交通发达的佐证。

然而艺术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艺术家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会做适当的艺术加工。使用风俗画探究历史当采用图文互证的方法,把《清明上河图》与历史著作《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笔记类著作《东京梦华录》等结合起来对比分析,可以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

第8篇

【关键词】文化;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筑是地方文化的关键展现方式的一种。东方建筑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同样也是关键性的古代近代的建筑。地方文化是特殊的社会文化空间内前人相互遵守的行为规范。因地方文化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通常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通常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恰恰展现了地区文化的不同特征。文化石一种社会传统,有的将会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

地方文化的不同,一定会造成不同地方文化下人们的思想理念也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是人们认识理解的不相同所造成的,理念上潜在不同认识的时候就会造成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譬如说,建筑设计。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地方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地方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地方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历代以来,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驱动,二是因为各地地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别,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们的意见产生分歧。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更易为我们理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地方文化的融合与同化,进而价值观,文化理念趋于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审美范畴,和人类民族融合的进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不同文化风俗下,我们建筑要取得杰出的创举,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必须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纳不同的建筑风格,多一点谦虚,虚心去向不同的建筑去学习,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作品。

由于时代的发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交流内容的广泛化,当代建筑风格相差越来越小。建筑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分析不同文化风俗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通过比较很容易的出来。我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古代的建筑都有遗址,遗迹存在,风格迥异。即使当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虽然各地建筑风格趋于多样化,同化。但仍能体现出不同文化风俗下,不同的风格。各种风格都有其优缺点,去劣存优,取长补短,是我们当代建筑设计工作者应孜孜以求的。

结束语

地方文化对于建筑设计会在无形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力。地方文化理念将带动建筑物展现出当下时代的体现,文化与建筑设计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09(10).

[2]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二十年[J].古建园林技术,2003(4).

[3]刘玉超,罗大为.建筑与生活[J].民营科技,2010(1).

第9篇

观风俗,知得失。派遣风俗使巡访四方,成为汉代政治的一大创举

武王克商之后,周公制礼作乐,而有成康之治,刑法搁置四十余年不用。春秋乱世,王权衰落,夷狄交侵,风俗开始败坏。《汉书・地理志》纵论各地风俗,具体而深刻,如位于漳河与黄河间之大都会邯郸,北与燕、涿相接,南与郑、卫紧邻,各地风俗交汇于此,其民大多不把作奸犯科当回事。今晋北地区的钟、代、石、北诸州,靠近胡地,民众耳闻目濡,浸成风,好为奸诈,不事农商。今河北地区的赵、中山一带,地薄人众,因当年纣王长期在沙丘,遗民犹在,男人至今喜欢相聚游戏,以掘冢盗墓为业,女子则以游媚富贵为荣。凡此种种,都显示了风俗的下滑与民风的侈靡,但由于战乱频仍,无人顾及这种情况。

汉代大一统帝国,疆域已与今日中国相当,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力迅速强大,风俗败坏的现象开始凸显,朝野上下意识到,整齐风俗,事关四方的文化认同与万民的素质,不可等闲视之,必须下大力解决。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冬十一月,汉武帝下诏,提出通过“广教化”的方式,宣扬“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最终达到“美风俗”境界的治国理念,得到广泛响应。就两《汉书》所见,政治精英、社会贤达每有所论,必定品评风俗厚薄。如贾谊将社会上杀戮父兄、盗取宗庙祭器等现象归咎于“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龚胜多次上书,表达对“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的忧虑。魏相上谏书说,某年之中,郡国内子弟杀父兄、妻杀夫的恶性犯罪,竟然多达二百二十二人,原因之一是“风俗尤薄”。仲长统无限感慨地说,汉兴三百五十多年了,而时局依然是“上下怠懈,风俗雕敝”,他主张“敦教学以移情性,表德行以厉风俗”。诸位贤达忧虑风俗败坏之心,灼然可见。

许多官员上书,提出解决之道,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模仿上古采诗故事,“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根据《礼记・王制》的记载,上古王者要定期巡行天下,考察风俗,倾听民声,但凡发现有内容纯正的诗歌,则加以采录,带回去推广,以此齐一民心。汉代官员认为这是值得仿效的制度,因而纷纷建议设风俗使,巡行天下。如魏相上奏宣帝,要求派遣谏大夫博士巡行天下,“察风俗,举贤良,平冤狱”。得到宣帝采纳,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春正月,宣帝派遣十二人循行天下,“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

其后,派遣风俗使巡访四方,可谓史不绝书,成为汉代政治的一大创举。初元元年(前48年)夏四月,元帝派遣十二人循行天下,“览风俗之化。” 元帝建昭四年(前35年)夏四月,又派遣二十一人循行天下,“观教化之流”。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二月,遣太仆王恽等八人“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受命担任风俗使的,都是学识广博、品德端正的儒者,如谷永“博学经书”,“有茂才”;再如韦彪“好学洽闻,雅称儒宗”,“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汉章帝曾多次召见韦彪,“问以三辅旧事,礼仪风俗”。又如汉安元年(142年)八月,顺帝派遣侍中周举、杜乔等八人为使,到各州郡巡行风俗,“班宣风化”,这八位使者“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天下号称“八俊”。

西汉政府为扭转暴秦以来的败俗,可谓不遗余力。汉武帝独尊儒术,大力进行社会改革,成绩卓著,社会风俗为之丕变。光武帝登基之后,尊崇节义,举用经明行修之儒,继续改革风俗,士大夫多有气象。东汉末年,宦官外戚篡政,党锢之祸叠起,“然而依仁蹈义,舍命不渝”的特立独行者,在在多有,顾炎武感叹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

礼乐教化是移风易俗主要方式

治民之道,自古有法治与礼治之争。法治可立竿见影,礼治则见效缓慢,当以何者为优?汉人最初选择法治,法治一度成为主流,地方官员也多有以威猛之政统治民众的,如陈留令刘豫、冠军令驷协等,“以刻薄之姿,临人宰邑,专念掠杀,务为严苦,吏民愁怨” 。严酷法治仅能收一时之效,而不能长治久安。正如司马迁所说:“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主张以礼乐而非法制,作为经邦理民、移易风俗的达道。赞同孔子之说的官员也随处可见,他们身体力行,成效逐渐显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朝野的共识。

礼乐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周易》贲卦的彖传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人文”,是以诗书礼乐教育民众,化成天下。《礼记・乐记》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行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乐是教化万民的灵魂,政是推行礼乐的工具,刑是确保礼乐教化施行的手段。

两汉士大夫尊奉礼乐教化的信念,亲力亲为,移风易俗,最终达到大治的境界的成功范例,两《汉书》中屡见不鲜。

颍川是出名的难治之地,朝廷常常选择优良的官员去做二千石的太守。最初,赵广汉做太守时,痛感“其俗多朋党”,便鼓励民众相互告发。一时之间,局面似乎得以安定。但是,民众彼此结怨,埋下更大的隐患。韩延寿任颍川太守后,决定“教以礼让”,他从郡中长老中选择口碑很好的几十位,设下酒宴,诚意款待,以礼相接,询问当地谣俗与民间疾苦,亲自为他们讲解消除怨恨、彼此和睦亲爱的方法,得到了长老们的认同。韩延寿按照古礼的基本精神,与长老商定婚丧嫁娶的礼仪规范,接着,又命令学校中的学生手持俎豆等礼器,“为吏民行丧嫁娶礼,百姓遵用其教”,数年之后,颍川大治。《汉书》说:韩延寿为官,“上礼义,好古教化”,所到之处,必定聘用贤士,以礼相待,表彰孝悌有行,修治学宫。每年春秋,举行乡射礼,陈设钟鼓管弦,演示揖让升降之礼。民众耳闻目染,浸润日久,风气为之大变。有下属欺骗辜负他,韩延寿不是追究其人,而是痛自刻责:“是不是我做得不好,否则他为何会做这等事情!”他的属下听说后,无不惭愧,有人甚至觉得无地自容而自刎。韩延寿身为民众的道德表率,境内大治,“奸人莫敢入界”,堪称以礼乐治民的楷模。

士大夫的担当精神与表率作用

民风有正、邪之别,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扶正驱邪。风气的正与邪,与居于上位者的德性及执政理念直接有关。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风吹在草上,草便随着风的方向,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地偃仆。君子的德性如何,决定民风的走向。《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原本是君上用来教化下民的诗,所以《毛诗序》解释“风”字说:“上以风化下。”郭店楚简说:“禹以人道治其民,桀以人道乱其民。桀不易禹民而后乱之,汤不易桀民而后治之。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大意是说,同样的民众,在禹的管理之下是治民;到了夏桀的手下就成了乱民;到了商汤之下又成了治民。原因何在?在于为政者的有道与无道。

汉代风俗丕变,除了汉武帝、光武帝的努力而外,士大夫敢为天下先,为民众表率,对于转移风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两汉经学勃兴,士子以研读儒家经籍为终身职志,终身寝馈其中,经典精神必然内化于中,成为其文化理念,所以大多有经世致用、担当一代的情怀,一旦入仕,大多能以礼乐化民成俗为己任。

东汉名臣陈少年时便“有志好学,坐立诵读”,操行出众,“天下服其德”。其立身行事,正直无私,亮节高风,当时有人感叹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宁可接受刑罚的惩处,也不愿被陈氏所指责,其人格魅力于此可见。某年岁荒,有盗贼乘夜色潜入陈家里,伏在屋梁上,陈发现后,佯作不知,把儿孙们叫过来训诫说:你等若不知努力,将来就会成为梁上君子!盗贼听后连忙下地,磕头求饶。陈见他相貌不像恶人,便规劝他“宜深克己反善”。后来听过盗贼陈述,知他家境贫寒,便送给他绢二匹。盗贼非常惭愧,发誓从此好好做人。此事传出后,万民震悚,“自是一县无复盗窃”。范晔赞美陈进退之节,必中法度,“据于德故物不犯,安于仁故不离群,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故凶邪不能以权夺,王公不能以贵骄,所以声教废于上,而风俗清乎下也”。

缪肜少年丧父,兄弟四人原本同财共业。但各有妻室后,诸妇要求分财立户,屡有争斗之言。缪肜深怀愤叹,掩门自挝,说:“你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准备整齐天下的风俗,为何连自己的家都不能正!”诸弟与妻听了,惭愧无比,都叩头谢罪,从此敦睦相处。

,西汉末年曾在州郡任职。王莽时,隐居养志,家有千金,但“好施周急”。每年农时,就载着酒肴到田间,慰劳勤快的农民。懒惰者见状,都变得异常勤快。邑中之民相互激励,最后走上共同殷富之道。遇到轻黠游荡的无业者,就晓谕其父兄,让他们加以指责。家有丧事的,都会等待帮助操办,乡邻都习以为常。如此十余年后,“其化大洽,风俗以笃”。

两汉帝王,多能以推行风教自任。但是疆域辽阔,仅凭帝王一人之力,殊难扭转乾坤。汉儒对移风易俗多能自觉担当,这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的具体展现。顾炎武总结兴衰存亡,尤其注重对历代风俗的考察。他说,魏晋名士倡导“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重风流而无视国家安危,其结果是“国亡于上,教沦于下”。顾炎武赞赏宋儒以名节相激励,尤其是王禹、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开启一代风气,士大夫由此“以名节为高,廉耻相尚”,所以,靖康之变时,“志士投袂起勤王,临难不屈,在所有之”,直到南宋灭亡之时,依然能“忠节相望”。

最近,东莞等地警方下大力扫除民众痛恨已久的黄赌毒窝点,此举与其说是解决治安问题,倒不如说是整肃社会风俗来得更深刻。治安是标,风俗才是本。时下,各地风俗问题不可谓少,风气下滑的趋势堪虞,此事关乎国家命脉,岂可听之任之!风俗美,社会才美;风俗坏,社会必败!这道理再简单不过。因此,今后对于官员的考察,应当将当地的风俗状况作为重要指标,风俗败坏之地的官员一律撤办。我们无法想象,一个风俗颓败的地方,也能称为文明之邦!班固《两都赋》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贾谊说:“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重拳出击以治乱象之后,应该大力提升地方官员的道德水准,否则东莞的风俗永远无法彻底扭转。推之于其它省市,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第10篇

本文民俗学意识与风情风物描写的内在关联两个层面分析了民俗学意识中的城镇小说文化创作意识、小城镇小说的风情风物描写与民俗学意识。

一、民俗学意识中的城镇小说文化创作意识

新时期小城镇风情风物描写有着比较透彻的民俗学意识维系。新时期小城镇小说中的民俗学意识同样经历了一个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过程。《水葬》《惨雰》《菊英的出嫁》等作品含有一定的民俗学描写,被视为现代文学阶段民俗描写的代表作,《水葬》等作品的作者对于客观的民俗的关注是一种无意注意,作品的整体描写并非从民俗学角度切。“京派作家”如沈从文、废名他们的创作有着丰富的民俗学内涵,但是他们并非具有清晰的民俗意识,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的乡风民俗描写是指向乡村乡土,而不是乡风民俗本身,他们并无意发掘乡风民俗的深层内涵,而是构建与都市对峙的世外桃源,虚拟寄寓。京派文化作家们的描述的人文景色,如古代犹存的“边城”、恬静的“竹林”、古朴的“河上柳”、静谧的“桃园”、菜畦城垣等,以及笔下冰清玉洁或古道热肠的人物,如“翠翠、三姑娘、琴子、陈老爹”等。但这些阐述并不是用于展示风物风情之异,而是为了反对工业社会的骚乱,用来抵制”资本主义文明”的侵入。很明显,作家们的整体阐述不是指向民风乡俗本身,不是构造作品的民俗学内容,不是参照民俗学事项本身,不是揭示民风乡俗的文化底蕴,而是指向作家的精神家园和作为心理乡土的乡村。正因为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风俗民情阐述不是指向风俗民情本身,而是乡村乡土,所以我们明确的认为他们的风俗民情描写不是完全出自民俗学视角,他们的描写暂时还没有得到民俗学意识的支撑,或者可以说他们的民俗学意识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我们认为,当代文学创作的"有意注意。的民俗学意识普遍出现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意注意”的民俗学意识的普遍出现,受到许多因素的驱动,如“文化热”、西方文化学思想涌人、“寻根”思潮的勃兴、工业时代到来、传统风俗在时代背景中的蜕变与磨蚀等等。作家们开始有意识的考察民俗事项,有意识地发掘民俗事项下所蕴藏的文化素质是民俗学意识支撑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显著标志。在许多作家笔下,民俗本身成为观感对象,在许多情况下,民俗事项被意象化。到了80年代初期,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爸爸爸》、郑义的《老棒子酒馆》等作品展示自己的民俗学角度,带有某种幽雅的夸张成分。随着时间的延续,他们的民俗学意识开始慢慢走向深刻。举例、民俗和地区的关系、文化与文化圈和民俗乡民的关系、文化与生态、民俗等这些话题开始引起部分作家的关注。像莫言的《红高粱》从地域、文化传承、经济等角度发掘了民俗民风背后久远的民族性格基因,解读了高密乡剽悍刚烈的民风。《那五》《俗世奇人》《白鹿原》《小巷人物志》《马桥词典》等作品的产生,也揭示着民俗学意识的新发展有意注意的民俗学意识已经成为一种创作意识。在这一创作意识的指引与带动下,作家们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的发现和沉思的文化考虑。

二、小城镇小说的风情风物描写与民俗学意识

“有意注意”的民俗学意识的产生,标志着民俗学意识的“成熟”,文学创作的民俗学意识的“成熟”,对小城镇风情风物描写影响深远,我们认为,“有意注意”的民俗学意识对小城镇叙事的民俗学描写的最大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意注意"使小城镇风情风物在部分作家的作品中成為相对独立的描写对象,在。自觉。的民俗学意识的引导之下,出现了以小城镇风情风物为核心描写对象的作品和以小城镇风情风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家以小城镇风情风物为核心描写对象的作品,一般将“风俗审美”当成全部的创作主旨,刻意展示小城镇的风情风物,这类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出自汪曾祺、林斤澜等少数作家之手,进人21世纪后这类作品大量出现例如,钟秀灵的《小城人物》着重展示依山傍水的三峡小城昨天的纯朴民风与特殊物产,孙方友小镇人物。系列中的部分作品既写“人情”又写"风物。马克思曾经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对于小城镇风俗风物描写而言,只有能发现小城镇风俗风物存在价值的眼睛,才能发现小城镇风俗风物的存在及其独特性“有意注意”的民俗学意识对小城镇民俗学描写的另二重大影响,是小城镇风情风物描写成为小城镇叙事小说审美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民俗学意识成为。自觉意识之后,作家有意识地运用特定的风俗、风尚、风物来承载自己的风俗审美体验,此时,小城镇风情风物在作家笔下发挥着隐喻时代风尚、聚焦文化变迁、承载文化内涵等叙事功能。有时,作品中的风情风物描写,似乎是不经意的,但这些描写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集中的指向。例如,在魏微的《大老郑的女人》中,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些似乎很随意的风情风物点缀。"更多的发廊冒出来,俅温州发廊、深圳发廊。这些描写。散布"在作品中,或展示小城深层的文化底蕴,或揭示风尚的蜕变,或缅怀一个远逝的时代,或抒发作者的文化感伤,风情风光描写发挥着多种叙事功能,"自觉。的民俗学意识支配者作者的风情风光描写。在民俗学意识。自觉"之后,创作主体常常通过民俗来寄托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在理性民俗学意识的推动下,创作主体会采用不同方式构造民俗事项与文化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意象化是民俗或民俗事项意象化,最常见的手段,意向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像有机结合,无论是精神民俗或物质民俗都可以成为负载主观之意的像,即作家对民俗或民俗意识的符号化处理之后,都可成为具有所指功能的能指。人类制造的作品、制作作品的过程和制作的人,是物质民俗学的三个最关注对象。传统手工业产品、工艺生产流程及手工业者本身,确实是物质民俗学的最关注对象。在作家孙方友的小城镇民俗叙事中,这些关注对象就是一项反复出现的集合意象。《曾家膏药》《刘家果铺》《马家茶馆》《胡家烧饼》《雷家炮铺》等众多作品有“作品”“过程”和“人”这三个“描写点”。在作品中,手工业者本身、传统手工业产品以及工艺生产流程,三者构成了一个集合意象。这个集合意象负载的是作者对大工业时代的拒斥与悚惧,对一个已经远逝的时代的缅怀。随着大都市的不断扩大和乡村在城市化背景中的演变,小城镇的第三种社会特点日趋明显,于是,那些打上了地域印章的小城镇风物乡情及独有的民俗生存进人了作家们的视线。民俗或民俗事项的意象化,是作家们对小城镇传统风俗存在价值的深刻认识的外在表现。此外,作家们对那些曾经被否定、被“批判”的“遗风”“遗俗”的肯定或重新甄别,也体现了作家们认识的深化。当然,我们在讨论。有意注意。的民俗学意识对小城镇民俗学描写的重大影响时,不可忽略小城镇意识的觉醒这一大前提只有在作家有意识地将小城镇当成特定的审视对象之后,小城镇风情风物描写才有可能成为相对独立的描写对象,小城镇风情风物才有可能成为小城镇叙事小说审美构成的重要因素。

张丽华(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第11篇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幼儿园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校传统节日活动策划(端午节)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学校传统节日活动策划(端午节)一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幼儿园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现将端午节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活动目标]

1. 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内容]

(一)知识分享

1.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二)学习端午节的儿歌。

(三)动手操作

各班开展包粽子,制作荷包、编制五彩线等活动。

(四)区角创设:

1. 科学角: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荷包(香袋)。

2. 美工角:放臵制作荷包、五彩线、和制作粽子的材料。张贴赛龙舟的图片,屈原的图片等。

3. 阅读角: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五)家长工作: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 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 参加班级的包粽子等活动。

[活动过程及时间安排]

(一)活动准备工作

1. XX月XX日(周X)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 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事先准备好通知条,发给家长)

(二)xx月xx日—xx日区角创设。

(三)xx月xx日知识学习:

1.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四)xx月xx日,学前班包粽子,大班做荷包,中班折荷包,小班编五彩线。

(五)xx月xx日,品尝粽子,挂荷包,带五彩线,学习儿歌。

附:家长通知条、儿歌资料、活动教案、温馨提示。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

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即将来临:为了增进小朋友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请各位家长:首先跟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其次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鸭蛋、五彩线等过节物品。感受节日气氛。第三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谢谢家长的配合,并提前祝愿小朋友、家长端午节快乐!

xx幼儿园

20xx年x月x日

学校传统节日活动策划(端午节)二

活动四:折纸粽

主要涉及领域:艺术

【活动目标】

1、探索折纸粽的方法,尝试用长条纸通过反复折叠的方法制作粽子。

2、在共同布置环境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

【活动准备】

1、各色长条纸若干。

2、已经折好的大纸粽。

3、折纸粽步骤图。

【活动过程】

1、观察大纸粽,激发折纸粽的兴趣。

2、探索折纸粽的方法。 (1)猜测纸粽的制作方法。 (2)展开纸粽,观察折痕,讨论折纸粽的方法。 (3)借助步骤图,整理折纸粽的经验。

3、折叠纸粽。(引导幼儿在遇到困难时,通过看图示、观察小朋友制作等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

4、将幼儿制作的纸粽用针、线串在一起,布置环境,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校传统节日活动策划(端午节)三

一、活动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 通过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时间

端午节前两天

四、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为4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端午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端午的相关资料。

五、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3、端午节故事演讲。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1、情境导入

激情朗诵有关端午节诗歌

2、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端午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端午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端午实践活动

粽子、香袋

1、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

2、学习用折纸做的五彩粽。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4、设计别致、精美的粽子。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端午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端午的民俗活动)

引出——赛龙舟,端午食粽。

5、举办食粽宴

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粽子?往年你和谁一起吃?

师:你吃的粽子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是买的,也有送的;是妈妈送给奶奶的,也有小姨送姥姥的……)

师:为什么要送粽子?

A、师给队员送粽子并送上祝福的话;粽子该是投入大海的,因为你的胸怀像大海一样的宽广,别忘了给自己投一个粽子!祝端午节快乐!

B、队员相互送粽子;

C、鼓励那些不愿意把自己的粽子送给同学的队员,将自己的爱心和祝福送给队员。

吃粽子(大家一起吃粽子,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一边听辅导员讲故事)

师:端午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

六、讨论端午节活动方案

1、端午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端午节。

2、队员之间交流。

七、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端午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老师感到好开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乐!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有关端午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个活动小组)

1、端午的风俗习惯。

2、端午的传说和故事。

3、关于端午的诗词。

4、关于端午的食品。

八、实施策略

这次活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活动的节目,端午故事演讲等等。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行“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龙舟。齐欢聚,贺佳节”的班会活动。第三阶段,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端午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可研究关于,端午的诗词,端午的食品等,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队员带来快乐与幸福。

九、评价方式

第12篇

关键词:商务谈判;跨文化因素;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谈判主体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交际方式不同,各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正确对待跨文化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对于促进谈判的成功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

(一)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特定社会主体在处理社会矛盾、纠纷、关系时所坚持的基本立场、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具有指导和调节作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由于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个人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受到社会组织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文化的很多特点在人们行为中的体现,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来自不同地理环境或社会环境的人,思维方式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而社会环境则包含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法律制度等因素。

(三)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生活模式,对该社会群体的每个成员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居民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对风俗习惯的冒犯会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和无视。尤其是地大物博的中国,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

二、跨文化因素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体现

(一)影响沟通过程

沟通贯穿着国际商务谈判的始终,是谈判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价值取向影响沟通过程,主要表现为:不同价值取向的谈判主体对谈判者自身和对手的定位不同,对谈判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定位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谈判各方的沟通。

思维方式影响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可能造成双方对于信息理解的分歧或误解,辩证思维的谈判者与逻辑思维的谈判者对于同样的情形所做出的反应会有很大差异;风俗习惯影响谈判者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谈判各方的沟通,无意触犯对方的文化禁忌会造成双方沟通的失败。

(二)影响谈判风格

1.谈判顺序

中国人喜欢先拉关系后展开对谈判主题的讨论,在谈判各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时,再进行商务谈判,俄罗斯和日本的商人也比较注重谈判前的交际。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接进入到商务谈判阶段,这与谈判主体的风俗习惯及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此外,部分国家的商人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一般会考虑谈判前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成本。如英国和部分欧洲国家,他们一般不会随便与别人建立关系,不主动与其他国家的谈判代表交流。

2.决策程序

中国和俄罗斯早期开展过计划经济,强调计划重于市场,市场调节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因此该地区的商人权力观念比较强,在决策程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集权成分。而美国和加拿大的商人,在谈判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对于谈判的细节考虑的更周全,决策更加准确。

3. 对待合同的态度

美国文化融合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化,流动性较高,他们无法建立比较稳定的信任基础,因此,比较重视纸质合同和契约。英国的谈判者要求合同准确无误,合作的流程和细节也要完整地在合同上体现出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人也开始重视合同的拟定。

(三)影响决策方式

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权力距离的不同,决定谈判主体的决策方式是权力主义决策方式还是协商决策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差别和中庸思想的影响较为深刻,中国的谈判者的决策方式更偏向于权力主义决策方式。与中国不同,在美国传统文化中更崇尚自由和平等,自由女神和独立宣言的影响较为深刻,美国的谈判者的决策方式倾向于协商决策方式和个人主义决策方式。

三、跨文化因素影响下国际商务谈判的应对策略

(一)知己知彼,提高跨文化意识

谈判代表要充分了解谈判对方公司的文化以及该公司所处国家的背景,在谈判期间更容易与谈判对方进行有效沟通。要认真研究谈判的主题以及双方的利益所在,尽量找出一个双方都可能接受的集合点,然后再根据该利益集合点制订出一系列可能的方案,以备谈判时提供。在对自身和对方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定位以后,就能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

(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

平等互利是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来自不同国家的谈判者,拥有平等的权利,都有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意见的权利。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者不仅要认识到跨文化因素的存在,也要对谈判对方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语言和非语言习惯持宽容和理解态度。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我们无法避免跨文化因素的存在,不能把它们绝对融合,但谈判主体之间的互相包容可以减少跨文化冲突。

(三)巧妙沟通,克服交流障碍

由于国际商务的谈判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谈判者来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可能共用一种语言也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沟通过程中语言的差异会成为最大的问题。因此,国际商务的谈判主体要对谈判对方国家的语言有充分的了解和学习,避免谈判各方的交流障碍。(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