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教育硕士

农村教育硕士

时间:2022-08-07 19:00: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教育硕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教育硕士

第1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硕士;体育学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94-02

一、为全面解决农村教师匮乏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行了“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

2006、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该政策,继续扩大了培养规模,显示了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规定:“推荐学校要按照推荐免试条件和程序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1]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过程很公正,就读农村教育硕士的大学毕业生其综合素质都很高。被推荐的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大都能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计划,无论是上课还是带训练队都能传送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给学校输送新的血液。但政策要求的“培养高校要对其进行网络跟踪指导学习”落实不到位,多数学生认为,任教期间培养高校完全没有跟踪指导,也没有向他们推荐过书籍、资料等文献,而且网络资源、电话跟踪等规定的落实情况都不到位,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没安排导师,造成任教期间没人指导学习,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期限(5年或4年)有些长,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三年(含脱产学习一年),即“1+1+1”的培养方式。

二、研究生导师具有知识传递、道德熏陶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基本功能[2]

关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导师的选定方面,通过调查发现,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前大多数都没有导师进行跟踪指导,直至进入培养高校脱产学习那年,才由培养高校指定,学生在选择导师的环节缺少自主性。而2010级、2011级和2012级的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前已经由高校安排了导师,甚至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即农村任教学校一个导师,培养高校一个导师,双重指导[3],这样“既有利于农村教育硕士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4]”。

三、“培养环节执行情况”中要求最严格的是学位论文的撰写,在选题与开题、评审、答辩环节上,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很严格”;其次是对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它是研究生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5]。由此可见培养高校对农村教育硕士在态度上还是比较严谨的,没有对他们敷衍了事。通过调查发现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主要是本人的教学与工作经历,他们在选题时所遇到的困难依次为:选题来源匮乏、专业知识基础差、选题角度难定、导师指导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教育硕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其次是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不能灵活运用;再次是文字表达能力比较欠缺[6]。这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本来在写作上就有一定困难,再者由于任教期间没有打下良好基础,必然导致选题时遇到种种困难。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时需学习各科课程、完成各类作业,另外家庭琐事分散一部分精力,写作时间大大减少;其次写作功底不深也是造成“时间紧张”的重要原因。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多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能比较全面地传授该门课程的基本观念,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某些科目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将课程与农村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与实际工作有些脱节。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实际操作,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去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类

系统建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硕士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鉴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去掉那些从教育学硕士培养计划中拿来的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的课程内容[8]。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较差,如班级容量较大、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不足等等,因此多数农村教育硕士认为学到的东西挺好,却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在课程比例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教育理论课程过多而实际应用操作课程过少;第二是政治课所占比重过大,与其他课程的课时比例失衡;第三是在关于英语课程的调查中,有64.6%的学生选择了“根本没必要学英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三年中几乎用不到英语,他们认为以后的教学也不会用到英语,英语课程占了大比重,势必会减少其他课程的比例分配[9]。另外,作为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性也不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课多数为室外课,并且农村教学环境比较落后,多媒体设备不普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不多,因此,建议将英语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为选修课比较合理,这样更适用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某些高校与以前(指本科阶段)内容衔接很好,既不重复,又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因此,相关高校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而且还要对课程内容仔细审查,避免与以前(本科)的内容重复。

五、脱产学习后的提升程度是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体现因素之一

尽管多数学生认为脱产学习后不能较好地将所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多数学生感觉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原任教单位领导也感到尤其是带队训练水平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他们带回来了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用简单的器材可以练出佳绩,用相同的器材可以练出花样,使原来枯燥的训练变得有生机有活力,运动员们的训练热情也提高了很多,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体育教学环境简陋、体育器材不足的现实困难。说明农村教育硕士在经过脱产学习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总体能力得到了发展,与“硕师计划”设计初衷基本吻合,不足之处是在脱产学习过程中教学能力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为农村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DB/OL].(2006-03-02).

.

[3]李静茹.中国研究生导师制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4:6-10.

[4]邓超华,王云兰.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18-19、20.

[5]尼继珍.学位论写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0:7.

[6]王克勤,盖立春.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反思及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8):40.

[7]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3.

[8]秦新燕.我国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10):94.

第2篇

关键词:河南 “硕师计划” “硕师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06-02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和公平化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以下简称“硕师计划”)。“硕师计划”的实施无疑是我国在创新农村教师培养与补充机制、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和有效方法,也是拓宽优秀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师计划”的宏观层面,即探讨政策的执行力、存在的问题、现状调查、课程设置、质量保障等方面;而缺乏微观层面,如对某一学科具体视角方面的研究。该研究正是基于此,以河南省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2010级体育“硕师生”的培养全过程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河南省“硕师计划”培养体育学科师资人才(以下简称“体育硕师生”)的实情分析,探讨实施效果、探究存在的困局并探寻破解的措施。以期从区域性视角出发,研究完善“硕师计划”的发展策略,为河南省乃至同质性区域相关部门与学校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运行策略。

1 河南省体育“硕师生”的基层工作与学习状况

1.1 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实情

调查发现硕师中从事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专职比率为45%,兼职体育工作比率为15%,合计比率为60%,而非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人数比率为40%。说明虽然有完善的“硕师计划”推荐制度,但“硕师生”在基层工作岗位的现状却与“硕士计划”实施的目的有偏离。

1.2 体育“硕师生”任教期间的学习情况

任教期间的学习是保障“硕师计划”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学习不仅是保证教育硕士顺利毕业的关键,同样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

对体育“硕师生”任教期间的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0%的体育“硕师生”任教期间参加过学习,但深究发现所谓的参加网络学习与集中学习是指参加学校或地区的“国培计划”网络学习与地区组织的地方性学习,并没有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2 体育“硕师生”的集中学习

2.1 “硕师生”的困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硕士学位性质中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课程为主,同时也要求撰写论文,一般需要学习十二门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部分,其中专业课依学科教学方向的不同而不同”。“硕师计划”培养的教育硕士同样应该符合教育硕士的要求,那么,这里就将基层工作中所遗留下的问题放大:一年的时间需要完成十二门必修课和选修课且要完成毕业论文,给“硕师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培养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硕师生”的论文往往以工作实践为主体,但现实是实践与学习的脱节,加之“硕师生”系统方法的缺失,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很难对自身产生帮助。调查发现课程安排较多、缺乏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工作的指导效用差是“硕师生”关于集中学习中遇到的最为主要的问题。

2.2 体育“硕师生”的推荐与培养

《通知》中规定:“硕师计划”推荐学校包括本省(区、市)内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硕师计划”专项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培养学校包括本省(区、市)内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的高等学校。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河南省体育“硕师生”的推荐与培养是统一的,即推荐与培养单位是一致的。当然这样做便于“硕师生”的管理,但从人才流通方面看却是消极的,且培养单位学科建设水平的不同很难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河南省2010级体育“硕师生”虽然仅仅是河南省“硕师计划”的一部分,但在他们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硕师生”亲身感受却具有普遍性,且对于体育这一薄弱学科而言问题现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国家“硕师计划”顺利推进的同时,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基础环节必须予以重视,关注体育“硕师生”,必须做好教育部门、“硕师生”、培养学校与就职学校三者间的协同配合。

3.1 强化教育部门的实施措施

3.1.1 加大“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

2010年“硕师计划”的推荐与培养学校数量分别为86所、73所,由此可见“硕师计划”的实施是在有选择性的高校进行的,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对这一类高校群体做好“硕师计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参加单位的积极性,对高校的培养质量提出严格要求。

3.1.2 完善教育部门的监督职能

监督机制的完善包含两个方面:政策与实施。对于“硕师计划”而言,相应的监督政策已较为完善,而在监督的实施方面存在空白。只有将监督机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保护“硕师生”的合法权益。

3.2 发挥体育“硕师生”的主动性

3.2.1 注重自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体育“硕师生”的现状来看,较强的综合素质是适应“硕师计划”的关键。在现今的农村学校能够胜任多学科教学任务是“硕师生”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这与“硕师计划”的目的存在偏差,但这也是必须要接受的客观事实。多学科的教学能力成为农村体育教师开展体育工作的前提,因此体育“硕师生”及农村体育教师的早期培养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使他们实现全面的发展。

3.2.2 “先客后主”,盘活全局

农村学校体育的薄弱学科地位不仅仅表现于师资的薄弱,更重要的是人们体育意识的淡薄。接受现实,并不等于向现实服输,体育“硕师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育潜能,“从点做起,以点带面”。这既是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最好回应,也是对未来农村学校体育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最好积累。

3.3 加强培养学校与就职学校的互动

3.3.1 实现学校间的衔接

培养学校与就职学校间良好的衔接是保证“硕师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培养能够使“硕师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真正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培养方案的制定在依据教育硕士培养要求的同时,要结合“硕师生”的实际,实现培养学校与就职学校的沟通。

3.3.2 注重培养方法的实用性

“硕师生”就职期间的学习以远程培训与暑期集中培训为主,但就现状而言远程培训的可实施性以及有效性很难得到有效保障;而暑期集中培训的方法在实际中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究其原因监督制度的缺失是关键,监督的结果应保证“硕师生”能够接受应有的教育,以及享受政策规定的权益。培养的实施是培养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完善培养的方法体系必须实现与“硕师生”和就职学校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黄小芳.“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43-45.

第3篇

一、明确职责,落实岗位编制

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履行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市教育局牵头负责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指导、落实工作岗位、办理派遣和接收工作;市人社局负责协调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人事接转工作;市编办负责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编制;市财政局负责落实相关经费保障。

根据〔〕34号文件精神,市教育局会同市编办在核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额内,制定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编制计划,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编制限额内下达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聘用计划。要优先安排在有空编的中小学,可以利用自然减员空出编制指标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教育部门会同人社部门根据编制安排相应的就业聘用计划,确保每一位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岗有编。各县(市、区)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如相关县(市、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有空缺,但未按规定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有关县(市、区)不得组织新教师招聘考试。

二、促进就业,合理安排

(一)就业原则

免费师范毕业生依法取得教师资格后,按照〔〕34号文件和《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规定就业,一般回市内中小学任教不少于十年,履行国家义务。

(二)就业方式

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市内中小学任教,采取“双向选择优先,组织安排为辅”的原则就业。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的通知》(教师〔〕2号)精神,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市内中小学就业,可不参加当地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免费师范毕业生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就业:

1、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在市范围内有空余编制的市直中小学以及县(市、区)所属中小学自行择业,达成就业意向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毕业时由培养学校根据《就业协议书》将其档案、户口和《就业报到证》直接迁至用人单位,并将其就业信息通报市教育局。

2、每年寒假期间,可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专场双选会,免费师范毕业生可与有空余编制的市直中小学、县(市、区)所属中小学进行双向选择,达成就业意向的,签订《就业协议书》,由培养学校将其档案、户口和《就业报到证》迁至用人单位。

3、免费师范毕业生经双向选择仍未达成就业意向的,由培养学校将其档案、户口和《就业报到证》迁至省教育厅。省教育厅根据省内中小学师资需求情况和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编制计划,按照工作需要并适当结合个人意愿,统筹安排就业,一般回生源所在设区市范围内中小学任教。对于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学生按违约处理。

(三)基层支教

到城镇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服务期限内,由市教育局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农村学校要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服务提供周转住房等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

三、履约管理

免费师范毕业生要严格履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在协议规定任教服务期内,可在学校之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职学习,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未能履行协议的毕业生,要按协议规定向省教育厅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已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由培养学校取消学籍。

确有特殊原因不能履行协议的,需报市教育局、省教育厅批准。省教育厅负责本省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履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公布违约记录,并记入人事档案,负责管理违约退还和违约金。

第4篇

关键词:教师培养;教育硕士;社会服务;学术创新;职业外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84―02

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专业教育硕士培养为例,探究我国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方向。

一、开展以学术创新为重的职业教育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针对特定的职业进行的定制培养。职业化是其首要特征,科研创新是其本质属性,这种职业应该以深厚的理论知识为支撑。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以学术为依托,内涵学术性的职业教育”。应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厚基础,重学科。为此,其课程结构应具有一定的精深度和宽广性,相关内容要体现学科、行业的前沿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准确反映相关学科、行业整体或局部的发展,并且能联系交叉学科和本学科的纵深发展。以南京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教育硕士为例,除了基本的物理学及教育学课程,还开设了大学物理专题选论系列课程,邀请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物理学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与实际相联系,充分展示理论、技术对生活和教育的改变。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课程知识,更需要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以物理教育硕士为例,我们开设了物理思维方法论这一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思考、分析并尝试应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解决学科发展的前沿性问题,促进学科和行业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革新,有利于学生今后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职业的外延和内涵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性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工作上的技能培训。例如,师范生的“两字一话”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基本应用是本科或师范专科院校的教学内容,研究生阶段无须重复。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培养应推动其拓展职业能力,克服职业倦怠,促进其长期发展的能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培养,注重学科教育与师范教育外延拓展的融合,强调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作为社会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建设力量,其影响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或是校园中,而且反映在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教师是处理社会公共业务的人员。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它是一种公共的业务。”除了必备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个人的言谈与气质、知识面和兴趣爱好的广泛性、人际交往的能力、参与公共事物及活动的能力,也都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职业倦怠是现代社会几乎所有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或多或少面临的问题。由于循环重复性,再加上职称评审、升学率和家庭生活等琐事的困扰,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和情绪枯竭。南京师范大学对教育硕士除了开展各学科的创新性培养和师范性的技能训练,还开设了形体学、艺术学、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生命化”选修课程,为其梳理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认知的规律,提供丰富和有效的知识储备,以提升专业境界、职业伦理精神和职业尊严感,让他们学会以积极向上的情绪涵养在工作和生活中开展创造性活动,永葆青春。

三、以实践带动行业、社会进步

教育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关系到社会的结构与运行,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其利益的交汇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和实践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方式之一。教育硕士的实践不是简单的上课,更要了解整个教育活动的规范和章法,对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学校体验教育生活,并积极参与高校、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全方位的合作。目前,建构大学、产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有效促进大学发展的高等教育新理念。与美国“州立大学服务于所在州人民”的理念相似,专业硕士的社会实践既是其必修的课程,也是其服务社会的表现,这种服务具有积极的正反馈作用。

教育硕士在课堂上获得的教育责任感是微乎其微的,但一接触到学生时,教师的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催生其献身教育的信念和不断进取的动力。知识渊博、热心育人的中学资深教师可以作为实践导师,参与对研究生的培养。他们的实践成效将第一时间反馈给学校导师,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依据相关反馈不断调整。学生们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作为各实践学校的教学亮点,有利于高校和各中、小学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教育前沿问题研究。这种教育实践不是经验的重复,它根据教育理论不断改变自身,又不断创生和丰富着教育理论。

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中,服务社会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而培养人才和科研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主要手段,也是大学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目前,南京师范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江苏省教育行业的中坚力量。该校招收农村教育硕士,被录取的学生实地工作三年后返校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落后地区紧缺人才的强化培养,成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开放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系,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促进了企、事业单位与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培养与就业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

四、充分利用资源,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第5篇

Abstract:Building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teachers is one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17 major policy decisions,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education, to promote health education, sustaine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key. At present,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there is not enough structure is irrational, the quality is not high enough, poor wages, low stability problem that requires preparation of structural reform, improve the security system to ensure that the funding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ining projects, to stimulate awareness of teacher self-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 to address.

关键词:农村教育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 编制 素质 保障体系

Key words:The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Teachers; establishment; quality; security system

作者简介:王玉娥;(1983――),女,汉族,湖北秭归人,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74-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民的80%以上,一切发展都得从“三农”做起。而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着大量的生力军。显然,广大农村教师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是支撑我国农村教育的脊梁和骨干,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

一、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及问题

(一)数量不足。主要是编制政策的缺陷形成的。本来农村学校、班级规模小,再加上现在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剧增、需要寄宿等,需要更多教师。教师编制出现城乡反倒挂,农村教师更加缺乏。以小学为例:城市为1:20 ,农村1:25,农村的教师负担的学生比城市多了25%,达到1/4。这是农村学校普遍超编而数量又严重不足、大量代课教师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结构不合理。既包括年龄结构也包括学科结构。“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这在农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不是严重,而是非常严重。农村的落后使得年轻人不得不为了自身前途而挤向城市。呆在农村里的只剩下“老”、“小”两个人群,自然就出现了“老教小”的现状。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三)素质不够高。在主观方面,农村教师大多对自我专业发展没有强烈的意识,一方面,他们的工作量太大、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他们受传统习惯影响,对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些教育教学改革方法不认同。通常情况下,教师素质的提升需要参加培训,即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想办法把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费拿出来,由于工资待遇太差,教师们连交通费、食宿费、书费也出不起。而且现在新增加的教育技术培训、班主任培训等,还有许多县区未列入政府经费预算。

从客观上来讲,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工作和学习的矛盾难以解决。在农村,教师的编制按学生数核定,由于农村的学生在逐年减少,因此农村教师的编制相当紧,导致农村教师的角色庞杂,有的既要当班主任,又要全包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等多门功课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仅应付上课、备课、批作业、写教案、编考卷、管班级、辅导学生、联系家长、应付检查等日常工作,已是筋疲力尽。

(四)工资待遇差。一些经济落后县的农村教师待遇远低于城市,是造成农村高素质教师的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目前教师的基本工资待遇虽然是统一制定的政策,但实际收人差别很大。据《大河报》报道,郑州市城区和农村仅相距30 多公里,教师月平均收人相差最大的就达到100元以上①。而一些落后地区的教师实际收人比城区低得更多。这并不是他们不重视教育,而主要是地方财政紧张,不少地方只能保证基本工资,其他的补助、补贴、福利、奖金等就很难发放。

(五)稳定性低。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过大,也使得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失。②以郑州市为例,城区和农村的距离相距仅30多公里,但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月平均收入相差最大的达1000元以上,自然会引起农村骨干教师流动过快。这不仅制约着对农村青年教师“传、帮、带”的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还直接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梯队的青黄不接和教师队伍军心的动摇。农村中小学的骨干、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城镇学校,使原本就不平衡的城乡校际间的教师资源差距变得更加悬殊。这一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农村学生大量流入城镇,特别是高中学生,造成城镇高中班额人数严重超编,有的学校甚至每班达到80至90人,极不利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农村高中学生大量流入城镇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追求城镇学校的优质教师资源。

农村师资队伍的现状不禁发人生省:在如此多残酷的现实下,要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要实现教育的公平,没有师资力量的迅速提升,这些艰巨的任务,只能永远是美丽的童话。随着《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实施,会给农村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会给教育秩序的稳定埋下巨大的隐患。不用代课教师,开不了课;用代课教师,不合法;正式教师,没有。这些矛盾快要把农村教育逼到了绝境。而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我国农村普遍落后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更多的优惠的政策支持,寄希望于通过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来带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给足编制,重在考核。国家实行城乡一元结构的编制标准,指令性执行。这样做可以解决农村教师数量的大部分问题。对于数量较少的学校,政府只拿指导性的意见,钱由地方拿。这样做,起码可以解决一部分有知识也有能力的县域农村教师的数量问题。当前,教师编制的安排极不科学,统得过死,是用静止的观点处理问题,数年一贯制,不考虑发展。这实实在在制约和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实事求是讲,解决编制问题,只是为解决农村教育的生存问题,还谈不上真正的发展。解决了数量,再想办法提高其质量。在保证编制的基础上,通过年度考核来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

(二)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待遇低、工资拖欠不仅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进取意识,而且使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资金严重缺位。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是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前提。

(三))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责任,确保农村教育经费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留住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近些年,政府和教育部门选送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偏远农村支教,由于政府对这些支教人员的在福利待遇上的承诺没有兑现,很多支教的大学生合同期限未满就迫于生存压力毁约了。

(四)开展一系列免费的教师培训计划和培训工程。如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工程,班主任、骨干教师、新课程、教师技术能力建设、农村教育硕士、教师网络联盟计划以及农村青年教师岗位技能竞赛、送教下乡、送课下乡、城市支援农村教师、师德主题教育等活动。

(五)增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政府要提高农村教师地位,落实待遇,促进尊师重教浓厚氛围的形成。作为广大农村教师,要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社会的楷模,要围绕“做德才兼备的老师,做最有思想的老师,做最爱学习的老师,做最出教育质量的老师,做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目标和标杆要求自己。

参考文献:

第6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长期以来,“大班额”、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乡村弱”“城镇挤”、因贫辍学等教育问题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还有,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职业吸引力,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事件不再出现,让教师安守教坛、用心培育学子,努力让人们共享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近日,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制订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政策,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政策,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而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通过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要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所谓,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学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百姓拥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这些民生热点问题,亟待解决。

因材施教,有效控制大班额

2月13日,一直在山西做生意的唐晓晓,把儿子送回了婆家河南省西华县的一所重点小学。当她进到儿子的班级时,看到七八十个学生人头攒动,这让唐晓晓颇为震惊和担忧:“一个班这么多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是否受影响?老师能兼顾过来吗?”

众所周知,大班额一直是困扰教学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门对此很重视。教育部2月15日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 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将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报告》显示,自2014年以来,全国城区大班额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有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17.3万个,比2013年减少3.57万个,减幅17%。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大班额问题仍比较突出。《报告》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约40万个,占总班数的比例约为14%,3/4的大班额集中在中西部县镇,一些地区大班额比例超过20%。对此,教育部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消除大班额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学条件已有所改善。《报告》显示,全国共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23亿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1.12亿平方米,购置学生课桌椅2284万套、图书3.38亿册,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整体提升,学生自带桌椅、D级危房上课等现象在绝大部分地区已消除。

对此,教育部明确提出,将确保2019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都能达到“20条底线”要求,其中就包括消除D级危房。新建校舍抗震设防类别不低于重点设防类,满足综合防灾要求,以及学生一人一桌一椅(凳)。

对于大班额问题,各界都很关注,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

“听到《报告》中提到,到2018年基本消除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文化路小学教学23个年头的朱艳玲说。在她的记忆里,以前教的人数最多的班级能有80人。人一多,教学上有时候难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朱艳玲举例说,有时候批改作业要两节课的时间,甚至在有限的时间里还改不完,“每想到有时候因为人多,课堂上每个学生的互动也会相应减少,心里就会十分愧疚。”

近年来,济宁市加大了对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的解决力度,朱艳玲所在的班级人数也是逐年减少,由此带来的教学上的变化朱艳秋感同身受。她感慨说,班里人一少,作业批改起来轻松了不少。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到每个孩子,课堂上与孩子的互动也更多了。“毫无疑问,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大大提升了。”

未来,她希望大班额问题能尽快解决,她相信,很快城镇中小学的班级就能达到标准的人数。朱艳玲表示,她本人作为一名一线的老教,在今后的岗位上会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和同事们一起共同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才。

作为河南百富兰溪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慧最关心的问题,除了康养产业,就是农村教育问题。在谈到学前教育时,王慧说:“发展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是一件造福老百姓的大好事。”她认为,在学前教育领域,私立幼儿园较多,但收费不一,有些偏高,而且有些私立园在管理方面也与公办园存在一定差距。王慧建议,发展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应逐步扩大公办幼儿园的办学规模,“应加强对私立园的业务指导和监管,并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

此外,《报告》中提到的加大农村学校投入、2018年消除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等,这些教育“关键词”让王慧也感到很欣慰。她说,现在教育方面城乡差距还是存在的,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乡村学生也能接受到更加满意的教育。

补齐短板,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教育公平,还要精准扶助困难群体,做到保障贫困群体的孩子们有受教育的权利。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等问题,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现象。对此,想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就要补齐短板。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表示,首先,要补区域不平衡的短板,通过新增资源重点补齐中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这些短板,建设一些标准化的学校,缩小差距;其次,要补齐农村地区的教育短板,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等问题;最后,还要补齐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特别是针对高中阶段教育尚未普及,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的问题,还需采取措施加快发展。

李晓红还进一步指出,推进教育公平还需要精准扶助困难群体,做到保障贫困群体的孩子们有受教育的权利,且还要面向残疾儿童办好特殊教育。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在财政上的投入使得许多农村地区教育硬件设施已经相对完善,许多村级小学都具备了网络、触摸屏等设施设备。可以说,目前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仍在于师资力量上。”公益组织支教中国2.0创始人顾思毅表示。

为了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不公平等问题,支教成为了一种助推手段。然而,参与支教的志愿者常常需要告别家人,长期留在支教地。支教中国2.0作为一个公益项目,运用互联网技术,将身处于各地的精英志愿者与偏远地区受助儿童间的距离从万水千山缩减到“一屏之隔”,对于“留住”师资起到了很大作用。

“将优秀资源取代钱或物更加高效地送到贫困地区,对当前进一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来说可谓更加实际。不过,政策从提出到落实,仍需要一段时间,且目前大部分贫困地区学校还没有将远程教室作为其工作中的一部分。建议公益组织者在保障远程教师教学质量、志愿者管理等工作上做出更多探索和努力,为相关教育部门提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更好的借鉴。”顾思毅谈道。

与时俱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互联网时代下,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为社会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为促进教育水平、提升教育水平提供了前提。有学者认为,对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差别化扶持”,更有利于满足教育的公益性属性和多样化需求。要构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差别化扶持的政策体系,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突出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支持的导向,引导民办学校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公益性教育产品和服务。

同时,随着我国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了大势所趋。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2400多个,比2010年翻了一番。2010年我国的国际学校招生人数约10万,有机构预测,到今年我国的国际学校招生的人数将会达到25万。由此可见,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有必要顺应潮流,扩大教育开放合作。如何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达到共赢,也成为了下一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此外,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教育信息化也将会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互联网+教育”迅速崛起,且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迅猛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也起到了良好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形态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在教师角色、课程模式、机构组织、管理方式等多方面都有较大改变。这使全球各地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也使得大规模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表示,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教育”将给更多人带来优质的共享资源。

破局突围,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从总体上说,农村教师职业目前还缺少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去农村当老师,需要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量(工资待遇、发展空间等)、职业保健力量(编制、医疗保险、周转房等)和社会促动力量。

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进得来”的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并依据农村学校的边远艰苦程度实行阶梯式生活补助政策。调查发现,城乡教师最在意的就是工资水平。而日本、尼泊尔的经验也表明,对偏远地区教师增加补贴是激励教师的有效办法。建议对全国农村地区按边远和艰苦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实行阶梯式生活补助政策,即越是在边远艰苦等高的地区工作的教师,生活补助标准越高。

创造有利于农村教师“留得住”的机会结构。完善尊重与认可农村教师的制度,建立农村教师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机制,给予城乡教师公平的职称评定机会。首先,要完善尊重和认可农村教师的制度。建议国家设立专门针对农村教师的国家奖励计划,每隔两年评选一次,以体现党和国家对农村教师的关心。其次,探索建立农村教师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机制。探索建立一种把在农村连续从教年限与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联系起来的机制,激发优秀教师长期在农村从教。最后,给予城乡教师公平的职称评定机会。

第7篇

1.学生自身存在制约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但是在农村英语阅读的教学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是英语教学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虽然教育部要求“2002年秋季,各地的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但是在农村开展的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有的小学英语教师素质不高导致学生的英语发音、口语交际能力很差;有的小学英语教学流于形式;还有的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的条件,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初中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的不整齐,对中学英语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农村的大多数中学生不善交际、知识面较窄、接受能力慢,往往在理解能力、思维方式、记忆力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这严重阻碍了其英语学习的效率。同时,农村的中学生因缺乏指导和训练,大多数都没有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也比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心理素质方面,农村的中学生比较脆弱,在英语学习中,一遇到困难,马上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学生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对英语阅读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教学环境的局限。

在农村中学中仍然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校教学工作的现象,为了抓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这种歧视性的教学安排极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农村的学校中,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市内学校中常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农村的学校中是很难见到的,在教学辅助工具上的配备也不是很齐全,学校的图书室中基本没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英文报刊、杂志,课堂教学不丰富,课外延伸阅读基本没有,这种情况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对英语的阅读兴趣会大大降低。

3.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关键性的角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师学历的达标率为90.38%,这也就意味着在农村的中学中还是有一部分教师的学历没有达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中学为了节省部分开支,很多英语教师都肩负着超标的工作量,有的教师作为班级的班主任同时还教其他两个班级,超负荷的工作会减少教师进修的时间,打乱教师的教学安排,最后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针对英语阅读局限性的对策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在英语阅读的教学中不光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所以,在农村英语的教学中,我们要把赏识教育与英语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由此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引导与帮助。

2.优化教学环境。

农村中学在教学环境的设置上要充分以学生为主,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要盲目的把升学率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学校应该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关键的位置上,在教学辅助工具上要进行完善与更新,比如,配备完善的录音教材、增加英语阅读的报刊、开展相关的英语阅读日活动,学校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英语阅读氛围,激发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3.完善教师队伍。

农村中学在教师的选拔上要严格把关,要选择符合学历标准的教师,并且要在平时多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研习,增强教师的教学素质,同时教师之间多交流教学经验有利于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三、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中学英语阅读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其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英语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英语阅读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相关背景的认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英语,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农村中学的英语阅读教育更是不能被忽视的,农村中学要清楚认识英语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

四、结语

第8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关心支持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一是教师资源整体配置得到优化。教师队伍的总量增加,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4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到了69.9%、84%、87.3%。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6.5%、99.5%、98.7%、94.8%。其中农村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提高更为明显。具有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的教师已经成为新增教师的主体。三是农村师资力量得到加强。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和师范生实习支教等工作,使农村教师队伍得到了补充和加强。四是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展开。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5.5亿元,实施“国培计划”

(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仅2010年就培训了115万中小学教师,其中农村教师占95.6%。五是师德建设得到重视。通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与学习宣传等一系列师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措施,师德建设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教师群体。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第一,最优秀的人才还没有真正进入教师队伍。最好的教育必须有最优秀的教师。在历史上,凡是教育发展得最好的时期,总是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时期。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往往没有选择报考师范专业,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也没有选择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近年来,虽然通过免费师范生、增加教师绩效工资等一系列措施,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但情况并没有多大改观。相比较而言,近年异军突起的芬兰教育,其秘诀之一就是以较高的入职门槛保证教师的基本资质。芬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最低学历是硕士,必须接受最低5年以上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获得,而且教师职业是高中毕业生排第一位的期望职业,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竞争倍率达到10倍。

第二,教师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我们采取的是相对单一封闭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模式,缺少吸引优秀大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渠道。在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上,教育理论和教师技能课程严重偏少,课程内容一般仅限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材教法老三门,所占学时一般也只有160学时左右,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5%。这些课程的设计,缺乏对教师成长的规律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方面,对于教师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基本没有考虑。在教育技能的训练方面,机会则更少。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也严重不足,仅为4—6周,与英美等国家15周的教育实习时间相差甚远。

第三,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备,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目标偏离、机构单一、师资质量不高、内容陈旧、手段落后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如在培训目标方面,存在着重学历提高,轻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师德提高;重不合格学历教师的继续教育,轻合格学历教师的继续教育等。在机构设置方面,相对于国外继续教育庞大完善的教师培训进修网络,我们基本还局限在大学、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中,明显表现出单一性的缺陷。在培训方式方面,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以及“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能够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和实际管理能力,且形式生动活泼、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式很少被运用。在培训内容方面,大部分是重复师范院校开设的课程,对已经具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性不强。在培训机制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自主研修、激励考核机制。强制性培训多,选择性培训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许多教师把参加继续教育看作是不得已而尽的义务。

第四,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优秀教师数量紧缺,优质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边远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仍然明显。据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50个县的调查显示,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与城市之间的差异仍然非常之大。虽然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但是“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仍然愈演愈烈。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调查,该区“十二五”期间农村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的需求达八万六千余人。在许多农村学校,外语、音乐、美术、体育、地理、历史、生物等科目的专任教师严重缺乏。在城市,优秀教师集中在名牌学校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导致了学校差距的扩大和择校热的现象屡禁不止。

第五,少数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整体素质偏低。如果在谷歌上搜索“职业倦怠”,竟然有80%的内容是关于教师的。也就是说,在有职业倦怠倾向的整个群体中,教师发出了最强的声音。教师工作的时间之长、要求之高、对象之复杂、压力之大,使许多教师产生了倦怠感。这种职业倦怠是应试主义和市场主义合谋的结果,也导致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生命与知识之间的分离及自我与社会的隔离。就师生关系来说,教师更多的是用权威、用分数来威逼孩子,或者用功利化的师爱为手段、用世俗化的成功为诱饵未控制学生,师生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灌输和被灌输的关系,而不是那种亲切的、自然的师生关系。就同事关系来说,在分数面前、奖金面前、待遇面前、职称面前,教师和教师几乎成了对立的竞争者,教师生活中虽然也有教研活动,但是没有真正的教研;虽然也有教职工大会,但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活动,教师和教师成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互不相干的陌生人。

第9篇

关键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

一、概念界定

(一)免费的含义免费在新华字典解释是:“免去费用,不收费”。在这项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中,免费主要是指,师范生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教育大辞典》认为,学费(tuition)是指受教育者向学校或教育举办者(单位或个人)交纳的培养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学费是人们为接受教育所支付的费用,以支付学校、学院、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耗费。由于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及人们认识习惯的不同,对学费的理解和定义也不一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大学学费指的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高校向学生收取的部分或全部培养成本。公立高校收取的是部分培养成本,民办高校一般收取的是全部培养成本。

(二)师范及师范教育的概念界定“师范”一词具有师范教育的涵义,成为师范学校或师范教育的代名词,最早始见于清朝未年的一些着作中,如梁启起的《论师范》中有“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故砍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如今的师范教育具有三种含义:(1)师范教育是指,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培养新师资的职前教育和培训在职师资。(2)师范教育“指的是为人们在初、中等学校任职做准备的体制、机构和过程”。(3)师范教育是指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和培训师资的机构、体制和过程,是一种专业教育。“师范教育”虽然在定义上也包括对教师培训,但是长期以来,培养和培训相对分离,大多被误认为“师范教育”仅是指对教师的职前培训。教师教育包含为培养未来教师的职前培训、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岗教师的在职培训三个层次,是一个包括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的综合概念,是终身教育理念在师资培养领域的一种体现。

(三)制度的含义自人类产生,就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产生。制度到底是什么?张旭昆老师在《制度的定义与分类》一文中阐释的定义,把制度理解为行为的规则,关于人们的权利、义务和禁忌的规定。制度的核心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权利规定人们可以采取的行为,义务是必须采取的行为,禁忌是不准采取的行为。当前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详细的规定了哪些是权利,如可以转专业、可以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义务就是免费师范生必须从教十年,到城镇工作的师范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两年;禁忌就是免费师范生不可以违反相关的义务规定,必须履行义务。

(四)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介绍2007年5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出台,规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大学试行免费师范教育。

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出台的背景

当前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日益加剧,在利益的驱使下,优秀教师从普通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农村流向城市。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的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就更具备吸引优秀教师的条件,长此以往地区差异、校际差异日益扩大。而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尤其是能够服务于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内涵

(一)免费师范生享受的优惠政策有

第一,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第二,师范生毕业以后,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落实,确保每一位到中小学工作的师范生有岗有编。第三,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在学校间流动。第四,免费师范生有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权利。第五,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二年内,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并由学校按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费。

(二)免费师范生必须履行的义务有

第一,免费教育师范生须签订协议,按照规定毕业后回生源地所在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第二,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生,应先到农村任教服务两年。第三,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规定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归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经费并交纳违约金。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求免费师范生会生源所在省份并教育系统工作十年以上,是国家的一种鼓励和引导政策。而免费师范生到农村任教,目的是接受锻炼,了解基层社会,为农村带去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

四、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与以往的区别

本次的免费师范教育是在其他学校都实行收费的前提下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的,因此更能体现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免费师范生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也享有更加宽厚的条件,如各部属师范大学也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为免费师范生提供了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机会;同时当前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设计的更加灵活规范,如该制度也设定了相应的师范生退出机制,避免一些免费师范生不想从事教育事业,但因协议规定留在教育岗位上消极对待教育事业的情况发生。

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培养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对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旭昆.制度的定义与分类[j].浙江社会科学.2002,11.

[2]陈璐.免费师范生学风状况调查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第10篇

一、课程资源的分类及作用

生物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传统课程资源和潜在的课程资源。也就是传统意义中生物学的教教科书、教具、实验仪器等课堂课堂常用的物质资源,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相关学科可以借鉴的知识体系,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家长的协助等的资源。学校教学设备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生物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生物学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生物学中也有很多的潜在可能资源,学生恰当的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外界条件来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丰富。例如:进行植物细胞教学的时候,学生参观过植物园历经为他提供了很好的资源。通过其他学科间知识系统的相互补充,都是对生物课程资源的有利整合和优化。潜在资源潜移默化的支持着传统教学资源,它们之间相互扶持,学生从中找到生物学教学的切入点,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课程资源的筛选和利用

面对庞杂的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实现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的内容要有学科思想,要筛选出内容思想都具备科学性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难易要适度。比如《种子萌发》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将复杂的种子生长的过程变化成形象的动态展示。学生乐学易学,难易水平适宜。要以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为主,这些资源都是最基本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但是有一些教材内容不能与教学的课程标准做到丝丝入扣,需要教师进行筛选,以一种更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形式呈现给学生。另外也要注意数量的多少。真正的高效率的生物课堂不是大量教学内容的堆砌,而应该是少而精,够深入也够透彻。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资源也很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植物的生长》一课,学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观察班级植物的生长状况,做好记录。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资源,特别学生资源、老师自身资源以及隐藏在物化资源背后的隐性资源都是比较贴近学生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所以应该让这些必要而直接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优先得到保证。

三、整合优化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1.课前准备:筛选整合

以教科书为基准,补选并整合相关课程资源。因为教科书难以及时体现学科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所以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用教材交,灵活使用教材。以教材为基本点,补充资源内容,学生通过书记网络了解相关资料,调查发现查找相关数据,追踪记录思考发现问题。《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感性认识。可布置发现,调查,记录追踪。提前将本课的内容告知学生,学生课查找资料,课选择网络视频,或者亲身观察,这样的课堂必然深受学生欢迎。资源整合优化后课堂效率就自然提升了。

2.要注重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

教育教学都要抓住契机。课程资源不是死板不可变动的,课堂中的教育生成其实是最好的“活”的课程资源。这份课程资源永远不会陈旧,常用常新,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例如在讲解《疾病的用药与急救》一课,学生因为有生活,众说纷语。在这时学生会有一些常识的小误区,教师可以抓住契机进行讲解。既将课堂联系了生活,又在课堂生成中丰富了课程资源。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与每一位任课教师,每一名学生都息息相关。合理的开发教学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结合学情,进行认真的甄别、筛选、整合、改编、优化,则能发挥出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也可以将教材中与课程标准脱节,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内容最大限度的作以补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确实得到了进步和发展,提高了生物课堂的高效、实效。

作者:任园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硕士

第11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是实现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新疆师范大学突出“师范性、区域性”办学特色,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引领新疆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在“新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缘起:新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重立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

新疆师范大学重新确立了师范类专业具体培养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为振兴教育事业而奋斗的志向;热爱教育事业、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以及健全心理的新型师资;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能力的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重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新疆师范大学构建了以“教育贯通能力”为指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打破学科本位,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结构。通过通识课程,重视养成教育,强调知行合一;通过学科专业课程,拓展学科适应的空间,深化专业内涵;通过教育学科课程,突出教师教育的目的性与专门性;通过博雅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植入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国际元素,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重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新疆师范大学重建普通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为“3+0.5+0.5”:即从四年制整体系统视野设计培养目标体系,制订各科类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既保持了基础通识类课程内容,又增强了学科基础以及教育类课程模式,更增强了实践教学过程(课程程序和编排调整、岗前培训、心理、技能、技术、自主意识等等),实现了前3年基础通识+学科+教育基础+培训,第一个0.5支教实践,第二个0.5能力提高和拓展。

二、实践: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模式的支撑

新疆师范大学在探索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模式的过程中,建立完善了“三大支持系统”:

(一)形成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学习共同体”

一是教育理念相互渗透。教师培训的“全员培训、全过程培训、终身学习”等理念与师范生培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等理念相得益彰;二是教学资源共用共享。通过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将校内外专家“请进来,走出去”,对提升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三是学习“共同体”已经形成。一方面,教师培训使大学教授们和一线中小学教师有了紧密的接触,对任教师范生有了新的体会。另一方面,通过参训教师走上大学讲台为师范类本科生作专业研究汇报、师范类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示范课听课与评课并与参训教师建立等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二)建设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U-S共生体系”

新疆师范大学与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长效的联动机制,先后在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40多所优质示范中小学、30余所优质幼儿园建立了教师培训的实践研修基地,并在南疆四地州建立了6个“自治区‘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创新模式试点计划”实习基地,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基地的建设和相关研究工作。

(三)建立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U-G-S合作机制”

学校先后与伽师县、乌鲁木齐县等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编制、中小学校发展规划、教师培训、实习支教、农村教育硕士培养、学历教育和教育干部培训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在三方合作中,高校负责理念引领、智力支持、技术指导和人才资源保障。通过区域学校改进计划、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教育资源开发,促进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在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保障,为地方中小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保障和必要经费支持,为高校遴选教育实践基地、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条件保障,支持高校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广大中小学校为高校提供教育实习平台、教育实验场域,并积极参与在职培训,分享教研成果等。

三、反思: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模式的问题

(一)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高校与政府、中小学各自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双方形成的合作更多是建立在关系基础上的一种自发行为,而不是建立在规范制度之上的系统的组织行为,由于没法建立明确的组织目标权利与责任制度以及相关的运行规则,由于缺乏相应组织化的安排,也就缺乏协同发展的组织规划性,常常使三方的合作陷入困境,有时候也就难以达成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高校与政府、中小学的基本做法是通过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和教育合作研究三大方式进行。但从深层次看,意识与行动存在脱节的情况,合作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比较简单、粗糙,缺乏对教师教育的整体思考,诸多教育合作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和相关性,缺乏实践指导价值,难以拓展释放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常常导致合作难以持续、深入发展。

(三)合作文化仍有隔阂

第12篇

2月3日,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宣读了徐济超副省长对全省教育工作的批示,对郑州市惠济区等19个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进行了表彰。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强调,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开局之年,我省教育工作要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加快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努力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2015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依法治教年”。针对今年的教育工作,朱清孟强调了六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第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落实每一门学科、每一位教师的德育责任,尤其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的责任,各类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都要增加德育教学内容。完善教材,改进教法,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突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主题。第二,全面提升体育美育水平。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努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实国家开展校园足球有关精神,把校园足球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学生体质监测。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继续深入开展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第三,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指导,坚持游戏为主,扭转小教化倾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考试招生、推进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第一,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半年,完成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制订工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全面正确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第二,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开门办教育、开放办教育、多元化办教育。第三,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我省目前正在组织专家起草改革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积极向国家争取进入第二批试点。如果得到批准,新方案将于今年上半年公布,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第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今年,我省将启动“一市四县两校”改革实验区建设。“一市”即济源市,主要承担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四县”即兰考、新县、新郑、新安,主要承担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两校”即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主要承担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第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支持我省高校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启动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继续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加大高层次人才海外培养力度。重点发展武术、中医等特色孔子学院(课堂),加快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

三是着力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第一,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意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普及,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第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1)制定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布局调整方案,科学合理调整中职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2)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3)科学规划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裁撤需求量少、招生不足的专业。(4)改革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制定以技能型人才培养贡献率和办学效益作为主要指标的效能评价体系。(5)开展国家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第三,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积极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2)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

四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第一,教育资源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今年我省将落实中央资金、省财政配套资金,加上市、县投入,共计约100亿元用于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支持53个贫困县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继续做好我省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工作。加大教育扶贫和移民学校搬迁建设工作。第二,继续推进入学机会公平。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通过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形式,完善小升初的招生办法。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高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第三,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发展。以贯彻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为抓手,本着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合理配置特殊教育和康复资源,切实解决制约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各地要主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计划如期完成。第四,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第五,落实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五是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第一,大力推进依法行政。(1)加快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2)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把专家论证、公众参与、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作为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建立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3)加强政务公开,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规定,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第二,今年年底前全省所有普通高校都要完成章程建设,各地也要积极开展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章程建设工作。加强招生考试管理,规范普通高中招生,坚决制止随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现象,规范高考加分政策。第三,切实加强法治教育。要将法治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扎实做好学生法治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第四,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包括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各级各类学校违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和招生考试舞弊行为专项治理。

六是强化教育保障,优化教育改革发展环境。第一,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推动政府依法落实教育财政支出责任,督促各地落实法定增长,依法保障财政教育投入。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开展“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师德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持续实施特岗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以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为载体,启动省级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试点,逐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补充的省级统筹新机制。深入实施国培、省培计划,继续做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推进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完善河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继续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培育一批特聘教授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第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积极争取新闻宣传部门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加大教育政策、发展成就、先进经验、典型人物的宣传力度,做好对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的释疑解惑。第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广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稳定是硬任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