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手指游戏教案

手指游戏教案

时间:2022-06-09 01:10:18

手指游戏教案

第1篇

无所事事时――暗示介入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样子,生意比较惨淡。于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么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一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一杯送一杯的促销活动?”主意不错,孩子们开始热情吆喝:“来,买一杯送一杯喽,免费品尝!”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尝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阅读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介入幼儿的游戏,使原本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景介入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警察”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警察”打人。于是老师创设情景说:“你好,警察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发生争执,需要你去协调。”“警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路线……”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心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本案例中,幼儿游戏出现与角色不符,且违反规则、攻击性等行为,教师适时创设情景介入游戏,既不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又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使扮演警察的幼儿真正理解警察的含义,促进游戏的有序进行,也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偏离主题时――试探介入

案例3:“新闻中心”,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试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点心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可有新产品或新书?”这下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纷采访建筑工地造了怎样的房子?点心店的新品味道如何?今天去哪里春游了……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本案例中,教师的介入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出现纠纷时――规则介入

案例4:建构区游戏中,明明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还没完成,第二天他继续来到该区想继续,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天天拆除,于是两人发生争执,明明要天天恢复她的作品。根据规则幼儿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于是,老师先肯定了天天是按规则行事的,但又把这一问题向幼儿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则,经过讨论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行为及时肯定。”游戏规则能使幼儿更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但规则并非神圣不可改变。本案例中,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了,教师及时介入,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与制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

失去兴趣时――设疑介入

案例5:大班科学区中,幼儿玩吸管将乒乓球从一个瓶子放入另一个瓶子。开始很感兴趣,渐渐掌握吸的技巧后,就不感兴趣了,有的纯粹是满足吸的动作。老师介入:“这几天我发现你们都能用吸管将乒乓球移动位置,谁能用吸管吸住别的东西并移动位置。”以后的几天里,幼儿尝试用吸管吸布料、积木、纸等,发现了许多问题:吸管能吸住轻的物体,重的物体比较难吸;吸的时候要坚持住,不能松气……

《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的适时设疑,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寻求帮助时――材料介入

案例6:“我的小学”游戏中,刚开始,幼儿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跟老师说:“我们想像小学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幼儿已参观过小学,有了感性的认识,于是老师适当的投放材料:数字、加减符号、粉笔、黑板等,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有的还带了折纸书、剪纸书,会先在家里“备课”,再教小朋友,样子有板有眼。

《指南》中指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适时介入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困难需解时――询问介入

案例7:医院游戏时,医生与病人发生争执,医生要求病人出院,病人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老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应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真好,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个床位,把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本案例中,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导致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教师的介入为幼儿的冲突指引了解决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情节。

第2篇

关键词:提升;教师;观察能力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师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孩子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教师作为游戏过程中的观察者,应关注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分析和思考了解孩子的需要、意愿、困难和情绪体验,并以此作为自己指导游戏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推进游戏的发展。因此,教师的观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素养。

一、我园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放任漠然型

我园有的老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没有观察意识,只注重安全和秩序的管理,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不关注。

2.无措茫然型

有的教师在全面推进自主游戏的过程中,知道观察的主要性,也越来越重视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但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如自主游戏中看什么?看到问题后该怎样分析?分析后该怎样跟进与互动?跟进后又该怎样总结经验、形成策略?

二、我园教师产生困惑的原因

作为管理者,我常常走进教学现场进行观摩,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产生的这些困惑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因:

(1)与集体教学活动不同的是,自主游戏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教师难以应对,缺乏现场观察、指导的经验。

(2)教师能捕捉到自主游戏中的一些现象,但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缺乏解读、分析幼儿行为的方法与思路。

(3)教师比较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性、创造性的表现,但仅仅知道等待与观察,不知道如何与幼儿进行现场互动,缺乏有效互动的方法与策略。

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教师的困惑就要从这些原因入手,让教师在观察与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时能做到有思路、有方法、有策略。

三、提升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1.共体验――走近教师,建立“指标”

对于如何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现有的一些文本材料给教师提供了参考,如《观察儿童》中就具体提出了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要点及其发展提示。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教师即便手中拿着这些文本材料,却依然不知道在游戏中该看些什么。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对已有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然后走近教师,体验他们的困惑,再来分解目标、细化指标,帮助教师找到具体、可操作的观察点。

案例1:“指标”的产生

游戏活动时间,我进入了游戏现场,发现有的青年教师一直在来回走动,似乎在仔细地观察孩子,但却看不到关键点;也有的青年教师运用“角色介入法”参与孩子的游戏,仔细倾听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发现只是留于形式与表面的对话。教师还是不知道游戏中该看些什么,观察哪些要点。于是,我开始着手重新制订“指标”。

在制订“指标”时,我们重点将观察要点转化为教师能够操作、可执行的显性内容,帮助教师找到观察的方向,同时为每位教师提供“观察本”,将“指标”贴在上面,起到导向和指引的作用。

当然,“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对其加以完善与充实,在运用“指标”的过程中不断用案例积极地去诠释内容,真正发挥“指标”的效用。

2.共分享――走近现场,寻找方法

游戏中的讲评是提升幼儿经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组织游戏时的一个难点,为了提升教师的讲评能力,积累有效的师幼互动经验,我们特意请来了游戏专家徐则民老师,开展“对话式”讲评,即经过现场观察后,先请青年教师讲评,然后再来倾听徐老师的讲评,并通过“对话”了解讲评中的思路与用意。

案例2:“对话式”讲评

一次大班自主游戏中,孩子开展了“超市打折促销”活动,教师抓住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的这一全新内容进行提问:“你们为什么要采用打折促销的方法?”从孩子的各种回答中,教师梳理总结了孩子的游戏经验:当生意不好时,可以采用打折促销这种好方法。徐老师在讲评时则首先问道:“什么叫打对折?打对折是让东西更便宜还是更贵了?”

张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基于对孩子行为的深入分析,孩子们在生活中虽然常常见到“打折促销”,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理解什么是“打折”,张老师的讲评让孩子们在获得游戏经验的同时丰富了知识经验,也拓展了青年教师的思路。

这种基于现场的指导,能够直面教师的问题,帮助教师找到有效讲评的思路与方法,体会如何在分析幼儿表现的基础上及时跟进与加强互动,从而形成一些有效的策略。

3.共推进――走近故事,提升能力

在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每天遇到的现象不同,他们对此的感受也就不同,这就要求管理者对他们的指导应该是个性化的。为此,我们确定了每月一次的“约定日”,请每位教师在这一天说说自己在游戏中看到的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困惑与方法,鼓励所有教师共同分析和思考,并采用“专家坐堂”的形式帮助每位教师解决困惑。

案例3:约定日

小班教师的问题:小“医生”连续给娃娃打了十几针,看到孩子如此投入到游戏中,教师应该怎么办?――说明这个孩子已具有角色意识,但缺乏角色认知,需要教师的帮助。

中班教师的问题:个别孩子在游戏时总是心不定,怎么办?――先得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的习惯问题,还是游戏的内容对他没有吸引力,然后据此采取不同的对策。

大班教师的问题:“摄影棚”“花店”都没有生意,孩子们又不想撤,怎么办?――考虑形式、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可以更换材料,如尝试在“摄影棚”里投放一些别的器材。

第3篇

【案例一】在小一班“开汽车”游戏区里,乐宜和媛媛正在开心地玩着。突然,教师听到媛媛尖尖的叫声:“讨厌,让我过去!”教师循声看去,只见乐宜正坐在停车场的入口,抬起一条腿挡住媛媛的去路。教师立即上前责怪乐宜:“为什么不让媛媛走?”乐宜委屈地说:“她还没有刷卡,不可以进停车场的!”教师说:“原来是这样,请问我没有卡怎么办呢?”乐宜立即高兴地拿出一张纸片对教师说:“请充值!”教师便拿来游戏币给乐宜。乐宜把“停车卡”在手上一刷,腿就让出路来:“请进!”

【案例二】下午区角活动时间一到,辉辉和笑笑就来到娃娃家里玩游戏。没过多久,教师就听见笑笑大叫“疼、疼!”走近一看,原来是辉辉把笑笑压在软垫上,双手用力抓捏笑笑的后背。教师急忙制止,并责怪辉辉不该欺负笑笑。辉辉说:“我在给老婆做按摩呢!”教师问辉辉:“你怎么会按摩呢?”辉辉说:“我妈妈工作累了,爸爸就是这样给妈妈按摩的。”

【分析】上述两个案例,在前些年的角色游戏中很少见。同样是常见的开汽车游戏,停车场不再是人工收费,而是改成了刷卡智能收费;娃娃家里除了烧饭、带孩子外,幼儿还把按摩、足疗等融了进来。

角色游戏生成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快,新事物层出不穷,幼儿感性经验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新颖,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已经进入寻常家庭,旅游度假等精神消费也成了一些家庭的家常便饭。如今的幼儿不仅物质条件相当优越,而且接触外界的机会日益增多。幼儿各方面的见识多了,生活经验自然就丰富了,这就为角色游戏的开展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源泉。

2.大多数教师的游戏指导理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游戏中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的创造性得以充分体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精神引领下,许多教师认识到幼儿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能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能多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的想法、做法,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提出游戏主题,大胆想象,角色、情节得以丰富,游戏内容也就会不断扩大和延伸。

在幼儿新经验不断注入游戏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挑战。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处理问题,往往会造成类似上述案例中的“冤假错案”。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做好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

1.善于捕捉新生事物,不断向角色游戏中注入“新鲜血液”。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在班级游戏主题设置、游戏材料提供等方面要有前瞻性。比如,近几年很多城市新开了甜甜圈店,不少小朋友都有过在父母带领下吃甜甜圈的经验。掌握了这一信息,我在有关吃的角色游戏中增设了甜甜圈店的环境,并提供了利于幼儿开展游戏的各种半成品材料。

2.巧妙引导幼儿选择积极向上的游戏主题。新生事物虽然多了,但并不是都能对幼儿身心健康有利。比如,案例二中的按摩游戏。如果幼儿在对成人动作的模仿中稍有不当,易造成同伴的身体伤害。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对于适宜的、积极向上的角色游戏可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开展,对于上述欠妥、甚至低俗的角色游戏则要善于甄别,在萌芽阶段就予以及时制止并加以合理引导。

3.传统和现代有机“穿越”,不搞“一刀切”。时下,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盛传的一句口头禅就是“Out了”!的确,许多传统的角色游戏已经离小朋友生活的环境越来越远。比如,“烧饼店”游戏。如今很多幼儿的早餐都被面包、牛奶、三明治等洋餐所替代,他们根本不知道烧饼是什么。对于这些幼儿接触不到的但又颇具文化色彩的传统角色游戏,教师可通过参观、视频、故事等手段让幼儿熟悉一些过去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场景,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运用角色游戏这一手段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第4篇

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健康教学工作,健康是幼儿发展的前提,有了健康,幼儿才能尽情游戏,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体育活动方案1活动目标:

1、练习边抖动绳子边走(跑)2、练习用脚前后左右踏住晃动的绳子。

活动准备:绳子活动过程:

一、海边的波浪1、幼儿分散在场地上,手拿一根短绳,把绳子拖在地上随意抖动,让绳子像海边的波浪一样,越抖越快,波纹越多。

2、幼儿排成一队,一起抖动绳子,好象还浪拍打在沙滩上。

二、嬉水浪1、两名幼儿各持一根绳子,相对站立,一名幼儿边抖动绳子边后退,另一名幼儿边抖动绳子边向前走,两人来来回回,前前后后的边走边抖动绳子,好象水浪互追。

2、四组幼儿排成四队,四队分别向前走,向后走,形成交替的形状,看上去就像海浪在涌动。

三、踏浪、追浪1、一组幼儿排成一横队,做海浪的水波,用绳子边抖动边后退,另一组幼儿为踏浪,双脚交替踏浪,踩踏到后两个人交换角色。在游戏中要求幼儿绳子不要抖动的太高,以免摔倒。

2、两人一队,一人抖动绳子变向跑,一人追。

幼儿园体育活动方案2设计意图:

“抢椅子”游戏颇受大人和孩子欢迎。在“我们都是好朋友”这个活动中,我将这个游戏作了一些调整,适度地处理好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既保留了“抢”这一竞争的形式,又避免了游戏者被“淘汰”的遗憾,使全体幼儿自始至终都能饶有兴味地参与活动,游戏的目的更明确,方法和手段灵活多变。

二、丰富性和单一性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其教育功能得到了拓展。过去的听信号抢椅子,重点在于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而现在的着眼点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不仅锻炼幼儿反应的灵敏性,还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在人多椅子少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幼儿想方设法采用挤一挤的方法,使大家都有位子坐,最后在十分拥挤、幼儿不可能全部坐下的情况下,鼓励幼儿进一步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终于想出了妙计,人人前胸贴后背,坐成密集的一路纵队。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又想办法克服了坐不稳的困难。因此,调整后的游戏不仅使幼儿发展了动作灵敏性,体验到了成功,也品尝到了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另外,调整后的游戏突出一物多用,促使师幼共同开动脑筋,设想出令人惊叹的叠坐方法。减少了搬运和布置器材的时间,提高了活动的密度。

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听信号抢位子游戏,提高身体动作的灵敏性以及速度和力量。

2.想办法克服人多位子少的困难,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椅子,在场地上画一条线。

过程:

一、游戏:抢位子

1.幼儿面对椅子在线上站成一列横队,当听到哨声和看到教师做交换位子的手势时,幼儿快速奔跑至相距4米远的椅子上坐下,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当再次听到语言提示和看到交换位子的手势时,幼儿快速从椅子上站起来,跑回相距4米远的线上,还原成一列横队。

2.教师反复使用语言提示和交换位子的手势这两种信号,幼儿根据信号交换位子。

指导要点:逐步加快信号的交替速度,使幼儿对两种信号的反应时间更短,奔跑速度更快(重复数次)。

3.用听觉来分辨有效信号和无效信号。

指导要点:告知幼儿拍掌三次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1)教师使用语言指令,用夸张的声音来迷惑幼儿,例如“123”“预备跑”“开始”等无效口令。

(2)教师用不确定的击掌次数来迷惑幼儿,如用拍一下手、拍多下手、拍两下后突然停止等方式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听辨力,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4.用视觉来分辨有效信号和无效信号。

指导要点:提示幼儿以教师伸出三个手指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1)教师用一只手快速交替出现手指的方法来迷惑幼儿,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教师用两只手共同快速出现三个手指的方法作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5.用多种感官有效辨别各种信号。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用眼看、耳朵听,并迅速反应。

(1)教师发出口令、击掌一至两次、伸出两个手指等无效信号,有效信号仍是三,即当教师伸三个手指或击掌三次、喊“3”的数字时,幼儿必须快速反应奔跑至另一处坐下或排队。

(2)教师综合运用其他各种交换位子信号。例如教师报出“5-2”“1+2”“1+1+1”“4—1”等算式,只要答案是3,幼儿必须马上交换位子。如果是“2+2”或“4-3”等答案不为3的算式,则幼儿不能交换位子。

二、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

1.每次换位后,适当减少椅子一至两张,鼓励幼儿相互照顾,启发幼儿想办法,以便全体幼儿都能坐下来。

师:现在我拿掉两张椅子,这次抢位子有一个要求,大家不仅要自己抢到位子坐下来,还要想办法帮助没有抢到位子的小朋友坐下来,不能让一个小朋友站着,否则算全体失败。(幼儿尝试。)

师:你们是怎么帮助没有位子的小朋友坐下来的

师:原来大家可以挤挤坐。这个方法真好。下面我要继续拿掉椅子,一直到你们挤不下去为止。

(教师继续减少椅子,直到孩子们并排靠拢无法坐下。)

师:现在还可挤下吗实在是坐不下了,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把这几张椅子排得长一点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坐下更多的人了(幼儿尝试把椅子排得稀一些,使大家都能坐下来。)

师:这样每个人占有椅子的位置都少了,所以就坐得下了。

2.尝试三个幼儿坐一张椅子。

师:如果三个小朋友只有一张椅子,用什么办法让大家都坐下来(三个人分三边一起坐在椅子上。)

师:三个人分别坐椅子的一边,这个方法不错。还有其他办法吗

师:三个好朋友的屁股不一定都要碰到椅子,但必须是坐下来的,有什么办法呢

(教师提示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叠坐,互相拥抱,在横向空间不足的情况下,想办法增加纵向空间,完成任务。)

3.尝试6个人坐一张椅子。

4.尝试数个十名幼儿坐一张椅子。

三、放松活动:绕场慢跑

幼儿园体育活动方案3【教材简解】

小班幼儿喜欢蹦蹦跳跳,但是动作协调性不够,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孩子特喜欢跳,有的调皮的孩子会站在小椅子上向下跳,于是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学一学动物的跳,在平时幼儿的练习中,我观察到他们对于动作本身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体验,可由于幼儿腿部力量较薄弱,动作控制意识不够主动,缺乏动作自我监控,常常出现:两脚不能同时起跳、落地;连续跳几下就会放弃或者动作僵硬不自然。于是我设计了一节身锻活动“我会跳”,让孩子们在模仿动物跳的同时来规范动作。

【目标预设】

1、学习双脚并拢连续向前行进跳。

2、尝试与同伴合作行进跳,体验合作运动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1、活动的重点是双脚并拢连续向前行进跳2、活动的难点是能与同伴合作进行行进跳

师幼一起听音乐做热身运动(上肢运动、下蹲运动、转动脚腕、整理运动)二、基本部分1、幼儿模仿小动物跳(播放音乐:我爱蹦蹦跳)师:小朋友们这两个动物认识吗?它们有一个本领都会跳,咱们来学一学它们是怎么跳的,轻轻地走到小动物家玩一玩,学一学它们的本领。

(评析:动物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小兔和青蛙也是小朋友们最常见的动物,在创设的情境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幼儿学小兔跳,一组幼儿学青蛙跳,体验自主游戏的快乐。)

2、交流反馈:小兔是怎么跳的呢?小青蛙又是怎么跳的?

(评析: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加以巩固动物的跳法)

3、学习双脚并拢连续向前行进跳

4、师:我是袋鼠妈妈,你们想做我的宝宝吗?袋鼠妈妈是怎么跳的呢?

5、边示范边讲解动作(双脚并拢、小手放在胸前、腿稍微弯曲、轻轻地一蹦一跳向前跳)(评析: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边讲解时边示范,幼儿可以进行模仿练习

6、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小兔跟袋鼠都是双脚并拢跳的。

7、幼儿练习双脚并拢向前行进跳

8、提出要求:小袋鼠们真能干,现在请小袋鼠们去帮妈妈把粮食运回来好吗?(每人拿一个雪花片)

9、幼儿进一步练习双脚并拢行进向前跳,(评析:在创设游戏情境中让幼儿轻松、自主地、有目的去练习双脚并拢向前行进跳)

三、游戏“袋鼠一家去旅行”(播放音乐:兔子舞)

1、教师边讲解边与配班教师示范,一个人在前面当小袋鼠,一个人在后面把手搭在前面一个人的肩膀上,然后双脚并拢一起向前行进跳。

2、鼓励幼儿两人合作一起双脚并拢向前行进跳(评析:这个游戏主要体验同伴之间合作的意识,同时也能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通过“兔子舞”音乐更能激发幼儿有节奏地跳和合作的意识。

)

3、游戏可以反复练习,同伴之间增加人数合作游戏。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挑战难度,让幼儿之间自由搭配去组建自己的家庭成员,使自己的家庭队伍增加,变成一条长龙,一个接一个去旅行。)

四、放松运动(播放音乐:雪之梦)

1、师幼听音乐做放松运动

2、师幼共同收拾器械送回家(评析:活动结束后,培养幼儿与老师一起收拾活动器械并送回家。

)

幼儿园体育活动方案4目标:

1、练习双脚并拢跳,手脚着地爬的动作。

2、能按颜色将玩具分类放到筐内;

3、能听懂指令,喜欢模仿动物的动作,积极参与游戏。

准备:大趣味插子,铃鼓,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筐子各一个;

过程:

1、准备活动:动作模仿:"小鸟走路飞呀飞,小鱼走路游呀游,小象走路甩着长鼻子,小鸭子走路摇一摇,小乌龟走路爬呀爬,小兔子走路跳呀跳。

"

重点:

1、练习小兔子双脚并拢跳和小乌龟手脚着地爬的动作。

2、介绍游戏玩法:①戴上猫妈妈的头饰,向幼儿介绍场地和游戏的材料:"小兔子们,猫妈妈有一些筐子,你们看有什么颜色的?""有几个筐子?""我们一起数一数吧!"②介绍游戏玩法规则:"猫妈妈的果园里有许多的果子。

"(将大趣味插子轻轻撒到草地上)"请小兔子帮忙捡1个果子回来,动脑筋想一想,小兔子捡到1个红果子要放到什么颜色的筐子里呢?""如果捡到一个黄果子呢?捡到一个绿果子呢?捡到一个蓝果子呢?"③小兔子要怎样走路?(提示幼儿两只脚要并紧了向前跳。)④"小兔子们,听到猫妈妈的铃鼓一响就一起开始跳到果园里捡果子,准备好了吗?"

3进行游戏《运果子》①观察幼儿的动作和取放玩具的情况;②小结幼儿游戏情况,引导幼儿听清楚猫妈妈的要求。③变换不同的动物帮助猫妈妈运果子,例如小乌龟发展幼儿手脚着地爬的动作;④根据幼儿的取放情况,不断增加取放的数量,可以使2个、3个。

幼儿园体育活动方案5一、游戏目标:

1、能够参与小肌肉操作运动

2、会手脚协调的曲线走

3、在综合练习走跑跳动作的同时,练习滚球

4、会双脚连续跳5米以上

二、游戏用具:塑料车轮皮球

三、游戏过程

1、小猴起床(沿直线走)锻炼幼儿沿直线走的能力

2、跨过走地(双脚连续跳)培养幼儿双脚弹跳的能力

3、穿过树林(手脚协调曲线走)培养幼儿能够沿曲线走过障碍的能力

4、摘桃子(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5篇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使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1游戏中教师的介入与指导的必要性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教师参与游戏进行现场指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1支持幼儿游戏的态度功能。教师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其行为本身就向幼儿传递了一种非语言信息,即游戏是有价值、重要的活动,教师参与的行为本身就表达了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它可以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游戏持续的时间以及游戏的水平与质量,反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漠视或忽视,会让幼儿感到“那件事情没意思,不重要”。

1.2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教师参与游戏如同教师蹲下身来和幼儿谈话一样,具有密切师生情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功能,它可以使幼儿体验到教师的亲切与关注,把教师看作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1.3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参与游戏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知识经验和作为教育者的意图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幼儿也在游戏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2教师指导要把握时机,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候

我们知道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并不是教师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更不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因此,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也就成了我们一线老师实践工作中研究、探索的不变的主题。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介入”与“不介入”只在一念之差,如何把握这关键的瞬间,在孩子需要帮助或不需要干扰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这个介入时机的适宜性问题就是我们一线老师最难把握的。下面,我围绕两个“案例”从实践层面谈谈老师在遇到类似情境后“介入”与“不介入”的情况。

案例一

大班的医院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分好了工(大卉是医生,潇予是护士,强强是病人),他们用小椅子搭围墙、病床。这时,①老师走过来没有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就说:“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说完就走了。布置完场地、准备好了器材,游戏正式开始了。医生给病人开了刀,护士非常细心的给病人喂药、打针,为病人盖好被子。②这时老师又走过来说:“,潇予,你在给病人盖被子?小护士真细心!”等老师第三次再来到医院游戏时,正遇到医生与“病人”强强发生了争执,医生要求强强出院,因为又有新的病人要进行手术了,而强强认为自己刚进行手术还不能出院。两方谁也不让谁,游戏僵持着。此时,③老师说:“你们认为刚进行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潇予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那你们就去准备吧,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又用小椅子在边上搭了一个床位,把“病人”强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在上例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共有三次,笔者把其分为两种情况,分别对之分析、阐述。

情况一:无意义的干扰

笔者认为案例中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前两次介入都是无价值的,因此把它列为无意义的干扰。当孩子们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游戏,他们没有遇到困难、没有违反规则,更没有任何求助行为,老师的两次介入①②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对幼儿的游戏发展产生了干扰性作用。为什么幼儿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教师的无意义介入?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太习惯于幼儿的求助了,当幼儿自主的、有目的的、忘我的、投入的沉浸于游戏时,老师往往由于不习惯或者觉得无所事事,以至于会不假思索的介入幼儿游戏而对幼儿游戏产生干扰作用,如上例中的“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潇予,你在给病人盖被子?真细心!”又如:“你是谁呀?”“你在干什么?”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问,我们只需要耐心的观察幼儿的游戏,“他是谁?”“他在干什么?”都会在幼儿游戏中找到答案或得到验证。因此,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不适宜性,缺乏耐心及盲目性是其中原因之一。要知道盲目地介入幼儿游戏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更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甚至于反感。

情况二:有意义的帮助

当幼儿的游戏遇到了困难而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的停滞不前。如果老师的介入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那就是必要的和适宜的。如上例中孩子对于“开完刀”的病人如何安排出现了争议。而老师的第三次介入就是及时的捕捉到了幼儿的需要,运用了间接的语言提示才促使幼儿游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老师并没有直接的提议,而是进行间接的引导:“刚进行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该在哪里观察呢?”孩子在得到老师的语言提示后,马上找来替代物“小椅子”,并把它一个一个拼成床位,把“病人”转入普通病房,医生马上给一位新的病人“开刀”。老师的介入满足了需要帮助的孩子进一步拓展游戏情节的需要,是适时的、也是适宜的,更是一种支持性的介入,而并非是干预性的。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丁丁和宁宁分别担任了“妈妈”和“孩子”的角色。游戏开始后,每人拿了一盆“水果拼盆”的操作材料各自进行操作,对外界的干扰不闻不问。游戏过半,老师发现两人始终没有说过话、离开过娃娃家,就说:“妈妈,你家的孩子生病了吧!需要送医院去吗?”“妈妈”还没答话,“孩子”却先回答说:“我不去!”“妈妈”看了看孩子,继续操作“水果拼盆”。老师发现孩子根本不理睬就走开了。过了会儿,老师又来了说:“妈妈,去超市吗?等一下我来找你!”孩子并没有回答。老师随即出去,回来时手里提着小食品说:“妈妈,我给你们买了些小食品回来,放哪里?”孩子一概不理,专心致志的操作着“水果拼盆”。

第6篇

关键词:创新;工作室;课外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众所周知,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就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根本原因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乏。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除了需要对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外,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积极开展课外培养工作。

课外培养就是指在完成正常教学计划以外的培养工作,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第二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工作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活动等。然而,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课外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建立了有利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提高的创新工作室。

1创新工作室是培养方案实施的载体之一

由于我院是新升本科院校,IT专业的学生生源不如其他高校,就业压力十分巨大。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于2006年开始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历经一年的时间,形成了新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培养方案,在学院影响较大,2007年底该专业以第一名的身份被确定为我院首批本科重点建设专业。新的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课外培养学分要求以及培养模式。

课外培养要求学生完成四部分内容,包括社会实践经历、第二课堂学习经历、专业实习经历(含宽口径专业实习、宽口径专业实习)、职业能力培养经历。其中,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学习报告、政治报告,不得低于4次;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小组活动(包括系以上组织的课程大赛等),不得低于3次;学习完成后出具证明,经核实后方可获得此学分,并将实习经历记入学生实习档案。

针对培养方案中的课外培养要求,为了增强学生的工作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了特殊的培养模式,并搭建各种平台。其中,对于职业能力培养我们提出了以网络工程工作室、智能设备软件工作室、嵌入式系统工作室、人工智能与图形图像工作室为载体,开展导师制的培养工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业务拓展能力。

从2007年9月起我们陆续建立了“嵌入式系统创新工作室”、“智能设备软件创新工作室”、“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工作室”、“人工智能与图形图像研究创新工作室”,在学生中成立了科技开发部,科技开发部和创新工作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参与意识十分强烈。创新工作室、课外培养、培养模式的关系如图1所示。

2创新工作室的主要内容

(1) 创新工作室的工作任务

我院创新工作室的工作任务主要由承担了科研教研任务的教师制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协助教师完成一些子课题。学生还可以在工作室内发挥想象,提出各种设计任务,然后独立完成,最后提交教师评价,好的成果在系里展示。

(2) 创新工作室的工作环境

创新工作室有别于实验室,学生人数较少,活动时间不固定,为了让学生在工作室有兴趣地工作,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且舒适的工作环境。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讲,由于工作室在我院是一个新创举,我们为每个工作室都提供了必要的经费,购置了必要的软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开发系统等,特意腾出专门的房间供工作室使用。

(3) 创新工作室的工作形式

以工作小组为团队开展活动:由于学生个体与个体间差别很大,如何找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另外,如何将几个不同特点的学生互补地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去完成一个课题,也是指导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在组织开展活动的时候,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一般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以学生的业余时间开展活动:工作室的活动主要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包括晚间、周末及其他课程以外的时间,学生可以不定时地进入工作室工作。

以学生为主管理工作室:工作室主要面向学生,活动时间不固定,所以工作室主要交给学生科技开发部进行管理。教师不定期地进行指导,给予相应的工作报酬。

3创新工作室实践案例

下面以智能设备软件创新工作室为例介绍工作过程。

3.1调查研究,选择方向

首先从社会、企业需求开展调查研究,从中确定研究方向,建立创新工作室。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社会上紧缺游戏人才和手机软件开发人才,而且很少有高校会开设游戏和智能手机软件开发方面的课程。因此,信息系将游戏开发和手机软件开发整合在一起,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建立了智能设备软件创新工作室。

3.2招收学员,确定导师

智能设备软件创新工作室建立后,开始从学生中招收对手机软件和游戏开发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培养,并委派具有专业知识和科研项目的教师进行辅导。

3.3确定工作方式,开展创新活动

创新工作室组建后,每周导师以固定的时间辅导,学生可以随时在活动室工作。在工作室活动过程中,由于有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手机软件和手机游戏开发基本技术的学习后,可以自主进行游戏项目的开发。学生毕业后,可以相对容易地在游戏设计和手机软件开发公司找到工作,并且可以缩短公司的培训时间,尽快地融入工作。

3.4以引导学生兴趣出发开展工作

在智能设备软件创新工作室的活动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具体步骤如下:

(1) 兴趣展示

在教学初期,我们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在手机上编写的包含游戏基本要素的例子,引起学生兴趣,并且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有个总体的了解。例如,工作室引导学生手机游戏编程入门的例子是一个“是男人就坚持20秒”的小游戏。玩家操纵飞机躲避子弹攻击,躲避时间越长,分数越高,如图2所示。

该游戏结构简单清晰又有趣味,很多同学之前都玩过类似的游戏,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如何去实现一个这样的游戏,因此能够非常容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作为入门例程讲解非常合适。

(2) 教师指导

指导教师在熟悉编程技术和游戏框架的前提下,将实例的游戏框架分解成几部分给学生讲解,并且在讲解过程中灌输游戏要素(如精灵、图层等)的概念,以及进行游戏开发的方法。比如,针对该例来说,给学生讲解游戏主框架,如图3所示。

在游戏组成上,该游戏由三个精灵和一个背景图层组成。精灵是飞机、子弹、爆炸物,它们的实现涉及到精灵构建、动画的形成等相关操作,而背景图层的实现关系到砖块类的实现和动态图层的实现,如图4所示。

依据游戏主框架和游戏元素的组成分别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由于事先为学生建立了一个游戏总体的框架,他们明确知道自己当时所学知识是为了什么目的,因此在进行理论讲解的时候学生能动性明显提高,乐于接受知识,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3) 学生独立开发

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独立编写代码实现相应部分,同时指导教师实时进行辅助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待学生将各部分编写完成后,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游戏。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并且具有相当的积极性。

4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该工作室已经引导学生独立开发了手机上使用的两个小游戏。一个是注重人机交互的飞机游戏,主要训练学生对游戏制作基本要素的掌握和人机交互编程技术;一个是注重算法的拼图游戏,训练学生如何在了解基本游戏框架的前提下,将算法和其他一些必需要素融合到游戏的开发中。这两个游戏都属于小型游戏,开发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却包含了游戏开发过程中所有步骤和知识。通过这些小游戏的编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融会贯通,应用到实际的程序设计中。

我系创新工作室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一年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通过这些课外实践,在理论和实际能力上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本校未参与创新工作室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到公司后能够较容易地完成公司培训,较快地融入公司的工作中。

第7篇

关键词:游戏 介入 指导 策略

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的活动形式。因此,除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以外,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本人认为游戏的指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明确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幼儿游戏缺乏观察与指导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孩子们爱玩什么?爱在哪里玩?是怎么玩的?在活动中需要什么材料支持?等等,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只有充分观察、了解幼儿,教师指导才能有更好的针对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适应、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那么,教师如何捕捉这些幼儿活动的信息,真实的了解孩子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

案例:“娃娃超市”从上班开始就没有一个人人光顾,孩子们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准备着游戏的材料,超市的小小营业员,开始的时候在整理超市的材料,过了好一会还没有客人来,营业员大声叫喊,仍不见客人来,于是他开始胡乱敲打,许多东西落在地上,也没人去捡。接着小小营业员从超市里走出来准备到娃娃家里去。

这是中班幼儿的一个活动场景,当幼儿对正在进行的主题情节难以深入时,教师有必要介入,以玩伴的身份有效地帮助幼儿再现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所以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对教师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可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缺乏观察游戏的意识。又由于游戏不容易驾驭,加上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幼儿,难以观察到动态游戏中幼儿究竟在干什么。虽然教师都认识到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游戏,但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游戏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还是做得不到位。

2.教师对幼儿缺乏足够的尊重

案例:区角活动时间开始了,星星在图书角看着走迷宫的书,涵涵走进对星星说:“这本书是我带来的,不许你看。”星星不理,继续看着,涵涵随即伸手把书抢过来,星星生气了:“你捣乱,不和你玩了!我告诉老师去。”星星告诉老师,而老师正在处理其他事情,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声:“啊!好的,我知道了,你去玩吧。”说着,还在忙着自己手头的事情,星星的问题没有引起老师的重视,扭头扫兴地离开了……

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很少用心去关注游戏的进展情况,存在不尊重、不关心的现象。游戏是幼儿发展的需要,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成人的尊重认可。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的类型

教师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会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并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何时介入会消解幼儿的游戏热情并干扰幼儿的游戏进展,这完全取决于该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游戏介入时机的判断和把握。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需要对幼儿游戏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并根据需要在幼儿游戏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如准备者、协作者、参与者。通常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遇到矛盾,温馨调节

运用温馨调节的方式介入游戏,与幼儿年龄特点有明显的联系。小班和中班幼儿受自身能力限制以及有需要教师支持的心理,特别是游戏中出现的争执和告状行为较多。当幼儿游戏出现矛盾争执时,教师要以矛盾为契机,深入了解情况,及时调节,给予帮助指导,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继续游戏。

2.蹲点介入,提升经验

每次区域活动时,教师总有重点观察目标,蹲点介入是指教师长时间在一个固定游戏区进行观察指导,它是一种非常态的介入,往往出现在教室内新增的游戏活动中。当幼儿对游戏本身还不熟悉,或者遇到了游戏困难靠自身无法解决需要教师指导时,教师要蹲点介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游戏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关注游戏,动态巡视

动态巡视即教师边走边观察,关注每个区域游戏的开展情况,这种介入较为随机。但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用心观察,关注幼儿的游戏进展情况。教师一般以“指导者”的身份介入幼儿游戏,这种介入对掌控班级的活动进程、了解每个幼儿的游戏状况都是必须的。

三、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1.暗示指导策略

第8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 课程领导 结构游戏

古往今来,幼儿都着迷于游戏,游戏代表着幼儿的自由、天真无邪、自然的天性和潜在的能力。“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纲要》解读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点明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幼儿只有这样才能学得有趣,学得有效,学得有用。《指南》强调:“要重视游戏,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是幼儿完全自主、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陈鹤琴先生也称之为“以自动代替被动,是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可见,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幼儿园的结构游戏有很多可挖掘的教育价值,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蕴含着有益于幼儿发展的隐形教育潜能。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的创造空间,没有约束的游戏环境,幼儿在游戏中随心所欲的发挥,为他的独立思维能力、创造性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同时发展了合作能力,审美意识,加深了幼儿对世界的理解。因此,幼儿园科学地组织指导结构游戏的开展,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程管理已逐渐被课程领导这一术语所代替,成为当今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所谓课程领导主要指探究学校如何采取措施,以课程为中心,引领和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实施课程,完成课程目标,最终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根本目标。杨明全认为:课程领导是课程研究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为总称。课程领导不是在控制人,而是在引导人做出高层次的判断与自我管理,激励相关人员投入持续成长的生活方式。在课程领导中,我园不断思索,寻求幼儿园发展特色,实施促进幼儿园科学保教策略,课题研究能引导我们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所以,我园的课程领导立足于幼儿、立足于教师,从实际出发,从结构游戏课程研究开始,去思考幼儿的游戏学习与发展问题。在结构游戏课程中深化研究课题《幼儿园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从游戏课题这一研究视角进行引领,充分发挥幼儿园游戏的积极因素,运用《指南》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游戏课题研究方向,践行课程领导策略,提升办园保教水平。主要从如何建构结构游戏课题的愿景和目标,建立课题实践的组织机构,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卓有成效等维度,浅谈践行结构游戏课题关注的视角。

一、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建构幼儿园结构游戏课题的愿景和目标

课题研究方向的准确把握,是决定幼儿园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是课题发展、创新和优化的过程指向。作为幼儿园结构游戏课程的引领者,在课题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课题研究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清楚地预计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关注什么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发展。首先,我们检视幼儿园游戏的发展历史,由于幼儿园是从私立园专为公立园,发生了体制的改变。先前幼儿园的游戏基础较弱,教师对如何指导结构游戏还处在茫然阶段,于是我们根据《刚要》《指南》的指导精髓:游戏是幼儿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说明发展游戏指导在幼儿园课程中极为重要,是不可懈怠的。我们提出幼儿园结构游戏课题的愿景和目标:1.树立正确的游戏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2.主动创设游戏条件,把握游戏中幼儿主体和教师作用的关系。3.尊重幼儿结构游戏的意愿、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等。4.提高教师在结构游戏中的组织及指导策略能力,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接着,制定研究内容:在结构游戏中幼儿确定建构主题,选择游戏材料,掌握建构特征,构造建构物体,评价游戏成果等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策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各年龄段幼儿结构游戏活动主题的确立研究。2.各年龄段幼儿结构游戏活动目标的制定研究。3.不同年龄幼儿游戏活动材料的选择研究。4.各年龄段幼儿结构游戏活动过程的指导策略研究。5.幼儿结构游戏活动有效评价的研究。

二、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建立课题实践的组织机构

(一)建立课题实践研究的矩阵组织

我园研究团队的组织机构合理,形成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关系,将集权化与分权化结合起来,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以研究任务为目标的组织结构。领导层的信息流和教师研究层的信息流交汇在一起,形成共同的课题研究点,共同致力解决幼儿园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的有效策略。

(二)组成课题小项目的实践研究团队

教师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教师的经验和个人兴趣,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自由组合研究团队,先按教师个人兴趣分:游戏集体组与游戏区域组;再按幼儿年龄特点分:大段游戏组、中段游戏组、小段游戏组。(如下图所示)教师进行团队研究、协作探索,共同切磋游戏指导中的困惑,解决教育中的疑惑,共同探究创新策略,变个人问题用团队智慧来解决,提升团队的课题研究能力。

结构游戏实践研究团矩阵组织指示图

三、追求卓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一)结合《指南》给足教师有关游戏课程新理念的养分

《指南》指出:教师是幼儿园课题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我们作为课程领导力的核心,幼儿园课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就应为教师提供充分的课程文化资源养分,让教师在《纲要》与《指南》精神的指导下实践、发展。

1.注入基础营养――向教师推荐各种有关结构游戏的理论书籍,学习当今国内外学前教育理念文献,以及各种幼儿园结构游戏教育的创造策略,为教师的课题专业成长注入基础营养,了解新形势下《指南》对幼儿园游戏指导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如《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指南》中“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探索”的基本理念;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同化,动作是思维的起源,幼儿在不断地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倍尔指出,游戏是儿童潜在本能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加维认为,游戏应当是由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活动等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使教师理解领悟了幼儿园结构游戏课题是在研究:幼儿力所能及的活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幼儿能受挑战的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

2.提供拔节营养――反复研究阅读,让教师与课程相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使教师不再迷恋自己掌控的游戏活动,更多的是观察活动的进展。让幼儿成了游戏的设计者,让他们忙着确定游戏主题、创设游戏环境、规划游戏布局、分工合作、讨论实施方案、评价游戏等,使幼儿沿着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和解决困难,教师则间或斡旋、记录、观察整个游戏过程。现在我园幼儿是游戏的主宰者,结构游戏中所有的幼儿都在专注着、忙碌着,幼儿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进行着游戏,充分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游戏成了幼儿园的特色活动,成为我园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

(二)多形式的课题研讨,为教师搭建理解游戏课程理念的平台

关注课题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教师对课题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实施难免良莠不齐,因此,搭建多种形式的园本课题研讨平台,帮助教师理清课题研究思路,为教师搭建交流、分享、思辨的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1.问题大家谈――定期收集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教学难点和教育问题,在研讨会上提出问题让大家探讨,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课程教育理念分析自己的观点,反复揣摩幼儿游戏的指导方法。

2.主题争辩会――头脑风暴,思维的撞击,在一次次的唇枪舌剑中,一次次的辩论分析中,一次次的追问反思中,教师的游戏课题意识渐趋一致:什么是幼儿最想要的游戏?如何去指导?指导什么?观察什么?发展幼儿什么?

3.展示介绍会――快乐建构,分享智慧。展示介绍会上教师纷纷登台,将各自班级指导幼儿一物多玩的作品、玩具新玩法、辅助材料的巧用法一一介绍给大家,不同年龄段的各种结构游戏材料的玩法百花齐放,充分挖掘玩具的教育功能,体现了游戏中快乐建构、融洽的师幼关系。

(三)行动研究,践行游戏课题研究策略

行动研究是连接研究实践的桥梁,增进教师专业成长并促成反思性实践,是一种研究思考的方式,它把研究程序与实质行动结合起来,我园游戏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旨在改进幼儿园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策略。教师是幼儿园课题研究的执行者、验证者、创造者。所以,我们要给足教师游戏课程实践的空间,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革游戏的课题思路,探究组织与指导策略,注重指导策略的梳理提升,使幼儿园课题教育的特色精彩纷呈。我园游戏课题行动研究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界定结构游戏组织与指导的研究方向;2.分析游戏共同存在教育问题;3.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4.设计游戏课题的阶段研究计划及阶段研究方向;5.游戏课程实施,收集研究的过程性材料;6.对有效的组织指导策略进行评价,促进师幼共同发展;7.整理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的有效策略,汇编教师课题论文、教育案例专集、结构游戏玩具玩法篇、结构游戏主题活动方案集。

四、课题研究卓有成效,阶段成果显著

我园近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在幼教专家的指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构成园本特色。

(一)构建网络,规范科研制度――幼儿园教学质量提升了

我们构建了“园长――业务副园长――课题组长――科研组长――组员”的科研网络,形成了“计划――实施――展示――总结”的完整过程。两年来,我们向片区开放展示2个观摩活动,开展多次园本教研研讨活动,每学期整理课题主题游戏活动材料,其中包含课题阶段计划、游戏过程,活动评析,活动反思,成果照片,阶段小结等,规范课题管理,汇编了《幼儿园结构游戏案例及解读集》,其中包含了幼儿的情绪情感、自主性、想象创造力、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培养,教师指导策略的合理运用。我们规范制定了科研考核制度、结构游戏目标体系及幼儿结构游戏评价表,实行了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组长每两周组织一次课题组会议,学习内化理论知识,讨论解决教学问题,总结推广实践经验,全面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点燃兴趣,提高综合能力――幼儿发展了

游戏伴随着幼儿成长,幼儿通过游戏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幼儿在游戏中是小步递进地自我发展的,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游戏犹如火花,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游戏只是手段,促进幼儿发展才是根本,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幼儿对结构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园师幼深深地融进游戏课题的行动研究之中。幼儿充分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学习的乐趣,快乐建构,幸福分享,幼儿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如在特色区域的插塑比赛中,幼儿独特的想象,巧妙的构思,生动的形象,亲密的合作,为我园结构游戏课程积累了宝贵的操作经验。在去年“师幼互动,快乐同构”――庆“六一”大型结构游戏活动中,全体师生以年段组为单位共同建构,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探索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艺术感受表现力全面发挥。活动结束后幼儿还充当了导游,在讲解过程中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继承优化,彰显我园的科研特色,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且思且行,转变观念,提升科研能力――教师进步了

观念认识的升华和探索实践的深入,使教师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收获。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且思且行,就课题《幼儿结构游戏行为解读与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现阶段的实践与思考作了进一步的研讨交流。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展示了幼儿结构游戏中的智慧,介绍了现阶段教师对幼儿结构游戏行为观察、解读与指导策略方面的实践与认识。教师围绕“结构游戏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进行切磋,案例呈现的是教师以研究的视角对主题结构游戏材料进行理性分析和调整的过程,活动中的感悟、对结构游戏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新看法与新观点。她们还结合《指南》精神针对幼儿园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体现幼儿自主游戏的新策略、新方案。同时,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自身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点拨能力、评价能力等得到了显著提升,对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使我园广大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讨,全面提升我园结构游戏课题的研究水平,不断开启师幼智慧。反思我们走过的科研足迹,今后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大、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嬉戏,真正体现“快乐玩、有效学”。教师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提升游戏观察水平,对每位幼儿给予正确的评价,促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更和谐健康的发展,让全园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幼儿园教育教学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罗德(Jillian Rodd).早期教育中的领导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马云鹏,王永胜.校长与课程实施[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4]李庆平.改造我们的学校[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5]林玉萍.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手册[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1(7).

第9篇

【关键词】孙记小吃 强化沟通 解决问题

一、背景

中班是幼儿在学前教育时期承上启下的阶段,其自尊自信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交往过程和各种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我园利用地域优势,将富于浓郁本土风情的“龙门民俗风情节”引进户外混龄游戏,试图通过对幼儿熟悉的龙门老街风味小吃经营活动的模仿,使幼儿在买卖游戏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协商、解决突发问},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自我认可形成自尊自信。在游戏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龙门民俗风情节”的“孙记小吃”活动板块,从强化沟通技能、独立解决问题、正确认可自我三方面对幼儿进行观察与有效干预。

二、游戏实施过程及观察指导

中班幼儿菲是第一批受聘“孙记小吃”的服务员,负责“手抓饼店”的餐车,代号“孙二娘”。菲比较腼腆、胆小,与同伴的交流和沟通也不多,一般碰到问题时基本以求助老师为主。依据《指南》社会领域目标,菲缺乏自尊自主表现的。

案例一:胆怯的孙二娘

2015年3月23日

游戏开始,菲走过来,贴着我的身体,脸色红红问:“我可以去推车了吗?”“可以”。“哦”!她把餐车推到比较空的角落,和另三辆餐车保持一点距离。

菲把平底锅放到“灶台”,拿了一块“饼”放进去,眼睛在餐车上移动,蹲下身子到抽屉里找。一会儿看看距离最近的孙二,一会又蹲下去找,反复几次。她走过来,拉住我衣角,非常小声地说:“老师,我的手抓饼里面没有馅”。“你看看孙二的餐车,可能有你需要的”。“菲离开,步子小小,一步一回头,没走到,又折回来:“老师,你帮我去问”。

1.观察解释:案例中,菲遇到困难时与教师有简单的语言和肢体互动,与同伴零交流,虽然最终在教师的鼓励下与同伴有了简单的语言互动,但从其动作、神情上可以观察出她内心的胆怯和害怕,自信心严重不足。

原因分析:家庭养育过程中的与外界接触不多,语言环境匮乏;对游戏的程序、环境、材料、同伴都不够熟悉和了解;幼儿对游戏角色的认识不够充分。

2.教师指导策略

言语导引――当孩子们提出需求(老师你帮我去问)的时候,教师并没有马上给与满足,而是运用了协商的语调、建议性的语言鼓励孩子与同伴沟通,在自然情景中给幼儿创设与人沟通的环境。

暗示导引――教师所采取的是眼神和动作的暗示,让幼儿体会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使幼儿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陌生的同伴。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3.后期调整策略:

熟悉同伴――认识“孙记小吃”的所有工作人员。

了解材料――讨论制作“手抓饼”需要哪些东西?(手抓饼里面的馅,有青菜馅、辣椒馅、鸡蛋馅等,可以用彩色纸、也可以去菜场买来剪细放进去)

观察模仿――建议家长在闲暇时带孩子去龙门老街观察卖小吃的服务员,他们在卖小吃时,有哪些动作、语言?

案例二:爱动脑筋的孙二娘

2015年4月14日

菲把制作好的“手抓饼”放在一个个杯子里,然后用小勺把馅(包心菜、土豆片)放进去。几分钟后,剧院开始演戏,很多游客都去看戏了。餐车前几乎没人。“我一块钱都没有赚”菲对宣说。“要不我们去龙门剧院门口卖吧,那里有好多人”。菲看着宣说。宣点点头,“好吧”。菲和宣推着餐车来到剧院门口,大声叫卖:“卖手抓饼了,卖手抓饼了”。叫声吸引了一些小顾客过来买手抓饼。“你是要打包还是用盘子?”菲问顾客。顾客:“我打包”。菲蹲下去找打包袋。“哎呀,打包袋用完了”。“客人,你还是用盘子吧,我还可以给你加点调料”。顾客点点头,用刷子在手抓饼上一抹,对折一下,放在盘子上,与水一起递给顾客:“给你,做好了”。

1.观察解释:在案例中,菲碰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没有顾客买手抓饼。她采用的方法是主动说服宣到人多的地方去,脱离了固定在地方经营的惯常模式;第二是当顾客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她会采用增加额外条件来转移顾客的注意,达到买卖成功。游戏中幼儿在碰到问题时能主动出主意,想办法,并马上制定应对策略,比较大胆,能用自己的方式想办法解决问题,自信心明显增加。

2.教师指导策略

“会议”导引――在幼儿能完成买卖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买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开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客人太少或太多怎么办?” “客人点的小吃没有怎么办?”“你在游戏中想离开该怎么做?” 教师一边将游戏现场照片、视频等一一再现在孩子们面前,一边将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矛盾抛给幼儿,并指导他们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听取同伴的意见,拓展自己的思路,以培养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最佳方案。

案例三:自信的孙二娘

2015年5月7日

菲大步地跑向餐车,把餐车推到操场,把“手抓饼”一份份摆到餐车的最前面,然后从调料架上撒上不同颜色的调料。几分钟后,菲双手扶着餐车,面无表情,眼睛一直盯着远方的龙门剧院。这时,来了几位大班的幼儿(游客),我走过去对这些游客说:“哪里有手抓饼卖啊,听说孙记小吃孙二娘的手抓饼很好吃,有甜的辣的不一样的口味,还有不同颜色的荷包蛋馅呢。我们带你去。”这些“游客”和我一起来到餐车前,“我要买一个辣味的,我要买一个芝麻味的”“这里的手抓饼太好吃了,我要打包”!菲脸上洋溢着笑容,“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

1.观察解释:案例中,游戏一开始因为没有游客,菲显得神情落寞,情绪低落。教师通过游戏角色的参与,使“顾客”增多,“手抓饼”供不应求。当游客说“这里的手抓饼太好吃”的时候,菲脸上洋溢的笑容体现了极大的自豪感和满足感。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肯定,最终有了“看,我今天赚了许多钱”“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我的手抓饼很好吃啊!” 等诸多自信的表达。

2.教师指导策略

参与导引――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适当参与幼儿的游戏过程,有助于推佑蜗返姆⒄梗如:出现没有顾客的情形时,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如游戏语言“哪里有手抓饼卖啊,听说孙记小吃孙二娘的手抓饼很好吃,有甜的辣的不一样的口味,还有不同颜色的荷包蛋馅呢!”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准确观察游戏的进展,要有敏锐的感觉,捕捉幼儿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把握恰当的情境,参与幼儿的活动。

后记:游戏开展一个多月以来,菲一直在“孙记小吃”游戏区域参与活动,在相对稳定的区域有了固定的游戏伙伴,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教师适时引导和有效干预,使菲自尊自信的社会化发展得了提高。

三、反思和跟进

“孙记小吃”相继有多名幼儿受聘服务员,这些幼儿大多在买卖游戏初期显得比较拘谨,不知如何与人沟通,自信心不足。游戏后期表现出情绪愉悦、主动与人交流、知道自己的优点、并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等进步,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实践证明,富有地域特点的买卖游戏是促进中班幼儿自尊自信水平的有效手段,值得在幼儿教育中推广。

(一)敏锐观察,适时引导,助推幼儿自尊自信

1.巧用沟通技能,树立自尊自信。语言的发展帮助幼儿逐步发展对外部世界、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独立解决问题,推进自尊自信。人在活动中的成功感获挫败感会影响其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人的自尊、自信就会增强,反之,就会降低。

3.正确认可自我,强化自尊自信。一个人如果经常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关爱、尊重,那么他的自我价值就会较高,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自尊和自信;反之,则容易自卑。

(二)关注一日生活,培养幼儿自尊自信

买卖游戏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模仿,从而获得社会生活能力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幼儿园生活本身就是幼儿社会生活能力学习的手段。一日生活中师幼间形成的关爱、肯定、信任、尊重的态度及为幼儿提供的自主、成功的机会等,都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尊、自信。如幼儿来园、离园时与其互道早安、再见;幼儿同伴间团结友爱;同伴的交往、矛盾的出现与解决都是社会培养最好的平台。

(三)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形成幼儿自尊自信

菲在游戏初期呈现出胆小、内向、缺乏自信的状态可能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因为幼儿最初的自我价值感来自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最初的能力感与其动作的发展和环境的“控制”有关。家长要多亲近和关心幼儿,认真倾听、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同时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让幼儿在平等尊重、自由的氛围中建立自尊、自信。

【参考文献】

[1]雷湘竹、冯季林、蒋慧主编.《学前儿童游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第10篇

[关键词]军事游戏;国防教育;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6-0100-03

2011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明确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积极改进和创新国防教育的方法手段,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注重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加强国防教育普及宣传,坚持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国防教育。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在数字时代里的游戏机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利用军事游戏软件这种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国防教育应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依托网络化的军事游戏,可以大大超越国防教育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把隐性教育与游戏娱乐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年轻人在体验乐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国防知识和技能教育,拓展了国防教育疆域,提高了国防教育效果。

一、基于军事游戏的探究式国防教育模式内涵

基于军事游戏的探究式国防教育模式,是指受教育者依托军事游戏提供的环境和资源,以游戏的形式对国防教育领域的某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现自身国防知识能力构建的过程。该国防教育模式特征如下:(1)针对性。在游戏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解决国防教育领域的某个问题来展开的,所以其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受教育者在训练时不能偏离问题,而是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游戏。(2)多样性。探究式国防教育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模式,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不是唯一的,它是由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和游戏环境刺激的共同作用而决定的。(3)启发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予适当的引导或提示,往往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另外,游戏也可利用自身逼真的环境来衬托和进行情况诱导,与受教育者形成互動,促使受教育者在对问题进行研究时做出合理的反应,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之所以考虑这种国防教育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游戏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影响。目前,计算机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街机游戏等名目繁多的数字化游戏的发展速度惊人,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国主要国防教育对象青少年对游戏相当熟悉,其中军事游戏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因此,可以将国防观念巧妙地融入军事游戏之中,让国防教育对象沉浸于军事游戏,潜移默化的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

二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教育部规定,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必须开设军事理论课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来开展国防教育。目前的军事理论教学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主要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比较庞杂,知识面广,理论比较抽象,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基于军事游戏的探究式国防教育模式适用于理论讲授较为枯燥、感性理解要求较高的国防教育知识点,利用军事游戏较强的娱乐性与沉浸性,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与感性体验,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教学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的限制。由于承担国防教育的各类院校训练场地、装备和时间等教学资源的限制,实装、实弹教学不便于完全展开。军事游戏具有不涉及军事秘密、功能强大、拟真性强等优势,通过让受教育者在虚拟的战场环境中开展探究式的学习,可以实现许多课堂理论教学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二、基于军事游戏的探究式国防教育实施流程

基于军事游戏的探究式国防教育模式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突出了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着重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的辅助作用和游戏环境的诱导作用,因此,其实施流程一般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构建游戏环境、探索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讲评等四个环节。

(一)提出研究问题

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育者在开展国防教育之前进行明确,也可以是受教育者根据个人学习需要而自行确定。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要注意结合任务实际和个人学习需要,切不可盲目追求高深而忽略解决问题的可行性,也不要随心所欲而不考虑问题研究的价值。

(二)构建游戏环境

受教育者对国防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逼真的游戏环境作为支撑,围绕所研究的问题选择或自主构建逼真的军事平台,充分发挥游戏环境的渲染和诱导作用,为探究国防教育的某个问题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研究环境。

(三)探索教学实践

在国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所研究的问题为游戏设定相应的初始态势,比如游戏中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兵力部署、地形条件等。受教育者在游戏的进程中不断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出最优策略的选择,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后教育者按照方案继续投入游戏当中,对其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受教育者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通过分组讨论或者向教育者讨教的方式,广泛采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教育者则不间断的为受教育者进行情况诱导和解疑释惑,为问题的解决和结论的形成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指导。

(四)教学效果讲评

鉴于探究式国防教育模式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科学客观的总结有益于增强受教育者对知识能力掌握的系统性,特别是要注意梳理在问题讨论和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和信息,加强对游戏过程的总结,重点突出受教育者的自我小结和自评,而后由教育者对游戏的全过程进行讲评,便于受教育者养成对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从而真正实现国防知识与能力的汇总和构建。

综上所述,基于军事游戏的探究式国防教育实施流程可以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军事游戏的探究式国防教育示例

结合高等学校学生国防教育“信息化战争知识”一章关于加强对现代战争特点理解的教学要求,简要阐述一个基于军事游戏的探究式国防教育例子。

(一)提出研究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与游戏环境,提出了“如何理解现代作战过程中各作战力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特点,怎样才能发挥作战力量的整体威力”的研究问题。

(二)构建游戏环境

考虑到军事游戏《战地2》有多元化的载具,从空中飞机到海上舰艇,从轻型单人四轮车到重型装甲车,海陆空等军种的各类装备应有尽有,因此选择以军事游戏《战地2》为平台,构建一个游戏环境,包括安装游戏、科目設置与烘托战场氛围三个环节。在本次教学实践中,设置了“联合空降作战”科目,即通过联合空降作战夺占敌方纵深的重要目标和地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游戏中的作战任务是C国决定采取空降的方式突袭A军位于海岸纵深炼油厂或发电站,意图摧毁A军海岸据点的后勤保障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悬挂迷彩伪装网,张贴战场贴图,释放战场音乐,设置双方指挥所,利用投影设备模拟战场环境,印刷袖标等,尽可能营造和烘托战场氛围。

(三)探究教学实践

根据设置的科目,在情况判断、火力配置、作战方案的拟定上,进行探究教学实践,特别是引导学生在空降作战过程中,如何制订空军的作战行动与陆军的作战行动在时间、空间与火力上的协同方案。在方案制订过程中,给予受教育者以充分的自主性,教育者围绕研究的问题与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研讨,借助军事游戏《战地2》,采取研讨式、启发式等多种教育手段开展实践教学。

(四)教学效果讲评

以教学实践过程为基本依据,全面了解受教育者对现代作战主要特点之一——“现代作战的基本模式是联合作战”的理解与掌握的情况,同时,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军事思维能力进行点评。

四、结语

第11篇

摘 要:在幼儿教学当中,游戏对孩子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在幼儿教学中实施游戏教育,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更加有效地在幼儿教学中应用游戏教育呢?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提出了在幼儿教学中应用游戏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学;游戏教育;应用;有效策略

一、在幼儿教学当中进行动手游戏

一些手工的游戏一定要幼儿亲自来操作,比如“串珠子”“捏彩泥”“剪纸”等一系列的游戏,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要求通过穿、揉、搓、捏、放、收等一系列的动作才可以完成趣味、生动的图案与物体。只有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大脑和手的协调一致性。幼儿具有好动、活泼的天性,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结合自身的爱好进行游戏活动,比如,针对拼火柴的游戏,教师可首先为学生示范一些不相同的图案,再要求幼儿动手去练习。这样,幼儿就能够通过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一系列多样化的图案拼出来,幼儿能够由简单到复杂,且能够为其他的幼儿呈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在幼儿音乐教学当中应用音乐游戏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而在幼儿教学中借助音乐游戏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比如,对于《牧童》这首歌曲,幼儿在情境当中进行角色扮演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牧童在放羊的过程中,唱着欢快的歌曲,可是小羊为什么却不叫呢?”在这个时候,教师可让幼儿想起自己所表演过的情境。这样,幼儿就能够编出比较新鲜的歌词:通过分组进行演唱,其中一组是牧童放牧的歌声,另外一组是小样的叫声。因此,在歌唱歌曲第三段的时候,幼儿就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表演,这样幼儿会变得非常开心。教师在教授幼儿音乐的时候,其中不少的幼儿歌曲的主题是小朋友和动物,为了使幼儿更加有效地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当中的角色,教师就需要设计一部分角色的音乐游戏,以使幼儿感受到所有角色的情绪和形象,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实施幼儿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让幼儿学习到知识,并了解到社会生活,从而充分地挖掘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的智力,以及增强幼儿的体魄。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更多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以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最终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李雪莲,崔新玲.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理论及其在幼儿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0(S8).

第12篇

一、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如果我们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用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案例1:苏教版二年级“看谁跳得远”教学片断

(教师播放《丢手绢》的音乐,做游戏。)

师: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绕着圈子跑,你们会跳吗?

师:好,那我们一起抬起右脚,用左脚向前跳。

小朋友们跳的同时,老师讲解:这就叫做“左脚单脚跳”。

师:那么你们可以反过来把左脚抬起来,用右脚向前跳吗?

小朋友们跳的同时,老师讲解:这就叫做“右脚单脚跳”。

师:最后,我们试试双脚一起向前跳。

小朋友们跳的同时,老师讲解:这也有个名字,叫做“双脚并拢跳”。

师: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谁愿意参加?(请三名小朋友上台来)

师:我来说一下游戏规则,你们三个人一起沿着这条线向前跳,但是你们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跳,xxx,你就用右脚单脚跳,xxx,你就用左脚单脚跳,xxx,你就用双脚并拢跳好了,下面的小朋友可要做他们的裁判哦,看看究竟是谁跳得最远!

师:如果是你们来跳的话,你们觉得你怎样跳能赢呢?(学生自由展开讨论)

教师用孩子们熟悉的《丢手绢》导入,调动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创设孩子们在游戏中绕圈“跑”的情境引出教学中有关“跳”的内容,以游戏的语言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跳得赢。这样的数学教学充满了人文气息,易于学生所接受。

二、在游戏中降低思维的难度

小学生的注意特点以无注意为主,而无注意又受兴趣的影响。实验证明,直观、形象以及色彩鲜明的具体事物和图片,更能引起学生们的高度注意。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可以使无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使感知活动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降低思维难度。

案例2:苏教版二年级“比多比少应用题”教学片断

师:老师伸出几个手指?(5)请你们伸出跟老师同样多的手指。比老师多伸出1手指,是几个?可见:比5多1是几?怎样列式?(5+1=6)请小朋友边比划手指边齐说:“比5多1是6,5+1=6”。

师:比5多2、3、4、5又各是多少呢?同座边比划边齐说。后让四大组依次边比划手指边观察边口述:比5多( )是( ),( )+( )=( )。

师:大胆猜想一下:比5多的数肯定是大数,还是小数,用什么方法?(求较大数用加法)我们不妨再用手指游戏验证一下!

同座合作边比划边说说看:比10多1是( ),算式是________,比10多2是( ),算式是____________。比10多3,4,5,等等呢?

集体交流后,师小结:求较大数用加法就行了。

师:既然求较大数要用加法,那求较小数会用什么方法呢?请小朋友再大胆猜想一下。(减法)让我们同样用手势游戏来验证一下。

教师让学生边比划手指边看边想边说边听:比……多(少)……是……,算式是……+(-)……,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耳、脑等,并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在充分经历、感受、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大脑中生成了丰富的数形表象。借助丰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以及老师及时的引导点拨,他们很容易就感悟到:比……多……的数是大数,用加法,比……少……的数是小数,用减法。此时的抽象概括是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量后必然的理性飞跃!数学模型的有效生成,使学生由动作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拓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

三、在游戏中巩固强化记忆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融入游戏之中,则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趣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欲望。

案例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片断

教学“因数和倍数”快结束时,教师没有给学生布置作业宣布下课,而是对大家说:“快下课了,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好吗?”学生高兴地齐答:“好!”教师说:“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找朋友离教室’,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字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就可以离开教室了。生顿时倍添兴趣。

师:分别出示卡片2、3、5时,座位号是2、3、5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分别离开了教室。剩下的同学,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字的倍数。

师:那出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如果老师出示“1”时,我们就都可以出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