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11:0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观课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课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46-01
高中美术鉴赏不同以前小学、初中美术作品欣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却有明确的区别。鉴赏,是鉴别和欣赏的意思,欣赏则不包含鉴赏,欣赏意味着肯定和赞赏,鉴赏则不意味着肯定和赞赏,而是对一流派的艺术主张和作品内容、体现思想和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鉴别之后,才能决定对这一流派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还是否定和批判的态度。高中美术鉴赏课对欣赏课的要求更高,高中学生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
一、要教育学生区分于以前的美术欣赏
首先要教育学生区分于以前的美术欣赏。不单纯的认为课本上提供的绘画作品都是肯定赞赏的性质,课前要对当前所学课时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判断,课上再由教师给予讲解和正确的鉴赏。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其次,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下教师和学生分别准备讲课时的绘画作品的资料,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课堂中,教师提供欣赏作品的挂图或课件,师生共同分析作品,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分析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并补足学生资料的不足,这样不仅使学生记忆深刻,兴趣增加,也更加突出了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这一宗旨,使美术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创新的过程。
三、鉴赏课应与实践相结合
美术鉴赏应重视理论基础。美术鉴赏分为直观感受和理论知识,缺乏理论知识,学生思路混乱,无法完成欣赏。一开始上鉴赏课,有的学生连绘画形式都不了解,对什么是水粉,水彩,油画等分不清楚,教师有必要在开课初期把这些画种做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在理论和绘画作品结合之后,学生对美术鉴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时,我们再辅以较浅的绘画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所学的鉴赏知识。例如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本第九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水墨小品练习,切身体会中国画“幽静,清雅”的意境,同时对中国画的工具――纸墨笔砚,及他们的特性、使用也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绘画文化升起民族自豪感。再如第十六课《中国民间美术》,可以课前教师先准备好简单的剪纸图案,再由学生用刻刀等简单工具进行模仿制作,让同学们也体验一回“剪花娘子”的乐趣,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民间艺术。
四、美术鉴赏课应多应用多媒体技术
过去的鉴赏课,学生们只是通过人手一本的课本来了解、认知绘画作品,绘画作品画幅小,而且数量有限,这些局限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得到完美的解决。PPT的展示,不仅让学生们欣赏到更多的名画,而且画面质量非常高,可以局部放大观察细节。另外,影像、声音、动画使教材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动态感,营造出立体的教学氛围,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感受。例如,在欣赏朱耷的《高石水禽图》等中国画作品时,配以古筝、古琴乐曲,画与音交相辉映,古声古韵,有声有形。
五、学生应从美术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适当的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美术与社会和其他文化相联系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使美术鉴赏走向了一个新台阶,赋予了新的意义。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作为指导者,研究性学习的题目由老师或学生自己列出。通过民间调查,网络搜索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并把所得的图片,视频等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整合、汇总,形成研究报告。这种学习方法,扩大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学习视野,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美术文化的扩展探索,加大了知识面。
我国的设计业虽已有很大的进步,但像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等大型场馆设施的设计,毕竟需要外国设计师的参与。新世纪我们需要拥有自己成熟的设计,这就要求培养学生新的设计观念,提出“设计生活,设计未来”的科学设计倡议。通过《设计》课程的开发研究,激励教师的科研热情,形成活跃的校园科研氛围;同时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平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力图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促使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三、课程研究的目标
以现代设计教学为载体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设计活动中运用科技知识及手段,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促进学生独立审美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唤起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环境、设计生活、设计未来的热情,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通过研究实施,获得大量研究成果,编辑发表相关设计课程教材,进行初中美术教材建设和学校课程的开发。
四、课程研究主要内容
与学生共同研发生活中学生所喜欢的艺术设计课程、设计方案和设计课例;课程研究组共同研究编辑发表艺术设计教材《设计生活*设计未来》作为学校课程教材。同时,在研发过程中注意观察并收集学生在参与研发设计课程时所产生的心理变化资料,及时进行阶段性问卷调查,指导研究顺利进行,并获得第一手宝贵的研究资料。
五、课程研究途径、方法
1.研究途径:首先要获得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采取四校骨干教师联合研究的途径实施研究。
2.研究方法:高校专业教授进行理论指导,一线美术教师具体负责、实施,以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尝试、共同研发为主,课余实践活动为辅的教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运用文献法进行有效研究,针对实践进行反思,再进行实践和研究。
六、课程研究主要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确立课程研究方向。在美术教学中发现,课本中很多课程已经相当陈旧。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自编课程,特意编辑一些专题性设计课程,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阶段:课程实施研究阶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艺术设计课程做进一步的探索。根据当前提倡环保反对白色污染的大超势,开发出《绿色购物袋》一课;根据学生爱美之心,开发了《我的鞋子我设计》系列,包括《鞋子标志设计》《鞋子招贴广告》等课程,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课题的研究工作,将《设计生活*设计未来》定为校本课程,给予充足的教学时间进行学习研究,继而开发出《我要我的MP3》等9课设计课程。
在此阶段,学生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进行专题展览12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热情。
第三阶段:继续开发了《趣味垃圾桶》《这是椅子么?》及其立体模型制作等9课。对第二阶段的材料进行分析,写出阶段性总结进行交流、研讨等活动;收集有关研究的教学案例及教案资料;认真对开发的系列课程进行问卷调查,进行量化分析,并进行课程对学生多种素质影响的分析研究,写出调查报告。300份问卷,98%的同学都表达出对设计课程的认可和喜爱。
第四阶段:编辑《设计生活*设计未来》初中艺术设计课程教科书两册,收入精编课程18课。在学校出版《师生美术作品集》,进行交流宣传活动。汇总四所学校的课题研究资料,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工作报告,整理课题相关材料;申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
七、课程研究主要成果
1.课程研究成果
①开发编辑教材《设计生活*设计未来》两册,共开发新课程18课,被学校选定为校本课程教材;②研究报告一份,工作报告一份,相关论文三篇;③研究问卷调查一项(300份),调查报告一份,为继续进行研究工作起到重要参考作用,并显示出艺术设计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④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近千份学生优秀设计作品成果,并举办专题展览16期;⑤编辑发表《师生美术作品集》,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并获得山东省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获得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2.课程的实施研究取得相应成效
课程研究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触动,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经过问卷调查,学生表达出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感受,超出我们的预料。据数据显示,学生对这一课程开发目的明确,而且深深喜欢这一课程,认为它非常有意义,《设计》课程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
关键词:美术专业 理论知识 学习态度 重要性 提高
我们一般认为理论的学习是从属于专业,但事实上历史证明艺术与理论这两个东西是实现创造的双翼,缺一不可。所以我认为,要真正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把理论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单纯的专业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么高等学校美术院系的学生就应该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现实的的需要。不光是因为社会的需要,美术本身就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课,他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文化底蕴,即便我们的专业技能已经成熟,也还需要掌握与他所相关的其他综合文化,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
一:目前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的现状
从报考大学开始学生们就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报考美术院校,专业课的学习尤为重要而文化课次之。因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报考美术院系的学生必须在高考之前就参加各省的美术联考或是个美术院校的专业课考试并取得合格证。这一政策虽有利于个大院校招收优秀的美术人才,但由于各学校专业课考试的时间不同,学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奔波于各大学之间考试专业课,这样一来就开始偏重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化课,这种现象在高三尤为明显,他们为了专业课能够考出一个好的成绩,穿梭于各画室,美术培训班之间,所以文化课就被他们忽视了,这样他们的文化基础就差了很多,而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同样认为专业理论课是次要的,只有专业课才是他们需要认真学习的,美术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又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艺术的本质又不同于其他学科,艺术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需要学生拥有想象,创作和发挥的能力,习惯了这种学习氛围的学生自然不会对枯燥的专业理论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专业技法的掌握和熟练又是一个既费时又费力的过程,学生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实践与创作,这样一来,学生们只好挤掉专业理论课的时间来学习专业课。
二: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单纯的专业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么高等学校美术院系的学生就应该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现实的的需要。不光是因为社会的需要,美术本身就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课,他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文化底蕴,即便我们的专业技能已经成熟,也还需要掌握与他所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
有些同学一味的进行临摹,并把这视为是对艺术的执着,甚至认为美术是手上的功夫,是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理论,如果向他们提问关于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回答总是让人啼笑皆非。在我看来,他们所认为的执着实在是令人感到扼腕叹息。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积淀又何来灵感?没有理论知识的引导情感表达创作定会显得苍白无力。美术史的学习,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无论学习任何专业的人都应该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的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状况。俗话说:“读书可以使人明智”美术院校的学生通过对美术史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和了解过去美术史的发展现状,更在于他们可以去传承其中优异的部分,去开拓更加宽广的艺术局面,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美术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从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去汲取养分,获取灵感。
三:如何提高美术专业理论知识
要解决目前状况,必须从提高文化素质入手,提高高校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改变目前高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技法轻理论的不合理做法:改善目前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配置,通过人才培养,再教育等手段,加强高师美术专业的理论教育。只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真正收到理论与技法相结合。
第一,应该改革现行的美术专业考试制度,由于考试时间的不统一,考试地点的分散,学生们就不得不全国各地的跑,就是为了在专业课方面考出一个好的成绩,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考生的资金,更耗费了考生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当其他同学在忙着复习文化课准备模拟考试的时候,他们却不得不耗上一个月甚至是两个月的时间开始准备专业课,参加训练班的学习,美术专业的考试是确定学生美术基础的重要衡量方法,也是为了确保招生公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是十分可行的。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专业课的考试应该和文化课一样,由国家统一组织进行,统一划线。这样一来,考生就不必将宝贵的复习时间浪费在重复的专业课考试上,这样既节省人力和财力,又有助于各学科学习时间的分配,可以让他们从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意识到文化课的学习和专业课的学习是同样重要的,等他们真正开始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的时候也就能更合理的安排自己在大学期间专业课和理论课的学习。
各高校的美术院系・也应提高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加强公共科目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对于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尤其要加深,加宽,加厚。时代在飞速的发展,教育也应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学生专业理论的提高还有赖于学生自己。毕竟外因还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生本人应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对于大学生的新要求,在新的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审美的水准应该是越来越高,我想坦白的说,学美术不能太窄太单一,要重视和关注自己的审美质量和文化含量。一个好的艺术创作,应该需要取自一个丰富的文化基础。只有将艺术看作文化的艺术或艺术作为文化,我们才可以理解艺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世界中以及它所存在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因为,文化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它通过生活经验以及个人对精神需要和日常需要的创造表现出来。这样看来,专业理论知识对艺术的创作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在注意到就业和竞争的压力之下,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完善和充实自己,扩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参考文献:
[1]袁运甫.高度重视和培育“艺术创造力”[J].艺术教育,2009,3:8.报告
[2]周星.中国艺术教育基本状况与学科发展[J].艺术教育,2007,2:4.论文集
[3]云起.艺术教育重要的是改变观念[J].艺术教育,2007,1:7.论文集
一、讲透基本知识,奠定美术鉴赏基础
要想使美术鉴赏教学收到实效,其前提则是,美术教师应给学生讲透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学生进行鉴赏奠定基础。点、线、面、色是构成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美术作品的不同种类都是在这四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组织和表现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则形成了独特的美术语言表达手段。如西方绘画中的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中国绘画中的笔墨、章法、皴法等。教师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构成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表达手段,才能使他们的鉴赏之路变得通畅。
二、将美术理论浅显化、形象化
教学中避免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特征。上课时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和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中的语言,将学生本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鉴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这是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大忌,既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符合美术鉴赏课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呵护,美术鉴赏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对美术鉴赏兴趣的丧失。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将教材内容融会贯通,自我消化,再根据学生情况,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利于学生理解。如上《独树一帜?D?D古代中国画》一课,为使学生理解“客观形象”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在黑板上重重写出词语“江山如画”,学生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自然风光非常优美。进一步引导:“形容风光优美,为何用‘画’形容呢?”学生通过讨论并踊跃发表看法,教师适时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归纳:“这里的‘画’泛指艺术形象,这个词说明,艺术形象比自然形象更美。”教师继续发问:“为什么艺术形象比自然形象更美呢?”由此引发学生对艺术形象特点的思考和理解。
三、明确鉴赏程序,搭建美术鉴赏之桥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十分茫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鉴赏的程序,找不到美术鉴赏的切入点。为此,教师要告诉学生美术鉴赏的基本程序,为学生搭建进入美术鉴赏世界的桥梁。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下列问题式程序进行鉴赏:(1)你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叙述所鉴赏作品的内容,尤其是作品的细节部分。(2)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促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3)你认为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解读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4)会对作品作出何种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态度和认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
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中紧扣《普通高中艺术鉴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及美术教材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情感性于一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几分钟,针对下节课教学内容提出几个相应的研究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到校图书馆、阅览室、网站、书店去收集、下载和整理信息,课堂上,展开讨论,教师点评。如教学《新的探究?D?D现代绘画、雕塑和工业设计》一课,教师在课前提出研究性问题:现代商业美术的门类有哪些?现代商业美术的发展现状如何?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信息,或逛大街、逛商?銮鬃钥疾欤?结合电视广告、报刊杂志广告,了解现代商业美术的特点,门类以及现状,针对问题写出报告,每小组由中心发言人在课堂上所写的报告。实践证明,美术鉴赏课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生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五、拓展教材内容,提高学生鉴赏层次
关键词:美术活动课;特点;目标;影响因素
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
一、美术活动课的特点
1.活动性
“以活动促发展”是美术活动课的特征和出发点,也是美术活动课赖以存在的理论支撑点,因此活动性也就成了美术活动课的灵魂,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成长。一是学生在美术活动课中感受到审美情感上的愉悦,轻松自如,学习快乐;二是在美术活动课中,学生思维活跃,其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得到自由的发挥,其思维的创造性得到有效的展现与培养。三是美术活动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且弹性很大,适应性很强。四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美术活动课的教、学、做合一。美术活动课中的多面性与实践性所展现的“活”与“动”,在具体的美术活动中体现为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是一种相资互促的关系,学生在“动”中“活”,在“活”中“动”,愈“动”愈“活”,愈“活”愈“动”,这便是美术活动课之美术活动性内在要素的辩证统一。
2.开放性
美术活动课的开放性,首先表现为教学活动课的开放,其次是教学活动时间的灵活,还有教学活动场地以及参与者身份的开放。在美术活动课中,课材涉及的内容是多层次的,如民间美术范畴的剪纸刺绣、泥塑面塑、玩具布艺、风筝竹雕等,实用美术范畴的盆景插花、贺卡制作等,都可以作为美术活动课的课材和活动内容。同时,活动课材的极大开放,也促使活动时间的灵活。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依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适时参与到美术活动课中来,就业方向、升学理想的差异,使学生参与美术活动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活动空间的开放,学生可以把教室、校园乃至社会作为自己美术活动的空间,既可以是室内的剪纸、刺绣、插花、陶艺制作等活动,也可以是校园的写字、作画、泥塑、服装展示等活动,还可以是校外的参观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参加书画讲座、参加书画比赛等活动。
3.自主性
美术活动课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学生的“自治自觉”,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始终以发挥自我的主动创造性为原则,不要求学生在目标、结果、方法上追随老师。让学生作为审美的主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主动地感受校外的社会审美文化、美术文化的影响,对它们或吸收,或排斥,或改造,藉此实现自身审美经验、审美能力的重建与改造。学生对于美术活动的具体设计、展开、实施乃至评价等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有利于他们能开创性地支配和调节美术活动课的展开,完善有关的学习制度、学习要求。
由于美术活动课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因而学习思维活跃,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易于学生个性化的自由创造。也正是这种美术活动中学生的新颖、独特与对自身审美经验、美术能力的不断超越,从而能充分发掘他们的美术学习潜能,实现自身艺术水平的更新、美术能力的改造与重构,完成自身审美素质的发展与超越。
二、美术活动课的教学实践目标
1.以美术活动课为切入点,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极具亲和力的新型课堂为指导,使师生相互尊重、交往意识平等的教学课堂氛围得以成为主要模式,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完整性得到保护。
2.转变目标教育观念,以能力、知识为教育结果的功能主义观念要进行转变,转而以人的完全发展为教育目标。在美术活动课中,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情感经历的升华,采用发现式、体验式的活动方法,使学生的好奇心、成就感等需要得到满足。
3.改变以传授为主要方式的美术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活动课教学。使活动课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美术活动中得到发展。
4.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培养他们的主体观念和勇于突破的思维。在美术活动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健全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待人接物的情感,在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的位置,使其能更好地融于未来的社会,以自我良好的个性品质迎接学校、社会的压力。
5.以美术活动课为平台,探索一些具有人文气息,适合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学新模式,同时培养一批勇于探索的教师,他们思想应该是探索性的,把美术课堂作为能动性的、有生命的事业,在美术活动课中得到锻炼,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得以实现自我的完善。
三、影响美术活动课的因素
1.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学生的审美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审美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如果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托,这种活动便不能实现,更不要说取得成功。美术活动课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要求,正确把握最近发展区,不要超越学生的接受水平。
2.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
自主性和参与度是决定美术活动课成败的主要因素,在美术活动课中,学生对活动反应,基本上分为三种,第一种为被动应答,自身缺乏主动性,主要靠外力的推动来参与,问一问、答一答,精神不能处于兴奋状态;第二种是自觉适应,这一类学生有较强的情感适应能力,能很快地融入到活动中来,很好地理解活动的任务和相应目的,可以较好地领会老师的意图;第三种是富有积极意义的主动创造,在美术活动课中,能充分展示自己,主动自觉地体验着活动带来的审美情感,能够在老师指导缺失的情况下,自我行为,设计安排活动的方法和形式,使自己始终在活动中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
3.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决定学生美术活动课的学习效率和完成情况。自我效能感突出的学生,可以较恰当地评估自身的能力范围,正确选择美术活动课的方式和活动内容,反之,效能感比较弱的学生,参与感也随之下降。
4.教师的评价
教师要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重视教育价值的多元性,从发展的角度确定评价内容。使评价在学生眼中不再是一张令人发怵的“考卷”,而是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共同创造美、学习美的经历。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不同性质的教学目标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
美术活动课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学生创新态度的树立和审美、创新能力的提高上,发挥着其他教学模式无法代替的作用。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励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它围绕养成教育而开展,是养成教育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美术 教学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因此,高中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课程,而是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9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的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之处。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参考: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课
程
安
排
上
学
期
美术鉴赏
绘画
工艺
……
美术鉴赏
雕塑
设计
……
设计
绘画
……
(为高考报考专业做准备)
下
学
期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书法
篆刻
……
摄影摄像
……
(学校能开设的其他美术模块)
备
注
1. 课程开设既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高一年级选修音乐,高二选修美术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2.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意整合学校师资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3.每个学校的师资与教学条件不同,开设的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必须遵守1+2或更多的模块教学要求,满足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要求。
当前学校开设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有两个以上美术教师的学校则开设了二至三个模块,最多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有“绘画”,累计排序下去的有“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设计”、“书法”,从调查情况也看到,教师较擅长传统美术技法及现代媒体技术。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主权。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各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该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3)召开班长或美术课代表会议,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让学生自行填写学习自愿,由班长或美术课代表进行人数的协调与合理搭配,并将名单提交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配。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1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美术鉴赏
模块:美术鉴赏
专题:
课程类型: 必 修
学
分:一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一、高二
评价方式:论文或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作品分析、美术鉴赏水平测试等
课程内容简介:
1. 鉴赏基础:学习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2. 鉴赏学习活动:鉴赏中外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等途径检索与搜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象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 考察活动: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写出考察报告。
选择建议:
本模块是高中阶段美术必修课程,每一位同学都必须选择。通过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判断;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评价方法:学习态度30﹪;学习效果(美术考察或美术鉴赏论文)70﹪。
咨询教师: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2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绘画雕塑
模块:雕塑
专题:
课程类型: 选 修
学 分:1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二、高三
评价方式: 考 查
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课程内容简介:
雕塑学习内容主要了解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并选择泥、陶、石膏以及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通过雕塑的学习能掌握和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技巧,进行雕塑作品的基本创作和学会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选择建议:
雕塑学习是提高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表达能力,理解雕塑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一种有意义的美术学习活动。对希望提高自己认识空间、表现空间能力的同学和有志于将来进入大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考试说明:学习态度30﹪;作品创作70﹪。
咨询教师:
比较项目
人 美 版
人 教 版
美术课标适用性
知识
价值
注意选取适合高中生理解的素材来构成知识体系,知识背景、知识内涵较丰富,重视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丰富的知识背景与知识内涵,重视宏观与微观的比较分析,知识要点展示明确,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能力
价值
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
情意
价值
学习导向明确,注重以多种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欣赏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
结构
设计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图片设计适中,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情境创设灵活,图片的文字点评有详有略,符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特点。
课题
设计
课题的呈现富有文彩,注重视觉美术语言的表述,又注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课题文字富有文彩,呈现的形式既突出主题,又富有人文特征。
活动设计
活动栏目丰富,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多元情境,将活动设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如:思考与讨论、知识窗、名家论述,人物故事,学习活动,艺术实践,自我评价。
活动栏目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将活动设计融于实践情境中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思考与探究、小辞典、小资料、背景资料、练习题、扩展练习、推荐参考书目。
其他说明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雕塑》、四本。教材开本小,文本较薄。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书法》、《工艺》、《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六本。教材开本大,文本较厚。
三、深入研究教材,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高中美术教师普遍反映教科书内容容量大,教学内容组织困难,18学时难以完成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配套的教辅资源缺乏,现有的资料性教参很难满足教师教学设计参考的要求,而且还不齐全。以下试比较其中两个版本的教材,分析当前高中美术教材的特点。
普通高中《美术》人美版和人教版教材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到,高中美术新教材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并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加了大量的、多样化的活动性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建议根据课标内容要求、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选取共性的课题或基本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有广州地区特色的原生态美术文化资源,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补充、合理重组。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出现在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可组织学生开展分层、分组、分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课外主题
性阅读自学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四、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的状况;教师可根据模块特定的内容和目标而采用学习指导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实践法、比较法等,也可以大单元的方式,设计融表现与鉴赏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借用一般教学模式如经验学习模式、比较发现模式、探究学习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等。
根据上述分析,对高中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突出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与运用。
(2)认识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重视解读试验教科书,可从学生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4)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的个人意见,又鼓励学生运用特殊的工具材料进行独特的创作。
(5)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鼓励以岭南、广州地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为案例研究的突破点。
五、改进和完善美术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并针对模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或评语相结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建议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参考以下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表:
《3D动画设计——梦幻汽车》作业要求暨评价表
作业要求(评价指标)
A
B
C
D
E
优点
不足
汽车造型富有创意:美观而富有想象力(20%)
20
18
16
14
12
汽车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复杂性(30%)
30
27
24
21
18
材质、灯光具有仿真性和想象力,贴图适宜(20%)
20
18
16
14
12
动画关键祯设具有丰富性(10%)
20
18
16
14
12
场景设计生动而有趣(10%)
10
9
8
7
6
关键词:美术考古;社会文化;学习兴趣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该课程重点是中国美术考古范畴,对西方美术考古有部分涉及。自2010年起我院开设美术考古学院选修课已6学期,每学期2个班各20学时,每班近40名学生。从选课人数和开课情况来看,学生对其还是很感兴趣的(按院规定选课人数不足不开班)。通过与学生交流,他们选择这门课大致有3个方面原因:考古学有神秘感,很好奇;对考古故事和传奇感兴趣;受网络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影响。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教学中需减少枯燥理论,增加课程知识面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兴趣。
二、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和兴趣点组织课程,让学生在课上带着兴趣开阔视野、学有所获、完善知识体系是该课程的基本思路。
学生对美术考古更多是带着好奇心理,希望了解考古是什么。实际上真正系统地学习美术考古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的,需要掌握大量知识。而教学中不能简单按照美术考古的内容讲知识和理论,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课程重点应从文化的层面来展开,在对美术遗物和美术遗迹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根据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要进行科学引导。比如要让学生弄懂盗墓和考古的差别,了解正确的考古方法。同时应全面介绍美术考古的范畴。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分别介绍来自于美术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考古工作流程,如:踏查、钻探、探方、整理、报告撰写等。同时可借助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性,近来纪录片如《考古中国》《敦煌》《故宫》等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料。给学生继续探究的方向是必要的,应列出参考书,指出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法等。
三、课程组成及内容选取
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降低难度,提高学习兴趣的原则,搭建美术考古学知识框架,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打基础。课程内容组织为以下的结构:
1.基础理论
(1)美术考古学知识框架。
美术考古学基本概念;
文化:军事、饮食、服饰、家居、丧葬;
观念:萨满、佛教、道教、生死观;
制度:等级制、文官制度、礼乐制度、昭穆制度。
(2)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
美术遗迹:壁画、雕塑;
美术遗物:绘画、雕塑、碑刻、工艺美术、其他。
(3)美术考古学方法:类型学、地层学、图像学、文献研究、科技考古、考古学文化、田野考古工作流程。
2.分类研究
(1)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时代、冶铸工艺、装饰工艺、装饰纹样。
(2)中国古代墓葬艺术:概念、分期、陵寝选址原则。
(3)礼仪美术。画像石:二桃杀三士、要离、孔子见老子、秋胡妻、孟轲母、泗水捞鼎、荆轲刺秦王。
(4)中国古代典籍。
3.拓展学习
考古发掘简报解读。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方面尽量通俗易懂,减少过于艰深和枯燥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脑思考。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原则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意识。可布置三项作业内容:美术考古个案分析、青铜器型图、课堂笔记。通过这些项目加深学生印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导入;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76-03
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在第一次生动鲜明的经验之后,被烫伤了的儿童就避火,挨了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首次感知的重大作用。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次感知,能获取首次经验。导入的好与环,将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导课是师生建立情感的第一座桥梁,它不仅能使学生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而且能调动求知欲望,引发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然而,有些教师的教学导入中陷入了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拖泥带水等误区。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小学美术导课误区以及相关的对策。
误区一:目的不明
导课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的导课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要设计导课形式,架构导课环节,斟酌导课用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的导课却背离了这些基本要求。
例如,有位教师在上泥塑课《桥》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导入步骤:1.教师出示诗歌一首,主题是心灵的桥。2.教师朗读,学生齐声朗读。3.阐述:这是无形的桥,是心灵之桥,爱之桥。4.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得到过帮助的经历,感受同学之间存在的友爱之桥。5.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师生之间存在的关爱之桥。6.导入正题: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桥,是有形的桥。今天我们就来用泥塑的方法表现这有形的桥,学做桥。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直观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身边的到比较遥远的。按照正常的教学逻辑,这节课的导入应该没有任何悬念,从生活中大家熟悉的桥的欣赏直接引出课题即可。可这个导课案例中教师恰恰做了相反的事情:从无形的桥到有形的桥,从学生不熟悉的桥到熟悉的桥。这样的导入,效果是越导离美术课越远,学生云里雾里,不知道本堂课要学什么。学生发言虽然滔滔不绝,但没有多少是为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服务的。
误区二:事倍功半
导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求在3至5分钟时间内完成导入环节,使课堂教学切入正题。但是对新教师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他们生怕学生听不明白,听不清楚,导入时喜欢重复说要求。这样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嗦,使教学索然无味,事倍功半。
例如,在师范生进编考的面试说课时,课题是人美版五年级的《色彩的对比》。一位教师说课前半部分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说得很好,可当说到教学过程的导课环节时,出现了明显的方向偏离、绕道而行的现象。
他设计的导课环节如下:
1.复习三原色:红、黄、蓝。
2.复习怎样用三原色调配出三间色:橙、绿、紫。
3.用原色与间色调和出六复色:红橙、黄橙、红紫、蓝紫、黄绿、蓝绿。
4.在教师当堂用粉笔制作的色相环上指出哪些是同类色?哪些是对比色?
5.导入新课《色彩的对比》,并板书课题。
虽然在说课导入时教师的即兴色相环画得不错,但费了不少的时间。其实这么多的色彩知识,无须一一复习、一一讲解,因为它们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是教材前几册早已学过的色彩知识。本课因过多色彩知识的复习,使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最好时机丢失了。
误区三:被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向导。”“情感是创作的源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兴趣而盲目游戏,情感的体验也只是口头上的说教,似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我就是你的眼睛》是教科版《艺术》教材二年级中的一课。在导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盲人生活困难的情景,特地让学生瞪大眼睛看着黑色的屏幕,听着嘈杂的声音,猜测着黑色屏幕上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对这一“听音猜情”的小游戏很感兴趣,猜测的情景答案也各不相同,一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然后教师话锋一转,说:盲人就是生活在这样不方便的世界里,你们想想他们的生活有多么地困难,你能为他们做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出让我们来帮助她,做她明亮的眼睛。接下来就学习《我就是你的眼睛》一课。
本环节教师设计的“听音猜情”游戏也算是煞费苦心了,虽然“黑色的屏幕,嘈杂的声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热烈地猜测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这样的情境引发不了学生真切地体验,触及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不了对盲人的同情之心,不能给本课教学铺设情感基调,有的只是为游戏而游戏,为导入而导入的形式主义。
误区四:迷失本位
老师们都希望为自己的每一堂课设计好的导入,在备课上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有的因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有的却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原因在于教师对导入功能一知半解,在导入策略上生搬硬套,使教学导入喧宾夺主,迷失学科本位,缺失学科特色。
艺术教材第5册第3单元《神秘的地下宫殿》一课,为了体现自主学习,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后说:“读这个课题时,你想知道什么呀?”教师这不经意的一问,引出学生一联串的问题:蚁穴的样子怎样的?蚁穴里有哪些主要房间?蚂蚁的家族成员有哪些?如何分工?蚂蚁怎样搬运食物?蚂蚁怎样认路?蚂蚁为什么搬家?……
这么多的问题从学生嘴里一一抛出,这还像美术课学画蚂蚁和它们的宫殿吗?正因为教师放出去的“蚂蚁”没有及时收回来,让学生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而且问题一出口,知道答案的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有的按耐不住,不等老师请就直接插话回答,课堂真的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炸开了窝……
教学导入是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服务的,那么如何根据导课特点与原则,寻找一种与之对应的教学导入策略呢?下面再结合教学实例谈谈。
对策一:瞄准目标,有的放矢
导课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它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不允许随意性。40分钟分秒必争,重点、难点突出,段段清楚,层层紧扣,上下衔接。那种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天女散花,离题千里的开讲是行不通的。
我在上泥塑课《我设计的桥》一课时,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加强社会调查,在课前就让学生做了一项这样的活动。
家乡的桥调查报告 班级 调查小组
1.调查我家周围的桥,说说它的名字、结构、造型和来历(故事)。
2.分析这座桥与周围的环境有什么联系。
3.调查一下未来几年家乡还将造什么桥?你能否规划一下家乡未来的桥?
上课伊始分小组交流调查报告,后提出新的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要用泥板法、泥条法为家乡设计新桥并做模型。
这样的导入围绕艺术与生活展开,不仅目的明确,而且合理运用课前时间,让学生对家乡的桥有了一次深入的了解,为本节课用黏土为可爱的家乡设计新桥作好了教学准备。一份小小的调查报告不仅使美术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对策二:提纲挈领,直奔主题
古人云:“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认真研读教学内容,做到“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删繁就简,直奔主题。
同样是《色彩的对比》另一位师范生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授课一开始,她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北京故宫养心殿大门图片,并向学生设疑:蓝天白云、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故宫养心殿大门为什么这么漂亮呢?它运用了色相环上的哪些颜色呢?学生观察、讨论,一下子发现了养心殿的大门如此醒目,如此耀眼是因为建筑设计师善用了色相环上面对面的颜色。教师自然地引出课题《色彩的对比》。
本课出示的色彩艳丽的养心殿大门图片,不仅夺人眼球,而且一下子让学生明白了养心殿的大门如此醒目,是因为设计师巧用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色彩―大红大绿,潜移默化地感受了中国皇家建筑的艺术特色―色彩艳丽,气势磅礴。
对策三:主动感受,真切体验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产生并能进行制约的内心体验。在美术教学中充满情感的教学导入是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油。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师生间的心灵交流。
《我就是你的眼睛》一课围绕着“艺术与情感”而设计的,只有走进了盲人的世界,感受了盲人的生活,才能流露出关爱盲人的真情来。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走进了福利院,拍摄到了盲童生活与盲人学习的感人镜头。有了这一可贵的课程资源,怎样让其放出更大的光芒,打动每个孩子的心?我围绕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了两个环节: 1.游戏尝试,体验盲人生活。①摸物画形。每组选两人蒙上眼睛后转圈、走路、摸物、画形。②谈感受、心情(害怕、孤独、无助等)。2.观看录像,感受盲人生活。
有了这样的真切体验,才能感受到:“全中国有成千上万小朋友双目失明,就是生活在这样黑暗与孤独的世界里,他们享受不到明媚的春光,见不到亲人亲切的脸庞;更欣赏不了优美动人的舞姿。七彩的世界、缤纷的色彩在他们的眼里永远是漆黑一片……”今天就让我们做件礼物送给盲人,做他们的眼睛,教师板书新课。
充满情感的教学导入,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本课通过游戏尝试、观看录像,让孩子们走进盲人的世界,感受了盲人的生活,为后面的创作做好了情感铺垫。
对策四:把握主次,切中重点
重点切入法是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导入方法,课始教师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问题给学生明示,让他们思考,然后因势利导、相机点拨。
“感受蚂蚁的习俗” 本来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可在课前让学生制作成资料收集卡,课上适时交流,本课要牢牢抓住“人类从蚁穴构造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为重点,设计导入,这样新课程强调的综合性学习才不会拾了“科学”这一芝麻而丢了“艺术”这个大西瓜。在新课导入时“美术”两字千万不能丢掉。
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文化基础课,担负着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重任,同时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美育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方面,尤其是在大力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美术课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通过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集中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其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并能够推动德育、智育和体育等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拓宽其知识视野。当前的美术教育虽然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但美术课在中学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尤其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美术课很难受到重视。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的重要作用,使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必然对课程改革及教师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式下,走进新课程,贯彻实施《艺术课程标准》显得尤其重要。
经过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总结,我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1)从课程标准上看。艺术教育总的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很显然,相对于现行的教育大纲对美术的要求即“双基”而言,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来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并尝试着用各种工具、材料来制作,同时,教导学生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其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还要求学生了解其基本的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美化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由此看出在新教材的试验中,它更注重的是选择更加轻松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将是更加注重快乐体验,注重思考与研究、创新与合作的过程。
(2)从内容标准、内容框架上看。美术课程是从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发展的角度来构建,并根据美术学习的活动方式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打破了“绘画、工艺、欣赏、创造”的传统划分方法,这是一种突破和超越,在“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中,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新,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就要求其能运用形色、机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与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记录表现所见所闻,由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的能力。如:立体构成《我喜欢的一幢建筑》就是由学生自由选择材料的立体造型的方法,自由构思与创造的一件作品。“设计・应用”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与环境,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重活动的功能目的。如:《带有吸尘器的拖鞋》、《防漏又透气的雨衣》等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能力,它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也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整合的意识。如:我校研究性学习课题《纳雍县河流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就充分体现了“综合・探究”的特点。这一学习领域因其特殊性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融美术于各学习领域为一体,二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三是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综上所述,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如在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同时,它还突破学科知识,并能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兴趣 想象力 创造力 能力 激活 氛围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生已经度过了小学的强调绘画、手工制作的手脑合作期,初衷的了解美术作品的直观期,进而发展到在艺术欣赏的前提下,培养美术素养,确立正确态度和健康情感的感悟期。在这一时期中,同学们要在提高美术审美能力的同时,尊重世界多元化,进而促进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最佳动力,兴趣激发为美术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如果只强调兴趣,会使学习停留在浅层次上,就不能把兴趣上升为爱好和习惯,不会形成他对事物正确的价值判断,更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影响他将来的发展。所以兴趣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提升。美术是一门感性艺术,在育人方面有着很大的可开发性。
我国教育学家程颐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学生对所学科目或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时,积极性就会高涨,效果好;反之,则无精打采,效果也差。
二、美术欣赏重在对学生审美及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智力中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智能,是科学和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想象力的开拓和应用是艺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而美术所研究的各种表现手段,又是表现想象力的基本语言。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讲到:“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像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的想象,但也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从整体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让他们产生“更好地想象”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赋予作品的表达方法。
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因此,美术学科除了技能的层面外,还有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层面。美术教学中应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认识事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行试验和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激活美术欣赏课的载体
传统艺术课程内容的组织通常按某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纵向结构安排,忽视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学科内容过于分化,综合式艺术教育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原有的分科课程统整为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本学科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确立启发、引导的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出丰富问题所需的和谐、宽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地方的博物馆、画廊和画展,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维,使欣赏课始终与时代同步。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科上的广泛应用,因此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欣赏,已成为可能亦是必然趋势。艺术欣赏课要大量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等资源进行大信息量的教学。
直观教学是美术欣赏的重要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使艺术和科技互相渗透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一个绝好的契机,多媒体教学以其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欣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突出了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与学双方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去学,让学生主动地去接受,首先得让学生感兴趣,在课堂上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会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去设计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教师要通过角色的转变,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最终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趣味,要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感知,让学生能够增强交流、自信、自尊、自律、合作、竞争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豪泽尔.艺术社会学.1974.
\[2\]\[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哲学新论.工人出版社.
\[3\]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浙江文艺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5\]教育部.走进课堂——美术新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丘春晓.新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忧喜前瞻分析\[J\].中国美术教育,1992,(2).
\[7\]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8\]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培训资料.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艺体室,2002,5.
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具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我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现代高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
一. 首先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
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以上只不过揭示了网络的资源观、工具观、媒体观,也就是说将网络作为一种硬件的“物”,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本质应当是强调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即生命观。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
术欣赏课程的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
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
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 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愿望,这就需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这样也是教师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2. 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 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我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十多条。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就自定了如:从山水画看现代旅游资源、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山水画里的宗教气氛、水墨山水画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品位等优秀的选题。在确定的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有几位选择《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为课题的同学,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了全国著名的名山大川,饱览了以《溪山行旅图》、《潇湘图》、《庐山高图》、《华山图》等为代表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载了这些山水画图片以及和他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还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 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这样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的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两种艺术形式联系起来,我们的高中生在学习时感觉到了这一点。教师应当不失时机
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学生们成立了课题组,作了具体分工安排,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不但查阅了著名园林建筑的图片和建筑结构图、研究了园林在中国的地域分布状况、考证了园
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情况、下载了山水画图片与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甚至连园林建筑内部陈设和匾额、楹联的内容都不放过,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说明高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达到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美术欣赏的终生学习,从而达到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
的相互关系
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引导、指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如下图模式:
现在网络交互的方式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BBS、QQ、E—MAIL达到交流。专业的美术论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园地,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发表个人美术欣赏专著,譬如全国著名的七彩网美术论坛等,当然还有更加专业的艺术论坛,譬如建筑论坛里的美术论坛等,都是人气极旺的优秀论坛;QQ犹如网络电话,师生可以面对面、点对点直接对话;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及疑问编辑成超文本通过E—MAIL发到老师信箱,待教师阅读完毕给与完善的答复;还有网络留言板,教师可以通过留言板布置研究方向、策略,学生通过留言板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镇江教育网里热门网页
关键词:导 学 课堂 美术课堂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18-02
1 策略研究之一:组建学习小组,鼓吹团队精神,推崇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学期初的课改实验调查报告的数据,依据此调查数据进行组合分层,产生小组。每班分九个学习小组。以美术课代表带领,各组组长与组长助理协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大力鼓吹团队精神。尽量多的把课堂时间交给美术课代表和各个组长组织。
2 策略研究之二:多渠道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每一套教材都是好的。追求高效课堂,任何教材只是载体,高效课堂的关键问题在教师“怎样教”。有了“怎样教”,才有“怎样学”。
2.1 欣赏题材类的教材,教师可以很好的设计“导”,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明确了欣赏类教材中美术作品的人文性质,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所以指导学生学习成功的关健是教师的自身素养与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的完美组合,引导并开发学生大脑的各种功能,使其整体发挥,此起彼伏,合作学习,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用教师个性化的教引发学生个性化的学,特别是引发交流,集思广益,避免只单一接受教师的一管之见,少教多学。这是我在欣赏题材类教学中不懈追求的目标。
举例欣赏课课题:《劳动―― 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我在导“理解、联想、想象、情感”上下功夫。设计了导学案。
《劳动―― 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的导学案:
各组组长分别把以下问题分配给各个组员,要求组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汇总图文资料。
(1)为什么要劳动?
(2)从美术作品中,你看到了古今中外的人们怎样的劳动?这些劳动都创造了什么?
(3)为什么画家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体现在哪里?
(4)组内课前交流以上问题,尽量谋求小组共识。
(5)课中教师引导各小组代表交谈交流、师生相互引导,(可以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提出问题,其他小组解答问题答案,其他小组补充交流内核是理解各种不同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劳动是社等教学手段……)
(6)课后组内整理课堂记录;第二节课前提交一份小组共同作业作为小组共同成绩。
教学在教师精选的一组工人、农民、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科学家、艺术家等的劳动图文资料中,在各个小组搜集的图文资料中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讨论的。本课教学不会产生固定的教案,每个班级的教学都在随机交谈中开始。
本课教学的会发展的原动力;劳动是人类进步文明的源泉。在“理解”中若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才能够有效地逐渐深入到领会审美对像包含着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归纳“理解”的方式有这两点:(1)把握审美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2)师生共同应用本来就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参与审美。因为古今中外各类劳动、太多都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们亲受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师生要用“想象、联想”激发“情感”;用“联想”引发“感受”生成“理解”。
美术课堂教学中培训学生丰富想象力这也是美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2.2 举例设计类课题:《标志设计――班徽》
导学案设计:
(1)小组议论本班存在的不足有哪些?哪些不足最典型?(课前,组长负责。)
(2)本班最需要怎样的精神力量?理想。目标和追求。(课前,组长负责。)
通过小组成员交谈自己最喜爱的一枚标志,每小组选推一人介绍一枚标志,说说这枚标志是通过怎样的图形表达什么主题?为什么使用这样的图形?(课中,组长负责,美术课代表主持教学。)
(3)师生共同得出标志的共同特点:简洁,明快、醒目。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迅速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课中,教师主持。)
(4)讨论得出本班最需要怎样的精神力量?理想、目标和追求。(课中,美术课代表主持。)
(5)小组成员先自己构思,再小组议论,之后,小组推选一枚代表小组在班级交流。(课中,组长负责,美术课代表主持。)
(6)全体同学对推荐的各组班徽进行表决通过。(课中,教师参与共同交流。美术课代表主持。)
(7)完成作品,在校运会上亮相。(课外,美术课代表主持。)
情感教学是美术教学中体现审美机制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应发挥情感互动。人是世界上最懂情的动物。古今中外的艺术创作无不包含着浓浓之情。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就是情感。”可以这么说美术课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庄子》云:“不精不诚不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想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以情牵引,以情激情,以情启智,要以丰富的情感来激励学生善于构建课堂的“情感场”,在合作交流中,师生都要有自由驾驭情感的能力和适度运用感情的艺术。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独立学习;对学,集体学习;自学,展示,反馈;建设活跃的课堂,开启知识的超市”……可是在传统观念还在大多数教师大脑中挥之不去的今天,直接传授法被经常采用。比如,在动手设计的手工课上,要把一张卡纸曲线的垂直固定在底板纸上,教师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说留下舌头,贴上双面胶,剪断,两边错位黏贴。你是否有想不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学生自己去摸索实践,再请他们推广最佳方法?你会发现黏贴的方法会出现许多,其中不乏好方法。教师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方法。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某些课题改变以往的传统教法,设计成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集思广益,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在学生中解决呢?因此,我感慨有三:(1)教师要改变教学观,教学不是想着如何灌输,而要想如何设计有效、高效的,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法、学案。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学生才有可能改变学习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导航仪。(2)想把课堂交给学生,或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个艰难的培养过程。但是教师若相信了学生,就可以解放学生,就可以依靠学生,就可以发展学生!(3)培养各个学习环节中的学习组织人和负责人,也是艰难的。在现有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真不易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真不易做到真正的“以生为本”啊!
绘画类教材的基本技能技法学习往往都是个人行为,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开展的传授学习,所以可能自主探究不适合。但这类课程并不是意味着就无法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这类教学可以在学生各自掌握了相关基本技能技巧后,开展集体学习或集体创作,互帮互教,实现合作学习。
举例绘画类课题:《我们的校园生活》单元教学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校园建筑风景钢笔画》。
(1)为什么建筑都只能看到两个面?什么情况下看到一个面?(课前思考)
(2)带齐绘画工具材料,每位同学课中跟随老师学习画钢笔风景画。
第二课时外出写生。第三课时前交钢笔画校园风景写生,评出各组得“A”的同学。
第三课时:跟随老师学习人物动态,校园人物动态的描绘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各组组长监督,在第四课时前交齐作业。评出各组得“A”的同学。
第四课时:备齐水彩绘画工具材料,每位同学跟练水彩的表现方法。
第五课时:水彩训练。第六课时前交水彩训练作业。评出各组得“A”的同学。
第六、七、八课时:《创意钢笔淡彩风景画―― 我们的校园》开始进行。各小组完成校园全景创作画一张,组长负责组织工作(1)先用铅笔勾勒构图起稿,后铺设水彩,再钢笔勾画。(2)由得“A”的同学传、帮、带。(见画展中的作品)
本单元教学可以因势利导,可以改革评价机制,让美术课堂“导”与“学”更上一层楼,把课堂教学推到更高高度。
只要教师能真正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其他美术课程也同样可以很好的开展在教师“导”下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
所以,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改进成对知识与技能、目标与过程的评价(传统观念只重结果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改进成对学生在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团队精神即正确的价值观上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改进成由鉴别优劣转变成引领发展的评价。
3 策略研究之三:美术教学的评价方法研究与讨论
(1)每次作业,学生能态度认真的表达自己的观察、联想、情感。技能技巧优胜者;互帮互助,关注和帮助组上其他困难组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均衡个人成绩以小组共同成绩为各个成员成绩。
(2)操着细则:小组作业全交,不管分数高低,小组共同成绩得“优”;一人未交,小组共同成绩得“良”;两人以上未交,小组共同成绩得及格。
(3)课堂纪律,积极发言,周边卫生等奖惩纳入小组评价加减分。分小组教学极易产生课堂纪律问题。如何在课堂中自律自管,培养全员皆是课堂的主人,每人都要有责任心,的确不易,要在每节课中有意培养学生,但要一个较长坚持不懈的过程。
(4)小组学期总评方法:优+优+优=优,优+优+良=优,优+良+良=良,良+良+良=良,良+良+及格=良,良+及格+及格=及格,及格+及格+及格=及格,及格+及格+良=及格,优+及格+及格=良,优+优+及格=良。
4 我开展美术课的评价遇到的问题和阻力
(1)由于从小到今天,学生都是以个人竞争优胜为竞争目标、由于小组个别同学总要拖小组的后腿,使小组成绩总体下降,要以小组共同成绩为各个成员成绩,许多个人成绩高的同学在一个学期过去了最后不得高分,心里难以接受。分析原因,没有去关注组上的其他同学,没有去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高其成绩。各组组长,美术课代表,班委在管理上工作失误等等。
(2)由于学生的整体素质,行为习惯,性格爱好等有差异,其中不乏与小组同学不相融,何以融天下的同学。小组合作产生困难。
(3)如何关心帮助其他同学的意识不够健全,不懂的关心他人。
(4)班级的课堂纪律,组织管理水平不同,评价将会产生很大差异。有资格参加评先评优的同学将受到影响,(校规定每科都的在“优”,才可参加评先评优。)
(5)是否要关照美术本位之外的呢?是否要协调班主任,校共同培养规范学生的行为等优良品质?
(6)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要怎样和班主任达成共识,全员育人。所以美术课改中的小组合作与学生评价模块要进行艰难的生生磨合,师生磨合,师师磨合。
(7)还有哪种更好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优秀学生,激励他们去关心帮助他人,谋求共同进步,更加提升优秀学生的品质。同时带动其他同学,彰显团队活力?在此,我力求想得到其他同行的高见。
5 反思语录
(1)依靠学生:“教师所有的‘教’,都是依靠学生的‘学’。教师只有依靠学生,学生学习的情感才能得到真正释放,潜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开发,个体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一切答案到学生中找”。
(2)发展学生:“就是发展全体学生,全体、全面、个性、自由”。
(3)“传统教学下的评价学生被通过选拔,筛选,分数来制造出差生。虽然我们从感情上没这么做,但下意识和行动决定了这种结果”。
(4)“评价被形象的称为高效课堂的武器”。
(5)评价要这样转变:
“量性评价转变成质性统整评价;
个体评价转变成合作组评价的统一;
由枯燥的认知评价转变成真实与情感性评价;
由只重结论评价转变成结论与过程统一评价;
由鉴别优劣转变成引领发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