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综合体调研报告

商业综合体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20 09:0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综合体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综合体调研报告

第1篇

关键字: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 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地产项目发展迅猛。同时,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对土地的集约化和高效化开发要求更加迫切,于是城市综合体这一新兴物业形态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中高端商业复合地产开发的主流模式和城市升级更新的重要载体。城市综合体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拥有写字楼、购物中心、公寓、酒店、文化娱乐中心等三种或以上能够产生收益的业态; 建筑面积一般在 10万平方米以上。此外,它还特别强调城市、建筑、市政设施的综合发展。

一、城市综合体及特点

所谓城市综合体(HOPSCA),即将酒店(Hotel)、写字楼(Office)、生态公园(Park)、购物(ShoppingMall)、会议会展(Convention)、高层公寓(Apartment)等多种都市功能集合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形成的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功能复杂而又统一的,与城市有机协同、功能业态间高效集约和互为价值链的建筑、建筑集合体或建筑街区,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其中,商业功能可以形成最佳商业活动圈;写字楼功能为城市商业中心提供多样化的办公空间;公寓功能使人们在商业繁华区内就近享受丰富的娱乐生活,促进各种娱乐休闲业的发展;酒店为综合体带来大量的流动人口,与文化、休闲、娱乐设施相结合,形成最能推动商业中心发展的动力。城市综合体是建筑综合体向城市空间巨型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的结果,成为城市功能混合使用中心,延展了城市的空间价值。

城市综合体是一个集聚各种城市功能的建筑集合体,各种功能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将城市综合体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与城市综合体形成的特点密切相关。其特点有: (1)容量巨大性。(2)建筑集群性。(3)功能复合性。(4)交通网络化。(5)人流密集性。(6)环境生态性。(7)物管人性化。(8)布置均衡性。(9)效益统一性。(10)设施现代化。

二、以商业为极致因素配比综合体街区的混合功能

一切空间形态构成都是由其基本的生活行为决定的,而在当下开发模式单纯以商业为主的城市综合体占到当前城市综合体 45%~65%比例时,我们在设计综合体时便找到了侧重所依。在中国,有“集市”就是城市的最初雏形的看法,可见商业与城市发展的渊源;城市综合体作为对城市空间的整合叙事、作为城市发展重要载体,其设计理应是以商业作为最为极致的主导要素。工业化时代强调城市明确的功能分区、理性的功能联系,以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后工业时代更加强调多元文化生态、弹性、紧凑、精明增长等关键语境,城市空间布局也因此发生巨大转变和重构。因为城市综合体要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实现自身布局的合理性,当然要考虑以上因素。商业将成为“城市空间结构中最永恒、流动的胶水,不但把分离的城市元素不断地连接起来,而且促使其演变、转化”。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与发展,使商铺向空中的集聚成为可能。现代城市综合体的建筑构成一般包括商务功能、客居功能、购物功能、餐饮功能、休闲娱乐功能、会展设施等,它往往跨越几个街区,具有庞大的规模。此外,城市综合体往往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集结点,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流、车流以提升综合体的人气。复杂的功能构成和巨大的交通流量对城市综合体的空间整合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大混合、小分区的原则成为处理城市综合体中多元经济实体之间复杂矛盾关系的一把钥匙。

当我们回顾历史,把建筑形式与社会话语权形式进行某种对照,不难发现建筑场所时空构筑与社会权力话语的重叠与一致性,即社会权力将会拥有物化形态,使人在身心两方面同时地、不自觉地陷人这种权力话语形成的秩序之中。真的会很惊奇地发现精神与物质居然能以此种无声的方式瞬间转换。而在当下时代,建筑与城市的空间构成应更加突出开放民主的风尚。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有序化的实体空间模式,通过对城市公共资源的配置,将公众利益、商业利益、国家利益、集团利益重新整合。而开放空间正是城市综合体叙述的主线,为民众自发公共活动创造条件,使城市公众资源的意义彰显。城市综合体中开放空间的营造手法多样,典型实例如博多运河水城“点+线”的动线空间构成,柏林索尼中心则采用“同心圆十放射线”的空间构成方式,将与周边环境沟通的通道收束在一个巨大尺度的内聚式公共空中;而东京六本木综合体作为日本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而制定的城市复兴计划的典范,通过从地面到屋面的多种多样的广场、街道、绿地形成了独特的游廊一般的立体系统。而这种东西方不同的“点+线”、“同心圆+放射线”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异样。

三、现代商业空间的发展趋势

商业空间设计与其他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它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封建社会的集市、庙会,从封建社会的店面招牌到资本主义的商场店铺和包装广告,发展到如今现代商业街的星光璀璨,都显示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商业空间的发展是随着商业活动及环境的发展而演变的。远古时期,人们在集市上将商品直接摊在地上,并有意识的分类陈列、展出,这是最早的商品陈设形式。今天,我们常看到有专门摊位的夜市,就是沿用了古人集市上的展示方法。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店铺行会,商业活动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清明上河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店铺的展示和商品陈列的场面,这期间,有了专门以低价收购别人的物品到异地以高价卖出的商贩,在一些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则有了一些通衢要道、驿站、渡口等地方为往来各地的客商和货贩提供食宿和客栈,流动的商铺也逐渐变得相对固定起来。固定商铺的产生,使各种商品交易汇聚在一起,商业区随之扩大和发展起来,这便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输出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这些新的商业形式,如旅馆、餐馆、休闲娱乐等。在当代的购物空间中,随着商业环境的发展成熟,单一的购物空间已经发生了变化,商业广告、餐饮娱乐、各类演艺等多种商业形式或公益演出也加入进来,越来越密切的与购物联系在一起。

现代商业空间的综合功能和规模在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多,人们在购物的同时,需要能满足其他各个方面的要求,所以现代商业空间不仅仅只具有“买”与“卖”的功能,在商业环境的设计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商业环境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下面几种趋向:

1社区中心化

现代商业中心都配备有银行,可以很好解决在购物活动中产生的经济费用。另外,大都市购物中心的开放空间逐渐担负起社会交往中心的作用,许多商场前的广场,就为市民们提供了各种社交活动、集会以及私人会晤的交往场所。我们可以看到,一到晚上,这里便聚集了许多中老年人在排练舞蹈、锻炼身体。这种类型的开放空间中,配备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设施,如邮政、图书馆、证件办理处,银行等,使市民可以方便的解决社区的日常生活需要。

2演绎元素的注入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明星在商场里举行签名售书会,还有各类电影会等商业活动。商业中心人流量大,有很好的促销效应,这样一来,明星们可以借助商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商场又可以借助明星的到来,增大客流量,增加商机。另外,在节假日,有些商场会上演许多节目,这种表演使营销形象变得引人入胜。这些都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现代生活方式。

3 餐饮业与商业环境相结合

如今餐饮业都“傍”上了大商场。大都市中几乎所有的购物中心都把购物与餐饮结合在一起,在众多高档商厦的楼层里夹杂着冷饮、咖啡座,或者开辟出独具风味的快餐广场、休闲茶座等。而在以前,有些人是很忌讳餐厅开在大商场里的,因为开设了餐厅,就会有巨大的油腻腥气,但现在颠倒过来了,仔细想来,大商场开餐厅优点不少,一是环境好,装潢精致,又少了马路边的喧嚣;二是和购物联姻,兜兜逛逛,累了、饿了,足不出门,就在商场里找一家餐厅舒适地用餐。大商场里的餐厅多以茶餐厅、西餐、牛排、简餐为主。发展至今来自各地的特色餐馆都进入购物中心,以尽量为人群提供方便、舒适与享受。

4 购物加娱乐的模式

现代化的购物环境将电影院、夜总会、游乐场等等娱乐设施也融入了购物中心,给商场带来了更多新的活力,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商家提供了商机。人们在购物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到其他的娱乐活动,满足了现代人们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逛累了,可以去商场里的电影院看场电影;绿地缤纷城顶楼的儿童游乐场,就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很多人们都是为了带自己孩子去游乐场才进入商场的。在节假日,消费者购物之余的娱乐与餐饮,既方便了顾客休闲心理,也为商家提供了商机,更活跃了商业环境的气氛。例如:一个三口之家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周末共同来商业中心,主妇购物,孩子则可游戏。相应的文化活动、表演等给他们带来了一丝轻松。另外,商业空间的商品信息及科技展示为孩子带来知识,而相应的综合服务如餐饮等也为主妇免去了往日的辛老,品尝美味晚餐,使举家共度良宵,享受休闲的快乐。

四、城市综合体开发的关键原则

1综合判断原则。

城市综合体形成后是否能正常运作,要靠开发商综合判断。判断分二部分,首先是对所在城市的市场条件进行初步分析与判断,这是宏观层面的,仅从所在地区的市场状况及潜力入手判断这座城市发展这一项目的可行性。其次,因为综合体项目所包含的形式种类比较多,而且各种形式都存在市场成熟性的问题,所以还要有针对各业态的专题研究,也就是相对微观的判断。

2设计市场化原则。

城市综合体的开发要面向市场,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因此,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方案也要市场化。设计方案的市场化指的是:建筑师的概念设计方案必须提供给市场专家或商业策划、运营专家甚至重要商户,由他们提出基于市场角度的修改建议,这一阶段,三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必须经过几次循环,才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最终设计方案的市场化理念,具有市场准确度。设计方案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传统设计与现代商业运营的结合。

3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综合体最终是为城市居民、消费者和旅游者服务的,无论建筑体的公共空间和内部空间,都是高度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在建筑规划设计、结构设计、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园林绿化、区间布局、配套施舍及安全等方面都有硬性指标,这些硬性的指标是为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服务的。既要方便集客和商户经营,又要增强社会公众参与性,给百姓创造更好的景观文化休闲空间。

4慧眼识地原则。

城市综合体的项目选址和发展规模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得到准确的定位和

识别。首先,城市综合体项目的位置选择对于项目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城市综合体的开发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它在城市现状中的地位,二是它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其次,城市综合体可发展规模的判断,简单地说就是容积率研究。平衡好市场、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明确项目做多大规模比较合理。

5刚性规划原则。

城市综合体复合了商业、办公、居住、生活娱乐等各种生活形态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于一体,需要将项目建筑功能和商业功能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引导和主导一个城市或城区的功能定位。其商业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编制必须以所在地城镇建设规划、人口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为依据进行编制,以实际街区或项目用地进行策划,用科学分析的数据和策划报审,突出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目标的完美结合,实行城市再造与城市文化内涵的融合。

结束语

城市综合体是从“城市性、开放性和集约性”层面切入城市发展本质,把城市的功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通过城市建筑实体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的一种城市实体。城市综合体开发影响着前期战略规划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项目价值和城市发展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所以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志颖.商业空间设计[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8.

[2]郭立群.商业空间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

[3]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2011 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发展报告[R].2011: 4

[4] 闰峨.城市综合体地下商业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5]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 2009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调研报告[R], 2009.

[7] 穆建玮.二三线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发运营的要点[DB /OL]. 2008 - 12 - 8.

第2篇

关键词:珠三角剧场群 剧场调研 剧场建设 剧场运营

编者按:本文是文化部科技提升项目课题《中国剧场后评估(POE)体系研究》的部分前期工作内容。课题组成员于2011~2012年间对全国三个不同区域――珠三角及港澳地区、长三角及江浙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的部分剧场进行了使用后评估调研,通过对剧场实地观察及对包括总经理、管理部门及技术部门主管在内的剧院人员进行采访和访谈,获得了第一手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剧场使用后评估资料。以下两篇文章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和形式:一为调研分析,一为访谈评析,分别对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地区的剧场问题进行研究。课题主持人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卢向东副教授,合作单位分别为国家大剧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1、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好几个城市人均GDP都超过了12000美元,广州和深圳更是超过了15000美元,这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具备了兴建大型剧场设施的经济基础。剧场是主要的表演艺术建筑类型,同时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品牌、服务大众文化的重要阵地。从本世纪初开始,珠三角地区的剧场建设就领先于全国,多个主要城市实现了剧场建筑的“升级换代”。从2004年深圳大剧院改造开始到2010年珠海歌剧院的动工,短短几年间,珠三角主要城市都拥有了自己的大剧场,大型剧场(音乐厅)数量达到11个,剧场总座位数接近2.3万个。加上港澳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大剧院、音乐厅的密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本次调研了广州、深圳、中山、香港和澳门5个地区的4个剧场、1个秀场和1个音乐厅的建设和运营状况。总结出剧场建设和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趋势。

2、珠三角地区6个剧场的基本概况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6个比较典型的剧场和音乐厅。分别为深圳大剧院、深圳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澳门新濠天地水舞间剧场、广州歌剧院和中山文化艺术中心。

调研的剧场中,除澳门水舞间剧场是为大型水上节目“水舞间”定制的剧场外,大部分场馆都采取了演艺中心模式,由于要考虑到各种演出形式,故为适应性、多功能的单一剧场,即包含多个观演场馆的建筑综合体。演艺中心式的观演综合体也是目前国内剧场建设的主流模式(表1)。

从规模和投资上来看,6个剧场均为大型或者特大型剧场(按照剧场建筑设计规范,1200~1600座为大型剧场,1600座以上为特大型剧场)。上述情况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国内新建剧场向大型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剧场建设资金的投入都相当大,大部分还是以政府投资为主。

剧场按经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场团合一型、场团分离型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场团签约型。调研中4个剧场属于场团签约型,即有自己特定的合作剧目或者演出团体,但是为了提高剧场的使用率,也通常承租给别的剧团演出;1个剧场属于场团分离式,主要以承接一些演出团体的巡回演出为主;澳门水舞间剧场则为特定剧目打造,有常驻剧场的演出团体,为典型的场团合一型(表2)。

3、剧场使用后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本次调研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发现剧场使用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由此从剧场设计的角度提出建议。本节主要从剧场建筑设计、舞台机械设备、剧场运营管理、剧场文化影响力四个方面来分析调研结果。

3.1 剧场建筑设计

大剧场功能异常复杂,涉及几十个专业和工种。作为剧场建设的总统筹方,建筑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由于建筑师观演建筑设计经验不足。导致早期建筑设计策划不完善,加之后期建设方和使用方脱节,造成剧场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量问题。

3.1.1 大剧院建筑的空间分区

大剧院建筑由于规模庞大,功能综合性较强,面临着空间后期使用分区问题。普通建筑设计中的动静分区、功能分区等要求在大剧院的设计中都得到了强化。目前大剧院的建设一般朝着演艺中心、文化中心的模式发展,当多个观演空间同处一个建筑综合体的时候,这些不同的观演空间往往要求能够独立使用和经营。在同一个观演空间中。每个区域的使用时间也不一样,例如观众在演出前候场时,一般集中在大厅以及大厅附属的一些展览、商业空间,演出时集中在观众厅。这种情况首先是对空间的管理提出了要求,其次空调等配套设计要能够分区使用。本次调研中就发现有一个音乐厅未考虑空调分区的问题:演奏大厅和其他区域共用一个中央空调系统,即使只有演奏大厅需要空调,其他区域不需要时。整个剧场的空调系统也必须开启。由于演奏大厅还有恒温恒湿养护管风琴的需要,导致音乐厅全年、全部区域的空调温度都要保持在23~24℃,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

3.1.2 门厅空间过于奢侈

目前大剧院的设计普遍存在过分追求豪华气派的现象,门厅空间普遍滥用通高空间的处理手法,在室内装修上又大量采用大理石、玻璃等材料,导致门厅大空间的混响时间偏长,嘈杂异常。大剧院的门厅承担了集散、中场休息、部分演出等功能,其中门厅的具体功能还与剧场的运营模式有关,如欧洲的大剧院门厅作为上流阶层的重要社交场所,一般都豪华气派,而美国的很多大剧院则相对更注重剧院的商业特性,追求空间的经济合理性,剧场大厅空间只要在一个合理范畴内即可。相比之下。我国剧场门厅空间的大小应该与剧场的经营模式密切结合起来,并充分考虑到国人对剧场空间的使用习惯。

深圳大剧院在2004年改造后,扩大了门厅面积,压缩了剧场其他功能的面积,这种远远超出使用需求的门厅造成了空间上的浪费。空间过大导致每年门厅的制冷费用比观众厅还多,也带来了能源上的浪费。

3.1.3 化妆间的位置不合理

化妆间的数量与舞台大小、剧场功能和观众席数量相关。从这次调研结果来看,剧场化妆间数量基本没有问题,可以满足大多数演出的需要,有时还会有剩余,只在大型演出或联合包场时,需要临时调配化妆间。但化妆间位置存在问题。例如中山艺术中心后台有8个大的化妆间,8个VIP化妆间,一次可以满足160人化妆,能够满足一般演出需求,但演出时却常在后台、侧台临时开辟一块抢妆区,也不使用二层化妆间,这也造成了空间的浪费。故化妆间设计首要的原则是尽可能与舞台接近,最好是同层,至少主要演员的化妆间、抢妆间应该安排在舞台层附近。在剧场策划时就应对化妆间的使用做一个专题调研,提出一套合理的设计方法。

3.1.4 库房数量不够和布局不合理

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很多剧场存在着库房不够用、库房没有与舞台同层或者库房到舞台没有配套运输设备的问题。由于与舞台同层的区域也是与演出相关的黄金地带,抢妆间、舞台工作人员值班室、报警阀室等都必须直接接触舞台,因此如果当舞台附近设置库房有困难时,可考虑仅在舞台周边设一些小库房,用来存放临时性且使用较频繁的道具、工具,以及一些不宜长距离运输的乐器等。将主要库房设置在空间较大的地方,通过一些垂直升降设备等加强库房与舞台之间的联系,尽量把舞台同层空间让给化妆间、舞台监控室等更需要与舞台直接接触的功能房间。

此外,库房布置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与剧场的演出模式有关,一般来讲,场团分离式即以出租场地为主的剧场其库房要求比较小,而场团合一式的剧场则要求库房空间比较大。

3.2 舞台机械设备、功能空间

3.2.1 品字形舞台的反思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除了澳门水舞间秀场外,其他几个大剧场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品”字形舞台设备。“品”字形舞台功能齐全,一般能够通过舞台机械实现“推拉升降转”的舞台变化。为了实现这个强大的功能,“品”字形舞台的投入占了剧场投资以及后续维护中很大的比例,少则三四千万元,多则达数亿元之巨。然而我们在和剧场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发现,目前这些复杂舞台机械的使用频率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我国目前大剧院大都采取出租经营的方式,一般来说,巡演剧团要考虑制作少量简单的演出布景,同时要考虑对剧场的适应性。虽然近年来我国建设的大剧院基本上都采用“品”字形舞台,但是其舞台设备的模数往往是不一样的,如升降台的宽度有3m、3.5m等,转台的直径也不等,因此对于很多剧团来说台下设备很难和他们的布景完全匹配。巡演剧团由于无法事先完全按照大剧院的舞台机械设备进行排演、制作,甚至无法使用某些舞台机械,造成了各地大剧院的大量舞台机械设备使用率极低甚至闲置的状况。其次,该问题也与我国目前剧场内上演的节目类型有关一一上演较多的舞剧、话剧等通常用不上如此复杂的舞台机械,而需要升降台、转台的歌剧类节目又不像国外那么多。

因此,建议如果是以接团为主且资金预算有限的剧场,可以考虑减少台下设备配置的比例,因为台下设备的预算通常会是台上设备的两倍。相反应该增加台上设备的灵活性和预留足够台下设备的空间,即台上的吊点尽量能够布满舞台(甚至观众席)的所有位置。台下设备应少而精,并预留好足够的空间和设施给不同的演出使用。总之,考虑到剧团在演出时一般只使用一些通用性的设备。演出过程中需要的特殊设备一般也会自带。应尽量避免盲目配置剧场设备。

3.2.2 台上舞台机械配置欠考虑

与台下机械设备相比,剧场台上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一般比较高,吊杆、灯光杆都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个性化太强、使用时受到多种限制的舞台机械。例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两个城市的剧场都配备了飞行器。这种舞台机械一般在秀场、杂技场中比较常见,在以歌剧、舞剧为主的大剧场中,由于节目多变,固定的飞行器很少能适应变化的表演。这也是剧场在建设初期定位不明晰,过于追求多功能的使用模式、缺少灵活性的考虑造成的。

应根据剧场的定位,充分考虑机械配置的合理性。不同功能的剧场对舞台机械的要求不尽相同,大型综合性剧场还应该以强调共性为主。若遇到临时的复杂演出,利用现有的剧场设备和临时吊挂设备,也能基本满足演出要求。

3.2.3 投影室的缺失

由于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剧场中多媒体投影的使用频率及强度超出了当初剧场设计时的预期。目前舞台多媒体投影主要采用正投影和背投影的方式,当采用正面投影时,投影机会放在位于观众席后面的控制室内,侧投影一般挂在舞台侧台的悬吊设备上,背投影多放在后舞台或者舞台后区的专门投影室。大多数“品”字形舞台将投影挂在后舞台的吊杆上。但要求投影机与投影幕的距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但目前大多数剧场没有专设投影房间以及投影控制室(笔者只在某市大剧院见到过)。一般都和灯光控制室、音响控制室一起合用,甚至是直接在观众席上开辟一块场地出来,造成功能空间的面积局促。加之投影仪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和热量,对工作人员和观众产生很大的干扰。因此,在剧场建筑设计中应考虑设置专用的投影房间。

3.3 剧场运营管理

3.3.1 剧场的多功能问题

本次调研的剧场大部分都是多功能剧场,这与剧场所在城市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与剧场经营、定位的方式也有关一一国内很多剧场由于观众基础、剧目制作等原因,不可能一直上演同一类剧目,有必要进行一些多功能的考虑,提高场馆的利用效率。对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演艺中心而言,设置一个专业的歌剧院,再搭配一个小的实验剧场,并考虑歌剧院的多功能使用(如加装反声罩用于音乐会的演出,满足举办会议的要求,尤其在一些地方性的剧场都会采用这个办法实现多功能),这是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做法。

但是剧场的多功能定位也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要求一个剧场既可以上演歌剧、舞剧、交响乐、话剧,又可以举办会议甚至放映电影,这样的“多功能”要求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不同演出剧目对剧场视线、混响、舞台工艺等要求不一,可以对这些不同的演出类型归类,通过对剧场进行微调整(如混响时间的改变)以适应此类剧目的演出。

3.3.2 剧场的运营模式

此次调研的6个剧场,除了澳门水舞间剧场自负盈亏、深圳大剧院和深圳音乐厅独立经营外,其他剧场主要靠政府补贴(目前关于剧场的经营是靠政府补助还是自负盈亏争论很大,本文对此暂不讨论)。首先剧场在策划之初,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在后续的经营管理中向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剧场取经学习。例如。同属于场团签约型剧场的香港文化中心和深圳大剧院的运营模式类似,也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但就演出场数来讲,深圳大剧院与香港文化中心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此中原因,除了香港国际化的演艺氛围较好之外,香港文化中心还有4个长期合作的伙伴:香港管弦乐团、香港中乐团、香港芭蕾舞团、进念二十面体,而深圳大剧院只有深圳大剧院爱乐乐团一家。这些长期合作演出团体的培养是剧场保证演出场数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国内剧场经营还有一种趋势是聘请专业的剧场管理公司。例如,获得广州大剧院经营权的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此类专业管理公司往往形成一个剧场联盟,把不同地区的多个剧场组织起来,共同运作演出项目,以降低出场费用和交通费用。

3.3.3 剧场中的商业空间

在大剧场这类文化综合体中,恰当地引入一些商业设施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观演群体,也是后期剧场市场化运作资金的来源之一,即所谓的“以商养文,以文促商”。故在剧场项目策划之初,就应合理配置剧场的商业经营空间,以便后期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广州大剧院为了增加营业收入,除了常规的演出之外,还在筹划开发更多的项目。比如餐饮、地下购物商场、琴房培训等。另外,也正在考虑模仿拉斯维加斯大马戏团的表演形式,在剧院的小厅里安排一个长线商业演出,增加剧场空间的利用效率。广州歌剧院不仅在演出方面积极拓展,还跟广州美术馆合作,开展当代艺术画展、艺术品展览等,以期达到整合出一个大文化艺术平台的目的。

而深圳大剧院则在2004年改建的时候,削减了大部分经营面积。商业面积原来有13000多m2,功能涵盖电影放映厅、文艺沙龙、画廊、艺术书店、花店、歌舞厅、西餐厅、中餐厅、地下商铺等,改建后商业面积减少到2000多m2,仅作为酒店使用,租金收入也大为降低。尽管剧场公共空间的增加提升了剧院的文化氛围,但当政府对剧院的投入减少时,运营方便多有微词。与此相对照的是,广州歌剧院在已有的建筑空间中再开拓商业面积增加剧院的造血功能,而这一切都源自剧院的运营是否有当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投入。

3.3.4 客户群体的培养

剧院作为高端艺术品的输出方,其受众也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经常性举办一些公益性讲座和演出、场馆对外开放参观,都有利于观众素养的提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潜在顾客群的培养。

如香港文化中心成立了一个部门叫“观众拓展组”,就开展了很多这样的活动,让人们增加对音乐和戏剧文化的了解;另外对老人、学生的票价实行减低票价,鼓励各个阶层的人都养成进入文化场地的习惯。

内地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但也在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讲座和演出,拓展和培养客户群体。

3.4 剧场文化的影响力

3.4.1 剧场的品牌部门建设

调研中发现,广州歌剧院设有专门的品牌中心(国家大剧院也有),独立负责剧院的文化传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州歌剧院的运营方坦言,目前剧场收入纯靠票房有困难,但公司目标很明确,就是先形成剧场品牌,通过后期的品牌收益来创收。目前广州歌剧院已开始培养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如宝马汽车公司。

其他一般的剧院没有专门的文化推广部门,其原因主要是经费问题。但是这些剧场也正在逐步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例如深圳音乐厅采用了以下多种方式:1)采购著名的曲目上演,通过节目提升音乐厅本身的名气;2)提升服务品质;3)成立品牌部,做好网站维护,联合媒体进行报道,开通官方微博、豆瓣等宣传平台;4)积极开展公益演出、音乐下午茶、美丽星期天等(深圳宣传文化基金支持);5)创立自己的高端品质节目,如新年音乐会等;6)发展会员制,现在深圳l音乐厅共拥有30000个客户数据和4000个会员,这对拓展票房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4.2 剧场对城市、地区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大剧院作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最高艺术殿堂,其文化的标杆作用不言而喻。例如由英国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耗资13.6亿元,历时6年完成。歌剧院采用了时下最前沿的非线性设计手法,形体复杂,建成之后和广州电视塔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广州的新地标。广州歌剧院由于其建筑上的知名度促进了剧场的知名度,纯粹来参观的游人就已络绎不绝,门票收入也成为了剧场收入的一部分。

之前华南地区缺少一个真正国际化水平的歌剧院,歌剧巡演经由北京站和上海站之后就直接到香港。广州歌剧院建成之后情况得到了改观,国内国际关注度明显提高,并且成功打造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演出平台,三家全国最大的剧院也已形成了战略联盟。广州歌剧院去年国际A类演出达到60%,仅落后于国家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持平。经过两年的演出,广州引起了国际大歌剧院的注意,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主动过来洽谈《蝴蝶夫人》的上演事项,这在广州是前所未有的。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广州歌剧院对广州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巨大提升作用。

4、总结

通过本次剧场调研。总结出了珠三角剧场群使用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剧场目前建设模式比较单一,甚至连剧场设计任务书都相当雷同,缺乏在前期策划中的调研与思考。希望通过本调研报告,能够为现有剧场的改建和改造提供建议和思路,为其他剧场的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

课题组成员:

清华大学:卢向东、李小妹、肖采薇、彭相国、徐绍辉、张玉龙、罗敏杰

国家大剧院:徐奇、钟睿、孙芳、王维

第3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深化,人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寿命也越来越短。我国加入WTO以来,面对国外企业强劲涌入我国市场,我国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现状,我国企业寻求长期生存与发展之路尤为紧迫。面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有挑战,也有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思想打造我国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去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大企业入住本国,这些企业所带来的全球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与体制的革新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才能确保企业在众强林立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关键点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拥有五个特点,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独特性、难以替代性、可延展性。一个企业要想培育自身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从内部培养和外部获取两方面入手。内部培养这一块主要的就是要不断对企业内部职能各个领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评价和整合,从而明确企业的竞争地位,进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在生产和产品设计研发决策中提供相关的参考。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快速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迅速的整合相关资源,进而完成组织既定战略目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表现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累积性资源和学识,特别是那些灵活运用、整合这些资源的独特能力。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之基就是核心竞争力,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首先,它具有异质性,它组织内独一无二,有别于其它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和认定,如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刷新理念,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优先,中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物美价廉等。而核心竞争力还表现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内的独有性,它是其他行业、企业所买不到、偷不来、带不走的有形或无形的企业财富。

其次,它具有不易识别性。它可能是有形的,可度量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度量的。通常核心竞争力比较容易从企业外部得到评价,常用的一种做法,称为“对标”,即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及经营管理方式与先进的企业进行对比,通过一堆堆的数据分析,以帮助企业找出差距,精确获得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而选定的一系列对比分析指标可以是公司规模、持续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抗风险能力等方面。

另外,它具有动态性。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着的过程,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企业有一定的全方位积累之后,企业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其新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涉及规模效益、产品差异化水平、产业多元化及企业兼并等方面,它是一系列要素的综合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具有高附加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但能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增加产品价格,增加企业利润空间的同时,扩大客户利润,实现“双赢”局面。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中,关键要点是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新工艺等的创造过程,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源泉之所在,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创新,将对企业的发展和扩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创新是通过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来争夺客户,通过价值上巨大的扩展来作为支配市场意图的起点,通过确立全新的价值来获得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的一种策略手段,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方法。管理创新企业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协调和开发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强化企业竞争能力的基本手段。组织创新是要使组织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利用各种技术,在内部结构调整,体制建设,对外的有关发展战略以及所采取的对外竞争策略上及时调整,确保企业的最终利益能得到保障。而这四种创新,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企业保持自身独特的竞争力,方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需要企业的管理者拥有识别相关企业资源的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会获取到对自己发展有利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梳理、整合,又可以最终形成企业的一种能力,当能力和资源相互整合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为该企业一种独特,别人无法模拟,对方也无可替代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形成之后,可以为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制定相关的战略目标的时候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另外一个方面根据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在对外战略对位分析以及采取行动上提供参考,还能帮助企业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明确目前自身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21世纪,现代企业竞争的重点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打造比较优势,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总之,一个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不是靠产品的价格、质量,也不是靠多么英明的个体领导,而是靠企业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上去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然可以占据一席有利之位。作为企业管理者,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分析形势、完善自身建设,才能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突围而出。对于我们学经济管理的人来说,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为打造我国品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我国企业的长久稳健发展多做贡献。(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机电园区机械修配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谢振芳,吕永卫.企业管理要义解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余来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澳门:澳门科技大学硕士论文节选,2007.2.25.

第4篇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质需求调研,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专业技能素质,其次是职业道德素养。因此,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应当着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职业素质;信息管理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和知识结构研究”(2015YBZD-005)研究成果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化生产方式,各行各业也积极结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进行新的创新升级和落地实践,这必定会对能够从信息中挖掘财富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产生更大的需求,而这一需求不仅表现在人员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人才质量。

一、“互联网+”时代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对国内近几年逐步形成的搭借互联网发展的行业模式进行了深度归纳,也预测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现代化,未来社会对于信息管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强。例如铁路订票系统,就是对车票信息的查询和管理系统,面向客户的购票软件的开发就是基于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的。此外,网络的普及加剧了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数据中所蕴含的海量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竞争的第一手资源。在这样一个真正的信息化社会中,如何管理大量纷繁的信息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是未来企业竞争的关键。放眼社会,咨询、服务、物流等诸多行业急需高质量信息管理人才的参与和支持。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未来的数据分析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素质来适应深度数据分析的需要,如工具、流程、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技术能力,领导艺术、项目实施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交际、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系统开发、企业规划等方面的系统能力等。由此可见,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着力提升自己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才有可能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信息管理专业以计算机为工具,将信息管理科学与计算机有机结合,实现信息管理的高效和实用。该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国际视野、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才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潜质,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折、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组织从事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毕业时其应该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技术与工具,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熟悉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与应用前沿以及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基于用人单位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质调查

高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着力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才是高校学生应该着力提升自己的部分。而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按照许启贤对职业素质的定义,一般可以将其分为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信息管理专业自1998年教育部正式设立以来,现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大量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已经就业于社会的各行各业。面对新的时代变化,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质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调研设计。洛阳市是河南省重点发展地区,大量的企业和单位需要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洛阳市提出了到2020年洛阳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信息化人才队伍,确立中西部地区信息化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促进洛阳市信息化快速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为了深刻了解洛阳市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发展情况,笔者选择了洛阳市38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访谈调查,其中大中型企业12家、小型企业25家、事业单位1家。调研采取主管领导访谈的方式,首先让受访者对本单位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四项基本素质进行重要程度排序,之后根据排序进行详细访谈。

(二)调研实施与结果第一步,让主管领导对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代码A)、身体心理素质(代码B)、科学文化素质(代码C)、专业技能素质(代码D)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四项基本素质在整个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质中所占的比重。第二步,根据主管领导的排序进行深层次访谈,了解各项素质依次排序的原因。第三步,进行资料处理。同样,对另外37家企业相关主管领导的重要度排序进行量化处理,求出38家单位对于这四项基本素质的平均权重。通过38位主管领导对四项基本职业素质的排序,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专业技能素质(D)在整个职业素质中的比重占到45.7%,其他依次是职业道德素质(A)29.1%、科学文化素质(C)14.4%、身体心理素质(B)10.8%。在主管领导对职业素质进行排序后,通过访谈对各项内容进行深入了解。结合访谈可知:(1)有22家用人单位将专业技能素质放在了首位,约占总用人单位数的57.9%,他们更强调信息管理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多以系统工程师、信息技术主管、软件开发与实施工程师等方向对信息管理人才进行要求,偏重他们在团队中的领导地位,要求他们进入单位时直接拥有工作经验,能够直接将自身技能转移到现实工作中;(2)有16家用人单位将职业道德素质放在了首位,他们强调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信可靠、勤奋敬业、团结合作,严格做到保守企业信息资源,维护企业荣誉;(3)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应当有所提高,他们区别于专门的技术开发人员的主要点就在于更懂得项目管理知识、经济学知识等,能够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进行整个团队的维护和领导,所以信息管理人才的分析研判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也很重要;(4)在身体心理上,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市场竞争压力非常大,信息管理人才是收集、处理信息的主要人员,他们也应当承受工作压力,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四、结论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在校时除了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两大模块技术知识外,还要掌握经济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这些知识在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时需要较长的过程,因此他们在校时应该接受科学思维、系统分析及技术工具的基本训练,增加自身的实践机会,参与到相关专业的实习当中,以社会需求为方向提升自身以下方面的职业素质:

(一)保持对信息行业浓烈的兴趣,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能力。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国外的高德纳咨询公司、帕兰提尔科技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等已具有非常高的市值,国内诸如易观智库等第三方数据公司也在逐步崛起。信息管理专业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处于信息集散的大环境中,其基本素质就是能够分析信息需求、信息现状,并借助工具在有效的时间内对相关数据或信息进行检索、识别、选择、分析、获取,提高信息的效用,为用户提供客观、公正的论证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满足用户市场分析、技术选择、项目论证以及投资决策等深层次的需求。

(二)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管理专业的边缘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该专业人才在学习工作的同时要注意拓宽知识面,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掌握基本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管理、维护的工具和方法。

(三)注重自我学习能力,善于识别、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当今社会,信息更新速度一日千里,“互联网+”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所以该专业人才要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跟随时代的步伐学习新知识、新工具、新技能,用新的思维、观点和眼光去看待信息,并借助可视化展示、模型化分析等工具将海量化信息知识化,为企业、社会提供数据化服务。

(四)具有一定的沟通交流、组织协作能力,能有效地组织实施与知识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项目,善于合理地调配数字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等各种资源。《财富》杂志曾经对世界500强的高层主管进行访谈调查,发现管理技能的缺乏是管理者感到自身失败的重要原因。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较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宽口径的发展,其掌握更多的项目管理、经济管理等基础知识,这就要求该专业人才能够在团队中起到良好的组织作用和导向作用,发挥自身的沟通能力,增强团队的协作精神。

(五)具有极强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信息的经济属性凸显出来,其商业价值使得某些人产生邪念,网络犯罪事件层出不穷。能够与坏的信息行为抗衡的就是社会责任感,敬业就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尊重信息工作产生的各项成果,工作中严格对待每个比特的数据和每一条信息,离职后能够保守企业机密,遵守职业道德。除此之外,处理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项目的组织领导和控制能力等也很重要,需要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在实习、实践中侧重培养。

总之,处于我国发展动能转换的“衔接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在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和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实操能力,以此应对“互联网+”浪潮下各行各业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选择。

作者:白歌 韩红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闫娜.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1.

[2]文祺.全国高校专业解读[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许启贤.职业素质及其构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4.4.

第5篇

某区区委、区政府瞄准的“一化两区四某”建设目标,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把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我区按照《某区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某区2015年服务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等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以主导产业、服务业专业园区建设为动力,两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已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形成了以金融商贸、高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2015年服务业完成情况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950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5亿元,同比下降0.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3亿元,同比下降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3.5亿元,同比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金融、商贸、高技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3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62.5%,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016年服务业发展工作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主导产业不断加强。2016年,全区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强区”战略,突出金融商贸和高技术服务三大主导产业,以金融服务、高技术服务、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3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3%,其中金融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59.6亿元,同比增长27.3%;高技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05亿元,同比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3亿元,同比增长9.3%,辖区内高端商贸业经营面积达到25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超200万的餐饮住宿企业191家,营业收入超亿元大型商场14家,市场11家。

楼宇特色街电商等业态蓬勃发展。楼宇经济效益凸显,现有建成商务楼宇244幢,入驻企业15896家,入驻率达97.7%,区级税收百万以上楼宇100幢,其中千万以上楼宇6幢。总部经济优势突出,顺利引进英大泰和人寿河南分公司等知名企业总部10家。特色街区营业面积54万平方米,商户3290家,实现营业收入26.38亿元,农科路酒吧休闲一条街、西里路婚纱照材特色街成为郑州市特色商业街区。电商服务企业不断壮大,全区共有电商企业55家,中国农资网成为全国最大的农资信息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IT伙伴网已覆盖全省,线上渠道商4834户、经销商15193户。

(二)服务业专业园区建设不断加速。某工业设计产业园、某特色商业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三个服务业专业园区完成机构套合,成立领导机构,评比考核等工作纳入正轨。三个专业园区全年完成投资77亿元,某工业设计产业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为75亿元,新开工道路12公里,景泰路、杨金路二期等5条道路已建成通车,贺庄变电站和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成“5+2”综合服务平台,其中软件及信息外包服务公共技术平台被省工信厅认定为“河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服务平台”;某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成功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完成投资1.4亿元,硅谷广场、创新二期等一批商贸项目正加紧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开园,完成投资6225万元,开创“757”运营模式,入驻深圳浪尖、杭州飞鱼等20余家国内知名设计企业,入驻率达95%。

(三)主导产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2015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5.1亿元,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99%;主导产业项目33项,完成投资9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7%。万达中心等项目已启动正在加紧建设,郑州太阳城老年公寓建设项目、大商四方汇泽等新开工项目正在加紧前期手续办理,即将全面动工建设。某工业设计产业园引进“专、精、特、新”企业,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打造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河南杨金科技外包产业园一期已开始企业入驻,虹湾科技公司项目主体建至十二层,截至2015年底成功签约服务业项目项目22个,上海交大中原研究院、河南电力科技园、等带动力强的企业纷纷落户某,将为全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注入强大活力。

二、存在问题

2015年我区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造成产业体系成长速度不够快。二是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产业体系内部结构还不合理。从经济拉动模式看,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率水平较低,从产业内部发展来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不到位,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较少,产业集聚度低。三是服务业大项目少,现代产业崛起势头有待培育。四是服务业行业具有单位多、规模小、变化快的特点,但全区服务业统计力量非常薄弱。我局现有工作人员数量少,近几年各项统计调查任务日益剧增(全区法人及产业已达到21000家,个体户48230户),已无法满足当前统计工作的需要。无论局内专业统计人员还是各办事处统计人员都严重不足,多数办事处人均统计工作量在200家到500多家,且办事处工作业务多,除了统计工作外,还要承担商务局、楼宇办、税源办等多项工作,建议加强局内和各办事处统计力量,增配统计人员,确保全区服务业统计有序开展。(下附局、各办事处统计工作量)

办事处名称

法人单位数

统计人员数

人均工作量

某区

19529

84

232

中心内专业统计人员

19529

22

888

经九路办事处

2380

4

595

公园路办事处

868

3

289

市民路办事处

518

4

130

杜康办事处

208

4

52

大石门办事处

711

5

142

长阳路办事处

499

2

250

长阳新村办事处

599

4

150

文化宫路办事处

2267

4

567

高产路办事处

2321

4

580

东风路办事处

2161

4

540

北大林办事处

1123

3

374

未来路办事处

1748

3

583

凤凰办事处

1069

5

214

兴业路办事处

64

2

32

科基路办事处

1724

5

345

杨河路办事处

239

2

120

大庆路办事处

1030

4

258

三、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采取的措施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全市产业发展总体布局,按照“一化两区四个某”的发展定位,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快培育金融服务、电子信息、创意设计、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等生产业,扶持壮大商贸服务、健康医疗、文化旅游等生活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房地产等优势产业,稳步推进都市工业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集聚效益,努力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区未来发展相配套、与居民需求相适应,结构优化、开放度高、功能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我区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

(一)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金融业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我区金融机构众多,具有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的基础条件。但随着郑东新区CBD金融集聚区的加快建设,我区金融机构流失严重,必须主动适应当前发展形势,按照错位发展原则,着力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和交易、结算中心等后台服务企业,打造中原财富管理中心。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重点在未来路、中州大道和陇海路围成的金三角地带,引进金融机构总部、金融交易与结算、客户服务、营销服务类金融机构和平台,与郑东新区CBD金融集聚区相接相融;在农业路与经三路、花园路黄金十字交叉沿线,巩固区域内银行、保险、投资类金融机构汇聚优势,不断引进和健全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关中介机构等,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发展环境,为辖区企业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在科教新城西南区,着重引进新兴金融、金融产品研发和后台服务企业。加紧推进“金融港”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新型投融资平台公司制度,加强金融机构沟通、扩宽融资渠道,积极运用多种项目融资方式和金融工具,为全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加大“新三板”上市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某区“新三板”奖励政策和资金发放实施细则,鼓励辖区企业挂牌上市。

大力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发展。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创新发展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工具,打造郑州都市区中小金融机构集聚区。

为进一步促进银企沟通。联系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使其拓宽业务渠道,惠及中小微企业,积极开展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对接活动,充分掌握双方的发展需求和困难,着重解决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投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共保体”制,在小微企业和银行之间引入保险公司群体,联合分担融资风险,缓解辖区小微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融资难、融资贵现象。

(二)扶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研发生产、软件开发及应用服务、新型信息服务为主导行业,以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研发生产、行业应用软件、系统集成、数字内容、网络接入服务、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为主要领域,以辖区重要领军企业为核心,延伸主导产业链条,带动数字电子产品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鼓励支持辖区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推动软件研发、系统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等一批龙头企业引领的新兴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型产业发展。以集成电路设计为突破口,以科教园区内电子医疗、信息集成等园中园企业为载体,以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信息安全和应用电子产品为依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和相关产业,形成配套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企业电子商务与企业协作平台建设,依托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和市场终端的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某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建设电子商务支撑体系,鼓励扶持辖区企业开发、运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构建覆盖咨询、交易、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服务体系。

以河南科技园区现有0.98平方公里的特色商业街区为核心区,以东到经三路、南到农业路、西到信息路、北到文劳路区域,筹建IT产业拓展区,在全区发展若干个电子信息专业园区为补充,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集高技术产品研发、孵化、展示、交易、中介服务一体的“1+N”发展经营模式,提供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和休闲娱乐等综合性配套服务。在文化路两侧、东风路两侧、花园路以西区域,重点建设IT产业集聚区,主要发展产品研发、孵化、展示、交易、中介服务等综合性产业;依托河南新科技市场,筹建IT产业拓展区,主要提供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

(三)加快发展创意设计产业。以知识产权为引领,以工业设计为主体,着力发展电子家电、汽车机械、装饰家具等工业设计和软件创意、数字媒体、动漫会展等创意产业,着力形成涵盖前端研发设计、中端生产加工、末端销售的设计创意产业链。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建设,在继续引进与培育工业设计企业的基础上,吸引服务中部地区的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机械装备等产业,形成涵盖前端研发设计、中端生产加工、末端销售的设计创意产业链,促进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发展。同时,积极利用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数据资源,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分析、专利导航、专利预警、专利布局等知识产权高端服务。

不断扩大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规模,在以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为核心区,以整合利用周边空间资源为拓展区,以在全区建设若干个设计产业专业园区为补充,打造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为重点的“1+N”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把设计产业培养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把该区域打造成特色产业发展区。

(四)大力发展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产业。加快研发工业软件、中间件和基础软件,积极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等核心软件;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环境下的新型软件业态和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推进榕基软件园、西亚斯—亚美迪等一批大型软件研发基地建设,努力提升我区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重点发展技术服务外包,采取技术创新和外包服务并重双轨模式,支持软件外包服务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建立软件外包获取服务平台。依托某科教园区,建立软件外包人才等级信息库,建立软件企业、发包机构和各类院校培训机构的网络化沟通平台,引入CMMI咨询、软件评测等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通信网络环境以及高端的软件开发平台。通过引进优秀外包增值服务商,为服务软件外包、动漫游戏、电子商务等各类IT技术企业提供多种增值服务。鼓励有实力的大型软件企业通过兼并、联盟等方式,整合中小软件企业所拥有的优秀技术,形成产业链。加快某科教园区内河南外包产业园、金科智汇港、嘉阳电子科技、金泰科技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等服务外包建设项目,加快服务外包业集聚发展,筑牢某河南服务外包示范区龙头地位。

(五)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商贸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要通过布局优化、功能完善、业态提升、方式创新等多种方式,以大型购物中心、连锁店、超市、专业店为主要形态,继续巩固提升商圈、特色街、社区商业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商业体系,形成大商业、大市场和大流通的布局框架。

大力发展商圈经济。加大对北二七路、紫荆山、曼哈顿、西关虎屯、白庙等成熟商圈改造提升,加强对天旺、建文、押砦、庙李等新兴商圈协调引导,优化综合购物环境,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旗舰店和形象店,积极推动大型商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企业和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建立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网上销售业务,巩固高端消费中心区的地位。抢抓轨道交通建设机遇,积极促进1号线光大广场站与曼哈顿商圈、2号线农业路站与关虎屯商圈融合发展,合理布局大型百货、超市、餐饮、电影、娱乐等业态,谋划建设紫荆山轨道枢纽型商业中心,形成“轨道交通、商业、物业联动”的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特色街区经济。以“提升老街区、培育新街区、创建名街区”的建设发展思路,发挥西里路影像文化特色街、纬三路玉器字画特色街等成熟街区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大观音寺文化产业集聚区等新兴特色街区,提升购物消费功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风格鲜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的发展格局,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特色经济网络。每年大力扶持20家大型商贸服务企业,30家大型住宿餐饮服务企业,重点提升花园路、经三路、东风路、未来路和某路等高档酒店大道和餐饮特色街的品位和档次。到2016年,建设14条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特色商业街区,抓好50个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较大的商贸业重点项目。

(六)加快发展健康医疗业。围绕医疗服务、健康咨询、休闲健身等领域,积极建成一批规模大、功能全的保健休闲中心、体检医疗中心、康复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等,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片医负责制”服务模式,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快河南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全科医生培养综合楼、省人民医院高级病房楼、某总医院等重大卫生项目建设服务力度,不断完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到2016年全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20所,全面推行“片医负责制”服务模式,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商业、文化休闲、医疗健身等服务功能。支持大型家庭服务企业运用加盟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到社区设立各类便民站点,培育壮大一批大型家政服务企业和知名品牌。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业态,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

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积极拓宽养老服务渠道,建立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和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满足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以郑州太阳城老年公寓、河南康复中心为代表的社会化养老项目建设,促使社会化养老产业链的形成。加快拓展以家庭为服务对象的保姆(孕妇产妇陪护、婴幼儿看护)、烹饪、保洁、家务管理、小学生接送等家政业务。吸引、激励大型资本和规模化企业开展家政服务业,促进家政服务市场的成熟与发展。

(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区作为省会中心城区,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城区功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集聚创新要素,引领产业向高端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和某文化创意园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打造某文化创意品牌。

着手研究以文化创意园为核心区,以大观音寺周边为拓展区,整合全区文化资源和要素,在全区建设若干个文化创意专业园区为补充,形成“1+N”的模式培育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依托“点点动漫城”,重点发展动漫创作、动漫主题公园体验等关联产业,努力打造集动漫创意、研发制作、人才培训、衍生品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动漫产业集聚中心。依托河南报业集团,重点发展音像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等产业,大力培养骨干企业,使某成为全省数字传媒和出版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版权交易服务中心。依托河南博物院、奥斯卡影城、奥纳影城以及丹尼斯、大商新玛特等,重点发展影视、时尚消费等产业,吸引周边高层次消费人群。依托河南电视台,重点发展影视节目策划、媒体内容制作、表演艺术、广告制作等产业,努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媒体影视创作中心。加快培育和引导302中原文化博览园、西里路影像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扩大规模,拓展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效益和龙头带动效应,打造某“文化综合体”。

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以海洋馆、大观音寺、花卉市场、古玩城(北区)等主要景区为亮点,发挥其品牌效应和集聚优势,建设集旅游商品(旅游用品、纪念品)销售、旅游特色服务、旅行社业务、旅游咨询及信息等相关文化旅游经营项目于一体的综合型文化旅游产业和旅游服务集聚区。

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利用沿黄生态优势,整合马渡、来童寨、野鸭湖生态园、马头岗生态园等景点,以独特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为载体,大力发展效益较高的观光、休闲、旅游、设施、精品、庄园等形式的都市农业,引进先进的休闲旅游理念、管理经验及成熟的项目运作模式,打造集生态保护与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某“都市农业休闲”项目,形成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都市休闲游新格局。

(八)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突出楼宇等商务服务业载体建设,对老旧楼宇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功能;高标准建设新楼宇,提高档次。建设总部经济示范基地,重点引进世界、国内500强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国际或国内驰名品牌企业的总部或分支机构、中央大企业等在某区设立总部、地区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机构。制订完善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整合辖区资源,重点发展以楼宇为载体的会展、会计、法律、咨询、广告营销等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楼宇商务的服务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区设立总部或办事机构,培育提升中介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高档特色产业楼宇,初步形成以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创意服务为核心,以都市工业、信息研发、总部经济为特色的发展布局,提升我区楼宇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档次规模。强化楼宇宣传推介,修订完善楼宇宣传册,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推介辖区知名楼宇。力争到2016年培育年缴纳全口径税收亿元以上的楼宇7幢,重点打造区级税收超千万元楼宇10幢、年缴纳区级税收百万元以上楼宇110幢。

集聚发展服务于总部经济的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检测、会计、仲裁服务、咨询、评估认证、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信用服务等各类商务中介服务业,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中介咨询服务。同时,加快发展网上中介服务业,以房产、金融、人才、专利技术、旅游、物流、教育等信息中介服务业的电子商务为重点,促进商务信息资源的互动交流,拓宽信息服务的覆盖面。通过规划引导,促使各类商务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发展,集中打造农业路—商务服务业产业带和新通桥—商务服务功能区。

(九)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是我区现阶段的支柱产业。我区作为郑州市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突出,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区全域城市化发展目标的确定,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合村并城的快速推进,未来一个时期,我区的开发建设仍需依靠房地产业去推进,所以对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不宜放松,要正确谋划并加以引导发展。

优化房地产发展布局。加强对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合村并城的控制引导,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严格控制商务楼宇和住宅比例,开发区域中的商业、商务等的比例原则不低于开发总量的30%,积极鼓励引导群众以安置房置换商业商务经营性用房,努力为全区产业培育提供空间。同时,按照全区产业发展功能分区,根据项目的区位特点,科学确定商业开发用途:在北环路、中州大道沿线,结合新龙湖整体规划,重点以总部经济、高档住宅为主,实现与新龙湖的遥相呼应、错位发展;在农业路、黄河路、某路区域以商务楼宇、高层住宅为主,提高城市空间使用效率。

高度重视商务地产建设。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大力发展高端商务地产、高端商贸地产等新兴房地产业态。主动出击寻找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社会责任感强的大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重点发展投资体量大、综合带动性强、经营业态多元的城市综合体,吸引一批国际一线品牌店和旗舰店进驻,注重引进国内外商业零售和分销巨头。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经营水平和业态,引领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现代时尚消费潮流。

第6篇

关键词: 专业市场; 转型; 升级。

1 研究背景。

广东是全国公认的制造大省与市场强省,广东省的各类专业市场目前已达6 000 多家,其中成交额上亿元的专业市场有316 家,成交额为2 304 亿元,分别占全国的9. 4% 和10. 2%,有48 家专业批发市场的年成交额在10 亿元以上,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产地优势的专业市场群落和专业镇,如中山的灯饰、阳江的小五金、佛山的陶瓷、江门水口的水暖器材、佛山西樵的纺织品、东莞虎门的服装,以及广州的服装、内衣、袜业、电子、建筑材料等。

专业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是一个地区繁荣和实力的象征,其建设和发展便利了当地企业的生产和市场开拓,加速了产业资源集聚与整合,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成熟和发展,对东莞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了国际制造业重要基地。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东莞成功培育了虎门富民时装市场、大朗毛织市场、厚街家具市场、长安五金机械模具市场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型专业市场。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莞经济遭受了巨大冲击,使经济增速从危机前的年均18. 0% 降至危机后的8. 7%,甚至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危机使东莞经济软肋暴露无遗,那种集粗放型增长与外源型主导为一体的产业结构模式带来了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难以为继的突出问题,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东莞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提供此服务功能的专业市场也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转型升级,在继续为东莞经济服务的同时也使自身发展壮大起来。

2 东莞专业市场发展现状。

截至2013 年底,东莞已开业的专业批发市场有195 个,总建筑面积达452 万平方米,经营商户超过4 万家,2011 年成交总额达920 亿元,2012 年成交总额达947 亿元。东莞的专业批发市场涉及20 多个行业,基本覆盖东莞的主要产业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与特色产业集群体系相对应,东莞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了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产品、农副产品、家具、五金机械模具、塑胶原料等6 大专业市场集群。

这6 大类型的专业市场共有138 个,约占全市市场总数的71%,从业人员近20 万人,其中,营业面积上万平方米的专业批发市场有98 个,营业额超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有61 个。在专业市场的带动下,东莞各类批发贸易企业迅速成长,规模不断壮大,2012 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 957. 18 亿元,比上年增长13. 7%。

虽然东莞大部分市场的单体规模不大,但是纺织服装、家具、电子信息产品、五金模具等类型的市场数量多,已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形成市场集群,整体规模较大,例如,东莞的纺织服装市场虽然大部分建筑面积在1 万平方米以下,但全市共有纺织服装类市场( 含布料、辅料市场) 41 个,主要集中在虎门镇,总体建筑规模近50 万平方米,年交易额达110 亿元,因此虎门服装市场在华南地区甚至全国具有巨大影响力和辐射力,是我国服装行业最重要的批发基地之一。东莞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格局中形成了罕见的“一镇一产业”的以镇级行政区划为集聚区的特色产业群落,如大朗毛织、虎门服装、厚街家具、樟木头塑胶等,同时在此模式下孵化出一批为相应产业配套的专业市场。总之,专业市场是伴随产业发展而发展,对东莞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东莞专业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

3. 1 传统的专业市场营销机制与产业转型升级不适应。

2008 年开始,东莞在遭遇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迎难而上,着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对“三来一补”企业进行就地转型,并着力推进“科技东莞”、“商贸东莞”、“创业东莞”等系列工程,积极培育企业创新科技平台,推行品牌化建设,壮大民营经济,东莞经济开始呈现出良性健康的运行状态。

东莞的专业市场采取传统的小批量与单一功能的市场营销方式的约占85% 以上,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这些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在流通时间、空间上表现为效率低、成本高。东莞专业市场的营销机制一方面不仅要适应新形势,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另一方面运营的机制模式也要变革与突破。

3. 2 企业产品自销对专业市场依赖性减弱。

在西方国家,专业市场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自营销渠道逐渐成熟,对专业市场的依赖逐渐减弱。东莞被称为“加工贸易之都”,有加贸企业11 000 多家,一半左右是来料加工企业,采取“两头在外”经营模式,导致企业对专业市场的依赖性不强。当下,随着东莞的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群体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及经营模式的生产企业对市场、品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伴随着规模不断扩张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自有品牌和渠道的建设具有越来越大的积极性,一些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必定会在进一步发展后积极拓展自有营销渠道,脱离专业市场为之提供的公共交易平台,自谋出路,这就给专业市场带来客户流失的巨大风险。

3. 3 产业经营模式与专业市场制度创新的矛盾。

过去东莞专业市场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区相互表里、共荣共生,从而促进东莞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获得了专业产品营销的规模经济和生产的规模经济双重效应,进而促进了产业区整体的规模扩张、绩效提高和产业升级。但是现实中,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产业群体发展得很好但专业市场却已开始凋敝的情况,如温州的桥头纽扣市场。东莞专业市场虽然还没有如此典型的案例发生,但也有个别市场呈现衰退迹象,如樟木头塑胶市场。诸如此类的现实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产业集聚区能否支撑专业市场的继续发展? 专业市场的发展能否不以产业集群的存在和发展为依托? 新的经营环境与经营模式转变下专业市场如何做好自身转型升级的规划设计?

3. 4 电子商务给专业市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专业市场运作的时空观。现代市场组织理论认为,以专业市场为主导的商品流通体系主要适用于工业化起始期,具备古典式市场经济特征和量大面广的商品结构,但是,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运行模式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随之加快,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提供24 小时交易服务的且无距离、无边界的互联网购买商品,电子商务因其在成本、方式、速度及时空跨度上都有质的飞越,给专业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因此许多企业为避开中间批发环节而直接大力采用BtoC 销售模式。再有,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使信息的聚集和扩散更加便捷、有效。所以,在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如果再继续盲目大规模投建高等级专业市场,极有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

4 东莞专业市场的发展路径。

在未来10 到15 年,专业市场还将拥有4 大功能: 一是促进上游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成为推进产业发展的服务业集聚区; 二是通过自身的升级改造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平台; 三是通过自主创新和与产业充分融合,打造和创新产品品牌; 四是打造区域、国家及国际商品集散和采购平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东莞在提供货源、物流、营商环境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优势,有鉴于此,东莞专业市场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升,从而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功能,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助力。

4. 1 加强专业市场功能创新与模式转型,开掘产业集群的服务深度。

第一,做品牌孵化基地。专业市场品牌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市场自身品牌,包括硬件设施、经营环境、管理和服务的理念与能力,在同类市场中创造竞争优势的能力,经营者与消费者认可的深度与广度等; 二是市场商品经营品牌,市场中有大量质量过硬、市场占有率高、服务意识强、品牌美誉度高的商品,并与知名品牌企业相联系。专业市场知名度越高,对品牌商品和企业吸引力就越强,市场内品牌企业和品牌商品越多,市场本身知名度也会得到提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如占虎门镇服装业半壁江山的富民时装城,作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的典范,其具有极高的享誉度的原因不仅在于它孵化品牌,更重要的是它孵化出系列名牌,以纯、松鹰、狐仙等服装品牌都是富民孵化出来的。

在品牌竞争时代,要想继续做大专业市场,单纯依靠数量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应追求发展的质量,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抢占竞争制高点,实现市场的升级。

第二,利用会展经济带动专业市场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外来及自发的市场形式也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展会就是典型的体现。

展会往往是与当地专业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会展作为中国21 世纪区域特色产业和贸易空间集聚的一种新形式,是把专业市场推进到“功能创新、转型和重组”为主旋律的一支重要力量。东莞拥有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常平会展中心3 个专业展馆,2013 年举办展览规模在5 000 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会共40 个,总展出面积达150 万平方米,总参展商有15 000 多家,吸引采购商和观众超过200 万人次。东莞会展业在规模上居广东省“探花”位置,而且涌现了电博会、国际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国际名家具展等多个具备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品牌展会,参展产品涉及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家具、造纸印刷、五金模具、食品饮料、动漫、汽车等多个行业。

对于东莞的专业市场而言,会展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 1) 有利于突破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制度与非制度障碍,为专业市场国际化提供条件。( 2)有利于统一规范的市场规则、惯例和经济秩序的形成,规范不同国家和地区客商的经济活动。( 3) 有利于与市场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升级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促进与专业市场相伴的产业结构调整。( 4) 有利于专业市场和国际接轨,增强与其他国家、地区和产业间的合作,深化国际分工与合作。

第三,发展现代物流,提升专业市场业态。现代物流主要完成的是从原材料到制造商、从产品到零售商之间的流动,或者是高效率地促成这一过程完成。专业市场包含着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第三( 四) 方物流。新兴业态的现代物流对传统专业市场的物流模式再造后,可以将传统模式下众多运输机构整合到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之内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实现物流资源的集约化利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东莞市集聚了大量物流企业,全市拥有物流或货运企业4 800 多家( 含分支) ,且配套完善,物流的承载、辐射能力达到了广东省一流水平,2013 年东莞物流业增加值为153. 28 亿元。将现代物流与专业市场建设结合起来,可以借鉴义乌国际商贸城新区的做法,该新区把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国贸以及生活消费等功能配套,是当下国内现代化程度、信息化水平最高的综合批发交易市场。由此可见,现代物流业为专业市场延伸经营链条、提供增值服务、创新功能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专业市场经营和创新品牌可以利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这也是专业市场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升级和应对激烈的竞争压力的新途径。

4. 2 积极利用电子商务提升专业市场服务水平。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无形市场虚拟交易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浙江义乌小商品交易市场中有60%以上的商户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商品,业绩十分显著。近年来,东莞市电子商务应用领域逐步扩大,行业特色应用比较鲜明,2012 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 800 亿元,较上年增长25%。其中,有市场主体的超过30 万家,应用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超过5. 4 万家,电子商务普及率提升至18%; 拥有企业网站数的有3. 8 万家,其中具备电子商务功能( 包括用户注册、商品浏览、商品选购下订单、网上支付、商品配送地址及时间等) 的网站约1 700 家,同比增长13. 3%。东莞市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接近2 000 家,其中,超过1 500 家企业从事网站托管、网站建设美工、应用软件开发等电子商务技术基础服务,300 多家为物流服务企业,100 余家为咨询教育培训电子商务服务机构及企业,80 余家为金融服务、支付服务及信用服务企业,服务环节体系构建较为完整,形成了“东莞制造”、“东莞国际商贸城”、“广货商城”、“易批发”及“东邮网”等本土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抓住电子商务发展机遇,并借助东莞货源充足、物流发达等优势,以质量优势、成本优势、性价比优势吸引本土乃至全国的网商,使其成为全国知名的网商批发配置中心。对此,要对传统的专业市场进行流程再造,着力打造特色平台。再造的好处在于: 首先是有效扩展市场辐射范围,加快国际化进程,利用网上无形市场与网下有形市场的结合,把专业市场的地理空间和交易时间的传统辐射范围由区域性向全国性甚至全球性延伸。其次是降低交易成本与提高效率,如东莞虎门黄河服装城走的就是特色平台道路。其充分发挥自身实体商城知名度的影响,借助物流、仓储等优势打造了一个网上供货平台,将商城内实体店的货物通过这个供货平台批发给全国各地的网商,同时,网上供货平台通过为商户提供专门的网店培训、网上产品销售设计、集中仓储物流等多种途径,简化了网上销售流程,鼓励商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效地发展了网商队伍,促进供货平台专业化,拓展了网上销售渠道,成功实现实体经营与网上经营的有效契合。由此可见,网商与实体店的关系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东莞市众多的如大岭山家具、厚街鞋包、常平玩具等区域性的、电子商务产业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市场都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4. 3 全面提升专业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长期以来,东莞生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不能充分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专业市场可以大有作为,为中小企业提业链式服务。专业市场要不断扩张、升级,就必须首先服务好这些中小企业客户,为它们提供更多的服务资源。首先,建立专业市场的营销咨询机构,为场内经营户提供营销服务。如果中小企业在营销方面对专业市场的依赖越大,意味着中小企业离开专业市场的转移成本就会越高,那么营销功能强大且服务全面的专业市场对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就越强,所以,专业市场要加强营销服务,以弥补场内中小企业客户在这方面的不足。在专业市场内,同时还可以成立相应的部门或独立机构,给中小企业专门提供市场信息、进出口通关信息、行业技术创新信息等各方面的信息服务,甚至利用场内专业产品款型繁多的优势直接开展营销活动。其次,专业市场的客服可以延伸到现代服务业中。从服务角度说,专业市场的服务与现代服务业具有一致性,可以将专业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售后服务等诸多现代服务业的内容引入到专业市场内,从而整合更多的资源,进一步提高市场的服务水平。另外,提供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专业市场通过成立或引进管理咨询机构、技术专利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场内企业提供技术推广、信息咨询、质量检测、财务管理等服务。

4. 4 加强专业市场的整合,为东莞时尚产业的发展创造良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工业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上世纪90 年代末期,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时尚产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带动整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时尚产业不是单纯的个体产业,它是产业集群的综合体现。

一般意义上讲,时尚产业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主要是个人时尚用品,包括时装、鞋帽、皮具、服饰、珠宝等; 扩展层,主要指家居时尚用品,包括家具、装潢等; 延伸层,主要是人的环境时尚化工程。时尚产业的突出特征是美化生活,引领时尚消费,促进时尚业态创新。

东莞无论从业态还是人文环境等都具备上述时尚产业三个层次的全部要素,具备发展时尚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要求打破东莞镇街诸侯经济的藩篱,改变产业规模小、营销层次低、产业链综合势能得不到释放的现状。在此我们认为,可以在市政府层面让专业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比如整合虎门时装节、大朗毛织节等时尚展会档期,改变展品单一结构,在营销上、宣传上与时尚产业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加强核心层的虎门服装、大朗毛织、厚街鞋包、长安饰品等时尚产业链之间紧密结合、互补提携的形态; 在此基础上,未来可以进一步联合打造东莞时尚产业带( 即厚街―虎门—长安—松山湖—大朗—黄江—塘厦) ,高水平建设国际化一站式时尚产业采购中心,以实体运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方式拓展国内外市场,壮大东莞时尚产业的总体优势,为东莞经济的第二次腾飞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光明。 环境变迁与专业市场的创新发展[J]。 江苏商论,2008( 1) : 32 - 34

[2] 陈民利。 基于专业市场功能创新的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模式构建[J]。 市场论坛,2011 ( 5) : 35 - 37

[3] 刘广。 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研究[J]。 江苏商论,2013( 2) : 40 - 45

[4] 陆立军,刘猛。 电子商务诱致下专业市场交易制度的变迁: 理论与模型[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 ( 5) : 23 - 29

[5] 魏剑锋。 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J]。 产业经济研究,2010 ( 1) : 24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