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23:4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科教学计划
科目信息技术
年级六实
教师翁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
2004年9月
2004年9月
一、班
级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班级学生接触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设计的时间已较长,有较好的基础,可以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和综合性训练,在课程整合、计算机工具论方面加以实践。同时也应注意班级学生的实践水平差距,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信息素养。
二、
教
材
分
析
教材主要分为两块应用内容:
网络知识应用和综合性课程整合练习
1、网络知识应用着重点在于网上搜索素材能力的培养和网络交流(电子邮件)应用能力的形成,如web收发、申请、加入新闻组讨论等。
使学生掌握信息工具主动学会学习。
2.课程整合练习,结合生活实际,渗透其它课程,如语文、科学、思品等知识,借助已学的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来表达学生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
教
学
目
标
一、学会利用因特网查询资料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交流沟通、讨论的能力(Email、新闻组)。
三、通过实践形成学生的计算机工具论观点,使用计算机综合性地解决有关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性学习的意识。
四、
教
学
措
施
1、以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评析反馈的方法开展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3、运用网络教学模式,发挥学校网络的作用。
4、采用新课程思维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5、注重利用机会,开展学生的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人文思想的发展。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日期
单元及总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2
9.1-9.7
1
制作中英文名片
2
3
9.8-9.14
上机:画图、word制作名片
2
4
9.15-9.21
2
网络作文写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78-01
当今世界处于第三次信息革命阶段,在这个新的工业革命期间,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信息技术,在小学的信息教育中传统的信息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的要求。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更新换代的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得到飞速的创新与发展。
1 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说到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认清楚信息技术的利弊。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无疑是整个国家良好发展的表现。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
网上学习、网上聊天不再是90后、80后的专利。还在上小学的00后也渐渐成为中国网络大军的一分子。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然而我们在现实中也看到过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耽误学习甚至是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教育他们理性上网,不要沉迷网络。
2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
2.1 教学计划多样,学生积极配合
在传统的信息教学中,教师往往机械地培养学生的打字能力,导致后期学生除了打字什么也不会。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范围将会扩大,从打字到简单的画图,再到复杂的图片处理技术都可以放在教学计划中。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子黑板报的评选活动,图片处理技术大赛等。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对于那些对计算机比较熟悉的学生也可因材施教,让他们学习一些相对较难的操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2 动手时间更多,学生理解更好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其有着复杂的流程,一般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成年人有时候都很难搞懂,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主要以操作为主。摒弃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信息技术名词,转而以边操作边讲解的行为教学,能够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沉闷无声的气氛。同时还要少讲、精讲,把动手操作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信息技术。
2.3 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学生比学赶超更佳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计划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既有创新,也有继承传统,如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可以融入一些“信息技术征文大赛”、“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传统教学项目。这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学习信息技术中所学到的成果,自己的感想,甚至诉说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喜爱。有比赛的地方就有奖品,教师可以自己做一些小奖品鼓励那些积极发言的学生,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4 健全奖励机制,学生人人平等
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同时,还要完善奖励机制。学生都是天真的,只要你觉得他们会做好,他们就真的能做得更好。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不仅要采取精神奖励的方式,还要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带动整班学生向获得奖励的人学习。对于积极主动性差,或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采用鼓励的教学方法。这类学生同样应受到正视,对其中有所进步的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他作榜样为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打气加油。
3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三种模式
当前,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网络教学视频,购物网站,新闻网站,这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像物理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一样,只有将信息技术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相融合才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
3.1 信息技术与学习对象的整合
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其他学科上遇到的问题。例如,一些危险的实验,课堂上无法完成,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演示模拟出来;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模拟幻灯片,配上相应的图片歌曲,为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的一堂课,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枯燥无味的课本。
3.2 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的整合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例如,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可以采用网上交作业的形式。教师再以邮件的形式将作业发还给学生。这不仅锻炼了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掌握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3.3 信息技术与学习工具的整合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社会性的调查报告,让他们在网上查找资料并由计算机制作成数据形式,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鉴别资料、归纳资料、筛选资料等综合素质,这样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实验小学,河北 唐山 063000)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课;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48-01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血红色呢个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信心,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众所周知,小学信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手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学生的整体实际情况出发,恰当的运用微信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的提升。
一、重视小学生整体的发展
传统的小学技术教学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水平有着差异性的情况。将微课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去,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原有基础较差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上采用教授同一个课堂的老师组成一个教研组,对教学的课件和教学的资料进行谈论、研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微课教学计划。例如我和其他教研组的老师进行微课教学计划的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我所教导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水平不同,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对于一些学习信息技术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我会给他们难度较高的微课让他们自主学习,对于信息技术水平一般的学生,我会选择难度适合他们的微课资料让他们学习,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了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程度,我会设计多份微课学习资料,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挑选,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
在实际的操作技能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师信息技术的操作细节表现给学生,更好的突破重难点,可以使得学生了解相关的制作技能,使得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艺术的加工,进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在制作微课前,把握微课的重点是制作的关键。如我设计微课内容时,在事先会先录制或是寻找一段微课,在上课的时候根据微课中的流程进行模仿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边学边停,根据自身的学习节奏进行学习,把握微课的重点和流程,从而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微课教学方案,提升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根据知识类型设计微课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应该根据知识类型设计微课。程序性知识的微课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的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和上级操作能力。如在教导打字指法时,我会在微课视频中讲解和示范正确的指法操作,并且空出几秒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根据我的示范对自身操作的一个校对,避免学生的不规范的动作,造成操作性上的错误,这种检错模式,可以让学生能够提升学生自检水平,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热爱。
对于陈述性知识上微课要重视学生掌握、理解这类知识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对于微课的声音和画面应该与小学学生的认知相符合,在画面的设计上应该形象生动并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微课设计的声音上应该清晰,在语调应该抑扬顿挫,突出文章的重心,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的学习。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在描述键盘时,通过视频进行微课教学加入小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卡通人物来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卡通人物的语气和表情来介绍“什么是键盘”,采用类比的方式,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通过相关的图片例子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对声音进行变形,转变成卡通人物的声音。
三、加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关联
小学信息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中涵盖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运算能力。目前,在小学教育上注重对学生的数学和语文的培养,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安排的比较少。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老师利用较少的时间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如在电子画图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设定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想象,在操作过程中,我会和学生交流操作的思路和具体操作的步骤,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会适当的指点,对学生的结果进行综合的点评。鼓励和对学生在操作中的不足进行指点,这种方式能够拉近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更喜欢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以便我在教学课堂中更好的开展,提升了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加强对微课教学模式的把握,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打字速度比较慢的,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会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在制定指法与键盘练习课程中,我会考虑学生的语文水平,制定适合学生水平的指法练习课,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对其它内容的设计中,我会考虑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将其他学科相关的内容添加到信息技术微课的教学中,从而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效率,促进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教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在采取微课教学的模式,一定要注意计算机课堂的实际,不能盲目的搬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小学生整体的发展、根据知识类型设计微、加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关联,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 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20(19):23-25.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微课程 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的主体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微课程的实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当前学生学习的需求,微课程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特的特征性,这样为微课程的实现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本文就微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提出了探讨。
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定义和特点
微课程教学的定义,是将信息技术的课程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将其中的模块分解为目标、任务、方式、材料、作业以及反思六项微课体系。它是将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学习方法作为核心,同时,将小学生学习中的材料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将知识点进行细分,围绕这些知识进行的视频创作,借助于学生设计任务目标,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的课程。其特点如下:
1.学习时间缩短,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微课程的设计是按照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的设计,通常时间设定在10min以内,这样的视频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互动课本中的内容知识点,同时,老师结合知识点提出有趣的知识点,这样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多层次教学,让学习具有针对性。由于小学生成长环境与教育环境的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微课程教学,只采取一种微课程教学是片面的,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在进行微课程教学时,可利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的层次需求,这样因人制宜,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3.减轻老师负担,投入更多精力对学生进行辅导。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满堂灌和重复教学,微课教学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可以做一次科学的策划,构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自主学习,减轻老师教学负担。
二、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
(一)微课程课前准备工作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设计的非常关键性的一步,课前准备工作时将学生的需求信息做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的,不仅仅是对微课程主题的构思,也是对教学计划目标进行的细化,同时针对学习需求的分析,对学生的信息水平和学习经验、态度、问题能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微课程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学习需求的实现只有从微课程的角度展开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后期确定微课程主题后,能够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和学生学习微课程自学的内容两个方向进行提出教学内容的实现,这样针对性强,主题鲜明。
(二)微课程学习过程设计
对微课程学习过程的设计就是对微课程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人、微讲解以及微作业三个环节,主要的设计分为教学画面和教学语言,画面的呈现是给学生图片、文字的体现。微课程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通过拍摄录制的方法把需要讲的课程录入到视频中,再对视频进行剪辑处理,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制作周期较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录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视频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三)微课程学习的支持设计
对于微课程支持设计而言,其支持的对象就是主要的微课程素材和相关的资源信息,比如微课件,要通过进行信息技术的设计,将一系列不关联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将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演示,手段为PPT模式。微课程上体现什么内容,传递什么内容,需要老师进行可操作性的设计,以便教学的实现,不能太过于繁琐。
(四)微课程教学课件的设计
微课程教学的课件设计,是依据课前准备工作和教学计划模块设计基础上实现的,老师可以根据微课程学习过程方案和微课件、素材等资源,利用视频录制技术对教学活动实施录制,后期进行必要的剪辑,制作出10分钟之内的微课程视频资源。常见的微课程视频制作的方法有专业屏幕录像软件、智能手机拍摄、交互白板+专业屏幕录像软件、数码摄像机拍摄等等。这些微课程制作的方法依据的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制作的,能够充分将视频分为讲解型和操作演示型两种方式,完成之后,借助一定的专业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发病,相应地展现给学生学习。
三、实践的效果
微课程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微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的使用更能实现对重难点知识的解决和突破,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小足,大大增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同时,在微课程的使用过程中,广大教师要正确看待微课程的作用,正确而对、理智处理微课程与教师、教材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借助于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教学应用,学生不仅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自主地进行选择性学习,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将知识变得简单、好记,让知识点更加的立体化,通过以上的设计,充分地证明了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晗阳.微课程在小学Scratch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傅小力.基于BL环境的项目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伙伴教学;奖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04-01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首先是一个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首先要多学习教育理论,特别是新课程。有人说,高中是有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但初中和小学还没有,怎么学?其实,不管是什么学科,有些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是相通的。据我个人的实践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因为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熟悉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使命是什么,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如何。小学科学课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好多教学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学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如探究教学法。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一般只有一二个,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听课,在模仿中学习上课经验。
二、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如电子板报评比活动、电子小刊物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上进的环境中制作自己所感兴趣的电子板报、电子刊物,不仅提高了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求知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原有的教学计划,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还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加大信息教学的实践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传导中最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让小学生能够及早地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和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计算机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程序性,一般情况下,以严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但是小学生的具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应该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只需对学生进行要领的点透,而着重对其进行实践上机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信息接收、传导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使其较为轻松地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要领。
还可以运用“伙伴教学”法“伙伴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其实,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因为最初的学习条件、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而造成的,只要给予他们适当、适时的帮助,再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信息技术课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和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要想在目前班容量大、教学设施尚未完善、采取班级教学形式的条件下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程度却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同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而且一般学校都不给予信息技术教师安排课下辅导。而“伙伴教学”形式的出现,可以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辅助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以项目实践活动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的特点,确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为了让我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操作的优良品质,在开学之初,我对全校的初一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学前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分析学生,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开学初,我设计了针对初一新生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赛情况”、“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态度”以及“想对老师讲的”几大板块。根据调查表的分析(见图1-图10),力争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调查结果统计: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现状统计
学生中有90%左右的对键盘分布较熟悉,认为自己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正确的有15%,62%的学生觉得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基本正确,有23%的不正确。当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还要通过观察才能证实。如果确实如学生的自我认识那样,我们就有必要发挥前15%的学生的作用,对后23%的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加快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统计数据中知道,对于使用wrod编辑电子小报、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应用软件,在“基本能按要求操作”层面以上的学生占50%左右,完全不会操作的有45%左右。怎样才能让操作熟练的那16%左右的学生有新知识可学而不是“吃不饱”,又要让不会操作的学生“吃得了”而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上统计数据是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还为我们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切入角度,了解班级差异很有好处。
3、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教学 问题 措施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教育手段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影响到社会的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习性相结合的课程。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并学会搜集、整理、处理以及应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就给初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手段,重视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
2.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技术教学的不重视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像对传统课程那样受到广大师生以及学校的重视。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经常被其它的课程替代,教师也是临时拼凑,缺乏技术水平高以及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学校对课程的设置较为随意,不能安排充足的课时来保证信息技术的教学。管理过于混乱和松弛,师生引不起重视,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时间不长,学校容易缺乏新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很多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过分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操作课以及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考核方式也呈现为单一的书面理论知识考试,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缺乏对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提不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3硬件设施建设的缺乏
由于信息技术和其它课程不同的是需要相应的计算机来为学生提供比较完整的教学硬件设施。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材以及相应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设施也需要相应的升级,原有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校相应的计算机很多是早期建设的,设备设施老化,计算机使用的系统也过于老化,很多用户终端的学生机缺乏相应的外存设备,即光驱、硬盘等,很多机房的配备不能满足现在新增加的flash以及photoshop等教学内容。上课时学校机器的老化还会让机器死机现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有的学校由于更新设备设施资金投入过大,教师很多采用多媒体演示,不让学生去实践操作,这就让学生不能得到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之改进措施
3.1加强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
学校应该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整体信息技术教育。学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保证充足的课程来保证信息技术理论课和实践课。学校还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资金投入,在硬件设备以及教师等方面来保证初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要做到坚持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要让学生跟上时代信息的发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教师还要贯彻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探讨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2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
学校存在缺乏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很多不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这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应该引进具备专业知识的信息技术教师,并要加强信息技术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学校还要经常组织教师去一流学校参观和交流,做好借鉴来提升自己的水平。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由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组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很多还担任着学校相关信息技术的更新工作。学校要配备相应的人员来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让教师能够安心来完成教学任务。
3.3重视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研究
学校信息技术的教材选择要结合初中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学校教材的选择要立足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注重立体化课程的开发。教师还要注重对教材的研究,研究合适的教案,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要符合大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3.4更新硬件设备设施
当学校的硬件设备设施不能满足信息技术的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要根据现有的硬件条件以及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并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这样要防止因为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时教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当出现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时,教师要及时的向售后服务部门联系,更新设备,还要及时的反映给学校,来更换相应的服务器和设备。最后,由于现在计算机家庭普及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来让学生回家完成和巩固。
4. 结语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大力重视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并要积极探讨信息技术的教育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还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杰.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综合)
[2]景万胜.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探微[J].中小学电教(下)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职前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可以说,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教育改革和发展就不会取得成效。从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角度划分,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师范生从进校学习到毕业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过程。作为教师教育的起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职前教师教育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然而,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育职前教师的培养方面存在较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学计划的专业目标和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不匹配,实施的专业发展途径偏窄,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发展的意愿等。所以,促进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亟需改革,需要探究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使信息技术职前教师发展取得实效。
一、改革课程设置。适应教师专业发展
叶澜教授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索养初探》一文中提出:要建设一支能胜任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重任的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深入研究对未来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但涉及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论文在逐年递减,涉及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论文却以较大的幅度在递增。这说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前与职后及其不平衡。没有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脱离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缺乏科学发展性,这体现在教师培养方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师观去设计,或者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移植其他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忽视地方经济和资源优势,忽视学生实际和发展需求,脱离基础教育实际;有的则是采用公共教育学科课程+专业课程+教学法+教育实习的模式设计教学计划;过分偏重信息技术专业学科特点而忽视信息技术教育性的问题,课程结构比例不尽合理等,致使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素养不能得到很好地培养。所以需要研究和改革课程设置,更好地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科特点。以促进职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充分应用地方经济和优势资源,立足基础教育实际,建构培养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能力、教育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新课程体系。在建构课程体系时应把其作为一个系统,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设置,研究其要素即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之间的地位、结构比例和相互联系,处理好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特色性、应用性及前瞻性,从而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满足地方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力量的需求。促进信息技术职前教师近期和未来发展。
二、培养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追求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系统和完善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但我们认为,教学中培养学生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充分挖掘其教师发展的个人潜能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构建教师专业愿景,学生一入学就应对其进行教师专业愿景的指导,使学生尽早树立自己的教师专业理想、专业信念,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在自主发展中寻找体现自己专业发展价值的幸福点,从而产生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要特别重视指导职前教师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其制订和实施过程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还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具有共性和个性化特点,其设计需要学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结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时代特点及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找准努力方向,作出有效安排和计划,设计出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远景规划可以是抽象不具体的,但应该有实现其规划的具体的可实施的小目标,还应该结合学校、地方等具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境,与同学、老师、专家和家长等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持续的反思和动态的规划。关于职业规划可以结合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等。
2.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如导入、演示、指导、提问、分组活动、媒体运用、沟通与表达、结束和补救等技巧)和教师教学能力(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能力)。
3.教师的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如学者型、艺术型、社会型等)和专业自我(如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的阶段目标主要包括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实施的目标和入职后才可实现的目标。而“学习”则是贯穿发展规划始终的也是终生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现代教育发展观。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的而又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合理地规划和有效地调整规划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发展潜能和努力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师形象和教育愿景,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其中体验其五味人生,追求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这里的至真、至善、至美是体现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自身形象和人格魅力、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把其升华成人生境界。
三、改革和拓展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信息技术职前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然而教学中又是问题最多的课程。首先是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的匮乏,二是教师在把握学生学习内容和形式要么偏重于理论知识,忽视教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要么抛开理论知识的学习。纯粹训练教师基本功。此外,脱离基础教育,没有与新课程联系起来,不走出校门深入地方经济和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等。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发挥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建设,开发合适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需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教学模式,使其融合信息技术教学基础理论、先进的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教学设计实践、课堂教学实践等,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还应拓展教学时空,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中小学课堂资源,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供发展空间和拓展课堂教学。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小组教师素质训练周活动,并把周活动贯穿于教学论课程的始终,活动内容主要是教师技能训练和教学能力培养。小组活动开展的成效可通过课堂上进行活动交流和评价,并建立小组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及评价记录档案,指导小组开展活动,使其真正取得实效。教学中强调实践性,倡导“做中学”的同时,通过活动交流、评价、指导、小组活动总结和反思,上升到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笔者教学中采用这种小组活动的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兴趣浓厚,参与度高,探究性强,一学期后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教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教学中应融人鲜活的教学实例,使理论课教学从“抽象”走向“生动”,并把教学设计、试讲、试教、说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整合起来,让学生亲历和体验教学实践,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理念。还可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论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加强培训,在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对职前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就是一个很有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通过职前培训,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使未来信息技术教师在上岗前接受有关培训,具备就业需求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的能力。
四、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核心内容;研究能力和水平体现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密切结合,是教育教学创新对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是职前教师将所学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得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很多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教育实践形式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教育实习,这种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所以,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学好专业课程,训练教师技能培养教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未来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主动创造教学实践机会,使教育实践多元化。如进行教育调研、教学观摩、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等活动不断获得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三位一体”;电子书包;信息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205-02
作者简介:高金枝(1986-),女,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应用;刘力(1953-),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应用。
1电子书包教学现状
(1)国外现状。
2000年初,新加坡教育部门就开始在一些中小学校推广“电子书包”,新加坡是最早试行“电子书包”的国家。2001年4月,马来西亚教育部在吉隆坡及其周边地区200所中小学试验性推广电子书包,登嘉楼州政府也将开始向州内324所小学的2.5万名五年级学生免费提供电子课本,以此取代现有的纸质课本。2003年,香港有10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的试验,开始向全港1 000多所中小学推广。2009年6月,美国加州计划分阶段让州立的各级学校舍弃传统纸质课本,转而让学生使用电子书包。韩国也在2012年让学生放弃纸制书本,以电子书包取而代之。
(2)国内现状。
2001年,北京伯通科技公司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通过了教育部的认证,并在北京市20所学校内率先进行试用。2002年,台湾就有比较完整的“电子书包”计划,同时展开了数字化的科技计划,成立了电子书包发展促进会并推广电子书包的教学实际应用,先后有大批的中小学校陆续加入电子书包试行行列。2003年,香港10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试验开始向全港千余所小学正式推广。同年,上海金山区金棠小学开始使用电子书包代替传统书本教材。
2010年,宁波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开始试行“电子书包”教学计划。2012年4月,唐山荆各庄小学用电子书包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经过两年的电子书包实验,教师和学生同时得到提升,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教学改革。2012年12月,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云技术班”正式开课。
2013年4月,福田区教育局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等活动,实施全区中小学WiFi全覆盖,将使用“电子书包”的试点学校增至18所。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电子书包教学的实验,像上海、北京、南京、深圳等城市的许多学校都在使用电子书包教学,还有很多城市在实验阶段。电子书包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若想有效地进行电子书包教学,对教师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是必须的。
2基于电子书包教学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构成
基于电子书包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学中要实现教师端与学生端的有效连接以及与外部网络的连接,还需要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脑、电子白板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开发和创造教学资源。以下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分为硬件使用能力和软件使用能力两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1)硬件使用能力。
利用电子书包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地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例如电脑、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教学过程中电子书包作为教材和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工具,电子书包承载了各学科知识、练习题库以及工具书等数字化教学资料,教师必须能够使用电子书包的各个功能,来辅助上课、布置作业、检查作业以及与家长沟通。教师需要培训的是电子书包的使用技术,以及能够支撑电子书包教学的其它信息技术能力。
(2)软件使用能力。
电子书包教学是借助电子书包应用其承载的一些教学软件来实现新形式的教学,电子书包教学软件分教学环境软件如电子教室系统、辅助教学软件如PowerPoint、电子词典以及教学游戏软件如拼音打字练习等软件。
教师在利用电子书包上课时必须使用这些软件,若想有效实施电子书包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应用电子教学软件,并且在网络中能够找寻适合教学的软件。
(3)资源开发。
教师若想自如使用电子书包教学,必须熟练应用这些软件。教师在使用之前必须要有计划地接受培训。教师不但要能够应用这些教学软件,还要能够进行资源开发,以及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利用。
3“三位一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
“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将高校与实验学校联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具体化和有针对性的培训。
3.1“三位一体”模式结构
“三位一体”团队模式,即以高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接受培训的信息技术教师,组成三位一体的培训梯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由高校教师带领、研究生培训、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配合共同完成。
(1)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根据调查访谈情况及教师的实际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制定分层教学方案。分别设置初级班和提高班,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始实施“三位一体”团队培训。
高校教师是整个培训团队的灵魂人物,领导从前期的调研到培训的具体实施,带领团队其他人员展开工作。
(2)研究生。
研究生主要是指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或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在校研究生。在高校教师的指导和领导下,研究生主要负责培训前期的调研分析和“三位一体”培训模式中的具体培训工作,并负责对教师的练习进行指导。
研究生是“三位一体”培训团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配合团队任务进行培训工作。
(3)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指被培训学校负责信息技术教学及设备管理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多变,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科课程的设计者和教授者,同时还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者,新设备与新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者。信息技术教师在“三位一体”新模式中,还是教师课件制作和开发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不但要起到带头作用,还要帮助其他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多媒体化,同时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3.2“三位一体”模式特点
“三位一体”团队培训模式是一个互利互惠的高校与基层学校交流的形式。既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又能够为高校研究团队提供研究的环境。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了解一线电子书包的教学环境,有针对性地在观察中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研究具体化、实际化。
(1)针对性。
“三位一体”团队培训模式具有针对性,体现在对学校的针对性和对教师的针对性。对于学校,团队会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安排培训内容。对于教师,团队的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会根据培训学校的教师的实际水平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的种类有很多,以往信息技术的培训之所以形式大于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是根据培训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目的是使培训效果更加有效。
(2)实时有效性。
“三位一体”团队培训模式的有效性体现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除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过程中还有相应的练习。培训过程中,高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校信息技术教师具体指导教师的练习情况,以达到有效培训的目的,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培训内容。
“三位一体”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区别于其他形式,就在于团队的构建和培训的切实有效。培训团队打破了以同样的培训内容培训所有教师的形式,“三位一体”培训团队先对教师们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分析情况,再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配合练习,以达到最有效的结果。
(3)可持续性。
“三位一体”团队培训模式具有可持续性。高校与培训学校的合作是可持续性的,培训往往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目的,团队根据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培训期间的接受情况,制定下一步的培训方案。
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数字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对所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不可能面面俱到,进行可持续性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必要的。高校和培训学校建立的合作关系,不但能够使高校建立实验基地,还能使学校获得信息技术培训,这即是“三位一体”培训模式的互利且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4培训效果
根据接受培训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具体、实时的培训内容能让一线教师切实应用在教学工作中。在“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中,经过教师的具体培训指导,培训效果相当好。同时,还可以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进一步网络指导和答疑,甚至再培训。
模式实施的建议是希望学校教师能够真实地提供前期调查的数据,以及反馈出教学中具体存在的问题,以实现预期培训成果的有效实施。
另外,希望“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能够为其它地区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供借鉴,并逐渐构建和营造一种培训文化。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向晋榜.电子书包的现状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
应“云”而生:概述
云计算,通俗地理解,就是将应用程序运行在互联网上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而不是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用户的数据也保存在云端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由提供云计算服务的运营商负责管理并维护。只要有网络,用户就可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创建、读取、修改并存储自己的信息。云计算具有资源灵活、安全可控、数据可靠、节约成本、泛在接入五大优势。
资源灵活。以并行计算为核心,按需调度计算任务,分配和计算资源。
安全可控。按组隔离访问,自定义防火墙策略,天然防ARP欺骗,具有防DDOS攻击能力。
数据可靠。采用分布式存储系统,数据互备,快速备份和恢复。海量存储,空间无限。
节约成本。简单的配置,完整的平台,即取即用,无需购买大量设备、配备大量技术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搭建和维护计算环境。
泛在接入。可以利用PC、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各种终端设备,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访问云计算服务,并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众说纷“云”:对教学的助力
与传统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硬件依赖性强和教学异步性明显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云计算可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如下帮助。
1.有效降低软硬件升级、维护成本
信息技术教学大多数时间需要在机房进行。但建成满足教学软硬件需求的机房,学校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多成本。而且,由于电脑软硬件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待机房建成后,为了维护、升级机房的软硬件,学校还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云计算把分布在云端的内存、存储、计算等资源集中成一个虚拟资源池,并利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软件运行、数据处理等计算服务。这样,学校只需提供可以接入互联网的学生机即可,对硬件配置的要求很低,从而有效地为学校节省大量购买、升级和维护软硬件的成本。
2.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上是可变、可选的。因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教师受精力和资源的局限,很难面面俱到地细分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这将导致部分学生落后于既定的教学目标。云计算服务可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不同需要,在学习平台中为学生定制学习计划,并为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有效提高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率,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相约“云”上:教学初应用
1.解决系统盘自定义信息丢失问题
为了机房安全考虑,学生电脑中的系统盘往往被设定为自动还原。但这样一来,电脑每次重启,学生在系统盘上产生的所有自定义信息都会被清空,如网页收藏夹、输入法的个性词库与风格设定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常用地址的保存。利用网络收藏夹,将个人喜好的网址在云端进行收藏,下次需要继续访问时,直接通过云端的收藏夹来实现。这样不但避免了网址被还原系统清空而丢失,同时也保护了个人隐私。目前,提供网络收藏夹的软件有很多,我们在学生机中安装的是360安全浏览器,该软件从3.1版起就增加了云端收藏功能。
(2)个人词库的保存。现在很多输入法都能根据词汇出现的频率,实现智能调整,并允许自定义词组,这些个性化信息一般保存在系统盘中。为避免自动还原导致信息丢失,我们在每台机器上安装了搜狗输入法,经过简单注册后,学生可以将个性词库等信息上传到云端,下次使用前再从云端下载,提高输入效率。
2.解决共享盘安全性低、私密性无保障问题
在进行平面设计或网站制作的综合性练习时,往往需要学生花几节课的时间来完成任务。由于机房一般是禁止学生使用U盘的,学生只能将未完成的文件存储在指定的文件夹中。但是这样做很不安全,如果遇到机器损坏需要更换维修、调皮的学生误删除,或者班级座位调整等情况,就不得不重新开始。即使下次上机还能找到自己的文件,由于硬盘空间共享,任何使用这台机器的学生都可以查看该文件,毫无私密性可言。对这种情况,学生经常心生抵触。360迷你云盘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注册一个账号,学生就拥有了一个18G的个人网络硬盘,无需携带,完全私有,安全可靠。
3.能实现课后教学互动的应用
为让学生可根据需要定制自己的学习计划,整理各自的学习资源,我们首先应构建或选择一个合适的云平台,用以提供教学计划、集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过程检查与教学效果评价。应用“远程可视化多向教学系统”,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不再拘泥于课堂45分钟。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突破时空与学生互动,自由设定教学计划,选择开课时间,搜集、共享优秀教学资源。
云计算是一种新技术,虽然目前在教学领域的运用还仅仅是初步的,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对整个教育领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充分研究并发挥其在教育领域的特点和优势,以更好地为学科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王小明.云计算:中小学教师又一利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0).
华师京城“绿色班班通”简介[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3).
关键词:山区;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 前言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古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镇。历来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山地分布广泛,是典型的山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校在教育、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而目前遵义市山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发展缓慢,举步维艰。
2 遵义市山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2010年9月至12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对遵义市区10多所小学以及13个县(市)10所小学进行了调查。
2.1研究内容:以新课程背景下遵义山区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现状为研究内容。
2.2调查方法:采用多种方法,以求获得最真实、客观、全面的调查数据。
2.2.1文献资料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查阅国内外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观察法:定期到典型小学进行实地观察,特别是调查各个学校的硬件设施、基础设施等。
2.2.3问卷调查法:根据遵义市信息技术开展的现状,本次调查对学生发放400份问卷,回收问卷392份。
2.3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2.3.1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利用率低。遵义地区中小学计算机拥有情况,见下表。
■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与计算机数比例较低,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课程根本无法顺利开展。目前,特别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山区小学,一个学校仅有一两台未连网的电脑,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技术课程仅仅是“纸上谈兵”。
2.3.2区域发展不平衡。就遵义市区两城区来说,每周约开设1~2节信息技术课程,设立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室,学生对于QQ,E-mail,word等常用软件掌握得比较熟悉,基本可以满足学习、娱乐的需要。县城及以下中小学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往往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上课仅是把信息技术教室打开,让学生自由使用电脑。
2.3.3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够。家长、教师普遍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娱乐工具,尤其是中小学学生,更具有同样的认识。由此产生的现象是没有经费投入,列入教学计划也是形式,计算机利用率很低。
2.3.4信息技术课程师资队伍较为薄弱。信息技术教师资源匮乏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技术教师评职称难、待遇低、被重视程度低。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是非考试科目,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3 结论与建议
3.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遵义市应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方案等,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实现山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
3.2因地制宜,协调发展。遵义市由于人文、地理、经济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造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就需要统筹规划与发展,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因地制宜规范信息技术教材,制定制符合山区地区学生认识特点、具有山区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特色。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先驱者,让教师树立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信心,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壮大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的教师队伍。
山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山区信息技术教育的真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
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的原则
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
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
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要积极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的帮助,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也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