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06:0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武术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也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对于身体的锻炼功效还是文化属性的承载都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作用。如何将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符合时代要求,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索与深思。
1高校武术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武术教学与其他体育教学的基础功能一样,承载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除此以外,武术教学还有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就体育教学层面来讲,武术教学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而内容丰富多样。因此,武术教学不仅成为高校中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对于学生选择武术作为终身体育的锻炼方式也有着天然优势,也利于全民健身的推广与普及。为此,全面提升高校武术教学水平,将武术的兴趣教学落到实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已成为目前武术教学的当务之急。
2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存在偏差,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得不到认同
目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体育课的武术内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套路教学难度较高,反复习练枯燥乏味,虽然众多高校已经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但效果仍不显著。很多高校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增加攻防含义的教学内容,但实际情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这些都和学生对于武术思想的认识、对武术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偏差有着重要的关系。
2.2教师与学生存在教与学的认知偏差,无法达到和谐统一
从教师角度来讲,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是教师应遵守的基本教学规范。然而从学生角度来讲,其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较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与教师不同,对于因循守旧的套路教学表现出厌倦的情绪,但却喜爱一些动作精炼,攻防含义明显的散打以及拳击内容。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执着”于自身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种种原因导致教师与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与配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3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改革成果得不到巩固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学校档次,增加招生数量,体育系部在原有师资配备的前提下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骤然增多。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对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抽出时间与精力来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以提高自身职称和待遇等。这些都为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埋下了伏笔,以致于之前的武术教学改革成果得不到保证。
3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方法探析
3.1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生对于武术课的喜爱程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当学生对于武术教学缺乏学习兴趣时,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学生被动的配合过程,学生无法投入其中,锻炼效果、武术内涵的传递就无从谈起。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通过武术学习养成身体锻炼习惯从而保持身心健康;通过武术学习去了解民族文化内涵,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通过武术学习培育正直果敢、坚韧不拔、奋斗拼搏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学习树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齐心协力、合舟共济的精神风范;通过武术学习体会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理解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并融入到自身的言行之中;通过武术学习掌握武术基本技术,掌握运用武术的技术技能,发挥锻炼身体的效果和防身的基本功能。
3.2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
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体育教师也不例外。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武术的基本知识,使其了解所学知识的渊源与背景,再来进行专业技能的传授。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套路示范的技击性与表演性结合起来,进一步引导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整理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架构、优化技术体系,在总结中成长,在整理中创新。
3.3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在辅导学生学习武术基本技术的过程中,从侧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从而得知学生所关注的事物,创造共同语言、培养互动关系。当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时,教师就能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其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
3.4从学生兴趣入手,优化教学方法
武术作为集强身健体、攻守兼备、道德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民族传统文化载体,本身就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基本属性。而兴趣是决定学生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课堂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兴趣培养为抓手,借鉴原有武术教学方法,吸收新兴知识,以学生为本,提高武术教学体验。
3.5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课堂区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武术教学可以搭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而武术教学的过程就是成为平台上的人际互动过程。这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场景,以便于建立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两个学生分在一组,一人练习动作,另一人观察学习,互为师徒。当发现问题时应互相探讨问题所在,如遇到拿不准的应及时向教师提问;或者分为多个小组进行教学比赛,教师与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评分,最终公布分数时,教师可以给出评分依据,这样学生便会将自身评分角度与其对照,学生对成绩有深层次的理解后将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
4结语
高校武术发展的需要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学生兴趣入手,优化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作为理论教学纳入到武术课堂之中,以兴趣为抓手改变学生以往对武术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使武术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开展,武术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武术在华夏大地上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郝心莲.中国武术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2]钟瑞秋.论我国民族体育的交融和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
[3]高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现状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1(4).
[4]朱永新.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J].新华文摘,2008(9):15.
[5]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2-103.
[6]韩桂凤.现代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
[7]章荣庆,吕福松.教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62.
[8]华傅.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32.
[9]张雪蓉,马渭源.中国教育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97.
[10]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2.
[11]梁启超,.大学的精神[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8:12.
[12]武术分会.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C].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316.
[13]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2):82-84.
[1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8.
[15]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9-181.
[16]张孔昭.少林正宗拳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7]张志坤.从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说起[N].光明日报,2008-9-24(1).
[18]纪秋云.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1(4).
[19]谢静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J].体育学刊,2002.
[20]王秉彝,李志方.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2.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发展
一、高校武术教学发展概况
1961 年的《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大纲》把武术列为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1978 年,武术在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中正式立项,在培养武术专业人才有了保障,并规定武术是体育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1996 年,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中,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自 1994 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高等院校武术专项比赛,形成高校武术的固定赛制。1998 年,体育专业中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时至今日,高校武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尽管如此,高校武术教育仍存在着问题。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深入分析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已是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
高校是人们知识不断积累与创新的场所,教师承担着文化传递的义务与责任,武术教师有着传授与弘扬中华武术的职责。其次,学校的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都较高,高校教育成为武术传播与继承的有效途径。因此,将武术纳入教学大纲,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部分武术套路的传授,有侧重地选择武术内容以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从而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性。高校教育是传统武术传播、普及和继承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来看,武术课在各高校整个培养方案中的教学时数非常有限,武术内容的比例只有 8%,还有的学校体育教学根本就没有设武术教学内容。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武术课,但项目很单调。武术课自身特点限制,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内容非常丰富,技术复杂,方向路线变化大,学生普遍反映难记、难学。在武术课结束一周后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基本掌握的学生占 10%。由于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得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武术项目的规模变得更小,以致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二)教材陈旧
学校的武术课内容一直延用 1956 年国家体委汇编的教材,变化不大。从各个学校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开展武术课的内容为五步拳和 24 式简化太极拳,还有少数高校教授初级剑,学生普遍反映渴求学到更多的武术项目,但无奈学校未予开展,进而造成武术的选择面不宽,使之缺乏吸引力,上课时学习情绪不高的现象。
(三)专业武术教师匮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名师出高徒”,武术教师首先自己要学好武术的基本知识,熟练地掌握武术教材,钻研教材和教法,具备学好、教好武术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教师在做动作示范时,要力求动作准确,以保证突出武术特有的精、气、神协调统一的运动风格和特点。在讲解时吐字要清晰,要把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都讲清楚,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技能或人体运动,武术的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即哲学、政治、军事、宗教、艺术、医学理论以及社会习俗的影响。而体育教师了解技能之外的相关知识不多,在教学中不可能现身说法,旁引博论。
(四)专业素质薄弱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在学习武术中会出现力量不足,力点不明确,路线混乱,动作不到位等错误。学生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对武术的表演性和技击性比较感兴趣,急于求成的心理比较明显,在学习中经常出现动作不到位的现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由于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武术学习的重要性,造成了被动、消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状态,学习武术是为了“混日子”、应付老师的“差事”,或为了学点功夫,去逞强斗狠等。
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一)在教学中增加传统武术内容与养生功法
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总结,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又比较切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科研和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教学中力求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富有技击含义和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如传统武术养生功法、技击方法、经典套路等,让学生在健身养生、娱乐修性、技击格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二)保证学生必修课次数,增加武术课选修和课余练习时间
武术的内容决定了要在短时间内学好是难以实现的,可以增加武术选修课的课时或者增加课外辅导时间来系统学习一些终身可以受用和练习的内容。
(三)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
通过校园报刊、广播组织宣传活动,举办武术观摩比赛、武术周末文化广场等活动进行互动和交流,使之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四)扶持学校武术社团组织的建立
学校中建立以体育教师为主要负责人,以喜爱武术的学生为主体的武术社团,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研究训练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五)开展观摩比赛和表演活动
绵阳市三所高校(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和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多发方面的,但是主要因素是运动场管不足且质量较差,这已成为目前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对武术的了解主要来自电影,武术侠小说和书籍杂志,说明大部分同学没有武术基础,因此在进行武术教学时,特别是在教材的选择,教材的要求和进度的安排上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2.2高校武术教学的安排武术是中华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论是徒手还是拳脚动作,还是使用器械的技巧,都包含有跑,跳,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基本技能,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统一,武术运动中的套路演练能够全面提高人体各项素质,但是目前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依然以初级拳(械)和简化太级拳为主。
2.3高校武术选修课学生对武术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名好的教师不但能授业解惑,而且能教会学生如何自我学习,目前高校武术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满意,这是一个敏感但是又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还发现许多高校虽然开设武术选修课,但是,却严重缺乏专业的武术教师,出现一名教师身兼数个项目的情况,虽然目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比较满意但高校武术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2.4武术的“技击”本质体现不充分教师在教授武术的过程中武术运动的本质特点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现行教材中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教学占据绝对比重,教师教授内容以套路居多使颇具技击实效的武术动作向肢体练习的“舞武”演化,最终使学生失去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3分析与讨论
3.1学生武术基础较为薄弱,水平不均衡学生的武术基础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从调查可知,3%的学生学过武术基本功和武术套路,武术基础较好外,大部分学生武术基础薄弱水平不均衡,这就为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组学习。
3.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愿望,突破原有的武术教学模式框架,与时俱进,敢与思考,勇于摸索积极实践,大胆放弃学生不想学的内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教学设备,学生男女比例构成及教师的教学专长等,谨慎挑选教学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熟悉掌握教材,思考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为教学改革做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
3.3采用多种形式,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尽情表现并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在切磋中根据个人的“实用”需要突破教材的框架,对所学的内容作适当的改变,同时,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比如,让某一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他们的创新动作,鼓励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动作进行评判,思考,改进,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学习是一种民主的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主动,气氛更和谐,身心更愉悦,教师在课堂上要主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整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把武德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始终,重视学生人身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发生,使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友好氛围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4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武术课;教学效果
一、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水平优劣直接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常言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目前,我国体育教师现状可总结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教师质量亟待提高。要提高教师师资,一是,抓好武术师资来源的建设。体育院校是高校体育教师成长的“母体”,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水平。因此,体育院系不仅要重视技能培养,而且还需不断深入研究与其有关的众多理论知识,如各类健身、养生的功法机理等等。二是,加强教师的再教育工作。社会在不断发展,任何人都需持续不断地再学习受教育,才能把握时代的要求。因此定期组织针对专业教师的武术培训,外出进修等继续教育活动,有计划的举办各种教学、训练裁判培训,开展武术教学经验交流,使武术教师始终跟上武术发展的步伐。
二、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武术课的关键。兴趣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人们积极认识某事物或从事某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培养起来的。因此,如果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改善武术课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在上首次课时,教师向学生讲述一些武术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讲述或观看一些武术传奇人物和有关武术的传奇故事,如霍元甲力挫国外拳手,弘扬民族精神的传奇;李连杰、成龙等新一代武术明星事迹;少林、武当、峨嵋等门派神秘的故事等,从而有效的诱发学习武术的欲望。另外,要讲明武术的主要特点、学习方法,与一般的体育项目的区别,让学生了解武术在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对武术课的目的、意义的了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学习武术兴趣的内在动力。
三、运用电教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武术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师口头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单调教学形式,武术课教学效果不佳。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点进入教学中,它作为武术课的辅助手段,是改进武术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武术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中的图形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动作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通过慢速播放配同步解说,使学生明确动作的要点、方法,加深理解,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形成运动表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不同的视频、音频、图片合理的插入到课件中去,使其生动、形象、直观,更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武术比赛、散打擂台赛等大型比赛,学生在观察优秀运动员的演练技巧、技术风格和动作的规范性同时,开阔了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四、突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
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是它的本质特性。长期以来,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武术套路是“花拳秀腿”的看法。虽然武术套路为了联结贯串及具观赏性,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但其精髓灵魂--攻防技击性仍然可以通过一招一式表现出来。关键在于教师在授课时是否讲清动作的攻防含义、技击方法,“明法而知理,教拳之所用”,因此在强调技术规格的同时,讲明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初级套路教学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普通高校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接受和掌握,而散打摒弃了传统武术先练桩、基本功等先期的基础功夫练习,以其刺激、实用、运动量大的特点使武术课不再那么枯燥,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加武术运动。
五、注意语言表达,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媒介,他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掌握语言艺术的精髓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武术教学中,语言要求准确,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对于武术内容的分析、演绎、阐释、论证要实实在在,其内在联系的讲述用语要贴切,语义要清晰,善于使用武术术语进行讲解。因为武术术语的动作名称一般是根据动作结构、形象和动作方法而取名,能表达动作全貌,如“马步架打”“歇步冲拳”等。语言精确是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能容,做到言简意赅,精益求精。还可使用单个字,如“腾空飞脚”动作中蹬地起跳、摆腿、提腰提气、拍手拍脚的过程,归纳“蹬、摆、提、拍”四个字,简单提示学生动作。此外,语言要生动形象,如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粘等,使用这些自然景物和动物来比喻动作,便于理解和记忆。在中华武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武术家的不断积累和提炼,形成大量口诀化的武术谚语,如“前腿弓,后退绷,挺胸立腰莫晃动”“冲拳不过肩,掌指齐眉尖”等,使用这些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动作。
六、提高示范质量,培养学生骨干
武术历来讲究“身传口授”,即教师要注重直观演示,身体力行,多以领做为主,配合语言提示,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较快掌握动作。
教师的示范要注意示范的位置、速度等。选择最佳的示范位置,可根据教学内容,动作难易程度及教学效果等进行选择调整,套路变换方位时,及时调整示范位置,保证始终在队伍的钱、左前或右前方,尽量做到示范动作路线和学生跟做的动作路线方向一致。示范速度要根据课的具体情况而变化。在新授课时,一般以正常速度做一次完整的示范,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的动作路线、动作方向、段落结构,形成整体印象。而后采用不同示范面,慢速做分解示范并结合讲解,使学生了解动作的要领、要求,易犯错误等。在课堂上把学生骨干安排在队伍的不同位置,这样不论套路方位如何变换,学生都能看到示范动作。老师此时还可停下来观看学生练习,及时纠正错误,进行指导。分组练习时则有利于调动学生骨干的积极性,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培养武术兴趣,对促进武术课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定期举办武术竞赛和武术交流活动,加强课外武术训练,多渠道开展课余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武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平时有“用武之地”,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现状;调查
高校武术公共课是高校体育课中独具民族特色的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在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1]。随着德州学院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现状已有较大改观,但仍有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环节。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德州学院2009级、2010级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的学生和武术授课教师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和实际情况制定问卷,问卷涉及到学生选课动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双方关系、师资力量、场地器材、考核方式等方面,并对德州学院公共体育武术课学生进行随机抽取发放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对问卷进行筛选,其中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5%。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选择公共体育武术课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的主观动因,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2]。在对选课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选课动机存在多样性,其中认为强身(攻防)的最多,达到51.05%,选择修身养性的占30.52%,还有16.58%的是出于个人爱好。由此可见,学生对武术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比例相当,他们选择武术课的最终动机是学习一些简单、实用性强的攻防技术动作。学生们的选课动机也表现出我们在对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们所了解的只是一些浮浅的东西,而对武术的价值及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却了解甚少。
2、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情况
(1)教学内容有待完善。众所周知,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条件[3]。调查显示,目前德州学院公共体育武术课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武术操、太极拳、少年拳等,这说明学校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健身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太极拳类项目,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但在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率调查中发现,选不满意的占49.47%,一般的占47.37%,而满意的只占3.16%。从学生选择的内容来看,对散打、跆拳道等攻防技击类项目感兴趣的最高,占59.76%;其次是太极拳(48.78%)。此现象说明散打、跆拳道等攻防技击类项目是最受学生喜爱的,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却受到了忽视,学生不满意教学内容还应归因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等,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2)偏重套路动作教学,忽视理论知识传授。武术理论是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讲授是弘扬武术文化,加强技术理解以及学习视图知识的重要手段。调查表明,有68.42%的学生表示老师在上课时基本上不讲理论知识,这说明了武术理论课的讲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学生接触与认知武术的调查中发现,有75%的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武术,通过电影、电视认知武术的高达89.47%,通过视图自学来认知武术的只占4.21%,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学生视图的能力较差。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对学生武术动作的传授,忽视了对武术理论知识的讲授。因此,加强武术理论内容的教学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针对选课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64.02%的学生认为武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同时有63.1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针对性强,能做到因材施教,但有30.52%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认为教师相当认真,但效果不佳,另有6.32%的学生掌握不了动作。本校公体武术课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上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动作并练习的方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填鸭式”教学,忽视对学生武术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过于程序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教学双方关系尚需进一步融洽。在调查中发现,教学双方关系得不到理想协调,有时还出现对立。对于教师而言,认真对待教学,严格执行既定的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教师所应遵守的教学管理规范和职业道德。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也强,对旧事物表现的十分反感,对新事物渴求欲望强烈。然而,在本院公体武术课上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在与学生交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课间或休息时间都很喜欢相互交流,交流的话题大都是某个动作如何去做、所学武术动作如何在实战中应用等,还有部分同学喜欢交流一些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之类的话题。但同学们同时也表示,师生间的交流较少。另外,调查中虽然有55.4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公体武术课教学中尊重学生意见、认真对待教学,但仍有48.78%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中不好意思与老师沟通,故导致教师与学生思想常常产生偏差,诸多原因造成了教与学双方未能得以良好地互动与融洽。
(5)考核方式需要改善。武术教学考核是学校实现科学管理武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校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措施,并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核实和评价。本院公共体育武术课的考核主要从套路的完成情况、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定。这说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仅单一,而且仍受技能教育观的影响。由于过于强调技术技能水平,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及不同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使这种考核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不能同步。再加上学生考试时最关注的是成绩,而对自己实际学到多少东西并不关注,这也就与我们的教育目的不相一致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德州学院公共体育武术课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课程开展尚且顺利。学生的选课动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双方互动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学习武术的愿望和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使武术运动在校园中推广和普及存在一定的障碍。
2、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并结合大纲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推陈出新,采用多样化、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定期安排理论课,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此同时,更新考核理念,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体制,促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锻炼。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郑厚成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体育科学,1998.8(4)6-9.
[2]杨涛.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3)96-99.
摘 要 武术公体课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中的一门选修课,以学习基础竞技武术和健身武术为主。本文从武术的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对武术教学进行了研究探索。
关键词 武术 公体课教学 技术
一、引言
大学生对于武术的了解仅仅局限于港台武打片、武侠小说等。通过这些片面的了解,他们对武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他们在上课过程中觉得练习武术又苦又累,逐渐失去对武术的兴趣,变得为了考试而应付,被动地掌握所教的内容,等考试结束后,再把它“还给”老师,而真正将老师教给的内容掌握并且经常练习的却少之又少。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研究探索,以期找出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武术课的教学。
二、理论方面
(一)武术是优秀的民族文化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是传统的、固有的,它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自然地融汇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光彩。因此,我们可以说,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武术理论,让学生了解这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二)武德是中国武术理论的核心
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武德。武德规范了武术行为与方法,使道德观念成为武技之准则。武德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武术界所共同遵守。武林中的道德规范分为尊师重道、重义守信和立身正直、谦和仁爱等三个方面。我们应从武德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尊敬师长、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和对人仁爱的品德。而且,我们要将“习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学全过程中,毕竟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大大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现在,每年入学的大学生的体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这里有学生自身先天因素和中学时代缺少体育锻炼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学生的身体素质必然会逐年上升。基于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在进行武术课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改革以往体育课中应试教育的做法,对技术动作的规格不做特别重点要求、放宽评分标准等,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成就感,都能学会一些健身武术,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让他们不仅能在校经常练习,就是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把它作为一种健身项目进行身体练习,以一种健康的身体状况,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三、技术方面
(一)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基本功练习时,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时,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因为武术属于无氧代谢运动(除太极类项目),在短短的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完成四十个左右的动作,在完成这些动作的同时,又要注意速度、眼神的变化。只有把这些要求做出来,才能满足武术中形神兼备的要求,才能将武术的精、气、神体现出来。在武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之道,没有一定的毅力、恒心、信心是不可能将武术练好的。同时,也要向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平时要注意身体素质的练习,只要有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将武术学好。这样就能督促学生自觉进行身体锻炼,达到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目的。
(二)寓技击于课堂教学之中
摘 要 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这种将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不但是我国武术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突破。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价值和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武术段位制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从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有助于武德教育的渗透、有助于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价值,提出了注意明确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学目标、注意提升任课教师的段位制教学能力、注意成立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等三点教学策略,希望对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武术段位制 武术教学 高校 价值分析 实施策略
随着近些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和我国武术段位制的推广,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这种将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开始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武术段位走进高校,不但是我国武术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突破。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价值和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武术段位制的概念与内涵
段位是一种衡量技术水平的等级标记,目前,世界上有多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是采用段位制来衡量参与者的技术水平的。例如:围棋、空手道以及跆拳道等等,均是通过不同的段位来表示不同的等级和实力的。与此相对应的,武术段位制指的就是采用用于衡量武术工作者和武术锻炼人员技术水平和实力的统一标准。我国武术段位制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7年制定的,并于次年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具体来说,就是针对长期从事武术工作和参加武术锻炼的人员在专业技术职称和运动员等级以外的,全面衡量其在武德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统一标准。 二、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价值 (一)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有助于武德教育的渗透
《中国武术段位制》中规定,申请入段者必须要接受武德教育,要能够了解武德修养的基本能容,掌握武礼规范。不仅如此,在武术段位制各段的考试中,考试的第一项内容就是武德鉴定,由此可见武德修养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的,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育的融合,也将武德教育提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打破了传统武术中以武术技术动作为主的教学模式,有效的促进了武德教育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二)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有助于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通过从丰富的武术素材中精选提炼基本的技术元素,并以此为依据由易到难的组织和选择各段技术内容的方式,不但使得教学内容具有了清晰的层次性,而且还很好的展现出了武术教学的技术知识体系,从而有效的促进了高校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武术段位制实际上就是对武术工作者和锻炼人员武术技术、武术理念以及专业素养水平的准确定位。将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去考取相应的武术段位,不但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武术段位制的递进式的段位设置方式很好的实现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融合,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长期锻炼的信心和恒心,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策略
根据武术段位制的特点和高校武术教学的实际,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策略:
首先,要注意明确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学目标,界定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课程性质。要确保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明确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学目标,界定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课程性质。只有明确了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学目标,科学界定了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课程性质,才能够据此来开展课程设置工作,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注意提升任课教师的段位制教学能力。师资力量是确保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这一点在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中亦是如此。但是,通过一系列的文献分析和走访调查却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武术段位教学师资非常匮乏,远远无法满足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需求。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就应注意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以及制定激励措施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升高校武术任课教师的段位制教学能力。
最后,应注意成立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以确保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开展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武术段位制教学需求成立学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并设置专人来负责学校武术段位制的评审工作、晋段工作以及授段工作,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便利,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还能够充分调动武术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时,应注意成立专门的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摘要:高校是我国传统武术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武术修为,从而影响我国武术文化和运动的继承、传播和发展,因此提高高校武术课教学效果,对于武术运动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武术教学 困境 对策
一、当今高校武术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武术无论是作为我国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还是作为一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来说,它对于现代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强化、优良品德培养、民族自尊心的树立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绝不是现代体育教学项目能够取代的。虽然随着高校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武术的教学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改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的武术教学依然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表现,也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陈旧老化脱离实际
高校武术专项课“教材内容脱离实际、所教非所学的现状,对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极为不利”。教材问题包含内容老化与思路陈旧、脱离应用、与教师的契合度不高3个方面。一方面,内容老化,思路陈旧。通用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略显老化,仅停留在传统竞技武术的教学,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实际需求;另一方面,缺乏应用。通用教材从竞技武术出发,偏离实际运用,加之学术界的新兴科研成果转化缓慢,这就让教材与社会的脱节更加严重,很难找到武术教学适应社会需求的痕迹,学生难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缺乏专业武术教师
武术一般只是作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体育必修课里的选修项目,部分院校将其设为大三、大四的选修课,总而言之武术在大学整个教育体系的地位并不高,学校并专门考虑为武术的教学聘请专门的武术老师,大部分的武术课教学都是由一般性的体育老师教授的,这些老师都来自于各大小的体育院校,他们所学的专业也各不相同,武术对于他们来说很多时候也只是作为基本了解和掌握的技能。一个专业的武术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武术功底,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能够对武术的重要性和传承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要能善于分析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然而这样的人才为数不多,能够在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更加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很多武术课的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教点简单的套路和动作,走走过场就算完成任务了。
(三)现有课程组织形式单一
我国高校武术专项课的课程组织形式、教学等方法与手段单一,师生缺乏互动,忽视武术能力的培养;理论课时少,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不高。总体来说,课程组织形式就是单一的武技的实践强化,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来说缺乏理论,从武技与文化方面来说缺乏文化,而且在授课方面,武技的功套用三者关系不合理,武术课程组织形式就是练基本功,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目标,这是课程组织形式单一的最明显的表现,危害也最严重。宏观上讲,现有的课程组织形式脱离了理论和文化,仅仅局限在单一的武技实践。一方面,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说,理论极度欠缺,课时不足,质量低下,致使学生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局限,学生所做的就是机械地重复练习,仅仅获得了“鱼”,没有学到“渔’,;另一方面,从武技和文化的关系上说,武术文化严重缺失。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是由武术文化的提高带动武术技能的提高,而武术文化在大部分高校中几乎是空白。
(四)教学方法落后、单一
学生群中很多人议论“什么是武术?现在不是古代,学习武术有什么用?再说了,学来学去还是那些花拳绣腿,像是一套古代的广播体操。”很多学生因为对武术的概念和了解不够深刻而缺乏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有的“实用主义”的学生又认为,我堂堂一个大学生,又不去和人打架,武术学来何用。在有的说难听点就是嫌弃现今武术教学的呆板和单一,学到的只是皮毛,浪费时间。无论是出自什么样的角度,归结起来,还是我们教学的方法不对,武术武术,不就是动手动脚舞起来的一套招式么,教学还能怎么个变化,除了一招一式地教会他们,还有更好的办法。许多老师可能都陷入这样的思维误区,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改善教材
高校武术“教材内容与学生想要学的内容有较大差距,教材内容不系统,使学生感到学不到真正有用的本领”。目前高校通用的武术教材时间久远,还要兼顾各个领域,不可能面面俱到。通用教材应该只保留基础和入门的作用,而应用和特色靠学校自编教材来完成。
1.通用教材的入门与基础通用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考虑到学生的平均水平和接受能力,兼顾各个武术种类,同时注重基本功的练习。通用教材可以起到基础知识的作用,学生要在基础知识之上,针对武术种类的特色和个人爱好选择自己的专业领域。
2.自编教材的应用与特色很多高校武术专业都有自编教材,但大部分自编教材仅仅做到了形式,作用远远没有开发出来。自编教材应重视应用和特色。把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结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
(1)高校特色。武术专业教师有着自身的专业领域,在专业领域内的指导效果是最佳的。自编教材可以介绍本校师资,给学生提供几个核心的领域。通用教材在理论上的欠缺,在核心领域由自编教材补充到位。学生以就业为目标,在若干核心领域中做最终决定。
(2)地方特色。自编教材要对该市以及周边城市的武术概况进行介绍,介绍本城市普及度最高的和最有前途的武术种类。让学生了解地方体育特色,有意愿留在该市的学生可以培养就业的侧重点。
(3)社会需求。自编教材要把武术与社会需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它可以分析当今社会中武术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社会与武术的契合点,如大众健身、养生医疗。学生从社会需求出发,有目的、有侧重地学习武术,再加上自身勤学苦练,就业问题就能得到缓解。
(二)鼓励教师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在现如今武术专业人才稀缺的环境下,要做到每个学校都能够聘请到专业的武术教师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所以应当以鼓励现有体育教师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为主,丰富教师资源为辅的政策,通过各种奖评制度鼓励体育教师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此外还要加强他们对武术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如果连教师自身都未能对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以及一个认真严谨的态度,那么能指望学生学到点什么呢,其次学校必须与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在制定的教学计划的指导下,知道需要增添一些什么教学设备来辅助武术课的深入教学,同时要为武术教学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教学环境,不仅包括硬件环境,例如武术教学室;也包括软环境,例如武术交流会、武术竞技比赛、武术社团等,这样的学生的团体,为他们在课下交流武术心得、切磋武术技能、丰富武术了解等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三)拓展武术教学模式
讲解、示范和重复练习,这种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阻碍了学生对武术知识的科学性认识。创新教学模式,就必须优化教学大纲,改善方法。在武术教学模式改革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教学与组织校内外武术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全面发展各类武术社团、俱乐部等专项武术团体。举办各种形式的武术比赛,鼓励学习积极参与,将社会武术引进来,促进武术教学的社会化、多元化发展。另外,还应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来进行因材施教,运用高科技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形式进行丰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中国武术和中华文化一样博大精深,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洗涤,仍然活跃于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武术发展与演变无一不渗透出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对中华武术的教学不仅具有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它是作为传承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方面具有其他事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纲.浅析高校武术的发展困境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36).
[2] 许桂芝.新时期我国高校武术发展策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8).
论文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宿州学院等l8所高校,随意抽选600名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生各300名。
2研究方法
发放问卷共650份,其中教师问卷50份回首5O份有效4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2%。学生问卷600份,其中男生300份,回收297份,有效问卷29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9%和97.3%。女生300份,回收294份,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和95.7%。
3结果与分析
3.1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开展的现状表述
目前安徽省许多普通高校未能开展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学,远未达到教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任务和要求。另外,其教学内容和教材一般采用多年一贯制的办法,教法简单、陈旧,教材内容也很少进行日渐的充实,并且大部分内容是解放初期50到70年代制定的教材,同现代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运动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似乎有些跟不上现代武术发展的步伐。
3.2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武术教学目标的短期性
目前在高校实际体育教学中,教育目标只是定位在身体形态的完善、技能的提高和发展上,忽视了终身体育这一体育的最高目标。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武术课程教学目标更是对自然科学理论探讨得热烈而深入。在实践中,教学主要目标往往被确定为提高身体素质和传授“三基”,因而,运动负荷理论、技能形成理论倍受重视,教师在课上过分强调运动负荷的控制和技术教学的精雕细刻,这种现象体现出了极强的科学性倾向。这里不是不提倡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育,而是要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就得让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术方法之后,培养他们成为终身爱好者,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而显得更为重要。于是“见物不见人”的教学,使学生“身顺而心违”的现象大量存在。学生日益难以忍受这种只求身体操练的精确,而漠视个体价值和意义的武术课了,进而大量的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结果教学培养人的价值也就远未达到效果,使学生对武术终身喜爱的兴趣打了大大的折扣。
3.2.2教学内容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需要
武术技术教学内容虽然突出了健身性,但忽视了技击性众所周知,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规定的武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长拳与太极拳类项目上,这说明学校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健身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太极拳类项目,即符合学生未来健身的实际,又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在调查中我们很容易地发现各普通高校采用的大多是没有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是一直沿用了很久的初级类拳械,杨式简化24太极拳为主(在调查问卷中问到是否学校教师教你们的是初级类拳及杨式简化太极拳,有82.1的学生回答“是”,)而且极少教有学生喜欢的攻防(散打)技术。由于内容上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对当前武术教材的满意程度显而易见不会高。而且在调查问卷里面有15%的大学生在填最喜欢的项目中,选择了陈式太极拳来填,而只有3%的学生填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这也说明喜欢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学生并不比陈式太极拳多。所以讲学生并非不是不喜欢套路教学,而是对教学的套路内容有所要求,学生喜欢的是顺应他们年龄特征的,有刚柔相济的,易于掌握的,能展示劲、力、美风采的套路内容。然而,从学生的选项内容来看(见表1、2),却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除了太极拳类项目被学生选取得较多外,突出武术技击性的散打项目也普遍受到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学生对武术健身、防身价值的认识比较深刻。同时也反映了武术散打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但它却被许多院校所忽视。
3.2.3武术教师水平有限,理论落后
专业特长教师不足。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武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技术动作规范,而且还要熟知武术各流派的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然而,据调查可知,在各院校担任武术选项课的教师当中,有武术专业特长的教师只占63.04%,他们经过大学武术专修课的系统学习,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对教学内容相对熟悉,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36.96%的教师是非武术专修的,他们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明显不足,在教学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反映了高校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基本上没有理论课,在579名学生中,有412名学生说是没有武术理论课;有113名学生说偶尔有。在部分有武术理论课的高校,他们也认为老师讲解的理论落后。在访谈中,大多数学生喜欢养身,健身的武术理论,武术的这些理论也正是与现代终身体育和提倡“健康第一”理论相吻合。而教师讲的基本是老一套的武术功法与技术的理论,对这些对学生易形成终身思想的健康理论忽视了。高校面对的是认知能力、理论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应突出理论教学的特点。在别的文献调查中也发现,所有的高校都缺乏专项理论教学的比重,具体表现在理论教学量偏少和理论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不高两个方面。
3.2.4对普通高校武术的宣传与重视力度不够
发展高校武术运动,必须取得更多大学生对武术的共识,做到家喻户晓,进而实现人人参与。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宣传工作,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各自特点的武术项目进行锻炼。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82.9%回答学校根本不举行武术活动,有10.1%回答偶尔有,只有7%回答是常有的。虽然高校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但大多都是学生自发地在一起练习,极少有武术教师进行有组织的训练。因此,在高校未能形成同事武术锻炼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3.2.5场地器材的增加滞后于高校扩招改革的步伐
调查表明:有25%的院校其场地、器材能勉强应付上课使用;有45%的院校其场地、器材明显不足,上课争夺场地、器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30%的院校其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致使教学计划成为纸上谈兵。这就说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场地、器材的增加严重滞后,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场地、器材更加缺乏。所以,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4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4.1高校武术教学目标要促进大学生武术终身思想的树立和终身能力的形成
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层次性、系统性、灵活性和检测性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是准确把握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既然社会对武术需求的强烈程度已经得已证实,学校在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尽量把学生喜欢的武术考虑进去,问题就会容易解决得多。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是现代社会对体育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反映体育教学效益的长期性、延续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它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修课,因此,在通过武术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的同时,为大学生步人社会以后能自觉地对武术继续科学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要成为现代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对武术的直接兴趣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大学在此基础上使之成为武术终身化爱好者。生对武术的间接兴趣,使他们能主观能动地去学习、掌握和总结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武术锻炼手段与方法,使他们既能树立对武术的终身思想,又能形成对武术终身锻炼的能力。
4.2进行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优化教材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武术教学在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合理化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教材是教师的指南针。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切合大学生的兴趣进行合理安排,在武术教学中应插入攻防技术明显的散打与内家传统等内容,通过体现武术的技击性来激发学生习武的兴趣和动力。在采用的教学内容中,要遵循终身教育的规律,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武术动作的技击方法,提高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并在对抗教学中,使学生学习武术技术得到运用和发挥,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敢于实践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学生在精神上,意志品质上和身体素质上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让他们在功法练习中得到内外兼修的体验;在攻防的对抗中体验动作的实用性,以此来增加学生习武的兴趣与爱好。
4.3加强师资力量,在课程改革之下呼唤高素质的武术教师及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随着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的政策将发生重大转变,这是我国课程改革史上又一次历史性进步。但目前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与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及实施休戚相关。安徽省公共体育武术教师的素质应在以下3方面迅速得到提高:第一是明确武术课程意识。唤醒武术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是提高武术教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第二是积极的课程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主动发现现行课程实施与学生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及时了解课程问题,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然而教师还要有课程改革的责任意识,有课程改革责任意识的教师,不仅会积极主动注意课程问题,而且会积极去解决问题。相反,一个认为课程改革不是自己“分内之事”的教师,他很难主动地有意识去注意课程问题,更谈不上积极改革体育课程了。武术教师在这问题也普遍存在。第三是具备武术课程改革的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要树立自我提高教育能力的理念。
4.4加大场地、器材的投入,完善教学手段
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武术套路动作变化多、路线复杂,因为没有示范镜,教师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动作变化路线,只好一遍一遍地示范,才能让学生看清楚。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而学生学的东西也很少,同时运动强度、密度都明显降低,达不到上体育课的目的。而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室内场馆、地毯、示范镜齐全,自然武术课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室内场馆和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必要的。南部地区雨天较多,而又无室内场地,体育教学活动只好“听天由命”。若碰到了梅雨天气,有的学生1个月上不到1次体育课。另外,如果有为体育课准备的多媒体教室,就可以把有些不宜做或做不清楚的腾空动作演示给学生看,既使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论
[摘要]文章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比较,得出“罗森塔尔”效应对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有明显提升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对太极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据此归纳得出,“罗森塔尔”正效应引入西藏高校武术课堂教学,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对武术要领的快速掌握,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关键词 ]罗森塔尔 西藏高校武术教学
[作者简介]陈磊(1981-),男,重庆人,西藏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杨景元(1985-),男,山东栖霞人,西藏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西藏拉萨850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4-3985(2015)20-0117-04
一、研究目的
1968年,罗伯-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每个班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声称预测这些学生极有发展前景。在8个多月后发现,罗列在名单里的学生成绩的确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教师和同行也给了他们很高的实践评论,实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实际上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际上只是一般性的智力测验,写出的名单也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名单。原来老师们在罗森塔尔的暗示下,刺激了对学生真挚和殷切的期望,进而把这种期望转化成了具体行动,感动和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激发的热情和奋斗的动力,很自然地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体育教学应了解学生心理、搭建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罗森塔尔效应”应该是师生沟通的“典范”。西藏高校地处36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带,体育课程的开展具有挑战性,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潜力。“罗森塔尔效应”能够帮助教师将教学目标达成现实,提高武术教学效果,因此通过“罗森塔尔效应”在武术教学中的实践,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技术的正确、快速掌握,普遍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率及兴趣。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西藏大学2011级四个选修太极班的36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两个班共计180人,对照组两个班共计188人。
2.研究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途径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罗森塔尔”效应基本理论和实践及其应用进行了实际深入了解,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第二,教学实验法。用四个太极班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成两组,设为实验组180人和对照组188人,实验组大致又分为积极型、认真型、一般型和消极型四类。对照组采用传统学方式教学,实验组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按“罗森塔尔”正效应施以影响,两组学生都是没有武术基础的大学二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对比教学(每班180学时),进行对比研究。
第三,问卷调查法。对选项太极的学生发放问卷368份,现场回收36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64份,有效回收率为98.9%。
第四,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6.0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掌握程度和满意程度进行分析处理,显著性差异P<0.05,用*表示,非常显著性差异P<O.O1,用**表示。
三、结果与分析
1.课程掌握程度调查分析。课程掌握程度是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形成的兴趣延续。培养和引导大学生逐步产生较稳定的太极拳运动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体育习惯。目的是教学生了解所选课程基本内容,达到健身作为最终目标。
通过对西藏大学四个太极班18周的24式太极拳教学后,对全体学生对太极的熟悉程度掌握进行了解、考核和统计学生对24式太极拳的掌握情况。通过考核情况将学生成绩划分为5个等级标准:不能完成套路(不及格)、套路基本完整(及格60~ 69分)、套路比较连贯(一般70~ 79分)、动作规范标准(良好80~ 89分)、身型灵活并能配合呼吸(优秀90以上),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如表1所示,实验组的学员掌握技术动作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采用“罗森塔尔”效应影响的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在西藏高校武术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响,可以促进学员对太极拳的理论知识、动作规格、动作套路和健身原理的掌握,对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有巨大的作用。
2.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大学体育课教育是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完成阶段,是自我终身体育的最后一环,所以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因素。大学体育教学的满意度可以了解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完善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经过18周的太极教学后,通过问卷的形式来评价满意度,通过学习太极后的自我掌握情况、健身功效、课堂喜好度等指标精细进行调查,进而来判断学生对武术课程教学方式、武术课堂氛围的满意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学生对太极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对实验组采用的“罗森塔尔”正效应的影响方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罗森塔尔”正效应影响,在太极拳普选课程的教学中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太极的自身特性,感受到更好的健身效果,能让学生对太极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等等,更能让学员身心愉悦地接受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说明合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需要,老师的表扬激励就是向学生传递了一种外在的目标和价值。
四、“罗森塔尔”效应在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教师和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学生自身剖析等过程,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桥梁和剂,在“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达到这种融洽关系。但教师应以热情、友好、鼓励的教学态度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积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的身心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一旦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鼓励和殷切期望,就会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回报教师,并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师生感情得到交流,学生心理上得到安慰,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武术实验教学过程中,展现出了教师尊重、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身示范、语言激励、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在学习中有很大的潜力,积极请教教师每一个动作细节、动作之间的连接以及动作之间的演练风格等。达到师生配合默契、关系融洽,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开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尊重和信任,师生间的教授与学习能及时反馈,课堂充满了“我要学”的和谐、积极的求学气氛。
2.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和主动性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实施中可以不断鼓舞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课堂气氛,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实验班四种类型的学生其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积极型的学生,教师严格按照技术动作规范要求,手、眼、身、法、步标准到位,由动作规范、到位转化为内心领会,同时让他们示范给全班学生看;对于认真型的学生,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从心里体会太极精、气、神、力、功,逐步转化到外在动作的标准,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对于一般型的学生,相应多采用肯定、表扬、鼓励的方法,激励他们在太极学习中的积极性,暗示他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应有更大的提高,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对于比较消极型的学生,应采用诱导、启发的方式,鼓励他们从基础的动作做起,加强基本功步法、手法的学习,多采用重复多次训练,分组练习,有利于掌握基本功的动作和能力,对于他们所取得的任何一点小小进步都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诱导和定量制约相结合,更多地给予他们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在这种体验当中包含着热爱理解、尊重、关心、信赖、爱护以及较高的人际期望,通过对四种学习类型的相应指导,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验证明学生都更积极请教规范动作姿势、要领和演练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了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3.有利于学生对武术要领的快速掌握。“罗森塔尔”效应的实验教学在学生的心理、学习态度、课堂氛围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了和谐、温暖、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心理自我暗示环境,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自在舒适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才会主动按照教师的要求规范自己的动作行为,产生期望效应值,使期望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这样师生才会在充满激情的“教与学”的武术课堂氛围里,发挥最大的课堂利用率,创造出课堂的最大教学效应和成绩。这说明“罗森塔尔”正效应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实验组中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学生比对照组要高出40多个百分点,可见运用“罗森塔尔”正效应对武术课堂施以影响,学生从内心认识、接受、领悟武术的要领,学生达到了对武术技术动作的快速掌握。
4.能有效增加学生对武术课的满意度。“罗森塔尔”正效应应用在武术课堂中,教师用爱去引导、鼓励每一个学生,不以学生体质和文化课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优劣,而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四个类别,并且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堂课和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和个性以及学习兴趣等。尤其是对一般型和消极型的学生,对他们的一点进步应及时表扬和肯定,让他们感到有成就感,产生前进的动力,让他们觉得老师对他们厚爱有加,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以表扬鼓励为主,尊重和信任学生,多看学生的长处,少用批评和打击的方式,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对比发现,实验组的满意度要比对照组高出30多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和性格在武术教学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生的人格得到最大的尊重,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最大的满足,同时学生在武术课堂中学会了做人、做事,因此他们对武术课堂的满意度很高。
面对西藏高校的高海拔环境,武术教学中采用重复、大运动量的训练显然不合时宜,必须从学生心理着手,努力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是一个教与学相互影响的过程,“罗森塔尔”效应运用到实际武术教学中来,对提高武术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完成武术教学目标都具有实效性意义。
五、“罗森塔尔”效应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1.面向全体学生一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对某学生寄予某种期望时,某学生就是好学生,对其一举一动都满意,对他会用赞赏的目光看待。教师对学生这样的肯定,学生会对教师有亲切和信赖感,对自己有要求,同时做出努力。而教师也会对其有意识地多进行指导,这种潜移默化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教学期望会在学生的行动中反馈出来。反之,得不到教师期望的学生,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教师不去发现,反受到轻视和训斥,久而久之就可能放弃练习。寻找恰当的时机,合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励法,一旦被教师重视,听到表扬,尤其是公开表扬,学生心情会异常激动,由此可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2.营造体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获得成就感。在西藏高校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应主张照顾学生的个人身体特点,给予相对应的帮助,对不同体育层次需求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主动积极地去锻炼,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造成学生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体力和遗传,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条件。只要是一个体质正常的学生,教师重视他,给他创造条件,他就会取得进步,获得好成绩。
3.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在武术教学中要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训练要求,又能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套路掌握应该有耐心,学生把教师的期望化为自我行为需要一定的时间。要相信只要对学生付出了爱,学生是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4.期待水平要适当。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应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的现有水平。期待水平作为一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外部因素,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期望值太高,超过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学生形成一种负担,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期望值太低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期待水平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
5.避免负效应出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可导致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称为“罗森塔尔正效应”,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和情感的畸变,这是“罗森塔尔负效应”。“罗森塔尔正效应”可以让看似平常的孩子有着超出平常的发展,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满腔期待和爱激发了学生潜能。而“罗森塔尔负效应”则会使原本能有良好发展的学生趋于平常甚至下降,这是因为教师的嫌恶扼杀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作为教师都应该避免“罗森塔尔负效应”出现,并充分发挥“罗森塔尔正效应”的作用。
6.教师的爱能创造出成绩。没有爱,教师就不能使自己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心灵的胆怯和创伤只能用爱来温暖。”对于体育后进生,体育工作者只能用自己敬业的心去温暖他们的心,在他们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教与学的感情桥梁,欣赏引导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给他们带来学习的正力量。“罗森塔尔”效应在太极拳的应用,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期望,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使其朝好的方向发展。
六、结语
西藏高校处于高海拔地区,武术教学中采用重复大运动量的训练显然不合时宜,必须从学生心理着手,努力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才是最佳途径,教育学上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方法不当的老师”,“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相互影响的过程,所以为了提高西藏高校武术教学水平,非常有必要将“罗森塔尔”效应运用到实际武术教学中来,以提高武术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创造出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完成学校对武术课堂的教学目标,为学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为学生最终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李健民,班主任新思维[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陈考林.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华平.“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的实用性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5).
[5]陆丽.“期望效应”的范式及应用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3
[6]刘晓燕和谐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N].衡阳日报,2009-02-23.
关键词:创新教育;武术;教学改革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武术的功能价值由技击为主转化为健身为主,这是传统武术在适应时代变化、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而功能转化的过程中,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武术,必然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与现代社会的不协调,具体表现在传承观念、教学形式、技术要求、训练内容等方面。因此在辽宁各高校开展武术运动,对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少军在《论传统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中指出只有学校教育成为传统武术传播的有效途径,传统武术才能普及、继承及进一步的发展。
一、辽宁普通高校武术开展的现状
目前辽宁省84.6%的高校开设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以初级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等国家规定的套路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示范教授学生套路为主,考评以学生练习套路的技评为主。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效果并不乐观。
(一)教学内容枯燥、教法单一。目前辽宁高校开展的项目以太极拳为主,其次为散打,开设女子防身术、八段锦等其他武术项目的高校不足10%。教学内容采用一直沿用多年的初级类套路和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法上单一追求动作的纠正和套路的完整,教学过程缺乏文化的融入与拓展,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很难提高。
兴趣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使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从调查中得知,多数大学生喜欢武术运动,占调查人群的50.43%;但是经常参与武术运动的人却不多,仅为15.26%,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喜欢武术运动但经常参加的不多。在参与武术运动的形式当中,体育课成了参与武术运动的主要形式,占绝大的比例,由此可见,武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武术教学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通过走访调查,辽宁各高校缺少专业的武术教师,绝大部分武术任课教师为非专修武术的教师,“文化空间”小,很难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专项师资培训机制。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应在内容上把以套路为主转变为以基本功及有关拳种的基本功法与基本技术为主;在方法上,把以教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课转变为精讲多练的训练课;考核上,把单一技评考核转变为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
(三)学生参与性不高。网上选课,已成为大学生耳熟能详的事情,辽宁高校选课均采取固定一个时间段供学生们选取自己喜欢并与正常学习不冲突的课程,由选课结果不难看出,大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兴趣性低。通过调查可知,大学生课余时间玩网络游戏占的比重最大,这也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未来发展的迷惘,一味追求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传统文化不重视,特别是传统武术项目,大一学习武术的人数占8%;大二,大三时期占10%;大四时期学习武术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5%;相比之下,篮球和跆拳道所占总人数的比重最大,四个年级均占到15-20%。由此可见,大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巨大,加之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趋于成熟,难免出现随大流,跟时尚的潮流。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武术的学习尤为重要。
二、创新教育引发的思考
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起,我国在创新教育方面已经开始有所研究,并在创新理论、创新技能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我国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多倾向于专业教育方面,利用大学体育教育功能进行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教育研究的并不多见。武术教学缺少文化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从创新角度出发,对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从传播途径上创新,从武术自身的角度也要创新,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终身体育的灌输。
(一)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就是对授课内容的科学编排与重组。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流派繁多,武术的传承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那么武术教学内容的合理化设置对武术的兴趣培养和健身习惯的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可以从武术的基本功出发,紧紧围绕武术的精要,去选择适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的内容。把以套路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基本功及有关拳种的基本功法与基本技术为主的教学,拓展基本功的内容,强化武术内功和柔功。可以选取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拳种的基本功法和基本动作为教习内容,并穿行腿法、拳法、身法和步法的单独练习和动作组合练习。其次,可以仿造现代健身俱乐部流行的搏击操形式,将经典武术动作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武术的影响力和普及率。
(二)教学模式创新。在面对西方竞技体育冲击与新时代学生多元需求的现实环境下,国内诸多学者积极探索传统体育文化的出路。通过文献资料检索,目前武术教学通过游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不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且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思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育体系创新。传统武术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校要积极开展武术社团活动,开展校与校联合的武术节,加大对武术学习的重视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兴趣性,使学生亲身接触、亲身体会,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三、小结
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先辈为我们留下对身体健康和内心精神世界锻炼的法宝。而大学生对传统武术的缺失,是极为令人痛惜的。传统武术自身的科学化,是推广的基础。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因为如此本文从传统武术在校园的传播途径,传统武术在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等方面。从而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弘扬,进而使大学生成为传统武术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和继承者。
参考文献:
[1]唐志云.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0,(2).
[2]王少军.论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和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6)弟24卷(2):183-184.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武术教学 普修课 改革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格外关注与重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需要和应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响应这一号召,作为承载知识载体的课程改革也就在此背景下启动与展开,一批面向时代的教育改革成果得到实施,《体育与健康》教材取代《体育》而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传统的武术教学观念、教法及评价手段发生了革新。面对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作为培养师资摇篮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已显得较为滞后,课程设计规划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加快改革步伐、跟上时展潮流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参考。
一、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目前武术普修课程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与过程过于强调武术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兴趣与身心发展,几十年来仍按照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推手、短兵、散打等对抗实用技术被抛弃;武术知识传授主要以简单的武术基础理论为主,忽视了武德与传统文化教育,忽视了武术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的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武术技术的演练考评和理论测试结果为最终评价依据。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以上弊端,加上教学内容没有与新修订的中学武术内容相衔接,致使学生缺乏自学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武术教学的需要,也直接制约中学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提高。
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的策略
鉴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因而,武术普修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我们依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课程实际,提出以下武术教学改革策略:
1.更新武术教学理念。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武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理念。蔡中林、瞿少红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更新观念,明确武术类课程设置应为培养目标服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教学要想培养和提高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武术素养,改革教学内容,即淡化套路、突出武术锻炼方法、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特性。”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理念,跟上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主动迎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按照课程标准中领域目标划分、学习目标要求设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在武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应对学生加强武术文化与技术理论教育,切实重视武德教育,培养尚武崇德的精神,采取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模拟教育实习的模式组织教学;教学中要突出武术攻防应用的基本特性,让学生清楚武术动作的技击含义;教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导,采用设课、说课、做课和评课的形式进行。
2.突出武术素质教育。卢元镇教授在2005年大学体育论坛中讲道:“人的素质是一种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个人品质。人们习得的知识、技术常常可以因长期不使用而逐渐消退,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人们的知识技术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而素质给人形成的求知欲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本领却可以长期发展作用。”这段精辟的论述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者,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只有学生武术素质提高了,才能让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结合素质教育要求、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学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武术内容的设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素质教育应体现“练、用、讲、编、行”五字内容。“练”就是武术动作的练习,是武术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武术传承的主要先决条件,也是武术教育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用”即为武术在实际中的具体操作,如武术欣赏与评判,技术动作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结合自身条件如何进行武术锻炼等。“讲”是对武术知识的概括和见解,对武术特色文化的解读,以及在武术实践中的具体指导与帮助。“编”表现为对武术学习的创新,是根据对象特点和需求对武术技术的创造应用。如动作练习数量的多少、动作难度的高低、动作速度的快慢、动作力度的大小、动作节奏的缓急等,都属于武术创编的范畴。“行”则指武术实践的行为习惯,主要指结合武术内容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表现为武术练习的次数、时间、爱好,能自觉根据环境与需要宣传武术与应用武术,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欣赏武术、观摩武术、交流武术等。
3.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关系教与学两个主体因素,因而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突出主体与任务。为此,在武术教学中要以“练、用、讲、编、行”五字为主线,选择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增加攻防格斗和健身方面的内容,还原和丰富武术技术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实用技术教学,特别是散打技术教学,突出套路技术动作攻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动作的攻防方法与应用时机,一改以往套路练习为主的形式。相应增加一些养生武术练习手段,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内容,进而构建新的武术课程技术内容教育体系。理论方面要增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增加武术健身养生等理论的教育内容,融入武术与社会、武术与经济、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关系等理论。
教学方法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时间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武术论文,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倡导自学、自练、互助的学习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武术竞赛,提高组织与评判能力,旨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等。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以需要性和可行性为原则,适宜选择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体现地域特色。
4.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和教学功能,教学评价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情感与习惯培养。因而,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即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确保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领域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相互帮助、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武术锻炼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