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师研修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研修总结

时间:2022-12-02 04:2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师研修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教师研修总结

第1篇

实践:虚心留劲节,风雨不知寒

张卫其老师认为,“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过程”。为培养儿童的阅读思考力,他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全身心投身课程改革实验,先后进行了两轮课改实验。

教学实验第一阶段,也就是1995~2002年开展的“如何使语言文字训练到位”的研究阶段。期间,张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一课获湖州市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在浙江省录像课评比中获得二等奖;撰写的论文《用比较法教学〈猫〉》等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课题成果获市一等奖;多次开设市级公开课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于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在教学实验的第二阶段,即2003~2009年开展“小学语文‘自探共研,适时训练,随机反馈’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他发现在语言文字的过度的形式训练中,造成了语文教学中人的个性、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缺失,对此,他开展了研究。为建构有效模式,他潜心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并虚心向同事、导师请教。期间,他还参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高端培训班、湖州市第一层次名教师培养学习班,到“王崧舟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脱产学习,得到了沈大安老师、汪潮教授、王崧舟老师等一大批教授、专家的指导,简约灵动的语文教学风格和“自探共研,适时训练,随机反馈”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在他的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张扬,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发展。许多老师觉得他的课堂充满着“思性语文”的魅力。他执教的《草船借箭》一课在浙江省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当时,评委老师都这样评价:张老师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变“教师一言堂”“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的多向立体化交流”;他着力打造教学目标简明、内容简要、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的简约生态课堂,从而摒弃一切浮华和花架子,让语文真正姓“语”名“文”。

2010年,张老师调入安吉县教科研中心工作,积极实践“儿童本位”研究课题,倡导教研要为教师服务,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研活动按照“问题切入、主题引领、课题深化、培训跟进、活动反馈”的“五环式”教研体系开展。他提出的“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阅读要从单篇走向一本,从一本走向多本,从课内走向课外”的鲜明主张,指向儿童阅读思考力的培养。为了推动儿童阅读,让农村小学的孩子有书读,好读书,读好书,多年来,他和老师们共同开展了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研究,倡导“在共读共写中发现语言密码”。记得他调到县教科研中心组织的第一个县级活动就是“班级读书会”,邀请我们杭州上城区的蒋军晶等老师进行示范、讲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课外阅读、班级读书会目前已经走进了乡村学校,在安吉县小学遍地开花。据我所知,晓墅小学、递铺三小、实验小学、杭垓小学等一大批学校都把“读书节”作为每学期的“固定项目”,并成功实践和开发了晨诵课、绘本课、导读课、方法交流课、主题探讨课等各种童书共读课型,一大批学校开发了具有个性化的“儿童阅读”校本课程,使童书阅读成为了学校常规性的活动。

以变革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发展。张老师曾说过:“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新的评价方法探索上,他一方面鼓励学校改革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将活动评价、绿色评价引入学校;另一方面,他尝试将PISA阅读测试理念、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引进试卷,变监测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检测是否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期间,他在首届浙派名师培养工程中开设“个人专场”展示教学成果,获得了汪潮教授的赞誉。他撰写的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获浙江省小学语文论文评比一等奖,近30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其中《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全文收录,《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在浙江教研网“天天公开课”栏目播出。他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第四届江浙沪教学观摩活动”“华东六省一市教学观摩活动”,获得了“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首批课改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教研之路上,他虚心实践,阔步前行。

传播: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2010年,张老师从一线教师转而成为安吉县教科研中心的语文教研员,他与学科团队一起着手尝试推进“学为中心”的“学导课堂”。也是从这一年起,他的教学主张“教师的教,不在给予,而在基于学情的相机引导”使安吉县的小学语文教学面貌发生了改变。他说:“改变多年的教学习惯,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总要允许老师们有一个磨合过渡期。”作为教研员,他思考更多的是全县学科教师队伍的个性体验和职业情感,为了帮老师们顺利过渡到“学为中心”时代,他平均每学期开设两节示范课、听课100节以上,经常对县里的小学进行专项的教学调研,通过听课、查备课笔记和作业本、举办教研活动等,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反思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学习单的编制和使用》到《学习单的优化策略》,再到《学导课堂的误区和操作策略》,他的每一次讲座都见证了把思考和实践推向深入的渐进步伐。

他关注课堂,更关注课程建设。“课程意识、课程规划、课程执行”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三大核心问题。但一般教师的课程观非常淡薄,要树立青年教师的课程观,首先得身体力行。他集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利用每学期教师培训的机会,引导青年教师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整体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引导青年骨干教师先行实践与思考。比如,自然形成的小班如何借用课程理念进行课程整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如何实现有效连接,根据地方特色如何建设学生喜爱的拓展性课程等。有关注才会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收获。在他和老师们的努力下,“绿动课程”“驿站课程”等一大批富有校本特色的语文拓展性精品课程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课程意识观照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具活力和张力。目前,安吉县的小学语文课堂正努力体现着有效的语言学习及和谐的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区域五所课改基地学校先后接待了温州洞头实验小学、建德市校长代表团、上虞金近小学、浦江县校长考察团、庆元县江滨小学、江苏启东和合镇教育集团、义乌廿三里小学等100多所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在近两年里,参观总人数就达4000多人次。张老师开设的讲座,在省内外各地交流示范,取得了良好反响,扩大了“安吉小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他也被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推荐为长三角基础教育学科专家库专家。

创新: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要抓好学科建设,关键在教师;要抓好教师队伍,首先得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张老师通过“培养制度与指导平台的建设”,引领青年教师走合作发展之路。在合作中引领,在分享中进步,使教研团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教科研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对全县教师产生了较强的辐射作用。

他以学科特色教研组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培养、指导教师对象上,点面结合,内外兼顾。一方面重视教师的个体分层指导,另一方面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并强化培训。我多次参加安吉县的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张老师的“分层培训法”给我印象颇深。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对课堂教学还缺乏了解的青年教师,他开展了“让每位新教师有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体验”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改变了以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调研方式,对新教师采取跟踪式调研。要求新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反复上,让他们亲历上一堂好课的磨砺过程,并在第一学年学期末上一堂“亮相课”,让他们逐步获得“只要我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把课上好”的成功感。对于已经逐步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他通过结对的方式进行指导,在结对活动中通过上示范课、作讲座、现场教学指导等形式加强培训。同时,他还要求结对教师在本校教研组中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并制订了《结对教师考核办法》,要求结对教师所在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次数与内容数量要相结合,并纳入考核范围。这样,就将指导面从结对教师辐射到了其所在教研组与学校。对于日趋成熟、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他通过全县层面的选拔,建立了“县小学语文学科指导组”,除了个别指导,更要求研修小组成员在校内教研组开展体现校本教研特色的各类教研活动,将骨干教师的研修与全体教师的整体提升紧密结合,发挥了指导组的最大功效。其间,结对教师成绩颇丰,省教坛新秀、市教学明星、市教学能手、市教坛新秀不断涌现。

他改变传统教研模式,以网络教研为平台,促进全县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安吉县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实情和网络教研的优点,他通过对骨干教师的选拔和管理,组建了安吉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研修小组”,并申报了市级规划课题《网络教研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经过实践,建成了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安吉县小学语文以教研网为主、QQ群为辅),探索了两种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教研模式: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教学研讨模式和以互动交流为形式的主题讨论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使偏远的农村教师能同步享受优质的教研服务,有效促进了区域教师的均衡发展。

第2篇

本学期小学语文研训工作继续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学习新课标、把握新理念、通研新教材、探究新教法;科学建构教育教学理论新体系;以学科教学建议的学习落实为契机,重点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规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机制,引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不断丰厚师生人文底蕴。

工作思路:

一、开展读书活动,丰厚理论素养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课改实验的第一轮已经结束,本学期各校要继续重视对《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的学习,针对课改一轮以来各学段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将标准中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

2、引导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各校应为语文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组织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系统地学习(每学期一至两本)理论专著,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倡导师生共同读书,营造书香校园。

二、优化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认真学习常州市教研室修订的学科教学建议,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型课堂教学管理机制与教学研究体系。各校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常规的学习和内化,切实通过常规的实施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同时,依据我市《学科教学实施意见(试行)》的要求,关注过程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对“常态课”“常规课”的研究,使语文课堂回归本色。

2、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学期将继续立足学段开展课堂教学研讨,通过汉语拼音、口语交际、阅读、习作等专题的研讨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切实抓好课堂常规,通过精致巧妙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平时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长期积累与提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本学期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①进一步提高对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各校要加强对各学段写字教学的过程管理与指导,要及时地进行检测、评价与归因。

②要继续加强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以我室承担的省苏教版教材编辑部立项课题《以文本资源为载体的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研究》的研究实施为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要求,鼓励教师对现行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大胆实践,结合我市实际开展专题研讨,真正落实口语交际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③进一步重视阅读教学。本学期将继续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在教学中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本学习与其它资源开发的关系”“母语学习的地位”“课堂教学评价”等问题,通过同题异构、第一课时教学、课外阅读指导等专题的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本学期将举行第六届段玉裁杯阅读竞赛。

④作文教学要加大研究力度,要重视作文与学生活动及社会的关系的研究,重视想象作文的研究,加强作文教学的开放性,追求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开展课题研究,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1、认真抓好小语会新一轮课题“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研究,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以中心研训一体化课题的实施为依托,以“金坛市小语骨干教师研修班”为平台,探索研训一体化在小语学科研训中有效策略。

3、继续抓好小语学科基地的建设工作。本学期将进一步加强对河滨、直溪两基地学校的教学研究,通过城乡区域联动及校际间的交流与沟通,发挥基地学校的辐射作用。

4、不断完善语文学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形成不定期随机抽样测试的新的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四、改善研训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进一步改善研训方式,关注青年教师成长,为他们提供脱颖而出的舞台,促使他们早日成才。本学期将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本学期将继续做好对 年新教师的研训工作,为他们快速成长提供帮助。

2、加强教研组建设。本学期将进一步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研究合力,在区域内利用经验交流等形式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各校基层教研组共同发展。

第3篇

时近年终,又到盘点“收成”的时刻,2012年,语文课程改革依然热点不断、看点纷呈,呈现出“思路清晰,操作平稳”的发展态势。

一、2011年版新课标出台,众多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解读,新见颇多。

2011年版新课标在人们急切的期待中终于“启程”。它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较,有哪些继承之处,又有哪些创新之处,这些新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我们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行为要做哪些调适,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各地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一年来,众多语文教育专业报刊纷纷开辟专栏,聚焦课改专家和一线教师对修订课标的解读,高效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负责人巢宗祺在《“五个强化”:语文课程标准新视角》一文中,论及语文课程标准重点修改与调整的五个方面: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二是进一步强化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进一步强化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四是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五是针对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强化改革力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在《中学语文教学》撰文,就“课标的功能”“课标出台的背景”“课标修订怎样面对这些年的争议”“新课标具有哪些亮点”“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语文课程标准最后审定的专家杨再隋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就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和点评,十分仔细地梳理了《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设”中的基本要领。文章指出,以往《语文课程标准》都是正面阐述,惯用“应该”“致力于”“倡导”“加强”“注重”等字眼,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除了正面阐述,还较多地从教学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说了“不”,使用了“不应”“防止”“避免”“摒弃”“不宜”等词语。杨再隋认为,不管是要求我们“必须”做的、“应该”做的,或是告诉我们“不应”做的、“不宜”做的,都应该贯彻实施,落到实处。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在《语文特质 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一文中提出,对新课标的领悟和践行应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几个核心概念入手。一是语文特质: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二是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三是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四是表述的改变:悉心领悟背后的深意。以上课改专家的深度解读将对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极好的指导和帮助。

2011版新课标的适时出台,让我们感受到课改专家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深入认知和探究,体会到了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走向。

二、语文课程改革如何坚守“儿童本位”成了本年度语文界热议的话题。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三个基础”的理念,更加凸显了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也就是以“儿童为本”。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但当前的语文课堂多是从知识出发设计教学,没有把儿童放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位置。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儿童本位”的意识缺失、“伪儿童化”泛滥成灾、教学目标定位高低失当等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撰文发表见解,提出:小学语文新课程要重视其“儿童性”,让小学语文成为真正的“儿童语文”。

对“儿童本位”研究的重点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堂要以“儿童为本位”

周一贯在《60年守望,让小学语文成为真正的“儿童语文”》一文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坚守“童本”取向,重构真正的“生本课堂”。如何重构?第一是“从儿童中来”。教师的预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第二是“让儿童去做”。凡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替;凡学生做起来有困难的,教师也只作点拨,不越俎代庖。第三是“到儿童中去”。让学习的结果真正成为语文素养在学生身心上有效沉淀。

(二) 小学语文教材要以“儿童为本位”

教材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更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工具。新的课程理念需要通过教材来呈现,有识之士提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一要具有鲜明的儿童形象,二要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三要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四要具有儿童美学特点。

(三) 开发和利用儿童文学课程资源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表面看起来,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不少,但研究者却认为,很多篇章为似是而非的“教材体”儿童文学,其标志就是收入了大量的思想贫瘠、艺术粗劣的“短小轻薄”的教材体。我们的教材缺少的是经典的、优秀的、自然的、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最为宝贵的主题性资源。著名儿童文学专家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撰文提出,要想使“儿童本位”的立场贯彻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使其落到实处,就不可不使用儿童文学这一无可替代的资源。

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主流价值,笔者认为,“儿童本位”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命题,需要我们去深思,值得我们不断去探讨、研究。

三、“名师工作室”创建的时代价值正在显现。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各地形成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对凝聚地域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一) 促进优秀教师群体不断扩大

一所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一个地区的发展取决于当地教育水平的高低。就名师而言,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名师工作室不是普通的培训班,在这里,名师们不仅要宏观研究学科发展态势与走向,还要为其他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针对性指导,努力创造和搭建平台,从而引导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为他们从教学设计到教学效果进行全程示范,用新理念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充分发挥名师在当地的师资建设作用,从而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 开发生成优质教育资源

名师工作室的创办宗旨是“成功带出一批,有效辐射一方”。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导引一批有共同教育追求的教坛新秀,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积极发挥指导、示范、帮扶、辐射的作用,有效地带动本地语文教师的成长,推进地方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研修能力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由名师领衔、具有开拓进取和创新能力的研修群体。每一个名师工作室都有研修的课题、自我建构的目标体系和运作方略。名师工作室的基本运行机制是组织优秀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研修,工作室成员在教学研修活动中实践、读书、探究、交流,既提高了研究能力,又在校际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实现多层次的提升、全方面的带动。

为了保证名师工作室的时代价值的最佳发挥,课改专家周一贯提出,把名师工作室建成一个“家”——温馨的“新家”;一个“场”——互动的“气场”;一个“堂”——自由的“讲堂”;一个“台”——起飞的“平台”;一个“型”——提质的“范型”。

四、语文课堂浮华喧闹现象频频出现,有识之士呼吁:让语文课堂从躁动回归沉静。

新课程改革十年实践,给语文课堂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但这拂面的春风也有“熏得几多游人醉”的窘况:教师得“意”忘“言”的讲问分析之风太盛,课堂上空泛的“人文精神”拓展过度,多媒体肆意渲染,形式主义花样翻新,课堂上“蜂飞蝶舞”活动过频……学生静心学习语文——沉思默想、咀嚼感悟的时间严重缺失。课堂上呈现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

许多觉醒的教师洞察语文教育现状功利的厚重壁障,忧心忡忡,纷纷撰文呼吁:语文教学应沉静下来,走出浮华喧闹,务本求真。

许昌良在《沉静语文:语文属性的道德回归》一文中提出,沉静语文是一种语文哲学的诉求,说其是一种哲学,就是从理性上培育教师潜心会文的教学品质,培育沉着稳健的教学风格,培育沉朴、自然宁静的教学流程,培养学生沉湎于课堂、沉浸于学习场域的学习品质,形成一种沉迷、沉稳、沉毅、沉醉的课堂追求,最终形成宁静致远的课堂文化。他还认为,沉静语文的教学诉求,在于从语文教学的“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这是沉静语文的使命,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学习属性所决定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主动积极的思维,往往是在静态下进行的。如何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接受语文的滋养,戴贤泽在《让“静”成为永不消失的风景》一文中提出六个方面:一是“静读”,二是“凝听”,三是“潜思”,四是“静写”,五是“默想”,六是“静悟”。

沉静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它应具备哪些读思品质,董旭午在《教学月刊》发表见解,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意志品质以及语文教与学的特性,提出六方面策略:一是“宁静地读”,二是“宁静地体验”,三是“宁静地品味”,四是“宁静地感动”,五是“宁静地思辨”,六是“宁静地整理”。

语文的沉静,就是改变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人为复杂化、浮华喧闹、华而不实的现状,决不是否定朗读和讨论、交流。业内人士提出,必要的朗读和课堂讨论、交流也是需要的,但必须是以心灵的宁静为前提和基础的。沉静语文不是无声无息,不是沉默缄口;是理智而又不乏波澜起伏、激情奔涌;不讲声音的分贝,但有余音绕梁般美好的感受!

五、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须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为语文界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有了新的变化——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变化引起一线教师的特别关注。

掌握语言文字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理解,二是运用。理解,指把文章读懂,有所感悟;运用,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感情,包括说和写。理解与运用,二者都很重要,理解可以促进运用,运用可以深化理解。然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前的表述不一样,为什么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呢?业内人士在探究,在思考,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二是运用语言是学习语文的重中之重。三是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四是从教学现状来看,语文课一直存在着“伪语文”“非语文”“去语文化”等“教无物”倾向的教学弊端。

语文教学从注重“语言理解”转向注重“语言运用”,这一转变是重大的,从课程目标内容,到课程实施,再到课程评价,全面地实现重大的“转身”,专家认为,这一次重大的“转身”对于语文课程引发的变革将是革命性的。

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运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指向和基本出发点,那么,“语言文字运用”究竟包含哪些内容?课标研制与修订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作了分析:“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也包括文学活动。学生要不光能在语文课里表现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能在生活中,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除了实用的语文,文字的阅读、创新和评价,也是语言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教学必须由注重“语言理解”向注重“语言运用”转变。在教学中如何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曹明海在《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一文中认为,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把握汉语言文字构成的特性,探索汉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有规律,建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新秩序。这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真正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一步。

六、“对抗语文”的热议和“民国读本”的热销,由此引发的话题再度升温。

近年来,语文教材的建设,几乎是有一点变动就牵动语文界和社会大众的神经,并且屡遭质疑甚至批评。有人指出,现行语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事实的缺失。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曾经了一份研究报告,“炮轰”小学语文教材,重点对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的教材进行剖析,详尽地列举了教材的弊端:一是母爱和母爱形象不健康,二是课本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快乐的,三是落后的道德观念仍有市场。国内对于语文教材批评的波浪,一时蔚为壮观。

2011年,《收获》杂志的副编审叶开针对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其专著《对抗语文》的书名,批评当前的语文教材,声称要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叶开认为,学生语文学习就是要从小就开始引导他们接触经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以便用最好的精神食粮喂养他们,而不是像现在的语文教育那样靠一些无趣的道德说教和假大空的词句来驯化他们。一些高校学者、儿童文学作家纷纷加入到“对抗语文”的行列,引起教育人士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就在新编语文教材屡遭诟病的时候,八十年前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突然受到热议和热销,在社会上收获好评一片,由这套老教材引发的话题在持续升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认为,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教材提出质疑,这都是必要的,反映人们对母语教育的关注。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是实验教材,允许有个实验过程,其长短得失,应当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去认真总结。而那种动不动把当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十条建议,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材观”,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将面临修订或重编。新课程语文教科书如何改革,业内人士作了深度思考,表达了他们对未来语文教科书的期待。

第一,未来教科书应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材”向“学材”转变。二是“文选型”向“训练型”转变。

第二,用科学发展观观照,教科书建设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统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科书建设诸多重大关系。首先是语文学科工具性教学目标和人文性教学目标要和谐统一。此外更要处理好课文选文和知识能力的关系,处理好专职编写人员、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三结合的关系,提高教材编写团队的整体水平。

第三,要促进主流教科书的研发。从国家来说,中小学教科书事关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抓紧主流教科书的研发势在必行,国家已着手部署这项工作。

回顾2012年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我们收获很多。展望2013年语文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我们信心百倍。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9).

【3】 周一贯.名师工作室:教坛新星的发展共同体【J】.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2012(7).

【4】 许昌良.沉静语文:语文属性的道德回归【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10).

【5】 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7.

第4篇

作为一线教师要快速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 “三个争取”是促使自己快速提高最有效的方法。

一、争取坐前排

学校组织校本培训、听课评课活动、开会等,教师要争取坐前排,便于自己与专家和领导进行交流沟通,同时也促使自己认真听,认真学习,注意自己的参与等。一位教授曾经观察记录一群大学生在课堂里选择座位,他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喜欢坐前排,有的则是很随意,有的总是有意选择后面的位子。十年后,这位教授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当年那些总是坐前排位置的学生,事业获得成功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同学。美国心理学家萨默早在1969年研究发现:主动选择最前排座位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比例达61%,对功课更感兴趣,更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而选择坐后排的学生,参与比例只有31%,而且在听课时容易走神,喜欢做小动作。这说明一个人主动选择坐前排,意味着他有更积极主动的心态,意味着他更乐于参与和交流,意味着他对新鲜事物有着更强烈的兴趣、保持着更敏锐的感觉,于是,他也就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获得了更多的展示和锻炼的机会,拥有了更强的自信,当然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作为平凡的一线教师,为何不多给自己一个提高能力的机会呢?其实,是否坐在前排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要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才有提高专业水平的动力。

二、争取多发言

在《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暑期小学语文教师高级研修班上,一位女教师每次与专家互动时都是第一个举手发言,虽然有时候的发言并不精彩,但她不以为意,总是保持踊跃的状态,每期培训六天,天天如此。后来,她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她的教学实录被很多教师在研究,她就是中国教坛新秀、著名的特级教师巫新秋。她的成名,固然有很多因素,但与她在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中争取发言有关。作为一线教师,机会最多的是评课,教师要争取发言。俗话说“听课容易评课难”,难就难在评课要得体。评课发言,首先促使你要认真听课,认真记录,这样才有发言的第一手材料。其次是要结合新课程理念进行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否真实有效,课堂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课堂生成是否被智慧地引导,教学细节设计与处理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等,都要一一分析,认真思考,认真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再次是真心比对、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来上,会怎样设计,怎样处理较好?最后是选择重点、精要点评。评课发言不是挑缺点,也不是唱赞歌,要一分为二,少提缺点,多提建议。评课发言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教师思考,促进教师反思,促进教师总结,达到教学相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争取上“三课”

上课是一线教师的主要工作,但这里的 “上课”是指上公开课、示范课、教研课,上这些课能真正锻炼人。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教研课,教师首先要逼自己进入状态:课前教材的研读与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与分析,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处理;课中教师语言的组织与协调,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与评价,生成的处理与结合;课后的教学反思,课堂的总结与提升等都要完美,教师都必须全盘考虑。特别是课前的磨课,能磨出教师的才能,磨出教师的智慧,磨出教师的信心和勇气。同时,磨课也能磨掉教师的情性和不良习惯。每学期争取上几节公开课、示范课、教研课,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中心小学 405401)

第5篇

我参加了2016~2017年“国培计划”——贵州教师工作坊小学语文研修培训,为期近一年的网络培训拓宽了我的视野,创新了教育教学方法,也认识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讲学较透彻的课程专家,更特别感谢我们义龙新区万屯镇贡新小学的辅导员段志莲老师,她不辞辛劳的查看我们的帖子,批改我们的作业。提出了丰富多彩的育人问题,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回想学习中,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我感受着新思潮、新理念的激荡,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我分享到了收获的喜悦,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礼,受益匪浅。国培研修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宛若傲雪红梅,分外娇艳,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能和更多的同行交流,探讨了疑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下面将我的一些收获感悟:

一、教师要在学习中反思,反思中进步

这次培训中专家们的讲座,我明白了识字、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远航。所以,识字与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了解。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教师必须要有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还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教师的一种向往精神。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育人路上得到收获,就要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真正提高教学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知识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一是学习空间的开放。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远程教育等也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现在的媒体教育特别重要,学生能进一步从课外书籍、网络了解丰富多彩的知识;二是学习内容的权限释放。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一节语文课,并不只单于的在思考书本的知识,可以借助美术、音乐、人文历史等方面全能教学。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去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三、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交流学习经验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小组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见解,然后由小组长进行综合,互评互议,最终师生找出问题答案。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注意以下环节:“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朗读、书画、歌唱、表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合作对象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与人协作、友好相处。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框架内容,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增强变革意识,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在育人路上有所作为。

作者:杨本彪,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教育集团坡告小学

第6篇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1

  我很荣幸的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对象,几年来,多次参加培训。回首培训历程的足迹,始终不能忘却专家娓娓动听的讲座和精彩的课堂实录。在几年的培训学习中,我曾用心去领悟他们观点,吸取精华。能积极参加小组专题研讨活动,充当好每一种角色,主动发言,真心探讨。通过培训,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对于师德的理解有了新感悟。

  一、感受名师风采聆听精彩讲座

  在培训学习时,我深深体会到领导、老师的热情,感受到学员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暖意。为我们进行讲座的专家和学者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热情开明、平易近人的态度使人倍感温暖。尤其是马兰老师和自治区教科所田继忠所长,他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至今,他们精辟的论述仍常常回荡在耳边。是他们,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从专家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讲座折射出一种责任:国家昌盛,系于教育;教育昌盛,系于我身。他们的阐述中表现出一种风范:不能文章小而不规范;不以孩童小而不教之;不以世事而弃研修;不以家事烦而怠育人!在这里,我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

  二、更新教学观念

  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以前那种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为了改变我校当前的现状,我对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认真分析,制定了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研究》这一课题,并组织教师进行研究,改变了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学生学的快乐,老师教的轻松。使我明白,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师道尊严的思想在课堂上令学生不敢多说不敢质疑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共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2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生活中必备的能力之一,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必须从小学打好基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掌握与人交往的方法和策略,在社会生活中文明得体地表达和沟通,具备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口语交际能力。下面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心得,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保护学生口语交际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学生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愉悦的。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过程,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进行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二是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俗语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正确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口语交际训练的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2、指导精当,说得好。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弱,经常会出现说话颠三倒四或漫无边际的情况。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能力的口语教学过程,做到层次清楚,要求明确。当学生能够确定说话主题后,就要让学生说话有条理、有重点,抓住事情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细节具体讲述,这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谈话的内容。

  我们只要能抓住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他们提供更加优越的、能够学到更为规范口语的环境与条件,让他们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口”实践起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给孩子们一片五彩的口语交际的互动天地。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口语交际的目标,掌握了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对我今后的口语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3

  非常荣幸地参加了“xx学院xx省第二期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也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的这次学习的机会。对待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我非常珍惜。

  面对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很多时候让我们觉得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很需要学习,而此次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培训紧张而有序,每天匆匆奔走于学习、听课、餐饮和休息的几个地方,时间排得满满的,甚至晚上,我们都要到微机室查找资料、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虽然紧张,但每天的感觉都是充实而幸福的!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有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说课。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导师的指导、引领。通过理论的培训学习,现场的教学观摩,还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这十二天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十二天,也是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的十二天。

  带着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是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的激起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喜悦的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聆听了xx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xxx主讲的《说课与教学反思》的报告,使我感受颇深,受益良多,特别是对“说课的误区”部分印象最深。张老师指出了说课的四个误区,对照自己,我以前就走入了第一二个误区,第一,把说课当成复述教案,而张老师的讲解使我明白,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第二点,认为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这一点,我们学校好多老师都存在这方面的错误认识,在培训中使我明白了二者在对象、场合上都有实质性的区别。xxx老师的《文本解读》告诉我们解读文本要注意三点:一是站在普通读者角度来读,寻找作为一般读者的感受,解决人们通常会怎么理解、会感受什么的问题。二是站在学生角度来读,寻找作为一个有着特定年龄心理特点和经验积累水平特点的学生的感觉,解决学生的兴趣点会在哪里,难点会在哪里,会有怎样的不同于成人的感觉、想象等问题。第三是站在教师角度来读。xxx老师主讲的《浅谈口语交际》有说有笑,有演有戏,调动了老师们的学习兴趣,大家都融入到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xx大学硕士生导师xxx老师在《教育科研方法》讲座中能联系自己、联系中外的教育现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都大开眼界,备受鼓舞。特别在谈到文学方面,句句经典,字字精髓,他让我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明白写作的真谛,他说“作家不但要看见一般人能看见的东西,更要看见一般人看不见的东西,一般人看得见的东西,用眼睛去看,一般人看不见的东西,用心灵去感悟。”说得多好啊,他就是一个能用心灵去感悟世界的感悟人性的真正的作家,他的讲座他的作品都让我们非常欣赏。

  在培训中无论是外出听课学习,还是组内的老师课堂教学展示,都让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异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案例和资源,让我从自身出发寻找差距,反复的琢磨和钻研,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对我来说,不论从理论还是教学上,这都是一个让我进步的有效良机。在交流过程中,我也能积极参与交流讨论,聆听感言,交流自己的心得。从每一次的观摩学习中,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都能有一次革新和飞跃,让我对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大理学院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与提高的平台,能来这里培训的老师无疑是幸运的。大家都很珍惜这有限的时间,宝贵的机会,我也不例外。在学习期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到校,听课专注,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讨论,并认真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我非常清楚“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一切,也是我不足和欠缺的,我总以为做一个优秀的一线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可以了。现在我才明白,没有深厚的积淀,没有长期的浸沉,何来“腹有诗书气自华”,何来纵横捭阖,驾轻就熟。

  总之,此次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使我不仅得到了不少教学上的启迪,更感受到了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理想追求,让我们意识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永不枯竭的河海,应有广阔的知识,饱满的激情,横溢的才华。正像一位老师所说的:“这次培训,像梳子,帮我反思梳理过去的教学理念;像春风,给我送来了春的气息;像舞台,给我展示自我、收获自信的机会;像灯塔,照亮了我努力的方向……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4

  我有幸参加了xx进修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会上,我们观摩了几位老师的展示课,并听取了两位教师的精彩讲座。这些课与讲座,浸润着她们对语文执著研究的心血。通过本次的学习,不仅使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也为我在以后的教育之路上,立起了一盏指明灯。下面就本次的培训收获略谈一二。

  收获一,走进绘本,回归生活。在这六节公开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第一堂执教的二年级《走进绘本》课。对于绘本,我只在电视中或图书馆里见到过,但没有想到它还能用于学生的学习教材。在课堂上,王老师能以绘本内容为载体,配以动情的音乐和教师生动的语言,将图片、文字精美的融为一体,烘托造势,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绘本故事的氛围,让孩子们全身心的完全沉浸在其中。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有的早已泪流满面。她让学生连贯的读,对于情节的理解掌握有好处,深深的抓住孩子们的心,而这位老师的设问、旁白也很有讲究:在故事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大树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中,为什么还会高兴呢?每个同学的感悟都是不同的,却又是真实的……如此深刻的思想教育,不但使孩子们深浸于爱的洗礼中,更让听课的老师感动、学习、思考。而这正是绘本的魅力所在。

第7篇

构建多元研修文化

开展教学案例研讨,构建行动型教学研究 我们倡导行动研究,倡导教案和个案的反思与积累。认为教学案例不仅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与思考,更应该以教研组活动的形式,通过研讨教学案例,促进每个教师分享别人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学的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开展“变问题为课题”主题活动,构建科研型教学研究 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科研的主体性,鼓励教师们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把遇到的难点问题、棘手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课题在团队研修中提出,进行探讨,激活组内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资源和探索动力,为解决问题寻找理论,提出实验设想,着手撰写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研究。

跨校交流,开拓师研领地 学校依托与沪太托管共建平台,充分利用沪太外小的优质资源提升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具有双小特色的学校文化。两年来,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了合作交流,举办了全市的跨校联合 “托管与共建”语、数、英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同课异构活动。而校际间,德育、教学一日调研、跨校同题异构、跨校师徒结对、跨校评优课、行政管理交流、跨校德育沙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故事演讲、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主题式研讨等,拓宽了管理思路,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活动 制定了“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自主发展菜单,青年教师依据自主发展菜单,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自主研修。主要有:说课比赛、读书沙龙活动、好书推荐活动、视频学习沙龙、评优课活动、论文评析活动、基本功比赛等。通过引领、自主、互助等研修活动,开阔了教师的视野,给予了教师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创新特色课程

在校本研修中,学校着重进行了福地微课程的研究。学校将经典诗文、福地童谣、福地民间故事等揉进语文、艺术、德育和综合实践课程。我们利用艺术课程进行了福地娃组图及诗配画的创作;开展了双凤童谣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学童谣,唱民歌。利用语文课程,将经典文化引进课堂。教师们进行了福地童谣课、民间故事课、古诗吟诵课、小古文课、对联课等课程研究。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的福地美食文化研究,四年级的龙狮文化研究,五年级的宗教文化研究,六年级的福地历史文化研究。新经典课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冲击,老师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了自己“专业发展的成长点”。

改进校本培训机制

专家引领的培训机制 理念的引领,不是校长的行政命令就能达到的。校本培训中,专家、学者进入校园,用最前沿、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来影响教师的思想,带来新的理念之风。学校在短短的两年里,邀请了《当代教育家》总编辑李振村,《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杨文华、责任编辑陈金铭,《小学数学教师》特约副主编陈洪杰、《教育研究与评论》主编侯正海、苏州大学教授陈国安等一流的教育专家以及周边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走进学校,开讲座,作对话。每一次讲座、对话,都会在教师中获得一份共鸣,引发一场讨论。每一次讲座、对话,都会给予教师观念的撞击、思想的洗礼。

课堂研究的培训机制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学校始终认为,“转变教师专业发展行走方式”终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落实到课堂之中。理想的课堂,关注的就是师生生命的互动与成长,是师生间生命的相互启迪与润泽,要凸现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进而不断追寻、实现对每一个人生命本真的回归。

网络研修的培训机制 网络为教师打开了一扇接触前沿教育理论,与教育专家交流、学习,以及表述自己观点的教科研之门。通过“教研网站”“备课平台”“青年教师博客群”“教师QQ群”及各类教研群、讨论组,学校利用网络有组织地开展了多个专题研讨。

完善考评制度

第8篇

与很多培训不同的是,在这部由重庆市教委、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市外著名高校联合“专业订制”的“国培大片”中,学员不再是“看客”,而是“演员”。他们朝向教学名师的目标,完成了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一次刷新升级、角色转换。学员们“脱胎换骨”的变化,甚至让组织者感到“惊讶”,更被上海段培训专家团队评价为“最具有学习热情的一个班”。

那么,学员们的热情究竟从而何来?这个在开班之初,就被寄予“创新高端教师研修模式、破译教学名师成长密码”厚望的“国培”项目,三年来到底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走出舒适圈,重启教师“二次成长”

高端定位与系统设计的研修模式

“唯有脱产研修才能脱胎换骨”

2013年7月的一天,本刊记者前往江北区新村·同创国际小学采访该校教师何颖,时值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师蒋军晶来校授课。访谈结束后,何颖又迫不及待地返回培训现场,微笑专注倾听,不时做着笔记,嘴里念念有词。那种乐观、好学的状态深深地感染了记者。后来,那篇报道刊发在《今日教育》2013年9期,取名《何颖:享受教育的每一天》。

不曾想到,这个何颖,正是2011年小学语文“国培”班的一名普通学员。如今,何颖回忆起三年前的“国培”,仍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累并充实着,真的很有意义!丰富、全方位的理论研修加实践反思,每天都留有问题给我们思考、讨论,当然也包括作业、实践。真正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高端的目标定位、精准的对象选择、科学的系统设计——重庆市义务教育语文名师“国培计划”无不显示出“专业订制”的特征,这也成为激发教师专业持续成长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培养对象为市级骨干教师,平均年龄三十六七岁,平均教龄十六七年。这个阶段的教师大多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业绩,然而理论储备的不足、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却让一些教师陷入专业发展的瓶颈期或倦怠期。如何引领教师走出舒适圈,重启教师“二次成长”,成为学科教学名师,是这个“国培”项目需要完成的目标。

市教委对研修组织实施者的选择也颇为考究。江北教师进修学院拥有强大的语文专家团队,院长李大圣拥有语文课程教学论专家、教育学博士双重学术背景。负责市外研修组织实施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汇集了全国语文教育界最顶级的学者、专家、名师资源,阵容豪华。

“原本区县级教师进修机构并不具备实施‘国培’的资格,但为了充分发挥其贴近一线、机动灵活的教研指导优势,重庆市采取‘高校+区县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合作的方式构建教师培训联盟,实现了优质培训资源的多元整合。”市教委师范教育处处长李源田说。

针对短期培训“教师观念更新难以彻底、知识更新难以系统、专业发展难以飞跃”的弊端,重庆市教委立足长远,大胆设计了一个学期或半年周期的脱产研修,并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实践研修和反思研修的“四阶段”研修模式。

“正是这种开创性的‘两地四段’异地脱产研修系统设计,为‘国培’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指引,实现了优势互补、内外互动,虚实相生、持续生长,避免了骨干教师培训‘一站高就虚空、一踩实就刻板’的局限。”李大圣说。

在此基础上,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提炼出“外在有限给予催生内在无限生长”的培训理念,并把培训目标分解为四个方面:(1)涵养理论兴趣,实现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双向滋养;(2)建立完整的教育学意义框架与学科教学认知视野;(3)聚焦学科教学知识PCK研究,明晰语文的核心知识与核心教学技能;(4)激发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与追求卓越的内在激情。

“我们期望通过这种培训,帮助学员撕开思维口子,打开世界的天窗,找到审视课堂的镜子,规划专业成长的路径,并习惯把原理和策略放在一块思考。”李大圣说,“唯有脱产研修才能脱胎换骨。”

满足需求,更引领需求

丰富精准与动态生成的课程菜单

“最好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老师教最适合的内容”

安静的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401教室里,每一个学员对着培训者预设好的课程菜单认真填写需求问卷表。接着是小组讨论,表达各自的培训需求、疑惑和建议。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第一堂课不是安排极有影响的专家的讲座,而是将培训课程与学员协商,找准培训的现实起点。”在黔江区实验小学潘艳老师看来,“这是从未有过的培训体认,每个学员都感到一种兴奋。”

在这个语文名师“国培”项目中,预设好的培训课程菜单并非一成不变,而会根据授课情况和学员反馈,动态调整。

重庆段研修进行几天后,市教委师范处、市继续教育中心等部门的领导、专家一行来到江北教师进修学院,召开阶段性的培训需求和实施效果调研座谈会。

学员提出,在课程安排上,最好既有前沿的理论学习,又有学科教学实践的深入指导,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市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田伟回应,“我们对上海那边提出了要求,培训者中学科教研员不少于30%”。

学员谭仕政说:“前一段学习都是头脑风暴式的,学习非常紧张,难以消化,希望偶尔安排一两次‘慢学习’。”李大圣院长当即表态:“会在培训中安排一些音乐活动等,舒缓调节学习压力。”

市教委师范处李源田处长更是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需要什么就会有什么。”

于是,在密集紧凑的课程菜单上,我们既能看到理论讲座、课例分析、论坛研论、课堂重建、课堂展示等课程有效衔接,又能发现“聚焦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实践性课程嵌入学习全程,教师朗诵技巧、语言表达、心理健康等课程穿插其间。同时,还保留了一小部分“机动课程”,以便根据研修实际情况调整,保证合理的学习节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次,某位专家上课过于枯燥乏味,学员课后纷纷表示不满,李大圣院长得知后,第二天亲自为学员们补上了一次课。这次突发事件,让组织者们意识到,“培训不能设置了课程、请了授课教师就完事,还必须深入分析授课教师的研究领域、授课风格,并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第二阶段上海段研修开始前,江北教师进修学院根据学员需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上海方进行了多次深度沟通,对课程菜单提出修改建议,还点名要求邀请哪些专家、名师为学员授课。这种量身定制的课程菜单设置,保证了不同阶段研修的针对性和延续性。难怪,学员们纷纷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丰盛的学术盛宴。”

“在‘国培’中,我们始终做到两点,提供‘最好的课程’和‘最诚心的服务’,最好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老师教最适合的内容。”李大圣院长自信地说,“我们不仅满足学员需求,更引领需求。”

全员卷入,聚焦PCK,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

灵动多变与情智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唤醒教师的专业尊严、高尚气度与澎湃激情”

九龙坡区铁路小学的李洁老师是2011年小语“国培”班学员,在参加“国培”前,曾获得过两次市级赛课一等奖的她,正经历着“职业最倦怠的时期”。“国培”前,她热衷于学习课堂实录案例,“‘国培’后才明白过去学的是术,现在应该学道——理论。”

“国培”彻底激活了李洁,影响一直在持续,送课下乡、参加赛课、阅读理论、指导教学……2014年寒假期间,她读完了《爱心与教育》等7本书。“现在李洁老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明显更强了,工作起来更主动、更有热情了。”校长、同事欣喜于她的变化。

一次“国培”,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么说吧,它让我有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看到了最优秀老师身上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让我有了教育梦想。”学员李洁的经历以及有感而发的话,恰好点出了这次“国培”的魅力所在。

“国培”班班主任罗萍坦言:“个别学员刚来的时候,其实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来的。但加入到这个学习共同体之后,就完全被卷入其中了。”

学员进入“国培”班的第一天,就要根据问题困惑和研究方向,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大密度的理论辨析,引导学员运用理论工具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聚焦PCK,建立完整的学科教学认知框架。

学习共同体以任务为驱动,在专家的引领下,研讨、备课、上课、评课、写学习日志、做学术报告、讲成长故事等,每一个学员都承担、完成相应任务。班主任罗萍全程参与学员学习过程,及时总结、指导、反馈,让每一个学员都被团队的学习氛围感染着,不能懈怠。

学习共同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学员兴趣、所在区域等特点,随着研修阶段、研修主题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形式可变、交流互动有效、具有延展功能”。

上海段研修期间,学习共同体采用了“工作坊”的组织形式。

主题学习工作坊。按文体与体式进行分类专题理论培训,以丰富或补充学员的学科本体知识。

共同备课工作坊。借助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这支强大的实践型培训团队,把50名学员分成6个小组,专家带领各组学员在微格教室开展诗歌、小说、散文、神话等不同体式的六次集体备课。

课例研究工作坊。在理论学习以及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学员现场观摩全国名师执教同一课题。在与名师课堂的情境比较中,学会判断自己的教学设计,加以检讨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理论讲座、集体备课与名师课堂均围绕同一类型的教学问题或课例展开,沿着‘理论—实践—体验’的路径螺旋递进,连接得非常巧妙。”2013年“国培”班学员温永林说。王荣生团队根据学生定起点、根据文本定终点、根据障碍定环节的台阶式备课方式,也被学员所理解、掌握。

第三阶段回到重庆后,学员们在导师的带领下,组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展开课堂初建与重建,“同课异构”“一课三上”。在一次次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中,学员们“磨”出了思想、“磨”出了感情,逐步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点、对接点,促进了理论内化,行为转化。

“本次培训,我们不仅是倾听者,同时也是实践者,在实践操作、实践反思中,对理论学习更具深度、广度,并能主动自觉进行二次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不仅看了、听了、懂了,更说了、做了、思考了、自我建构了。”2013年“国培”班班长肖猷莉激动地说。

培训形式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固然是本次“国培”成功的关键,然而,培训组织者“以心换心”的诚心服务和培训实施者“专业卓越”的大家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是唤起学员们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

李源田处长多次深入学员之中,做报告、问需求、话理想、谈建议,甚至还深入学员宿舍,关心学员生活。李大圣院长、罗萍主任、向苏老师等培训组织者更是全程浸润其中,亦师亦友,与小伙伴们共成长。

“李源田处长告诉我们教师应有的尊严与追求;李大圣院长激励我们:长知识,也要长见识。罗萍主任耐心的指导似涓涓细流,向苏老师细心的关照如柔柔春风。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大足龙岗一小唐全莲老师用诗意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

上海段研修期间,75岁高龄,身患癌症、疾病缠身、仍然为语文教育事业奔走呼号于讲台一线的贾志敏老师,深深地感动、震撼了每一个学员,“眼泪为先行者而流”。

李冲锋博士24年来每天坚持2~4个小时阅读和写作,带给南岸区青龙路小学王定芝老师“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她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写作700字的任务,完成十万字的书写竟然只需要5个月!这次讲座,开启了她的教学、阅读、写作、反思之旅。如今,她早已完成了十万字的目标。

第9篇

“搭梯子、树榜样、借行家”

金刚中学始建于1958年,校园面积51亩,现有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生活服务楼等基础性建筑;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科技室、仪器室、理化生实验室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所有教室班班通设备已完成提质改造。学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校园环境宜人,是浏阳市一所规模较大的乡镇初级中学。

学校现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78人,教职员工125人。学校以“求真知、明真理、养真心、做真人”为校训;“团结、守纪、勤奋、进取”为校风;“勤学、多思、求是、创新”为学风;按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严谨治校,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何宗武自2006年9月先后在金刚完小、荷花街道人民路二小、三口中学任校长, 2015年8月任浏阳市金刚中学校长,主持全镇教育管理工作,被称为是一位“有经验、有魄力的教育人”。

2015年,学校通过开展“搭梯子、树榜样、借行家”工程,引进长沙教育学院“原野行动”基地校和长沙特级教师工作站落户金刚中学,同时争取浏阳市二中对口帮扶共建,将原本浏阳教育落后的“死角”,一跃成为当地教育的样板与亮点。长沙市特级教师金刚中学工作站导师肖万祥说:学校进步从教师做起,教师进步也应有一些“常法”,教师应从研究角度把握教学,分清课型特点,建立系统宏观思维,并在微观思维中实施具体教学行为,探索与总结课型的基本模式。特级教师、工作站站长许月良说: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科基本技能及信息技术能力,注重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做研究型教师,而不只是教书匠。“导师”的引领,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金刚中学教师专业成长。

同年5月,学校面对农村师资薄弱的现状,成立了“邱楚芳小学语文工作坊”,每周三下午,来自全镇12所小学的18位语文老师齐聚一堂,开展“校本教研”。两年来,“工作坊”开展活动60次,送课交流15次,对外展示5次,教师在“工作坊”中互帮互助,获得专业成长。此种将“本土名师”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实现互助共进、交流联动与有效整合,达到共同提升的研修新途径,在当地实现了零的突破。金刚中学借助优质资源和成熟经验,全镇教学获得长足进步。

副校长徐华珍说: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校本教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搭梯子、树榜样、借行家”工程促进教师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激励教师真正把心思用在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教学上,把劲头用在发展上。学校创建“金刚教育在线”微信公众号,开展“寻找最美教师”“做最可爱乡村教师”评选活动,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广;学校为教师搭建相互学习、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创建QQ群、微信群,编印周工作简报,发现教师优点、闪光点,及时在QQ群、微信群、简报上及会议上点赞,从而让教师在充满人情味的大家庭中,享受教育与教学的乐趣。这些举措,极大地稳定了教师队伍,凝聚了学校教学力量。

发挥家校教育合力

近年来,学校注重发挥家校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金刚中学分年级部召开家长会已形成制度,家长在开放日活动中,可以各自到子女所在班级听课;课后,与所在班级老师一起午餐。家长开放日期间,既可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让家长了解学校,又可增强家长对孩子的有效辅导。

致力于重塑学校形象,社会重教氛围日渐浓厚。2015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成功召开全镇教育捐资大会,I措爱心善款1200万元。

学校秉承“量、质、趣”相结合理念。为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锻炼,大课间活动安排在每天上午的第二节课后及放学后进行。在时间上,充分满足学生锻炼的“量”。旗操、武术操、球操分场地同时进行,保证了大课间的多元化;在 “趣”上,体现于分班级活动,有排队投篮、有乒乓接力、有跳竹竿、有花样跳绳等。学校大课间活动因此荣获长沙市“阳光体育竞赛”一等奖。继在浏阳市2016年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初中甲组团体第二名后,2016年长沙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周南中学召开,此次运动会上,金刚中学代表队首次参赛便夺得3金4银3铜的好成绩,并获得团体“道德风尚奖”,再次获得佳绩。2016年,金刚中学体育中考获浏阳市第四名、农村中学第一名;前几天,又传来捷报,2017年,他们的体育中考再次获得了农村中学第一名。

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金刚教育人不懈的追求。在2016年浏阳市义务教育总结大会上,金刚中学获浏阳市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进步奖,校长何宗武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学校年度绩效考核进步37个名次,获市一等奖和优秀领导班子奖,被当地媒体作为典型报道。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长沙市劳动实践示范基地”“长沙市模范职工之家”“浏阳市德育示范学校”“浏阳市安全文明单位”。

“不出门的教研”与“青蓝工程”

学校认为:良好的用人机制与开放的办学态度是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2016年8月5日,金刚中学教师会议室气氛热烈,在进行金刚镇中小学管理干部岗位竞聘演讲;浏阳市教育局领导、专家以及其他各方代表作评委。此次竞聘,全校有28名教师参加,其中40岁以上教师6人。最终经评委评议,黄会等8位教师脱颖而出。灵活的用人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金刚中学在“校本教研”中,先后邀请名校名师来校“互动”,是“搭梯子、树榜样、借行家”工程的又一补充。3月29日,来自长沙梅溪湖中学、雨花中学、长郡双语实验学校、青竹湖外国语学校、南雅中学等名校名师,在金刚中学分别展示初三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化学、历史、物理示范课。课后,与金刚中学教师共同分享授课策略及经验。最后,由专家对示范课进行评议,开展“微讲座”。这种“不出门的教研”,通过课例研修,引领金刚中学教师思考和掌握如何构建轻负高效的教学模式。

学校还通过“青蓝工程”组成师徒结对。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一直是金刚中学的优良传统。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打造并扩大名师队伍,学校每年都会给新教师和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指定一位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当“师傅”,不仅在业务上给予指导,而且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2016年,在浏阳市第20届中学课堂教学评优中,共有5位青年教师获市一等奖。

名师小记:“工作坊”导师邱楚芳

金刚完小教师邱楚芳从教18年来,勤于教学,善于积累,在教学教研上独树一帜。邱楚芳的公开课,写几十页手稿是常事。同事说:邱老师上课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总让人百听不厌,仿佛花香鸟语萦绕耳际,回味无穷。多年的钻研与摸索,邱楚芳在教学中坚持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课堂与教学外延,使课内学习与课外积累相联系、相互促进,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使语文传统学科焕发出新的魅力与光彩。

金刚中学为了更好发挥“本土名师”资源,2015年通过市教育局批准,任命邱楚芳为金刚镇“小学语文工作坊”导师,带领金刚镇12所小学的18名青年教师,开展“校本教研”;两年来,邱楚芳带领“工作坊”成员到全镇各小学进行交流活动,与澄潭江澄市完小进行手拉手活动,并多次参加浏阳市举办的开放教学展演。金刚中学通过“工作坊”形式锻炼了全镇青年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从“工作坊”走出的年轻教师先后有8人次参加浏阳市赛课并获得优异成绩。

作为金刚镇“小学语文工作坊”导师,邱楚芳尝到了学无止境、成功不易的道理。她说:教书不能死死按照“文本思路”,活的课堂要在文本当中呈现,而不能不加选择的全部纳入,全线出击,寄希望于全面开花,结果却使课堂陷于庞杂而琐碎境地,导致课堂预设目标不能有效达成。解析、归纳、整理是一个打乱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提炼优化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课堂设计,主线才清晰,结构才顺畅。邱楚芳总在反思中前行。

2015年,邱楚芳指导学生参加创新作文竞赛获金奖3个,银奖8个,铜奖12个;浏阳市阅读班级评选活动中,所带的班级被评为“最爱阅读班级”;辅导学生在参加湖南省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同年度长沙市名师工作室考核中,邱楚芳被评为“优秀学员”;2016年邱楚芳指导学生荣获浏阳市中小学生“三独”比赛“优秀艺术指导奖”;同年在“爱阅读善表达”学生素养大赛浏阳市选拔赛中,邱楚芳指导的学生团队荣获一等奖。

邱楚芳本人也于2015荣获长沙市“小学语文阅读推广先进个人”、浏阳市“创作杯优秀指导教师”;同年底,在浏阳市“百变魔方”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城南旧事》获阅读设计一等奖。

人物对话

《教育》:请您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怎样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独创性?

何宗武:我认为,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直观教材教具、现代教育媒体、实物等,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这里需强调的是,指导学生观察,进行作文训练或指导学生写作文,也是开发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创性,鼓励学生质疑,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途径。

《教育》: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何宗武:在金刚中学,无论学生的意见正确与否,我们都必须给予他最基本的自由权利,并不断给他们创造机会,而不是扼杀他们的学习思路。如果老师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自由,那么,学生会更尊重老师,对老师的意见和批评也能愉快地接受,也可能更加热情地投入学习之中。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自由空气,使他们敢说、敢想、敢提意见,便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意识。

《教育》:如何J识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何宗武:近年来,尽管几乎所有学校都把安全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学校也会定期开展各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但悲剧依旧在不停上演。另外,考试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做错事被老师罚写检讨这类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导致学生采用过激行为不胜枚举。这一现状折射出当下生命教育的不完整,大部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容易焦虑、迷茫,甚至钻牛角尖。我认为: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创新形式,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

《教育》:新时期,怎样做一个研究型校长?

何宗武:做一个研究型校长,就应该正确理解与执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所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国家振兴,民族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关键在教育。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教育科研是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主渠道,是最利于推进新课改的有效方式。因此,金刚中学在“校本教研”中,立足对学校教学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第10篇

《人民教育》2010年第20-23期上刊登了一系列“如何做课例研究”的文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我们在学校的日常教研中,基本上是以听课为主,听完以后组织大家评课,老师们感觉有收获,但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到底缺少什么呢?经过思考与交流我们发现,老师们更需要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系统化培训,为此我们决定依托相关的理论研究,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开展一次课例研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课例研究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实践和改进,直至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第一,基于专题,课例研究要立足于确定的专题统领研究的活动,专题性十分突出。第二,持续研究,课例研究要紧扣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持续性明显;并且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后续的研究还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结论与观点。第三,见证效果,课例研究要围绕问题的解决达到改进的效果,实效性是实践研究本身的要求。第四,形成成果,课例研究要梳理研究的过程,提炼出结论与观点,形成研究报告,推广性是在其实效性的前提下扩大成果影响和应用价值的后续要求。

2010年12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周卫教授到柳州市作了《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讲座;同月,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陆云主任在广西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国家级培训班上作了《小学语文有效课堂与有效指导》讲座。两场讲座如同两场及时雨,老师们听后认真学习课例研究相关理论,同时梳理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研究的主题: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三个积极性”(即文本、教师、学生),使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我们以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泉映月》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的形式,展开了历时两个月的课例研究。在激烈地唇枪舌剑中,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大家共同亲历了一次规范的课例研究的全过程。

二、研究的过程

(一)组建“三结合”的研究团队

2011年1月,我们组建了“三结合”的研究队伍。

学科专家――柳州市柳南区教育局教研室戴蓓老师是位有着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专家。戴老师从研究方向和专业研究方法上对我们进行指导,使我们打开了思路,拓宽了眼界,获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的教学策略,并能细致全面地改进教学设计,将经验与理论有机结合。

合作伙伴――由柳州市飞鹅路逸夫小学、柳州市和平路小学、柳州市银山小学三所学校的语文教师组成。大家充满活力,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乐于钻研,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精力。

执教老师――本次课例研究的执教者是柳州市飞鹅路逸夫小学的卢珊老师。她有着1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对教材的深度把握以及课堂教学的驾驭还有待提升。这一亟待提升、发展的教师特点在教师队伍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次课例研究由卢珊老师执教,是希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对卢珊老师的观察、指导和帮助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获得方法,促进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依据学科中的突出问题,确立研究的主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作者(文本)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心智交汇之中。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轻率地肢解课文,搞逐字逐句的分析或零碎散乱的对话随处可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我们将研究主题确定为“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三个积极性’(即文本积极性、教师积极性、学生积极性),使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基于对语文活动是生命活动和三个主体各自完整的生命体的确认,我们知道,三主体之一一旦丧失其整体性,一旦被割裂,积极性就会随之丧失。

(三)制订研究计划

2011年2月底,整个团队共同商讨,制订了具体的研究计划。

2011年4月9日完成以下工作:①共同协商,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②交待课堂观察的内容,各小组明确分工。③听课。④开反馈会议,提出第二天上课的改进意见。⑤各小组完成课堂实录。

2011年4月11日开展以下工作:①交流第一天做课堂实录的感受,包括对课堂观察技术的看法及对课的感受,提出第二次上课的改进意见。②讨论第二次做课堂实录的改进方法。③第二次观课。④分组完成课堂实录。⑤开反馈会议,提出第三次上课的改进意见。

2011年4月18日进行以下工作:①交流做课堂实录的感受,继续提出第三次上课的改进意见。②谈论第三次做课堂实录的改进方法。③观课。④做描述性研究。⑤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四)团队成员培训学习

为高效地落实此次活动计划,2011年3月初,戴蓓老师逐一走进三所学校,为老师们作了《我们的课堂》《关注师生的发展――如何做课堂观察》课例研究专题讲座,使老师们从理论层面对课例研究有所认识和了解。团队成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王崧舟、窦桂梅等名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我们选定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泉映月》作为课例开展研究。依据研究主题,我们决定从“学生参与”“目标达成”“教师提问”三个视角进行课堂观察。

(五)“三阶段”+“两反思”的研修模式

本次课例研究采取“三阶段”+“两反思”的研修模式(见附2),由柳州市飞鹅路逸夫小学的卢珊老师连续3次在不同班级上同一节课,团队成员通过观课、评课、诊断、分析,帮助卢珊老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1. 2011年4月9日,原行为阶段:在课前会议上,卢珊老师进行说课,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然后各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观察内容,在随后卢珊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课中观察,课后开反馈会议。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见附3):

附3:学生参与情况观察表

(1)“学生参与”组给出的意见是:第一,在参与面上,从观察座位表、学生回答的次数记录看,举手的人数比较多,但回答的面不广。第二,在参与度方面,整节课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分半钟,这样的时间不足以起到训练五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第三,在参与水平方面,从观察表来看,老师没有给学生充分质疑提问的机会,在回答较有创意的问题方面共计15人,师生互动及生本对话较简单,层次较浅。第四,在参与形式方面,整节课教师能有效地运用迁移练习,如“闭眼想象”和通过“三个情境”想象当时阿炳双眼失明的痛苦和卖艺的艰难,这样更能让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抓住“奇妙”一词,体会琴声的变化及表达的思想感情。③学习阿炳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课堂问题设计与目标达成的关联度(见附4):

附4:课堂问题设计与目标达成的关联度

“目标达成”观察组的观察结果有:学生都能明白学习目标,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设置了较多平台。针对教学目标①,学生在朗读时表情凝重,声音洪亮,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目标。建议目标的设定应与课后习题要求紧密结合,可以尝试增加“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对于教学目标②,在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时,老师引导学生闭眼感受阿炳失明的痛苦,使学生与阿炳的感情交融,突出人文性,但与文本结合不够紧密,建议教师找准突破点,从抓关键词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来看:师生能按照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学习,老师能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在朗读方面有特长,课堂上老师显得较为强势,常将朗读包办代替,建议老师将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得以充分展示。

(3)“教师提问”组用数据说话(见附5):本节课能按预设问题进行教学,课中教师共提问16次,但管理性、常规性问题占多数,只有5次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建议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追问。

2. 2011年4月11日,新设计阶段:仍然按照“课前交流、课中观察、课后反馈”环节进行。综合上面的意见,卢珊老师对原行为阶段进行了反思,寻找教学设计与现实的差距。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上做了修改,进行第二次上课。

在第二次听课过程中,由于有了第一次课堂观察的实践,参与第二次课堂观察的老师们显得驾轻就熟,在课后的反馈会议上,直奔中心:

“学生参与”组观察得出:这节课与上节课相比,首先,学生的参与面发生了调整,教师的亲和力为学生营造了和谐轻松的氛围,因此学生的参与面较上一节课广,教师能关注到教室里四个边角的学生,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能有效倾听,积极投入教学中。其次,就参与度来说,在本节课中给学生独立思考与自学的时间是两分零三秒,但仍不足,建议老师在处理环境、意境,出示四字词语时,也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时间,让学生先说自己联想到的词语,老师再抛出词语给学生,这样对五年级的学生也能达到更有效的积累。最后,从参与水平看,学生在朗读、谈体会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目标达成”组认为:要求“背诵第四、第五自然段”这个目标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目标定得过高,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完善,建议可以设计一个有坡度指导背诵的环节;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找‘关键词’”这一环节需改进;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琐碎,建议加以归纳、整理,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教师提问”方面:在本课教学中,老师提问有效度较高,在“有效的提问”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推理性提问”和“创造性提问”,占总提问数的80%以上。

3.新行为设计阶段:随后,卢珊老师对《二泉映月》的教学进行了第二次反思,整合各观察小组的意见之后,在目标的制定及教学行为上进行了整改。经过“三阶段”“两反思”之后,最终形成《二泉映月》一课的课例研究报告。

三、研究形成的结论与观点

《二泉映月》课例研究报告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与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既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又是教学的归宿,还是衡量、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是否达成目标。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定得过高,难以通过教学达成;目标过低,教学就会失去意义。因此,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在《二泉映月》一课中,卢老师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卢老师运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的雅韵,开课伊始便创设情境,采用“以读带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请学生分层次读。在播放乐曲的开始、、结尾时,全班分角色读,最后全班读,进行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试着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达成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第二个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奇妙”一词,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卢老师以“奇妙”一词为互动平台,引导学生找出“双目失明”的阿炳这一悲惨命运的关键词,请学生闭眼体会,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情景,通过环境、处境这一词串,学生能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并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加深感受。接着通过“意境”一词让学生体会琴声的内涵,在音乐中想象,并借助词串背诵第五自然段,让学生真正走进阿炳的生活与情感世界,成为盲人阿炳的知音,从而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

第三个教学目标: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卢老师经过对问题提问方式的整理、调整,如“小泽征尔为什么要跪着听”,让学生从精神、心理等多角度进行回答,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达到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这一教学目标。学生的回答,其实就是对乐曲《二泉映月》最美的理解和最诗意的诠释。

从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来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心激励。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采用问答、讨论等对话形式,运用引导、追问、评价、闭眼想象、感悟等赏识、激励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也能有效地倾听老师及同学的问题,从而落实了“老师、学生、文本”这三个积极性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不足,课堂教学时间计划为40分钟,超时5分钟。分析原因:一是画关键词、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时间过长;二是小组合作时间超出预计的4分钟,是因为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学习卡,有感而发,所以超时,但老师没有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够时间学生展开想象,这点做得很好。

(二)优质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有效参与

优质的提问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提醒作用。教师讲课不能仅靠纪律来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应该用问题把学生的思路紧紧钳住。教师对讲课中的“放”和“收”事先应有所设计。当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能用巧妙的提问把它集中起来;当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在某一点上且产生疲劳感时,又能用问题巧妙地引开,从而使讲课疏密相间、张弛有度,保证了学生听讲的兴趣。通过观察,卢老师的提问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化、具体化,并能较好地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和方向,突出了授课的重难点,起到了较好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难点上,并在众多的信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根据分析的来源体现了三大特点:

1.精选问点:课堂中,卢老师的提问体现了“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卢老师进行了充分的课前预设,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地设计。

2.灵活有效:本节课中教师提问的形式丰富,共计21次,有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运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以及评价性提问等。其中有19%的问题涉及知识记忆和呈现一定的深度,有81%的问题关于分析、推理、创造性,提问方向性强,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3.适时引导:课堂中卢老师提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适当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十多年后,阿炳没有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美妙的声音,难道是师父说错了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具有较大的难度,于是卢老师又设计了疏导性问题,让学生到第三自然段去找十多年里阿炳都经历了什么?最后通过对一个个关键词的理解和体会,将大问题化整为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促进对原问题的解答。比如在朗读指导上:在乐曲内容的描述段展开自读;教师引导;男女生分别读,全班读;看关键词读。

在此次观察提问中,我们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阿炳太孤单了。“饱经风霜”是师父一生的写照,也体现了阿炳的成长与艰难历程;阿炳的现实生活是师父生活现状的再现。可以说,阿炳是师父的翻版,是广大劳苦人民的缩影。因此阿炳第二次在泉边听到的叹息、哭泣……不单是阿炳的心声,也是师父的心声,更是千万劳苦人民的心声。在他身后有师父,有像他和师父那样的人民群众。因为自己超凡的音乐才华,写出了表达自己、表达人民心声的杰作。如果在教学中能把阿炳的一生和师父以及广大群众联系起来,也许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二泉映月》的生命力,对此次教学有更好的推动作用。

从学生的参与面来看:学生回答教师提问42人次。4个组都有分布,可见学生的参与面较广,但回答问题的学生集中在第2组,第1组和第4组坐在中间部分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很少。从参与度来看:教师创设了4次学生独立思考与自学的机会。从参与水平来看:学生的主动提问有3人次,能回答有创意的问题也有3人次,表现在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画面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纷纷调动自己的原有认知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之,卢老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教师提问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不过,对于这节课我们仍然有我们的思考:要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就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问,会提问,提好问。在这节课中,我们没有看到学生主动提问,基本上是老师问,学生答。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日本;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65-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中日课例研究(Lesson Study)的比较:教师的立场”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晓(198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

回溯1868年的世界历史,日本深受西方发达国家“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哲学的影响,日本的课例研究正是起源于这样一种人类发展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蔓延到学校,并且与20世纪10年代和6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同步。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例研究几乎成为日本所有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方式。日本课例研究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一般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这样一个PDCA循环过程。本文试图对中日课例研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课例研究的开展提供建议。

一、中日课例研究比较

(一)课例研究目标的比较

在日本的课例研究中,选取日本Honjyo Elementary School(HES)所做的一项研究为例,“将课例研究的目标确立为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或个性,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及和谐共处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团体中参与的能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能力”。总的来说,关于日本课例研究的目标,HES创立了两个主要的概念:一个是独立性或个性;另一个是合作或和谐共处。在自主方面,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设立他们自己的目标来解决重大的问题并且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能够反思他们的学习过程,了解自己是谁,清楚自己的定位。比如“我了解自己的能力之所及”“我拥有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我经历过较为复杂的事情”“我能够无所畏惧去尝试新的东西,即使是在相对艰难的处境中”;在合作方面,能够团结他人或与其他人合作来解决一些常规问题,此外,还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会欣赏他人出彩的观点,并且不断培养他们对新环境的认知和适应。比如“我能够非常积极帮助那些面对困境的人”“我要成为一个更好理解他人感受的人”“长大后,我想贡献社会”“于朋友,我能够信守承诺”。总的目标为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独立地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以此来共建一个更民主的社会的能力。

“我国课例研究的目标则主要倾向于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例如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例如:小学语文课课例研究小组根据参与研究教师共同面临的教学难题共同确定了“影响低年级语文教师设问有效性的研究”这一主题,旨在通过课例研究明确有效设问的要素及提升教师这一教学技能的策略,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例如:中学历史课例研究小组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兴趣这一问题,确定了“什么是有效的课堂互动”的研究主题,引导教师重视对学生关注度的研究,进而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促成有效课堂的构建,完善教学内容;“初中地理统计图表读图能力有效性研究”就是中学地理课例研究小组围绕正确把握学科技能而确定的研究主题。

相比较而言,日本的课例研究常常关注面向学生的宽泛目标和长期目标,定位于去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能力应对未来社会变化的完整的人。而我国课例研究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提高学业成绩、提高教师技能方面。

(二)课例研究参与主体的比较

日本有专门的机构,促进课例研究的发展。课例研究在日本是一种有组织性的学习模式。日本课例研究机构组织由日本课例研究促进委员会、教师会议、年级委员会组成。

课例研究促进委员会是主要由校长、副校长或者处于核心的教师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其中还包括课例研究负责人、课程协调主席、科目或者年级的负责人以及其他的相关负责的成员。一起来促进研究课的实施。课例研究促进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如下:制订课例研究目标和策略;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来推动研究课的实施;建立课例研究周年项目;计划以及操作整个课例研究促进委员会及教师们的会议;协调外部的参与者及研究课的教师。

教师会议即由所有的教师以及学校成员都参加的会议。教师会议的主要职责如下:对促进委员会的建言进行核对以及做出决定;实施研究课,提前检查课例研究计划,进行课后会议和其他培训项目;讨论以及反馈课例研究项目的结果。

年级委员会则是根据学校的研究主题建立的。年级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如下:促进每个科目或者年级的周年课例研究计划的发展与实施;计划和实施研究课以及课后会议;审查学期的研究课以及计划下一年度的计划;审查委员会周年活动,并且校正他们下一学年的年度计划。

我国课例研究参与主体一般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行政教研人员组成,以北京西城区课例研究工作站学科项目组为例。一般由6~8人组成,在进行任务分工时,有些内容需要组员共同承担,如确定课例研究主题、第一轮和第二轮反思后的集体备课、拟定课堂观察表和进行课后评议;有些内容需要明确分工,任务落实到个人,如进行文献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及分析问卷、承担做课任务、进行课堂观察、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和资料管理;有些内容还可以轮流做,如整理文字版的课堂实录和议课实录。

相比较而言,我国课例研究参与人员比较零散,虽然也具体分工,但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规范的组织。在研究人员方面,在争取外来的专业力量支持方面也明显不过够,使得我国的课例研究总是少了种“研究”的味道。在充分发挥专家教师的引领作用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不同特点教师的积极参与、相互促进,形成积极向上、具有专业追求、民主和谐、平等参与,使研修文化更加健康和具有活力方面有待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的比较

日本课例研究的研讨有一套规范的程序。

首先,实施只有学校工作人员参加的“标准研究课”,无需外部讲师或顾问的参与,一般每年举行3~4次(具体取决于学校规模)。该课例研究的目的是帮助每个参与者明确其主题,并通过与同行共同讨论教案来提高其课程教学的技能。该过程可能是按学年进行,并结合科目或年级委员会的特定主题。

其次,实施“专题研究课”,需外部讲师或顾问的参与,例如寻求当地政府部门中教育部的监管,同时涉及学校的全部教职员工,一般每年举行2~3次。“专题研究课”通常由有想法与他人分享教师技能发展的经验的教师组织,且具体根据教师的经验、所教科目或者其他因素来分配各自任务。

最后,邀请外部讲师,实施“扩展研究课”,此研究课致力于为学校的所有教师制订一个共同的目标构想,一般每年举行1~2次。“扩展研究课”应该是一个示范课,其适用于全体学校员工,使他们对于研究课主题的理解达成一致,其内容是鼓励大家提出问题。

我国的课例研究一般流程是: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并在这个过程中总结、提炼、升华。相比较而言,我国课例研究程序较为简单,在研讨过程中寻求外来力量支持较少。

三、对于我国课例研究的建议

(一)课例研究应该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长远目标

我国因“重成绩”的传统, 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评判标准的单一以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而日本在1996年,“中教审”发表了《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应有状态》的咨询报告,报告提出,教育要在“轻松宽裕”的环境下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所谓“生存能力”,包含“真正的学力”“丰富的人性”和“健康与体力”这三个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为课例研究的长期目标的设定奠定了基础。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独立地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对待。“以儿童为中心”应是我国课例研究坚持的根本原则,注重学生的个体性,从而让学生真正成才!

(二)整合学校内部以及外部的各种力量的支撑

我国的教研共同体在整合各种力量上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帕尔默就曾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 美国有学者研究发现,拥有同伴关系的教师对于自身发展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更为积极,也更易在教学实践中习得新的行为。注重建立以教师同伴为主体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及吸引异质人员的加入教师研究共同体。针对一线教师自身研究素养的局限,可以采取同学科专家、教研员等为代表的师范院校等教研单位合作的方式。中小学与高校长期的研究合作,在为教师研究提供专业支持和发展路径的同时,高校研究人员也深入课堂实践、从“田野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调动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行政教研人员和家长等社会人士等各方力量参与到课例研究中。

(三)研讨的视角和程序应具有规范性

研讨的视角和程序应具有规范性,而不是泛泛而谈。日本课例研究“标准研究课”“专题研究课”“扩展研究课”有序开展,使得研讨有程序可依。教师们能够更清晰地意识到研究主题、研究课的结果之间的差距以及把握研究课中所有的得失。同时采用量化的观察和质性描述的方法,使得日本课例研究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依。衷心希望,我们的教研活动能够像日本那样能更广泛更扎实更有效地开展,以帮助更多的一线教师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成长。

参考文献:

[1] Tetsuo Kuramoto, Huiting Shi. An Action Research of Lesson Study in Japan[J]Fac. Edu. Saga Univ,2012(1):119-132.

[2] 齐渝华,刘悦.怎样做课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

第12篇

一、夯实校本研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1.拓广天地长学识

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我校还坚持每两周一次校内业务学习与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本学年学校安排全体教师学习了《人民教育》刊物中“立足校本教研,发展教师队伍”文章,各教研组开展了“观看优秀教学课例光盘”、“听专家名师讲座”等业务学习活动。本学年学校还先后组织了二十人次教师参加了国家、省市培训、听课、观摩活动,同时,暑假我校全体教师参加市师训部开展的第三轮继续教育“评好课”网上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活动。

2.有效教研促成长

教研组建设是学科教学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开展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关键。我们向各教研组提出了关注课堂,结合课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各教研组活动规范有序。各教研组能以“研修课”为主要内容,加强共同协作与探讨,认真落实好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深入参与活动。同时各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研究,能采取“互助式教研”方式,商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办法。上研修课和参赛课的老师都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注重反思,积累优秀案例。本学年度,全校共有教师22人次执教了县级以上的公开课、课堂竞赛课、示范课、送交下乡课、录像课等,其中获得省级等次以上的有8人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文章在国家cn刊物发表13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县级以上等次的有24篇,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文章发表的有159人次。学年末,学校评选出了21名教师授予“先进教研个人”荣誉称号,对8个教研组进行了综合考评,评选出综合组、六年级组和三年级组为优秀教研组。

3.龙头课题立成效

学校以省级德育课题为龙头,积极要求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争取阶段性成果,并做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率,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养成机制的研究》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研究课题,该课题于3月开题,4月结题。经青阳县实验小学课题组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该课题以起始一年级的5个班级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参与研究人员不仅有一年级所有学科教师,校长还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学校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和总务处等多个部门管理层参与研究。同时,该课题历经六年之长,每两年组织一次阶段成果验收,第一、二阶段由县教育局组织专家阶段评估,第三阶段由池州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阶段评估验收。该课题对每一次取得的阶段研究成果随即进行全校推广普及,真正做到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推广中再研究、再提炼、再普及。目前,该课题研究的大部分成果不仅全校推广,且辐射城区和周边乡镇兄弟学校。特别是建构了本校的德育特色成果最有价值:

(1)建立了《“我能行”学生一周学习生活评价表》让评价有了标准。

(2)“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实行多元评价,彰显人文。

(3)德育实践活动系统有序:一、二年级亲子运动会,三年级消防队科普基地参观,四年级祭扫烈士陵园和到自来水厂考察,五年级慰问敬老院和气象局科普基础实践,六年级模拟军营一日体验活动。

(4)编写了学校德育系列校本教材:《青阳县实验小学学生手册》、《养成教育手册》、《安全教育手册》、《礼仪教育手册》、《成长的足迹》等。省课题鉴定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取得理想成果,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加强对同类课题相关主题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1.经典书香润人生

我校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的基础上,又成为了新经典诵读实验学校,并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经典”诵读实验子课题研究任务。“新经典”诵读实验的前身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该实验于进入结题阶段。但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也不能随着一项实验的结题而结束,实验只是一个载体和依托,更重要的是要把经典诵读常态化,变为学生读书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根据新时代孩子的阅读需要,不断突破,创造新的运行平台,就成为教育者一项重大责任。总课题组根据课程改革进程和学生实际,提出了“新经典”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整合众多专家的智慧,打造了“新经典”诵读课程体系和操作策略。可以说,“新经典”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新一轮实验,是该课题的延伸和深化。目前我们正在组织人员对过去几年来经典诵读做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针对“新经典”诵读总课题组的开题报告要求,准备着手新经典课程体系和诵读常态化两个领域的研究。关于如何全面解读新经典和我校如何进一步落实经典诵读工程以及开展新经典研究,我们将结合我校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在下学年度的“新经典”诵读实验开题动员会上进行详细阐述和布置。12月,学校派段厚利、钱进和潘檀老师参加了在杭州由《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与“新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主办的“育华杯”全国第二届新经典朗诵大赛决赛暨“新经典”诵读实验学校工作会议,三位教师回校后给全体教师就“新经典”实验做了解读和培训,并提出了下一步的计划和打算。4月,学校开展了首届新经典朗诵比赛活动,此项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分设低中高和教师四个组进行预赛和决赛,历经一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本次活动推进了我校新经典诵读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师生的朗诵兴趣,培养了师生品读经典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活动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新经典”教育理念:不是所有的经典都是好的,适合孩子的成长需要才是最好的。真正的经典应当是一条河流,在悠悠岁月里穿行,不断吸纳最新的思想小溪,荡漾着生活的真实浪花,让我们共同来全新解读经典,让孩子们感受到新经典的新魅力。

2.品牌活动增才干

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不但使学生学到很多相关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我校每年都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学校的读书节、数学节、英语节、体育艺术节、校园文化节就如同一条美丽的珍珠链让师生全员参与,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成功自我。本学年度里,举办了教师第三届读书沙龙和首届新经典朗诵比赛;举办了第三届校园数学节,本届数学节的主题是:弘扬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体验数学乐趣。在为期一周的数学节中,同学们畅游数学王国,在节徽口号设计、讲数学故事、数学计算、数学知识竞赛中和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中,领略了数学的奥妙与乐趣,还涌现出一大批热爱数学,肯动脑筋的数学学习积极分子。活动发现了人才,培养了人才;举办了第二届校园英语节,本届英语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全校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增强开口讲英语、动手写英语能力。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让英语走进每个孩子,使他们想说,敢说,能说,乐说。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三—六年级的英语书写比赛、三—四年级的英语听力竞赛、三年级的英语诵读比赛、五—六年级的英文打字比赛和限时写单词比赛。英语节为期一周,三—六年级的学生都参加了英语节的活动,达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有收获”的效果;举办了首届科技节,活动内容有参观科技大篷车、自制滑车比赛、魔方比赛、科技小发明展览和科技小论文比赛。在活动中,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科学、玩科学的快乐,体会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明确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让科学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除了以上几个大项活动节外,学校仍然坚持六项年级常规活动:一、二年级亲子运动会,三年级消防队科普基地参观,四年级祭扫烈士陵园和到自来水厂考察,五年级气象局科普基础实践和野炊劳动实践,六年级模拟军营一日体验活动,接受国防教育,锻炼体质、锤炼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每一次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以班主任为核心,针对活动特点,有序进行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安排,活动后的总结,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教师在演绎着职业的幸福。每一位学生有了这些经历,不仅没有影响学习,反尔促进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文明素养得到提升。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学生获奖面广、等次高,学校先后荣获池州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师生书画比赛优秀组织奖、《安徽青年日报》小记者辅导总站、全国环保科学实践基地等称号。

三、细化教学常规过程化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管理严落实

本学年度,学校继续执行《青阳县实验小学教师一日常规》,重新修订了“考勤请假制度”,对照学校“总课表”、班级“课程表”、教师“个人小课表”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与当面指正,此举有效地保障我校能够严格按照省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开齐学科门类并上足学科课程。同时,我校实施的“校长室请假—教导处调课—代课人签字—调课人补上”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在有教师请假的情况下班级课程的落实。

2.业务检平时

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方式比较灵活,注重日常的业务检查与指导,原则上每月进行一次业务抽查,期中期末各一次普查,并能做及时反馈。按照“检查—反馈—改进—复查”四步走的方式,使得教师的各项教学业务工作在平时就落到实处,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求实创新,为教学服务。继续进行推门听课制度,我们采取“听课评课捆绑制”,使教师的业务学习与听课务实有效,

3.规范常规做保障

我们严格要求教师遵守学校工作制度,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对教学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教导处继续加强教学“六认真”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后进生的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测等都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教学常规最薄弱的几个环节:如教学计划中的学情分析、优差生辅导措施,试卷分析,教学反思、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等。学校教学部门分别作出明确细致的指导与规定。全体教师都能按照教学部门的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向课外辅导与作业批改要效益。经过全体教师的协作努力,本学期我校在全县教育教学大检查中,学校在执行教学常规、落实课程计划方面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

4.教学管理提质量

本学年我校重点抓课堂教学管理,拟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求得良好的教学质量。一是学校教导处加强日常教学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研究解决办法;二是不断创新质量监控方式方法,加强课堂教学效果检测,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质量;三是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交流反馈教学情况;搜集、整理、研究学情;四是加强作业、辅导、检测管理力度,避免大量重复性作业,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五是扎扎实实地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六是重点抓好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工作,为毕业班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

5.学生评教促发展

学生评教工作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进行的一项常规测评工作。第一学期末学校开展了一次学生评教活动,教导处精心设计了问卷内容,围绕十个教学常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一共有78名学生参加问卷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我校教师教学常规整体较好,体现了较高的职业道德。但也存在某些学科和部分年级问题较多,集中表现在不能按时下课、部分学科作业负担重、作业批改不及时和教师课堂接手机坐着上课等现象。通过这次学生评教活动,进一步鼓励教师备好课、讲好课,不断提高讲课艺术,克服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师生间的互相交流,使学习中双向的信息反馈更加活跃,师生同心提高学习质量的气氛浓厚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公平、公正、全面和客观的评价能力。

四、教务工作感悟及反思

1.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意识

教导处的日常工作确实很多,学年初,当学生们还沉浸在暑假的惬意中时,我们教导处已经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从课务、班务安排到制定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学生活动;从统一安排本学期的校本培训内容到制定各类教育教学计划;从一年级新生编班到分发各年级师生书本,无一不需要周密考虑、精心安排。开学后,巩固学额、各类统计报表的填写,召开大大小小的会议,承担各类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任务,各种学生的常规检测又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头戏”……一项项繁杂的工作纷至沓来,而又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只有高效地开展工作,才能使教导处工作能够稳步而有序地开展。直到期末复习,我们也在实施“捆绑跟踪”的策略,下沉到薄弱班级、薄弱学科,帮助老师们一同督促学生有效做好期末复习,在中等生与学困生中开展“螺旋式层层过关”的措施,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扎实打好“攻坚战”。“累并快乐着,累并收获着”,我们教导处的同志都有这样的共识,尽管工作是琐碎而又繁重的,但是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工作的辛苦,更多的是充实与快慰,因为只有当你能够正确审视自己价值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所以直到年终岁尾或假期过半,我们也丝毫没有放松自己的工作,而是周到细致地做好了期末的收尾和假期临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