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19:1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虎字的四字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趣的形容成语:
【奥妙无穷】:奥:深奥。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
【枯燥无味】: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
【妙语解烦】: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妙语解颐】: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庆赏无厌】:庆赏:欣赏;厌:厌烦。指某种事物或作品很有趣,令人百看不厌。
【饶有兴趣】: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
【谈论风生】:风生:谈话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形容谈话活跃而有趣。
【谈吐风声】:形容谈话活跃而有趣。
【相映成趣】: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关于成语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用法分析】:狼前虎后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来源】:清·感惺《断头台·党争》:“早知道狼前虎后,一样愤难消。”
【褒贬解析】: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使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拼音】:láng qián hǔ hu
【成语声母】:LQHH
【近似成语】:
后拥前遮:遮:阻拦。形容十分拥挤、喧闹的样子
后巷前街:巷:胡同。指四处的街坊居民
后实先声:声:声势。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武力打击在后
后悔莫及:后悔:事后的懊悔。指事后的懊悔也来不及了。
后患无穷:患:灾难、忧患;穷:尽。指今后的忧患是没有穷尽的。
涂上白,反而黑 (打一字)
说是姓任 (打二字坚果名)
虚心一点争上进 (打一节日名)
王羲之愿写《黄庭经》 (打二字动物名)
挠痒要使劲 (打三字俗语)
人人动手 (打一字)
何以解忧? (打二字娱乐场所)
朝来见古庙 (打一字)
只有海空占优势 (打二字《三国演义》人名)
汉高祖欲废刘盈 (打一成语)
好吃,又好玩 (四字饮料品牌)
来日是大暑 (打一字)
君 (打三字服装名)
男人不干我们干 (打一成语,虾须格)
要案破后客心宽 (打二字城市名)
老鼠不见了 (打一字)
本市一游 (打一字)
如有人缘成姻缘 (打一字)
重逢于六一早上 (打二字神话人名)
当头马 (打二字节日)
椒红韭绿豆花黄 (打一成语)
中山男孩 (打离合字一)
需要下面团结 (打一字)
万般皆下品 (打一学科名)
低声相依来说媒 (打一字)
养儿方能称老子 (打二字食物)
湘莲应知袭人事 (打一成语)
日子变了 (打一字)
江头一人称酒仙 (打一省区名)
以诚而服之 (打二字军事武器)
多才多艺耍得转 (打二字文体项目)
开心看得见 (打二字互联网公司)
老赵一走开,完全就变样 (打一食品)
园外隐约闻猿叫,小桥星月听萧声 (打一节日)
平桥改造见奇观 (打一字)
没点良心人切齿 (打一字)
悟空为大八戒二 (打二字城市名)
闻声一惊,并不难过 (打二字古籍)
小两口阶前排污水 (打一省份简称)
两张五角旧换新 (打一节日)
存心弄得很荒唐 (打二字节日)
一出新情况,就想鼓上蚤 (打一成语)
南京遇雨心中急 (打一节气)
插翅虎碰倒豹子头 (打一成语)
终日望夫夫不归 (打三字航空术语)
挟天子以令诸侯 (打三字战国人名)
仁人有变化 (打二字品牌名)
悟净脱逃 (打一物)
高尔夫球场 (打一成语)
二把手主持全面工作 (打一成语)
翁处不知道 (打五字电视栏目)
唯独老公称娘子 (打一成语)
云长啊云长 (打一成语)
坚 (打一节日)
鼠年预测 (打一词曲牌名)
因有身孕难得一见 (打一成语)
手下接令即放箭 (打一成语)
害怕公开 (打一节气名)
附加税 (打二字教育用语)
“洒家乃七尺男儿也” (打一学科名)
前后乃鼓上蚤必经之路 (打一成语)
都是主人 (打二字城市名)
某男某女 (打一人体部位)
不容分说 (打二字花卉)
一生大笑能几回 (打四字饮料)
甲申千里共婵娟 (打四字口语)
清风拂面中秋夜 (打一成语)
谜作不雅如武大之态 (打三字《水浒传》人物绰号)
话说秦琼 (打三字南北朝人名)
带头哭 (打二字语文名词)
再三问来源 (打一贵州地名)
弑君乃大逆不道 (打一成语)
枝头一点清风里,柳线三垂疏雨中。 (打一城市名)
变相回扣不堪入目 (打一字)
天下无俗人 (打一节气名)
广播降温消息 (打一汉代人名,白头格)
你拍一,我拍一。 (打四字排球术语)
脸上长斑心烦恼 (打五字口语)
睹两边,打中间。 (打三字称谓)
男人的世界 (打二字体育用语)
六一之夜 (打二字节日)
实习烫发 (打二字教育名词)
多半出于虚心 (打二字节日)
一日恰逢兄台来 (打一字)
从头到尾没来过重庆 (打一成语)
曲径长亭外,斜雁西湖边。 (打二字股市用语)
莲花池·白头格 (打一山东地名)
要上南岳打秋千 (打一中国地名,二字)
关键词:汉语成语 日语成语 概念 来源 文化特色
成语结构形式固定、表义生动丰富,是语言在长期频繁使用过程中,以某些典型性为代表约定俗成的产物。中日两国同属亚洲汉字文化圈,语言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成语的概念、来源、文化特色等方面都存在着共性和差异。
一、汉日成语的概念
(一)汉语成语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成语”解释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辞海 语言文字分册》中给“成语”定义为:“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如‘青出于蓝’出于《荀子・劝学》,‘守株待兔’出于《韩非子・五蠹》。”
刘叔新指出,成语的独特之处是在表意方面――表意的双层性。一个固定语,如果有一层字面上(表面上)的意义,同时透过它又有一层隐而不露的意义,而且这隐含着的才是真实的意义,那么就会被大家看做成语。[1]
综合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汉语成语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在形态结构上较为固定,其构成语素不能随意换位,也不能用其他同义语素替换,并且大多为四字结构;在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和引申性,即成语的意思不是其构成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呈现一个整体的意思,并且成语的真实意义往往隐藏在字面意思背后,是一种比喻义、引申义;另外,对成语的准确理解需要具备相应的汉语“百科知识”,[2]即扎根于中华民族社会文化传统、习俗、历史,来源于汉语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经验的知识。
(二)日语成语的概念
《学研国大辞典》中提到“成”时,解释如下:“①昔の人によって作られ、きまった形をとって言いわされてきた言。②熟。”(①古人创作的,有固定形式的习惯的语言。②熟语)
《国大辞典》将“成”解释为:“①古人が作り、しばしば用いられてきた句。成句。②熟、合、合成など、二以上がまとまってできたことば。”(①古人创作的,至今常用的短语。②熟语、复合词、合成词等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语)
《新明解国辞典》对日语的“成”解释为:“①故事に基づいて出来たり有名な古人が言い出したりした熟で、のきいた(含みの有る)表として何かというと引用されるもの。②「用句の称。”(①来源于典故或是出自有名的古人口中的熟语,表达一定的意义且常被引用。②“惯用语”的别称)
综合上述辞典的解释,可以看出日语成语的概念比较宽泛,认定标准比较模糊,无论是构成字数,表达意思,还是来源出处,都没有严格的限定。如:以心心(心领神会)、我田引水(自私自利)、家の犬(丧家之犬)、三の礼(三顾茅庐)、蛇足を加える(画蛇添足)、草を打って、蛇をかす(打草惊蛇)等,日语中的成语既可以由四个汉字构成,也可以由汉字与假名构成,一些词组、句子也可以被认定为成语,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日语辞典中“成”一词还有“熟(熟语)、用句(惯用语)”的意思了。
(三)汉日成语概念内涵与形式结构的对比
综合上述定义,日语中的“成”可以理解为汉语的熟语,即汉语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结构形式,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汉语中的“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成语,汉语中的“成语”大体上相当于日语“熟”中的“四字熟”。因此,日语“成”超出了汉语“成语”的范围,包含的内容更多,更广泛。
汉语的成语、惯用语的结构大都是短语形式,而谚语、格言和歇后语大都是句子形式。日语的成语相当于熟语,包含了谚语、惯用语、四字熟语等。其结构包括了短语形式,如:夫の利(渔人之利)、因果(因果报应)、大器成(大器晚成);句子形式,如:志千里に在り(志在千里)、の目を真珠の中に混ぜる(鱼目混珠)、弓の音にも怯える(惊弓之鸟);两字词组形式,如:守株(守株待兔)、杞(杞人忧天)、完璧(完璧归赵)。
汉民族传统文化喜欢偶数,讲究格式上的对仗和音律上的押韵,所以汉语成语的基本结构是四字短语。而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日语成语虽然也讲究对仗工整,但结构形式上的要求却没有汉语严格。这是由于汉日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汉语归属于汉藏语系,是孤立语,没有词尾变化,汉字是象形文字,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有独立的表义功能,字与字的结合相对容易;而日语归属于阿尔泰语系,是黏着语,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助动词本身存在词尾变化,同时需要相应的助词粘结不同的成分,添加语义或者发挥某些语法功能。因此,日语在语言的构成上不及汉语方便,很多成语不能像汉语成语那样组成严格工整的四字对仗形式。汉语的成语多为四字,格式工整,而日语成语形式多样,造词方式更加灵活。但是,日语成语定型的结构形式一般不能任意改变,这一点与汉语相同,即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日语成语,结构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构成语素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替换,构成成语的各个语素形成一个整体,成语的语义不是各个语素语义的简单相加,而往往是隐寓在成语中的比喻义或引伸义。
二、汉日成语的来源
成语作为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词汇相对于语法,是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新词汇不断产生,旧词汇不断消亡,词的语义也会有所扩大、缩小、转移。然而,成语却相对更加稳定。成语可以反映出一种语言的特点,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响,而在两国文化交流的早期历史中,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远远大于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公元3、4世纪汉字传入日本,日本开始以汉字记录本国语言,并在随后的历史中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假名文字,伴随着汉字传入日本,很多汉语成语也大量涌入日语,今天日语中可以看到很多来源于中国故事典故的成语,它们或者直接照搬汉语成语,或者与汉语成语有着共同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即汉日同源成语。[3]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日本式”成语,即日本民族自己在语言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成语,体现日本社会文化特色的汉日不同源成语。
(一)汉日同源成语
中国成语大多可以在古籍中找到出处,其中包括了古代寓言、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以及截取古文文句构成四字短语等。如:“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草木皆兵”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
日语成语很大一部分也来自汉语古籍。黄靖对《日本谚语成语辞典》中的成语作了统计,分析指出与汉语同源的日语成语谚语共约549条,其中约50%来自中国的古籍。如“三(韦编三绝)”来源于《史记・孔子世家》;“の争い(鹬蚌相争)”源自《战国策・燕策二》;“上花を添える(锦上添花)”源于王安石的诗“丽唱仍添锦上花”所提炼的“锦上添花”。[4]
另外,汉语和日语中都有一些成语来自西方经典以及佛经,如“火中の栗を拾う”来自伊索寓言的“火中取栗”,“因果”、“一托生”、“性成佛”等均出自佛教典籍。
(二)汉日不同源成语
不同源成语是指日本民族自己创造的成语,能够反映本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和认知理解方式。与汉语不同源的日语成语中,有的来自民间流传的生活习语,如:をむ(打马虎眼)、腐って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出自童话故事的,如:けて悔しき玉手箱(后悔莫及)、恐れ入り谷の鬼子母神(不胜惶恐);源于历史故事的,如:小田原判定(议而不决)、洞が(见风使舵);来源于诗歌的,如:酒屋へ三里豆腐屋へ二里(穷乡僻壤)、孝行のしたい分にはなし(子欲孝而亲不待)。
三、汉日成语体现的不同社会文化特色
汉日同源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古代社会文化特色,日语中存在大量的与汉语同源的成语体现出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向往。而汉日不同源成语存在形式上差异的同时,在内涵上所呈现的不同则更加丰富,包括了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心理认知等的不同。汉语成语体现出中国的大陆农耕文化特色,汉民族发源于内陆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注重根据规律的季节变化生息劳作,固守传统、稳定,重视理性和抽象思维。如:安土重迁、开疆拓土、落叶归根、五谷丰登、归马放牛、瓜熟蒂落等。
日语成语体现出日本的海洋渔猎文化特色,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民族最早以渔猎、采集为生,面对海洋的汹涌多变,日本民族性格具有开放性、冒险性,重视实际利益,有危机意识,善于吸收改造他民族的文化,同时海洋性气候湿润多雨,自然富于变化,植物茂盛,种类繁多,日本人对天气、季节、动植物等的感觉敏感细腻,日本人亲近自然、关心自然的特点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のも信心から(精诚所至)、柳に(逆来顺受)、夏の小袖(不合时宜)、六日の菖蒲(明日黄花)、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9.
[2]池上嘉彦,潘钧.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研社,2008:286.
1、然字开头的成语 :然荻读书、然糠自照、然糠照薪、然然可可。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2、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勉强可以的。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激发兴趣,理解成语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光明和欢乐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头脑中的信息量有限,面对约定俗成的四字成语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因此,这需要教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产生理解成语的浓厚兴趣,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正确朗读,品味理解
成语极富表现力,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品味中理解成语的意思。由于教材中的成语一般是四字组成,并且以并列结构形式为主,朗读时往往两字一顿。如:“火树/银花”“冰天/雪地”“天寒/地冻”“争奇/斗艳”等。还有一些代表主谓结构一类的成语(“观者/如堵”)和代表偏正结构的成语(“鹅毛/大雪”“ 莘莘/学子”等)朗读时,也都是两字一顿。但也有一些成语如果读成两字一顿,就会误解其意,甚至弄得面目全非,如“狐假虎威”读成“狐假/虎威”,就会理解成“狐狸假、老虎威”,故正确的停顿应该是“狐/假虎威”;“学无止境”正确的停顿也应该是“学/无止境”。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成语,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准成语固有的语意停顿,才有助于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
2.复习旧知,联系理解
苏教版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学习前面的知识有助于对后面知识的理解,而后面的知识又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如《小鹰学飞》一文中就渗透了“学无止境”“一往无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几个成语的意思;《母亲的恩情》一文中渗透了“舐犊之爱”这个成语的意思。而学习了这些成语之后,又能进一步巩固理解课文。因此,教学成语时可让学生回忆相关课文内容,帮助理解成语意思。
3.图文结合,形象理解
苏教版教材中很多练习的成语后都配有插图,色彩鲜艳,具体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成语。如教学“奋起直追”一词有一定难度,笔者就引导学生看“龟兔赛跑”图,仔细理解图意,了解乌龟是怎样坚持不懈地追赶兔子。这样图文结合,既达到了理解成语,发展语言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二、引导归类,积累成语
苏教版教材安排“熟记成语”这一内容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不能局限于课本、课内,还要延伸到教材之外、课堂之外,因此,教学每一组成语时,笔者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如描写天气寒冷的成语有“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鹅毛大雪”、“雪兆丰年”等;描写热闹场面的成语有“灯火通明”、“火树银花”、“数不胜数”、“观者如堵”等,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课内阅读中搜集相关类型的成语,并在语文活动课上开展“我爱记成语”等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成语积累,还使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在实践中乐此不疲,成为一种爱好。
三、创设情境,运用成语
有人说:积累来的信息不经过运用仍是消极的,只有经过运用,才能使学生获得的信息“活起来”。教学成语时,不能单纯指导学生理解、熟记成语。还要充分利用教材,抓准契机,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成语,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发散思维,灵活造句
通过指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句式或句中不同的位置中运用成语造句,不仅使学生造的句子多姿多彩,而且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发展了思维的发散能力。
2.寻找规律,连词成句
教材中有的成语在意思上是前后联系的,如“灯火通明”、“火树银花”、“数不胜数”、“观者如堵”这几个成语。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用上这些成语说一句话,比一比谁用上的成语最多,结果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一句又一句精彩的内容。
【用法分析】:愣头愣脑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言行鲁莽冒失或发愣的样子。
【成语来源】:《原野》第二幕:“干妈,虎子傻,说话愣头愣脑,没分寸。”
【褒贬解析】: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使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拼音】:lèng tóu lèng nǎo
【愣头愣脑的近义词】:呆头呆脑、愣头磕脑
【成语造句】:
1、原本刘季是不愿意与敌军直接接触,可是樊哙自己愣头愣脑地冲了上去。
2、切原愣头愣脑不分现在的场合问着一旁正在埋头记录的柳莲二。
3、舞池里挤满了五颜六色镶耳穿鼻的靓妹和男孩,一个小子愣头愣脑的晃进了彭坤他们的圈内,想穿过另一边。
4、班上另外三个从北京来的中国学生也和我一样,学得愣头愣脑的。
5、文浩看杨帆愣头愣脑的样子,赶忙解释道:“清风寨是江湖上的六大势力之一。
6、二愣子长得五大三粗、愣头愣脑,这次的装备大多数都让他背了,属于任劳任怨干粗活的。
7、不知道是这些孩子有意还是无意,第一个撞倒钟奎的就是,眼前这一个身穿灰白色对襟汗衫,长得愣头愣脑粗眉大眼的半大男孩。
8、一看到他走进屋的那种愣头愣脑的样子,就惹人发笑。
9、当然了,这不是说文学班的女孩子们都是眼高于顶的主儿,而是萧飞实在是过于低调,看起来又是愣头愣脑的样子,大部分同学对他几乎都没什么印象而已。
10、毕业典礼,也可以说誓师大会结束了,张教官眼睛红红的看着每一个学员,连一向愣头愣脑的二愣子都不敢与其对视。
【成语接龙】:
愣头愣脑 脑满肠肥 肥头大面 面似靴皮 皮相之谈 谈议风生 生关死劫
劫后余生 生死关头 头昏目眩 眩碧成朱 朱槃玉敦 敦本务实 实心实意
意气相得 得马失马 马到功成 成佛作祖 祖宗成法 法不徇情 情景交融
谜底:龙
谜面:腾云驾雾非等闲; 施恩布雨在人间; 家有珠宝寻常事; 统领兵将皆海鲜。 (打一生肖)
谜底:龙
谜面:人要虚心一点 (打一字)
谜底:龙
解析:“虚”字中心为“七”,“七”与“人”、“一点”可组成“龙”字。
谜面:叶公吃惊 (打一动物)
谜底:恐龙
解析:根据“叶公好龙”之典,叶公是害怕真龙的。
谜面:红极一时能震主 (打四字电影名)
谜底:赤子威龙
解析:“红”义为“赤”,“一时”指“子时”,“震主”别解为“威胁到君主”。
谜面:庭前乱,花草尽,人影空 (打字一)
谜底:龙
谜面:哪吒不闹海,武松不过冈。 (打一成语)
谜底:生龙活虎
解析:哪吒不闹海“龙”王就不会死,武松不过冈老“虎”也就活生生。
谜面:小小脑袋三角形,酷似蜥蜴爱爬行。 (打一动物)
谜底:变色龙
谜面:土皇帝 (打二字中药)
谜底:地龙
谜面:生来铜头铁臂,一挤就流眼泪,家家都要用倒,劝你不要浪费。 (打一物)
谜底:水龙头
成语相沿习用已久,人们对其“约定俗成”自有一番道理:成语节奏鲜明、平仄多变,音乐性较强,便于人们记忆和口耳相传。除此以外,作为四字格,它还有其他认知方面的优点:
﹙一﹚结构定型化:成语符合成年人短时记忆容量,达到了最佳记忆标准
人脑处理或记忆信息是以组块为单位的,组块无论大小均作为一个单位被处理和记忆。人脑信息处理区的容量一般为五个组块,超过五个,会给信息处理带来困难。四字格正好是一个字一个组块,加上结构关系一个组块,刚好是五个组块。更重要的是,人脑在长时记忆区记忆,是把四字格作为一个组块来记忆,使用时,也是把四字格作为一个组快来使用,这样既节省了记忆区和处理区的容量空间,又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语言效率。成语大多是四字格,在认知上有很大优势。
﹙二﹚作为独立的认知单位,成语有意义整体性
作为独立的认知单位,成语是已经组装好了的结构,使用者能自如运用它。而且每使用一次就固化一次其结构,而固化程度较高的语言单位自动化程度也较高,决定了部分成分的出现可以激活整个成语。人们听到成语的前两个字,大体可以预见整个成语;有三个字出现,后两个字被激活的可能性就是100%了。所以,大多成语中只要出现几个先锋项,就可以激活头脑中相应的固化成语,进而补足其缺损的语义成分。如“防微杜渐、文过饰非、含辛茹苦、偃旗息鼓”等成语,根据其中较熟悉的字可以激活居于相同奇、偶位置上较陌生的另一字,进而补全整个成语。
﹙三﹚结构对称性
有人统计,具有对称性的成语在汉语成语中的比例高达40%。从形式上看,这种对称可以分为全对称结构﹙成语前后两部分整体对称﹚和半对称结构﹙一部分对称﹚;从意义角度分析,分为对举式结构﹙前后意义相近相关的﹚、对比式结构﹙前后意义相反的﹚、对偶式结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句并列在一起,语义相关或相近﹚。那么对称性成语前后两部分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格式塔”结构单元,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凡是对称的事物均易于记忆,具有一定的认知优势。认知心理学实验[5]表明:“语义结构对称的成语的短时获得量和短时保持量均高于非对称成语;进行'初步估计汉语成语的信息量'的汉字猜测实验、猜测语义结构对称的成语时,猜对第三,四位上的汉字更容易,说明这种成语前行汉字对后续汉字的制约作用。”格式塔心理学也解释说,在一种符号系统中,后续的符号对先前的符号的依赖性越强,在记忆中越容易组织成同一块,或者记忆的单位。相同的词性和语法结构更易于辨识和记忆,因为这种规律本身限制了选择的可能性。符号负载的新信息少,加工比较容易,速度也较快,准确率较高。而且这种组织越完善,越有规律性,信息冗余度就越大,需要记忆的新信息量就越小,对记忆的促进作用越大。信息论的解释,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后出现的符号要受到语词中字与字之间语法和语义联系的制约,而非完全随机的排列,这样极大地减少了其所负载的信息量,同时增加了信息冗余度。如“鬼使神差”、“改弦更张”、“耳濡目染”这一类成语前后两部分连结强度较大,前面的字对后出现的字的预测作用很大,不确定性很低,有利于人们的认知。心理学还做过其他类似的实验[6],最后得出结论,成语的识别具有“结构对称效应”。
﹙四﹚认知理据:意义双层性
人的认识过程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隐喻就是用具体、个别的例子来比喻抽象的、一般的情况。一见到成语时,人们的头脑就会根据成语的字面意义形成一种意象,这些意象要略就是该成语比喻义的基础。“意象学说”证明了一个这样的事实[7],成语比喻义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是认知体系,即大脑中“比喻联想”作用的结果。心理语言学研究也表明要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并在话语中正确使用它,就有必要了解其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比喻关系。
二、成语的显性心理分析
有些成语本身会折射出一些心理状态、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心理学思想和心理学原理,我们来进行部分举例。
﹙一﹚关于心理状态的成语。心平气和、暴跳如雷、心花怒放、悲痛欲绝、惊魂未定、胆战心惊、心乱如麻、垂头丧气、闷闷不乐、怒不可遏等。﹙二﹚反映心理学思想的成语。天人论﹙天理昭彰、顺天应人﹚,神行论﹙心宽体胖、形神俱灭﹚,习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习与性成﹚,知情论﹙无知无畏、急中生智﹚,知行论[8]﹙知易行难、行成于思﹚。﹙三﹚反映心理学范畴的成语。感知﹙春寒料峭、触目惊心﹚,记忆﹙刻骨铭心、博闻强识﹚,思维﹙深入浅出、见微知着﹚,想象﹙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注意﹙心不在焉、聚精会神﹚,情感﹙忠心耿耿、心有余悸﹚,意志﹙破釜沉舟、废寝忘食﹚,错觉﹙恍如隔世、一日三秋﹚,个性心理﹙我行我素、坚韧不拔、宁死不屈、苟且偷生﹚。﹙四﹚反映心理学效应的成语。暗示效应﹙草木皆兵、指鹿为马、杯弓蛇影﹚,从众效应﹙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禁果效应﹙得寸进尺、矫枉过正﹚,马太效应﹙锦上添花,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权威效应﹙狐假虎威、金口玉言、一字千金﹚,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安慰剂效应﹙掩耳盗铃、此地无银三百两﹚,刻板效应﹙无商不奸、刻舟求剑、因循成误﹚,首因效应﹙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物以类聚﹚,旁观者效应﹙袖手旁观、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心理摆效应﹙喜怒无常、阴晴难测、大喜过望、乐极生悲﹚。
三、成语误用心理分析
【用法分析】:牛鼎烹鸡作宾语、定语;指大材小用。
【成语来源】:《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褒贬解析】: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使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拼音】:niú dǐng pēng jī
【英语翻译】:break a butterfly upon the wheel
【成语声母】:NDPJ
【牛鼎烹鸡的近义词】:大材小用、牛刀割鸡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作更高一些的官。”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呵。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近似成语】:
鸡鹜相争: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鸡犬相闻:指人烟稠密
鸡犬不宁:宁:安宁。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
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指具有这类技能的人。常形容偷偷摸摸等不正当的行为。
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
【成语造句】:
1、搬动这么个不大的设备,居然调来了一台大吊车,岂不是牛鼎烹鸡。
2、牛年初创短信,好像吴牛喘月,本意牛鼎烹鸡,哪料蜗行牛步。
3、其实,即使在近现代,捕鲨也没象王木木这么样要用大炮轰的,不说是大炮打蚊子吧,却也有点牛鼎烹鸡了。
4、在日本,即便是从国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也无望进入日本大企业,因为他们被认为是牛鼎烹鸡。
5、牛马风尘辟路径,牛鼎烹鸡赋新意。
6、二人顺顺利利地取来了他们所需的衣物——完成这项任务对他们任何一个来讲都是牛鼎烹鸡,只不过九成九的精力都耗费在了对方身上,倒也着实不轻松。
7、杀鸡焉用牛刀或者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做小事情不必用大器械或者费大力气。
【成语接龙】:
牛鼎烹鸡 鸡虫得丧 丧家之狗 狗急跳墙 墙花路草 草头天子 子虚乌有
有生以来 来历不明 明见万里 里外夹攻 攻其不备 备尝辛苦 苦不堪言
言论风生 生死与共 共为唇齿 齿若编贝 贝阙珠宫 宫邻金虎 虎略龙韬
带有虎蛇的成语:
虎头蛇尾、 握蛇骑虎
带有虎字的成语:
一、在第一位:
虎背熊腰、虎变龙蒸、虎不食儿、虎步龙行、虎超龙骧
虎党狐侪、虎荡羊群、虎斗龙争、虎而冠、虎据龙蟠
虎踞鲸吞、虎踞龙盘、虎踞龙蟠、虎口拔牙、虎口逃生
虎口余生、虎窟龙潭、虎狼之势、虎略龙韬、虎落平川
虎落平阳、虎珀拾芥、虎入羊群、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虎视眈眈
虎头蛇尾 、虎头燕颔、虎尾春冰、虎卧龙跳、虎啸风生
虎穴狼巢、虎穴龙潭、虎掷龙拿 虎体熊腰、虎头虎脑
虎视耽耽、虎兕出柙
二、在第二位:
帮虎吃食、暴虎冯河、豺虎肆虐、刺虎持鹬、打虎牢龙
雕虎焦原、调虎离山、恶虎不食子、饿虎饥鹰、饿虎扑食
饿虎扑羊、饿虎擒羊、饿虎吞羊、饿虎之蹊、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放虎归山、放虎遗患、放虎自卫、
风虎云龙、伏虎降龙、 官虎吏狼、狐虎之威、画虎不成、
画虎不成反类狗、画虎不成反类犬、画虎成狗、画虎画皮难画骨、
画虎刻鹄、画虎类狗、画虎类犬、假虎张威、酒虎诗龙、
拒虎进狼、踞虎盘龙、老虎头上扑苍蝇、老虎头上搔痒、
两虎相斗、两虎相争、龙虎风云、捋虎须、猛虎插翅、
猛虎出山、猛虎深山、猛虎添翼、骑虎难下、如虎得翼、
如虎傅翼、如虎生翼、如虎添翼、豕虎传讹、谈虎色变、
为虎傅翼、为虎添翼、为虎作伥、卧虎藏龙、柙虎樊熊、
绣虎雕龙、杨虎围匡、养虎留患、养虎伤身、养虎为患、
养虎贻患、养虎遗患、养虎自毙、养虎自残、养虎自啮、
养虎自啮、养虎自贻灾、养虎自遗患、一虎不河、
引虎拒狼、引虎入室、引虎自卫、与虎谋皮、与虎添翼
众虎同心、捉虎擒蛟、纵虎出匣、纵虎出柙、纵虎归山
三、在第三位: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豺狼虎豹、
鸱目虎吻、鸱视虎顾、垂饵虎口、春冰虎尾、打马虎眼、
打死虎、大人虎变、大贤虎变、风从虎,云从龙、凤叹虎视、
甘冒虎口、狐假虎威、狐藉虎威、虎头虎脑、将门虎子、
鲸吞虎噬、九关虎豹、九阍虎豹、骏波虎浪、狼飡虎食、
狼飡虎咽、狼餐虎噬、狼餐虎咽、狼虫虎豹、狼顾虎视、
狼前虎后、狼飧虎咽、狼贪虎视、狼吞虎餐、狼吞虎噬、
狼吞虎咽、麟角虎翅、龙驰虎骤、龙蹲虎踞、龙幡虎纛、
龙飞虎跳、龙化虎变、龙江虎浪、龙精虎猛、龙拏虎攫、
龙拏虎跳、龙拏虎掷、龙盘虎踞、龙盘虎拏、龙蟠虎伏、
龙蟠虎踞、龙蟠虎绕、龙跧虎卧、龙潭虎窟、龙潭虎穴、
龙腾虎蹴、龙腾虎踞、龙腾虎啸、龙腾虎跃、龙腾虎踯、
龙腾虎掷、龙跳虎伏、龙跳虎卧、龙威虎震、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龙骧虎啸、龙骧虎跱、龙翔虎跃、龙行虎变、
龙行虎步、龙吟虎啸、龙跃虎踞、龙战虎争、龙争虎斗、
龙争虎战、龙睁虎眼、马马虎虎、身寄虎吻、委肉虎蹊、
舄乌虎帝、笑面虎、熊据虎跱、熊腰虎背、燕额虎头、
燕颔虎颈、燕颔虎头、燕颔虎须、羊落虎口、羊入虎群、
羊质虎皮、鹰瞵虎攫、鹰瞵虎视、鹰视虎步、鹰扬虎视、
鹰扬虎噬
四、在第四位:
杯弓市虎、藏龙卧虎、除狼得虎、打死老虎、断蛟刺虎
冯河暴虎、割肉饲虎、宫邻金虎、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饥鹰饿虎、降龙伏虎、九牛二虎之力、酒龙诗虎、拒狼进虎、
开柙出虎、离山调虎、鲁鱼帝虎、马马虎虎、盘龙卧虎、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前门去虎,后门进狼、潜龙伏虎、
敲山振虎、敲山震虎、乔龙画虎、驱羊攻虎、人中龙虎、
如狼如虎、如狼似虎、如龙似虎、三人成虎、三言讹虎、
生龙活虎、势成骑虎、投畀豺虎、畏敌如虎、握蛇骑虎、
以肉啖虎、以肉喂虎、以肉餧虎、引狼拒虎、鱼鲁帝虎、
云龙风虎、照猫画虎、坐山观虎斗
五、14个在其他位置: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
初生之犊不惧虎
初生之犊不畏虎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苛政猛于虎
拉大旗作虎皮
前怕狼,后怕虎
前怕龙,后怕虎
乳犊不怕虎
三夫成市虎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里,才能达到有效积累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词汇。
感悟与积累应该并重,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在教学《种一片太阳花》时,我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太阳花长大时秆和叶的特点。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中描写性的语句――“……很快,叶叶秆秆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像法兰绒一般,厚厚地铺了一地……”然后,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法兰绒布料拿出来,让学生摸一摸,亲自感受一下,再引导学生朗读原句。学生在接触^法兰绒之后,对文中的语句有了更深的感悟。此时,我又突出了语句中“细细、小小、嫩、密密麻麻、铺”等词语,引导学生再读,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太阳花幼芽、秆叶的特点,还收获了语言与情感的积累。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书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积累的质量。如教《白杨》一课时,在课堂接近尾声时,学生提出课文中有一处错误――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写道:“‘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这里的“分辩”一词改用“争辩”更准确。我没有急着回答,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立刻行动起来,有的读书,有的查字典,还有的围在一起讨论。一会儿,一个学生举手说:“‘辨’是区分、辨别的意思。课文中用的是‘辩’字,这个字就是辩论、争论的意思。所以课文中用的没错。”这个学生刚说完,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两个词的意思是相近,但‘争辩’显得争论得更激烈一些,而‘分辩’更平和一些。联系上下文,我觉得姐弟俩当时没有争辩,而是分别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所以用‘分辩’更符合当时的情景。”在这样的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对相近词语的掌握更加准确了。
因此,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环节时,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积累。
此外,在汉语言词汇库中,有很多词汇具有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教师可选取合适的词汇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有效的积累。如成语和四字词语,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含数字的“五颜六色”、含有动物的“狐假虎威”、带有植物的“百步穿杨”、含有相对词素的“欢天喜地”、一三两字相同的“克勤克俭”等,教师可采取成语接龙、讲成语故事、成语表演、猜词比赛等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将成语教学与游戏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积累内容的感悟与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