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教师支教工作总结

数学教师支教工作总结

时间:2022-08-26 01:49:07

数学教师支教工作总结

第1篇

各有关学校: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将于2020年10月底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地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效进行评价,为做好迎查工作,各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要根据评价内容,认真准备好各类档案材料,材料不全的要及时补充完善,做好迎查准备。各学校务于10月23日前将档案材料整理好,所有材料一式2份,学校自存1份备查,上报县教体局人事科1份,汇总整理全县档案。

根据评价指标,学校应整理以下方面的档案材料:

1.受援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受援学校根据选派计划制定支教教师教学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福利制度等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措施。(要求提供完善相关制度)

2.派出学校根据选派计划、方案等文件选派教学能力强、素质高、表现好,教育教学工作认真的骨干教师进行支教。提供《支教教师花名册》,《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要求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上报名人数要多于支教选派人数,从报名人员中选出优秀的去支教)。

3.选派学校、受援学校与选派教师签订三方协议。

4.支教教师按要求及时到达受援学校支教。(要求提供支教介绍信,并按介绍信上的报到时间到受援学校支教,有相应的报到记录或接待记录、照片、签到表、支教教师考勤表等材料)。

5.支教教师到受援学校支教时间达到2个学期。(提供支教教师签到表、考勤材料)。

6.支教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按照受援学校要求授课(带班),教学课时量达到学校规定要求,不低于省定标准,课时量达不到的将相应扣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两学期排课计划、教学安排,支教教师两学期实际上课课程表、上课到岗情况考勤表、教案等)。

7.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示范教学、专题报告、集体教研等形式指导和推进受援学校教师开展培训和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提供教研活动计划、方案;支教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材料)。

8.支教教师日常管理。受援学校加强支教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受援学校管理考勤到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日常管理、考勤材料)。

9.支教教师管理、考核。受援学校对支教老师支教期间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运用的不扣分,考核结果未运用的扣分。(要求提供支教教师年度考核材料;所教课程成绩提升情况;受援学校支教教师的工作总结;考核结果运用资料等)

10.积极促进派出学校受援学校教学交流。受援学校通过支教教师加强与派出学校联系、交流,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得分;否则,不得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与派出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的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1.支教工作总结。支教工作结束后,支教教师对支教情况做总结,并形成工作总结。(要求支教教师提交工作总结)。

12.对支教教师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在教学管理、课时安排等工作中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实行统计管理。(要求提供相关佐证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3.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生活和工作。受援学校负责人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其安心支教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支教工作顺利进行。(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4.积极配合派出学校和支教教师工作。组织受援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与支教教师结对跟学,加强与派出学校的交流,组织干部职工观摩学习支教教师和派出学校的先进经验,切实通过支教工作提高办学教学水平。(要求提供结对跟学、组织观摩学习相关材料)。

15.对支教教师生活保障落实情况。受援学校保证支教教师支教期间的安全,为支教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用品和保障,为支教教师安排适宜居住的周转宿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提供保证支教教师安全、提供生活保障的相关制度及落实材料;周转宿舍照片(结合现场满意度调查情况);提供就餐方便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16.支教教师担任班主任情况。(要求提供班主任相关材料)

17.支教教师公开课开展情况。每位支教教师在受援学校开设不小于4 节公开课的,不足的扣分。(要求提供开设公开课计划、通知、课件或教案、开公课总结等材料)。

18.支教教师教研情况。支教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求提供教学研究相关证明材料)。(结合对同事的调查问卷)。

19.带徒情况。每位支教教师与1-2 位教师结对,并言传身教,提高其教学育人和管理水平。(要求提供课程安排材料;结对教师名单、工作心得;支教教师工作总结;.受援学校考核)。

第2篇

一、西北师范大学开展实习支教工作的背景

(一)新疆自治区全面实施“实习支教计划”,西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

新疆自治区为“双语”教学,从2007年9月开始,全面开展了自治区高校师范专业和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度作,即“实习支教计划”。2008年起,新疆可派出的高年级大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决定协商选派西北师范大学高年级师范生到新疆基层地区实习支教。甘肃省自治区教育厅同意开展此项工作,并给予大力支持下。2008年9月,学校对口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实习支教工作,派出首批实习支教师生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工作。

(二)新疆阿克苏地区“双语”师资短缺的教育现状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自治区西南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3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75%。阿克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遇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双语”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占多数人口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亟待发展,本土教师在发挥教育功能中遇到的语言问题成为阿克苏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开展高校师范类本科学生实习支教是阿克苏地区教育所急需且切实可行的。

(三)西北师范大学“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办学理念与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多年来在办学中始终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办学方向,一直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主动适应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全方位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探索形成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师范教育创新办学模式,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西北师范大学开展新疆实习支教的主要做法

(一)各方努力配合协作,精心组织,打造精品工程

1.校地领导高度重视,奠定良好工作基础

实习支教工作顺利开展,与甘肃省教育厅、新疆自治区教育厅高度重视,阿克苏地区教育局、相关县市教育局、实习支教所在学校密切配合,西北师范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学校党委、行政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先后七次前往阿克苏地区护送慰问实习支教师生。

2.全员参与和注重实效的务实作风保证了合作共建的全面实施

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处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相关学院领导为成员的西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工作会议,对实习支教工作进行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完善和改进制定下一批工作计划。领导小组统筹兼顾,积极协调,保证了实习工作顺利展开。

3.创新实习支教工作机制,保证工作持续开展

会同新疆自治区教育厅、阿克苏地区教育局及时研究和解决实习支教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广泛的宣传与动员,组织实习支教摄影展、实习日志展,在全校师生中营造全员参与氛围,使更多优秀学习能参与到实习支教这项事业来;为实习支教师生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与实习学校签订《实习支教安全协议书》,积极探索与实习学校协同开展实习支教工作的有效机制。

4.推动实习支教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进程

制定《西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使西北师大实习支教每一位参与者都行有规、动有矩,有力保障实习工作的展开。

5.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祖国统一

考虑到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占75%的事实,为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当地生活,学校聘请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对实习支教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和岗前培训,向同学们讲述民族风俗与禁忌,讲授一些维吾尔族日常用语;编印介绍支教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和风土人情的材料,使同学们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接触时注意民族禁忌与礼貌礼节;同时要求学生签订《赴新疆实习支教承诺书》,保证遵守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6.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安排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担任带队教师,从而保证教师指导作用能更好地发挥;考虑到兰州距离阿克苏较远,学校积极与兰州铁路部门协调,为同学们购置卧铺车票;每次出发时定做统一样式的帽子或T恤衫,便于了学生上下车的管理;妥善解决实习支教学习参加四六级、研究生、公务员考试等问题。

(二)妥善处理实习与支教之间的关系,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1.明确基地学校在学生实习支教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要求基地学校成立由实习基地学校相关领导、部分指导教师以及西北师大带队教师组成的“实习基地学校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总体安排、协调实习工作,推荐实习指导教师;制定接收实习生的计划,安排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和开展教育实习,组织完成实习生的实习成绩评定工作。

2.强化学校带队教师对学生实习支教工作的引导作用

学校要求带队教师全程驻点阿克苏地区进行巡回指导,与学生保持信息畅通,全面负责学生教学指导、组织管理工作。

具体责任:负责实习前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工作,结合各学科开设的相关课程加强微格教学培训,每个学生微格教学培训不少于6学时;与实习基地学校协调,落实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实习过程中,对所负责的实习基地学校进行巡回检查,协调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对实习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检查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和实习质量;总结实习工作,负责实习资料的整理、汇总,推荐优秀实习学生。

3.积极鼓励实习支教学生在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对实习支教学生实习工作提出了明确、严格要求。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调查等三个方面。

教学工作: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做到听课不少于30节,教案不少于16个,上课不少于40节。

班主任工作:实习生应根据教育方针和实习基地学校的

具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原班主任处理日常事务,根据需要进行学生的个别教育和家访工作;能关心爱护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做好班主任工作总结。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调查:能结合实习民族地区基地学校和班级实际,恰当选定调研主题,积极主动地开展与基础教育有关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三)学校相关保障措施

1.进行课程调整,使教师教育类课程前置

参加春季学期(第6学期)支教学生的课程调整:教师教育类课程提前在第5学期后半学期开设,专业必修课程推迟在第7学期修读。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学分修读情况自行在第7、8学期安排修读。

参加秋季学期(第7学期)支教学生的课程调整: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正常学期进行,专业必修课程推迟在第8学期前半学期补修。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学分修读情况自行在第8学期安排修读。

2.学业政策方面予以倾斜,缓解学生补修课程压力

为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实习支教工作,同时减缓参加实习支教学生毕业学分不足及补修课程的压力,对实习支教学生在学业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具体方案为:给予实习支教学生8学分的“教育实习”必修学分、10学分的“实习支教”选修课程学分;在毕业学分审核时,对实习支教学生给予3-4学分的机动学分;参加实习支教的学生自动获得学生“素质拓展”6学分中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2学分。

3.同等条件下,在“推免”、各类评奖、评优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第3篇

关键词 随班就读任职教师 社会支持 职业适应

分类号 G760

1.问题提出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倡导以及我国切实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迫切需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班就读逐渐成为了我国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据教育部2011年的公报,目前全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特殊学生总数的56.49%。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随班就读学校的实际教学质量并没有像数字统计那么让人乐观,这些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的教育质量、个人的发展状况和自身潜力的实现程度,并不理想。同时,教育对象的改变使随班就读任职教师面临教育环境、工作交际对象、工作任务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他们对这种变化的适应水平不高,大多教师缺乏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高效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有的甚至没有形成基本的对随班就读的高度认可和对特殊儿童充分接纳的态度。并且,已有研究表明,在所有影响教师职业适应水平的因素中,社会支持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即从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人手,探讨社会支持与其职业适应的关系,以期从支持的角度为提高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水平提供一定建议。

有学者指出,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以适应职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的能力,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联合会认为,职业适应不仅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等的适应过程,还是一种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将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定义为: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应对因教育对象改变而带来的新要求和挑战时不断调整自身,与新的教育对象、环境和条件进行互动和作用的状态和结果。在本研究中,重点考察目前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对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任务所必备能力和素质的具备程度。

2.研究方法

2.1对象

结合我国随班就读教学的现实情况和以往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界定为:普通中小学中正在承担随班就读学生各个学科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但不包括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专项训练和额外辅导的资源教师。

本研究依据整群抽样以及方便抽样的原则,选取北京市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56份,回收率95%。同时剔除由于填答内容大面积缺失、雷同或难以辨认造成的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437份,总有效率91%。被试基本信息详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自编《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问卷》

综合以往教师职业适应问卷的结构以及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编制《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问卷》,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正式问卷形成之前进行预测,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问卷由四个因子构成,即教育对象适应、知识适应、技能适应及心理适应,四个因子共解释总变异量的67.335%。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937和0.851。效度采用内容效度、专家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考察,均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正式问卷进行施测。问卷采用李克特式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越高。

2.2.2《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台湾学者陈钰萍编制的《国小教师社会支持量表》,并依据文化适用性、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进行修订,形成《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社会适应量表》。该量表的因子有两种分类角度。按照支持的性质,分为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和讯息支持,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9、0.939、0.947;按照支持的来源,分为家人支持、同事支持、领导支持和学生家长支持,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22、0.939、0.965、0.953。修订后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2,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量表采用李克特式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2.3数据统计

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运用相关分析考察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其结果见表2。

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各个维度与不同来源和性质的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中,除教育对象适应与家长支持、工具性支持和讯息支持之外,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

3.2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情况比较

将支持总分最高和最低的27%被试分别编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以职业适应的总体水平为因变量,以适应水平的高低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职业适应上有极其显著差异(p

3.3不同支持源、不同支持水平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比较

将不同支持源的得分按照最高分和最低分的27%进行高低分组,以职业适应总分和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分别以不同支持源的支持水平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4至表7。

3.3.1以家人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家人支持水平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适应及其各个因子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3.3.2以同事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同事支持不同水平在职业适应及其各个因子上的主效应都达到显著或极其显著水平(p

3.3.3以领导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领导支持水平的高低对于教师职业适应及其各因子的得分高低有着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影响(p

3.3.4以家长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家长支持水平不同的教师在除“教育对象适应”之外的各个因子以及职业适应总体水平上均表现出极其显著差异(p

3.4不同支持性质、不同支持水平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比较

将不同支持性质的得分按照最高分和最低分的27%进行高低分组,以职业适应总分和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分别以不同支持性质的支持水平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8至表10。

3.4.1以情感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情感支持水平在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总体水平及其各个因子上的效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说明得到较高水平情感支持的教师在整体适应水平及其各个方面的表现都远远优于情感支持水平较低的教师。

3.4.2以工具性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工具性支持水平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适应总体水平以及知识、技能和心理适应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p

3.4.3以讯息支持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除“教育对象适应”外,讯息支持在教师职业适应及其他因子上的效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p

3.5不同支持来源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预测

分别以不同社会支持源为预测变量,职业适应总分及各因子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1。

在以适应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同事支持和领导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两者能够联合解释职业适应总分15%的变异量,其中以同事支持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14.3%,领导支持可以解释0.7%。

在以对象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仅有同事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但解释力较弱,仅有2.5%,说明同事支持对教师适应教育对象的水平影响不大。

在以知识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领导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解释职业适应变异量的16.3%。

在以技能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同事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解释职业适应变异量的12.9%。

在以心理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同事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解释职业适应变异量的10.7%。

3.6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预测

分别以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为预测变量,职业适应总分及各因子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2。

在以适应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情感支持和讯息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共同解释职业适应15.6%的变异量,其中以情感支持的解释力最佳,达到14.3%,讯息支持的解释力为1.3%。

在以对象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但仅能解释总变异量的5.6%,其中情感支持解释3.6%,工具性支持解释2%。

在以知识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讯息支持对其有显著预测作用,可以解释16.7%的变异量。

在以技能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情感支持和讯息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共能解释总变异的14.3%,其中讯息支持的解释力较佳,为12.9%,情感支持可以解释1.4%。

在以心理适应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讯息支持同样进入了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10.7%。

4.讨论

4.1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总体水平及各因子得分与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及各因子得分间均存在显著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讯息支持和工具性支持与教育对象适应不存在显著的相关之外,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其他各个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支持源、支持性质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且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支持源、支持性质间也存在显著相关,这充分表明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之间有显著的共变关系。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教师一般社会支持的增加有助于教师压力的缓解和适应性应对方式的采用,吴玉锋的研究也表明,诸如家庭支持、学校领导及同事支持、生活关怀等社会性因素对教师的综合职业适应水平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适应问题多源自于知识、技能的缺乏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挫败感和低成就感,这时,校长、同事往往能够为教师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教学上的帮助,家庭以及特殊学生家长的支持也能让教师有效缓解教学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以更好的状态和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4.2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职业适应总体水平及其各个方面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职业适应情况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社会支持水平越高,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无论是整体水平还是各个适应方面都越好,高支持水平的教师更容易接纳班中的特殊儿童,能够更快适应随班就读工作对自身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地应对随班就读工作可能带来的焦虑和挫败感。这一结果从整体上说明了为随班就读任职教师提供社会支持在提高其职业适应水平上的重要作用。

就不同的支持来源来看,家长不同支持水平在职业适应的总体水平上主效应显著,并且高家长支持水平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知识、技能和心理适应方面显著高于家长支持水平较低的教师,但在教育对象适应上,家长支持水平不同的教师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教师能否很好地接纳班中的特殊儿童、适应纳入了特殊儿童后个别差异较大的教育对象,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育、生活阅历、本身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某些个性特征或领导、同事支持、学校氛围营造等外部因素,而与特殊儿童家长能否给予支持没有直接关系。本研究中,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对“教育对象的适应”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实际上考察的是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接纳态度,而在以往国内外考察随班就读任职教师态度的研究中,也鲜有将家长因素作为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并报告显著影响,因此,家长支持水平不同的教师在对教育对象的适应上未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除家长支持之外,家人支持、校长支持和同事支持在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总体水平和各个方面的主效应都达到显著或极其显著水平,说明家长、校长以及同事提供的支持能够有效帮助随班就读任职教师提高职业适应水平。相对于特殊儿童家长来说,自己的家人、校长以及同事提供的支持较为直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校长的支持能够为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参加随班就读专业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随班就读素养;就教学案例中的困惑和问题与同事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有效帮助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解决问题,获得信心;此外,家人提供的支持能够有效缓解教师在教育特殊儿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鼓励其在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取得进步,提高应对变化的能力。

就支持的不同性质来看,工具性支持和讯息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总体水平以及除“教育对象适应”之外的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如前所述,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对特殊儿童个体和本身的接纳和认可可能与其获得的与工作相关的实物、经费支持或知识、资讯支持并没有直接关系,而这些工具性支持和讯息支持往往能够激励或帮助教师在从事随班就读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和任务。

4.3特定来源和性质的社会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具体表现不同

此外,本研究还对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总体水平和各个因子得分的预测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支持的来源上看,在适应总分、教育对象适应、技能适应以及心理适应上,同事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在适应总分和知识适应上,领导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从支持的性质上看,情感支持对适应总分、教育对象适应和技能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讯息支持对适应总分、知识适应、技能适应及心理适应均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工具性支持仅对教育对象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综合分析发现,领导、同事支持以及讯息、情感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及各因子得分的预测作用相对较大,这源于这些支持为教师提供的帮助往往较为直接,例如领导的重视和同事之间的交流能够直接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所提高,同时,经验分享和问题探讨等讯息支持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直接指导,而情感支持为教师调整心态、正视挫折提供帮助。因此,这些不同角度、不同性质的支持能够有效提高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家人支持和家长支持均未对职业适应及各因子产生回归效应,究其原因,可能由于与校长、同事支持相比,家人支持是随班就读任职教师支持来源中相对稳定的一个,在教师从事随班就读工作前后并没有大的变化,而本研究考察的是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对新工作对象、内容、任务方面的适应情况,因此影响较小。郭黎岩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此外,特殊儿童家长提供的支持往往是间接的,并不能直接提高教师对随班就读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这可能是其未能预测职业适应的原因。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虽然校长支持、同事支持、情感支持、讯息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都对职业适应的总体水平或某些方面产生了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整体来看解释力并不强,这充分说明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受到除社会支持之外的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教师本身的个性特征、教学效能感、胜任力、归因风格以及学历、职称、教龄等教师职业特征因素,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5.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问卷》和修订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社会支持量表》探讨了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与其社会支持有着较强的共变关系,社会支持高低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适应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看,校长支持、同事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和讯息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预测力相对较强,而家人支持、家长支持以及工具性支持相对较弱。

5.2建议

5.2.1加大学校领导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营造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围

事实证明,学校领导对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有助于为整个学校营造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围,形成接纳、认可特殊学生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同时,校长往往能够为学校教师争取和创造更多的专业资源和培训机会,鼓励教师更多地参加特殊教育相关的职后培训,自学特殊教育知识,从而有效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最终更快、更好地适应随班就读工作。另外,如果校长能够积极听取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建设性建议和反馈,并且肯定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和成绩,无疑将提高其对新教育对象、工作内容的适应水平。同时,李永鑫、王健等人的研究均表明,来自于领导的关心和沟通满意感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工作满意度等都有显著影响,因此,学校领导的支持能够有效促进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和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适应水平的提高。

5.2.2为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几乎所有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均未接受过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的培训,因此在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初期会遇到各种各样超出他们知识和经验范围的问题,并且难以预见工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导致出现一定的沮丧、低成就感等消极情绪。此时,同事之间的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往往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彼此提供知识、技能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重要支持,同时,本研究也表明,讯息支持对于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而在随班就读工作的背景下,同事提供的支持多为讯息性的,能直接服务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关研究也表明,同事在教学上的意见、建议是教师最重要的支持资源之一,教师间的同事行为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这些都是促进教师适应水平的重要因素。

第4篇

一、发挥教师党支部主体作用。

1.坚持党建引领,规范党的组织生活。

现代城市系教工党支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党支部建设的首位,坚持用党章党规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不断增强教师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使教师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守纪律和规矩,健全各项制度,开展日常基础性工作,加强对教师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

2020年3月26日完成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建立现代城市系党总支和教工党支部,选举产生总支委员会委员5名,教工支部委员会委员3名,现有教师党员17人。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及时检查全体党员教师与分管领导王军书记的三会一课记录本及学习笔记,均严格按照学院建议的内容进行学习记录。党支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宣传、落实到位,保质保量地学习学院建议学习的党的各项理论政策。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党支部书记张政梅书记与王华蓉、杨帆等非党员同事进行谈心谈话,了解非党员同志的工作、生活困难,及时进行解决。

2. 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促进中心工作。

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建设相结合,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相结合,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相结合。系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解决师生困难,如窗帘问题、用电问题、电脑问题等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教育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落实“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要求,重点发挥系部党建引领工作优势,重点聚焦贫困家庭学生,重点突出教育保障、学生资助,帮扶学生学习生活,关怀学生心智情感,教育学生知恩感恩,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志向,促进家庭贫困学生全面健康成长,2020年10月23日,现代城市系教工党支部启动“一对一”结对帮扶微爱助学活动。通过活动,党支部及时帮助贫困、困难师生解决问题。

党支部落实学院党员干部网格化联系服务师生制度,党员干部及时填写党员干部联系服务师生员工网格化联系情况记录表,为师生解决思想、工作生活及教科研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按时完成学院各项党建和业务工作任务。积极组织开展中央、省厅和学院党委安排部署的工作。

二、 完善班子与制度建设

1.加强支部班子建设,打造党建和业务双带头人。

教工党支部选举系主任张政梅同志为教工党支部书记,努力打造党建和业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通过参加学院党建知识培训、通过主动学习实践,在学习会议中体现党建引领、业务提升,努力成为“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更加注重个人理想信念、党务工作能力和党性锻炼学习,做到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教工党支部书记给教师上党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读》,主动与党员、群众开展谈心谈话。压实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制度,教师党支书记带头讲党课,签订《廉政责任书》和《从严治党责任书》,观看警示教育案例宣传片,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张政梅书记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建设相结合,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相结合,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内外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断增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看家本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党支部真正成为团结凝聚师生群众的坚强阵地和政治核心。

2.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党建工作长效化机制。

教工党支部坚持以“两学一做”为基本内容,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全面推行主题党日,形成党建工作长效化机制,落实民主集中制和三会一课制度。召开组织生活会26次,党员大会4次,支部委员会12次,党课4 次。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加强党员与群众的联系。

3.建立“城艺在线”党建品牌。

教工党支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专业实际,围绕学院发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诚心诚意为服务宗旨,贯彻“初心不忘,工于匠心、臻心服务”的工作理念,服务党员教育、服务学生成长、服务学院发展、服务困难群众、服务支部建设,将“无痕教育”,化作“无形的手”,形成“无形的力量”,构建学习型、服务性、创新性、模范型的党支部,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教育学习立体化”的品牌特色。成立支部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融合七大专业特色优势,深入挖掘品牌内涵,创新教育形式,构建“党建在线、技艺在线、服务在线”三线一体的品牌创建模式。

三、扎实推进党员发展工作。

1.坚持党员发展原则。

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各项要求,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坚持入党自愿原则和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建立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台账,制定单列教师党员发展计划,发展教师党员1名。注重挖掘典型事迹,向学院推荐“发现榜样”人员3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突出发展重点、注重发展质量、严格发展程序。

我系教工党支部根据《深化“五好”党支部创建 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鲁劳职院党〔2018〕78号)的文件精神和《附件2: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党支部工作考核标准(试+行)》(鲁劳职院党〔2018〕78号)考核标准,按照“坚持发展原则、突出发展重点、注重发展质量、严格发展程序”的二十四字方针,积极、稳妥地做好2020年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工作。目前,共有党员26名。其中,正式党员17名,占党员总数的65%;预备党员9名,占35%;无退离休党员。研究生及以上党员12名,占党员总数的46%;大专及以上党员14名,占54%。35岁及以下党员18名,占党员总数的69%;36岁及以上党员8名,占31%。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名,占总人数的23%;中级职称的8名,占31%;初级职称的3人,占12%。目前有86名学生和1名教师在2020年被支部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使得党组织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素质稳步提高,党员结构有所改善,有力地促进党组织的建设与系部各项工作的发展。教工党支部书记张政梅书记积极与党外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杨帆老师开展谈心谈话。

根据我校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的高职教育特点,对每名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入党申请书等材料及时归档,把“早成熟早发展”、“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放在首要的突出位置,通过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群体三方的深入沟通与了解,认真梳理、摸清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强化发展质量,严把发展关口,严格政治审查,确保政治合格。在三方沟通交流过程中,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日常中学生的一贯表现和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等重大问题的态度,作为推荐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考察内容。严把发展党员关口,严格政治审查。

四、党员教育与先锋模范作用

1.我系充分利用每周周四的组织生活会,按照学习计划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职业教育相关的文件,并结合学院优质校工作、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职教高地工作等进行研讨。落实党员干部的双重组织生活会,王军书记参加我系教工支部活动,并于12月17日,为全体教师进行党课《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

现代城市系教工党支部围绕服务学院改革发展稳定,全面贯彻落实学院党委决策部署和学院中心工作任务,重大决策党内先讨论、重大政策党员先知情。教育引导教师党员在日常教学科研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立起先进标尺、树立先锋形象,带头攻坚克难,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结合“城艺在线”党建品牌建设实际,引领带动师生积极投身学院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院和谐稳定。

凭借“灯塔——党建在线”山东e支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党建工作新阵地,“用好、用活“灯塔资源,实现党建工作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教育在线化、教育精准化,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带动教科研工作,创新“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用“翻转课堂”打造“唯实惟新、平而不凡、艺精技湛”的专业品牌特色。

2.充分发挥系党校教育阵地和“两微一端”网络新媒体等网络化现代教育手段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积极开拓校内和校外党建活动阵地。建立了紫薇阁双报到社区,并定期开展双报到和志愿者活动。本学期开展志愿者服务三次,清凉一夏、卫生清理、图书馆整理图书等,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建立网格化联系师生制度,搭建院系(部)领导与教师班级学生定期交流联系平台。通过不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以及三八节、七一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深入教师群体,了解教师工作生活情况,并帮助解决困难。

4.发挥党员先锋岗模范作用。职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严格遵守党章与党纪党规,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增强“四个意识”、落实“四个合格”目标要求,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党员先锋岗在专业教学与学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体党员教师参与志愿者活动,注册100%。依托“山东志愿服务网”平台服务信息系统,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宗旨,参与志愿服务,塑造“城市”良好品牌形象。引导教师党员在日常教学科研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立起先进标尺、树立先锋形象,带头攻坚克难,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引领带动师生积极投身学院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院和谐稳定。我系共有教师党员先锋岗6人,孟昕老师获院级教学名师,肖海文老师获得山东省技工院校先进教师称号。

五、规范党费收缴与使用管理

实行党费收缴“月缴季缴”,公示公开、及时足额;扎实开展五个一党员政治生日活动方案,党员教师进行微党课活动、并为进行纪念活动。

第5篇

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自己的工作和表现,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同事的好评,得到受援学校的肯定,对于我真是莫大的安慰。有人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这一年的支教生活对我来说,无论在思想上、业务上都可以说获益非浅,我的整个身心得到了提升!我敬佩坡塘小学领导的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佩服老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们——才是我真正学习的榜样。在双方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同事的无私关怀下,我顺利完成了一年的支教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做为一名支教老师,首先,在支教期间,本人忠于党,热爱人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其次,端正自己的服务态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多跟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使自己成为同事们的知己,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支教对我们每个支教老师来说,是一次磨练,毕竟它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在我加入支教队伍之前,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坚持下来,尽自己的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严格要求自己,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平时,我能主动的与综合科的老师沟通交流,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虚心向他们学习。

二、在工作方面

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位支教教师就有了什么“光环”。自从我踏进坡塘小学校园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坡塘人”,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

首先,服从领导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本学年,我担任了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主要教授语文学科,同时还兼任了两个班的美术,两个班的写字课,一个班的品德课。虽然课务很繁重,但我还是认真备课,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各种情况,因材施教。由于我所带的班级,都是外来民工子弟,基本没有受过学前教育,在家也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各方面基础都比较薄弱,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每节课都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课堂上我精彩地讲述,循循地诱导,积极地鼓励,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在《荷叶圆圆》、《称象》、《雪地里的小画家》这几次公开课中,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带动了那些不善言语的学生都开始积极回答问题,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按“四精四必”处理好学生作业,并对差生进行重点辅导,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理解消化了才肯罢休。两次期末考试,我们班的语文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

其次,我还非常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个人卫生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也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能够和学生谈心,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当我了解到我班夏石训同学家里比较困难,我就经常买些学习用品和吃的东西给他。我还针对学生课外知识面狭窄这一实际情况,经常从自己家里带书借给学生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课外知识储备量。

最后,在教研方面,我总是精心准备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期待和老师们共同提高。我积极参与语文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和她们一起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不断研究好的教学方法,还能学到其他老师的优秀之处。在平时,我还积极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撰写学习心得;每次课后,都认真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学校的论文、案例比赛,我也积极参与。通过教育、教学、教研三方面,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在生活方面

我没有搞什么特殊化,不迟到,不早退,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校的各项比赛中,我们班都取得了不同等次的成绩。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一学年的支教工作是短暂的,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重温自己的支教生活,尽管看起来显得有些平淡,但是它让我受益匪浅,更使我对支教产生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它将是我的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能成为一名支教教师,是我无悔的选择,支教生活所焕发的光芒将照亮我今后的人生道路。

小学教师支教工作总结

时间流逝,半年的支教生活即将面临结束,回顾这半年来自己的工作和表现,虽然有刚走上讲台时教师的稚嫩,却也在不断努力不断付出与收获中成熟,使我充分感受着支教赋予我的生命精彩。

这一学期的支教生活经历在我的人生生涯中写下不平凡的一页。支教一学期,不仅仅是对我人生经历的一次极大丰富更是一次磨练,它让我懂得了作为教师的真正含义,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让我走进了我生命中作为教育者的人生第一页,所以这次支教,我无悔于这次支教,透过一学期的支教,让我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进步,现就一学期来的支教做一总结:

1.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的各种事情。工作中,我用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教学的各种方法,用心向同学们传授知识,尽自己所能,用心教育每一个学生,用行动告诉自己,学生的成绩便是自己的成绩,学生需要的知识便是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要为自己负责更要为学生们尽责。

2.工作方面

刚到红旗小学,我初步了解了一下学生状况,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脚踏实地,为我也为同学们一齐努力。我为工作的开始定了一个方向,我认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就应让孩子有一个远大的志向,正确地为人处事方法以及健康的心理。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我会送给他一个“微笑”,因为“微笑”只有几秒钟,但对已同学们来说却是下次更加努力的肯定。每一天空余时间我都在写写教案,看看课本中度过,我要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给同学们带去收获,同时也充分利用支教的时间,同学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她们的成绩有个好的提高,让他们的起步人生不要有太远的差距,只要能够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就会感到由衷的欣慰。

3.生活方面

在这一学期的时间里,校领导的关心爱护下,在同事朋友的支持下,支教生活使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我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高。虽然做了一些工作,离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仍有必须距离,但看到孩子们用心的学习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给我的工作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结束语:我的“支教”工作虽然结束了,但一颗牵挂的心还留在那里。也许我的到来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是我想至少透过我能给他们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透过这一学期与老师们的深入接触,我收获到了真挚的情谊,让我的工作潜力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提高,收获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发现了这些教师身上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纯朴真挚……太多我能够学习的优点,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支教工作时间虽然短暂,但很充实。我将把这段经历永远地珍藏在心里。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支教”生活给了我一段无极限的体验和感受,给自己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生命因为它而更加丰富和精彩,这将是我今后工作的不竭动力。

小学教师支教工作总结

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自己的工作和表现,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同事的好评,得到受援学校的肯定,对于我真是莫大的安慰。而我自己在支教的同时也得到了升华,无论在思想上、业务上也可以说获益非浅!我敬佩三家子老师忘我的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她们——才是我真正学习的榜样。在三家子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同事的无私关怀下,我顺利完成了一年的支教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降低重心,做教学一线的普通人

我并没有因为支教就有了“光环”。自从我踏进三家子校园那一刻起,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水的兵”,而是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首先,服从领导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旷课,有事先请假,坚持集体办公,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其次、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在学校食堂里就餐,并利用茶余饭后或工作之余与老师们聊聊天,叙叙家常,谈论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生活上从不向学校领导提出过多的要求,平时与老师交谈中,从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一律按学校的要求去办事;第三,树立主人公的意识。凡是涉及到学校利益的事,我总是从“三家子小学”这个角度去考虑,凡是关系到学校声誉时,我总是以一个“三家子教师”的身份去争取……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打心眼里高兴,为她们能够接受、理解我而高兴,为我能够融入三家子小学这个集体而高兴。

二、精心准备并做好示范课和专题报告

我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还承担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指导我们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听了青年教师多节随堂课后,我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并悉心指导授课教师,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认真听课、评课,精心指导我校教师的教学工作。

(一)是“听”,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把所有教师的课,全部认真地听了一遍,摸清了教师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找到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二)是“讲”,我对教师课堂上暴露出的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归类,并利用间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举行辅导讲座。

我先后讲过的专题有“简单语文不简单”“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面貌”等8次讲座,为了让教师们学有所获,每次讲座,我都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认真撰写讲座稿。在讲座的基础上还做了多次的示范课,达到了每月一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跟”,学校为我安排了几位青年教师,我深入课堂,随堂听课,进行跟踪指导。

一年来,我随堂听课达60节,评课、指导课达30多节,说课达20多节,几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深深感染着周围每一位教师,为教师的教学起到了模范作用,推动了学校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四、关心学生,奉献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在所教学生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课前,我认真备课,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各种情况,因材施教。课堂上我再现教师的风采,精彩的讲述,循循的诱导,积极地鼓励,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按“四精四必”处理好学生作业,并对差生进行重点辅导,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理解消化了才肯罢休。工作中,我发挥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教学精神,很快便与学生、家长、校领导和老师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我还非常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个人卫生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还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能够和学生谈心,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当我了解到我班陈刚同学家里比较困难,我就经常把家里的旧衣服送给他,并且还动员同事一起来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我还针对学生课外知识面狭窄这一实际情况,经常从自己家里带书借给学生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课外知识储备量。

一年支教工作是短暂的,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尽管看起来显得有些平淡,但是我认为,它将是我的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下乡支教一年,我觉得值!

小学数学学期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指导思想,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他们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六、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七、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探讨上、信息基础教育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方法等方面有待提高。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数学学期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担任小学五(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首先,根据我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针对优生少这一特点。把基础教育和差生转换作为这学期的工作重点;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我注意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是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我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厚爱差生,我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班级的差生面积较大,致使无暇顾及,导致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小学数学学期工作总结

在我的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没有显赫的战功,没有骄人的业绩,只是在***小学这块沃土上默默地耕耘着。如果说有什么追求或目标的话,那就是努力要求自己能成为一名学生喜爱、家长尊重、同事信任、领导放心的“好教师”。基于对自身的这种定位,一直以来,我坚持以“勤学、善思、求实”为指南,认真、务实地走过每一天。因此,今天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个人总结,而是自己工作这段时间以来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完善自身建设,提高师德修养。

“爱校、爱生”是我多年来坚持的信念。而“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更是我作为教师的基本准则。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让他们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我都倾尽全力,尽我所能。我刚到咱们***小学时学校要求我接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了一年之后,学校要求我重新再接两个三年级班,一班和三班。刚刚和这两个班的学生建立起了感情,和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配合的也很融洽,没想到一年之后,学校又要求我改教三班和四班,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四班的数学成绩是全年级最差的,当时我心里非常不情愿,但是我也深深懂得“个人服从集体”“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的.道理。因此,我二话没说,就尽我所能进行教学,而四班的数学成绩也由年级最后一名逐步提高,在上学期南市区的调研考试中获得了南市区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不断努力奋进,提升业务水平。

过去的五年,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坛上不断探索,摸爬滚打的五年,同时也是我不断进步的五年。在一次次听课和培训研讨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因此,我经常向其他教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多次积极参加市、区、学校组织的现场教研活动、培训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参加远程教育培训,每学期都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及时归纳总结培训学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的情况,我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在备课方面,不断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教参,积极摸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做到既备教材教参,又备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建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切实履行新课标提倡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课外辅导方面,耐心细致,培养优生,帮扶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在快乐中学习,从快乐中得到发展,我也多次承担学校、区公开课任务。

三、与班主任、家长密切配合。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测验服务;数字化教学测验;集群服务;教学测验云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3-0060-04

一、数字化教学测验

数字化教学测验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和判定的行为和操作。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测验软件,以量化形式鉴别教学效果、学生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是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支持工具。

二、校园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

相对于纸面形式的教学测验,数字化教学测验具有建立有效传导通道加快教学反馈、收集学习成效、节省统计分析时间、减少工作强度、降低实施成本及便于日常使用等诸多特点,能够为教师提供学生解决问题中的优势和不足以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但数字化教学测验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建立在广泛和普遍性的日常化教学应用基础之上,要让学校师生充分了解、认识、使用其并从中受益,需要有一个确定的应用途径,而在校园网中建立起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是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之一。

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是利用校园网络技术、数据存储和计算技术、服务定向技术,建立数字化教学测验应用环境,借助教学测验软件或功能相当的软件。通过一定策略提供教学测验业务功能和技术支持,以方便校内师生对数字化教学测验的使用,支持学校教学和有关工作。

三、校园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的实现

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的环境条件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服务等方面,以及它们的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其中硬件系统包括:校园网络环境、支撑软件运行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硬件技术目前已比较成熟,各类学校大多已经完成校园网络环境建设;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教学测验服务数据库、数字化教学测验软件、教学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服务平台:服务包括数据库服务、教学测验应用服务以及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服务。

1.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的基本构成

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的构成中,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测验应用服务是核心部分,教学测验应用服务由数字化教学测验软件完成。我们研制的教学测验软件具有课程管理、试题类型管理、教材管理、教材知识结构管理、试题管理、测验组卷、测验设置、教学测验、成绩分析等教学测验及相关功能。教学测验应用服务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服务基础之上以B/S模式工作。所以一个教学测验服务的基本构成包括服务器硬件设备、测验应用服务、数据库服务和必要的网络环境。

根据并发访问的规模。教学测验应用服务的建立可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并发访问量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教学测验应用服务和数据库服务往往可合并给单独的服务器设备完成。

2.校园数字化教学测验集群服务

由于网络带宽、服务器访问吞吐量和计算能力的限制。单独教学测验服务器同时应对几十门课程、几十个班级、近千名学生甚至更大规模访问量则难免力所不及。为此直接购置高性能服务器则会提高教学成本,且要经历一定环节过程,未必能够及时得到响应和满足。针对大规模用户并发访问这一情况。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利用学校现有计算机硬件设备,将集中的测验服务分散到多台服务器硬件设备上,以降低单独服务器的访问负载,即将教学测验软件及所关联的数据库分别部署在校园内不同位置的服务器硬件设备――教学测验应用服务器上,每台教学测验应用服务器分别承担一部分课程的教学测验服务,由这些分布式的教学测验应用服务器共同完成校园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任务。

(1)教学测验服务组

在教学测验集群服务方式下,每台教学测验应用服务器管理一部分课程的教学测验服务,和所管理课程相关联数据库服务相就近配置,形成了一个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组,负责校园内一定区域,如一个或多个院系的测验服务业务。每个测验服务组可独立提供教学测验应用服务,多个教学测验服务组共同参与构成数字化教学测验集群服务。

测验服务组中直接面向师生提供教学测验服务的,是教学测验应用服务器。直接支持它的数据库服务器则管理相应的课程测验数据库,包括测验软件基础库、课程测验库和一个拥有共同标准源的学生信息库。

(2)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服务平台

在教学测验集群服务方式下,为了便于管理分散在不同服务器设备上的课程测验及测验服务应用信息,为教学测验提供一个统一的访问入口,还需配置一个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服务。该服务掌控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数据库,管理各测验应用服务器的信息,为用户访问做定位引导,从各测验服务器收集测验应用和测验成绩数据给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有关方面,并提供学生信息主库作为各个教学测验应用服务器的学生信息源。

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服务平台所管理的学生信息主库可与学校的教务系统对接以便接收学生信息数据,或通过导入功能将学生基本信息批量输入进来。为教学测验的实施提供准备。各个教学测验应用服务组所使用的学生信息数据库是学生信息主库的一个副本或一个子集,随着学生主库的变化而更新。

多个由教学测验应用服务和数据库服务所组成的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组、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服务构成一个层次型的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集群,模型见图l所示。

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服务器由总管理员管理。各测验服务组可由服务落地的各个院系管理人员就近管理,总管理员和组管理员应该保持联系沟通和协调。

(3)校内教学测验云服务

由于教学测验服务采用B/S模式,即以校园网内的Internet技术实现,访问测验的用户端仅通过接收服务器的响应表现测验的功能,而实际所使用和所形成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端,这样即形成了测验客户端借用服务器端的资源、服务和数据的效果。在教学测验集群服务方式下,身份确定的用户在访问测验系统时,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服务会根据用户身份将其访问分配给对应的教学测验应用服务器,用户在使用测验服务时,无需清楚所使用的是哪一台具体的测验服务器。即服务对用户是透明的。以教学测验服务组为构成单位,则使集群服务具有了可伸缩性。所以。由总监测调度服务和分布式的教学测验应用服务所有序构建的教学测验集群服务,实质上构成了一个校园网内部的云服务的雏形。若改进计算资源调度分配能力,即形成校内教学测验云服务。

3.教学测验服务中的数据库集群

在教学测验服务以集群服务方式工作的情况下,所

使用的数据库相应也形成一个教学测验数据库集群,其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这些数据库划分为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数据库和分布的教学测验应用服务用数据库组两大部分。

(1)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库

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库由教学测验总监测调度服务器管理。该库负责记录校园网中各个测验服务器的信息,包括各测验服务器的名称、IP地址、所负责的院系专业、课程分布信息、管理用户和权限,存储管理从各教学测验服务器收集到的测验应用信息和测验成绩数据;学生信息主库数据也可合并到其中。当用户访问教学测验服务时,总监测调度服务器根据调度信息将其引向对应的测验应用服务器。

(2)教学测验应用服务用数据库组

教学测验用服务所直接使用的数据库包括测验基础数据库、课程测验数据库和学生信息数据库,它们由教学测验服务组中的数据库服务器管理。

1)测验基础数据库

测验基础数据库管理测验软件运行所需的基础数据和引导数据,包括用户信息、课程库链接信息、院系和专业信息等等。基础数据库相当于一个区域调度数据中心。

2)课程测验数据库

课程测验数据库保存并管理课程的测验试题、教师所组织形成的各次测验试卷信息和相应的详细设置参数、各个测验试卷试题组成、学生测验记录。以及课程知识结构、试题类型信息等。测验课程数据库是测验软件在管理员创建课程时根据测验课程模型自动生成的。

图3为测验课程数据库主要关系图。其中,Know-PointTree表记录了课程知识结构树,qa是测验试题表,T_Param是测验表,T_ParamDetail、T_TestPaperInfo、T_TestPaperDetail表是和测验相对应的详细信息表和测验试题组成表,result表记录了学生测验成绩。

3)学生信息数据库

学生信息数据库主要用于记录学生学号、姓名、院系、专业、班级等信息,作为参加测验学生身份的记录依据。将此库作为独立数据库,是为了集中管理学生信息。防止因把学生信息分散到各个课程数据库中而出现数据不一致问题。由测验服务组管理一份独立的学生信息库是为了减轻测验系统总监测调度服务的访问负载。

4.数字化教学测验软件

数字化教学测验软件安装在测验服务组中的教学测验应用服务器上,提供数字化教学测验应用服务。数字化教学测验软件采用B/S架构,以关系型数据库作为软件功能实现的数据支撑。数字化教学测验软件系统按照课程准备、测验前、测验中、测验后等阶段划分为以下功能:

课程管理:管理使用教学测验的课程。记录课程测验数据库访问地址、课程和院系专业的归属关系。新课程被建立或课程信息被修改后,需要将信息传送给总监测调度服务器。

课程知识结构管理:依据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管理知识结构树,指定知识层次和知识点编码体系,以便据此附加试题。

试题管理:包括录入、查询、修改、删除测验试题,进行试题构成统计等功能,为形成试卷和实施测验进行准备。

测验组卷:教师考试前根据测验目的、测验要求。通过设定试卷分数、知识点范围、题型比例、难易度比例。由测验软件根据约束条件从试题库中随机组卷或手工组卷。

测验设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测验参数进行设置,包括设置测验形式、答案是否公开、是否限定时间和测验时长、套卷试题对所有学生是固定顺序还是随机顺序、指定测验班级等。

实施教学测验:由学生登录后在线参加教学测验。记录学生解答记录,自动判定和保存成绩。

数据统计分析:分析教学测验成绩,统计平均分、各分数段分布、比例,统计方差、标准方差、偏度,为判断成绩分布性、离散性和客观性提供依据,形成试题的测验统计数据。

数据管理:包括测验试题和学生信息批量导入、试题和成绩导出等功能。

四、对校园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的探讨

1.是增强教学作用的着力点

利用现有硬件设备建立教学测验集群服务,提供数字化教学测验的实施和支持环境,便于减少数字化教学测验应用的障碍。对教师而言,这样增加了施加教学作用的新手段和用力的着力点,为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完善教学提供量化参考依据。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其发现学习缺陷,改善学习心态,付诸学习行为,健全学习过程,完成知识建构。

2.是降低教师教学成本的给力措施

在完成测验试题库积累后,采用数字化教学测验将降低教师在教学测验上的工作强度、精力和时间的付出,使其成为一种低成本的教学测量和效果检验的手段。低成本的特性。将使其较易被教师所选择和采用在日常教学中,和其他教学活动相配合发挥综合作用;日常化应用也会增加学生从中受益的机会,形成效果的积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是改善教学效果传导性的传感枢节

数字化教学测验丰富了测验形式,在教学系统中增加了教学反馈路径,这将增强教学效果的传导性和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教学测验服务的建立。则拓宽了数字化教学测验的影响面,改善了教学系统对教学效果的感知能力,测验实施情况可方便地传递给教学管理人员,促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间的业务互动。良性互动有利于业务配合。从而协作提高教学效果。

4.是促进教学成果共享的协作平台

试题是数字化教学测验的基础条件。教学测验服务的建立将促进教学测验应用面的扩大,进而推动测验试题的建设工作。测验试题建设是个积累性的工作。这将促进在课程建设中教师群体作用的发挥,促进教师间的协作和共享。借助测验或其他媒介,使优秀教师将经验、认识和成果向年青教师传承,提高整体教学工作水平。

5.是促进信息技术和教学实际结合的有效手段

作为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产物,数字化教学测验具有信息技术特性,但却不能唯技术是瞻,而是应以被师生所乐以接收、能发挥出教学实用效果为目标。通过提供教学测验服务这种形式,不仅为数字化教学测验被接纳、应用提供了条件,也有利于把信息技术和教学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学生培养工作。

6.是学校教学科研的基础支持

数字化教学测验软件及服务平台是测量、收集和记录教学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直观显示效果及其变化的软件工具。作为一个灵活而有可扩展性的基础平台,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可通过项目合作、协作的方式拓展到多方面的教育科研工作中,提供教学科研基础服务和支持,促进资源共享、推动协作创新。

五、结束语

数字化教学测验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工作、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具体手段。用教学测验服务方式提供数字化教学测验功能。则是促使这种测验方式扩大应用面的一种尝试。以集群方式构建校园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支持教学工作,是目前情况下一种能和实际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备、不过多增加成本而又可行的解决方案。也为校内教学服务向“云服务”升级演变提供了内在需求。良好的服务必将推动应用需求的不断涌现,随着应用面的扩大,支撑校园数字化教学测验服务的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应用实践、理论认识也将不断被完善。

参考文献:

[1]汪文义.认知诊断评价的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7):223.

第7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2.45;F272.5;G475文献标识码:A文一、研究背景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世界各国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是高等教育大省,高职教育已成为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数和在校生数皆位于全国前列,其地位和作用日渐提高。但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

(一)高职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不科学

目前,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制度,这种拨款制度以“在校生人员或教职工数”作为拨款的主要依据,没有全面准确反映高校实际需求,客观上刺激了部分高校不顾学校实际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或一味争取编制数,增加教师规模,而不去关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更加不会关注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

(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的高职院校对财政资源的获得有着很大差异

以江苏中部地区某地级市为例,2008年,该市一所省属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为13 500人,取得的预算内财政拨款达到8 600万元,而在同一城市的另两所市属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为27 000多人,而预算内财政拨款总数只有7 800万元。不少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向银行大举借债,财务状况不断恶化,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与其资金供应能力之间出现矛盾,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育财政支出与绩效考核相脱离,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

多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高职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和审批有一整套法规制度,但未能在高职院校预算编制和管理过程中采用绩效评价方法,忽视了投资绩效和办学成果的实现,甚至盲目投资造成浪费。另外,教育部对各高职院校每三至五年开展一次办学水平评估,但未能将政府对这些高职院校的拨款与办学水平评估的结果相联系,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财政理论界开始对财政效益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和探讨,而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从21世纪初才起步。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学者主要从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绩效评价的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赵善庆(2013)从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等九个方面提出了增加江苏省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建议。李洁雯(2012)建议应从完善绩效评价工作组织机制、制定专门的教育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健全教育财政支出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到预算资金分配管理中等七个方面来完善教育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廖开锐(2011)提出应构建五个方面的核心绩效指标,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教学质量、发展潜力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陈俊生、彭宇飞、张燕(2010)指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服务于绩效评价目的的实现,而评价目的的确定又来自于高校教育目标的制定。因此,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得性和可比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由教育资源投入、教育资源耗用、教育产出与效果、高校发展潜力四部分组成,共设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1个。吴凯、梁子婧(2008)认为有效的绩效评价与管理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的决策层发现学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目标,使学校得以长足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绩效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全面考核评价,以便找出差距,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并为高职院校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张晓岚、吴勋(2007)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必要性、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界定、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机制、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体系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中不难看出,目前专家、学者更多地是对本科院校财政拨款支出绩效评价进行研究,而很少对高等职业院校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反映出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这一领域还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

三、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依据:委托―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20世纪30年代在对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做法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委托―”理论。委托―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于是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进一步细化,由于知识、能力等原因,权利的所有者不能更好地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随着专业化分工而产生,他们有能力、有精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委托―关系便应运而生。在委托―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人追求目标的差异,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财富的最大化,而人追求自己薪酬、保障、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的最大化,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人与委托人之间有可能出现目标的背离。大量的研究表明,解决人与委托人之间目标背离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构建激励机制,二是建立监督机制,从而激励人完成委托人委托责任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委托人对人管理和经营状况的全过程监督。

根据委托―理论的要求,应定期对人的管理活动进行绩效评价,主要从资金使用者使用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设计绩效评价制度时,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明确界定绩效评价的对象、绩效评价的主体;二是要规定绩效评价的工作流程;三是要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四是要采用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五是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财政拨款制度相结合。

四、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各项工作中,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高职教育投入绩效指标、高职教育产出绩效指标、高职发展潜力绩效指标和高职教育效果绩效指标四个方面。

(一)高职教育投入绩效指标(M1)

1.生均财政经费(M11)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获得的财政拨款数。

生均财政经费=年财政经费总额÷在校生人数

2.生均专项拨款(M12)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获得的专项拨款数。

生均专项拨款=年专项拨款总额÷在校生人数

3.生均教育事业收入(M13)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获得的收入数。

生均教育事业收入=全年收入总额÷在校生人数

4.教师人均科研经费(M14)是指平均每位教师(专任和兼任)所发生的科研经费支出数。

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支出÷年均教师人数

(二)高职教育产出绩效指标(M2)

1.万元财政收入培养的学生数(M21)是指平均每万元财政收入所培养的学生人数。

万元财政收入培养的学生数=在校生人数÷年财政经费总额(万元)

2.万元教育事业收入培养的学生数(M22)是指平均每万元教育事业收入所培养的学生人数。

万元教育事业收入培养的学生数=在校生人数÷全年收入总额(万元)

3.师生比(M23)是指学校教师(专职和兼职)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率。

师生比=教师人数÷在校生人数

4.专任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M24)是指专任教师占学校全体教师的比例。

专任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专任教师数÷全体教职工人数

5.生均事业支出(M25)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所发生的事业支出数。

生均事业支出=事业支出÷在校生人数

6.万元财政收入培训的人员数(M26)是指学校每万元财政拨款所培训的人数。

万元财政收入培训的人员数=年培训人数÷年财政经费总额(万元)

7.教师人均发表的论文(教材)数(M27)是指平均每位专任教师每年发表的论文数。

教师人均发表的论文(教材)数=年(教材)数÷专任教师数

(三)高职发展潜力绩效指标(M3)

1.生均仪器设备值(M31)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仪器设备的价值。

生均仪器设备值=年末仪器设备总值÷在校生人数

2.生均建筑面积(M32)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建筑面积。

生均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在校生人数

3.生均固定资产总值(M33)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固定资产价值。

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年末固定资产总值÷在校生人数

4.生均藏书量(M34)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图书数。

生均藏书量=图书馆藏书总数÷在校生人数

5.资产负债率(M35)是指学校资产负债的比例。

资产负债率=年负债总额÷年资产总额

6.资本保值增值率(M36)是指学校资产保值增值的程度。

资本保值增值率=年末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

(四)高职教育效果绩效指标(M4)

1.就业率(M41)是指教育部门正式公布的学校就业率。

2.一次就业率(M42)是指教育部门正式公布的学校一次就业率。

3.对口就业率(M43)是指教育部门正式公布的学校对口就业率。

4.通用考试通过率(M44)是指学生参加英语、计算机等省级或国家级通用考试的通过率。

考虑到各个学校数据收集的具体情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培训人数、科研经费、教师论文等未作单独统计,通用考试通过率、就业率等指标又难以界定其内涵,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可剔除教师人均科研经费(M14)、万元财政收入培训的人员数(M26)、教师人均发表的论文(教材)数(M27)、对口就业率(M43)、通用考试通过率(M44)五个指标,本研究主要运用生均财政经费(M11)等16个指标。

五、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应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一)收集原始资料

根据绩效评价的需要和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笔者收集了部分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所需要的财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二)计算绩效评价单项指标的实际值

根据相关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数据,计算出各院校绩效评价指标单项指标的实际值,见表1。为简化分析,引用了其中5所院校的资料。

(三)确定绩效评价标准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应根据评价的具体目标、组织实施机构、评价对象来确定。具体来说,应以一定量的有效样本为基础,测算出标准样本数据,用来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可选用行业标准作为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值的计算可采用递进平均法。

1.计算所有测算指标样本数据的平均值,并将计算结果作为评价标准的“平均值”。

2.在所有样本数据中,筛选出大于“平均值”的样本数据,计算出这些样本数据的平均值,并将计算结果作为评价标准的“良好值”。

3.对样本数据进行进一步筛选,选出测算指标大于“良好值”的样本数据,计算出平均值,并将计算结果作为评价标准的“优秀值”。

同理,按上述方法计算出评价标准值的“较低值”和“较差值”。

按照递进平均法,计算出江苏省高职院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值,见表2。

(四)计算各高职院校的绩效评分

各高职院校绩效评分的计算可采用功效系数法。功效系数法又叫功效函数法,它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计算出评价对象的综合分数。

第一步: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各高职院校单项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无量纲转化。选择各指标的“优秀值”为“指标满意值”,选择“较差值”为“指标不允许值”,计算出单项指标的分数。

某项指标分数=60+(指标实际值-指标不允许值)÷(指标满意值-指标不允许值)×40

第二步:根据专家调查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第三步:根据每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各个高职院校的绩效综合分数。

某院校的综合分数=∑(某项指标的分数×该指标的权重)

计算结果见表3、表4。

绩效总分的高低说明了各院校综合绩效的好坏,反映出该院校财政资金使用综合效率的高低。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每个院校的综合得分来分配财政资金,配置财政资源。

六、政策建议

(一)建立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监督教育资金的运用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教育财政支出的管理将更加强化,这就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地方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因此,应结合实际,明确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组织方式、工作流程和结果应用等,加强对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管理,为开展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制基础。地方财政教育投入必须在加大总量的前提下,通过改革财政拨款的方式来提升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逐步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约束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绩效评价机构的作用,不能让绩效评价机构形同虚设。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应当以财政部门为主导,以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真实、有效,避免在绩效评价中出现极端意见的评估报告。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规定,对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的资金使用者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同时通过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揭示各高职院校在财务收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依法进行处理,以增强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三是要建立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为持续、有效的高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为各级政府进行宏观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三)加大地方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稳定教育经费来源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一是各级政府要意识到高职教育是政府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二是充分发挥预算的调节功能,从制度上保证并规范地方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三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高职教育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同步增长。

我们知道,在财政资金的宏观结构配置趋向合理的条件下,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各具体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内部管理来实现。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不仅能为社会经济资源总量的增加创造条件,而且可以节约财政资金,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因此,财政资金拨付给具体单位后,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单位的管理进行评价,促使单位在具体的资金管理中引入成本核算机制,力争以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进一步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善庆.促进江苏省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增加的建议[J].会计之友,2013(3):119-122.

[2] 李洁雯.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会计之友,2012(1):57-58.

[3] 廖开锐.浅谈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教育财会研究,2011(8):18-20.

[4] 陈俊生,彭宇飞,张燕.高等学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4):44-48.

第8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专业核算法;约当毕业生法

专业法是以高校所设专业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成本明细账,归集成本费用和计算高校教育成本的方法。专业法必须以权责发生制、物价相对稳定、毕业生质量同一、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等作为假设前提。专业法成本核算期为年,平时每月不需要计算分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成本,每年学生毕业当月的月末可用约当毕业生法计算分配各专业合格毕业生和非毕业生教育成本及各年级学生教育成本。

一、专业法的含义

具体来说,专业法核算教育成本,要按月归集各专业实际教育费用,但由于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每年七、八月份或十二月份才有学生毕业,所以高校的成本计算期为年。一般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若高校学年与公历年度相差较大,也可按学年核算成本;专业法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可以不分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每年的七(八)月末或十二月末,采用一定方法分配计算毕业生成本和非毕业生成本。

二、专业法的假设前提

高校教育成本受高等学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事无巨细地考虑每一因素的影响,则教育成本核算将无法进行。因此,必须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假设前提。

(一)权责发生制假设。会计核算的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我国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将本期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全部反映在收支报表中,不能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情况。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义务)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个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便于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

(二)毕业生质量同一假设。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好坏,不完全取决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学习好坏不仅受学校教育过程的影响,还受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和努力程序的影响,如果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考虑毕业生质量等级的差异,这种成本核算很难进行。所以,必须以合格毕业生质量同一为前提,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三)物价相对稳定假设。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开展教学、管理等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耗费,不仅取决于高校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实物性消耗量,而且还取决于各种消耗的价格水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灵活多变的,若考虑每一时点的价格变化,成本核算将很难进行,假设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在成本核算期内不发生明显变化,便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四)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假设。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学年通常是每年的9月初到第二年的8月底,与公历年度不一致,而高校的经费支出毕竟主要是由财政拨款弥补,而财政拨款及高校会计核算都是采用的公历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会计核算年度与高校学年之间的差异,不便于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为了便于准确核算高校的成本,评价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益,必须假设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

三、专业法的核算程序

专业法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一种基本方法,其成本核算程序如下:

(一)设置有关教育成本核算账户。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的特征和管理的需要,设置 “教育成本”、 “学生事务费用”、“教育辅助费用”、“教管费用”等总账账户。

1、“教育成本”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各项实习实验费、教材费、资料讲义费等直接费用,以及教育辅助费用、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教学研究、后勤服务等间接费用。教育成本总账可按学生类别、专业设置明细账。如: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设置教育成本二级明细账,按各专业设置教育成本三级明细账,按成本项目分别设置专栏。

“教育成本”账户的借方登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由“研究成本”、“教育辅助费用”、“学生事务费用”“教管费用”等账户分配转入的费用。贷方登记结转合格毕业生的教育成本,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在校生教育成本或者未完成学业学生的教育成本。

2、“学生事务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费用,如学生活动费、招生就业费、学籍管理费、勤工助学基金净支出等费用项目。该科目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3、“教育辅助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辅助性教育费用。如教育水电费、教育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维修维护费、劳保用品费、体育维持费、图书资料费、二级学院(专业系)的教学管理费等。该账户每月所汇集的费用,期末应按一定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并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以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4、“教管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管理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及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公安保卫费用、行政办公固定资产折旧与维修维护费用、通讯费、车船费等。该账户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入“教育成本”、“研究成本”等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除上述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账户外,在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还可能用到“后勤服务费用”、“累计折旧”、“事业支出”、“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合格毕业生”等账户,由于版面限制不再一一叙述。

(二)编制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成本费用总账及明细账。依据各项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各项要素费用分配表,如教材费用分配表,工资费用分配表,折旧费用分配表等,根据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教管费用等总账和明细账。

1. 教材、资料费用分配。每学期各专业学生领用的教材、教辅用书、实验、实习资料等费用,可以直接根据各专业学生领用的各种教材或资料的数量及其单价计算分配,记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某专业应负担的教材资料费=∑(该专业学生领用的教材、资料的数量×该教材、资料的单价)。

2. 工资费用的分配。

(1)若某教师在一定期间只从事一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则该教师的工资可直接计入该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

(2)若某教师同时从事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学工作,可按教师给各专业、各类型学生上课的实际教学工作量比例分配其工资费用。给不同类别的学生上课,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上每节课教师所实际做的准备工作不同,一般给研究生上课的教师要求知识层次比较高,给本科生上课教师的要求次之,给专科生上课的教师要求更低。所以分配工资费用时,首先要确定给不同类型学生上课的工作量折算系数,简称学生类别系数。设专科生的类别系数为0.95,本科生的类别系数为1,硕士生、博士生的类别系数分别为1.2、1.5。另外,高校教师上课经常两、三个班或更多的班级合班上课,所以计算教师实际工作量时还应考虑班级系数,如:单班上课班级系数为1,两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4,三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8,四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2.2,等等。

教师给某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教师给该专业学生实际上课时数×班级系数×学生类别系数

工资费用分配率=待分配教师工资费用总额/∑(教师给某专业学生实际上课时数×班级系数×学生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工资费用=教师给该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工资费用分配率

(3)若某教师不仅从事教学工作,同时还从事科研工作,则其工资费用就应按其实际工作量大小分配计入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这时首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折算为标准工作量,然后再进行分配。

教师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立项支助项目和立项不支助项目两大类,下面重点介绍教师参加立项支助项目科研工作量的折算方法。

教师参与立项支助项目的研究,可以按其获得支助经费的多少、项目级别、项目研究期限及本人排名顺序等折算实际工作量。将科研项目每万元支助经费折算一定的标准工作量(假设为A),项目级别系数可设为:校级1、院(处)级0.8、市厅级1.5、省部级2、国家级2.5。排名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WK=1/{K×[1+1/2+1/3+……+1/N]}

式中:WK——某教师的排名系数;

K——该教师在项目中的排名名次;

N——项目总参加人数。

某教师承担某立项支助项目的科研工作总量=该项目获支助经费(万元)×A×项目级别系数×该教师排名系数

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待分配教师工资费用额/(教师本期教学工作总量+教师本期科研工作总量)

应计入科研成本的工资费用=教师本期科研工作总量×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

应计入某专业学生教育成本的工资费用=教师给该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

(三)计算分配各项间接费用。对于间接费用,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中。高校的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等间接费用可按学生类别、学生人数及各专业学生本学期完成学分比例等计算分配,并转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

1.学生事务费的分配。学生事务费用可按学生人数比例分配。

学生事务费分配率=本期学生事务费总额/∑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学生事务费=该专业在校生人数×学生事务费分配率

2.教育辅助费用的分配。

(1)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可按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由于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等学生类别不同,教育辅助费用的消耗也有所不同,一般研究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分配教育辅助费用时,首先应确定各类学生的类别系数,这里的学生类别系数与工资费用分配中的学生类别系数不一定相同。如:专科生、本科生的类别系数可设为1、研究生(硕士、博士)类别系数可设为1.2。

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本期教育辅助费用实际发生额/∑(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本期该专业在校生人数×类别系数×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

(2)标准学分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也可按各专业学生所完成的标准学分比例分配。

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本期教育辅助费用发生额 / ∑(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各专业学生本期完成的学分数×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本期该专业在校生人数×该专业学生本期完成的学分数×类别系数×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

(四)计算分配各专业毕业生教育成本。每年七月末(八月末或十二月末),根据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成本费用,计算各个专业毕业生应分担的教育成本。各专业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可采用约当毕业生法计算分配。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各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人数×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

某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已完成学分数 / 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完成最低学分数

某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

某专业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该项目期初余额+该项目本期发生额)/ 该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某成本项目的金额=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该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各成本项目的金额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某年级非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该年级非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参考文献】

[1] 石金明. 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研究[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 164-194.

[2] 何小平. 基于权责发生制的高校成本核算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05, (10): 118-120.

第9篇

(一)输入新鲜血液,支教教师带头,国语教师队伍变强了。

集团总校针对阿克艾日克小学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先后分三批下派了17位总校的语数骨干教师,从起始年级狠抓国语教学质量,提升存量年级学生的国语学习能力。总校在阿克艾日克支教的骨干教师与国语水平较弱的民族老师结为师徒,形成民族老师学习国语,用国语的氛围,实现逐步提高民族老师的国语水平,提升了民族老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强化了整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

(二)榜样引领,精神感召,老师们变积极了。

对总校下派的支教老师,总校可谓是精心挑选,无私帮助,因为下派的支教老师中,有5名党员,2名年近50的老教师,分校充分利用好下派的支教老师,根据支教老师的个人能力,把她们安排在一二年级语文数学等重要的教学岗位上,其中80后的骨干教师牛珍珍被安排在了校长岗位上,主抓教务教研工作。在牛校长的带领下,5名党员和老教师,在支教的过程中,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中都是率先垂范,无私奉献。她们扎在班级和学生当中,用心,用情对待学生和教育教学,她们团结协作,自制生字卡,利用多媒体,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默默的影响了全校老师,她们的敬业精神也深深感染了学校原来抱着得过且过,等着转岗分流混日子想法的老师,让混日子的老师不好意思再混,所以部分民族老师也主动学习国语,按时进课堂,认真批改作业,虚心向支教老师求教,学校教师的精神面貌悄然变化,教师们的工作态度变得积极了。

(三)建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校园和学生们的生活变美了

村级小学的教学设施虽然完善,但是校园文化缺失,学生学习之余的课外活动贫乏,八校总校秉承实现管理集中、资源共享、教研协作、模式同步的集团化运作目标,在阿克艾日克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课外活动方面,植入八校总校的办学理念和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阿克艾日克小学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精神生活。

1、让校园彰显童趣和文化气息。

阿克艾日克小学在集团总校的带领下,一点一滴的建设起校园文化,首先让每一面墙亮化美化起来,集团总校的美术老师到学校设计描绘,老师和孩子们动手涂色装饰,学校的楼道和校园操场的墙变得色彩斑斓,充满童趣和国学意蕴,班级文化建设也得到提升,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展示在了班级的墙上,既美化了教室又激励了孩子们。现在,漫步在阿克艾日克小学的校园里,规划整齐的校舍、道路,鲜花遍布的花园,茂密的大树,内容丰富的宣传橱窗、楼道墙画,班级布置,让人神清气爽,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2、营造爱书读书氛围。

村级小学的孩子,国语基础薄弱,缺乏语言环境,要想提高国语学习能力,就需要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不断的积累语言,培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国语教育质量,总校把班级图书角和流动书吧的阅读理念植入分校,现在阿克艾日克小学每个班级都陆续设立了图书角,给孩子们提供读书的便利。总校还采取各种措施,给分校捐书,为分校补充丰富了图书资源,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滋养,孩子们国语交流水平得到了不小的提高,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学习兴趣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形成了爱学习、爱读书的氛围。

3、开设社团,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社团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集团总校这两年注重发挥社团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引导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分校在总校的带动下,步调一致,今年阿克艾日克小学都成立了10个学生社团,营造社团文化氛围,拓展学生发展舞台,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区的孩子一样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也期望通过社团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国语学习,为国语学习拓宽渠道,搭建不同的平台,在活动中提高国语水平。社团活动也真正的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每周固定的社团活动的时间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

4、送教下乡,实现课程和资源共享。

村级小学目前音、体、美老师稀缺,集团总校采取送教下乡,整合课程资源,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共享。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总校送教下乡30节次,每次送教的时候,分校都组织老师听课,评课,不放过每一次向总校学习和求教的机会。送教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课,音乐、体育美术课是最多的,孩子们特别喜欢,通过送教下乡使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孩子们的审美、艺术细胞都得到两了培养,孩子们更加热爱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了。

(四)教师成长显效,教学成绩提升明显,学校的教学质量变好了。

集团化办学,使阿克艾日克学校老师得到了较快的成长。首先,我校让集团总校下派的支教老师和民族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通过传帮带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促进了民族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也改变了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工作态度;再者总校下派的校长,书记在学校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为学校的后备干部培养储备了经验和人才。比如我校支教的牛珍珍老师,之前是一名骨干教师,支教期间勇于承担重任,被任命为校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善于学习,乐于奉献,把校长工作干的有条不紊,支教期间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也积累了管理经验,相信她的能力会不断被挖掘,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阿克艾日克小学的教学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 八校集团总校接手前,阿克艾日克小学的成绩在库木巴什乡排在较末位了,在整个农村小学排名也比较靠后,通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在集团总校的大力帮扶和人力,物力的支持下,老师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学校的教学常规,教研活动也越来越规范,教学成绩也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变的越来越好。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语数平均分由原来的十几、二十几分,提高到现在的五十,甚至六七十分,进步是十分显著的,在全市几次阶段性考试中,我校获得了教学成绩突出的流动红旗。

三、存在的问题

从阿克艾日克小学的变化当中,可以感受到集团化办学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产生了一些困惑:

(一)农村教师工作负担重、主动发展意识不强影响他们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绩效指标;绩效评估

一、进入新世纪后山西省教育政策历史进程及主要成果

在这20年间,我们国家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当中,对教育的关注度逐渐上升。总体上来讲,从2000年到2019年间,虽然政府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使得在校生人数数量上呈现下降趋势,学生的平均入学率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学校总量也逐渐减少,专任教师数量也逐渐下降,但是下降幅度没有比学生数量下降幅度大,这样使得平均每个老师对应教授的学生数量减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质量。基础教育:在省政府教育财政投入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对农村基础教育逐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优化中小学的布局,在2006年,普九教育工作的建设工作得到验收,“十一五”计划期间连续五年初中小学入学率达到99%,并且逐步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的完善,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在硬件上的差别,逐渐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在“十一五”期间第一次将高中教育单独划出,开始作为我省教育关注重点,进一步加强我省高中阶段教育,优化高中教育结构,鼓励普通高中发展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升学机会。2019年高中学生毕业数是2000年的三倍。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间,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全省唯一一所“211工程”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山西大学也成为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大学。在此之后,省教育厅分三期加强建设两校的创新体系。之后逐步推行大众化高等教育,截止2019年底,山西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为3.86万人,普通本专科生在校人数为80.20万人,是2000年研究生数量的14倍,普通本专科生数量的6倍,高等教育建设效果显著。中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得到不断发展。在2000年至2005年间,我省加大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经费的投入力度,建设国家级重点、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紧密结合我省支柱产业的需求建设示范专业与实训基地,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当中,并鼓励加快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我省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素质。2011年我省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最大值61.94万人,截止到2019年底,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为38.41万人,相比2011年下降幅度达到38%,但是整体上看,我省教学覆盖率却得到显著提升。

二、山西省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与绩效评估结果

为了能够客观地、公平地体现山西教育财政政策的效果,可以通过构建反映总量和结果两大类的绩效指标体系来合理评估山西省财政教育支出的情况。

(一)反映总量的绩效指标反映山西省财政教育支出总量的指标分为两大类: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绝对规模是用每年山西省投入的公共预算教育支出来确定。相对规模是指,在考虑每年财政教育支出时也要对应考虑当年全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教育支出做出更为客观地衡量。在实际生活中可以选用全省GDP来反映当年山西省的经济状况。1.绝对规模从绝对规模上来看,山西省在对教育方面的投入规模总体上是呈现上升趋势的。2007-2019年间,山西省的教育名义财政支出从181.22亿元增长至696.28亿元,12年间增长了2.84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数据上来看,平均增幅为12.6%,我省财政教育支出虽然总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增长缓慢。2.相对规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到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要占比GDP达到4%,山西省以此为目标,在2012年该比重达到4.78%,首次突破4%。该比重相比之前年份增幅较大,并且之后虽然该比重有所波动,但是一直稳定在4%以上。但是通过分析各年比重变化幅度可以发现,该比重增长速度呈现周期性变化,甚至增长幅度会出现负值,说明山西省在教育支出方面波动较大。总体上来看,该2007-2019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仅仅为3.25%。对于山西来讲,财政教育支出不管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平均增幅均较小。

(二)反映结构的绩效指标选取反映结构的绩效指标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层级间、城乡间教育支出。1.层级间的教育支出2019年山西省财政教育支出总和为696.28亿元,可以得出普通小学占比34.54%,普通初中占比23.79%,普通高中占比14.06%,中等职业学校占比9.14%,普通高等学校占比18.33%。通过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教育经费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小学占用,小学教育社会效益是相当明显的,所以山西省在该部分的投入比重较大可以理解。但是整体上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对高等教育的支出并没有跟上初等教育的投入规模。根据经合组织之前发布的《OECD教育概览摘要》中的要求经合组织国家高等教育生均成本应该是小学的2.4倍,而山西省的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是小学教育生均成本投入的1.5倍,相比要求的数值来讲是偏低的。2.城乡间的教育支出中高等院校在山西省主要分布在城市,所以对比分析城乡间教育支出的差异就集中到了初等教育之上,通过比较2019年初等教育的资源分布来分析城乡教育支出的差距。2005年—2019年随着城镇小学学生数量的增加,城镇小学中的专任教师也在逐年增长,表现为生师比变化不大;反观农村小学学生数量却在逐年下降,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量也在逐年下降,但是教师的下降幅度小于学生的下降幅度,表现为生师比下降明显,城镇小学与农村小学的生师比在2005-2019年间均小于规定的标准。山西省在小学师资力量配置方面成效不错,一直低于规定比例。除此之外,随着农村人口进城求学现象的出现,虽然小学学生与小学教师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山西省政府在逐年增加城镇小学教师的数量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农村小学教师数量减少的问题,通过控制农村专任教师的流失使得城镇与农村的生师比都呈现下降趋势。城镇中学生在校生人数在2005年—2019年间先增后减,在2011年城镇中学在校生规模达到最大,与此同时,城镇中学专任教师数量没有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而减少,山西省政府反而扩大了城镇中学专任教师的规模,表现为从2011年开始,山西省的生师比逐年下降,城镇中学生师比在2011年往后开始低于规定标准。反观农村,一方面来讲,农村中学生师比一直控制在规定比例之下。另一方面,中学在校生和专任教师数量都是是逐年下降的,但是二者从2017年开始数量趋于稳定,山西省在农村中学生源流失的情况下,控制农村中学教师规模的下降幅度,使得农村中学教师的下降规模小于学生的下降规模。

(三)评估结果一方面,山西省财政教育支出在总量上表现尚可。山西省财政教育投入的绝对规模表现为上升趋势,并且投入的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3%-5%之间,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在结构上即使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投入较少,但是山西省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总体上表现较好。

三、提高山西省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建议

(一)提高山西省财政教育支出的投入数量。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教育的投入程度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正外部效应远大于负外部效应。基于这样的特点,山西省应当继续增加对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控制在要求的4%的基础上,不仅要不断扩大财政教育支出的总体规模,使得省级教育支出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更适合山西省教育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山西省与其他教育强省相比,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和教育资源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央政府应当在合理确定生均教育经费的基础上,加大对山西省的转移支付,尽可能的缩小不同省份之间教育的差距,体现着财政支出的公平性原则。

第11篇

一.*年的主要工作

1.主持*数学会的日常工作。

2.协助科协做自治区优秀论文的评审工作。

3.组织*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辅导工作。

4.组织*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赛区的考试与评卷工作。

5.组织*年全国西部数学竞赛的预选工作。

6.组织*年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赛区的各项活动。

7.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或全国一等奖22名。有4名学生被选入全国冬令营决赛;西部数学竞赛获2等奖一名,3等奖二名。

8.召开*数学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及学术讨论会。

二.*年工作的安排

1.主持*数学会的日常工作。

2.完成科协下达的各项任务。

3.组织*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赛区的考试与评卷工作。

4.组织*年全国西部数学竞赛的预选工作。

5.组织*年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赛区的各项活动。

6.开办奥数辅导班,提高中学生的竞赛水平。

*数学学会

附件: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区*年工作总结

在自治区教育厅、教育厅高教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年由*数学会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区负责组织,在各赛区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区*年工作圆满结束。*年我区共有9所高校88支队伍参赛,比去年的6所高校66支参赛队伍有了很大的增加,取得了全国一等奖一项、全国二等奖把项,无论是参赛队伍的个数还是参赛成绩都是我区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为了经验查找不足把*赛区*年的工作做的更好,现将*赛区*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今年来,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加强了对我区高等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育和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工作的领导。为提高我区各高校的数学建模水平,改善各高校从事数学建模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赛区组委会在自治区教育厅的支持下,于7月21日至28日在*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召开数学建模竞赛教练员培训工作会议,共有来自16所院校的34位老师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期间各位教师还探讨交流了当前在我区大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经过各高校的精心准备,9月21日至23日我区各高校88各竞赛队,264名参赛队员参加了*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竞赛期间各高校和指导老师能严格遵守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各项规定,并在规定时间内把试卷上交赛区组委会,未发现违反竞赛规定的现象。

根据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的安排,*赛区组委会派出田宏根教授、倪科社教授、张光远副教授于10月2日至3日赴兰州参加两个赛区的联合阅卷工作,在三位老师的努力下试卷初评工作顺利结束。为保证保送全国奖的质量,在初评的基础上,赛区组委会根据全国组委会的要求抽选六位专家于*年10月14日,在*大学进行了*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复试工作,通过选手答辩、专家提问、专家组评议的方式确定了*赛区报送全国奖项的11个对的名单,评选出了*赛区一等奖13个队、二等奖13个对、三等奖20个队。*年10月27日至11月3日,赛区组委会委托腾志东教授参加了全国组委会组织的湖北阅卷工作。

为了推动*赛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工作的发展,鼓励各高校和指导老师参赛的积极性,**赛区计划在自治区教育厅的支持下评选4个优秀组织奖,8名优秀指导教师。

*年我区各参赛高校的虽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区建模竞赛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年*赛区工作的重点:

1、扩大参赛学校的规模,增加参赛队数。对至今未参赛的学校可以由组委会派出指导老师对其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也可以联合培训。继续评选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老师,优秀组织奖在参赛10对以上的学校评出,优秀指导老师原则上在获自治区一等奖以上的指导教师中产生。

2、*年的赛区阅卷工作初步以确定和甘肃赛区联合阅卷,甘肃方面计划派6-8名教师来疆参加评卷。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 暑期支教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3-014-04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完成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可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政策的相对不完善性,使得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于是缓解这种不平衡性的“支教”活动应时而生。近年来,大学生支教活动得到迅速发展,参加支教活动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发展,支教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明显,如何解决大学生支教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大学生支教的总体效果,成为当前大学生支教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支教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对大学毕业生到西部支教、师范生实习支教等问题的研究上,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支教的意义、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在大学生支教意义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页可以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颜凯、卢向阳在《大学生支教活动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高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2]在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面,学者认为大学生支教团体缺乏必要教学技能和知识、资金短缺和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崔卫华、刘启霞在《The Disadvantages of College Students as Volunteers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Poor Rural Areas on Summer Vacation》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支教形式主义严重;不利于教学客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于教学客体掌握知识;增加了教学主客体、当地学校的经济负担。[3]在解决大学生支教问题对策方面,有学者认为解决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对支教活动的认识、建立激励措施、加强对支教活动的宣传等方面。王梦奇、柯文娣在《大学生短期支教的问题和对策――以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对口支教温江区镇子试验学校》一文中指出,解决大学生支教存在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对支教的认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组织者应制定完整教学计划,提高支教质量;端正支教态度,建立更为合理的激励措施;重视支教细节,积累前辈经验。[4]

通过对以往关于大学生支教文献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虽然学者对大学生支教的意义、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做了比较透彻的思考和总结,但是关于大学生支教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大部分学者选择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支教活动进行研究,而很少运用定量分析。其次,很少有学者对产生支教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等。

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访谈结果的整理、分析,得出大学生团体暑期支教的困境所在,找出困境产生的影响,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和自身经历,找出解决大学生暑期支教困境的方法,为以后暑期支教团队提供借鉴和经验。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调查方法以问卷法为主,文献法、访谈法为辅。笔者根据相关假设,设计出关于大学生暑期支教的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同学将问卷发放出去。笔者共发放100份问卷,收回100份,其中无效问卷18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82%,符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通过运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比例严重失调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师范生只有7位,占总数的8.5%,而非师范生为75位,占总数的91.5%。表明,参加暑期支教的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比例严重失调。首先,大部分非师范生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教学实践,他们很难把握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们的心理活动规律,结果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产生更坏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的支教队员不能和受教地学生保持适当的关系。为了能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他们经常会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结果造成过分“亲密”,最终影响课堂纪律。调查结果显示,70.7%的非师范生认为自己的教学课堂有点乱。其次,受到资金、地理位置等方面的限制,许多参加暑期支教的大学生没有经过相关教学培训。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8%的学生接受过培训,72%的人都没有接受过培训。而80.5%学生支教成员认为专门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暑期课程设置存在偏失

调查结果显示,暑假支教期间,有47.5%的学生教授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有52.5%的人教授兴趣课程和一些辅导课程。在暑期那里类课程讲授多一点好这一问题中,有74%的学生认为应该多教授兴趣课程和一些辅导课程。在中国,暑假一般被安排在七月和八月两个月份,据有关数据显示,这两个月期间的平均气温在20℃―30℃,在这样的气温下,学生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因此以放假的方式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受教地学生参加暑期支教活动已经侵占了一定得休息时间,如果再让他们学习学期中所教授的课程,那将可能得不偿失。

(三)参与支教次数少、时间短

支教时间问题主要包括支教次数问题和支教时间长度问题。

1.个人支教次数较少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9.8%的同学在参加一次暑期支教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参加。只有17.1%的学生参加过三次或者三次以上暑期支教。这样就造成受教地学生要不停的适应新的支教队员,以及他们的教课方式。同时也给支教经验的交流与传递造成障碍。“大学生志愿者支教人员的不固定和流动性问题,会造成大学生支教没有系统性,支教内容没有连续性和持续性,使大学生支教难以对学生产生稳定的持续的影响”。[5]

2.支教时间长度相对较短

调查结果显示,支教时间长度为一个月或者一个月以上的学生占43.9%,支教时间在一个月以下的学生就占总数的56.1%。而82.9%的学生认为,暑期支教时间应该在一个月或者一个月以上。暑期支教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支教的效果。“如果一次支教的活动周期就只有支教的那几天的话,那么短期支教的影响就要小得多了,对于当地的孩子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6]支教成员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支教,对当地环境要适应一段时间的,如果暑期支教时间过短,当支教学生刚适应那里的环境,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时支教活动已接近尾声,势必会影响支教活动的整体效果。

(四)支教团队经费短缺

由于暑期支教的短期性,大部分暑期支教团体都是由在校大学生和周围的一些同学组织起来,或者通过互联网临时组成的支教团队,这两者占总数的73.2%。而正式的由学校或政府组织的暑期支教团队非常少,仅占总数的26.8%。这样,经费问题就成为暑期支教团队的又一重要问题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有37.8%支教团队的经费是由队员自主承担,由大学生所在学校承担大部分的占总数的35.4%。由于受时间、经历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中国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费大部分还是由家长提供,很少有学生靠自己打工赚钱维生。大学生做暑期支教活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不能把做有意义事情的负担加在父母身上。

(五)沟通存在障碍

沟通问题是暑期支教团队活动过程中的一大问题,主要包括支教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支教成员与受教地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以及支教团队之间的沟通问题。

1.支教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

支教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往届支教成员与下一届支教成员的交流不通畅。调查结果显示,17.1%的学生表示,往届成员完全没有向他们讲解受教地的情况,也没有向他们传授支教经验和感想,67.1%的学生表示往届成员只向他们讲解了一些,但是不全面。仅有15.9%的学生表示往届成员向他们讲解的很清楚。其次,支教成员总结不及时、不全面。调查结果现显示,46.3%的支教队员做了比较详细的总结,52.4%的支教队员只做了简单的总结,并且没有形成文字资料给与保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届成员对受教地的了解以及支教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再次,支教过程中的沟通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虽然参加暑期支教的成员在去支教地之前做过一些教案,但是由于很难把握受教地学生的特点、水平和需要,这些教案可能不适合受教地学生的需要。而在访谈中发现,有一些支教团队的成员在支教过程中很少有课程方面的交流,只是各自关注自己所教的课程,而很少和其他成员交流。

2.支教成员与受教地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

在支教成员与受教地教师之间的沟通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0.2%的支教成员和受教地教师有沟通,而59.8%的支教成员都没有或者很少。不言而喻,受教地教师是最了解他自己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如果支教成员能够和受教地教师支教有很好的交流,那将非常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提高支教活动的效率。同时,受教地的教师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供支教成员学习借鉴,这将非常有利于支教成员的成长。

在支教成员与受教地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6.9%的成员一直和受教地的学生保持联系,而53.1%的成员只在支教完成之后初期与受教地学生有联系,而之后就不再联系了。这样可能会给孩子们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访谈中发现,有一些大学生在暑期支教的时候向学生许诺将回来看他们或者带他们出去玩,结果却不了了之,这可能会给孩子们的童年造成一定的创伤。

3.支教团队之间的沟通问题

在支教团队之间的沟通方面,大学各高校之间,高校中各院系之间支教队伍沟通交流较少,没有形成合作共建的局面。[7]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支教团队是“各自为战”,和其他的支教团队之间少有联系。因此,就造成了当今社会对暑期支教团队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很少得到学校、企业给与的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这对于支教团队的后期发展与壮大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策思考

(一)大学生层面

1.科学安排暑期支教成员和时间

在科学安排暑期支教成员方面,第一、要做好的是成员招募工作;第二、合理分配暑期支教成员。

(1)要做好的是成员招募工作。可以说,支教成员的质量,决定着支教活动的成败。笔者认为,在招募暑期支教成员的时候,需要注意三点。首先,志愿者招募工作应以提前开始为好。暑期支教工作最好在大学第二学期开始的时候进行,在三月能够确定招聘名单,然后开始培训、备课等工作。因为时间越充足,暑期支教准备工作可能就做得越完善。其次,尽量使男女生比例保持平衡。男生胆大,女生细心,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同时男生对于女生来讲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男女生保持恰当的比例,有利于暑期支教的安全开展;最后,支教团队里最好有师范生。师范生比较全面地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具有相关的教学经验,他们可以为其他非师范生做相应指导和示范,提高支教前的备课效果。

(2)合理分配支教成员。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支教成员只做过一次支教活动,做过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只占少数。一方面,这会影响支教经验向下一届的传承;另一方面,受教地的学生必须一次次的适应新的面孔和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支教团队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尽量招募那些愿意参加两届或者两届以上的成员。下一届的支教活动可以由一半往届成员和一半新招募的成员组成,由往届成员带领新成员,这样可以相对减少支教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2.合理安排暑期支教课程

暑期本应该是学生休息、放松的时候,如果在暑期还让学生上大量的基础课程,那就有悖于国家目前大力提倡实施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暑期支教活动以兴趣课程为主,有针对性的进行基础课程教学。首先,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受教地的学生一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事物,大学生的到来可以为他们带来新鲜的知识与课程。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过音乐、美术、体育等兴趣课程,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将这些课程教授于他们,同时也可以向他们传授一些环保、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这将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养成良好习惯。“大学生支教一般会选择偏远落后的农村、山区,那里教育资源匮乏,最要害的是师资力量弱,学生平日接触的是‘应试教育’,大学生下乡把音、体、美、史等‘副科’带到山区,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同时还有社会上的潮流知识,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那里孩子们的落伍距离。不但有利于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及早发现一些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赋,给予培养,这对孩子们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8]其次,支教成员可以根据受教地的实际情况,教授基础课程。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英语教师,几乎一个月从镇上请一位英语老师来为学生们上课,并且还要给很高的报酬。支教大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情况,适当的安排英语课程,弥补孩子们在英语方面的缺失。

3.加强团队内外沟通与合作

(1)加强团队内部沟通与合作

沟通,在一个团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好团队内部沟通工作,关乎着团队的质量和未来。“事实上,正式支教之前的培训以及经验交流能够使志愿者了解到他们在支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做好一些必要的物资和心理准备,并且新老志愿者的交流往往可以帮助志愿者对于即将支教地点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为他们日后迅速的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这个环节对于一次成功的短期支教活动来说是不可缺少的”。[9]首先,支教成员在支教中和支教完成后,一定要做详细的总结。一方面有利于自己对工作的反思和改进;另一方面,他们的这些总结有利于下一届的成员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支教工作的质量。其次,往届支教成员一定要和新一届成员有充分的交流,向他们介绍受教地的基本情况、学生们的特点和需要、自己在支教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认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最后,往届支教团队可以选择暑期表现相当优秀的成员,为新一届的支教成员做相关支教培训。

(2)加强团队与受教地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大学生在开展暑期支教之前,对受教地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是有效地开展暑期支教活动的关键一步。因此,大学生支教团队在暑期到来之前,要和受教地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详细了解受教地以及受教地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向团队成员传达清楚。这样,支教团队才能够做好充足的准备,并根据受教地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暑期支教的效果。

(3)加强团队之间沟通与合作

现在的暑期支教团队,一般都是各自为战,很少和其他支教团队之间有交流和沟通。一方面,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支教效应,使得暑期支教的社会认同度相对较低,也很少有社会组织给予资金或者物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团队之间的经验和教训无法相互借鉴和吸收,无法很好的完善支教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支教团队可以很快的在网络上联系到支教团队,他们可以组成一起,利用规模效应去寻求赞助和支持,同时也可以进行经验交流,“互通有无”。

(二)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主要包括大学生所在学校和受教地学校。

1.高校应建立暑期支教基地,并给与资金支持

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要能真正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切合大学生志愿者的需要,取得效益最大化,这不光靠打学生自身的努力,还要依托学校的支持[10]。高校是由国家出资开办的公益性政府组织,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服务。大学生参加暑期支教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可以提高大学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应该拿出最大的诚意来帮助大学生支教团队。

(1)建立暑期支教基地

为了弥补暑期支教时间短、支教效果不明显的不足,大学生所在学校或院系可以与受教地学校联合建立暑期支教基地,通过暑期支教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来弥补暑期支教时简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使支教团队更有组织性,支教活动更有系统性;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支教团队的影响力,为以后支教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社会实践要真正做到长期有效、双方受益,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那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11]”

(2)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资金支持

资金问题是大学生支教组织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支教活动很有可能无法继续下去。调查过程中发现,支教团队在暑期支教过程中的开销,大部分都在一万元左右,这个数字对于高校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由于大部分支教团队的分散性和自发组织性,很少有高校设立暑期支教专项资金,这就为暑期支教的延续性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暑期支教活动的有效进行,高校应该设立暑期支教专项资金,由专门人员来监督发放。给与那些计划完整、可行的暑期支教团队以充足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