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

时间:2022-05-07 06:58:49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弘扬中华文化、历史与精神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弘扬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作为教学重点,重视古诗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传统陈旧、教学内容缺乏新意等弊端,使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目前,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教师应加强古诗词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减轻教师课堂板书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更加清晰地表述教材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体现在影像资料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方面,教材内容的相关影像资料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古诗词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引入适当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一)播放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播放多媒体课件是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应用方式,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既能省去书写板书的时间,更能直观有效地表现文章主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深化学生对文章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选修(上)《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师课前可以积极准备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以PPT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并通过播放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深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吸收。

(二)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使学生深入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选修(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一文中,滕王阁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教师课前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三大名楼的影像资料、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与滕王阁相关的名人轶事。课上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三大名楼的影像资料,介绍滕王阁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丰富学生对我国名楼建筑的认知,而后向学生介绍文章作者王勃的写作背景,还原作者写作时的情境,再让学生面对滕王阁的美景图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结合文本和图片描述出滕王阁“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美景。本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学习框架,更好地领悟文本的内涵。

(三)课内外知识结合,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冲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将课外古诗词引入课内,通过对比分析诗词的写作方式、表达情感等,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有效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选修(下)《将进酒》一课,教师可以针对李白“酒诗”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同类诗词进行对比分析,理解诗人洒脱的情怀和淡泊名利的品格。也可以将诗文与李白的同类诗词进行对比,如《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酒问月》中“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等“酒诗”,结合这些诗句向学生详细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理解其坎坷的仕途与人生历程。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等方式,深化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苏双琴.高中古诗词教学“三法”[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5(11):63-65.

第2篇

【关键词】 环境保护 语文 审美 反照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63-01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如下说明:“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课堂人文性的凸显,必然要求语文教师从教材中发掘具有现实价值且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内容,运用语文课堂独有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

21世纪伊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际社会和公众所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早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就提议开展全球性的环境教育活动,提出“从小学学龄到成年都应该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的措施。因此在语文教材中发掘与环保相关的话题,并通过语文课堂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不仅仅是新课程对语文课程的要求,更是确保学生终身发展和维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语文教学过程是智育、德育的过程,更应是美育的过程,正如王世德先生所说:“没有美育的教学,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审美修养的人,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美育,能美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育人们优美的感情世界、生活情感和健康生活理念。语文教材既然选的都是优秀的凝结突出了古今中外文化智慧的文艺作品,它们都是审美对象,其美育作用就更为强烈。语文课堂通过循序渐进的系统教育,多方面慢慢渗透,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平衡美、和谐美等与环保有关的审美体验从而形成自觉主动的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的意识,这样的意识无疑也将是长期的、稳定的。

但环保问题毕竟不能高阁束之,也需要我们立即动起来。要想让学生形成主动、自觉的环保观,仅仅依靠教材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如同理性意识的形成,固然重要;但如无感性情感的冲击笔者认为始终稍显淡薄。所以利用显示环保的现状,在学生审美的体验中进行现状的反照,两厢对比之下给学生以情感的冲击让学生觉得环保就在身边和自己息息相关并已迫在眉睫,那环保就不仅仅只是一种理想存在而是主动、自觉的当下的行动。

当然这样的意识渗透绝不能是简单的政治式的枯燥说教,更不能为了环保而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科普教育,“美”的体验与现实的反照是在语文教学中水到渠成中完成的。

教师首先要找到“审美点”。这体现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有效地发现高中教材中和环保话题有关的篇目这是渗透点起点。这类篇目非常多,如《寡人之於国也》中孟子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蜀道难》等大批描绘壮美山河是诗篇,庄子《逍遥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流露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其次要找准“渗透点”。只有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中自行领悟才能让这些环保意识转化成自觉,而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需起着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行为中找到“审美”与“环保”相结合的那个点,并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笔者在教授《滕王阁序》时就做了如下尝试,原文中描写滕王阁有这样一句话“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许多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而难点就在“即”字的解释,书中的注释为“依着”,这句话就可理解成“滕王阁的建筑依着山峦起伏的态势”,不管从语义上还是表述上都存在着不清楚。面对学生的质疑,我提供了《红楼梦》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凉,凹晶馆联诗悲寂寥》中湘云关于凹凸的评论,让学生体味大观园中“凸碧堂”和“凹晶馆”的妙处,再来体会这“即冈峦之体势”的含义,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这滕王阁建筑群的修建也如同“凸凹”一般是顺着冈峦地势的变化而修建,“即”翻译成“顺着”更为恰当。我趁机追问“顺着”二字体现了古人在建筑时的一种什么理念呢?同学纷纷畅言,有人说是对自然的敬畏,有人说是与自然之景的和谐统一,……

第三,多途径触发反照点。例如上文提到的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给学生带来反差的撞击;同时语文即生活,在利用教材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中的现象以此形成反照进而撞击学生心灵,同样在《滕王阁序》中当大家解读完“潦水尽而寒潭清”后,我布置了作业让大家去观察深秋的长江并进行对照。有学生这样写道“或许‘寒潭清’只在书里,‘漫江碧透’只在诗里,家门口的长江水哪怕在寒冬也只是浑浊,它从儿时记忆里一直留在现在的眼前。曾经我把塑料盒做成帆船放到江里,以为会把我的梦想带到远方,现在我多想把那帆船追回,让我不再有丝丝的负罪……”

[ 参 考 资 料 ]

[1]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

第3篇

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新课改课本写为“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新课标上为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虹)销雨霁,彩彻区明(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本遣唐使抄写版为:“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新课改课本写为“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异文:豫章、采、青、天人、即、纡、弥、轴、云、区明、遥襟甫畅、目、见机、余、兹、怀、珠。

《古文观止》:南昌、彩、清、仙人、列、盱、迷、轴、虹、云衢、遥吟俯畅、指、安贫、怀、晨、诚之为本、朱。

译文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腰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地上物产的精华,乃是天的宝物,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世说新语记载,太守陈蕃赏识徐孺子,专门为其在家中设置榻,当徐孺子来的时候,就将榻放下来,徐孺子走了就将榻吊起来,此处应该是称赞滕王阁的东道主欣赏才俊,也有夸赞宾客的成分)。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公,(使)打着仪仗(的高人)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让)驾着车马(的雅士)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文章的辞彩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

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灵魂开启 塑造品格

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让语文教学游离在学生的灵魂之外,忘记了语文学科的职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那么何谓灵魂?灵魂即心灵,在希腊文中灵魂就是“心理”。何谓灵魂对话?灵魂对话就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沟通与碰撞,彰显文本的内涵,从而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形成稳定个性的学习品质和崇高美好的精神品质。

灵魂对话第一步无疑是开启学生的灵魂,产生阅读文本和深入文本的心理欲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包括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在内的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是感觉,而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落实到语文教学上,就是要通过某种刺激,触动学生的感觉,从而开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走进灵魂对话。

一、关于导语

导语由新闻迁移到课堂,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亮色。但对于它的职能,我们很多教师还很模糊,所以首先有必要交代一下导语的功能。

导语运用到教学中依然保留了新闻中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简明扼要,一次成功的导课不能以占用太多课堂时间为代价;接下来它必须具备的就是激发兴趣,这是区别于新闻的我们课堂教学的特色;再有,导语要有专业特色,比如语文课的导语就更应具备文学的特质。

如果仅以这个为标准,我们的导语就会成为教学中最简单最机械的一个环节,每个教师只要稍加思考或者到网上一搜,就可以有N个导语呈现在我们面前。

比如,我们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导入的角度就可以有:

①文体知识: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勃用骈文写成的宴集序《滕王阁序》。

②初唐四杰:“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谁的诗呢?(生:骆宾王)对!那么你们知道和他齐名的另外三个人是谁吗?(生:王勃、杨炯、卢照邻)他们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③写作背景: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篇序文。

……

所用手段更是声、色、形等五花八门。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导语都能切近学生的灵魂,从而开启灵魂对话呢?细细品味,许多导入效果寥寥。就拿有的导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四大名楼的图片来说,晨光熹微的、夕阳西下的、灯火辉煌的,极大限度地刺激了感官,看得学生眼花缭乱,兴奋异常,完全陶醉在建筑美景当中,忘记了“此行”的目的,这样的开场白脱离文本的内涵和教学的目标,显得虚浮、造作;而如果由四大名楼上面的楹联导入就比较容易让学生自然而真实地走进文本,接近教学目标。

所以,导语宜实不宜浮,宜简不宜繁,宜直不宜婉,宜雅不宜俗。

二、关于切入

这里所说的切入与导语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许多教学的导入都省略了一度让我们大费周章的导语环节,单刀直入切入课题,所以很有必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切入的方式和技巧。

曾有幸走进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课堂,聆听绿色诗歌教学《归园田居》,赵老的切入让我震撼,没有任何的花哨,只一句“读”就走进了诗歌,“再读”走进韵律、“再读”走进情感,再自读5遍基本是“其义自见”了。那样的氛围中,哪个学生能不心智大开、诗情萌动,甚至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呢?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灵魂走进课堂,什么样的文本能不触动他们的心灵,什么样的探究能不激发他们的潜能呢?这绿色的本色课堂真的让人心旷神怡。

切入方法种种,朗读——这一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手段,无疑是切入文本最直接最实在的方法之一。

还有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问题切入法,比如学习《小狗包弟》,问题设置可以有:

①你们知道“”十年浩劫中人们的生活吗?

②喜欢狗吗?谁家养宠物了?有没有失去宠物的经历?

③“寒夜中,斗志激扬追觅繁星,誓除黑雾急呼雨电;憩园里,闲情难有再擎爝火,彰显大家光照春秋。”这幅对联写的是谁?

④“包弟”是谁?是谁的狗?巴金为什么写包弟?

⑤巴金以什么心理写“小狗包弟”的?

⑥感动中国人物巴金颁奖词中说“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巴老哪种品质?

……

这么多问题都可以把学生带入文本,也都比较直接,也都能不同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哪种切入真正地贴近了文本的灵魂,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探究,叩问灵魂和良心呢?

人的心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不断增长的,通过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整合、传递,这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进入高中阶段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就不应该定位在初级的引发上,而应该是高级的深入灵魂的启迪,这才能有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塑造正确高尚的人格品质。因此上述问题中,⑥这个直接切中“生命和良知”的设计更适合高中学生。

当然,无论采取哪种切入方式,原则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要切中文本要点,切合教学目标,切近学生心理。

三、关于预设

心理客观存在,心理却无法直接感知,所以对于切入的预设是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必然产生更多的不确定和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课堂的有效预设。无论学生个性差异有多大,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文本内涵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每个思维都是有局限的,近乎完美的预设可以更有效地引发学生走进文本,开启灵魂对话。所以一个好的切入的预设,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一生品格的塑造。

学生接触一个文本,就像面对一座迷宫,从哪里走进,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转弯,面对什么样的关卡,收获什么样的乐趣,他们是不能确定的,但教师应该是“过来人”,应该可以用最有效最巧妙的办法把学生引入最关键最高速的入口,并预设着学生走进之后的关卡设置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能力的提高,走出之后是不是牵一线而带全局,以点带面,以少胜多,举一反三。也就是说,预设应该让切入直捣要害,一触即发,开启学生性灵。

比如《雷雨》节选,可预设目标方向:

①戏剧语言

②戏剧冲突

③人物

④主题

当然,对文本的解读是忌全面而浮浅的,那么四个目标方向可以选其一带动其他就行了,选哪一个作为突破口最易于学生接受,选哪一个作为重中之重最有利于学生能力形成,选哪一个作为提升关卡最能塑造学生品格,这些都必须去假设,甚至教师要模拟,再确定。

我想,设定为“戏剧冲突”最为恰当。一是戏剧冲突是戏剧区别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征,二是戏剧冲突是反应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关键,三是戏剧冲突由戏剧语言(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构成,所以以此为重心最能把握关键,引发兴趣,触动灵魂。其中所设“关卡”,皆为冲突的症结,从而有利于挖掘人物的心理,从人性而不是从阶级的角度走进戏剧本身的价值。

有了这样的预设,我们就不会盲目地导入新课了,我们可以把切入简单地设计为:“《雷雨》节选部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波澜起伏,哪些地方矛盾突起,是什么动作或语言引起了冲突?”这样切中中心目标,就不会因盲目而把学生引入歧途,当然也就不会被教学的生成弄得焦头烂额了。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

随着科技进步和课改地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全方位、多视觉、多变化的立体式演示功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师生都沉醉于多媒体技术带来的这种全新感受。许多教师从最开始的尝试、探索到依赖,每堂课如果没有用多媒体就似乎若有所失,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项比赛在评价指标上都不忘加上一句“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其更是趋之若鹜,渐渐地忘记了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运用有效地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而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已。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确实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有利于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尽最大可能地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能够把教师从课堂教学中分化出来,教师要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引导、指点学生。

我们知道,诗文是用文字创造的美的艺术,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学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在思想和情感上与作者达到“神”的统一,也只有这种心灵的沟通才能真正开启学生心扉,受到情感的陶冶,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但是许多文章意蕴深刻,情感深沉,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情趣中,才能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手段受学生认知情况、学校地域等限制,实现起来真的很难,而用多媒体技术则就会迎刃而解。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千古名篇,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脍炙人口,但是我所带的学生位于西北高原,许多学生连大海都没有见过,如何能感受到这一奇景呢?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滕王阁的图片,让学生对滕王阁的雄伟壮观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产生联想,使自己登上滕王阁极目远眺,再展示鄱阳湖夕阳西下的视频,彩霞满天,水天一色,飞鸟环绕,而后再去体会这句话所创造的意境,就会不由自主地走进王勃的世界,与他一起赞叹那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的那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然天成的绝妙好景。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多媒体技术使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为广阔,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是它不是我们在教学中运用的唯一手段,也不能完全依赖它,教师必须正确把握课文内容、学生学习的自身特点,摆正多媒体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必须明确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否则,其结果必将适得其反,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好看,甚至是用一种最先进的教学技术表现一种最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二、在语文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一)多媒体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课堂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也为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增添了更多的要素。然而,也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作用,有时教师只关注课件的使用,不对学生的学情做具体的分析,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造成了本末倒置的后果。

(二)多媒体教学中更要关注师生课堂的互动交流

课堂上可用多媒体来提高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但绝不能用多媒体来代替师生的情感互动。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正确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教学速度快、容量大,新学的知识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持久保留,这就要求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的特点,增加课堂上的反馈率,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适度使用多媒体,避免师生对多媒体过度依赖

每一个教师都应有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师更是如此,但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过度依赖多媒体,会使教师在课堂上远离语言学科教学目标的指引,制约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影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形成。另外,适度使用多媒体,可以避免造成学生思维能力下降。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课文的文采,领会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仔细、反复地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出文章的“真味”。多媒体用一览无余的画面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学生想象力受到了极大限制,失去了参与审美活动的机会,失去了“披文入情”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然而,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记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保持对多媒体的清醒、正确的认识,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凌志根.多媒体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4(4).

[2]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第6篇

一、利用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凭借,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如果离开了教材就失去了存在意义,那么我们要去拓展教学空间,首先就应该去拓展教材的教学空间,尽量让教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拓展教材的教学空间呢?

1利用背景资料丰富教材

背景资料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语文学科的背景资料比较丰富,可以包括作者简介、写作目的、时代背景等。在教学时,合理利用背景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将王勃的生平以及描写滕王阁的著名诗篇如文天祥的《题滕王阁》、周弼的《题滕王阁》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滕王阁的美与壮,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所要表现的色彩与情感。再如,上《论语》选读时,语文教师可以将《史记•孔子世家》的有关资料印发给学生,通过研读《孔子世家》对孔子这一人物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

2利用读本

读本中有很多文章是和课本文章相关联的,因此可以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利用读本上的内容进行拓展,使读本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说:“微夫人之力不既此。”学生读到这个话就会想到――秦伯到底给了晋文公什么样的帮助?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阅读读本中的《重耳之亡》,通过阅读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上的疑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而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读本,把读本和教材联系起来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拓展教材教学空间时,一定要遵循“实需”、“实际”、“实质”的原则。实需是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是既是教学实际需要的,也是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实质是利用的材料有实际用途――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帮助。

二、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

教材是根本,是根据地,但仅仅靠拓展根据地是不够的,还需引入课外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让课外资源来拓展语文的教学空间。我们可以将乡土资源、影视歌曲、专业知识引入课堂。

1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

我们都知道一些著名作家在写作时将民俗文化融进自己的作品,如我们在阅读屈原的《楚辞》时,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文化;沈从文的《边城》展现了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则是以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为依托的;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体现绍兴文化的。

平时我们在讲解这些课文时,一谈到当地的民俗时,学生的兴趣就十分浓厚,讨论问题时也十分激烈,一改以往课堂沉闷的气氛。所以,语文教师就应该将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地方文化,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将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最佳的方式是从当地比较有名的人物入手,像绍兴的语文教师就可以从鲁迅先生入手,引入当地的民俗文化。如果缺少名家,那我们可以课文为依托,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

比如,教授《边城》时,讲到湘西的百姓端午节闹龙舟、抓鸭子,那么我们这里在端午节要干什么?以此开展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又是一年端午时,要求学生活动前一周分小组去搜集有关端午的历史、习俗、食俗、诗词、歌谣、民间活动。然后花三节课展示,要求学生采用PPT、画板等各种形式,在具体展示时请他们派代表表述他们的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做进一步要求,比如旅游专业可以用导游讲解稿、美术专业的可以用画、幼儿专业的可以用歌舞。教师上课采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关键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本地的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2歌曲等影视文化

影视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它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将优秀影视作品引进语文课堂,通过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绚丽多姿的美丽画面、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充分发挥其综合多种信息的功能,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得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的黄云老师在讲《警察与赞美诗》这篇课文之前引入了《怪物史莱克》的一个片段,片段中史莱克有这么一句话:“妖怪就像洋葱一样,洋葱是有层次的,妖怪也是有层次的,和洋葱一样。”黄老师通过这句话引到百度百科中对“洋葱”的介绍,请学生阅读百度百科上的文字概括出洋葱的一个特点:有层次(情节)、辛辣味(语言)、疗效性(主题),接着从这三个特点分析《警察与赞美诗》这颗洋葱的魅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听得认真,发言踊跃,听课教师也都是意犹未尽,都想知道下面的课黄老师怎么上。

分析黄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除了自身优秀的教学素养外,开头一段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影片一放,学生的关注点就一直集中到洋葱上,集中到课堂上。

合理运用影视文化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使语文课成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活动。比如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运用了古典诗词。学生都非常喜欢周杰伦,他的很多歌曲就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其作品《台》与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联系起来。还有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宫锁心玉》的主题曲《见或不见》与同名诗歌《见或不见》放到一起等。

学生喜欢流行歌曲,那我们还可以将歌曲欣赏和诗词鉴赏相结合,通过专题研究体验阅读诗词的快乐,开拓诗歌鉴赏的新角度,感受音乐之美,诗歌之美。

比如开展“挖掘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歌元素”活动,可以组织学生按活动准备、小组研究、成果展示、整合拓展四个阶段进行。活动准备阶段:创设情境(诵读诗词、欣赏歌曲)、组成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小组研究:各组根据计划搜集资料,专题研究(比较欣赏、专题阅读、展示准备);成果展示:展示以及相互评价;整合拓展:资料汇集,课后推广学习。整个活动下来学生兴趣浓厚,对诗歌鉴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将专业教学适量地引入课堂教学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中职学生毕业后将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而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对一些非升学的班级应该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这样才能既不失语文教学独立的个性,同时又能使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

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每年都有很多幼儿园来学校招聘教师,在应聘之前学生都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十分茫然,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就业。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是不是可以通过对应聘书的学习,为学生增加应聘技巧,让他们成功地将自己推销出去呢?比如,利用4课时准备“如何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一堂课。第一课时讲述应聘的注意事项,应聘书的写作,课后请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的应聘书,这个过程锻炼的是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在第二、第三课时教师模拟情景,请学生展示,这个过程锻炼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课时,教师请学生谈他们的应聘书是否符合要求,同时应聘过程中有哪些是特别要注意的。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对应聘书的写作应该比较清楚。应用文写作和专业结合比较简单,实施下来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具体教学时无论你运用什么课外资源,一定要记住瓶子里装的还是语文这杯酒,不要失去语文味。

三、开发校本教材

前面两点主要是依托教材,沟通课内外来拓展教学空间,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实行国家和省部两级规划、两极审定制度。在此基础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改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即校本教材。国家、地方教材是由国家或地方行政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和制订的教材,具有周期性长、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特点等不足,同时这些教材针对的是全部,具有共性的特点,缺少自己的个性。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们可以自己开发教材。当然,开发校本教材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也进行了一点尝试。

在“中职语文口语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尝试。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设计了以下训练课程:第一部分是演讲能力的培养,分讲故事和演讲两个部分。第二部分是阶梯式职场应聘教案,有六个主题,认识汉语、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语言礼仪、自我介绍、应聘书写作、求职口才训练。将这些教案合编,编写出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再去充实教学内容,就是一套适合学生的口语教材,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99-02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依笔者之见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语文的信息,掌握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规律。因此,以语文新课标理念来重构课堂教学设计,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笔者也在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就增加有效学习时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语文有效教学要增强教学问题的有效性

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有近一半的教学提问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所提问题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紧扣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分层设计,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展开,而且所提问题要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深层的思考。一个有效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二是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内容;三是必须是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积累相当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设计出“有效问题”:即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问题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或“好不好”的浅层上,而是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作用。

例如,在苏教版中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中,笔者针对这篇小说,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文章写了几个人?主人公是谁?②联系文中内容想象一下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景。③作者为什么给读者留下这一空白,没有如实描写这一情节?④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文中的描写,谈谈老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⑤学习这篇小说后,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有何了解?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对探究阅读文本有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欧·亨利(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中的一位)小说的独特风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个有效问题的提出,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现真正的各种形式的课堂“对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问题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就教材观而言,教师既要紧扣教材组织教学,又要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用教材来教,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就学生观而言,更强调了学生,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个性化地设计教学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更强调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也要根据课堂发展重视课堂新生成的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共同得出答案,共享学习成果,师生在教学问题的解决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这才是语文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

二、以提高学习兴趣为突破口,增加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总量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大类。有意注意要求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学习效果显著,但容易疲劳,不能持久。无意注意学习效果差,但能调节学习中的疲劳。无意注意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一些新异、变化的刺激因素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所以教师应该在重视有意注意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无意注意调节情绪的功能,使学生在课内能保持尽量多的专注学习时间,从而实现专注学习时间总量的增加。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对于课堂自控能力较低或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莫过于教师着力营造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课内使学生的兴趣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让他们回答较低层次的问题,给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的兴趣持续地提高,直至对学科产生恒定的兴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多媒体的应用、课堂练习等都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时,笔者通过知识竞赛来导入:“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亭台楼阁林林总总,有谁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吗?”问题既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前后左右,七嘴八舌,思维异常活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凑齐了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趁着学生意犹未尽时,笔者又抛出第二个问题:“谁还能举出一些与写这四大名楼相关的诗句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纷纷交流日常的知识积累。当有学生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笔者就因势利导:“你们知道这些名句是出自哪位名家的哪篇作品啊?”“王勃的《滕王阁序》”,“很好,今天我们就跟着王勃一起参加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这次盛会。”学生学习的兴致更足了,迫不及待地打开教材仔细阅读起来。

及时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强化有效刺激的作用。由于学生生理因素的作用,一堂课内学生的情绪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当其行为得到教师的肯定时,必然会兴奋愉悦,而其行为得到教师的否定或没被足够重视时,必然会沮丧,从而使剩下的时间情绪低落,影响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及时的调控,及时、正确、中肯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可用赞许的语言、目光,恰当的手势来肯定学生的表现,也可适当变换活动的方式,如踱步朗读、突然停顿等传递信息,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还可走下讲台巡回讲课,适时地提问,组织课堂讨论等,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做到清、活、鲜、实,减少有效时间的流失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教学法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要做到有效学习,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做到清、活、鲜、实。

清就是思路清、要点清、口齿清。教师在钻研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学要点要清晰,不同的课型,如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等都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的口齿清楚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至少要让学生听懂听明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

活就是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教得活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灵活处理教材,机智处理偶发事件,及时调控学习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练习。课堂偶发事件处理得当,能因势利导,化害为宝, 产生积极的效果。学得活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理解中建构知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在体验中内化情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鲜即鲜活生动。教师要努力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调动师生间的“思维共振”和“情感共鸣”,发挥教学的陶冶功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做到严肃中有温和,紧张中有轻松,枯燥中充满生动。真正做到:教学中的例题巧解、妙语连珠、体态情趣、幽默插曲、摹态拟声、故错解疑,使学生乐学,消除由紧张思维带来的生理疲劳,淡化情绪生活中的焦虑水平,恢复已倾斜的心理平衡。

实就是实际,包括语文新课程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要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扎实推进新课程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实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为了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1、中国古代神话非常丰富,其中以《山海经》中为最多。

2、西汉时期,由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豪放派、一是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4、中国最早的字典叫《说文解字》,作者是许慎,这是第一部按部首归类的字典,这种归类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5、清乾隆年间,皇帝下令编撰了一部中国的丛书,收录了18世纪以前3000多种重要着作。全书共230万页,连接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这部丛书叫《四库全书》。

6、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有305篇,也叫“诗三百”。

7、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离骚》。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词人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9、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词人是宋代的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0、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的主要作品是《窦娥冤》。

11、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对志向的不懈追求。

12、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儿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13、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4、唐代李白被人称为“谪仙”、“诗仙”。

15、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

16、唐代杜甫的诗被大家看作“诗史”。其代表性的是“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17.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很有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8.毛泽东代表作《沁园春·雪》《长征》。

19.中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20.“知音”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2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22.“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诗书礼易春秋)

23.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这类考试的时候常考:谈一下某句话中哪个字或者词用得好,为什么。

24.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5.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着有《王子安集》。

26.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27.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28.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着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29.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30.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31.唐诗中:诗仙李白,诗圣(诗史)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囚孟郊和贾岛,诗豪刘禹锡。

唐诗中风格迥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王昌龄、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即追求语言通俗易懂)诗人代表。

32.宋词一般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当时流传有:柳郎(柳永)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3.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凡一代有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成就的是: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补充:明清小说。)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汉赋代表作:班固《两都赋》、曹植《洛神赋》。

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王勃《滕王阁序》。

34.清·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有两个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勾践卧薪尝胆。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

35.至圣孔子(圣人)、亚圣孟子、宗圣曾子、书圣王羲之·晋、画圣吴道子·唐、词圣苏轼、文圣欧阳修、茶圣陆羽·唐、药圣李时珍·明、医圣张仲景·东汉、草圣张旭·唐、药王孙思邈·唐、田园诗人陶渊明·晋、诗歌之父屈原·战国、历史之父司马迁·西汉。

第9篇

   论文摘要:文言文的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诂态度。具备一定的训诂意识,在阅读和教学文言文时,可避免容易出现的迷信教材、忘文生义、以今律古等毛病。中学语文教师至少应具备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和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意识。训诂原则与训诂方法须综合运用,融汇贯通,才称得上具备了训诂意识。

    所谓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沽态度。是为探求词语乃至篇章的丰富含义、揭示词语演变规律、避免误训误注所把持的训诂观念。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不具备相应的训诂意识,单依赖课本的注解、参考书的帮助,对词语的训释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进一步追问也无法给以满意的解答,甚至出现迷信教材、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这些文言文阅读的大忌。根据大纲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文言文词语训释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至少应具备以下两大方面的训诂意识。

    1.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

    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就是要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及语言事实等方面,对词语含义作全面考察。

    1. 1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考察词语含义的意识。

    语言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约定俗成这一特性上。约定俗成是词语的形式与含义得以结合的决定因素,它不但决定了某个特定的语词与某个特定的含义的结合,同时还决定了这两者的结合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如高二册《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课本注“厌,通膺,满足。”从字形上分析,很难将“‘厌”与“满足”联系起来。“厌”本写作“队”,由“甘”,“月(肉)”,“犬”三部分组成,是个会意字,象一只狗面对香美(甘)的食物,却将嘴巴转向一边不理,表示“吃饱”“满足”“不需要”。就本字来说是容易理解的,只是后来人们却借用表示“压”的“厩”字来表示这个意义,本字“厥”反而废弃不用,于是“厩”担任了“压”和“厌”两个意义。如《汉书·五行志下》“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中“压”字就写作“厥”。《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中“厌”也写作“厥”。后来人们为区别字形,就在“l”字下加“土”而成“壑”,表示“压”的意义。加“食”成“膺”表示“厌”的意义,简化为“膺”。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语言的约定俗成大多数情况下是任意的,而一旦固定下来就难以改变。王力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一文稿中指出:“如果我们所作的词义解释只是在这一处解得通,但在别的书上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意义,那末,这种解释一定是不合语言事实的。”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序》中也提出了.‘樱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训诂原则,都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的重要性。

    1.2对语言历史性的敏感意识。

    语言的历史性是词语含义流变的轨迹和见证。有词义变化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如高一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课本注“按剑而踞,握着剑,跪直身子”,又注“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跪直身子。”这样解释是不错的,但如果对该句上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中的“坐”字,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坐一臀部放在椅子上支持身体重量”则难以说通,项王为何由“坐”而变为两膝着地跪直身子呢?这就要考虑到“坐”字在意义上的历史性。正如课本所注解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坐”的解释更为清楚,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如此,《战国策·秦策三》,“(伍子青)坐行蒲服,乞食于昊市”中的“坐行”其实就是膝行,跪着行走的意田

    有些词语因历史原因已废而不用,对这些词我们既要弄清它的原义、用法,又须用现代词语作恰当的训释。《鸿门宴》中有句“沛公奉危酒为寿。”课本注“危,酒器”,但这种酒器今己不见,学生难以把握,必须弄清其容量大小。《王力古汉语字典》注:危,圆形酒器,容量四升。又注:春秋至汉时,一升相当于今200毫升。四升即800毫升。难怪齐人“左手持危,右手画蛇”(战国策·齐策》),为一危酒,三人喝显得多,四人喝显得少,最终留下了“画蛇添足”的千古笑诂。不过,项王赐给樊啥的“斗危酒”则要比一厄大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斗危者,危之大者也。”(第430页)。斗危,当然不是普通一危,即不只800毫升了,而应是足够几个人喝的酒,“啥拜谢,起,立而饮之”,一个勇猛、豪爽的英雄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1.3对语言民族性的察觉意识。

    一定民族的语言所具有的含义,由该民族的文化环境所赋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词语的意义就发生变化。如关于星宿的分野,中国有,外国也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碰到文献中涉及星宿的问题,就不能套用国外的东西。如高二册《滕王阁序》“星分翼较,地接衡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等句中,就只能按中国古代的星宿分野分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注:“据《越绝书》,豫章郡古属楚国地,当翼、较二宿的分野。又《晋书·天文志上》谓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的分野,所以言“龙光射牛斗之墟”。据此注:豫章既属楚地,又属吴地;在星宿分野上,既属翼、较二宿,又属牛、斗二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关系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春秋战国时,豫章属楚国管辖,楚国属翼、转二宿分野。至三国时,天下三分,吴国占据江南一带,包括了上述的豫章(南昌),而吴国又属牛、斗二宿分野。作者这样写也正突出了滕王阁在地理位置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贩越”的显著特点。前后照应,古今贯通,滕王阁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可见一斑。

    类似的如阴阳五行、干支纪年等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常识,在文献中随处可见,不了解其中的关系,要阅读中国古代文献,往往就寸步难行。

1.4尊重语言事实,准确把握文义的意识。

    语言事实是文献作品真实思想的唯一体现。由于文言词语难以理解,有关文言文的注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只有在坚持前三项原则的基础上,从文献语言出发,运用多种训沽方法,才能作出合乎事实的训释。如高一册((勾践灭吴》一文中,主要叙述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文中既有外交上的能言善辩,又有内治中的卧薪偿胆。教材选用时,删掉了越国大夫文种游说夫差的一段诂:

    (种)日:“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撤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土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以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在这段文章里,文种可谓极尽游说之能事,软硬兼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之以利,言之以弊。使一国之君的夫差“将欲听与之成”。有了这一心理基础,加上太宰豁的“美言”,夫差终于无视子青的忠告,“与之成而去之”。从而为吴越之间新一轮的斗争揭开了序幕。在教学中如不了解这部分,就很难领会全文的生动曲折之处。

2.灵活运用基本训沽方法的意识

    在词语训释中,除了要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外,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以下四种常用的训诂方法:

    2.1以形索义

    这是从文字学上对词语训释的一种方法,也叫“形训”。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字的形、义之间具有可释性,通过分析字形,可探求字(词)的本意,再联系其它的训诂方法,即可求其引申义、假借义以及更深层的含义。如上文述及的“厌”字,就是运用了形训的方法。又如高一册《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教材训为“大”,为什么“景”训为“大”呢?从字形上看“景”从日从京,“京”甲骨文作“帝”,是人工筑起来的高丘,比喻为“大”。《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而“景”小篆为“景”,意为高达日头的高丘,其表示“大”之意相应比“京”程度高。因此在表示大时“京”一般是表有限的高大,而“景”则表示无限的或抽象的高大,如本例中的“景”即是。又《诗经·小雅·车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毛传:“景,大也。”《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毛传:“景,大也。”毛传对“景”字作了相同的训释,但显然,“景行”指的不只是一般的大路,而要比一般大路要宽阔,“景福”则是指抽象意义上的洪福了,正如今天我们所形容的“齐天洪福”。而“京”字则用如“京都”、“京师”,程度不如“景命”、“景福”高大。如再深究下去,同样表示高大的“高”字,甲骨文作“裔”,象一所高房子,其高的程度当然在“京”“景”之下,作一般高低的用法为多。通过分析字形,不但对我们所要训释的词语有深刻理解,而且对于同族字(词)也能触类旁通。

    2.2因声求义

    汉字虽是表意文字,但在六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占据首位的,其数量占有汉字的大多数,可见声旁在汉字的表意中同样居重要地位。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有云“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臂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挚其纲”。因此,从字音求词义不能不说是一种既重要又基本的训诂方法,这种方法传统训诂学上又叫“声训”。

    我们常以读音上的相同来判别同音通假字,这就是声训的一种。此外,通过声训,我们还可探知一些字(词)在形体上的讹变。如高一册《逍遥游》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句中。“野马”教材注“游动的雾气,旧说春天山林沼泽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所以叫‘野马’。”其实这里的“马”字,原是“座”字,“座”意为尘埃。“马”“座”在古代同属鱼部、明母,属同音替代。《楚辞》里有“愈象雾其如座”。如“野马”训为“春天的雾气”,则此“座”当可训为野马”显然是不通的,玉逸注“座,也座”,亦可知“马”当为“座”,“野马”即地上飘浮的尘埃,与“尘埃”同义词复用,强调环境的污浊。这是符合庄子远离尘世,追求清静无为的理想的。

    2.3比较互证

    比较互证,就是比较同篇或不同篇文献中类似的用例,分析归纳其中不同词语含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如高二册《病梅馆记》中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敬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一句,其中“姿”“景”“态”三字,如从单个字去训释,是难以解通的。如我们综合这三句的意思,异中求同,就容易明白这三个字都表示梅的风姿神韵,不必穿凿单个字的解释。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分别表示,只不过是作者行文上的风格而已。在不同篇章中比较互训的例子如《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联系《庄子·逍遥游》的“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王勃在此用《逍遥游》中的句子“扶摇”指“旋风”,“北海”即“北冥”。在阅读常用文献中,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

    2. 4寻求词义理据。

第10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本资源;模仿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如何达到让学生有书可读,有书愿读,继而达到有文章可写的目标呢?

一、大量课外阅读,构建写作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逐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校图书馆资源,为学生选取大量好书,利用阅读课时间,推荐给学生阅读,既解决了学生除作文选以外无其他好书可读的现状,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发掘课本资源,进行模仿写作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提出:“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可见模仿自古就是重要的写作方法。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模仿他人的诗作而来的,但却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超越了原诗的意境,并使之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我们的语文课本经过几十年的修订,出现了一大批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是教育家苦心孤诣的结果,内容涉及人文、地理、科学等方方面面,本身就是我们模仿写作很好的素材。

以初一下册课本为例,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百草园景物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要求学生按照原文描写景物的格式、顺序进行仿写练习,描写一段童年的乐园。

学生习作《念,翠色草坪边》:不必说那碧绿的草坪,光滑平整的石台,挺拔的白杨树;也不必说蛐蛐在草间吟唱,勤劳的蜜蜂卧在太阳花上,敏捷的麻雀在林间嬉戏。单是周围那白杨树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蟋蟀在这里吟诗,蚂蚁们在搬运粮食,扒开泥土,有时还会遇到西瓜虫,倘若你用手轻轻碰它一下,便会迅速缩成一团,滑稽极了……

能够作为仿写练习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仿写“我的爸爸”,兼以学习“含而不漏,哀而不伤”的双关式题目等等。

第11篇

关键字:语文教学 趣味 故事

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让学生“爱学”语文,是我们的首要工作,其次我们才能说如何“学好”,如何“会学”。常常会有孩子告诉我,上语文课最轻松,“因为上语文课能听到好多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很悲惨,还有的……”

故事?对啊!孩子喜欢听故事,我是不是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吸引孩子呢?用故事带领孩子走进语文世界,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有较强的趣味性

毫无疑问,让学生毕恭毕敬地记住一些知识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感悟一些感性的词语或句子,不如让他听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例如:《少年王勃》一文,要通过“胸有成竹”感受王勃的信心十足,我们翻查词典,绞尽脑汁地启发引导,不如轻轻松松讲一讲古代画家文与可画竹的故事。

(教学片段)

师:王勃的这才气在文中也有详细精彩的描写,谁来读读第四段?生交流

1.“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2.“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由来还有个故事呢。北宋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那他画竹子的秘诀在哪里呢?原来,他在自己家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他经常去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所以他每次画竹,各种形态的竹子会立刻浮现在眼前。后来就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3.现在谁来读读这个成语?指名读。(读出自信来!)齐读

4.师:王勃也是胸有成竹的,也就是说他在心中已经写好了,这叫打好“腹稿”了。“腹稿”的典故,就是王勃创下来的。出示这个小“介绍”:

他写文章的时候,开始并不认真思考,而是磨一大池墨,然后美美地喝上几杯酒,拉起被子便蒙头睡觉,当然他并没有睡觉,而是在静心思考,构思文章。等到思考完之后,他掀开被子,提起笔来就写,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人们就说王勃这叫打腹稿。他的许多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5.引读:当时王勃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够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基本素养

很明显,长期如此,学生的知识面将会通过语文课堂而扩大,这些古今中外的故事在学生的脑海会烙下深深的印记,励志故事催人奋进,历史故事使人明智,童话故事让人对生活有美的追求,寓言故事让人能够明白事理……现在的社会需要综合型的人才,不仅要有全面的知识,良好的基本素养也很重要。

在《卧薪尝胆》一文中,我们可以纵向课外延伸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故事,横向课外延伸一些历史成语故事。

三、激发求知欲,自主学习

中国的文化哪能在几节语文课上就传递得了呢?语文老师只是一个领航员,学生是知识海洋里的水手,我们可以打捞起水里的一些“财宝”,告诉他们海底是神秘而美丽的,从而引导他们自主地去寻求知识。例如:《少年王勃》一文教学中,我告诉学生王勃作出了《滕王阁序》后,都督的女婿竟然说其文是抄袭古人之作,于是王勃想整治那仗势欺人的都督女婿,当即在文后,挥毫写下一首诗,与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风格如出一辙。课后,就有学生问我王勃后来又写了什么?有的学生干脆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滕王阁序》所附的诗作。

四、锻炼记忆力,训练逻辑思维

采用恰当的讲故事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训练其逻辑思维。例如单向灌输,学生就可以一直不需要动脑筋地去听;但采用一问一答式,学生就会动脑筋去想、去记忆,这样无形中会锻炼学生的记忆力。而故事情景是一环扣一环的,在问答式讲故事的时候,也是启发学生去把故事讲圆的时候,要想把故事说圆必须符合它的逻辑性。

讲故事教学法优点固然很多,但是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故事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喜欢。

让故事个性化一些。现在可是讲究个性的年代,像“从前……”“今天,我给你讲个关于……的故事”不能吸引学生了。我只好开始研究新鲜有创意的开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我会用提问式开头、猜谜式开头、一首诙谐儿歌也是讲故事的好开始;和开头相对,一些老掉牙的结局,孩子也不会满意的,如“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妖怪终于被打败了……”我觉得,要想成为讲故事高手,教师所用的资料只是基础,教师和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我们可以将小矮人描述成中国式的、日本式的、太空式的,情节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我甚至还为学生创造了多个属于他们自己个人色彩的白雪公主,7个小矮人分别拥有不同的颜色。于是,故事的情节、结局也就变成了好多种,学生也不会腻。

让故事戏剧化一些。讲故事的方法比故事本身更重要,因此,给学生讲故事时,教师有时候要把“尊严”和“个人形象”抛到脑后。比如我就想方设法给故事里的每个角色安排不同的音色,有时,单凭声音和语气实在没法区别,我就会捏着鼻孔、把食指塞进嘴里来产生特技效果,我想讲故事的关键是把快乐传达给孩子。因此,我想把自己当成学生的伙伴,讲到开心处,和学生一起尽情地笑;讲到紧张的地方,也要握紧拳头,簌簌发抖,这样才能和学生取得共鸣,学生一定也更爱听你讲故事,这样也才会达到我们的目的。

讲故事教学法好处多多,但是很显然这对老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讲故事语言是关键,再好的故事,如若不能流利、顺畅、生动地表达出来,那么它也丝毫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者的语言必须富有感染力,充满童趣。

2.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故事往往都会牵扯出故事来,尤其是历史故事类,倘若老师自己都不清楚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故事将会误导学生一辈子。

第12篇

一、整体诵读法

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有句名言: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句子的意义大于词语意义总和,篇章的意义大于句子意义的总和。文学作品虽由很多部分构成,但整部作品的内涵绝对超过各部分的总和。这是文学作品所特有的艺术魅力。采用整体诵读法,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言文内容,符合“格式塔心理学”所阐发的整体性解读、欣赏文本的特点。

整体诵读把握文言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常用的五步法:一读准字音,二读清句读,三读懂文意,四读出情感,五读出疑惑。还有一种是采用缩读法来整体把握文章。如教学《阿房宫赋》时,一教师就采用这样的方法完成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该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先和学生反复诵读全文,然后让学生质疑,质疑结束后,教师通过投影显示了一段文字: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教师接着大声诵读:“阿房之宫,其形可谓某矣,其制可谓某矣,宫中之女可谓某矣,宫中之宝可谓某矣,其费可谓某矣,其奢可谓某矣。其亡亦可谓某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某矣!”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引发学生的大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教师紧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了解,在括号内填一个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填上了雄、大、众、多、靡、极、速、悲。填完后,老师将缩写的《阿房宫赋》大声地朗读了一遍,再请全体学生朗读一遍: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读完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教师巧妙处理文章,将洋洋千言的《阿房宫赋》高度浓缩为几十个字,尤其是最后的齐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全文留下了一个整体印象,感知理解了文章的关键内容。

二、想象诵读法

诵读文言文时,可以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走进作品,揣摩文字,体会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诵读《荆轲刺秦王》中的“易水送别”是最为经典的一幕。作者惜字如金,只用六句话描绘天寒水冷,白衣送壮士,壮士不成不还的场面。如能引导学生想象,还原当时的情景,一定能拨动学生心底最细的那根弦,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情。想象之后再让学生诵读,悲怆之情就能自然地表达出来。请看一位学生在诵读之后,写下的片段:

冰天,冷水,寒风,残阳似血,马嘶声咽。

太子、宾客、士人皆服白衣而坐。雪白的一片,对映着深邃的易水。

易水岸边,啼哭一片,和着“呜呜”的北风声。太子黯然,泪水默默而下,缓缓起身,茫然走到荆轲前,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愿你除掉嬴政,以解燕国之困,重振燕国之雄风!”荆轲眼里闪过一道寒光,斩钉截铁地答道:“是!”回头西望咸阳,凄怆悲凉。太子默然坐下。

好友高渐离击筑,为荆轲送行,筑声哀婉凄怆,刺客倚歌而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宾客、士人皆与轲道别,知道轲此行担负着国家存亡的重任,用生命换取燕国的安定,此去成功便罢,不然将葬身于异国他乡。荆轲的旧友,嚎啕大哭。白衣群动,哭声悲人。

荆轲端起酒杯,对众人说:“成败在此一举,壮士去矣。”举杯一干而尽,抱拳对众人,飞地上马,驾马西奔。

马嘶声裂,刺客远去。不能回首,不能退缩。北风再大,又能如何?视死如归,真男人也!背负使命,必须成功!众人远望西方,车儿愈去愈远,最后消失在瑟瑟的寒风中。悲伤、担忧、企盼交织在一起,离别的伤痛永叙不尽。正是:

易水边,北风寒,

国家如累卵,夹缝求解难。

荆轲携人首,前赴豺狼地,

人间悲伤填胸臆,众人怎禁受得起?

作者结合作品展开想象联想,太子“泪水默默流下,缓缓起身”,荆轲“眼里闪过一道寒光”,“飞地上马”等细节描写写活了人物,传神地表现出太子的懦弱无能,荆轲的视死如归。细腻的环境描写有力地渲染了送别时伤感的氛围。最后的小诗更是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学生能写出这样的短文,应该说对作品有了充分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诵读此段,学生自然能披情入文。

三、提纲诵读法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认为: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面对大量的识记内容,指导学生能将归纳较多内容的板书和背诵提纲结合起来,形成背纲,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地诵读,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提纲诵读法。

如一教师在教学《劝学》时设计了这样的背诵提纲:

一、中心论点

二、学习的作用

提高自己:青——蓝;冰——水

改变自己:直木——轮;木——直;金——利

弥补不足:跂而望——不如登高;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

三、学习的方法、态度

积累:水、土、跬步、小流

坚持:骐骥、驽马、朽木、金石

专心 :蚯蚓、螃蟹

这些文字既概括了内容、划分了层次,又可以作为背诵的提纲,成为串起这篇文章的“线索”,通过其中的一字或一词就能带动出对一句或数句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对文章有了遗忘,但想到这些字词,又能很快地唤起对曾学过的文句的记忆。

四、借评诵读法

借前人的点评诵读古诗文也是一种不错的诵读法。前人的批注,点在关键处,说到要害处,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提供了思路,同样也为引导式的诵读提供了路径。

一教师执教《滕王阁序》就采用借古人对《滕》的点评来指导学生诵读。教师在学生齐读全文后,展示了一段文字: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然后说道:这是一位评论家巧借都督阎公态度的变化来赞誉《滕王阁序》,请同学们找出阎公的态度变化,一学生指出阎公由大怒到不屑一顾,再到“沉吟不言,陷入思考”,最后“矍然而起”,深深地被文章折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阎公为何对“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不屑一顾,对“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却又“沉吟不言”,学生细读第一段后体会到开头八个字仅讲了地点,后八个字却有一种宏阔气象。写地上时,连用六个动词:分、接、襟、带、控、引,充分地拟人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种恢弘气势。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阎公从“沉吟不语”到“矍然而起”,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变的?学生再次品读,指出从“披秀闼,俯雕甍”开始,推开小门,由室内到室外,景物由静到动、由暗到明、由远到近、由散到满,胸襟由局促到开阔,如果说坐在室内看风景是一种欣赏,打开门窗,则是一种震撼。 “骇”——使眼睛受惊,“穷”——有力量,“惊”——雁群发出如人般的呼唤,三处细节写出了一种壮美。教师又引导学生注意第二段先是四句长句,非常舒缓;再用四个短句,非常急促;再用四六句,抑扬顿挫;而推开窗之后,短促的三字句,错落有致的四字句,节奏在变化中有稳定,感情开阔而飘逸,难怪阎公“矍然而起”。谈到这里,教师要学生齐读第1-3段,学生读来时快时慢,语调时高时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缓缓读过,“唱”、“穷”、“惊”、“断”四字格外强调,完全融入到文章意境之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家洛克指出:“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尽力使一切事情变容易,尤其是在学习文字方面,最不应该使儿童感到窘迫。” 巧妙的诵读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不断对文言文诵读法进行创新,相信学生有一天会说:文言文,爱上你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