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空港论文

航空港论文

时间:2022-05-01 04:4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航空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航空港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财务结算中心

 

一、引言

货币资金是企业集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份,是资产中流动性较强的资产,是企业集团从事生产经营的血脉,企业集团资金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随

二、厦门空港集团的财务结算

1、公司背

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1月,是厦门市国资委直管10大国有企业集团之一,是国内同业中惟一一个完全靠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改扩建的机场公司。集团现辖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龙岩冠豸山机场等三个机场,并围绕机场客流、物流两大机场资源,相继发展了物流

2、案例背景

厦门空港公司最初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资金管理模式。在原有模式下财务论文,资金的收付转均需委托集团财务部进行,聚集了大量日常操作性结算工作,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资金预算;其次,集团经营活动过多

为了规范资金管理,集团成立了财务结算中心,实施安全可靠的资金管理系统和银企互联系统,实现快速支付和资金的实时归集,在规定范围内自由调度集团资金,放权下属公司总经理审批资金支出的同时,集团决策层也能够及时监控到每一笔资金的流动情况,实现资金的“

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目前厦门国际航空港集

表1中的InitialEigenvalues为最初的特征值,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主轴。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个成分的特征值为5.416,占全部方差的67.696%,即公共因子的贡献率为67.696%,公共因子的贡献率表示该公共因子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是未经旋转提取因子的载荷平方和,

表2 因子载荷矩

依据因子分析原理,三个主因子之间具有不相关性,而每个因子与其所包含的变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通过对表6的分析可以看出,第1、2、3、4、5和7个变量在第一个因子上载荷都很高,意味着它们与第一个因子的相关程度高财务论文,第一个公共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以解释为收益质量水平

因初始载荷矩阵结构已经很清晰地代表了各个变量,三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了100%

(3)因子得分

为了对厦门空港公司2006——2009年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三个主因子计算其因子得分,在原数据中SPSS可自动输出F1、F2和F3的得分。因为

计算因子得分,计算Z=0.6770F1+0.3048F2+0.0183F3,

年份

企业绩效综合得分

2006

-0.6762

2007

-0.5265

2008

0.2874

第2篇

关键词:河南;内陆开放;开放型经济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3240041118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7日

我国从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以来,通过实施一系列开放政策,以加工贸易方式为突破口,成为世界工厂。三十多年来,我国积极引进外资、扩大贸易、出口创汇,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然而,新问题也接踵而来,我国面临金融危机以来外部不断严峻的贸易战、资源战等经济摩擦,国内也面临人力成本增加、资源环境恶化、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等问题。因此,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需要进行调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内陆开放”,这是我国经济开放进入的一个新阶段,国家层面的开放战略开始朝拓延深度、提升效益、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协调区域发展的方向转变。我国需要建设多元平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促进经济继续平稳协调发展,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创新开放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为此,中西部地区多个省市提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战略,以开放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内陆开放高地是指我国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地区,加强对外开放力度和对外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格式,发展开放型经济,通过开放带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支撑。

河南于2010年底提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开放带动战略。河南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是顺应我国和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平台。河南要利用劳动力、地理区域、资源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河南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一)对外贸易突破式发展。自河南1994年开放带动战略实施以来,河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95年的22.29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77.92亿美元,增长近8倍。2011年后河南的进出口贸易更是突破式增长,2011~2013年的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326.42亿美元、517.50亿美元和599.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3.46%、58.54%和15.8%。河南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加工贸易增速较快。2013年,河南进口额为239.59亿美元,增长10.5%;出口额为359.92亿美元,增长21.3%;加工贸易额为384.36亿美元,增长26.7%,占总贸易额的64.11%。对外贸易额在全国排名从2010年的第16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12位;在中部六省排名从2010年的第4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1位。

河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加,从2010年的5.2%提升到2013年的11.55%,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但仍低于全国33.8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河南对外贸易绝对值增加较快,逐步列于中部前列;河南外贸的增长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带动,说明河南逐步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河南外贸开放水平仍旧较低,潜力发展空间巨大。

(二)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加。1995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有4.8亿美元。随着河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目标的确立,建设郑州航空港等支撑项目的实施,201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创出历史新高,突破100亿美元,2012年达到121.18亿美元,增长20.2%,2013年为134.57亿美元,增长11%,实际利用FDI的总额和增幅均居中部六省前列。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如DHL、UPS、百事可乐、富士康等企业纷纷入驻河南。截至2013年底,投资河南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21家,国内500强企业146家。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日趋优化,投资领域朝汽车、智能手机等高端制造业,物流、银行等高端服务业集中,有利于河南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对河南传统产业动力日渐不足给予后继力量支撑。

(三)对外经济合作不断进展。开放型经济使要素双向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河南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随着近年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河南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例如双汇集团与香港、美国、日本等24家境外企业合作,2013年收购了美国猪肉最大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成为国际品牌;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公司收购意大利威奥斯图公司,成为亚洲最大减振器生产基地,等等。河南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取得进展,对外投资数量、规模不断增加,对外承包工程显著增长。2013年对外承包工程出口3.4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随着河南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外市场开拓脚步加快,可以预见未来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空间较大。

二、河南构建内陆开放高地面临的环境

河南是典型的内陆省份,发展开放经济有利形势与困难挑战并存。充分认识当前河南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能更好地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致使世界大多国家增速放缓,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5.2%降至2013年的3.0%,虽然多数国家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多种经济刺激措施,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旧缓慢。由于各国经济的低迷,为保护其国内市场,贸易保护开始抬头,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多。世界贸易环境的恶化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优势产业冲突的光伏等产业出口增速放缓、贸易摩擦严重。同时,新兴经济体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成本优势使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市场日渐丧失。河南扩大贸易份额、招商引资面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

(二)要素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要素、资源、环境的消耗也快速增加,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力要素丰富廉价是河南的优势,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更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劳动力是河南的短板。河南企业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2011年河南省技术交易额为38.8亿元,占全国的0.8%,低于东部发达省份,也低于安徽、重庆等中西部省份。此外,河南是全国污染物排放较重的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河南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高污染的传统重工业占整体工业比例较大,在保护资源、降耗减排的大环境下,河南要探索经济增长新模式。

(三)有利政策支持增多。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早较快与国家较早的优惠开放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在国家平衡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下,中部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2012年国务院批复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13年郑州航空港成为全国首家跨境E贸易实验区,7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国家级平台为河南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内生动力增强。近年,河南将对外开放提升到战略高度,积极开创有利的开放经济环境,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优势,不断提升开放水平。河南正逐步建立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交通工具无缝换乘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打造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商品集散中心;河南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吸引劳动务工人员回流;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使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三、河南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建议

(一)利用政策合理规划。内陆对外开放不同于沿海沿边省市具有地理的优势,因此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吸引更多要素、企业到内陆投资和发展。在比照东西部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河南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考虑政策驱动的持续性。例如,很多地区招商引资时给予企业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这固然可能吸引企业,但不具有长期激励的效果。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很多国外投资企业纷纷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低廉地区。说明在政策利用方面要创新思路,合理制定长期的政策制度规划。比如,将优惠政策的力度与年限延展结合,将优惠政策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解决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方式进行转换支持,既有利于要素向河南集聚,也解决了高级要素稀缺问题。

(二)搭造开放载体平台。近年,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平衡指导思路的明确,对中西部的支持日益增多。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以及多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批复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是河南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利载体和发展平台。一是发挥180个产业集聚区作用,培育区内龙头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入区;突出产业集聚优势,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集聚品牌,依靠品牌吸引企业客商;二是借力郑州航空港建设,依靠“空港”弥补河南开放的区位劣势,提升贸易速度,吸引要求时间效率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依靠郑欧班列扩大交通运输通道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将贸易运输从沿海吸引到内陆;三是借助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快捷通关改革,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和贸易成本,扩大国际贸易规模。

(三)推进“微笑曲线”延展。“微笑曲线”是一条两端朝上,说明产业价值链的曲线,曲线中间是制造组装领域,仅需要廉价劳动力投入,利润空间最低;左边是研发设计环节,右边是销售服务环节,利润空间最大,研发需要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人才的支撑,市场销售需要品牌影响力的带动。当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的管理、人才、技术比较薄弱时,可由技术含量最低的组装制造环节进入产业链,参与产业分工。待要素不断积累具有优势后,要向附加值较高的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因此,河南进行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时应加强创新和研发等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考虑引进企业技术溢出水平速度,有意识地注重培育人才、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等高级要素,缩短人才资本积累时间。通过进入“微笑曲线”两端领域,提升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例如,河南外贸近三年的飞速增长得益于富士康的国际代工贸易。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研究论文表明利润丰厚的IPHONE手机,富士康代工仅分到0.5%的利润。河南应加大教育支持和科研投入,内培外引,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保证高级要素和创新成果的增长,从而实现在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政府明确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进程中起到的是引导和服务作用,简化行政手续、提升行政办事透明度、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区、航空港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配套设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软硬环境。例如,为产业较为集中地区开通公交或轨道交通,方便人员流动;采取政府规划市场化运作等多种形式,建设医院、学校、住宅、娱乐设施等,解决人员后顾之忧;探索解决社保、医保跨区域结算等问题,采用灵活的社保、医保措施,降低跨区域流动人员成本负担,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不干预企业经营,给企业留足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空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下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走出去”能力更强;建立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国际合作竞争信息和咨询服务,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拓海外业务和市场。

(五)探索外向型农业路径。河南是我国的大粮仓,中原经济区及国家对河南的战略定位首先就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因此河南要探索发展外向型农业的路径。一是发挥政府、电信运营商作用,为农户搭建信息平台,从指导农户种植,到提供天气市场等服务信息,再到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完善农产品服务体系;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意识。我国“入世”以来农业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主要原因是农产品成本过高和农产品质量未能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建立农产品生产和检测标准化体系,通过宣传让农户普遍认知和接受,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扶持高科技的本土农业企业。随着城镇化发展,未来农业会从个体散户生产向企业承包组织生产发展,企业进入农业生产可以获得规模效益,提升品牌,但要提早建立农业企业与农户分配机制;四是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发展食品加工业、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业等,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梁丹.河南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对策建议[J].中州学刊,2011.6.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创作 结构形态

中图分类号:Tu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2)07-0028-06

Abstract: The aesthetics of a building is its rational expression. Creating the real internal space and outer form with rational structure, which is our holy duty to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hav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nd became two different subjects. Up to now, the real perfect building should have realized concord and unific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in history and nowadays is briefly analyzed, the essenti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structural morphological design method are emphasized, and the living direction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s illustrated.

Keyword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structural morphology

前言

建筑与结构本来是一体的,不分彼此。从以巢穴为居的原始祖先,到构筑屋宇的古代先人,都没有那种专司建筑的形式或功能,而把实现它的技术思考留给他人去做的职业。古罗马的维特鲁威也好,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也好,他们都是集艺术家与工匠、建筑师与工程师于一身的全才。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从功能、形式、环境到服务对象等各方面都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综合性大为增强。同时,结构的服务对象更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建筑,专业分工成为客观的需要,而近代工业革命则是导致建筑与结构明确分工的直接原因。

自从百余年前建筑与结构两大专业分工开始,二者在各自领域内都产生了极大的飞跃,从理论到实践,都充分说明了这一分工的优越性。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举目四望,有那么多的建筑,外在形式与其结构实质相去甚远,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在合作中的不协调时有发生。与之对比的是,也有一些建筑与结构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令人瞩目。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表里如一、真实合理的建筑出现,这就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传统的回顾

传统建筑以土木砖石为基本材料,其中石材又以坚硬、耐久和易于获取而广为使用,加之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西方建筑自近代以来逐渐占据了世界建筑的主导地位,石材建筑自然地被看作了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则成为东亚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

在传统大跨建筑中,拱的形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拱结构的内力分布状态以压力为主,恰好能够充分发挥砖石砌体只能受压而不能受拉的材料性能,而且可以实现很大跨度。古罗马建筑技术的最大成就,就是发展和完善了拱的结构体系。随着古罗马建筑成为古典建筑的典范,拱也自然成为古典建筑的代表形式。由此发展而成的相关结构形式更多,如尖拱、帆拱、洋葱顶等。

历史的发展

19世纪英国园艺师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伦敦水晶宫和法国工程师埃菲尔(G.Eiffel)设计的巴黎世博会铁塔开辟了近现代建筑的先河。这些作品中,少了些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柱式和线脚,多了些建筑功能与结构要求的一致性,在形态比例上又不失传统建筑的美感。它的产生,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赖于当时成熟的铸铁工艺。随后,钢铁工业的繁荣和波特兰水泥的发明为建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出现,是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它把抗拉与抗压两种材料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而且经济、耐久、易于施工,以此确立了它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进入20世纪后,结构对建筑发展的促进更是有目共睹。钢结构使摩天大楼成为现实,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一度成为大跨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奈尔维(P.L.Nervi)在推进建筑的艺术与技术和谐统一方面所做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他熟练运用可塑性强的钢筋混凝土材料,把力与美有机地统一在了建筑实体中,创造了近乎完美的建筑形象。如迦蒂羊毛厂厂房和罗马小体育宫,其内部混凝土网格既是结构的必然,又给建筑带来了美的表现。与他同一时代的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在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创造建筑美方面都同样值得称道。北欧建筑师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的芬兰工业大学阶梯讲演厅,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做了大幅度的形态变化,以适应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采光天窗配以反射曲面,在突出结构形态表现的同时,也不忘建筑细部的处理。在阿尔托的作品中,处处能感受到对人的关怀。他在建筑形式上的上佳表现并未削弱他对结构形态的正确理解,他不愧为一位技术全面的建筑大师。美国建筑师小沙里宁(Eero Saarinen)在建筑表现与结构形态的结合方面堪称典范。他设计的位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内外形态的有机变化,赋予了建筑以强烈的雕塑感。同时,其结构空间关系清楚,细部表达准确,不失合理性。在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设计中,他以两侧向外倾斜的混凝土柱支撑单曲悬索屋面。外伸的柱子与内收的悬索在承力趋势上达到了平衡,形态符合人的心理感受,具有美观舒展的视觉效果。该建筑在细部处理方面同样别具匠心。

不过,混凝土毕竟较为厚重,加之制模工艺复杂,从20世纪后期开始,在大跨建筑中更多的是被钢网架、悬索等结构形式所取代。

美国工程师富勒(B.Fuller)在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球形网壳的形态构成,并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在大跨建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德国建筑师奥托(Frei Otto)曾致力于悬挂结构的研究,他在对双曲面张拉索网的形态和受力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多个张拉索结构建筑,最著名的是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西德馆和1972年的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现实的选择

高技术是现代建筑创作手法中极具生命力的表现手段。透过建筑形式的表象,我们能够看出,其本质特征仍在于以结构形态构筑建筑的美。从近几十年的建筑实践来看,许多知名的国际建筑大师,即使其创作观念和设计风格有诸多差异,都无不把结构技术的表现作为创作手段的首选。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为建筑师的表现拓展了前所未有的展示空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建筑形态的创作注重结构形态的合理性。大到建筑体系的构成,小到构件和节点的处理,都考虑到结构受力的需要。如伦敦滑铁卢火车站是由一系列平面三铰拱结构经纵向联系而成的。由于设计者有意打破了对称形式,使得两跨跨度相差悬殊,从而导致了长跨以受弯为主,短跨则以压弯为主。结构采用索桁架形式,对于长跨,将索布置于屋架下弦;对于短跨,则将索布置在受拉的外侧,与内力分布形态完全一致。各榀结构的跨度和走向随路轨的交叉和蜿蜒而逐渐变化,部分屋面覆以玻璃。由于从整体结构到细部构造都做了细致的考虑,结构形象简洁明快,使整个建筑极富表现力。又如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航站楼(建筑设计:Renzo Piano),除了整体造型的独特之外,结构构件和节点的设计也十分讲究。大厅内的支撑斜杆制成梭形,既有利于压杆稳定,又体现了单向受力形态。梭形支撑斜杆的端部表面做出几个凹陷,形态上刻意强调了截面的减小,铰支座的表达也准确无误。

其次,索、膜等柔性抗拉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它们减轻了结构自重,增加了建筑跨度,也使得建筑显得更加轻盈。索桁架是以索来代替桁架的受拉杆件。如法国查尔斯・戴高乐机场扩建工程鲁瓦西二号航空港(建筑设计:Paul Andreu),候机厅屋面结构采用的是平面索桁架体系,纵向中轴线布置倒三角形截面桁架构成纵向联系。张拉索的运用,一改常见的桁架、网架下弦杆件所带来的粗重感。更为巧妙的是屋面与两端支撑结构的一体化设计,并且完全采用了索――拱机制,将放射状索的径向张力转化为环向的支撑压力,以视觉上的悬念感,突出了建筑中的技术成就表现。膜结构的使用也是渐趋广泛,独特的材质极具视觉吸引力。不论是大型公共建筑,还是街头建筑小品,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张拉索与膜组成的索膜体系使得建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跨度。位于伦敦格林尼治半岛的千年穹顶(建筑设计:Richard Rogers)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空间结构。该穹顶直径达320m,周长超过1km。12根格构式梭形钢桅杆高达100m,通过斜拉索与辐向、环向索组成稳定的张拉球形结构,上覆双层膜,以利隔音、隔热。净跨度最大的建筑当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佐治亚体育馆,跨度达到了空前的235m×186m。

此外,传统材料的运用也有新的特色。混凝土、砖、石和木材的表现力有时是其他材料无法取代的。如德国的维特拉工厂消防站(建筑设计:Z.Hadid),其入口雨棚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支撑于一组钢管之上。独特的形态特征与材料的质感使人过目不忘。里昂机场铁路客运站(建筑设计:Calatrava)的候车大厅与月台分别采用了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的新颖别致、材料的组合对比,以及构件截面的合理变化都为建筑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最后,新型结构的不断涌现赋予了建筑新的内涵。最显著的要数开闭结构,它使得建筑的屋面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和人们的需要而开启和闭合,非常适合体育、休闲建筑。从改善建筑的内部环境和更加亲近自然来讲,它无疑体现了人们对建筑的更高要求。日本对开闭结构格外热衷,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屋面,主要用于风雨操场和室内游泳场。规模较大的如宫崎海洋世界。

未来的挑战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建筑师看好中国的发展。他们有着崭新的观念、成熟的技术、良好的机制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讲,除了对自己的历史、地域和文化比较了解之外,我们所具有的优势并不多。用何种手段来发挥和展示我们的优势,使我们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中国建筑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面对国外新颖的结构、精美的技术、独特的造型,我们国内有些人也想拿来一试。一时间,在各种设计竞赛和方案投标中,都充斥着技术表现的内容,在校学生同样趋之若鹜,纷纷效仿。这中间,大多是把结构当成一种装饰语言来使用,忽视甚至根本不了解结构的工作机理,时常弄得张冠李戴,贻笑大方。这种“符号化”的创作方法贻害无穷。此外,抄袭之风日盛,有的甚至渗透到了重要的建筑工程项目之中。建筑形象似曾相识,结构选型全盘照搬,看了令人痛心。

我认为,我们应该回归问题的本质,踏踏实实地把建筑与技术结合起来,特别是把建筑与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合理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此来创造新形象。结构形态的创新是实现建筑与结构和谐统一的关键所在,而结构形态的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也需要我们在建筑创作的实践中进行不懈地追求。对于运用结构形态设计方法进行建筑创作,笔者近年来结合教学和工程实际,也做了一些尝试。

结构形态设计方法的关键在于实现建筑形态与结构形态的和谐一致。在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游泳跳水馆的方案设计中(建筑设计:魏敦山,姚亚雄,徐璐),我们把三个馆组合为一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综合体。从建筑造型来看,一个完整而又富于变化的屋面是设计的关键。这里,屋面的高低起伏与三馆内部空间的需要完全吻合,平面的裁切更符合功能分布的要求与总体环境的意向。在结构形态方面,将平面的张弦梁交叉组合为全新的空间结构体系,既实现了内部空间的简洁,又真实地表达了外部形象,从而达到了建筑与结构和谐统一目的。尽管该方案最终未能被采纳,但通过我们的亲身体验,表明这种设计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

旧建筑的改造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成熟,许多老建筑通过应用新的结构技术,既维持了原有的风貌,又在新旧对比中达到焕然一新的效果。上海宝钢医院的改扩建项目(建筑设计:魏敦山,姚亚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将原有建筑围合的内院改建为有顶的中庭。为了不给原有建筑增加荷载,我们设计了新型的树状结构作为中庭的结构主体。德国著名建筑师奥托曾对树状结构研究多年,目前,国外已有多项大型公共建筑运用了这一结构形式,非常成功。我们借鉴了国外经验,并根据我国现有的技术条件,对树状结构进行了简化和再创作。淡绿色的结构与通透的玻璃屋顶相结合,在多变的天光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生命之树”的立意与新颖别致的结构形态融为一体,既实现了设计初衷,也得到了业主的充分肯定。

建筑之美贵在真实。以真实的结构塑造真实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这是我们建筑创作的神圣职责。当我们把历史、文化、环境、功能、技术等等诸多因素融入建筑创作的时候,我们也应果断地摒弃那些虚假的、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使我们的作品和我们的设计思想真正达到完美的境界。

最后,非常感谢北京工业大学的张毅刚教授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李金芳高工。他们的热情支持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参考文献:

[1]P.L.奈尔维著,黄运升译,周卜颐校,建筑的艺术与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北京

[2]罗小未,蔡婉英,外国建筑史图说(古代-十八世纪),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年,上海

光Ⅳ型电子出版系统 Fisher, Landmarks, TWA Terminal, Progressive Architecture, P95~109, 1992(5)

[4]Passenger Terminal, Stuttgart Airport, Architectural Design, p64~67, 1993(7~8)

[5]Gare TGV de Lyon-Satolas, Techniques & Architecture(419), p66~70, 1995(5)

[6]姚亚雄,建筑创作与结构形态,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12月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收稿日期:2002年5月

古罗马万神庙

杜勒斯国际机场航站楼

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航站楼桁架及支撑

里昂机场铁路客运站

富勒和他的球形网壳

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

德国维特拉工厂消防站

宫崎海洋世界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游泳馆方案建筑造型与结构形态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游泳馆方案建筑造型与结构形态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游泳馆方案建筑造型与结构形态

上海宝钢医院树状支撑详图

典型哥特教堂

罗马小体育宫内部

芬兰工业大学阶梯讲演厅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伦敦滑铁卢火车站

3.伊斯兰拱券

4.巴黎埃菲尔铁塔

5.迦蒂羊毛厂厂房内部

戴高乐机场二号航空港候机厅内部

戴高乐机场二号航空港屋面结构支撑

伦敦千年穹顶

佐治亚穹顶

第4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企业需求;对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97-02

关于商务英语的研究,国外学者Munby和Boswood等从ESP角度进行了论证,他们围绕交流需求分析做了详尽的论证,提出了交流需求分析框架。国内学者阮绩智也从ESP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指出商务英语课程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而曹德春在交流需求分析框架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基础上,对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实证调查。严明从跨文化商务沟通角度阐述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包括三个模块。

国内外专家多从思辨性角度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提出了理论框架和构想,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进行对接的实证研究还很少。因此,进行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研究意义非凡。

河南省目前共有73所学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占我省高校总数的65%,能够为外贸企业输送大量人才,但现实是这些人才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甚至出现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外贸企业招聘难的问题。

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的出现进行调查,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实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Munby和Boswood的交流需求分析理论。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即问卷调查与个入访谈相结合。通过电子邮件、QQ、邮寄等渠道发送调查问卷,分别发送给了5所高校的50名商务英语毕业生和省内15家进出口企业。

在问卷回收之后,通过SPSS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运算处理,然后根据问卷反馈信息,选择5位外企业负责人和10位商务英语毕业生和进行访谈。

二、调查结果

(一)对学生的调查。课题组抽取了河南省5所高校的50名商务英语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外贸型企业,高达70%的商务英语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是翻译及国际贸易。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太合理,超过60%的学生对所学教材及教师教学效果不满意,甚至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工作中几乎用不到学校中所学的内容。

在随后的访谈中,几乎所有参与访谈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训机会太少、实践能力差的问题,认为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开展商务实践活动,多提供校外企业实习机会,强化商务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二)对企业的调查。课题组对河南省15家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企业目前已经有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占70%,另有61%的企业打算招聘商务英语方向的毕业生,超过60%的企业对商务英语的毕业生感觉不满意,认为这些学生“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差、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不强”。69%的企业负责人认为最受欢迎的毕业生类型是“专业知识扎实和语言能力强”,另有61%的企业要求商务英语毕业生至少“英语口语好要好”,52%的企业则要求商务英语毕业生必须有一定的商务实践能力。对于“要求学生具有什么资格证书”这一问题,多数企业建议在校学生可以考商务英语翻译证书、BEC证书、以及外销员和报关员等证书。关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企业认为高校应开设下列课程,如:《国际贸易贸实务》《国际商务英语》《商务谈判》《经贸英语阅读》《国际营销》《商务写作》等,但这类课程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却很少看到。

(三)结果分析。中原经济的崛起和郑州航空大都市建设给我省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河南省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商务活动中,他们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商务英语发展前景乐观,市场潜力大;另一方面,这些涉外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高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人才存在许多问题,与市场需求产生了脱节。超过60%的企业对商务英语的毕业生感觉不满意,认为这些学生“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差、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如何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顺利实现“从学生到人才的蜕变”,使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达到有效的对接,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我省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模糊。调查发现,我省多数高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定位不清晰。首先,关于专业归属问题,商务英语专业在多数高校中属于外语系或外国语学院,有一部分学校把它归属到经贸学院,还有的归为国际学院。归属到外语系或外国语学院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一般为:英语专业+部分商务课程,即在传统的英语专业语言基础课程之外另开少量的商务类课程,如商务英语口译、阅读、写作、外贸函电等。这样培养的学生语言基础较扎实,但商务知识不够系统、商务实践能力不足;归属到经贸学院或国际学院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一般为:商务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部分英语语言基础课,如听说等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可以学到系统的商务知识,但是受总课时的限制,学生的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薄弱。

(二)教学与市场脱节。首先,许多高校选用的商务英语教材内容陈旧,更新太慢,跟不上时代要求。学校不主动引进真正的原版商务教材,国内的教材理论性又太强,实用性不够。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偏重英语语言训练、单词记忆和传统的句子翻译,忽视了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特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专业词汇和术语,如:报关、保单、提单、支票、汇票等。学生即使把这些词汇和术语倒背如流,却不知道在商务活动中如何使用它们。

由于专业定位不清,各个高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比较乱,不能处理好商务课程和英语课程的比例。有的学校以英语为主,在英语专业语言基础课程之外另开少量的商务类课程,如商务英语口译、阅读、写作、外贸函电等。有的学校以商务为主,开设系统的商务课程及少量的英语听说课程。这些课程设置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高素质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批既精通商务知识,又拥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同时还具备丰富的商务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我省高校的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师都是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他们英语语言基础扎实,英语交际能力很强,但是这些教师因为都是英语语言文学背景,缺乏相应的商务背景知识和足够的商务实践经验。尽管有部分教师毕业于商务英语或商务相关的专业,甚至具备在外贸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英语语言功底和交际能力堪忧。

由此看来,商务英语教师师资薄弱,“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针对商务英语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有待加强。

四、我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河南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然后要调查社会的需求,根据相应的岗位制定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河南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及郑州航空港的建设,英语在国际物流、电子商务、涉外接待、国际会展、国际会议及商务洽谈等方面的使用日益频繁,河南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同时兼顾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同时又能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软件的复合型高级商务人才”。

(二)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也必须考虑市场需求,考虑学生未来就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要合理分配语言基础课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的学时,强化商务英语专业课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构建“强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内容设计还应当突出技能训练,重视商务实践,从而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以职业能力为本,创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任务艰巨,需制定长远的目标和计划。我省各高校当前急需建立一支英语水平高、商务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要达到这个目标,各高校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按计划选派教师到外贸企业进行实战训练,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高级商务人员到学校给老师们培训或办讲座。

(四)积极探索校企结合和订单培养模式。我省高校应该抓住中原经济迅速崛起和郑州航空大都市建设这一契机,积极与涉外企业和郑州航空港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开展校企合作,实行校企结合式或订单式人才培养。

1.校企结合式

校企结合式就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融理论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可以达到教室与工作地点一体化、课堂学习与职业训练一体化、理论学习与实践一致。可以建立固定的学生实训基地,或组织学生到涉外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商品的进出口流程,进行情景教学,或派实习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积累商务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

2.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用人单位根据所需人才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及知识结构和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并在办学条件、师资、技术方面与学校达成一致,可以与学校合作办学。通过“订单”,企业可以从各高校相关专业获取较为稳定的人才来源,毕业生可以获得一定的企业和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总之,经济全球化和河南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商务英语高级人才,这既是契机,更是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我省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且受企业欢迎,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商务英语专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曹德春.解析多层次交流需求构建商务英语核心优势[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3).

[2]阮绩智.论中国高校商务专业英语课程设计[A].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严明.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A].第七届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周聪贤.河南省外向型经济对商务英语教学的需求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2(2).

作者简介:

第5篇

2010年1月4日总高828米的中东迪拜塔(落成后改名为哈利发塔)正式对外开放,一下子比原先的世界第一高楼“台北一零一”高了320米之多,这是人类开始兴建摩天大楼以来,高度拔升最快最多的一次。

但是,迪拜人很可能无法把这一荣誉保持太久,因为沙特和科威特相继表示要建设更高的摩天大楼,而日本则计划在21世纪结束前,盖一栋4000米高、800多层的高楼“天空之城”,几乎是迪拜塔的5倍高。

现在,一些国家展开“世界第一高楼”建设比赛,这种不断挑战摩天大楼的极限、“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魄固然反映了人们求高、求强的好胜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但有评论认为,这或许并非明智之举。

摩天大楼有无极限

摩天大楼(skyscraper)又称为超高层大楼,非常高的多层建筑物,起初为一、二十层的建筑,但是现在通常指超过四十层或五十层的高楼大厦,它兴起于19世纪未美国纽约与芝加哥地价昂贵用地不足的区域。

20世纪,欧美国家争先建设摩天大厦,但是目前这一风头已被中东国家抢去。

在迪拜塔建成之前,迪拜就已经准备在外海的人工岛上再修建一座高达1200米的摩天大楼,名为“AL Burj”。而迪拜塔开放两天后,沙特阿拉伯即传出消息,沙特王子瓦立特•本•塔拉勒将在沙特城市吉达建造1100米高的“王国塔”,刷新迪拜塔的世界纪录。而科威特在数年前即宣布要从《一千零一夜》中汲取灵感,建造一座“新丝绸之路”城,城中兴建一座1001米高的中心建筑作为城市标志。目前科威特已决定在1001米基础上再提高数百米,确保超过沙特“王国塔”和迪拜的“AL Burj”,夺取世界第一高楼的荣誉。

从建筑学角度来看,大楼的高度可以说“上不封顶”。

然而,“过犹不及”,以超大、超高和奢华项目拉动经济发展的“迪拜模式”引起很多人的反思。有专家指出,现代摩天大楼只是工业文明初期时的象征。的确,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极少建摩天大楼,它们在建筑美学和实用性的取向上,早已从高度叠加转化为建筑质量的优化。

可以说,迪拜赶的是西方过了时的“时髦”。

事实上,在英国,目前最高的三栋建筑中,235.1米高的“金丝雀码头塔”是英国最高的建筑,与之相伴的是汇丰银行塔和花旗集团中心塔,这两座楼高度均为199.5米。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英国拥有经济和技术实力,但不愿推广摩天大楼。

英国赫尔大学的城市建筑学研究学者弗雷泽先生解释说,英国对摩天大楼的限量和限高有着复杂的原因,伦敦是国际航空港,楼层太高无疑会对航线安全带来威胁。而对于英国其它城市来说,城市安全因素更是限制高层建筑存在的重要原因。

而“9.11”事件后,高楼灾难也成为英国探讨的议题。在业内,高层建筑被称为“灾害放大器”。由于高层建筑内各专业竖井林立,火灾时这些竖井就像高耸的烟囱,构成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火势将比低层建筑猛烈百倍。

此外,英国古迹众多,政府在2009年公布了《文化遗产白皮书》,禁止开发商在伦敦等文化遗址附近建造摩天大楼。

而且,在英国,摩天大楼还被认为会影响邻近的居民,大楼引起的城市旋风会破坏附近的居民,绿色植物也缺乏日照。许多商业高层建筑使用玻璃幕墙以节省日间照明,但这会给附近居民带来光污染,增加冬季供暖能耗并加剧热岛效应。

除此之外,建造摩天大楼也需要评估所带来的交通问题、地盘位移或地层下陷、电波障碍等。这些都成为在英国罕见摩天大楼的原因。

摩天大楼竟成精神象征

哈利法塔冲天而起,引来万众瞩目,人们褒贬不一。

迪拜的发展模式有其特定的背景。作为一个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仅有6000人的小渔村,迪拜原本贫穷落后。在迪拜酋长拉希德•马克图姆执政后,走出了一条“非资源依赖型”道路,主打高端房地产和金融等,使迪拜脱胎换骨,名声远在阿布扎比之上。

“狮子必须比羚羊跑得快,否则就会饿死;羚羊也必须比狮子跑得还快,否则就会被吃掉。不管你是狮子还是羚羊,每当晨曦初露,你就必须飞跑,跑得比对方快,这样才能成功。”马克图姆在《我的构想》一书中这样写道。这句话为他的“迪拜模式”和“迪拜速度”做了最佳注脚。

尽管不久前迪拜爆发危机,但哈利法塔逆流而上,其竣工本身就像一剂强心针,提振了迪拜人对经济止跌复升的信心,满足了阿拉伯人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民族自豪感。

这就容易理解迪拜的执政者为什么要用这么豪华的一个方式来去做迪拜这样一个金融中心,因为这里边包含了整个阿拉伯民族复兴的一种气势。

其实阿拉伯人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非常强,哈利发塔高耸在阿拉伯半岛,本身来说对阿拉伯人的自信心是一个非常大的提振。就在该塔建成以后的第二天,开发商艾马尔公司的股价就上升了百分之八,整个迪拜股市受这个带动也上升了百分之三点多。从这方面说,迪拜塔就像一剂强心针,在迪拜受到债务危机的时候,注入一点儿强心针。

“劳伦斯咒语”会应验吗

有评论认为,近100年来,世界第一高楼崛起之日,往往也是经济衰退开始之时,如1929年大萧条和70年代石油危机时。德意志银行证券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经过潜心研究后,甚至得出“摩天大楼指数”理论,即世界第一摩天大楼建造时,经济衰退便不期而至。其理论被称为“劳伦斯咒语”,但也有一些专家坚持认为高楼崛起与经济衰退只是巧合。

2005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桑顿对“摩天大楼指数”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发表《摩天大楼与商业周期》的论文。他认为,摩天大楼建设是一个涉及宏观经济、融资规模和成本等诸多方面的庞大系统工程,说到底是一件经济性物品,是经济尤其是金融的力量推动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他说,“决策者每每头脑发热,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虚荣心作祟是导致摩天大楼竞争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的确,在迪拜的不少街道上,都能看到醒目的广告语:“梦想无极限,持续前行!”这是马克图姆提出的口号,他还号召其他阿拉伯国家学习“迪拜模式”。

过去5年,迪拜上马了3000亿美元的工程项目,堪称世界一最。房地产一下跻身迪拜第三大支柱产业。

奢华、高供应、高回报、设计天马行空是迪拜房地产的关键词,但在2009年却是暴跌。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现楼同比缩水超过45%,楼花暴跌57%,新房空置率超过四成。

5年前迪拜塔还没开建时,每平方米已达5.6万元人民币,2008年时暴炒到20万元人民币/平方米,眼下已下降到7万元人民币/平方米,等于高位时的三折。

第6篇

关键词:临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K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63-03

1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成为“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HDP)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目前,人类面临着很多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土壤退化、水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短时间内,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人类活动成为环境变化的重要因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主要的人类活动形式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对于合理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2]。

2研究区概况

临沂市位于117°24′~119°11′E,34°22′~36°22'N,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是鲁中山区的一部分,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区占到总面积的72%,有大小山头6000余座,平原面积仅占28%,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倾斜状态。境内河流长度10km以上的有300余条,其中沂河、沭河是两条较大的水系。临沂属暖温带季风大陆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63℃,年平均降水量881mm,无霜期较长,降水和热量相对丰富。

目前,临沂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经济发展速度结构变化都很快,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生产性投资不断增加,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作了铺垫[3]。

3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主要有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获取的1987年临沂市土地利用分类矢量图和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获取的2010年的Landsat5单一波段卫星遥感影像,并在临沂市统计年鉴中收集了一些相关数据。

图像是在Excel表格中完成的,所用遥感数据是在ERDAS9.2和ArcGIS9.3平台上处理得到的。TM遥感数据为多光谱数据,最佳波段选取有利于图像增强处理,直接影响到目视解译和研究对象信息的提取,在ERDAS9.2中,首先选取5,4,1波段图像合成[4],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佳波段组合,然后以1987年的矢量图作为底图,将合成图像进行配准,裁剪,得到研究区域的图像,接着进行几何校正,处理完后,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分类[5],共分成6类,即: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4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后果是引起土地覆被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地表反射率、温室气体含量、物质和能量交换,进而影响区域气候、土壤、水环境[6]。对于我国东部地区而言,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为显著[5,7,8],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4.1城乡建设用地变化

城乡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1987~2010年近23年的时间里耕地减少的最多,减少了11251.5 hm2,其次是水域和草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的最多,增加了11818.81 hm2,其增加以大量占用耕地为主。城乡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有三:一是人口迅猛增长和快速城市化发展。临沂市人口由1987年的859.3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072.59万人,近20年时间增加了213.26万人(图1);改革开放之后,临沂市城市化加速发展,截止到2010年临沂市城市化率达到48.8%。二是空心村的形成,村庄内部老宅基地空闲,村庄向发展占用大量耕地[9]。三是城镇工业区范围的扩展以及交通道路用地的增加,截止到2010年,临沂市形成了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格局,拥有亚洲最大的汽车站,鲁南最大的航空港。

4.2耕地变化

临沂市耕地面积由1987年的64.02%下降到2010年的63.37%(表1),以平均489.2hm2/年的速度在减少。据高华中研究,1978~1985年间耕地处于平缓减少期,1985年是建国以来的第2个耕地流失高峰年,1986~2000年为耕地平缓减少期[10],图2验证了这个规律,由图2还可以看出,2002年耕地面积略有增加,此后耕地仍然缓慢减少,但流失速率相对1978~2000年间要大,其中2005年又是一个小的耕地流失高峰年。虽然临沂市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口众多,耕地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表11987~2010年临沂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年份指标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未利用地1987年面积/hm21103763.5136237.7256025.055965.0166406.25595.5百分比/%64.027.9014.853.259.650.322010年面积/hm21092512.0136957.2255496.355206.7178225.05595.5百分比/%63.377.9414.823.2010.340.32面积变化/hm2-11251.5719.5-528.7-758.411818.810.0

改革开放以来,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在缓慢递减(图2)。究其耕地减少的原因:一是人口增加,图3显示改革开放之后,家庭总户数也在不断增加,势必需要大量住房,对于农村而言就是占用大量耕地。二是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变,临沂市经济发展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工业生产增速居山东省前列,乡镇中小企业发展,大型工程建设等占地明显。

5环境影响

5.1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带来的环境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是高速城市化的阶段[11],而临沂市城市化率50%左右,正处在加速城市化发展期间。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2]。另外,城市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会进一步引起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会引起周围环境的随之变化。

原有耕地被城乡建设用地占据,首先表现为土地表面硬化,改变地表反射率,进而影响大气温度,导致“热岛效应”的出现,同时减少雨水下渗量,减缓水循环,暴雨时使地表短时间内大量积水,造成洪水灾害;其次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污水排放,影响空气质量,造成水土污染,土地退化;除此之外,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使土地的自然属性消退,一些野生动植物失去合适的生存环境,逐渐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5.2耕地减少及其环境问题

人口急剧增加是导致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人口增多,所需粮食势必增加,要想满足供粮需求,必然要提高粮食单产,而对于农民来说,由于缺乏科学种田的常识,提高粮食单产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大施肥量、喷洒农药量、加盖地膜,从1998-2010年间,粮食单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又增加的变化趋势,地膜覆盖面积逐年增大,农药使用量处于缓慢递增的趋势,化肥使用量先增加,2009和2010年两年略有下降(图4)。

目前,农村使用地膜覆盖,都不会回收,而是直接在耕地时翻埋在地下,难以降解,形成“白色污染”;施肥以无机化肥为主,有机肥比例很小,而且施肥方式以浅埋和随灌溉撒于地面为主,氮磷比例失调会限制氮肥的有效利用,施肥方式不当会限制肥料利用率,表施和浅施氮肥,容易造成氮素的挥发[13],进一步引起大气污染,得不到有效利用的肥料对于旱地而言流失进入地下水,直接造成非点源污染,对于水田而言,易滞留于土壤,随水分的蒸发,致使土壤盐渍化;喷洒的农药以挥发为主,小部分落于土壤当中,亦会影响空气和土壤质量。临沂市隶属沂蒙山区,坡耕地占很大一部分,土壤表层疏松,加之强烈的人为干扰,使土壤侵蚀变得相当严重,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强度面积达50%[14]。

6结语

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准确度有一定的保障,通过对1987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在近23年的时间里,临沂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面积减少,是变化最大的两种用地类型,而且两种用地类型的变化面积相当,总体上来说人为对土地的干扰程度加强,究其原因,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环境问题也越发显著,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减少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农田非点源污染、土壤退化等。

当前,政府要加强干预指导人们的开发利用活动,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参考文献:

[1] 赵晶晶,张玮,高伟明.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211~216.

[2] 葛京凤,黄志英,梁彦庆,等.河北太行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62~65.

[3] 张明亮.近10年临沂市LUCC及驱动力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251~255.

[4] 常胜.TM遥感影像彩色合成最佳波段组合研究-以恩施市土地利用遥感图制作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2):230~233.

[5] 高崇辉,张珺,代俊峰.基于RS和GIS的武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3):31~32.

[6] 郭旭东,陈利顶,傅伯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进展,1999,7(6):66~75.

[7] 宋开山,刘殿伟,王宗明,等.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8,63(1):93~104.

[8] 张金兰,欧阳婷萍,朱照宇,等.1990年以来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C]//.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7.

[9] 陈百明.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特征区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0] 高华中.临沂市耕地数量变化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1):92~95.

[11] 沈洪艳,宋存义,贾建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城市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6):726~730,736.

[12] 陈杰,陈晶中,檀满枝.城市化对周边土壤资源与环境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2):70~74.

第7篇

陈崇光,高级工程师。《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推广应用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专家、建设部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曾参与建设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主持的《居住及住宅小区设计导则》、建设部勘察设计司主持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北京质量监督局主持的《智能建筑验收标准》的编制工作。主要著作包括《共用天线电视》,《智能建筑》等,在全国发行刊物上数十篇。近几年咨询的工程有:广州白云机场、首都国际机场、西安咸阳机场等。

记者:智能建筑行业在我国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作为行业内的资深专家,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目前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陈教授:智能建筑在中国诞生已经十多年。自1990年中国第一幢智能大厦―北京发展大厦建成,十多年来它的生命力极强,由于它有很多优点:创造了舒适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四通八达的语音、数据通讯系统;整个建筑的机电设备集中管理,完成“监控、控制、记录”功能,节省人力,节省能源。

因此,十多年智能建筑得到广泛发展,不仅写字楼、酒店做到智能化,而且扩展到住宅小区,建成智能化、数字化住宅小区。迎接奥运会的召开,多个奥运场馆的兴建,智能化已进入体育建筑,相应的也进入了博物馆、航站楼、医院等,前景看好。

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构成大厦管理系统。综合布线和网络系统、电视接收系统是主要的信息系统。

除设备监控系统外,其它主要系统全有严格的设计规范、验收规范要求。火灾自动报警和安全防范由公安部门管。布线由网络通讯部门管,在多年的使用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预防火灾、保障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安全上是不可缺少的。语言通信、数据通讯在办公室、在生活中是必需的,否则会失掉一切外界联系,失掉信息。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有设计标准,有验收规范只是供设计、业主参考的,不是强制性的,反映出来一些问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2006年专家委员会对北京地区160幢商业智能化大厦作过调研,统计结果有25%的大厦有满意BA系统,30%运行不正常,分析总结起来原因如下:

第一,设计不到位,设计阶段,专业之间就没有配合好,尤其是暖通专业与自控设计脱节;

第二,工程招标存在恶性低价竞争,成交价压到成本价。工程中的应有服务欠缺,服务质量满足不了要求,造成了智能化的遗憾工程;

第三,在工程实践中设备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工程质量和运行得到保证;

第四,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用规范性的标准法规来保证BA系统的正常运行,使BA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

记者:据了解,您曾参加过建设部勘察设计司主持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编制工作,同时作为《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编委会的专家,在您看来这两项标准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对于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分别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陈教授:建设部2000年着手制定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建筑及居住小区智能化设计导则”,2003年组织编制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目前此系列标准正在全国宣贯执行中,这对于房地产开发和建设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不同的行业,博物馆、体育建筑、航站楼也都制定了本行业的智能化设计标准,这对工程的规划、建设、实施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侧重点不同。数字化建设是今后发展方向。数字化城市由数字化建筑和数字化社区组成,市场潜力巨大。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美国、日本等,发展很迅速。我国在数字化发展中,要考虑数字化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有关政策和管理体制。数字化应用具有独特的行业管理性,缺乏统一性会给标准管理带来困难,不利于数字化建设开展。

为了加强行业监管力度,规范市场,促进中国建筑数字化应用项目的实施,建设部牵头组织制定《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城市、数字大型建筑及数字社区的建设。标准的编制主要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与数字化产品的性能、通讯协议及检测皆有密切关系。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从事着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请您谈谈目前国内智能建筑设计的现状。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的智能建筑设计目前处在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陈教授:智能建筑在我国出现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建筑行业多个学会组织学习班,介绍智能建筑。建设部曾组织全国甲级设计院院长学习班,广东省组织市长学习班。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和验收规范颁布后,全国各地皆贯标,各个设计院工程师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水平也在提高。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设备也在更新。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要求设计工程师要不断的学习。

设计院智能化设计图纸质量大概分为三个档次,一般讲,大的设计院强电、弱电专业分开的设计室,智能化设计图纸完善,达到要求的深度,因为它专业分工明确,解决了设计人员报酬的分配。如:中国建筑设计院、信息产业部设计院、中建国际设计公司等。

第二档是一些设计院强电、弱电不分一起做设计,由于专业分工不明确报酬未落实,设计工作量大了,设计人未拿到应有的报酬,往往深度达不到要求,多数设计院是这样的。

第三档次是一些小设计公司,设计不规范,经常把智能化设计甩开了。

记者:近年来,您先后参与了广州白云机场、首都国际机场、西安咸阳机场等大型工程的咨询、设计及验收工作。请您谈谈在机场类的大型智能建筑工程建设工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值得广大工程人员注意的?

陈教授: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航空运力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航空港建设工程有多项,广州新白云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先后投入运行。首都T3航站楼即将竣工投入运行。国内第四大型航站楼―昆明机场处于设计阶段。世界最高的机场海拔5200m的阿里机场也在建设中。

机场航站楼设计方案一般在招标中产生。大型机场往往是国外设计公司方案中标,由国内省、市级设计院完成施工图纸。新白云机场、浦东机场、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皆是此模式。施工图纸设计由设计院建筑,结构、设备、强、弱电专业通力合作完成。民航机场专用系统,由于专业性强要由民航专业公司或设计院完成,其主要系统包括:

地面信息管理系统,其以传递航班信息,汇集处理生产运行、管理所需要的地面信息,为工作人员、旅客提供各种业务信息和统计信息。

离港系统:大型机场有民航离港系统和外航离港系统的前端设备。为乘机旅客办理乘机手续、登机管理,行李检索、查询、自动化管理,控制航班。

航班显示系统:其是向旅客和外界航班信息的方式,具有引导旅客办理值机手续、候机、登机、通知旅客亲友接机。

行李处理系统:其是保证出港旅客流程的顺畅,完成航站楼内进港行李的传送和出港行李的传送、分拣,保证行李安全,要有严格的监视控制。

时钟系统:提供高精度的时间基准。

安全检查系统:交运行李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置于磅秤和发送带之间,交运行李安检和办理值机同步进行。

泊位引导系统:其根据地面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航班进港时间信息,机型信息,机位信息引导飞机进机位。

除以上专用民航系统外,大型公用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在航站楼中全部设置,其要由承接施工图设计的公司、设计院完成,其设计内容包括: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其设计按国家标准进行,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规定。

楼宇自控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广播系统等,皆是常规设计系统。第一步设计考虑周全,做好管路预埋、预留,避免施工中剔墙、打洞。施工安装完毕后,调试、验收不能走过场,最好有第三方参加,出示测试报告。目前,运行出现的问题,经常出现在安装、调试阶段,验收不规范造成候机大厅未构成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成为了耗能大户,用户会不满意,尚需进一步进行调试工作。

综合布线系统称为航站楼的神经系统。由于航站楼面积大,要设多个配线间,上下贯通竖井,实际工作中还有需要独立于综合布线系统,如:海关、边检、安检、离港、航班显示、登机检等。它要与布线主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配线间不能过于窄小,机柜电源容量、位置要设计合理,电源、UTP电线通道要畅通,可以满足各种应用和扩展的要求。

记者:随着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凸显,智能建筑中的节能问题也日益引起业内广泛的重视。请您位我们谈谈绿色节能在智能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节能问题对于智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陈教授:我国建筑规模日益扩大,发展速度现已达到16-20亿平米/年,占世界总建筑面积的50%,我国在已有建筑中高耗能建筑占95%以上,能耗量的比值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007年6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6月26日建设部提出了“关于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建筑行业的节能工作。

国务院、建设部的建筑节能精神,引起了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建筑行业责无旁贷,要努力做出贡献。各专业有不同的节能措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筑专业围护结构、保温做法。室内环境能源、设备、测量等,空调采暖的节能。

因此,在节能措施上,要在整个建设的全过程中体现,可按设计阶段、设备选型阶段、施工安装阶段、调试运行阶段全面目标化的管理,最终达到节能环保目标。举例说明:

建筑设计中优化采光和遮阳设计,合理利用自然光选择高效光源和灯光自控系统。工程设计中楼宇自控系统与空调系统之间要紧密配合。BA系统提供了一个可能自动运行、节能的手段,控制对象冷冻空调系统尚未经过调试,未达到正常运行,是无法节能的。

此外,据我了解变风量空调系统VAV调试不过关的工程有多幢,国家空调设备质检中心检测时发现,VAV理想配置应该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由生产AVABOX的厂商和选配其它几个公司的产品凑起来的,造成风压、风量不是线性关系,而用线性关系去控制时是不成功的。

另外,利用一些自控公司推出来的节能软件,在节能中也起到节能效果。在酒店中利用客房管理系统软件,使用有身份识别的智能卡和空调器的盘管联动,也可节能。

设计是先行在工程开始就已考虑了节电,并且一直贯彻下来。在设备招标中,设备型号、品牌、技术参数也要把耗能做重要指标来衡量。后期施工、调试不能背离科学的调试程序。

那些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尚未试车,就要楼宇自控系统实施监控管理,掩盖了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必然带来很多隐患。楼宇自控系统要真正达到有效的监控空调系统,一定由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专业集成为一个系统。

记者:目前,“好运北京”系列奥运测试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很多奥运场馆的智能建筑工程正接受着全面的“检阅”。您作为全程参与设计工作的专家,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奥运场馆智能化的相关情况?

陈教授:本人在承担的奥运工程中,对智能化进行了全面设计。并且把体育比赛有关的计分、计时系统、比赛成绩显示、电视新闻转播等列入设计范围,图纸较完善。在已完成的水立方游泳馆,济南奥体中心工程,在节能方面,采用了水蓄冷技术,地源热泵系统,LED新光源照明,光伏电池发电等。现在皆在实施中,实验报告、节能论文在总结、整理中。

记者:智能建筑是多系统、复杂化的构成体,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整体的解决方案,您是如何看待系统集成在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第8篇

其次通过对广义上的建筑设备、机械美学、高技派等方面知识的阐述与研究,为建筑设备应用于室内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室内设计与建筑设备的内涵、内容、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再次围绕如何实现建筑设备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结合为重点,以建筑设备应用于室内设计系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法,以及对建筑设备进行优化展开了深入剖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对课题加以论述。

最后,对整篇文章做出结语,得出了建筑设备与室内设计融合的方法以及原则,并对设备生产厂家、室内设计有了新的展望。

关键词:建筑 室内 设备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30-02

一 对室内设计有影响的设备研究

现代建筑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体,在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为了提高建筑整体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建筑的功能,必须对建筑设备予以重视,综合考虑、协调处理建筑设备与建筑装饰、建筑结构、建筑布局等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得建筑的综合功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是室内设计领域里关系极为密切的五个部分,这五个专业在设计过程中相互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防火消防区的划分主要靠建筑专业,建筑的防火门、卷帘门要靠电气控制;给排水管道和各种卫生器具,从选择造型到安装施工都与建筑室内装饰密切相关;商场、酒店、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中的自动喷水设备、空调和通风设备以及照明、音响等装置,也直接影响了室内界面的装饰效果;因此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建筑设备对室内装饰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应进行充分的协调。室内设计师应当充分掌握建筑设备的系统构造、特点,了解在不同的建筑环境中建筑设备所采用的不同处理形式,在此基础上,再来决定室内设计的装修方案。建筑设备的设计者,也应当在满足设备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达到建筑设备作为装饰元素的美观性要求。

1 暖通空调设备

暖通空调对于室内设计的美观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暖通空调设计艺术包括室外和室内两大部分。影响室外美观性的暖通设备有冷却机、空调室外机、烟囱、排风口、新风口、外墙排风机各种室外管道、屋顶空调机等:影响室内美观性的暖通设备包括明装的换气机、室内散热器、排风机以及各种风口、管道、风机盘管、空调室内机等。暖通空调设备对室内建筑美观性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设备管道的外观、颜色、数量、种类、安装位置、排列方式和装饰情况。

2 散热器设备

散热器设备是供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向室内空间释放热量,保持室内要求的温度。散热器应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和承压能力,且结构尺寸要小、散热面积要大、安装方便,散热效果好。以前,散热器的外观与室内装饰不协调,为了美观,通常用木框或铝合全框把散热器罩起来,再包上各式各样的装饰材料。现在,散热器式样很多、功能齐全,可供选择的余地大,完全可以通过设计、选择、艺术处理达到理想的室内设计效果。

在环境要求高的商场、宾馆、饭店等大型公共建筑内,暖通设备管道及散热器设备造型要求尽量美观,与建筑室内装饰风格相一致。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出现了散热器外观的美化设计许多厂家都已设计研制出不同规格、不同材质、造型各异的较为美观的散热器。其中,彩色暖气片克服了传统暖气片外观粗糙、难看的缺点,室内设计效果好,很受市场欢迎;另外不同材质暖气片也很受欢迎,如陶瓷暖气片、钢质管式散热器、铜质散热片等,造型美观、质量优良,适合各类空间使用,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应用广泛。

3 室内外管线的敷设与室内设计的结合

设备管线是室内装饰中曝露最多的设备,布置室内管线时,应力求管道最短,维护管理方便且不影响室内美观。同时,要符合暖通设计规范和施工安装规程的要求。

管道的安装有明装和暗装两种,一般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及厂房都为明装,明装也要讲究装饰的美观性。但有些公共建筑装饰要求高,也可暗装,如剧院、礼堂、大型商场、高档餐厅、展览馆、宾馆及某些特殊建筑常采用暗装,把设备管线埋藏在建筑结构里。

二 顶棚对室内装饰的影响

当人进入一个室内空间时,首先会对头顶上的一片天有直观的感受,顶棚的造型样式总能第一时间进入人的眼帘,这个进入眼帘的画面就是观赏面,紧接着室内其它画面被一一呈现出来,因此这个观赏面就是最直接的视觉焦点。在室内设计装修中,好的顶棚装修装饰会营造一个理想、美观、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良好的顶棚除了要与墙面、地面、装饰风格、装饰格局相协调外,还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功能用途与艺术造型。在功能性方面,照明、空调、声学、消防及管线等设施都是要通过顶棚装修技术进行处理的范畴,通过装修把应有功能体现出来,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的需要;在艺术性方面,通过材料选择、造型、图案、色彩搭配等手法勾勒出“观赏面”,突出风格和主题,从而取得理想、美观、丰富的室内空间效果。

1 顶棚的构造

顶棚的装修装饰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室内上部顶面的直接装修装饰,不附加其它设施,常用于较小空间;第二类是在室内顶面附加设施,由室内顶面基层往下悬挂,成为吊顶,常用于大型公共建筑。

顶棚的构造形式有很多,从材料上来讲一般有木质顶棚、石膏板顶棚、金属顶棚、矿棉板顶棚、抹灰顶棚等;从造型上看,又有活动装配式平面吊顶、开敞式吊顶、分层跌落吊顶、删格式吊顶、悬浮式吊顶等。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顶棚装饰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更加丰富多彩,装饰设计人员要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以及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变化发展,不断调整设计思路,不断创新顶棚装修。

2 悬吊顶棚的构造

悬吊式顶棚的一切吊顶形式在构造上,基本上都是由悬挂的吊筋、基层、面层三个部分组成。面层的作用除了装饰室内空间外,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吸声、反射等。在选择饰面材料时,应选择质量轻、防火性能好、吸音效果佳、隔热保温好的材料;在施工装修时,注重先后秩序和工艺流程,忠实于原创设计,力争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悬吊式顶棚的装饰表面与屋面板、楼板等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在这段距离的空间里,通常要布置各种建筑设备,如灯具、空调、灭火器、烟感器、各种管道和设备等。悬吊顶棚的形式不必与结构层的形状相对应,甚至可利用空间高度的变化做成立顶棚。悬吊式顶棚的装饰效果较好,形式变化丰富。

3 悬吊式顶棚的类型

(1)活动式装配吊顶:这种吊顶形式,是将吊顶面板直接嵌在金属材质的龙骨上,便于安装以及更换设备。这种龙骨有明式与暗式两种。明式龙骨即是吊顶的承重构件,具有很好的可装饰性,检查维修比较方便,吊顶承重较小,属于轻型吊顶。

(2)隐蔽式吊顶:又称为固定式吊顶,这种吊顶形式是将吊顶面板直接固定在龙骨下面,使龙骨完全被遮盖起来。通过罩面板的造型样式来达到整体饰面效果。

(3)开敞式吊顶:开敞式吊顶通过特定形状的单元体组合而成,形成单体构成的韵律感,既若隐若现的独特装饰效果。吊顶的饰面是敞口的,如木格栅吊顶、铝合金格栅吊顶。吊顶饰面开口有方形、多边形、圆形、条形等,形式多样,其中挂片吊顶的金属挂片可以高低错落。开敞式吊顶使顶棚产生立体感,丰富了室内空间效果,具有良好的装饰性,多用于重要房间的局部装饰。

三 建筑遮阳设备

建筑遮阳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节约建筑能耗、改善室内光环境和夏季室内热舒适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遮阳能够有效的防止眩光,起到改善室内光环境的作用。建筑遮阳分为建筑内遮阳与建筑外遮阳

1 水平遮阳

水平遮阳是我们最为常见的方式。在欧洲大陆,广大夏热冬冷地区,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冬季、夏季太阳高度角的差异来确定合适的水平遮阳,在遮挡住夏季灼热阳光的同时又不会阻隔冬季温暖的阳光。如德国柏林的波茨坦广场建筑,来用了水平的陶瓷遮阳板,黄色流线型截面的遮阳板密密覆盖在窗户外侧,与整个墙面融为一体。

2 垂直遮阳

决定垂直遮阳效果的因素也是太阳方位角,由于它能够有效地遮挡高度角较大,从窗侧面斜射过来的阳光。但弱点是,对于从窗口正上方投射的阳光,或者接近日出日没时正对窗口照射的阳光,垂直式遮阳都起不到遮阳的作用。

3 百叶遮阳

百叶产品分为垂直帘和水平帘两大类;从驱动方式来看,分为手动式和自动式两种。百叶是一种最为广泛使用的遮阳方式,国内外的许多遮阳设计研究也是集中于这个方面。法兰克福商业银行采用了先进的自动控制百叶遮阳系统,轻质的铝合金百叶遮挡住夏季的直射阳光,而将柔和的漫反射光线引向室内。

4 遮阳板

遮阳板一般可由建筑师自主设计,再指定工厂进行加工,也有厂家专门生产各种型号的板材产品。例如波尔多航空港就是使用的遮阳板。

a 条形板固定式遮阳、根据不同地区的日照情况及建筑物不同部位的要求,通过选用不同开口率的龙骨,来决定条形板遮阳片的布置角度,从而达到不同透光率的要求。

b 玻璃遮阳板、玻璃遮阳百叶一般采用热反射玻璃为材料,其最大好处是其能反射掉相当部分的热量,而又不会造成视线遮挡,并能给人们简洁、明快和通透的感觉。玻璃百叶是利用玻璃的特性和专门的机构来实现不同光照的效果。

莲皮杜艺术中心

蓬皮杜艺术中心占地十万平方米,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这些外露复杂的管线,其颜色是有规则的,空调管路是蓝色、水管是绿色、电力管路是黄色而自动扶梯是红色。顶部三层楼为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仿佛未来建筑,给人以挑战又浪漫的机械感。风口设备在建筑的外部环境中进行了大胆巧妙的艺术处理。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建筑必须有文化定位。它的含义包括,为了得到既适用于全球、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要能放弃轻易到手的现成设计。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的设计就是这样,不落俗套,设计创新,把某些象征性元素用在设计中,比如阿拉伯式的格屏,以形状、大小不断变化的多边形,最有表现力的地方是在南立面的处理上营造出一系列几何构造:立面上构造金属方格窗,被称为照相感光的窗格,每一个方格窗按图案方式安排了大大小小的孔,而每一个空洞如同一个照相机的光圈,孔径随外界的光线强弱而变化,靠这个装置调节室内采光,使整个立面变得活跃灵动。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河南,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和影响。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如何以省情为出发点,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顺利推动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型,这已是摆在河南人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这项战略任务的完成中,职业教育的地位十分突出,这是由于:一方面,职业教育根据区域内产业调整方向、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潜能,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劳动力群体,并在协调区域内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积极发挥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以及经济效益等又决定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质量以及发展速度。

一、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河南全省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抢抓发展机遇,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重大转变,创造了河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与辉煌。从改革开放之初全省GDP总量162.92亿元到1991年跨上千亿元台阶,从2000年突破5000亿元再到2005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0年则有望进一步突破2万亿元大关。在全国各省市的排位由1978年的第9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5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30年来全省GDP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以下是近五年来河南省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表12005-2009年河南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统计

年份

GDP

增长率(%)

人均GDP

2005

10535.20亿元

14.1%

11236元

2006

12464.09亿元

14.1%

13279元

2007

15058.07亿元

14.4%

16060元

2008

18407.78亿元

12.1%

19593元

2009

19367.28亿元

10.7%

20477元

从1980年河南省职业教育工作刚刚起步时试办的农职学校60所、招生4700人,到2008年河南职业院校已达1232所,在校生241.58万人。2002年至2008年,全省职业院校累计培养毕业生39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6年在95%以上。

根据2008年12月5日河南省政府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就实施2008-2012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作出了明确规定,确立了包括教育规模、办学条件、改革创新、办学水平在内的四项职业教育攻坚主要目标。计划到2012年,全省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下同)在校生规模达到262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9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的50%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72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城镇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任务。

2009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关于河南省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关于河南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和“关于河南省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等4个实施意见,将重点支持一批骨干中等职业学校、计划2008年至2012年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和11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全省职业院校中支持建设200个左右职业教育专业性实训基地、支持100所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含技工学校),从而力促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

三、河南省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和令人欢欣鼓舞的远景目标,对河南省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把握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就需要从新的高度重新认识职业教育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1)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三农”问题是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农业第一大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全省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一方面,为实现“科教兴豫”的战略,促进河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扭转非人才资源强省和经济强省的不利地位,迫切需要大力推进人才资源的开发,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并造就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优势,这就要求注重教育的发展,尤其需要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高达2000多万人、城镇每年有140万名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和100多万名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的现实情况,也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而开辟一条符合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民生产技术的水平,对于改造传统农业,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既是农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释放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更是河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说法,指出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从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工业化,而是属于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并存的阶段,区域内既存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高新科学技术,也存在原始落后的生产力技术和传统农业生产力技术,差异化特征显著。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二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也曾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并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振兴经济、增强经济实力的战略选择。

新型工业化需要大量各类技能型人才,但河南省技能型人才还明显短缺,每万人中拥有的人才数和专业技术人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河南省城镇职工队伍中,中级工和高级工所占比例也明显不足。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普及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技术整体水平,特别是提高全社会劳动力整体技能素质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河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需要。

(3)加快城镇化建设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向城镇不断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体现了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乡村文明走向城市文明的发展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城镇化率相对也较高。2008年,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49.9%,其中,高收入国家平均为77.7%,中等收入国家为48.1%,低收入国家为28.7%。我国2009年城镇化率为46.6%,相较2000年的36.2%已有大幅提高,但仍与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而2009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37.7%,比全国低8.9个百分点。

城镇化的根本特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从河南省省情来看,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的现实情况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按照河南省“十一五”规划,在此期间将有75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无疑增加了城镇化建设的难度。另外,我省目前农村教育还很不发达,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仅为6年,很多进城寻求职业的农民大多只接受过普通初中教育,除了能进行简单的体力劳动外没有多少劳动技能,这又为城镇化建设增加了难题。

教育部曾为此提出了“农村转移人口教育培训工程”,河南省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大对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门面向农村转移进城人员的、灵活多样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实用性的教育培训项目,为农村进城人员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他们在城镇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可以说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促进就业再就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和再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期和经济结构战略性结构调整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数量的体制性和结构性失业,河南省也不例外。另外,河南省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本身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亟需就业,就业和再就业任务尤其繁重。

当前河南省正面临新增劳动力就业、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同时并存的局面。全省每年有100多万名初、高中毕业生和一批大中专毕业生走向社会,同时有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实现再就业,另外农村还有1300多万富余劳动力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一是要靠发展经济,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要加大就业再就业培训,以提高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劳动者转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推进劳动力结构调整,解决就业问题方面意义重大。

(5)协调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另外各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使用要求也有明显差别,从而导致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现象。

首先,要根据经济发展特点进一步协调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关系,对目前河南省处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萌芽状态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不同经济形态对人才层次、规格和类型的不同要求,协调好中职、高职与职业培训的关系。其次,职教布局和专业设置要同地域经济发展要求内涵相一致。职教布局主要是指职业教育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职教布局与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应该紧紧结合地域经济特点来进行安排。从河南省内区域经济特征来看,在郑州以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建设过程中,目前及今后几年内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包括仪表电子、机电,以及商业、金融、外贸、信息通讯、建筑等,加强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的建设,同时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发展社会化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为此,郑州职教结构布局和专业设置就应当考虑覆盖这些行业。而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等市,由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应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重视劳务培训,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再如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濮阳三市,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所以该地区的职教结构布局和专业设置就要充分考虑煤、油、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行业发展的需求。

四、河南省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议

1.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总体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布局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原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布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不同经济区域的职业教育,要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布局相适应。从总体上来看,河南省职业教育应在省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布局下,根据全省划分的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需要,综合考虑历史影响、自然资源、地域分布、优势产业等各种因素,制定职业教育分区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能优先发展的地区优先发展,能快速发展的地区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不必强求统一的发展速度和模式。

2.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科学确定职业教育体系和层次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及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高经济技术梯度区应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以与较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其涵盖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等教育形式,其中要特别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力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占较大比重;中、低经济技术梯度区不主张追求体系的完善,而应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不求完整,但求适用,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灵活设置职业教育专业

世界人才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人才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保持同步趋势,作为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应有与之相配套的专业结构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确立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确立在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主要受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影响,相比传统学科性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教育的专业设置不能拘泥于学科门类和学科体系,更不能仅从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偏好出发,而应以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需求市场为导向,通过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新型经济领域对人才的基本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参考文献

1 崔炳建.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1):10-17.

2 朱利平.高等职业教育区位定位[J].江苏大学学报,2004(1):45-48.

3 杨来舜.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33-34.

4 唐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J].总裁,2008(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