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时间:2022-08-18 03:3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戏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戏教案

第1篇

真正的学习课堂,应该是学生轻松自由、情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的乐园。而语文学习的过程,应如行云流水,充满着理解的愉悦、顿悟的惊喜和创造的快乐。现在我所谈论的从教案到学生学案,正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把学生带到语文面前,与语文接触对话,从而进行了一些创造性教学的探索。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放手让学生感知课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会给学习活动提供动力,调控学习的方向和过程,而且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放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即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创设自由的思维活动空间,设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展自我,开拓创新。如在导入教学《社戏》一文中,我问学生:“大家看过戏没有?”学生都说看过。我因势利导:“当演员演戏十分投入,观众们也非常热情时,演员和观众会从哪些表现中传递出信息?”在学生自读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请了一些同学来介绍社戏精彩的表演、观众们的反应,以及看戏途中景象描写的作用,并让大家评一评谁说得好。这样,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主动执着地去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并有创造性地转述课文,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放胆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学贵有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质疑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学生围绕课文提问,正是他们阅读的开始。例如,在教学《小橘灯》一文时,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难懂的词语、句子;有关于深入理解课文的,如“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这第一次的相貌、衣着描写,传递出小姑娘的哪些信息?文末连续出现“好了”,是不是有重复了?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探求意识。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决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灵活多变的课堂结构——有讲读式的新授课,有问答式的讨论课,有争鸣式的辩论课,有艺术型的欣赏课,有涉猎型的阅读课等,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

三、师生共同商定教学目标,创设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只有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全体学生达到自觉与、主动感悟的境界,才能让学生主动地“接触”语文。我认为要让学生接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由师生共同商定。例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整理了学生质疑的问题,将与课文相关接近教学目标的问题列出,确定为教学目标:1、文章以“散步”为线索,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对材料进行了精心取舍,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事?2、文章四、五段一段描写春天的景色,一段写孩子的新发现,这与散步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文章为什么要在这次散步中设置一个选择走大路小路的矛盾?作者为什么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享彼此的经验和体验

我想,如果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体会、见解,把学生的自学、理解、领悟、深层思考与教师的点拨式讲述结合起来,一起探讨,共同推进,一定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课外阅读《曼哈顿街头夜景》一文时,我根据学生的质疑,选择了一些有教育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作者在描写一个孤单老人的凄惨生活时,为什么反复对老人的神态进行描写?作者既然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描写老人凄惨的生活上,为什么又要在文章开头浓墨重彩描述曼哈顿街头的繁华呢?学生经过深入的讨论交流,最后体会到:作者用这些文字,通过反复、对比活画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冷漠的世界,反映了作者对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现象的不满和感慨!在合作学习中,同学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有利于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从中分享彼此的诸多经验与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在时间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形成能力。因此,要进行语文能力的发展性探求,即语言运用上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探求,思维能力上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探求,以便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真正做到从教学教案到学生学案的深化过渡。

第2篇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应用

“探究性阅读”教学指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点等方面,有目的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布置任务来创建情境,给定相应的阅读材料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为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而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发挥潜能,教师在其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答疑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在阅读当中的自学、实践、交流、反思、归纳、总结等环节,自己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主思维习惯,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吸收”知识。如何才能很好的将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运用在初中语文授课中,下面我就从探究阅读法的步奏入手,探讨在初中语文授课中此方法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运用,希望能对语文教师的授课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设计教案,合理创建情境

教师在授课前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特点相结合,设计出难易适中的教案,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创建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让其主动的去进行阅读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可以采用的情境创建法有:第一、设问法,如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一个人被留在了荒芜人烟的孤岛上,能不能活下来?遇到野兽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离开这个孤岛回到正常的生活?”在学生的议论中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接着老师进而引导学生:“我们本课的主人公鲁滨逊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生存下来的?而他又是怎么逃出孤岛的?带着疑问我们从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第二、多媒体法,采取播放视频、图片、音乐、幻灯片等手段,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全方位多角度体会文章的意境,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先播放几张漫画或者动画片段,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带着想知道最后发生了什么的好奇去阅读文章。第三、布置作业法,如为了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特点有更深的了解与把握,设计一个“孔乙己档案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来填写表格等。

二、带着问题,进行自我探究

通过第一步老师对于情境的创建,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进行阅读与分析,这也避免了过去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枯燥讲解,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听的教学困境,让学生有意识的自我学习、主动阅读,不过老师也要发挥其在自学中的辅助作用,既不能过多的干预学生,也不能让学生任意摸索,要合理的进行指导与协助,发现学生使用的方法不当或者方向错误,就要及时的进行引导与纠正,并且要记录每个学生的探究过程,形成文档作为每个人的“成长日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如《社戏》中对于归航偷豆的描述,“便‘任凭’船浮在水面上,‘围起来’用手‘撮’着吃”,有的学生认为是表现了伙伴们的饥饿与野性,而老师可以通过提问“人是否在饥饿的时候用手捏着东西吃,在什么时候才会?”来引导学生关注,豆子很烫这个情况。

三、分组讨论,发挥集体力量

教师将班级学生合理分组,主要依据学生的性别或学习能力进行分组,每组3至6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的划分,并将自己在阅读中发现与产生的疑问在组内讨论,展现每个人的个性,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巩固知识、进行再学习的目的,最后通过小组的集体力量,来总结出最终的答案,通过每个人的“小知识库”与小组其他成员的配合协作下获得“大知识库”,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而小组阅读结果的展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进行话剧、小品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辩论赛等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热情与效率。

四、互相评价,实现教学目的

探究的最后一步就是评价与总结,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互评,这样既可以抓住他的注意力,又可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在其他同学或小组讲述的时候,确保他也在认真倾听与思考。教师则在最后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将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与升华,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如《骆驼祥子》一课,学生通过阅读后对主人公“祥子”的人物体会中,总结出了由于当时社会的所迫让穷人从“人变成了兽”,但是正真造成他这样的原因还包括其自身的价值观的扭曲,这点老师可以将文章的结论进行升华,并转变到现代社会,来引导学生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学生自主的从语文阅读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授课老师认真的钻研教学过程,将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在实践中更多的尝试和总结,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在中国课堂,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此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的成长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同时更推动了新课标改革的进程,故应多多进行课题实践。

参考文献:

[1]高华华.探究性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2014,01(02):127

第3篇

教学中,教师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

一、对文本要有怀疑精神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怀疑是一种文化态度,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求知精神。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不进行知识殖民,他不把自己的思想或观点强加给人,而是鼓励学生找到“疑点”,鼓励学生对文本大胆怀疑,即使怀疑有误,那历险的过程也会充满乐趣和意义。

《曹刿论战》的课前导读有一句话:“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役。”这个论断是不够妥当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次误导。它是一种人为设定的学习“限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潜在价值进行多向挖掘。语文教学必须让文本重新回到它的自然属性上来,以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意义。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质疑,“如果把这篇文章确定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役,你对文章的写法,材料的安排等有没有疑问?”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文本,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课文为什么以“曹刿论战”为题?对话时,为什么把曹刿放在主要地位,而把鲁庄公放在次要地位?结尾让曹刿总结战争又是何意?怀疑提出,探讨求证,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左丘明不仅是记述这一次战争,在感情上更倾向于曹刿,他尊重并赞赏曹刿的自信爱国及智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突出曹刿这一形象,通过这些手法来表达他内心的价值认识。

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文学作品,它是在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虚构――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认为虚构不是作者有意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而是作者有意让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某些“非真实的真实”产生疑问,从而在释疑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达到与自己心灵沟通、情感共鸣。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瞄准这些虚构来设置有序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

二、比较出优劣

比较是确定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异同或优劣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

课堂中,很多时候,教师试图促使学生扩大思维、多角度提问思考,提出新的见解认识。实际操作中,学生却一筹莫展,觉得老虎吃天难下口,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也常常落空。例如学习《社戏》一文时,我让学生对“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品味。一开始学生都不知所措,这一句太平常了,该怎样品味?看着学生茫然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此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法,即提供一个参照物,与所要研究的对象建立一种比较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运动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向。于是我改问:如果将这一句换一下位置,变成“料想便是渔火,但或者也许是戏台”,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这一下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在比较中品味自然得出:原句先写戏台后写渔火,可能作者想表现急于见到戏台,急于看到戏的迫切心情。又如在教《纸船》一诗时,将“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中的“流”换成“漂”字,让同学比较品味。一番思索后,有了精彩的发言:“流”字好,有明确的方向,“漂”是漂泊不定,没有明确方向的。文中作者的思念有着明确方向,是母亲身边,而且“流”的速度比“漂”要快,更能体现作者思念母亲之切,希望纸船能快些到达母亲身边。

学生经过比较品析,拓展了思维,领悟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因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空白填补,想象无限

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留有空白。“空白”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给读者以无限开阔的联想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寄寓其妙无穷的情趣。教者施教时,如能恰当运用,可调动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思维。

如教学《风筝》时,文中“我”将弟弟的风筝踏扁后,“后来他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这里作者对小兄弟的心理感受略而不写。其实这就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言语空白点,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此填补,说说小兄弟当时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这个风筝是弟弟在小屋里偷偷做成的,却被“我”毁坏了,弟弟肯定恨死“我”了,但因“我”是大哥,家庭的教育让他敢怒不敢言。也有的说:小弟弟知道错了。他是偷偷地制作风筝的,他潜意识里也认为应该去读书而不应该玩这些,所以他后来再没做过。更有同学说,小弟弟应该一直怀恨在心的,多年之后,我请他原谅,他却说忘了,其实他是从心底里不肯原谅“我”,让“我”一直内疚。

教读时,教师恰当运用“空白”,不仅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充实,更可调动学的思维,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美妙的文学殿堂。有更新颖的理解与感受。

四、转换视角

要让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要先有创新思想;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有更活跃的思维。如果教学中,教师死抱教参不放,死守定论不松,死框固有的教学方法思路不动,“岁岁年年花相似”,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都是一个教案,学生哪来的创新思维?其实,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不能把他们的学习能力估计过低。许多课文,学生已初步掌握情节,教师就不能按图索骥,应敏锐及时地调换角度,让学生的思考步上新的台阶。

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引导学生从“狗眼”看人角度出发解读人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这样理解:哎呀,我的鼻子好痛呀!那个醉汉竟然用香烟头戳我的鼻子。幸亏我反应得快,我也咬了他一口。那群人追上来了!他们把我围在中间,这下我可完了。这时只见一个身穿新大衣的警官走了过来,我初来此地,况且我又是正当防卫,但愿他能秉公执法。从狗的角度看世界,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不仅仅是认识了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更让学生体验了转变视角这一全新的思维方式。文学作品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很多,如张晓枫的《行道树》《爸爸的花儿落了》,泰戈尔的《金色花》等,都给人新颖的视觉与全新的感受。教学中,就可以借鉴这些好的角度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