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23:0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与星星有关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李贽)当孩子们睁大眼睛打量着世界时,他们会用自己稚嫩的想法诠释着所看到的一切。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在他们眼里,雷电是妈妈生气时的大吼声,柳树是爷爷长长的胡子,蚂蚁每天都忙着找丢失的零食,星星是一张黑纸上戳破的小洞,风儿会闹、浪儿会笑、花儿会舞、鱼儿会跳;他们有着最纯真的情感,最朴素的愿望,他们同情只在夜里上班的月亮,会担心小青蛙找不到自己的家,困惑小鸟为什么能自由的飞翔……这一切如同一颗种子被埋在孩子的秘密花园里,如果没有教师能懂得,没有教师去发现、去唤醒、去激活,孩子们天生的诗性很容易被泯灭。教师应学会呵护童诗的种子,带着童诗飞到孩子心里,为孩子的生命注入爱与美的源泉,让孩子的心灵因诗歌而得到舒展。
一、诗读百遍,其“意”自现
领着孩子走进童诗,读,应该是最好的方法。诗不是快餐文化,读诗不能一目十行,不能像读故事那样一扫而过,要学会“品”。因为凡是好诗,都是以最精炼的语言,描绘最细致的情感,是诗人用心弦咏唱生活的歌曲,不是一读就能明了的。苏教版第二册《鲜花和星星》是一首喜气洋洋的儿童诗。诗中充满了发现和探求。全诗语言简洁明了,写出了一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这样的小诗意思比较浅显,让孩子感知到那优美的意境,才是学习本文的关键。如此,反复读便是有效的途径:1.看谁读的“鲜花”和“星星”多。 许多孩子在反复朗读中领悟到了“满地”和“满天”的重要性。 2.看谁把鲜花读得全开放。在朗读中,孩子们逐步体会到了“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的不同的读法,直接影响到花儿开放的速度和数量。于欣喜中,孩子们一朵一朵地如鲜花般开放着。 3.看谁把鲜花读得睡着了。 一种情境,一份心情,孩子们不仅在“到了晚上,花儿睡了”中渐渐进入柔和的氛围中,在“数星星”时也有了一份体贴的轻巧。
孩子们读多了诗歌,就会从中受到感染,能初步把握诗的节奏、情趣和优美的意境。这样一路读来,不仅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增强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更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喜爱和书写童诗的欲望。
二、仿写,为心灵插上翅膀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借助范文指导他们进行仿写,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挖掘出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感知事物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童趣、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可依托于文本教材,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仿写。如苏教版第一册《家》,在教完课文后,可让孩子们进行仿写。1、看图完成填空:( )是熊猫的家;( )是企鹅的家。2、读词:“大海”“夜空”“星星”“浪花”,完成填空:( )是( )的家;( )是( )的家。3、发挥想象完成:( )是( )的家。仿写的每个句子都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这样,不由自主的,很多美的意境就会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他们的思维也会得以活跃。
童诗的模仿可以与诗的欣赏结合在一起进行。刚开始时,读一首诗,我会在与孩子们赏析完诗歌后,选择最精彩的一句让孩子们仿写。如学习《雨点》时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说雨点是在池塘里睡觉?”“是啊,小雨点会想:这个世界多么神奇!啊,池塘妈妈好美丽!瞧,碧澄澄的她,在花草树木的环绕下,静静的,动也不动。在她的怀抱里睡觉,肯定舒服极了!好柔软的大床呀!刚好我们也累了,干脆就在上面美美地睡个大觉吧。”“那么,小雨点还会到哪里干什么呢?”通过赏析,孩子们已经知道了池塘——睡觉两者间的联系,那么再进行仿写,便若行云流水般自如了,孩子们纷纷发言:“雨点落在小草上,在小草上滑滑梯”,“雨点落在竹林里,在竹林里唱歌”……更有孩子说出了这样的诗句:“雨点落在果园里,染红桃花,雨点落在庄稼里,点绿了麦苗……”这是一种多美的想象世界啊!
三、光影世界,让诗歌轻舞飞扬
杨克说:“写诗是一种基本的素养,通过写诗,我们对于世界的感觉会更加清晰,对人生的感知也会生动起来。”与挖掘一两个有天分的小诗人相比,诗歌教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都能拥有一颗纯真的诗心,拥有诗意的生活。孩子的世界里,一块石头可以是诗,一片枯叶可以是诗。那么,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个美妙的五彩缤纷的光影世界:草丛深处的呱呱声、蝴蝶翅膀上的花纹、春日田野的油菜花、夏日瑰丽的晚霞、秋天飞舞的落叶、初冬冒着寒气的河面……孩子们的想象便可以跳舞。童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折光,是某种比喻”。因此,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孩子们头脑中的表象,童诗的神思便会在他们心海里游荡。指导孩子阅读诗歌之前,放一段与所读童诗有关的音乐,可以把孩子们带入音乐所演绎的世界中去;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美丽的画,孩子们便能进入诗歌的天地;播放相关的视频,便能深深碰撞着孩子们天真、美好、善良的心灵。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里的运用,声、色、光、电可以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孩子们的生活便不再局限于周围,而是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延伸,诗歌将更为灵动轻盈。抓住生活的片段,关注看到的影像,辅之以押韵、对仗、排比等手法,哪个孩子不是优秀的诗人呢?
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心灵的撞击产生的篇章。浓缩情感精华的诗歌需要教师和孩子们的共同感知,呵护孩子们对诗歌的最初想象,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在童心的世界里驰骋,和孩子们一起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闪烁;折射;湍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0-0054-2
夜晚,仰望星空,我们常常会看到天边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将视线收回到地面,看到远方的灯光会忽明忽暗,上下左右颤动。这些都是由于光线通过大气层后发生折射所产生的现象。这些现象统称为闪烁。
1 闪烁的特点
由于我们所观看的目标物不同,闪烁会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目标物是一个点状光源来说(如恒星),闪烁会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特点:
(1)视方向的摆动,亦即它的位置不固定,忽左忽右,忽上忽下。
(2)视强度的振动,亦即它的发光强度忽明忽暗。
(3)颜色的变化,亦即白色的光会转变成某种色彩,并且瞬息变换。[1]
根据光源的来处,闪烁可能会分为天文闪烁和地面闪烁两种。反射从宇宙空间中来的光源,经过大气折射作用而产生的闪烁现象叫做天文闪烁。很显然,我们要探讨的“星星眨眼”现象就是天文闪烁现象。天文闪烁以恒星眨眼现象最为常见。恒星在地平线上的高度角愈小,闪烁的强度愈大。
公元一世纪,托勒密就认为“靠近地平线的恒星比天顶的恒星闪动更强。”天文学家刻卜勒首先发现恒星闪烁时颜色有变换。我们已经明确了星星眨眼是天文闪烁现象,那么闪烁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2 闪烁产生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持续了很久。一开始,有人认为看到“星星眨眼”是人类肉眼的缺陷。之所以看到群星闪烁,是由于视觉过度疲劳,眼花缭乱导致的。有些天文学家认为,恒星以非常高的速度绕自己的轴心转动,因此忽而以光明面,忽而以黑暗面朝向观察者,所以看上去有闪烁现象。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和刻卜勒则认为恒星的闪烁是他们的光度发生变更的缘故。现在的科学家认为无论天文闪烁还是地面闪烁都是由于大气的不规则折射形成的。大气中的不规则折射来源于大气湍流。湍流就是空气中流动的大小不同的旋涡,又名湍涡,其大小范围从几十厘米到上千米。湍流对光的传播的影响本质上是改变了光波的原始波阵面,使之发生畸变。湍流对光的另一主要影响是在观察平面上产生了光照度的起伏,这是由光程差和不均匀衍射共同造成的。当光线在湍流大气中传播时,光波的波阵面便发生无规则的变化。(图1)
如图1所示,当波阵面出现凹面S时,S前方A处的光线是聚合的,光强增大;当波阵面出现凸面T时,T前方B处的光线是发散的,光强减弱。如果我们时而观察到A的情况,时而又观察到B的情况,就会看到光源强度的闪烁[2]。
湍涡的存在使光线发生无规则折射,来自星体的时而从这一方向进入观察者的眼中,时而又从另一方向进入观察者的眼中,这就形成了星置摆动的闪烁,即“星星在眨眼”。
3 “星星眨眼”的应用价值
“星星眨眼”这种天文闪烁现象是由于大气的不规则折射形成的。因此,闪烁现象与大气的物理状况有密切关系。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是由各气层的不同密度而决定的,空气密度的变化又与各高度的气温有关。所以,折射与各高度的气温有关。当气温垂直变化大时,暖气流容易上升,冷气流容易下沉。[3]当暖气流上升时,这一部分上升的暖空气的密度必然比周围同高度的自然大气的密度小。当冷空气下沉时,这一部分下沉的冷空气的密度必然比周围自由大气的密度大。因此,当气温垂直变化大时,由于冷暖气流的垂直移动,使空气中的密度时刻改变,折射作用加强,闪烁现象变得特别明显。
闪烁与天气的关系既然如此密切,我们就可以根据闪烁现象的强弱来预测天气了。例如,我国古代诗词田家五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星光闪烁不定,主有风。”
星星向我们“眨眼睛”,是想向我们透露天空的秘密,自然的神奇。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探索更多星星闪烁的秘密。
参考文献:
[1]周淑贞.大气光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97―98.
在这本书里,冰心还对童年的乐趣加以了具体描写,从她简朴而通俗的诗句当中,深深体会出了冰心的童年充满了梦想,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一有这么一种爱,它宛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它,被称为母爱。
“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母亲。我合上书,闭上眼,久久思索,开久了的白炽灯发出“兹兹”的响声。许是受到了冰心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对母爱浓浓的颂扬之情。我不禁斟酌起我心中的母亲。一个永远束着马尾辫,精干而又劳苦的女人。这就是我对母亲评价。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似乎从未休息过,这也同她那忙碌的工作有关。每当我一觉醒来时,他已不见人影,又直到我睡意朦胧时,母亲才又姗姗而来。但即便如此,到了节假日,母亲又会不知从哪儿要来了一些零碎的活在做了。我们常劝她,歇一歇,享享清福吧,母亲也只会笑着答道:“我忙活了一辈子,突然闲下来了,反到会不适应,这样就好,这样就好。”
忽然,鼻尖嗅到一股酱料煸炒的诱人香味,思绪就这样散开了。
小时候,我是个相当乖巧的孩子,一个夸张到几乎不说话的沉默寡言的孩子。但时光却把这样的一个孩子,敲成了一块满是棱角的岩石,变成了一个喜欢从一次次争吵中寻到满足感,而后又暗自哭泣的,一个内心满目疮痍的矛盾的孩子。犹记得一次,当我再次躲在门帘后默默哭泣时,母亲找到了我,她没有同我讲什么,只用她的眼睛注视着我,静静地……该怎样形容那眼神呢?慈祥,亦或者无奈?那时的我只知道,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以至于当时的我,并不明白。但从那以后,我比之前更注意和懂得控制我的负面情绪,因为母亲对我的凝视,让我稍微懂了些:在我乱发脾气,伤害自己的同时,也会伤害到别人,而那伤害,即使愈合,也会留下伤疤。
“哧啦——”耳畔响起了母亲滑油的声音,像一阵清脆的铃声,把沉浸在记忆中的我唤醒。我轻轻的走到厨房门口,注视着母亲炒菜时的专注模样。烟气萦绕在母亲微白的发丝边,翻炒时,我注意到母亲的手苍白且纤细,隐隐能看到有血管浮动,柔弱,好似手中的锅铲随时会摔落。母亲看见了我,向我挥了挥手,招呼我吃饭,我应了一声……
直到读完了《繁星春水》我才明白,当初,母亲对我的眼神中,充满了爱。
我们之所以在平时感受不到这种爱,不是因为这种爱不够浓,而是它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空气一样,虽然摸不到,但它的的确确在这里。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二从作者这些平时随便记下的“零零星星”的感想和回忆中,我看到了她对家庭生活小范围的爱以及对社会生活这大范围的恨,也许这是时代带给她的影响,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曾经触动过当代青年的短小诗篇,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些什么。
“童年啊!是梦中的夏,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最美好的,因而也最短暂,梦是虚幻的,而真实却赖以它而得以体现,一个人长大了就不可能再回到童年,而现实的残酷与黑暗却又不得不使他想起纯真的童年,思绪游离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只有在梦境中再次拥有那一份已逝去的童真,这不正是我们此刻的悲哀?
那么究竟能不能把这种美的崇仰升华呢?一百一千个人会有一百一千种回答,作者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有了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这世界了!这是歌咏自然的诗篇,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不施浓墨童彩,没有人为夸张与渲染,只是用清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溢于言表了。
若再深入些,我发现这些小诗往往将中国古典诗词和外国文学的两种韵味调融在一起,有时还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诗篇表现出来的瞬间的情感,无不含蓄蕴藉,如作者一样清莹隽永,字里行间流淌着温婉的情韵、淡淡的哀愁,纯洁的思想,它们和冰心一起,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繁星,一条温暖绵长而又鲜活力气的春水,永远萦绕在你我的心头。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三在《繁星?春水》中,诗人调动大量的笔墨,极力地渲染和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自己对母亲的眷恋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冰心还珍爱一切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的事物。如“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由此可见,这类赞美新生事物的篇章,正是表现了诗人对真、善、美地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
《繁星?春水》里歌咏自然的诗篇,在庙会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晚霞边的孤帆,不自觉里,完成了自然的图画。“不施浓墨重彩,没有人为的夸饰与渲染,只是用清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诗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已经表现在这短小精炼的诗行之中了。
冰心人为,如果人们都能够以诚相见,以爱相濡,社会的丑恶就会消泯,人生就会变得美好。这就是神秘的“爱的哲学“。
合上书本,一阵清风吹过,带着一丝淡淡的幽香。书中那些优美的词句依稀浮现在眼前,随风飘散……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四《繁星春水》是一本非常朴实的诗集,并没有普通诗歌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露着冰心细腻的心思和情感。情感仿佛与文字糅合在了一起,仿佛本该就是如此。每一句都浑然天成,朦胧的诗意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的心中,仿佛能感受到冰心写下每一个字时的心情。
翻开书,看到那一排排诗句,仔细的品味每一句话语中的诗意,我读到了许多的感悟。时而婉转细腻,时而又激情高昂的诗句,无处不在透露着冰心的别有用心。她在歌颂世上的爱,她歌颂母亲的伟大无私,为了孩子的不顾一切,歌颂小孩子纯洁无暇又天真无邪的心灵。
一句句朴实的诗句中,透露着深刻的意义,就像是美玉包裹在石中一般。冰心用不带任何修饰的亲切语句,娓娓道来对生活中的热爱,对世界上美好的爱的歌颂。那一句句诗,深入人心的最深处,将每一处污_都清洗干净,用朴实的爱意来让每个人变得纯洁无暇,心湖透澈。读到冰心的诗歌的人,想必都会安静下来,看她用文字演绎的纯真哲理吧?心中宁静下来,慢慢的感悟着这世界中的美好,感受着美好的童心母爱吧?
还有一首叫《诗的女神》的诗。在最后一段中间冰心老人发自肺腑地说道:“量我怎配迎接你,诗的女神呵还求你这般的,经过无数深思的人的窗外。”冰心将诗拟为女神,展现了她对诗歌的尊重,她认为诗是一种很美的东西,冰心老人自嘘自己不配迎接她,充分写出了冰心老人的虚心,和暗示自己还须继续努力,才有可能达到巅峰。这一点,我并没有能做到。
我读到了冰心的爱母之情。那一句句诗,不含任何的虚假伪造,出自内心的感受,让我在今天都能够感受到她对母亲的爱。冰心童年对母亲的爱恋,都化作一首首诗歌。母爱在她心中是那么的圣洁,那么的无私,保护着冰心,让她可以勇敢的面对世间的磨砺。如同荷叶和莲花一般,荷叶保护着脆弱莲花,让莲花开得炫美夺目时,荷叶却慢慢的变得脆弱苍老了。母爱是那么的伟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不能所及的。那守护在孩子身畔慢慢老去的母亲,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吗?我想冰心一定是在问着句话吧?
合上着本书的那一刻,我又收获了许多。最珍贵的,莫过于那圣洁的母爱罢了。常常守护在我身旁的母亲,也有着那伟大无私的母爱,不是吗?读了《繁星·春水》,看到世界上美丽伟大的母爱,也是一场美丽的书中_吧?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五《繁星·春水》这本书是中国的一位著名作家冰心写的,冰心写的诗的内容主要以爱的哲学为核心,通过文字来赞美母亲,童心,自然,探索人生。
当我看完时,有一首小诗是关于母亲的诗!
母亲呵!我的头发 ,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
这首小诗虽然自有不足于30个字,但是这首小诗会让我感受到母爱是如此伟大坚强!当我们一次次遇到很大的的挫折和痛苦的时候,除了能跑到妈妈面前哭鼻子,我们还能为自己做出事么呢?
妈妈把我们心心苦苦生下来的时候,就很不容易了,妈妈能把我们生下来就是一个很大的荣幸,还给我们带到了那么美好舒适的境界,让我们享受母爱带给我们的呵护与照顾。从此妈妈就已经成为了我一生当中的第一位情切老师,当那位亲切的老师把我们一点一点的抚养成人时;妈妈一直是我身边鼓励和激励我们一的人,当我们小的时候不会走路时,妈妈却一点一点的教我们:当我们摔跤的时候流了血,妈妈会认真地给我们包扎伤口,甚至会动手打你,最痛的一个人是你的母亲,因为她生你养你二十多年打你一次也是不忍心的,如果妈妈打你几下会获得,就算打你,对于你的母亲老说也是值得的,突然我想到了一首小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这首是《游子吟》赞美母爱的一首诗。
因为母亲为我们所付出的时在是太多了,当我们想回报一下自己的母亲也是做子女一生也没有办法去报答她们。
秋夜情怀
走进秋夜的风里,回忆就是那缠绕往事的丝线,总把扯不断的往事在心头缠绵。——题记
作者:巴山夜雨(原创)
秋月如水,照进小窗;夜色迷离,情意缱绻。远空里淡淡的几颗星星,仿佛闪动的眼眸,似乎要传递久盼的消息。街上阑珊的灯火,犹如磁石一般诱吸着我的心。于是,本想静心整理文稿的我,禁不住夜色的诱惑,索性关上电脑,稍稍地溜出门,踏着月光与街灯交错叠映的朦胧身影,听着远处歌楼上迷幻的歌乐,走进秋夜的风里。
走进秋夜的风里,情怀象大海中的鱼,可以在自由无边的空间任意游弋。飘飞的思绪,象蒲公英的种子漫天飞扬。托尔斯泰说过:“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其实无论男女,许多朋友也许和我一样都有美好的尘封记忆,只是不轻易吐露而矣。那年那月,迎春花盛开的小溪边,拂柳嬉水的倩影,今夜你在哪里?夜色如此静谧,你是否倚窗凭栏,是否也和我一样在遥望茫茫天宇,让星光在传递彼此之间的信息。那南来的云,北飞的雁是否带来我久候的音讯?我想知道,秋天里有关你的欢笑、忧伤等所有的消息。感谢上帝让我遇见你,虽然不是花开最美的时节,但是金风玉露一相逢,已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意。相识的美丽已凝成精美的文字,滚烫的音符,锁定在心灵的密室。从相识那一刻,你刹那芳华已烙印心中,你已悄然走进我的精神世界,走进我的日志。我已慎重收藏每一个节日里你温馨的问候,每一个季节你温暧的关怀。我每一次心动时刻,每一次看到花的开放都蕴含你的微笑。我向秋夜透露一个秘密:锁定关于你消息的密码永远无人能够破译,钥匙在我掌控,除非海枯石烂,沧海桑田。
走进秋夜的风里,驿动的心伴随着月色徜徉,滨江公园的弯弯小道,蜿蜓着温惋浪漫的情怀。古人说得很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情有义大丈夫。在这迷蒙的夜色中,我耳畔又起了那一首令人心动的旋律:“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有爱的人生才是完美的,做人一定要有情有义。徐志摩与林徽因一对才子佳人的忠贞恋情,在徐志摩离世后,才能有江南才女林薇因思念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的横空出世。还有一生深爱林薇因的哲学家金岳霖,把林薇因当作今生唯一,当作心中一朵永盛不败的莲花,终身未娶,为世人留下“此情只应天上有,今闻竟在人世间”叹服;1926年21岁风流蕴藉的戴望舒,在上海松江邂逅相遇年仅16岁婀娜多姿的施绛年,一怀暗恋,终无结果,于是忧伤、惆怅,江南的烟雨成就诗人名作《雨巷》,那个撑着油纸伞,走在悠长雨巷里,象梦中飘过一支紫丁香的姑娘,曾让多少才子千般迷恋,梦中怀想。茫茫人世间,无缘对面不相逢,有缘之人即使惊鸿一瞥,也会留下永久的挂念。
走进秋夜的风里,今夜,我好想掘一捧月色,让满腹情怀向夜空尽情释放,挥撒出一地洁白的诗句。一行行,一句句写满月亮一般晶莹剔透的思念。思念你春的芬芳娇艳,思念你夏的灼绰奔放,思念你秋的华硕丰盈,思念你冬的圣洁静穆。然后,在无人打扰的角落,对着无边的月色时而大声朗诵,时而浅唱低吟,陶醉在你万般风情的幻影中,任意用放纵的韵律品读有你的诗句。回忆你的好,回忆你的笑,你那永不褪色的微笑是推开心窗的无形力量,催我滋生许多曼妙的奇想。你是我迷醉的一池幽静水潭,是我一泻千里的思念家园。让小径旁的夜来香在空气中浮动的丝丝暗香,化成秋夜温情的清风,伴随秋水一般的月色,悄然无声走进你我芬芳的梦境里。
走进秋夜的风里,情不自禁感叹岁月在无声无息流逝,在我们在红尘中为生存而忙忙碌碌的日子里,那比黄金还要宝贵的炫酷的青春风华,不经意间已在时钟“嘀嘀哒哒”声中悄然流淌。婆娑的树在夜风中恣意起舞,向月色展示柔软腰肢。夜色可以颠覆时间和记忆,我好想能有穿越时空的能耐,能把时光倒流,在融融的月色里携纤纤玉手走进纳兰容若的词中,去亲自体会《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种叹风咏月的情境中,重温那些曾经拥有的美仑美奂的画面,让朐中的情潮在月色中泛滥成灾。我感谢中生命的里程中与你邂逅,让平凡的日子变得丰腴精彩。每当风起愁绪时,你总是用你蕴含着哲理语句,流淌着温馨的情愫,为我营造起一个充满玫瑰色彩的精神蜗居的家园。你如水的明眸宛若梦里一帘清秋,你灿烂的笑靥如碧天皓月,无数次荡漾起我心底的涟漪,你优雅的气质婉约唐诗宋词墨韵飘香。今夜,我好想用行云流水的文字为你织出一件梦的霓裳,我想在烛影摇红中演绎一曲人间词话:生死相许,地久天长。看千帆过尽,载不动这金石难撼的眷恋,纵若水三千,独钟于这瀚海一瓢的缠绵。
走进秋夜的风里,回忆就是那缠绕往事的丝线,总把扯不断的往事在心头缠绵。又是一年秋风起,“沧山雪,洱海月”依旧吗?西山枫叶红了,长城是否还看飞雪?那“天涯海角的涛声”是否又袭梦乡?我好想再把时光偷回,我好想感悟那风花雪月的浪漫。最煎熬人的情感是咫尺天涯。我好想有一双翱翔苍穹的羽翼,能与你飞翔到遥远的天涯海角,亲手建造一座欧洲中世纪的古堡,你专心致至地种花、刺绣,我无忧无虑地读书、创作,困了累了就讲个开怀的笑话,朝迎彩霞临窗,暮数星斗入眠,过着超凡脱俗的神仙生活。夜晚是排遣情结的天堂,今夜,似乎我在独自奢侈消费,我空费了这清纯的夜晚。此时,我好想拨动你的电话,约你踏月而来,找一处清静的酒吧,点一支红烛,调一杯咖啡,沏一杯绿茶,我们谈诗词,谈人生感受,畅快淋漓谈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笑谈那人世间可笑的人。我用横溢的诗意才情,为你写下惊世骇俗、感动千秋的华丽诗句。今生纵不能执子之手,与子携老,但“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当同怀视之。”走进秋夜的风里,我好想变成蓝色的精灵,把酒临风,对酌痛饮,在抒缓的乐曲声中让时光在红酒的波光中凝滞。然后醉在词人柳永《雨霖玲》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党委书记中秋节致辞公众演讲
一年一度中秋到,每逢佳节倍思亲。值此传统的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我们谨代表镇党委、政府及家乡四万父老乡亲向您和您的家人送一份温馨的祝福,道一声节日的问候!
月是故乡圆,人是故土亲。我们虽天各一方,但故乡的山山水水曾经哺育了我们,故乡的一草一木依然十分可亲,故乡的人民更是可爱可敬!回首昨天,您曾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付出过一定的心血,您所作出的贡献,四万父老乡亲将永远铭刻心中!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今年,我们立足家乡优势,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一路三区三大基地"的工作思路,"一路"是指家乡境内的省级干线新河公路下园至原康段的开发,"三区"是指建好北大荒工业园区、原康商贸小区、三宗庙工贸小区,"三大基地"是指玻璃制品基地、畜牧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全面建设。目标早已确定,任务十分明确。您虽远在异域他乡,但我们仍旧心心相印,家乡的发展需要您的支持,家乡的进步离不开您的帮助,四万家乡人民企盼着您,137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呼唤着您,想来您一定会一如既往,情系故土,惦念您曾经赖以生长的地方!您长期在外,社会关系广泛,社交经验丰富,在闲暇之余,为家乡联系几条信息,介绍几个能人,提供几套产品开发方案,争取一些发展资金,应该不会成为问题吧!
让我们共同参与家乡的发展,为繁荣原康作出贡献!
20xx年中秋节演讲稿
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情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而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圆,所以又叫团圆节。中秋赏月,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当然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国,有二十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所以这天都以月饼作为礼物,亲友间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家家赏月欢宴,呈现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团圆节哦,也让我们更加深切盼望海峡两岸同胞们早日团圆,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随着中秋节的即将来临,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国庆节,也接踵而来,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在我们欢庆这双节之时,我们也应该在学业上来个双赢,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有关中秋节的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秋情思
在中国,中秋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她寄托着我们无限柔美的情思,承载着我们无比浪漫的情怀,传承着我们无比高雅的文化精神!中秋!风清月明,柔情四溢。中秋!小河与大海相思,旷野与天空互唤,草木与阳光相依,星星与月亮相悦。中秋!更是把父母与儿女,爱人与亲人,游子与故乡的心紧密相连。
中国人是重情谊的,中秋节是个多情的节日!“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人们毡席地坐,登高赏月,遥寄远方,倍思亲人。无论何时何地,云卷云舒、星月轮回,改变不了的是人们心中深远悠长的思乡之情,挥之不去的是我们对爱人、亲人、友人最缠绵最真挚的不了情。这些深情浓浓的汇成了中秋节圆圆的明月,汇成了人们心中深挚的期盼:让天宫月娥免去凡间灾难,送去我们对亲人朋友最真诚的祝福,愿我们的海外游子、台湾同胞早日回归祖国怀抱!
中国人是浪漫的,中秋节是个诗情画意的节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我们吟诵这耳熟能详的诗句时我们脑海中是多么浪漫的画面,我们心中洋溢着多么神圣的情感,我们为古老的中华民族而自豪,为我们崇高不朽的中华文化而骄傲!
中国人是富有想象力的,中秋节更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月球,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是人类未来希望的“第洲”,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就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国人的想象就已经超出了地球的引力,在月色清朗,灯火阑珊的中秋,明月寄托的,是中国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想象与神往,寄托的是中国人富有创造性的飞天梦想。如今,飞天已不再是梦想,20xx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壮美升空。火箭腾空的那一刻,西沉的夕阳和火箭喷出的烈焰在天幕上组成了一幅奇妙的画卷。从此,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进了一个新的里程,中华民族的振兴又开启了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兴旺和平的时代里,在这个祥和美好的节日来临之际,我更想对大家说:请珍惜家人和师长对我们的爱,珍惜我们的同学情,珍惜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吧!让我们为亲人更加幸福,祖国更加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吧!
最后,祝我们的亲人、友人健康平安,祝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合家欢乐,幸福美满!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有关中秋节的演讲稿范文
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喧嚣的都市车水马龙,奔波的人们已很难使自己停下来,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之时,一轮皓月高挂天空,传统佳节的温馨便俘虏了忙碌着的人们的心灵。我们互相传递的礼物,不止是礼物,还是问候,是祝福,是浓浓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这个周三,我们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古往今来,寄托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与离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将在这一节日里重温民俗再叙乡情。
面对国旗,面对辛勤的老师,我们想说:是师院附中把我们汇集到成才的摇篮,让我们在这个摇篮中互相团结,努力拼搏。
最后,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祝全校师生合家幸福,中秋快乐!
有关中秋节的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同学,老师:
你们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诗,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的极其珍贵,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是这象征着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在赏月之际,家中的亲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身在异乡的亲人,而异乡的人也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家中的亲人。因此,中秋节有"团圆节"之称,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一、用好背景材料,理解内容情感
背景是诗歌的前奏。学生在诗歌学习之前,首先要去了解本诗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内涵。诗歌是跳跃性很大的文学,人们往往难以清楚把握诗歌的主题,当了解了诗歌写作的背景之后,学生就会对照背景材料,心中豁然开朗。同样,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的诗歌就是一具腐烂的诗歌遗体,没有灵魂,诗歌就是无病。例如,我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时,很费一番功夫:《再别康桥》是九年级下册的一首新诗,也是学生首次接触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的作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情感,我做了如下尝试:
1、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我利用诗歌进行课堂精妙导入。我朗读一首短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位著名的女性建筑学家的诗,让学生猜作者是谁,出示《林徽因传》中关于徐志摩在英国结识美丽聪慧并与之相爱的才女林徽因的内容,既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自然引出作者,也为学生理解这首诗做了一个铺垫。
2、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生动的诗歌画面
在我出示课件简介徐志摩的有关情况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深情的朗读了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并希望学生展开想象,眼前浮现一幅幅画面: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在康河中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3、赏析诗歌中美景,体味浓郁的文化氛围
康桥的自然美景让徐志摩钟情,而浓郁的康桥文化氛围使他沉浸其中,他受到了莎士比亚、拜伦、狄更斯、罗素等大家的影响,从此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道路。以上内容,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康桥的风光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也了解了诗人在这里受到的文化熏陶。
二、反复朗诵,在朗读中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我在教学古诗时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我国很多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诗词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体会诗词的画面美和音乐美。在《再别康桥》学生朗读后,学生便能体会出诗人在即将离开母校前,在夕阳西沉的黄昏,他来到康桥徘徊,在熟悉的坏境中,诗人的眼里,一切是那么美好,曾经给了诗人那么多快乐幸福灵感,也许就此一别再也见不到了,诗歌第一节中连用“轻轻的”末尾一节连用“悄悄地”表达出的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和轻柔的感情里那层淡淡的哀愁。
三、通过诗歌赏析,理解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材料,反复诵读,进行赏析,体味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诗歌教学的流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再别康桥》教学中,当学生诵读了诗歌后,然后进行赏析:康桥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那么美,在中间几小节通过他熟悉的那些景物营造出美的事情。学生很容易找出“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接着,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描绘成一幅;体会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体会出宁静和谐的意境,“依恋―沉醉―欢欣”以及“夏虫为我沉默”隐含诗人无奈伤感的愁情。理解了中间几小节后,再读末尾一节,如何理解“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包含的内容情感有学生认为:这说明作者很潇洒的走,想抖落“离愁别绪,也有人认为是诗人不愿打扰心中喜爱的康桥的宁静和谐。
四、提升内涵,升华诗歌主题
在进行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诗词的思想美。例如,《再别康桥》教学结束后,在理解到以上内容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从徐志摩在剑桥学习时曾林徽因相爱却没有结局的经历,我们又可以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呢?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作出如下理解:诗人回到的校园,眼前此情此景是那么熟悉,但爱人和那段生活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如西天的云彩,飘然远逝了。来到康河边,柔柔的垂柳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夕阳中,它好像昔日恋人的飘逸长发。康河水曾倒映了恋人美丽的身影,如今只能做一条水草,才能与她厮守。回想过去与爱人在康河徜徉的一幕幕,诗人内心多么快乐幸福。夜幕降临,星光灿烂,闪烁的星星像恋人明亮的眼睛,也像她清脆的笑声化成跳动的音符,在晴朗的夜空中出现,诗人不禁想要放歌。然而回到现实,昔日的欢乐已尽消失,诗人因黯然神伤而沉默了,夏虫沉默,康桥也为诗人的感伤而沉默……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也可以理解成:对昔日恋人的追忆和深深眷恋的感伤之情。
要上汇报课,我和指导师商量后,最终决定上《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具体体现在:
1、这是一个战争题材,离孩子们的生活非常遥远,如何在上课的过程中调动起孩子们的体验,激发起他们对战争的痛恨,这是摆在我面前的非常棘手的问题。
2、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案例描述]
经历了多次的修改教案、磨课的过程,我决定运用朗读这把利刃,化解这些问题于无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本课教学设计中,阅读形式多样,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通过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感情,感悟作者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和平的期盼和对于战火中的孩子的怜惜。下面我抓住几个朗读片段,来浅议我是如何处理教材的。
片段1:品读诗文,享受春天
师 (板书:春天)孩子们,春天来得悄无声息,不知不觉中,草儿绿了,枝条发芽了,遍地的鲜花开得灿烂多姿,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你觉得做什么事让我们感到最快乐最享受呢·(板书:我们 享受)
生1 我喜欢在这样的春天去野外走走,闻闻花香,和小蝴蝶们做游戏。
生2 我想去野外采许多鲜花带回家。
生3 我觉得风吹在脸上的感觉是最快乐最享受的。
师 还有谁和我们一样,也在尽情享受这春天这大自然的呢·(板书:和 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一首诗歌。
(出示教师改编的一首小诗。)
师 自己读读这首小诗,读通顺,找找还有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享受大自然,又是怎样享受的呢·指名说。相机板书:大海、沙漠、夜空、草地
生1 有海鸥,它们伸展着在蔚蓝色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飞翔。
生2 有星星和月亮,在蓝得发黑的夜空里说着悄悄话。
生2 蜥蜴和甲虫在金黄色的沙漠里爬行。
……
师:是啊,大到天空中的星星和月亮,小到沙漠里的蜥蜴和甲虫,都在大自然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让我们面带着微笑,一起怀着享受的心情读这首小诗吧。
反思:课堂伊始,我先和孩子们聊聊春天,唤起他们对春天的美好印象,在这美好的感情基调下,再读我根据诗歌改编的一首小诗,孩子们的表情美美的,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
片断2:读出苦涩的画面
师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第1-4节,仔细阅读,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的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哪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你可以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把诗中有关的句子划一划,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出示第1-4节,学生自己读)
师 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投入,说明你们被这首诗深深打动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了巡弋的战舰和水雷不停地在蔚蓝色的大海上穿梭,海鸥们惊慌地四处飞翔。
生2 我仿佛看到了金色的沙漠里驶进了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硝烟弥漫,蜥蜴和甲虫们的快乐天地遭到毁灭。
生3 我仿佛看到了绿茵茵的草地上到处散落着地雷碎片,孩子们再也不敢来踢足球了。
……
(请生在说完后读相应诗句,相机加以点评和进行朗读指导)
师 刚才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把美好的一切都摧毁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画面。
(出示图片)
师 大家都看到了,如果说大海、沙漠、夜空、草地所组成的就是我们的地球家园的话,那么战争会带来什么呢·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形容你们自己的感受。
生1 战争带来了可怕的灾难
生2 惊慌失措
生3 死亡
……
(请生在说完后读相应诗句,相机加以点评和进行朗读指导)
师:是啊,我们所看到的一幅画面里是蔚蓝色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漠,蓝得发黑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洋溢着无忧无虑,而另外一幅画面里面却是巡弋的战舰和水雷,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频频发射的导弹,散落着的地雷碎片,充满了死亡的气息。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诗人又是用哪些词语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呢·仔细读课文,找一找,拿出笔,在书本上作记号。
生:本来……可是……
(出示1-4节示红,师引读)
反思:我的朗读指导是在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并且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后进行的,针对学生的朗读感悟、体验,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画面。根据学生实际对课文挖掘有一定深度,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几句话中体悟到文本丰富的内涵。如此,学生朗读入情入境,教师指导润物无声。
片段3:把诗歌"读"在脸上
师 我们读诗歌要用心去读,要把自己放到诗歌中去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这篇诗歌你想怎样读呢·
师 孩子们不要急着读,我们要善于先酝酿自己的感情,来,我们一起来酝酿一下。
师 好,老师看到了你们在酝酿感情。那么,孩子们能把诗歌"读"在你们脸上吗·让老师从你们脸上"听"到读诗歌的声音。
生 ……
师 老师发现你紧紧地皱起了眉头,能告诉我你这种表现的原因吗·
生 因为我觉得战争摧毁了很多人的生活,我感觉心里很沉重。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趁机作朗读点拨,后两节可以师生合作)
雁西:是啊,时间总是在飞速的离开,诗歌却会在时间中渐渐沉静下来。一首好诗或者一本好的诗集当然需要时光的锻造,《致爱神》便是爱在时光中的闪烁和永恒,她不仅仅四年,几乎是我青春和爱情理想的全部意义和文本。这本诗集的诞生是因为气候形成且水到渠成,我非常幸运也非常激动,能够完成《致爱神》是我一生的幸福。
记者:《致爱神》顾名思义是本爱情诗集,雁西老师可以透露下这本诗集是为谁而作吗?
雁西:呵呵,很多朋友都问我这个问题。当然是为爱神而作,她可能是某个人的化身,也可能是为心中的女神或者想象中的至高无上的爱神,在心中隐隐约约有一种东西在牵引着我倾诉和表达,她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她是生活的,也是想象的,我知道她是谁,她也知道我是为她而作,我不能说出她的名字,因为她就是爱神的化身。
记者:像您以前的诗集《走出朦胧》《活着的花朵》等,再到现在的《致爱神》,基本都和爱情有关。那您个人对待爱情是怎样的态度?
雁西:看来你没有认真看我的以前的诗集《走出朦胧》、《活着的花朵》等。我的诗歌爱情诗占的分量很重,但不是都和爱情有关。我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写诗,粗算起来也有20多年了。诗歌伴着我的成长、成熟和转变。第一本诗集《走出朦胧》,可以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走出朦胧”的潜台词代表我从青少年时期对生活对情感对人生所朦胧都结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人生和事物的不断感悟,我感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许多曾经的朦胧渐渐从意识中减退。我到北京以后,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比较,有了更多的沉思,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后来我出了第二本诗集《世纪末梦中梦》,可以说这是我在人生道路上走出朦胧开始成熟的标记。后来我又到海南闯荡,几番风雨几度春秋,别样的人生体验又激发了我特别的灵感。我对天和地、对人与自然、对神与魔、对生命本身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第三本诗集《永远的鸽群》就是在这种心境中完成了。那本诗集可以说是我的生命走向成熟的里程碑。每年春节回到家里,望着父亲脸上增加的皱纹和新添的白发,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反思和痛楚。生命是美好的,生命又是有限的,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生命走向衰败和死亡。年过30的我突然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无奈,淡淡的惆怅和生命的紧迫感令我浮想联翩,因此才有了第四本诗集《活着的花朵》,这可以说是我对生命的一种企盼,一种美好的愿望,是希望挖掘生命中更多的美。“活着”这两个字含义很深刻,我希望自己在有限的生活里感悟无限的东西。第五本诗集《时间的河流》是对时间的领悟和疼痛的表达。《致爱神》是自己告别爱情的最后献礼和花朵。
说到爱情的态度,这方面我还是很传统的。我父母的感情非常好,家庭气氛也很和谐。我渴望像父母那样的感情生活,希望日子过得安定舒适,两个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我希望一生一世去认认真真地去深深地爱一个人,当然她也深深的爱我。但生活往往不尽人意,呵呵,不好说。
记者:雁西老师,您的这本诗集除了诗歌本身,您感觉与以往创作的诗集最大的不同在那里?
雁西:最大的不同是以往是一首首诗歌组成,而这本诗集是一首长诗,一首爱情长诗,2328行,有人说是中国现代爱情诗歌最长的一首爱情诗。还有就是设计非常精美,用80后当代女艺术家伊慧的油画作为封面和插图,诗画结合的形式使诗集相映成辉。
记者:看过《致爱神》,这本诗集在设计上的确花了不少心思。您为何选用80后当代女艺术家伊慧的油画作为封面和插图?
雁西:可能是我的这本诗集和艺术家伊慧的画有缘吧,就在我要出版《致爱神》时,我看到了她的画,我非常震惊,因为她的画仿佛就是为《致爱神》而作,画的颜色和意境以及主题十分接近,伊慧的画唯美、抒情、浪漫,有着一种爱情的回忆和忧伤之美,透露着宁静、淡泊、典雅和善良,清新、婉约、含蓄的意象让我看到爱神的影子、艺术的崇高与美好。心灵的鸽子,飞向广宽的蓝天,抵达一种精神的永恒。
和80后当代画家一起联手隆重推出了《致爱神》,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正如伊慧所说:“我相信这本诗集在诗画界中一定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好评。这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开创了新的先河。这本诗集尝试了诗歌与绘画的表现形式的结合,我认为这极其巧妙,这将为读者开创一种新的阅读的可能性。”
记者:会不会担心读者在看到《致爱神》这本诗集时会感觉太女性化?
雁西:不会,因为《致爱神》是献给女神的,女性化一些反而适合。
记者:当代诗歌界应该不乏“80后”“女诗人”,您是怎么看待“80后”和“女诗人”身份问题的?
雁西:呵呵,当代诗歌界80后女诗人的确非常活跃,尤其是在网络上。她们的诗歌先锋、自我、自由,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更加进入内心。她们是中国诗坛的十分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她们当中不乏优秀诗人。
记者:雁西老师的《致爱神》有当代诗歌界著名的诗人、评论家做评论。您自己怎么评价《致爱神》这本诗集以及在当代诗歌界所占有的位置?
雁西:呵呵自己评价自己?还是让评论家和时间去评论吧。不过,可以告诉你,我自己对《致爱神》还是比较满意。
记者:雁西老师,您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从事诗歌创作那么久,您个人对待诗歌的观点是什么?
雁西:诗人就诗人,我不喜欢所谓的著名诗人,在当代已经没有著名诗人了,因为老百姓基本上不看诗,他们不太知道诗人。诗歌是艺术中的贵族,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接近她和热爱她。诗歌的独感性和崇高性决定了不是普通的人能够与诗有缘和享受诗歌的馈赠。能够选择诗作为回归宁静或接近神明的方式无疑是有眼光的。诗浸透着一种典雅、高贵和纯粹的品格,这或许就是我心跳的原因和生存于人间的光芒。诗像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一览无余又折射出七彩的绚丽。
诗的创造过程,也就是一种生命的再创造过程。当你思索永恒的东西,你也就变成永恒。而诗歌的天使在永恒中才能呈现其真正的魅力。站在历史的地平线,遥望未来的季节,诗人可以穿过神秘,穿过空间和时间,在年轮的转动中找到一种永生东西,表现出一种深邃、辽远和大气,试图在历史的轨道上留住自己的星辰。诗人们已经越来越感觉到,语言,已开始成为诗人铺就诗行的一种障碍。许许多多美好的感觉,在心中很美妙,但要变成诗却很难以达到诗与灵魂同步。在意象的选择上必须有独到之处,意象有机的组合成一幅画,一种闪在精神存放的亮光。诗人必须以诗的意象和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体验、顿悟和阐释。
记者:雁西老师,您觉得您是什么样的诗人?好的诗歌是文字密码吗?
雁西:诗歌,有时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她象征着生命的符号,给你的往往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幻想。我是位宁静而伤感的诗人,不少诗句是在深深的压抑之中诞生的,我常常感到生命之河缓缓流动,由遥远而亲近,由凄楚而欣慰,交织着复杂的情绪。把生存的焦虑渲染到无以加复的境界,怀念或回首在陌生的季节飘逝,诗在浪漫中表达一种真实与飘逸的感觉,就像一片云有时停在山巅,有时又随风而去,像海市蜃楼一样,既非虚幻,又非真实,而是介于真实与虚幻之中,这使诗有一种羽毛飘向天空的轻灵美。
好的诗歌是文字密码,但不应该仅仅作为文字密码,更不是思想之外的东西。我理解或欣赏的诗歌状态可以是文字密码的形式,诗人需要寻找通向诗歌精神内核的钥匙,但钥匙却是人的心脏。没有思想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也是灵魂飘忽不定的状态,诗人或诗歌没有思想,只剩下诗歌躯体,和常人并无异样,那诗歌存在又有何用?好懂和不好懂不是评判诗歌好坏的分界线,好懂的诗歌和不好懂的诗歌都有好诗。
记者:我们知道雁西老师是位公益爱心诗人,像前些日子玉树地震,雁西老师和中国诗人志愿团一起达到了玉树慰问采访,雁西老师以后在公益方面还有一些怎样的想法?你如何看待中国诗人的使命和责任?
雁西:2010年4月23日至28日作为“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者团”成员和代表现代青年杂志社在青海玉树灾区当志愿者,这是我一生中做了一件最了不起、最难忘的一件事,我对自己的行动充满感动,并以此感激生命和爱。我是个普通的诗人,08年在汶川地震时,曾和诗友们共同倡议做人民的诗人。因为在我看来,做人民的诗人,为人民写诗,忧人类之忧,为人类写诗,应该是当代诗人的使命,特别是在国家有难之时,诗人应富有公益爱心并承担起社会使命。这次奔赴玉树,就想做一个玉树人,一个玉树的诗人,一个玉树的志愿者,用自己的手去牵玉树人的手,用自己的心去温暖另一颗心,和玉树人在一起,用诗去感受生人民的诗人命,感受人间真情,感受祖国的召唤。在玉树的每天,令我的心灵得到洗礼和震撼,有无数的平凡的人在玉树闪烁不平凡的光芒,这种人性的美和光芒,有着崇高的人格力量,使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心灵崇高诗歌才会变得崇高。温暖玉树,温暖大地和生命,让我们的血液像水一样静静地流向时间的深处,流淌出一首永恒而纯净的大爱之诗。
诗人应该是纯净透明、胸怀博大、思想深邃,用诗去呼唤爱,用爱去燃烧自己和照亮世界。由此,做一个肩负社会使命和富有公益爱心的诗人,这就是我活着的为了和幸福。人人都可以做公益,诗人更应该,关键要用心。
记者:我十分欣赏您说的“做人民的诗人”这句话,请谈谈你的观点?还有在你的心中什么样的诗人才是大诗人?
雁西:“做人民的诗人”,对于当今诗坛和中国诗人具有时代意义,是时代召唤使诗人有了这个方向,诗人可以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我能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能想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无疑这二位称得上是人民的诗人,显然还有。这样诗人,被人民铭记,这样的诗人,用诗歌见证了历史,历史也见证了他们。在诗歌的王国里,他们才是真正的王。这种是人民拥戴的崇高的诗歌之王。
中国诗坛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觉醒与彷徨,在时代的天空写下无数的问号和质疑,使得中国的诗歌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发出灿烂的光辉,他们虽然写自我的思考和情感,却和时代、社会的心脏跳动一起跳动。他们关乎社会、国家和前途,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他们的诗歌中同样有着对国家命运和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心痛。随着时间的漂洗,他们的背影会越来越清晰,他们同样可以说是人民的诗人。当然也是大诗人。
记者:雁西老师,您能说说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大诗人吗?
雁西: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诗人如雨后春笋,出现的诗篇也数不胜数,但能让人民记住的诗人,记住的诗篇没有,能够称得上“人民的诗人”可以说没有一个。我说的“人民的诗人”,其诗、其人、其品、其事都应当之无愧。这是当今诗人的悲哀,也是当今诗坛的悲哀,同样是时代的悲哀。然而,悲哀归悲哀,诗人应把悲哀化为责任和使命,一个时代不可能所有的诗人都成为大诗人,但一定会出现大诗人,而这样的大诗人,一定是生逢其时。我们呼唤并期待大诗人的诞生。作为一个诗人,很多人都可能渴望成为大诗人,但不是所有的诗人都会梦想成真。一个时代往往只有一、二位或者那么一、二个群体,关键是时代选择谁,谁又如何选择时代。
记者:雁西老师,做人民的诗人和大诗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雁西:做人民的诗人不一定都要成为大诗人,做人民的诗人是一种诗人的境界和心灵,里面蕴含的责任和使命是崇高的,而做大诗人的境界则要求更高。一者其生存的思想境界超乎同代诗人;二者其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超乎同代诗人;三者其自身的命运和时代、人民的命运贴得最近。这里我要表达的不是在诗坛上争锋高低,而是诗人的心中不要只装着自己,还要装下他人,更多的人,或者是人民。我能体会在天安门城楼上喊“人民万岁”的心情,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君主,而是把人民当成主人。
既然选择了诗歌,或者说诗歌选择了诗人。诗歌的责任和使命选择了诗人,做人民的诗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必然要求,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2008年奥运会、玉树地震……中国的大事件在呼唤诗人的灵魂和良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诗人用诗歌关注和表达,在各种抗震救灾活动中,都能听到诗歌的声音,这种声音,把民族的激情在深深地抒发。一大批和汶川、玉树地震有关的诗,出现在报刊、网络、电台、电视台,诗歌在危难的时候,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于是无数的人被诗歌感动,因为这些诗歌含着热泪和真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无私。
汶川、玉树地震震碎了我们的心,尤其是诗人的心,从碎裂的心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责任和使命,震醒了所有的诗人们。我的诗人兄弟朋友们,拿起笔,用诗去记录时代和生命,用诗去和灾难战斗,和人民站在一起,做人民的诗人。
记者:雁西老师,您说“诗人是人类的先知,理应忧患整个人类之忧”,怎么解?还有您怎么看待诗人的田园情结?
雁西: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在精神田园的结晶,诗歌更是如此。诗歌是自然在艺术中的光芒,这种光芒可以永恒和穿过人类心脏。诗歌源自自然世界和田园境界的精髓,诗歌是独特的精神语言,关注生活和现实,发现人类世界内心的渴望与和平。而现实的大自然并未得到真正的保护,大自然正在被侵害,这是目前整个人类的忧患,诗人是人类的先知,理应忧患整个人类之忧。
在中国,自古以来,田园情结一直在诗人的内心世界闪烁,李白、陶渊明、王维等诗人的作品,就是因为其对田园的钟爱而文泽熠熠,留下了自然和时代的辉煌。诗歌重回自然和田园,是诗歌的呼唤,是时代的呼唤,是自然的呼唤,是构建和谐世界和崇高精神田园的要求。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把儿童的这种以想象力为基础的审美创造性思维方式称为“诗性智慧”,它是心灵和精气结合的产物。我长期从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经过教学实践及观察,我发现儿童的“诗性智慧”在学习生活中有这样的特点:
1. 原初创造力。“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在没有规划和顶先意图的情况下,都能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一种游戏式的比赛。”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之为“原初创造力”。儿童是具有实行智慧的存在,儿童诗性智慧的这种原初创造性使儿童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他们用感性的想象去感知世界。我们班级有一个学生写到上课铃声响起的画面时,这样展开想象:“上课的铃声响了,教室就像一块超级大磁铁,将一枚枚小硬币吸了进来。”儿童的这种想象无边无界,充满着生命激情,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有别于成人的概念化世界。
2. 自我中心思维。在儿童的语言世界中,“月亮成为姐姐”一点也不奇怪,“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花儿张开笑脸在对着我们微笑。”“纸叠的小船是有生命的,能在海上航行,能和海鸥进行有趣的对话”……这些诗性智慧的表现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把自己想说的、自己想做的赋予万物之中,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己度物、以类度类的思维方式。
3. 游戏语言。低年级儿童,他们的语言基本上就是一种游戏的语言。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中,我们班的学生这样理解“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知道诗人为什么想变成雨滴啦,雨滴是透明的,看起来晶莹透亮,很美。而且,雨滴把绿叶当成了一张床,睡在上面很舒服。我觉得雨滴睡醒了以后,可能还会把绿叶当成一张跳跳床,在上面跳来跳去,多有趣啊!还有学生对“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一句,有这样的想象:变成一条小鱼,可以在小河里捉迷藏,小河里的小虾、螃蟹都成了我的好朋友,真好玩!在游戏中学习,是儿童强烈的精神需要,游戏是儿童最想要的成长方式之一。
基于儿童思维具有的如上特点,我认为,儿童诗是儿童 “诗性智慧”审美表达的需要。儿童诗应该是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首先,儿童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儿童心灵的游戏,主要表现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是儿童潜意识的活动,是精神的自由创造。让儿童阅读大量的儿童诗,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其次,儿童诗可以激发儿童奇特而多姿的创造性,它体现的是儿童的生活,蕴含其中的特有的儿童情趣、天真的儿童形象、活泼生动的游戏语言,为儿童的诗性智慧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挥洒、恣意奔涌的广阔空间。再次,儿童诗浅白的语言易于为儿童所接受,在大量的儿童诗的诵读、品味、想象中,儿童吸收到各类语汇,积累了大量生动优美的语言,更从这些词汇的运用中增强了联想及叙述的能力,彰显了儿童的诗性智慧,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可以说,儿童诗是儿童最好的语言训练教材。
二、 童诗读写:儿童诗性智慧发展的现实路径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儿童诗性智慧的思维特点,关注儿童的自我中心、想象世界,在童诗的教学中激发、唤醒儿童的诗性智慧,这样的童诗教学才能彰显儿童的生命活力。
1. 内发――架设儿童诗与儿童诗性智慧之间的桥梁。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诗不注重功利目的,不注重理念和教育意义的传达,它为儿童构建了一个个充满想象的诗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儿童的心灵得到释放,想象自由驰骋。可以说,读儿童诗是儿童内心的需要,是儿童一种内发的行为。那么,怎样激发儿童的这种内发的需要呢?
(1) 教学内容的确定。儿童诗类型丰富:童话诗形象鲜明、想象丰富;抒情诗拥有纯真的童趣;叙事诗情节有趣、感情真挚……阅读各种类型的儿童诗,让儿童有不同的收获。每节课前我都有五分钟各类题材的儿童诗欣赏,这些诗歌敲击着他们的心灵。我经常选读一些优秀诗人的儿童诗作品,如金波的系列童诗,如《蝴蝶豌豆花》等;王宜振的系列童诗,如《夏天里的苹果梦》;还有圣野、任溶溶、田地、鲁兵等一些著名儿童诗人作品;金子美玲的纯美的儿童诗,也深受学生喜欢;罗大里的儿童诗风趣的风格,也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2) 聆听。儿童诗节奏明快,想象丰富有趣,传递了儿童的天真“性格”,是开启儿童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经常带领儿童们认真聆听儿童诗,让他们在聆中享受,爱上儿童诗,亲近儿童诗,在聆听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认真听,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我带着同学们聆听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他们沉浸诗间,当听到“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时,很多同学发出了“啊”的惊叹声,他们迫不及待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我不想这么早就融化,我还没看够冬天的美景呢!”“老师,雪花融化了,我有点难过啊,我想把它捧回家放在冰箱里。”……在童诗的聆听中,学生们不知不觉走进诗中,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诗中,诗性的智慧得以升华。
(3) 诵读。儿童诗孩童式的想象和幻想,让学生不知不觉用自己的诗性逻辑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想象和思考,儿童诗中充满魅力、弹性和张力的诗性语言,让同学们读起来趣味横生,这些诗歌的语言贴近儿童的泛灵思维与形象思维。如诗人王立春的《草梦》一诗中:“草的梦是绿色的/有的草还爱说梦话/咕嘟咕嘟一句梦话/就开出一朵花来。”多有趣的语言啊,花是草说了梦话后开出的,这样的语言耐人寻味,增加了诗歌意象的新奇性和诗歌意蕴的丰富性。大量诵读这样的儿童诗,儿童的诗性逻辑和诗性智慧能得以审美表达。
教师引领学生诵读儿童诗,必须关注他们的心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与诗中的事物进行对话,才能真正用自己的诗性逻辑与独特的心灵感受,来与诗歌对话。例如,一天下午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眼睛困得睁不开,于是灵机一动,打开电脑中早已储存的金子美玲的《春天的早晨》:雀儿喳喳叫/天气这么好/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觉//上眼皮想要睁开/下眼皮却不愿醒来/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觉。这首诗朴实无华,但是充满着生活气息,同学们在诵读中好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童诗和自己的思维无缝对接,他们感受到了,儿童诗原来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啊!
2. 开启――打开儿童诗性智慧的大门。儿童是具有诗性智慧的存在,儿童的心灵里饱含着一切智慧的种子。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我展开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童诗的教学不该是灌输,而应是“开启”,教师以“诗意”言传身教,激发儿童的诗性智慧,打开儿童诗性智慧的大门。
(1) 角色转化。角色转换是带领学生打开想象之门,激发他们诗性智慧的好方法。通过角色转换,学生对诗中的角色感同身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在场感”,身心沉浸在情感的滋润中。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鱼、蝴蝶、蝈蝈、星星和新月,想象一下,自己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兴致盎然,精彩不断:“老师,我最想变成小鱼啦,因为夏天太热了,变成小鱼可以在水里游来游去,多好玩啊!而且河水是清凌凌的,肯定很凉快!”“老师,我如果变成蝴蝶,一定要变成一只五颜六色的花蝴蝶,因为这样我在花丛中飞,小朋友就找不到我啦!”……童声稚语闪烁着儿童诗性的光芒!
(2) 画面想象。儿童诗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儿童去发现儿童诗的美,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在想象中感受到童诗带给他们的快乐。《乡下孩子》是一首有趣的儿童诗,诗中描绘的时光是充满快乐的,“捉蝴蝶、挖野菜、含草叶、逮小鱼”,这些场景带给同学们无尽的遐想,“撑圆了小猪的肚皮、乐坏了馋嘴的猫咪”,传递着无穷的快乐,这些画面带给同样身在农村的孩子以生活的气息,让城市里的孩子对乡村生活多了一份向往。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展开有趣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领略儿童诗的美,感受到儿童诗的魅力。
3. 唤醒。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在儿童诗的教学中,需要还给儿童诗意的天空。教学中,教师是一名“唤醒者”,应该以“诗心”“诗教”,点亮儿童心灵的诗情,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诗性智慧,让他们徜徉在儿童诗的海洋中,享受一个完整的世界。我在引导学生们读王宜振的《豆叶上,一只蝈蝈在叫》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同学们,文字是有温度、有音、有丰富的感受的,再静静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是否会有新的感受呢?”在我设置的宽松的语言环境中,他们冲破了人与自然理性的界限,打开了自己的思维,把自己变成一只蝈蝈:“蝈蝈叫得很开心,他想叫醒小甲虫来陪他玩耍。”“葡萄在蝈蝈的叫声中成熟了,葡萄一定很甜,她会感谢蝈蝈的。”“小蜻蜓会请蝈蝈欣赏她的舞蹈,蝈蝈一定会笑着表扬她。”……
如果让成人来进行阅读,未必能够产生这些联想。究其原因,是儿童的诗性智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赋予万事万物以鲜活的生命,他们的诗性智慧让诗歌的文字在他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儿童们能够把世间万物赋予生命,同时,他们也能将自己放入具体场景中,幻化为世间万物。教师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儿童的泛灵性,因为只有具有泛灵性的儿童才能真正展现诗性智慧,才能在诗性智慧的引领下真正展开想象的翅膀。
4. 培植。儿童独有的质朴诗性智慧使儿童极具个性和魅力,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儿童诗的创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培植。
(1) 体验。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老师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但大部分体验活动都是虚拟的,基本都是成人的体验以及一些有关科学的认知活动。其实,对儿童来说,真实地体验生活,不仅是培植儿童诗性智慧的出发点,也是儿童进行童诗创作的出发点,儿童诗的创作是以深度的人生体验和广泛的日常生活体验为根基的,带领儿童进入真实生动的世界,让他们在这个基础上来感受自然、体验情感、探寻生命的意义。这些体验有助于儿童表象的再现、生活经验的积累、语言的发展、想象能力的训练,只有在这个真实体验的世界中,儿童才能获得诗性的智慧,才能创作出有生命活力的诗歌。
(2) 创作。在儿童诗写作内容的开发中,我经常帮助学生建构一定的写作图式,教给他们一些方式方法,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我发现,同学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思维上的自由,因为自己领悟到的,比教师强加的更能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比如,我在带领学生们读完《做一片美的叶子》后,让他们也来写一写叶子。我课前布置每人带一片树叶。课堂上,我让同学们说一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有的说是绿色的,有的说是椭圆形的。于是,我引导他们,你们刚才是通过看的方式来了解叶子的颜色、形状等,我们还可以怎样去观察树叶呢?他们恍然大悟,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可以摸一摸。”“还可以闻一闻。”“还可以听一听。”……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知树叶,抱着一种审美的态度来感知树叶,调动起全身的各个细胞参与感受,他们审美的心理空前活跃,产生了审美的联想和想象。接着,我让他们交流自己观察后的感受,他们的回答超乎我的想象:“树叶像大树的耳朵,倾听着大自然的声响。”“树叶像一张张小手掌,在风中为大树欢呼。”“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树林间自由飞翔。”……我把几个学生的回答连在一起,他们惊喜地发现,那就是一首精美的小诗。“如果这树叶落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惋惜的神态在同学们的脸上呈现,他们此时就把自己当成了一片片落叶,“落叶从书上飘落,风中传来了一声声叹息。”“落叶张开自己的小手掌,跟大树妈妈说再见。”……教学中,我利用学生们的观察与体验,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了叶子的身上,让树叶产生了自己的心理体验,通过移情、想象让他们的诗性智慧得到体现,忘我地沉浸在了树叶的空间里,和树叶融为了一个整体。
【论文摘要】近期以来,人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对80年代的“朦胧诗”冲击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学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这一话题又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争议。本文从“朦胧诗”和“朦胧诗派”、“朦胧诗”的产生与衰减、正确评价“朦胧诗”三个方面对“朦胧诗”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一、“朦胧诗”和“朦胧诗派”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是经由新诗潮而得以产生的,“朦胧诗”是它的第一批文学作品。从60、70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是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朦胧诗派”迎着热风冷雨,直到被社会普遍认可与接受,其生长和发展的不寻常历程,可以说是相当辉煌的。然而,到了文学多元化的80年代中后期,“朦胧诗”则开始淡出。“朦胧诗”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对“”神本主义思想文化统治的胜利而告终,这个胜利也是人本主义文学对“”文化专制的胜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而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朦胧诗”不应被看作是一个诗歌流派,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在文学上形成的一种思想潮流。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总要同旧的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胧诗”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就有了新诗潮诗歌运动。
“朦胧诗派”崛起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主要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江河、多多、食指、芒克等。舒婷的《致橡树》、《中秋夜》、《四月的黄昏》,北岛的《回答》、《冷酷的希望》、《结局或开始》,芒克的《天空》、《十月的献诗》、《心事》,食指的《相信未来》、《命运》、《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江河的《祖国啊,祖国》、《没有写完的诗》、《星星变奏曲》,顾城的《简历》,杨炼的《乌篷船》,方含的《谣曲》等。其中,不少后来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代表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这首《一代人》作于1979年,这首诗是“朦胧诗”创作中最经典的名篇之一。舒婷的《致橡树》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热烈歌颂了诚挚、坚贞的爱情,当年曾脍炙人口。
虽然“朦胧诗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群体,但这些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诗歌艺术技巧,所创作的诗作呈现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出来。
二、“朦胧诗”的产生与衰减
(一)“朦胧诗”的产生
“朦胧诗”的崛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它自1979年3月浮出水面,能在两三年内迅猛崛起,遍地开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前后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得益于举国上下痛恨“”渴望新生的政治热情。伴随着当时整个社会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苏,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未来的热切希望,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例如,顾城的《一代人》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岁月的隐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寻找”在这里的含义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代人》只有短短的两行诗句,以三个单纯的意象概括了生于逆境却始终不失信念的一代人异常复杂的心理经验和精神特征。《一代人》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是在不断地受伤害中经历成长,苦难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了“一代人”历经黑暗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
朦胧诗潮的社会起源和个人起源都与这一代人在“”中的个人经验有关。这些年轻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的“”经历,他们是这一代青年中最早觉醒并进行反思的一群。这群“”后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并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朦胧诗人”们从自我的心灵出发,谱写出一曲曲“心灵的呼告”,我们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二)“朦胧诗”的衰减
“朦胧诗”在“”期间以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主题宣告其诞生,在经过近20年的坎坷历程之后,又以“提供历史的见证”这一主题宣告其消隐。至此,新诗潮诗歌运动也拉下了它的帷幕。在“朦胧诗”受到猛烈讨伐的1983年,“朦胧诗”的势头已衰减。衰减的原因,部分在于“朦胧诗”影响扩大所带来的模仿和复制;而“朦胧诗”过早的经典化也造成对自身的损害;加上艺术创新者普遍存在的时间焦虑,加强了他们尽快翻过历史这一页的冲动。对中国新诗有更高期望的“更年轻的一代”认为,“朦胧诗”虽然开启了探索的前景,但这不是终结,他们需要反抗和超越。
新诗潮的大多数后续者大多生于60年代,他们获得的体验和“朦胧诗”所表达的政治伦理判断不尽相同,也不大可能热衷于“朦胧诗”那种雄辩、诘问、宣告的浪漫模式。此时,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的过程加速,公众高涨的政治情绪、意识已有所滑落,读者对诗的想象也发生变化。国家要求诗承担政治动员、历史叙述的责任的压力明显降低。在80年代中期前后,“纯文学”、“纯诗”的想象,成为文学界创新力量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种想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即带有“对抗”的政治性含义,也表达了文学因为“政治”长久过多缠绕而谋求“减压”的愿望。回到诗歌自身,回到语言,回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生命意识,成为新的关注点。
三、正确评价“朦胧诗”
新时期诗坛上所出现的“朦胧诗”创作潮流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信号,也是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朦胧诗”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独到的人文审美价值及其历史贡献。要想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从它的艺术创新方面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我们更要把它纳入整个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对“朦胧诗”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本质上也便是对新诗潮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
(一)“朦胧诗”的诗学贡献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其独特的诗质、题材、意象与语言是变革时代的诗歌特色的突出体现。“朦胧诗”强化了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诗歌是一种语句上分行排列、侧重抒发激情的文体,它特别讲求诗意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时期,对诗的文本特性的扭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在今天,新时期诗歌之所以能称得上“新”,从根本上说就是诗的文本特性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在其自身发展中得到了强化。“”的特殊的时代氛围造就了“朦胧诗人”独特的思维模式,而他们的创作实绩则体现为对诗歌新的范式的追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更多地感谢“朦胧诗”以及稍后的现代主义诗流,它们在恢复和强化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二)“朦胧诗”的时代意义
“朦胧诗”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流派,但这些诗人在诗歌精神和探索的主导意向上具有共同点。“朦胧诗”在开启新诗那些被长久封闭的空间上,在激发诗歌探索的激情与活力上,在推动当代诗歌艺术视野的拓展,寻找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的对话,以及发掘现代汉语的诗歌可能性等方面,都有难以忽视的功绩。在精神向度与诗歌写作上,“个体”精神价值的提出与强调,是最值得重视的一点。至于说到“朦胧”,也应该是诗歌语言变革的重要一项。“朦胧诗”与当时“环境”构成的紧张冲突,根源于它的语言的“异质性”,它表现的某种程度的“语言的反叛”。因而,“朦胧诗”这一称谓虽受到不少质疑,却不一定就是十分离谱。
(三)“朦胧诗”的历史贡献
“朦胧诗”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朦胧诗”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在新时期诗坛多元并存、竞相争妍的诗流中,“朦胧诗”可以说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支劲旅。在新时期,没有哪一种诗歌、哪一种诗派能像“朦胧诗”那样如此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着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和持续的震荡,引发出关于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诸多深刻的话题。自“朦胧诗”诞生后,它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返归诗的本体,注重审美追求。事实上,“朦胧诗”的出现正是诗歌自身审美价值凸现的一种表现,诗的文本特性受到最大尊重的一种选择,它是一种不可扼止的体现着一代诗人强烈创新意识的现代诗流。
四、结束语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诗界奇观,它作为一种崭新的诗歌思潮,以其清新蓬勃的诗风,奏响了中国诗歌现代化探索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纵观“朦胧诗”走过的短暂而光辉的历程,它无疑是中国文坛的一次革命,其突出贡献是对文学本位的捍卫和诗歌范式的变革。为了尽可能对“朦胧诗”做出公允的评价,本文试将其放在当代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考察,确认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判。
【参考文献】
[1]卢志杰.二十年沧桑再看“朦胧诗”[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增刊
笔者在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尝试,探索出了一种“用活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有效教学方法,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案例,现分享如下。
一、案例:古诗词单元导学
在教学古诗词单元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笔者精心设计了一节活动课,课题叫做“爱上古诗词”,共由五个小活动构成。
1.活动一:导入激趣
导语:“生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幸运。因为中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美妙绝伦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濡养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让我们的国家成为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不信大家看下面这对夫妻,他们连吵架都有浓浓的文化气息。”
课件展示网络上流传的夫妻用古诗词吵架的笑话,让学生朗读,要求注重情景的模拟,读出对话的味道。接着,笔者用课件展示了活动二。
2.活动二:看图猜古诗
各小组根据课件展示的一幅图片,猜出一首古诗,默写在纸上,时间3分钟。提前写出来且正确无误的小组加3分,在规定时间写出来且无误的加2分,写错了的小组没有分。图片内容(略)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缩小思考范围,笔者给了学生一点提示,“这幅图里有哪些意象?表现的是什么题材?”
3分后,各小组交出答案。笔者对各组的答案进行点评。只有一个组默写的是《赠汪伦》,笔者把正确的答案放在最后点评。有一个组写的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笔者的点评是:“图里没有蓑笠和雪这两个意象”。一个组默写的是柳永的《雨霖铃》。笔者的点评是:“《雨霖铃》描写的是一对恋人离别,图画上分明是两个男人,而且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一个组写的是《送元二使安西》。笔者的点评是:“这首诗里没有出现‘船’和‘水’这两个意象,与图画里的意象不合。”还有一个组写的是《送孟浩然之广陵》。笔者的点评是:“虽然诗歌和图画里都有‘船’和‘水’的意象,这点比较符合,但诗里说的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而图画里的船则刚刚离岸。”
做完这个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有人主动提出再来一题。课件展示活动三继续。
3.活动三:根据下图提示,各猜一句古诗词
这是近期流行于微信圈的一个看图猜古诗词的玩法,笔者认为很有价值,于是借来课堂上一用,学生果然很感兴趣。图片上共有八组图,分别表示八句古诗词,由各种事物比如牛、马、羊、猪,花、草、月亮、星星、杯子等等组成。如第一组图有一把刀、一个箭头、一个猪头、一只羊四个物象;第三幅图有草、眼睛、牛和羊四个物象等等。由于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储备不够丰富,一时还有点无从下手,笔者就其中的第7句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有学生马上就猜出来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笔者及时给以鼓励,给这个学生所在的小组加了一分。这下子更加激发了大家的斗志,所有人都开动脑子,搜索记忆,终于,一句接一句都被猜了出来。当所有诗句都被猜出来的时候,学生们高兴得都要跳起来了。
4.活动四:默写古诗词比赛
给每个组分发一张纸。课件展示比赛规则:
第一,在规定时间内,各小组一起回忆小学初中学习过的古诗词,并默写下来。越多越好。
第二,默写结束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换默写出来的古诗词,交换后先统计数目,再找出错误,进行修改。
第三,修改结束后,每组派代表上讲台汇报数目和修改情况。
第四,展示结束后,把各组默写的诗词数量以及修改情况记录下来,作为评价依据。
由于这个活动是各小组之间的比赛,存在竞争,所以在修改其他组默写的古诗词的时候会特别认真甚至挑剔,连不规范的书写都会被挑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修改者通过修改加强了记忆,但也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被挑毛病太多的组会有意见,有情绪。笔者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在总结的时候及时疏导,消除了组与组之间的不愉快。
5.活动五:古诗词朗诵
这个活动是为了缓解上一个活动带来的紧张和疲劳,是一个比较轻松同时又比较有意义的活动。朗诵是学习古诗词的一个有效方法,也是衡量学习者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朗读时节奏的划分是否正确,语气、语速、语调的把握是否合理,都是与朗读者对诗歌内容、情感、主题的理解是否到位有关。所以,朗读在诗歌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
各小组从自己组默写的诗词中挑选1~3首练习朗诵,注意正确划分节奏,5分钟准备时间结束后,各小组上台展示。朗诵形式不限,可以配乐、伴舞、吟唱,鼓励合理的创新。
这项活动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欢迎。学生在朗诵中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有配乐朗诵的,有配动作朗诵的,还有一个组的一个女生自己编曲把李白的《静夜思》唱出来的。说实话,学生的表现给了笔者大大的惊喜和感动,让笔者不知不觉更爱这群可爱的孩子了,就像他们通过这节课不知不觉更爱古诗词了一样。
二、案例分析
设计这节课是为了在学习古诗词单元之前让学生爱上古诗词,激发学习兴趣。从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从设计到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这个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的要素。
第一,活动一:巧妙应用网络资源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两个学生的情景模拟又激发了大家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活动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活动二: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不只在于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于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掌握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比较不容易讲清楚的概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活动把学生彻底激活了。他们不由自主地主动提出要再来一题,为活动三蓄足了势。
第三,活动三:让学生尽情体验了一把成功的快乐。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被这个活动激发起来可能不只是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有他们失去的自信。活动到了这里,学生没有疲倦或者懈怠。他们斗志昂扬,信心满满地期待着在下一个活动中一显身手。
第四,活动四适时地引入了竞争机制,把学生的情绪点燃得更高。设计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承前启后,让学生盘点一下自己过去学习过的古诗词,并且通过与同学的竞争比较,激发起他们记忆储备古诗词的自觉意愿。
《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诗人将自己的灵魂穿织于诗章词篇里,使诗句充满了灵性的芬芳。阅读这些诗篇,能陶冶性情,净化人格,美化心灵。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金色花》、《花的学校》和《职业》这三篇文章,使学生领悟散文诗的韵味和内在的节奏,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及丰富的想象,对《新月集》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新月集》的欲望。
教学流程:
一、赏读《金色花》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老师先给你们来欣赏几张图片(幻灯播放)怎么样,漂亮吧?
2、有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路两边种满了这样的花,正是现在这样的季节,金黄色的小碎花开了,一朵、两朵、三朵……他们簇拥着开满枝头。假如我们来到了这条小路上,当你抬起头,看着眼前一片金黄色的花海,你会有什么感觉?
3、假如这些花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孩子变的,他们长在那些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
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再抬头,看着眼前一片金色的花海,你又会有什么感觉?
4、生活中,你们见过这种花吗?在咱们中国可见不着这种花呢!因为它是印度的
圣树,在印度人眼里,它不但是美丽的,更是神圣的!
5、有一位作家以这可爱的花名为题,写了一首散文诗。这会是一首怎样的诗呢?
我们一起来走进《金色花》。(板题)
(二)整体感知
1、老师特别喜欢这首小诗,我已经读了至少不下十遍。可是,课堂上,老师还想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们愿意听吗?
2、师范读。(配乐)
3、这样的一首小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喜欢?(想象力丰富,充满童真童趣,好玩,捉迷藏似的,孩子可爱,妈妈慈祥,体现母子亲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韵味……)
4、既然大家都喜欢它,那就读它吧,把它读通读顺了,行吗?学生初读。
5、指名读
(三)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1、过渡:老师觉得他们喜欢这首诗已经喜欢到骨子里去了,因为他们读得是那么的有滋有味。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味道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2、生朗读,师巡视。
3、交流:围绕孩子的天真可爱调皮淘气与依恋妈妈,谈感受与朗读相结合,重在朗读。
4、选读,进一步感受散文诗语言的韵味。
请大家推荐班级里朗读水平最棒的4位同学。如果让你们从这首散文诗中选相邻的4节,要求这4节诗最能体现这首散文诗的节奏和韵味来。你们会选哪4节?其他同学也帮他们出出主意。选好后分节朗读。读后问:你们为什么选这4节?(结构相似,都写孩子依恋母亲,有韵味,有节奏感。)
(四)介绍作者
1、这是一首富有童真童趣,又充满想象的小诗,写这首诗的作者会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来作个大胆地猜想,好吗?(提示:从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去猜)
2、师介绍:刚才同学们作了大胆的猜测,那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
看这位作家。(图片出示泰戈尔)认识他吗?师介绍:泰戈尔:印度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称为印度的“诗圣”。他的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吉檀枷利》和《园丁集》等,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师补充介绍诺贝尔文学奖:知道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吗?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
上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从1901年设立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我们亚洲只有4个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
二、小组合作选读《花的学校》、《职业》
1、过渡:刚才,我们从《金色花》中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依恋**的孩子,感受到了散文诗语言的韵味与节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泰戈尔的另两首小诗——《花的学校》和《职业》,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首来读,就最吸引人的一点准备向其他小组推荐,提示可以联系整首诗谈,也可以选择有关的句子朗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间相互推荐
预设推荐的理由:《花的学校》字里行间充满了丰富的想像;《职业》表达了孩子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生活,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谈感受点到为止,重在朗读,读出韵味与节奏
三、拓展延伸推荐《新月集》
1、学习了《金色花》、《花的学校》、《职业》以后,你们觉得这三首诗会是出自泰戈尔的同一本诗集,还是不同的诗集呢?为什么?引导归纳出共同点:童真童趣、想象力、儿童为主,读起来都很有韵味)
2、那这三首诗会出自他的哪一本诗集呢?出示《新月集》并简单介绍:有人说,《新月集》是天使带给人间的浪漫,是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课件出示这两句话)庄雅惠编者在《新月集》里有这样一句话说:在世界文学里,几乎没有一本诗集比他这个《新月集》描写儿童更好而且更美丽、更真切的了。(出示句子)《新月集》里共有40首像《金色花》这样的诗歌,我们一起翻开目录来看一看。(出示目录)
3、有位文人这样评价:泰戈尔的诗篇如春潮泻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虽然诗人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痛楚,但他是快乐的,是博爱的。常常品茗泰戈尔的诗,走近泰戈尔,我们会更智慧。心里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那就让我们也来品茗泰戈尔的诗,从阅读他的《新月集》开始,说不定我们也会变得更智慧,心里也不知不觉会暖洋洋,亮光光!
附:三首散文诗
金色花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①,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②,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①金色花,原名champa,亦作Champak,学名Michelia
Champaca,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②《罗摩衍那》(Ramayana)为印度叙事诗,相传系蚁垤(Valmiki)所作。今传本形式约为公元二世纪间所形成。全书分为七卷,共二万四千颂,皆系叙述罗摩生平之作。罗摩即罗摩犍陀罗。十车王之子,悉多之夫。他于第二世(Treta yaga)入世,为毗湿奴神第七化身。印人看他为英雄,有崇拜他如神的。
职 业
早晨,钟敲十下的时候,我沿着我们的小巷到学校去。
每天我都遇见那个小贩,他叫道:“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他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他没有哪条街一定要走,他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他没有什么时间一定要回家。
我愿意我是一个小贩,在街上过日子,叫着:“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下午四点,我从学校里回家。
从一家门口,我看得见一个园丁在那里掘地。
他用他的锄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他被尘土污了衣裳,如果他被太阳晒黑了或是身上被打湿了,都没有人骂他。
我愿意我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
天色刚黑,妈妈就送我上床。
从开着的窗口,我看得见更夫走来走去。
小巷又黑又冷清,路灯立在那里,像一个头上生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
更夫摇着他的提灯,跟他身边的影子一起走着,他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花的学校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壁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着,雷云拍着大手,花孩子们便在那时候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