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端餐饮调查报告

高端餐饮调查报告

时间:2022-12-23 05:3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端餐饮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端餐饮调查报告

第1篇

2月26日,湘鄂情董事长孟凯在北京高调宣布公司将全力进军大众化餐饮市场,从消费者印象中的中高端转为家常菜,建成家庭欢聚餐厅,服务于大众。据记者了解,湘鄂情的业态转型早已酝酿多时,经过去年以来的三次并购,湘鄂情的业务呈明显多元特征,目前公司已确定从单一的中式酒楼向以酒楼业务、快餐业务、团餐业务和食品加工业务四大主营业务为核心的业务格局转变。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品牌及业务的转型虽然会经历一定的阵痛期,但湘鄂情较早的战略布局和收购业务的快速增长有望带来业绩的突破,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在新业态的驱动下,公司业绩高增长值得期待。

酝酿已久的业务转型

“湘鄂情下一步是产品转型,还是寻找蓝海,或者还有第三条路?”三公禁令下,作为主打高端餐饮的湘鄂情何去何从,市场充满了各种声音。

2月26日,湘鄂情董事长孟凯表示,湘鄂情将取消最低消费、包间服务费等收费项目,通过停售高端菜品、调整高中低档菜品比例、以超市价销售酒水等方式来降低“门槛”,走亲民路线,“大众餐饮服务、快餐及团膳将成为湘鄂情未来的发展重心”。

实际上,湘鄂情的转型之路早已酝酿已久,上市之后,孟凯便提出两大经营策略:第一是履行以前的合同,横向发展一些项目;第二是纵向并购企业,通过多业态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2011年,湘鄂情开始对自己未来几年内的定位做出了调整,将目标锁定为——“稳定发展中高端市场的同时,向大众化市场延伸”。湘鄂情走上了一条“以中端为主,兼顾高低”的与时俱进的道路。

事实证明湘鄂情的转型恰逢其时。2012年,面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高端餐饮面临严峻的经营现状,政府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使得困局更是雪上加霜。

中国烹饪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的餐饮市场大多数企业不太乐观,约30%的企业认为2013年行业的增长速度将下滑到10%以下,约32%的企业认为将维持2012年的水平,另有约30%的企业认为有待观察,仅有8%左右的企业认为餐饮行业将以超过15%的速度继续快速增长,而这部分企业几乎都是快餐企业。

这意味着转型寻找突破点对于任何一家高端餐饮行业来说都已迫在眉睫。无疑湘鄂情再次领先于行业,据记者了解,2013年结合经济政策大背景公司计划仅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大优势地区新增不超过3-5家直营店,与此同时却如火如荼的展开围绕客单价下降和客流量上升为核心的酒楼改革,实际上,作为湘鄂情最主要的收入及利润来源的直营店,在过去两年经过了调整和扩张已为2012年的利润的释放奠定了基础,从2012年业绩快报来看,湘鄂情2012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3.79亿元,同比增长了11.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046万元,同比增长了29.35%,而伴随加盟的适度放开和定增的落定也将减轻了公司的财务杠杆压力。

据记者知悉,对于传统的中式餐饮业务模块,湘鄂情将调整消费层次结构、产品结构,降低“门槛”,走亲民路线,开发性价比较高的大众餐品,迅速把销售重点转移到市场潜力巨大的个人消费市场。对此市场普遍给予好评,网友iseeilove 表示“各行业都在转向节约型,湘鄂情当不例外!”,“高端餐饮面临转型关键时刻!湘鄂情反映敏捷,启动快,希望很快走出困境!”网友覃浪洲说。

记者注意到,多家券商也极为看好,银河证券认为湘鄂情品牌“去高、保中低”改革转向“家庭欢聚餐厅”也将带来单位面积营业额的提升和毛利率的稳固,并首次给予“推荐”评级。

团膳或将取代高端餐饮

“看看湘鄂情的股价,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值得长期投资战略入局的企业?答案是接地气的企业,愿意放下官本位,去动脑子开发十三亿人未来的城市消费的企业,愿意去做事情而不是做奴才的企业。”微博上有网友这样评价。

据董事长孟凯介绍,湘鄂情的发展目标是,未来五年酒楼业务营收占比20%左右,而其他包括快餐、团膳在内的新业态占比达到80%左右。这意味着五年内湘鄂情以酒楼餐饮以及大众餐饮为代表的二八转换成为目标。

2012年4月及7月间,湘鄂情分别以1.35亿元和8000万元收购了上海齐鼎旗下的“味之都”中式餐饮连锁和北京龙德华餐饮管理公司,8月份增资深圳海港,高端酒楼,自此湘鄂情高端酒楼、中式快餐、团膳业务和食品加工四大事业部、两大主导品牌格局全面落定。

记者了解到,湘鄂情计划今年将继续加快快餐连锁“味之都”的开店步伐,此前湘鄂情曾引进了机器人炒菜体系,解决了中餐不能迅速扩张的难题。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团膳业务湘鄂情显然极为看好,董事长孟凯坦言未来团膳业务将成为公司第一大事业部。

资料显示,主营团膳业务的龙德华在业内拥有一定知名度,且在北京团膳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2011年,龙德华拥有近30 家大中型团膳客户,近两年大中型客户增长率为大约在30%-50%之间,具有良好的增长前景。与传统餐饮行业在经营上不同的是,由于团膳客户的特殊性,其主要以大型企业、机关单位的食堂为主,有固定的消费人群,市场风险非常小。

自去年收购以来,湘鄂情在团膳业的扩张非常迅速,半年来,已经从收购龙德华时的30家扩张到现在的60家,北京的华为研究中心近7000人的员工食堂都是由湘鄂情在提供一条龙服务。

第2篇

(1.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4;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本文着眼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尝试将2013年、2014年两年江苏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报告以及公共就业市场供求状况报告中相关数据进行了交叉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再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从而对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在数量、待遇以及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情况分析和趋势预测。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数据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222-04

收稿日期:2015-03-18

作者简介:王华(1982-),男,江苏海安人,招聘服务部主管,经济师,公共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冷开振(1977-),男,江苏徐州人,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教育管理。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查,完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跟踪调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质量评估促进就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完善已成为当下高校毕业生就创业工作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从2010年起,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精神指示,每年持续开展了多项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其中包括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调查,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以及用人单位调查等,多角度反馈了毕业生就创业情况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评价。

然而这些调查数据之间目前还是相对孤立,缺乏交流、比较和再利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认为:“当我们将多个数据集的总和重组在一起时,重组总和本身的价值也比单个总和更大。”受此启发,本人现将2013至2014年度的江苏高校毕业生(本专科、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以及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等多份报告中关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相关数据进行交叉比较分析,以期展现更为丰富的就业情况和趋势。

二、用于交叉比较分析的各调查报告规模简介

1.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报告。

1.201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4用人单位报告”)

调查时间从2014年9月16日开始,截止2015年1月6日,共回收问卷13482份,有效问卷为10036份,有效回收率为74.4%。

2.2013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3用人单位报告”)

调查时间从2013年11月12日开始,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共回收问卷3769份,有效问卷为2492份,有效回收率为66.3%。

2.江苏省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2014年度),以下简称“2014本专科生报告”,针对毕业半年后的2013届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开展调查,共回收问卷214478份,总答题率为49.9%。

3.江苏省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2014年度),以下简称“2014研究生报告”,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598份,答题率为31.2%。

4.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2014年第3季度),以下简称“2014第3季度市场供求报告”。该报告为江苏省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对全省13个市、100个县(市、区)及部分开发区(园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监测。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交叉比较分析

1.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数量最大岗位年度比较。

将2014与2013年度招聘毕业生最大数量的前五个岗位进行了比较,虽然两个年度使用的岗位分类不同,但初步可以将这些招聘数量比较多的岗位分为经济类和技术类两大岗位。将2014年度中的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经济业务人员归为市场类,共占比13.9%,将工程技术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归为技术类,共占比46.6%。而将2013年度的销售/零售/客户服务类归为市场类,占比18.1%,建筑/交通/房地产/装修/物业服务类、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类、机械制造类、医疗/卫生/制药/生物类归为技术类,共占比29.7%。由此可见市场和技术两大类岗位在毕业生占比较高。

2.用人单位招聘岗位数量与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分学历层次比较。

2014本专科生报告中显示,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位职位中技术类岗位共占比4.7%,分别为计算机程序员(2.1%),建筑技术员(1.5%),化学技术员(1.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位职位中技术类岗位共占比3.7%,分别为施工技术人员(2.0%),建筑技术员(1.7%)。这个调查结论与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技术类就业岗位数量的较大比重形成了供求结果的矛盾,有待地区分布比较分析后,进一步对相关情况进行推测。

3.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岗位数量与社会公共就业市场供给岗位数量分地区比较。

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显示,江苏省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数量最大的前三个岗位为工程技术人员(31.7%),商业/服务业人员(8.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8.5%)。与之相吻合的是,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2014年第3季度)中,需求比重排前三的岗位分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41.48%),专业技术人员(25.17%),商业/服务业人员(20.35%)。

4.基于就业岗位数量交叉比较的情况推测。

通过各报告的交叉数据分析,我们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供给情况可以做这样的推断:江苏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给量和整个社会的招聘需求趋势总体一致,技术类、市场类岗位比重较大。但是受目前高校培养规模的限制,江苏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技术类岗位的需求,江苏的用人单位可能招聘大量的外省技术类高校毕业生。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交叉比较分析

1.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总体比较。

2013用人单位报告中数据显示,定岗年薪最高的前五个岗位类为金融/保险类(5.9万)、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类(4.8万)、仓储/物流/运输类(4.7万)、销售/零售/客户服务类(4.6万),建筑/交通/房地产/装修/物流服务类(4.6万)。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显示,定岗年薪最高的前五个岗位类为科学研究人员(5万)、金融业务人员(4.7万)、法律专业人员(4.6万)、体育工作人员(4.5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5万)。从两年报告的数据比较中,不难发现,技术类岗位收入稳定而领先,金融类有所降低,法律类提升较大(2013年为4.1元)。

2.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分类比较。

(1)不同性质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比较。

2014年集体企业的定岗年薪超越国有企业,成为第一,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收入水平继续坚挺,稳居第二、第三。各不同性质用人单位提供给毕业生的定岗年薪较2013年都普遍提升,平均增加了1.17万元。其中增幅较大的为集体企业1.8万元、非盈利组织1.6万元、个体工商户1.3万元,增幅较小为港澳台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是0.8万元。外资企业并非传言中的高薪的提供者,两年都处于平均水平,且增幅一般。

(2)不同行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比较。

金融和房地产业两年都名列前茅,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第4位)和住宿餐饮/旅游业(第17位)两年也都保持不变。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由第7名上升到第3名,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由第15位上升到第5位,农/林/牧/渔业由第16位上升到第10位。各行业普遍涨薪的同时,增幅却各有不同。增幅较大的是农/林/牧/渔业1.8万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1.7万元、金融业1.4万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1.2万元,而增幅较小的是交通运输/仓储/物流/邮政业0.7万元、房地产业0.6万元、建筑业0.6万元、公共管理/社会组织/国际组织0.6万元。

(3)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比较。

两年中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和学历层次密切相关,学历层次越高,收入越高,且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差距远大于本科生与专科生之间的差距。2014年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定岗年薪都较2013年有所提升,研究生增幅最大为1.2万元,其次为专科生0.8万元,最后为本科生0.7万元。

3.用人单位提供薪酬与毕业生实际获得薪酬分岗位比较。

由于调查选项的设置和统计收入的口径不同,本文将2014本专科、研究生报告中涉及的主要职业类与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年薪最高的前五个岗位进行了相近归类,并将月收入乘以12个月,换算成了年薪。具体详见表1。

由于涉及岗位众多,且分类不同,只选取以上岗位进行比较。由表1不难看出,研究生收入普遍拉高整体评价收入水平,这些收入较高的岗位都是专业性较强的技术类岗位和高端服务业。

4.基于就业岗位收入交叉比较的情况推测。

(1)行业及岗位类别因素分析。收入是就业吸引力的风向标,金融行业持续被毕业生热捧,首要因素就是收入高,且增幅大,但保险业的收入貌似拉低了金融业的整体水平。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提档升级,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科研技术服务、能源(电、水、气等)和农林牧渔业的从业毕业生收入增加明显。同时伴随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信息产业及互联网、计算机相关岗位收入稳中有升。但传统零售业正在遭遇减员降薪的过渡期。房地产、建筑等行业的收入水平也将随着国家经济整体调控和结构转型增速放缓。法律类、体育类毕业生可能因为“法治国家”和“全民健身”的推行,将迎来职业发展的春天。

(2)单位性质因素分析。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目前存于调整期,总体上呈现“高控低补”的态势。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正经历薪酬体系的重大改革,过去体制造成的“高福利”会被调整到整个社会能接受的合理水平。集体企业、非盈利组织、个体工商户等正在努力提升工资水平来吸引毕业生应聘。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受国际经济影响工资增幅放缓。

(3)学历层次因素分析。研究生的同类岗位收入高出本专科收入约40%—80%不等,收入水平的明显差距,是激励大学生考研热情不退的主要动力。此外,科学研究人员、法律专业人员等岗位不招收本科以下学历毕业生,立志从事这些工作的专科生必须将升学作为大学期间的首要任务。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交叉比较分析

1.毕业生就业岗位学历要求年度比较。

2013用人单位报告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学历要求的比例分别为研究生1.2%,本科23%,专科生74.6%。其中招聘研究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为医疗/卫生/制药/生物类(5.9%)、教育/科研/咨询/法律类(3.8%)、能源/化工/环保类(3.2%)、电气/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类(3.1%)、建筑/交通/房地产/装修/物流服务类(2.2%);招聘本科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为编辑/文案/翻译/传媒类(59.4%)、金融/保险类(44.7%)、教育/科研/咨询/法律类(42.9%)、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类(41.7%)、电气/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类(38.8%);招聘专科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为酒店/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类(97.6%)、技工类(97.4%)、农/林/牧/渔业类(94.4%)、仓储/物流/运输类(93.2%)、生产/加工/质量管理类(89.4%)。

2014用人单位报告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学历要求的比例分别为研究生3.3%,本科42.9%,专科生53.7%。其中招聘研究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科学研究人员(18.4%)、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2%)、公务员(4.9%)、体育工作人员(4.4%)、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3.8%);招聘本科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为体育工作人员(71.1%)、公务员(68.9%)、科学研究人员(62%)法律专业人员(60.7%)、教学人员(60.1%);招聘专科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87.1%)、商业/服务业人员(74.9%)、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72.6%)、其他人员(63.9%)、其他专业技术人员(63.2%)。

通过两年数据比较,可以发现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在提高。在招聘要求学历提升的趋势里,公务员、体育工作人员、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三个岗位比较突出。

2.毕业生就业岗位学科要求年度比较。

2013用人单位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不限学科的占56.4%,限学科的占43.6%。不限学科的前五个岗位分别为销售/零售/客户服务类(78.8%)、金融/保险类(73.7%)、市场/公共类(70.3%)、酒店/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类(66.9%)、美术设计创意类(66.7%);限学科的前五个岗位分别为能源/化工/环保类(83.9%)、仓储/物流/运输类(60.8%)、农/林/牧/渔业类(59.5%)、生产/加工/质量管理类(58.5%)、电气/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类(58.3%)。

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不限学科的占51.5%,限学科的占48.5%。不限学科的前五个岗位分别为其他人员(73.7%)、商业/服务业人员(71.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岗位(69.1%)、金融业务人员(67.7%)、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67.1%);限学科的前五个岗位分别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2.4%)、科学研究人员(61.4%)、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60.3%)、工程技术人员(59.6%)、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59%)。

通过两年数据比较,可以发现市场、服务、创意类岗位对于学科的要求不高,而技术类岗位则对学科要求较高。

3.毕业生就业岗位学科人才需求年度比较。

2013用人单位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对各学科大类需求人数的排序依次是工学(48.8%)、理学(17.8%)、管理学(12.7%)、医学(4.8%)、教育学(4.8%)、经济学(4.2%)、农学(2.7%)、艺术学(2.1%)、文学(1.7%)、法学(0.3%)。

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对各学科大类需求人数的排序依次是工学(47.2%)、管理学(21.3%)、医学(7.1%)、理学(5.7%)、教育学(5.0%)、文学(4.2%)、经济学(4.1%)、艺术学(3.3%)、农学(1.6%)、法学(0.5%)。

通过两年数据比较,可以发现管理学、医学、文学、艺术学四类学科需求上升,而理学和农学需求下降。

4.基于就业岗位学历、学科年度比较的情况推测。

通过就业岗位对学历要求和学科限制的交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013年不限学科但对学历有较高要求的岗位是金融/保险类(本科)、酒店/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类(专科)。对学科和学历都有较高要求的是能源/化工/环保类(研究生)、电气/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类(研究生)、农/林/牧/渔业类(专科)、仓储/物流/运输类(专科)、生产/加工/质量管理类(专科)。

2014年不限学科但对学历有较高要求的岗位是商业/服务业人员(专科)、其他人员(专科)。对学科和学历都有较高要求的是科学研究人员(研究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研究生)、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专科)、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专科)。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推测:一方面,市场类、服务类岗位对学历、学科的要求普遍不高,而更注重个人能力。但是其中金融/保险类和酒店/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类岗位还是需要从业人员接受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此外,对本科学历要求较高的岗位普遍存在对学科限制不高的现象,如公务员、编辑等岗位。如果本科毕业生想选择这些岗位,须利用在校期间扩张知识面,增加社会经历,培养专项职能能力。

另一方面,研究生、专科学历要求的岗位大多对学科有较高的要求,着重体现在技术类岗位。当然这样的学科要求是不一样的,对未来从事各种技术研发和医学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对专业前沿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而对未来从事基层生产、操作的专科生来说,充分利用实习平台,努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增长专业技能则是关键所在。

以上数据比较分析所进行的情况推测皆为本人个人观点,通过上述的交叉比较分析,本人认为高校毕业生已开始逐步享受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转型带来的就业红利,用人单位对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供给充足,岗位层次和收入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但学科间不平衡依然存在,相关高校可根据社会需求适度调整学科培养规模,并引导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方向,有的放矢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用人需求和人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 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2014-11-28].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5/201412/xxgk_180810.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33-34.

[3]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40.

[4] 潘漫.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2014年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38.

[5]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4年第3季度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http://lm.jshrss.gov.cn/sy2010/main/scgqfx/201412/P020141212548748570839.doc.

第3篇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旅游业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了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快速攀升,中国旅游的发展举世瞩目,旅游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产生的连带效应显著,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一、调查目的

我国“xx”时期旅游业的发展目标,目前已经确定,据国家旅游局的公布的信息,就是:实现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8%,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0%。到20**年,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每年旅游业新增就业50万人,到20xx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

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到20xx年,中国就接待1。37亿入境旅游者,占世界旅游总额的8。6%,超过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中国就接待东亚三分之一的国际旅游者。到20xx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十大客源国之一,出境旅游达一亿人次,居世界第四位。到20xx年,中国的国内旅游可望达30亿人次。海外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者协调发展,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二、调查内容

针对该处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宣传活动,该地周围的环境以及旅游团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态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在的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风貌、都要考虑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并与之相结合,所以这些也要进行调查。

三、调查方法

第一、我采用取样拍照的方式,对有代表性的地区的环境,景色和人流进行了拍照。

第二、我还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在各个景点给游客发放200份问卷。旅游市场调查报告优秀范文。问卷调查题目有10道题目,分别如下:

1、您对此地的了解程度。A比较清楚。B大致了解C、印象模糊D、很不清楚

2、您在景点会选择什么样的住宿地点A、回家睡B、民居C、便宜的旅店D、宾馆酒店

3、您觉得这的旅游消费是否合理A合理B偏低C偏高

4、您最近一次在此地旅游花费为多少?A50—100B、100—200C、200—500D、500以上

5。、您已经或计划去那些景点?(自写)

6、您这次旅游采用何种交通方式?A。步行B、包车C、自驾车D、路边找车

7、您认为这的旅游资源如何?A、丰富B、中等C、一般

8、您认为这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A、山水自然风光B、少数民族特色C、气候条件

9、您对这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及管理的认可程度A、开发充分,管理到位B、开发不足,管理到位C、开发充分,管理缺陷D、开发不足,管理缺陷。

10、您认为这的景点缺乏的是哪些方面?A导游服务B景点整体规划及安排C、基础配套设施D、地方特色购物E、文化背景挖掘F其他。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近5年的入境旅游者人数都在1000人次左右,其中多为台湾及港澳的旅游者,海外旅游市场的开发还很滞后。旅游者在景点的停留时间短,不过夜的旅游者占51%,停留1夜的旅游者占38%,过境观光游的特征十分明显。旅游者在景点的消费少,景区门票、餐饮和住宿占了绝大部分(76%),这表明该地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明确的旅游消费导向,如购物、娱乐等比例过小。旅游者感受的一致性很高,即:对旅游景区质量及导游等景区服务感到满意,对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印象一般,对长途交通(外部交通)条件感到失望。

通过调查还得出,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该市共有200多家旅行社,但企业规模实力小,经营管理分散,体制不活,营销手段滞后,技术依托和网络化水平低,市场尚不规范,绝大部分的旅行社为“小作坊”经营方式,只有几个员工,服务质量低下,这些旅行社从表面上看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关系错综复杂。

任何一个旅游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求,所以应该综合分析兴此地旅游产品特性和旅游市场这两个因素,确定旅游产品的目标人群作为长期营销的方向。

在过去的旅游发展中,部分景区无意中造成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掠夺性经营如过多的停车场和日益宽敞的景区道路及游步道公园化现象严重等,同时在风景区的乱搭乱建现象日趋#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显现,正逐步挤占核心景区。景区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堪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城市水源面临威胁。旅游资源已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景区的保护问题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不能仅局限于内部的精耕细作,部分园区旅游设施已超越限度,对景区的美学价值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此外,我们应该设计自己的旅游精品,推出的为我独有的特色产品,使我们的产品成为面向国内外的名牌产品,这些应该由精选的旅游景点、合理的旅游线路和出色的服务“六要素”构成。旅游精品应该成为是旅游业形象的集中体现和王牌产品。

五、调查的意义

旅游产业政策缺乏有力的体制保障,旅游景点建设开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各景点规划没有形成层次,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历史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力度较小,开发体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闲置。当前焦作旅游机遇大于挑战,景点硬件设施已能满足需求,亟需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标准,加大在吃、住、行、娱、购这五个方面的开发力度,一方面要打造出焦作的山水品牌、太极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还要借此契机全面提升焦作市旅游文化品位。

第4篇

关键词:离岸外包;职住外移;工作外包;国际产业调整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功能(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性功能(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

第5篇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外卖业务也逐步实行了电子化的商务模式,各大外卖市场也是初具规模。但在这样的一个初步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外卖平台都不具有垄断性,也无法对后进者设置壁垒,有限的客户中各大外卖平台都想分一杯羹,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目前,以“饿了么”领跑的第一外卖平台以及“美团外卖”、“淘点点”、“百度外卖”等外卖平台凭借自身的优势也渐渐从这场商战中脱颖而出,占据了外卖平台的绝大部分份额。上述各大外卖平台所采用的电商模式均为O2O(onlinetooffline),从目前的激烈竞争形势看,现有的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线上线下的整合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将从以饿了么为首的各大外卖平台所存在的问题做探讨,提出见解,同时也为中国外卖餐饮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微小的贡献。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在电子商务中引入信任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交易的质量,扩大消费群体,这将成为O2O交易模式努力发展的目标。吴金铃、胡桂珍指出,中小餐饮企业面对市场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切不可盲目跟风,要具有分析事成行情的自身能力,作出适合自身的转变亦或发展决策。另外,马宁根据各大企业的变革和战略转型认为O2O模式下线上线下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三、基于波特五力模型下的竞争性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是将很多因素综合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其竞争规律在微观的环境分析法下也十分有利企业的竞争环境的分析。所以,下文将选用此模型来分析以饿了么为例的外卖平台的竞争现状。易观中国在对2014年中国互联网外卖市场份额的调查报告中显示:美团外卖以28%的市场份额紧随饿了么,同时,相对于淘点点和百度外卖,美团外卖所专注的客户群体与饿了么具有较高的重叠性,由此可以看出饿了么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团外卖。另外,我国目前的外卖O2O模式仍处于初步发展期,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且前景较好。这些优势吸引着一些自身具备一定能力的企业利用整合营销的方式,从中分得一杯羹。而相对于该行业的早期进入者,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无法设置进入壁垒,必然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困境。最后,由于商户拥有主导合作方的优势,而外卖企业并没有对商户的控制权。对小商户而言,商家受自身能力及消费者消费意愿等因素的限制,影响线下商户的利润,进一步影响了线下商户入驻的热情。而饿了么所采用的向商家拿提成或商户竞价排名等模式对商家的吸引力并不高,因此,供应商议价能力比较强。

四、O2O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分析得出一些线上线下存在的限制了饿了么的进一步扩张的问题。笔者将就饿了么发展遇到的问题归纳到线上线下去,通过解决线上线下的问题,帮助以饿了么为首的互联网订餐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饿了么作为一家将互联网和本地生活服务相结合的公司,不仅要注重自身互联网的基因,还要了解到线下服务的不可替代性。因此,饿了么需要从自己的线上线下的问题出发,实现线上线下策略的整合,来帮助饿了么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笔者将从线上线下市场定位、餐饮物流、营销数字化、食品安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1)市场定位美团。外卖、淘点点、百度外卖等外卖平台均有自己独特的营销模式和餐饮供应特点,对消费群体把握精准,然而这些饿了么都尚未完成,因此,饿了么的当务之急是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避开与美团外卖等平台的同质化现象,需找战略的突破口,并重新树立品牌形象,明确的给自己的品牌定位,利用品牌效应将平台打造成中国最大的餐饮O2O平台。

(2)餐饮物流电商化。一直以来,配送效率都是所以外卖平台最头疼的问题,配送等待时间也严重影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对此,饿了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得线上线下的订餐数据能够同步,并实现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另外,建立完善的配送系统,方便配送员根据小票流水号选择相应订单,并根据订单确定用户及最好的配送路线。而餐厅方面,可以根据系统及时确认应收账款,结算配送费用。

(3)营销数字化。饿了么作为电商企业在数据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其应当对经营多年获得的市场数据加以利用。饿了么应搭建自己的数据资料库,完善数据处理平台,提高线下各个区域销售团队的工作效率,帮助降低销售支出。而在产品服务方面,饿了么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建立模型,为平台上的商户提高营销服务,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数字化过程吸引中高端的餐饮企业入驻,并提高商户业绩利润。

第6篇

关键词:鲜花港;创新驱动;花卉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1 引言

全球著名的企业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2005年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超过50%的成功大企业高管认为,对于企业的成功而言,商业模式创新比产品和服务创新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商业模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鲜花港始建于2007年7月,规划面积4km2,总投资约为18亿元,初步实现了高端花卉生产和研发、展示交易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功能的预期目标。目前,鲜花港正处在完全向商业化运营的转型期,以高端花卉全产业链建设与运营为突破口加快转型的步伐,急需构建具有系统运行高效、独特核心竞争力、持续盈利能力、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商业模式。因此,鲜花港基于创新驱动的高端花卉模式构建应从以上4个方面去重点突破,探索商业模式发展的路径。

2 基础条件

2.1要素资源丰富,业务设计科学,价值客户明确

鲜花港已初步形成了以“会展创意和营销贸易为驱动、仓储物流和信息金融为支撑、品种技术和检测标准为保障、品牌文化和基地联盟为强化”的要素结构;有以会展休闲创意为核心业务、现代产业服务为成长业务和全产业链运营为种子业务的业务定位,初步形成了梯次递进的业务体系;具有关系客户、模式客户、产品客户和服务客户等4类客户。

2.2基础环境优越,政策关系良好,市场潜力很大

鲜花港已被确立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AAA级旅游景区,已具备高端花卉繁育、组培、嫁接和引植等设施装备服务条件;延续“委区共建”内涵,每年都能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已与荷兰简怀特、北京花木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聚集了品牌高端要素;2013年“第十一届中国展览会”将以鲜花港为主会场,为鲜花港全面升级带来机遇,同时也为鲜花港全面向商业化转型拓宽了市场空间。

2.3经营人才缺乏,融资渠道较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鲜花港处于全面向商业化运营转型的二次创业阶段,综合型人才较为短缺;鲜花港全面商业化运营的物流体系和市场渠道建设、产业链整合等需要大量投入,存在一定资金瓶颈;受业务拓展的综合能力和市场价值化能力的制约,市场、物流、信息、金融等组织链不完善,将潜在客户转化为价值客户的能力有待提升。

3 经验借鉴

3.1荷兰高端花卉业的成功商业模式经验

荷兰花卉业的成功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悠久的生产历史、完善的花卉栽培教育、推广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花农的技术水平;不断地科学研究使荷兰的花卉业经常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产业链上游所有的花卉生产者都可以直接获得最优秀的繁育材料,在生产链中高效检验服务和质量控制系统确保了花卉生产的最佳质量;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以及成功的配送系统使花卉种植者走向专业化生产。

3.2丽都高端花卉业的成功商业模式经验

云南丽都花卉发展有限公司高端花卉商业模式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丽都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品种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全面提高示范带动能力、规模化加工销售能力,实现农户在公司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指导下专业化种植;花卉产品采收后规模化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出口销售,最终实现规模品牌效益;走出一条把花卉产业建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优势产业和“标准品牌+专业农户+高端市场,,的产业化合作道路。

3.3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构建的借鉴

荷兰和丽都高端花卉商业模式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对要素资源的整合、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持续盈利模式的设计、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价值最大化。

综合以上的分析,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是以三大业务为支撑、精细定位为前提、实现最大商业价值为核心、整合提升关键要项为创新驱动。通过创新手段将现有的要素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高效率、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为客户提供三大业务的功能产品和现代服务,达成高端花卉全产业链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4 路径模式

4.1定位引领

4.1.1客户与市场定位。提升鲜花港花卉产业创新总部的活力,加强鲜花港与周边生产基地的生产服务组织联络,培育鲜花港花卉产业集成创新服务品牌,带动农民“绿港”就业与创业,实现顺义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和村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促,促进顺义区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4.1.2产品与服务定位。以花卉产业链下游培育提升为重点,集金融资本服务、信息网络服务和科技支撑服务于一体,依靠花卉信息化服务中心收集、加工和处理北京市乃至全国高端人群的花卉消费需求,引领我国高端花卉市场的消费趋向,逆向拉动花卉全产业链品种、技术创新与精益化发展。

4.1.3渠道与品牌定位。改变传统花卉流通与交易模式中“批发市场流通过程损耗大,以及专营花店和流动花摊规模小、品种少、缺乏配套产品与服务”的现状,提供精益标准、高端品位的花卉产品组合与服务,满足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北京在全国花卉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1.4营销与展贸定位。联动鲜花港花卉会展,形成品牌旗舰店“常年展”与总部园区“季节展”双展互促模式,及时推介与引进推广国际流行的花卉优新品种、技术与花艺,促进国内外花卉产业与文化交流,缩小国内制定和实施标准能力与国外的差距,提升花卉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

4.2创新驱动

4.2.1整合与调优要素创新驱动。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构成的8个元素包括会展创意和营销贸易、仓储物流和信息金融、品种技术和标准检测、品牌文化和基地联盟。将8个元素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组合,构成“一心”驱动和“八核”环绕的高效率关系结构。

4.2.2核心竞争力培育创新驱动。近期从产业链环节一般性经营逐步向战略性全产业链运营转型,形成集团化战略管理的竞争优势;中期引入营销和品牌兴园、平台和机制强园、人才和机制健园等战略;远期加强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组织联盟建设,通过高科平台拓展、品牌影响和网联服务等,在物理网络及时空上形成各种集群。

4.2.3客户价值最大化创新驱动。鲜花港的主要客户分为关系客户、模式客户、产品客户和服务客户,主要包括各级相关政府、国内外各品牌花卉企业、研发和生产及服务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民以及城乡居民等。鲜花港应满足以上这些客户的不同需求,不断强化“品牌提升、服务引领、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作用,使4类客户基于高端花卉产品和精益化服务得到的价值最大化。

4.2.4持续盈利能力建设创新驱动。依靠现有的发展平台与其它市场主体的联合经营,实现产地与销地的快速对接与协调联动。以高端花卉品牌连锁经营为龙头,以总部园区、花卉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主体,推动形成高端花卉冷链物流体系、电子交易与供求信息和一二三产业融合,逆向引动花卉产业上游的品种技术资源集聚、整合、创新和花卉产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4.3业务支撑

4.3.1会展休闲创意的核心业务。建立创新交易撮合机制,大力宣传推广郁金香、百合、等博览会的休闲旅游主题,开展高端时尚展览会与高峰论坛活动,拓展国际会议、研讨会、交易会、招商会等会展活动,采取多元合作模式拓展融资渠道,重点建设与会展商务相匹配的餐饮、娱乐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全国最具品牌影响力的花卉会展平台。

4.3.2现代产业服务的成长业务。实施“核心、拓展、延伸”的三级空间布局,加快引进高端适用花卉品种和技术,完善网络营销的信息服务体系,吸引合作伙伴进行战略投资和渠道共享,着手建立行业品牌联盟运作模式,提供科技转化、生产指导、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交易、物流商贸、资金融投等多元化服务,拓展升级花卉服务价值链,提升我国花卉产业科技支撑与服务引导相结合的全产业链综合保障能力。

4.3.3全产业链运营的种子业务。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花卉研发、生产和优势流通,贸易企业合作,合力推进高档盆花和鲜切花的物流与网络体系建设,培建“园区一旗舰店一连锁店一社区/超市花店”四级高端花卉营销服务体系;适度扩大区内花卉生产基地的规模,适时开发区外花卉生产基地,完善花卉生产质量标准、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

4.4模式构建

以整合提升鲜花港各类要素资源为前提,以组合优化现有业务系统为基础,以科学地设计盈利模式为支撑,以不断提升持续盈利能力为核心,以系统培育核心竞争力为手段,以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系统构建鲜花港基于创新驱动的高端花卉商业模式。

4.4.1以四大创新(理念与组织、技术与管理、服务与价值和机制与体制创新)为手段,将现有的业务系统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并组合创新,使其构成科学合理的关系结构。

4.4.2对其业务系统进行重新优化组合,构成基于“全产业链运营、现代产业服务、会展休闲创意”的业务系统,形成核心业务对区际、成长业务对全国、种子业务对国际的业务结构状态。

4.4.3以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进行重新设计盈利模式,从营销模式、融资模式、管理模式、生产模式、扩张模式、4+1模式去系统地构建盈利模式,进而培育鲜花港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4.4.4从“蓝海战略和竞争战略关系”、“功能、产业和环境三位一体”和“产业、业务和业态之间关系”3个角度设计培育鲜花港核心竞争力的路径,近期培育鲜花港区际的竞争力,中期培育国内的竞争力,远期培育国际竞争力。

4.4.5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逐步从开发经营转向服务经营、从产品经营转向客户经营,不断去挖掘客户的价值增益满足给鲜花港带来的价值来源。

4.4.6设计基于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健康运行的保障机制,即投入引导机制、激励调优机制和约束提升机制,进而降低鲜花港高端花卉商业模式运营风险。

5 创新策略

5.1构建高端花卉品牌营销网络体系,实现高端花卉交易与渠道创新

引入现代流通服务业模式,统一的品牌、logo、服装、价格、宣传、标准,建设集连锁店总部服务、市场开拓、中转储藏配送、插花表演、互动体验、现场拍卖等功能于一体的花卉连锁店营销服务体系和花卉旗舰店,逐渐以加盟、特许经营、直营等形式在北京市推广,形成“一区一店”的花卉示范连锁店市场布局,改变传统花卉交易落后格局,实现渠道组合创新。

5.2创建信息网络系统及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花卉产业信息服务创新

打造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和网络营销平台建设方案,发展花卉网络经济。搭建花卉信息网络系统和电子交易系统,加强网络服务功能,增进生产企业和市场间的电子联网,实现网上交易,为鲜花流通提供新渠道。配套建立花卉配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网络采购、销售、库存等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实现花卉供求信息及时传递和有效整合。

5.3构建花卉现代物流与冷库网络体系,实现花卉物流配送服务创新

引进冷链物流技术及装备,降低损耗;以鲜花港花卉冷库为核心,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花卉冷库网络、花卉物流/会展创意/加盟连锁三位一体统一运作体系,推进高端花卉产业化发展。开展自主知识产权花卉出口创汇、花卉中转物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业务,建设花卉保鲜库、检验检疫库、海关待检库,坚持向外高端发展。

5.4创建高端花卉标准化生产与服务模式,实现花卉产业品牌的创新

实施花卉的品种培育、基地种植、采集包装、仓储物流和渠道销售标准化管理,实现商品性状的统一,对生产、收集的花卉产品制定严格的分选标准,便于分类、包装、销售,避免产品良莠不一,树立统一产品的品牌形象,引领示范北京市及京津冀大都市高端花卉消费市场的规范。形成用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全国性生产示范基地的高端花卉生产与服务标准,保障花卉生产的规范性和产品质量。

第7篇

婚恋网站是一种以婚恋交友为目的的社交网站,它是SNS的典型分支。自从2003年以来,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模仿欧美婚恋网站的成功模式,中国婚恋网站在国内获得迅猛发展,目前市场上较为出名的婚恋网站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珍爱网、中国红娘网等,差不多都诞生于这股迅猛发展的浪潮中。

中国婚恋网站发展概况

纵观国外婚恋网站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概念形成期及服务导入期。在这个阶段网络婚恋交友的方式独立存在于网民互联网生活形态之中,其严肃交友的概念区别于其他的网络交友形式,并逐渐获得网民特别是处于婚姻适龄阶段的未婚网民的认可。第二阶段是服务定型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网络婚恋交友服务的模式日趋成熟,不同企业的服务差异性缩小,网络婚恋服务网站的注册用户数量有所减少,严肃的交友用户沉淀下来。第三阶段是网络婚恋交友服务的扩展期。在这个阶段网络婚恋交友服务将会直接挑战传统的婚恋交友服务,企业可以依靠线上服务塑造的品牌进入整个中国婚恋及婚恋衍生品市场。现在的中国婚恋交友市场正处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过渡的时期。

具体来说,中国婚恋网站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2004~2005年为初创期:现在在市场上比较活跃的几家婚恋网站,大部分都是在那时创立,或者说得到第一轮投资的。2006年,一批专业的婚恋交友网站开始崭露头角。包括世纪佳缘、绝对100婚恋网、嫁我网、百合网在内的几大知名网站纷纷拿到了风险投资。目前,我国几大婚恋交友网站的情况如下(见表1):

可以看出,世纪佳缘、嫁我网等是模仿国外match.com的搜索制,百合网则模仿eharmony的推荐制,引入心理测试匹配系统。另外,还有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统红娘服务的,如珍爱网。

中国婚恋网站盈利模式分析

中国婚恋网站市场现状。2008年初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在现有的2.1亿中国网民中,55%是年轻的未婚群体,单身网民超过一亿。

单身网民的庞大市场及大众对交友和婚恋的需求的增长促使了婚恋网站的出现。世纪佳缘网创始人龚海燕说:“中国处于一个城市化的进程当中,通过高等教育、人才流动等方式,很多人从农村或者小城镇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在这种环境下,没有父母、亲戚为他们张罗对象,同事之间又因为竞争关系,不太愿意去过问别人的隐私。这使得婚恋网站拥有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2009年12月28日,由中国最大的严肃婚恋网站世纪佳缘联合新浪网、MSN正式《2009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对当下中国未婚男女婚恋观进行全面披露。根据调查显示,网络具有的方便性、精准性使得七成被调查者选择通过网络寻找婚恋对象,其中专业严肃的婚恋网站最受欢迎,八成网友表示只要收费合理愿意为有价值的网络婚恋服务付费。

另据艾瑞资讯于2007年3月公布的调查显示,有七成人愿意为网上交友买单,这为婚恋网站通过会员收费获得盈利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艾瑞市场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还显示,2009年整个婚恋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内将膨胀至100亿元,表明婚恋服务行情的井喷趋势还会维持较长时间,婚恋网站已经成为发展的重点。

尽管发展前景乐观,但目前中国的婚恋网站依然普遍还处于烧钱赚人气、缺乏有效盈利模式的阶段。巨大的市场需求并没让中国的婚恋网站尝到多大甜头,在四大主要的婚恋网站中,除了嫁我网自称其月收入已达到145万,其它三家网站均没有盈利。它们程度不同地受到“两极分化”的困扰:虽然用户资源多、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难以将用户资源转化为网站收入。

我国婚恋交友网站主要盈利模式。目前中国婚恋网站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见表2):

收取会员费用。通过会员收费在欧美国家已是主流,但中国网络交友尚处在发展阶段。如何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增加用户“黏性”是各交友运营商考虑重点。此外,由于网络支付中的小额支付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用户缴费意愿。

无线增值服务。面对中国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以及随着3G应用为中国无线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巨大市场潜力吸引众多交友运营商的加入。其中以嫁我网表现较为优秀,凭借彩信玫瑰、彩信飞吻和鸿雁传书等产品的不断推出,无线增值业务已经成为该公司重要收入来源。

线下活动。目前中国多数交友网站线下活动是采用收费模式,用户对于线下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成功举办各线下活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员对网站品牌认知度的提升,但由于线下活动涉及场地等费用,且对会员收取的费用有限,使整体收益一般。

网络广告。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最新推出的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iUserTracker的2007年数据显示,婚恋交友用户在大专及以上占74.2%,且年龄在25岁以上用户占61.9%,该部分用户大都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上班族”,且追求时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婚恋交友用户相对于全体网民更显高端,广告投放价值明显,网络广告盈利之路已成为必然。

我国婚恋网站盈利瓶颈

高昂的推广成本:烧钱局面。尼尔森公布的《2008年8月份中国网络广告市场研究》显示,仅2008年8月份,世纪佳缘在网络广告上投入就达到5100万人民币,排在伊利前而居网络广告投放的第二位。此前,世纪佳缘曾经以900万人民币获得了MSN婚恋频道的经营权,嫁我网则以800万人民币的代价与搜狐达成交友网站的合作。

免费文化盛行,用户不习惯付费。一方面,在网络经济中,网络产品或服务多为经验产品,不经使用无法判断其质量的高低和性能的好坏。因此,为了迅速引起人们的兴趣,继而锁定客户,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或服务,以达到“赢者通吃”的目的,厂商有必要在新产品问世时暂时免费,待占领市场后再行收费。

新兴事物,没有被广泛接受。婚恋网站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几年时间,说到底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它所提供的网上婚介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匹配的精确度(成功率),网络信息安全等。许多注册会员还对其持有一种观望态度,还没有对网络婚介产生完全的粘度和信任感。

付费服务难以形成吸引力。婚恋网站的付费服务尽管名目繁多,但实质内容相似并且没有量体裁衣。比如提高用户信息的关注度(如光明榜,明星会员)对于东方内敛个性的中国人来说是否具有很大吸引力还值得考虑;由网站提供推荐或操办约会(如爱情顾问,相亲服务)是否能得到如今更讲究个性和自由需求的人群的欢迎,有的人可能会介意将一些隐私告诉一个陌生的顾问,而这也将影响推荐的准确性;另外,婚恋网站推出的高价服务必定只能面对极少部分人群而拒绝了大量潜在用户。

婚恋网站盈利模式突围

婚恋网站推SNS增加互动性。为了扭转目前发展瓶颈,百合网正在考虑在网站中加入SNS互动交流方式,不过百合网公关部负责人表示:“由于百合网强调严肃婚恋,与开心网、人人网还不太一样,所以说即使加入SNS,也会有更多的考虑和设计”。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通过SNS、游戏等交流方式,一方面更好地实现了用户之间互动。另一方面,如果双方都有交流的意愿,应该也会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提供更详尽的真实资料,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交友网站资料真实性不足的问题。如此一来,交友婚恋网站在组织线下活动中,交友的成功率相信也会提高,只要效率提升,相信盈利也会提升。交友婚恋类网站仍然受到SNS网站巨大的挑战,在未来一到两年新兴SNS网站排挤婚恋交友网站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开发更多基于会员需求的付费服务。由于当前很多付费服务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足以吸引会员购买,所以盈利能力薄弱。对会员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线上或线下付费产品,是当下婚恋网站增加创收的一大途径。

网络广告形式创新。植入式广告的引入,如在一些虚拟礼品上,巧妙做品牌广告。由于婚恋网站的会员资源庞大,消费能力较强,在网站上投放有针对性的广告,如相关婚庆产品、旅游、餐饮、酒店等广告,会有一定的渗透性。

线下——广告赞助费等。赞助费来自于与传统企业的良性互动。婚恋网站在举办一些影响较大的线下交友活动时,可以争取与传统企业,比如运输,餐饮,旅游,摄影等合作并得到它们的赞助,比如冠名、提供它们的产品和服务等。同时可以推出无线增值服务、线下婚配服务、礼仪礼品等增值服务。

利用庞大会员资源,进行产业拓展。嫁我网和世纪佳缘目前都看好婚庆市场的拓展。因为婚恋网站上的会员目的很明确,就是找对象,一旦完成这个任务很多会员就会马上离开,具有一次性的特征。对于这部分成功会员,如何继续留住他们,继续做他们的生意,这是婚恋网站盈利渠道拓展的一个课题。世纪佳缘打算提供一个第三方婚庆中介平台,使线下传统与结婚服务相关的产业全部上线,牵线搭桥让更多婚庆产业公司在婚介平台投放广告,同时给会员提供更好的折扣服务,世纪佳缘则以分成的形式受益。

婚恋网站作为SNS网站最具发展前景的网站形式,庞大的网络用户市场将成为婚恋网站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在中国婚恋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现身市场时,其盈利模式也备受关注。如何在中国互联网长期形成的免费文化中获取利润,在学习国外婚恋网站管理、盈利模式的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网站发展现状,及相关网络文化特征,深入了解用户特征及文化背景,多方探求盈利渠道,以突破婚恋网站盈利瓶颈。

第8篇

关键词:生源质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目前全国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0所,江苏省有15所,占全国的7.5%,专业涉及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建筑工程、工艺美术、食品、农林、畜牧等行业。

近年来,国家示范(骨干)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1]

但从2009年开始,高职院校普遍遭遇了生源危机。受全国和各省高考人数急剧下降的影响,各省高职院校招生投档线普遍下降。江苏省14所(另一所为艺术类院校,以下同)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招生投档线也逐年下降,部分院校文理科投档线甚至达剑省控线。

一、高职院校生源现状分析

1.全国生源情况分析

(1) 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中国教育在线的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高学报名人数下降至915万人左右,是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与2008年最高峰时的报考人数相比,已经减少了约140万人。[2]

(2) 高考录取率逐年攀升。高校录取人数从2008年的近600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近685万人;高考录取比例也呈现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录取率从2008年的57%跃升至2012年的75%以上。[3]

(3) 各省高职院校投档线普遍下降。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各地普遍出现厂较大的生源缺口,给高校的生存带来了较大挑战。生源缺口主要集中在高职(专科)批次,专科分数线一降再降,还是出现了大批高职计划未完成的情况。[5]

(4) 出国潮的冲击。从2007年开始,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连续4年保持了20%的高速增长,2012年出国留学人数已达41万人,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预计49万人。[6]

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和出国留学、弃考人数的此消彼长,受冲击最大的当属那些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生源减少令一些学校生源枯竭,面临生死存亡。生源减少让部分高职院校难以为继,低层次、无特色学校首当其冲。

2.江苏省生源情况分析

(1) 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中国教育在线数据库显示,2012年江苏省共有47.4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是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持续下降,与2009年最高峰时的报考人数相比,已经减少了近8万人。[7]

(2) 高考录取率稳步增长。高考录取比例也呈现大幅度的上升趋势,江苏省高考录取率由2010年80%[8],跃升至2012年的84.7%。[9]

(3) 高职投档线大幅度下降。江苏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职投档线逐年下降,下降幅度逐年加大。从2009年的248分(当年文理不分科)下降到2012年的理科180分、文科170分。江苏省“2008高考方案”的总分为480分,2009年248分的投档线折合百分制约为52分,没有达到及格线;2012年理科180分的投档线折合百分制约为38分,文科170分的投档线折合百分制约为35分,离及格线更远。[10]

二、江苏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投档线分析

1.南京的高职院校投档线稳居前列

南京市辖区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4所,专业涉及现代制造业、化工业、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等,这4所院校的投档线不论文理科2012年都稳居14所(一所艺术类院校另外分析,以下同。)院校前4名。

2.民办与纺织、食品、畜牧、农林类高职院校投档线普遍偏低

这部分高校有5所,分布于南通、淮安、镇江、苏州、泰州等城市。2011和2012这两年,这5所院校在14所院校中投档线排名都在最后,并且2012年理科投档线都下降到省控线180分。

3.传统的机械、信息、建筑、航运类高职院校投档线不温不火

这部分院校有5所,分布于无锡、常州、徐州、南通等城市。这些院校2012年文科投档线平均分比南京高校少54分,理科投档线平均分比南京高校少27分。

4.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投档线在省内排名并不占优

统计数据显示,不论文科还是理科,14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2012年在江苏省普通类高职院校投档线的排名前10名中只有5所院校进入,但文科投档线排在全省高职院校后10名的有5所,理科投档线排在全省高职院校后10名有2所。

5.一所艺术类骨干高职院校投档线逐年提高

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离职院校中有一所完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校。2009、2011、2012年这三年投档线持续走高,分别达到393分、418分、436分,连续三年名列前茅,投档线领跑其他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

三、生源下降对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有影响

1. 投档线偏低,造成学生素质下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从大众哲学视角看,素质是分数形成的物质前提,分数是对素质进行评量的数字化结果。[11]事实证明,分数较低的学生,其学习习惯也存在一定问题,诸如,旷课、迟到、早退、打架、吸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也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难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如果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偏低,毕业生很难达到培养目标和水平,就业率将大大降低。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和生存。

2. 生源数不足,造成办学经费减少,影响内涵建设投入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办学的成本由工资福利、商品和服务、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其他资本性支出等构成。[12]这些经费一般由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学费、社会和个人捐赠等构成,国家财政拨款的多少由学生数确定,学生数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就相应减少,学生学费也相应减少。由于体制原因,高职院校对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的依赖程度很高,一旦生源不足,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就锐减,办学经费就不足,各项开支就捉襟见肘,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更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3.投档线偏低,造成社会影响下降,院校辐射力度减弱

从教育学的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兼具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但如果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投档线偏低,甚至还有不考虑分数高低的所谓“注册”入学,这样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称为“高校”就有点勉强,对社会、家长、考生吸引力不高,在当地影响力有限,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四、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投档线持续走低的深层次原因

1.社会对高职院校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支持下,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规模上的迅速扩张,并借鉴本科“211工程院校”建设做法,高职院校也开展了类似于“211工程”院校建设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但其社会认可度仍然比较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众普遍认为本科院校才是真正的大学,对高职院校具有歧视心理。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容易就业,但由于社会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普遍偏低,因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层次相对较低。另外,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报考公务员的岗位也较少,尽管

2.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酬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职院校的发展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生产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分配偏低。江苏省2011年统计年鉴[14]披露了2011年19个行业平均工资排名,后五位的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工资为23586元)、住宿和餐饮业(工资为29433元)、建筑业(工资为34418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工资为34476元)、制造业(工资为37097元)等,这五个行业的工资均低于全省工资平均(45987元)水平,这五个行业基本涉及江苏省14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的相关专业。普通制造业、公共服务业的较低收入对离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伤害是致命的,它动摇了家长和考生报考高职院校的信心。麦克思调查数据也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工作半年后月收入平均为3051元,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人为2482元,这种差异无疑也降低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15]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格的人才,通过教育既掌握做事的本领,习得一技之长,又促进内心的丰富,学会做人的原则,是当今以人为本的世界职业教育的总趋势,而对合格人才的界定取决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肯定与认同。来自麦克思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就业质量折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职业吻合度低、离职率较高、工作换岗率较高等问题。[16]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凶主要是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内涵,过分强调就业,拼命加强技能培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某个职业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后劲。同时,由于生源质量下降,高职院校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缺乏教学热情的投人。到期末考试时,为了达到一定的及格率,教师往往提前通过复习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将考试内容透露给学生,这样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难以保证人才的质量。[17]

五、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思路

1.国家要建立淘汰制度,不能一次建设终身受益

2011年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全部通过验收,没有一所不合格被淘汰。从江苏省看,国家示范高职院校7所全部通过验收。但这7所高职院校有3所2012年投档线仅仅为省控线,学生的报考率、录取率、报到率都较非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建成这样的国家示范校科学性不够、可信度不高,示范引领作用的预期目的没有达到。造成集体通过的原因,主要是验收指标的不完备。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验收指标为学校的生师比、校外兼职比、企业捐赠、社会服务投入、双证率、就业率、对口率等指标。[18]这些指标中涉及第三方的指标不多,真正刚性的指标较少,都是院校自己可以建设,甚至造假就可以完成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应建立动态管理指标体系,在原有指标体系中增加当年投档分数线、招生计划完成率、新生报到率,这三个指标都是客观实际,可信度毋庸置疑,对任何高职院校都是公平的。每个高职院校的投档分数线教育考试院网站和新闻媒体都刊登,计划完成情况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和考试院在录取结束后就可以统计出来,新生报到情况在新生注册后教育厅学生处就可以统计出来。对连续两年投档分数线达到省控线的院校,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三年投档分数线达到省控线的院校,给予红牌警告,取消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称号,空余名额重新遴选。

2. 院校要坚持内涵发展,不能盲目跟风没有特色

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就是在同等的办学条件下,在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学生规模等方面基本满足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使学校的资源配置更优、人才培养质量更高、发展质量更好、核心竞争力更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众所周知,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办学层次、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和潜力所在。衡量一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要看专业的优势是否突出,有没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一所高职院校如果能够立足自身办学条件、办学优势,重视专业建设,着力打造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其专业建设水平就会远远高于同类、同等规模的院校,那也就标志着这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走在了前面。目前,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其中14所开办的专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生源构成与办学内涵、校名严重不符。不论以工科为主的院校,还是以信息、建筑、农林畜牧、食品、纺织、经贸、化工为主的院校,现代制造业的专业都占据学校在校生人数的1/3,个别院校达到l/2,甚至更多。唯一一所艺术类院校却能够坚持特色,没有盲目跟风开办社会上认为的热门专业,其他的投档线每年攀升,生源质量较好,社会认可度较高,这样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才科学。在当前形势下,江苏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要痛下决心,调整专业设置,校名与专业设置要一致,坚持特色,不再盲目跟风,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国家要加大经费投入,不能盲目依赖招生收费

生源下降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现象已经凸显,未来几年高职院校在校生数肯定会持续下降。但“招不到学生,国家就不给钱”,[19]这种现象如果不改变,招生服务于计划而非服务于质量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改观。国家和省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强宏观调控,重新核定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规模、招生人数。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招生计划每年要减少10%-20%,三年后在校生数为现在的70%,另一方面国家和省要加大生均拨款,每年生均拨款要增加20%,同时继续设立专项经费,奖励建设成效突出的高职院校。这样生源质量才能提高,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才有意义,社会认可度才能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步人快车道。

4. 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招生要单独划线,不能一降到底没有底线

生源下降,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得不降低录取分数。有的高等职业学校降到总分100分、80分录满为止,这意味着高考5门课程平均每门成绩20 30分的学生都可以上大专。[20]广东政协委员、广州大学教授杨木壮建议高考要设“最低录取分数线”。[21]江苏省在高考录取时要改革现有的录取模式,在录取批次中增设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录取批次。在本一、本二录取结束后,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录取批次开始填报志愿,而后是本三和其他高职高专批次。根据江苏省高考科目、分数情况,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最低控制线分数不得低于当年本二填报最低控制线分数的80%。

参考文献:

[1] 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EB/OL].http://.cn/

[2] [3] [4] [5] [7] 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 [EB/OL].http:///

[6] 2012年中国留学生人数有望达到41万 [EB/OL].http://.cn/

[8] 江苏2010年高考录取率逼高教改革再发力 [EB/OL].http:///

[9] 2012江苏高考录取率再创历史新高 [EB/OL].http:///

[10] 江苏教育考试院 [EB/OL].http://

[11] 龙宝新.分数就是素质 [J].基础教育,2010,(2).

[12] 王良驹.成本性态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控制探微[J].教育财会研究,2010,(2).

[13] 上海公务员招考 [EB/OL].http://.cn/

[14] 江苏2011年19行业平均工资排名 [N].扬子晚报,2012-12-12.

[15]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12.

[16] 高职教育应走出“制器”时代 [N].中国教育报,2012-12-12

[17] 崔金赋,实现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有关思考 [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2).

[18]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综合评价排名 [EB/OL].http://.cn/

第9篇

关键词:跨国企业;资源配置;资源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3)08-0077-15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和市场竞争格局。伴随对外开放而来的经济规模及其扩张速度、内外部体制改革推动中国释放出举世瞩目的经济活力。2013年1月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告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核实为47.3万亿元。十年来(2002~2011)经济实现年均增长10.7%,经济总量继2010年以来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7%,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如此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强劲的增长速度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目前全球500强企业几乎悉数进入中国市场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早在2008年,仅占全国企业数3%的外商投资企业就已经创造全国29.7%的工业产值、21%的税收、55.3%的出口,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然而,2008年下半年以来欧美经济以及全球经济受到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继发于欧洲的债务危机的严重冲击,日益市场化、工业化和国际化的中国市场也不例外。在各国普遍推出大规模市场需求刺激计划应对金融危机却屡遭挫折、难以复苏以及普遍关注环境社会问题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远目标尤受关注。值此时机,志在长远发展的在华跨国企业开始回应中国市场新形势和新诉求,重新反思和评估自身母国优势和战略在华的有效性,并采用新的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资源协调。

一、中国市场新形势

(一)更加苛刻的市场竞争要求

伴随着我国巨大市场潜力的逐渐释放,我国的市场竞争要求却更加苛刻。在海外市场上,我国的商品出口面临层出不穷的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不管其中带有多少政治上的博弈和考虑,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和劳工标准方面的广泛应用凸显出国际市场需求的苛刻性。在国内,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低水平的市场供求平衡日益难以维持下去。建国5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40多倍。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计,我国环境污染损失约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近年来全国范围日益突出的雾霾天气、不断爆发的水资源污染问题等等时刻敲打着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及相应的企业发展模式。

由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不得不逐渐从经济增长转变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来。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自主创新以及新型城镇化等策略的提出就反映了这种重要的趋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产和食品安全、通过并购促进产业整合更加受到中国市场的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环境日益改善,产品服务质量的监测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反垄断法已经颁布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增添了以前相关法律所没有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内容。

另外,中国具有悠久、深邃、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开发中国市场吸引力必然面临不少文化层面“软性陷阱”的重重挑战。我国人均GDP从2002年的1135美元增长到2011年5432美元。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达到51.3%,2002~2011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2倍,2011京、沪、粤、浙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而且随着全国更加统一的13亿人口大市场的逐渐形成,未来10~20年内还将出现大量富裕人口,其生活水平和品位的提高将为世界提供巨大的却又要求更高的商机。这些高端消费者一边对品牌的选择有了更多、更成熟的主张和意识,另一方面其不少财富却来得过于容易、灰彩较重,难免不被社会上升到道德层面去加以审视、议论甚至批判。这反映出我国国内市场竞争要求更加挑剔和苛刻的趋势,高度重视和回应这种趋势的企业才可能持续受到市场的青睐。

(二)来自本土竞争的现实挑战

来自国际同行的外来竞争日益加剧。通过30多年的外资引进,我国已经多年成为全球第二大、新兴市场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到2009年,中国连续18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2年10月24日的全球投资监测报告披露,2012上半年中国吸收外资超过美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外商投资目的地。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都在四万个左右,在华跨国企业必然面临国际同行日益增强的竞争压力。

来自本土企业的竞争也在加剧。在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眼中,应对本地竞争者似乎根本不成问题。例如,麦肯锡公司2009年6月下旬进行的一个全球性调查表明,世界跨国公司中77%的高管认为,中国企业竞争力主要源于低生产成本,并且相当大比例的跨国公司认为中国企业还是“一个无力的竞争对手”。如今善于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本地竞争者逐渐从弱势地位发展到足以挑战外来跨国企业。中国科技部已经提出在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GDP的2.2%,到2020年实现占GDP2.5%的目标。据中国科技部2012年10月15日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8610亿元人民币,增幅21.9%,与科技投人大幅增加相对应的中国科研产出亦大幅增长,其中仅发明专利授权量一项就达到17.2万件,增长27.4%,居世界第三位。2011年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表示,中国目前已跃居世界第四大国际专利申请国。其中中兴通讯、华为公司分别位居国际专利申请总量第二位和第四位。除此之外,我国的rr产业、啤酒行业、移动电话制造业以及洗涤剂生产业等领域的外来跨国企业也不得不正视来自本土竞争者的现实挑战。市场调研公司Dell,Oro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第三季度止,华为在全球移动设备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08年同期的11%上升到了20%左右,成为电信市场第二大移动设备商。渠道方面,在华跨国企业还不得不与全国性的渠道商(苏宁、国美等)、渠道下沉的大型制造商以及扎根当地灵活性强的区域性连锁企业等多方力量竞争。

(三)对外开放政策大幅度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张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对外开放政策将面临大幅度调整。首先,引进外资弥补发展资金和发展技术缺口的理论基础已经消失。30年来我国国内储蓄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早在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就达17.3万亿元,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高达2.399万亿美元。而随着国内大量本土企业日益壮大以及金融危机过程中西方跨国企业诸多问题的出现,国内对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做法也日益谨慎。其次,利用外资的一些问题日益引人关注(钟伟,2002)。例如,外资过于集中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过度依赖外资——西方跨国企业控制着家电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核心技术,外资企业完成我国88%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74%的机电产品出口。大型跨国企业在华全面展开系统化投资,针对我国行业、地区龙头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的并购投资日益频繁,针对中国企业的“专利斩首”频频出现,市场垄断、产业安全以及品牌保护、人员安置等问题突出。一些跨国企业还将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多的企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进中国,在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造纸和化工六大高耗能产业投资的比重持续增长,成为中国污染问题的一大诱因。另外,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行贿事件不断曝光,也日益引起我国上下的关注。在该背景下,绿色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外资政策将转向如何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由此,提高外资质量和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为今后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向(崔凡,2007)。我国将进一步推动利用外资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将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弥补资金、外汇切实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来。更加注重市场公平、国家经济安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同时,对“走出去”的关注度与政策支持力度也将与日俱增。这对那些不符合政策导向的外资企业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四)国际市场持续萧条带来挑战

国际市场持续萧条给在华外向型跨国公司带来严峻的挑战。早在1987~2006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就高速扩张,商品出口、服务出口、商品进口、服务进口分别年均扩张18%、17%、17%、22%,贸易依存度已经高达70%以上。而且外资企业进出口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带动因素。例如,1986~2007年,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当年贸易总额的比重从4.0%增加到57.7%。其中外资企业出口额比重由5.8%提高到57.1%。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进出口总额的50%以上都由外资企业创造。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但六成来自外资控股企业。而且中国出口的机电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大多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所生产。但是就在2008年11月、12月,由于欧美国际市场的萧条,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中国进出口连续两月同比下降,在华外资企业的国际贸易也面临出口增长停滞、部分企业关闭甚至破产的考验。直到2011年9月初,欧美经济不仅迟迟没有复苏,而且仍然面临二次衰退的巨大挑战,全球经济还面临震动状态下的滞胀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将逐渐改变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做法,将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多转向内需市场的开发。随着我国区域性发展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在华跨国企业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消费政策日趋完善、居民消费能力逐步提升,在华跨国企业面临更加庞大的市场潜力。事实也表明,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35.3%提升到39.4%。2011年和2012年前9个月,内需的拉动作用已经超过105%,其中消费拉动的作用已超过投资(消费占55%,投资占50.5%)。面对这种转变所需要的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蜂拥而入的跨国企业必须在嵌入当地的本土化市场洞察力、预见力、创新力等方面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

二、跨国企业在华面临“价值陷阱”

不少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总是对通过向华转移母国既有的竞争优势获取巨额收益寄予厚望,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市场新形势下这种厚望面临着尴尬的“价值陷阱”。

(一)转移母国优势被寄予厚望

初期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无不具有可资利用、当地企业非常稀缺的明显的母国优势。这些母国优势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关于特定产业的技术、诀窍、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确保一条强大有效的一体化的价值链管理能力——例如,营销、品牌塑造、财务管理和信息技术管理。母国优势反映了特定区位(母国)的比较优势。区位优势意味着在某些全球最佳地点从事某项价值创造和实现活动而拥有明显的经济优势。例如,在日本的汽车和家用电器生产,在美国的化工、医药、生物制药、金融服务、信息技术产业。同时,一些最出色的产品来自最出色的企业才干。例如丰田汽车生产能力——出色的生产和原材料管理保证了高品质、优质设计和低廉的价格,P&G的开发和营销知名消费产品的能力。当然,这些出色的才干及其创造的产品可替代性越低,全球扩展的获益潜力也就越大。转移母国优势中的核心能力是跨国企业获取全球扩展收益的重要手段(Bartlett and Ghoshal,1998)。中国市场及其变革确实也为此提供了大量商机。许多跨国企业紧盯中国市场,期望通过激进的资源承诺取得在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和利润方面的爆炸性增长。普华永道2013年对全球各大洲不同国家及企业227位CEO的调查显示,中国仍是全球投资的首要目的地。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受访跨国企业中70%以上计划在未来5年内增加其在华的投资规模。例如,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决定从2012到2015年将在中国陆续投放10款以上的新车型和全新改款车型,到2015年销量要较2011年翻番。在奥美,中国客户带来收入已占45%-55%,中国现在是奥美在美国、英国之后全球排名第三大的市场。在陶氏,2011年中国区收入占到陶氏全球收入的7%,中国是仅次于美国本土和德国的全球第三大市场,计划通过加大投资将陶氏中国市场收入从2011年的45亿美元提升到2015年的70~80亿美元。

(二)“价值陷阱”致使厚望落空

在面临越来越多本土国内外竞争、更加苛刻的市场竞争要求、外资外贸政策大幅度调整以及国际市场持续萧条、内需市场更加重要的背景下,很多跨国企业如同沙漠里失望的寻宝者,明知下面蕴藏着巨大宝藏,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却收获寥寥。这就是很多跨国企业在华遭受到的“价值陷阱”。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很多公司的初期成功往往建立在母国和中国大城市最富裕消费者的基础之上,随后它们指望拷贝同样的模式普遍适用于中国这样的新的地区、新的消费人群(普拉哈拉德等,2004)。中国固然是一个充满潜力并富有活力的市场,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契合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其中的陷阱也会很多。例如百思买、万得城等外资家电零售商在华通过现金买断获得整个卖场的主导权(并控制售后服务的定价权和收益权)的模式就面临“水土不服”的困境。这样一来,企业投入资源的期望与实际获得的收益严重不配。例如,根据《环球企业家》2003年4月30日的分析,大多数跨国企业从中国获得的收益占其全球收益的比重还仅仅在1%~5%之间,远远低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地位和它们自己对这个市场的期望。

(三)突破“价值陷阱”障碍重重

生存合法性是任何公司能够长期获取利润的根本前提,而本土化经营才是谋取合法性生存的基本手段。通过本地化经营建设本土化的竞争优势和能力才是发挥和增强母国优势突破“价值陷阱”的根本途径。不少在华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要想真正在华建立当地化的竞争能力和优势方面却面临不少障碍。

1.总体市场尚不成熟。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在快速推进,但是总体上还有许多市场尚不成熟。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基本方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目前来看,“效率优先”成绩非常出色,但是在眼下外需不振、内需待发的情况下我国在确保对经济持续增长十分重要的适度均等的收入分配及促进消费贡献方面却面临巨大挑战。2012年推出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报告称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国家之一,全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行业差距达到8倍,地域差距近3倍。整体来看,企业收入分配中给予劳方的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例如,根据国家发改委的一份调查报告,从1997~2007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之比从53.4%降至39.7%。于是很多“穷忙族”为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并没有相应比例地享受到工业化、城镇化、改革开放的成果。从增长速度上看,197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但是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仅年均实际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仅年均分别增长6.3%和5.9%。

由此,仍然多达10亿多的中国消费者只有基本需求支付能力,而且地区间消费者对产品存在多态需求,对于企业类消费者而言也是如此。一个庞大的、定价格外低廉而质量却可以接受的中低端市场不容小觑(Orit Gadiesh、Till Vestring.2006)。目前的经济减速、物价上涨以及打击腐败更是对此推波助澜。这个“够用就好”(Good-Enough)的市场冲击着跨国企业原本想将中国作为低成本加工中心或者向中国不断走向富裕的消费者销售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想法。这样一来,在华跨国企业不但要抵御快速变化的强劲的跨国竞争对手的规模和技术优势,还要同没有多大名气的中国本地企业进行价格和成本竞争。

2,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2013年1月22日在上海举办的“长三角区域化-的新红利2013企业与政府对话会”上,与会不少人士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红利”将成为推动该地区及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早在2008年,我国中央政府和江浙沪地方政府就开始通过合作交流政策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目前,覆盖该地区的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已经建立,一体化的高密度的快捷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工商行政领域统一的市场准入正在实施,统一的环境管理体系正在形成。尽管地区性的经济一体化似乎是如火如荼,但是因为诸如体制性的原因,依然存在的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做法使得开发尚不成熟的中国市场困难重重。例如,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质性推进就还存在相当多的障碍。在既有政绩考核体制下地方利益难以协调;缺乏统一规划和法规;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统一行政协调;地理距离依然存在;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发展条件还很不平衡等。随着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江苏无锡、上海、浙江嘉兴之间就在物联网问题上出现近距离激烈竞争。这将给上海服务业向周边扩张和提升辐射力带来极大挑战。

其实即使是在上海市内,竞争性的区域规划也遍地开花,区域合作也面临困难。例如。近年来随着上海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业功能区建设,中心城区发展服务经济的意识不断增强,借势发展各种商业商务集聚区的热情高涨,中心城区商务区出现多元化发展布局态势。然而,各区县仍按“摊大饼”的传统理念对区域内商务区进行外延拓展,导致整个中心城区商务区体系缺乏层次性,相互间缺乏有效互动,并出现了形态相似、功能雷同和同质竞争等问题。

于是,这些障碍会使得大幅度沉淀资源的在华跨国企业难以通过协调获取规模经济和分摊高昂的固定成本。尽管中国政府前几年已经针对大陆市场经济秩序进行过专项治理和整顿,地方官员的交换也有望对此有所裨益,但是如果没有专门性的经济法规的制约,单靠行政性的措施和对策难以根本性地解决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问题。

3.仍显低效的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但是地区间的效率差异仍然很大,效率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不少地区缺乏发挥先进的营销和品牌塑造技能必不可少的高质量专业的本土市场研究机构;缺乏用以高效送达高品质产品、服务并且教育当地消费者理解产品、服务中的价值内涵的强大的分销渠道;缺乏高效确保关键投入所需要的强大的当地供应商;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建设快速但是管理滞后,物流成本高企,交通拥堵令人犯愁;不断膨胀、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因为地方保护主义和“最后一公里”而“肠梗阻”重重;效率低下的司法体系(政府干预、缺乏独立性);不完善的金融系统(间接融资比重长期畸高、直接融资体系仍很落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财务信息系统不完善:落后的内部控制系统和制度;以及亟需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等。以交通运输设施为例,除了民用航空航线里程年均增长10%(其中国际航线年均增长10.7%),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1985-2007年均增长12.2%,1978~2007年铁路营业里程仅年均增长1.4%,公路里程年均增长仅4.9%,管道输油(气)里程仅年均增长6.7%,远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扩张速度。中国欧盟商会2011年商业信息调查报告也声称,22%的在华欧盟企业正考虑将投资转向中国以外的市场,其中监管存在不确定性、追求成本更低及更有吸引力的新兴市场就是重要的具体原因。另外,不少跨国企业都认为提高透明度对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至关重要,不过近年来中国监管机构和政府的态度正在积极改变。

4.灵活性缺乏与成本上升。缺乏经营灵活性和成本上升同跨国企业全球一体化的竞争标准、高声誉度以及本地成本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联。例如在总体监管环境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司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执行更高的国际经营标准的公司短期内将导致相对于当地竞争对手的巨大劣势。针对中国的业务往往采取双重(母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汇报系统,但是在快速变革的中国市场上却更需要迅速及时的决策,显然,全球一体化经营以及子公司之间、母子公司之间的严格协调会阻碍决策的效率。例如,与灵活快速的本土企业相比,许多跨国企业的汇报层级至少要比对手多两层,而市场销售力量却远远弱于本土公司,很难到达省级中心城市以下的地区。

在本地成本方面,人口红利减少、土地租金上涨尤为关键。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绝对减少。截至2012年9月底,全国有18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9.4%,20个省份2012年度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普遍在14%左右。然而,2011年波士顿咨询集团就报告称,预计到2015年中美制造的产品的净劳动力成本水平将持平。而安永2012年9月25号《势在必行:提高中国生产率》报告也指出,中国生产率增长正趋于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从2001年至2007年的4.7%下降到2008年到2010年的2.8%。在土地租金方面,主要因为消费额增速比租金上涨的速度要慢,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商正计划放缓扩张步伐,家得宝打算关闭在中国的大型仓储超市,而乐购则将关掉4家业绩欠佳的门店。

三、跨国企业在华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协调

尽管跨国企业突破在华“价值陷阱”障碍重重,但在我国调整收入分配强化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统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及加强企业社会责任规制等措施作用下,在华跨国企业开始更加主动和乐观地未雨绸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战略远见,明确中国市场新诉求并在资源配置和资源协调思路和对策方面做出重大调整以培养出能尽快跳出“价值陷阱”并持续获利所需的敏捷、强悍、效率与耐心。

(一)明确中国市场新诉求

对于在华跨国企业而言,快速、大幅度变革的中国市场蕴藏着很多商业机会,但是诸多跨国企业却遭受难以突破的“价值陷阱”。这意味着在华跨国企业必须非常了解中国市场的最新进程、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对自身的新诉求并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和提高管理水平才有可能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回报。

尤其关键的是,在华跨国企业为了在中国新市场格局下更有效地生存和发展,开始转变竞争逻辑,将能力竞争尤其是本土化能力的竞争放在胜于市场份额竞争的地位之上,从通过价格竞争扩张市场份额转变到通过差异化增强获取溢价的能力(孙本芝,2004)。也就是说,即使是具有很强母国优势的跨国企业,也开始从利用母国优势转变到开发新优势(from advantages exploiting to advantages exploring),深刻理解当地投入市场、商品市场以及基础设施欠缺带来的制度“真空”。保持持续创新建设边际性的本土化能力以补充和利用现有的能力基础,这包括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和对冲风险的能力。例如Convergys公司能够将在北美、欧洲的计费、匹配融合项目成功地推展到中国之外整个亚太地区,但是因为成本结构的巨大差异,对于中国市场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同样,百思买买断经营在本土服务消费文化欠缺以及缺乏门店数量支撑的情况下很难促进销售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为此,在华外资企业需要配置更多的研发资源打造适合中国的商业模式。

当然对于外来跨国企业而言,这本身还是面临很大劣势,因为很难甚至不可能购买到对当地消费者的理解,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常互动(当地嵌入)也不是简单的市场交易的过程,而是要准备耗费大量的时间。这种嵌入在于端正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注重自身文化价值观的输出、品牌文化的传播以及品牌形象的塑造,而不在于热衷产品和技术层面的竞争以及对所谓的“理想生活生产方式”的程式化说教。

(二)推进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协调

早在2008年3月,上海美国商会联合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对66家在华经营的外商独资和外商合资制造型企业的《2007~2008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报告就显示,将中国作为其全球供应链中一环的外资公司远比那些将中国视为廉价劳动力市场和资源市场的公司成功得多。报告建议在华外资制造企业超越以上传统观点。重新定位“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网络中的角色。深刻认识到中国正逐渐成为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孕育基地之一。由此,在华跨国公司开始高度重视回应中国市场新诉求,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基础、加强资源协调为导向,在研发、企业、品牌和管理等方面夯实本土化的资源和实力,力求尽早摆脱在华“价值陷阱”带来的困境。

1.优化资源配置为基础。

(1)实行“两条腿”走路。以前,跨国企业眼中的中国不是用于采购的制造基地就是用于开发的销售市场,如今这策略有所调整。一方面,纵向投资方面生产基地规模国际化以充分发挥中国市场的供应潜力。例如,中国是GE医疗设备集团全球第三大市场和最重要的制造基地,7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它们投资2600万美元兴建一个新的工业园,并将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再提高两倍。另一方面,将采购和销售相结合,发挥横向投资效应。例如,IBM在过去50多年时间里一直在亚洲采购物资,但采购主要满足的是其硬件制造业务的需求;现在该公司希望扩大在亚洲的采购范围,增加对软件产品及其规模居全球第一的服务部门的供应。有研究发现(李平,2008),在华同时进行采购及销售的外资公司平均利润率为29.6%,远高于仅在华采购或者仅向华销售的外资公司平均利润率(17.8%)。

(2)实施“大脑”工程。两条腿走路需要更多来自总部及其延伸的资源支持。随着规模扩大和投资重心的转移,跨国企业纷纷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协调、整合和管理在华业务。地区总部是母国总部在海外延伸,也应是所在地区的“大脑”。《财富》杂志的一项早期调查显示,92%的跨国企业计划在华设立地区总部。截至2012年10月底,上海已累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97家、投资性公司261家和研发中心350家。

同时,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的职能定位也在转换。过去绝大多数跨国企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只是扮演政府关系、法律和投资服务等角色,现在需要承担起开发市场和在华采购两项战略任务。一些跨国企业的中国区总裁已经开始召集跨部门会议,参与业务部门的战略制订、人事安排甚至并购行动。例如英特尔总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国工作委员会,全球CEO可能一年要来两次,听取业绩汇报。借助地区总部,在沪跨国企业日益走出褊狭的技术竞争和小区域竞争,意图通过网络化协调形成跨地区的产业链(网)竞争优势。

(3)扩张市场范围。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正在改变。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取得很大进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长期形成的“东快西慢”的区域增长格局已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东部省份经济多以一位数增长、中西部省份两位数增长的新现象。于是。在华跨国企业的经营已经从第一阶段的投资为主转变到以市场为主(王钦,2003)。在以市场为主的阶段,跨国企业还在不断下沉市场重心以扩张市场覆盖范围。体现在:从高端“利基市场”到中低端主流市场;从发达的沿海地带到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布局相关新兴产业);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大城市到二线、三线城市。例如,日本政府2009年11月在《通商白皮书》中提出要改变依赖向欧美出口的贸易结构,强调要开拓面向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市场。宝马公司开始在华推出终端的A、B型轿车。制造业吸收外资向中西部转移成大势所趋。2011年2月17日商务部在例行会上称,1月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5.1亿美元,同比增长81.1%,增速远高于东中部地区。对要素成本敏感的外资生产经营活动纷纷向中西部转移。服务业吸收外资的规模快速扩大。2011年1月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9亿美元,同比增长31.8%,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6.8%。二、三线城市备受青睐。美国商会2010年4月上旬在北京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显示,近80%的美国在华企业计划在2010年增加对中国市场投资,大部分在华美企已把目光锁定中国二、三线城市。28%的美国企业计划在2010年完成在华拓展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的目标。2010年11月奥美整合行销传播集团与西南地区整合营销机构成都阿佩克思“联姻”,携手设立合资公司,成都成为奥美进军二三线城市的首站。显然,外资企业在华市场的下沉将给本土的中端品牌带来双重挤压,例如李宁、安踏、匹克、中国动向、特步等本土运动品牌在国际运动大牌耐克和阿迪达斯的这种挤压下存货高企、举步维艰。根据2012年年报统计,这五大国产运动品牌关店总数接近5000家。

(4)创新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一些跨国企业开始打破复杂矩阵管理系统束缚。建立以中国市场为主的目标管理系统和跨部门协调机制以增强在华业务反应的速度和有效性。例如,三星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对中国市场的多样性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各事业部纷纷在中国建厂,设立了遍及中国的销售网络,产品范围包罗万象,然而几乎整个90年代,三星在中国的业务均出现巨额亏损。亚洲金融危机后。三星逐步认识到公司的资源有限,确立了效率化、集中化原则。公司开始加强三星投资中国总部的地位,关停并转一批工厂,从“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竞争力、在华投放一流产品,正确规划、细分市场,树立数字品牌新形象”等方面人手,使三星重获生机,1999年以来三星在华所有12个法人都实现扭亏。到2012年,三星电子大中华区销售额达到143亿美元,同比增长51%,三星电子在手机、显示器、平板电脑、电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冰箱、多功能打印机等产品进入前三名。其中,在中国市场售出3006万部智能手机,销量增长近2倍,市场份额较2011年提高5.3个百分点至17.7%,首次登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榜首。2011年4月,奥美集团宣布在奥美纽约总部成立中国业务部,并任命《中国日报》美国公司前副总裁和前总经理曹青出任奥美中国业务部副总裁。本田今后将变革事业运营体制,进一步扎根中国。本田将专门针对中国研发车型,并探讨成立本田中国设计中心。

(5)推进人员本土化。外资背景、彻底本土化成为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在华成功获取当地知识的关键。其中研发和管理人员本土化主要源于本土存在大量廉价而能干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的人口绝对数位居世界首位。中国、美国和欧盟三巨头各约占全球研究人员数量的20%,远远超过了日本的10%、俄罗斯的7%和印度的2.2%(周立群、李伟华、李京晓,2012)。研发人员本土化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只有200多家。根据2006年12月11日北京社科院的《2006~2007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截至2005年,跨国企业在京设立的各种形式的研发中心有239家。累计已有170家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上海。而到2009年下半年就已超过1000家。研发人员本土化不仅利于降低成本,还有利于增强产品和服务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可能性和提升进入市场的速度,又有助于跨国企业与中国同行和政府官员建立关系。例如,卡特彼勒早在2003年就在徐州建立设计中心用于产品改进。2005年就在青岛建立研发中心用于在中国的产品和流程开发。为给在华及亚太地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公司还将加强在华研发力量,建立卓越技术中心,提高技术支持力度。

管理人员本土化方面。打造本土化的领导管理团队是在华跨国企业本土化的重要内涵。例如在英特尔(中国),除了总裁之外,几乎百分之百本土化。GE公司9000多名员工中,只有20多个西方人。管理人员本土化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还有利于提升本土管理的有效性和水平,从而利于改善与当地政府及其社区的关系。如今,在华跨国企业从产品概念、包装设计到营销策划针对中国消费者采取越来越多本土化的“亲善”举动,从而将自己从某种外部嵌入元素,转变成为嵌入本地并与本地社会系统高度共振的融合力量(往往需要经常放弃自己的经典和核心做法)。比如,2010年新茶上市的时候,星巴克就开始卖起包括碧螺春在内的九款原叶茶品。可口可乐开始采用穿肚兜的中国娃娃做外瓶包装,宝洁频频举牌争夺央视标王,吉列效仿蒙牛冠名电视平民选秀活动。

2.加强资源协调为导向。

(1)驱动产业整合。驱动产业整合的直接初衷主要在于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本土化的经营成本。这反映在两个方面。在内部驱动方面已经出现独资化浪潮。早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特别是在近年内,在华跨国企业的直接投资就体现出合资企业独资化、新增投资独资化的新动向(薛求知、侯仕军,2005)。例如,早在2001年,中国宝洁就在与广州肥皂厂的合资中就频频增资扩股,显示出独资化的倾向。2011年8月下旬,一汽大众开始大规模地清理北上广深等30多个城市的二级经销商网络,计划筹建自己的物流和销售渠道,这可能意味着跨国车企在华发展进入全面收权的阶段,中方企业正有逐渐沦为跨国车企代工厂的境地。

在外部驱动方面,主要通过收购国有企业促进中国的产业整合。例如,杜邦同时有6到7个本土团队在全国寻找谈判合适的收购目标。根据瑞银华宝的数据,在2003年总额为510亿美元的对华投资中,用于购买中国国内资产的外资就占到1/5。在外部收购方面,跨国企业往往非常强调三个“必须”的硬性标准即“必须控股、必须是龙头企业、必须年投资收益率达到15%以上”,这给我国的反垄断工作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湛柏明,2004)。同时,并购总会承袭以前遗留下来的流程、员工观念和制造方法,混乱无序的竞争和业务环境,工厂里的浪费现象,低效率的分销网络,缺乏严格管理的采购流程,毫无新意的市场研究等都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2)完善分销渠道。在中国零售业放松管制的情况下,一些跨国企业开始通过新建或者并购直接介入分销和零售领域完善自己的分销渠道以提高市场沟通和反应的有效性。例如,佳能早在2002年底开始调查整个中国的道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状况,并在全国选择大约40个配送地,增设仓库和配送中心。2011年年底,百胜与中石化签署全国合作框架协议,百胜将通过中石化位于全国的3万多座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物业开设餐厅,预计5年内,餐厅数量将达到50家。2012年5月9日,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与苏宁电器在南京签署全国策略联盟合作协议,百胜集团将在苏宁遍布全国的商业物业内开设肯德基等品牌餐厅,并制定未来5年开设150家的战略目标,联手打造“购物一餐饮生活圈”商业模式。一些著名的跨国食品饮料企业也在积极介入中国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意在大力延伸市场辐射范围。

(3)强化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源于中国本土企业强大的制造和学习能力给在华老牌跨国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彩电、手机、电脑和电信设备等领域涌现出更多令跨国企业坐卧不安的竞争对手。跨国企业一方面向中国等地转移生产和研发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专利布局和营造控制地位。一些跨国企业通过抢注加快在华专利布局,通用电气、松下和IBM等企业建立起专门的知识产权维护机构。针对中国日益崛起产业的著名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屡见不鲜。再一方面,将竞争的焦点从制造和技术环节提升到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领域,采取“专利屠宰运动”赢取改变竞争模式的领先地位。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优势企业(联盟)针对中国企业启动了一系列以专利、商业秘密法律诉讼为主要形式的“专利屠宰”运动。例如,根据《知识产权报》2009年9月1日的报道,联想2009年1月1日至7月20日卷入9起美国专利诉讼,占其历史上在美卷入全部专利案件的36%:华为公司2009年1月1日至7月15日卷入2起美国专利诉讼,占华为历史上在美卷入全部专利案件的66%;中兴通讯2009年1月1日至7月15日卷入3起美国专利诉讼,占其历史上在美卷入全部专利案件的75%。

(4)聚焦降低成本。聚焦成本降低以适应我国总体人均国民收入仍然难以支付高额溢价以及欧美市场萧条的现实。例如,按照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2006年10月9日所提供的数据,2005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1703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1,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居全球110位。尽管低工资水平和机制会带来成本优势,但是又不可避免地会压制自己和行业未来的市场空间。同时,社会进步背景下廉价劳动力的持续性面临挑战,富士康事件以及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困扰就是例证。如今即使是在作为世界廉价优质劳力最大供应地的中国,各省市也开始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国内外工会机构开始联手在国际范围内向跨国企业争取权益以“削弱跨国公司对全球的压榨”。

因此,在新形势下一些跨国企业开始采取新的成本逻辑聚焦于大幅度降低成本,主要体现在转向通过加强资源协调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尤其是近年来低端制造业加速向外转移。例如2012年由广东转移到中国境外的投资项目以纺织服装和鞋帽等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耐克等国际大企业也将部分代工业务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等地。

另外,受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欧美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国内产业结构、探索实体经济重振之路,尤其是鼓励高端制造业留在国内或者从国外回流。例如,福特汽车公司就宣布准备在美国本土制造某些汽车零部件,在此之前他们则首选中国建新厂。上海美国商会2013年2月底的调查报告就指出,约有15%的美国企业称已经撤离或计划撤离在华生产。在母国货币走软、在华成本上升、欧洲企业越发关注品质并希望缩短供应链等因素的影响下,英国对离岸外包的兴趣也在降低,英国食品生产商Symington's 2013年就计划将面条生产基地从广州迁回英国本土。

(5)管理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本土优秀企业公民已经成为诸多知名跨国企业在华塑造最佳雇主和市场品牌以及获取商业利益的重要手段。早在2008年2月,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就一项调查称,近年来中国公众更为重视跨国公司实质性、长效性竞争力(亲和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回馈社会的行为),日益反感跨国企业实施垄断、转移污染、肆意扩招或者裁员的行为。为反映和开发各种社会问题对企业的重要价值,一些跨国企业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将社会问题纳入企业战略之中。他们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不再是规避政府管制和社会批评的“救命稻草”,而成为一项塑造责任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行为。这种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不仅仅涉及减少排放或者投资于当地社区项目。还涉及将企业社会责任整合进入企业核心业务及其战略。例如,陶氏化学公司先后于2005年及2006年启动与国家环保总局以及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为期3年的合作项目,分别致力于支持在中国推广与发展清洁生产以及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两个项目在经济和环境方面都已取得极大效益。为展示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陶氏化学还在中国启动了其全球范围内的“人元素”品牌战略,旨在通过提高人们对于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关注。

(侯仕军电子邮箱:)

参考文献:

崔凡.2007.利用横向外资提高外资质量[J].国际贸易(1).

李平.2008.重新定位“中国制造”[J].21世纪商业评论(5).

普拉哈拉德等.2004.别了,公司帝国主义[J].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6).

孙本芝.2004.从OIL模式看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及我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1).

王钦.2003.跨国公司在华市场战略变迁——基于价值链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6).

薛求知,侯仕军。2005.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形式的新动向研究[J].国际商务(6).

湛柏明.2004.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发展的新趋势、深远影响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7).

钟伟.2002.利用外资变革前瞻:环境、途径和热点[J].国际经济合作(3).

周立群,李伟华,李京晓.2012.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特征与对策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1).

Bartlett and Ghoshal.1998.Managing Across Borders: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2nd edition)[M].Boston:HarvardBusiness School Press.

第10篇

关注民生,让百姓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是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政协组织关心的重要议题。为了深入了解xxx房地产市场起伏较大的原因,促进xxx房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按照20xx年xxx市政协总体工作安排,环资委就金融危机对我市房地产业的影响,向榆阳、神木、府谷等7个房地产市场较为完善的县区和市发改、房产、统计等8个相关部门及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征集相关资料,并在xxx城区进行了实地视察。为了切实搞好这次视察活动,视察前组织部分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召开座谈会,就视察路线、房产企业的确定、视察内容以及视察方法广泛征求意见。视察结束后,又召集xxx城区有代表性的房地产企业召开专题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现就有关xxx市房地产市场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住房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商品房为主、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辅“三位一体”的住房供应体系,基本解决了不同层次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得到完善。

20xx年至20xx年10月份,全市共建成商品房面积210.6万㎡,完成销售面积136.8万㎡,空置面积74.0万㎡,空置率为35.2%,其中20xx年1-10月份全市建成商品房面积49.1万㎡,销售27.2万㎡。

20xx年xxx市区商品房均价1646元/㎡,20xx年涨至2300元/㎡,20xx年更是涨至高层4000元/㎡、多层3000元/㎡,20xx年1-10月份,高层3900-4100元/㎡、多层3000-3200元/㎡。尽管20xx年下半年以来成交量下降明显,但房价仍未下降且略有上升,这主要是受建材价格、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xx年特别是二、三季度以来,xxx城区楼市发生强势反弹,从低迷逐步走向火热,5-10月份刚性需求促成成交量大幅反弹,房价平稳上扬。

经济适用住房也是影响xxx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20xx年--20xx年全市累计完成经济适用房85.1万㎡,其中20xx年完成22万㎡;20xx年完成18.1万㎡,同比下降17.7%;20xx年完成45万㎡,同比增加了148.6%,安置住房困难户8510户。目前在建经济适用住房23万㎡,小高层均价2300元/㎡,多层均价约1800元/㎡,在房产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廉租房建设起步较晚。在实物配租方面,榆、神、府等7个县区申报了建筑面积7.7万㎡(1540套),总投资1.17亿元,其中榆阳区等5个县区已开工4.25万㎡、850套。

二、我市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1、房价起伏较大,楼市回暖较快。xxx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撤地改市特别是2019年以后逐步发展壮大,多以本土企业为主,一些经营思路、开发模式、营销策略、管理经验、广告宣传、市场定位、经济实力等方面较好的企业脱颖而出,消费者对撤地改市后房价涨幅的心理预期,加之中国宏观经济利好的影响,xxx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在“买涨不买跌”消费心理的作用下,在某些大楼盘开盘时甚至出现了排队买房的现象,各种因素导致xxx特别是xxx市区的房价起伏较大(见图2),充分暴露了房地产市场的不健全和不完善。金融危机以来,xxx的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20xx年全市共建商品住房空置面积按主体竣工口径计算约47.5万㎡,空置率约为63%,交易量大幅下降,开发量明显下滑。20xx年全市房地产上市交易面积67.6万㎡,交易额17.9亿元,交易面积较上年下降近40%,开发量下降10%,到20xx年第一季度,更是跌到了低谷,下降了63.1%。7县区20xx年第一季度较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61%,到了第二、三季度强势反弹,7县区分别比上季度增长了54.8%、56.3%,促成今年二、三季度xxx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主要源自两大动力:一是去年一度低迷的楼市积压了的购房需求在今年上半年集中释放;二是救市政策效果显现。上半年为防范通货紧缩,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增强了消费者的购房积极性。同时,相对宽松的信贷政策明显促进了房地产商的开发热情,进而引燃了20xx年三季度楼市的大爆发。同时,银行信贷支持也是助推房价快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已达1092亿元,居全省第二,较年初增加206亿元,较年初增加137亿元,增长29.35%,同比多增76亿元,增量已相当于20xx年全年的181.75%,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93个和1.35个百分点。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67亿元,较年初新增4亿元,其中,6月当月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新增4.15亿元。金融机构为积极配合国家启动和鼓励消费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增加了对居民消费的信贷投入,有力地推动了xxx房地产市场较快回暖。

2、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由于我市经济南北差异较大,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房产业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目前我市仅有榆、神、府、定、靖、横等北部6县区有规模较大的房产市场,绥、米、子等南部6县区房产市场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同时,房价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的神木县20xx年-20xx年全县共建成商品房面积60万㎡,房价高峰时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房价达到5400元以上,南部县区的房价则普遍较低,基本和我市的人均收入水平相一致。

3、投资型购房减少,消费者趋于理性。20xx年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房价的过快增长,导致很大一部分购房者把购房作为一个投资项目,助推了房价的强势上涨。但从20xx年第三季度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xxx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持续低迷,投资型购房客户明显减少,一些潜在的购房者也在持币观望。一部分经济基础好且在xxx房产投资中受益的人则到西安、北京等周边的一线、二线城市购房。消费者购房逐步趋于理性,房地产市场更是一种刚性需求在推动,泡沫成份在逐步减少,xxx的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走向规范,走向成熟。

20**年以前,xxx城区土地价格亩均价为57.43万元,而20xx—20xx每亩均价为207.4万元,20xx年亩均价94.1万元,基本与20**年以前持平,土地价格的变化正与xxx城区的房价基本吻合。据调查,20xx年上半年xxx城区房地产企业未参与土地竞拍活动,现在建和销售的商品房,是以前的储备土地。20xx年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企业均未冒然购地,他们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持续时间、宏观调控政策变化、房价走势等不确定因素难以作出准确科学判断,土地购买热情不高,对土地价格的心理预期不是很乐观,导致土地需求锐减,土地价格明显回落。同时土地购置费用上涨,土地开发成本大幅提高。xxx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购置费用,从20xx到20xx年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从高速增长到大幅回落。20xx年至20xx年,xxx市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土地购置费用快速增长,增速达到1.7倍;之后受市场影响,房地产投资热情减弱,使得20xx年至20xx年土地购置费用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比下降41%。依据xxx市商品房屋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出来的平均销售价格(现价),从20xx年的2050元/㎡上升到20xx年的2394元/㎡,上涨了344元/㎡,涨幅达17%。从宏观政策调控的层面上来看,土地严控、银根紧缩、所得税预征都对开发商造成一定的压力。总体来讲当前支撑房价上涨有三大因素:一是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居民住房以旧换新、以小换大,住房的更新换代成为时尚。与此同时,20xx年股市持续低迷,存款利率较低,房地产市场恰恰成为投资者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是支撑房价增长的重要因素。二是从房地产企业的角度上看,随着近几年以来的土地储备和“招(标)、拍(卖)、挂(牌)”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土地出让的透明度,增大了土地获取价格,从而直接推动了房地产成本的上涨。三是受拆迁成本加大、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和工人工资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房地产投资成本。消费需求的改变使商品房的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也增加了商品房建设成本,促涨了房价。土地开发投资是房地产开发的前期准备,是将“生地”变为“熟地”资金的投入,进行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的过程。从20xx年—20xx年,每平方米土地开发成本由263元上升到794元,增加了531元。

5、房地产资金来源借贷比重增加,自筹资金比重减少。20xx年xxx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本年度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占到17%,到20xx年上升到33%;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的比重分别由51%、32%下降到20xx年的42%和25%。在省内其他地区房地产公司贷款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我市房地产资金来源中的国内贷款稳中有升,也是我市支持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政策的具体体现。20xx年国内贷款达到48%,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分别占到27%、25%。

企业自筹资金和以定金及预收款为主的其他资金来源下降,反映了房地产投资者和大多购房者处于观望状态,人心的稳定及市场信心的重建都需要时间,目前房屋销售仍处于调整期。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实施政府干预,在有效地遏制了工业经济持续下滑的势头,加之中省宏观政策的相继出台和“保稳定、保民生、保发展”目标的实施,xxx的房产企业逐步走出低谷,从第二季度开始,xxx的房地产受国家调控政策的推动,投资者信心显著增强,销售额明显增加,房地产业可以说率先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对xxx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市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作用

1、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98年废除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我市房地产业进入持续稳定发展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从1998年到20xx年,房地产行业年均增长24%,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98年到20xx年,扣除土地购置费后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从不到1%上升到2.5%。由房地产开发投资到引致的相关产业经济增加值,可视为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率,1998年到20xx年xxx市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间接贡献率从3%上升到10%。

2、房地产对投资增长的贡献。对经济增长贡献40%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贡献比重很大:

3、房地产业对消费增长的贡献。20xx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额4年平均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1%,是占消费份额最大的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底、经济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扩大房地产的投资和住宅销售是扩大内需不可替代的重要选择(见表7):

4、房地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20xx年—20xx年房地产税收呈平衡增长态势,净增加1976万元,房地产市场销售活跃。20xx年房地产税收7116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742万元。20xx年1—10月份,房地产营业税入库9877万元,较去年同期6024万元增长的63.96%。20xx年1—10月份,房地产税收总额6256万元,较去年5349万元同比增长16.96%。

此外,房地产业对就业增长、相关产业的拉动等作用也非常明显。

从表8可以看出,20xx年全市房地产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2.87%,房地产税收对全市地方税收贡献较大,20xx年房地产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2.53%,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但实际上,与同期相比,净增加了198万元,仍处于上升趋势。进入20xx年,受房地产市场下滑的影响,房地产税收全年完成7116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1.18%,较上年同期减少2742万元,所占份额下降了1.35个百分点,下滑幅度较大。20xx年1—10月份,房地产行业税收完成6256万元,同比增长16.96%,占税收总收入的1.21%。

四、对规范我市房地产的几点建议

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有四大特征:政策方向对、政策配套性强、政策目标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政策作用符合市场改革方向。xxx房地产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对于推动xxx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二)

一、xx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优越的地理环境,浓厚的商业氛围,旧城历史景观和独特滨江景观特色是xx房地产业的发展的主要特质。从20**年起至今,xx商品房价格一直呈现稳步上涨的态势,xx已成为武汉高档房产的主要聚集区域,同时,也成为优势地产竟相博弈之地。总体而言,xx房地产无论从产品定位还是创新程度,都趋向于中高端。

xx年以后,随着大量外埠资本注资xx,该区域房地产格局呈现出新变化。一方面,房产的整合概念不断增强,如永清片区的新天地项目,集合住宅、酒店、写字楼、商铺等不同商业业态于一体。房地产开发不再以某类物业为主,而是深化为产业概念,地产对城市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顶级项目拉动了高端消费力量。长期以来,武汉的房产高端消费都受到了产品的极大制约,项目品质的均等性使xx的房地产业不能满足细分市场的要求。20**年后,这一局面被打破,xx滨江地产及商业地产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20**年,xx房地产进入了历年来最火爆的一年。

目前,xx房地产呈现出住宅、商业并进的格局,物业形态上以高层为主,投资型物业不断涌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之下,房地产项目的消化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价格仍然稳步上升。

二、xx商品住宅发展特征

产品特征:xx中心区域住宅以高层住房、高档公寓为主;城郊结合部以多层、小高层、连排别墅为主。

价格特征:xx城区商品住宅总体价格水平在6500元/平方米左右,均价在6500元/平方米以下的物业主要集中于后湖、金银湖、二七片及古田区域。

供求特征:全市商品房销售项目中,xx区域占据了39.54%,xx区域楼盘供求基本平衡。

消费者特征:包括公务员、商人、公司职员、企业老总、外来人员等。

产品定位:中高端产品为主,中低档楼盘放量偏少(多集中在后湖、金银湖)。

文化诉求特征:浓厚的商业、娱乐等都市文化特征。

三、20**年(1-6月份)xx商品住宅供给和销售基本分析

(1)商品住宅价格与销量分析

xx区域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等优势在过去的时间内,房地产开发量居XX市前列,同其它区域相比,其价格一直呈现出上升状态,20**年(1—6月份),xx住宅均价达到5894.43元/平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增长了39.57%。另一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在进入20**年以后,商品住宅的销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20**年(1—6月份),xx住宅销量为8950套,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1.32%。

从上表可以看出,xx区的住宅物业平均价格同整个XX市的总体住宅物业平均价格的涨落步调还是相一致的,而且上涨的幅度十分平稳。从整个区域市场来看,高档楼盘主要集中在xx中心城区,中档楼盘主要聚集在东西湖、后湖和古田区域。

xx中心区作为XX市的一个开发热点,住宅开发力度较大,目前区域可售楼盘套数在45000套左右。从市场接受情况来看也是比较理想的,相信随着该区经济不断的纵身发展,房地产业会在其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同时,该区域交通日益通畅,市政配套逐步成熟,东西湖、后湖、古田区域的绿化、美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果,这些都将为这一带的房价带来一定的升值空间。

(2)xx商品住宅市场供求关系

1、20**年(1—6月份)xx商品住房市场总容量约为45000套,1—6月总供给13299套,市场总销量为8950套,总体供销比为1.49:1。

2、拆迁购房与投资性购房比例的降低导致住宅销量减少

为避免因房屋拆迁量过大而导致被动需求的过度增长和市场价格波动,XX市在xx年以来对拆迁规模进行了压缩。20**年(1-6月份),全市旧城改造拆迁面积为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94%。

同时,国家出台的政策促使投资购房的成本和风险不断加大,也直接导致了购房需求的减少。据亿房网今年(1-6月份)的网络调查数据和对90多个楼盘的调研数据显示,已拥有一套住房,进行第二次或多次购买行为的家庭占到47.52%,其中,包含了改善居住条件和投资购房等动因。由于这种动因并不属于迫切性需求,因而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成为住房市场中可伸缩性的需求。

xx作为武汉房产投资的主要区域,投资类楼盘销售的放缓使其住宅整体销量有所减少。

3、购房者对xx中心城区的住宅偏好度高

亿房研究中心的20**年最新调研数据显示,潜在消费者对购买住房的区域偏好主要集中于xx中心城区。但受到该区域高房价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在该区域工作及希望在该区域置业的人群不得不在别的片区寻求替代品。

4、主要销售的住房产品价格集中在5000-7000元/平方米

如下图所示:5000—7000元/平方米价格层次的商品住房销量占到总销量的65%以上,7000元/平方米以上产品的销量逐步上升。

5、今年1-6月份主要销售的住房产品户型集中在90-120平方米

20**年(1-6月份)xx的户型供销比例统计结果显示,90平方米以下户型供小于销,140平方米以上户型供大于销,90-140平方米户型供销比较平衡。其中,90平方米以下户型的上市量占到xx总上市量的20.52%,90平方米以下户型的销售量占到xx总销量的27.83%。90平方米以下户型的上市和销售情况受政策的影响程度日益显现,从今年1-6月份的情况来说,xx90平方米以下户型的上市量较大,占到全市同等户型上市量的40.17%,90平方米以下户型的销量则占到全市同等户型销量的45.43%。

四、xx各区域住宅市场发展概况

xx区目前由xx中心区、古田片区、二七、后湖片区和XX区四个区域组成,根据其房地产发展特点,下文将按不同片区对其住宅发展特征进行分析:

(一)xx中心区

20**年上半年xx中心区成交均价为6875.42元/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上涨2152.88元/平方米,涨幅为45.59%。其中商品住宅共成交3235套,较去年减少4630套,降幅为58.87%。

从上半年xx中心区成交价格来看,1至5月呈递增趋势,5月达到价格高峰,为7286.34元/平方米,随后6月价格出现小幅回落,但每平方米价格仍稳定7200元以上。相比价格来说,成交方面较去年严重萎缩,总体成交量还未达到去年同期水平的一半。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由两方面因素造成,首先xx中心区商品房供应量趋于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新房供应量减少3成之多,制约了购房者消费;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上半年武汉楼市的整体低迷和观望。尤其在中心城区,房价涨幅过快,甚至超过中高收入购房者的支付能力,楼市显得愈发不景气。在这样的市场面前,大多数开发商选择坚挺,仅有少部分尾盘项目打起价格战,这也就造成了6月该片区的价格出现小幅回落。

xx的发展总是伴随商业的脚步前进的。随着武汉天地的问世,集住宅、甲级办公楼、零售、餐饮、娱乐、精品酒店等多种功能的140万平方米大体量项目对永清文化进行传承与再造,势必带领整个永清板块的崛起;时代豪苑、外滩棕榈泉也让整个风景如画的沿江板块活力四射;融科天城的推出,加上位于解放大道循礼门综合项目的即将兴建,位于xx内环解放大道中心地段的老循礼门板块焕发出新魅力,而之前,新世界中心的落成以及武汉国际广场的兴建也让武广板块如虎添翼。

预计不久的将来,xx内环将呈现汉正街、武广、永清、循礼门、沿江等多板块综合发展态势,各大板块功能定位不同又相互促进,将由点及面,以板块崛起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从而促进整个xx中心区的加快建设。

xx中心区主要在售楼盘信息(截止到20**年6月30号)

(二)古田片区

20**年上半年古田片区成交均价为5217.82元/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上涨1516.4元/平方米,涨幅为40.97%。其中商品房住宅共成交1195套,较去年减少2609套,降幅为68.59%。

从成交价格情况来看,尽管古田片区今年1至6月一直都是稳中有升,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在全市各区中价格涨幅居末位,仅仅高于青山片区。另外,成交方面,古田仅成交1195套,跌幅居全市之首。

从该区域楼盘地理位置的分布来看,活跃楼盘全部集中在解放大道古田四路至古田二路沿线,该地段离中心城区较近,周边配套也相对完善,所以构成了古田片区目前的供应主体。正因为如此,随着轻轨建设的降温和解放大道沿线开发的逐步完成,该片区供应量减少,市场关注度有所下降,再加上经济适用房对商品房价格体系的冲击,以至今年古田片区楼市较为沉寂。

政府对古田区域的整体规划,为古田板块的楼市发展改善了外部环境,区域房地产市场后期发展看好。随着硚口政府对古田区域的闲置工业用地进行处理,使得古田区域项目可以成片,整体开发,同时,未来轻轨通车,西汉正街商圈形成,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古田区域的城市环境,为古田楼市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古田片区主要在售楼盘信息(截止到20**年6月30号)

(三)二七、后湖片区

20**年上半年二七、后湖片区成交均价为5186.25元/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上涨1694.93元/平方米,涨幅为48.55%。其中商品房住宅共成交2364套,较去年下降42.06%。

从成交价格来看,该片区价格涨幅基本趋于平稳,1至5月稳中有升,6月价格略为回调。受供应量的影响,后湖地区商品房关注度下降,百步亭现代城、香利国庭等项目撑起了该区域成交的主体。二七地区则依然是航天·双城和东立国际独揽商品房住宅市场。由于新上市楼盘数量较前两年大幅减少,二七、后湖片区的楼市整体呈现温和向上的走势,部分楼盘因而加大了打折力度,高端商品房价格回落明显。

令人振奋的是,轻轨二期的正在加速建设,堤角至丹水池路段基本竣工,黄浦路段则已建设过半,交通方面的瓶颈有望在近两年内打破。商业方面,二七的东部购物公园正在紧锣密鼓的招商之中,家乐福等商业巨头已经确定落户,未来她将辐射后湖、二七等地区,弥补商业配套不足的现实问题。

二七、后湖片区主要在售楼盘信息(截止到20**年6月30号)

(四)东西湖片区

20**年上半年东西湖片区成交均价为4708.77元/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上涨1431.83元/平方米,涨幅为43.69%。其中商品房住宅共成交2364套,较去年增长了14.07%。

从成交价格及成交套数来看,东西湖片区今年实现价量双增,特别是销量,尽管只增长14个百分点,但纵观今年全市其他的销售情况,该片区的表现还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虽然整个市场气氛的一直处于观望情绪,但从该片区个别项目的调查显示,客户平均接待量并没减少多少。而来看房的客户,很多也是因为价格相对较低,所以将买房目标选定在郊区,面对高房价,有迫切购房需求的中低购房者不得不把目光集中在郊区盘,从目前情况来看,东西湖尽管存在交通不便,但价格低、环境好弥补了部分缺失。

多层作为郊区最易消化的普通住宅产品类型,一直是本区域开发的主力产品。近4年来其供应量的递减趋势说明,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开发商开始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重心逐渐由多层向高层和小高层转换。

第11篇

根据WTO统计,以旅游消费金额计,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仅次于欧盟与美国)和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出境游市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规模(进出口总额)也从1982年的9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80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0.46%,常年都保持在高位增长态势。但是,我国虽说是旅游服务贸易大国,却还算不上强国,这是由于2009年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开始呈现逆差,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旅游业已由原来创汇的重要来源,变为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板块,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由顺差向逆差转变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1.入境旅游的发展对优化我国旅游产业整体结构,提升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贡献。我国入境旅游自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入境旅游指标世界排名从1980年的第34位跃居到现在的第3位,入境接待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选择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可以说三十年来我国入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内而言,提升了我国旅游业的接待能力,加速了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升级换代,促使我国整体旅游产业的优化与前进;对外而言,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拓展了多边投资与贸易合作,从而提升了我国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2.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增速逐步放缓,在三大市场中的比例份额继续下降。从表1中可得知,近十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长速度逐年放缓,入境旅游人数自2008年之后出现持续波动下行,2009和2013年下降至13000万人次之下;入境旅游人均消费从2009年的313美元到2013年的398美元,增加85美元,年均增幅仅为6.7%。在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持续高温增长的态势之下,入境旅游在三大市场的比例份额持续呈现下划趋势,2001—2005年占三大市场份额的9%左右,2006—2010年减至6%左右,而2013年入境旅游市场份额降至4%左右,为近年来新低。

3.入境旅游分流明显,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市场拓展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61%来自于周边的临近国家和地区(如日韩和港澳台地区),其次就是占比34%的欧美国家。但是由于近几年欧债危机的蔓延,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以期摆脱危机阴影,重振经济。另外,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希望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如蒙古、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等国入境旅游业务都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因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流明显,亚太地区入境游客涨幅几年来都未超过5%。笔者认为未来几年入境旅游市场的国际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伴随新兴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崛起和传统竞争对手的高度重视,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拓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二)我国出境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1.出境旅游的增长彰显我国经济实力,助推中华文明走向全球,确立国际新地位。我国出境旅游业务从零起步,发展到如今的全球第二大出境旅游市场实为不易,这也正好印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不争事实。伴着国人游迹遍布全球,中华文化也随之传播开来,在许多目的地国家兴起学习汉语汉字的热潮,众多中餐馆的开业带动我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中国出境旅游的贡献率占全球入境游客增长的30%以上,多个国家都将我国游客作为重点招徕对象,制定相适应的旅游产品和营销手段。由此可见,中国业已成为世界旅游经济持续繁荣的动力源泉,进一步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2.出境旅游市场增长明显,出游人数大幅攀升,消费需求旺盛。2009年后出境旅游人数和消费双双出现飞速增长,此后4年间出境游人数从4765万人次上升至9819万人次,年均增长19.8%;出境消费从437亿美元增至1286亿美元,年均增长31%;出境游人均消费水平从917美元增至1310美元,增加了393美元。目前,我国游客出境消费支出主要集中于境外购物消费,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我国出境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出少量高端、多数平民的特征,但总体水平在三大旅游市场中偏高,其中5%的人群最高单笔消费达到11万欧元;中国出境游客消费额排名前三的退税购物目的地分别是法国(23%),德国(17%),新加坡(15%),出境游花费最高的项目是购物(52.6%),中国消费者单笔购物退税额达875欧元。

3.出境旅游人数将爆发式增长,需求逐步分散,消费趋于大众化,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拉大。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00美元,已经进入到出境旅游需求爆发式增长阶段,预计2014年出境游人数将增至1.16亿人次,同比增长18.2%,出境游消费将达到1550亿美元,同比增长20%,未来几年都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旅游动机可能发生变化,由原来的购物观光为主逐步演变为商务、度假、休闲等多种旅游需求。消费支出也将出现平民化的特征。有关调查显示,2013年出游香港的内地游客消费习惯逐渐从奢侈品消费转变为实用性和日常化的普通货品消费,消费观念逐步向大众化靠拢。不过从总体而言,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差额还将继续扩大,即将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顺差向逆差转变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国家层面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影响我国旅游市场的号召力和整体形象

全球受欢迎的境外旅游目的地国家,往往与其制定的中长期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比如美国2012 年推出的《国家旅游和旅行战略》、欧盟的《新欧盟旅游政策框架》、英国的《2012年决胜:旅游业战略和超越》、澳大利亚的《国家长期旅游业战略》、新西兰的《2015年旅游业发展战略》、韩国的《观光产业先进化战略》等。这些发达国家尤为注重宣传国家的整体形象,如美国就制定了长达十年之久,数额超过2500亿美元的中长期促销计划(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6%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也没有具有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国家旅游形象体系,直接影响到我国入境旅游业务的发展。

(二)人民币“内贬外升”,遏制入境消费增长,带动出境旅游消费市场

我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2004年为8.2左右,2013年则为6.2左右,升值约25%,由此,许多境外游客本国货币相对人民币贬值,旅游需求受到影响。有研究指出,假设其它因素不变,人民币每升值1%,来华旅游人数就将减少2.7%;而对于我国公民来说,人民币对外升值则意味着出境旅游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境外消费需求就会持续加大。另一方面,我国的CPI指数也在连年攀升,2010年至2013年的4年间,每月的CPI指数都在上涨,平均涨幅都在2%-3%之间,人民币对内严重贬值,导致我国许多旅游产品原有的价格优势被削减,旅游成本也不断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出境购物娱乐,而外国游客则减少来华购物消费的意愿,促使原有的顺差格局变为逆差。

(三)出境旅游签证逐步放宽,入境旅游签证开始收紧

我国出境旅游从1997年起开始实施ADS(Approved Destination Status)政策,这是一项审批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制度,以双方协定为基础,批准我国自费游客可以以团队形式,凭借特殊签证去对方国家或地区旅游。截止2012年底,对我国公民开放的自费旅游目的地达到140个,其中115个批准正式实施,可以说中国游客的足迹能够到达世界各个角落。另外,2014年7月对我国公民实行旅游免签证的国家已达48个,其中不乏泰国、济州岛和马尔代夫等著名旅游胜地,这都将极大的促动我国出境旅游市场进一步发展。与出境旅游政策逐步放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入境旅游政策,目前我国只针对4个国家(日本、新加坡、文莱和圣马力诺)的个人实施入境免签政策;仅同6个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和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团体旅游互免签证协议。虽然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几个大城市对45个国家过境旅客实行72小时免签政策,海南省对26个国家游客实行21天免签政策,但从整体上仍处于过紧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增长。

(四)空气质量堪忧,自然生态严重破坏,成为制约入境旅游发展的硬伤

入境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到中国来,大城市仍是必到之地。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交通拥堵与空气污染使不少人望而却步。自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每两年一次的《旅行与旅游竞争力报告》中,把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氧化碳排放量、悬浮微粒浓度等与环境相关的指标也纳入评价体系,在该报告考察的近140个国家与地区中,其中“环境可持续性”这项指标仅列109位,由此可见,制约我国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环境因素。特别是近两年我国又大范围出现雾霾天气令游客“谈霾色变”,例如,故宫在北京雾霾橙色预警时段的游客量较平日减七成多,当游山玩水变“雾里看霾”,空气状况也日渐成为影响旅客出行的重要因素。虽然有些旅行社为游客免费提供防霾口罩、携程旅行网还推出“雾霾险”旅游保险产品等创新举措,对改善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有所缓解,但效果甚微。

(五) 主要入境客源地游客满意度偏低,餐饮等典型旅游窗口行业满意度大幅下降

《2013年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指出,2013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4.88,处于“一般”水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主要境外客源地的入境游客满意度偏低,全年入境游客的满意度为75.46,处于“基本满意”水平,比2012年下降11.41,2013年,境外游客对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为71.61,与去年相比下降0.15。全年处于“基本满意”水平的指标依次是:银行刷卡便利性、火车站;处于“一般满意”水平的指标依次是: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机场、长途客运、交通标识、自驾车、城市公交、供电、互联网覆盖、出租车、手机信号覆盖、农业旅游、供水和水质。除此以外,还有因旅游行业管理混乱导致的景区人性化服务欠缺、旅行社游览时间不够、旅游购物品质不高、娱乐项目不丰富、旅游市场秩序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满意度最低的仍是价格和旅行社服务。

三、改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具体途径

(一)树立鲜明而富有个性的国际旅游形象定位

目前我国对境外客源市场的旅游宣传工作还做的不够,特别是欠缺一个为国际游客所普遍接受的旅游形象定位。虽然“马踏飞燕”是我国旅游业的形象标识,但对其的认同仅限于国内游客,而境外游客则很难理解其中的涵义。我们不妨借鉴其它国家在确立旅游形象方面的经验,如印度的宣传口号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新西兰的旅游宣传口号100%Pure New Zealand(100%纯净新西兰)、泰国的旅游宣传口号Amazing Thailand(神奇的泰国)等。通过2011年对境外游客的调查,谈及对中国的印象有23%的游客选择历史文化厚重,16%的游客选择充满神秘感的国度,15%的人选择博大精深的饮食王国。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的旅游形象定位可以考虑历史、神秘、饮食这几个字眼,使用The mysterious ancient orient-country(神秘的东方古国)、Yummy China(美食中国)等鲜明而富有个性的宣传口号,提高我国旅游形象在国际上的识别度。

(二)细分客源市场,针对不同游客需求,开发定制化的旅游服务产品

境外游客类型多样,如果目的地只能一味提供单一的、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则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我国应该将客源市场细分,针对主要目标市场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产品。如中老年境外游客具有消费高、价格不敏感、住宿要求品质、偏爱深度游产品等特点,可以推出10—15天左右的深度品质游线路,将一些景色秀丽、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著名景区或城市连接起来;而境外的青少年游客喜欢快节奏游览、对旅游费用较敏感、酷爱户外游和旅游纪念品购买,了解了这些特点则应该开发更多的5—7天活力个性游线路,把名山大川、民族聚居地、异域风情景区安排到这一类旅游产品之中。

(三)制定整体旅游交通发展规划,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地铁等组成的立体化旅游交通体系

每年面对过亿人次的境外游客,交通设施的不完善是长期困扰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短板。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城市公交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改进,但仍然缺乏具有战略意义的整体旅游交通发展规划。如日本早在1962年《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中就提到了旅游交通问题,日本各大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由高速公路、电车、新干线和飞机相连,城市内交通则由地铁、轻轨、公交车构成;在巴黎各个地铁站对游客均可免费提供交通地图,并且为了方便乘车,很多咖啡馆和便利店也能出售地铁票,而日本给游客提供公交车和地铁的通票,一天内可无限制的乘坐当地公共交通。因此,我国也应该从整体出发,拟定《国家旅游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将各地区的交通资源优化整合,多开设一些针对知名景区或城市的旅游专线,减少中间换乘环节,提高游客出行舒适度,节省旅途耗费时间,从而形成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

(四)政府宏观调控,拟征收出境旅游消费税,抑制逆差恶性增长

有的学者就认为国家可以征收出境旅游消费税,对每人每次出境征收100元人民币的税费,并将出境旅游消费税纳入消费税范畴(1994年我国开始征收消费税),而且此种做法国际上的惯例也很多,如韩国为了减少在旅游外汇方面逐步提高的逆差,从1997年起对以旅游为目的出境的韩国人收取一万韩元税收,用作“观光振兴开发基金”。征收出境消费税也不会造成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重大波动,因为出境旅游者大多是高收入群体,完全可以承受出境游消费税,也不会造成出境游的大幅滑坡,只会适度抑制出境旅游的过快增长,征收此税的最终目的是使出境旅游的增长速度控制在国家计划的10%-15%左右,让出境游和入境游的发展速度相当。

(五)适度放宽入境签证的口径,增加免签国数量,扩大免签城市和省份

目前,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新西兰、爱尔兰、德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都实施较为宽松的签证措施,已收到明显成效。另外,还应达成更多的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例如2014年成功申遗的“丝绸之路”,我国可以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签署团队旅游互免签协议,并以此为契机共同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境外旅游者。

参考文献:

[1]戴学锋.论出境旅游在扩展中国国际影响力中的作用[J].旅游学刊.2012.9.

[2]杨劲松,蒋依依.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遏制策略[J].商业时代.2012.(2).

第12篇

一、世界房车旅游的现状及中国房车旅游的潜力

房车旅游的萌芽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由于这种旅游方式兼具“房”与“车”的两大功能,二者合二为一,成为一种集住宿、餐饮、娱乐和运输为一身的一种旅游方式,因其便捷性、功能的多样性,在现代欧美社会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旅游方式。其中,美国和欧洲两大地区,不仅是生产房车最多的地区,同样也是消费房车最多的地区,这也说明,自房车旅游产生至今,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房车旅游已经在欧美地区具有了较为广泛的普遍性。据有关数据表明,美国房车保有量高达860万辆,而为房车旅游所青睐的公立和私立露营地数量为16500家,而美国的房车旅游爱好者则高达三千万人。在过去的2014年,美国的房车保有量已破千万,稳居世界第一。欧洲地区,房车销售和租赁市场都十分的完善,除此之外,还有着功能多样的房车俱乐部,为房车旅游提供导游、咨询和保险等服务项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界范围内,欧美地区的房车旅游发展规模较大、发展项目也更为完善、发展前景也十分良好。

相较于欧美地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房车旅游并没有取得如此良好的发展现状,这无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就世界整体范围来看,房车旅游发展的地区差异是较大的。就中国个体来看,房车在国内也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从电影《不见不散》中首次出现房车之后,房车的生产、销售和消费都有着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旅游信息的传播,同其他领域的信息一样,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信息化技术为房车旅游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旅游爱好者不仅能够利用网络与其他的房车旅游爱好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组织房车旅游,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旅游景点和路线的选择和组合。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服务型消费有了更多的需求,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意识形态的提升,促使着人民去追求更多样式的旅游方式,而房车旅游以及个性化、多功能性、私密性、自由性等特点获得了大众的青睐。2011年,中国房车露营联盟所统计的中国大陆房车保有量已达4500辆,而到2014年底,这个数字则攀升到15000辆左右,房车露营地也已达到200家左右。不可否认,这个数字,相对于欧美地区并不算多,但从其发展区间来看,中国的房车旅游有着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也即尽管存在差距,存在一些发展的阻碍,但中国的房车旅游仍然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在起步阶段,面临着困难和机遇并存的现实。

二、我国房车旅游的发展现状

如前文所述,房车旅游在我国兴起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其发展仍处于起步的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房车旅游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以及愈加便利的技术条件,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无疑也会面临一些发展上的障碍,如房车价格较高,交通运输等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善、房车落牌困等。可以说,在当前中国的房车旅游业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房车旅游发展的机遇

房车作为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新颖的旅游方式,以其打破常规、彰显个性、自由奔放的特点吸引了不少“小资”和中产阶级人士的热爱。

1、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带动房车旅游的发展

近些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逐步成长为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实体和“世界工厂”,并且仍然保持着高速的增长速度。人们收入的普遍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旅游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获得了大众的青睐。而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方式,单纯的吃、喝、玩、购物消费等旅游方式渐渐被新的旅游理念所取代,人们也开始追求个性的旅游消费。作为高端自助的旅游方式,房车旅游则以其个性化的理念和方式迎合了这些具有高端消费需求的群体。而随之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球化程度在国内的持续加深,中国的房车旅游市场还将吸引更多的外国消费者和投资者。

2、房车旅游所具有的独特个性

房车旅游与传统旅游方式的不同,是其在当下中国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因。房车旅游是房与车,吃与住,住与游的结合。都市的度假旅游者,无法把自己的家搬到风景优美的度假地,但有了房车旅游这一新的形式,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了上述这一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它虽然小,却仍然不失为一个流动性的家,可以满足人的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且房车旅游极具个性,旅游者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布置房车内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旅行路线,无论是大漠、山地还是海滩,只要有路,就无法限制房车旅游者的脚步。房车旅游对于旅游业开发者来说则具有另一个特点,即经济性。与度假别墅开发相比,房车旅游产业免去了土地资金的投入,并且可租可卖的方式也更为灵活。综合来看,房车旅游因其自身的特点,不仅更能吸引旅游消费者的喜欢,也能吸引旅游产业中的投资者的眼球。

3、支持房车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

近些年,我国的旅游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整体良好的发展趋势为房车旅游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经过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旅游业景区规模得到充分的扩大,旅游市场的整体规模也更为庞大,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可以说,支撑房车旅游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已初步形成,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十二五”中关于旅游业的指标提到,2015年中国的旅游人数将达到33.1亿人次,年均增长为百分之九,国内旅游收入接近两万亿元,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一。这些数据均表明,我国作为亚洲最大国内旅游市场的地位将继续保持下去,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也将继续不断地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进行融合,以取得更大地发展。

(2)房车旅游的露营地更为丰富。露营地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均会制约着房车旅游的发展前景。我国于2003年就加入了世界汽车露营总会,并于同年9月成立了专门的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露营分会。仅2014年国内建设的露营地就有83个,其中包括不同的模式:依赖景区开发的露营地、房车+温泉+酒店的复合式性的模式等。以北京地区为例,有红栌银山国际汽车营地、怀北国际汽车营地、京城古梨园房车露营地、北京龙湾露营公园等众多为房车旅游爱好者提供的露营地,这些露营地多是复合式的模式,集多种旅游服务项目为一体,有的还有兼具房车租售的服务。如举办过第89届世界房车露营大会暨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的北京龙湾露营公园于2014年5月30日正式开始运营,该露营公园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设备先进充足,满足了房车露营对舒适度和多功能的需求,不仅有房车、自驾车泊位以及木屋、篷房的住宿设施,还有医疗急救和洗衣、洗浴等公共服务设施,甚至垃圾分类、雨水收集等环保设施也十分完备。相对北京数量可观的露营地,上海作为中国的另一经济重镇,露营地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三甲港海滨旅游区、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淀山湖风景区,以及拥有中国惟一一个下沉式5星级宾馆的天马山深坑等,其中以三甲港海滨旅游区为例可以看出上海露营地的整体特征,海滨区集看海、沙滩露营、海边烧烤、篝火派对以及骑马绕海等娱乐项目为一体,以休闲旅游为主旨,高科技为载体、游客参与为手段,形成了能够满足多层次需要的海滨游览胜地。总体来看,上海的露营地多建在风景区内,是风景区诸多旅游项目的一部分。

据2015年中国第三届泛长江三角洲露营地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称:在2015年,中国将出现1700个房车露营地,中国的露营地产业将会迎来大踏步的发展阶段,而房车露营地的发展和完善,将为房车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二)房车旅游发展的挑战

尽管存在着诸多发展房车旅游的便利条件,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房车旅游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无法避免的挑战。

1、旅游费用仍然较高

花费较高,是许多收入一般的家庭难以接触到房车旅游的根本原因,这导致房车旅游在中国成为一种高端的自助游,而无法在普通大众之间普及。一般来说,一辆房车的售价基本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之间,而后续的保养和维护的成本也很高,而即便是选择租赁方式,一辆房车一天的租金也要上千元,加上汽油费用、露营地的停靠费等其他花费,对于一般收入的工薪家庭,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选择传统的旅游观光方式,则无需花费如此之多。较高的花费,导致房车旅游的市场扩容较为缓慢,房车旅游产业无法取得高速的发展

2、配套设施尚未完善

尽管如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十分高效和便利,但是因为房车旅游是一种个性化的旅游方式,无论是在完善度和精确度方面,现有的旅游信息均并不能够真正满足房车旅游爱好者的所有需求,诸如加油站和休息站的合理布局与标志指示以及天气信息、道路交通状况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应与房车旅游同步建设的安全救援基础设施也不完善,比如在一些主要的交通路线上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救护站、消防器材等,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乏使遭受意外的房车旅游者无法寻求及时而有效的救援,往往会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除此之外,房车旅游在法律和政策上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比如房车落牌方面的限制,上路行驶和停靠的限制等,例如在北京市拖挂式的房车在高速公路上一般只能在辅路上行驶,而在市区一环内则是禁止行使的,这些政策上的限制因素也是影响房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房车旅游的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常常限于无法可依的困境之中,尤其是房车旅游的消费者,当面对房车落牌困难、无法顺畅行使等问题时,无论目的地的风景有多么优美,他们也不会选择房车旅游这一复杂麻烦的方式,而是退而选择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

3、露营地建设仍然欠缺

如前文所述,尽管近些年我国的露营地产业有了一些发展,也建设了一些适应房车旅游的露营地,但从整体上来看,露营地的建设也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总体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主要的露营地仍然只集中在北京、山东、河北、海南等地,而像四川、江西、湖北、山西、内蒙、新疆、辽宁等城市,房车露营地数量仍然较少,截至到2014年,江西、四川和湖北各有5处露营地,黑龙江有3处,而、宁夏和吉林分别只有两处露营地,山西、内蒙各有1处,而北京、山东、广州、河北等城市露营地数量高达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因此可以看到我国的露营地分布十分不均,且并未在全国形成趋势,并且在旅游景区正式挂牌的露营地数量并不能满足房车旅游发展的需求。第二,总体质量不高。尽管到2015年,中国的露营地总数有了新的发展,但几乎所有的露营地建设都没能达到国际露营标准,许多房车旅游者到了景区的露营地会发现,房车的停靠和车内的补给都无法在露营地得到满足,甚至有一些房车旅游者因为无地停靠而无法将房车开入景区的露营地,而不得不将房车停靠在景区外部,这无疑是丧失了房车旅游“住游结合、车房结合”的根本优势。据《北京汽车房车露营地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现有的122家房车汽车露营地中,接近一半的露营地存在配套设施不足、周边设施质量不达标的问题,且露营地仍然以“木屋帐篷”为主,房车租赁率低于一半,能够提供房车上下水设施的只有80%。因此,以2015年“五一”假期北京房车旅游为例,许多有经济能力去尝试房车旅游的民众,到了露营地才发现并没有房车可以租赁,只能在露营地租到木屋或者帐篷,将房车旅游变成了“农家乐”。

三、促进我国房车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

房车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对于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均大有裨益,如何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促进房车旅游的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引导公众消费理念的更新

众所周知,房车旅游对于今日的中国大众来说,仍然属于一个新兴的旅游方式,与传统的观光、消费旅游模式完全不同,因此大多数消费者并没有产生房车旅游这样一种消费理念,即便一些群体能够负担起房车消费的成本,也并没有选择房车旅游的意向。而要想使大众认识和了解并愿意选择房车旅游,除了要以来房车旅游产业中的房车租赁公司、露营地企业、旅行社的宣传之外,还要以来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对民众消费意向的引导,提倡民众接受房车旅游这一先进的休闲方式,更新他们脑海中现存的传统的旅游消费理念。

(二)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完善

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与房车旅游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仍存在一些落后和不足之处,限制了房车旅游消费和产业的发展。正如美国的一位房车生产商所说的:“只要解决好房车旅游发展所必需的配套法规、设施以及相应的行业标准,中国房车旅游市场前途光明。”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与房车旅游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给房车旅游一个更为安全的政策环境,使房车旅游行业的经营者、消费者都能有法可依。而对法规的完善主要集中在交通法规方面,要对房车的车型进行明确界定,对其落牌和上路的限制进行放宽,在房车旅游产业内部,则可以减少政府的管控,给行业充分的自控空间,使其可以依照行业标准自由发展,政府只在必要时给与相应的指导即可。

(三)房车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完善

如前所述,行业自身的发展需要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也即需要各地的房车生产企业、房车旅游俱乐部,甚至各地区的旅行社、房车旅游爱好者结合起来,成立跨产业、跨地区的行业协会,专门服务于房车旅游,一边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不同消费需求者之间建立起联系,在房车旅游信息的、更新,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等方面,起到行业协会应有的管理、协调和中介的作用。在对民众进行房车旅游消费的宣传和旅游过程中安全知识的规范、指导和普及上,行业协会也应该发挥比政府和房车旅游经营企业更主动、更重要的作用,以便将房车旅游的个性与行业的集体性结合起来。

(四)加强露营地建设

露营地建设是一个初始投资大、回收周期较长的项目,因此建设露营地需要科学规划以适应房车旅游的需要。为了改变当前露营地地区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现状,露营地建设应该选在那些风景优美、服务设施较为齐全的城市近郊或者经济相对发达、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的都市周边城市,尤其是在旅游重点线路和热点城市的郊区,且应该靠近交通干线,以方便房车旅游者选择。而在质量方面,要争取建设符合国际露营标准的露营地,为房车旅游者能够提供必要的车内补给、救助设施等基本的服务,避免不必要的危害后果产生。而我们国家在发展房车旅游之时,也确实关注到了露营地质量的问题,国家标准《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第2部分:自驾车露营地》将于201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其对露营地的范围、选址与规划、服务设施等6个方面进行了规制,对未来露营地等级的划分也提供了标准,这将成为我国自驾车露营地的第一个国家标准。这一标准的实施,我国也可以简介国外的经验,将露营地进行等级的划分,不同的设施条件对应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消费价格,以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

(五)政府必要的支持

房车旅游不仅是新兴的旅游方式和产业,而且涉及很多环节和方面,需要政府予以支持和帮扶,才能使房车旅游逐渐普及化。而当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旅游业缺少对房车旅游的重视,因此也忽视了相应的激励和支持,以及对房车旅游消费者的权益的保护。诸如,当前房车旅游花费仍然较高,政府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服务,调整房车的租赁方式,努力促使房车经营者在费用和使用的时间上降低标准,能够使更多的普通大众负担起房车旅游的花费,拓宽房车旅游的市场空间。而在审批等方面,则可以放宽房车营地建设的审批手续,在其交通建设方面给与优选,为房车旅游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等。而那些能够负担起房车旅游的消费者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则是交通阻塞、扣证罚款等超出一般公民可控范围内的问题,如果没有政府,特别是公安部门的支持和保障,即便是再美的风景区、再便宜的房车价格,也不能吸引他们选择房车旅游。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