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概念教学论文

概念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19 21:30: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概念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概念教学论文

第1篇

1.充分应用科学史生物科学史是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是探究过程的杰出代表、是科学家揭示出生物科学理论的动态过程,有效利用科学史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和谐的统一。学生在科学史的学习中,教师要利用沿着人类认识生命规律过程的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探索生命规律,让学生充分获得探究体验,从科学家的奇思妙想中不能充分汲取真正的营养。如“植物激素”此核心概念的教学,可以借助生物科学史,具体设计过程如下:①1880年,达尓文的向光性实验,发现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②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哪个部位有关?1913年,詹森设计了在胚芽鞘尖端与下部之间放置琼脂片的实验,得出:“刺激”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的结论。③这种刺激究竟是什么呢?1914年,拜尔的实验,发现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通过上三位科学家的实验,猜想到胚芽鞘的顶尖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④究竟是不是化学物质呢?如果是,是哪种化学物质?1926年,温特的实验,发现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生长。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⑤1934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⑥1942年,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⑦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植物体中还有一些与生长素作用类似的物质,如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这一类称为植物体中天然生长素类。⑧以后人们又不断发现了一些人工合成的、与吲哚乙酸有类似生理效应的物质,为了区别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常把这类物质叫生长素类似物。水到渠成地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像生长素这样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利用探究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以探究的方式讲授核心概念,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因此被众多教师用于课堂教学。《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核心概念”基因”为例,利用探究教学策略的设计如下:①提出探究问题:基因是否等于DNA?②推理与设计分析:一个DNA分子就是一个基因吗?③取证:通过对资料数据分析出全部基因的碱基对数>DNA分子的碱基对数,得出结论:基因只是DNA的片段。④解释证据: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到小鼠体内,发现小鼠能发光,证明海蜇的发光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能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的特定性状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因此就顺利地从DNA水平上给基因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

3.通过比喻或模型比喻或模型法可以让抽象问题更易理解和直观化。如核心概念“染色体组”可以用扑克牌的类比法来讲授;核心概念“减数分裂”可用模型法讲授,用橡皮泥反映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用红绿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又如,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时,教师将DNA分子的平面结构比喻成梯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了梯子的扶手,碱基间构成的氢键就是梯子的踏板,这样可很好地加深学生对DNA组成的认识。

4.采用概念图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一个完整概念图的完成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①选取一个知识领域;②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③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④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⑤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理想的概念图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概念间具有明确包容关系的层次结构;②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适当的词或词组标注出来;③)不同层级概念间的纵横联系清楚、明确,并形成一些交叉点:纵向联系说明概念间的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横向联系可以说明处于概念图中同一层级水平的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而交叉关系则说明处于不同层级概念间的联系。故而,在概念图中的概念是不能被单独表征的。如在核心概念“染色体”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构建如下的概念图:

图1核心概念“染色体”的概念图5.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上的主要手段有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最广泛的是多媒体技术,它是以计算机为基础,以交互方式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技术。此项技术具有声、图、文并茂,形成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渲染理想的教学环境等优点。如在讲授“细胞增殖”、“减数分裂”、“神经调节”等抽象、复杂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动画来演示这些过程性知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以“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根本任务的《标准》指导下,借助于生物科学史去建构概念,有效展示了概念的发展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学习的不仅仅是条条框框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落实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采用实验探究进行概念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后在教师指导下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不仅可利用科学事实建构科学概念,同时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比喻或模型、信息技术辅助学概念,都是属于借助一定手段使抽象概念直观化。概念图的运用是进一步训练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方法。

生命科学中的“规律、原理和方法”都是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概念,才得以表述。而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掌握概念,不仅是学好生物学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生物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运用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进而运用生物学原理、规律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摘要】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的基础,也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要充分应用生物科学史,教师采取探究教学的方式,结合概念图,通过比喻或模型,并借助现代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辅助手段,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学,发展学生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教学;新课程

第2篇

内容提要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功能。笔者在三年的实验探究中,从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这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所要遵循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可以采用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要完成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作一简要论述。

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谈点儿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教学的根本。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把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以下几项教学目标摘要: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闻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摘要:“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索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办法。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假如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假如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非凡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喜好,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和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和实践,才能发现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在创造活动中养成实践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新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新问题等。

以上各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创造性教学的基础,创造性教学的目标则是双基目标发展的结果。因此在概念的创造性教学中,除了要确定双基目标外,还要确定培养创造力的目标,做到在打基础中学创造,在学创造中巩固基础,提高创造力。

二、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必须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等,这是因为它们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般性原则。其次还要遵循以下几项教学原则摘要: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功能,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和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从知识水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和教学规律的运用来说,教师是教的主体;从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转化来说,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假如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熟悉无法实现;假如只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而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熟悉同样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学时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因为它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的前提。实施主体性原则要注重摘要:教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活动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2.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和创造喜好,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探索性原则是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决定的。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只能形成对讲授传播的依靠性和被动性,无法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没有求异思维、驰骋想象的机会,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而儿童本身存在着创造潜能,需要亲历大胆怀疑、多方设想、探索发现、独立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才能将创造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创造能力。实施探索性原则要注重摘要: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发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索时间,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实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参和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组织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新问题,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性原则是创造性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创造性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和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创造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只有积极参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实施实践性原则要注重摘要:在教学中要把所讲授的数学概念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去理解和把握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质疑、想象、动手;非凡要注重,凡是学生能自己想出来的、能讲出来的、能做出来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

4.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成功,让学生在学和做中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愉悦,熟悉到自身的价值,以此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使学生能不断地追求新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对小学生来讲,成功对他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实验表明摘要:“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学中经常激励学生并帮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能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坚定他们的创新意志,进而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这也是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遵循激励性原则的原因。实施激励性原则要注重摘要:教师要积极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态度,不要过多指责;要容忍学生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想法,尊重并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造机会使学生能经常体验成功,使学生熟悉到自己的创造潜能。

以上各教学原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这些教学原则的内在涵义,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征,互相配合,发挥这些原则的整体功能。

三、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引入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组织的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

1.引入概念的方法

(1)实例引入

实例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2)旧知引入

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把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数学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利用学生已有概念引申、推导出新概念,可以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利用这种方法引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讲小数乘以整数或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可以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入;讲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时,可以从约数这个已有概念引入。

(3)计算引入

计算引入是指通过计算发现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概念。教材中有些概念既不便用实例引入,又和已有概念联系不大,就可以通过对运算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特征,揭示数量或形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熟悉”时,可以先给出几个乘积是1的两个数相乘的算式,如“3/8×8/37/15×15/73×1/31/80×80”,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再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继而引出“倒数”定义。

(4)联想引入

联想引入是指依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这就使学生的大脑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像展翅的雄鹰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多端的联想,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最大发展。如在教学“百分数”时,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提出这节课要学习“百分数”,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联想,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觉大胆想到“百分数和分数有关”、“百分数和百有关”、“百分数可能是一种非凡的分数”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课。这样引入,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喜好,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2.引入概念的教学中应注重的新问题

(1)引入概念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引入方法。引入概念,它的任务并非是单一的,所起的功能也不是唯一的,因此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各种方法的协调运用。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既可以用“旧知引入”,即根据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引入;也可以用“计算引入”,即让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通过计算,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达到引入的目的;又可利用“联想引入”,让学生对课题展开联想,引入新课;还可以先采用“联想引入”,再采用“旧知引入”。

(2)要适当的运用变式。变式就是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在进行概念的引入教学时,往往由于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的某些片面性,会使学生忽略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熟悉,影响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举例或使用教具时,要适当的运用变式。如使用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教具时,不能总是固定在一般位置上,而要采取变式的方法,变换教具的方位,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事物的各种性质,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样学生才能不受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方位不同)的影响,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概念。

(二)形成概念的教学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1.形成概念的方法

(1)比较发现

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能提供对事物较为全面的熟悉,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熟悉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和混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征,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2)类比发现

类比发现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联想或猜想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的结论。它是依据客观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类比发现”的练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摘要: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和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3)归纳发现

归纳发现是指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非凡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非凡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

例如在讲“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计算摘要:

①(32+25)×432×4+25×4

②(64+12)×364×3+12×3

计算后很轻易发现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和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4)操作发现

操作发现是指讲授新的知识前,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或给学生提供学具,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操作是一个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概念,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使学生的左脑和右脑协调发展;利用操作发现还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能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把握新知。

如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那出课前预备好的不同的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拼摆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找出原来三角形和所拼成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它们的关系和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5)尝试发现

尝试发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尝试活动,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尝试是人们熟悉客观事物尤其是未知事物的一种方式。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通过尝试而成功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着去进行发现,成功了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概念;假如失败,则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使学生了解错误产生的根源,为下一步的尝试成功打下基础。

如教学“带分数乘法”时,出示“”,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做出了以下几种解答摘要:

然后让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评价,发现每种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最后总结出一般的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重的新问题

(1)要适当运用对比。对于轻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例如,在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时,“正比例”的意义往往影响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可能出现学生学习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而干扰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它们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以及它们的不同点(“正比例”是在比值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反比例”则是在积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建立“反比例”的概念,而不会和“正比例”产生混淆。

(2)要及时作出言语概括。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给予了科学的定义,而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是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炼、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在进行言语概括时,注重要让学生动脑总结,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总结准确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予以鼓励。进行言语概括还要注重适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熟悉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过早地概括出概念,学生就会对概念死记硬背,使概念的把握流于形式;过晚就起不到组织、整理概念的功能,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运用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把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新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把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灵敏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运用概念的方法

(1)复述概念或根据概念填空。例如摘要:

①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复述比的基本性质)

②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的数,叫做分数。(填语)

(2)运用概念进行判定。例如摘要:

①判定正误摘要:

a.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b.“32+X=69”是方程。

②选择摘要:下面哪些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4+3X=106+2X7-X%26gt;3

17-8=98X=018÷X=2

(3)运用概念进行推理。例如摘要:

①填空摘要:

a.假如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ab,那么a和b是()。

b.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②判定摘要:

a.假如ab=7,那么a和b成反比例。

b.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运用概念的教学中应注重的新问题

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把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重以下几点摘要:

(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轻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和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

(2)练习的层次要清楚。小学生熟悉事物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如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后,可以布置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摘要:

a.90÷30=(90×)÷(30×2)15600÷1300=156÷

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拟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b.根据72÷9=8,说出下面各题的结果摘要:

720÷90=7200÷900=72000÷9000=

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c.填空摘要:

(1200×4)÷(400×)=3

(1200÷5)÷(400)=3

(1200)÷(400)=3

这一层是综合练习,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3)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系统。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并和其它有关概念有着区别和联系。因此在进行运用概念的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每一新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这样新旧概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新概念,才能使相关联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统。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所获得的概念的保持和运用,有利于学生概念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认知系统结构的形成。如在学过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后,可以通过练习,联系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些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概括为“底面积×高”。这样就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了这一类概念的系统知识。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善于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上有讲有练,有问有答,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以上是笔者参加创造教育实验以来所得到的一点心得,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导。内容提要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功能。笔者在三年的实验探究中,从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这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所要遵循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可以采用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要完成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作一简要论述。

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谈点儿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教学的根本。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把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以下几项教学目标摘要: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闻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摘要:“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索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办法。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假如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假如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非凡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喜好,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和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和实践,才能发现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在创造活动中养成实践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新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新问题等。

以上各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创造性教学的基础,创造性教学的目标则是双基目标发展的结果。因此在概念的创造性教学中,除了要确定双基目标外,还要确定培养创造力的目标,做到在打基础中学创造,在学创造中巩固基础,提高创造力。

二、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必须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等,这是因为它们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般性原则。其次还要遵循以下几项教学原则摘要: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功能,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和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从知识水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和教学规律的运用来说,教师是教的主体;从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转化来说,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假如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熟悉无法实现;假如只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而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熟悉同样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学时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因为它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的前提。实施主体性原则要注重摘要:教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活动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2.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和创造喜好,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探索性原则是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决定的。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只能形成对讲授传播的依靠性和被动性,无法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没有求异思维、驰骋想象的机会,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而儿童本身存在着创造潜能,需要亲历大胆怀疑、多方设想、探索发现、独立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才能将创造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创造能力。实施探索性原则要注重摘要: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发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索时间,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第3篇

在绘制概念图时,需要考虑到几个问题,即在每一副概念图之中,每个概念只能够在其中出现一次,联系概念的词必须要准确,直线能够交错,但是向两侧与向上连接时,需要添加好箭头,对于各类概念名词,需要使用圆圈或者方框进行标注。

2将概念图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分析

高中生物这门学科的知识点多、分散,很多知识点缺乏系统性,据统计,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较难的名词概念已经超过300个,很多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学习和记忆痛苦不堪,为了提升学习记忆的准确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可以恰到好处的将概念图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种头脑风暴过程,应用概念图开展生物教学可以避免学生进行单纯记忆,调动起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这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要求是一致的。综合而言,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概念图的教学优势

将概念图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各个单元的概念联系起来,让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入的理解,把握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教师做到这一点,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还能够应用概念图将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出完善的知识脉络。

2.2概念图的学习优势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获取方式,应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的。高中生物中有大量的知识点,应用概念图可以将各个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与相互联系,此外,每一个学生对于概念图的理解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共享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

2.3概念图的复习优势

应用概念图来记忆知识,让各类知识形成完善、系统的网络,既能够促进学生的记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相关知识。例如,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应用概念图体现出知识网络,让学生的迷惑变得清晰,灵活的进行记忆,将零散的知识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升他们的迁移能力,这对于提高生物复习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3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3.1概念图在生物授课中的使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很多生涩的概念,此时,教师即可应用概念图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了解这些生涩的概念处在哪个章节中,是何种地位,让学生通过概念图来掌握更多的知识,防止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知识与文字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3.2概念图在课后复习中的使用

由于高中生物中知识点众多,需要及时的进行复习才能够深化学生的记忆,在复习活动中,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原理与内容,此时,可以合理应用概念图唤醒学生的意识,升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例如,在光合作用复习活动中,可以应用概念图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每一个环节,与传统机械式记忆方法相比而言,这种复习模式无疑有用的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很好的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3.3利用概念图进行正确定位

概念图能够对教师、学生进行正确定位,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生中的不足,这对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活动非常有益。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利用概念图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利用主线将各类知识贯穿起来,在头脑中回忆,在纸上书写,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在构建概念图时,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对生物知识产生更深刻的体会。

4结语

第4篇

“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已在我县实施一年有余,为不断总结课题实验成果,撰写教学论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下面就教学论文写法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论文的概念。

教学论文是教师对教学领域里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和描述其研究成果的论文。是教师研究教学的记录和总结,是教学交流的一种方式。

二、常用教学论文的种类。

1、教学研究学术论文:

是阐述自己的一种教学原理或观点的教学论文。

2、教学研究经验论文:

是教师对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心得进行合理的论述与总结。

三、教学论文的一般结构。

教学研究学术论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引论,论文小帽,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本论,正文,对自己的论点进行论述。提出合理的理论与事实论据。 第三部分:结论,结尾部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升华。 教学研究经验论文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介绍提出问题的背景或理由。

第二部分:正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说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以及相关的理论和事实根据。

第三部分:总结概括出什么结果,说出存在的困惑,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四、教学研究学术论文与教学研究经验论文的区别与联系。

共同点:

都有论点和论据,都包括用理论与事实证明论点的过程。

不同点:

1、 教学研究学术论文的论点一般都在开头或结尾,而且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教学经验论文一般没有中心论点,只是提出一个中心问题,但围绕中心论点有多个小论点,而且论点一般在正文里。

2、教学研究学术论文有一定的理论高度,理论论据必须经典,事实论据众所周知;而经验论文只要谈出自己的感想做法,有一定的理论与事实根据即可。

五、写教学论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论点要正确:

就是能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写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对教学而言,就是能反映教学方面的事实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果论点不正确,也就找不到可靠的论据支撑,所写的论文也就没有什么学术价值。

2、论点要具体:

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少,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涉及面广的大课题。而且题目大,往往会力不从心,写出的内容会给人一种言之无物、华而不实之感。所以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写一些具体的小题目论文,尤其应该写教学经验论文。

3、 论点要新颖:

论文所选的题目要新颖、时尚,平时我们说喜新厌旧是个贬义词,但对于写论文而言绝对是个褒义词。人们总喜欢读有新意的文章,老生常谈、陈词滥调就不会吸引人的眼球,像现在涉及新课改方面的、有效教学方面的,就比较新颖,有时代气息。

4、 论据要确凿:

理论论据包括一般原理、方针、定义、法则以及成语、警句、谚语等,没有这些,被人们肯定的道理也可作为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人证、物证、典型事例、历史资料、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

无论理论、事实论据,必须众所周知,被大家广泛认同,最好典型有代表性。

另外,事实与理论要均衡,不能用事实代替理论,否则就写成了经验介绍,无所谓教学论文了。

5、 篇幅要短小:

大家看报纸、杂志,都愿意看短小精悍的文章,长篇大论谁也不愿意看。你看《师说》、《陋室铭》等名篇佳作,虽字数不多,却流芳千古。所以我们要写好篇幅短小的教学论文,只要能说明问题、能说清说透、切中要害即可。

6、 不要抄袭: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运用能力

 

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部分学生相当于从零开始学习英语。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根本不愿学习。身为中职英语教师的我们面临着许多教学难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不少中职学生对英语的厌学思想严重,老师在课堂上维持纪律就要占用不少课堂时间。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中职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否合格,忽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向学生灌输英语基础知识,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获得生存能力的社会获得。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职英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和模式,不断探索出能加强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重语言知识轻语言应用

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和教学课时的限制,中职英语教学课堂仍然沿用以“词汇”、“课文”、“语法练习题”为教学重点内容的教师主讲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侧重语言知识的传输,学生大多只是被动接受,练习语言技能的机会很少,语言交际活动缺乏。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学生在沉闷压抑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生要么讲话开小差,要么在课堂上消极麻木,无精打采,或是昏昏欲睡。即使是那些掌握了一定英语知识的学生,就算是能轻松应付学期考试或者毕业考试,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普遍不高,远远达不到中职英语的培养目标。

(二)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投入

多数中职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对教材和教法研究上,作业和练习的批改中,而很少去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有接触外,课外与学生接触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交流和沟通很是不够。有的甚至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因而无法进行因人施教。对厌学和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教师若不及时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因势利导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影响中职英语教学的效果。

(三)重教学轻科研

目前很多中职教师在对科学研究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对提高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科研是学术性研究性大学的专利,仅仅把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作为完成了教师的本质工作。再加上大部分中职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同时中职教师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较少,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近年来,部分中职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欲望虽有所增强,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部分教师只是在单干科研,集体合作搞科研的较少,大大影响了整个中职英语教学的科研水平。

二、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各类交际活动中涉及文化的种种问题。波特和莫瓦把影响交际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1)观察事物的过程,其中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世界观及社会组织;(2)语言过程,其中包括语言与思维模式;(3)非语言过程,其中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和空间的使用。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中职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基本能力包括:

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

2、文化能力

3、相互交往的能力

4、认知能力

三、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加强中职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思想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更新英语教育和学习观念

首先,应从师生的意识形态上消除语言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的陈旧观念。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绝不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单纯的符号系统。戚雨村先生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重要作用。人们在语言中储存了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词语则记下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叙了民族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后人通过语言学习才能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整个文化。反之,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均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文化是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习英语就必须学习其文化背景知识。中职英语教师不仅自己要转变这一英语教学理念,更应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掌握英语文化的重要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单纯的知识传输性教学会使课堂沉闷乏味,学生往往失去听课的兴致而搅乱课堂教学纪律,造成课堂教学缺乏实效。因此,教师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点时,应结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输和讲解,让所讲的语言知识点在丰富趣味的文化内涵中娓娓道来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栩栩如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词汇教学

在讲解英语生词时,应采用英汉对比法,结合词汇文化内涵进行讲解。目前,许多英语教师讲解词汇多以概念意义为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而语义学告诉我们,英语词义有七种之多,只讲解概念意义而不解释其它意义是不能达到对词义的全面理解的,当然也就影响了学生对词汇的深刻记忆和巩固。词汇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特定事物的独特感情评价及联想等。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例如:中国文化中的“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形象,汉民族一向以“龙的传人”自称。相反,在英美文化中,dragon 是民间传说中凶残的怪兽。在史诗Beowulf 等传说中有叙述为证。再例如,汉语里说一贫如洗,而英文却用as poor as thechurch mouse,因为西方人信佛基督教,常见建筑物是教堂。由于教堂里通常没有可供老鼠吃的事物,所以形容一个人极度贫穷在英文中就被比喻成了教堂里的老鼠。

2、语篇分析和讲解

除了词汇讲解,在做语篇讲解和分析时,更要重视文化因素导入。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语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文(text)。对此我们可以采用“文化旁白”法给学生就课文有关内容加入文化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讲授中专英语课文All about Me时,教师可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各自的家庭模式,生活方式等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看看哪种家庭模式或是生活方式更好。既让学生学到了规定所学语言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3、跨文化交际情景对话练习,强化英语实用能力培养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除了教师的科学合理讲授传授知识和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才能让学生记住所学的,运用学到的。在教学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可以营造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例如,当学生迟到时,一定要鼓励学生用英语说出“May I come in?”如果他不会说,老师可以教授几遍,等他会了,然后再让他进教室。这样他再迟到,就会想起并运用这句话来进行交际了。这对其他的同学也是一个教育学习的实情实景机会。中职英语教师应充分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参与式”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实用能力的培养。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活动进行跨文化交际打招呼的练习。教师安排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外国学生Tom、中国学生Lingling、外国老师Mr.Brown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给出早上在学校见面的情景, 让学生做跨文化打招呼表演。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扩展对话内容,除了用“Good morning”或者是“Hello/Hi”向对方打招呼,还可以与对方进一步交谈,例如讨论对方的穿着服饰,或是当天的课程等等。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则鼓励其说出“Good morning” 或者是“Hello/Hi”即可。

(三)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来了解英语民族文化知识

中职英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来了解英语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如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有趣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并督促他们在早读时注意文化知识的积累,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听原版录音或看原版录像、电影以及多媒体画面,通过真实的交际情景,通过视听感官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加深对英语语言和交际运用的印象。在逐步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价值道德观等基础上,又不断促进自身英语交际实用能力的培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四)、强化阅读输入

阅读和记忆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可以强化巩固记忆,阅读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中职学生阅读英语主要从早读和课外阅读来实施落实。英语早读是学习英语的有效方式之一,中职学校应该把学生的英语早读当成一件坚持不懈的长期工作来抓。英语教师应该在早读时间进班辅导。中职学生自律能力差,早读的场面往往是老师前脚刚走,教室里要么是鸦雀无声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要么便是乱哄哄的说闲话。因此英语教师应当为负责的班级制定行之有效的早读计划,并按计划逐步实施落实。做到早读有安排,有检查。这样才能有早读的实效性。学生只有通过英语早读,记住了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词汇和句型,才能学以致用。除了早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趣味性强,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英美报刊小说和书籍。既可以丰富课外生活,也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眼界。同时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也是一个积累和促进。

四、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它具有多学科性质,与它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和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充分利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促进中职英语教学,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交际实用能力有待于学者、教育家以及工作在中职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们的合作和研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A]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何自然.语用者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张静.强化高职英语日常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讨[J]上海翻译,2011(03)

[4]张书青.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01)

[5]王晓军.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02)

[6]马玉梅.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第6篇

一、教育工作讲究特色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特长的发挥积极创设条件,同时又把全班凝聚成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班级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因此所带的班级在各项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级成绩也处于年级前列。

二、教学科研追求创新

本人积极关注新课改,刻苦学习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学效率当作首要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学与历史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教学规律,大胆改革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实现授课、实践报告和活动等双向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所任班级的历史成绩优秀,特别是所任初三班级的历史会考合格率都接近100%。

本人还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注重对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成果斐然,所撰写的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规律”教学》在20*年12月获得无锡市优秀历史教学论文二等奖;论文《理解——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在20*年12月获得江阴市中学历史教研论文二等奖;论文《再论前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在20*年1月获得江阴市历史学科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同时还多次在比赛中获奖:20*年获江阴市历史学科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说课比赛初中组二等奖;20*年获江阴长泾片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20*年获长泾中学“教育论坛”演讲二等奖。

三、课外辅导重视实效

本人具有一定的特长,在课外积极辅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小论文等,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故事演讲和历史短剧的排演等活动,同时还辅导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所辅导的周梦姣同学在2002年获得江苏省中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设计大赛一等奖,本人也获得指导一等奖;所辅导的陆文超同学在20*年获得无锡市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电脑动画初中组贰等奖,冯志凌同学获得应用素质初中组三等奖;陆文超同学还在20*年获得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江阴市预赛电脑动画比赛中获得初中组一等奖,吴琳同学获得初中组二等奖,冯志凌同学获得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江阴市预赛电子报刊比赛初中组一等奖。

第7篇

一、卷首短笛

抒情小品,哲理美文,心灵梦呓。

二、 本刊特稿

政策研读,动态回放,活动全景,教师工作。

三、 名师名校

名师写真:记载名师精彩教育人生,回放名师成长轨迹。

名校风采:聚焦名校教育亮点,凸显名校办学特色。

名角论坛:专家谈教育,名师谈教育教学,名校长谈办法经验。

四、培养培训

老师培养培训体系建构、政策研究、制度创新、模式探究。

学校教师校本研修成果展示。

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建设成果。

教师培训机构转型发展。

五、师德师风

大师足迹:钩沉觅典,寻觅足迹。

标杆风范:介绍三湘师德师风典型感人事迹,为教师树立标杆。

精彩故事:捕捉校园精彩瞬间,记叙校园之内、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真人、真事、真情。

我爱我师:学生视角,教师形象。

六、德育探新

包含德育散文和德育论文。强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优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等。切口在德,收文在育。

七、学科攻略

涵盖各学科的广谱的教学论文。具有创新性、研究性的各学科论文均可收列。提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个教学思想成果化、教学理念具体化、教学技艺升华化的平台。

八、案例集萃

案例文章主要来源于基础教育这一领域。侧重于案例分析和案例指导作用。此栏目文章需要有案例文章的基本特征: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或现象、结论、对策,等等。这类文章不是论文,是教案、学案、导学案等。

九、点石成金

本栏目主要针对教育领域内全系改革的问题。涵盖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改革、教学理念和方式改革等。包括改革上的一切理念、概念、方法、手段等。教改和课改是其最主要的两个方面。目的在于服务改革、引领改革、促进改革。探索教改课改难点,分享教改课改智慧,以期点石成金。

十、教育人生

心灵空间:解答教师心理困惑,释放教师心理压力。

课余情趣:展示教师音乐、美术、文学等业余情趣。

经典赏析:教育经典赏析、评点、感悟。

投稿须知:

1.来稿请注明投稿栏目,以附件形式直接发送到编辑部电子邮箱中。请保持附件名称与文章名称完全一致。投稿邮箱:。

2.来稿请注明您的真实姓名、单位及详细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第8篇

关键词:多维度;翻译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81-02

一、翻译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仅将翻译简单地界定为语言技能训练,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不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

中国内地的翻译教学起步较晚,最早的MTI专业硕士设立于2007年1月,距今不足十年。笔者统计了翻译教学论文(2000―2007年)在公开发表的翻译论文总量中所占比重仅为3.7%,足以证明学界对此领域的忽视。在笔者统计的为数不多的翻译教学论文里,比重最大的是教学方法研究,而现代科技与翻译教学、翻译测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极为有限;跨学科翻译教学的研究更是少,仅占翻译教学论文总量的2.8%,而且基本上集中在语言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上,这就足以说明诸多翻译研究者囿于本学科的范畴,难以在其他领域寻找有效支撑点。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当前我国翻译教学研究的突出问题。

1.教学论文选题集中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但都是各执一词,难以找到比较完善的范式来指导翻译教学。

2.翻译教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虽有少量的研究者试图从语言学、跨文化、传播学等角度探究翻译教学,可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数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很少,这表现出交叉学科研究者的缺失及学界对实证翻译教学研究的忽略。

3.教育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的结合研究较少,制约这方面发展的瓶颈是懂翻译又懂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太少,不利于二者的结合。

目前的翻译教学研究方法仍以思辨性探究和教师自我教学经验总结为主,研究结果缺乏实验数据支撑,说服力欠缺,皆成为制约翻译教学研究进步的瓶颈。

二、翻译能力

国外关于翻译能力的界定,最具代表性的是2000年《培养翻译能力》(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一书的问世。该书共收录了17篇论文,根据论述的侧重点分为三个部分:(1)翻译能力界定;(2)翻译能力培养;(3)翻译能力评价。翻译能力界定部分的研究重点是对构成翻译能力的各个“分力”的探讨。几位学者达成共识:翻译能力包含对各种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知识至少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在国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不少学者已就此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翻译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教师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化转换、语言差异和具体的翻译技能上,才可以确保学生摆脱第一语言概念系统的干扰。翻译初学者与一般双语学习者具有相似的双语表征,在接触翻译的初级阶段,两种语言相互作用相互累加,较长时间内译文都带有翻译腔,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惯性地套用第一语言的语义或概念表征。

2007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变化、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重复、课程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因此在持续改革进程中的各个学校都面临同一个新问题:如何设置课程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呢?教育部于2006年批准了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希望借此举措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由以前的单纯偏重于读写教学,转型为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的均衡发展。部分高校试验了分级教学,把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沿袭固有的读写和听说课程模式,提高阶段的教学各个高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有院校偏重于学术英语,有院校偏重于专门用途英语,占主流的是依据教师学术专长与兴趣开设各类选修课程。

为顺应大学英语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模式,现在大部分本科院校已针对四级后阶段教学,探索合适的课程设置。鉴于学生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各高校在“语言技能类”、“文化知识拓展类”、“专业英语”等方面开出了不少课程,不过不少课程都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论述与研究,也难以成为一个体系。而翻译作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所忽视的一个专项能力,应该在四级后阶段的教学中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翻译能力培养理应成为翻译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多维度视角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能力培养路径

翻译能力是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必要标准。21世纪需要大量外语翻译能力与专业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普及翻译教学具有优化教育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近几年,翻译领域的专家呼吁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将原来选择性使用的翻译题改为必测题,说明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重视翻译教学势在必行。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块或课程的确立,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差异,没有已有成熟的范式可借鉴,不可套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范式。一种新的教学范式的确立,首先必须借助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其体系应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诸多问题。该范式可涵盖两方面:基础阶段的教学翻译和提高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基础阶段,教师可借助精读材料,设计专门的翻译练习,其一可巩固学生对重点词汇句型的掌握,其二让学生对翻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练习可以单句操练为主。现在新版的主流大英精读教材都增加了翻译单句和篇章练习,完全可以满足此阶段的教学需求。在提高阶段,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以笔译为主口译为辅,将学生对翻译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教学目标。

对于笔译教学,应注重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双语能力,侧重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素材选择上可以尝试多选择贴近其专业的材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翻译也是一个意义的再构建过程,对于主讲教师来讲,需先解决学生在理解英文原文上的障碍,再解决学生在表达阶段出现的诸多受原文影响的翻译腔问题,典型错误分析可让学生认知到自己的问题。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应遵循克拉申的“i+1”的原则,不应过度拔高难度,贴近六级难度的语篇比较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操练;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甄选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大的材料。

鉴于个体学生的认知风格具备较大差异性,学习动机有高低之分,因此可以从心理学视角为课堂组织形式提供理论框架。翻译初学者在翻译过程中,需经历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其主体性的发挥无不受其情感、动机、语言风格、信念等影响。教师应先培养学生的翻译直觉,例如,处理特定模式的句子翻译,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晋升到经验层面,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最后让学生养成各种翻译技能的潜意识习惯,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适应性调整。

鉴于计算机技术给翻译过程带来的巨大便利和翻译行业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语言作为基本交流工具的理解,并促使他们掌握与翻译、实践有关的各种技术,以适应社会进步和职业需求。计算机科学与翻译学科结合的优势在于评价测试系统的研发,可以更有效的界定学生的翻译能力。有能力的研发者还可开发在线测试系统,设立各种级别的翻译能力测试,与CATTI考级相衔接,搭建考试模拟、作品上传、学习跟踪、作业上交等各种模块,以便学生能对自我翻译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提升学习动力。

四、结语

长久以来的读写优先教学模式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翻译模块的缺失,学生翻译能力严重不足,译文质量不高。在新一轮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对翻译模块的教学予以更多的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更需从多维度予以确认,凸显翻译技巧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和双语转换与职业翻译能力培养。不同学科研究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普遍,消融彼此的学科壁垒,实现单学科本身的纵深发展,多维度视阈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词句理解”的答题方法指导

 

中考现代文阅读“词句理解考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颇受出题者青睐的考查方式。

我们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答出下面两个核心层次的意思:

一、还原表意晦涩的词句的本来意思

有些词句由于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而表意晦涩、模糊,这时,我们就要用直白的语言来还原词句的本来意思。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这一句因为运用了比喻,所以想表达出的道理并不明确,但只要我们想到了“引擎”这个喻体是指能够为车辆、飞机提供动力的重要机械部件,它能推动车辆、飞机运行,我们就能还原出这个句子的本来意思: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答出词句的言外之意

有些词句如果只读本身,往往读不出什么内涵,但我们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读,就会发现词句背后隐含着言外之意。我们在理解这种类型的词句时,一定要答出它的言外之意。例如,《父亲的自行车》一文叙述了父亲用他的破旧自行车载着“我”和弟弟上、下学,直到“我”和弟弟读完了小学、中学,随后,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读大学时,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生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出题者要求考生回答出文段最后一句中“淡淡地”一词的内涵。结合语境,我们可以揣摩出它的言外之意:“淡淡地”一词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孩子深沉而朴素的爱。

我们在推敲词句的言外之意时,要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比如,议论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阐明了道理;说明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说明了事理或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较为复杂的是叙述性的句子和描写性的句子,或者两者兼有的句子,它们背后有时既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个性、感情,同时也阐明了道理,甚至是表现了景物或人的状态等等,比如上文中的“淡淡地”一词的理解就涉及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面对这类较复杂的句子,考生切不可点到即止,应深入思考,全面作答,才能踩准得分点。

另外,词句理解的答题除了要涉及“晦涩语言背后的本来意思”和“言外之意”两个层次的内容外,在答案中还要指明这个词句所使用的手法及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手法”在这里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包括说明文中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同时也包括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议论方式,还包括外貌、动作描写等描写方式,甚至包括长短句结合、正衬、反衬等语文知识点等等,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作者之所以运用此手法而不用彼手法,往往是因为运用的这种手法在表达意思的时候能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风筝中的科学》一文在介绍俄罗斯物理学家制作的用来发电的风筝的大小时这样说“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筝伸展后的大小论文下载。打比方说明的手法起到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效果,风筝的大小借助有着一定表达效果的手法展现在我们读者眼前。文章为了说明牵扯这种风筝的绳索的长度,这样写道:“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牵扯风筝绳索的长度,列数字说明的手法起到了具体、准确的说明的表达效果。

总之,词句的内涵往往是借助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某种手法来表现的,所以我们在理解词句时一定要涉及词句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在作答“词句理解”时,我们的答案应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按答题的先后顺序排列):

1、手法;2、手法的表达效果;3、晦涩语言后的本来意思;4、言外之意。

列成公式:

词句理解的答案=手法+手法的效果+本来意思+言外之意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我们在理解词句时,有时词句没用手法或词句本身表意比较直白,那么我们的答案中就可以不答手法或词句的本来意思。但是,对于以上四个要素,我们答题时,能答出来的都要尽力答出来,否则就会失去得分点。

我们还是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一句为例,结合以上公式,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生动形象地(效果)说明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本来意思),表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言外之意)。这样的回答不是又准确又简洁吗?

相关链接:

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题型在试卷中是以不同的“面孔”出现的,它不可能只是以“请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下列题型是词句理解考点的常见出题形式:

1、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品味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想法。

3、请谈一谈下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它是怎样表达出某种感情(或传达出某种效果)的。

7、说说下面句子是如何运用想象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外婆做针线活的高超技艺的?

8、请对下面句子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品评。

9、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0、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1、请谈一谈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作用。

……

当然,词句理解考点的出题形式还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还将会有更多的新的“面孔”出现。但是,无论题型如何变化,只要我们能识别出它们的本来面目——词句理解考点,我们就能运用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来回答问题。

第10篇

论文提纲怎么写?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以《关于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二、本论

(一) 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前提条件

(二) 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后的学生素质基本现状

(三) 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后的教育教学对策

三、结论

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

1.当今科技和经济形式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人才;

2.文理分科对社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3.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提高当今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二)目前文理分科后基础教育的基本现状

1.人文与科学的分离,影响了科学与人文的持续发展;

2,学生综合素质的丧失,使得科技的进步缓慢;

3.造成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的共同迟缓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目的变得不明确;

4、人类的幸福感明显降低,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偏差

(三)取消文理分科后的教育教学对策的对策

1.降低自然科学学科的难度;

2.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为国家发展服务,而不是把中国的大学变成为发达国家培养人才的学府,留住精英学生;

3.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主线——爱国主义教育;

4.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为了某些不必要的知识去摧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结论

1,明确我们教育的任务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重申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推进的。

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优秀的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编写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论文长度的设计

写好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

研究论文的长短一般为8000字左右,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研究论文也不宜过长。

普通教学论文一般3000字左右,尤其是,一般是限制字数的。

(三)编写提纲

1、.摘要

摘要应概括说明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目

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个方面,应重点写出具体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创新之处。

(1)目的:主要说明此研究、研制、调查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或要解决的问题。

(2)方法:说明研究的工作过程及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也包括理论、假设或边界条件,使用的主要设备和仪器:对新技术手段则应描述其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及所达到的精度、误差等。

(3)结果和结论:作者在此工作过程最后得出的结果和结论,可含应用情况或潜在的用途。可以是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及关系式,也可以是理论性成果等。

总之,摘要应写得内容充实,不要过分抽象或空洞无物,不作自我评价。

2、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层次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

词和词组。

3、引言

引言的内容和写作要求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是交待研究成果的来龙去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相关的课题,目的是引出作者研究成果的创新论点,使读者对论文要表达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引起读者阅读论文的兴趣。

引言中要写的内容很多,但是论文的篇幅有限,所以大多数的刊物都对引言部分的篇幅有严格的限制,一般稍多于摘要的字数。要求该部分的写作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要与摘要雷同,也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不用图表和公式来论述问题,但至少应该有观点的罗列,同时一定要把作者的创新点明确表达出来。

引言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1)作者论述的背景信息过于空泛,与作者的创新点无关联或关系不大。

第11篇

1. 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最美教师等(仅限教师节期间表彰):国家级赋20分、省级赋15分、市级赋10分,县级7分。

2. 非教师节期间表彰的其他教育教学类荣誉如教学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国家级赋15分、省级赋9分、市级赋6分、县级赋4分。

二、教学成果( 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成果,限报6件)

1. 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必备项,限1件):省级16分、市级10分、县级8分;教学新秀按相应类别减2分赋分。

2. 教学质量奖:市级6分,县级4分。

3. 优质课(现场讲课比赛,非录播课):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赋10、8、6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赋6、5、4分;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赋4、3、2分。

4. 优课(一师一优课活动):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赋4、3、2分,省级赋7分,国家级赋10分。

5. 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或典型经验介绍:按优质课相应类别的一等奖赋分。

6. 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比赛、微课评比:县级一等奖赋2分,二等奖赋1分;市级一等奖赋3分,二等奖赋2分;省级一等奖赋4分,二等奖赋3分,三等奖赋2分。

7. 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指市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机器人竞赛、发明创造评比、科技论文评比、中华经典吟诵等。不含学会、社会团体或其他部门组织的竞赛(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和全国英语能力竞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北大培文杯创意作文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英语能力竞赛、生物竞赛等除外。)优秀(奖)视为三等奖,以辅导教师证书为准。市级一等奖赋 3 分,二等奖赋 2 分;省级一等奖赋 4 分,二等奖赋 3分,三等奖赋 2 分;国家级一等奖赋 5 分,二等奖计赋4 分,三等奖赋 3 分。

(2-7项为近五年取得,其他未涉及到教育教学成果,由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相关证件酌情赋分,限报5件,其中相同奖项限报2件,取最高1件为基础分,另1件按2分赋分,其他奖项累计赋分)

三、论文、著作和课题研究(限2件,取最高1件为基础分,另外1件赋2分)

1. :仅限在教育行政或业务主管部门主管(主办)正式出版的的刊物上发表的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500字以上),非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省、市级每篇分别计5、4、2分,第二作者减半赋分,其他位次不计分;中文核心期刊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加2分;在报纸上发表的论文减半计分,不含报刊增刊、论文集、习题集。

2. 发表教学资源:在正规报刊杂志发表教学案例、设计、实录、教案、学案等按同级别论文减半计分。

第12篇

在上学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在学校支持下,通过师生努力,生物教研组再接再厉,顺利实现了工作目标。现作一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生物教研组能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按此计划正常开展各项工作,在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益、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把生物组的发展同学校的发展进一步紧密联系起来,发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了我校的生物教学质量,营造了良好的组风。

二、工作特色

1、集体荣誉感强,坚决服从学校安排,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并保质保量完成了学校交付的各项工作。

2、加大了教研力度,营造了学习氛围,加强了教学实践和探索,转变了教学观念,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生物科教学质量。尤其是八年级生物科教学工作能抓早抓实,成绩居县公立学校首位;七年级深入开展了有效课堂建设。

3、不断加强科研意识,以科研促教研,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做好教改课题工作。通过努力,《基于强化重要概念教学的初中生物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的县教改课题,得以顺利实施,并进入结题验收阶段。老师们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踊跃投稿。

4、积极探索生物竞赛的辅导模式,积极指导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加强科普工作,创建了本组特色。其中曾德添、谢礼云、黄益宏师指导的《e站科普,我们在行动》的科技实践项目,荣获市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省赛。

三、主要做法

1、加强学习、更新理念。通过学校例会、教研组和备课组会议等渠道,加强校本培训,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加强科研意识,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本组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互帮互学,总结提高。按学校要求通过实践周等方式,进行“同课异构”,加强集体备课,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相互听课、评课,及时总结交流,同时积极向CN级刊物投稿,积极向学校《三中论文集》多投稿投好稿。

3、加强管理,注重落实。加强对本组成员的教学常规的检查落实,过好预习关、课堂关和复习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勇于开拓,勇创特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生物竞赛的辅导模式,创造性地利用校园科普e站培养生物学科素养,积极指导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5、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及时认真完成月考工作,积极参加片区活动和省微课程比赛及教学技能比赛等各级各类学科评比活动,做好实验室相关工作和学科宣传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学校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6、抓住契机,深化教改。以县教课题结题验收为契机,加强教研教改,深化课题研究,实现成果运用并提升教学质量。

四、存在的不足

本组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还有待提高;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学风及争取家长、学校、班主任对本学科的支持方面,有待加强;此外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方面都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