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生态

建筑生态

时间:2022-05-08 07:4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生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生态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城市建筑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建筑科技界反思发现:先前的节能建筑、太阳房以及节能节地建筑,其含义及原理均未明确建筑应促进含其自身在内的各领域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住宅设计结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对自然进行开发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要适应自然、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其次,用生态学的理论证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关系,强调现代的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设计结合自然。

我国古代“天、地、人、和”的大环境观对于生态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筑及其环境若能做到有利于:综合用能;多能转换;三向发展;自然空调;立体绿化;生态平衡;智能运行;弘扬文脉;素质培养;持续发展;美感、卫生、安全。那么。在永久的将来就可能做到有效地发挥其正确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这种建筑可称为生态建筑。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及生活质量显著成倍增长,目前房地产业的急剧膨胀,众多的居住小区的涌现,房价及房地产策划被炒做的炙手可热。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花样翻新的各种广告、楼书令人目不暇接,无从选择。而且一些虚的理念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水文化、、生态文化一时之间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惯用的标语,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人性化空间被到处滥用,一座荒山甚至一潭死水、一片树林都被描绘成“山水人家”、“私家森林”、“亲水住宅”等佳境。这种种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个成功的开发商一方面要在开发理念上凸现自己的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区位优势等等软硬件设施,如纯净水入户、宽带网、智能化管理等现代科技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居家生活。环境的优化又随后成为人们做出选择的关键所在,人性化设计、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成为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但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不仅仅提高绿化面积、绿地率,而设计真正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真正关怀和满足各阶层、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片绿荫、可以让孩子尽情游戏的乐园、老年人锻炼身体的场地,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图案,环境建设要达到的是优化环境、改善小气候的长期效果,不是一时的华美。

所谓生态建筑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实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

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是一致。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第三个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生态建筑目前技术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首先规划选址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基本的技术策略。

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技术还包括:(1)建筑的体型控制。建筑的体型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十分明显,体型系数越小就意味着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外维护结构表面积,从而降低室内外热交换。。(2)自然通风与采光。。(3)遮阳。在设计中可利用墙面绿化和树木遮阳,充分发挥绿化的遮阳作用,既经济又有效,同时还可以改善微气候,美化环境。同时可使用百叶窗调控板,控制太阳光的进入量,有利于夏季遮阳,冬天采暖。(4)外维护结构保温隔热。(5)水系统的设计。包括对给水、热水、雨水、灰水、黑水的合理设计。(6)建筑采暖。建筑能耗约占我国能源消耗的23%,在建筑中推广适合国情的建筑节能和太阳能技术对整个社会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

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绿色生态建筑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生态建筑并不是指以昂贵费用为代价来得到优美环境的建筑;生态建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或模式,这种建筑的一大特性就是与生态环境和功能的相协调性。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实现生态能源建筑商品化可采用以下一些措施:(1)加强以治理污染“源头”为主的建筑能量系统分析方法的研究。(2)可以先在对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地区、新建的城镇小区、人居环境已较恶化的区域、常规能源缺乏的特殊区域建设生态能源建筑,进而推广到其他城镇。(3)一些体现绿色、环保、高效能的部件可在我国目前康居工程和其他楼宇工程中广泛推广使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光电墙面、屋面系统、废水再生装置、燃料电池、生态建筑材料等。

植物配置做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居住区绿化应减少草坪、花坛面积;常绿树应多于落叶树,以保持绿视率。充分利用芳香植物,例如玉兰、丁香等;充分利用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构树、金银木等鸟嗜植物,吸引鸟类和飞禽,从而形成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色叶植物,例如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檗等;充分利用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花卉鸢尾、地被菊等,丰富的植物层次、季相变化,从视觉上是美丽的,从植物生态学方面考虑也是合理的;但有时南窗前的高大常绿植物往往阻挡了室内的光线,使居者有压抑感,而充足的采光对于居民来讲是很重要的,所以植物配置时也要兼顾视觉、生态、大众行为,适当移动植物种植位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一个绿色链。

一个规划合理,环境优雅的居住环境—流水、绿树、阳光、处处充满家园的温馨,徜徉漫步在花间、水际、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缓解社会、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培养人们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这才是“家”的概念,一个让人放松休憩的理想家园。总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仅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把这种生态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年178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自18 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转贴于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4.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5.生态建筑与发展中国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是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

第3篇

1.1对环境无害

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在设计时要考虑建筑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做到最大程度的避免建筑的建设和使用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做到建筑本体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友好。这样遵循环境友好原则的建筑设计,在使建筑为住户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的同时,又避免了建筑队周围环境的损害,达到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存。

1.2对人无害

生态建筑第一要点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建筑是用来给人们居住或者是观赏的,人是生态建筑的直接对象,如果生态建筑连人这个直接对象都没能满足,那么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建筑。生态建筑要在各方面都体现以人为本,从人的各种生活习惯去统筹建筑。生态建筑还需不断完善生态建筑的设计水平,提高自身的设计标准,为生态建筑创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3体现整体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这个地球上的,都是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处理事情时要有整体性,生态建筑也不例外。生态建筑要时刻体现整体性,搞建筑时,必须考虑到周围的环境,看看周围的环境哪些可以利用,哪些不得破坏;搞建筑时还应该考虑到周围的文化,你不能在一个地方建违背当地文化的建筑,建筑违背当地文化是不会受欢迎的。除此,还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

二、如何改善生态建筑

2.1生态建筑对环境无害的方法

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减少土地的是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遵循的,只是因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在建设中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为生态建筑的建设必然会占用一定的空间,而且会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除此之外,还可以对产生的废弃料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2.2生态建筑自身调节的增强

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很多的能源,其中风能、电能、水能和光能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中可以用一些方式来利用能源,比如在建筑物顶部开通风口,或者采用保温材料等,这些都是生态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力条件的体现;此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物自然降温,或者利用大自然的风向、风力的特点进行降温,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机械结构。

2.3可持续发展需注重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建筑能耗一直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比重,为了改变建筑能耗特征,促进低碳时代到来,生态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1生态建筑概念

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科技,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的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寻求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2 生态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2.1 生态建筑理念的萌芽阶段

上世纪8O年代,顾孟潮先生提出了“未来是生态建筑学时代” 的观点;余谋昌在《建筑的生态设计》一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增加,生态学的各种观点渗透到建筑领域,将对建筑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出现建筑和生态的融合并形成建筑设计的新潮流。这是我国生态建筑思想萌芽的开始。

2.2 生态建筑探索研究阶段

1994年5月,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l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入了国家“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国家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 列为国家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国家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颁布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明确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和技术导则;2001年,我国出台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作为国内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该手册以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防污染为主题;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施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近十几年来我国也进行了多种生态建筑的实践探索,例如,“北方严寒地带节能研究”、“广州人工湿地试点研究”,以及夏热冬冷地带的建筑节能、覆土建筑、太阳房等方面的研究,都体现了我国对生态建筑研究的不断努力。

3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指的是综合运用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环境。其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

3.1以人为本

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的关心,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的沟通,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的多样化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

3.2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人类、建筑都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活动必须和自然环境建立起一种协调关系。因此,建筑在设计理念上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设计时应着重考虑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设计理念。

3.3 能源合理使用

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自然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冬季过冷,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4 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设计要在方案设计阶段、建筑施工、建筑使用三个阶段都要贯彻生态建筑的理念,在各阶段满足生态建筑的建设要求。

4.1 方案设计阶段

4.1.1 建筑与环境共生

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尽量不干扰和破坏自然环境,使人工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和共生。在设计时必须对场地周围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土壤、日照、风力与风向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尊重自然环境因素,同时考虑建筑物对这些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科学地确定建筑面积、建筑群落的布局、朝向、体型因地制宜,使建筑物对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

4.1.2 建筑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资源节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必然趋势。建筑设计方案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节约资源、减少建筑以及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面积以适应将来发展。

4.2 建筑施工阶段

4.2.1 材料选择

在建筑施工时,在不超出成本预算的基础上,首先选择生态节能材料,降低建筑运营中的能耗。同时要贯彻节约建筑材料的设计理念,达到以最少的材料营造出功能齐全的生态建筑。目前,材料技术发展很快,已大大改进了传统的砖石结构,为节约施工材料提供了技术依据。

4.2.2 环境绿化

在建筑施工中,要注重环境的绿化施工,创造出良好的局部微气候。尽可能多的铺设渗透性强的生态铺地,多种植绿化效果明显的乔木,扩大绿化面积。

对建筑物的立面、墙面、屋顶、阳台进行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墙面种植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照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屋顶绿化是采用屋面蓄水覆土种植技术,进行蓄水、覆土并栽种植物花草和灌木。阳台绿化是在阳台上种植一些花草植物,美化室内外环境。

4.3 建筑使用阶段

如何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是建筑使用阶段的重点,应有效地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形成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

从节能出发做好照明、器具设备和电气负荷的最优化设计,考虑建筑空间空气流动,为使用者提供新鲜的空气,创造易于接近日光和公共适宜的环境。同时广泛采用建筑采暖节能、制冷节能、通风节能、照明节能等节能技术。

5 结语

生态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我们把生态原则整合融汇到建筑创作中,创造建筑发展的新时代。

6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建筑;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用,都要求着建筑行业必须进行更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变革。建筑设计从传统设计向生态设计的过渡,是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生态设计的原则及应用策略入手,浅要分析了其在建筑工程领域的运用。

建筑生态设计的含义及目标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人类进步的重要象征。在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出现并利用太阳能、沼气、风能等解决人类住宅所需的能源消耗问题。这类生态化建筑的出现,体现了生态设计观念在建筑领域的实际应用:有效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在尊重与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舒适的工作与居住环境。而长久以来,人类总是习惯于向自然索取,却从不考虑如何去回报自然。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人类不得不在建筑设计上寻求适应自然环境的新方法。

1、建筑生态设计的定义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指依从当地实际自然环境,运用建筑生态学原理,以自然、人、社会和建筑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对建筑设计的合理安排,使生态环境与建筑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建筑生态设计的目标

通过建筑设计的生态化,一方面,使建筑物更加有益于健康,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使建筑材料更加有利于环保,进而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使人类获得一种低耗、无污、高效、无废的的建筑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并使人、自然生态以及建筑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相对稳定的循环。

二、建筑生态设计的原则

这些年,快速发展的经济与对环境的破坏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何将生态设计观念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使建筑设计更趋于生态化,是解决当今世界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以及资源短缺的途径之一。要达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需要遵从以下原则:

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任何建筑项目的规划,都必须在对当地环境及其他特定条件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各种限制性条件,处理好建筑和自然要素即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建筑及其周遭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一方面,在建筑设计当中融入生态设计观念,使建筑规模及其风格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应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利用建筑周围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再生资源的使用力度,达到建筑生态化和建筑节能的目的。

节能节材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建筑设计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要形成绿色生态意识,确保生态建筑在设计、建设以及使用和废弃等各个阶段都遵循无害无污染、节约能源和可循环的生态原则。在建筑过程中,尽可能更多的使用无害无污染、成本低的可再生建材,降低能源消耗。

①保温玻璃的应用

玻璃保温技术是生态建筑达到生态节能的关键点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玻璃保温领域出现了诸如热反射类玻璃、吸热玻璃、电敏感类玻璃、低辐射类玻璃等,将它们以复合组合的构造形式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可以达到生态建筑的采光保温要求。

②太阳能建材的应用

一定意义上,太阳能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实际建筑过程中,利用太阳能发电提供建筑能源,既没有污染和噪音,又可以确保能源的再生使用。太阳能可以以集热器的形式使建筑内部升温变暖,也可以通过收集热量并经过电能转化进行能量储存。在一系列光电材料中,太阳能建材是目前建筑生态设计中最为理想的材料。在未来的发展中,太阳能可与建材构件相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式生态化节能建材。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建筑设计所应遵循的设计理念之一,也是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才能创建出无害、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进而使人类获得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在建筑设计上,强调高效和节约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身健康和生活舒适度、降低生活的总体质量为代价,要着眼未来,从人类生存发展的长久性出发,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新生态设计观念。

设计控制的原则

在建筑设计中,要在规划设计的源头上控制建筑用地用材以及工程设备的具体选用,确保其符合环保和节能要求,并通过设计控制引导建筑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形成良性的生态产业链。

三、建筑生态设计的具体策略

1、对资源的生态设计

1)节约能源资源

①引进智能化住宅系统。理想化的住宅应该具备大量智能化设施,它要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自动检测系统,对室内干湿度、空气成分以及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自动运算,采取最优方案即时进行室内环境的调节处理。

②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尽可能以清洁能源代替煤炭,如天然气等;大规模进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控制性规划,注重水土流失以及洪涝灾害的防治规划,确保住宅建筑对环境影响较小,成本低、效率高。

2)节约水能资源

住宅建筑需要从结构和功能等各个层面开展有关水力资源的生态规划,以确保住宅水源的生态活力。一方面,要注意收集处理用水用于花园灌溉,收集生活废水和雨水等用于清洁道路、冲洗厕所以及园林绿化,采用防爆裂水管和节水设备;另一方面,采用应用于家庭用水的分级处理系统,在节约用水的同时,减少污水产出,节约用于污水处理的这部分能源。

3)节约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的住宅建设,要以城市的具体需求为根本原则,在考虑经济成本的同时,对待利用土地进行合理化地生态设计,最大程度上节约用地,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对环境的生态设计

①生态环境的绿化设计

对于生态环境的绿化设计,主要包括对室外环境的集成应用和对室内环境的集成应用。对室外环境的集成应用主要包括,建筑的立体绿化、场地环境的绿化以及人工湿地系统这几个方面,旨在进行对环境的生态性补偿和提高建筑外层的围护结构的节能效果;对室内环境的集成应用的技术要点主要在于室内,通过植物所特有的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和改善空气相对质量的作用,栽植合适的室内植物,使其起到改善室内温度和湿度、吸收有害物质、滞尘及降噪的效果,达到缓解紧张的精神和情绪的目的。

②人文环境设计

每座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一座城市的城市文化是基于历史的积淀而发展壮大的。如果没有文脉的延续,一座城市就是没有生命和明天的。而城市住宅的建筑工程建设,也应该在体现城市核心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出自己所独有的特色。在建筑形态上,我国南北城市的建筑形态差异较大,但不能一味追求经济上的利益而不惜耗费巨资于北方建造南方水景,在南方展示北国风光。立意虽好,却往往只求其形而忽略其神,只在建筑形式上相似却舍弃其本质性的设计缘由,浪费金钱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土地资源浪费。

结语:

生态类建筑将是本世纪最具时代感和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如今,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设计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面对未来,年轻的建筑师们要勇于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争取早日设计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生态建筑,打造可以使自然、社会和人有机结合起来的三位一体的绿色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1]任彦涛.生态视野下建筑与环境交互性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杨钦中.浅谈城市生态建筑设计[J].内江科技,2009,(10).

第6篇

【摘 要】 分析了人类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阐明了树立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应用生态共生原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共生建筑的基本要求和设计要点。

【关键词】 生态原理 低碳建筑 生态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对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意义尤为重大。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如何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

1 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 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 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1.3 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 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3 建筑生态化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 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建(构)筑物。

3.2 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3.3 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较好的地区,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目前,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首先是将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其次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总之,生态建筑代表了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建筑,有助于推动全球生存品质的改善。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大低碳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可持续的角度都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欧阳东.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研究[J].电气应用,2006(25):5~9

第7篇

关键词:建筑表皮;生态设计;生态策略

建筑的表皮是构成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内围合成建筑的空间,同时又是城市环境空间的界面载体。建筑表皮不断适应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发生着功能与样式的变革,逐渐由厚变薄,由封闭走向通透,其功能也从简单的防护功能转变为目前的集多重功能于一身,像媒体表皮、生态表皮等。

建筑表皮生态设计,其中各种生态策略并非孤立的手法,而是综合运用于建筑设计中,运用新的设计手法和建筑材料、简单高效的维护结构和暖通系统,从另一个侧面创造全新的建筑形态。使生态建筑逐步向着更合理、有机的方向发展,营造出建筑特有的诗意与人文色彩。

1 建筑表皮生态设计的必要性

1.1 建筑表皮概念和内涵

建筑表皮(Building Skin)是一个借用来的词汇,是想将建筑与生物作一个类比,护是皮,结构是骨,空间是灵魂。现今建筑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建筑师提出建筑的围护体系应该像动物的皮肤一样起到保护、调解室内温度、排出室内污浊空气,适应于外界环境改变的作用,成为一种可以“呼吸的皮肤”,人们用皮肤的功能来形象地描述了建筑表皮在当代社会中功能的发展。

在建筑表皮中,可以反映出特定时期的气候特征、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建筑美学及科学技术等。城市中不同建筑表皮的组合,形成了城市风貌的建筑特征,蕴涵了人类文明的丰厚遗产。

1.2 建筑表皮生态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使得室内气候环境非常有益于使用者的健康,提高了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并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改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计算,它远比普通建筑节能。这不仅有利于使用者,对于政府同样如此。随着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和能源短缺,生态建筑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建筑表皮生态设计策略密切体现着建筑的生态整合:保温、隔热、遮阳、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等。表皮设计从功能出发,表现出表皮形式随从生态功能,从生态节能,太阳能利用,人的舒适度等功能角度出发,使建筑表皮设计因生态功能而精彩,只有注重生态理念,建筑表皮才会具有本体意义。

2 建筑表皮设计的生态策略

建筑通过门、窗、墙、屋顶、地板与外部接触,使室内形成温暖、舒适的环境,同时也形成一个室内外交流的界面,包含了热、气、光的交流,包括:视线联系、引进自然光、自然通风、保温隔热、遮阳、适宜的表面温度、避免眩光,建筑外表皮某种情况下可视为多功能载体。

2.1 自然采光

自然光不仅能减少电能消耗,同时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人工照明无法比拟的重复利用性。一个良好的设计和一体化计划能节约能源,这不仅是由于它减少了系统内电力照明设备的负荷,还减少了冷却设备的负担,并且降低了系统内部衍生的热量。

建筑的有机形体和玻璃外墙使得自然光能从建筑顶部、立面穿透进来。自然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使建筑富有特性。光是一种语言,向我们述说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追求;是设计工具和建筑材料,建筑师可以用它编绘理想,展示才华。还有人说:“光是建筑的第四维空间”,建筑三维创作之外的另一个广阔的天地。

2.2 自然通风

利用自然风压、空气温差、密度差等对建筑室内进行通风的方式。由于空气温度的差异导致空气的密度产生差异,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高温空气向上运动,低温空气向下运动。近年来,对建筑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已不仅仅停留在高层办公楼可开启窗户上,更运用了最前沿的科技与工艺,设计严谨细微。

2.3 保温防热

建筑通过外表面获得太阳热能,也失去内部的热能。外表面是内外空间的过度界面,具有阻隔热量流动的缓冲作用。在冬季建筑希望获得充足的阳光,而在夏季则需要阻挡直接的太阳辐射。因此表皮要起到节能和调节舒适的作用,也就是保温与防热的功能。

防热的基本原则:减轻太阳的直接辐射与间接辐射,强化自然通风。建筑防热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将朝向选择、护构造与材料、通风措施、热能转化等系统考虑;保温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太阳能:防止冷风的不利影响:选择合理的建筑体形与平面形式。

在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中,玻璃的运用十分普遍。而门窗的绝热性能最差,约占建筑部件总能耗的40%~50%,是影响室内热环境质量和建筑节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改善外窗的保温隔热性能主要依靠提高窗的热阻,比如采用双层或多层玻璃、中空玻璃等。但冬季需要考虑的是减少热量的损失,更多地获得阳光,而夏季正好相反,需要避免阳光直射。良好的视野需要透明的外墙,而过多的玻璃外墙对于保温、阻热不利。尤其针对不同气候条件,设计策略往往不同,甚至相反。

2.4 低能耗和提高能源效率

建筑采暖、制冷耗能巨大,不可再生能源不仅储量有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导致空气污染、土壤酸化、温室效应。因此,实现建筑低能耗的措施许多设计作品中均有表现:①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的建筑监控系统可操纵内层立面墙板及幕墙窗的开启,通过传感器使未使用空间的系统关闭,控制花园立面板墙、温度变化幅度和通风。②柏林议会大厦利用植物油此类的再生能源,并将两个地下湖作为冷热交换器储存能量,使夏天的热能储存在深层以便冬天使用,把冬天的冷量储存在浅层便于夏天使用,形成了可循环的生态平衡。③伦敦市政厅的节能设计最为巧妙:由于靠近泰晤士河,地下水位较高,整座建筑的制冷系统便采用地下冷水系统,通过积水池收集地下渗水供建筑使用,而不需要附加的冷源热源。利用这些措施通算下来平方米耗能仅占普通办公楼的1/4。

能源利用的核心是提高能源效率。建筑物的能源输入主要靠市政公用系统提供。这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预留管线接口,建设配套用房。人类的能源使用是单向的,纯消费型的。应当从能源的供应而不是需求这方面,来考虑全球的能源使用问题,通过更好的设计来改善建筑的能源消费性能。

建筑对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通过几个渠道,一是太阳能和风能:另一部分是地热能。太阳能是通过建筑表皮作为介质。

2.5 集成立面

集成立面设计是将立面中具有的各种功能元素互相分离再重新组合,而不同于传统建筑中外表皮的复合功能(窗具有采光与通风功能)。

2.6 建筑表皮的“呼吸作用”

建筑在某些情况下会采用全封闭的围护结构,抵御强风袭扰这样的恶劣气候,但是这样会造成室内空气的滞留,引起各种疾病。“呼吸式”双层幕墙围护结构应运而生。“呼吸式”双层幕墙是在传统幕墙外增加一层玻璃幕墙,通过适时调节幕墙设备开关使双层幕墙中间进入或溢出空气,比传统幕墙节能可达30%以上,采用不打胶工艺,没有硅酮胶的二次污染。

2.7 积极适应当地气候

使建筑积极适应气候,减少对当地能源的依赖也是必不可少的设计环节。在法国电力公司办公楼的设计中,为了适应当地温暖气候,建筑内部使用外露混凝土,有助于在夏季日问吸收大量热量,晚上东西立面上窗户会自动打开,让空气进入使混凝土楼板冷却。

3 结束语

本文以建筑表皮为切入点,着重论述了表皮生态设计策略: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保温隔热;低能耗:集成立面:新技术应用:积极适应当地气候。通过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方式,充分展现了当代建筑表皮生态设计理念及应用,以及生态建筑表皮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建筑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第8篇

1.羌寨民居生态建筑设计特点

1.1密集的营造与狭隘的街道羌寨民居群落布局紧密相连,建筑间仅留出可供通行的走道,户与户之间无严格的地面开敞空间。紧凑布局不仅有利于节约耕地,且利于抵御高海拔山区大温差的气候变化。弯曲、狭窄的街道空间阻滞风在巷道中的顺畅通行,还可在炎热的白天提供了宜人的阴影。厚重墙体聚集在一起,受到充沛的日照后最大可能地蓄热,使人夜后室内的温度平稳变化。而火塘与复合空间相结合又维持了室内的热稳定性。再者,密集的建筑群体布局有利于在不平的山地中创造出适宜人活动的平台。羌寨民居通常平行等高线布局,顺坡而下。户与户之间的距离很小,多在一米左右,密密集集的屋顶之间搭有木梁与木板联系,在二三层的标高上创造了一个立体的步行通道。1.2“空气间层”与“核心”空间为适应严峻环境,尽量减少维护结构中的热量流失,羌寨碉楼内采用了“空气间层”的营造方式。所谓“空气间层”是指利用建筑的筑造方式,在达到最主要的使用场所过程中营造的一系列建筑附属空间。在到达羌人民居的核心空间——主室过程中,有着多个层次,这就是:室外——厚重的石砌墙——底层牲畜舍——二层围绕主室房间——主室——顶层的罩房。主室的空间被层层包围,上下左右全被其他房间把外界恶劣环境隔离开来。白天阻止了强光和热辐射进入,夜晚则对冷空气预热,缓解内部热空气的损失,增强了堂屋内的热稳定性。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保温隔热”的好方法。川西北的高原地带冬夏两季温差大,对于羌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除了游牧时期的帐篷外,羌寨碉楼后来的发展中有夏室与冬室的设置,尤其是夏室出现。主室就是主要的冬季用房,而夏室多在冬室的上面一层,一方面加强冬室的隔冷保温效果,另一方面还可获取较好的通风效果。夏室的开窗洞口较冬室为大,通常占整个房间面宽,窗户由木材制成。碉楼主要从天窗向外通风排烟(如图2-2)。烟有着固墙、熏屋、防蛀的功效,二楼厨房产生的烟对民居的木构件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烟熏可使木构件干燥,从而提高其耐久性。羌民还可通过地板的开洞来控制烟的走向,在三楼设有储烟层,正好把炊事余热作为热源二次利用,无需用烟草专门熏肉。这一“绿色”的思想及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值得借鉴研究。1.3采光通风与墙体洞口为适应昼夜温差大的高寒山区气候,羌寨建筑的围护系统墙厚窗小、“实多虚少”,使室内保持相对稳定适宜的温度。迎风背阳的一面,基本上不开窗或只开小窗,减少寒冷气流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背风向阳的一面则适当开窗,获得必需的日光,而且洞口断面多呈梯形,内宽外窄。顶层有罩房和晒坝。罩房遮挡寒风对于晒坝的影响,罩房抵风的墙上有一两米左右的洞口、根据需要时可以将其打开,立即可获得强烈的通风效果。羌寨民居除了因恶劣环境所需的封闭形态外,尚需适度的开放,解决一定的采光通风问题。厚实墙体上外小内大的窗洞口,呈楔状(如图2-3),这种形式的窗洞具有采光、御寒、隔热、通风、防盗、防御等多重功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处理手法就是高侧窗的应用。在垂直的围护墙体与水平的屋面交接处,通常都有约25-30厘米左右高、50-60厘米宽的洞口间以黄刺或油竹竿。高侧窗不仅可以取得很好的通风效果,而且通过高侧窗的光线可以最大限度地投射到房屋的深处。1.4昼夜温差与墙体构造羌寨民居,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资源,为了减少昼夜温差大对于墙体的影响,当地人民创造出了许多技术方式,如理县桃坪,先在选择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深一米至两米左右的沟,在沟内选用大块的石片砌成基脚。宽约三尺,再用调好的黄泥作浆,胶合片石。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屋顶结构层次由下至上分别是主梁、掾子、劈材层、竹杆、黄刺、棕耙,颇具民族特色。而有些地区的并无片石可用,于是羌人掌握了一套精湛的夯土技巧,用当地黄黏土夯制房屋,甚至夯制防御用的高碉。夯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特征与石砌碉房大致相同。生活在茂密森林附近的羌族聚落便利用充分的木材资源,其羌民居主要为木质结构,屋顶为人字坡斜面,内部以穿斗木构做支撑,以木板为墙体,用夯土或垒石围一面防风墙。1.5屋面与地面羌寨民居爬坡错落形成了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35厘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同时又保证了室内“冬暖夏凉”的舒适需求。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如图2-4)。羌寨路面由称为“透水地面”的石板铺筑而成。此种路面在下雨时迅速渗透雨水,而有助于排洪。其次会吸收大量的太阳的辐射热量,从而避免热岛效应,通透“地气”的功效,使地面夏天凉爽,冬天暖和,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大大提高了居住的舒适程度,极具生态作用。

2.结语

羌寨民居在在长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适应过程中,凝聚了羌民与环境共融的高度智慧,在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造技术等方面,崇尚自然,与自然环境融合,体现了精湛的营建技艺,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羌寨民居成功的生态适应性营造手法与现代建筑技术手段相结合,值得在当今城镇社区规划与建设中加以借鉴。

作者:高明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第9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生态系统应保持一种良性状态,不随时间而恶化。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无限的保持永恒存在的状态;强调保持生态系统资源能力的潜质,这样生态系统才可能维持平衡,人类才可以延续下去。在环境承载力内我们要满足当代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但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是时代的进步。随着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话,世界各国都将目光聚集在生态保护上,建筑行业最为一个能源消耗大户,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的巨大。

1.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涉及城市规划、建筑选址、建筑造型、建筑材料等。对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对生态环境的理想营造,始终是生态建筑设计考虑的关键环节。

1.1健康舒适

健康舒适是生态建筑的主题。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住宅里要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的含量,使室内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达到一定标准的热舒适、光舒适和声舒适;外环境里,要营建必要的土壤绿色环境、水环境,有适宜的能遮阳的大树,甚至有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有花香鸟语等怡然自得的天成之趣。

1.2高效清洁

高效清洁是生态建筑的重要目标。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各地不平衡、耕地资源匮乏的国度。在今后的20~30年内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阶段,由此预计,21世纪上半叶,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将是居高不下的。在各类消费品中,住宅是其中耐久性最长、耗用资源最多、同生态环境结合最密切的产品。房屋投入使用后,仍需不间断地用水、耗电、供热、制冷、产生垃圾等等,这就使得生态、环保和节能的任务尤显重要。在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方面,讲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两方面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资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如建材和水)、减少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应尽量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废水、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

2.生态建筑设计要点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说来,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住宅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智能化住宅区,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白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3.常见的生态建筑设计手法

3.1建筑方案方面

3.1.1 传统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使自己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往往追求与周围其它环境的强烈的对比,突出建筑的个性。而生态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首要的目标是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以及人文风俗等因素的基础之上,设计出相应的建筑,然后再形成自己的风格。

3.1.2 生态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建筑的经济性,在经济的基础上追求美学的极致。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在确保相应功能能够顺利发挥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减少投资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能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在追求经济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建筑的美学功能,在二者之间尽可能的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3.1.3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的发展,人们消耗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也随之不断的上升。建筑行业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是十分的巨大,因此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可能的采用自然的通风和采光,减少人工通风和采光的能源消耗,通过一些细节的设计,尽可能的减少建筑运行过程中对于能源的消耗。

3.2 建筑中的少费多用

3.2.1 节约原材料

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还有各种资源,尤其是建筑材料的消耗尤其巨大。随着相关建筑材料技术的不断的进步,传统的以砖石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结构逐渐被更加高效和轻便的墙体和结构所取代,在减轻建筑自身重量的同时,也进一步的阔大了建筑的内部空间,节约了建筑材料的使用。近年来使用比较广泛的大空间膜结构,将建筑围栏和结构巧妙的溶为一体,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建筑材料,同时也使建筑材料的承载能力发挥到最大的限度。

3.2.2 节约能源贯穿于建筑寿命始终

选择耗能少的建材就是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节约建筑运营中能耗的潜力是巨大的,这主要靠利用再生能源来实现。通过建筑设计和构造的一些处理方法,实现高效的自然通风、采光、隔热遮阳以及利用太阳能等以减少设备的配置与能耗,这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节能办法。太阳能建筑是典型的节能建筑,目前多采用被动式,日本的加藤义夫设计的明野村住宅和大岛住宅都是利用坡屋顶蓄热。鉴于光电板的价格相当高,会较大增加建设成本,故较少采用。然而从长远观点来看,其整体节能效果很高,目前发达国家采用较多。从2005 年开始,我国某些建筑采用光导管将阳光导入房间照明。资源再利用也是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内容更多涉及到设备专业和运营阶段,同时也包括旧建筑的再利用和建筑拆除后的材料再利用等。

3.2.3 建筑再利用

建筑再利用是一次有很大潜力的资源再利用的课题,近年来在国际上几成时尚。不少建筑师专注于建筑再利用的设计与研究上,并有不少优秀作品出现。目前,西方国家一改工业革命后大拆大建的做法,很少拆除旧建筑,尽量将其利用。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大拆大建,从环保角度来看,是很不经济、不合时宜的。我国生态学家余谋昌研究员著文中指出“: 有学者统计,在现有的工业生产中,只有4%左右的资源得到了利用,其余都被废弃了,其实这是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最根本原因。”人类的浪费是惊人的,节约的潜力巨大,大力倡导生态建筑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生态系统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即处于一种不停的流动状态之中,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动态的过程。生物圈中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是动态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而作为人类生活空间的建筑系统同样也是动态的,即建筑系统与特定设计地段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建筑系统将会不断地与周围生态系统环境相互作用,直至使用寿命终结。因此,建筑师需要建立建筑系统的全寿命概念:考虑建筑系统全寿命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的生态相互作用,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设计概念。

4.结语

生态系统应保持一种良性状态,不随时间而恶化。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无限的保持永恒存在的状态;故而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强调保持生态系统资源能力的潜质,这样生态系统才可能维持平衡,人类才可以延续下去。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建筑观念产生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所以在生态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就要考虑到生态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体现出人与自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所以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只有秉承生态化的建筑设计理念,意识到建筑物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在建筑的过程中要时刻留意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状况。

2.实现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建筑的理念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紧缺、城市用地紧张等尖锐的发展问题,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建筑物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当前建筑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种建筑工艺的不断完善,给生态建筑的建设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借助这些条件在生态建筑的建设活动中,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资源进行建设活动,减少建筑活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这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的建筑理念,能够极大的促进建筑行业的生态化发展,同时在建筑活动中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建筑施工的成本。

3.生态建设需要体现地方特色。任何一个地方的建筑特色都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才会形成的,而这种特色建筑形式又反过来推动了建筑的前进与发展,在生态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建筑物所在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保证建筑物的建设形式能够满足当地环境的要求,同时又能体现出足够的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生态建筑中体现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才能从本质上将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环境融合到一起,生态建筑物的地方特色就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性的体现,是生态建筑物的一个本质特点。

4.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面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在建筑领域已经就生态建筑达成了某种共识,目前生态建筑有两个发展方向。(1)研究原生的生态建筑,探索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之路。从建筑物出现的原因出发对建筑物进行分析,建筑物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产物,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简而言之人之所以会定居,就是因为人类体验到在建筑中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稳定,这种建筑精神可以称之为原生的生态建筑。(2)探索和运用新的生态技术,加快建筑的生态化。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建筑物的发展伴随着人类从古至今,在建筑领域建筑的设计形态和具体建筑技术工艺都在不断的发展,在未来的建筑领域这一特性也会延续,并以建筑的生态化为目标,所以在建筑活动中不断探索、应用新的技术,将会是未来建筑的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二、结论

在当前资源紧张环境下,在生态破坏严重的形势下,进行生态建筑物的建设是一种建筑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为生态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技术基础,生态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作者:齐绍东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带来的是日益突出的生存发展与环境矛盾,要实现持续发展模式必须建立生态而和谐的发展环境,通过科学而有效的发展方式和体制实现了和谐共赢的发展,促进经济进步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双赢。通过对建筑设计中的各项技术的研制和实践应用,更新了人们的居住生活和建筑设计理念,通过更为科学有效的理论和技术的使用,实现了生态建筑设计观念的有效贯彻和应用。通过对建筑设计的各方面进行考虑,实现了对传统建筑设计的突破和发展,从而设计出更为科学生态的建筑体系,为人们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生态建筑观念概述

近年来,生态观念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生态建筑是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生态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较,形成构建了更为便捷的建筑设计和能够自我调节的生态建筑设计,通过对建筑设计的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设计,实现了各种能源在建筑中的内部循环和利用,创造出低能耗、无污染、无排放的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的设计观念应从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过程中都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在其建设、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系统的整体,拥有自净能力和系统的调节能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

二、生态建筑观念下的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创新

1、树立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代建筑设计要实现生态建筑观念的贯彻和实施必须树立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建筑模式。自然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到人们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相处模式的形成和构建。现代建筑设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倡导的发展和理念,应在各行业和各范围内实现有效的发展和贯彻。

树立生态的设计理念,不仅在建筑设计中,还应形成保护环境的习惯,通过尊重自然、减少生物圈破坏,从而能在建筑设计中实现对环境变化和发展的考虑,实现可持续发展。

2、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构建自然设计和发展的建筑模式

生态的建筑环境建设应充分利用自然的生态资源,构建自然设计和发展的建筑设计模式。应通过充分空间资源构建高效的空间建筑体系,例如在地面空间上方建立巨构城市建筑,通过充分利用地面的空中资源;或是在地面上构建与周边环境相适宜的建筑模式,通过与环境相适应和协调的建筑设计和实施,构建舒适的建筑设计模式。在充分利用了地面空间资源后,还可通过对地下空间的扩展,实现了有效的地面空间的利用模式。

通过各层次空间的合理设计,实现了地面、地上空间以及地下空间的三维发展模式,构建有机的建筑网络。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建筑设计建立能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建立建筑设计与生态平衡的发展模式。

3、关注建筑设计的环境以及地域

现代建筑设计以特定的建筑环境和地域为基础,从而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通过对相应建筑的构建环境的考虑和掌握,设计出更符合当地发展的建筑体系。通过对建筑设计当地的建筑整体风格以及个体特点的考虑,实现对建筑环境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包括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风俗文化以及各种能源分布等的了解和掌握,从而能在具体的工程项目建设中构建有益的建筑发展设计体系,从而实现建筑设计与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文化发展环境的整体的统一。

三、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有效应用

1、基于当地具体生态环境,构建充分利用资源的建筑设计体系生态的建筑设计能实现与本地地域和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实现自然的过渡和发展,从而建立舒适、合理的现代建筑。基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的建筑设计体系则是通过自然本源的生态建筑,通过实现对传统建筑设计与自然对立、破坏和消耗等的突破和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建筑设计与自然发展的融合,建筑设计与相应的建筑发展领域能实现与自然的融合发展体系。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减少对建筑原生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通过可再生的建筑材料的利用实现生态化建筑设计。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建筑结构的创新,创造出能够自我调节的建筑设计的生态发展模式。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活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实现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2、新能源的利用实现建筑的生态设计

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模式,通过各种新技术的实践和应用,实现了新技术对建筑设计的能源设计和发展,并且能构建良好的生态建筑发展体制。通过对建筑材料技术以及物理技术的研究,实现了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城市建筑中的应用,实现了各种新型技术、数字技术与新型能源的结合,构建了新型的现代生态建筑。太阳能是可利用的清洁、丰富的能源,通过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利用蓄电池组贮存太阳能电池受光照所发出的电能,并可以随时向用电设备供电,从而满足楼内的动力和照明系统的用电需求。太阳能电池发电具有安全可靠,无污染,不消耗常规燃料,不受地域限制,维修简便,适合在建筑物上安装等特点,能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实现有效的利用。

3、采用新型建设材料,创新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构建了建筑发展的体系,通过空间布局实现了能源消耗的节约,以小体量、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等设计标准和原则的设计实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建筑外墙的保温材料可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内保温可复合墙体等。在建筑的节水节能上,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小区可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建筑供暖系统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供热,建筑的供冷系统则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修建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照明基础灯具,整流器,控光器、调光设备、先进的传感器等,达到高效节能的效果。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构造节能,在建筑细部上采用百页窗、遮阳构架和传统的木板帘等手法,对于单体建筑出挑的阳台、有顶的、敞开的外廊都可以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

四、结语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等问题使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自身生存濒临的困境。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中,要充分融入生态策略,通过有效的建筑设计,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必然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彩枫.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1,(05).

[2]王楠.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建筑系统[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5).

[3]卢圣伟. 建筑设计应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J]. 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6).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对比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概念也在不断更新,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本文将结合当前国际建筑范例,对这两种建筑系统进行简单比较研究,试图能给同行有所启发。

一、生态建筑

(一)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真正意义的生态住宅,应该是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要做到四点:一是在建筑工业中实现高效、节能。具体到建材产品,使用再生、不产生副作用的建材产品。二是建材的研发应更多地致力于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并尽快扩大这种材料的使用范围。三是注重工程建设中的能源节约。尽量使用节能降耗、能够再生的天然材料。四是建材原料从使用到回收是否影响环境的污染,也是划定生态建筑的重要标准。最关键的是,把这种绿色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生态建筑不仅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且给我们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给我们一个“居住新概念”。

(二)范例。

绿色区域福特汽车经销站(Green Zone Ford Dealership),瑞典乌默尔。位于瑞典北部乌默尔市的“绿色区域”福特汽车经销站并不算大,主体建筑只包括一座汽车展厅、一家麦当劳和一家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加油站。然而,它却是应用了目前最先进生态建筑技术的最具创意的实例之一。太阳能集热器的“绿色区域”提供主要的能源,此外,连接建筑各部分的特殊地热调节系统可以综合调节建筑物间的温度,比如将麦当劳餐厅厨房中的多余热量给汽车展厅加热。废水循环和再生系统的使用将对市政供水的需求减少了90%,使雨水和湖水都成了可重复利用的资源。绿色植被覆盖屋顶的做法不仅有利于美观,还起到了净化室内空气和促进通风散热的作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绿色区域”有望在将来成为可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建筑范本。

国会大厦(The Reichstag),德国柏林。福斯特将自己的大师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然采光通风联合发电及热回收系统的广泛使用,不仅使新的大厦能耗和运转费用降到了最低,而且还能作为地区的发电装置向邻近建筑物供电。被视为柏林新象征的玻璃穹顶不仅有助于采光,还是电能和热能的主要来源、自然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生态技术的使用,还使整个大厦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4%。

这些都是有关生态建筑的经典例子,它们是自然与建筑和谐相处的典范,使建筑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

(一)概念。

提到“绿色”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环保、节能、健康、效率等,也就是说,“绿色”一词已经有了它约定俗成的含义。那么,照这样理解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通俗一点说,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简单地说就是一要通风换气;二要搞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其实,绿色住宅是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应用、崇尚健康自然的生活,是以住宅的物质、技术层面为依托的精神层面,绝不是几块绿地、几簇花丛、一池碧水所能全部代表的。一般而言,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绿色建筑不仅与减少能源消耗有关,同时还涉及减少淡水消耗、降低材料及资源使用、减少废物、提高空气及灯光质素、处理及保留雨水用以补充地下水、恢复自然环境、减少依赖汽车等等的同类问题。绿色建筑包含社会及文化意识,同时可改善楼宇使用者的生活质素及工作环境。科罗拉多洛基山研究院所用的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较简洁,即:“把社会及环境目标与房地产设计以及符合财务原则的方式相结合的绿色开发区。”

(二)范例。

目前,世界上多以美国的“奥杜本”大楼为绿色建筑的经典,这座大楼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可以节约36%的燃料和68%的电力,同时拥有自设的废物循环系统,将办公过程中废弃物的80%加以回收利用,为世界各国建筑的“绿色理论”提供了实际的样本。

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是北京首座绿色建筑,也是我国较早的绿色建筑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南、北两个中庭组织室内自然通风,西立面设置遮阳隔墙,南立面设置遮阳隔板,室内设置较大的休息厅,将植物引入改善景观环境等。

美国国立资源保护委员会总部办公楼从外表看与普遍写字楼并无区别,但它的墙壁是由麦秸秆压制并经过高科技加工而成,其坚固性并不次于普通木结构房屋,其它板系由废玻璃制成,办公桌用废旧报纸与黄豆渣制成。最具特色的是其外墙缠满爬山虎等多种蔓生植物,这不仅使办公室显得美丽清爽,并且能调节空气,使室内冬暖夏凉,有益身心健康。

这些绿色建筑不仅减少基本使用费用及营运成本,而且让生活在其中的人身体更健康,工作效率更高。因而,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三、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区别

生态建筑完全否定了工业社会带给我们的一系列的化学墙体材料,用无污染的天然材料制成。不仅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且给我们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给我们一个“居住新概念”。这一概念便是绿色理念,把这一理念具体应用于建筑中去,就形成了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既是将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具体实施。生态建筑带来了一种新的理念,让人们产生了对建筑的美好憧憬,而绿色建筑则是将这一美好愿望具体化。因绿色建筑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扩展性,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人们的认同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