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

时间:2023-01-15 07:4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模具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模具;教学做合一

作者简介:于泓(1965-),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艳莉(1981-),女,陕西韩城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句容 2124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立项课题“校企合作开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JSNZJ2011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60-02

近年来,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高职教育大力推行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改革,即通过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得到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模具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依据,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按照行业企业调研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课程转化的过程设计课程。本文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为例,旨在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将模具开发生产任务进行归纳,转换为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并综合利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模具基础理论、必须技能完成模具设计的工作任务,满足模具职业岗位的需要。

一、课程开发

1.课程定位与目标

通过对模具行业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指向单位有模具厂、冲压生产企业、塑料成型生产企业,就业岗位有模具制造岗位、模具加工工艺员等岗位,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识图制图、模具安装与调试、冲压模具设计等职业能力。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本课程进行定位,确定了课程的目标、作用以及课程的衔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从事塑料成型工艺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的知识技能。课程内容前后衔接紧密,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设计”等,后续衔接课程有“模具CAD/CAM”、“模具表面材料”。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任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正确、高效地运用各种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2)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和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塑件的要求,正确分析塑件的成型工艺性能,并根据要求进行模具设计时的工艺计算,完成典型模具的设计任务。

(3)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在模具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等。

2.课程教学资源

(1)《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教材是依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编写而成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齐卫东主编,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模具制造工艺能力差、理论和实际脱节的弱点,在教学过程中弱化理论部分,强调实用,突出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易学、乐学,教师易教、乐教。

(2)为了满足学生实训和课程设计的要求还提供了一些补充教材与课程设计指导书,推荐了一些与模具设计相关的学习网站,这些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模具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便于对模具学习感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

(3)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建成一批与模具设计相关的实训室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表1所示。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还加强与周边高校、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且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表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室

序号 实训室名称 实训项目

1 模具钳工 钳工操作、钳工研配

2 数控加工实训中心 模具制造、数控加工

3 电加工实训室 模具加工、电加工

4 CAD/CAM中心 模具CAD、模具CAM实训

5 模具拆装实训室 模具拆装、模具结构分析

3.课程设计

(1)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转换为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并综合利用案例教学再转换成学习任务,最后由教师设计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案例。

(2)整个学习任务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分为四个梯度,共90学时。第一梯度为塑料基础理论及成型工艺,12学时;第二梯度为模具拆装综合实训,24学时;第三梯度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36学时;第四梯度为塑料模具课程设计,18学时。本课程的重难点是注射模具结构设计部分(见图1)。

(3)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梯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第一梯度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模具综合实训采用现场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如拆装实训,教师现场演示、学生拆装练习,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来掌握模具的典型结构;模具结构设计部分主要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阶段的课程设计采用教师下达设计任务,学生小组讨论、协作讨论完成设计。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满足了课程的教学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借助多媒体、实物模型、现场教学和网络资源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塑料的成型工艺过程借助现场教学;模具结构部分采用实物模型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认识模具,熟悉模具结构。

(4)本课程从学情出发,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一是学情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模具专业大二年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结构图复杂,读图基础弱;工艺复杂,不熟悉基本工艺;计算参数众多,机械式记忆。二是采取措施。多媒体及实物模型展示;现场注塑教学;小组协作完成课程设计。三是学习方法。从学中做,提高读图能力;从做中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5)课程的考核分平时考核、基础理论考核、单元实训考核三个部分,其中单元实训考核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参与平时成绩的自评与互评,整个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主体多元化,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

成绩构成 平时 基础理论 单元实训

分数 30 40 30

考核方式 考勤、回答问题、

平时表现 笔试 拆装与测绘

模具设计

考核主体 教师15分

学生自评互评15分 教师40分 教师12分

学生代表6分

企业专家12分

总分 100

二、课程实践

本节课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除基本的准备工作外,教学过程分为案例引入、讲解示范、分组训练、总结归纳、教师点评和知识拓展等六个环节,如表3所示。

三、体会与思考

第一,本课程的设计是从企业工作内容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成学习内容,最后由教师编写成适于学生学习的典型模具案例作为情境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室与实训现场相融合,或在实训车间布置教学,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模具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第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积极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拓展课程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学过程。以岗位工作内容为导向,模拟企业工作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并综合利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集“教、学、做”于一体,引导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成效。第四,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贯穿整个工作任务,课程评价由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和单元设计实训三部分组成,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整个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课程评价体现了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实践证明,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中,教师从工作岗位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为适于学生学习和操作的教学案例,学生从“学中做,做中学”,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俊秋,陈少艾.高职院校《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践[J].模具工业,2012,38(3):72.

[2]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16).

[3]罗柳容,邱同保.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9,(10):56.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 冲压模具设计

《冲压模具设计》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冲压工艺设计和冲压模具设计相关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设计中等复杂冲压件的冲压工艺方案和冲压模具,同时培养学生严格执行冲压模具设计等标准的职业习惯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模具设计等技术工作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基础。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等,后续课程有《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一、课程设计思想

本着“从岗位中来,到岗位中去”的思想,依托我院工业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再有针对性的企业调研基础上,校企合作分析、总结冲压模具行业发展现状和模具专业主要面向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能分析、会计算、会设计、素质优”的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选取。以冲压模具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选取冲裁工艺与模具设计、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和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为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序化。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顾及高职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基于各类型冲压模具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整合设计落料模设计、冲孔模设计、U型弯曲模设计、V型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复合模设计、多工位级进模设计6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选取1个典型案例作为工作任务,把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每个工作任务中,围绕工作任务展开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讲练结合,并辅助适量针对性练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3.教学组织模式。基于冲压模具设计基本步骤,每个单元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其中冲压成形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规程的制定、模具设计工艺计算在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冲压模具总体结构设计、冲压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在模具拆装实训室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分组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教师答疑指导,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最后总结归纳。另外在课程常规教学完成后单独设计60学时的《冲压模具设计训练》项目,一生一题、互不相同、难度中等,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教学场地灵活选用模具拆装实训、CAD/CAM机房和就近合作企业。

二、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1.能够编制中等复杂冲压件的冲压工艺;2.能够设计中等复杂冲压件的冲压模具;3.能够分冲压件常见缺陷的产生原因,并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知识目标:1.了解冲压变形理论和冲压变形规律知识; 2.掌握冲裁工艺与模具设计知识;3.掌握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知识;4.掌握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知识;5.掌握级进冲裁模具设计知识;6.熟悉冲压模具设计国家标准;7.了解冲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素质目标:1.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2.养成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3.养成严格执行机械制图、冲压模具设计等相关标准和规范意识。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

四、课程考核

1.期末考核及方式说明

期末考核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对理论考试试题要求:(1)考试范围以课程标准为基准,突出重难点;(2)试题难度中等,题量适中,注重考核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题型不少于四种。

2.过程考核说明

3.《冲压模具设计训练》考核说明

4.课程成绩形成

课程成绩=期末考核(40%)+过程考试(30%)+冲压模设计训练考核(30%)

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塑料模具;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57-02

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塑料模具设计》是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是模具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仅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普遍反映学习内容比较抽象,理论与实践未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得不到培养,且与当前工厂的需求相脱节。于是笔者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塑料模具设计》课程进行了探索,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一、课程设计思路

课题组通过对重庆、浙江等共计13家企业的市场调研,针对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剖析,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岗位为产品设计、模具零件设计。因此高职《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基本的塑料成型工艺,熟悉塑料模具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为今后利用各类软件从事塑料产品设计、塑料模具设计的相关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在确定工作岗位的基础上,对每个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每个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具体课程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整个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以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为突破点,将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训练融入到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做一体的教学课程体系,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图1 课程设计思路

二、课程方案设计

企业产品、塑料模具设计人员的工作流程为:接受任务产品设计审核模具零件设计。他们使用的软件以UG或PROE为主。为此,结合学校现有的软硬件条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其中的UG作为我们《塑料模具设计》教学用的软件。整个教学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完全模拟企业的真实产品设计、模具设计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塑料制品为任务驱动,借助UG软件将产品、塑料模具设计的整个流程演示给学生。具体教学过程如图2示。同时,将《UG模具设计》与《塑料模具设计》这两门课程开设在同一学期。在学习《UG模具设计》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过程,进行典型塑料制品、模具零件的设计。教师对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在课堂中补充《塑料模具设计》相关知识,学期末,教师给每位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学生在分析产品工艺的基础上,利用UG软件及所学专业知识完成产品的设计、塑料模具的设计,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模具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既掌握了产品设计、模具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也可以达到熟练运用UG三维设计软件的目的。学生毕业后,便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去工作,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图2?摇 教学过程

以上过程既是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是塑料模具的设计流程。所有关于塑料模具设计的知识与技能,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学习的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即“教学过程”=“设计过程”=“工作过程”。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多的是作为教学的主持者。教学重心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换为以学生的学为主。评价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要看学生是否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最终考核方式改变过去只注重理论知识考核的形式,加强过程性考核,使学生的期终成绩客观公正。课程考核包括三个部分:过程考核占50%,知识考核占30%,平时表现占20%。

三、课程改革的要求

1.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力度。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易于理解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整合显得非常有必要。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模具结构的理论知识,而改以沿塑料模具设计的顺序和全过程进行,特别是从企业采集的各种典型技术文件资料着手展开分析,着重实用。将产品识图、模具零件拆装等课程都融入到塑料模具设计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塑料模具的设计有一个直观且深入的了解,直接获取一定的经验和技能。

2.加快教材的建设力度。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材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相关教材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此外,教材在内容上必须体现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体现“高等性”和“职业性”。目前课题组正积极撰写校本教材《UG6.0模具设计》,以尽快解决当前的问题。

四、课程改革成效

课题组首先在我校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09级进行了课程改革与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积极主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以提高。部分在相关企业实习的学生适应岗位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刚,等.《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体会[J].科技信息,2011,(27).

[2]王桂林.基于工作过程的《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开发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3).

[3]保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注塑模具设计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3).

[4]何亮,等.高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5]王翠凤,林李霞.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

[6]魏良庆,蔡友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第4篇

1课程目标及特点

模具被誉为“制造业之母”,是机械制造业中传统的加工基础。而冲压模具在模具行业中的比重非常大,是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必设课程之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冲压模具图纸,会分析模具工作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冲压成形工艺、制定成形工艺方案、设计中等难度冲压模具、会初步分析冲压件质量缺陷的专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有很强的综合性,融合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加工、金属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门课程的内容;二是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模具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公式和表格,学生要会综合和合理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最终完成课程设计;三是冲压模具类型相对独立,主要针对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进行了模具结构认知与设计;四是设计思路多种多样,根据零件或产品的生产批量,材料的种类和厚度,工件用途而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

2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

2.1教学内容的设置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模具行业的社会需求、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依据。2014年7月,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教师进行了企业、兄弟院校、毕业生等多方的走访与调研。在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下对模具行业的社会需求、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进行了整理。最终得出模具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与冲压模具相关的工作有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的装配与维修以及少量的模具营销。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将实际的工作任务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学习过程就是职业活动的情景再现。内容编排上主要包括冲压设备的操作、冲裁模具设计、弯曲模具设计、拉深模具设计以及冲压模具的安装与调试等专业核心技能,以适应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核心技能的要求。

2.2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教学的内容不能只是知识点的堆积。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时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我院模具专业针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选用企业的真实生产实例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内容的拓展还有很多其它表现形式,如进行精品课程教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周期一般为两年左右,需要模具专业教学团队进行系统的分工与合作,完成相关的调研、与自身实训条件配套的实训指导书、还有课堂视频的录制、组织参与相关赛事、教学方法改革、团队建设等。最后完成资料汇总和整理上传。还可以发动学生,积极探索挖掘课程特色,进行微课教学。

2.3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包括校内实训指导书、校本教材、校企合作教材等。校内实训指导书应根据本专业实训室目前所能提供的实训设备、加工条件、工量检具进行组织编写,同时结合实训室的规划和建设中的设备、行业企业生产中用到的设备等都应进行拓展和介绍。校本教材是指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编写的满足“学中做、做中学”需求的教材,一般仅适合自身专业特点、自身实训条件不便于公开出版的教材。校企合作的教材特别适合于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充分利用合作优势,根据完成企业工作岗位任务所需求的技能素质要求,将工作任务科学设计;把教学内容整合序化,可编写出推广性极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材。

3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改革

3.1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反映了每位教师的教学思想,也能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更是评价学生学习效率高低的准绳。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进行讲授时应紧抓特点。如在讲解压力机设备课程时,由于压力机参数很多,假如不进行一些资料的准备,对于这些参数特别是装模高度、闭合高度等参数的学习就很枯燥,也很难掌握。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性认知,可以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上,带领学生直接接触压力机,面对面的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适时地进行互动式教学,如在讲授冲压的变形方式时,可让同学们先想想生活中利用冲裁、弯曲、拉深等方式获得的冲压件有哪些,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在学习这三种冲压方式时,它们的区别是什么?主要掌握哪些工艺特点?最后与学生们一起进行总结,并给予评价。

3.2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应紧跟实际生产。本专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将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充分展示。如本专业教师在某冲压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企业锻炼时,参与了某款汽车驾驶座左、右侧支板的冲压工艺的设计。随后在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教师就此企业生产的冲压件实例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讲解,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奠定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应更注重实践二字,可充分利用教学实践资源。如本专业实训室在还未添置压力机设备时,就先采购了一批厚度为0.2mm、0.5mm的薄铝材,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完成一些常见形状的冲压件的钳工制作。既锻炼了学生钳工技能,又增进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

3.3评价方式改革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应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那么在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结束时,简单的一张试卷成绩的评价方式就显得单薄无说服力。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学习特点,选择科学的、有效的课程评价反馈机制尤为重要。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综合成绩分为三大块: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检测、课程设计。平时成绩包括课前考勤、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完成情况等部分,每部分所占比重应让学生全面清晰的了解。期中和期末检测是对冲压生产中的一些基本常识、概念、工艺方案及理论计算掌握程度的测验。课程设计则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善于查阅文献资料,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分析冲压件结构特征、设计工艺方案、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难度模具的设计任务。通过设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冲模设计方法,促进学生能更快地胜任模具设计工作。

4教师团队建设

第5篇

关键词:模具专业方向;综合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Exploring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for mould specialized direction

Sun Lingyan1, Luo Duyu2

1.Jiangsu teacher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2.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052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alent development status in mould specialized direction. Aiming to improve engineering literacy of student, the idea of course, range of cours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urse and grade evaluation we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Key words: mould specialized direction;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engineer talent development

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装备,模具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许多新产品的开发都依赖于模具。没有高水平的模具,也就没有高水平的工业产品,因此欧美发达国家将模具誉为“工业之母”[1],而国务院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其加工技术和设备列入了重点支持项目[2]。随着国际资本向国内的转移,我国的模具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模具的生产从传统的技艺型手工生产方式时代进入采用数字化、信息化设计的现代化工业时代。但国内的模具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还非常低[2]。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模具产业在设备和材料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模具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模具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系统观念,还要具备综合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能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又适应多元化生源的求学需求,这是工程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1 模具专业(方向)的教学现状

模具设计及制造是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下的一个专业方向,主要为模具行业培养能从事模具设计、加工及模具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为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各大院校以占模具生产总量85%以上的冲压、塑料及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自2004年开始设置模具专业(方向),经过若干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必修课平台上设置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模块中设置公共选修课和专业拓展课程。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又能跳出课程的束缚,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自招生以来,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

从企业的反馈信息来看,我校毕业生尽管动手能力较强,但从学校到企业仍需要较长时间的过渡期。高新技术广泛、深入的应用,使专业能力的范围得到拓宽或提升,但不可否认,学生在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确实存在着欠缺。现代制造业分工精细,环环相扣,要求从业人员除了精通专业技术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工程素养不仅意味着实践能力,还意味着广阔的专业视野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而这恰恰是目前学生所欠缺的,这从目前缺乏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方面也可见一斑。国内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加剧了生源素质的差异性,保障制度和政策支持的缺乏导致企业实习流于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间的差距?

2 综合性课程的建设

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尽管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课程被组合成课程群,但每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时间分别讲授,课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多地隐含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问题,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上,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很难形成对专业的整体认知。此外,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设计和专项技能训练以单项为主,难度不高且综合性差,单项训练很难在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要想高水平地完成毕业设计尚且不易,适应企业的快节奏工作就更难了。鉴于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对2009级模具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一门综合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交叉提高学生知识整合能力,使学生学会综合性地解决问题[3]。

2.1 课程建设的思路

设置综合课程时,要注意3个问题:(1)在避免关联知识简单、机械拼盘与混合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2)在照顾知识间横向联系的同时,避免学生浅尝辄止式的学习;(3)在校外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需要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提供结合点,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面向工程的实际训练。据此,我们将课程设定为基于产品开发过程的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在其中内嵌模具产业的具体生产流程,为学生提供接近全真的职业化情景。通过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 integrated learning),学生能够打破课程间的界限,将关联课程的知识拼接起来,形成对专业的系统认识,进而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考虑到这一环节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储备,该课程被安排在专业核心课程结束后进行,并要求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结束。

2.2 课程内容的选择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并非模具设计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并不需要高难度的任务,1个小型模具项目即可。通过经历典型模具生产的全过程,学生很容易就能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并在知识与自身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完成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考虑到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差异,项目由易到难分为3个层次:(1)原有课程设计任务的凝练,要求在现有设备、加工能力以及给定成本的条件下完成,真题真做,大大激发学生求新的欲望和兴趣;(2)毕业设计任务的节选和简化,以此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衔接力度。(3)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将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分解,从中选取适合学生完成的任务的,可进一步展示学生的才华。

2.3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模具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产品工艺分析到模具结构设计,再到模具制造、装配、试模和修模等,既要考虑模具性能,也要考虑成本控制、生产周期,离开团队合作很难完成。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互助精神,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课程,若干组学生又组成一个团队。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同一团队的工作组将实行轮岗制,以便学生能对产品研发过程及企业运作方式有清晰的认识。通过这种换位思考,也能帮助学生跨越独生子女的“自我”障碍,学会理解他人以及正确评价自己。为便于管理和指导,每组以3~5人为宜,以协商方式组合,学生将在不同的项目中轮流担任组长。在担任组长期间,除管理组内工作、协调组间关系外,学生组长还要协助指导教师掌握项目的执行状况。这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是很好的锻炼。

在内嵌模具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中,课程保留了企业内部运作的全部流程,仅取消与客户的外部交互(包括订单确认、交货服务和售后服务),如图1所示。1个项目将由同一团队的3组学生共同完成:第一组为工程组,承担产品确认、模具结构设计和3D分模及制作零件散件图的工作,同时还要填写采购单;第二组为工模组,主要完成模具的制造、装配和调试等任务,所涉及的工序大致有车、铣、热处理、磨、CNC、电火花(EDM)、线切割(WEDM)、坐标磨、抛光等;第三组学生为品质组,承担着保证模具质量和生产周期的任务,除了完成成形部件、模具以及试制产品的检测工作外,还负责项目进行过程中协调设计、生产、试模和修模等任务。通过学以致用,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一定的模具经验,这对提高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非常有益。

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教师需要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转换角色。在项目下达之前,作为任务下达者,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通盘考虑,使学生能在现有条件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项目进行之初,作为引导者,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和岗位,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作为技术支持者,要对学生适时进行指导,同时推广数字化技术,让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高性能、低成本、节省资源的工程理念扎根于学生内心。在项目节点上,作为技术主管者,教师要在保证工作进度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在项目结束时,作为评价者,教师要在不失公平的前提下对项目进行得失分析和评估总结,并对学生工作进行评判。

2.4 课程评价与考核

对综合实践环节进行评价,不仅是学生广泛、公平参与教学的保障,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着眼于个体评价,主要考量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综合评价则着眼于团队评价,主要考量协作状况以及团队合作成效。过程考核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完成,包括学生自评、组员他评和教师评价,分别按15%,10%和15%计入总分。评价依据是师生讨论完成的考核标准,包括项目实现目标、能力目标、任务目标、时间节点目标以及成绩评定原则等内容。综合评价则在项目全部完成后进行,包括团队内部评价和成果评价,分别按20%,40%计入总分。在课程结束后的集中展示上,学生除了展示项目成果(模具、试产产品、项目涉及的技术文件)外,还要用PPT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在对教学过程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团队内部对各小组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成果评价则由师生共同完成。

3 结束语

综合实践教学的出现是模具专业(方向)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1)在教学资源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效果?(2)在生源素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如何设定课程考核指标,使之能全面、直观地检验出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 探析:“工业之母”模具业迅速崛起的契机[EB/OL].[2012-06-10].http://.cn/Item/39376.aspx.

第6篇

【关键词】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课程教学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81-02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特色课,在整个课程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课程既有冲压理论内容,又有很多经验的公式、数据。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冲压变形理论进行工艺性分析,需要结合具体的冲制件尺寸和精度等要求、客户设计要求和设备条件等,确定合理的工艺方案和模具总体结构。在具体零部件设计时,要合理地选用经验数据,树立标准化概念,也要充分考虑加工工艺性,最后以装配图、零件图以及设计说明书的形式把设计结果表现出来。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涉及的知识点多,具有较高的教学难度。本文作者长期从事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以下是几点教学体会。

一 教师自身热爱本职工作

只有真正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高度重视课堂感受,同学们的听课反映好,自己也就会很享受教学过程。为此,教师就会促进自己去主动学习,加强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积极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准备工作。

二 教师应了解授课对象

目前本校在读高职学生中,部分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部分存在学习方法不得当的现象,部分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也存在一部分不愿动手、不愿动脑、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同学。如何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正确学习,这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高职授课对象存在以上特点,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需要教师更有耐心、责任心,需要教师备课更充分,需要教师上课要更生动。

三 教师应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模具专业教师,岗位能力要求很高,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冷冲压模具设计、材料、热处理、公差、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等知识,还应有一定实际设计能力,最好具备一定的实际模具加工经验。除此之外,也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能抓住重点问题,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但能讲出应该怎么做,更应该讲出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教师还应该与时俱进,密切联系模具企业,时刻关注模具行业动态,注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及时把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融入课程教学。

四 教师应因材施教

根据对授课对象的了解,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尽可能地提升授课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随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必须的知识点。“百闻不如一见”,要多准备教具,最好是企业的实际产品或者模具等。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比如讲到曲柄压力机,可以借助于动画,让同学迅速了解其工作原理,然后通过图片播放,让同学了解各种种类、不同吨位的冲压设备,最好带学生到设备现场,以增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

五 教师应进行符合思维习惯的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提高模具设计学习效果,掌握一些典型模具结构非常必要,那么如何才能尽快熟悉模具结构呢?可以尝试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教学过程。比如一副单工序落料模,首先根据落料件形状和尺寸,确定凸模和凹模的刃口轮廓,提示由于要考虑凸模、凹模的强度、寿命和固定,需要做成具有一定长度或厚度的结构,然后就是如何固定凸模和凹模到模架上,这时基本可以工作,但操作者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且不适合批量生产,由此引导学生进行卸料装置、导料装置设计,出件方式的确定等。

六 教师应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教学对象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冲压变形理论要怎么讲,讲到什么深度,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容易接受,从而能够利用塑性变形理论分析冲压成形性能。冲裁模设计是本课程的重点,要讲清冲裁变形过程,断面各部分产生机理,刃口尺寸计算和公差确定方法,排样设计、冲压力计算、压力中心确定和压力机初步选择,落料模、冲孔模、复合模、级进模结构和动作原理,凹模、凸模、卸料装置等主要零部件设计,要求学生要具备中等复杂冲裁件的复合模设计能力;弯曲模设计,可以以U型和V型弯曲模具设计为重点进行教学,重点分析弯曲变形过程和特点、弯曲展开尺寸计算、弯曲凹模和凸模半径等尺寸确定,以及弯曲件定位问题。拉深模设计可以以筒形件为例,重点学习拉深次数确定、各次拉深直径调整、拉深高度和凸模、凹模圆角半径确定;另讲清盒形件拉深的特点。级进模设计的重点内容是排样、常用的定位零件的设计、导向零件设计,以及零件图尺寸标注。

七 教师应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可以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比如冲裁模设计模块,可以先讲解冲裁变形理论,再进行冲裁模总体结构介绍,然后讲解冲裁工艺计算,包括冲裁间隙确定、刃口尺寸计算和制造公差确定、排样设计及材料利用率计算、冲压力计算和压力中心确定,接下来进行模具主要零部件设计以及完成标准件的选用、压力机校核等,具体如上图所示,当然,具体设计时,这些内容往往都是交错进行的。

八 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CAD能力

当前企业,冲压模设计都是采用CAD,有的仅要求二维模具装配图、模具零件图,有的既要有三维装配图、零件图,又要有二维图。但无论如何,对CAD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本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CAD能力的培养,包括绘制三维和二维模具装配图、零件图的能力。在非标准模具零件实际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固然重要,但如何正确合理地在二维零件图中标注尺寸与公差非常关键,只有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尺寸和公差标注这一环节,才能让学生绘制出符合实际生产的模具图纸,才能便于相关人员读图和加工等,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

九 教师应始终灌输安全、文明的操作意识

作为模具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如何保证冲制件质量,也要考虑如何让模具零件加工人员容易看图、加工方便和修模方便,便于模具装配人员进行装配,更要注重冲压操作人员的安全,尽可能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要加强设计和加工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和加工理念。实践证明,一流的管理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真正提升模具的价值。

十 教师应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

众所周知,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知识面广,众多的内容不可能用几十个学时就能完成讲授,可以布置一些查阅文献的任务给学生,通过不断的有意识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 结论

本文结合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了在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教学体会,借此希望能对兄弟院校本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不断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该课程的学习质量,为我国冲压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于位灵等编著.实用冷冲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刘文.《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模具制造,2008(9)

[3]于位灵、李厚佳、杜继涛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第7篇

模具拆装实训目的

模具拆装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实训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对模具典型结构设计安装调试有全面的认识,为理论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模具拆装实训的要求

掌握典型塑料模具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模具零部件的功用、互相间的配合关系以及模具安装调试过程:能正确地使用模具装配常用的工具和辅具;能正确地绘制模具结构图、部件图和零件图;能对所拆装的模具结构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能正确描述出该模具的动作过程。

二、模具拆装实训前的准备

拆装的模具类型 常见注射模具一套。

2. 拆装工具 游标卡尺(大小各一套)、内六角扳手(公制)、橡皮锤、螺丝刀子等常用钳工工具。

三、实训地点

实训楼二楼刀具实验室。

四、模具拆装时的注意事项

拆装和装配模具时,首先应仔细观察模具,务必搞清楚模具零部件的相互装配关系和紧固方法,并按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以免损坏模具零件。

2. 分开模具前要将各零件联接关系做好记号。

3. 不准用锤头直接敲打模具,防止模具零件变形。

4. 导柱和导套不要拆掉。

5. 画出模具的装配草图和重要的工作零件图。

6. 模具拆装完毕要清楚模具的动作过程及每个零部件的功用。

五、装配步骤及方法

确定装配基准

2. 装配各组件,如导向系统、型芯、浇口套、加热和冷却系统、顶出系统等。

3. 拟定装配顺序,按顺序将动模和定模装配起来。

六、实训报告要求

(1)按比例绘出你所拆装的模具的结构图和工作零件(上模、下模)图;(计算机绘图、手工绘制均可)

(2)详细列出模具上全部零件的名称、数量、用途及其所选用的材料;若选用的是标准件则列出标准代号;

(3)简述你所拆装的塑料模具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动作过程);

(4)简述你所拆装的模具的拆装过程及有关注意事项。

(5)对模具拆装实训的体会和收获进行总结(要求300字)。

拆装的塑料模具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类型: 注 塑 模 系列——斜顶模

结构图

工作原理:

将已熔融状态(即粘流态)的塑料注射入闭合好的模腔内,经固化定型后取得制品的工艺过程。

注射成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一周期主要包括:定量加料—熔融塑化—施压注射—充模冷却—启模取件。取出塑件后又再闭模,进行下一个循环。

凸模

凹模

模具拆装实验注意事项

1、模具拆装时,注意上下模(或动定模)在合模状双手(一手扶上模,另一手托下模)注意轻放、稳放。

2、进行模具拆装工作前必须检查工具是否正常,并按手用工具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注意正确使用工量具。

3、拆装模具时,首先应了解模具的工作性能,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重要性,按次序拆装。

第8篇

关键词: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引言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以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金属板料塑性成形工艺理论基础和一般工艺方法,从事工业生产第一线板料塑性加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在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往往将冲压工艺的发展状况、技术特点、成型理论知识点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笔者从事该课程教学多年,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改进了该课程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总结。

二、理论教学方面

1.以实践为目的,加强互动式教学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塑性成型方向)系列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涵盖的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要切忌标准答案化。因此,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是互动式教学的关键。例如,每一章节应创设提问情境。讲冲裁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常用的垫圈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讲拉伸时,可提问学生常用旋转体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于这些日常用品,学生耳濡目染,又没有生产经验,故产生好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分组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专业课程兴趣不高、主动性较差的现象,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讲解。分组讨论式教学方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师生、学生之间对于某一实际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关键在于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个人的工艺和设计思想。分组讨论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讨论空间,使学生在互相讨论中提升冲压件工艺分析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画图能力,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例如,在讲解典型拉深件的工艺过程时,教师可公布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广泛的冷冲压工艺设计方案以及冲模具设计思想。3.项目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和从事板料冲压方面工作和科研的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穿插项目案例的教学方式进行《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讲解。项目案例教学方法是以实际的生产零件项目为研究对象,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完成项目工作达到教学目的的行为。由于项目教学是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重点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利用该方法达到理论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项目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与典型零件生产企业沟通获得实际生产项目,学生和教师共同收集相关资料,确定初步设计方案,撰写冲压工艺设计说明书,设计冲压模具,制造模具以及试模等一系列工作,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研究和工艺设计的实际锻炼,获得板料成形理论应用方面的实践知识,使之在宏观知识结构上更清晰,具体技术的应用上更过硬。为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乃至为毕业后的社会实际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4.引入计算机辅助授课(CAI)以往在讲解《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时,教师要花费较多时间画图讲解,导致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介绍简单工艺和模具结构,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佳。通过自行编制的CAI教学软件,利用丰富的图形、影像、动画等解说金属板料冲压变形机理、变形过程、工艺规程、模具结构和动作过程等专业技术内容,便于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学习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可将CAI与冲压工艺与模具CAD结合,进行工艺设计计算和模具设计。

三、实践教学方面

认识实习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前进行的以熟悉冲压车间典型零件的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冲压车间中现有生产设备;熟悉冲压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了解典型零件的模具设计流程为目的的实践环节。我们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以及同行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开展了综合调研和具体讨论,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从2009年起,将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第10周,即将专业认识实习时间安排在了《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理论教学过程中,这种让学生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中参加生产实践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冷冲压工艺,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效果,实现了理论知识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四、结束语

我们针对传统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对几年来学生学习和实践本课程效果的观察,上述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措施让学生在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本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元三.《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J].模具制造,2010

[2]李浩君,邱飞岳.工科类专业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

[3]高玉新,戴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教学园地,2009

第9篇

【关键词】实践导向 校企合作 联合办学 订单式培养

【基金项目】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院级重点教研项目“构建高职教育实践导向模式研究”(编号:JYCJZ080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2-02

高职教育是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属于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近几年,我们以机电系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突破口,对实践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 ,将学习过程 、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

一、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要求,巨轮公司每年向我院“预定”毕业生,在毕业生中选择人才,我院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订单为导向确定教学培养目标。双方合作以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为基础,巨轮公司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质量标准,学院聘请巨轮公司的高管人员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委员,专业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对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审定,对教学改革进行有效指导。在人才培养上,从入学专业教育到课程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双方紧密合作。

1.提高专业定位的准确性

巨轮公司和我院共同制定教学内容,以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侧重培养操作层面的技术应用人才,即能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模具零件加工与设计、模具装配工艺、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修等方面人才,适应岗位需要。

2.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力度

通过校企合作,使我院专业教师经常有机会带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现场参观,从而使任课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专业技术发展需求,教学与生产相一致,有效提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极大地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在课程教学上,如《模具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课程,通过现场参观,让学生加深对模具专业知识的认识,为今后实习、工作打下基础。在实训教学上,如《金工实训》课程,采用教、学、做并进教学方式,由公司师傅配合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金工实训,使学生掌握车、铣、刨、磨、数控加工等工种的实操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如《模具CAD/CAM》、《机械设计》等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和课程设计任务,合理安排,有效指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充分体现“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

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巨轮公司“订单”实施教学,学生是企业定向培养对象,协议书明确规定学院每年为企业培养50名学生,学生毕业后原则上到巨轮公司工作。“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这样他们的学习针对性和目的性就相当的强,从而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工学结合为导向改革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1.改革学制,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

作为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它的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和实施教育方针,必须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对人才需求调查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本着课程“必需、够用”原则,采用二年制教学模式。模具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企业岗位特点进行整合,根据企业需求相应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2.强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推行准企业工作制度

在专业建设上,我院积极推行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模式,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教学计划要求,从第四学期第9周开始全部安排到巨轮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任务明确,有计划、有要求、有总结,把学生纳入公司员工管理体制,顶岗生产实习,由我院专业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实训内容,确定学习岗位,让学生完成一个专业轮岗工作过程,全面了解专业方知识,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使学生适应岗位要求,最终走向工作岗位,实习结束后由指导教师评定学生成绩。

3.紧贴企业,加强毕业设计指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毕业设计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巨轮公司总工程师室、生产技术部、人力资源部均参与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核。根据巨轮公司对高职高专技术人才的使用意向,毕业设计主要选题集中在模具设计、零件制图及数控加工编程、零件加工工艺设计等方面,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习工段,尽量做到边学边做,体现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检验学生设计水平,学院专业教师和巨轮公司总工程师室、生产技术部、人力资源部每年均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巨轮公司的工程师们将在设计技术、实用性等方面给予一一指导,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体验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课程改革、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

三、以优势互补为导向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共赢

工学结合促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校企双方共享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八年来,成绩显著

1.校企合作走新路,联合办学育英才。

(1)学院利用教育资源按巨轮公司对人才的技术需求,以 “订单式”模式培养人才,使企业分享学校教育资源。

(2)巨轮公司参与我院的专业建设,为模具专业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为专业建设实训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通过工学结合实践,促进我院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开展多层次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1)教师互聘互用。联合办学八年来,校企双方在教师互聘上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学院共聘请巨轮公司张世钦、曾旭钊、徐光菊、易兆群4名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巨轮公司聘也聘请我院郑芦笙、林若波、申利凤3名教师作为公司理论培训教师,并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共享。比如2006年暑期期间,我院模具专业教师郑芦笙、林若波、钱德明三位老师为巨轮公司116名员工培训机械及电工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2007年暑假,林若波老师为公司质检部全体员工培训《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2007年、2008年、2009年的金工实训,公司均派出技师指导我院学生的实习情况。每年我院也让专业教师到巨轮公司进入生产一线,提高金工实习实训技能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2)共同制订巨轮奖学、助学制度。为体现企业对模具专业经济困难在校学生的关怀,以学生为本,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我院与巨轮公司共同商定模具专业助学、奖学奖励办法并制度化,对品学兼优学生实行奖励、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助学。办学八年来,已有六届毕业生全部享受巨轮公司提供的助学金,并有43位同学获得了巨轮奖学金,通过奖助学金制度,学生获得了收益,也使校企合作力度得到更大的升华。

(3)顶岗实习与生产、教学相结合。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采用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把教室搬到工厂”。按教学计划安排,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四学期还有八周的理论课,为方便学生实习及满足教学需要,我们实行以厂为校,“把教室搬到工厂”,学生白天顶岗实习,每周一、三、五晚及周六、日上课,不但克服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冲突,而且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第九周后全部实行顶岗实习,推行准员工制度,并将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双向同时进行,让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写,教学相长。

模具专业历经八年的办学历程,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为典范,可以说,是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晶,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带来的丰硕成果。随着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成长,从学院人才水平评估到创办示范性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直都是学院的一颗璀灿明珠,特别是在巨轮公司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学院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一个闪光点,成为学院争创示范性院校的领头羊专业,并于2012年9月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培育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在高职教育的实践导向上将会成为主流。

参考文献:

[1]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国家教育委员会文件教职[1998]1号.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文.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国发[1991]55号.

[4]杨金土,孟广平等.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5]王浒. 跨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模具专业建设 动态调整 机制

技工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技工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生产实践很快就能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岗位需求及需要的技能发生变化,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核方式不够全面、客观,教学设备短缺、陈旧,师资力量不足,急需提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技工院校必须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必须考虑几个原则:一是专业调整需要符合本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可持续需求;二是专业的调整需要符合学校的整体专业布局;三是专业调整必须考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状况。

下面笔者以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体系和技能评价体系两个方面来阐述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情况。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能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专业知识方面达到本科毕业程度,在专业技能方面达到模具制造工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水平。同时,毕业生还可考取电切削工、数控铣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CAD/CAM职业技能证书等。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调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类专业中需掌握的理论和技能较全面、较系统的一个专业,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外,在技能方面还要学习钳加工、金属切削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逆向造型等。现在,每年都有省、市、全国及世界模具大赛,为了尽早选拔参赛选手,也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模具制造技能,专业基础课和实训课程要尽量提前安排。

首先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培养特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要参加成人高考,在校期间要完成函授本科的课程学习,还要依次考取模具制造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部分优秀学生还可以通过第二专业的学习考取模具设计师(三级)、电切削工(四级)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因此,笔者学校技能操作课安排得较多,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后,上实训操作课,一周安排理论课教学,下一周则安排实训操作课,交替进行,实训课的课时量逐年增加。

其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有的课程可归为三大类:公共课、专业课(含实习课)和综合实践课。公共课主要是一年的高中课程和大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例如机械制图课,提前到第一学期开课,其他课程也在前两年完成。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工程技术基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床夹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CAD/CAM、压铸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综合实践课主要有模具制造工中级技能训练、金加工技能训练、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模具制造工高级技能训练、模具制造工(设计师)技师研修课题训练、模具制造工(设计师)技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综合技能实习。

最后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各阶段技能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各阶段实训教学采用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方式,每个阶段要求完成的项目不同,每个项目的难易程度是逐渐提高的。项目教学过程也是小组成员共同合作的过程,由于小组成员分工不同,完成任务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针对每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可根据评分表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评分。

模具制造工中级工阶段:按组完成一幅简单的冲裁模,例如水果刨落料模或冲孔模,完成模具零件的加工、热处理,模具的装配和试模。安排的技能操作内容有:钳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平面磨削加工、金切加工、冲压机床的操作调整等。

模具制造工高级工阶段:按组完成一幅复杂的冲裁模,例如水果刨落料、冲孔模复合模或冲孔落料级进模。要求掌握的机床操作内容与中级工相同,但模具结构复杂,模具零件多,装配制造技能更进一步。

模具制造工技师阶段:完成一幅塑料模,模架采用已加工好的快换模架,每人设计一个塑料件,利用UG三维软件造型,再进行模具分型;采用MOLDFLOW软件分析,确定模具结构;编程数铣加工,模具装配修模,试模等。安排的技能操作内容有:分析软件、三维软件设计、逆向工程、数控电火花加工、数控铣削加工,抛光研磨,注塑机操作等。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评价体系的调整

1.过程鉴定意义

以往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有课程都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资格进行鉴定,即按职业鉴定要求分别进行理论试卷和技能操作卷的考核,两者的考试成绩都在60分以上视为合格。这种一次性鉴定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集中考核导致操作设备紧张;考核模块多、时间长;有些教学结束较早的模块,学生生疏了,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这种终结性的一次性考核,其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评价不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学校片面重视考核前的短期强化训练,过分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缩小了知识和技能的涉及面,容易出现学生基本技能薄弱、专业技能单一、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弊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全面地展示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学校现采用过程鉴定方式。

2.过程鉴定促进了模具专业的发展

多年来,笔者学校的专业课程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学历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培训体系衔接”的思路。

过程鉴定和一体化教学首先要有相应的教材,经过多年一体化教学实践,笔者学校模具组教师编写并出版了《冷冲模制造实训》《模具制造工(高级工)鉴定指南》《模具制造工(高级工)技能训练》等教材,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工(中级工)训练题库、模具制造工(高级工)训练题库和模具制造工技师训练题库等。

过程鉴定和一体化教学促进了学校实训室建设,目前,笔者学校的模具专业实训室有:特种加工实训室、模具拆装、试模实训室、数控铣工作站、数控车工作站、金切实训室、精密制造与测量工作站、创新设计电脑房等。

过程鉴定和一体化教学加速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伐,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笔者学校模具专业一个班级学生的技能教学主要由两位教师完成。其中,主带教师要完成模具制造工的中级、高级甚至技师阶段的教学工作,因此,对每位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也非常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

3.中级、高级模具制造工过程鉴定方案

以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为标准,根据模具制造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内容(国家职业资格二至五级),结合笔者学校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编制过程鉴定的初步方案。在专业课程模块结束时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若干关键的质量控制点,将其确定为教学过程鉴定考核点,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多次技能鉴定考核。

参照模具制造工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选取了以下14个模块作为过程鉴定的考核点,各考核点所占比重以及计分说明如表1所示。

说明:表1中1~10项为中级模具制造工过程鉴定考核点,要取得中级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完成中级阶段教学考核,总学分在36分(满分为60分)以上;其中,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含课程设计)单项学分在15分以上;中级模具制造工技能训练单项学分在15分以上。

11~14项为高级模具制造工过程鉴定考核点,取得高级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已取得中级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阶段,总学分在24分(满分为40分)以上;高级模具制造工技能训练单项学分在18分以上。

通过对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和技能评价体系的调整,笔者学校的模具专业建设更加合理,培养出了更多的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淑.浅谈技工院校模具专业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12(11).

[2]王建华,张建平.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

第11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打破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试模式,采用项目化的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达到结果和过程考核并重的目标,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可探索出具有我院特色的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考核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教学效果,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项目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从而达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近几年,不少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与之相辅相成的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作为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塑料模具设计》,以模具结构基础知识为主,通过讲授常见的模具成型工艺、原理,注射机型号及选用、塑件设计要点、常见的模具类型、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和设计原则等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模具的主要结构及设计要点,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模具相关的设计、制造与维护等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通过此次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课程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本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手段,后来结合了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大量的动画实例,但由于条件、资源有限,缺乏真正的实践练习,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汇总起来有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知识点多,模具结构图也比较抽象,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模式无法涉及所有的知识点,并且考试受题型、题量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客观反馈学生的真实水平,导致考试成绩会有所偏差,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失去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导致学风的下降。其次,对于传统的期末考试,大部分学生是期末临时磨枪,在考试前的几周内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击复习,这些应试型的学生虽然能应付考试,但考完就忘,不能及时反馈问题和总结经验,知识点根本没有理解透,更别说融会贯通了。考核方式改革后,可以督促学生对重视学习过程,并积极参与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次考核方式的实施,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入考核内容要求,教学过程结合“模具设计过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以某一塑料制品为例,以产品的模具设计为任务进行驱动,以模具的整个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求学生提出设计方案、优化方案、确定关键零部件结构及尺寸、最终完成设计的思路完成考核项目。通过模具设计过程加强理解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在设计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客观的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教考结合”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课程具体考核方案

2.1指导思想

项目考核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体现在考核过程中,与学习密切相关,是对学习态度、效果的一项综合考评,更能客观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能够帮助老师总结难点,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是一种可持续的考核方式,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2考核方案

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采用学习过程的开放式和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认定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模具设计制作成绩两部分组成。

2.2.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主要有由课堂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等几部分组成。根据了解理论知识、重在实践培养目标主要,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由课堂考勤、作业、讨论和课堂提问等项目组成:平时成绩=课堂考勤(40%)+作业(40%)+课堂表现(20%),老师依据学生表现进行不同的成绩评定。课堂出勤率保证教学环节的首要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严抓考勤,特别是自制力、约束力有限的学生,必须严抓、狠抓。因此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说明考勤制度,并公布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案,以督促监督学生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人在课堂、心在课堂”的教学目标。并且在本门课的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辅导员的管理制度相结合,随时和辅导员沟通上课出勤实况,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完成作业和课堂的学习态度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在讲完模具设计基础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就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作业,启动项目。首先是发散性的让学生自己想题目,汇报设计思路,然后老师对题目进行筛选,并给出建议与评价,最终确定题目及方案。对于作业及时上交并保质保量完成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这种人人参与的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启发,更有利于筛选合理的题目和方案。另外,对于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反之,学生若学习态度不端,缺课或作业量缺交,到一定程度便可按照学院的规定,取消其考核资格。须进行重修申请方能重新学习、参加考核。

2.2.2项目考核

项目考核即模具设计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老师根据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对某一塑料产品的模具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实行过程控制,按环节给分,具体操作流程环节及评分标准如下:(1)方案设计(20分)。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制定出设计方案,要求方案合理,能清晰的体现出设计思路。(2)设计说明书(30分)。根据给定的塑料产品外观尺寸、生产纲领、工作条件等等要素,选择模具类型、确定型腔数目、确定浇注系统、推出机构等关键机构,并进行尺寸的计算和校核,并且以说明书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出来。(3)图纸绘制(30分)。根据已确定的模具结构尺寸,绘制出模具装配图和主要零部件的零件图,要求总图纸量不低于2张A1图,绘图规范、技术要求合理。(4)教师评价(20分)。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表达出设计的思路、模具结构的设计原理等设计要点,并能表述出模具工作原理。展示任务实施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及团队精神。

3项目考核效果

3.1课程实施项目考核的优势

课程本次实施项目考核之后,不仅反映出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考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容易查漏补缺,对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课本、参考书的形式来加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学习中的重难点。鉴于本次的考核项目是模具设计,内容多、任务重,学生在设计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练习了UG、Proe、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由于这些软件没有专门的讲授过,使用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讨论问题,所以也培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蹭进了感情、促进了相互间的友谊。由于对学生有绘制模具图的要求,在本次课程考核过程中还巩固复习了机械制图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等中的易混知识点,真正做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通过此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教师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也利于教师发现问题、总结难点,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最终达到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表明,采用“不断修正、不断改进”的项目考核方式,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科学设定考核项目

该课程的考核项目取自常见的塑料成品,并且是学生经过调研分析选定:如电脑音箱外壳、打印机外壳、电子秤底盘等常见的塑料制品,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这种灵活设定考核项目的考核方式,不仅大大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

3.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课程考核采用项目化后,在教学开始阶段,仍采用随堂讲课的方式进行,先要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随着项目的引入,方案的细化和深入,需要学生自己的参与度越来越深,对问题的分析也越来越细,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点、管理课堂,还要把关进度,分析方案、结构,并且提出合理建议并反馈给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到阶段性的工作完成后,还要进行点评,集中讲解一些难点和共性问题,以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和问题。并且,还要对学生的总体方案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对教师的责任感和综合素养要求的更高。

3.4问题及解决方案

本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的实施,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最终才顺利的完成了考核。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学生了综合应用能力,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课时少、老师讲授时间有限,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并且没有消化时间,单纯的依赖考核来巩固知识点有所被动,并且时间紧、任务量大,难免会有所顾及不到,建议增设课程设计,通过练习巩固、理解知识点,这样就能和考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教学的发展。

4结束语

本次机械类专业模具课程项目化的改革考核方式的革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参与其中、学在其中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动力,真正起到了“以考促教”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

[2]李学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陈璟,谢帮灵等.过程性考核在《塑料成型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模具工业,2015.

[4]汪定妮.基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考核方案设计[J].职业教育,2012.

第12篇

机械类专业毕业生作为我国机械类企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动手能力,以适应当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国际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各大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其产品面对的不仅是国内产品的竞争,并且还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企业要在其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依靠优秀的设计团队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人才资源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为机械设计、工艺设计、机械设备的维护、采购等。无论从事哪方面的工作,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完成工作的重要基础,而创新能力则是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为适应企业对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需求,使机械专业毕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设计出性能优良、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一方面要求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好基础课程,能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1]。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现代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各知名院校对教学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视[2]。国内各高校也都对现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了重大的修改,新的培养方案增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本文由收集整理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硬件的运算处理能力提高很快,目前一些典型的机械类软件如:autocad、pr/e、ug、catia、adams、simulationx、msc、ansys、hyperworks、mastercam、modelflow等在微机上都能运行起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合理运用各种仿真分析软件,其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在计算机上就可以虚拟完成在实验室里才可以开设的实验,并且时间不受限制,可重复性高。有效的缓解实验室的压力,甚至能完成现有实验室条件所不能开设的实验,能作为各门课程教学实验环节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参观实习、各课程讲授期间相应的实验和课程设计、srt等环节构成[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并且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但是实际工程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理论上建立其数学模型需要作很多简化,并且许多数学模型都是非线性的,求解比较困难。而在计算机上运用软件建立模型之后,让计算机进行求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分析结果进行评判,从而得到较为可靠的分析结果,不仅能使学生较圆满地完成教学实践的任务,同时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也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要鼓励学生对较复杂的机械设计问题进行建模分析,把仿真结果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实践证明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运用仿真分析方法后,其课程设计水平和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锻炼和提升[4]。

1 制图软件的应用

目前机械专业常用的制图软件包括二维制图软件和三维制图软件两大类。最常用的二维制图软件有autocad、caxa等。由于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是用二维视图来表达三维结构,此方法是基于画法几何中的投影规律,理论体系很成熟,一直被称为“工程的语言”。二维制图软件在精确性和制图效率上的优势较为明显,在二维零件图的表达上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实际生产用的图纸基本仍然都是二维的平面图形。虽然从二维图纸到实际零件加工需要中间的转换,直观性远不及三维图纸,三维图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短时间内三维图纸标准不会马上出台,二维图纸在未来几年内仍然是主要的零件表达方式。许多教学实践环节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等需要绘制零件图的环节都可以应用到二维设计软件来出图。除此之外,在“机械创新设计”的课程设计中也可以运用到它,如根据输出构件的运动规律图,采用“反转作图法”来设计凸轮轮廓曲线的时,可以应用二维制图软件的精确划分角度和截取位移尺寸的方法来设计凸轮轮廓曲线。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三维cad设计软件应用的普及,机械设计方法已经实现了直接三维零件的结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形象、直观、快速的特点[5~6]。国外一些企业甚至实现了无图纸加工,即从设计到加工,全部由三维图形来实现,中间不需要再转换成二维图纸了。目前三维设计软件的种类很多,如普遍使用的有ugⅱ、pro/e、catia、ideas、solidedge等,功能也不断增强,而其中从三维到二维的投影又可以完全自动实现,并且可实现任意视图的表达,包括局部视图,放大视图等。我国不少大中企业目前都已投入应用,尽管没有全部普及,但未来的发展必将全部实现直接的三维零件设计和制造。并且三维建模是进行装配分析、外观设计、静力学、动力学、数控加工仿真等分析的基础。一旦设计出产品的三维模型,能快捷地生成二维图纸,并且修改三维模型后,二维图纸也随之改变,能保证图纸的一致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运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是对学生最基本能力的训练,必须加以重视。实践也证明了按这样的知识结构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胜任当今企业机械设计的任务。因此,三维制图软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用也越来越多,如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已经有部分学生尝试运用三维建模方法首先建立减速器的三维模型,然后再生成二维图纸。虽然在首次运用三维软件进行设计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所花的时间也比手工绘图的同学耗费的时间要多,但是学生的训练项目包括了二维和三维图形的建模,虽然工作量大了,但是后期的修改十分便捷,出图的质量和规范程度上要比手工绘图的要高;其三维建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与提高。

2 机构运动仿真软件的应用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对各机构的原理进行了较细致的讲解。对应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实验和“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在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实验和创新设计环节中都要求学生绘制或一些典型机构或机器模型的机构运动简图,并采用图形法对机构的运动特性进行分析。传统的分析方法是通过作图法或者解析法进行分析,这两种方法各弊端。手工作图法精确性较差,而采用计算机绘图的方法,虽然能保证足够精度,但是分析效率比较低,而解析法繁琐且直观性较差。而机械创新设计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设计需求,使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原理,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机构,进行新的构思、设计出新颖、有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装置[7]。机构一般都较为复杂,要较为系统的分析机构的特性,难度更大。通过运用机构运动仿真软件可以较好的完成这些任务。典型的机构运动仿真软件有pro/e等三维设计软件中的机构运动分析模块、sam、adams等。若仅对运动方案进行原理方面的分析,而不需要建立详细的实物模型,sam软件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小软件,其可以快速地建立包含多杆机构、齿轮、带轮等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可以作为产品开发时机构运动方案的初步分析参考,同时通过建立机构模型,对课程中的运动副、自由度的概念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对现有机构或全新设计的机构建立模型进行分析,评价其优缺点,并加以改进,从而获得结构新颖,性能更加优良的设计方案。最后可以将设计的方案在机构搭接实验台上,将自己设计的机构用构件按照自己确定机构几何参数装配成机器模型,通过机电控制,实现预先设计机构的运动轨迹,实现特定的运动,将纸上的设计变为真实的机构模型,并且实验中实现只搭接一次便成功的目标。通过纸上的方案设计,再到计算机上的软件分析,再到实验台上的搭接的一系列训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极大促进作用,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验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3 力学分析软件的应用

机械产品设计中经常要对零部件的强度进行分析,对简单的零部件运用理论力学或材料力学的理论知识可以进行强度分析,但首先必须简化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精度不是很高。如果机械结构零部件数量较多,且结构较为复杂时,且涉及到非线性问题时,解析计算就很困难,这时就需要依靠一些力学分析软件来解决问题了。机械专业常用的力学分析软件主要是一些cae软件,如:abaqus、ansys、hyperworks、modelfolw、msc等,目前大多数三维建模软件如pro/e、catia等中也都带有力学分析功能。在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各种竞赛和毕业设计中经常需要运用到这些软件。例如设计一些高速机械或对机械零部件的某些结构进行优化,这就需要对所设计的机械进行动、静态的力学分析,期间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软件才能完成任务。在对高速运动的零部件及整机分析时,首先要保证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此时可以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其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进行力学分析,保证产品的强度和刚度;为了避免产品工作时出现过大的振动,从而影响工作精度,则需要对零部件及整机的动态性能进行分析,同样可以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态分析和响应分析,根据分析结构修改产品结构,使零部件与整机的固有频率与激振频率尽可能地错开;若需要设计隔振装置来减少产品的振动或噪音,此时,可以运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如adams或simulationx对产品进行仿真分析,从而优化隔振装置的参数[8];若要对产品中某一零部件的结构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则需要采用优化设计软件进行分析,许多有限元分析软件都具备优化设计功能,其中较为专业的软件是hyperworks中optistruct模块,其具有拓扑逻辑优化功能,可以根据零部件的加载环境,软件可以在设计域内搜索获得材料的最佳布局形态,再根据制造工艺等要求进行详细结构设计,并且还可以对承力构件的截面进行再次优化,从而获得较优的设计方案[9];若需要对产品的设计寿命进行分析,则需要运用疲劳分析软件如msc/fatigue等软件进行疲劳寿命的估计;若要对对某零部件设计其模具,当模具设计完成之后,可以运用成型分析软件如modelfolw等对模具的浇铸或注塑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对所设计的模具的合理性进行评判,并进行相应的改进。

4 数控仿真软件的应用

当产品的力学性能分析完成之后,即进入制造工艺分析阶段。随着数控设备的逐渐普及,在计算机上建立的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上数控仿真软件与机床的通讯,可以向数控机床直接输出数控代码,从而完成产品的制造。在产品制造之前,为了产品保证制造的质量,通过数控仿真软件在计算机上就能完成产品的虚拟制造。数控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是在计算机上采用数控仿真软件训练学生的数控编程能力,对所要求加工的零件进行加工仿真,通过仿真可以检查数控代码的准确性和执行效率,从而对原代码作出相应的修正,保证代码的准确无误,并且提高执行效率;最后在数控机床上输入优化之后的代码,完成零件的加工。数控仿真软件在数控加工的教学实践环节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