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5 16:5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消费扶贫总结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精准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县司法局以促进村扶贫产品销售通畅、贫困群众收入稳定、巩固脱贫成果为目标,认真落实消费扶贫工作。现结合县司法局近年来帮扶工作基础及村实际情况,将县司法局2020年消费扶贫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花园口镇村位于县东部,距离县城60公里,与抚松县毗邻,为县东部门户,与抚松县一江之隔。辖区3个自然屯,幅员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0亩,人均耕地2亩,全村总人口294户587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1人。
目前在册81户142人,现已全体脱贫。其中,适龄儿童5人,危房改造13户。总人口294户587人,2015年脱贫15户35人,2017年脱贫10户16人,2018年脱贫15户26人,2019年脱贫41户65人。
二、工作内容
(一)广泛组织动员,巩固帮扶力量。县司法局高度重视消费扶贫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局2020年包保帮扶计划中的一项重要目标,明确了消费扶贫工作的任务与要求。同时,定期召开村三委班子成员会议,研究落实关于脱贫攻坚工作中消费扶贫工作任务及措施,为村消费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局领导班子针对消费扶贫工作召开会议6次,就村消费扶贫工作制定年度任务目标,同时对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提出要求,必须重视消费扶贫工作,并抓好后期跟进和落实。
(二)瞄准突出短板,解决“瓶颈”问题。屯灵芝种植及榆树林子屯蔬菜大棚是村目前比较成熟的集体项目,但灵芝孢子粉缺乏销售渠道、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不成熟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今年,县司法局全体帮扶干部通过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对屯灵芝孢子粉进行宣传推广,驻村工作队还联系厂家为产品设计包装,使其焕然一新;同时,局领导请来专家为村民讲解蔬菜大棚支架、扣膜及选种、种植经验,解决了老百姓的难题,蔬菜成熟后,帮扶责任人还帮忙联系销售渠道,确保实现稳定增收。
(三)注重宣传引导,凝聚全社会消费扶贫合力。2020年,县司法局在中国网、日报、平安、白山政法等各大平台上发表脱贫攻坚新闻信息共五十余篇,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通过宣传脱贫攻坚优秀工作经验及典型事迹,积极弘扬脱贫攻坚正能量,激励全社会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进一步推进消费扶贫工作,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正当其时。
三、工作成效
2020年,县司法局于春节、端午、中秋组织大型走访慰问活动,为贫困户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合计两万余元。村屯灵芝种植产业产出灵芝孢子粉1500余斤,在司法局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于两个月内全部售罄,合计收入20余万元;榆树林子屯经营蔬菜大棚十余户,通过局销售渠道共计售出11万余元;另外,县司法局还组织帮扶责任人购买包保贫困户产出农产品两万余元,其中包含蔬菜、鸡蛋、水果等等,圆满完成消费扶贫任务目标。
关键词:贫困标准;扶贫政策;回顾与展望
贫困测度是监测贫困状态和制定反贫困政策和战略的重要依据,贫困的识别和度量是把握贫困状况、认识贫困对象、理解贫困深度的窗口。中国建国60年来,中国贫困线测度经历了多次变化,扶贫政策以及扶贫问题的研究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回顾与总结这些变化可以为将来做好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一、关于贫困线的确定
(一)“生活救济线”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一条贫困线。1978年以前,由于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国家经济实力薄弱,扶贫主要是通过紧急救济计划和依托自上而下的民政救济系统。在农村表现为政府提供的社会救济、自然灾害救济、优扶等。这是一种单纯的输血式救济扶贫,不能救济对象从根本上最终摆脱贫困。在扶贫方法上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对贫困人口实施生活救济,对边远落后地区(主要是老、少、边、穷地区)输送物资,进行外部支援和财政补贴。
(二)启动线
政府有组织的扶贫工作开始阶段所确定的贫困线。农业部1981年首次确定了中国用来划定贫困县的第一条收入线,即使用人均集体分配收入40元和50元来划分1977-1979年的穷县和穷队。1986划定国定贫困县的标准是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的县(老革命根据地县和少数民族县则为200元),或者是1984-1986年3年平均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的牧区旗(县)或低于200元的半牧区旗(县)。
(三)攻坚线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确定的贫困线。1994年,国家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对国家扶持的贫困县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调整的标准是“四进七出”,即1992年全县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列入国家贫困县,让1992年全县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县退出贫困县行列,当时一共确定了592个国定贫困县。
(四)世纪线
新世纪扶贫阶段使用的贫困线。2001年5月第三次中央扶贫工作会议颁布并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扶贫标准基本延续了“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的标准,但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村级瞄准成为中国新世纪农村扶贫工件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在称谓上也有所改变,“国定贫困县”改称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数量还是592个。
(五)“统一线”
2008年12月27日,国家宣布上调扶贫标准。对2007年人均收入1067元以下的农村人口将实施同样的扶贫政策,扶贫对象共计432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4.6%。这一次调整可以被看成是又一次贫困线的调整,因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从2009年起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取消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区别对待的政策,因此与前面的政策在指向上有了很大的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把这次调整称为“统一线”。
二、关于贫困标准的创新调整研究(代表性观点)
(一)实行国际通行标准线
研究者认为世界银行根据33个发展中国家贫困状况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人均每日消费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而中国原有的贫困标准只相当于人均0.7美元左右,这就导致了对中国贫困人口多少的争议,因此贫困标准有必要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综合标准
研究者认为,在现有以经济收入为核心的标准的基础上。应该增加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非经济收入因素。有的学者从广泛的社会文化角度来考察贫困,认为贫困还应包括文化生活的缺乏、身心健康的不良、甚至权利和地位等政治因素的欠缺。
(三)贫困标准应包含生产标准
童星、林闽钢等研究者认为现行贫困标准仅仅考虑收入和消费,排除了生产因素,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应该用特困线、温饱线、发展线、小康线和富裕线的划分来代替现行单一的贫困线、脱贫线,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农户生活的层次及其差距,全面衡量农村的贫困状况。
三、关于扶贫政策方面的研究
(一)现行反贫困战略中的制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关于反贫困战略中的制度研究,开始逐步展开,到90年代在认识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这些实践及研究中,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一是微型信贷即小额信贷的实践,二是参与式社区发展的实践。这两个方面的实践对贫困农户的直接支持以及对扶贫资源有效利用的结果显示了生命力。
(二)扶贫模式研究
中国扶贫的模式和策略大致有3类:传统的扶贫策略,主要以救济为主;把扶贫工作转向依靠普及科技知识的轨道,但仅仅依靠各农户推广科技兴农,很难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走科技+市场之路。研究表明,政府、公司和农户是组建公司+农户模式缺一不可的主体。政府是启动、组织者,同时也是约束公司偏离扶贫目标的监督者。公司是农民进入市场、实现社会支持系统的载体。
(三)民间组织的扶贫状况研究
所谓民间组织扶贫,就是“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相当于“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扶贫。在中国反贫困工作中,各类民间组织以不同方式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民间组织自身的灵活性、专业性、公益性以及民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扶贫的不足。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很少有人专门研究民间组织的扶贫活动。大概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相关研究才逐步发展起来。
(四)中国在扶贫开发领域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情况研究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我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认为,从根本上说,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但是,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毫无疑问地会加快中国扶贫开发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荷兰、日本等国政府的合作以及与福特基金会等的合作,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些合作对缓解中国的贫困状况有非常直接和重要的作用。这些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解决贫困人日的温饱问题,而且有助于通过借鉴国际社会多年积累的扶贫经验和形成的科学方式,提高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水平,而后者的意义更重要、更深远。
(五)中国扶贫政策、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尽管中国政府在农村扶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扶贫实践中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在扶贫体制和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扶贫投资的效率。
1、扶贫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资金短缺是扶贫政策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现行扶贫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远远比资金短缺要复杂得多。在扶贫理念上。重消极救助轻积极扶助;在扶贫目标上,重数量轻质量,短期行为严重,不注重对扶贫成果的巩固;在扶贫主体上,重政府和行政行为,忽视了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对扶贫工作的贡献;在扶贫客体上,重贫困区域,轻贫困村、贫困户等类型;在扶贫内容上,重改善供给,轻刺激需求(即只重视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在扶贫方法上,重外部注入,轻内部培植经济增长点:在扶贫资源上,重经济和物质,轻思想和精神:在扶贫产业选择上,重工业项目,轻农业项目:在扶贫组织实施上,重被动服从,轻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在扶贫效益评估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心理效益。
2、中国当前扶贫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扶贫开发工作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扶贫对象瞄准上,还没有形成动态的精准识别和瞄准机制;在扶贫项目选择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选择机制:在扶贫资金使用上,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突出重点的投入机制:在扶贫管理工作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在扶贫监管评价上,还没有形成信息对称、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3、中国扶贫在治理结构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扶贫治理结构方面的挑战有:政府部门过度主导扶贫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财政体制不利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商业银行执行政策性扶贫贷款中存在利益冲突;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系统和问责制度;非政府机构发展不足和缺乏生存的法律环境和与政府间的合作协调机制:贫困人口缺乏参与:扶贫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城乡扶贫体制不协调。
四、新时期农村贫困标准与政策设定展望
综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各地区和当前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的农村贫困标准的设想应该与以往有所不同,扶贫政策也必须有所调整。
(一)新农村贫困标准设定应综合多重因素
在新的历史时期,贫困标准的设定必须考虑以下因素:现行绝对贫困标准:贫困地域农民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因素:文化教育因素;医疗保健因素;发展费用:休闲娱乐因素;权利缺失造成的不平等因素等。贫困标准测定可以简单表述成以下模型:贫困标准=现行绝对贫困标准+贫困农民面临的不确定风险支出+文化教育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发展费用+休闲娱乐支出+权利缺失造成的不平等因素损失支出。
(二)政策设计要偏重非物质消费需求
在扶贫政策的设计上,应该从各地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的特点出发,将扶贫的重点转向贫困人口的非物质消费需求上,强化教育,立足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针对不同乡村和不同人群的贫困状况,实施分类扶贫。
(三)改变观念,积极创新,提高现有扶贫政策与措施的效率与作用
完善开发式扶贫,在做好“自然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同时侧重“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的有效结合,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并有针对性地结合救助式扶贫的综合扶贫体系;建立城乡统筹的一体化扶贫体系;建立合理的信贷扶贫体制:加强国务院和各级扶贫领导小组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协调、考核功能;发挥民间组织在扶贫中的作用,发动非政府组织来动员高收入人群,为低收入弱势群体状况的改善出钱出力;改变增长方式,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同时实现增长和公平的目标。
(四)尝试“梯次移民”方式,实现异地脱贫
在扶贫方式上。局部地区可以从当地实际出发,通过“梯次移民”方式,适当集聚人口,依靠群体力量优势实施脱贫。所谓梯次移民是指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和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并有组织地把分散的村庄整体迁移到生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以便形成人口集聚效应,同时把村民按照标准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村民按照他们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迁移到不同的区域,如中心村、集镇、县城、直至大中城市,成熟一批迁移一批;通过发展集群农业来提高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谈判能力;通过鼓励科技人员直接下乡创业来弥补欠发达地域的人才真空,从而从根本上推进贫困地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炎琼。唐忠义,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前瞻[J],理论界,2006(5)
2、王荣党,农村贫困线的测度与优化[J],华东经济管理,2006(3)
3、李芝兰,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需要调整[J],调研世界,2005(7),
4、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3(3)
一、驻村管理方面
①驻村管理办法②驻村干部选派台账③驻村工作队政策知识培训相关影像资料④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请销假管理办法⑤请销假相关审批手续⑤驻村工作队政策知识考试资料
二、驻村履职方面
①结对帮扶一览表②驻村工作队花名表③驻村帮扶台账(帮扶单位帮扶台账、驻村工作队驻村台账、“四支队伍”签到册、驻村工作队(队员)半年和全年工作总结)④明白卡、扶贫手册、政策牌、结对帮扶责任书⑤“七大行动”台账及相关佐证资料⑥自查自纠问题整改清单及整改结果⑦每月出勤履职情况上报记录
三、政策宣传落实方面
①户巩固提升计划②村帮扶巩固方案③政策宣传栏、驻村工作队入户宣讲政策相关印证资料
四、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方面
①参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相关工作的会议记录确认签字和公示等影像资料
五、帮扶措施方面
①制定相关具体实施方案②参与相关工作的会议记录确认签字和影像资料③与贫困户利益连接的佐证资料④村情、户情相关资料及低保、五保、教育、残疾人等各类人员名单。
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方面
①帮助帮扶村发展可增收的产业印证资料②推动发展村集体经济印证资料③集体经营性收入印证资料④光伏收益二次分配印证资料
七、项目资金监管方面
①项目资料投入方案②项目实施印证资料③制定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④公告公示相关印证资料参与项目资金兑现印证资料⑤2016年----2019年单位投入资金情况及实施项目内容;2016年----2019年协调解决资金情况及实施项目内容。
八、基层组织提升方面
①制定建立健全党建规章制度②“”开展印证资料③组织村支两委干部进行政策知识培训和党性教育培训印证资料
九、创业就业方面
①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印证资料及名单②吸引各类人才到村创新创业印证资料③劳务输出印证资料
一、结对帮扶工作基本情况
XX局派出XX驻村第一书记X人,驻村工作队员X名,驻村包村小队长X名,XX村乡村振兴工作队X人,保城镇乡村振兴工作队员X人,帮扶责任人X人。XX局帮扶XX镇XX村贫困户X户,XX镇XX村X户,XX镇XX村X户,XX镇XX村X户,XX镇XX村X户。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局党组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一是党组书记、局长亲自任定点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并严格按时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起草帮扶计划、明确任务清单、全力推进、力求见效。二是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通报分析帮扶措施及进展情况,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在资金和项目上都给予了大力帮助和支持。三是将联系村工作纳入联系干部的年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工作不扎实、不落实,任务不完成的联系干部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三、压实帮扶职责,提升帮扶实效
(一)落实帮扶职责,倾力助推收官战
认真组织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开展就业排查、信息数据质量排查、大病救助等工作,2020年走访贫困户XX人次,帮扶就学XX人,住院XX人次,大病补偿X人次,商业补充险X人次,医疗救助XX人次,医疗兜底XX人次,组织帮扶责任人帮助XX村贫困户公益岗就业XX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XX户,认真开展扶贫慰问活动,为帮扶XX户贫困户发放慰问品共计XXX元,提高贫困户满意度。
(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助推扶贫工作成效
为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支持XX村各类防疫物资XXX万元,疫情期间组织帮扶干部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生产情况,并相应采取帮扶措施,为XXX户贫困户申请疫情农业物资补贴XXX万元,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增强贫困户自我防范意识,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不发生因疫情致贫返贫。
(三)帮助产业转型,积极消除疫情影响
一是多方协调,组织工作队、镇政府和合作社召开XX村XX个豪猪合作社产业转型研讨会,发放补偿金12万元,根据社员意见和产业发展综合考虑,帮助确定2个豪猪合作社转型为黄XXX项目,为合作社解决了发展的后顾之忧。二是引导贫困户扩种黄秋葵,XX村贫困户预计种植黄秋葵600亩,户均增收10000余元。三是积极参与消费扶贫“春风大行动”和“消费扶贫月”活动,及时在微信群XX蛋鸡合作社采购鸡蛋消息,搭建销售渠道,帮助解决XX村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截止12月25日,共组织干部购买扶贫物资XXX万元。
(四)加大就业转移力度,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开展就业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海南点心制作技能培训、西式面点师技能培训、挖掘机操作工等319人次,不断提升劳动技能水平。二是认真组织开展疫情期间贫困家庭外出就业情况摸底排查,完成79户贫困家庭就业情况摸底排查工作,发动贫困户329人外出务工,落实务工奖励补贴申请工作,为63人申请疫情期间生活和交通补贴1.98万元,为223人发放外出务工奖励30.93万元。
(五)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推进村风文明新风貌
一是争取县级部门资源,为XX村建设美丽乡村项目和旅游厕所项目,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二是加大资金帮扶,推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投入25万元用于推进XX村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投入10万元帮助建设什坡示篮球场,投入3.5万元发放1169包水泥给42户贫困户开展硬化庭院,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帮扶XX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四、全力开展“助力收官战 确保三连胜”大冲刺行动
一、总体思路
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问题、重大发展问题和第一民生工程,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全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坚持开发扶贫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确保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销号”,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地区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二、目标任务
按照提前全省三年、提前两年的要求,确保2016年实现全处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的目标(办事处精准脱贫计划一览表附后)。全处共两个贫困村(坳口村、白龙村),贫困人口1581人。2015年,360人脱贫;2016年,两个贫困村“出列”,1581人脱贫。所有贫困户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即建立档案卡的扶贫户通过扶贫开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的目标。
三、政策措施
(一)产业扶贫带动。因村、因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帮助发展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至少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消除产业空白村组户。按照“龙头带动、一村一品”的思路,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发展,重点支持发展柑橘、蔬菜、畜牧、水产、花卉苗木、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
(二)基础设施提升。通过整合资金、向上争取、指标倾斜和农民筹资筹劳,重点解决贫困群众出行、用水、用电三大难题。到2016年,在路基改造达标基础上,实现组组通砂石路,常住人口1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和群聚地全部实现道路硬化,实现村村通客车、村村通快递。深入实施“安全饮水惠农家”行动,继续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统筹解决防洪除涝、灌溉供水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产灌溉用水。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加大贫困地区配电网建设力度,实现生产生活用电户户通。
(三)住房改善安居。结合新农村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危房改造、以工代赈、因灾倒房等项目资金,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步伐。提高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标准,争取专项资金,对整栋危房(D级)全部拆除重建,对局部危险(C级)的破旧土坯房实施结构加固。出台补助贫困家庭生活必需品的具体政策,在农村集镇设立“阳光超市”,整合慈善资金和社会资金,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捐资捐赠,为贫困家庭配齐“件”(餐桌、木椅、床、棉被、衣柜、电视机、电扇、电饭煲),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四)保障救助兜底。建立低保标准、五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实行动态条件下应保尽保,逐步实现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继续实施“情暖特殊苦难群众行”活动,实施常规救助政策之后,对生活上仍然存在各种困难的特殊困难群众实施“保上加保”,实现“有饭吃,有衣穿、有床睡、有电用、有安全水喝、有安全房住、有法定监护人”的基本目标。继续实施农村福利院“星光工程”,完善集中供养设施。多种渠道筹资设立大病关爱基金,提高贫困户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标准,遏制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五)教育培训扶智。制定贫困户子女教育优惠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行贫困户子女学费全免,基本生活费全免,落实普通高中和中职国家助学金及困难大学生扶助政策。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学生救助体系,确保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创业。整合“希望工程”、“金秋助学”、“金凤工程”等资源,支持民营企业设立助学基金会,资助贫困户大学生缴纳瘦脸学费。整合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力量,完善农技服务入户制度,加大对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和转移培训力度,教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技能农民工,让每个有劳动力的困难家庭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
四、时间安排
全处扶贫攻坚行动从2015年8月中旬开始,至2016年底结束,分3个阶段开展。
(一)宣传发动(8月中旬至9月上旬)
8月中旬,安排部署,召开动员会议。9月上旬,完成入户精准识别。
(二)精准脱贫(9月中旬至2016年底)
在精准识别贫困户基础上,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脱贫工作,认真制定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贫困人口销号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全处按期整体脱贫。
(三)检查验收(2017年1月上旬)
迎接省、市、市检查考核、验收。
五、组织保障
(一)落实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村支部、村民委员会主体责任,建立处、村两级领导责任制。成立全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部署全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各项工作。确保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相关处直部门、各村要组建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制定配套方案。由相关处直责任部门制定特色产业扶贫、生态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危房改造扶贫、医疗卫生扶贫、教育扶贫、低保五保救助及养老扶贫、培训与就业保障扶贫、文化事业扶贫、网格化管理扶贫等十二个配套实施方案。
(三)组建工作队伍。由市、处两级领导连带村、包户的工作机制。按照整合资源、强弱搭配的原则,从党政机关组建12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对明年“出列”的两个贫困村,由市选派一名第一书记帮助工作,并协调安排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贫困村。
(四)强化投入保障。坚持以对上争取为基础,以本级财政投入为重点,以社会资金为辅助,以村自筹为补充,积极整合资金,加大扶贫投入。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作用。大力引导社会扶贫,动员全社会通过捐资捐物扶项目等方式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五)培优基层组织。加大从优秀外出务工人员、乡土能人、复退军人和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干部的力度,发挥村组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作用。深化农村集体股份合作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贫困造血功能。
(六)严肃考核问责。建立有计划、有措施、有目标、有考核的考核问责机制,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2016年进行考核总结评比表彰的推进工作机制,确保全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 农村扶贫开发;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可行性
贫困作为一项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不可避免的,缓解贫困以至消灭贫困是我们始终关注的话题。我国政府一直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使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产力得到发展。大包大揽的扶贫方式一直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式,但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式扶贫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扶贫开发效率和可持续性值得我们思考。
一、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境
1、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相对贫困凸显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差距的新阶段。首先是国家地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远远大于东部,但经济发展和脱贫速度都滞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农村的连片困难地区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结构最复杂的地区,也是扶贫开发最难实施的地区。其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高增长与农民收入低增长、城镇繁华与农村发展缓慢、少数人的富裕与多数人收入较低并存的现象比较突出。
2、重物质发展、轻人文发展
目前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围绕如何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的目标来展开,帮助农民修路、通水通电,搞特色种植养殖,搞结对帮扶等。这一系列的扶贫开发工作的确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农民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技能水平依然落后,不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3、扶贫开发项目缺乏针对性
我国的扶贫开发规划由上级部门制定,下级部门贯彻执行,国家从1998年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各地方的扶贫开发工作大同小异,缺乏重点和针对性。地方在落实扶贫开发政策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扶贫开发规划,往往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
4、农民参与扶贫的主动性不强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造成了一部分农民思想僵化、存在惰性心理。这种惰性心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扶贫开发项目不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二是对自身的权利和能力缺乏正确认识,不认为自己可以创造价值,一味只想依靠政府给予的帮助。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贫困和贫富差距过大都会造成社会动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贫困问题,我国本身扶贫工作量大,依据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发展,我国的贫困标准也在调整,贫困标准提高的同时又会新增不少贫困对象,而且近年来返贫压力也在逐渐加大。
其次是丰富农村扶贫开发模式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物质轻思想,绝大多数贫困对象通过政府的帮扶,基本的生活得到保障,但是政府一旦停止帮扶就恢复原样,对政府产生依赖心理,未能彻底脱贫。单靠政府进行扶贫开发显得势单力薄,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尤其是社会服务机构等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的加入将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最后是注入专业的工作方法和人才队伍的需要。为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国家成立了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执行者是国家工作人员,基层的社会服务人员有限且不具备专业素质,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培训,从事着非专业的社会工作,这些都预示着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我国扶贫开发的思想也有很多契合之处,都是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活,决定了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早期的社会工作是在慈善救济活动中表现出萌芽形式,并随着救助活动的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最终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发展成为一个职业、一项专业、一门学科。社会工作的助人理念是“助人自助”,帮助贫困人口从物质和精神上全面脱贫,重新建立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恢复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重新回归和适应社会。
第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大优势。社会工作者不仅重视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还可运用专业的技术和手段。首先,“优势视角理论”、“增权理论”和“参与式理论”等为社会工作应用于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其次,运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的某些原则与技巧,可以深入理解贫困者的困境,正确评估他们的需求,侧重培育、动员和增强贫困者的自助能力,协助他们走出困境,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最后,社会工作者对案情的总结、定期回访等过程都极大的提高和巩固了工作的成效。
第三,《社工规划》提出,要通过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到2015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或新建等方式培育发展200个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一家社会工作服务站,带动培养5万名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依托国家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支持,社会工作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介入将打破固有的扶贫开发理念、打破原有的扶贫开发模式,为农村扶贫开发注入一股新鲜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17-330.
[2] 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事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8-130.
[3]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第四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54-161.
[4] 廖敏.社会工作视域下农村扶贫开发策略探析[J].湖湘论坛,2011(4)83-85.
一、基本情况
村下辖3个村小组,分别是组。全村耕地面积为5736.71亩,全村共有246户,人口为1139人,劳动力为784人、妇女劳动力400人。村设有村党总支部一个,下设3个党支部,即(党支部、党支部、党支部),6个党小组。村“两委”班子成员共9人,其中村干部有8人,上级下派第一书记1名,均为党员;全村党员98人,其中正式党员95人,预备党员3人,妇女党员19人、流动党员9人、退休党员6人、“三老人员”4人;村有一座寺庙在编僧尼7人,属格鲁派。驻村工作队4名,其中2名来自县直单位,其余为乡级下派干部。
我村有建档立卡户23户103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9户98人、五保贫困户3户3人、低保贫困户1户2人,劳动力43人、残疾2人、贫困党员4人;低收入家庭5户、17人,劳动力7人。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村集体经济组织现有4项,分别为藏香厂(土地入股)、商品房、农耕机械出租、人工种草,一年集体经济收入约10万元左右。
二、“六脱”措施实施方面
(一)以“业”脱贫方面
2017年青饲玉米种植项目,全村土地共流转1000亩、流转金50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流转87.1亩,流转金46550元;劳务输出455人次、发放劳务工资45500元,其中建档立卡户劳务输出165人次、发放劳务工资16500元;虽受霜灾影响,但仍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为全村23户贫困户带来了收益,同时使本村群众的种植观念由传统的个人种植转向集中式规模种植。
(二)以“迁”脱贫方面
我村搬迁至乡集中安置点的10户30人中,全体搬迁户目前已全部入住中。
(三)以“补”脱贫方面:
2016年共安排“以补”岗位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人,发放岗位工资213000元;2017年共安排“以补”岗位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人,发放岗位工资75000元;2018年计划安排“以补”岗位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人、民政低保4人、低收入家庭7人;主要包括护林员、草监员、乡镇保洁员、非公益林管护员、旅游公厕管理员、沙化土地管理员等。
2016年发放定向补贴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人,发放补贴68200元;2017年发放定向补贴5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2人,发放补贴33138元;2018年计划发放定向补贴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9人。
(四)以“教”脱贫方面:
我村正在享受或已享受过15年义务教育阶段“三包”政策的在校学生共2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学生27人(大学6人、高中5人、初中6人、小学7人幼儿园3人 )。大学生享受学费80%报销,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享受学杂费100%报销,生活补贴区外600元/月(2人)、区内500元/月(4人),每年按10个月计算。往返路费区外1000元/年,区内500元/年。2017年,我村共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发放大学生生活补贴3.2万元;2018年计划发放生活补贴3.2万元和2017、2018年往返路费8000元。
(五)以“保”脱贫方面:
我村共有低保户4户17人,其中建档立卡低保户1户2人,享受“以业”、“以迁”、定向补贴、“以助”等政策,2016、2017年累计领取低保金8137元、定向补助4678元、“两线合一”资金3086元。
五保户3户3人(均为建档立卡五保贫困户),1户为分散五保户住在春堆乡亲戚家,2016、2017年共领取五保金10740元,2户已于2015年年底搬迁至林周县五保集中供养中心集中供养,2016、2017年共领取到定向补助资金7017元。
(六)以“助”脱贫方面:
2016、2017年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分别是1129人和1139人,参保率均达到100%。2016年全村门诊报销30967.8元、住院报销70945.67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报销23815.27元、民政低保户住院报销14407.7元;2017年全村门诊报销16704.19元、住院报销200845.88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报销43867.1元、民政低保户住院报销2414.6元。
三、扶贫工作开展方面
(一)组织保障
成立了以村“两委”班子、下沉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为成员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五步工作法(即入户走访调查、审核复查、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公示公告、开展数据录入)开展扶贫、脱贫工作。
(二)选优配强领导班子
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选拔任用原则,注重选拔群众认可、文化程度较高、积极性强、表现优秀的人为村干部。坚持群众基础差、威信低的不选拔,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干部选拔工作。2017年,选举产生 “两委”班子8人,其中连任3人,初中文化水平5人。
(三)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作用
1.民族服装合作社,创立于2006年,法人:仁青,
强嘎村强嘎组人,2017年慰问贫困户12户1.4万元,2018年慰问贫困户15户2.25万元(冰箱)。
2.合作社,创立于2009年,法人:多吉次旦,起,以“联户增收”为总体目标,带动村内联户9户,每户年收入达8000-10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堆2016年至今一直在合作社工作,月工资2000元,2016年实现脱贫。
四、存在问题
(一)辖区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仍有不足。
通过近两年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群众“等、靠、要”思想已转变,但发展的主观意识仍十分淡薄、主观动力不足。我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所需劳动力多,群众大多愿意就近务工,外出务工时限不长,增收不明显,市、县组织的各类培训,群众培训意愿不高。
(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缺乏产业发展带头人、示范户。我村纯属农业区,当地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种植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土地流转率低,发展不均衡。缺乏产业发展示范点、示范户,带头引领作用不强,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存在较大的困难。
五、想法和下一步计划
(一)创新技能培训方式。由传统的先设岗、再培训逐步转变为摸清群众技能培训意愿,向县人社部门反馈本村实际需求,由县人社部门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后,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年轻劳动力推荐到企业就业,解决就业、增加收入。
关键词:农村;贫困;反贫困
中图分类号:F3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027-06
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收人差距不断扩大贫困问题凸现出来。中外学者都对中国贫困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研究文献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可发现,用中国农村贫困和反贫困两个关键词可以找到五万多条记录,可谓浩如烟海。文献普遍认为中国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注意到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是贫困研究的重心所在。国内外研究都对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给予高度肯定。目前研究取得很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研究盲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的不同视角
研究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文献很多,涉及的领域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切人视角也各有不同,通过研究视角的归类我们可以把目前众多的研究分为几大类型。
(一)区域的视角
Jalan and Ravallion(1997)采用中国农村家庭的统计数据,明确提出了“空间贫困陷阱”的概念,即相对贫困的地区,其相应的基础公共设施也较少,由于该原因这些地区的家庭在其投入上的生产率也相对较低。王萍萍(1999)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按聚类分析方法分为四类地区,分析每类地区各自的贫困特征,提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贫困特征要采用不同的反贫困策略。Unger(2002)认为失衡的区域发展影响贫困状况。
(二)制度的视角
朱玲(1996)、汪三贵(1997)、康晓光(1997)、易宪容等(1999)、李小云(1999)匡远配(2005)、胡敏华(2005)、林卡和范晓光(2006)等研究认为中国农村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设计不合理、制度创新不足造成的,因为制度刚性和路径依赖所以反贫困必须对涉及贫困的各项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制度改革、制度创新对农民赋权才能解决贫困问题。刘明宇(2007)认为“三农”问题实质是产业分工问题,现行的制度“域”对农业分工演进有抑制作用,只有通过制度变迁,推动分工演进,农民的贫困问题才能根本治理。
(三)性别的视角
随着反贫困工作发展,不少研究者意识到性别不平等对家庭、对贫困的影响。妇女贫困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农村贫困研究不在只满足以家庭为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开始从性别的角度人手。徐鲜梅(1999)、李小云等(1998、2000、2004、2007)、林志斌(2000)、齐顾波(2003)、高新才等(2004、2007)、王越(2006)、李芝兰(2007)、韩建民(2007)等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关注并把妇女贫困问题单列出来,从性别角度来审视贫困问题,关注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希望改善妇女贫困状况来推动农村的反贫困。
(四)财政的视角
从财政体制、财政分权对地方财政进而对地方扶贫的影响人手分析。匡远配(2006)研究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影响,提出构建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来保证农村公共品提供,减少贫困。李文、汪三贵(2004)认为中国农村反贫困最大特点之一就中央政府主导的,通过回归实证分析财政资金分配的决定因素。Yao and Fan(2006)分析了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和财政不平等的演进,认为如果财政均等化政策不能满足地方实现责任的需要,就不能完成帮助穷人的目标。财政均等化政策更多对内陆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但对该地区的收入均等化不显著,鉴于内陆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大于沿海地区的现状,对财政均等化政策减少贫困的作用提出质疑。
(五)人口学的角度
Wang and Cai(2003、2005)、蔡防和都阳(2001、2002)等从人口学角度分析劳动力迁移同贫困的关系,认为绝对收入差距与相对贫困构成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动因,主张通过户口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扭曲,保证劳动力的迁移。通过劳动力的迁移能促进经济转型减少贫困。
(六)社会学的角度
原华荣(1990)、罗本考(1991)、章国卿(1998)、钱宁(1999)等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贫困不仅是经济贫困还表现为文化贫困、社会贫困、精神贫困,要从价值观等进行改造大力进行文化扶贫、精神扶贫。
二、贫困概念的演进
我国最初对贫困的认识只是从单一的经济角度看。国家统计局课题组(1993)提出贫困的概念是: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认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汪三贵(1994)认为,贫困是缺乏生活资料,缺少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条件,或因收入低而仅能维持相当低的生活水平。
随着贫困认识深化,贫困的含义也不断扩大。童星、林闽刚(1993)认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人造成的基本物质、基本服务相对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状况。康小光(1995)认为,贫困是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下,人由于长期不能合法地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参与基本社会活动的机会,以至于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关信平(1999)认为,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以及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低于该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从文献整理可以看出我国对贫困的最初主要是从收入水平低下的狭义角度理解,国家制定的贫困线也是按照收入水平来制定的是一种绝对贫困的概念。虽然贫困线不断提高但是狭义的收入概念理解贫困不能找到贫困的根源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林卡、范晓光(2006)认为中国已经从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的绝对贫困(改革前)转变到以区域贫困为焦点(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并进而转向由社会阶层分化造成的相对贫困为核心的阶段(加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上能力贫困、机会贫困概念的推广我国研究者也逐步意识到能力贫困的重要性,农民机会缺乏、机会、权力不平等导致其没有能力去改
变贫困现状,所以未来贫困的概念要拓宽。只有更深刻理解贫困才能更有效反贫困。
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研究
(一)农业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
1946年就提出中国农民贫穷的基本原因是耕地太少,有没有耕地权还是次要的。马国贤等(2007)认为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根源是小生产下农业过低的生产率,大量的劳动力过剩人口和过低的教育程度加深了农村贫困化程度。
朱玲(1992)汪三贵(1994)则认为,中国农村贫困主要是由于地理和资源条件的不利以及其他因素共同导致的区域性贫困。
(二)人力资本缺乏
李小云等(2007)认为人力资本的缺乏是贫困的主要原因。王小鲁等(2007年)也认为农业收入低、地理自然条件差只是农村贫困的基本因素,人力资本不足是持久贫困的根本因素。
(三)制度不利
刘明宇(2007)认为农村贫困主要是制度性贫困,传统的制度安排抑制了分工演进,交换权利集被压缩,造成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缺乏自生能力,农民因为缺乏经济自由而陷入制度性贫困。靳涛(2004)也认为制度创新不足和有效制度滞后是造成农民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黄少安(2004)也将中国农民的贫困归结为制度性贫困。
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非常复杂,见仁见智不同角度都有其合理性。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农村绝对贫困已大幅下降,农村相对贫困关键还是人为制度因素造成,前面两种成因都可归结为制度不利因素加剧其发展。本来市场白发供求力量就能调节农业生产率低等问题,农业人多地少利润率不高市场的力量就会使农村劳动力自发流向利润高的行业,最后会导致不同行业利润率大体相当,留在土地上的农民也会提高其生产率保证其获得市场上相应平均利润。但是现在户籍、农产品定价等制度限制了市场自发调节的可能性。城乡割裂造成阶层分化,农民不能享受同等公共服务水平,造成人力资本缺乏等问题限制农民机会、能力的发挥,不能靠自身力量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陷入贫困。
四、中国农村持久性贫困与暂时性贫困的理论研究
Jalan and Ravallion(1998、2002)从动态角度分析把暂时性贫困从持久性贫困里分离出来。通过消费变动来考察持久性和暂时性贫困,认为消费变动能大部分解释中国农村贫困状况,中国50%的SPG指标(贫困距的平方),超过1/3的PG指标(贫困距)可以用消费变动情况来解释属于暂时性的贫困。还运用半参数方法估计中国两种类型的贫困情况及影响因素。通过南方四省数据估算发现1985--1990年有40%左右的贫困不是持久性的。过去中国反贫困政策解决的是持久性贫困问题,现在更要注意暂时性贫困问题,否则暂时性贫困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持久性贫困解决效果。认为暂时性的贫困需要好的社会保障来帮组农民克服暂时收入的波动,持久性贫困则需要增加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长期减少贫困。Barriantos et al.(2005)则认为不仅暂时性贫困会遇到风险和脆弱性持久性贫困也会遇到,所以不认可Ravallion提出采用不同措施来解决不同类型的贫困,而认为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困的核心,发展中国家都要采用更宽泛意义的社会保障来解决持久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世界银行(2009)也认为中国极端贫困已基本消除,更大挑战将是处理暂时性贫困问题。
我们原来对贫困研究都是一种静态角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中国农村的贫困发生很大变化必须从动态角度分析贫困的类型对症下药。伴随中国经济发展持久性贫困已大幅下降,但农民抗风险能力差依然很脆弱,暂时性贫困会越来越多,要对暂时性贫困给与更多关注。国外学者只以南方四省数据为例,下一步可以借鉴其方法通过数据把全国不同地区的持久性和暂时性贫困类型实证区分出来。笔者同意Barrientos et al.观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对解决中国农村持久性和暂时性贫困都大有益处。而这块正是目前中国农村缺乏的,必须尽快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五、中国经济增长、不平等与减贫的理论研究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反贫困取得巨大成就,林伯强(2003)和胡兵等(2007)L15jHuang et al.(2007)实证发现1985年后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但是因为经济增长加大了收入差距又部分抵消了增长带来的减贫成效。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减少贫困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增长对贫困减少的影响随着时间在减弱,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对减贫的作用就不那么显著了。Ravallion and Chen(2004、2007)、Zhanget al.(2003)也证实因为中国重视城市发展政策导致城乡收入不平等,使经济增长同贫困减少关系不显著。认为现在中国不平等在增加,贫困更多归因于不平等剧。如果没有认识到不平等加剧的严重性,中国要维持过去反贫困所取得的成绩非常困难。
笔者也认为中国没有一个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机制,导致经济成果没有通过涓滴效应惠及到贫困农民,反而加剧中国社会的不平等,而不平等的加剧必然导致中国农民相对贫困的问题愈加严峻。经济增长必须同改善收入分配结合起来,让农民能分享到增长的成果。
六、中国农村反贫困决定因素的实证估计
(一)教育
魏众等(2000)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1988和1995年农村贫困的决定因素做了估计。丘希明等(2007)通过Probit模型对我国2000年农村贫困的决定因素进行估计。都通过实证数据证实教育年限对脱贫有强正相关性。李实等(1996)也实证发现初等教育对减少贫困有突出作用。Fan et al.(2000)。驯通过1970~1997年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分析影响贫困的因素,认为教育对贫困的减少是最有效的对增长贡献位动居第二位,投资教育是一个双赢得选择。
(二)外出务工
丘希明等(2007)发现外出务工农民比没有出去农民成为非贫困户的概率高2%一3%,说明外出务工对脱贫有作用但效果没有预想好。可能是因为并不是所有外出务工都能成功赚钱,即使能赚到一定收入,除掉支出后也所剩无几。
(三)地理环境
山区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丘希明等(2007)发现山区居民比非山区居民成为贫困户的概率高2%左右。
(四)非农收入
Janvry et al.(2005)通过湖北省实证分析否定Knight andSong(1993)、Hussain et al.(1994)认为非农收人加剧不平等分配的观点,认为非农收入能减少农村贫困和改善农村收入不平等,通过提供一定保障对家庭从事农业生产有正溢出效应。非农生产不仅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能显著改善农村生活标准。
(五)其他因素
Fan et al.(2000)认为农业的R&D投入对农业发展是最有
效的,对贫困减少贡献是第三位。农村通讯对贫困的影响位于第二位置对农村增长位于第三位置。最不显著的是贴息贷款。西部地区用于减少贫困的政府投资回报最高。中部地区用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投资回报率最高。政府为了减少贫困和不平等应该以西部为投资目标。
七、中国农村扶贫的瞄准机制研究
王小鲁等(2007)认为中国农村扶贫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以一定的区域而不是贫困人口为瞄准对象。但以区域为瞄准对象出现很多问题遭到多方学者严厉批判。
(一)对贫困县瞄准机制的批判
李小云(2001)、汪三贵、吴宝国(1998)等对以县为瞄准机制,瞄准精度提出质疑,其中最为突出的批评是国家级贫困县所覆盖的贫困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下降。1992年8000万贫困人口有57%生活在贫困县,而2000年全国3000万绝对贫困人口只有不到60%分布在国家贫困县。Ravallion and Jalan(1998)也推算在80年代后期就有52%的贫困人口没有生活在贫困县。Riskin(1994)通过1988年28个省1万个农村家庭调研发现只有37%的贫困家庭生活在官方划定的贫困县。Park et al.(2002)通过1985~1995年数据分析,认为中国贫困县的选择受政治因素影响大造成瞄准目标的偏离,尽管覆盖的县在改进,但是漏出也增加。按照官方的贫困线计算1986年到1995年贫困县瞄准错误率从14%上升到22%,所以很难说贫困县经济发展有多少受惠到贫困人口。还通过Probit模型分析影响划为贫困县概率的因素,发现虽然1993年重新划定贫困县依然对像贵州、云南这样的贫困省最为不利。提出贫困县方案不能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要通盘考虑包括不在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帮助减少贫困者面临的风险。
(二)对贫困村瞄准机制的批判
贫困县瞄准偏差大遭到多方质疑后我国调整了扶贫瞄准战略,以村为瞄准机制成为21世纪的基本出发点。李小云(2004、2009)认为中国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在瞄准贫困人口方面失效,加之“村”的概念愈加模糊不清,导致大量公共财政的浪费,穷人没有真正受益。Park and Wang(2006)、汪三贵和李文(2005)也认为整村推进真正受益是贫困村中较富裕的农户,对绝对贫困人口有排挤效应,而且让农民配套比例越多排挤越强。汪三贵和Park等(2007)通过实证发现贫困村识别的错误率比较高,也出现漏出严重问题,认为西部地区贫困村瞄准是可行的,中、东部漏出严重应该探索以贫困家庭直接作为瞄准对象。
笔者认为从划定国家贫困县以县为扶贫瞄准单位到整村推进我国扶贫瞄准机制在摸索中进步,但是瞄准精度依然不高,以贫困家庭为瞄准对象对下一步研究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甄别贫困家庭,如何根据不同的贫困家庭情况制定不同的扶贫方案都有待研究。对已经推行整村推进目前问题不仅要提高贫困村瞄准精度,还要改进扶贫的投资方式,平均每个村数万元的扶贫资金对解决贫困问题可谓杯水车薪。要根据不同村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同时对绝对贫困户要取消配套要求。
八、中国政府扶贫资金的绩效研究
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扶贫资金是农村反贫困最重要的资金保障。我国政府扶贫资金主要分以工代赈、财政贴息贷款和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三项投入,分别由发改委、农业银行、财政部门负责管理。以工代赈资金占扶贫资金比重最低,财政贴息贷款一直是扶贫资金的重头,但最近几年财政扶贫发展资金比例不断提高。
(一)以工代赈
朱玲(1990、1993、1994)汪三贵(1994)研究以工代赈对贫困地区农户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和受益选择机制,都认为以工代赈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条件,为农民长期增加收入提供必要条件,但很难使条件最差的特贫村和特贫人口受益。朱乾字(2003、2004)通过实证发现三项资金里面以工代赈的绩效最好,对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减少贫困人口都显著相关。但是发展到现在蔡防等(2001)认为以工代赈项目“赈济”色彩越来越弱,有时脱离当地民众需求。
(二)财政贴息贷款
汪三贵(1997)、李小云(2005)认为财政贴息贷款问题最多,使用严重偏离扶贫目标。吴国宝(1998、2003)[25 J也认为贴息贷款穷人很少受益,扭曲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主张大力推行小额信贷。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997年来小额信贷成为扶贫到户的重要途径之一,增加穷人的机会和权力。朱乾宇(2003、2004)则实证出贴息贷款对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不显著。
(三)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
朱乾宇(2003、2004)实证发现发展资金对贫困人口减少不显著。Park et al.(2002)发现只有财政发展资金同人均收入有强正相关性。在没有考虑省份这个虚拟变量时,以工代赈和贴息贷款与收入的关系为弱负相关性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考虑该变量后呈正相关性但依然不显著。
李小云(2005)对中央财政扶贫资金进行研究,发现扶贫资金依然实行以扶贫重点县为基本单位的县级瞄准,特别是以工代赈和财政贴息贷款没能体现出国家扶贫村级瞄准机制的转变。朱乾宇(2003、2004)通过1986年到2000年数据回归分析发现扶贫总资金投入对促进农业总产值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都显著正相关。认为扶贫资金总量有效,但结构不合理,绩效高的以工代赈资金投人不够。
笔者认为我国扶贫资金的绩效评价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的绩效评价如何合理度量还值得探究,收入指标和产量指标等只能反映农村经济向好未必就能说明农民贫困状况的好转。而且除了经济贫困外能力、机会贫困如何建立合理指标度量也尤为关键。
九、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研究
(一)救济式扶贫
直接对贫困户发放现金或实物。又称为“输血式扶贫”,该模式农民只是被动接受,只能解决贫困农民的一时之需。
(二)开发式扶贫
又称“造血式扶贫”是中国独创的。即在国家必要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希望通过经济发展的涓滴效益促进农民脱贫。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政府发展援助为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王小鲁等(2007)认为开发式扶贫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水平的主要扶贫方式,但必须注意开发式扶贫同社会保障的结合。
(三)参与式扶贫
尊重农民意愿让贫困农民平等参与扶贫项目开发的决策、实施和监督、管理全过程。随着对贫困认识的深化,我国也逐步意识到贫困不仅是收人贫困更是权力、能力的贫困,林志斌(2000)、李小云等(2001、2007)、叶敬忠(2000)等把世行对农民赋权实行参与式扶贫经验介绍到中国。李明灌(2004)、张宏(2007)介绍了参与式社区扶贫规划的步骤、方法并总结在中国
实施的经验。张宏(2007)、李兴江等(2008)认为参与式开发模式是贫困地区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
(四)合作式扶贫
林万龙等(2008)陆汉文(2008)介绍合作式扶贫的概念,以社区为主体,通过社区主导性发展(CDD)发挥社区上下连接政府和农民的作用,通过社区整合扶贫资源,满足农民的需求,调动农民发展和反贫困的积极性。认为参与式扶贫依然是政府为主体,农民只是参与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扶贫方式;合作式扶贫则是政府、农民、社区都是平等的合作主体,以社区为平台,实现上下合作。2005年中国开始试点CDD模式,林万龙等总结了四川仪陇扶贫互助社作为合作型扶贫试点的经验。
笔者认为扶贫模式就只有救济性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两种,目前流行的参与式扶贫和合作式扶贫都是开发式扶贫的延伸和拓展。经过多年开发式扶贫我国依然还有上千万人没有脱贫说明救济性扶贫的重要性,我们要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贫困农民基本生活、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在2005年后也提出开发性扶贫为主,辅之救济性扶贫的新农村反贫困战略。参与式和合作式扶贫都是要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贫困农民成为脱贫的主力,但是要保障有效实施在中国还要不断摸索经验。
十、中国农村反贫困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
(一)通过市场化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
马国贤等(2007)认为主导中国农业发展的是“外部论”,把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政治化、简单化走了很多弯路。如现在普遍认可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外部性问题,其解决只起到减缓农村贫困的作用。世界银行用不平等来解释贫困,陷入“循环论证”怪圈,其对策过于苍白。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内因是生产力落后,只有通过农业市场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根本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Ravallion and Chela(2007)提出政府收购价和不平等存在负相关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提高收购价格减少了贫困和不平等,增加收购价能促进农业的增长。所以可以通过农产品定价机制改革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率。认为第一产业对贫困减少影响比二、三产业大,第一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能减少不平等。
世界银行(2008)也提出以农业促发展,认为进入21世纪后,农业仍是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的基本途径。各国的实践证明农业对于脱贫有强大力量。
(二)基本公共服务普照农民
朱玲(1994)、汪三贵(1994)就提出教育和医疗服务对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能最终缓解和消除贫困,中央政府必须对贫困地区倾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只有持久的公共行动才能帮助最贫困地区改善状况。朱玲(2006)发现医疗救助和合作医疗对贫困人口影响大于全体人口影响,且医疗救助比合作医疗更能有效提高贫困人口利用医疗服务的能力。吴国宝(2004)分析新时期农村出现贫困增加的新情况,提出要把全部低收人人口也纳入扶贫范围,避免返贫发生。开发式扶贫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要结合。
世行(2009)认为中国几乎所有的贫困人口都居住或来自农村。大部分贫困人口都有工作能力,缺乏的是人力资本。中国的贫困和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程度的不均等,要大力发展教育。估算中国政府在可以负担范围内,新增约1550亿元(占2007年国家税收3.1%,占GDP0.6%)的经费投入就可以帮助实现广泛的扶贫议程中主要项目的扩展和改进(如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普遍覆盖全部人口的医保、提高高中教育定向补贴、加大对迁移劳动力的基本培训和工作安置,改进其家庭成员的教育和住房等)。
(三)鼓励农业人口迁移
(1945)、林毅夫(2002)、Wang and Cai(2006)、世行(2009)都认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新的战略思路是,减少农村劳动力,减轻土地负担,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去。Yang Du and Park(2004)认为户口并不是影响迁移的主要障碍,农民认可的真正障碍是教育程度低和信息闭塞。认为教育是决定迁移找到工作和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迁移的可能性与工资是非线性关系。在贫困线附近的家庭最倾向于迁移。迁移决定主要受供给因素如教育、土地、家庭劳动力提供等影响远大于需求因素影响。在劳动力缺乏的家庭迁移对减少贫困作用是有限的。
Fan et al.(2005)认为通过小城镇建设,鼓励人口迁移到小城镇能消除城乡差距减少贫困。
(四)改变扶贫瞄准机制注重个体扶贫
朱玲(1992、1994、1996、2002)认为我国反贫困政策基本是围绕地区性的贫困设计,贫困的原因很多要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扶贫计划。发展不等于扶贫,扶贫瞄准不仅要针对区域发展,还需要以个人瞄准作为补充减少利益传递过程的渗漏,真正救援最贫困的人群。都阳和蔡防(2004、2005)、世行(2009)认为2000年以后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由区域性、整体性向边缘化、个体化发展。开发性扶贫、区域性的扶贫政策必须向个体扶贫政策转化,应以面向家庭的瞄准来补充地区瞄准机制。
(五)扶贫模式创新
李小云认为反贫困的重点是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对农民赋权实现权力重构和民主化是制度创新的关键。建议政府的反贫困资源不应局限于项目而应向社区发展倾斜,还建议将性别计划纳入实践。
(六)财政体制改革
关键词:小额信贷 降贫效应 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F85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1-045-04
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由于缺乏抵押品而被正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这样使得他们缺乏初始资金或技术改造资金而丧失了很多有利可图的经营机会,而陷入贫困或低水平陷阱不能自拔。为了解决此类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的困难,小额信贷由此产生。“小额信贷”(Microfinance),从国际流行观点看,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务以及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特征;而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金融产品服务的项目或机构,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构成它与一般政府或捐助机构长期补贴的发展项目和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差异。小额信贷最初起源于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下面将重点介绍小额信贷发展和降低贫困效应的国际比较。
一、小额信贷发展和降低贫困效应的国际经验
目前,世界各国都有小额信贷的实践,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及发展路径具有差异性。各国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也具有多样性,包括国有机构、国有政策性或发展银行、商业银行、非政府组织、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正规的社区团体。下面将介绍几种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
(一)孟加拉的乡村银行(Grameen Bank,GB)
孟加拉是小额信贷的发源地。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默罕默得・尤努斯教授在吉大港大学教经济学,他认为有相当部分的贫困人口是由于缺乏初始资金丧失了很多可以自救的经营机会。1976年8月他和他的学生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村做了个试验,利用他自己的财产担保说服当地的农业银行向贫困农户提供一些贷款,发现“给贫困农户提供贷款可以促进他们组织生产自救”,而且贷款的回收率也比较高。在成功效果的鼓舞下,1983年孟加拉的中央银行与政府相关机构共同出资创立了孟加拉的“乡村银行”,主要向农户发放小额信贷,被誉为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模式。“乡村银行”的组织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身的组织机构,分为四级,即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另一部分是借款人机构,分为3级,即会员中心――会员小组――会员。乡村银行的服务对象只限于穷人,只有家中土地少于半英亩(3市亩)或家中拥有全部财产等值不超过1英亩(6市亩)土地价值的农户才拥有贷款资格,而且每户只限一人。由于妇女持有资金更有助于改善家庭成员和孩子的福利水平,因此96%的贷款是发放给妇女的。贷款仅资助生产性项目,特别是非粮食生产的各类小型生产项目,主要是小手工业和副业。
在孟加拉的金融实践中,小额信贷是一种小额、短期信贷方式,不需要担保,直接贷款到户,手续简单方便易行。其主要特征有
1、向穷人贷款,但不是直接与单个贫困农户发生联系,而是与项目实施最基层的小组和中心发生关系。一般5人自愿组成一小组,5至6个小组组成一个中心。
2、提供小额短期贷款.连年扶持。贷款期一般为一年(52周),从第二周开始还贷,每周还本金的1/50,50周内还清。初次贷款金额为1000元,如借款人能按规定还本付息,第二次可贷1500元,最高一次可贷3000元,连续扶持直至脱贫为止。
3、贷款以小组内联保代替担保。贷款的发放,一般按“二二一”顺序,先贷给两个组员,观察两周后再贷给另外两名组员,最后贷给小组组长。每次借款必须储蓄一定数额作为所有组员的共同担保或保证,一般规定借款者每周须向项目存1元钱:发放贷款时,农户需把5%的贷款部分作为基金扣留等等。
4、小额信贷往往以妇女为主要对象。这当然不排除男人的参与,只是强调妇女作为主要牵头人。
5、小组会议和中心会议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会,每半个月左右召开一次中心会,会议的中心内容是进行收款活动,也交流致富信息,传播科技知识等。
6、银行资金来源多元化。最初的乡村银行完全是政府所有的,银行的资金也主要来自于联合国发展金融组织、福特基金、挪威援助组织以及孟加拉政府。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村银行允许会员持有乡村银行股份,目前,乡村银行目前的股份92%是由借款人持有,而政府只持有8%的股份。而且乡村银行对低成本资金的依赖也逐渐降低,从商业资源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可借贷资金,实现了乡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孟加拉小额信贷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效果。从借贷户的经济社会指标来看,小额信贷有较明显的正面效应。表现在投资的收益、家庭收入、就业率、流动资金、购买土地等的增加。调研发现,加入小额信贷项目几年后的成员与新加入者或对照组人群相比,生活境况有了好转。收入和资产有改善,且抗御风险的能力加强了。而且小额信贷成员在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时和灾害重建期,能得到小额信贷机构的帮助、扶持。调研还发现,相对生活境况好的户收入增加快于贫困户,穷人发展的制约条件比一般人更多。另外,在两年时间内,接受小额信贷的农户,人均收入大约可以增加32%,而整个孟加拉国的人均收入只增加了2.6%。与对照组比,受小额信贷贷款的农户平均消费,用于保健的是对照组的2.3倍,房屋是2.4倍,穿衣是3.7倍,识字率和接受计划生育率的水平都高得多,银行已能用比较容易的条件将稀缺的资金传递给缺少资金的穷人,成员现在看到了在他们面前打开的有无限可能性的大门。
(二)马来西亚的AIM
马来西亚科学大学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大卫・吉朋斯(Davids・Gibbons)是学习、引进GB扶贫模式的复制者和实践者。1986年1月,他在马来半岛的阿曼那进行GB式的放款操作。1986年6月,大卫・吉朋斯教授把项目更名为扶贫信贷组织(AIM)。AIM的正式名称是“注册马来西亚伊克提亚公司基金理事会”,按照定义,它是一个以资助穷人为目标的,非盈利、非政府的私人信托投资公司。AIM的创始资金是马来西亚伊斯兰经济发展基金提供的原研究项目的结余资金。AIM的机构分为三个层次:总部、地区办事处、分支办事处。AIM的资金全部来自国内,按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借款资金,一部分为项目启动资金和行政经费。其项目启动资金和行政经费也有两个来源,大
部分来自政府和APDC(亚太发展中心),其中APDC的资助约占一半;小部分来自公司自身收入。AIM对基层外勤工作人员的管理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他们经济上可靠,而且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品性修养。
AIM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套有效识别目标群体的做法。就GB而言,这方面不存在困难,因为孟加拉大部分的农户都非常贫困,其中50%的最贫困户根本没有土地。在这种情况下,GB工作人员只要对农户的土地、财产和家庭成员的职业状况进行调查。但在马来西亚困难就大得多,因为完全没有土地的农户很少,贫困与不贫困的界线不清晰。经过长期摸索,AIM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它包括:(1)住房指数。所谓住房指数,是根据农户的住房情况,制订出一卡打分标准,并根据一定的分数线指标,来识别贫困户与非贫困户;(2)收入考察。收入考察是类似于我国农户调查问卷中的收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家庭就业结构和收入、生产和消费情况、生产资料占有情况等,还有一项家庭简史的内容,以便了解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3)贷款动员。由于最贫困农户缺乏创收和还贷的信心,因此被列入贷款对象的农户,往往是最不愿借贷的农户。因此,贷款户动员成为AIM的一项重要工作。
2、AIM实验项目由于忠实地执行了妇女借贷优先原则而使它获得了成功。因为妇女目前占AIM受益者的90%,GB也发现贫困的农村妇女是更值得贷款的,并且对妇女采取优先的政策。到1990年2月,GB的借贷者有89%为妇女。上述做法是仿效实验GB方法,即未来构想决策应建立在给有潜力的妇女借贷者优先权基础上。
把妇女作为优先的潜在借贷者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排除男子。如果要达到目标,贫困的、男性当家的农户必须得到机会。妇女借贷者可能决定允许丈夫使用一部分贷款,但不应允许丈夫使用全部,因为那会增加她对丈夫的依赖。
3、AIM的传递系统是专为把贷款传递到贫困居民手中而设计的,任何一个向农村贫困农户传递贷款的系统设计都应具有下列特点:(1)只集中于非常贫困的农户。(2)严格的工作人员培训。(3)使用贷款系统的条件:无需附属品担保和保证人担保;贷款必须给予非常贫困的农户;程序简单;由有潜力的借贷者组成小组;自己选择贷款项目;集体连带责任;小额贷款和按周偿付;交错发放;严密监督;随后贷款的可能;强制的小组基金储蓄:开放所有经营项目。
4、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由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存在消除该国极度贫困的《展望计划大纲》的承诺,使得AIM的工作进展顺利。当计划大纲接近完成的时候,仍然存在相当多的极度贫困的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又在寻找更有效的减轻贫困计划。伊克提亚正是在这一恰当时机加入进来,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简单了解就能做出基本判断。
AIM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扶贫效果。下面介绍一个成功的实验案例作为佐证。伊克提亚是以实验小额贷款减缓贫困计划在马来西亚半岛成功的案例,它以合理的条件专给非常贫困的农户发放小笔贷款、资助额外的增收活动为主。到1990年3月底.伊克提亚有1,123受益者,他们分布在马来西亚半岛的5个地区。
从列示的“马来西亚阿曼马那・伊克提亚固定积累表”(表1)可以看出,有50多万灵吉特(约合35万美元),被用于小笔贷款,尽管进展很快,但偿还率仍达99.7%,接近全额。另外,伊克提亚的借贷者已在小组基金中有愈8万灵吉特(约合5万美元)的存款。此外,借贷者已支付了近3万灵吉特(约合18000美元)用于贷款计划的实施费用。
这些数字表明,数以百计的非常贫穷的农村居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了生活水平,并使他们的家庭摆脱了令人烦恼的贫困。
(三)印度尼西亚的BRI
印度尼西亚的小额信贷业务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印度尼西亚的人民银行(Bank Rakyat Indonesia,BRI)是一家有100多年历史的国有银行。在70年代,为配合苏哈托政府鼓励粮食增产和农户新技术的采纳,该行承担了国家发展金融的任务,主要对从事稻米等农作物生产的农户发放有政府补贴的小额贷款。但到80年代,农业技术革命获得成功的同时,农村信贷业务却失败了,3600家农村小额贷款单位年年亏损,陷入了经营危机。1983年,印尼开始进行金融改革,政府放松了金融管制,取消贷款补贴,BRI也引进了新的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在1984年成立了乡村信贷部,作为BRI内部独立的盈利中心。BRI小额信贷系统3年即实现营业收支平衡,5年后开始盈利,并保持了较高的贷款回收率,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小额信贷提供机构,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提供小额信贷比较成功的例子。
BRI从1984年2月开始发放普通农业贷款,它只是一个一般的贷款项目,没有特定的目标,支持任何正在进行的有贷款价值的项目。普通农贷的规模从最初的2.5万盾(26美元)到100万盾(1000美元)不等,但是到1995年底,最大限额已经增加到250亿盾(10800美元)。贷款发放期间,村行和借款者保持密切接触,但是并不对贷款的使用过程进行监测,因为BRI认为贷款者比银行更懂得如何使用贷款,也允许一定比例的贷款被暂时用于其他短期用途。但BRI贷款条件比较苛刻,所以贷款的发放面很窄,一般只占社区农户数量的4%5%。为缓解农村贫困,印尼政府在1979年启动了农村增收项目,项目的目标是低于贫困线的农民和渔民,参与项目的大部分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年人均收入低于320公斤大米)。BRI从一开始就承担了项目的信贷业务,但在发起的阶段(1980~1985年),仅仅充当贷款渠道。由于项目效果良好,从1990年开始,BRI成为项目的实施机构,承担贷款风险。在市场的竞争下,BRI为满足不同储蓄群体的偏好和需求,设计了农村储蓄、城市储蓄、定期储蓄等产品。农村储蓄是专门为满足穷人的储蓄需要而设计的。1984年首先在西爪哇的一个县试验,1985年后在12个县试验,1986年中向全国推广。农村储蓄发展非常迅速,从1987年以后一直是乡村信贷部存款的主要部分,占到60%~65%。
最后,近年来,BRI结合本国经济的发展,为大量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了信贷服务,支援了农业发展,服务了农村大众,在商业经营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至2004年底,在BRI发展的4500个分支机构,有96%的小额信贷业务实现了盈利。BRI的盈利从一个侧面说明其扶贫效果的显著。
(四)印度的小额信贷RB1
在过去的几年里,印度政府一直在鼓励发展小额信贷,并将其作为对“农村综合发展项目”(IRDP)类型的扶贫项目的一种替代,因为小额信贷活动的特点和优点是可持续性,印度财政部已经表示国家预算增加对小额信贷机构的投入。中央银行――印
度储备银行(RBI)在1999年4月宣布的信贷政策中专门提到鼓励发展小额信贷,而且现已建立小额信贷业务部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印度的小额信贷已到了起飞点,小额信贷机构正在向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迈进。印度小额信贷起飞的成功经验是(1)印度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对小额信贷理念的改变。印度政府在成功小额信贷机构实践基础上制定出有创新的前瞻性的政策。适宜的政策与商业化的小额信贷机构的有机结合,使印度的小额信贷产业充满新的活力。(2)印度小额信贷行业建立了小额信贷网络。不仅帮助解决意识问题,还有助于经验交流,机构水平的提高,也能发展成小额信贷自律组织。
(五)埃及的国家开发银行(NBD)
埃及的国家开发银行(National Bank fDr Development,NBD)成立于1980年,是一家由20000个股东出资的综合商业银行。1987年,国家开发银行(NBD)意识到向微型企业提供贷款有助于摆脱贫困、创造就业以及向那些被忽视的人群扩展金融服务,在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帮助下建立了微型企业部,并在4个分支机构开始了小额贷款业务。最初是由美国国际开发署提供了1100万美元的贷款运作资金,但现在国家开发银行已经能够以自己的存款支持不断发展的小额贷款业务,并很快实现了盈利。1995年,其小额信贷业务的盈利率达到了3%,大大高于发达国家银行的边际利润率。小额信贷业务丰厚的盈利率也彰显了其扶贫效果的卓有成效。
(六)玻利维亚的小额信贷体系
玻利维亚的小额信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危机和恶性通货膨胀之后开始发展起来,包括PRODEM,FIE,IDEPRO,PROCREDITO,Agro Capital等。到1994年,小额信贷业务已经遍布玻利维亚。在总数大约为50万家的微型企业市场中有约10万家成为小额信贷的客户。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小额信贷机构都实现了自负盈亏。在这些组织中,PRODEM在1992年获得了银行经营许可,并把它的城市客户转让给了玻利维亚的团结银行(Bancosol)。到1995年Bancosol的客户为6万.并在银行监管机构的CAMEL评级中,被认定为玻利维亚运营最好的银行。专家认为,Bancosol的成功在于它具有全部银行业务的许可证,因此它可以充分进行投资组合的运作,发掘、跟随市场,及时提供市场所需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Bancosol成功经验的影响下,玻利维亚颁布了“私募金融基金法”(Private Financia1 Funds,FFPs)。该法律采取对符合条件的小额信贷机构逐步发放经营许可的方式,促进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
二、几点启示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总结如下国际发展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1、政府的金融政策和国家的金融改革对小额信贷的发展十分重要。GB从一成立到现在,一直同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政府为银行提供的便利条件是:(1)提供资金支持,以4-5%的利息向GB提供贷款,累计超过50亿达卡;(2)法律支持,允许银行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从事金融活动;(3)政策支持,对银行提供免税的优惠政策。马来西亚政府对该机构的支持表现在宏观政策和财务帮助两个方面,具体有:AIM在建立时就明确,自己是作为政府设计的扶贫信贷活动的一种补充形式、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案,而不是取代政府的作用。在马来西亚第七个发展计划中,政府向AIM项目提供了2亿吉林特(马来西亚货币名称)的无息贷款,在AIM全部本金中,政府提供的贷款占59%。
2、通过开展有吸引力的储蓄和贷款产品服务,制定适宜的工作激励和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和监控系统,小额信贷是可以达到自负盈亏和可持续发展的。
3、低收入群体有储蓄的潜力,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以讲求成本效益的方法动员他们的存款。对于没有储蓄观念的穷人来说,要求他们定期、少量储蓄,不仅是经营机构扩大本金来源的一种手段,更是帮助穷人了解储蓄是一种资本积累的手段,从而树立理财观念。贫困的原因有时并不仅仅是没有收入,而是在有少量收入时不善管理。
4、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穷人自己的组织。如孟加拉一般5人自愿组成一小组,5至6个小组组成一个中心。
5、对于一个金融机构而言,大规模地服务于众多的低收入群体和争取机构自身的金融自负盈亏这两个目标是可以一致起来的。
6、通过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各类客户,相应提供他们需要的各类存、贷款服务,金融机构完全可能做到不断增加贷款所需的资金规模,降低平均交易成本和提高盈利水平。
7、小额信贷降低贫困的效果都很好。如在孟加拉,接受GB的农户,人均收入大约可以增加32%,另外,如马来西亚的伊克提亚小额贷款减缓贫困计划的成功案例。其他国家的小额信贷机构也大多盈利,扶贫效果也很好。
作者简介: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半年工作经济会议,以及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推进会等相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蔬菜产业发展等工作。这三方面工作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都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刚才,区发改局、农牧科技局、蔬菜中心、灯塔办事处、__乡分别就相关工作作了发言,__同志传达了全市相关工作会议精神,并安排部署了相关工作。我完全赞同,请大家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认清形势,找准问题。
今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1—7月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6亿元,同比增长了8.9%,完成肉类总产量9300吨,水产品产量1220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24元。今年夏粮产量为7510吨,增长4.9%。油菜籽产量为4390吨,增长4.1%。在农业主导产业方面,全区油茶、蔬菜、花生、人工种植中药材总面积达12.88万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全区经济作物面积首次超过粮食作物,结构比为25:17 ,达到了市政府要求的6:4的目标。具体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增加。截至8月底,全区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专业合作组织145个。二是农业企业产值与效益上升。龙头企业产值预计达到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6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2.9万户。
2.农业项目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加大农业项目“跑上跑外”力度,全区先后组团参加了各种农业特色产业博览会,有效地推介了我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资源。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半年农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个,到位资金4450万元;三是今年拟向农业部申报项目19个,涉及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产品加工、生态畜牧业、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
从发展情况看,我区农业产业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投入资金多,涉及面广,群众的思想转变还需要一定过程。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发展壮大速度较慢,带动农户致富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较突出。
(二)高度重视,明确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抓好今年秋冬农业工作。
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围绕我区《扶贫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__—2015年)》,重点抓好“五线一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两区一中心建设;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着力推进寨桂、坝黄、和平等蔬菜基地建设。同时,要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油茶、竹子、核桃等产业,在缺水地区大力发展以耐旱的农作物、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蔬菜生产目标任务,我区__年要实现新增商品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今年,和平、坝黄、灯塔3个乡要切实完成新增5000亩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任务。其中在和平乡新建4000亩蔬菜基地,坝黄镇新建500亩蔬菜基地,灯塔办事处新建500亩蔬菜基地。
第二,抓好秋冬季农业生产。今年的秋冬季农业生产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要扩大秋冬作物种植,确保完成今年秋冬种30万亩的任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优势作物、扩大特色作物,发展优质高产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把中药材、竹子、油茶、核桃种植同时列入秋冬季农业工作进行统一安排。
第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我们要按照“三化”同步战略来抓好农业的发展,我区工业化的基础是农业的产业化,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业工业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段。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区关于招商引资的工作部署,扶持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农业工业化,继续将符合我区优势产业导向、带动明显的龙头企业纳入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积极探索企业贷款,政府贴息的滚动发展方式,吸引一批优强企业落户__,进一步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办法,使龙头企业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政策上有保证的经济环境中顺利发展。重点抓好铁骑力士二元母猪扩繁场建设,加快推进华力农化和福润肉类加工生产,积极争取温氏集团落户我区,促进我区生猪养殖、加工、销售等同步协调发展。
第四,抓好责任落实和督查考核。各级各部门要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亲自部署、亲自督战、靠前指挥、临场调度、推进工作开展。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总结经验,发现存在问题,解决实际困难,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举全区之力,全力实施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一)认识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特殊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下半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上,赵克志书记明确指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并力争用9年对全省200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善这部分人的生存发展条件,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坚定决心。市委、市政府于6月30日召开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市政府又分别于*月21日、8月12日召开了项目促进会和工作推进会,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认清形势,加快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进度。自全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召开以来,我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严格按照《__市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实施方案》要求,迅速启动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一是工程进展总体进度良好。__年我区集中安置点的规划编制、征地、搬迁户确定等工作已完成,现正在进行场平、道路建设等工作,3个安置点近期准备开工住房建设。二是项目建设资金将逐步到位。__年省、市发改部门已下达我区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任务是398户1755人,工程总投资3552.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053万元,省财政配套175.5万元,市配套资金225.28万元,区配套资金901.12万元,目前,全区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已完成投资550万元。三是工程完工时间紧迫。项目启动两个月来,我区已完成了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虽然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现在已经是8月下旬,离年底只有4个多月时间,并且一旦进入冬季,工程施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今年真正适合施工的时间也就3个月左右,如果我们再不快马加鞭,加快工程进度,年底要实现398户1755人搬迁将是一句空话。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严格按照《__市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举全区之力打好扶贫生态移民攻坚战,确保我区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推动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尽快启动。一是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目标要求,以保工期、抢进度为核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合理调度人力物力,加班加点,交叉作业,千方百计争时间、抢进度,加快推进搬迁安置工程建设,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工程必须在11月底前完工,12月底前附属工程全部完工,春节前确保移民搬进新居。二是加大项目资金对接力度,尽快落实到位。在上级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要多动脑筋,创新思路,采取企业垫资等方式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区财政局在会后要搞好资金调度,落实配套资金,确保8月底前全部足额落实到位。三是认真抓好__区__—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力推进我区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同时,要按照市扶贫生态移民办公室的安排,提前谋划好我区__—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体规划,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报。总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建设、配套园区、提升中心集镇”的总体要求,我区__—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工程以灯塔循环工业园区、川硐教育园区、大兴工业园区,坝黄、和平、漾头、瓦屋、九龙洞等中心集镇为重点,以桐木坪、滑石、云场坪、六龙山、河西、环北等乡镇、办事处为补充,做到“两个结合”(与园区产业配套建设相结合,与加快小城镇建设和重要景区景点建设相结合) 。要依托现有工业园区、扶贫产业园区,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__、__年已进行移民安置的产业园区、中心集镇,可以在这些重要移民安置点上进行重合安排,增加安置容量,扩大安置规模。四是提前启动我区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我区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涉及的川硐、桐木坪、瓦屋三个乡镇要克服一切困难,提前启动,全力推进,必须在__年10月底之前完成__年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的选址、规划、征地及场平工程,__年11月底全面启动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主体工程建设。五是整合资源,推动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的顺利实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的资金由国家补助、地方政府配套、部门资金整合和群众自筹等部分组成。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改、工程移民、库区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环境整治、土地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小流域治理、城镇防洪、通乡油路、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地质灾害搬迁、石漠化治理、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和资金,用于生态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全面推动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的顺利实施。六是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在项目实施前,项目实施乡镇要深入到居住环境条件差的村组,采取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和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将生态移民搬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相关政策措施、实施办法、搬迁条件、补贴资金和工作原则等宣传到户,做到移民政策家喻户晓。同时,全面了解群众的搬迁意愿,确保扶贫生态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七是加强项目建设与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强化资金监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区生态移民办公室派出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同时,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的管理办法,管好用好扶贫生态移民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款。
三、找准突破口,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是我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抑制城区蔬菜价格偏高,保障城区蔬菜供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城区“买菜贵”、农民“卖菜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领导多次在我区调研蔬菜产业发展。如何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城市需求,大力发展专业蔬菜基地,努力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完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引导蔬菜产业发展。
(一)加强蔬菜基地建设。通过整合水利、发改、国土等部门项目资金,重点以灯塔办事处寨桂、柑子冲,坝黄镇的坪茶、龙井、长坪,和平乡的和平、龙鱼、陈家寨等村为主,加强蔬菜基地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和平专业蔬菜之乡,新增水泥骨架、钢架大棚500个,建设2个占地50亩以上的工厂化育苗中心。
(二)加强蔬菜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在滨江大道沿线规划选址150亩,采取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措施,建设1个日吞吐量500吨蔬菜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使之成为__市八县两区的蔬菜产品存储、营销和蔬菜种子、农药、肥料、农膜、育苗设施、灌溉设施、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专 业集散地。二是在城北方向和城南方向各规划选址10亩,建设2个农民蔬菜直销市场,缓解农民进城卖菜难问题。三是建设社区蔬菜直销点4个。四是在市中、河西、环北三个办事处辖区各选点4个建设蔬菜平价直销商店,由较大型的蔬菜生产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或蔬菜经营大户进行直销。五是积极推进“农超对接”, 采取一定政策优惠措施,在天天见、喜多多、佳惠、华联等城区大型超市设立蔬菜平价销售区。六是新发展蔬菜营销大户和物流企业20个;新发展专业合作社4个。七是制定完善蔬菜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建立蔬菜储备制度。着力培育2户冷藏保鲜设施条件好、技术过硬、管理规范的企业,确保重要耐贮存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重点做好在雨雪天气、春冬季节蔬菜价格监测、货源组织和市场供应,有效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省物价局:
根据省物价局《关于对“物价部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调研活动”进行总结的通知》(川价电发[2006]14号)要求,现将xxx市物价局就开展“物价部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调研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做法
xxx市物价局收到国家、省上《关于深入开展“价格部门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大型调研活动的通知》后,高度重视,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人员紧张的困难,明确责任人、责任科室,制定调研方案,明确调研要求,立即开展工作。整个调研活动由市物价局综合科牵头,原创:收费科、农价科抽调人员参加,与县物价局调研组一道,走村入户,深入到xxx双河乡新农村、庆符镇黄桷村和xxx巡场镇余家村、底洞镇百合村进行调研。形成的调研成果内容祥实,不仅吸收了此次专题调研调查了解的情况,而且吸收了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使调研成果更具代表性。
二、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市物价局领导高度重视此项调研活动,把它作为物价部门进一步了解掌握农村价格(收费)现状、明确物价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方向、工作重点的重要途径和形式,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此项调研任务。二是调研机构分工明确、工作高效。经研究,调研活动由市物价局综合科牵头,农价科、收费科抽调人员参加,与县物价局调研组一起组成统一的联合调研组,深入到农村开展调研,最后由综合科统稿。综合科、农价科、收费科负责相应的调研课题,并印制《关于深入开展“价格主管部门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大型调研活动调查表》,把农户收入、支出及农资价格、农业用水用电价格、农机和其他农业技术服务收费、农产品检验检疫认证收费、农村教育收费及农村中小学教材、农村卫生院收费、计划生育收费、有线电视收费、殡葬收费、培训收费等列入调查范围。三是选点具有代表性。在征求市、县物价部门领导意见基础上,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xxx、xxx为实地调查点,每个县又分别确定情况不同的两个乡镇为调查对象。四是形式多种多样。专题调研采取了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问卷调查、重点访问等形式。五是调研总结具有一定代表性。形成的《xxx市农村价格和收费现状调查》主要来自于这次深入细致的专题调研活动,同时也吸收了市物价局在农资价格检查、价格举报投诉、价格监测、定点扶贫村帮扶、指导联系村开展第三批先教活动等工作中调查了解到的情况。
三、启示、经验以及相关建议
(一)农村价格工作任务艰巨,存在的问题不少,农民对价格工作提出很多新要求。物价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农村价格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价格工作的调查研究,与时俱进,增添措施,富有创新性地作好农村价格工作,把物价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加强农村价格监管。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关心支持物价工作,理顺基层物价机构关系,切实解决基层物价机构在人员、经费、编制、待遇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支持物价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价。原创:以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为着眼点,搞好农村价格法律法规、价格政策宣传,扩大价格政策、价格信息在农村覆盖面,增强农民群众价格维权意识,解决农民群众价格政策、价格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进农村价格三级监督网络体系建设,逐步搞好乡镇、农村市场明码标价工作,扩大12358价格举报投诉电话在农村覆盖面,及时查处农村价格和收费违法案件。
(三)农资价格。建议省上对尿素实行全省统一零售限价政策,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对化肥企业的优惠措施。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价格调节基金、落实好农资储备制度,加大农资储备量,多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干预农资市场价格。建立国家经营农资直达乡镇、农村的销售渠道,发挥国家对农资经营销售的主渠道作用,对其它农资经营户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保证农资供应质量。将政府对农资生产经营环节的补贴改为直接对农户补贴。加强农资价格政策宣传、监测预警和查处力度,维护正常的农资市场价格秩序。
(四)农村医疗收费。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保障农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正常经费。尽快出台乡镇、农村医疗机构收费标准,督促其落实好医疗服务收费、药品价格公示制度。增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可报销医疗项目、药品品种,合理布局农村定点医疗机构。加强乡镇、农村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农村药品配送机制。
(五)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农村居民生活用电价格,稳定粮食、烤烟、蚕茧等价格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对农村用汽油、柴油特别是农排用油给予一定补贴或优惠,减轻农民负担。切实推进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尽快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使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促进农村消费增长,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加强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分析预警,扩大在农村覆盖面,引导农民及时调整生产、寻求市场;对农产品加工用电实行优惠;降低动物防疫检疫费、动物产品检疫费收费标准或改为免费服务(费用由国家支出);对农副产品加工、农民经商、龙头企业在贷款、税收、收费、电价等方面予以扶持,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六)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工作机构、工作人员,规范乡镇机构和涉农部门依法行政行为,推进乡镇行政审批改革、一站式服务进程,增强乡镇政府在农技推广、技术服务、农民工培训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服务职能、服务成效。
(七)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督促学校执行好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查处力度。
(八)农村有线电视收视收费。国家应对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发展予以补贴,按照适当弥补成本的原则出台农村有线电视收费政策,拉开城市与农村有线电视收视费差距。
一、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9187万元,占预算的66.16%,同比增收2825万元,增长17.27%。
大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8006万元,占预算的69.48%,同比增收5451万元,增长16.74%。
分系统完成情况:国税系统13183万元,占预算的49.75%,增收5488万元,增长71.32%;地税系统7064万元,占预算的83.11%,减收1724万元,下降19.62%;财政系统17759万元,占预算的90.15%,增收1687万元,增长10.50%。
主要项目:税收收入完成19905万元,占预算的57.38%,增长22.71%,其中:消费税169万元,占预算的70.42%,增长9.03%;增值税11122万元,占预算的45.21,增长84.48%;企业所得税3204万元,占预算的95.64%,增长24.86%;个人所得税1859万元,占预算的185.90%,增长46.26%;资源税17万元,去年同期无此项税收;城市维护建设税567万元,占预算的85.91%,增长29.45%;房产税353万元,占预算的70.60%,增长69.71%;印花税188万元,占预算的130.56%,增长95.83%;城镇土地使用税579万元,占预算的39.12%,增长89.84%;土地增值税454万元,占预算的236.46%,增长163.95%;车船税726万元,占预算的85.41%,增长15.06%;耕地占用税87万元,占预算的16.73%,下降42.38%;契税580万元,占预算的50.88%,下降24.87%。非税收入完成18101万元,占预算的90.45%,增长10.82%,其中:专项收入690万元,占预算的78.23%,下降21.95%;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964万元,占预算的33.87%,下降23.13%;罚没收入1696万元,占预算的50.18%,下降52.20%;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5801万元,占预算的145.03%,增长355.34%;捐赠收入28万元;政府住房基金收入112万元;其他收入2120万元,占预算的70.67%,下降11.45%;政府性基金收入6690万元,占预算的113.31%,下降4.13%。
财政支出完成情况:累计完成192568万元,占预算的95.24%,同比增支10361万元,增长5.6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20038万元,增长12.76%;公共安全5816万元,增长13.13%;教育39404万元,下降1.21%;科学技术312万元,增长37.44%;文化体育与传媒1572万元,下降21.87%;社会保障和就业25425万元,下降3.32%;医疗卫生21128万元,增长48.07%;节能环保8124万元,下降33.88%;城乡社区事务7901万元,增长91.17%;农林水事务34349万元,增长9.73%;交通运输2861万元,增长125.45%;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1323万元,下降29.52%;商业服务业等事务383万元,下降29.98%;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3349万元,增长91.37%;住房保障支出10673万元,下降23.50%;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470万元,下降15.62%;其他支出847万元,下降41.34%;债务付息支出1251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7342万元,增长21.82%。
二、2017年财政预算执行的特点
(一)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不利形势,财税部门迎难而上,多措并举抓征管,确保收入任务的顺利完成。一是加强统筹协调,解决征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目标,硬化任务,落实征管责任。二是创新征管机制,积极开展财税部门税收协管工作,加强税收分析预测,扩大联合办税范围,实现涉税信息共享,挖掘增收潜力,切实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努力克服取消、减免行政性收费政策的影响,规范征管行为,加大非税收入源头控管力度,“以票管收”,催收促缴,非税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注重发挥项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筛选申报符合国家投资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多渠道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至目前,争取到9371万元的保障性安居工程、5691万元的水利发展资金、3517万元的薄弱学校改造资金、1500万元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等各类财政补助项目226项,到位资金83628万元,促进了全县教育、农业、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主动汇报我县实际困难,进一步壮大了财政实力,优化了债务结构,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民生支出保障有力。紧紧围绕“重民生、促发展、保和谐”的要求,增强财政调控能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保障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安排资金4.8亿元,有效地保障了全县财政供养人员6594人的工资性支出;及时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2519.864万元,26125名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发放各类助学补助资金4490.1175万元,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全覆盖,安排4017万元,支持全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实施改造。安排资金9597万元,确保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年补助标准由420元和420元分别提高到450元和450元;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人均月补助426元;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保障标准分别由人均月补助285元和249元提高到292元和275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对象年补助标准由5000元提高到5420元、分散供养对象年补助标准由3825元提高到425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长134元与去年持平,社会困难群体生活得到了保障;农林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万村整洁”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等项目,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兑付2017年度农业支持保护资金、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农村五保、农村低保等32项惠农资金18682.6万元,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全县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积极筹措资金,落实了省、市、县为X办实事所需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全县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四)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加大政策性涉农贷款发放力度,2017年,为112户贫困户申请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63.5万元,补贴各类政策性贷款贴息资金816万元(其中:已兑付各乡镇上报2015-2016年精准扶贫贷款准予贴息农户3233户,贴息资金559.56万元;兑付2016年双业贷款省级贴息资金140.93万元、市级贴息资金13.81万元、县级贴息资金101.7万元)。同时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防御补偿机制,有力保障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
(五)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在财政各项改革上下功夫,力争使财政各项体制机制趋于完善,各项财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积极推行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除信息外,全面公开部门预决算,使我县财政预决算更加公开透明;拓展支付范围,严格支付程序,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规模进一步扩大,支付制度和程序更加完善;严把核算中心支付关,公务卡使用效率逐步提高;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建立完善财政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和规范财政监督管理,实现财政管理改革向纵深迈进。
三、2018年工作计划
2018财政工作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我们必须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统筹兼顾,扎实推进,主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财源建设,确保收入增长。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依托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加工、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加快发展以生态工业为“主板”的财源建设体系,实现财源可持续增长。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创新工作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省内外优强企业入驻我县,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资金到位率。严格执行财政扶持政策,加大融资、贴息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县内企业积极运用市场化方式筹措资金,在嫁接改造、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投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增强竞争优势;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财政收入结构的分析研究,密切关注财政体制改革动态,加强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完善综合治税机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齐抓共管,力争税费收入双增收。
(二)狠抓项目争引,力促经济发展。把抓项目与促发展相结合,紧扣国家产业支持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抢抓政策机遇,准确把握项目信息,结合我县实际,积极调动部门积极性,强化政策研究,精准谋划项目,全力做好项目的筛选申报,积极争取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文化旅游项目和城市建设项目,在壮大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群众增收等方面,发挥有力的支撑带动作用;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杠杆效应,创新财政资金运用方式,完善投融资平台,大力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动社会力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管理,建立动态监管平台,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批后监管,跟踪检查,确保项目早落地、早见效;积极引导、鼓励各级各部门,动用各方力量,大力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切实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三)优化支出结构,保障改善民生。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硬化预算管理,继续从严控制、压减一般性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的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证各项资金落实到位,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支持开展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重点扶持困难群体就业;推进廉租住房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大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完善财政稳定投入机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扶贫资金、创新金融扶贫机制等措施,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建立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发展高效农业、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进步等扶持政策,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惠农补贴政策,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加强部门协作,加大扶贫支持力度。加大扶贫资金及整合资金项目落地及项目实施进度,加快资金拨付。严格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及时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规范贫困村扶贫资金互助社管理,协调各商业银行积极发放政策性涉农贷款。支持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惠农补贴政策。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解决村级扶贫发展资金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