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视艺术教育论文

影视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05 12:5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视艺术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视艺术教育论文

第1篇

1.重视影视教育 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育观

2.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影视教育

3.中国影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若干问题

4.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5.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

6.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7.视觉人类学与九零后的影视教育——以“清影工作坊”为例

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状况调研分析

9.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

10.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由一份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1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

12.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探讨

14.和而不同——影视教育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

15.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16.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17.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究

1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19.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20.对艺术本体维度的超越与回归——影视教育的文化省思

2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22.对高校影视教育及其教学模式的相关思考

23.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2006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与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综述

24.中美高校影视教育比较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影视教育为例

25.媒介融合时代的高校影视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6.突破与转型:对当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思考

27.影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28.论影视教育中的视听文化

29.高校影视教育课程的静态思考

30.把影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落到实处的思考

31.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

32.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综述

33.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

34.试论影视教育中的影视文化与审美认知

35.高校大学生影视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36.影视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应用研究

37.普通高校影视教学必须建立大影视教育观——影视课程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浅谈

3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

3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40.云南影视教育80年的发展与思考

41.陕西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

42.美国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

43.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影视教育问题与策略

44.高校影视教育中教育媒介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45.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46.强化公共影视教育对提高农村社区早期脑卒中认知的价值

47.台湾高校影视教育现状管窥——以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等为例

48.“影视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49.影视艺术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兼论影视教育对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意义

50.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 

51.中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52.高校影视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析

53.试论网络时代高校影视教育的立体架构

54.秦皇岛市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对策

55.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影视教育

56.国际影视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主席唐纳德·J·泽坡拉访谈

57.构建高校影视教育新机制

58.影视教育中的实践主义新探

59.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

60.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影视审美教育

61.论高职院校开设影视教育的迫切性

62.当下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态势与理性思考——中国·长春首届“影视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63.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64.略论加强影视教育中纪实素养培育的意义和方法

65.集众家之力开创影视教育新篇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影视教育高层论坛”综述  

66.新媒体时代影视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67.影视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多元方式

68.专门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之比较——从影视专业角度

6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探讨

70.实施影视教育的策略与原则

71.河北省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2.以信息革命为背景的视听媒介——对21世纪高校影视教育的思考

73.高校影视教育实践教学探析

74.试论数字化浪潮下的影视录音教育

75.解析精英教育——对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教育的调研

76.2015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

77.现代影视教育的四个知识层面与任务型课堂模式

78.当代数字技术与中国影视教育

79.我国地方高校戏剧影视教育的实践性问题研究

8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探析

81.影视教育与艺术课程

82.新媒体传播与影视艺术发展——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综述

83.我国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缺失专业支撑问题研究

84.影视教育在涉外型高校的意义及对策

85.江苏高校本科段影视教育现状与问题

86.影视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87.浅论高校影视教育与环境道德建设的关系

88.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教育

89.高校影视教育与教学模式分析

90.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91.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92.教育媒介在高校影视教育中的选择

93.浅谈影视教育与高职学生素质培养

94.高校影视教育中DV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5.影视教育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13年年会综述

96.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97.浅析影视教育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98.论影视教育的方式

第2篇

关 键 词:高校 教育 艺术

艺术是最能影响人心灵性情的一项活动。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心灵涵养、人文陶冶、塑造现代人的灵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应该在不同层次上发展我们的艺术教育。现阶段艺术教育的发展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艺术院校数量、艺术专业数量、招生与培养出的专业艺术人才数量的增长;二是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中对普通人才的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三是应人们休闲娱乐与业余爱好的需要,在成人教育与社会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不断增长与水平提高。高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担负着历史的重任,而艺术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是艺术审美。

一、高等艺术教育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职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职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社会与市场对于各种不同专业与工作岗位的人才都要求很高的综合素质与多方面的能力,而且高的艺术修养与广博的知识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所以,一方面,在各种专业的学生中都应加强艺术素质的培养,提供多种艺术选修课程,给予高水平艺术教育与熏陶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也要从综合素质的培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多方面知识,发展多种能力,以便在未来的艺术创造活动中能把握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脉搏,游刃有余地从事各方面的创作。

另外,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阔学习视界,一是走访挖掘历史文化古迹和典籍,吸收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二是深入当代社会生产生活,体验和研究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生活世界;三是深入各地方各民族的各个角落,发掘记录最鲜活的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宝藏;四是放眼世界,在各国各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洗礼中接受文化差异,感触人类艺术的博大精深。从无限的丰富与无限的可能中创生无限的灵感。而蓬勃发展的网络又是这些学习、体验、发现活动的最佳辅助工具,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利用网络。

二、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策略

1.目标的确立

一定的目标是整个艺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目标的树立确定了整个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从而指导教学大纲的制定,确立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无疑,高校艺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应建立在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总体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即造就一大批知识社会所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富于创造性的高级人才。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既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又区别于中小学艺术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他们风华正茂、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强,充满了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兴趣,具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学习艺术的目的性明确,渴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应是建立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基础之上的,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非常薄弱,因此从客观现状出发,高校艺术教育的基础目标应建立在零起点上,从最起码的、浅层次要求的认知目标开始,即普及艺术基础知识,以艺术欣赏为突破口,逐渐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把艺术作为“开放体系”“一个被探索的世界”来研究学习。

2.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法的展开

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文化素质,需从根基做起,更要从兴趣抓起。即在广泛普及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展现出艺术最美、最激动人心的境界,开出综合的艺术赏析创作实践课。该课程应融史、论,技巧、作品、结构等基础知识,及感觉训练、精品欣赏乃至创作实践等于一体;以知识促进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审美拉动学习知识的热情,以创作实践升华艺术与人的关系。一定要以美的感悟作为学习、感知、理解艺术的突破口。只有点燃热爱艺术的真感情,才能使学生在人生中真正走入无限精彩丰富的艺术世界大门。

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授课应循序渐进,体现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同时尽可能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搞出特色;应从可行性和趣味性出发,不能与专业教育等同起来;不可偏颇、过难,应以欣赏、创造的体验为主,知识为辅。大学生往往注重自学,教材应广而精,有较大容量,供学生参阅,并能作为其一生中进一步学习欣赏艺术的指南。

要采取兼收并蓄的综合教学法。艺术教育要“与时俱进”,必然要打破传统方法束缚,向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方向转变。视野开阔,融汇中西,广采博取,拓宽信息通道。大胆引进利用影视、动漫、多媒体、网络、社会实践、研究性与创造性学习等多元与新鲜的教学手段。

3.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

艺术教育比其他学科更要依赖于一个优秀的教师。作为美的启迪者、传播者的高校艺术教师,须有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要不断提高自身领会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修养,兼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于一体。要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师资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来改变教师队伍的现状。而专业、师范院校应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合格的艺术教师。

4.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艺术教育系统工程

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文化素质,除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覆盖整个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和艺术教育系统工程。人类的文明来源于教育,艺术教育则以其更直接的手段作用于每个人。它引导我们升入理想世界中去,使生活得到净化,使生活驶向更高的现实中去。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及起源

实践教学方法是当代教学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法。从高等教育到学龄前教育,这一方法在教育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而“实践教学”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约翰•杜威(1859-1952年),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ProgressiveEducation)之父”,又被誉为“美国十大伟人之一”和“近代四大哲学家之一”。他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多年从事教学工作,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杜威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包括《我的教育主义》《学校与儿童》《民本主义与教育》《实验逻辑》《创造的智慧》等,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然而杜威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学习者的活力和阻碍其创造才能的发展。而正确的方式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即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3)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4)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指出,能否“引起思维”是传统教学方法与他的方法的根本区别。

基于杜威的教学思想,美国的全国教育组织联合会曾推出一项十年计划,在全美范围内大力宣传从实践中学习,并由此改造美国的旧教育,建立了延续至今的新体系。杜威的思想不但影响了美国的教育,也影响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1919年5月1日,约翰•杜威到上海,在中国住了两年零两月。他到中国后第二年,就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及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科教育学教授。从20年代起,杜威的教育思想就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全面和深远影响。

二、影视创作实践教学与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对于电影创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北京电影学院一直都是备受重视的。而实践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贯彻体现首先在于课程的设置。50年代建院初期,针对新构架起的电影摄影艺术课,吴印咸曾建议把该课涵盖的全部内容分解成几个单元,根据教师的所长分单元研究备课,并强调“理论讲授不宜太多,适可而止,要多一些安排作业,在作业实习中加强基本功训练和掌握”,“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也能在指导实习中得到加强”①。在理论和实习的比例安排上:《摄影技巧》,授课时间:一学期,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3;《电影画面的光线处理》,授课时间:一学期,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新闻纪录、科教片摄影创作》,授课时间:一学期,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故事影片的摄影创作》,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特技摄影与特殊摄影》,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这一方案在及后来的时期被迫中断,改革开放之后,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又被迅速地恢复了起来。北京电影学院在2007年参加高校教学评估时,总结了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理论,提出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并在2009年莫斯科格拉西莫夫电影艺术学院成立90周年国际电影教育论坛上,提交了题目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论文。今天,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课程设置中,除学科基础课程和历史批评类的课程外,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包含实习的。在重要的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习的比例基本达到1∶1。以电影摄影专业为例,在其所包涵的所有44项课程及项目中,含实习项目的课程占了17项,占38.6%,而学分比重达到了64%。以上课程的设置,正体现了60多年来的教学中,北京电影学院发展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电影教学思想,即“正方向、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而这种教学思想在具体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就是实践教学体系,即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技术基础和技能培训,使学生成为具有职业电影制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与北京电影学院一样,约翰•杜威的实践教学理论对美国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电影制作专业的学习中,“实践是学生学习理论的最好方式”,对于这一点,我所采访的纽大和南加大的几位教授都一致认同。AngeloPaci?ci教授在采访中强调过南加大电影教育的一个概念“onthe?oor”,即:电影“在拍摄中”,意指通过拍摄实践来推动理论的教学,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不以空洞的理论迷惑学生。在南加大和纽大这样的美国大学电影教育中,能通过实践理解的知识,教师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述上。许多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往往整个学期都是在摄影棚或者后期机房中完成的。因此学生对于电影各方面的认识也更多基于实践中获得。在所有课程中,代表美国综合大学通才教育基本思想的核心制作课是完全以实践推动理论的方式来进行的。在一年级的《单幅与连续画面》课程中,学生要使用图片蒙太奇学习基本的叙事和拍摄技巧。课程强调现场工作的安全性和规则,介绍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的功能,照明的基本知识,叙事结构以及构图。序列影像通过FinalCutPro在苹果工作站上完成。每周课上学生要交流制作信息,展示作品,教师负责作业讲评以及数字编辑的讲解。学生要分为4人一组共用学校提供的数字单反相机。测光表、基本灯具和录音设备也由学校指定提供。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序列画面叙述的故事,并帮助同组成员。

在二年级的《电影视听基础课》中,学生要分成4人一组,每人拍摄5部非同期声的黑白反转片短片。头3部为默片;第4部可以使用动效或叙事音乐;第5部允许使用多轨声音。学生应按技术指导逐步完成逐项练习,但也鼓励其表达个人的创意。每个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影片的剧作和导演,还要在别人的作业中轮流担任不同的职务。学生要学会保持自己的表达方式时又能与他人合作。作业要在课上放映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点评。三年级的《中级核心制作课:叙事制作工作坊》是一门完全实践性的课程。在这门课中学生被分为4人一组,通过实习和班级讨论来接触和了解多方面的制作技术。每组学生要完成4部彩色同期短片,以探索和学习工艺、创作和制作方面的知识。作为小组成员,每个学生都要轮职做导演、制片、录音、灯光和摄助。四年级的《核心制作课:制作工作坊I和II》一门为期一年的课程,分两个学期完成,参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必须完成中级制作工作坊的学习。希望在这一实践课程中担任导演的学生必须在中级工作坊中担任过导演,完成最终剪接和混录,并经过相关导师的确认。除此之外,其还应该在课程开始前准备好以正规剧本格式打印的剧本,以提供给全班进行讨论。影片类型不限。经选定的方案会获得拍摄许可。学校建议希望在拍摄中担任具体职员(制片人、摄影师、剪接、录音等)的学生应与各自的导演形成组合后参加这门课程。对于最终完成片,限制长度为20分钟。纽大制作专业的学生按课程要求必须独立或参与完成一共15部完整的学生短片。在电影摄影专业要学习的40门课程中,含实习项目的课程有16项,占其总课程的40%,占学分比重49.6%。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纽大制作专业的很多课程实习学时是多于理论学时的。例如在《摄影机II》中,理论讲授只有6周,而拍摄实习长达9周。此外,纽大和南加大的实习往往是和教师的理论及演示交替进行的。即:讲解示范—实习—再讲解示范—再实习。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可以通过分析讲评在下一次实践中修正。如果我们将北京电影学院和纽大的电影制作的相关课程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出:北京电影学院除学科基础课程和历史批评类的课程外,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包含实习。在重要的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习的比例基本达到1:1。在电影摄影专业的所有44项课程及项目中,含实习项目的课程占了17项,占38.6%,而学分比重达到了64%。

纽大电影摄影专业含实习项目的课程有16项,占其总课程40项的40%,占学分比重49.6%。由此看来,纽大有实习的课程项目百分比略多于北京电影学院,而这些课程所占的学分比又低于电影学院。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纽大制作专业的很多课程实习学时是多于理论学时的。此外,纽大和南加大的实习往往是和教师的理论及演示交替进行的。即:讲解示范—实习—再讲解示范—再实习。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可以通过分析讲评在下一次实践中修正。而电影学院的方式更倾向于一次性完成理论讲授后,再进行实践。学生如果犯了错误,教师会在作业讲评中指出,但往往没有机会在课程中修正错误。在作业的形式方面,纽大制作专业的学生按课程要求必须独立或参与完成一共15部完整的学生短片,而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学生独立或参与完成的完整短片也就在5~6部左右,而其它大量的都是作为专业训练的片断练习。电影创作的教学就是实践的教学,在这一点上,电影学院和南加大及纽大的认识是非常一致的。但在具体操作上,美国的大学比我们更注重实践。正如飞行员的培养是以飞行小时计算而不是听课量,绘画、音乐、表演和摄影这一类艺术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基于大量的练习和实践的。在电影技术迅速数字化,实习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前提下,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进一步贯彻电影学院实践教学的思路,提高实践比例,精炼理论讲授,让学生在技术控制、语言把握、合作能力和工作熟练程度上都有大幅提升,让电影学院的专业教学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影视实践教学与教师队伍

除课程设置之外,实践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也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组织、指导和评判来完成的。如果只有实践的理念而没有实践的指导者,这一理念就会变为空谈。“教员没有实践经验或者只有较少的实践经验能不能搞实践教学,我们说也能。但是这种从理论介入实践的教学靠的是一种推论和间接经验,这对于电影摄影这样的专业教员是难以实施的,而绝大多数一线专家没有受过专门的教学训练,即便他在实践中多么叱咤风云,没有长时间积累的教学经验,也是很难胜任教学工作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我们现有的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教员去大量参与实践创作……”②“艺术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师资首先要有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要有耐心与爱心,手把身教,教艺育人。所以,在师傅带徒弟时期和国外院校的影视教育教师,多是45岁以上的,从创作、制作第一线上下来的专业人员。”③

在北京电影学院,为了保证教学不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让制作前沿最新的知识和经验能够进入到教学当中,学院多年以来都一直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以摄影系为例,在职的教员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电影、电视、广告的从业者。为了让教学和创作不发生冲突,摄影系在课程安排上将教师的工作集中到一年中的一个时段,使教师可以在这一时段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又可以在剩下的时段中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从而使教学和创作成为了相互促进而非相互干扰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教师总能够将自己最新完成的作品、总结的经验,对最新技术和设备的了解及时地介绍给学生。当学生的创作碰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也总是能引导其用最实用、最贴近实际创作的思路和方式来解决。北京电影学院实践教学方法的贯彻,使其与其它高等院校的影视创作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学院的毕业生在创作能力上具备比较成熟的掌控能力。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后数年内就能进入影视、广告和MV的创作一线,成为创作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在中国的电影高等教育中,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教育区别于一般大学的影视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师的构成上,南加大电影艺术系和纽大帝旭艺术学校与北京电影学院的情况很相似。南加大和纽大把他们所具有的大量有创作经验的教师看做其高质量电影教育的标准,也是这两所学校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电影学院所代表的美国电影专业第一梯队区别于美国众多开设电影制作专业的院校的重要标志。“像电影学院一样,我们的教师大都是专业人士,他们的工作密度相对较小,或者是有一些外延的工作。

他们并非学者,除了从事批评研究的老师之外。我们聘请了很多电影专业人员来任职,如管理剪辑试验室,跟学生一起实习,还有所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他们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然而我们对于教员的要求是,无论他们教授什么科目,一定要尽职尽责,完满、优秀地来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因此,所有(身为学校教员的)摄影师、导演等都要去身体力行的拍电影。从事批评研究的老师们需要著书论作,需要去做研究。我们不希望教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举例来说,剧作部主任杰克•埃普斯(JackEpps),他编剧的电影有《壮志凌云》(TopGun)、《狄克翠西》(DickTracy)、《法网神鹰》(legalEngels)等。他的作品远不止我们目前看到的,他从未间断过写作。我们的剧作部副主任去年也有两部影片(编剧)参加了圣丹斯电影节。他们所做的只是取之于斯,用之于斯。他们也需要谋生,(当他们去拍电影时)我们会让他们找一个代课老师,直到他们回来为止。我们从未要求他们必须拥有学术文凭,除了批评研究的教师之外,我们也要求他们去从事一些批评工作。”④在我所采访的南加大和纽大的七位教师中,除了JohnTintori是全职的行政管理者兼教师外,其他的六位都是教学和创作兼顾的专业人士。其中SandiSissel是美国最著名的女性摄影师,是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ASC的会员,拍摄过许多故事片,具有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ChristopherChomyn是好莱坞著名的青年摄影师,他与导演格温•温内(GwenWynne)拍摄电影《早期的美国》(AmericanPrimitive)时,由于对于超16拍摄宽银幕画幅以及在数字中间片方面出色的实践,被2008年4月的InCamera杂志采访和推广。

对于电影创作实践教学而言,具备创作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在教学中意义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个有实践能力的电影工作者在教学中所能获得的报酬远远低于他们在创作时的收入。因此只有那些足够优秀的影视院校,能给予工作者学术荣誉和学术水平与创作者能力相当的院校,才能将那些具有创作能力的人才吸引到学校来,成为教师的一部分。在这一问题上,北京电影学院、南加大和纽大的教学组织者的看法是一样的,而教员的构成情况是也一样的。

四、影视实践教学与硬件环境

实践教学理念在电影创作教学中要得以实现,除具备了实践课程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后,学校还必须具备实践的条件和环境。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一所政府出资的公办学校,在过去十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在硬件配备上获得了焕然一新的发展。各系各专业都将教学实践设备更新到了世界一流的专业级水平。运动采集、MotionControl、3D影像、Redone、阿莱爱丽莎数字摄影机等前沿技术和设备都被使用到了教学实践当中。新的摄影棚也即将建成。

第4篇

关键词:视觉文化;民办高职;美术通识课程;影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25-03

当代社会文化形态已从之前的书写、印刷文化转向了视觉影(图)像占主导的文化形态。美国学者詹明信在他的著作《文化的转向》一书中这样描写当代人们的生活:“空间已被高科技的狂欢,……从此在这个社会中人类的主体面临(用保罗?威利斯的说法)每天多达一千多个形象的轰炸。”①影视、广告、卡通漫画、网上图片……种种动态的、非动态的图像在我们的生活中蜂拥而至,这些围绕着我们的影像和视觉信息,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视觉化生存。

当下的视觉文化通过建构出来的图像化偶像(各种明星作为各种产品的代言人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视觉文化”生产的偶像波及的时空广度是空前的,是超越文明的区分的,迪斯尼的米老鼠、唐老鸭能赢得美国孩子的喜爱,同样在欧洲、中国和印度也拥有无数的小崇拜者;巴黎、米兰的时装秀可以令西方上层社会的女性心醉神迷,也一样能掏空亚洲中产阶级女性的腰包。

而对于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其影响更为巨大。美国近期有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儿童平均看电视的时间是22,000小时,在校时间只有12,000小时。作为中国青少年中的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尤其是民办高职学生,其思想和行为受到视觉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和明显的。从早先的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好莱坞的消费模式到后来的日本动画,Hello Kitty,拍大头贴等哈日族及韩剧的韩迷族,都深刻地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当下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当这些青少年在面对数量巨大的视觉影像时候,大多是对其进行消费和追崇。很少有人会对媒体影像背后的社会涵义进行思考,更多的人只是对其进行消费。从教育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危机时期,对于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常有疑虑。尤其当他们身处当下的视觉文化现象中,如果不能对自身的价值观有所把持,将极其容易在五光十色的影像环境中迷失。

综上,在高等职业学院里,藉由美术通识课程,开展视觉文化影像教育,帮助高职学生(尤其是民办高职学生)解读视觉文化所构建的影(图)像背后的社会和经济的意义,厘清他们生活周遭的文化环境,了解和认识自身和社会,从而协助他们建立起适应当代社会和民族的自我认同,有着十分的现实意义。

一、视觉文化情景下我国民办高职学院美术通识课程的探索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的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在2012年度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书记校(院)长读书会上的讲话也指出,职业院校要能做到既姓“高”,又姓“职”。这就意味着人文教育也是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高职美术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是学校公共美术教育的一种。我国美术教育理论学者张道森教授在他的著作《公共美术教育论纲》明确指出:学校公共美术教育指非专业的人文美术教育,包含:幼儿园、中小学和高等学校非专业公共教育,是利用美术教育的情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关照“人”成长的教育。②由此可见,高职美术通识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一个类型。在高职美术通识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协助学生对除传统精致艺术之外的媒体影像进行分析解读,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厘清身边的文化环境,帮助学生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当学生的认同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其社会行为也会随之变化。

(二)民办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课程内容的扩张

出于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的人文属性,在视觉文化情境下的高职美术通识课程中,就应将传统的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多以绘画欣赏为主)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张,课程不仅仅包括传统的精致艺术(fine art),还应将学生关注的流行文化、大众艺术,如电视、网络、漫画、电子游戏等视觉影像引入到课程内容中来。以往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对传统精致艺术的学习。但是传统精致艺术与民办高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密切,未必能使其感同身受,青少年对其就缺乏认同。将学生关注的流行文化、大众艺术中的媒体影像引入到高职美术通识课程中来的一个目的,就是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帮助其在与媒体影像的频繁互动中,掌握构建自我价值与认同的能力。

二、视觉文化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的构建

(一)视觉文化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构建的原则

1、培养学生的对视觉文化批评与反思能力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每天面对着各种全球化的媒体影像,但大多只对其进行消费,沉迷在其五光十色表象之中。那么,高职美术通识课程的教学组织者应从“文化资本”( 布迪厄语)的观点出发,以学生生活中观看视觉影像的经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全球性的视觉文化进行反思,解读其背后的社会涵义,从而协助学生建立应有的认识和价值判断。

2、突出在地(locality)传统艺术的地位

如果说视觉文化带来的媒体影像其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建构起来的,那么在地(locality)传统艺术与其正好相反。它反映了本地域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道德观念、风俗以及人们行为习惯等。在高职美术通识课程中,强调学生对在地传统艺术的再认识,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并能将其传承下来。当然,这种对在地传统艺术的再认识,并不是像传统的美术欣赏课一样,孤立地讲解一幅幅传统艺术作品,而是从学生身边的一些具有传统艺术元素的媒体影像出发(例如可口可乐的新春广告),教学者引导学生对这些媒体影像中的传统艺术元素辨认分析,并对比同一品牌其他时期的广告,对其中不同文化因素做出比较认知,进而引导并加强学生对在地传统艺术的认同。

(二)视觉文化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的实施与策略

1、在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实施中,教学者首先要通过“文化转译”观念来帮助学生了解媒体影像的意义生成和转变。美国学者邓肯(Duncum,2001b)曾提出“本土化和文化转译”(indigen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两个观点,认为本土化和文化转译可以在美术教育中有效地被运用,借此可以产生全球化的新视野,因为在转译的过程中原本的意义将会流失,但新的意义将会被建构;文化转译如同一系列折射的现象,打开、接纳并准许其它文化能重组成新的形式,所以文化商品不是被传输而是被转译,视觉影像亦然。因而同一影像在不同地区有时候会有不同的意义,举个例子来说,哈根达斯在美国是超市就能买到的便宜物件,但在我国哈根达斯却成为一定社会阶层和较高生活品质的代表;因而 “文化转译”是丰富的、再创造的过程,包含文本的产生或意义的转变。所以在教学的策略上,学生对其的思考不能被统一的标准所限制,教师应引导学生脱离思维定式,仔细思考文本转译前、中、后的面貌,找出差异性,让“转译”的过程添加本土化的养分,而充满新意。

2、在了解影像意义的生成和转变之后,教师当运用“文化解码”的方法来解读影像,并结合观者(学生)所处的环境,重新赋予影像新的意义。斯特肯和卡特赖特(Sturken &Cartwright)曾提出“编码与译码”(Encoding and decoding)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的影像皆具编码与译码的功能;所谓编码是制造者创造文本时,处于既定的环境或背景中,而赋予文本的意义;译码则是观者消费影像时,根据观者所处的环境、文化假设,而重新给予文本的意义;此过程是一前一后,一个是制造者,一个是观者,在“读者中心”的解读下,重点该是观者“解码”的态度与过程。英国学者霍尔曾提出三种不同型态的译码态度③,这三种态度,可成为教学组织者教学时的参考指标。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视觉文化情景下,原来以学科本位取向美术术教学(Discipline-Based Arts Education,简称DBAE)四个领域: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仍有现实意义。虽然视觉文化美术教育挑战原有的学科取向思潮下美术学科的“本质”,但并未“艺术”的存在,而是强调要将原来过于精英取向的架子抛开、视野扩大。所以原来学科取向美术教育的四项分类,仍有其意义,只是随着对原有艺术范畴的解构而有所扩充。美国学者邓肯(Duncum 2002a)指出,在视觉文化美术教育中,创作与批判思考彼此共存互依的,创作表现本身并非是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目的,而是期望学生经由自由地探讨影像意涵的制作过程中,理解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思想及意义,并从表达思绪出发来选择所要使用的媒材以及技法。在进行视觉文化影像教育时,在面对已经被标上“艺术”标签的传统精致艺术时,教学者和学生要将之视为全新视觉产物,并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析该作品在被创作出来时的社会意义,以及在之后流传过程的社会意义有无转变及转变的过程。在进行视觉文化影像教育时,还要将各式视觉影像纳入美术通识课程中来。在面对大众影像时,要将其视为严肃的视觉产物,教学者应像分析传统精致艺术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大众影像在被制作出来时的社会意义及不同地区意义的转变过程。

(三)视觉文化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对实施者的的要求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在教学中是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所讲都是按照学科知识来讲解,很少顾及学生的经验和感受,所以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满堂灌,教学效果不好。

在当下高职进行美术通识教育时,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小威廉姆 E. 多尔(William E. Doll, Jr.)的后现代课程观值得教学组织者借鉴。多尔理解和设计的课程是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课程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一般性的,形成性的,创造性的,转变性的。这种观念启发我们应该从静态到动态,从强调动的内容转到动的转变性过程,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课程不再是只为完成预先的计划,更加关注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和任务。④

多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一起探索达成的共识;教师的权威不再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成为共有的、对话性的;教师的作用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权威转入情景之中,教师是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而影像教学正是要从学生的视觉经验出发,进行对视觉影像的判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教学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时,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教室氛围。影像教学重视批判思考的培养以及尊重个人意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宜避免使用传统以教师讲授的方式,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发表意见,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教师则有责任提供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空间,用尊重、包容的态度采纳学生的意见,以确保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

2、扩展艺术观念

上文说了,在高职美术通识课程中进行影像教学重在帮助学生厘清他周遭的社会文化环境,协助其建立适应时代的自我认同。那么,教师在设计课程,组织教学时,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精致艺术(fine art)对于“艺术”的限定。在教学过程,要平等对待传统精致艺术和当代的大众通俗艺术,都将其视为学生的视觉环境中组成部分,帮助学生解读其背后的意义以及这些影(图)像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学生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媒体影像应如何做出判定。如果教学实施者对于“艺术”的判定还以传统精致艺术为标杆的话,就会直接影响本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

3、提升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指一种“如何看”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主体性和自觉性的“视觉鉴赏与意义解读”的修养。看的能力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与生俱来的,只要视力正常者,对于借助图形传达信息的视觉文化,谁都能够看懂点什么,尽管“看懂多少”的层次差异也许很大。“看到(look)”和“看懂(see)”是两回事,前者是生理功能,后者是思维方式和观念判断。培养视觉素养是视觉文化时代的呼唤。在视觉文化背景下,提升视觉素养,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同等重要的。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剖析视觉影像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涵义,解读评判全球性的视觉文化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和评判。

四、结语

当下,文化学习已经成为当下美术教育的一大特征,而视觉文化现象也逐渐被纳入美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尽管,对视觉文化媒体影像在教育中的作用的估计仍存在很多的争议,但我们反思当代社会文化的视觉转向给美术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并不能抹杀它对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现在,需要我们做的是对视觉文化影像进行解读,对其意义进行探究,不轻易下判断。这样,我们才能比较清晰的理解当代艺术与社会文化,才能推动民办高职美术通识课程的发展。只有当每个学生都能解读其身边的视觉文化影像,了解其背后的含义,不再盲目追崇和消费媒体影像;只有当我们不再迷醉于视觉文化影像带来的自由与满足;只有当泛滥的视觉文化媒体影像不能再削减我们人性的深度时,我们才会真正迎来一个属于大众的视觉文化时代。

本文为2012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SCG346。

注释:

①詹姆逊著,《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8页。Frederic Jameson,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又译为詹姆逊、杰姆逊,詹明信是其自己取得中文名。

②张道森著,《公共美术教育论纲》,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③霍尔曾提出三种不同型态的译码态度分别为:(1)支配的解读(Dominant hegemonic reading):即观者以毫无疑问的态度认同,并接受文本或影像中支配的信息;(2)协调的解读(Negotiated reading):即观者可以与影像中所诠释的支配意义协调;(3)对立的解读(Oppositional reading):即观者以一个反对者的角色完全否定影像中的意识形态或拒绝观赏。Sturken, M., Cartwright, L.(2001). The global flow of visual culture. pp.10-72.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④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参考文献:

[1]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尼古拉·米尔佐夫著.陈芸芸译.视觉文化导论[M].韦伯文化国际出版,2004年.

[3]赵惠玲著.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师大书苑,2005年.

[4]张道森著.公共美术教育论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5]郭祯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台湾地区实施“视觉与人文”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年第5期.

第5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0033-05

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在15%与50%之间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超过50%则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一划分标准已被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统计部门普遍接受。按此划分,我国高等教育从2002年起已进入大众化轨道,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5月,中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过短短数年,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转变,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而要看到的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入学招生、投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中,高等艺术院校在应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挑战上更有其个性和特殊性。本文拟通过四川音乐学院综合办学实践,抛砖引玉,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艺术院校的发展之路。

四川音乐学院从1939年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的戏剧、音乐两个专业的“小综合”,到1959年四川音乐学院的“完全音乐本科”,再到1999年以后以音乐为龙头、以艺术专业为主体、相近学科专业相互渗透的“大综合”,已走过了近70年的办学历程。其办学思路始终与社会、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密切结合,与时俱进。尤其最近10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的支持关心下,学院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出并逐步实施了 “既要做大,更要做强”的办学指导思想。

四川音乐学院2006年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形势和现实要求我们既要有使命感,又要有紧迫感。不加快发展就是落后,在发展中必须抢占高点,必须亮出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传承创新、综合协调”。在近10年的发展中,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以及学院的定位、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形成了清晰的办学思路。学院已经实现了三大转变:首先是由只有单一校区的院校,发展成了拥有多校区的院校;其次是师生规模由2000多人的传统院校,发展成为了今天师生规模达18000余人的现代院校;第三是由只拥有音乐学科的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了拥有全部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院校。这三个转变,既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因为它折射出了全体川音人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折射出了作为一所区域性高等艺术院校在大众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和价值取向。

一、 以音乐专业为龙头,以艺术专业为主体,相关专业协调发展,是川音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以音乐专业为龙头是川音发展的历史传承

在过去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四川音乐学院与其它音乐学院一样,主要设置“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三个传统音乐专业。音乐专业是学院的优势专业,1940年建校之初,就第一次在国统区公开唱响了《黄河大合唱》,随后成立的“海星合唱团”、“东方弦乐团”,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初七七级钢琴系的学生刘亿凡在华沙参加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获奖;川音1980年在全国举行首届交响音乐比赛中,四部交响乐同时获奖,同行称之为“团体冠军”; 1983年,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选――民族器乐作品比赛中,《蜀宫夜宴》与《达勃河随想曲》两首民乐合奏曲双双获得一等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川音在音乐方面的成绩更是硕果累累:歌唱家范竞马、“钢琴王子”李云迪等都是川音培养出的在国际享有盛誉的音乐艺术家。四川音乐学院因为音乐方面的成就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由川音建校以来的历史传承所决定的。

近年来,一些老牌院系在继续办好传统音乐专业的前提下,学院相继增设了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专业方向:作曲系开办了录音艺术专业,下设录音艺术与电脑音乐、数字娱乐音乐配乐、数字娱乐音乐编辑与策划等专业方向;音乐学专业增设了音乐新闻与评论、音乐治疗、音乐舞蹈教育等专业方向;音乐表演专业增设了提琴制作、钢琴调律、合唱、钢琴伴奏、双排键电子琴、音乐剧等专业方向,对传统音乐专业的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多层面的拓展。

(二)为重新建立较为完整的专业体系和办学格局,办学向艺术综合发展

1996年,由于重庆市直辖,四川美术学院和西南师范大学等院校脱离四川,使四川省高校原本较为完整的专业体系和办学格局被打破。在这一背景下,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教育厅开始规划在四川音乐学院的基础上创办以音乐为龙头,多学科、多专业综合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艺术大学。学院在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在继续提高传统音乐专业办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陆续开办艺术类其他专业,并形成以音乐为龙头,多学科、多专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

自1998年以来,根据社会的需求,学院开始陆续新建音乐专业之外的其他艺术专业及相关专业方向,如绘画、雕塑、艺术设计、舞蹈学、表演、录音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2003年后,学院又开设了工业设计、公共事业管理、戏剧影视文学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新型的艺术专业和交叉专业。

经过近8年的不懈努力,学院目前已开设了17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类专业15个,交叉型专业两个),近100个专业方向,涵盖了艺术类中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传媒等,专业覆盖面广,形成了以艺术专业为主,文、工、管结合的办学新格局,为综合性艺术大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三) 社会需求也促进川音走加快拓展新兴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

生活好起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急迫。根据权威的统计年鉴,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14.38%,四川是22.57%,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11.3%,四川是16.21%。四川人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文化娱乐消费占人均消费结构的份额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四川是一片发展文化艺术、文化产业的沃土。作为一所区域性大学,为了适应四川省乃至全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学院决定在“积极发展传统学科,大力扶持优势学科”的同时,“加快拓展新兴学科”以及“优势互补,交叉融合,综合协调”的发展思路,积极构建以音乐学科为龙头,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新体系。

在以传统音乐学科专业作为龙头的基础上,学院利用多学科、多专业的整合与重组,实现了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互补,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如2001年新建了通俗音乐学院,开设通俗器乐、通俗演唱、音乐制作与录音工程、现代音乐文学、现代流行舞蹈、流行歌舞等新的专业方向。

拓展传统优势专业,把他们与现代艺术需求结合起来,不仅满足了时代需求,也让传统的优势专业焕发出新的光彩。

戏剧系一直非常重视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化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专业课程设置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广泛涉及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突出了当今学科体系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的鲜明特征和发展趋向。该系的音乐剧表演专业在充分利用音乐专业优势教学资源的同时,又有机地结合了戏剧、舞蹈、舞美等方面的专业要素,是集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于一体、综合性强的舞台艺术。

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利用多学科并存的环境着力加强学科交叉和各专业的协调发展,强调专业的前沿性和特色,打造出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专业。该院在绘画、雕塑、视觉传达等传统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卡通艺术、工业设计、环境艺术、数码媒体艺术等新专业和新方向。这些专业或专业方向无不体现出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现代学科专业体系的重构。在该院工业设计各相关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中,既有美术专业所共有的《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又有《力学》、《画法几何》、《计算机基础》、《电脑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人机工程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等不少理工科方面的课程,充分显示了学科专业知识的多元化和综合性。

新办的数字艺术专业,更是集音乐、美术、文学、影视编导、表演等为一体的交叉型、复合型学科专业体系。尤其是在它的新媒体设计与制作和游戏设计与制作方向中,其美术、音乐和计算机编程等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及资源的整合体现更为充分。数字艺术又是一种艺术性与技术性高度结合的前沿性学科专业,其知识和技术含量高。数字艺术专业的创办,不仅使学院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而且实现了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同步发展。

二 、精英型人才的培养和大众化人才的培养并存,是川音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经过近70年的办学历程,在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引领下,学院已从以前单一的精英培养模式转变为“高精尖”与“复合型、应用型”两种人才模式,以传统学科为基础,与现代应用艺术并举。

由于学院始终如一地坚持了精英教育的实施,使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钢琴、小提琴等传统优势专业及新办的工业设计专业的“高、精、尖”人才不断涌现、层出不穷。2000年,钢琴专业学生李云迪、陈萨分别获得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和第四名,以优异成绩为国、为学院赢得殊荣。文薇于2005年12月获第9届“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三名。宁峰于2006年10月获第51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并同时获得两项特别奖,成绩斐然,扬名海内外。上述国际顶级音乐比赛的获奖者,有力印证了学院精英教育的显著成效。除优势学科和龙头专业外,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学生刘锐、贺承的设计作品连获2006年度和2007年度德国国际工业设计“红点奖”。贺承、周东的作品2004年获得意大利国际工业设计“IMM奖”。

在学院精英教育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复合型、应用型”教育也向社会和公众展示了非同凡响的骄人成绩。在2005年全国第二届“超级女声大赛”前5名中,川音学生独占3名。通俗音乐学院大四学生李宇春获总决赛冠军,被世界著名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评选为“2005年度亚洲风云人物”。2006年,学院声乐系毕业生谭维维又在第三届“超级女声大赛”中取得亚军的优异成绩,通俗音乐学院学生魏晨也在2007年首届“快乐男声大赛”中荣获第三名。

为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学院充分发挥了各系(院)的办学优势,提倡原则性与灵活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适度拓展新学科和新专业,并始终注重办学的内涵、特色和效益,鼓励和支持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2006年5月,学院进一步整合音乐学科专业体系,新建现代器乐系。该系将原管弦系专业体系中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专业个性,同时又是社会热门专业的西洋打击乐、萨克斯管、古典吉他和民乐系的民族打击乐等专业进行专业分流和重组,使上述几个专业的艺术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释放,社会价值和影响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打击乐专业传统的单一模式以及教学观念和教学体系上的局限性,不仅使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学科结构得到了优化,而且还更加有利于“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

针对社会需求的变化,一贯以培养理论性人才见长的音乐学系加大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该系将部分专业尽可能地与管理学科和应用性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就学期间便能积极参与新闻评论、电视节目策划、文化市场营销与策划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就业时能有更加宽泛适用的选择。该系音乐治疗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即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治疗中心、成都市救助站等医疗卫生机构为精神病患者和残疾儿童作义务治疗,协助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建立音乐治疗室。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系又组织心理咨询小组,奔赴灾区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日前,还在成都交通广播电台一档心理节目中对广大的听众普及心理知识,以及音乐治疗在灾后如何干预心理危机,真正使音乐成为社会的音乐,使艺术成为社会的艺术。

作曲系在新开设数字娱乐音乐配乐、数字娱乐音乐编辑与策划等专业方向后不久,即在成都市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与有关单位合作,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了数字娱乐产品方面的研发工作,使该系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均得到了更新和拓展。

学院新开设的提琴制作和钢琴调律等专业,由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既可以为乐器生产、使用以及后续服务培养技术精良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同时也可以培养面向大众需求的普通专门技术人才,从而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双重效益。

戏剧系为适应社会需求,在教学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了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加强了艺术实践及学生实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美术学院对传统学科与应用性学科采取并行发展工程,充分保障传统学科的稳步发展,又注意学科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在发展规模和财力支持方面,该院则明确向应用性学科专业倾斜,旨在使所培养的人才始终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接纳。为此,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卡通艺术、数码媒体艺术、环境艺术和视觉传达艺术等系科专业方向的教学均做到了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上述学科专业或以特定的课题切入,或开设特色课程,或将学生组成课题小组深入到公司或企业进行实际运作,收到了显著的办学效益。

针对数字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广阔的拓展空间,数字艺术系在专业设置上注重对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准确定位,追求社会需求和教学的契合,使这一新兴专业从一开始便受到了行业的认可和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在教学中,该专业通过教学和行业的有效对接,将艺术和技术性的基础课程与应用性很强的实用课程紧密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实例教学、项目开发相结合,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潜能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三、科研促进教学,以演展带动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

(一)科研推动重点学科建设,从而加快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因为它对学科方向的凝练、学术队伍的优化、学术氛围的营造均具有引领作用。

加强科研促进教学,特别是紧密结合学院现有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键盘乐器)、两个硕士点学科(音乐学、美术学)和四个省级重点课程(作曲主科、钢琴主科、高师声乐和弦乐艺术)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对其科研选题、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在科研的广度和深度上狠下功夫,形成以中青年优秀教师和科研骨干为主体的科研队伍,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诸方面予以充分保障。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是学院学科专业体系中的传统优势学科和龙头专业。我们加大了对其科研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该学科专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级教师群体中,黄虎威教授的《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和《转调法》,熊冀华教授、邱正桂教授的《总谱读法》,黄万品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作曲教学法研究》,敖昌群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多声部和声研究》,作曲专业李西林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斋腾秀雄指挥法教程研究》等已在教学工作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键盘乐器也是学院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优势学科专业,在钢琴专业的专家级教师群体中,杨汉果教授的《钢琴艺术史研究》,郑大昕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当代钢琴演奏流派及其发展》,李晓玲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钢琴演奏教学法研究》,郭幼容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钢琴伴奏专业建设研究》等科研项目及其研究成果,对该学科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的突飞猛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弦乐艺术是学院第一批省级重点课程之一,小提琴专业教授胡惟民和杨宝智不仅教学水平高,而且科研成果突出。胡惟民教授的专业学术论文《小提琴演奏法、教学法研究》,杨宝智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西方弓弦乐艺术史》等科研成果为学院弦乐艺术专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07年11月,通俗音乐学院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吸取智慧,全面提高通俗音乐人才的培养质量,于2007年11月举办了“全国流行音乐教育论坛”,开展了“学院杯”比赛、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

上述科研人才、科研成果以及所举办的各类学术活动,对学院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较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从而加快了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世界级“钢琴王子”李云迪,钢琴家吴驰,小提琴家宁峰、文薇等享誉世界各大顶级音乐比赛的拔尖人才。

(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作活动

学院采取积极措施为学生参加科研创作和创新活动。近年来,作曲系连续举办了四届“三川奖”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规格逐年提高,真正面向世界,吸引了本院和国内外众多学生参加,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创作的极佳平台。另外,在全院范围内举办的“歌曲创作比赛”以贴近时代和生活的音乐作品提升了广大学生的创作及创新能力,鼓励全院学生参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院的文化部重点科研课题《四川北川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利用》便吸收了学院戏文系的羌族学生蒲雨参加,该生在研究和调查中不仅锻炼和提升了自己,并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拓宽社会实践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各教学单位,组织了大量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艺术实践活动,包括:教学班音乐会、校际交流音乐会、外事交流音乐会、国内外各种比赛和演出、大型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其他艺术类项目的选拔等实践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加强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联系,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美术学院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验性课程的建设。目前已经开设实验性课程22门。这些实验性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积累了从业经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效果。学生有大量的作品在国内比赛获奖,美术学院学生刘锐、贺承的设计作品连续两年获得德国国际工业设计“红点奖”以及贺承、周东的作品获得意大利国际工业设计“IMM奖”等等,都展示了学院在艺术创新方面的突出成绩。

第6篇

但是每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的不同也要求他们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每一个较为专业的大学由于专业的不同,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农、林、化等较为理工科的专业学校在文化素养教育上的做法和师范、美术和音乐偏文科的学校当然会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学校,由于专业的不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也应有所差异。

本文以旅游专业为例,分析旅游专业类的院系如何设计、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旅游业文化素质特色解析

1文化素质的概念

大多数教育专家都认为“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内化成为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2],包括精神、态度、心灵、价值观等。一般来说,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素质是紧密相联系的。道德思想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主干,身心素质是保证[3]。可见,文化素质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基础[4]。

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学识等[5]。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累积的知识和以知识为媒介而逐渐养成的一种习惯和能力[6]。文化素质是内在的、隐含的,通过人的言行外显出来。因此,文化素质是态度、习惯、方法、能力、行为。文化素质的这些特性就要求文化素质教育要内外兼修,注重文化成果转化的生命形态,特别是做人的态度、境界,做事的智慧和方法[7]。

2旅游业中文化素质的特色

作为一个服务行业,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要求是以旅游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旅游者离开日常工作生活的地方,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感受、体验不一样的文化。近年来,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体验的性质和特征愈益鲜明地表现出来。随着旅游者文化素质和品位的提升,以及旅游消费观念的变革,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需求也随之增长,形成了以文化为构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新的旅游产业。

旅游消费本质上是文化符号的消费,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环境、建筑、歌舞、节庆礼仪、餐饮住宿等外显形式的消费,获得内隐的文化所指。

旅游作为文化体验和文化符号消费活动的特征对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产品和服务必须围绕着文化符号这个核心来设计和提供。整个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也就是一种文化创意活动。旅游从业人员就是文化创意者,他们根据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开发旅游目的地、设计旅游线路、创造符号化的旅游文化产品、提供富有文化特色的服务。这一切活动既要有鲜明的文化表现形式,又要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

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创意者的身份对其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先他们必须知晓自己的本土文化,更要了解旅游者的地域文化;其次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展示的实践能力,在他们设计的旅游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文化内涵。该文化素质的要求也得到了行业需求调查的验证。为了了解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要求,笔者选取了上海八家大中型旅游企业作为调查采访的对象,他们在行业中均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因此他们的意见可以反映整个旅游企业的意见。调查以中高层管理者为主要对象,主要采用面谈和问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采访谈话均全程录音。根据两项调查数据分析,八个采访对象均认为文化素质对旅游从业人员非常重要。在应该了解的基础知识中,应该包含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各个地域文化、历史、娱乐知识等。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表现形式可以从访谈中常出现的几个关键词中体现出来:能说会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融会贯通、有修养、有气质、会娱乐游客、擅长接待游客、心理素质强、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旅游行业对其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要求不同于其他行业。他们对文化素质的基础知识要求更高更广。他们要求行业人员不仅认知这些知识,还要内化这些知识,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服务过程中自然地体现这些知识,特别是旅游目的地的地域文化、本土文化更应该反映在他们的态度和服务行为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应该富有本土文化的内涵。这种高文化素质也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种文化自觉性,在服务过程中要学会创造性传承民族文化,注重文化的理解、贯通和传播。同时,旅游行业服务性的本质也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擅长和不同的游客打交道。

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经验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立为其他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地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素质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始终;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具体的内容详见下表1。

(注:本表改编自王义遒[8])

从表1可以看出,文化素质教育的每一个版块都有其各自的目标。第一课堂的开展帮助提高学生对各种文化知识的认知;各种第二课堂的开展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感受各种文化现象的魅力;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则为学生感受各种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各种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和感受;校内外的各种实训实践活动则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从而通过体验提高能力,把知识内化为素质。

2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旅游专业属于应用型较强的专业,特别强调学生服务技能的培养。如果强调文化素质教育,旅游专业就能更好地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素质对知识、能力起着主导作用。知识是素质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使命就是强调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内化为素质[9]。对旅游专业而言,文化素质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获取、能力提高的过程。

笔者非常赞同宋彩萍等的观点:文化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人的内化过程是一个认识、感受、体验的过程。因此,文化素质的教育是一种渗透性、养成性教育,在认知解读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感受和体验,把知识内化成能力和素质的过程。据此,笔者认为旅游专业文化素质养成教育应该采用“三为一体”的教育模式,是解读板块、体验板块和实践板块的有机结合。同时,这些版块要围绕旅游、文化和服务三个关键词来设计。

(1)解读板块

解读版块主要以课程体系的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帮助学生解读文化、认知文化为主要目标。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素质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文化素质部分应该是体系的核心,并且各个方向的专业课程中也应充分融入文化的因素。

文化素质课堂也应按照旅游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要素要求来模块化。第一模块是核心必修课程,包括历史(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人文地理(包含各个地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等第一课堂,这是响应旅游业对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基本文化知识要求这一特点设置的。第二模块是必修课程,包括语言、跨文化交际、心理学等课程。旅游业是服务业的特性要求从业人员能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同时能帮助游客解读中国文化和景点,因此语言交际能力、了解游客心理、增强从业人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核心能力。第三模块是选修课程,包括接待礼仪、逻辑、文学、音乐绘画、美学等课程。旅游业属于服务接待业的属性,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调节气氛、娱乐游客等能力。这些选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修养,从而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除了文化素质课堂以外,文化素质的教育也应渗透到其他课程中。例如,各个专业课程也应充分结合地域文化,充分体现地域特色,从而体现办学特色。同时,在其他素质课程例如外语、体育中充分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例如,外语课程可以以旅游作为场景设计学习任务,而体育课程则可以以休闲游戏活动为主要内容。

在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中,课堂课时是不能囊括繁多的知识内容的。因此,强调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实现1+1>2个课时的效果是重中之重。为了配合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旅游专业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此,设立文化素质自主学习中心、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网站、建立文化素质试题库等都是很好的途径,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的平台。

(2)体验板块

体验板块主要以开展各种第二课堂和校内活动为途径、通过各种体验活动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各种文化的感知、内化知识为主要目标。

体验板块是解读板块的延伸和扩展。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广泛开设第二课堂,以配合第一课堂的学习,实现1+1>2的效果。旅游专业的第二课堂可以包括各类文化、文学、历史、地理等书籍的阅读,也可以包括各类网站的浏览,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对世界的感知。各个旅游专业可以按照各自专业的特色,给学生列出阅读的书目和参考网站,并要求学生提交阅读报告。

除此以外,邀请各类专家入校举办讲座,把讲座常态化、精品化和系列化,帮助学生感知各类文化现象,例如各类古典音乐赏析、如何欣赏中国画、影视评论、古典戏剧赏析、旅游文化系列等的讲座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感知文化,从而塑造自己的行为。显性的环境包括校内各种人文景观,建筑物和教室的装饰等,一个处处散发着浓厚旅游文化氛围的5A级景区校园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隐性的环境包括校训和行为规范等,是文化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统一校训指导下,老师和学生共同培育校园行为文化模式[10],充分调动大学生展示自我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参与到校园行为文化的培育活动中。

在这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是体验文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开展各种文化体验活动,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节、戏剧节、旅游节、西方艺术节等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各类文化。同时,还开展高雅艺术引进校园活动,鼓励学生观看经典影片、文艺演出和音乐会等。

(3)实践板块

实践板块主要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训实践活动为途径、以帮助学生体验各种文化现象、提高能力为目标。文化素质的养成非常注重实践环节,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操作,学生感知的知识才会最终内化为自身的态度和行为。实践活动主要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校内实训可以通过整合各个文化素质课程之间的实训课时、利用学生社团等开展各类文化素质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建各类社团,开展相关活动,例如书画协会、戏剧社、杂技社、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旅游协会、登山协会等。同时,文化素质课程的实训课时加以整合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举办各种节庆活动,例如中国戏剧节、旅游文化节、传统文化节等,通过主办这些活动,学生亲身体验文化的内涵,从而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校外实践活动是校内实践活动的延伸。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人文景观,到实际的文化场景中体验文化、感悟文化、解说文化、传播文化,从而内化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让学生走进旅游企业、走进社会,了解游客需求和行业需求,操练服务技能,在服务中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和素质。

上述三大板块是相互依存、依次递进的关系。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的解读,提高了知识的认知度和积累,通过体验和实践环节逐渐把认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情感和意志,最终通过态度和行为展示出来。当然,三大板块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体验板块中的第二课堂既包括解读认知的部分,也包括体验的部分,是解读和体验两个板块之间的过渡;而实践板块中学生举办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也是体验板块和实践板块的过渡,即包含感知部分,也包含体验和实践部分。而学生花在体验和实践板块的时间应该远远大于解读的板块,这样才能符合文化素质渗透性、养成性教育的特色,从而提高自身的素养。因此,整合这三大板块才是取得文化素养养成教育效果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总之,旅游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专业院校必须建立以文化素质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采用解读、体验、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练相结合、技能和素养相结合”的手段,让文化素质的培养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要实现这“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需要相关院校的管理方在制度和经费上加以配合,例如成立由校、系领导牵头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来统筹和管理全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事宜;增加文化素质课程教师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师文化素质;提高整个院校和专业的办学规格和文化内涵,办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树道,邱学青,李正,刘思安.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现状与展望[A].第五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交流论文,1998(11).

[2][8]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99-111.

[3]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8(3):3-7.

[4]、[5]宋彩萍,王丽平,王静.对文化素质教育特征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1-3.

[6]张浩.趋向整合: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复杂性[J].现代教育管理,2011(6):77-80.

[7]林光彬.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2):7-8.

第7篇

中职教师的个人工作绩效在学生的学习中体现出来,因此做好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那么有关职业学校教师职责工作总结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职业学校教师职责工作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职业学校教师职责工作总结1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算算自己也已经从事教师工作整整一学期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也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有着一点教学经验的教师了。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教书育人、投身学术、淡薄名利”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将自己的爱好能和工作结合起来的人是幸福的人,而我就属于这一类人!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了和教学水平,不断最求自己人生价值的化,实现教书育人和学术科研的人生理想。更好的做到教书育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培养优秀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坚持每周的业务学习,在课余时间自己主动学习,学习研究学科方面的教学问题及该领域的新技术,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很好的传授给学生。

2、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学工作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校本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二年级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给学生多些实际社会问题。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次听公开课,进一步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该专业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5、坚持听课,注意学习教研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认真听有经验老师的授课,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

6、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写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因此我努力借鉴老教师的经验,并向他们请教有关教学的问题,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课前预习、课后提问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中培养了理解记忆思维方式。

总结这学期的教学情况,我认为自身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努力提高自己,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想,及学生之所急。转变自己的观念,认真领会变化,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明白变化。另外,在上好课的同时我还尽自己的可能在业余时间不遗余力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看读书、看报、互联网、电视??等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更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的心应收,从容面对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学期本人主要在扩充知识方面提高自己。

2、在学生学习方面多为学生提供便利。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尽量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采取各种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积极补充新的学习资料,结合时代的发展引进新的学习资料,在互联网上找一些对学习有用的东西给学生学习。

3、注重沟通,以利于学生的轻松学习。通过QQ和电子邮件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自己能力提供帮助。

5.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这一个学期的工作要做一个评价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在这里我只想对自己这学期的工作给一个简单的评价;“用平常心面对生活、用上进心面对工作、用恒心面对事业”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一定要以身边的前辈为榜样,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中职教师!

总之,一学期以来,在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职业学校教师职责工作总结2

时光如梭,在忙忙碌碌中,学期已经过完了。的确,我们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忙碌着、辛苦着、奔波着同时也收获着,新的一学期也在寒假过后即将开始,我们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回顾上一学期的苦辣酸甜来激励和鞭策自己。现在我将这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政治学习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坚持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服从领导安排,维护学校领导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工作纪律,时刻记得关心集体,以校为家。

二、业务学习

为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我不断地自学专业知识,使自己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我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把别人创造出来的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化地转化为自己所有。此外,我还认真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尽一切可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向着优秀教师去发展。三、工作态度认真,对学生极端负责

我对后进学生的补课,(难啊,质量倒数就得下岗呀,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当代还要得啊!弑师案充分已经说明了)更是不遗余力.力争使学生学得更扎实,更牢固。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面,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同时,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并在平时和考试中都严格要求学生,有时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学生一开始啧有烦言,尽管如此,我并不因此而放松对他们的要求,为了把后进学生的成绩提上去,苦心孤诣,绞尽脑汁,想尽了一切办法.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对于不是本班的学生,我也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态度,一旦有其它班级学生提出要求,照样热情辅导,提供复习材料。

四、对待上级指定的任务,积极完成,速度快,质量好,不讲条件,不提要求。

任劳任怨,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良好的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范。每当接到领导下达的任务,我总是不折不扣地完成,并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

五、班主任工作。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及结合各科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老动、爱学习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班干部是老师的左右手,所以我把培养得力的班干部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还常给班干部定时开会,了解他们工作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工作。使班干部能在同学中树立起威信,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

总之,我在工作上发扬了任劳任怨的精神,做到不计个人得失,以校为家,以教为本;对待同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并能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对待学生则爱护有加,但决不放松严格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职业学校教师职责工作总结3

一思想方面

20_年,是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年,本人担任13幼师1班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带动影响下,本照“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廉洁自律,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各类政治学习,端正思想,认清形势,时时处处维护学校形象,服从大局,团结协作,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新课改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以高质量高标准对待自己的工作,遵照“不为失误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的原则,转变观念,兢兢业业,为人师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高水准的服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尽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业务方面

本人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备、讲、批、辅、考”制度,做到心中有制度,手中有行动。在备课方面,做到没一节课都“有备而来”用“预设打造精彩课堂”。本人能够深入钻研研教材,对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烂熟于心,设想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在学习借鉴名师教案的基础上,设计出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全程。

上课时,本人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拘形式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重视积淀和熏陶,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凸显是用性。通过排演课本剧,开展辩论赛或者创设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景,使她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逐步提高她们的理论素养,为她们三年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基础。在课堂上,本人能够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资料,链接相关影视片断以降低理解的难度。上个学期,学生一直对古诗词,文言文不感兴趣。这一学期,我让她们观看了《20_新年新诗会》的部分内容,使她们评品,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从而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此后又在自己的班级开展朗诵会,使生通过诵读的过程中去理解,体会,感悟经典文学的不朽生命。课后,我能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再现其中的某个环节,总结成败得失,写出案例和教学反思,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课下布置作业,我能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总结,用评语与学生交流。

三学习方面

交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须有一江水,本人能够不断学习,坚持到图书室、阅览室借阅,阅读教育名著、期刊杂志,摘抄学习卡片,撰写教学札记、心得体会,也利能用网络视频坚持听课,并向本教研组老师虚心请教,积极交流,参与研讨。上课之余,本人能主动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学习,同时按要求往上传资料。在教学基本功的练习方面,本人也毫不含糊,坚持钢笔字,粉笔字练习,力求日渐长进。

四其它方面

1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参加连云港市教科所组织的职业教育论文评审活动。

2踊跃参与学校的文体活动,如“元旦”节跳绳比赛,歌唱比赛。

3严格按要求完成学校的临时性工作。

五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1专业知识不够宽泛,渊博,在课堂中不能做到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2.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教学中仍然存在机械分析和被动灌输的现象,课堂模式化,缺少吸引力,没有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没有使她们把一些方法和技巧内化为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