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定工作方案

三定工作方案

时间:2023-02-10 04:15:41

三定工作方案

第1篇

一、关于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的设置

1、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结合目前分工模式,将加挂的处、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处作为独立处室设置,进一步明确职能,按分工要求开展工作,人员做相应配置。

2、直属第一、第二分局合署办公,主要负责市中、历下、槐荫、天桥四区建设项目的批后管理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调配。

3、直属第三、第四分局参照高新分局完善内部机构和工作流程,实行块块管理,分别负责受理和承办历城、长清辖区内建设用地、建设工程规划审查审批和批后管理各类事项。

4、其他处室、单位按照相应“三定方案”明确职责。

二、关于处室职责调整

(一)局机关处室职责

1、办公室。组织协调局机关日常工作;负责机关文电、会务、机要、档案、安全、保密、信息、督查、财务、应急管理、后勤管理服务等工作;负责城乡规划市志编纂工作;承担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组织协调政府确定的重要规划设计方案的论证和评审工作。

2、政策法规处。起草城乡规划和测绘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负责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牵头组织行政许可听证事项;牵头组织违法建设工程规划审查认定工作,协调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承办相关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负责普法教育。

3、处。负责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负责相关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负责联系特邀规划监督员;负责市政府部门公开信箱和市长公开电话办理工作。

4、组织人事处。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组织人事、机构编制、教育培训等工作;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指导局属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5、综合管理处。负责市规划局审批服务窗口日常工作;负责报建项目的总收总发和督办督查;负责建设用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及其他制式文书的校核、发放;负责项目抽查等监督检查工作;负责计划管理和业务统计;负责市政府市民服务热线办公室转办事项、局网站咨询信箱和咨询电话的办理工作。

6、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处。负责市中、历下、槐荫、天桥四区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工作;审批5公顷以下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核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组织协调建设单位申报的重要项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论证和评审工作。

7、城乡规划处。负责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协调工作;组织编制市城市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参与组织编制村庄规划,负责编制成果的规划审查和报批工作;负责城市设计的审查报批工作;负责市中、历下、槐荫、天桥四区5公顷以上修建性详细规划(含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报审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查审批工作;负责旧村居改造项目规划策划审查审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专业专项规划,具体负责编制成果的规划审查工作;负责规划设计单位的行业管理;负责各县(市)城乡规划的行业指导工作;承办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的审查工作。

8、选址用地处。负责市中、历下、槐荫、天桥四区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审核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承办建设用地规划意见;负责国有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涉及的规划管理工作;牵头办理涉及建设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的审查工作。

9、市政规划处。负责市城市规划区内市政工程和交通工程的规划管理;组织和参与交通、市政工程专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审查和报批工作;负责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和管线工程的规划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工作;负责规划区道路红线、河道蓝线、城市黄线的标定管理工作。

10、信息和测绘管理处。负责城乡规划、勘察测绘信息的收集、利用管理工作;牵头组织局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负责编制测绘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负责组织实施全市基础测绘和其他重大测绘项目;负责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工作,审核对外提供的基础地理数据成果;负责测绘行业管理和测绘成果的质量监督工作;牵头负责测量标志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城市勘测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负责城市地理信息及网络平台的建设管理工作。

(二)分局职责

1、直属第一、第二分局主要职责是:参与辖区内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查工作;承办辖区城镇居民私房改建、翻建规划审查工作,审核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工作,联系联审办、参与施工图联审;负责有关建设项目规划现场公示的监督工作;承担施工图备案、规划验线和规划核实工作,审核办理《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证》;参与辖区内违法建设工程规划处理工作;配合区政府开展有关城乡规划实施工作。

2、直属第三、第四分局主要职责是:参与辖区内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查工作;负责建设用地、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工作,审核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工作,负责有关建设项目规划现场公示的监督工作;承担施工图联审、备案、规划验线和规划核实工作,审核办理《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证》;参与辖区内违法建设工程规划审查认定工作;配合区政府开展有关城乡规划工作;负责由市规划局把关和上报事项的统收统发工作。

(三)分工协作要求

1、其他部门起草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综合性文件的征求意见和会签事项,由政策法规处牵头承办,相关业务处室配合;涉及明确的业务类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征求意见和会签事项,由相关业务处室承办。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相关事项由选址用地处牵头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相关事项由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处牵头办理。涉及其他处室业务的,由牵头处室协调办理。

第2篇

赣县地处江西省南部,隶属于赣州市。全县面积299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左右。1990年,全县生产总值30536万元、人均631元;全县财政总收入2127万元、人均44元,总支出2949万元,支大于收800余万元。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不仅大大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所属赣州市的平均水平。于是,着力抓好经济建设,以推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适时进行党政机构改革,降低行政成本,以减轻财政支出的负担,就成为县委、县政府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突出问题。

该县党政机构改革的启动,始于1992年年底,规划为三个阶段,到2002年全面完成,前后历时近10年。1992--1995年为第一阶段。总体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党政机构改革必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原则,并依据国家编委制发的县级机构分类设置指导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该县实际,于1992年年底,出台了一揽子改革方案,提出了保留和新设立以及撤、并、转机构的原则意见。1996~1998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保留和新设立的部门逐单位进行“三定”方案的论定,明确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1999~2002年为第三阶段,突出简化审批环节、提升服务职能的新要求,在总结前两个阶段机构运行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调整党政机构和精简行政人员。经过三个阶段的组织实施,行政机构的精简率超过30%,行政工作人员的精简率超过40%,达到了改革的预期目的,并实现了平稳过渡。

该县档案机构改革就是按照上述统一部署、同步进行的。1992年年底县委、县政府决定,“党史办、地志办并入档案局”,并明确“合并后,对外仍保留其原机构名称,对内则由合并后的接收机构行使职权,并按照合并后新分工处理日常事务”。1996年由县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赣县档案局(馆)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方案》在主要职责中明确规定,“赣县档案局(馆)是中共赣县县委、赣县人民政府主管全县档案、党史、地方志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正科级)。在内设机构中明确规定,设立三个股,并明确规定了每个股的职责;在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中规定,县档案局(馆)事业编制12名(工资待遇参照公务员制度执行),领导职数为一正两副。由此,该县实施的党政机构改革,仅在这一块就精简机构2个;精简行政工作人员7名,减幅达50%,高出平均减幅近10个百分点,为该县顺利推进党政机构改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赣县档案机构“三合一”改革模式的选择,形式表现为机构的撤、并、组合,但文章却做在“调整、撤并职能交叉重叠和业务相近的机构”上。党史、地方志、档案局三个机构,在历史上运行轨迹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后期,60年代遇到了调整,“”时被撤销,又都恢复于改革开放初期。细究起来,分设有分设的理由,撤销有撤销的道理,姑不置论,但合并则职能是否“交叉重叠”?!是否“业务相近”?!在县这一级还须做近距离对比分析。

根据“三定”方案的规定,县级党史办职责主要有四项:编制本区域党史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具体负责征集整理本区域党史资料、编辑出版党史类书刊,部署、指导并督促检查乡(镇)及同级部门党史工作;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党史的宣传教育。县级地方志办主要职责也有四项:规划全县地方志、年鉴编修、旧志整理、地情专题资料的编纂;组织实施县、乡(镇)志、专业志,乡(镇)综合年鉴、专业年鉴以及地情专题资料的收集和编纂,指导、审查乡(镇)、县属各部门专业志、年鉴、地情资料的编纂,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而县级档案部门的主要职责却有六项:编制全县档案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以及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依法开展行政执法和监督;组织、指导、检查、监督、协调县直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企业以及各乡(镇)档案业务建设,负责接收、整理、保管县直机关和其他组织按规定移交进馆的档案资料和已公开现行文件,负责调查、征集散存在社会上的反映全县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负责全县档案编研、信息开发,以及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利用服务。

上述三个单位的主要职能,从行政职权上看,都具有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组织实施的权力,在这一点上,别说是三个部门即使与大多数行政主管部门相比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从部门职责上看,党史办偏重于党史的编辑,方志办则偏重于方志、年鉴的编修,两种都是事业职能,而档案局(馆)则具有依法行政管理和保管、编研、利用双重职责。从工作对象上看,党史即过去和现在的党务工作信息,方志、年鉴即政务工作信息,而档案却是过去和现在人类社会活动的信息记录。从依存关系上看,无论是党史的编辑还是方志、年鉴的编修,档案都是他们的重要的资料来源,反之却不尽然。如果我们运用数学的方法,把三个部门的主要职能设定为若干个参数,再运用相似型原理绘制出三个图形,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情形,党史、地志办与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相似率很高,而与档案局(馆)尽管也有一定的相似陛,但其内涵和外延却要小得很多。如此看来,赣县档案机构“三合一”改革模式的选择,不是一种随意陛搭配,而是经过充分论证后的审慎选择。

赣县档案机构“三合一”改革新模式的运行,如果从1992年算起,距今已跨越了17个冬夏。假如从1996年算起,至此已历经了13个春秋。即使从2002年算起,到现在也走过了7个年头。模式选择是否正确?同样要靠工作的实践进行检验。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在时间长河中撷起几朵浪花来加以佐证。

党史工作方面:编纂出版了《赣县人民革命史》、《中国共产党赣县大事记》,完成了《赣县全境解放》、《抗日战争时期的赣县人民》、《赣县苏区人民认购公债》、《苏区时期赣县邮电发展史》、《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赣县二轻工业的改革及其发展》、《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赣县开展的物价斗争》等专题,收集编辑了赖传珠、廖容标、朱曦东、易秀湘、顾光理等赣县籍将军人物的传记-启动了赣县革命遗址及纪念设施的普查,最后确定

重要革命遗址及纪念设施22处,并编辑制作了一套声像光盘,为县委、县政府加强重要革命遗址及纪念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广泛开展了收、征集并整合全县馆(室)藏党史资料活动,有力地证明赣县是苏区中央局、中革军委认可的“苏区第二光荣模范县”的历史地位,争取享受到国家关于开发西部相关政策的支持。党史研究领域取得的工作业绩,得到县委、县政府以及省、市党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07年被评为“全省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史志工作方面:编辑出版了新编《赣县志》和第一、二、三部《赣县年鉴》,第四部《赣县年鉴》(2001~2005年)已定稿并送审。编纂完成了《赣县名优特新产品志》和第一部乡(镇)志――《南塘镇志》,为宣传赣县、开发名优土特产品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史志工作所取得的业绩,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方志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地方志工作先进单位”。档案工作方面:县级综合档案馆资源建设成果丰硕。馆藏档案资料1991年仅存25729卷(件),2008年达到57378卷(件),增长了123%。内容涵盖文书、会计。房产土地、林权、干部、招干招工晋级、革命烈士、重大活动、重点工程等专业档案十大类,结构也较为合理・机关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有了大的提高。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达到省三级的占70%以上、达到省二级的占40%左右,另有10几个单位达到省一级规范化管理水平,所属19个乡(镇)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的占90%以上,积极探索、大力拓展新型领域里的档案工作,成功地进行了民营企业建档试点并得到推广。率先开展改制国有集体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走出了一条政府、企业、职工和档案部门四方受益的档案管理新路子等。档案工作取得的突出业绩,同样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档案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充分的事实完全可以证明,该县档案机构改革模式的选择,达到了1+2>3的理想效果。

第3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研档案档案管理

在科研活动日益社会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科研项目(课题)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以下简称“三跨”)的典型性特征。与一般性科研项目相比,“三跨”项目往往集合了各机构相关领域的优势力量,研究成果更具有显示度,档案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更大,如何有效收集、保存和利用这些科研档案资源是档案人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三跨”科研项目研究周期较长,具有跨机构、跨学科、跨地域、跨平台等诸多新特点,依靠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难以全面、系统地管理这些资源,需要我们提出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一、“三跨”项目档案管理的特点分析

(一)归档主体的多口性

“三跨”科研项目范围大、成员多,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调、多单位合作,因而建档材料形成的主体较多,涉及的机构包括主管单位、依托单位(负责单位)、参加单位,涉及的人员包括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项目(课题)参加人、业务管理人员、综合管理人员(包括财务人员、设备采购人员、人事管理人员等),并且根据项目开展需要聘请院外甚至是国外知名专家或专家团队。这些机构或个人会形成各种档案资源,这些来源不同却又产生于同一科研活动中的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三跨”科研项目的全部档案。

(二)归档内容的电子化

一方面,“三跨”科研项目电子档案资源超量增长。随着科研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三跨”科研项目会应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化设备,科研人员习惯于在自己的工作现场和研究过程中电子化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处理,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交流性材料、实验性数据和各种结果性数据。另一方面,这些电子档案具有异构性的特征。由于“三跨”科研项目需要国内国际不同领域的机构和人员协同工作,会涉及多个单位多种应用平台多个数据库资源,不同的科研人员又会在自己的电子设备中保存不同的数据内容,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多种结构、多种载体的电子档案。

(三)档案收集过程的复杂性

“三跨”科研项目研究周期长,一般为3至5年,从立项到结项验收每个环节都需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取得最终成果往往要耗费很长时间,这就使得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在项目进行中一般采用阶段管理的方式,在每一重要阶段主管单位对执行情况(包括阶段科技目标的实现、阶段性成果的形成、创新队伍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同时每个项目会分不同课题,每个课题也会根据需要进行阶段性检查。在项目整体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员离职、调职等非正常情况,在每一阶段或特殊情况下档案人员都要及时跟进,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有效。

(四)档案资源的共享性

“三跨”科研项目的立项会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审批程序,每个课题的设置也必须紧密围绕总体目标,相互有机联系,能针对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多学科、多方位的交叉研究和协同攻关,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同步进行的类似课题的进展会直接影响到相关课题的时效性和完成程度。这种状况下,项目要尽量实现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需要打通原有档案资源的壁垒,建立互联互通的档案资源共享环境,根据项目中不同课题的科研人员利用需求提供最新的、全面的、即时的科研档案信息内容。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要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但目前的管理却存在诸多问题。

二、“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指导规范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已有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规范,但缺乏直接针对“三跨”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的专项规范,缺少针对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内容。

我国对科研项目和其档案的管理规范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用的科研项目与档案管理法规和规范,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等项目管理规定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通用科研档案管理规定。这些规定基本为科技项目和档案管理的一般性规范,没有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或其他重大科技项目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1]。同时这些管理规范基本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提出的,缺少对新信息环境下科研项目和档案工作的思考。

第二类是专用科研项目与档案管理的规章和规范,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等。这些针对863项目的管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与“三跨”科研项目管理相似,但总体来说仍有缺失,在各单位具体操作层面缺乏细则性的规定,很多工作还要参照老标准执行[2]。

其次,从地方层面看,很多省市机关、高校等项目主管部门制定了项目与档案管理规范,如《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等,这些规范相比国家规范进一步细化,更具有执行性,如《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方的职责[3]、《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则提出要加强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但另一方面仍缺少对专项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无法直接指导“三跨”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缺少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规范或制度中对档案工作内容的缺失,造成项目各主体对档案工作认识的偏颇,没有建立起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的管理体系。

首先,从下达“三跨”科研项目的主管机构看,没有定制项目的档案管理指导规范,缺少对档案工作的总体把控与协调,档案工作无法纳入立项、阶段检查、总验收等关键环节,从而造成档案资源的失控与失存。

其次,从主要承担项目的依托单位看,依旧无法对项目的整体档案工作进行统一规划。虽然项目负责人会指派相关档案人员或课题秘书完成归档工作,但目前依托单位只对单位内部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对项目的二级课题承担单位没有进行相关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因依托单位并不能保存全部项目档案材料,并且因为各课题分头管理导致复印件多、原件少,纸质材料多、其他载体材料少等现象,从而影响和制约了“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

最后,从项目的课题参加单位看,由于缺少项目主管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基本采用原有的一般性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模式,不能根据“三跨”科研项目的特殊性要求制定归档范围、归档计划,档案工作无法纳入“三跨”科研课题管理工作中。同时科研人员缺乏档案意识,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和科研成果的发表与获奖,轻视档案资料积累工作,甚至不愿意上交自己手中的材料;档案人员缺乏档案开放意识,重视材料的收集整理、轻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两者工作方式的冲突造成单位内部科研档案工作推进的困难。

综上,由于“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仍主要依据一般性的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和模式,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对各责任方缺乏配套和有效的制约手段,造成“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管理失控,不能做到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管理。

(三)缺少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手段

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即项目组内共享、单位内共享和社会共享。

首先,项目的各组成部分(课题、机构、人员)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其研究过程数据、成果信息、管理性材料是大家所关注的内容,但目前这些档案资源归属在不同的科研单位和主管机构中,而这些机构相对独立,项目档案资源缺少共享的机制,且暂时无法提供资源共享的技术手段。

其次,“三跨”科研项目集中了各单位相关领域的优势力量,形成的是有显示度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在项目完成后,除和涉及知识产权保护之外的已归档信息资源有必要在单位内部共享。而目前的项目档案资源只停留在各自为“用”的状态,无法形成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最后,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已经提出“各类国家科技计划必须建立相互兼容的数据库,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但目前在缺少共享机制和平台的条件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利用只能成为美好愿景。

三、“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对项目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

首先,要将档案管理纳入项目管理的范畴,从顶层对档案管理做出总体设计。

在项目管理规范中明确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入档案管理的总体内容和要求,保证立项、结项、鉴定等关键环节档案工作到位。如将“三跨”科研项目档案验收作为项目验收中的重要环节,在项目结题、鉴定、报奖时提出“需由档案部门出具立卷归档文件材料完整准确的证明”的要求等。

其次,要制定“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规范,明确归档范围。

只有由项目主管机构或由其指派相关档案部门根据“三跨”科研项目的特点制定并颁发档案管理规范,才能根本上保证项目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一要制定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内容的归档范围表,项目档案分类中除科研档案外还会有基建、设备、电子档案等不同门类,如果按目前实行的按门类管理档案的模式,会破坏“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的系统与完整性,为日后的利用带来不便,所以可考虑建立以“三跨”科研项目为主体、综合各门类档案和项目各阶段内容的系统的档案资源结构模型和归档范围表。第二要根据科研信息化的特点规范电子文件的归档内容与形式,保证归档文件的长期可读、可用,因为“三跨”科研项目中会形成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电子文件,同时会有海量电子数据产生,需要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机构制定针对电子科研数据的归档保存策略。

最后,要明确项目各主体的职权范围,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分级管理。

为解决保存与利用的矛盾,从既有利于档案的规范管理又方便各课题组科研人员利用的角度出发,探索以主管机构为中心,以项目为纽带的档案工作分级管理模式。可实行主管机构抓依托单位,依托单位抓项目组,项目组抓课题组,课题组抓科研人员,一级抓一级,管理网络化。档案部门必须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建立联合监督检查制度[4]。主管机构档案部门负责各项目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将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项目组;每个项目组确定一名兼职档案人员负责其项目研究过程中与项目有关的档案工作,对各课题档案工作进行跟踪指导;每个课题组确定一名兼职档案人员,对科研人员的归档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同时项目组要为项目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服务、经费和保障条件,争取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项目管理与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二)建立基于项目业务流的全过程管理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需要基于项目业务流和业务主体,将档案管理工作全过程嵌入到项目管理流程,实行全面的、系统的、过程的管理。

“三跨”科研项目主要有三方业务主体负责六个业务环节的工作,业务主体指:主管机构、依托单位、参加单位,业务环节主要包括分析论证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成果鉴定验收阶段、推广应用阶段、成果奖励申报阶段、申请专利和成果转让阶段。基于此形成向“三跨”科研项目业务流的档案管理流程,见图1。

(三)逐步构建“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平台

构建资源库是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一方面可以实现横向共享,为项目组间的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能全面、系统的积累“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为资源的纵向积累和利用提供基础。

首先,要建设基于“三跨”科研项目应用平台的归档保存系统。目前很多项目的实施都依托于一定的应用平台,这些不同的平台中会产生大量的科研电子数据信息,它们是记录科研过程的重要信息资源,必须归档保存。所以要在项目开始阶段即提出电子科研档案永久保存的功能需求,甚至在各平台设计之初就将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嵌入到平台内,保证归档电子文件信息的原始性和全面性;

同时要考虑不同平台异构信息的采集,保证其能够完整、有效的归入档案管理系统。

其次,是建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中央数据库。这一数据库需要在主管机构的支持下,在档案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以项目为单元有不同的业务主体全过程的记录、积累科研过程数据。同时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可在此基础上构建成果数据库,揭示相关的科研项目管理情况、研究过程、成果水平等信息,使“三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档案信息得到推广。

最后,要在主管机构的支持下建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科研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首先实现档案资源网络共享,各项目组兼职档案人员或单位档案人员及时进行动态更新;同时考虑构建科研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提供科研档案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已归档资源的作用,打破各机构间档案实体共享的限制,使“三跨”科研项目成果的利用更加广泛和深入[5]。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涉及范围广、人员多,需要从主管机构到基层科研单位的多方支持,原有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档案人员需要根据科研工作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创新性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以全面、系统地保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科研一线服务社会。

注释:

[1]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1-1-20;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3-20

[2]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2001- 8;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2003-3-25

[3]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2008-7-1

[4]关宏玉,刘洋,安小米.我国科研文件档案管理模式特点问题与建议:典型案例研究[J].山西档案,2011(7).

第4篇

一、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包括流程设计和业务流程模块,工作人员需要对不同板块进行相应的设计工作,确保管理系统的完善。(一)管理流程设计管理流程设计包括两个阶段内容,即流程规则设计和系统内部结构构造。流程规则的设计需要工作人员结合管理工作的要求来进行,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对系统的目标进行确定,根据管理工作要求的不同确定各子系统的功能目标,并且确定使用的优先级别。其次,工作人员需要对该系统的应用环境进行确定,根据应用环境开展相应的工作,积极应用新技术。最后,系统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也是需要工作人员来确定的内容。系统内部结构构建需要工作人员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工作人员需要对系统的活动要素进行一定的规定。设定其为包括文件收集、档案鉴定、档案整理、案卷编目四方面内容的活动集。该活动集的确定是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第二,工作人员需要对确定的活动集进行流程安排,确定档案管理工作的先后次序,按照先收集、鉴定,后整理、编目的顺序进行档案文件管理。第三,工作人员需要对管理工作的实现方式要素进行一定的安排。在进行文件收集阶段,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一定的工作方法选择,如进行收集目的分析、收集要求解读、收集方法选择等,判断电子文件档案的内容属性、技术属性等多方面内容。电子文件档案的鉴定工作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的扫毒检测和可读性检测等,确保文件的效用;另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利用一定的鉴定工具和统计工具来进行档案检定。另两项电子文件档案的整理与编目工作也是一样,工作人员需要结合一定的工作目标来开展工作,确保该项工作内容的科学与准确。(二)业务流程设计电子文件档案在进行收集、整理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利用价值的挖掘,通过建立使用业务来发挥档案的作用。这项业务流程图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是对电子文件档案进行收集。其二是鉴定电子文件档案,其三是整理电子文件档案。三项业务需要工作人员充分结合,并且落实相关工作。首先,电子文件档案的收集阶段。管理系统通过利用相应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电子文件归档,结合电子文件的内容进行属性的记录与统计,通过一定的技术鉴别该电子文件档案的存储技术属性,在这一系列工作后,工作人员自行决定是否阅览该文件档案,最后进行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区分、归档。其次,在开展电子文件的鉴定活动中,工作人员需要对电子文件档案进行价值的评判,确定其是否需要进行销毁或保管。这项工作的开展要求工作人员对电子文件档案进行整理,罗列出需要处理的电子文件档案,对这部分文件进行抽样调查,判断该电子文件档案的价值属性,对于有保管价值的文件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立案,而没有价值的电子文件档案可以适时地进行销毁,节约存储空间。最后,在电子文件档案的整理部分,工作人员需要对具有保管价值的电子文件档案进行管理,按照文件的属性、保管时长等进行电子文件档案分组,方便后期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

二、结束语

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流程以及业务流程等都要求工作人员能够结合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将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完善,确保电子文件档案能够得到妥善的管理与安排。推进该管理系统的使用对我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工作人员要能够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该管理系统融合,推动档案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

作者:王娜单位:满洲里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第5篇

即便就世界范围来看,档案馆事业都称得上是一项既有极其纵深的历史、又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充满旺盛生命力的事业。对于档案馆的性质和功能把握,人们似乎已成竹在胸,而有时又有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却无时不在地影响和制约着档案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笔者在深入档案馆进行实际调研,以及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档案馆的著作、论文等的基础上,就档案馆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技能中的重点问题作了较系统、全面富有创新的探讨。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一、档案馆的属性和功能

档案馆的属性和功能是档案馆学乃至整个档案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虽然较为抽象和枯燥,但对其的认识与把握,又和对档案馆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利用等一系列具体、生动的问题的认识与把握息息相关。探究档案馆的属性和功能,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一)档案馆的属性

属性为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本题分别就档案馆的一般属性、本质属性及多重性进行了分析。

笔者认为,社会性、服务性、文化性、政治性、行政性、知识性、教育性和学术性是档案馆的一般属性。一般属性虽然不能使档案馆和其他社会机构完全区别开来,但对它的研究是认知档案馆本质属性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档案馆工作走出单一天地,开阔视野,广收并蓄,吸纳、借鉴社会上有相同禀性机构的科学理论和成功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收集、管理和利用对本地区或国家具有长期和永久价值的档案,为当今和未来的社会各项事业提供服务,是档案馆的本质属性。研究和正确把握档案馆的本质属性,有助于我们在档案馆工作中增强主动性和科学性,抓住主要矛盾,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更好地履行职责。

由于档案馆是个复杂多样的事物,它也存在属性上的多重性。多重性体现在:收藏性和利用性统一、行政性和学术性并重、政治性和文化性共存、开放性和封闭性结合、现实性和潜在性同在。分析、把握档案馆属性上的多重性,有利于提高我们辩证、全面地看待档案馆工作。

(二)档案馆的功能

功能,即功效、能力,是事物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产生的有利的作用。本题将档案馆的功能分为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并分别作了阐述。

收集、管理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馆的自然功能。它是由档案馆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其并跟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正确把握档案馆的自然功能,有助于我们在档案馆工作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是相互连结、不可分离的。自然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功能是自然功能的延伸和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外在实现形式。笔者认为现代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功能、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功能、资治襄政功能、繁荣科研功能、发展经济功能、推进民主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和休闲消遣功能。正确认识档案馆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我们科学把握档案馆的性质和工作原则,也有助于避免档案馆功能开发上的单打一,从而完整、全面地发挥出档案馆的作用。

二、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批判和借鉴

即便是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算起,我国的档案和档案工作也早已存在和发展了三千多年,而其中的两千多年又伴随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生与死。因此,研究当今中国的档案工作,是不能不探究我国封建档案工作的特征的。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

研究我国封建档案工作,当然要联系我国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历史特点。本题首先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点。

(二)我国封建社会的几种主要档案

在封建社会里,以帝王为首的统治者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为使其上下沟通,运转自如,必然在官僚机构内部设置一些辅工作,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便应运而生。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档案也从内容和成分上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形成了几种与专制制度密切相关的记注档案、谱牒档案、户籍档案、律法档案、甲历档案等。

(三)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

中国古代的档案工作可谓光彩照人,但由于封建档案工作是植根于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和专制政治之中,统治者的长期钳制和社会制度的严重影响,使得我国封建档案工作呈现出了御用性、封锁性。僵化性、垄断性等特点。

(四)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历史贡献

中国封建档案工作对于铸造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它本身又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很有长期特色的组成部分。本题提出中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历史贡献主要有六方面:第一,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档案工作由中枢机构直接统辖;第二,把档案的搜求积累当作长治久安的大事;第三,中央档案库是皇家的重要建设;第四,以严酷的律法保护档案和档案工作;第五,档案管理讲究章法;第六,档案利用备受重视。

三、档案馆文化论

文化的讨论从来就是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本题从分析文化概念入手,探讨了档案馆文化的定义及其分层把握问题。

(一)文化的定义及其系统结构

虽然文化没有固定的概念,但人们对文化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就是承认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当然,也有学者依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习惯,将文化确定为大、中、小三层含义。“大文化”涵盖人类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概念的哲学涵义;“中文化”多指精神层面,类似前面的狭义文化;“小文化”则是特指某些专业领域和部门,比如国家文化部管辖的团体,这是一个行政操作性层面的概念。

文化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按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其系统结构可以描述为五万面:第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头脑、精神支柱。第二,教育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基础。第三,科学是文化的脊梁,是构成文化知识内容的最坚实的支柱,同时又是文化发展的最强大的内在动力。第四,文艺是文化的血肉,文学艺术使文化有血有肉,具有生动丰满的形态和内容及丰富的情感。第五,新闻出版、信息咨询事业和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事业是文化这个有机整体的神经网络和大动脉。

(二)档案馆文化的定义

所谓档案馆文化,笔者认为实质上指的并不是档案馆馆藏和档案馆设施等物质实体,也主要不是指档案馆学理论方面的精神产品,而主要是指包含在档案馆馆藏以及馆藏衍生品中的精神因素。档案馆文化消费属于发展文化消费。档案馆文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档案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第二,档案馆文化服务经济建设大有可为;第三,档案馆文化可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三)档案馆“文化性”的分层次把握

笔者认为,借助“文化”对档案和档案馆所做的定义有些哲学的涵义,其重在说明档案属“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之外的“精神财富”。文化性所阐释的主要内容在于:档案馆馆藏是汇积起的国家“记忆”,是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财

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档案馆来说,这种定义虽然能够从大的背景下揭示事物的本质,却又是不能完全替代行政操作性层面的概念的。对于行政操作性层面的档案馆,“文化性”之外,至少是不能不提“行政性”和“政治性”的。否则,不能从容应对档案馆内外部的诸多矛盾冲突。

四、档案馆矛盾论

作为社会档案事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档案馆不仅有纵深的历史,而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同时又必须承受来自各方面的正反作用,系统与环境、整体与部分、内部与外部、现实与未来……正是因为各种因素和矛盾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档案馆的存在与运动。

(一)档案馆的结构系统和构成要素

档案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社会档案事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大系统,统领若干子系统,包括决策、控制、指挥、教育、管理子系统,基础业务子系统,利用服务子系统,宣传外联子系统,技术服务子系统,后勤保障子系统。

共同构造档案馆这个大系统的各档案馆子系统又是由各要素构成的。笔者认为档案、档案馆管理者、档案馆利用者、档案馆建筑和设备、档案学理论与方法、档案馆经费和时间是档案馆构成的基本要素。

(二)档案馆的诸多矛盾和矛盾的诸多方面

档案馆是诸多运动着的矛盾的统一体。这些矛盾体现在十六个方面,即档案分散形成和集中保管之间的矛盾,档案个人、单位收藏和国家档案馆收藏之间的矛盾,保持档案历史原貌和档案系统化整理之间的矛盾,传统档案载体材料和新型档案载体材料之间的矛盾,档案数量的急剧增长和档案必须精炼之间的矛盾,档案收藏和档案利用之间的矛盾,传统档案利用方式和开拓档案利用新方式之间的矛盾,学术性利用和行政性利用之间的矛盾,档案馆内部档案史料编研和社会利用档案之间的矛盾,开放档案和档案保密之间的矛盾,扩大档案利用和档案利用收费之间的矛盾,档案资源社会共享和档案资源部门占有之间的矛盾,档案资源社会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矛盾,档案馆发展需求和社会档案意识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部门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档案馆发展需求和国家财力相对困难之间的矛盾。

上述矛盾并不是均衡地存在于档案馆活动之中的。在诸多矛盾中档案收藏和档案利用之间的矛盾是档案馆的主要矛盾。

五、档案收集工作中的换位思考和“情感”投入

藏品的珍贵、丰富与否,是决定国家档案馆“身价”和服务能力的要件,而藏品质量、数量又是受档案收集工作制约的。本题对档案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种种

社会主义国家的档案收集工作也有缺陷,西方国家的档案收集工作并不是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当前,我国国家档案馆收集工作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专门或部门档案馆纷纷建立,国家档案馆不再“一统天下”;第二,有的移交单位“离心离德”,一个全宗的档案被人为地割裂分散;第三,国家档案馆对散存在个人手中档案的征集和对参与文物拍卖市场竞拍档案的控制软弱无力,缺乏有效制约机制。

本题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统筹规划、顾全大局、信息共享和加强法制等若干方面提出了对策。

(二)换位思考和“情感”投入

在国家档案馆档案收集、征集过程中,文件产生单位对立情绪的成因也有合理的成分。理解才能化解。首先,社会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已大大有别于同世纪的50年代、60年代。其次,档案自身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为融洽档案交、接双方关系,笔者提出五点设想:第一,广泛使用“收藏”一词,对档案移交、捐赠者大加褒扬;第二,政府财政要为国家档案馆安排一笔档案征集资金,使其有能力获得企图拥有的对国家或地区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档案;第三,档案利用收费切忌匆忙“出手”或急于“深化发展”;第四,档案馆在开发利用档案中,要充分体现对档案形成者和原保管者的尊重与知识权益的保护,制止档案的无序流动和开发;第五,顺应市场经济的形势,建立投入与贡献的利益平衡机制。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收集工作正处于一个艰难的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此领域的优越性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建国以来形成的一些制度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又有所松弛,当然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善和加强国家档案馆的档案收集工作,有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和严格执法问题,更有档案馆自身行为的规范和改进问题,法、理、情三者均不可偏废,档案馆尤其要重视“情感”投入。

六、“藏”与“毁”是档案馆必须高度关注的棘手难题

馆藏的丰富与精炼,或干脆直截了当地说收藏与销毁,是档案馆诸矛盾中的重要一对。现代文件、档案洪水般的增长速度以及来自经济发展或政府的压力(档案馆人、财、物需求在不断扩大,而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和档案馆必须具备应付突然事变能力、必须具备快速检索取放档案能力的压力(档案馆抗拒天灾人祸和查取档案的灵敏度是与档案藏量成反比例关系的),都使得藏与毁的矛盾在档案馆诸矛盾中愈发尖锐和突出起来。笔者从四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现代档案正以“近似于工业化的速度激增”

无论看国内的情况,还是看国外的情况,现代档案数量在急剧增加,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繁富,计算机对文件的快速输出和复制技术的使用等,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二)“档案员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处置专家”

由于档案馆馆藏必须精练和现代档案急剧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外国档案专家从多方面鼓呼。他们认为:现代文件的鉴定是档案学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档案工作人员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档案处置专家。

(三)档案馆馆藏过快增长和档案鉴定工作停滞与半停滞的诱因分析

本题从八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档案鉴定工作停滞与半停滞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包括:第一,我国档案馆的现有档案藏量与文明古国的地位不相称;第二,为战备而鉴定和“”中的错销使人心存余悸;第三,对“丰富馆藏”的片面理解和收集、征集档案过多、过滥;第四,在收集工作方面,收集环节与整体工作缺乏协调,档案馆与档案室之间缺乏协调;第五,档案馆档案利用工作中的急功近利;第六,有的档案形成部门在向档案馆甩包袱;第七,现有政策的负面影响和一大批新档案馆建成;第八,鉴定工作的难度较大。

(四)关于加强档案馆鉴定工作对策的思考

受国内外档案鉴定理论的启发,也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五方面对策,即第一,增强档案鉴定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馆藏数量与质量问题上树立科学辩证的观念;第二,加强理论研究,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第三,加强收集、征集工作与档案馆整体工作的协调,在档案进馆时间上不可操之过急;第四,成立机构,或安排人员专司其职;第五,为达到馆藏优化精炼的目的,各环节“齐抓共管”。

七、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开放档案工作

因为档案馆利用状况是档案馆内外矛盾纵横交织的结果,甚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方面的折射。本题主要探讨了“如何看待世界性的档案开放?档案开放是否可以无所休止?档案馆以何种姿态对待开放档案

工作?”等问题。

(一)由来已久的世界性趋势

本题在追溯1789至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档案馆开放档案的起源、发展后,分析了开放档案的实质。其实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向封建特权的宣战。第二,档案利用由单一的官府行政利用扩展到历史研究等科学利用。第三,开放档案原则是公民民利的体现。

(二)任何档案馆的档案都分开放与保密两部分

通过对开放档案理论和实践的考察,笔者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绝对开放的档案馆是不存在的,任何国家档案馆档案的开放都是部分的、有严格限制的。该开放的档案一定要开放,该保守的机密一定要保守。开放档案是为了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对有些档案实施一定的利用限制同样是为了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这是一个成熟的档案馆的开放与保密观。

(三)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开放档案工作

笔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开放档案工作问题,即第一,增强开放档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二,档案馆要大力宣传开放档案的目录;第三,以“平和”的面孔对待利用者;第四,以“开放”的“时间表”迎接利用者;第五,以强烈的遵法守法意识对待利用者。

八、展览“是档案馆活动的一个很有生气的方面”

笔者认为,在我国,档案馆以举办档案展览为基础,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基本国情为主题,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并举,面向国民,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是档案馆整体工作中的重要方面,档案馆应该将其看成与档案收集、整理、鉴定和保管等同等重要的基本职责之一,应该将其建设成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与咨询阅览、史料编研鼎足而立的工作。

(一)外国档案展览的理论和实践

外国一些国家的档案馆在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起步早,规模大,且被社会广泛认可、接受;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关注热情高;理论系统、深入。

(二)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工作

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档案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是由档案的特点和档案馆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开展社会教育工作,会整体带动档案馆工作。

(三)档案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式、方法

突出本馆特色,抓基本展览;配合形势需要,抓专题展览;抓住青少年的兴趣特点,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多方合作,发挥群体优势;将展览搬出档案馆,巡回展出;利用大众媒介,扩大教育活动覆盖面。

(四)开展档案馆社会教育工作的软硬环境

建立机构,培训人员,增加投入,改善环境;改变档案馆传统的作息时间;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

九、经费·工作人员·档案意识

笔者认为,经费、工作人员及社会的档案意识是档案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题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经费

首先从建筑和设备、日常业务经费两方面分析社会对档案馆投资不足的状况和原因。其次阐明政府是档案馆投资的主体。因为档案馆的责任是为社会保存记忆,社会的责任是为档案馆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再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无偿服务是档案馆主要的和基本的服务方式。最后顺应改革潮流,主张探索“一馆两制”之路,发展档案馆产业。

(二)工作人员

档案馆员是档案馆事业的灵魂,由于事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档案馆要多培养专家型人才,并具体阐述了培养专家型人才的途径。档案馆为留住人才、深化工作,要多营造研究氛围,并具体分析了其方法。

(三)档案意识

为谋求档案事业的更大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档案意识的培养与提高。社会档案意识的培养要注意从加强档案宣传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作用两方面着力。抓机遇——趁势而上,说档案——因事而发,抓重点——主攻媒体,是档案和档案馆作用宣传的具体方法。仅有档案和档案馆作用的宣传是不够的,档案馆档案具体内容和利用方法的宣传需引起高度重视。

十、走向新世纪——影响档案馆未来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一)资源共享与档案馆

资源共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文献情报界学习外国先进观念和经验所致力追求的目标。信息共享思想下的档案馆收集工作要有整体观念,反对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和盲目追求小而全、大而全,最终依靠规划协调、分工合作,建立起合理、有序、科学、经济的馆藏体系;档案馆利用工作要有协作精神,联合起来,资源共享,最大化地发挥出档案的作用。

(二)高新技术与档案馆

借助“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计算机联网,对档案馆有重要意义,为此,要更加尊重档案科学理论,更加重视标准化和规范化,更加重视馆藏优化和特色,更加重视馆藏机密保守工作。

新型信息载体材料和电子文件对档案馆的冲击是: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纸质介质和磁性介质两种载体、纸质文件和机读文件两种文件将要并存,档案馆的存贮空间将更加狭小;对新型信息载体材料和电子文件法律上的承认将不可阻挡。

(三)知识经济与档案馆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为认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提供了新的支点,档案从业人员的素质愈显重要,需加快档案工作现代化和改革的步伐。

第6篇

一、全行档案工作基本情况:

银行紧紧围绕上级行档案工作的安排部署,长期以来。市分行的高度重视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总行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坚持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不断加大我行的档案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科学保管各类档案,做到档案管理与业务发展有效结合,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档案资源的使用价值。今年,结合我行档案工作现状,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对我行档案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一年一进步,三年一大步”力争年我行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达到一级标准”工作目标。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档案工作组织建设。

一是明确部门,落实责任。由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行档案日常工作管理及年度目标考核工作,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行领导汇报。二是配备精干高效,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专职档案人员,确保了档案工作的正常,持续开展。三是梳理档案管理制度,制定档案工作发展规划。近几年档案管理的办法制度随着业务的发展都在不断修改完善,为保证档案工作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我们及时对相关的管理制度、办法、操作流程进行了梳理,确保档案管理与业务发展的有效结合。上半年,按照上级行的总体安排部署,并结合我行实际,我们制定了档案管理三年目标规划,确立了“一年一进步,三年一大步,力争年我行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达到一级标准”的工作目标。四是检查监督日常化。我们按期对全行的档案工作及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五是努力加强档案宣传工作。我们通过各行处,部室组织员工了解,学习,熟悉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提高了员工的档案法制意识,在全行上下形成良好的档案工作环境。

(二)强化档案标准化管理,努力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一是初步建立了综合档案管理体系。按照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我们对全辖业务档案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全行的法人客户信贷档案,个人客户信贷档案,文书、财务会计、科技、特殊载体档案等都基本上实现了集中管理;二是规范操作流程,强化管理制度。我们在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借阅使用、鉴定销毁方面,都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收集充分、档案交接手续齐全、档案整理规范、档案内容完整、档案管理期限划分准确,做到交接有手续、借阅有审批、归还有记录、鉴定销毁有依据。三是重视全卷宗的建设。我们正在逐步建立内容充实,规范的全宗卷。四是做好档案统计工作,确保档案统计报表上报的及时和准确完整。

(三)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档案安全工作

我们自始自终把档案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一是重视对档案实体的安全管理检查。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档案实体进行安全检查,检查档案实体是否存在水浸、霉变、粘连、字迹退色看不清、虫蛀、鼠咬等现象,并做好检查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保证了档案实体的安全。二是重视档案库房设施的硬件建设。今年根据档案工作需要,增配了一台微机,并准备按档案管理标准建设档案库房以及带监控录像设备的借阅室,但由于地震原因,这些工作未能按计划进行。三是重视日常安全检查。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库房防护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了所配备设施的正常运行;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房环境,定期测记温湿度变化,定期投放防虫药物,定期检查照明情况,定期检查防火防盗,确保了库房温湿度适宜,库房清洁卫生,档案无虫霉滋生现象。

(四)加强对档案管理系统的运用,努力提高我行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是重视档案系统录入工作。按照上级行的工作安排部署,我们按时完成了对文书档案的录入工作,法人信贷档案、个人信贷档案的录入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二是重视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我们积极做好各种档案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三是重视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除了档案工作人员做到熟练掌握和应用档案系统的各项功能,能充分利用系统完成监测分析、督促归档、保管利用等各项工作外。还按规定及时向全行开放了各系统的客户端,准确、合规地建立用户,设置权限,以满足远程网上调阅的需要。

第7篇

关键词:法制政府建设;“三定”方案;档案;行政权力;权力清单

吴雁平在《档案管理》2015年第6期发表的《论建立和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认为:“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行政权力亦由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三定’方案等规范性文件规定。”[1]同时,在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建设过程中,各级人民政府关于同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三定”方案,作为档案行政权力的依据,频频出现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颁布的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制定与实施依据当中。

但从法制政府建设的角度,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笔者认为依据不属于法律法规范畴,由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同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三定”方案,来制定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并不妥当,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里提出来与吴雁平商讨。

1 “三定”方案与权力清单概述

1.1 “三定”方案

所谓“三定”方案,亦称“三定”规定,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机构编制委员会为规范同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职能配置(单位有些什么权力和职责)、机构设置(单位的性质,如行政、事业等)和人员编制(单位各种编制的人数,内设机构数,领导职数等),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简称“三定”,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三定”历来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由同级人民政府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政府机构的设立必须确定是干什么事情的,有哪些内设机构,内设机构的职责是什么,部门有多少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等。

1.2 权力清单

所谓权力清单制度,一般是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把所掌握的各项公共权力进行全面统计,对每项权能进行细化后制成“清单”,并详细说明每项行政权的职能定位、管理权限、操作流程等。而权力清单则是指各级政府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授权,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以清单方式列举汇总出来的关于职能、权限、权力数量、种类、运行程序、适用条件、行使边界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本或文件。

2 “三定”方案与制定权力清单关系认识的演进

2.1 依据

在推行权力清单之初,无论是理论界的学术讨论与研究,还是实务界的工作实践与应用,“三定”方案均与法律法规一道作为制定权力清单的依据。

在学术界,有学者认为:“行使政府职能所具有的责任,通常来自法律的原则规定、‘三定'规定中的规定;行政职权是从职责中梳理出来的,在法律条文中一般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要先明确职责是什么,再从职责中梳理出权力。”[2]也有学者认为:“三定”规定就是“党政群机关每一个工作部门的权力清单与权力运行图”。[3]

在实务界,不仅认为“三定”方案是梳理权力清单的依据,比如,上海市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的公布中,就认为“权力清单制度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按照法定职责和‘三定'方案,梳理和界定政府权力边界,并按照行权基本要素,将梳理出来的权力事项进行规范化,以列表清单形式公之于众,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自觉促进依法行政的实践活动”,[4]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执行与操作的,比如,2006年最早实施权力清单制度的河北省要求:“全省各级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及‘三定'方案,对所行使的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清理审核。”[5]部门权力清单“原则上以法律法规规章、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机构编制‘三定'规定为依据,没有合法依据的,不纳入编制范围,原则上予以取消”。[6]

至今多数省、市仍然将“三定”方案作为制定权力清单的依据。如《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清理行政权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中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规章、‘三定'规定及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对本部门实施的行政权力全面摸清底数,做到不漏项、不留死角,并分门别类进行梳理,逐项列出名称、实施依据、行使主体等,形成权力清单。”[7]《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部门职权清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各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三定'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对本部门现有职责和权力事项进行认真梳理。”[8]《济南市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实施方案》中要求:“按照谁行使、谁清理的原则,市、县(市)区各部门(单位)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规范性文件,部门‘三定'规定等,对现有行政权力事项(截至2014年8月31日)进行全面梳理。”[9]哈尔滨市权力清单中的行政权力事项,就是“严格以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和部门‘三定'规定确定的行政机关的职责为依据”。[10]同时,一些省、市更是直接由编制管理部门来承办这项工作。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编办,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11]济南市政府成立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编办”,[12]并要求“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统筹负责该项工作”。[13]

在档案界也是如此。最典型的要数广东省档案局。其公布的86项行政权力事项中,有46项的实施依据就包括《印发广东省档案局(馆)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粤机编〔2011〕7号),占到了全部档案行政权力事项的一半以上(53.49%)。

2.2 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推进,一些地区或单位将“三定”方案和行政权力清单并列或融合起来使用。“按照‘三定'方案和部门行政权力清单规定的相关职能、依据、权限和流程等履行职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14]同时,逐一厘清与行政职权相对应的责任事项,明确责任主体,健全问责机制,“在权力清单基础上结合职能职责‘三定'方案,提出本单位责任清单”,[15]并向社会公布。也有人提出,应当“把权力清单运用与机构改革部门‘三定'规定的修订工作相结合,使权力清单这一核心要素成为编制资源有增有减的法定依据,就是说权力清单的增减决定部门编制数额的增减”。[16]这方面,一些城市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南京市探索将权力清单的成果作为政府转变职能、“三定”规定的核心内容,“明确规定权力清单、职责清单作为部门‘三定'的组成部分向社会公布”。[17]再比如,六安市将清单建设成果与“三定”有机结合,分类列出外部权力、内部权力、公共服务事项、事中事后监管事项清单,依据分类定性、清单定量,破解编制管理有定性无定量,编制配备有数量无标准的难题。[18]

2.3 质疑

对于这种将“三定”方案作为制定权力清单的做法,亦有一些研究者提出质疑,指出:“现在的权力清单,是行政部门自己做的,把各种法律规章规定的部门职权罗列在一起,其中有一些并无法律依据,而是根据‘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来的。”[19]由于“三定”方案既不是法律也不是行政法规,[20]从权由法定的原则看,依照“三定”方案设定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并不妥当。

2.4 清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以保证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依法定职责、法定职权、法定程序行政。“今后就不能够再根据‘三定'方案来规定政府权力清单了,也不能由行政机关自己来制定”,[21]而是“要求通过严格意义上的立法,而不由行政机关自己来制定所谓的‘三定'方案、‘三定'办法以及自己来制定‘权力清单'‘权力运作流程'等规则来行政”。 [22]

3 依据“三定”方案制定权力清单的缘由

职权法定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之一,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具体到某一级政府或某一级政府所属部门,抑或政府所属部门的某一内部机构的具体行政权力,应该由什么法来授予呢?回答是:应该由行政组织法来授予。

行政组织法主要涉及行政组织的权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及相互关系、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编制管理制度、公务员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的主体形式等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设定权力、分配权力和调整权力。

我国目前已有的行政组织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既然行政权力应当由行政组织法授予,而且我国也有行政组织法,为什么还要在制定权力清单时,将不属于法律法规范畴的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三定”方案作为依据?原因是我国的行政组织法不够完备。这也是依据“三定”方案制定权力清单的缘由。

3.1 行政组织立法不够系统、完备

在中央行政组织立法方面,除了《国务院组织法》外,缺乏对国务院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派出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的特设机构等的法律规定,在相关法律中缺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组织和职权的规范,使有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组织的设定和职权的划分与行使缺乏严格的依据。在地方行政机关组织立法方面,除了《地方组织法》外,缺乏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的法律规定。[23]

3.2 已有的行政机关组织立法不够完善

现有的行政机关组织法未能对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运行原则作出明确的、科学的法律界定。有的立法内容过于简单、粗疏:如《国务院组织法》;有的立法内容过于庞杂:如《地方组织法》;有的立法不尽正式,且缺乏应有的法律效力:如“三定”规定。有的立法缺乏有效的监督条款,不仅没有违法责任,而且没有监督机构;有的立法规定不够科学、规范,比如将“职能”和“权限”笼统规定在一条中,导致职能与权限不明。[24]

3.3 已有的行政机关组织立法不能适应法制政府建设的需要

现行的《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组织法》虽然经过了多次修改,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权的行使缺乏科学的职能配置和严格的程序规定。由于地方政府的层次不同,因此,不同层级地方人民政府之间的情况、特点和问题不同。因此,不同层级地方人民政府之间的管理职能的内容和范围,应允许有较大的差异。而现行的《地方组织法》只是笼统地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使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职权上没有区别。[25]

3.4 已有的行政机关组织法与专门法律间存在不协调

除了上述行政机关组织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之外,现行行政机关组织法与专门法律之间也存在着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比如,《档案法》中规定了从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到县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责,同时也规定了企业、事业机构及乡以下行政机构档案工作者的职责,同时也规定了综合档案馆及专业档案馆的职责,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在行政组织法调整的范围之内,与现行行政机构组织法存在冲突。而地方各级制定“三定”方案时也存在与《档案法》不相协调的地方,将地方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划入非行政的公益一类就是一例。

4 结语

综上,我们应当清楚“三定”方案不是法律法规,最多可以算作规范性文件。从建设法制政府的视角,严格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是不可以作为制定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依据的。现在的做法,只是在目前我国行政组织机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情况下的一种权宜行为。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建设法制政府,需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真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以及“法定职权职责依法为”。因此,针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尚未出台,以及行政组织法律化程度较低的现实状况,推动我国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行政组织法律制度以及行政责任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是当务之急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吴雁平.论建立和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J].档案管理,2015(06):10~12.

[2]任进.推行政府及部门权力清单制度[J].行政管理改革,2014(12):48~53.

[3]郭卫民.政府部门“三定”规定执行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11.

[4]原珂,齐亮.权责清单制度:规范党政关系的制度性工具[J].领导科学,2015(11):15~17.

[5]郑建卫.政府嬗变:管理走到“阳光”下[N].河北日报,2006-12-22005.

[6]石边.我市将向社会公开市级行政权力清单[N]. 唐山劳动日报,2015-06-04001.

[7]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清理行政权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J].山西政报,2015(01):33~37.

[8]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部门职权清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的实施意见[J].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07):23~26.

[9][12][13]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J].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17):23~31.

[10]记者 陈程.5026项行政权力置于阳光下[N]. 哈尔滨日报,2015-03-31001.

[1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行各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意见[J].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5(04):13~16.

[14]山东省工商局 张道前.“六个强化”提升网络监管法治化水平[N].中国工商报,2015-03-10003.

[15]记者 刘娇.行政权力行使和网上平台录入同步运行[N]. 攀枝花日报,2015-08-22002.

[16]杨华涛.浅议权力清单制度[J].机构与行政,2014(07):15~16.

[17]南京权力清单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5(07):24~26.

[18]吴鹏,曹宝於.两单一表三配套 协同推进放管服――安徽构建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责清单体系[J]. 决策,2015(12):104~105.

[19][21]栖灵,姜明安.以职权责任法治化限制政府权力[J].中国领导科学,2014(09):37.

[20]包来福.论煤矿生产行业行政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4(14):130~131+134.

第8篇

银行紧紧围绕上级行档案工作的安排部署,长期以来。市分行的高度重视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总行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坚持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不断加大我行的档案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科学保管各类档案,做到档案管理与业务发展有效结合,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档案资源的使用价值。今年,结合我行档案工作现状,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对我行档案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一年一进步,三年一大步”力争年我行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达到一级标准”工作目标。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档案工作组织建设。

一是明确部门,落实责任。由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行档案日常工作管理及年度目标考核工作,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行领导汇报。二是配备精干高效,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专职档案人员,确保了档案工作的正常,持续开展。三是梳理档案管理制度,制定档案工作发展规划。近几年档案管理的办法制度随着业务的发展都在不断修改完善,为保证档案工作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我们及时对相关的管理制度、办法、操作流程进行了梳理,确保档案管理与业务发展的有效结合。上半年,按照上级行的总体安排部署,并结合我行实际,我们制定了档案管理三年目标规划,确立了“一年一进步,三年一大步,力争年我行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达到一级标准”的工作目标。四是检查监督日常化。我们按期对全行的档案工作及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五是努力加强档案宣传工作。我们通过各行处,部室组织员工了解,学习,熟悉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提高了员工的档案法制意识,在全行上下形成良好的档案工作环境。

(二)强化档案标准化管理,努力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一是初步建立了综合档案管理体系。按照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我们对全辖业务档案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全行的法人客户信贷档案,个人客户信贷档案,文书、财务会计、科技、特殊载体档案等都基本上实现了集中管理;二是规范操作流程,强化管理制度。我们在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借阅使用、鉴定销毁方面,都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收集充分、档案交接手续齐全、档案整理规范、档案内容完整、档案管理期限划分准确,做到交接有手续、借阅有审批、归还有记录、鉴定销毁有依据。三是重视全卷宗的建设。我们正在逐步建立内容充实,规范的全宗卷。四是做好档案统计工作,确保档案统计报表上报的及时和准确完整。

(三)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档案安全工作

我们自始自终把档案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一是重视对档案实体的安全管理检查。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档案实体进行安全检查,检查档案实体是否存在水浸、霉变、粘连、字迹退色看不清、虫蛀、鼠咬等现象,并做好检查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保证了档案实体的安全。二是重视档案库房设施的硬件建设。今年根据档案工作需要,增配了一台微机,并准备按档案管理标准建设档案库房以及带监控录像设备的借阅室,但由于地震原因,这些工作未能按计划进行。三是重视日常安全检查。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库房防护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了所配备设施的正常运行;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房环境,定期测记温湿度变化,定期投放防虫药物,定期检查照明情况,定期检查防火防盗,确保了库房温湿度适宜,库房清洁卫生,档案无虫霉滋生现象。

(四)加强对档案管理系统的运用,努力提高我行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是重视档案系统录入工作。按照上级行的工作安排部署,我们按时完成了对文书档案的录入工作,法人信贷档案、个人信贷档案的录入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二是重视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我们积极做好各种档案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三是重视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除了档案工作人员做到熟练掌握和应用档案系统的各项功能,能充分利用系统完成监测分析、督促归档、保管利用等各项工作外。还按规定及时向全行开放了各系统的客户端,准确、合规地建立用户,设置权限,以满足远程网上调阅的需要。

第9篇

2014年7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提请的《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通过代表履职平台发给省人大代表、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立法基层联系点征求意见,并在浙江人大门户网站、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昌带队赴台州进行立法调研;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还派员赴杭州、仙居、临安、云和等地进行立法调研,听取当地省人大代表、政府及有关部门、立法基层联系点等方面的意见。9月3日,召开座谈会,听取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一位省人大代表全程参与立法工作。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工作委员会对草案作了多次研究、修改,并于9月5日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进行逐条研究。草案的有关修改情况已与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作了沟通。9月9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进行审议,提出了草案修改稿。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的有关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政府职责。草案第四条规定,实行各级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地方提出,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当强化水土保持政府管理责任,落实政府责任追究制度。为此,建议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要求,补充完善以下内容:一是明确规定水土保持工作实行水土流失责任终身追究制。二是增加有关审计监督的规定,明确审计部门应当将水土保持情况纳入资源环境保护审计范围,并将审计结果作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规定未完成水土保持目标任务致使水土保持状况恶化的,上级政府应当追究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此外,根据一些地方的意见,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职责作了相应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四条,第五条第三款,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

二、关于山区、丘陵区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的划定。草案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各级水土保持规划应当明确山区、丘陵区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的具体范围,具体的划定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制定。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由各级水土保持规划来划定山区、丘陵区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的具体范围,容易产生各地在标准的把握尺度上不一致,同一地形地貌划定混乱的问题,建议由省水土保持规划统一划定。省政府办公厅也提出了相同建议。为此,建议将上述规定修改为:“山区、丘陵区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的具体范围,由省水土保持规划划定。”(草案修改稿第八条第二款)

三、关于垦造耕地的水土保持工作。草案第十八条对在垦造耕地工作中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作了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一些地方和部门提出,在利用低丘缓坡垦造耕地等土地整治工作中,一些地方违规开发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为了防止在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条例对此应予进一步规范。为此,建议增加一款规定:“利用低丘缓坡垦造耕地等土地整治项目,应当符合水土保持规划,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的,应当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同时,将草案第十八条作为第二款,修改为:“县(市、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农业、林业、水行政等有关部门,参加垦造耕地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方案论证、施工过程监督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保证垦造耕地符合水土保持技术标准。”(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条)

四、关于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权限。草案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水土保持方案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属地审批为主,占地面积五十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五十万立方米以上的生产建设项目,经确认有严重水土流失隐患的,按照项目审批权限报省或者设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实践中确认生产建设项目是否存在严重水土流失隐患比较困难,不宜作为确定审批权限的依据,同时,草案对设区的市和省的审批权限界定也不够清晰。为此,经与省政府办公厅、省水利厅和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沟通协调,按照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的要求,建议将上述规定修改为:占地面积五十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五十万立方米以上的生产建设项目,应当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涉及国家和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草案修改稿第二十条第二款)

五、关于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备案。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为了规范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行为,保障当事人权益,增强条例的可操作性,条例应当对水土保持方案的报批和备案时点、审批时限等程序内容作出规定。为此,建议增加以下内容:一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要求生产建设单位在报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将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或者备案。二是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之日起十二个工作日内,收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予以批准的决定,在收到水土保持登记表时即予备案,并规定了不予批准的几种情形。三是增加了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或者水土保持方案未经批准,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予批准,生产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的规定。(草案修改稿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三条)

六、其他

1.草案第二十五条对生产建设项目的地表土分层剥离、保存和利用作了规定。有的地方提出,实践中由于地表土剥离与利用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地表土的剥离与利用相脱节,影响了剥离地表土的合理调配和有效利用。为此,建议增加规定:“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农业等有关部门,建立生产建设项目地表土信息平台,为地表土分层剥离、保存和利用提供信息服务。”(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九条第二款)

2.草案第三十一条对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作了原则规定。有的地方提出,该条规定过于笼统,应当对行政机关具体的违法行为予以细化,促进依法行政。为此,建议对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情形,作出具体规定。同时,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意见,对草案第三十二条设置的行政处罚幅度作了修改。(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

此外,还对草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款顺序的调整。

第10篇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宣传工作,城建档案意识增强

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市城乡档案管理规定》的宣传工作。利用咨询服务形式,向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广泛宣传《档案法》和《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通过召开宣传会议、发放档案目录指南资料等方式,营造宣传声势,形成大家共同关心、支持城建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加强档案业务建设

1.抓基础、重审核,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

一是完善旧制度。随着形势的变化,我档案室及时完善、修改了档案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对档案的移交、审核、保管、借用等制度进行适度调整,紧跟发展步伐。

二是建立新制度。为加强工程竣工档案整理,提高档案案卷质量,使工程竣工档案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我档案室结合工作实际和工作在存在的问题对入库档案在立卷、排序等方面提出了“七项要求”;严格了建设单位对工程竣工档案的移交成套性;加强了工程竣工图报送工作。

三是认真落实一书制度。严格执行市城建档案馆关于工程档案管理的规定,在有关施工单位、建筑单位、监理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建设工程档案移交责任书》制度得到很好落实。全年共签订《建设工程档案移交责任书》32份,对建设工程档案进行严格审查,入库档案质量高。

四是严格审核。我档案室严把审核关,对照标准和要求不放松,尽力收齐入馆档案,尽量要求补充遗缺材料,尽可能保证档案的成套性和系统性,为将来的利用做好铺垫。

2.抓内部、重管理,案卷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强职工培训与学习。制订了学习制度,将学习制度化、自觉化,教育职工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学以致用,学会在学习中找差距、求进步,在学习中拓思路、争创新。在工作紧张、经费较紧缺的情况下,安排人员参加了市城建档案馆的有关业务培训。不断丰富职工的各项知识,提升职工的业务能力。

二是完善工作流程。针对以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平时工作实际,我档案室设计出更加便捷的工作流程,可当面洽谈、可电话答复等,方便业主,方便自身,提高工作效能。

三是强化档案室管理。加大库房巡查次数,勤打扫、勤通风、勤投药、勤检查,认真做好八防,保证库房卫生,确保馆藏档案绝对安全。

3.抓业务、重利用,档案效益越来越好

一是抓收集。在局机关档案方面,完成了局机关全年度文书档案、档案的接收整理归档工作;在城建档案方面,加大了对市政、道路等县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档案和局重点股室档案的接收力度。本年度共接收整理档案169卷,丰富了馆藏。

二是抓业务指导。加强档案入库前期准备工作。每项工程办理手续之时,要求施工、建设单位资料员到场并现场提出档案入库规范要求,提供参考样本,免费发放规范要求和相关制度,为保证进馆档案质量提供保证。

三是抓整理。严格按照《城建档案整理规范》,对进馆档案进行分类、整理、编目、入库,同时对库房的案卷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保管,排架整齐。全年共整理档案资料169卷,案卷整理合格率达98%,确保档案不积压。

四是抓利用。我档案室在做好档案接收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档案查阅利用服务。全年共接待档案查阅约50人次,利用档案约60卷次,提供复印资料约35张,为城市建设、工程备案、房产办理、资质年审、司法部门取证、房屋维修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凭证和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抓廉政、重廉洁,确保档案工作者良好形象

一是内抓财务制度建设和落实。严格按照规定收取费用,不擅自提高或减免档案费用,真正做到应收尽收,需减则减、需免则免,防止任何乱收费行为发生。财务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严格一支笔审批,做到了制度严密、程序合法、手续齐全,无违法、违规现象。今年共收取档案管理费37200元整。

二是外拒业务相对人吃请。我档案室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推进年相关制度要求,管好自身的嘴,管好自身的手,从不接受业务相对人的吃请,严守档案入库程序和标准,获得了业主及施工单位的好评。

三是强抓廉政教育明心志。一年来,我档案室按照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认真抓好廉政建设工作。首先,按照市局的部署和安排,提高思想认识,自查自纠,加强内部管理,严格业务工作程序,规范业务人员行为,廉洁从政,树立良好形象。其次,不断强化自律意识,努力工作,勤政、廉政,认真学习十精神,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做好表率作用。再次,以廉政谋工作发展,以工作促廉政建设。在工作中切实把提高人员素质作为一项大事来抓,注重加强干部职工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日常工作管理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存在问题

(一)声像档案工作有待加强,缺少竣工详细图纸和照片保存,难以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城区实景及旧貌。

(二)数字化建设进度有待加快,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档案需求增多,旧的档案管理模式在实际利用过程中已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三)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文件资料中缺少法定审批材料原件,还需一定程度上的协调。

三、今后的打算

(一)加大收集力度,不断丰富馆藏和优化结构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加大重点工程档案、市政基础设施档案、数字(电子)档案收集力度,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认真落实市局有关城建档案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形成和建立我县城乡建设的档案,改善馆藏结构。

(二)突出重点,加快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认真实施《建设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规范》,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工程规划档案、重点工程档案要进行数字化处理,抓紧档案著录工作,建立数据库。对现有管理软件进行更新,以适应现阶段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建立数字档案馆奠定基础。

(三)把住关键,加大城建档案业务指导力度

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工作方面,开展工程竣工图纸电子化报送工作,实行严格执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保管方案。二是进一步强化对建设、施工单位资料员的档案业务指导,帮助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其提高档案意识,从而推动城建档案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四)围绕中心,努力做好城建档案服务工作

重视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根据城建工作需要和现藏档案资料,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要围绕城建中心任务,主动做好声像拍摄服务等。

第11篇

乙方:________________

丙方:________________

丁方:________________

由于甲方办公楼装修需选择装修单位进行设计、施工,乙、丙、丁三方均是专业的装修、设计单位。各方协商,达成如下合同:

一、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乙、丙、丁三方分别完成对甲方基本要求的调查了解,甲方配合乙方的工作。

二、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乙方应完成平面图(布局)、效果图的设计方案,及工程投资概算和经济分析。

三、甲方在收齐三方的前条所述资料后_________日内决定所采纳的方案。该方案可以是一方提出的方案,也可以是两方或三方方案的结合。

四、按甲方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由设计方(或者采纳设计方案比重较大的一方)制作施工图。

五、按设计方的施工图,由乙、丙、丁三家制作工程预算及工作量清单。

六、甲方在收到三方前条所述资料后_________日内确定一家负责装修工程施工。施工合同另行签定。

如设计方未被确定为施工方,设计方同意甲方无偿使用其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同时由施工方给予设计方适当补偿,具体补偿数额由施工方与设计方自行协商。

七、甲方不另支付设计费和施工图制作费;施工方不得将其列入装修成本。

八、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肆份,肆方各执壹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篇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社会稳定,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努力为“三农”服务,是各级档案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围绕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积极开拓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新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奠定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基础

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服务,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1997年,国家档案局和农业部联合召开了首次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会议。各级档案部门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联合涉农部门进行统一部署,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各地坚持依法治档,出台了一批有关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乡镇和村级建档工作全面铺开。有的省将村级建档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的考核内容;有的地方通过“村档乡管”的办法,解决了部分条件欠缺地方的建档困难;有的地方将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引入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加强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基础业务建设,规范了村务管理。

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有的县级档案馆针对农民的需求,接收第二轮土地承包档案进馆,无偿保管,无偿使用。这一举措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并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农村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组的充分肯定,认为档案部门为巩固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动摇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档案部门还加强了土地承包和流转、农业科技推广、村务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城镇建设以及税费改革、劳动力就业、大病统筹等方面档案的管理,积极维护农民利益,保障了农村的社会稳定,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全国乡镇建档率已达到95%以上,有的还建立了乡镇档案馆。已建成的县、乡、村三级农业档案信息网络作用日益显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档案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道路,农业和农村档案资料的来源与服务对象不断拓宽,各地形成了“三农”档案工作齐抓共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

通过一手抓建档、一手抓服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乡、镇、村、民营企业和科技部门为工作主体,以广大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条块结合、行业主抓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管理体系,探索出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一些有效途径。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目前,不少农民致富奔小康尚处于“缺思路,想技术,愁销售,盼服务”的阶段。档案部门针对农民的需求,有的建起农村科技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站和信息点,形成信息网络,将专业村、示范户的名牌产品纳入三级网络管理,解决农民之需;有的积极参与农业科技“110”信息网,提供政务、农技、畜牧、气象和水利等档案信息,为企业和农户专栏消息,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和当地农委联合下发文件,引导镇档案管理站下载农经网有关信息,利用农村集市现场咨询,为农民发放刊有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明白纸”,帮助农民以销定产;有的建立农产品“身份档案”和“生长档案”,打通产地与市场之间的渠道,既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走势,又保障了市民的食品安全。

完善档案管理。档案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来自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和农村档案的管理既有广阔的舞台,又负有重要的使命。例如,在开展退耕还林、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进行扶贫解困等方面,档案工作都具有科学管理、资信凭证、决策参考的重要作用,可为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档案工作能否真正做到为民、便民、利民,关系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长期稳定,关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中基层政权的稳固。

创新服务形式。一些地方档案部门将档案工作融入科技、文化和卫生“三下乡”和“常在乡”,深入农村宣传馆藏档案,指导专业户建立生产档案,实行科学种田;一些地方档案部门通过开辟“现行文件阅览室”,为农民提供“红头文件”,村民借阅后,在自家炕头上就可以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一些地方档案部门建立了“民情档案”,搜集农民的要求和困难,协助主管部门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档案部门通过建立文明户档案和家庭法人档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农民勤劳致富,诚信守法;还有一些地方档案部门把科技档案中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汇编成册,制成挂历送给农民,深受农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