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园区建设案例

智慧园区建设案例

时间:2023-01-14 14:3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园区建设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园区建设案例

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服务平台 园区平台 平台建设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指中等规模的企业和小规模的企业。国家统计局对中小企业定义是指员工人数小于2000人,销售额小于3亿元或总资产小于4亿元的企业。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占GDP总量的 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了 65%的发明专利和 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带动就业、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三个方面。资金方面,融资难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林毅夫研究发现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的信用比较差,且自身积累少,很难为融资作出贡献;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渠道狭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但银行很少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的信贷;中小企业有价证券融资比例小,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自身难以达到上市标准;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技术方面,生产规模和资金限制了企业的生产、研发和创新。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相对落后,能够用于新的技术开发的资金相对较少,并且由于规模较小,开发新的技术成本较高引起的不经济,限制了中小企业提高其生产效率。人才方面,人才缺乏和人才流失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的员工报酬低于大企业的报酬,导致企业员工素质较低;由于监督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严重,难以招聘到综合素质能力高的员工和企业人才的流失是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园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建设思路

2013年,我国329家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GDP达12.9万亿元,占GDP比重的22.7%,园区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园是园区经济的载体,聚集了大量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园区的发展。园区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各种无偿、有偿服务,能满足企业多样的需求,对促进产业和园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建议园区搭建由人力资源服务、公共服务、金融服务、园区交流构、智慧园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服务构成的园区服务平台体系,为入园的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中金融平台、技术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和智慧园区平台是核心平台,建议园区投资建设和运营,其他平台采取对外合作的模式建设,平台建设综合考虑园区、企业和平台的特征,采取统一规划、分阶段打造和逐步完善策略。

(一)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事关系和人才政策咨询服务。人才引进方面,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拉手网、猎聘网等招聘网站和人才服务机构合作为入园企业招聘人才;通过园区、政府与高校或园区、企业与高校的模式,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或实训基地,为园区输送人才,并邀请高校讲师到园区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联合专业培训机构、人事关系服务机构,为企业进行入职培训、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及人事政策咨询。

(二)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服务、手续代办服务、资金申请服务和商务服务。政策服务方面,汇集国家部门、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园区管委会等政策信息,打造政策服务中心,对符合园区主导产业的企业给予贴息、所得税优惠、租金补贴、奖励和项目启动补贴等政策扶持;为企业提供政府基金申报及资格认定服务,帮助企业获取申报信息;动态展示园区优惠政策、主导产业补贴资金、租金补贴等信息。借鉴北京市东城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做法成立专门的团队,严格按照绩效考核,为入驻园区的中小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环境评估、消防年审等手续代办服务,同时设置专人为入园企业提供政府资金、科技资金申请的代办服务,简化企业的办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在商务服务方面,以园区作为一个整体,与当地酒店、餐饮、娱乐及相关服务企业签订园区联名协议,为入园企业提供商务接待、票务服务、车辆租赁、酒店、餐饮、娱乐、办公用品等方面的联名服务,入园企业可享受特殊优惠和更低折扣。

(三)金融服务平台

金融平台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担保服务、助贷服务和信息服务。整合政府、银行、产业引导基金、信托保险、投资机构等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资金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资偏好,形成从种子期到成熟期全覆盖的金融投资生态圈;与担保公司合作,为入园企业提供贷款、信用担保、知识产权担保、专利产权担保及订单贷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等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吸引产权交易中心、评估单位、律师事务所、专利服务等机构入驻,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建设投融资信息网站,企业资金需求信息和银行理财产品、投融资流程和相关政策等信息。

(四)智慧园区平台

图1 智慧园区平台功能架构

智慧园区平台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手段,实现从产业的“研产供销存”到生活的“衣食住行娱”全覆盖的园区信息化平台。如图1所示,智慧园区平台首先建设企业数据中心为园区服务平台提供支持,通过与平台公司合作,深入挖掘企业、政府、运营方和产业人群的各种需求,研发出统一入口和数据库的一系列服务应用,提供各种云服务,促进园区运营方、企业、员工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园区、产业和人的和谐统一。

智慧园区平台基础设施由通信网络、创新中心、云数据中心、智能建筑系统、能效管理系统和物联网系统等基础配套构成。

通信网络:园区可以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动合作,很据用户需求特征建立园区共享网络,为园区提供高质量、高速度的园区网络,保障园区通信网络的数据、信息交互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

创新中心:创新中心是智慧园区信息及企业信息展示中心,建成后可整合园区互动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其他平台,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品牌展示、企业宣传等功能服务。

云数据中心:存贮了园区所有的数据信息、用户信息,提供智慧园区服务平台的全部数据处理及数据服务需求,全面满足企业、园区、用户和、研究机构的需求。

智能建筑系统:是由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GIS系统、安防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智能化体系集成。

物联网系统:利用RFID、EPC、智能识别等技术,实现园区内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互识别和信息记录,为用户在园区内餐饮、消费、停车、查询、办事、小额支付等提供便利。

通过园区整体在线的模式,实现园区空间、设施、服务、应用及开发等的集成服务,以O2O的形式为园区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满足入园企业和员工办公、生活、娱乐和社交需求。

园区服务:为园区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应用产品,满足园区招商、企业办公、一卡通与消费支付结算、信息汇聚、商务接待、组织活动、企业采购、专业咨询顾问、金融服务、人才与培训、园区综合办事等用户需求。

企业圈:是入园企业接入云服务的入口,为企业提供智慧的管理、服务和营销,帮助各类企业实现互联网化经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迅速成长。

乐生活:是个人接入云服务的入口,汇集智慧园区的所有资讯和线上应用,实现用户的有效聚集,打造基于兴趣的生活圈层,通过平台打通线上线下服务。

易招商:是一款创新的产业园区智慧招商平台,也是入驻园区企业和配套服务商了解园区、与园区互动的空间。

(五)技术研发平台

技术研发平台主要为入驻企业提供开放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苏州工业园于1994年成立,经过8年的发展园区产业体系稳定,产值达48.36亿美金,园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于2002年,园区针对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下一代通信产业等主导产业,采用自有资金+科技资金+国有资金+平台建设专项补贴的模式投资5亿元建设了园区公共技术平台,重点打造2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和30多个开放实验室,形成了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开放实验室和支撑服务平台服务体系,如表1所示,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主管部门每年从科技发展资金中划拨平台专项资金,用于平台建设投资和运行补贴,铜鼓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表1 苏州工业园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内容

苏州工业园的案例启示我们在园区中后期,产业体系稳定后,可利用园区资金、科技资金、国有资金和平台专项补贴资金共同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在园区建设前期可采取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为园区共享实验室和技术平台,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

(六)成果转化平台。

成果转化平台主要为企业提供科技资源对接,科技资源全面评估和相关服务。中关村科技园成立于1988年,2006年开始建设开放实验室,至2014年底中关村科技园拥有159家实验室,2014年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共同成立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依托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有500多家会员和中关村159家开放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正向促进服务和逆向促进服务,通过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成熟度评价模型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提品、技术、市场等多维度的评价,提高科技成果对接匹配度,促进实验室成果、科技成果和平台资源向市场转化。

在中关村科技园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何主任访谈中作者了解到成果转化平台一般会进驻企业数量比较多的成熟园区,因为成熟园区有大量的企业需求。园区建设前期可与天合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合作,为园区开放端口,输出科技资源;园区发展成熟后,且技术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考虑建设成果转化平台。

总结,在园区建设1~2年内着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三个平台建设,开始智慧园区平台网络建设;园区建设3~5年继续深化前期3个平台的建设内容,重点建设园区交流平台和智慧园区平台;园区建设7~10年深化前5个平台的建设内容,着重建设技术研发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最后建设成果转化平台,最终形成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制[J].中小企业标准,2003.

第2篇

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企业以及相关的物流组织都积极致力于物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十一五期间投入400亿元,其中200亿元用于内河航运,也标志着我国航运产业成为整体经济命脉之一,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要建立与先进的现代零售服务、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相关的流通体系,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作为港口物流的空间载体和依托,临港物流园的规划建设在对土地、功能分区、交通和配套设施等有很高的要求,例如,大连长兴岛临港物流园位于长兴岛西南部、北部和西部紧邻长兴岛西部产业区,东邻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园。并且园区内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相互配套的集疏运网络已经基本形成。所以我国临港物流园区发展,需要在强大物流产业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物流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整体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推动临港物流园区发展的规划方案

(一)大力投入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有充足的资金的资源。例如,,珠海港共投入超 300 亿元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10个可以停泊万吨级的深水泊位,2个10万吨级神华粤电煤炭储运中心项目配套码头,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在,创立了国内多项港口基础设施纪录。所以,要完善港口航道、防波堤、锚地、码头、泊位、港通和配套设施等,为港口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切实推动港口建设。政府可以允许企业以长期租用土地等形式发展码头,充分发挥内河码头灵活性强的优势,适度放开市场,培育港口市场和沿河产业带的形成。

(二)加快构建5+1临港物流体系

5+1临港物流体系是指以综合保税区为重点,构建港区煤炭、钢材、液化品、洪湾港区建材临港实体物流园和能源化工品交易。5+1临港物流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整体出发,突出临港的特征,与邻近港口在功能上形成相互补充和相互提升的关系,最大程度的发挥港口航运的节点作用,延伸港口的物流服务提高港口的综合竞争能力。其次,要积极的改善港口的物流环境,构建港口、物流产业、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例如,珠海港在全力打造以珠江港口群为优势的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海陆联运、海空联运以及管道运输等多式联运方式,,构建全方位的珠海港临港物流体系。

(三)以物流需求为基础完善临港物流功能

第一,是对物流量的需求进行分析,在物流作业过程中,整合运输、包装、存储、流通等为一体的临港物流产业腹地,并且结合港口和后方集疏运条件,结合周边的物流格局进行分析,确定临港物流园区的核心服务体系。例如,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的物流园区建设,结合了周边港口的物流格局,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种类,将服务的范围逐渐从公共港口规模的建设扩大到东北腹地延伸的集疏运通道建设,并且预测到2020年长兴岛临港物流园区的物流处理量将达到915万吨。第二,物流功能需求的分析也是确定临港物流园区的运作方式的基础要素,临港物流园区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配套服务部门、物流企业、货主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在确定贷主对临港物流园区的基础上,对物流企业的业务需求展开调研,为物流园区功能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逐步完善临港物流信息系统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在临港物流园区内建设港航数据信息交换系统,港口地理信息综合应用平台、船舶调度管理系统、DLP 投影系统、码头视频监控等,加快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港口地理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和主航道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例如,珠海港引入新加坡IDA的技术,将智慧港口纳入智慧城市合作框架,建设统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形成覆盖港口物流供应链全过程的综合性信息网络,与现代物流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互动影响的格局,推动港口综合物流园区的技术创新。物流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要在物流功能得到保证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例如,网络拓扑结构的构建可以满足物流主体对物流信息的需求,所以要建立一个物流信息中心网路,由星型结构和总线型结构的网络结合,构建网络拓扑结构,满足较大网络的拓展,实现与物流企业、政府部门、相关部门以及其他地区的物流信息的衔接。

(五)临港物流园规划的平面布局

在物流园区平面布局之前需要确定园区的规模,规模的确定主要通过以下流程进行:1.对单位面积内的物流量进行估算;2.结合临港物流園区的道路、港口、土地资源等,对园区进行初步的分区,摒并且综合考虑各个功能区内的交通、水电资源、人员活动、物流流动等;3.对分区内仓库、道路等进行平面布置;4.通过仓库面积核算的物流处理量,与评测的数据进行对比,调整并确定园区的平面布置。其中仓库的布置,要从传统单一的物资存储向物资接收、分类、计量、包装、配送、简单加工等多功能方向发展。另外交通的平面规划组织,需要与园区功能区域之间的临港产业之间加强联系,构建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骨架,形成主次分明、规划标准的路网系统。

第3篇

本文梳理出当下主流的8种拿地模式,并试图理清它们各自的优劣。通过分析可知,房企想要拿到优质地块,必须要找政府的痛点――持续性的收入和政绩,最终实现企业和政府的双赢,企业经济效益和项目社会效益共涨的格局。

一、商旅文产业与地产联动模式

代表企业:万达――“文旅”聚势,以“商业”增值

万达积极发展商旅文产业,以“文旅”聚势,以“商业”增值,拉动消费,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借此实现大幅低价拿地。

在任何一个城市,万达都致力于将万达广场打造为城市地标。在操作上,万达通过其强大的招商能力、订单地产模式和资源整合能力,从储备的5000余家商家中挑选优质资源,按照与主力店商家的要求订单式建造万达广场,最快18个月完成开发,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商业增值;同时通过文旅地产带动当地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实现文旅聚势。以此新增大量就业岗位,以提振当地经济,增加税收、就业,满足政府政绩诉求,基于此,地方政府乐于低价转让大规模、优质土地给万达。

万达在低价成本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房地产销售收入反哺商业、文旅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商业、文旅产业带来高人气和人口导入,拉动周边地块价值上升,提升地产价值,比如上海五角场在万达广场建成后,周边住宅月租金涨幅达300%。在此形成良性循环基础上,成就了资产4600亿元、全球最大的不动产帝国。

代表企业:华侨城――旅游培养+地价升值+住宅开发+深耕旅游

华侨城主打文化牌,借助旅游业实现大面积低价拿地,打造“旅游培养-地价升值-住宅开发-深耕旅游”的联动模式。

操作上,华侨城惯常做法是在进入城市后,将当地生态资源、景观元素进行包装,形成文化内涵;然后向政府推销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业,获取大片低价土地;之后开发以主题公园为主的旅游地产项目,催热当地经济,提升土地价值;借助旅游产业发展,开发商场、酒店、商业配套等业态,进一步拉动消费,提高土地溢价;同时在旅游项目周边实施分片区多次住宅开发,获得高额地产收入,反哺旅游业发展。

通过“文化旅游-商业-地产-文化旅游”的创新模式,华侨城有效地降低了土地成本。早在2009年,华侨城的拿地成本就不足销售价的15%,远低于保利、万科、金地的24%、27%、32%。藉此,华侨城提高了房地产价值,增加了企业利润。

二、智慧产业与地产联动模式

代表企业:世茂地产――产业集聚+智慧应用+新城开发

世茂地产通过顺应中国各地产业升级的战略需求,打造“产业集聚+智慧应用+新城开发”的造城模式,实现产智、智城、产城的全面融合。由于智慧产业与地产联动模式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受地方政府欢迎,成为其圈地、融资和战略合作的“制胜法宝”。例如,世茂南京海峡城项目在与政府签订意向协议后,以底价45亿元拿下先期34万平米土地,楼面价仅4000/平方米。

成功关键:顺应中国各地产业升级的战略需求。

三、养老养生产业与地产联动模式

代表企业:保利地产――医院+专业养老公司+地产

保利与安平成立专业投资公司,与北京多家三甲医院合作提供保健服务,积极打造养老联盟;同时联合专业公司推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和养老护理标准;并推广一地入会多地养老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以此为基础,打造“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操围绕养老地产,保利发展养老住宅,并将养老产业与租售结合的地产模式向融合,实现养老和地产联动。一方面,通过适老住宅销售反哺养老产品开发建设以及配套改造;另一方面,产权长期租赁式持有,入住老人通过15年左右的公寓长期租赁,获得产权,如中途老人去世,则获得部分产权变现为资金归还给老人继承人,公寓再重新出售产权。

成功关键:掐准了国家对养老产业的大力支持。

四、产业园区建设与地产联动模式

代表企业:华夏幸福――“产业新城+X”

华夏幸福基业通过“产业新城+X”的业务模式,借助平台嫁接产业,通过住宅开发,形成一体化联动发展模式,带来基地的土地成本。

华夏幸福基业以区域产业园区为龙头,以“带不走”的招商能力和“种树式”产业培育为依托,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让当地政府前期零成本零投入,降低地方经济负担,而随着入园企业经营和盈利能力提高,实现财政收入和区域GDP双提升。通过这种与政府的协同效应,满足政府政治、经济诉求,反过来让企业获得大量优质低价土地,公司利用此优势在产业园区周边进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占公司营业收入的一半。

华夏幸福北京固安工业园的拿地成本比京、沪郊县低1/3还多。由此实现了公司高速增长,2014年上半年,毛利率达46%,远高于普通住宅开发企业;且2014年上半年销售额达242.13亿元,同比增长52.2%。

成功关键:当地政府前期零投入却可以获得收益。

短板:产业地产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缺乏规范,仅从业绩上看,目前做的最好的是华夏幸福,其他成功的案例不太多,利润也远没有华夏幸福高。

五、第一高楼经济与地产联动模式

代表企业:绿地――第一高楼经济+地产

绿地通过摩天经济学,联合政府,参与住宅开发、旧城改造和综合体开发,实现圈地造城。

绿地集团在全国各地修建第一高楼,借助超高层地标建筑,带动当地“摩天经济”的发展,满足地方政府政绩诉求,带动整个区域形象和品质的提升;反过来,地方政府为降低超高层巨大投资风险,配送住宅用地,并容许绿地参与旧城改造和进行综合体开发。超高层一旦建成,采取售租结合模式,确保2―3年回本;通过政府配送的住宅开发、销售回笼资金,偿还土地款,形成良性循环,获取高额利润。

操作上,由于超高层投资额巨大,绿地采取“滚动投资”的模式。建筑商垫资15%;建好的办公楼、住宅售卖以回笼资金;持有的酒店、商场等物业做抵押贷款,以此资金再建其他超高层,实现“摩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短板:除了绿地,升龙和卓越也采用超高层办公楼的模式拿地。但是,现在这个模式越来越难了。新城地产的王晓松认为,现在杭州、南京等地的办公和商业市场严重的供过于求,除了北上广深这些对写字楼还有一定需求的城市,其他地方采用这种模式很艰难。

六、为政府做上层设计的拿地模式

代表企业:碧桂园――大盘造城+“一二级联动”

通过与政府共同做规划低价拿地,碧桂园实现了三四线城市的飞速发展,并逐步进军一二线城市。

操作上,碧桂园选择进入不发达地区甚至贫困县,推销大盘造城的策略。前期资助政府进行一级开发,后期通过拍得一级开发的土地,然后得到一级土地开发成本返还,实现零成本拿地,从而“变废为宝”“荒地造城”。

成功关键:解决地方财政吃紧问题。

七、一二级开发联动的模式

代表企业:绿地――“轨道工程+区域工程”整体开发

绿地牵头申通地铁、上海建工组成联合体,以“轨道工程+区域工程”整体开发模式,进军地铁投资产业,以地铁沿线土地出让作为部分回购条件,在地铁沿线区域打造具备商业、办公、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及配套服务设施,实现整体联动。

绿地切准了基础设施领域改革的脉搏。2014年,我国在建轨道线路的城市达到40个,在建里程2893公里,总投资规模达到1.6万亿元。目前,我国经历经济转型阶段,发展压力逐步显现,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难以支持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绿地集团的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将减轻政策的回购资金压力,更将带动轨道交通及沿线功能的综合开发,快速推进各地基础交通建设、区域功能完善和经济增长,实现多方共赢。

八、BT模式

由于一线城市土地资源稀缺,房企获取核心区域开发项目愈加困难。而万科却以BT模式,接连顺利获得政府开发项目。

BT模式的英文全称是Build-Transfer,即“建设-回购”模式。就是开发商与政府方签约后,设立项目公司以阶段性业主身份负责某项基础设施的融资、建设,并在完工后即交付给政府,从而享有在一定期限内分次收回回购款(包含设施建设成本及融资回报)的权利。

通俗地说,BT模式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开发商投资、建设,建设完成以后“交钥匙”,政府再回购,回购时考虑投资人(开发商)的合理收益。

政府力推BT模式的逻辑与其他模式一致,既解决没钱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效率。

实例:万科深圳红树湾物业

红树湾物业位于深圳南山区深圳湾片区,位于已建成2号线红树湾站和在建9号线、11号线换乘站红树湾站(原深湾站)交汇区域,由深湾一路、深湾二路、白石三道、白石四道围合而成的方型区域。项目面积约57.8万平米,计划总投资78.4亿元。

该工程于2015年6月30日开工,计划于2021年12月31日竣工,采用BT模式,由招标方深圳地铁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建设方,由建设方负责项目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

项目包括宗地用地范围内房屋建筑、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及接口、园林景观及本项目用地范围内及由本项目建设导致的地铁车站、出入口、站后预留空间等相关新建、改造工程等所有建安工程项目的融资、施工以及移交等工作。

2014年11月,万科通过公开投标方式,中标红树湾物业开发项目合作开发及BT融资建设标书。在项目用地不发生转移登记的前提下,由牵头方万科支付投标确定的对价45.3亿元后获得项目49%权益,与深圳地铁按51%:49%的比例进行全项目投资,并获得相应权益,承担相应风险。

在权益分配方面,商务公寓和办公物业等可销售物业销售后按权益比例分配税后利润,未销售的商业和酒店等由招标人和牵头方(开发)共同持有。双方共同组建项目管理经营公司负责项目开发建设工作,负责全部持有型物业的后续经营管理工作。

未来万科的收益即为销售物业的分配税后利润、及持有型物业的经营性收入。这也意味着,项目销售利润高低及经营性物业收入的好坏决定万科从该项目获得的投资收益的多少。

第4篇

的确如此。自古至今,浙商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现象”,早已成为教科书式的案例。作为芸芸浙商中的代表,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孚”)董事长孙伟挺以其智慧、谋略和行动给企业家精神引入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注脚。近日,本刊记者有幸跟随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前往华孚,领略了这位敢为人先的“布局者”是如何以远见卓识带领华孚一步步成长为行业领头羊的。

心怀行业,知责有为

“华孚”之名,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意为诚信为本、深孚众望。这正是孙伟挺及其所带领的华孚孜孜以求的。胸怀大业,知责有为,华孚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二字。

3月16日,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二次理事会暨第四届一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上,华孚与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签约,向后者捐赠300万元,用于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的科技教育事业。为何如此大手笔?如孙伟挺所言:“教育很重要,学习是源泉。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行业化的,这个责任非企业有意为之,而是客观存在的。华孚是一家坚持做社会责任的企业,与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合作,促进行业科技与教育事业的进步,这是我们的希望。一个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为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行业培养人才,这是一种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

“企业回报社会有很多种方法,华孚不主张去做所谓挂名的社会责任。华孚这次捐赠的300万,对整个基金会来说也许不是什么大数目,但是希望能把钱花到真正应该花的地方去。”孙伟挺补充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华孚于今年2月启动了企业大学的建设。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华孚企业大学的成立,必将对华孚追逐千亿梦想起到重要的、基础性的推动作用,成为华孚向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时尚运营商转型的新引擎。谈到办学模式和方向,孙伟挺透露,华孚大学下设营销、技术、管理 3 个学院,强调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的办学理念,谁都有责任和义务走上讲台;华孚大学,是帮助员工不断充电的过程,通过赋能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由于没有经过长期的工业化洗礼,目前国内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普遍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这对精品打造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在此情境下,标准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华孚大学的课程偏重实用性和案例教育,比如通过班组长管理,形成了标准化的教育模式。

以变治变,创新发展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可视为企业学习能力的博弈。精于思辨、善于布局的孙伟挺对此感悟颇深:“企业的能力有很多种,只有一种能力是‘打不烂、偷不走,拆不开的’,那就是学习能力,其他所有能力都是构建在学习能力基础之上的。”

华孚24年的发展史,可谓一部色纺产业的创新史。在各种变化突发的时代,其以变治变,创新发展;放眼全产业链,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确保战略平稳落地。

产业的变革,强烈呼唤产业生态化。就纺织供应链来说,未来可能会高度整合,以面对快速变化,而整合上游原料资源则是纺织企业贯通全产业链的基础。之于华孚而言,布局新疆是其打通产业链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千亿布局的关键一步。

据了解,华孚自2006年开始投资新疆,通过并购重组、新工业园区建设等,目前已打造了从棉花种植、加工到纺纱的一条龙生产线,形成了色纺一体化产业链布局。2016年上半年,华孚与新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新疆天孚棉花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意在打造棉花全产业链,与业内企业共享产业链资源,共同发展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目前,一个集棉花农场、40余家轧花厂、棉花交易市场、物流公司于一体的棉花前端网链体系已初步形成。谈及此举,孙伟挺说:“未来纺织产业,棉花将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棉花的投资是一种战略性投资,首先要保证华孚自己的棉花供应,新疆未来可能的产能将达到2 000万锭,年消耗棉花350万吨,棉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谁掌握棉花,至少在新疆有一定的话语权。”

产业正在加速分化,小而美的品牌将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尤其是随着消费向个性化、年轻化、随意化发展,这一趋势会愈加明显,因此需要有强大的供应链作为支撑和后盾。未来,华孚将依托自身优势,打通棉花、纱线、面料至服装的全产业链。

蓄势发力,转型在即

消费升级,应该是科技、艺术与时尚有效的融合。多年来,华孚凭借敏锐的市场开发意R,瞄准时尚前沿坚持创新,建立了专业的色彩、材质和技术研发团队,通过研究社会现象、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演进和色彩趋势,致力于色彩、材料、工艺技术的集成创新。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自创立以来,华孚始终坚持“一根纱线上的时尚产业”,经过20余载的实践和积累,已发展成为色纺行业的领导品牌、全球最大的色纺纱制造商与供应商,其运动、休闲、内衣 3 个系列的色纺纱产品早已在全球确立了领先地位,并与欧美地区多个著名服装品牌保持紧密合作。在如此深厚的积淀之上,华孚正在为开创时尚产业的新格局积极布局,将掌握的优质资源反哺产业和消费者,实现了对“坚持主业,共享产业”发展理念的一次具象化升华。

比如,即将在浙江上虞建立的华孚产业研究院,将从纤维到服装,进行产业链各环节的研究开发设计。此外,华孚还计划在上虞建设时尚网链总部,实现产品的设计、电商、供应链等功能。未来,华孚将建立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时尚学院,围绕趋势、色彩、设计等进行联合研究,为其合作伙伴甚至整个时尚产业服务。

循着融“慧”贯通、引领产业的大思路,华孚正向着自己的“千亿级大计”高歌猛进。“过去,我们基本上靠品牌营销、企业并购、系统管理求发展;未来,我们要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融合互联网、金融等要素,推动时尚营运商梦想的实现。2016年是华孚的产业互联网元年,华孚在绍兴召开了一个面向资本市场的战略会。从百亿到千亿,我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现跨越。这种跨越用一般的思维很难实现,所以需要真正的发明、创造。”孙伟挺向记者展示了华孚的宏图远略。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创业理念 创业教育

同志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

创业是大学生将理想、兴趣、爱好等与现实相结合的一种就业方式,它作为大学生就业途径的一种,越来越被大学教育接受与认可。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里,大学生尽情迸发热情,挥洒汗水。创业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而且得到了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近几年,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企业注册程序简化、税收优惠、贷款要求宽松等。此外,各地方政府也对当地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培训等诸多扶持,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势。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有创意,对未来充满希望,愿意探寻未知奥秘,这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很多理论知识和社会前沿技术,进入社会后可以将在学校里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用智慧换取资本”。大学生创业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大学生有创新精神,在创业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能力,增长社会实战经验,最重要的是通过创业可以实现他们的理想,证明他们的价值,而且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途径,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增长社会财富。

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一毕业就创业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但是在校期间对他们进行创业理念教育与培养却必不可少,这对他们今后人生发展和规划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科学系统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对高职大学生的创业理念教育可以融入课程教育之中。高职教育普遍采用“2.5+0.5”或“2.0+1.0”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半或2年在校学习,半年或1年顶岗实习。由于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在建立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更要求布局合理、安排科学,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创业课程体系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激发高职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学生的创业理念。

1.设立高职创业教育必修课程

现高职院校普遍设立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目的在于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通过这些必修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学生接触创业,了解创业是什么、创业的目的,纠正学生对创业就是办公司、赚大钱的片面认识。此外,任课教师在必修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身边学生在校期间或踏入社会后创业的故事,便于帮助学生认识到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和途径。

2.开设与创业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是在整个专业培养体系之外,强调基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兴趣和特长,提供适当的选修课程以给学生适当的帮助。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然后针对性地选择课程体系,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开设贴合学生实际的创业公共选修课程。创业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可以融入创业案例分析、创业环节模拟、创业能力评估等教学内容,实现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挖掘学生创业潜能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高职教育中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途径

1.开设形式多样的创业社团

社团是大学生课余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课堂内容在课外的延伸。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业社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社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市场调研、撰写创业计划书、模拟创业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2.有条件地开设大学生创业园

大学生创业园可以作为学生创业的雏形地,便于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和交流。例如,我院专门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开辟了一处大学生创业园,免费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在这里,学生开办了快递服务业、自行车店、地方特产店等,既满足了学生群体的需求,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减轻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又获得了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快乐与满足,积累了创业经验。此外,高职教师可以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创业园区,让学生亲身感受园区建设,并与已入园的创业团队进行近距离交流和沟通。

3.举办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

高职院校在学生中广泛宣传、组织开展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参赛,可以展现创作产品、服务及发展规划,可以得到专家和老师的悉心指点,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未来合作伙伴。此类比赛为追求创新、勇于创业的高职青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更全面地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水平。

4.开展丰富多样的创业系列活动

对高职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还体现为在大学生中开展一系列创业活动。这些活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直观、形象、具体,且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这些创业活动包括学生之间的创业交流活动、创业学生的作品展览、创业巡礼展、跳蚤市场的举办等。这些创业活动容易吸引学生,可以帮助更多学生了解创业,激发创业欲望,加入到创业实践中,同时鼓励创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业想法、创新作品,树立他们的创业信心,为今后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5.组织创业培训及创业讲座

高职学生有创业激情还不够,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引导、系统培训,以掌握创业的技能、技巧。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的创业扶持、优惠政策。例如,我院就与常州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对在校学生开展了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和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对通过的学生颁发合格证书。

此外,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高职院校可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优秀创业校友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向学生介绍创业过程、做法、经验、体会和教训,以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教育学生从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感受及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等方面了解创业历程的艰辛。通过这些讲座,高职学生可以分享企业家成功的喜悦,感受创业的不易与坚持,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教育创业教师队伍的发展

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理念教育与培养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学校应不定期对这些教师进行各种创业培训,鼓励他们走出去,学习其他院校的宝贵经验,了解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市场变化,搜集创业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问题,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的。

例如,我院多位老师取得了KAB(Know About Business)讲师资格。KAB创业教育培训强调创业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和教学组织的参与化,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参与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培训不但让其在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更在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方面有了本质突破。

总之,重视高职学生创业理念教育与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创业,树立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提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79-84.

第6篇

全市文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支柱地位继续巩固。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聚势头良好,重点行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文化名人、名企、名牌引进步伐不断加快,重点企业和人才培育力度加大,两岸四地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重大文化会展活动再创佳绩,统筹发展的工作合力已基本形成,全市文创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XX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其中将杭州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列为我市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划》的出台意味着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由杭州的地方性战略升格为国家级战略,历史机遇倏然而至。但是由于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待改善。

近年来,由于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等因素,区域性文化差距及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从资产上看,20XX年末,萧山、余杭及五县市(以下简称县域)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资产450.15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23.5%;从收入上看,县域全年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410.34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28.2%;从从业人员上看,县域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从业人员为9.6万人,占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34.2%;而20XX年萧山、余杭及五县市实现gdp总量达3057.6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1.4%,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

而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县域丰富和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推动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鉴于此,农工党XX市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特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参加,以五县(市)为重点,围绕创意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古村落等三个方面对我市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展开调研,分析我市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我市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杭州文创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和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1、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以文化创意来升级产业,即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双重力量来创新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科技是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将不断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创意所释放的文化生产力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动力。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对发展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在当代,经济奠基文化,文化拉动经济,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发达程度越高,文化产业支柱性作用就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要把文化资源、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2、融合产业链,实现价值最大化。

相对于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文化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特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科学技术、产品载体、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杭州在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尝试以各种形式挖掘开发各种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出了竹木文化产品、丝绸文化产品、茶文化产品、湿地文化产品等等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创意良渚基地、千岛湖姜家风情文化创意基地的建设等等开启了我市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的实践。但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等多层次,我市的这些实践仅仅停留在单一层次中,真正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3、弘扬生态文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过程中,一些地区常常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商承包经营大规模的土地。工业化、规模化的布局和思维,一方面造成了生态资源的破坏和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原生态的人文环境,使得鲜活的乡土文化气息和民俗风情逐渐丧失。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强化以自然、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多元目标取代单一的经济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的发展,提升人居生活品质。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结合生态城市和生态乡村的建设,弘扬和发展生态文化,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4、实现城乡互融互动,推进城乡统筹。

当前,东快西慢、东强西弱格局成为摆在杭州面前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实际,出台了《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市农村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在农村,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使得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政府要着力思考的问题。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以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为内容,强调城乡互动,通过缔结城乡共生体,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使其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拉长农业产业链、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大有可为。尤其对拉动农村消费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民的科技培训、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及农民的素质培训提升到新的层面,以产业发展带动新型农民的培育,以新型农民的培育推动现代农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农村发展和统筹城乡夯实基础。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国内外发展情况 (一)概念及特征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文化理念、创意智慧和技能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和新媒体手段等多重力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为前提,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和创造提升,依托产业运营模式实现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文化创意元素和创意经济效果三位一体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具有以下4个显著特征:

1、以生态资源为主要创意对象。

不同于其它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以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为主要创意对象,通过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开发利用、整合提升与创新创造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2、具有新生态化特征。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基于文化创意融合了生态文明思想,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为前提,具有新生态化特征。新生态化 (nascent state)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特征。新生态化是指生态文化创意从创意理念到创意产品再到创意服务的运行系统输入了生态的基因,产生出高附加值生态型产品或生态文化服务,实现生态文化传播,实现和谐可持续产业链。

3、富含创意,附加值高。

富含文化理念、创意智慧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价值产业。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消耗人的智慧,体现的是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根据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应具有文化附加值、科技附加值、服务附加值和生态附加值。

4、产业融合度高。

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它是一二三多种产业的融合,具有多个产业的特征,所生产的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识、多学科、多文化和多种技术交叉、渗透辐射和融合的产物,产业间的界限更模糊。因此,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渗透性。

(二)国内外发展情况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率先起步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21世纪初已在全球蓬勃发展。当今世界,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只是一个理念,而是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在荷兰、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成效显著。

日本:日本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多功能致富型的典型特征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脱贫致富的楷模。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者。2004年,大分县农户人均年收入达到2.7万美元,不仅在日本名列前茅,在世界上也位居前列。日本着重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等多种功能,使其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德国:德国的社会生活功能型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在满足都市居民的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英国:英国的旅游环保型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源自英国最悠久的工业史。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带来高度发达的城市化,进而催生了乡村休闲旅游,英国是世界上发展休闲旅游的先驱国家。英国的乡村休闲旅游,至今引领世界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结合荷、日、德、英等国实践,可发现发达国家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如下成功经验:

1、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并给予多方扶持。荷、日、德、英等国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成效显著,是与各国政府的直接推动分不开的。在日本,一村一品运动是一种在政府直接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德国,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诸多方案都是政府相关部门与农民们直接商定的,并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付诸实践。如慕尼黑郊区实施的绿腰带项目,其中的若干方案,如干草方案、森林方案、菜园方案、骑术治疗项目等都是当地的农民们在慕尼黑政府的直接帮助下开辟的创意项目。在英国,中央政府农村发展委员会自1991年以来明确提出向包括景点在内的私人开发项目提供资金。农业、渔业和粮食部按计划向通过发展旅游使农业经营多样化的农场主提供资助;乡村委员会向改善乡村地区旅游设施的项目提供资助。这些政策对于推进农业旅游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注重多功能开发。将自然生态资源以及人文生态资源通过创意转化为推动农业与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资本,这是各发达国家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出发点。

对自然生态资源的利用。荷、日、德、英等国在本国特有的农业品种及农耕活动的基础上,借助创意构思,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农耕文化休闲生活区及相关文化节庆活动,使农业生产功能之外的生态、环保、休闲、娱乐、教育等众多功能较好地发挥出来。比如德国、英国的休闲旅游业等都是源自本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创造了多个唯一性的创意产品及活动。

对人文生态资源的利用。各类地方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荷、日、德、英等国均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如风车、木屐、奶酪、郁金香被誉为荷兰四宝。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北方的风车村,人们不仅可以领略美丽祥和的田园风光,而且能够切身体验 17世纪以来的风车文化、木鞋文化、乳酪文化以及郁金香文化。当地的农户们开设了木鞋作坊和乳酪作坊,现场演示木鞋加工及乳酪加工,依托乡村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全方位展示地方文化。

创造多元复合的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突出功能。荷、日、德、英等国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始终以高效的农业生产为基础,以自然农业生态为依托,以提高农居生活品质为目标。在日本,由政府倡导并推动的通过开展绿色休闲活动、设立都市菜园、建设美丽乡村和优良田园住宅、鼓励都市居民到农山渔村定居或半定居、从事农业劳动体验等城乡交流的活动,使日本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体现了经济生态文明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还原当地的社会生态,大力拓展其社会功能。由此所吸引的人流和资金流又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3、产业高度融合,价值乘数效应显著。发达国家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一组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业和衍生产业的相互关联的产业链。位于产业链价值高端的知识产权(专利、商标、品牌等)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核心。它具有强大的辐射力,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价值。

在荷兰,就花卉业而言,其核心产业是以花卉农场为载体的花卉生产及相关文化创意活动,荷兰目前有花卉农场1500余家;花卉的支持产业是指直接支持创意花卉的研发、生长以及推介和促销这些产品的企业群,如科研机构、种源公司、农业生产设备公司、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会展、节庆等)的策划企业以及金融、广告等企业。在荷兰,几乎每种花卉都有专门的育种公司,每年进行成千上万个组合的品种杂交,从而造就了高质量的园艺产品。

花卉的配套产业则是指为花卉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培训等。荷兰每年的郁金香花展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花卉的衍生产业是指以花卉文化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如玩具、文具、服装、服饰、箱包、食品、纪念品等生产企业。在整个花卉产业体系中,第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开辟了新的市场,拓展了新的价值空间,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十分显著。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外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目前。虽然国内对正在起步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都采取积极支持态度,但尚未有正式的法律法规支持,所以政策驱动不足导致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乏力。目前。土地流转不畅成为制约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亟需通过法律手段加以解决。

5、培育创意人才队伍。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在于持续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如果没有建设丰之国学校培养的大批领军人才,一村一品运动可能根本不能够得到普及,更不能够持续几十年。创意领军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和有力保障。目前,创意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把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大任务。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出现了一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典型案例。

四川成都:注重生态和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成都XX区依托花卉资源优势,延伸花卉产业链条,推动了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而成都XX区将文化创意要素融入传统农业,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圃及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模式,其每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千万元。

厦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为契机,开发出更新的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在南普陀、观音山、鼓浪屿菽庄花园、中山路商业街、园博苑等景点,开辟南音、歌仔戏、高甲戏、闽南皮影戏、闽南语歌曲等表演场所,同时开展保生大帝信仰、送王船习俗、风狮爷信仰、池王爷习俗、中秋博饼等活动,进一步深挖内涵、提升品位、塑造品牌,将经济要素融入民间习俗活动,使这些活动更加深入民众、乐于参与,其中厦门的中秋博饼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民俗活动,其热闹程度、参与程度都超过了春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

乌镇古镇景区: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将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古镇保持了原生态的古朴风格。管线地埋、河道清淤、修旧如旧、控制过度商业化等开发创新,为全国首创,被联合国专家考察小组誉为乌镇模式。

三、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在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其基本路径为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来发展创意农业,保护利用古村落乡土文化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县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尽管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但在市委、市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在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五县(市)已经开始了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实践。

杭州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千岛湖一流的生态,赋予千岛湖鱼文化的概念,成功跨过品牌渔业发展阶段,把目光聚焦到了文化创意产业上,提出了 渔产业文化化,鱼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以文化改造现有渔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淳鱼艺术品业、淳鱼文化休闲旅游业。在成功地把有形的鱼变为创意的鱼,把吃的鱼转成文化的鱼之后,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从产品营销、品牌营销过渡到文化营销,从传统渔业、品牌渔业到文化渔业的升级转型,逐步建立起了以生态为依托、以文化为灵魂,集养殖、管护、捕捞、销售、加工、烹饪、旅游、科研为一体的完整渔业产业链,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发展鱼文化创意产业完整了渔业产业链,使千岛湖渔业年经济产值接近5亿元,同时,还带动了当地以鱼为主题的特色餐饮、加工、旅游和文化等产业的发展,社会综合效益高达10亿元。

桐庐民间剪纸:虽然在经过抢救、保护和开发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如何让这一门古老的民间草根艺术走入市场,体现应有的经济价值一直都是一个难题。近年来,XX县在探索剪纸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实践中,通过创新产品、联姻旅游、培养人才三把金剪子做活剪纸文化产业,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金名片注入了更加鲜活的内涵。 一是创新产品。先后举办了四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共涌现出6200余件剪纸作品和创意作品。剪纸元素被广泛融入到服装、玩具、饰品、瓷器等领域,并与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实用性、时尚性和科技性,创意与创新成为剪纸创作的主基调。桐庐非遗保护中心(桐庐民间剪纸艺术馆)致力于开发剪纸文化创意系列产品,先后成功开发了剪纸创意茶具、剪纸箱包、多用剪纸贴垫等创新产品。二是联姻旅游。桐庐剪纸借力旅游,开发出风情旅游系列剪纸产品,内容有富春风光、桐庐名人、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等。如民间剪纸艺人华金娟创作的《富春山水》、《江南民俗》,章维勇与王德林联合创作的《潇洒桐庐》、《桐庐风光》剪纸团扇等,既生动地宣传了潇洒桐庐富春山水旅游品牌,又使剪纸形成产业,获得了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在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红灯笼外婆家等特色景区,剪纸产品销售与现场剪纸表演、剪纸艺术体验、剪纸时装秀等民俗活动相结合,使民间艺术走进群众,走近生活,提升了景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品位。三是培养人才。依托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在劳技、美术课中开展剪纸特色教学,并以此为阵地,传承剪纸艺术、培养剪纸人才。通过书籍、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等全方位、多渠道地展示,对广大市民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剪纸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为平台,联合县文化馆、剪纸艺术馆、非遗中心,聘请剪纸名家、非遗 传人、专家教授等开展培训讲座,促进剪纸艺术的普及和技艺的提高,构建剪纸艺术培训基地。

XX市古民居综合保护工程:2007年起,XX市启动了古民居综合保护工程,将新叶古村保护视为纯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立了市、镇、村三级保障机制,按照基础工程先行、先易后难、从外围入手等要求,基本完成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村庄环境改造,基本完成古建维修和民居改造,初步完成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古村风貌。该景区于20XX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由市国资公司下属的新叶古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一)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调研,目前杭州的创意农业尚属起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链短,规模经济尚未出现,创意元素融入不多,呈现以下特点:

1、有创意,但缺乏创新。过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模式变成了今天的人有我有的跟风模式。杭州各县(市)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朝着推出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的同一方向迈进。大同小异的创意模式,使得由创意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渐缩小。

2、有创意,但缺乏美感。在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中,人工打造的痕迹明显,天然雕琢的风景不多;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方面,外观改造为主,功能开发缺乏;举办各类农业节日,文化含义不深,商业味道浓厚。消费者的审美疲劳正在日益加重。

3、有创意,但缺乏文化底蕴。临安有吴越文化,建德有农民画,余杭有径山禅茶,原本极富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的各种创意思路,没有得到真正的系统开发。如当人们提到法国普罗旺斯,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片薰衣草的海洋,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浪漫一词,而这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创意开发,在杭州目前的创意农业中还少之甚少。

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创意农业认识模糊,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无法确切把握创意农业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定位;未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土地、投融资等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创意人才,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保护的现状

截止20XX年底,杭州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7项,有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三批123个项目,XX市级名录249个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有131人被省政府评为省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XX市、XX县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绘画之乡和民间剪纸之乡XX区等8个地区被命名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西冷印社中国篆刻、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杭州世界级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当前,杭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存在以下问题:

1、保护不够。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的变化以及宣传、认识不足和保护手段不够等原因,杭州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面临消失的危险,一些口头文化和传统表演艺术濒临失传,不少民间技能后继乏人。

2、开发不足。对梁祝文化、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等经济价值高、产业优势明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不大;五常龙舟胜会、余杭滚灯、径山茶宴等演艺类、民俗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演艺业等产业结合得还不够深入;利用剪纸、剪刀锻制、竹纸制作、纸伞制作等手工技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产业,利用楼外楼、知味观等传统餐饮老字号弘扬杭帮菜饮食文化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3、开发不当。还有一些传统非遗项目在不成熟的情况下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破坏性的保护,过分的商业化使非遗项目变成时尚消费品和文化标签,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失去了文化传承意义。如XX市龙门古镇的竹马因旅游服务的需要,由原先的逢年过节才跳竹马,变成了一个经常性演出的常规节目,失去了跳竹马原有的意义,发生了异化。

(三)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

据统计,五县(市)及余杭、萧山两区共有乡土建筑遗产7784处,其中属于宅地民居的有4118处,还有1331处属于坛庙祠堂之类。这些古老的乡土建筑经历了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等多重挑战和冲击破坏,各县、区的许多历史文化镇村惨遭损坏,总体上名存实亡。曾是江南雄镇之首的塘栖古镇,在乡镇城市化过程中不断遭受建设性破坏保存相对完整的龙门古镇、深澳古村、新叶古村等仅存极少;一些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筑、名人故居,也处在许多参差不齐的新建筑包围之中,文化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区、县(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强,使残存的文化遗产碎片被较大限度、较有制度保障地保护下来。但是,还存在着文保单位、文物建筑不适当利用,违反文物最小干预、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定位功利性旅游的商业开发过度变味等问题。

四、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立足本地,加强结合,锐意创新,差异发展

1、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由于各县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发展等差异,各地发展条件、行业分布、发展优势各具特色,要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相统一,对比分析两区五县市与主城区节点的优势与劣势,确定杭州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总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实现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的全面对接。同时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税收给予倾斜,逐渐形成各县市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2、要加强结合。以发展生态文化创意来推进产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风情小镇创建、生态建设、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推动共同发展。

3、要注重产业链延伸。目前我市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在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方面有着诸多的不足,因此在发展思路上,应该跳出区域和行业的限制,主动构建主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县域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转移和承接的桥梁,推动产业分工和协作,推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借鉴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立足于各区、县(市)比较优势,注重挖掘区域特色资源,通过创意创新,寻求差异发展。各区、县(市)要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古村落等人文生态资源,并对此进行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和创造提升,突出一村一品:村是一个区域概念,强调的是根据资源禀赋和特点,一个区域至少要开发一种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在抢救和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该区域的特有文化点,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品可以是一种产品,也可以是几种产品,既可以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可以是一个民间节庆,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要成为一村一品,应该满足几个条件:最能体现当地优势;最能占领消费市场;质量优异;经济效益优;能使产品获得相当程度的声誉。

(二)保障措施

1、编制专项规划。针对目前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缺乏顶层设计、各区、县(市)出现无序发展的情况,为挖掘特色资源、整合有限资源迅速形成竞争合力,杭州应出台《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规划》。规划要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目标和理念,把杭州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置身于全国乃至国际竞争的背景之中,审时度势,对各区、县(市)生态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配置、主攻方向、重点项目从中长期的尺度进行科学谋划。

2、加大政府投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生事物,初期不确定因素很多,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扶持。杭州应加大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能否拿出相当于过去支持农业园区发展的财政资金,帮助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市文创产业专项资金中能够加大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则将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一产业领域。

3、构建服务体系。以创意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古村落为重点,建议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杭州的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专题研究;成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沟通、协调、自律与助推作用。建立信息、技术、人才、交易、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创设生态文化创意活动周、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论坛,加强区域交流和扩大对外宣传;加强与日本、韩国、台湾、欧美等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提升产业发展的空间和国际化水平。

4、大力培养人才。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没有创意,就谈不上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没有人才,创意就无从谈起。市、县两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加大培养、引进及聘用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秀人才;鼓励有关高校开设创意开发设计、营销策划、品牌建设管理及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课程,以培养年轻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者;努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关于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训及指导。

5、保护知识产权。首先要加强地方行政立法工作,尤其要重视立法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等特定行业知识产权利用链条形成中的促进作用;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以及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切实促进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工作;完善政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信息服务质量,针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特色信息服务。同时注意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托管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

6、促进产业融合。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度高,是一组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相互关联的产业链。只有建立城乡互动互融的推进机制,加快不同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机制,才能发挥生态文化创意的多种功能。

(三)政策建议

总结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当其冲。在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政府也应更多扮演引导和助燃推的角色,从政策上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予以积极支持。

1、土地政策: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积极促进土地流转,为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土地空间;探索以农民携地入股的形式,加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化经营的行列。此外,农民也可以将承包土地委托给专业合作社经营,由专业合作社代表农民与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紧密合作。在用地性质的认定方面,建议给予必要的支持。比如,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内部的道路、水利工程和温室占地,可视为农用地范畴;积极组织深度调研和科学分析,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内部道路、水体、各类工程的可占地面积比例,给予明确的规定。

2、财税政策:对生态文化创意园区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与过去财政支持农业园区修建道路、温室等基础设施不一样,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支持资金,可以有较大的比例用于园区的知识产权投入和研发费用的补贴。此外,还支持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参加会展,举办会展。

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链中非农环节的生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建议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农业环节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有关人员知识产权的转让收入,视同于农业技术转让予以税费优惠。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申报与保护,对有关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专利申请与保护发生的费用建议给予必要的补贴。

同时,进一步拓宽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机制。

3、人才与教育政策:依托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356培训工程等现有政策与载体,细分行业分类,加强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研究组建专家团队,研究制定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评判标准和评定程序,对应聘人员进行甄别筛选。进一步鼓励杭州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4、金融政策:用足用好《关于鼓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出台扶持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以质押等方式盘活存量与本地生态文化创意企业的无形资产。建议在定期发行的文创债权基金中,把生态文创企业纳入到政策资助范围之内,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鼓励有条件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努力拓宽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渠道,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上市融资,增强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第7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政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政协工作的生命力所在。新的一年,县政协要进一步发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优良传统,把千方百计谋发展、一心一意促发展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紧紧围绕县第十二届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及奋斗目标,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献计出力

。一要紧紧围绕“重点突破对接**”建言献策。要选择“如何构建抚八活力经济带、优化县域经济生产力布局、实现“23456”的工作目标”等重要课题积极开展专题调研,组织协商座谈,汇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智慧,提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加快**融入**主城发挥重要作用。二要紧紧围绕“重点突破工业园区”献计出力。要选择“园区建设在我县率先赶超发展担当什么重任、如何破解园区用地难、融资难、招工难、产业聚集难及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等重要课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要通过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的主攻“两区”巡察活动,发现工作亮点,找出工作不足,帮助县委、政府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三要紧紧围绕“重点突破中心城区”出招解难。要按照我县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总体思路,着眼于县委、县政府的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选择“如何挖掘**文化底蕴、解决城市建设融资、征地、拆迁难题”等重大课题,积极开展调研,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为把我县塑造成全省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做出积极贡献。四要紧紧围绕“重点突破项目建设”履职尽责。各政协委员特别是企业家们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发展开放型经济多出力,一方面是宣传**,推介**,做到以商招商;另一方面要加大自身企业的投入,加大技改和自主创新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五要紧紧围绕“重点突破三农工作”出谋划策。从我县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三农”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选择“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新农村建设”等重点课题,深入调研,出谋划策,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组织政协委员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法律等下乡服务活动,努力提高农民素质;积极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和引进外商投资绿色产业和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办好事。

二、要充分发挥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民主建设,为推进**率先赶超提供政治保障

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一定要把团结各界、凝聚人心的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同各社会阶层的联系,团结合作,协商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势和作用。一要不断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要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推进党委、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使重大决策更加科学完善、更加扎实可靠。要围绕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开展民主监督,对政府工作和行政执法情况进行民主监督,督促政府各部门更好地执行政策法规和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要按照“围绕发展抓监督,抓好监督促发展”的思路,配合县委对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政府效能建设开展民主监督,为造就一支思想好、素质高、办事效率快的干部队伍做出积极贡献。二要积极营造广开言路、畅所欲言的氛围。要把政协工作纳入县委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重视引导、调动政协委员、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定期地给政协出题目、交任务,以便于政协更好地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开展工作。要优化人民政协的工作环境。各级党委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形成全党重视,全社会关心、支持政协工作的大气候。要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对政协提出的建议案、提案和调查、视察报告,以及通过其他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各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对待,及时研究办理,并做好信息反馈。三要积极探索民主监督的新形式。要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反映社情民意、委员提案、开展视察、民主评议等形式加强民主监督,逐步消除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勃勃生机和创造活力。要主动加强与纪检、人大、行政监察以及其他监督职能部门的联系,使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为我县的“率先赶超、提速进位”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要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的优势,做好维护稳定工作,为推进**率行赶超发展提供平安和谐环境

稳定才能改革,和谐才有发展。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保障。当前,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经济扩展上升期,这个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及社会保障的压力明显加大,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在利益要求上的矛盾突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为关键。县政协要发挥特有的优势,团结各方,和睦共处,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政协中的各个界别、各位委员首先要真诚合作、、包容体谅、和衷共济,做大团结、大联合的表率。要积极运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多做加深理解、消除误解、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把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摆上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广大委员与本界别群众利益相近、认同感一致的优势,善于用民主的、说服的方法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县委重大的决策部署传达给群众,并做好深入细致的释疑解惑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增进共识,为加快赶超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动力。要特别关注征地拆迁、扩大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如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促进党委、政府能够广集民智,更加了解民情、更加尊重民意、更加顺应民心,使社会各界人士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要通过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使政协履行主要职能的过程,不仅成为密切联系社会各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的过程,而且成为推动民生问题解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让基层百姓得实惠、党和政府得民心,进而形成民主团结、风正气顺、生动活泼、平安和谐、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

四、要充分发挥政协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关心群众疾苦,为推进**率先赶超发展提供力量源泉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在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的同时,要注重关心困难群众,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之源。县政协要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维护民利,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政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人民政协的人民性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问题、办事情,站在群众的立场,知民所想,思民所虑,亲民所爱,忧民所忧,做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多为群众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继续发扬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互帮互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发挥政协实业界人士多的优势,组织开展扶老脱贫、扶危济困、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各位委员、同志们,众志成城兴伟业,继往开来铸辉煌。推进率先赶超发展

、打造“活力**”,是历史赋予我们艰巨的任务,更是上级组织的重托和全县人民的期盼。

一、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概况

每逢岁夕,工作千头万绪,正是大家百般忙碌的时候。在这样的时节举办全院党群干部骨干培训班,院党委是下了极大决心的,因为这个培训班不办不行,原因有以下五点。一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国企改革的任务异常艰巨。我院正处在一个体制、机制的重大转型期。新的形势对全院党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面临着一个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二是我院于10月底已经脱离铁道部,整体划归建筑总公司。这预示着我院与铁道部长达50年的行政隶属关系的结束,成为完全意义上市场竞争主体的开始。也就是说,我院从此将完全走进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群工作怎样定位、怎样为院中心工作和市场竞争服务,这又是一个挑战。三是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对我们党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我院的“两建两育”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推行和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目前面临着如何更加深入,再上台阶的问题。五是全院宣传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对新形势下全院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举办这次学习班的背景。也就是说,举办这次学习班,就是为了将明年我院党群工作做得更好,是搞好明年全院党群工作的助推器,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提高全院党群系统执行力的具体措施之一。

正因为知道这次学习班的的意义和重要性,所以大家不辞劳苦,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认真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三天来,我们听取了院长林兰生同志关于我院改革发展形势的讲话,党委书记增同志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明年全院党群工作的讲话,我院“两建两育”工作的回顾和对明年如何推进的设想;观看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淮同志“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铁道部计划司司长黄明“铁路的发展规划与趋势”两个录相报告;听取了铁道部“铁路勘测与设计”会议精神的传达;院机关党群部门与基层党工委交流了明年工作设想;今天上午,大家又围绕十一个问题,就明年的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上,我们还以局面的形势交流了建筑院开展“两建两育”工程的典型案例。可以说,虽然这次学习班只有三天时间,但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学习有得,效果很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进一步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明确形势,提高认识,武装头脑;进一步研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党群工作,进一步明确明年的工作任务”的办班目的。

二、这次培训班的收获和体会

根据大家的互动交流和今天上午的讨论,我认为通过这次培训班的学习,主要有以下五点收获与体会。

第一,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在这次培训班上,我们观看的两个录相报告,对我们全国铁路的发展规划与发展趋势有了一个方向性的了解,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深刻地学习和领会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实质会有实质性的帮助。听取了林院长和吴书记的讲话,对我院目前改革发展形势和明年党群工作的形势任务和方式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讨论,在工作思路、工作重点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实现了成果共享。所以说,通过培训学习,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

第二,进一步增强了危机意识和紧迫感。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国企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改革才能加快发展,早改革才能早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否则我们就会被历史淘汰。作为党群干部,怎样更好地为改革发展服务,为生产经营服务,为基层一线服务,为搏击市场开道,是我们每个人思考和探索的首要课题。

第三,进一步明确了明年的工作任务。在这次培训班上,不但广泛交流了各单位、各部门明年的工作思路,吸取了院党委明年工作的初步设想,而且还集思广益,结合我院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围绕十一个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明确了明年党群工作的任务,为明年更好地开展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进一步增强了信心。林院长从行政领导的角度,对近两年来党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对今后的工作从行政的角度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还特别强调,我院要改革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我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会削弱。这对我院党群干部既是鼓舞又是鞭策,充分证明了我们工作的价值,更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的信心。

第五,增进了了解、沟通与友谊。平常大家天各一方,加上忙于工作,少有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这次学习培训,也给大家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了解的机会。希望以后各单位、各部门保持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多交流、多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希望,我们党群系统的同志们不仅要做好同事,更要做好朋友,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关心,通过工作的纽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三、几点要求

同志们,大家都是我院党群系统各级领导干部,是我院党群系统的工作骨干。三天培训就要结束了,但继续学习的任务还远远没有结束。回去以后,工作的担子和任务更重。因此,我结合这次培训学习和明年的工作任务提出五点要求。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在院宣传工作会议上曾经讲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与我院改革发展,与每一位干部职工前途命运和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任务,它的至义精要就是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要在新形势下为我院服好务,在更高层次上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就要求我们自身必须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在首位。再次,我院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与铁道部脱钩后,我们将完全进入市场,作为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诞生、成长起来的科技型企业,我们的思想观念、传统习惯、思维定势和工作作风,必定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形势。所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任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我们一定要在学习贯彻中坚决突破求稳怕乱、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破除怨天尤人、等待观望的思想,树立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观念;破除小富即安、小功则满的思想,树立善观大势、深谋大事的观念;破除因循守旧、胆小怕事的思想,树立革故鼎新、敢想敢干的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世界眼光、宏观意识和系统论的观念。落实到现阶段,就是要加强市场意识,以观念的创新为重点,为开创党群工作新局面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第二,要学会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筹划工作。

一是要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反思我们思想认识存在的差距,反思我们现在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用新的观念、宽阔的视野,审视、谋划和推进工作

二是要对照市场经济的标准,从系统的角度深刻查找我们在思维模式、习惯做法、体制弊端方面与市场经济要求存在的差距,为院的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保证。

三是要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党群工作的“四个创新”,即理念的创新,活动载体的创新,推进方法的创新,深层体制的创新。创新是党群工作的活力源泉,是党群工作获得生机的唯一途径。回顾今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创新是一条重要的经验。

四是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党群工作要做到受基层拥护欢迎,就必须体现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加强调查研究,加强与基层的联系,使党群工作成为院与广大职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凝聚全院广大干部职工人心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要树立大局意识,营造执行文化,努力提高全院党群系统的执行力。明年,我院的工作大局就是深化改革、开拓市场、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我们要善于在这个大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工作角度,全心全意为大局服务。要做好我们的工作,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执行力的问题。要将科学的理念、战略和目标转化为具体行为,变必须强调执行,就必须建立起符合我们实际的执行文化,就必须培育我们强劲的执行力。所谓“执行”,就是将设定目标推向结果的整个过程,是目标与结果之间的联系链,缺失了这个链条,目标就成了空中楼阁。建立执行文化,培育我们强劲的执行力,更离不开敬业、忠诚、勤奋的精神观念,离不开成百上千将信送给加西亚的罗文。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是能将信安全优质准时送到加西亚的罗文。这次培训班上给每个同志都发了一本书,书名叫《执行力》。希望大家认真阅读,认真思考,思考如何在本单位营造起浓厚的执行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党群系统的执行能力。

第四,进一步完善明年的工作设想。首先,通过11日上午林院长的讲话,通过今天上午吴书记的讲话,大家对我院日前改革发展形势有了进一步了解,对院党委明年工作思路有了框架性的把握。其次,通过学习、通过观看录相,通过各单位、各部门对明年工作设想的交流,大家开阔了思路,必定有所启发。再次,11日上午我专门讲过总公司党委书记李国瑞同志对我们党群工作确立新观念提出了四点要求,这就是——要确立市场主体观念;要确立创新观念;要确立国有资产保值观念;要确立做强做大的观念。这四条对我们开展好今后的党群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回去后,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这次学习的收获,结合自己的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明年的工作设想和思路,力争有所创新,使我们的党群工作在明年有更大的进步。

第五,加强队伍建设,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增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这个问题,前天我已经讲过了,今天再作进一步的强调。一要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要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我们工作的平台是企业,不懂得企业管理,就不可能使我们的工作真正融入企业日常工作之中;要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向办公无纸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要提高调查研究、文字写作的能力。总结推广经验、宣传先进典型、树立一院良好的市场形象都需要每一个党群干部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和文字功底。所以,提高调查研究和写作能力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

二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贯彻我们全部工作的始终。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的工作就会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会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我们反思有些工作做的不理想的原因,大都是因为作风不实,对基层情况不熟悉、不了解,做起工作来心里没底,不知所措。转变工作作风就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真实的情况,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可能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要善于思考。要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并善于从理论高度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得出客观的结论。我院正处于转型期,各方面的思想比较活跃。我们党群干部不能人云亦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敢于和善于履行好岗位职责,做好他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大局观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