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9 10:0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咨询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物流;管理咨询;现状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statusofChinaLogisticsManagementConsulting,andforecastthefutureoflogisticsmanagementconsultingindustryinChina.
Keywords:logistics;managementconsultingindustry;report
1引言
物流管理咨询业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成熟和专业化的一个标志。传统的管理咨询包括战略咨询、营销咨询、人力资源咨询、薪酬激励等方面。物流管理咨询除了包括以上几个方面咨询以外,还包括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物流业务管理诊断、物流市场的调研与分析、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选址、规划与实施、物流设备的选型、物流工程监理、供应链管理流程优化、企业物流操作、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管理、海关事务咨询、供应链运作咨询等。因此,相对一般管理咨询来说,物流管理咨询更专业、更实际、范围更广。
2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发展与物流概念的引入和管理咨询业发展是分不开的。物流概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咨询的引入也在20世纪80年代,而管理咨询业的产生是90年代后半期。因此,我国国内管理咨询业的发展也就在不到10年的时间,物流管理咨询业发展也就是近5年的事。如果包括早期国外的管理咨询公司在中国开展的物流管理咨询服务,也就在15年左右的时间。纵观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管理咨询业大致经历了以下的阶段:
2.1管理咨询为主兼顾物流的咨询业务萌芽阶段
80年代物流的概念开始引入中国,咨询业也在那时刚刚在中国开始起步。80年代咨询业首先起源于政府创办咨询企业,主要集中在投资、科技和财务咨询等领域。所以可以说,80年代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咨询。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管理咨询公司大批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管理咨询业开始起步,开始从信息咨询逐步转向管理咨询。国外管理咨询公司高度重视企业的物流供应链方面咨询,开始在管理咨询中进行物流业务方面的管理咨询活动,如埃森哲为和光进行了一系列的咨询中就有物流咨询。国内的管理咨询公司也在咨询过程中开始重视物流管理的咨询。
2.2物流管理咨询业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其中,物流管理在企业营运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领导层的关注。因此,物流成为中国的一个热门行业,企业和政府纷纷意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管理咨询业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物流领域对咨询业务需求显现,各种政府物流规划、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规划、物流业务规划、物流仓储设备等各种需求都很大。因此催生了国内的专业物流管理咨询公司的产生,其中不乏比较优秀的管理咨询公司,如欧麟、扬子江。同时,一大批管理软件公司和设备公司(如招商迪辰等)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也给客户提供物流业务流程的咨询服务。但是客观地说,从软件或者设备公司转变的管理咨询公司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难以给客户提供一个科学的咨询方案。
2.3物流管理咨询业专业化和综合性统一阶段
目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咨询业迅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地的优秀物流管理咨询企业,如扬子江、欧麟、睿文等等,通过认真学习国外出色咨询企业的咨询经验与程序,并结合自己企业的专业优势,形成了符合中国咨询企业实际的一套咨询方法。经过坚持不懈地市场拓展,这些企业已度过艰难的创业时期,在咨询实践中逐步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随着物流业热度开始消减,对物流咨询的需求也开始了理性和成熟,物流管理咨询公司如果没有核心的竞争力,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为求生存发展,许多物流咨询公司逐步走向细分阶段,在专业化方面更进一步,如专门从事物流设备咨询的物流咨询公司、专门从事管理和物流业务流程业务的公司。
但是,同时由于物流咨询市场涵盖着非常广泛的领域,必须满足客户从战略规划、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到设备选型、培训等一系列服务,因此,物流咨询公司开始和咨询服务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整合各种资源,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的能力。
因此,我国物流咨询公司在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提供综合的业务服务。
3国内物流管理咨询公司的发展趋势分析
从国内的专业物流咨询公司的现状来看,从原先的一般物流管理咨询开始转向专业化咨询阶段,同时整合多种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集成的管理咨询服务。国内物流管理咨询公司的近况大致趋势如下:
(1)服务专业化。目前很多管理咨询公司都倾向于专业化方向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从地域来看,北京的本土物流管理咨询公司长于物流政策和政府物流发展规划,而上海的物流管理咨询公司长于物流方案设计、物流设备咨询和企业的物流供应链规划。在上海物流咨询市场,如欧麟专长于设备咨询。扬子江物流管理咨询则专注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供应链规划、业务流程设计和培训等。
(2)服务多样化。除提供专业咨询外,几乎所有的物流咨询公司都还提供物流培训业务,除此以外,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一些咨询公司还和战略合作伙伴一道,提供一揽子物流供应链方面服务。例如,扬子江物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通过与物流企业、咨询业、制造业、物流软件、大学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来提供物流咨询、信息系统服务、物流仓储设施设备等一揽子的服务来提高综合物流服务。
(3)核心产品化。优秀的物流管理咨询公司需要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并在专业化、多样化服务的基础上,打造自己核心产品。因此很多管理咨询公司开始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咨询产品,以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例如扬子江物流管理咨询公司开始专注于物流金融咨询、航空物流咨询和供应链运作(SCOR)的咨询等,其中在物流金融咨询方面,扬子江已经推出了适合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和银行等多赢的咨询方案产品。目前已经与物流企业、银行达成共识,在中国共同推广物流金融产品服务。通过核心产品的推出,使扬子江在物流咨询行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内其它物流咨询公司也像扬子江一样,也推出自己擅长的核心产品。
总之,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迅速发展迅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物流管理咨询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形成了符合中国物流业实际的一套咨询方法。相信经过坚持不懈地市场拓展,这些企业在咨询实践中将逐步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推动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荣书霞.《中国咨询业走向有序化》中国中小企业[J]2004年10期
2.袁红利《影响中小管理咨询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及其识别方法》天津财经学院学报[J]2004年06期
关键词:PBL模式;管理咨询;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82-02
伴随着现代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管理咨询人才是高等教育界的当务之急,相关课程教育的改革日益紧迫。目前,全球各国,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很多课程已推广应用PBL教学模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相比,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实际效果等方面均有着根本区别。经过三十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目前PBL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欧美商科MBA教学上普遍应用,也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众多研究表明,PBL在注重培养企业实际经营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发挥学生主动性,科学评估教学效果等方面有十分有效。
一、《管理咨询》课程特点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发展也与跨国的职业会计师事务所一样,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业务扩展到管理咨询业务。为与国际接轨,近年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也开设了《管理咨询》课程。《管理咨询》课程包括管理咨询的一般程序、方法、业务内容、咨询机构管理等咨询学内容,也包括企业战略咨询、组织咨询、财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市场营销咨询、生产运营管理咨询、成本管理咨询、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财务与会计制度设计、资产评估等专业内容。《管理咨询》课程内容繁多,涉及多门财会方向专业课程的内容,但教学课时并不多,以我校为例,从2007年教学计划的64课时缩减到48课时直至现在的32课时;《管理咨询》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及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如果处理不好,会成为大杂烩、炒冷饭,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倦,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教学上颇有难度。从课程特点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来,PBL教学法是比较适合《管理咨询》课程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管理咨询》课程的教学中恰当地使用PBL教学法?如何组织《管理咨询》课程的PBL教学?《管理咨询》课程的教学中使用PBL教学法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管理咨询人才具有什么意义?笔者尝试性地在《管理咨询》课程教学中使用了PBL教学法,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撰写此文,希望借由拙作抛砖引玉,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略尽绵薄之力。
二、PBL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式
1.PBL的设计理念。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其设计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思想。根据所讨论问题及学习内容的深度不同,PBL教学可分为3种水平,即低年级学生的初级或基础(base)水平,逐步过渡到高年级学生的中级或加重(extension)水平,最后为高级(advanced)水平。初级水平的案例为模拟标准管理,其后则为真实企业案例。案例由多学科教师共同讨论制定,同时制定围绕案例需讨论的问题。
2.PBL教学法的实施方式。管理咨询课程教学中,PBL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是:由多学科教学人员组成教学管理小组,共同拟定核心专题,建立学习模块,如“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营管理”、“财务与会计”等,根据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的学习目标制定某一案例的PBL手册,提供给各讨论小组。在首次集中会议上,分别介绍案例情况、企业管理进展情况及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讨论。会议结束后,有几天的间歇,在此期间学生可通过教材、参考书、学习软件、图书馆、互联网等针对此案例的组织管理、市场、财务、生产、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自学。第二次讨论会针对案例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出现单一问题或整体问题的原因、症结、趋势改变,此后,学生再围绕改进方案的结果及发展变化进行自学。在第三次讨论会上主要针对案例的改进效果、解决方案等进行讨论并提出后续计划。至此,一个核心专题的学习方告一段落,整个时间段的长短根据学习模块的大小设定。一二年级PBL实施于校园,每一模块平均为4周;三四年级PBL实施于具体对象单位,学生完全置身于现实环境中,在相关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每一模块平均延长为10~14周。概括起来说,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PBL为载体,围绕每一个PBL中包含的核心知识展开主动学习,经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解疑论证假设”的逻辑过程获取管理咨询知识。
三、应用PBL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管理咨询人才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系统思维。传统的管理咨询教学模式是按照章节分别进行企业战略咨询、组织咨询、财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市场营销咨询、生产运营管理咨询等专业内容的教学,每一章的内容相当于一门专业课程,学科界限分明,学科间缺乏有机联系,许多内容有所重复,有些内容又出现了空白。这种教学不仅造成时间紧张、内容繁杂,而且缺乏整体的专业体系。而PBL模式下,面对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具体的问题,学生必须将各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贯穿其中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就使各学科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以案例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并逐步具备一名合格从业者的素质。
2.注重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对每一课程的教学均有较大的深度和一定的广度,知识全面、理论性强,这是超越PBL模式的地方,但对于今后面向具体工作的本科生而言,如何应用知识和方法更为重要。PBL模式以培养合格的、有能力的职业从业者为明确目的,强调学生面对不同的管理咨询对象能迅速、准确地对问题做出判断并拿出解决方案。所以,它是从培养职业管理咨询师的角度进行实用性知识的学习,即学习满足实际工作所必需的管理咨询知识,建立与被咨询者的有效协作关系,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3.强调学生主动性学习,促成双向交流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教学,教学进度、内容、方法由教师决定,其对象是学生整体,容易忽视学员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及个性特征,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PBL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图书馆、电脑学习软件、文献检索系统、磁带、录像、模型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自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从教学的角度,指导老师长期与同一小组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便于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的指导,密切师生联系,加深师生感情,形成双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4.可以较为准确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来说,传统教学模式是在整个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由于授课过程较长,有的课程甚至是跨学期教学,易造成学生学了后面忘前面,不利于正确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PBL模式的考核,可根据每次讨论会学生发言的情况、案例报告的质量、课堂辩论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每个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分析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考查,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核。这样将分散的主题考试和最终的综合考试相结合,主观和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体系,科学地判断学习的实际效果,与课程的进行形成良性循环,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投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5.职业化人才培养优势明显,与国际接轨程度高。国外许多应用PBL模式院校的经验和成果均表明,应用PBL模式的学生,除基础课成绩与LBL模式学生无明显差异外,专业课成绩、应用推理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均高于普通学生,PBL学生少用记忆,善于探索、概括,娴熟应用图书馆信息服务,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流能力;除此之外,PBL学生更易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择业意识。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执业能力,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应用PBL教学法进行《管理咨询》课程的教学,对培养高素质管理咨询人才非常有帮助。对此,笔者有着相当的信心,并愿意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力争更好地提高《管理咨询》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红亮,杨冬.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2]高瑞利.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吴惠青.基于问题学习中的师生角色及师生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3,(4).
陈志霞。女,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MSW中心主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系访问研究员,美国德拉维尔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湖北心理学会理事,湖北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心理健康学会理事,武汉市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人力资源实践分会场主席。《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
研究领域。具有心理学和管理科学工程的双重学术背景,长期从事应用社会心理与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有社会态度与群体心理、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性别偏见与女性职业发展、人力资源测评、心理咨询辅导等。
主持项目。曾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科协重大调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两项)、教育部专项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项目二十余项。
学术交流。2006年11月于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年会;2008年获“中国心理学会荆其诚基金”奖励和资助,赴德国柏林参加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担任人力资源实践分会场主席并宣读论文;2008年7月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青年心理学家国际交流活动。
社会服务。先后为湖北省妇联、武汉团市委、深圳城管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建筑设计院、凯迪集团、红桃K集团、武汉科技学院、三峡商报社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从事过员工测评、培训、讲座及管理咨询。
学术成果。独著《知识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及其影响》、《个案社会工作》、《大学心理学》等著作和教材80余万字。先后在《The Joumal of Social Psychology》、《Intem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ex Role:A Research Joumal》、《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数理统计与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自然辩证法研究》、《人类工效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代表性论文。( 1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Extra-role Performance: Which Leads to Whic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9,148 (1).(2)Ambivalent Sexism, Marriage, and Power-R.elated Gender-tkole Ideology. Sex Roles: A Journal of Research, 2009,60 (11). (3)The
Mediate Effect of Multidimensional Perceived Orgamzational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of Supportiv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Chinese employees' Job Perfom~ance. 2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sychology (ICP-2008Ber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 43 (3/4).(4) Ambivalent Sexism in Close Relationships: (Hostile) Power and (Benevolent) Romance Shape Relationship Ideals. Sex i
论文关键词:生产业价格竞争服务竞争价格增值价值链生产服务业PCB企业生产性
论文摘要:强调了在PCB企业中生产业建设的重要性.
PCB企业生产业是属于工业生产业的范畴,它是为工业制造商(者)服务(industriproducerservice),或者说是为生产、商务活动服务而不是为个体消费者服务,也就是说是一种“中间投入服务”,专门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PCB企业生产业是PCB工业发展、进步和社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与走向,是从PCB(或其它)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或独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它会像今天的“生活消费业”一样蓬勃发展起来。它也会像生活消费业一样,PCB企业生产业也将覆盖着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产品市场、运输、库存、物流、维修与处理,甚至还覆盖短评与介绍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人事、行政保安、物业管理等等。总之,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和不可忽视的“服务产业”。
这种工业生产业对PCB工业生产能带来什么变化呢?
1PCB企业生产业可使PCB--~-业处于良性发展中的一个必要条件
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加上现代通讯、现代交通运输技术对时间与空间的突破与进步,使得现代PCB工业生产和相关贸易等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与展开,从而使得相关的中间服务产业,即PCB企业生产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PCB工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加强PCB生产企业内的“生产产业”的各种各样“服务”进行产品生产是提高PCB企业发展和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加强和发展PCB企业生产业可以推动PCB工业生产不断发展与进步。
2使PCB产品的价格竞争走向服务竞争
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从产品为基础的经济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经济方向转变与发展。PCB企业之间的竞争战略将由价格竞争走向生产业的竞争上来。由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迅速推广和应用,并占有越来越多的比率,创造着越来越大的产品价值,而科学技术和知识大多是通过科研、技术和管理咨询等生产业的投入来完成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将起着把技术进步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所以,生产业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和知识(附加值)含量的必由之路。
3它是PCB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
在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中,企业的利润的主要来源已经不是在产品加工制造上,而是在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市场、服务等的生产链上。大家知道,在PCB产品(特别是新产品方面)生产的上、中、下游阶段都需要投入专门的服务(或服务需求)。
如:产品生产的上游阶段要有可行性研究与评估、产品定位、设计、市场组织、物流研究与制定等;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游)中要有产品的质量控制、设备的保养与维修等的服务,还有与生产并行的会计、人事管理、安全等的服务;在产品生产的下游阶段,需要有广告、运输、销售等。这些生产在产品增加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的作用与份额,也就是说产品生产的三个阶段的“服务”在产品价值链中占有最大比率。因此,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取决于产品生产的三个阶段(上、中、下游)的服务优势。
4它是PCB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内容
1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培 养大学生社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综合 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并对其进行 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
但是,近年来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仍 然有下降趋势。根据本校企业管理类专业 近5年来的论文指导工作调查情况,主要问 题表现为:(1)选题大而空,论文以大量来自 互联网上的重复内容拼凑而成,甚至完全 抄袭。泛泛而谈纯理论的多,通过毕业论文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少。(2)调查研究 过于肤浅,立场过于主观,人云亦云,缺乏 自我独立的分析思考。罗列堆砌多,分析论 证少。(3)研究方法定性多于定量。较少联系 所学知识,或者胡乱套用知识,不懂得正确 利用知识为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 提供解决方案。(4)文字表达口语化严重,描 述与论证过程不准确、不严谨、不简洁、不 流畅,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基本语句逻辑 性都较欠缺。(5)答辩流于形式、草率。对师 生之间即时探讨学术与实践问题的环节非 常不适应,表现为教师不知如何提问,学生 不知如何应答。(6)论文选题与评价无明确 的参照原则和标准,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真 实的论文工作质量和学业掌握水平。过于 强调论文外在形式、格式,甚至成为唯一标 准,以应对上级检查。
2实践导向的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原则
本文在综合调研用人单位对未来职业 管理者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的 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素质水平,从论文 的选题、提纲确定、论文调研指导、论文修 改、最终评价标准、奖惩制度等一系列环 节,提出了参考思路,以其改进论文指导思 想,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就业水 平和职业素养。
企业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应 该看成是一次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既能 面对企业实际务实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又 能体现本科教育的专业素养,即以未来的 职业企业管理者的视角来撰写论文。根据 对一些企业发展现状和管理者进行调研, 参考一些管理咨询公司的思考模式,在高 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提炼出一些企业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强调实践性: 对于本科生毕业生的知 识和能力要求,尤其对于地方普通高校的 培养目标而言,应当是以应用知识解决现 实问题为主。
适度的理论评价与延伸:在严谨、细致 的企业内外环境调研的基础上,在现有企 业发展经验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尝试对理 论应用的前提条件和局限性作出评价,以 体现知识的价值与学以致用的能力。
强调学习、思维和表达能力:高校目前 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实际 有一定的滞后,所以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 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既有基础知识,更重要 的是强调不断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方法, 以及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能 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其他人合作共事中所 体现的组织能力,文字和口头的表达能力。
3企业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改进思路
前提条件:毕业论文调研必须以实习 单位情况为基础,以自我的人际交往技能 和工作作风取得实习单位相关人员的信任 与合作,以利于尽可能获取真实、丰富的写 作素材。
(1) 选题阶段——确定研究对象:根据毕 业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和实习条件的优劣, 可以以整个企业或者企业的某个部门或者 某两三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事务作为研究对 象。可以选择企业纵向组织所表现的问题, 如战略层、管理协调层、操作层,也可以关 注组织横向协调所表现的问题,如不同岗 位、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鼓励自我选 题,挑战复杂企业的复杂问题,但教师需帮 助作出判断和修正,以免好高骛远,影响论 文进度。
(2) 调研阶段一确定研究内容:要搜集 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某部门管理现状资料, 要尽可能以事实与图表数据做客观和精炼 地描述。也可以通过目前的各级管理者了 解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路,所感受到的危 机和挑战。总之,要看、问、听、思相结合获 取一手鲜活资料,培养对知识和问题的敏 感性,不要完全寄希望于他人提供的二手 静态资料。
(3) 理论工具选择:简单引述某一两个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能用到的专业理论, 并做出理解,评价其适用条件。这些理论广泛存在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项目管理、 生产运作、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等各种核心 课程之中,一定要选择权威教材中的某个 原则、方法、理念进行引述,分析该理论的 适用条件和方法, 发现知识的价值。
(4) 分析阶段一应用理论工具和研究 方法:根据已经获取的一二手资料进行分 析,了解企业发展的长远思路和现实困境, 理解企业各部门在实现企业目标中的职责 与工作流程,判断其合理性。发现企业与客 户、企业与竞争者之间、部门内部与部门之 间的冲突,必要时与同事、上级管理者、指 导老师进行讨论,边分析边补充调研内容。 确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次要问题,列 出问题组成的结构。
(5) 解决问题阶段一兼顾创造性与现 实性提出方案:根据问题分析阶段的结论,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评估方案,要综合 考虑解决问题的理想化程度、可行性、阶段 性和解决成本来提出解决方案。要避免目 前论文中常见的书生意气错误,即用理论 一对比,到处是问题,对目前的管理者全盘 否定,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过于理想 化或者某种策略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均导 致论文的幼稚和浅薄。
(6) 论文修改、答辩与评价阶段:指导教 师需要加强论文过程的沟通管理,尽可能 在论文的前期阶段,如选题、调研、提纲拟 定把握论文的质量,以免后续的大量反复 做重要修改的情况出现。论文的答辩过程 以交流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心得为 主,而非仅仅走一个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过 场。
4结语
论文指导工作是每年需要花费众多专 业老师大量心血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 是学生收获较大的一个教育环节。本文所 提出的一些改进原则和指导思路,基于重 新追溯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与社会用人单位 的基本需求而提出, 并提供可操作性的注 意要点。当然,毕业论文工作及至其他教育 环节的质量改进,还需要教育评价体制、高 校办学理念、社会和政府的支持等多方面 配套因素的变革。
【作者】 卢忠东;
【关键词】成本分析;企业信息化;学习曲线
1 信息化实施的成本分析
企业信息化成本分析对于正确分析企业信息化改革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对企业信息化投资成本分析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使企业充分考虑其资金、人力、设备等各种因素,事先做好规划。同时企业信息化成本的测量也是确定信息化是否升级、合适升级的重要元素之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的成本可以分为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三类。
2 针对研究模型的系统成本分类分析
本文研究的模型是基于企业的信息化成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判断系统何时最晚升级的问题,因此基于以上成本分类,结合学习曲线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如下表1:
表1
以下是对不同工作成本的衡量标准(表2):
表2
3 成本分析模型
3.1 结合学习曲线分析随时间变动的成本
学习曲线有名经验曲线,最早是应用在产品制造产业中分析随产量增加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的现象,反映累计产量的变化对单位成本的影响, 积累即产量的变化率与单位工时或成本的变化率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结合学习曲线的观点,分析信息系统成本日常管理成本与运营成本中管理咨询成本发现,两者是随着员工对系统累计使用时间与单位时间所需成本成反比关系。由于员工对系统越熟悉,操作时所需要的时间会减少,同时,对系统掌握程度也会提高,意味着这种咨询费用会减少。而系统维护中咨询费用和系统的基本维护成本二者,一般情况下,与累计工作时间成正比。系统运行时间越长,系统维护就会越来越多,因此所需的系统维护成本也会高。同样,随累计工作时间增加,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会增加,因此相对这些问题进行的管理咨询成本也会增加。
3.1.1 日常管理成本的学习曲线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员工单次运用信息系统的管理时间与累计使用时间成反比,结合学习曲线,得出学习曲线函数为:
y■=at■(1)
y■为单次使用信息系统所需时间,由此,累计使用信息系统的工作时间可以表示为(引用杨玉凤论文的基本公式,但是重新定义了含义):
L■=y■?鄢t=at■(2)
上式中,L■为累计运用信息系统的总天数,t为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员工接受培训以来运用信息系统的总次数(某种程度上讲,可以理解为时间的变化,由于随使用时间延长,则单位时间内的使用次数就会成比例增多),a为第一次操作信息系统的所需要的时间,b1为计算日常管理成本是员工的学习率指数。b1的取值范围表明单位时间或成本变化率总是小于累计产量的变化率。方程右边之前的负号表明单位成本的变化与累计产量的变化方向相反。
假设平均每天管理人员的工资成本为mw(the wages of managers):则有为累计的日常管理成本表示如下:
TC■=L■(t)?鄢(mw)=(mw)?鄢a?鄢t■(3)
则有为单位时间(月)内运用信息系统成本为单位时间(月)内使用信息系统的次数,表示如下(30天/月):
UC■=(mw)?鄢{L■(t1)-L■(t)}(4)
L■(t1)为在累计使用次数t的基础之上加上单位时间(月)内使用次数后预测的累计次数,其中单位时间内使用次数的预测方式为近一年内平均单位时间(月)内的使用次数。
3.1.2 运营成本中咨询成本的学习曲线分析
运营成本中的咨询成本是在系统培训工作结束后,员工在使用信息系统时对遇到的问题的咨询。这是因为在培训期间的咨询是属于培训范畴的,不应单方面收取咨询费用。通过以上分析,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时间越长,出现的操作问题次数就会越来越少,因此由于操作问题产生的咨询成本与累计运用信息系统的时间成反比,由于在运行系统是员工接受了一定程度上的培训,假设培训成本为CT,培训时间为tt,则是首次进行系统操作时的工作效率较高。假设平均每天运营成本中咨询成本记为coc(the costs of the consult of operating costs)所以,结合斯坦福-B学习曲线,得出建立在培训基础上的学习曲线模型:
y=y■?鄢(t■+B)■(5)
其中y为斯坦福-B学习曲线;t■是t扣除培训时间tt后的开始时间;B为常数,表示初始效率的提高。用分析日常管理成本的方式得出累计运营成本中管理咨询时长(天)表示如下:
L■=y?鄢t■=y■?鄢(toc2+B?鄢t■)■(6)
有TCOC为累计运营成本中咨询成本表示如下:
TC■=(coc)?鄢L■=(coc)?鄢y■?鄢(toc2+B?鄢t■)■(7)
有UCOC为单位时间内运营成本中管理咨询成本表示如下:
UC■=(coc)?鄢{L■(t■)-L■(t■)}(8)
L■(t■)为在累计使用时长t的基础之上加上单位时间(月)内预测的咨询时长累计咨询时长,其中单位时间(月)内咨询时长的预测方式为近一年内平均单位时间(月)内的咨询时长。
3.1.3 系统维护成本 (mc)
信息系统的维护为了清除系统运行中发生的故障和错误,软、硬件维护人员要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为了使系统适应用户环境的变化,满足新提出的需要,也要对原系统做些局部的更新,这些工作称为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成本可分为硬件维护成本和软件维护成本两部分。本文将系统软件维护细分为基本维护以及维护中的咨询成本。根据综合考虑系统维护中咨询成本、系统软件维护成本和或有成本这三面因素,针对不同成本进行如下分析:
系统软件维护未修正现有可运行软件并维护其主要功能不变的过程。系统软件在其交付使用后,其维护阶段在软件生命周期或生存期中占大部分比重,由原来的50%-60%,到近期的60%-70%。系统软件的维护又包括三类:改正、纠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以及完善性维护。在系统软件维护结算,对软件工作量的影响因素与开发阶段的影响因素基本相同,是开发阶段的后阶段影响因素的后续影响。
系统维护中咨询费用是随着系统软件维护成本的变化而变化,企业针对自身无法解决的软件问题,这就需要咨询,相应产生的成本费用,规划为系统维护中咨询费用。也说明该类咨询成本与系统软件维护成本之间存在某种比例关系。
企业信息化是由上百个或上千个设备组成的,而不同的硬件设施是在不同的时间接受维护的,同时更新已坏设备也不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可以在单个设备成阶梯式发展的基础之上,将众多硬件的维修费用看成连续的,即,随时间的推移,信息系统的设备与信息系统使用时间成某种比例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有为累计系统维护成本表示为:
TC■=TC■(t)+TC■(t)+TC■(t)(9)
其中TC■(t)为系统维护中咨询成本随时间变化的累计成本函数,TC■(t)为系统软件维护成本随时间变化的累计成本函数, TC■(t)为或有成本(系统硬件维护成本)随时间变化的累计成本函数。
有为单位时间(月)内系统维护成本表示为:
UC■=TC■(t■)-TC■(t)(10)
其中,t■为在t的基础之上加上单位时间后的总时间。
3.2 不变成本(static costs)
由于本文研究的模型是基于企业实施信息化经过一段时间后的对最晚系统升级时间的预测模型,因此,在此前提假设的条件下,根据软件生命周期理论,软件开发周期中所支付的成本都已发生,成为既定不变成本。由于模型需要,将该类成本设为Cs:其中培训成本记为Ct。
4 信息化成本模型分析
1)模型分析:通过上面关于系统不同类别的各种成本的逐个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成本分析模型:
有TC为累计信息系统总成本:
TC=TC■(t)+TC■(t)+TC■(t)+C■(11)
T为系统开发完成后开始的累计时间。
有UC为单位时间(内)信息系统总成本:
UC=UC■(t)+UC■(t)+UC■(t)(12)
2)假设条件:由于该模型是研究在企业信息化实施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最晚时间问题,因此,在预测单位时间(内)成本时,不存在不变成本。
3)学习率的确定:根据假设条件,可以知道很容易判断学习曲线中的学习率。
对于日常管理成本的学习曲线函数中的学习率的确定公式:
b■=-■(13)
对于运营成本中咨询成本的学习曲线函数中学习率的确定公式:
b■=-■(14)
5 总结
本文中对学习曲线的运用,是建立在使用者对新事物的使用时间长短上的,时间越长,单次的成本就会越低。这是学习曲线的基本理念。同时对于信息系统这类新技术,使用者使用时间越长,单次的处理时间就会越短,即成本就会越少。
【参考文献】
20世纪80年代,AT&T公司副总经理ArchineMcgill创新的将美国网球教练TimothyGallway所创造的“教练”同企业管理相结合。一种崭新的管理技术即教练技术诞生了。教练技术作为一种管理理念逐渐响彻西方,随着教练技术在心态、态度、人格、情绪、素质、技能、人际关系、亲子教育等个人成长及家庭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广泛传播,各大高校学校也逐渐认识到了教练技术的重要性,纷纷开启与其相关课程或讲座,部分学校如CapellaUniversity,UniversityofMinnesota,GeorgetownUniversity,OxfordBrookesUniversity等已将其纳入教学课程计划中,并给予这类课程相应的学分。英国剑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BrookesUniversity)则设立了“教练与导师实践硕士学位”。在国内,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也在不断开展相关培训、专题演讲,部分学校也开始逐步计划将教练技术作为教学课程纳入计划之中。[1]教练技术引入高校,被高校学者、教授等逐步认可,并不断的将其应用于高校管理、教育、就业以及各个专业之中。教练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
二、研究现状
教练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其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2000年)
20世纪90年代,教练技术被引入中国。教练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于企业:一种是在华跨国企业将其在北美或者欧洲的教练技术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一种是外国管理咨询公司及其在华的子公司或者办事处在企业中推广教练技术。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教练技术凭借企业这一平台逐步为广大人士所认可,其中部分人士开始尝试将教练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家庭、个人、高校等领域。2001年,“21世纪企业教练发展论坛”在上海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教练技术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
(二)发展期(2001年至今)
随着教练技术理念在中国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教练技术的高效性,中国香港和大陆的一些咨询机构开始引进和提供教练技术课程,并颁发相应的证书。部分高校已开设教练技术相关课程。对于教练技术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加。据陈国海在《中国企业教练技术》一书中阐述:“迄今为止(2010年),在教练技术的研究方面,国内翻译出版有二三十多种书籍”,比如:Logan,David&King,John著,赵宏涛译的《教头革命》;佩里•佐斯,苏珊娜•斯基芬顿著,王莉等译的《人力资源训练工具箱》和《人力资源训练完全指南》;托马斯•G•克兰著,陈霜叶译的《企业教练法》等。国内研究著述的书籍也在不断的出版,比如陈国海的《企业心理教练》和《中国企业教练技术》;李中莹的《重塑心灵: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徐敬东的《唤醒沉睡的舞者/中国式NLP———灵性成长学》;胡谢骅的《把快乐还给自己Ⅱ:NLP创造开心的秘密》等等。相关论文献研究也在不断的发表出版,以CN-KI检索为依据,自2002年以来,共发表有关教练技术论文文献147篇,其中企业类教练技术论文有83篇,占总数量的56.46%,其内容主要是以介绍和引入国外企业教练技术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为主,内容涉及教练技术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实施教练技术的必要性、如何做好下属的教练、领导的教练职能等。比如:陈国海的“欧美企业引进教练技术的模式”,文章分别介绍了基于性格工具度反馈以及教练技能等三种引进企业教练技术的主要模式,并且运用具体案例对欧美企业引进教练技术的实际操作和成果进行了阐述。刘宗强的“教练技术在新员工沟通能力培训中的应用分析”,文中以教练技术为核心,分析了在新职工沟通能力培训中的应用。范晓禹的“企业教练技术再认识”,文中通过科学再认识企业教练技术,引导中国企业对教练技术的定位从单纯的培训课程转向企业各级管理者必备的管理技能,使教练技术本土企业化,有效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高校类教练技术论文有28篇,占总数量的19.05%,其主要内容涉及高校管理、教学、人才培训、素质教育、就业、学科应用等方面。例如:何华宇的“企业教练技术应用于学校管理的思考”,文章在对企业教练技术介绍的基础上,讨论在学校管理中应用教练技术的渊源,进而说明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教练技术的步骤和途径,最后指出了运用教练技术应注意的问题。李慧的“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应用”,文章主要内容介绍了T-GROAS职业指导模型,教练技术的应用的五个阶段(营造良好关系,使彼此信任;明晰自身需求,厘清职业目标;正视现实问题,明晰可能影响;发散思维空间,创新可行路径;制定行动计划,实现理想愿景)进行研究。丁雯的“论教练技术在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培训中的应用”(2012年),文中论述了企业教练的理念和方法对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培训的影响;从目标制定与达成技术“心理教练技术”能力测评工具”激励方法手段等方面,阐述了教练型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培训内容。刘素婷的“教练技术在大学生潜能开发中的应用”(2013年),文中在分析教练技术的内涵、角色定位、核心原理、步骤与技巧的基础上,探索教练技术在大学生潜能开发中的应用,提出大学生潜能开发的具体策略,旨在通过支持大学的心态改变,促进大学生实现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类教练技术有6篇,分别是王富强,贾铭的“教练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2013年),文中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1.遵循NLP前提假设,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教师进行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前提就是“学生是没有问题的”,教师应该作为协助者,帮助学生自己成长。相信学生自身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他可以做得更好;
2.教师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和教育;
3.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和支持者。[9]王富强,贾铭的“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2013年),文章主要阐述了教练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刘向辉的“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课堂教学为例”(2014年),主要概述了教练技术的概念、起源以及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应用性;王富强,李玉祯的“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应用”(2014年),主要内容是教练式沟通、逻辑层次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相结合的应用实践研究。王富强,申秀秀的“教练技术指导下教师如何实现教学主体性———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2014年),主要内容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练技术的指导下,通过问话式教学提高课堂掌控力,运用教练技术的逻辑层次理论解决教学困惑,运用三脑理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的把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主体性。[12]王富强,李玉祯的“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应用”(2014年),文章主要内容是在教练技术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思维方式、学习心态等方面的改变,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实现自身的主体地位。迄今为止,大量教练技术相关书籍以及文献的研究出版,表示着教练技术在中国正以良好的趋势发展着。
三、文献研究特点
源于上世纪80年美国的教练技术,现如今已成为欧美企业家提高生产力的有效管理技术,其研究成果也颇丰,然而教练技术在中国还仅仅处于初步阶段。由上图表可总结得到,当前教练技术在中国的研究特点:
(一)教练技术在中国研究的领域特点
教练技术的研究重点虽然仍然在于教练技术与管理的研究,但是研究领域在不断的向外、向深处扩展。由图1数据可以看到,在CNKI中有关教练技术的论文总数为147,而其中有关管理方面的教练技术则占到了总数量的56.42%。也可以看到,整体上企业类相关论文一直高于其它类领域论文数量,教练技术的研究重点仍然集中于企业类的相关研究。从2002至2008年,教练技术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企业类和其它,高校类论文为零,但是自2009年开始,高校类的教练技术相关论文开始发表,占到了总数量的19.05%,并且整体呈上升趋势,教练技术的研究领域在不断的扩大。2013年,思政类教练技术相关研究也开始在不断的深入,论文数量占到高校总量的17.65%,而且研究还在继续发展。
(二)教练技术在中国研究的内容特点
目前,我国对于教练技术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性研究、理论研究和价值研究,理念研究相对较少。在具体的查阅论文之后发现,对于教练技术的研究方向一般是集中在教练技术的概念研究;教练技术的技能研究;教练技术与其他辅助技术的比较研究(教练与传统培训;教练与心理咨询和治疗;教练与指导辅导);教练技术的起源发展研究;教练技术的应用性研究等方面。目前,国内对于教练技术的理念研究相对较少。
(三)教练技术在中国研究的数量特点
教练技术相关文献总量不多,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上述曲线图表“总量”线可以看到,自2002年教练技术相关论文研究以来,每年都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至今为止已发表有147篇论文文献,年平均量为约为12篇,虽然总数看起来不多,但是发展势头良好,而且总体上论文总量也是在不断的上升的。从此也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教练技术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教练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
四、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基地,创新孵化
一、前言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政府、高校、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大学为平台建设孵化创业基地,培养创业人才,可以鼓励大学生创业,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浪潮中,鼓励大学生创业能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高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完善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创造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尝试,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毕业论文怎么写,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新创企业成为能够独立运行并健康发展的企业。
我国部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模式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
我国教育部、科技部于 2001 年首批批准成立和认定了15个国家级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多元集资、市场运作”的模式实施。安徽省政府设立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对创业孵化基地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并且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省科技厅、教育厅、中国科技大学等 5 家单位共同投资发起设立合肥国家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主体。
例如:江西财经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2007年9月成立以来,入驻学生企业32家,实现销售收入75万元。作为江西省首个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孵化出了年营业额达100万元以上的学生企业。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2009年12月18日,浙江某校学生创业实验基地正式启动,该校花园东门部分商铺已开发作为创业基地前两期用房,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免费入驻“学生创业实验基地”。
浙江某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于2009年4月启动,总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经合理规划、布局及分割,共划分了29个房间,其中一间设为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站,由该校和工商局婺城分局共同提供创业指导全程服务,其余均作为学生的创业场所,免费提供给该校学生创业团队使用。
二、现状扫描
(一)良好的运营状况
1.盈利状况
盈利状况良好。在接受调查的项目当中,有9%的项目取得了每月5000元以上高收入的成绩。而且在前三期项目的调查对象中,并无团队属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中”的情况。较多的团队收入属于1000-3000元这个水平。但是处于“无盈利,收支持平”的团队也占了将近27.3%的比例。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前三期的创业项目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项目管理制度基本健全
在接受采访的团队中,100%的项目人员表示店里目前的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日常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地开展,但是由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考虑到自身学业等因素,相关的管理条例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由此可看到该校学生的工作协调和制度管理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3.资金周转状况良好
资金周转状况属于良好的项目团队占总数的81.80%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团队在总体上在资金周转这一方面的工作处理是比较妥当的,剩下的资金周转状况一般的团队表示只是偶尔会出现紧张的状况,但是这个问题通常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4.项目之间交流情况
创新创业基地具有作为企业孵化器的功能,而在培养各个创业团队,将其引进社会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大学生的收集市场信息、资源、并且能够与人合作交流方面的能力和开拓精神。单是“各扫门前雪”的作风,并不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因此,各个项目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是值得我们去调研和探讨的。
5.创业与学业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创业活动,该行为对他们的学业所造成的影响是我们需要调查研究的关键,下图既是项目成员们心目中“创业对自己学业的影响程度”与他们实际的智育成绩之间的关系:在浙江某校创业孵化项目中的队伍成员里,智育成绩保持良好的学生占总数的71.40%。总体的学业成绩是令人满意的。
在班上智育成绩好的同学认为“创业对学业影响不大”的人占总人数的71.40%,而在班上智育成绩一般或者是较差的同学认为“创业对学业影响不大”的人都只占总人数的14.3%。可见,智育成绩不好或者较差的同学会把成绩差的因素归结到受创业的影响中来,而成绩好的同学则不会将创业和学业两者放在一起考虑。盈利状况每月在3000元以上的团队成员的智育成绩都属于较好者,这在所有智育成绩不错的学生当中占有42.9%的比例。
由此说明,项目经营状况好的成员并没有因为创业而影响或耽误学业。项目成员在创业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也是能够兼顾好学业的。
(二)经营困境
1.项目团队组员选择欠妥
因小组成员构成不合理,如同学院同专业的学生组队的情况,导致课时一致,经常无法安排人值班。能够达到每天安排人值班的项目组占总数的54.5%,其余的小组则是属于“偶尔无法开张”和“经常无法开张”的状态。
2.基地场所人气不旺
浙江某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学校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创业精神而为经过选的创业团队免费提供的创业场所(水电费自付),但是由于场地位于丽泽花园(居民住所)附近,人气低,较为冷清,因此,众多项目至今都没有比较充足的客源,宣传工作也难上加难。这个情况对前三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的运营状况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影响。
我们了解到,81.8%的项目成员认为“基地人气不旺”的状况对项目运营的影响很大或是有一定影响。仅有18.2%的成员认为该情况对项目的运营状况没有影响,所以增添基地人气也是创业基地建设的内容之一。
3.对创业理解的偏差
在被调查的所有的团队中毕业论文怎么写,100%的经营者都认为学校应该尽量提供业务的机会给他们。而不是考虑去主动联系学校的各个业务主管部门,依靠自身的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主动地开拓业务生意。并且认为基地人气不旺的状况对项目营业影响很大。这个观念显然与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初衷不相符,学校的意图是通过免费提供创业场所和相应的管理和指导从而培育出“企业家”,而非商店“老板”,坐等生意。我们应该要明白到,创业团队对学校的过于依赖是不利于该项目的成功孵化并走向社会的。
4.自信心欠缺
对于本项目的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自评的调查当中,有将近一半的团队表现出了自信心欠缺的弱势。在营销能力自评中,占总数46%的团队认为自己项目的营销能力一般,而在项目竞争力自评中,有占总数45.5%的团队认为自己项目的竞争力一般。可见,他们对项目的自信心总体上来说是有所欠缺的。
(三)项目盈利影响因素分析
1.创业培训
“创业培训”是团队项目是否盈利以及盈利多少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被访问的所有团队中,成绩最好的两个的项目(每月盈利5000元以上)里德成员都表示曾经参加过创业教育和培训。而对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6个团队中,其中的5个队伍取得了较差的成绩。在“暂时没盈利,收支持平”的盈利状况不理想的3个团队中,其中有两个团队的成员均表示没有接受过创业方面的培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和培训在创业的实践中起到的作用是直接的而且是影响较大的。
2.营销方式
除了创业教育以及培训的因素,依靠主动开拓业务为经营方式的项目能够获得高收入。在所有团队中,成绩最优异的“每月可盈利5000元以上”的项目都采取的是“主动开拓业务”的经营方式。但是,属于“收支持平”情况的3个项目,也是采用“主动开拓业务”的经营方式,说明这种经营方式的不稳定性。而采取“靠熟人介绍”等保守、常规的经营方式,收入情况则比较稳定,每月的盈利状况均属中等水平。
3.团队成员心理状态
项目需要取得好成绩,团队成员的自信心也是一个有力的助推器。不过,他们的自信心也只是建立在以往成功的经验当中的,所以不难理解,对自身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信心强的团队往往是取得高收入的项目。而对自己没有自信的团队通常是盈利状况一般或不好的情况。
4.经验总结环节
能够取得好成绩的项目都是对业务经常进行经验总结的团队。
我们可以看到,成绩最好的两个项目都属于“经常召开经验总结会议”的类型。事实也证明了,只有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有助于该项目在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的提高。而偶尔或是很少进行经验总结的项目成绩总是一般。
三、对策试探
(一)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培养正确的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业基地是学校为有创业意图的学生建立的一个创办企业提供服务的组织,高校在校园内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应从根本抓起,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从入校起重视创业,把创业作为一个人生选择,而不是因为找工作而去创业,不得已而为之。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创业,培养正确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鼓励他们创先争优。
大学生有较好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储备,但是还不足以做好创业项目;有实现自我价值迫切需要,但是缺乏实现的条件和能力。有效地开展该校的创业教育不仅是系统地将理论基础传授给创业的大学生们,同时也努力提高创业者创业的品位和技术含量。同时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计划性和有效性,增加成功比例。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适应,还可以让更多的同学系统地学习掌握创业的理论知识,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自主创业中来。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二)加大创业基地的资源支持
作为培育“未来企业家”的学校的目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该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提供创业孵化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二是协助孵化企业办理成立公司的相关事宜;三是提供管理咨询、会计、法律等咨询服务等等。
因此,除了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的场所之外,浙江某校在基地建设中可考虑提供培训、管理咨询、项目申报与有关认定、投融资、对外交流等服务。也可聘请相关方面有资深指导经历的老师为专门的创业基地建设指导老师,及时为各项目指点迷津,一同探索师范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之路。
(三)规定项目成员的组成结构
吸收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后为了项目的正常运作,有效解决困扰团队成员的店面值班问题,在选拔创业团队以及项目的时候,应该将团队组员的构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一个指标,并且有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构成的团队更加具有活力和学习能力,对团队的创业目标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四)开展师生合作新模式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建设途径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在有指导有计划的实践中来完成。在当前浙江某校教师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当中的师生互动模式,以老师的构想为主导,学生通过实践事先规划好的方案,在比较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创业行为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少走弯路,也给教师们一个创业实践的机会,对师大的文化建设也可起到助推作用。
(五)发挥“大学科技园”作用
大学园区普遍聚集了丰富的知识资本,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试验基地,掌握着大量的科技成果。学校也应该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作用,即为大学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大学的人力、技术等资源,形成市场化的企业孵化器。培育更多有前景、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提高学校人才的创新能力,最后进行企业孵化,推向社会。
师范类大学,也可利用学生“师范技能强”的优势,鼓励学生开办补习班、辅导班等发挥师范技能的项目,这样便可以将专业学习和创业理想兼顾起来。
参考文献:
[1]单晓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策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张庆祝.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理论初探.辽宁教育研究,2007;
[3]何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战略模式初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4]拳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当代教育论坛,2005,(1).
【摘要】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已与国际接轨,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体制中,先后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监理制和工程项目管理制,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必要性
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已与国际接轨,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体制中,先后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监理制和工程项目管理制。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实行项目法人制后,项目法人的责任,在许多项目法人缺少项目管理知识的情况下,项目法人直接管理项目建设难免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建设监理和项目管理的异同、专业项目管理机构在项目建设中的责任,认为我国工程建设发展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业是必要的。
一、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后,在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是由建设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偿还债务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的一种项目管理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对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以按项目落实管理责任人,由项目法人或项目法人负责筹集资金、控制投资进度和质量,对完成项目建设承担相应的风险。
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任何一个项目的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项目实施各方的项目管理是否有效。目前,项目法人对项目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项目法人直接管理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三超”,项目法人集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相互之间无利益制约、不透明,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经常出现“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的情况。
2.拖延工期,项目管理组织的人员是临时组成的班子,对项目缺乏整体和综合管理能力,出现投资失控、工期拖延、质量不保问题。
3.缺乏项目管理知识,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临时的,“项目开了搭班子,工程完了散摊子”、“有教训没经验”。
由于项目具有临时性、一次性、目的性、约束性、周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项目管理早在五十年代,美国就出现了CPM和PERT技术,到八十年代项目管理理论逐渐成熟,形成了现代项目管理学科。以美国为首的项目管理体系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己得到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承认,全球实行统一的注册认证考试制度。该项目管理体系形成了完善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为推动国际项目管理的实施发挥了重大作用。项目管理用其专有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造价、进度、信息、采购、风险进行管理,以满足项目利益相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
对于一个大型的工程建设项目,涉及了政府主管部门、市政配套部门、投资方、使用方,还有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等参建方。有些项目需要委托多家单位,因此只有用专业的沟通、组织协调的技术和方法来处理系统内外的相关组织,项目才能顺利实施。
委托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机构对工程建设管理,体现了市场的专业化分工。一个产业内的分工水平是由市场大小决定的。伴随着建设产业市场的扩大,进一步的专业化分工成为市场扩大的必然结果,而这种专业化分工又带来了管理方式的变化。如何更加有效的整合产业领域,如策划、设计、施工等要素,使其在相同的条件下,提高建设效率,节约建设资金,成为市场主体面对的重要问题。开展专业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是建设产业专业化分工对管理方式变革要求的必然结果。
鉴于项目管理对项目成败的重要性、项目的特点对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要求,在现实中对于大多数项目法人方而言,由于不了解基本建设程序,没有项目管理经验,在所有项目管理参与方中,缺乏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能力。一般情况下,项目法人方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项目进行管理,往往事倍功半。就要求聘用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运用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范围、质量、造价、进度、资源、风险和采购进行计划、执行、控制、纠偏,在工期、投资和质量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规避投资风险,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为此,在我国广泛开展工程项目管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完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的建议
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行业规范建设。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仍不完善,项目管理不完全规范。必须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各类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速清理和废除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做到门类齐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叠、遗漏空缺和互相抵触。
2.我国的投资体制应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融资应多元化,投资管理体制变为项目法人责任制。需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责任激励约束机制,使项目法人对资金的使用效果、投资风险重视起来,是推动项目管理的重要因素。
3.重视开拓和培育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部分项目法人方大都不了解工程项目管理。应当尽快转变和完善政府职能,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加大项目管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项目管理引入的扶持力度,加强项目法人诚信体系、保险体系建设,以激发人才的市场进入意愿和项目法人的需求意愿。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协同可以表现为外包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或其他企业内审人员合作内审、与其他企业内审机构合作实施交叉审计等三种模式。内部审计外部协同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企业的个性化要求;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难以和企业的长远目标协调一致;在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商业秘密的泄漏等问题。
内部审计的外部协同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的委托外界第三者实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协同可以表现为外包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或其他企业内审人员合作内审、与其他企业内审机构合作实施交叉审计等三种模式。这是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建立的、符合现代公司治理原则的企业治理方式,它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现实选择。
一、委托理论与契约理论
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或首要前提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即委托关系的存在。按照委托理论的观点,审计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企业(企业集团)内部的各种委托行为密切相关的。外部审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在现实生活中,经营者可能会利用所有者与经营者,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活动上存在的空间与时间的分离,以及法律、专业知识障碍和时间、成本方面的若干限制,作出违背所有者目标的行为,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使得委托人往往不能直接控制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和会计报告的质量,而必须借助于一个独立的第三者来实现这种控制。内部审计的产生,主要是企业(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分权管理的出现促进了对内部审计的需要,高层管理者为了监督次一级管理者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也需要建立和利用内部审计机构,即内部审计产生于内部受托责任的存在。
委托理论由简森和梅克林(JensenandMeckling)于1976年首先提出。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契约成本理论假定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内部审计既是缘起于问题,又是一种降低契约成本,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因此,如果内部审计外部协同能够降低企业的总体成本,内部审计的外部协同就有可能实现。此外,内部审计外部协同还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不同类型合约所具有的风险状况有关。市场上对于内部审计专业人员及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一资源的竞争,使得度量和比较资源的价值成为可能,也使不同的风险偏好者做出不同的选择,各得其所。
二、外部审计协同内部审计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分析
注册会计师作为熟练的审计专家,都受过正规的训练,并经过考试合格,所以在专业能力上优于内部审计人员,这是导致注册会计师进军内部审计领域的先决条件。同时,注册会计师多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发现和处理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注册会计师长期从事鉴证业务,服务对象分布于各行各业,同一个行业内部又有众多的公司,这样在进行内部审计时,既可以借鉴较好企业的经验,又可以吸取较差企业的教训,能更好地完成内部审计业务。
三、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优势
1、内部审计外部协同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对会计系统实施审计来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活动,并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将审计结果报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虽然内部审计机构代表所有者履行监督职能,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但在日常工作中,它总是和经营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有些监督职能与建议得不到有效的履行,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而从事外部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独立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其能够站在一个比较独立客观的立场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并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
2、内部审计外部协同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因此,内部审计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断扩充其职能,逐渐向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拓展。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业务的开展需要金融、会计、人事、市场、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因此,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而内部审计外部协同则可以从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节约开发软件和新方法成本、降低雇佣成本等方面降低企业成本。
3、内部审计外部协同能够提高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作为熟练的审计专家,都接受过正规的职业训练,并经过严格考核,因此在专业能力上多优于内部审计人员。同时,注册会计师多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熟练地发现和处理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再者,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对象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既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又有经验教训可以吸取,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内部审计业务。
(二)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局限性尽管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有诸多优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无法满足企业的个性化要求;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难以和企业的长远目标协调一致;在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商业秘密的泄漏等问题。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既有理论上的支撑,又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此,在企业治理过程中,应当着重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利于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顺利实施;二是对内部审计是否选择外部协同进行评估,运用成本效益原则进行方案的决策。在内部审计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内部审计的外部协同作为有效地解决契约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导致制度演进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的诱致性变迁,因此,它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一)外部审计协同内部审计的可能性
1、按照受托责任学说,审计是在会计提供的各类受托责任报告的基础上,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重新认定、计量和报告。由于企业外部各委托人往往以自己确定的标准来评价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所以企业最高管理当局会依据这些“委托人标准”来评价其下属各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这样最高管理当局对外是受托人,对内则是委托人。这说明内部受托责任是外部受托责任向企业内部的延伸,内部受托责任的基本目标就是完成外部受托责任。这种内、外部受托责任的一致性,使外部审计取代内部审计成为可能。
2、内部审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与外部审计是相同的,因而可以通过外部审计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内部审计目标是通过分析、评价、建议和恰当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来帮助公司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责任,外部审计目标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和数据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因此,外部审计可以实现内部审计的一部分审计目标。
3、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供求已经形成。我国已存在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需求市场,因为内部审计实现外部协同可有效地解决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严重不足。因而,有些企业愿意把内部审计职能的部分甚至全部包出去。一则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二则可以减少企业成本;三则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的扩大,外部审计业务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严峻的现实将迫使大量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新的业务,管理咨询、税务服务和内部审计业务等也将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供应方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供给能力,这必将有效地解决内部审计外部协同的需求。
(二)外部审计协同内部审计的合理性分析
1、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成本费用是制约内部审计的重要因素。公司开展内部审计,必须设置相应的内审部门,配备相应的人员。对规模较大的公司也许合算,但规模较小的公司,很可能承担不起常设内审机构的费用开支。况且能设立内审机构的公司,其在内部审计方面所花费的支出也可能大于产生的效益。就外部审计而言,注册会计师长期从事鉴证业务,有很强的成本效益意识,故注册会计师进军内部审计领域是十分合理的。
论文摘要:避税筹划作为税务筹划的一种主要手段,避税的弹性和空间比较大,合理地规避税赋,能够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且又不违反税法。本文从避税筹划的概念、特征、常见技术手段以及案例分析来浅析避税筹划。
税务筹划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税务筹划仍然是皇冠上的明珠。”税务筹划是纳税人依据所涉及的税境和现行税法,遵循税收国际惯例,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根据税法中的“允许”、“不允许”以及“非不允许”的项目和内容等,对企业的涉税事项进行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与安排。税务筹划具有必然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税务筹划呈越来越专业化的特点。税务筹划应该在合法或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既不能越雷池一步,也不能刻舟求剑;还不能为筹划而筹划,要服从、服务于企业的财务目标。在企业税务筹划实务中,避税筹划作为税务筹划的一种主要手段,避税的弹性和空间比较大,合理地规避税赋,能够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且又不违反税法,企业肯定乐意为之。
避税筹划一般是与税法的立法意识相悖的,它是利用税法的不足进行反制约、反控制的行为,但并不影响或削弱税法的法律地位。避税筹划实质上就是纳税人在履行应尽法律义务的前提下,运用税法赋予的权利保护既得利益的手段。避税筹划并没有、也不会、也不能“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避税筹划不是对法定义务的抵制和对抗,而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即纳税人有权依据法律“非不允许”进行选择和决策。对此,在一些著名的判例和判决中,早就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回答。例如,美国著名的汉德法官曾指出:人们通过安排自己的活动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是无可厚非的。无论他是富翁还是穷人,都可以这样做,并且这完全是正当的。任何人都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税负。税收不是靠自愿捐献,而是靠强制课征,不能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人们可以为了规避或减轻税负,对自己的活动事先做出安排,以实现依法降低或免除税负的目标。退一步说,即使不承认避税是合法的、是受法律保护的经济行为,但它肯定应是不违法、不能受到法律制裁的经济行为。
避税筹划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不断完善,将逐渐演变成一种高智商的经济技巧和经营艺术。如何运筹好避税筹划,成功地进行税务筹划,必须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税务筹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根据我们的理解,避税筹划应是纳税人在熟知相关税境的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在不直接触犯税法的前提下,利用税法等有关法律的差异、疏漏、模糊之处,通过对经营活动、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等涉税事项的精心安排,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的行为。在了解了避税涵义的前提下,我们也要严格区分避税筹划与偷税、欠税、抗税、骗税的法律界限,即正确界定合法、不违法与违法的界限。(图1)
从这图1中我们可以严格区分避税筹划与偷税、欠税、抗税、骗税的法律界限,即正确界定合法、不违法与违法的界限。所以说,避税筹划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即纳税人有权依据法律“非不允许”进行选择和决策。我们常常看见有些逃避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受到了政府的严厉制裁,损失惨重,而有着合理的避税筹划的人则坦然、轻松地面对政府的各项税务稽查,顺利过关,不受任何损失或惩罚。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些聪明的纳税人常常能够卓有成效地利用税法本身的漏洞和缺陷,顺利而又轻松地实现了规避或减轻纳税负担而又未触犯法律。针对企业避税筹划所安排的经济行为必须合乎税法条文和立法意图或者不违反税法,而依法纳税更是企业纳税意识增强的应有之意。综观对避税筹划的各种观点,相对比较一致地认为避税具有以下特征:(1)避税是合法的或者是不违法的,这是与非法偷税的根本区别;(2)避税的目的是通过避免缴税、少缴税和推迟缴税,使税收负担最小化;(3)避税的手段是利用税法的不完善之处或漏洞,有的是歪曲、滥用法律的有关规定,而且这些手段一般都经过精心计划和安排;(4)避税技术的应用一般应在应纳税事实发生之前。这就使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对避税筹划十分重视,不断提升避税筹划技术。避税筹划技术是纳税人在现行税法的框架下,为降低税负而采用的某些手段和技巧。主要是从缩小税基、降低税率两方面筹划,常见的技术有:
1、价格转让法。价格转让法亦称转让价格法、转让定价法。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经济利益联系的经济实体为共同获取更多利润和更多地满足经济利益的需要,以内部价格进行的销售(转让)活动,这是避税实践中最基本的方法。
2、成本(费用)调整法。成本(费用)调整法,是通过对成本(费用)的合理调整或分配(摊销),抵消收益、减少利润,以达到规避纳税义务的避税方法。
3、融资(筹资)法。融资法,即利用融资技术使企业达到最大获利水平和使税负最轻的方法。
4、租赁法。租赁可以获得双重好处,也是一种减轻税负的行为。
5、低税区避税法。低税区避税法是最常见的避税方法。低税区包括税率较低、税收优惠政策多、税负较轻的国家和地区。
税制具有复杂性,这就意味着纳税义务不能自动履行。纳税人必须及时、正确、全面地掌握所涉税境的税法,将税务筹划置于理财学的框架内,尽可能避免纳税风险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机会成本发生,努力实现涉税零风险。避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实施某项税务筹划使税收负担最小化与其税后利润最大化呈正相关时,税收负担最小化就是税务筹划的最高目标。通过合理的避税筹划,能够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
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既少交税,又不违法,企业合理避税可以设计。有一家2009年3月成立的10个人的管理咨询公司,如果预计年度销售额为1,000万元,作为这家公司的财务经理,你能使公司一分钱的税不交,又不违反税法吗?在10月15日举行的首届中国财务经理年会上,税务专家、中国税收策划网CEO李记有先生给来自全国的财务经理出了一道难题。他表示只要精通税法,善于筹划,这完全可以做得到。这么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如果年度销售额为1,000万元,按照正常情况应该交纳营业税、所得税80万~100万元左右。很多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不一定了解财务政策,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让财务经理或人员去报税、办手续等,大部分财务经理可能就按照税法把这个税给交了。但这位财务经理如果进行一番策划,可能这80万元的税就不用交了。
如果仔细研究税法,至少有两个新的税收政策可以使这家公司免交80万元的税款。一是2009年国家规定:“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安排失业、下岗人员达到30%的,可以免三年营业税和所得税。”这个政策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非常实用。有些公司领导可能会说:“我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干什么?”其实,这是一种观念上的障碍。像这家管理咨询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政策,安排两个下岗女工干食堂,再安排一个失业或下岗的给领导开车,这样80万元的税就不用交了,省下的钱能买好几辆高级轿车。但许多财务人员对这样的税务政策可能看了一百遍了,但谁也没去使用。另外,还有一个文件可以使用。2004年新的税务政策规定:“兴办的私营企业安排退役士官达到30%比例的,可以免三年营业税和所得税。”这家公司完全可以招个退役的男兵开车,招两个女兵做秘书和话务员,他们并不是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影响并不大。一年免80万元,三年就是200多万元。很多企业的老总们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在现有中国没有筹划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关注的是谁和税务部门的关系好,考虑更多的是出事的时候,如何“灭火”,而不是提前安排“防火材料”,还没有筹划的概念在里头。
有人说,现在是野蛮者抗税,愚昧者偷税,糊涂者漏税,智慧者进行税务筹划。税务筹划是明智之举、文明之举、进步之举。与此同时,政府也不得不将其注意力集中到完善、健全税制、加强征税筹划上。这种对税法的避与堵,大大加快了税收法制建设,使税制不断健全、不断完善,税务人员的执法素质不断提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避税筹划是一种高超的智力竞赛、有益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
参考文献:
[1]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论文摘要〕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的高级形式,管理咨询公司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结成知识联盟,提升学习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共担创新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更有效率地获取其它组织的知识资源。咨询公司获取联盟伙伴的知识受到知识本身的特性、组织间的学习能力差异以及文化多样性和利益冲突的影响。咨询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共同愿景、促进文化沟通、培育社会资本和信任、增强风险防范、促进交互学习等策略提高知识获取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逐渐成为企业所依靠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1]。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并开发自己的知识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是否能获胜的关键,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依赖于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之间的关系逐步由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关系,这就是竞合理念[2]。在竞合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技术专长恰当的同其他企业的有力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双赢、多赢。到20世纪90年代,企业之间出现了诸如企业集团、供应链协调、战略联盟、虚拟企业和特许经营等多种组织方式,企业的组织形态实现了由单一的一体化组织向复杂、纷繁的网络组织形态转变,企业间的合作呈现出网状结构的新特点[3]。
战略联盟无疑为知识流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是企业获取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联盟合作中,企业可以跨越企业边界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合作各方培养和发展核心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4]。知识联盟(Knowledgealliance)是战略联盟的高级形式,是企业通过联盟的方式,共同创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转移,以获取其它组织的知识资源[5]。本文拟以管理咨询公司为分析对象,探究管理咨询公司如何与其他企业结盟并从联盟伙伴获取有价值的知识资源。
一、知识联盟内涵及其特性
知识联盟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和知识经济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映。知识联盟概念的产生源于贝克尔和墨菲对知识分工模型的研究。他们将知识生产的累积效果引入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之中并提出了知识联盟的概念。知识联盟的中心目标就是学习和创造知识,特别强调通过联盟从其它组织学习和吸收隐性知识,或者和其它组织合作创造隐性知识。知识联盟的建立主要是基于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即联盟的一方具有另一方不具备的资源、知识或能力,实现联盟伙伴共同受益。正如哈佛商学院的多萝西·伦纳德指出的,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必须超越它们自身的界限引入知识以便构建核心能力。
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1)知识联盟的最终目标是联盟成员共同发展,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构建知识联盟的前提是各联盟成员愿意接受合作协议的制约,而促使联盟成员之间达成各种合作协议的动力就是通过搭建知识联盟的合作平台,可以促进联盟各方的知识流动、核心能力的融合,从而实现共同发展,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2)知识联盟的核心功能是在各联盟成员之间构建一个可以确保知识资源便利、畅通流动的网络。知识网络有助于促进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流动,拓宽各成员获取知识的空间,加速将知识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进程,提高各成员的创新能力。
(3)知识联盟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知识在联盟成员之间充分共享。只有那些拥有对知识联盟有贡献的知识资源或核心能力的组织,才可能成为知识联盟的成员。联盟成员所拥有知识的互补性为组织之间知识共享奠定了现实基础,同时,知识联盟的有效运作也要求各成员密切合作,共享知识,一旦某成员所提供的知识不能满足与其他成员合作共赢的要求时,就会被知识联盟淘汰。(4)知识联盟成功的根本途径是联盟成员间的密切合作和交互学习。尽管隐性知识的学习对联盟成员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但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远不如显性知识的转移那样简单。因此,要求联盟成员的工作人员紧密合作,将交互学习尽可能融入合作各方的整个运作系统中。
二、联盟中咨询公司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
1.知识本身的特性所蕴含的学习障碍
联盟伙伴之间的知识共享和转移受到知识本身特性的影响。被转移的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知识的模糊性较低,能够直接体现在报告、资料中,比较容易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由于模糊性较高,不容易交流和共享。而在联盟中转移的知识大部分是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隐性知识,这给咨询公司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另外,由于知识的独特性,每个咨询公司在其特定的形成历史和经营活动中都形成了专有知识,这导致咨询公司知识的异质性和个性化,这种知识的异质性也构成了联盟中学习的障碍。
2.组织间学习能力差异
咨询公司吸收能力的不足会形成学习的障碍。Cohen和Levinthal于1990年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所谓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评估外部知识的价值,消化吸收并加以商业化应用的能力。咨询公司从联盟中获取知识的有效性将取决于自身吸收能力的高低。吸收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咨询公司通过以往的员工技术培训和R&D形成的相关知识的规模和多样化程度,以及咨询公司内部知识交流管理的水平,决定了其现阶段吸收能力的高低。
而且吸收能力的累积存在着自我强化机制,一旦终止吸收能力的投资,吸收能力将会迅速弱化。当咨询公司相关知识规模小、知识存量有限、知识多样化程度低时,咨询公司将不能准确地评估潜在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潜力,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外部知识的价值和自身的知识差距,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学习的负荷,知识的有效转移受到妨碍。同样,当咨询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咨询公司文化和技术不利于知识在成员间的交流和共享,则必然会阻碍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整个咨询公司内部的及时消化、吸收和扩散。
咨询公司对待联盟的态度也会影响知识的有效转移。咨询公司参与知识联盟的主要动机在于弥补知识差距,通过学习对方的知识形成核心能力。然而,咨询公司有可能在其它因素的干扰之下而使学习意愿弱化。其一,咨询公司管理者有可能基于股东谋求短期股价升值的压力和维护个人声誉的需要,将咨询公司的长期战略意图让位于短期的财务绩效标准,从而在知识联盟中仅满足于联盟对象提供互补性技术的运用,而忽视对技术和物化在实物资本上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其二,为了防止“囚徒困境”问题的出现,而采取消极的学习态度。“囚徒困境”问题是蕴含在战略联盟中的最大失败因素,尤其是知识联盟由于其所共享的是难以辩识的隐性知识,其联盟关系更为脆弱。进盟的各参与咨询公司,尤其是在联盟的初始阶段,会十分审慎地监测联盟的公平性。因此,为了减少联盟关系中的阴影,消除对方的不信任,避免因为误解招致对方机会主义行为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咨询公司有可能被迫选择消极的学习态度。
3.组织间文化多样性
联盟伙伴间的文化兼容性是影响知识联盟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盖瑞哲(1988)在一项对90家合资咨询公司的研究中,说明了咨询公司文化兼容性是怎样与知识联盟成功成正比的。它还讨论了咨询公司从几个方面运用几个相关指标来评估合作的兼容性。咨询公司兼容性可以从好几个方面评估:咨询公司战略、咨询公司文化、管理风格、国籍及咨询公司规模。咨询公司兼容性使咨询公司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它也有利于咨询公司差异的融合,使交易更为公开和便利。咨询公司兼容性实际上可以使公司利用由互补性产生的学习潜力。总之,兼容性和互补性对咨询公司间的关系资本和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文化差异带来的知识转移障碍是管理咨询公司知识获取的主要障碍,它所带来的障碍在许多方面都可能产生破坏性的后果。从开始建立联盟关系开始,组织文化差异就己经潜在地对联盟各方产生着影响。源于文化差异的冲突和误解常常会导致知识转移的不畅和学习效率的下降。组织文化的研究表明,联盟伙伴间的文化差异越大,联盟间知识转移的难度就越大。
4.组织间利益冲突
咨询公司参与知识联盟,每一方都要提供一些独特的东西,贡献一部分自己的知识以获取别人的知识,从而实现公平合理地共享。而目前存在的一个两难问题是,对于自身的核心知识,咨询公司不希望将它泄漏出去,以保持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优势;而另一方面又想获得他人的知识。这种有意识的知识保护对其它咨询公司的学习造成了障碍。联盟伙伴对知识保护程度越高,知识的可获得性就越小,联盟伙伴之间的学习效果就越差。
联盟对象构筑的学习障碍主要来自于其有意识的防范努力。为了保护其核心技术和商业诀窍不被泄露给合作对象,联盟伙伴往往会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学习障碍。如选择低度参与的联盟形式。知识联盟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双方参与程度较低的单边许可证协议,也有参与程度较高的股权式合资企业。参与程度高的形式由于更有利于双方的密切交流,因而使隐性知识的转移更为便利。
知识水平高的企业,往往会选择低度参与的合作模式,他们倾向于签订较多的单边许可证协议,而组建较少的合资企业。如Intel公司在1984年参与的各种知识联盟中,有5个为许可证协议,4个为研发合作协议,仅有1个为合资企业。此外,许多高科技企业在与其它公司建立的联盟中,设置入门制度,建立起知识传递的单一界面,其它公司需要的信息必须经过统一的界面获取,以防止其关键技术被无约束地转移。
三、联盟中咨询公司的知识获取策略分析
1.共同愿景促进策略
共同愿景是任何一个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成功的起点。有了共同的目标会激励联盟成员主动而积极地奉献与投入。愿景的设定是对联盟双方可能达到的目标的实际描述。成功的联盟总有一份共享的指引图,这是指导不同组织的联盟纲领,将帮助他们为合作的效果设定期望并且衡量、评估联盟效果。
在建立联盟之前,每个咨询公司都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人格”,而建立联盟则意味着咨询公司必须放弃一些相互冲突的目标,在一定领域达成一致。愿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为什么要建立知识联盟”的答案,构建了一个凌驾于“利润”之上的使命,使双方都愿意为之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联盟伙伴会增加信任感。在共同使命的指引下,拥有知识方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联盟方分享知识,而知识需求方也会在知识转移成本相对较低、有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提高知识吸收的意愿。
由此,联盟可以获得“低成本”和“差异化”的潜在优势;而只有明确联盟的使命,才能在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时,采取相宜的措施,达到既能克服困难,又不妨碍双方利益的双赢局面。
2.文化沟通策略
为了避免知识联盟中可能出现的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矛盾与纠纷,必须努力促成文化融合,即各种文化相互沟通、相互协同。所谓文化融合,就是要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联盟组织之间、人员之间,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知识联盟不太可能出现几种组织文化并存的状况,最终应形成一个与联盟相适应的新的联盟文化,即知识共享、组织学习的文化。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会逐渐内化到联盟成员的行动中,最终促进知识转移的实现。为了加速这种渗透,组织各层次人员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为此,不仅要通过咨询公司知识联盟内的各个项目小组,而且要重视虚拟社区、新闻组等非正式组织对文化融合的作用。
3.信任培育策略
在咨询公司参与的知识联盟中,知识流动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要求联盟成员之间密切交流,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关系。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减少知识保护意识,有利于创造出一个信息自由交换的学习环境。
为了使合作能够真正开展起来,双方的管理人员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联盟各方之间建立起高效的信息网络,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及项目运作各个层面上展开积极有效的沟通,创造合作的文化氛围,帮助建立起联盟中的相互信任。保持高层管理者的持续接触,共同探讨双方更广泛的目标和变革:让中层经理人员或专家们一起制定行动计划,在充分的讨论中加深彼此间的理解,达到认知模式的一致,互相参加对方的培训计划,在技术用语和项目开发的标准上达成一致。小约瑟夫·巴达拉科认为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双方先从一些比较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上开始合作,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增强彼此对未来合作的信心,而且可以避免当初始合作项目过于困难而导致挫折或失败的时候出现双方互相指责的局面。
4.风险防范策略
咨询公司在自身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知识本身包含了其它咨询公司所无法模仿的、蕴含自身历史和文化在内的东西,是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咨询公司参与到知识共享网络中时,这部分知识是否和其它知识一样,参与到知识共享中去呢?如果这一部分知识参与到共享中去,可能带来咨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受损,对其可能带来极大的风险。为了预防知识联盟损害咨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明确界定知识联盟中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获取的平衡、合理的激励手段和价值分配。
知识联盟中还存在着其它的风险,例如构建网络成员之间的共享机制可能需要为成员之间频繁的交流活动和建立成员间的次级网络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可能会产生增加成本和疲于应付的局面。再如,网络成员之间由于知识的传播而在技术水平上趋于接近,导致同质化,而同质化则会导致相互之间的竞争,因此可能破坏咨询公司联盟的和谐和相互信任,干扰知识共享过程,增加沟通成本。另外,由于战略性知识联盟的长期性,可能造成联盟吐故纳新的机制下降,从而导致网络内的咨询公司的竞争力的增加和成长速度日趋缓慢。这些风险都需要联盟咨询公司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密切关注并严加防范。
5.社会资本促进策略
社会资本,又称为关系资本,是联盟咨询公司在个体密切接触基础上产生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友谊。它是一种依托于社会而存在的资本,如主体信用、以往联盟经验等等。从其内涵可以看出,信任是关系资本的关键要素,一般来说,联盟双方合作时间越长,信任水平就越高,关系资本也就越容易建立。
联盟内部关系资本的建立有利于在联盟中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促使联盟各方的个人接触更加紧密,进而促成组织间的信息和技能,尤其是蕴含于组织实践和文化中的隐性知识的交换和转移。知识联盟在实现知识转移的同时,联盟方也希望保护自身的专有核心资产,防止联盟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关系资本不仅可以提升咨询公司在联盟外市场的竞争地位,促进联盟界面上更大规模的学习,而且还有利于创造能带来合作优势的独特的关系资本收益。知识联盟组织间的关系资本越深厚,知识转移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组织自身的核心能力,抑制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知识联盟间建立关系资本就在于通过整合联盟各方的优势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创造单个组织无法模仿的关系性租金。知识联盟能通过知识共有化的机制产生关系性租金,在这种信息共有化机制上投资越多,关系性租金产生的也越高。知识共享既是关系资本形成的条件,也是其形成的目的。随着交往频度和强度的增加,人们之间的信任会经历三个阶段,逐渐地从以计算为基础的信任过渡到以知识为基础的信任,再演变到以认同为基础的信任。
联盟伙伴的知识共享,在联盟共同远景的指引下,有可能逐步从以合约为基础的弱连带连接逐渐过渡到以认同为基础的强连带连接。由此可见联盟知识共享既是联盟关系资本形成的前提,也是联盟关系资本形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