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陶艺教育论文

陶艺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31 00:23:34

陶艺教育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钱正财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校

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

1陶艺课程的内容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课程课时少、周期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陶艺材料,对泥巴的干湿性很不了解,对技巧的掌握非常欠缺,为此需要定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板块。从陶艺概述着手,过度到陶艺基本常识和对陶艺设备的了解,如工具刀的制作及其使用,对泥巴干湿特性的把握。通过陶艺课程,学生血药掌陶艺作品的成型方法和用多种成型方法完成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形式上可以是简单的容器形态,如花瓶杯子等,并针对器皿结合运用镂空、堆贴、刻画等装饰手法。石膏头像临摹也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捕捉能力,有了一定的雕塑成型能力后,在以后创作中选题将会更加丰富,对人物动物都可以结合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捏塑成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点,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流是从事幼教等特点,由于儿童对卡通形象的情有独钟,特别增加了卡通浮雕快速成型和卡通圆雕快速成型两个章节,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能快速完成卡通形象。最后进入命题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面地运用陶艺的基本技巧完成作品的创作,全面考虑陶艺的形式语言特点,包括成型的手段、作品机理效果的处理,釉色的选择搭配等,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形式有效地传达观念的能力,对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结合幼儿的特性,还需完成适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充满童性的陶艺作品。

2媒体教学法

媒体教学法是作者在近年来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年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工程性质的作品,在选题上要具有新闻性,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后学生们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兴趣加倍高涨。另外在学习的过程别能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心协力把事情做好。例如,我校陶艺课程的教学作品《12兽首》和《论语》前后被湖南省十几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都在全国引起了及其大的轰动,全国60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这种教学方法对学校乃至学生个人都是有影响力的。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刚接触陶艺的学生普遍缺乏手工技巧的训练,因此需要一个对材料和技巧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学生碰到的技术难题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较好的解决,课程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了更好的确保教学效果,我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它所包含的技术性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陶艺的形式由于它的材料特点以及制作过程的趣味性,使得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这种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对主流学生而言尽量避免比较高的成型方法。但是,陶艺成型的基本法则还是要掌握的,因为这些技术的掌握程度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例如泥土的收缩性、泥土干湿特性的掌握,黏接的问题以及施釉技术等问题。陶艺在制作烧成中的偶发性,例如:手指和工具刀在泥土上产生的印痕和肌理效果,以及烧成过程中釉料呈现的色彩和自然天成的效果。这些偶然的艺术效果常常被陶艺家在创作中加以利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发现陶艺材料所产生的丰富的形式变化,也是需要注意的教学重点。但是不能完全依赖它,尽量建立在理性的驾驭范围内。

第2篇

(一)在陶艺教育当中

轻视了陶艺理论以及文化修养的培养。陶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之广,现如今留存下来的每一件陶艺作品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而这些作品,极大程度的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制作工艺及发展变化。陶艺这门学科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历史等学科紧密相关,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作为支撑,那么制作出的陶艺作品只能是空有其表而缺少内涵,徒有形式而失去灵魂。但是现在许多高校为了能够快速见到学生制作陶艺的成果,把大量的精力用来指导学生实践,而忽视了陶艺理论的灌输和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的培养,学生做出的作品有形而无神,这是当代高校陶艺教育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二)对学生的原创思维培养注重不够

许多高校在陶艺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学生的原创思维,而是过多的让学生临摹已经成型的作品,包括其中学校中已有的作品或在网上搜集的图片。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快速做出比较成熟的作品,教学效果看似比较理想,但其弊端是相当严重的。过多的临摹,对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造成严重的影响与阻碍,这也非常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学生做出的作品形似而神失,只模仿了他人作品的虚表,并没有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及要表达的情感做充分理解。

(三)陶艺教育过于商品化与行政化

陶瓷器制作完成后,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观赏性,这便使得陶瓷器具有了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商品的属性。现在国家对陶瓷行业比较保护,陶瓷器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涨,这使得一些陶艺专家为了迎合市场、迎合大众或评委,制作出许多精神层次不高,并带有鲜明政治或利益目的的作品,这种做法着实令人堪忧。如果专家与老师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那必将导致学生在陶艺学习过程中商业化、政治化色彩严重,最终失掉了艺术本身、失去了灵魂。

二、改革的途径及发展趋势

(一)加强对学生陶艺教育理论知识及文化素质的培养

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高校在开展陶艺教育时,应多开设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相关的课程,并且着重学习陶艺的中外发展史,使学生在陶艺制作前,对艺术以及陶艺发展的脉络有整体的认识,以便于更好的理解陶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吸收外国先进的陶艺教育模式

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陶艺教育这一领域,美国、日本等国家均领先于我国,我们应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每所学校在开展陶艺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而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面对绘画、造型功底都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在陶艺教育过程中着重于艺术理论、制作技法的培养,并且深入挖掘学生对事物的敏锐看法与创新思维;而对于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陶艺也许是其兴趣爱好,正如我校曾开展针对全校学生的陶艺第二课堂活动,这里有一些学生毫无艺术功底,面对这些学生就应注重兴趣的引导,让学生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感受艺术魅力,提升艺术鉴赏力,培养艺术情操。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3篇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出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陶瓷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一直是沿袭着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即家庭中父母传子女,或者是作坊中师傅传徒弟。这种教育方式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且使我们的陶瓷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甚至在今天,景德镇民间仍然采用这种教育方式。

传统陶瓷技艺传授,主要是通过师傅示范,徒弟模仿具体作品而传授的,更多的是直观的操作方式,几乎没有理论学习的基础,这种传承方式的弊端在于,大多数人只能停留在技术的掌握这一块,很难或者无法上升到艺术创作领域里,只有技术的掌握与学习,而没有思想上的填充,那么是很难提升到艺术创作领域,今天我们的教育模式则是采用先通过理论分析与讲解,使学习者能够在初步认识陶瓷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这种教育方式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可以更全面地,深入地从技术上升到艺术。可以把我们的古老文化更好地推向新的高度,创造更灿烂的陶瓷艺术文化。

二、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

据文宇记载,1906年,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创办了湖南瓷业学校,这是最早的专门的陶瓷艺术教育学校,分为国画装饰、辘轳成型、模型模具三科,仍然以技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请景德镇和日本技师来传授技艺。但把陶瓷艺术独立出来作为专门的一门学科来发展,这还是首次,这对陶瓷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广与促进作用。

进入到四十年代,高等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开始出现,即陶瓷艺术进入到高校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央美术学院,当时就设立了陶瓷科,至今每年都在不间断的招收陶瓷科的学生。

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开始新的发展期,出现在50年代。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分出来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科改为五年制本科的陶瓷美术设计系,作为独立的学科而存在,这时期有不少从国外回来的著名教授,把国外学来的关于陶瓷艺术教育方面的经验借鉴到教学中来,结合中国陶瓷发展的状况,探索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道路,有句古语是“艺术无国界”,我们吸取国外优良的教育方式,运用到我们本土的陶瓷艺术教育中来,结合我们的本土文化,势必会把我们的陶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陶瓷艺术专业普及化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各大院校逐步意识到市场对陶瓷艺术人才的需求和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于是纷纷开设陶瓷艺术学科,培养陶瓷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或者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让学生了解陶瓷艺术。

以九江学院艺术学院开设的陶艺课程为例,艺术学院2007年开始开设陶艺课程,开设对象是针对美术学专业的学生, 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对陶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首先向学生全面介绍陶艺基本知识和陶艺几种基本成型的过程,其中穿插国内外优秀作品进行分析讲解,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几种成型方法在陶艺中的灵活运用。实践教学部分, 由于学校刚开设这门课程时间不长,陶艺课程需要的一些基本硬件设备还不完善,实践课程主要在景德镇实习基地授课。这种两地授课方式一方面是受条件的制约而产生;但另外一方面,景德镇有得天独厚的制陶条件和完善的制陶工艺,对陶艺创作非常有利,是很好的学习陶艺的场所。去年11月份,学生们去基地实践了一次,也许是天性,学生们一触碰到陶泥都很兴奋,跃跃欲试。陶艺创作与学理王科不同,按公式套用是不可行的,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放的过程,一旦按部就班,规范要求和形式被限制,一动手很快思维就木纳了,无法创作。所以让学生先自由发挥,多做创作小稿,再针对每个人的每件作品进行逐一辅导,从中找出可深入创作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题材表现、成型技法、作品的意义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于不断创作,与泥土多接触,熟悉各种成型技法,提高自身创作思维。

随着九江学院整个学院的发展,艺术学院专业的多样化将成为其必然的趋势,陶艺课程的逐步发展壮大,陶艺作为一门专业而开设相信将不远。

第4篇

关键词:陶瓷艺术;教学;策略;初探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20-01

在我国,陶瓷艺术是一门依托于陶瓷全行业发展的学科,其本身具有特殊性与广阔性,这也将是陶瓷艺术专业得以长久存在和发展进步的源泉动力。因此,需要我们对陶瓷艺术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想方设法将陶瓷艺术教学办好。

一、陶瓷艺术教学的重要性

陶瓷艺术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象征,它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陶瓷艺术文化的延伸和传承,对人类历史文明有着杰出的贡献,记载了中国人民艺术发展的历史,彰显了国家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我们民族的最重要的骄傲之一。现如今,虽已进入了工业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但陶瓷艺术仍具有无法估量的重大的时代价值。这不仅在于陶瓷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陶瓷艺术是古代人们开启人类智慧的重要之举,是帮助认识国家文明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助手。把陶瓷艺术文化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是中华民族的责任,陶瓷艺术教育是传播陶瓷艺术文化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当今,陶瓷艺术教学有众多积极的意义。陶瓷艺术教学不仅能开发人的思维,陶冶情操,培养素养,而且还可以传授艺术知识,使学生更加了解认同民族的文化。陶瓷艺术教育既是一项职业技术的教育,更加是综合、多维、立体的教育。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工作重心点是把陶瓷艺术发扬光大,要做好此重心工作需对陶瓷艺术教育积极的意义进行深刻的认识,重视陶瓷艺术教育的地位。

二、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陶瓷艺术教育虽然已经历了大半世纪的时间,但仍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大部分的教育仍采用技巧的教学为主的教育观念,追求“经技入道”。只有技巧但无思想无创造力的人即是所谓的匠人,只能跟着别人的后面跑,永远也走不出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需要有独立的思想,有主动创造的意识,同时也需要具有对学术进行不折不挠的专研精神。否则,即是具有再好的技艺,也难以在创造山有所造诣。所以,如何对陶瓷艺术教育品位进行提升,如何使得陶瓷艺术精神在教育中发扬及如何摒弃掉传统落后的师承教育的模式等等是当前陶瓷艺术教育的难题。

三、促进陶瓷艺术教学发展的策略

(一)清晰界定陶瓷艺术教学目标及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美术学校一般把陶瓷专业归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这是一个较为含混含糊的提法。首先,自由的陶瓷艺术和日常使用的陶瓷产品设计两者间是具有很大的差别的,是不能混在一起的。其在专业的范畴上,日用陶瓷的设计与艺术创作展上供展的陶瓷艺术作品在创作思路及实现都有很大的区别。虽然目前还不是一个把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划分为“陶瓷设计”和“自由陶瓷艺术”齐发展的好时机,但是要把此提上陶瓷艺术教育的议事日程上,作为一个陶瓷专业的发展目标,促进陶瓷专业的发展更加专业、更加深层、更加完善。

(二)加大美术院校陶瓷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

陶瓷艺术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学校和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对陶瓷艺术教育的责任和目标有深刻重要的认识,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是协助支持陶瓷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学校需根据经费合理的安排配置陶瓷艺术教育所需的教育设施,合理科学地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的费用,避免实践与理论脱节。院校还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对陶瓷艺术教育的软件设施加强建设,提高师资,除了聘请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之外,还可广纳民间传统陶瓷艺人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同时也可聘请专业技术造诣高的教授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建立实践基地

陶瓷艺术实践的教学对整个教学的效果影响极大,实践教学是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当前其也是陶瓷艺术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了加强陶瓷艺术的实践教学,院校很有必要建立陶瓷艺术实践基地,设置专门的陶瓷艺术教室,并且配置完善的实践基础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践操作所需。在建立实践基地之后,学校还应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适当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注重对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对陶瓷艺术有兴趣的人都能有机会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为广大的学生提供能让其充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空间舞台。

(四)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

要想促进陶瓷艺术教学发展,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也是必要。其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出技能型与应用型的人才,使得专业技能的教育满足适应市场的发展,其将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陶瓷制作工艺,激发学生对陶瓷学习的兴趣,并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审美的能力,形成鲜明独特的欣赏审美个性,激活学生创新的意识,从而使其创造出优秀的陶瓷作品。

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爱好兴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对学习的效果影响甚大,陶瓷艺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动机,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在形式上,陶瓷艺术教学应以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艺术设计构思进行多种可能性、多层次的尝试,带着目的性去需求变通的方法,寻求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联的学习方式。在此教学中,教室带领了学生一同实践,与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主体下,进行共同的创造、学习和体验。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能够准地把握课程主题,同时对在这过程中所建立的假设进行超越课程本身的对话,可以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创造的境界,并且能够使学生最大可能地认知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意向及情感流露抒发,避免刻板,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发挥创造能力和造型的表达能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的热情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通过充分开放的方式把在课程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个人情绪情感特征等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

课程的设置安排注重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院校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提供与教学课程相关联的信息,在思维和视野上开拓学习者对材料、造型认识的有限性。譬如,可以让学生常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工厂中,亲身去感受制作材料和陶瓷制作现场的气氛,捕捉自己对材料和手工艺的最原始的感动,从而培养他们那双敏锐的眼睛,培训他们进行实验时的能力胆量及探究摸索的兴趣。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陶瓷的材料或造型工艺特别感兴趣时,这就说明了学生思维已经和事物的原创状态紧紧地联系着,到此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创作灵性情绪进行细化并引导,在对材料的认识和技术认知上给予适当的以点带面的指导。通过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教与学互动起来,自然地学生的创作思维灵感得以很好的发挥,原始传统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得以消解。

校企合作,开拓第二堂课。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实施师带徒的教育模式,全面的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兴趣和目的,为学习者提供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场所的实践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建设新的课程体系,淘汰过于旧的课程,增加专业课程学时尽可能使得学习者精通一门工艺技术,引导学习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就业。

四、结语

陶瓷艺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陶瓷艺术文化的延伸和传承中,教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代陶瓷技术的教学中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与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认识与反省,并采取相应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以促进陶瓷艺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梅,范昭平.论民族院校陶瓷艺术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2,(11).

第5篇

关键词: 现代陶艺 高中美术教学 培养作用

陶瓷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在文化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是陶瓷文化发源地,之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传播到世界各国。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陶艺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将围绕“现代陶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1.了解相关知识

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所谓现代陶艺,就是指现代陶瓷艺术,泛指以陶、瓷或者陶瓷的物质材料为主创作出来的纯审美性综合艺术品。从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2.现代陶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上世纪八十年展至今,陶艺仅以30多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在课堂教育中的快速运用与发展,在一些中小学校,陶艺教育已经发展成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部分高校甚至将现代陶艺作为一门专业开设,陶艺教育发展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当前,我国陶艺发展渐入正规化,陶瓷艺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陶艺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陶艺教育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陶艺发展的趋势。对此,我国陶艺教育应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改革,突破传统,实现创新,这就要求学校能够针对陶艺教育建立规范化的教学体制。

当前,我国陶艺教育在不温不火的状态下持续进行,始终没有实现突破性的发展,课堂教育仍为技术教育为主,大多局限在绘画、工艺、欣赏等领域,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并且忽视了美术课程综合领域的课程资源开发。如今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向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在此背景下,广大教师必须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摆脱陈旧的教育模式,从而实现陶艺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3.现代陶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3.1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参与性与直观性是陶艺教育的重要特点。黏土作为陶艺制作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它自身散发出来的朴实性与亲和性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将陶瓷做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这个制作过程使得学生得到巨大的成就感与愉悦感,通过陶艺制作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2有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陶艺制作过程具有随意性,形式风格具有多样性,这些制作特点有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对黏土的塑造,将一件件成形陶瓷呈现在同学与教师面前,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此外,学生在陶瓷制作过程中可以随心所欲完成自己的作品,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开发。

3.3锻炼学生的综合科学能力。

陶瓷制作过程蕴含物理与化学变化,对于学生而言,陶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这一门学科,更是多种学科的综合。学生在玩泥制陶过程中对材料放入比例与火候的控制等,这些直接影响陶艺的成型效果,因此,学生陶艺制作的学习过程也是其科学意识与素质的培养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艺术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4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启发智力、陶怡情操、强身健体是陶艺课程的开设目的,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根本所在。陶艺教育是陶艺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陶艺教育过程,并且是陶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在制作陶艺形态过程中可以随意发挥想象,而后在陶艺成型时,每个学生烧制的陶瓷都将一一呈现在课堂上,陶瓷制作的风格与形式一览无余,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将有直观的比较,这个比较的过程也是学生欣赏能力与审美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3.5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

现代陶艺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学生枯燥无味的课堂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疲倦的身心提供了一片绿洲,给生活增添了一份轻松,有利于学生良好兴趣爱好的发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6寓教于乐,陶冶情操。

黏土作为陶瓷制作的重要原材料,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塑造性,而且易于成型,便于制作。此外,陶土干了之后,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上面进行随意装饰,极大促进了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为了能够制作出一件成功的陶艺,学生将深入关注刻、雕、绘等装饰技法,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陶艺烧制过程伴随着丰富多彩的窑变,带给学生无限幻想,因此,烧制陶艺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培养过程,同时是激发学生探索与研究科学的过程。简而言之,学生通过陶艺制作的实际锻炼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寓教于乐,陶冶情操。

总而言之,现代陶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并且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现代陶艺教育将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建英.简论现代陶艺在我国当代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16(2):117-118.

第6篇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艺创作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理论方面却发展缓慢,没有对陶艺的创作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论把研究重点仅仅放在了实物史料的搜集与专题研究上面。现代陶艺的理论与批评几乎没有,陶艺界甚至整个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含糊不清。现代陶瓷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文字,批评上有时能见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将陶瓷的学科批评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对陶艺理论建设的高见。有很多陶艺书籍只是介绍一些作品,没有涉及到理论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现代陶艺”的概念问题,因为有沉重而丰厚的陶瓷传统作为对应物,概念问题就已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辨析,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可是今天陶艺家在谈论它的时候,仍然说不明白;再如陶艺中的“设计”和“装饰”问题,又牵扯到实用和非实用性的争议等,这些瓶颈,成为制约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些陶艺理论大多只是介绍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绍一些好的作品,没有教人从心底激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理论应该指导人注重陶艺的品质,使大家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形成一种共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哗众取宠,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第7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陶瓷设计;创新教改;策略研究

伴随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原有艺术教育教学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艺术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我国艺术教育教学发展起步较晚,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学发展和社会实用性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且艺术设计教育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实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良好发展,需要对其创新和改革。

1 陶瓷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发展现状

各个高校的扩招发展,引起了艺术类院校报考的热潮,在此情况下很多院校开设了艺术教育专业,在盲目扩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同时,陶瓷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将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和现代陶艺教育充分结合,陶瓷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发展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教育问题,进而导致多种陶瓷教育观念的产生,如传承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文化和艺术教育观等。可见,我国陶瓷教育发展在不断完善。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实际文化交流变得频繁,我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和国外陶瓷艺术设计联系加强,实现了陶瓷艺术教育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整。但是,现阶段陶瓷艺术教育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而且严重缺乏创新意识,需要有关教育人员予以重视。

2 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艺术教育发展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较晚,至今还不具备较为全面的艺术理论基础,尽管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国外先进国家的交流,但我国艺术教育界并没有将外来艺术教育理论和自身艺术发展实际进行结合。艺术设计课程本身的教育需要注重创新性的培养和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艺术教育,包括陶瓷艺术教育极度缺乏创新性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会学习到真正的艺术思想内容,还会导致个人思想僵化,无法创造出适合时展的陶瓷艺术作品。

2.2 实践教学环节少,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的建设发展较少

以陶瓷艺术教育教学发展为例,陶瓷艺术的教育应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但是,实际的陶瓷艺术教育改革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步伐,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内部行政管理体系较为僵硬,教育改革发展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陶瓷教育的市场化发展。同时,陶瓷教育实践环节所需要的实验室,大多是国家基金支持的,不具备市场的调节。

2.3 学校之间存在相互模仿的现象,缺乏特色

大多数的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较为缓慢,且逐渐呈现出一种互相模仿的发展循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缺乏专业特色。同时,国家政策方面对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也没有进行扶持和鼓励,导致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滞后,在各个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缺乏交流的同时,艺术教育发展态势落后。

2.4 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实现艺术教育的创新改革需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高等艺术院校在招收学生时往往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基本标准,这种招收形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结合学生艺术设计综合能力进行考虑。

3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3.1 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艺术教育专业急需进行创新改革的重要原因。同时传统的艺术教育发展模式和教育理论存在很多和时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在新时期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原有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弊端逐渐凸显。因此,在新经济形势的发展下,需要加快艺术教育的创新改革,通过改革凸显出艺术教育的独创性。

3.2 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

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教育教学方式存在问题;第二,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存在问题;第三,艺术教育学生个人素质水平良莠不齐;第四,艺术教育发展缺乏必要的理论和政策支持。

4 优化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改革的策略分析

4.1 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改善我国艺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第一,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以陶瓷设计为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观察陶瓷外形,而且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陶瓷外形的观察获得规律性的认识。第二,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主题作业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第三,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求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设计进行清晰明确地表达,实现对艺术作品设计含义的完美诠释。

4.2 构建创新创业艺术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其发展注重实践。因此,艺术教育改革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制定和模拟创业计划,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技能。根据艺术教育教学进度发展要求,可以将实践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引导学生完成商业设计项目,即由学生组成的不同设计小组要根据商家的设计要求,通过角色分工、模拟实践、创意设计等完成模拟实践:第二个阶段,学生组成的模拟创业小组和教师共同完成创业项目,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促进学生对艺术创业发展多方面知识的了解。

4.3 提升艺术生的整体素质

针对艺术生艺术学习的不同基础,实行具有针对性的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好的艺术院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激发思维和提高鉴赏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不断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对于高职类的艺术院校,艺术教育发展首先要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并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培养。

5 总结

在社会经济及文化的不断发展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总体发展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滞后问题,突出表现为理论和实践教育脱节以及教育创新意识的缺失。为此,需要有关艺术教育人员在把握艺术教育发展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对艺术教育发展进行创新,进而促进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伟.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改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2(23):22-24.

第8篇

一、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论证,陶艺是德育的最佳载体

陶艺文化博大精深,它融科学、技术、艺术为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形象生动地接触人类文明,使知识情感得到拓展,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陶艺》中说:“对少儿来说,玩泥巴是最惬意不过的游戏了”,孩子们无目地的探索,把儿童的智能推到了极限。陶艺教育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创新教育与师生互动协作的动手能力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说,泥土的魅力就是这么大,在它面前,所有人都回归到了童年;在它面前,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快乐!因此陶艺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美术老师常说,两节连堂的陶艺课结束了,可学生还是回味无穷,把玩着自己的作品久久不肯离去。

陶艺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德育有异曲同工之妙。陶艺教育的最大魅力是能让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回归自然,潜意识的迫切与渴望得到了满足和释放。在陶艺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美,更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不停地动脑,不间断地动手,手脑并用全身心投入,这样的美感体验是无与伦比的,这样的美感教育是直指人心的。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道德)教育不应只是口头的说教,而应让儿童有更多的切身体验。学生在陶艺创作的过程中,从课前的碎泥、和泥、制泥板,到课堂上的构思、设计、捏造、塑形,再到后期加工和创意说明;从个人操作到小组合作;从个人喜好到集体欣赏与评价,每个环节和步骤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耐心和细心,提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陶艺在陶冶学生性情、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更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可以说陶艺课是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与德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陶艺是我校的特色项目,陶艺课纳入课程体系,可充分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我校有多年美术特色的文化沉淀,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以美育人”办学思路的指导下,已形成“以陶怡情”的办学特色。我们开发了陶艺校本教材,把陶艺课纳入校本课程体系,每周两节的陶艺课正式编入日常课表,该课程已被认定为海珠区中小学特色项目,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有专项经费支持。我们拥有完善的陶艺制作室、展览室并配置了0.3立方的智能电窑和炼泥机,孩子们非常珍惜每次陶艺创作和交流的机会,积极参与每项陶艺主题活动,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可以说,陶艺课堂充分地拓展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二、寓德于陶,两者相得益彰,风景这边独好

1. 环境教育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主题,例如保护地球,爱护动物,建设生态家园、美丽海珠等。在陶艺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变废为宝”的可能性,制作各种陶艺小摆设。在我校传统主题活动“4・22地球日”中,我们的陶艺作品也是展示学校风貌的一大亮点。

2. 正能量教育

我们把“学雷锋,树新风”等传统主题德育活动,迁移到陶艺创作活动,指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活雷锋、好老师,然后通过陶艺创作把人物最动人的一个瞬间记录下来。作品主要呈现为典型人物形象,或者场景再现。

3.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陶艺课上引导学生一边感受手中的泥巴如何成形,一边感悟陶泥质朴、经得起烈火锤炼的品质,感悟炼泥为器需要细心和耐心,再由此联想到自身的成长。创作的形式从个体独创,到与人合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会到要取得成功需要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需要集思广益。这个过程正是学生从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到创造美的心路历程。

4. 行为规范教育

交友、法制、安全等教育是常规的行为规范教育,我们通过生动有趣的陶艺课程引发学生的关注并且自发地改善。先利用班会课展示不良行为的片段或者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然后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制作倡导文明安全行为的陶艺告示牌。

第9篇

论文摘要:中国的现代陶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本文试图从陶艺作品风格比较单一、陶艺缺乏创造性、陶艺未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以及陶艺理论建设没有跟上陶艺创作步伐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现代陶艺存在的问题,希望对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1引 言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艺创作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理论方面却发展缓慢,没有对陶艺的创作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论把研究重点仅仅放在了实物史料的搜集与专题研究上面。现代陶艺的理论与批评几乎没有,陶艺界甚至整个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含糊不清。现代陶瓷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文字,批评上有时能见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将陶瓷的学科批评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对陶艺理论建设的高见。有很多陶艺书籍只是介绍一些作品,没有涉及到理论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现代陶艺”的概念问题,因为有沉重而丰厚的陶瓷传统作为对应物,概念问题就已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辨析,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可是今天陶艺家在谈论它的时候,仍然说不明白;再如陶艺中的“设计”和“装饰”问题,又牵扯到实用和非实用性的争议等,这些瓶颈,成为制约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些陶艺理论大多只是介绍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绍一些好的作品,没有教人从心底激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理论应该指导人注重陶艺的品质,使大家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形成一种共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哗众取宠,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7结 束 语

尽管现代陶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时间不长、风格样式也不成熟,更没有形成人数可观的高水平创作队伍。面对现代陶艺的发展现状,陶艺家们还有许多扎实的工作要做,抛开浮躁,纳入新生力量,在继承、延伸基础上真正做到创新与突破,达到质的飞跃,走上与世界艺术同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陶瓷工业专辑.200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c]. 2004,6

2 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j].文艺研究,2003,1

3 陈淞贤.陶艺的当代风格[j].新美术,1989,2

4 范迪安. 演泽泥性——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学术邀请展作品集[m].广东美术馆,2000,3

5 孙振华.传统资源与公共空间·千年之烧——佛山陶艺走进新纪元文献图集[m].2001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陶瓷产品设计;教学

一、现代陶艺教育现状

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工业产品还未像今天这么名目繁多的时候,陶瓷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陶瓷在中国有着悠久而璀璨的历史,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享誉世界的名瓷。陶瓷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外贸商品之一,它为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陶瓷艺术在中国发展得益于勤劳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他们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将古代中国的陶瓷艺术带到了全世界。历史上,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以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为主,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现今中国的艺术教育是建立在西式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就陶瓷艺术而言,传统的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大多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各大陶瓷产区进行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推行也为陶瓷艺术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从20世纪初我国建立第一所陶瓷艺术教育学校至今,中国的陶瓷艺术教育已经遍地开花,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方式。国内的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陶瓷艺术教育工作室。这改变了传统的陶瓷艺术教育,高校的陶瓷艺术教育不同于陶瓷工匠的培养,而是以陶瓷艺术设计为主要教育内容,设计和创新是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主要教育理论。近年来,我国的陶瓷教育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些普通高等学校也纷纷建立起了陶瓷艺术工作室,条件好的还建立了本专科专业。一般的综合性大学也在美术类或设计类专业中开设了陶瓷艺术的相关课程。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全民认识陶瓷艺术、推动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陶瓷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一名普通高校的陶瓷艺术教育者,笔者近年来密切关注乐山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乐山师范学院是一所综合性高校,笔者所教的学生都属于非陶瓷专业的学生,而不是系统地接受了前期课程训练的学生,他们的陶瓷基础知识较为缺乏。面对这种现实情况,笔者思考如何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陶瓷产品设计课程,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二、乐山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现状

产品设计专业在国内多数普通高校都有开设,其定位各不相同,多数偏向于工业产品设计,亦有各校根据自身艺术教育的特点而设立的较为狭义的产品设计方向。不同的培养方向,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乐山师范学院地处旅游胜地,开设有产品设计专业。乐山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确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以旅游纪念品为主的产品设计与制作的人才。既然是培养出以旅游纪念品为主的产品设计与制作的人才,所有的教学基本围绕着这个大方向。这样的培养目标的好处在于使高校服务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相结合,能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乐山师范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缩小专业范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符合国家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培养目标的弊端有以下几点。一是专业方向小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逐渐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二是专业方向会影响这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艺术视野,较小的培养目标会使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变弱。任何教学改革都会有一定的利弊,教师只要权衡利弊,科学、有效地制订适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三、乐山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乐山师范学院2009年建立陶艺工作室后便开设了陶艺相关基础课程,这极大地丰富了乐山师范学院艺术教育的内容。经过几年的发展,乐山师范学院由几乎每个专业都上陶艺课程逐渐转变为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主开设陶瓷产品设计课程。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目前开设的课程有现代陶艺基础、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陶瓷模型设计与制作三门主干课程。从近年来的艺术教育实践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学会如何利用陶瓷材料做出一定的设计作品并制作出成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在与学生的探讨中了解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反映一门课的学习才刚刚进入状态课程就结束了。陶艺基础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总学时为64学时。一般情况下,毫无基础的大一学生通过努力,在课程结束时基本掌握一到两种成型工艺是十分难得的。现代陶艺产品设计与制作一般开始于第五学期,总学时为128学时,其中有64学时为外出考察,导致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设计,也难以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模型制作课程一般开始于第六学期,总学时为64学时,其间学生不仅需要进行模型设计,还需要进行模型制作,教学效果欠佳。由此可以发现产品设计专业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跨度大;二是课时安排较为紧张;三是课程安排本末倒置。笔者分析这些问题,总结出以下几点意见:其一,对于乐山师范学院这样的综合性高校而言,开设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前需要进行验证,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安排;其二,学科方向的细化、培养方案的制订需要兼顾各方面的教学需要;其三,教学方法改革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新的培养方案中课程安排更加科学、合理,相信未来的教学中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门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如现代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现代陶瓷产品设计与开发需要大量的学科知识积累,不论是工业陶瓷产品、日用陶瓷产品,还是陶瓷旅游纪念品,在进行产品设计之前,设计者必须全面了解古今中外陶瓷的发展历史。这就要求在课程开课的前期开设一定的相关课程作为铺垫,如中外工艺美术史等相关课程,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其次,在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阶段,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陶瓷学科知识,如陶瓷成型工艺、装修工艺、烧制工艺等,这些与陶瓷相关知识的储备会影响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指望凭借一门课程使学生学到所有的专业知识。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技能知识,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教学时间就会相应地减少,这种做法不符合课程培养目标。解决的方法是,在前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设相关课程,如传统陶瓷成型与装饰、陶瓷烧造、陶瓷工艺学等相关基础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陶瓷产品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做出真正的、成熟的设计产品。最后,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设计能力。设计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优秀的设计能充分体现出设计者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以陶瓷为媒介的产品设计涉及材质的定性问题,此外,以陶瓷为媒介进行设计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陶瓷设计能力是首要目标。二是制作能力。普通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日常教学中。陶瓷产品设计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类课程培养学生手、眼、脑的协调能力,这种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普通高校的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教育者应深入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会面对许多困难,也无法要求学生都像专业院校相关专业学生那样深入学习,但是不断改进、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学到陶瓷产品设计的相关知识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邱耿钰.陶瓷烧造.大象出版社,2010.

[2]杨永善.说陶论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3]韩美林,杨晓阳.首届国家陶艺教育年会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第11篇

参展的27位陶艺家是大陆当代陶艺创作力量的优秀代表,他们积极探索陶艺在审美形式创造上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借鉴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段,展现出当代陶艺活跃和多元的一面。展览还通过学术研讨汇集两岸陶艺界的经验与思考,共同探讨了在新的文化视野中两岸陶艺的发展前景。

长达3个多月的展期之内,大批台湾观众到场观展,文化上的共通使观众们对于大陆陶艺作品倍感亲切,日参观人数最高达7000人,这是莺歌陶瓷博物馆建馆以来并不多见的观展记录。陶艺家们也得以在两岸共建的平台之上深入了解,相互补益。

一、大陆陶艺在台湾的空前展示

随着近年来两岸艺术文化交流的深入,两岸陶艺界人士时有往来,但大陆当代陶艺被整体引介入台湾尚属凤毛麟角。在中华文化联谊会,台北县政府,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以及中国美术馆和莺歌陶瓷博物馆的积极推动下,“文思・物语一大陆当代陶艺展”得以空前的规模和相对完整的面貌踏上台湾土地,为两岸陶艺的当代交流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1 展览结构

大陆现代陶艺自20世纪70年代萌芽之始发展至今已逾30年,进入90年代,大陆陶艺走出了传统陶艺的空间并以独立的身份进入中国当代艺术格局,借助当代艺术活跃的氛围和艺术思潮的影响,陶艺作为当代变革的个文化命题,从不同的角度演绎了新的格局。它被赋予了对人性和社会历史文化的思考,这种思考普遍存在于当下的创作之中,使得创作中的个体性和表现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强调和突出。当代陶艺家们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表达出个人声音的内心冲动变得不可遏制,于是这种当代情感与传统样式的冲突成为不可避免。

展览分为“文思”、“物语”两部分,“文思”,即介入当代的文化思考,阐释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物语”,即切入本体的语言形式,展现材料个性表现的各种可能性。

2 展览呈现的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特征

两岸陶艺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源,注入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内涵,呈现出传承中的积极创造,既有着共同的延续,又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体现各自的发展面貌。从展出作品中可见大陆陶艺在两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一是艺术家以陶艺为语言,表达了自身对社会文化主题与现实生活的关注。这部分作品具有明显的文化性与观念性,在个性的表达中透溢出艺术家深刻的文化哲思,并且通过展示、装置手段形成与环境的互文关系,使陶艺呈现出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另一个特点是艺术家在陶艺的材质,造型、烧制等形式技巧上更加深入地探索,点化出陶瓷材料的特定属性,使陶艺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本体语言。具体到作品有几种表现:

东方美学的延续

姚永康是探索东方美学在现代陶艺中延续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的作品《世纪娃》不简单追求形态上的视觉真实,也不简单追求形体上的完整,手法和技术处理率性而随意,注重内在精神的把握和主观感受的表达。许群、高振宇和郑宁的作品延续器皿的形式,将古典审美格趣的当解引入陶艺创作,展现了古典陶瓷美学对内在气质和精神宁静的追求,其传统文脉清晰可寻,其现代诠释鲜明可辨。

山水意境的表现

以陶瓷媒材摹写山水意境,多透过釉彩的流淌与颜色去表现,解晓明的作品《山水・唐人诗意》用质感温润的青釉来描绘“宋人山水”空灵悠远、山高云逸的意境,其看似不经意的塑造中流露出一种妙不可言的精致和生动,作品成功地将山水意境从纸张之上带到泥土之中。

文化的反思

陶艺家抽取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创作线索,以具有文化象征性的陶瓷材料表达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当下思考。白明的《管锥篇――隐语》用符号化的陶艺语言诠释其文化认识,通过烙印在作品上景德镇青花瓷的“历史记忆”,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根基和脉络的一种理解或体验。周武和张晓莉分别以古老炼金术与中国书法为线索,审视传统文化作用于现代人的某些不能移除的精神意义。

社会关怀

吴光荣的作品以种入目深刻的造型,引发人们对水资源的关注和对生存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思考。孟福伟作品“2008.5.12”,以自己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经历与极致写实的画面刻画呼吁心灵的持续关怀。在台湾,这种关怀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共鸣。

女性

女性与陶瓷的联系似乎从远古时代就已开始,缘于制陶曾是母系社会专属于女性的劳作,用陶瓷作为当下女性情感的表现媒介再恰当不过。李勤,李蓓的作品以女性敏感而纤细的神经去感受真实的生命与情感,以泥土去塑造成长中的温暖记忆。

天生的艺术家

年轻一代天生似乎就是当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中更加鲜明的体现出没有传统观念束缚,以艺术家的身份表达人生的体验与感悟,陶瓷材料只是进行表达的语言材料。钞氏兄弟与冯澍、耿雪的作品之中,我们看到了无关乎传统或技法的更为自由的表现。

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大陆陶艺家是如何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摸索前进。他们不断探索和研究陶艺材质,陶艺技术、陶艺手法、陶艺形态的各种可能性,同时,不断探索和研究陶艺与当代文化、当代生活的表现性关系。无论从传统陶艺的功能性中脱离,还是利用综合媒材改变陶艺的固有定义,或是将“陶”隐于“艺”,以突出纯粹的视觉效果,所有这些探索性的实践都反映着正在进行着的艺术思考。

二、两岸当代陶艺论坛

本展除具体呈现大陆当代陶艺创作的趋势外,还首次在台湾举办“两岸当代陶艺论坛”,邀请两岸学者和陶艺家发表专文并进行对话。大陆学者的演讲内容近乎完整地将展览内容呈现之外的大陆当代陶艺信息带到演讲现场,使台湾观众与学者们大开眼界。

1 主题演讲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郑宁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刘正副院长和景德镇陶瓷学院陈雨前副院长,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朱乐耕教授作为重点院校陶艺学科带头人被邀请演讲,台湾演讲由两位在国际艺坛上成绩骄人的参展艺术家徐永旭先生、方柏钦先生担当,范迪安馆长与台湾艺评人温淑姿女士和陶艺家刘镇洲教授等台湾学者分别作为演讲引言人。

大陆演讲者们作为陶艺教育与陶艺创作的中坚力量,其演讲内容关注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现代陶艺的发展现状。陈雨 前教授以《“景德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提出景德镇学的概念,他根据对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深度了解和把握,特别是宏观的思考了陶瓷文化与陶瓷地域传统的关联,从人类学,社会学和产业发展等等新系统的思考中形成了景德镇学。郑宁教授的《中国陶瓷的传统精神》也是他多年潜心研究的课题,强调反观传统陶瓷的精神性,并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发掘与当代艺术共通的精神本质。刘正以策划组织六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的历程来概括中国当代青年陶艺的发展历史。总结由历年参展作品显现出的大陆陶艺从对西方艺术的模仿,到接受西方当代艺术冲击直至反思传统文化,寻求作品精神本质的演变趋势。吕品昌教授作为展览的特邀策展人,讲述其策展理念所反映出的大陆当代陶艺现状。朱乐耕以其个人创作之路为切入点管窥中国大陆社会背景下的陶艺创作,反思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并且拓展陶艺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两位台湾演讲人的演讲主题都是对自己创作方向的理论归纳。2008年获得日本美国国际陶艺竞赛首奖殊荣的徐永旭,阐述其从创作概念中衍生出来的“当代陶艺身体性”论点,以及这一论点作为陶艺创作的其中一个方向,存在于后工业社会的价值。另一位台湾演讲人方柏钦也立足于自己的创作,谈台湾茶具演变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文化融合现象。

2 两岸现代陶艺发展展望

“两岸现代陶艺发展展望”座谈会以对谈的形式进一步就陶艺在当展中的未来前景展开对话,首先以两位馆长的对话开场。范迪安馆长以宏观的角度提出将陶艺放入当代艺术中,即陶艺与当代艺术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如何看待作为“当代艺术的陶艺”和“当代艺术中的陶艺”,是一个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两岸在整个艺术发展进程中有很多共同特征,在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领域里面,诸如油画,水墨等媒材的艺术类型在现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中走得更快一些,一部分年长的艺术家感悟到陶艺必须走向现代,另一批正处在旺盛创作期的中年陶艺家真正把现代意识当做自己从事陶艺创作的指导思想,因此他们的艺术方向更加自觉和主动地融汇到整个当代艺坛中来,他们认识到,陶艺语言是一种表达自己对于外部世界感受的语言,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艺术本体许多问题思考的一种方式,在当代文化的条件下,一方面以实用为主导的陶瓷艺术还在发展,同时一种新的萌芽在形成气候,就是一批陶艺家更多注重从文化的层面,特别是从艺术观念的层面去思考陶瓷艺术如何能更多的走出传统,走出实用领域,所以有了当代陶艺的发展。两岸陶艺家的交流是有效的,是相得益彰的。

莺歌陶瓷博物馆馆长游冉琪从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出发,以自身参与陶瓷文化建设的经历,阐发其代表陶瓷博物馆对于当代陶艺发展方向的观察与思考。她的发言中提到,莺歌陶瓷博物馆一直以来是以策展的形式对台湾陶瓷发展历程作出系统梳理,也借策展的过程思考整个台湾陶艺的方向和主轴。建馆九年的时间内累积了很多陶艺资讯,逐步走向系统化,配合学院教育,使得台湾的脉络更加清楚,同时希望未来透过策展确定台湾地区在全球陶艺地位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从陶博馆主办的陶艺双年展中可以观察到,大型陶艺征件中重复性和雷同性作品越来越普遍,陶博馆因此期望透过策展人的观察和国际交流中观点的互动,思考台湾陶艺在全球陶艺之中的定位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可以与别人竞争与合作,在论述上重新解释现代陶艺发展历程中哪些东西是本地区特有的,哪些东西值得继续透过新的创作方式加以强化变成自己的区域特色,在个人陶艺创作上,从自我、社会,环境,地球村,材料,个人思维中做突破,陶博馆希望借由自己的功能,使得陶艺在区域发展中有良善的发展,把每个区域的内涵和特色表现出来。

在之后的对话中,大陆陶艺家朱乐耕与方柏钦的论点不谋而合,他们强调陶瓷的实用性应受到尊重,针对实用陶瓷的创作与探讨应该深入地延续下去。中国美术学院的刘正教授认为,当代大陆陶艺家普遍关注于传统文化精神,这种关注不是一种被要求的行为,是自然生发的现象,每个艺术家都可基于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和生存背景,做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三、走近莺歌陶瓷博物馆

1 莺歌与莺歌陶瓷博物馆

莺歌镇,如果以“台湾的景德镇”来形容,它的特色与地位便不需太多的修辞。莺歌的制陶历史已逾两百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最为繁盛的时期,现今的陶瓷制造包括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装饰陶瓷,以及艺术陶瓷等等,发达的陶瓷制造业衍生出繁盛的陶艺文化产业,并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莺歌镇的面貌与它的鼎鼎大名不十分切合,狭窄的街道与参差林立的低矮建筑相仿于许多台湾老镇,娓娓诉说着一段段历史过往。位于镇中心的文化老街,陶瓷老街则潜藏着小镇繁华的一面,陶瓷专卖店、陶瓷作坊与小型的艺术中心、私人博物馆彼此交汇,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感同时又极为活跃的文化区域。经过多年的沉淀与规划,莺歌镇现成为一个见证台湾陶瓷发展与购买陶瓷艺术品的必经之地。莺歌陶瓷博物馆的落成又集中地将此地的文化风貌与当代气息融于身,为台湾陶瓷文化与陶艺发展注入了新的曙光。

莺歌陶瓷博物馆位于莺歌镇文化路,面向莺歌溪,主建筑风格简约,以灰色清水模墙为主体,贯穿地下二层至地上三层的玻璃幕墙穿透连结内部环境与室外造景,使空间在视觉上得以无限延伸,冷峻的灰色、秩序的线条使这座现代派建筑区别于周围稍显凌乱的环境,在时晴时雨的台湾北部,这个在光影中变幻的建筑更是显得。特立独行,也恰恰标榜了该博物馆明确的当代性特征。

莺歌陶瓷博物馆是台湾第一座以台湾陶瓷文化做记录与保存的博物馆,同时是兼具推动台湾陶艺发展的展示场所,馆内设有演讲厅,资料中心儿童体验室,陶艺研习室特展室典藏库等功能性空间。2000年底开馆启用至今,陶博馆积极参与台湾陶瓷文化的研究与典藏,主题包含陶瓷产业,陶艺创作,常民文化等,策划相关研究展主题展、竞赛展,国际交流展等,同时开放国外陶艺家、团体展演,经常举办国际工作营或研讨会,规划各种教育活动等等。借以展现台湾陶瓷文化的丰富面向及促进文化交流。

主体建筑后方的陶瓷艺术园区于2008年1月底开放,占地4.8公顷,是台湾第座陶瓷主题的大型园区,规划有露天广场、特展室、陶艺示范体验区、窑烧区,儿童游戏区以及多座陶瓷景观设施和公共艺术作品,是延续陶博馆教育功能和展示陶艺媒材多样性的区域。一项以“陶艺之森――陶瓷公园研究规划”为题的研究显示了开设陶瓷文化园区的方向与目标,即“将陶瓷艺术与文化以户外的、与大自然融合的展现方式,同博物馆结合成为一大陶瓷文化园区,使两者相辅相成,展现出莺歌与台湾陶瓷文化过往的光华与未来的 荣景”。

2 多维的公共教育

莺歌陶瓷博物馆拥有套规模庞大,面向多层面观众的教育推广模式,它最大的特点是提倡参与式,学习式的多维教育。陶瓷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参与性是陶瓷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的先天优势,陶博馆最大程度地利用并延伸了这一优势。利用本馆资源和陶瓷艺术园区的各种设施,博物馆的教育项目贯穿于一年始末。

首先,“陶艺研习室主题活动”与“家庭亲子活动”是常设的教育推广活动,针对低龄观众开设参与性极强的做陶课程,收到很好的互动效果。其次,配合馆内特展和特殊节庆主题推出的教育活动也是重要部分,目的是通过互动的方式帮助观众对展览主题有进一步的认识。以两岸当代陶艺展为例,教育推广组专为展览设计了一套针对学龄儿童的学习单,设置有趣的题目引导孩子们观察作品形态与材料,并鼓励它们记录下自己对作品的直观感受,直至帮助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理念,层层递进地引导低龄观众们如何欣赏陶艺感受艺术。类似的学习主题还包括陶器起源,陶与瓷,茶文化,莺歌传说等等。又以同期举办的“青花宴――国际陶瓷艺术节”为例,艺术节针对“青花”设置的各式寓教于乐活动内容丰富,观众可在陶艺家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包括拉坯,注浆,镟坯,翻模,印坯、拓印、彩绘在内的青花瓷制作主要工艺,尝试创作完整的青花作品,此类活动是颇具有代表性的专题型活动。上述三种形式构成了陶博馆公共教育的主要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窑烧区的窑炉是陶博馆自行搭建的专业窑炉,可实施乐烧,柴烧等技术性较强的窑烧方法。设施之良好、环境之优美足以让职业陶艺家羡慕,因此吸引了许多陶艺家参与其中,陶艺家可以租用窑炉,如此以来既可时常运作窑炉不至浪费资源,又可完成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体验项目。

配合规模较大的展览季,教育推广部门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在陶瓷艺术园区“住村”(驻地创作),展现各不相同的创作过程,同时也作为陶艺示范。

各式教育推广活动的展开与博物馆展览紧密结合,呈现出整体一致的教育推广方向和特色鲜明的面貌。陶艺在台湾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与广泛的普及性,想必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水滴穿石之力的积累。

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陶瓷 产区 陶艺教学 课程内容

一、对陶瓷产区与非陶瓷产区的界定以及陶艺课程教学传播主体的研究

本文将景德镇、淄博、佛山、宜兴等在历史上和现代均有大量陶瓷产品生产的地区广义的划分为陶瓷产区,以没有陶瓷生产历史但有陶瓷产品销售、陶艺教育存在的地区,划分为非陶瓷产区。

现代陶瓷技艺的传播形式,大部分地区脱离了工厂或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通过艺术类院校、陶艺专业技工院校所设立的课程体系进行传播,有些非艺术类的综合类院校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立体造型能力也将陶艺教学纳入美育课程体系中。陶艺课的教学内容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两个方面的融合发展,一个是以陶瓷产区传统制陶技术为主,造型为辅。一个是在非陶瓷产区陶艺教学中以雕塑或造型媒介为主,陶瓷技艺或表现形式被分离作为承载作者想法的载体而发展的。作为陶艺教育转化人群的传播主体,即教师或相关研究人员,知识技能构成上也呈现以上这两方面的趋势。这两种各自倚重不同技术的陶瓷制作传播群体,将雕塑和陶艺相互融合,广义范围上形成和发展了陶瓷艺术。

二、对陶瓷产区与非陶瓷产区陶艺课程的重新认识

正因为有了以上的思考,才要求我们对非陶瓷产区陶艺教学课程的设置不能照搬产陶区的,也不能盲目的设课。以下是几科课程的具体思考:

1.必须重视在陶瓷技能课之前的教学考察

一些学校是在教学3~4年级设置有教学考察实习课,这个时期学生的专业技能课基本学习完毕,笔者认为这个普遍意义的教学实习考察和专业学习前的实习考察是不同的。技能学习,有一部分应该是到产地的环境走访过程中得到的,陶瓷技能的教学就应该安排学生对烧制窑炉当地进行考察。以前陶瓷产区的教学,陶瓷制作技术工种是有下厂实践的,下厂学习的知识都是在书本里和在校期间所学不到的,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有些非陶瓷产区的教学以拍摄的幻灯或是记录片替代实地考察,这也是不适合的。这些现代化影像设备的确记录了现实,但纪录的仅仅是平面化的现实,脱离了现实环境的陶艺技能和制作环节在教学中就很孤立。

2.社会实践和校企联合实习课程是检验学生教学成果和指导学生学习方向的有效途径

从现在陶瓷行业的工作从业人员看,大部分已经是受到过高校系统培训的人员了,但是从整个陶瓷艺术行业看还是缺少大批的优秀人才的,尤其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个情况与学校没有严格的社会实践要求和训练场地,在教育过程中脱离实践是有重要关系的。电脑设计教学也是促成脱离实践的一个客观原因。电脑技术的应用一个方面促进了设计的便利实现,一个方面在电脑上花费大量时间的学习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一旦让学生面对真正的制作项目,往往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另外要强调的是学校与优秀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研发和创新是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科研和产品水品需要大量的研究人员,从企业的角度讲,企业是很欢迎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到企业就业的,一些毕业生在初近企业或工厂时往往因为胜任不了工作而被辞退,这些被辞退学生中,一部分在学校里的功课成绩是比较好的,这反映出当前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问题,对我们陶瓷艺术教育而言,不妨把企业平时的科研创作任务拿到学校的课堂中,做为课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实践完成,教师起辅助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知识搞研究,另一个方面还会使学生增加实际应用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很好的掌握沟通和群体合作的能力。紧密地与工厂企业联系,使学生走进实践环境,企业也将研发等项目拿到院校中进行实现,坚持长期合作,就会互惠互利。

3.搭建教学平台构建校际教学交流,设置互访学习课

我所了解的吉林艺术学院现代工艺工作站的陶艺专业教学,从院校所在位置讲是在非陶瓷产区设立的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新专业,课程设置的师资力量和教学配套设备与国内一些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从几年的发展看,工作站通过不懈的努力正一步一个脚印把陶艺教学和陶艺交流做得更好。在实际教学交流中多次邀请到了韩国高校的沈载仟教授,美国的布莱德・伊万・泰勒教授来为学生授课,沈载仟教授生动的讲课方式、认真的示范、针对性的讲评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陶艺家本尼特・宾恩;凯瑟琳・韦斯特,瑞士陶艺家威尔玛・维尔沃戴,上海美术学院陈光辉教授都先后来到学院进行专题讲座,这些讲座不仅提供给学生国际陶艺最新发展动态,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还为学生的陶艺设计创作注入新的元素。吉林艺术学院先后于2007年至2011间先后举办了国际陶艺作品邀请展,承办了“第三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国际陶艺作品邀请展”等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和认识,推广陶艺教育,发展陶瓷艺术。此外每年国内的陶艺展,学校也会组织师生参展,通过参加这些交流展就使的学生在独立走向社会之前,有机会检验自己的创作能力,发现学习问题并及时调整。能够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搭建校际平台,学习应用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等等形式是最好的途径,增加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互访交流课程,就会使课程教育的范围更为广阔,信息量大为扩充,教育形式与内容趋于丰富多彩。更会对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个高校都在进行扩招,艺术教育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说明了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对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个过程中教育课程设置凹陷出来的一些问题,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对课程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设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承接关系和适合本地教学条件的课程设置,将对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培养高素质陶艺艺术人才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