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07:01: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技巧;对比法;联系法;画图法
经过数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初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必修1内容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云,以致对后面的地理学习及地理知识失去兴趣。鉴于此,教师在讲授教材必修1的内容时,应尽量提高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利用分组讨论、知识竞答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从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的完美过渡。
一、夯实基础,掌握区域空间位置是学好高中地理的第一步
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高中地理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白,掌握各地域的空间位置是学好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第一步。高中地理知识是学生在掌握了初中阶段所学“是什么”“在哪里”之后的更深层次的讲述,其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为什么”,也是与初中地理知识的相互印证。而很多学生深感地理知识枯燥乏味,认为其只是一些地理位置信息、地理名词的简单堆砌,毫无学习兴趣可言,于是地理知识基础不够扎实成为他们学好高中地理知识的重大障碍。笔者建议,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时常翻看初中地理教材,将初、高中知识有效整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更有利于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必修1教材中“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内容时,学生如果对各地域的位置信息不明确,就很难将各种气候类型和具体地域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不能准确答题。
二、巧用方法,使地理教学更高效
高中地理知识庞杂,上至宇宙空间,下至地球核心,许多高中地理一线教师也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调侃自己,而很多学生面对着如此庞杂的知识内容,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地球各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只要教师能教会学生有效利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将各圈层知识有效联系起来,一定能让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对教材内容深刻理解、准确记忆的基础上,教学生学会利用一定的学习技巧,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做一下简单的概述。
1.对比法
初接触地理学科知识时,众多的专业地理名词让学生应接不暇,而很多名词就字面意思来看又很相似,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巧妙抓住它们之间本质上的差别,从而达到有效理解和准确掌握的目的。如锋面、锋线,风力作用、风化作用,荒漠化、沙漠化……各组地理名词乍一听虽很相似,但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教师在给学生讲述这些内容时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在学生充分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别后再进行记忆,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而且不容易再次出现混淆的情况。
2.联系法
高中地理各模块知识内容看似孤立,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可以决定该地的整体环境,如地理教材必修1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节体现的就是这一内涵。因此,教师在讲授某一模块地理知识内容时不妨向其他方面延伸一下,从而让学生明白,某一个地理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于自然界,而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习多想一步的习惯,明确各知识点存在的联系,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这一内容时,就需要教师联系洋流分布及变化、风带移动、温度带范围、下垫面物理形态、陆地轮廓等诸多因素,全面分析各因素对具体地域气候环境的综合影响。因此,联系法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实际用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之一。
3.画图法
鉴于高中地理知识比较庞杂,而各模块知识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利用画图法梳理知识系统,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将各部分知识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系统,提高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所谓画图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将各知识点之前的联系有效呈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讲授地理教材必修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章节内容时就可以巧妙利用画图法,将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绘制成一幅图,有效呈现各类岩石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准确掌握该部分知识内容。另外,教师不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画图法,同时还要多鼓励学生利用此种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以上列举出的对比法、联系法和画图法只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部分,更多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高中地理知识虽庞杂却又有规律可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巧妙、适时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和分析,就可以打造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
综上所述,若要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除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具体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生打造更有趣、更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何永杰.提高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中地理;互动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学效果不理想。鉴于这种情况,许多教师做出了尝试性的改变,在课堂上采用互动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已渐渐应用到高中各学科教学中,其中,高中地理也不例外。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较之以前具有灵活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对地理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高中地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深化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由于互动教学模式应用起步较晚,至今国内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去指导教师的具体应用。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让课堂互动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呢?
一、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对学生而言,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是抽象的,不利于理解和记忆。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相关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选用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其二是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比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时,教师会向学生讲述,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对于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教师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比如,人类活着需要什么?呼吸需要什么?我们生活中的温度你觉得舒服吗?这样,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对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这一原因,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要及时给予补充。再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时,介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时,教师完全不用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列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我们平时都见过的运输方式。这种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高效完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开展课堂实验,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
地理学科不是纯理论性的科目,教师完全可以将实验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当然,地理课堂实验最主要的是对地理地图的应用,地图又不仅仅是指平面地图。比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几个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表面找水的部分,探究水、陆面积的分布情况,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向教师请教,进行师生互动。学习“大规模海水运动”时,可以以沙盘代替海水,真实模拟海水的运动情况。学习“地表形态”时,也可以利用沙盘来模拟地形。在课堂实验中,教师不仅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全局,及时发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比如,学生看地球仪时不知道哪些颜色表示海水,不知道黄色又代表着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进行详细解释,以便课堂实验顺利完成。
三、实施小组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所谓互动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指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是同龄人,他们彼此更容易亲近和理解,在学习上更能互帮互助。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完全有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可以按照学生人数进行平均分组,让学生一起探讨“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辩论赛,正方观点“农民工有利于城市发展”,反方则相反。通过这个辩论赛,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有关“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空间变化”及“人口合理容量”等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辩论赛,学生不仅仅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加强了对知识的运用,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再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同样可以给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分别讨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进而得出农业的区位是如何选择的,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之间实现了有效沟通,互动学习模式的成效也就显现出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应用互动学习模式,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当然,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创新方式、方法,争取将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将互动教学模式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作者:徐东东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云.提升高中地理教学互动性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5(0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高中地理是一门必修学科,也是增加学生见识、引导学生对世界进行认知的课程。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在这种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建设更高效课堂,必须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对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基于此,本文在此立足于新课改视域,针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兴趣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能够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同时,立足于新课程视域,新课程改革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就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必须加强高中地理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快乐与趣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认知地球的基本属性,并且对宇宙的构成和银河系的组成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位置以及特殊性都具有充分的吸引力,学生迫切地想要知道上述内容,也迫切地想要感受宇宙的神秘与魅力。
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进而展现高中地理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对高中地理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音像等方式将神秘美丽的宇宙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也能够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立体地显示出来。
在此过程中,教师将高中地理知识较为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将地理学科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时,学生就不再感到地理学科的枯燥与乏味,反而认为高中地理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进而对高中地理产生兴趣。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被激发,才会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学工作,才能够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核心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并主动的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能力。
具体地说,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从主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长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只是在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即使学生掌握了具有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也难以在时间推移中保持记忆的完整性,进而导致学习的有效性降低。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磨灭了学生的学习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难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获得快乐,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以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为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区域产业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探索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并试着分析当地某产业区域形成的条件以及限制其发展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以教师的提问为导向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更为关键的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但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也就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三、以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为支撑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迎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与功能,达到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为人生阅历的原因对荒漠化的认识不够生动和形象,进而导致学习出现困难。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收集荒漠化的真实图片,让学生对荒漠化的情景有清楚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音频、视频为学生展示荒漠化的危害,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学生了解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又如,在学习《澳大利亚》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澳大利亚的风景和文化,通过真实生动的景象让学生感受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就通过多媒体设备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四、以合理的教学评价进行升华
要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就不能忽视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教学评价的作用,没有意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也就没有合理利用教学评价。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不但能够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总结与评价,也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情绪进行疏导和协调。特别是对于高中地理学困生而言,教师能够使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来重新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能够帮助学生正确面对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
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师就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高中地理教学是一门不可忽视的重要学科,不断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迫切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与交流,提出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兴趣培养;中图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容的复杂学科,很多理解力或记忆力稍差的学生,学习会较为吃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是促使高中地理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想以及性格与爱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兴趣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这一点,实行差异化教学。高中地理学科的差异化教学主要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及好胜心两个方面入手。
1.结合学生的好奇心
每个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好奇,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引起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趣进而展开教学。如在讲到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时,可以先留下一个问题“你知道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吗?”或“地球上为什么有陆地与海洋、山地与盆地等不同的地貌区分?”等。不同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带着思考进行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下去。
2.结合学生的自尊心与好胜心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进行。教师可以将地理学习成绩不均等的同学分到同一组,并着重强调整体成绩的重要性。地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了保证自己的良好成绩会积极帮助同组地理成绩差的同学,努力提高他们的分数,保证小组成绩的基础上确保自己的成绩。而地理成绩偏差的同学受自尊心与好胜心的驱使,会加大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投入,逐步提升自己的地理成绩,争取在不拖小组后腿的基础上为小组成绩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
通过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实现差异化教学是促使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热情的重要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实现差异化教学方式的创新。
二、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1.“讲与说结合”模式
“讲与说”相结合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式与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如在讲到中图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时,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积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思考“人口激增对环境产生的具体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会依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理解说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讲与说”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2.趣味课堂教学模式
地理是一门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因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困倦、听不进去等状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采取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1)知识竞赛。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时,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板书或提问的回顾方式,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如在对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复习时,可以就中国黄图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美国田纳河流域的治理、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以及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等不同方面的不同问题进行出题。将各个知识点适当的混杂起来,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还有促使学生增强分辨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突破。
(2)地理课堂“小老师”,即让学生走上讲台去讲解。地理知识复习时教师可以提前将要复习的部分详细的分成不同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公平抽签的方式抽取部分内容作为其需要讲解的部分。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小老师”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备课时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会意识到老师讲课时的心态,从而促使其在接下来听其他同学或老师的讲授时更加仔细与认真,促其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实现以多媒体为主的高科技手段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与思维是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逐渐拓展的方法。如中图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包含了地方时、区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不容易被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地球立体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立体思维感。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地球的运转以及经度、纬度的变化等,逐渐掌握该方面知识的掌握技巧,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
四、改善师生关系,缓解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严重的僵化了学生的思想,在新时期的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打破桎梏的教学环境,改善师生关系,缓解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因其对教师的敬畏而对学科印象产生一定的变化,通过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师生之间朋友式的交流,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印象,促其学习兴趣的提升。
五、理论结合实际
地理知识是与自然或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实际,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或理解程度的加深。如在讲到中图版必修3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时,可以充分将中国的“神舟”系列的航天飞船联系起来,从“神舟”系列的试验成功论及各项高科技手段在地理中的应用。目前中国各项灾害的防御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教师可以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寒潮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遥感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讲述:通过遥感技术的监控可以监测到寒潮的范围、从而促使各部门加强防范。这种深入的讲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总结:
高中地理是一门知识复杂的综合性学科,要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具体研究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希望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革新提供借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世玲.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4,3(06):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蕴含丰富、生动的素材,有助于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通过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关键词:辩证思维;高中地理;逻辑思维
1 培养学生正确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为例,通过介绍人类认识宇宙及地球的历史过程,让学生感受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宇宙的时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而认识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技进步,人类不断探索直至形成科学体系认知的漫长过程。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展示各类天体类型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各式各样的天体是宇宙物质存在的形式,进而提出宇宙的本质是物质的。通过讲解不同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天体系统,使学生体会宇宙所具有的运动性。
2 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处在普遍联系中的,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懂得运用这个哲学原理,能让学生把各部分知识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更加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这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与知识之间,不同章节之间,不同学科之间都适用于这个哲学原理。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谈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其中之一是太阳辐射为水循环和大气运动提供动力。而在第三章第一节讲到水循环的意义的时候,也会提到水分蒸发乃至整个水循环是依靠太阳辐射而维持进行的。再如水循环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塑造地表形态,而第四章标题就是地表形态的塑造,这种学科内部本身的联系,可以作为课堂引入的极佳素材,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
3 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事物
矛盾具有两面性,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能使学生看问题更全面。映射到自然地理中,包括知识内容、分析问题方法等。例如,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中内力和外力就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趋于平缓,地质作用以内力作用为主,以外力作用为辅,但是在特定的时候,内外力作用地位可以相互转化,可谓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的典型应用。教师讲解的时候如果能有意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分析方法,则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的时候,学生基本都知道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来分析原因,但是只能零碎地说出其中一两个点。如果平时引导学生让其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可从排放多和吸收少两方面来分析,这样可扩展的面就多了,学生基本可以比较全面的推理出具体的原因。
4 培养高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途径
(1)充分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案例和例子是让学生正确快速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例子的选取一定要有代表性而且能给学生造成很深刻的印象。所举例子要能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思考和总结问题,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继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方面要求教师平时多积累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并和所学知识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例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其中蓝紫光较易散射,红光不易散射,学生很难理解原理,如能应用学生切身能感受的生活案例如晴朗天空呈现的颜色与朝霞晚霞的异同,红绿灯和刹车灯等,相信学生能很快的掌握难理解的原理。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对所学知识作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高中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所限,思考问题难免存在单一、片面的思维定势,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长期合理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养成用全面观点看问题的习惯[2]。例如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中,内力作用的结果使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是考题和练习中常出现的是经过外力作用之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考点。除了讲解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的原理之外,还要结合现象和本质告诉学生如果只看到山和谷是经过外力作用之后出现的地形倒置,则是错误的,应该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即要用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这样既准确又迅速,会大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验证,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课堂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场所,而“第二课堂”的展开,能使学生获得对知识原理和方法形象生动的认识。如学习第一章《行星地球》,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模型,使其获得三维立体的空间感知,培养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热力环流原理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会让学生感觉到复杂问题的原理其实离我们生活实际并不远。例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节,除了课堂讲解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之外,如果能让学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切身实际的感受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定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以此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
(4)对地理现象的利弊分析,不搞绝对化。高中地理教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要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发展规律和人类的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会学生判断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哪些对人类发展有利或有害,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3]。在分析自然现象时,应尽量客观全面。在评价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时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进而开阔学生思路,便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李亦武.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思考[J].河西学院学报,2002,05
[2]李彤.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J].新课程(下),2011,05
[3]陆林.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4
1.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的意义
作为重点知识,在高考和日常的应用中具有较大的可能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问题研究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地在学习与运用中掌握此类知识,并进一步创新知识的运用面与路径,实现最高效的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针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重点,教师设置“洋流为什么会运动?洋流运动的能量来源?盛行风及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不仅可以根据问题来掌握洋流分布的情况,还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洋流对各区域造成的气候、渔业生产、航海与污染等方面的理解,由此做出运用性的思考,以实现学以致用的创新。由于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是具有明确目标性的,其学习的积极性与效率也是较高的,且直接让他们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或需要等,做出针对性的思考,达成其对知识运用的目的。
2.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方法
根据当前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高中生地理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按照梯级难度逐步开展。
2.1问题发现培养
发现问题,是地理问题研究能力的最基本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中与知识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切实性的研究。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知识性问题发现能力培养。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去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即让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山岳的形成》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对山岳的初步理解,以及对自己见过、感受过的山路,就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提出发现的问题,如山路的线路选择、坡度设计、隧道性的山路选址等,发现的这些问题会在班级形成一个围绕教学内容的问题集合,尤其是当所有学生都把问题展现出来的情况下,也就自然地展出了教学的知识网络,教师只需要略加指点很多的问题则一目了然。学习方法性问题发现能力培养。即引导学生之间学习方法的比较,如在人教版必修1《地球运动》学习中把计算法、绘图法、文字标注法等方法进行比较,在他们学习效率之间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如对难点突破的速度、对重点掌握与运用的情况等,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2问题分析培养
即针对发现的问题,展开针对性地思考,并根据该问题知识所在的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衔接情况,做出基本的判断,并运用旧知识与新知识,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2中的《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各地招商引资的实际,对各种被招商工业的区位选择做出分析,如何才能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与缩短产品的销售半径。在这种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如原料、水源、交通与市场等,尤其是结合各种直观的数据图表展开分析,去得出更加科学准确的结论,以实现对工业区位原理的掌握与实际区位选择的知识运用。因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去发现那些较为典型的问题并展现出来,让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分析训练,实现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实效性与高效性。
2.3问题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发散思维即多向性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作出全面性多元性的思考,既要求思考方向的多元,也要考虑因素的全面。通过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地梳理知识点,还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比较中,去发现解决此问题需要主要运用的知识。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可以引导学生就我国南、北方地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处方”的问题展开发散思维,对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习惯等作出全面性的思考,由此强化对人水关系、人地关系的认识,养成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个人教学的实际,班级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具体地展开,避免为了培养而故意设置问题,也不能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通过这种练习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归纳综合能力与知识运用的能力,把学习中发现与存在的问题解决掉,实现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切实提高。
作者:崔华单位: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
一、基于思维导图构建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为了优化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们应首先了解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首先,地理学科是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体,是相互交叉的学科。其次,地理教材涉及的地理知识类型多样,既包括较为深奥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又有众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综合高中地理学科和思维导图的特点,笔者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下面以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为例,深入探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明确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说出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判断影响某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学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学习难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导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情境材料,思考我国“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57页第一段,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探究学习:
(1)试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农业生产的特点深刻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生阅读教材57-58页文字及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之后组间进行交流展示。制作思维导图作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梳理知识体系,绘制作思维导图。先确定本节课的主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然后确定次级主题,即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用线条连接起来。接着确定三级主题。学生可分别绘制思维导图,然后交换作品,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小组成员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将所有学生的观点都表达出来。教师在绘制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提交作品,完善思维导图:学生完成本组的思维导图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成品。师生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这样农业生产效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地理教学案例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指导作用。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此外,在高中地理课堂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还能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很好地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学生绘制地理思维导图,能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思维导图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实践及其他学科应用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将思维导图用于地理学习,充分发挥其强大功能,广大教学工作者要做更多探索。
作者:许琳 单位:丰县民族中学
(一)利用直观案例,锻炼学生表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在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下,在日常的教学模式中,教材直观案例是引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起点,学生的思维可以对感性的、形象和直观的材料归纳整理,从事物的表象特征当中总结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而上升到理性思考。对于刚由初三升入高一的学生而言,其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十分有限,所以一线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把选择合理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恰当的感性材料作为第一要务。感性材料的难易程度应该是刚好能初步揭示高中地理事物的一般规律,教材内的案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应用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不能过分倚重,否则会引起学生兴趣下降,思维僵化的问题。教材的案例只可作为引入点,不能成为规律总结的唯一切入点。因此,多元化直观案例,有阶梯性难易程度的案例,在课堂上应适度展示出来。同时,在学生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必要的、具有启发性的点拨。
(二)知识树的建立和高中地理事物的整体性。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综合发展的。其中,以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为主要线索。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理论主张,自然高中地理和人文高中地理结合,并在多方面相互渗透,以使高中地理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此,高中地理教学过程要阐明各种自然高中地理要素、人文高中地理要素及这两部分之间的综合联系,使学生建立起从不同研究角度、不同层面上综合联系高中地理要素的观点,掌握认识高中地理事物综合联系的方法。高中地理事物和规律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新课标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存储器,在高中地理事物规律的应用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联合、统一相互影响的发散思维,而不是僵化的因果联系。就高中地理知识的“点”而言,发现“点”与“点”的区别是学生掌握高中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基础。而“点”与“点”联系成的“线”,是编织知识网络的基本构成。
(三)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找到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应注意充分挖掘教材知识内容背景下的感性材料;与此同时应广泛搜集、充分积累相应的素材作为课程切入点,在潜移默化的课程进度中带领学生走向正轨。在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同时,不忘对学生的思维以正确引导。
(四)重视高中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高中地理--“自然之所向,通晓以为理”,在高中地理学科的建立之初,以高中地理事物的标记起源,因此,地图成为高中地理学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已发展到包括统计学在内的相关图表的研读与总结。所以如何在观察到外部表象时,分析其个中道理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关键所在。在对高中地理图表的判读当中,其外部表象特征,反映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开阔性、准确性都是高中地理学科考查的范围且常见于简答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自己的思维表达方式,注意其思维的偏差和纰漏,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方向性的引导。其细节可以从一下几个点来掌握。第一,高中地理图名。高中地理图名揭示了该图的总结内容,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掌握图名内容有助于迅速查找相关材料。第二,图例和注记。是高中地理事物的符号表达,最能直观表示高中地理事物的分布及相关高中地理事物的外在联系,结合知识的点构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区域高中地理知识的应用。相关表象的内在联系在是课堂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通过学生应用情况教师应调整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训练内容和强度。
二、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多媒体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感性素材通过多媒体形式的展现是建立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在“言传”很难表达的素材上,多媒体的表现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例如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关于地球运动的部分,多媒体可以展示立体的地球运动状况,太阳光照图,天体之间的运动等。
(二)图示法。自制简图和填图册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高效利用。其中,自制简图甚至比多媒体的展示效果要好,简图能够有效化繁为简,更易寻求掌握高中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在简图的应用过程中,教会学生要掌握如何将复杂高中地理事物通过一定规则的转换成为易用图表。如世界大洲轮廓,洋流简图等。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制作简图,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动手能力。填图册的应用可以成为粗略内容的精细加工。将统一冗繁的高中地理知识整体打碎成数个区域各个击破是建立高中地理整体的有效方法。在自然高中地理和人文高中地理的相关图标应用中,学生要注意将不同高中地理事物分图层掌握,而在规律的总结当中就要应用图层叠加,分析其相关规律。填图册也可以通过自制的方法加强记忆。适合不同学生的手工填图册使不同的内容得到了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列表比较法。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同类型知识内容,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高发内容。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以利用学生建立相关图表,相互对比并通过总结规律、语言描述、试题猜想、资源共享等课内授课方式来增大类似知识点的区分度,适时的锻炼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和相关内容的思维习惯。
(四)理论联系实践。高中地理材料中的大部分内容均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内容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理论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必要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建设参与机制来完成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例如:南昆铁路是沟通西南与华南沿海的一条重要通道,使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与东南沿海连成一体。修建南昆铁路,对加快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增进民族团结,缩小东部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内容对学生而言并没有实践可能,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可以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切身感受来让学生掌握。让学生分析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对实际生活的改善加强理解。在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自然因素等共同的作用下,高中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要寻求其主导因素或决定性因素。通过对实际生活的理解,学生的掌握可以是准确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知识量大、内容抽象、综合性强,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合理引入,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框架,有效减少信息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要与学科特点进行合理整合,要想提高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必须将其完整的融入到教学目标和计划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尝试。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而是一种学习方法。
一、思维导图相关内容介绍
“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提出,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人类自然功能的体现、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即通过图像和文字的形式将具有关联的理性和感性知识分层次的进行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内容繁多、关系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梳理,从本质上理清知识的内在关联,构建整体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尽管表面上看思维导图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宏观概括,但是从微观角度来讲,思维导图的每个分支结构和内容都是独立的一部分,可以被看作是另一个小型的思维导图,具有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等特点。
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维表达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重要作用,但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判断是否应该采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例如,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的内容以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海水运动及地表形态变化等自然地理为主,这部分知识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高一新生难以掌握,所以比较适合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引入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然而,必修二课程以人口、交通、工业及环境等人文地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内容并不复杂,大部分知识只需要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引入思维导图反而会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由此可见,思维导图的引入要具有针对性。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提高预习质量
课前预习是中学课程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即将接受的新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更是学生发现重点、难点内容的关键时机。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他们会十分关注预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合理分配课堂精力,更全面的掌握教学内容。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前预习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预习方法不当。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课程预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预习重点、难点予以提示,让他们尝试找出知识点和关键词;其次,引导学生将认为核心内容的关键词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部分,将次级关键词作为分支部分标记在图中,直到将所有的关键词都标记在图中为止;最后,采用颜色分类的方式对图中的知识点进行标记,例如,红色表示不理解、黄色代表理解不透彻、蓝色代表完全掌握等。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每个学生都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学习情况的思维导图草图。
2.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提升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时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而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则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草图有侧重性的听取教师授课内容,重点关注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部分,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其次,学生会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教师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及时发现理解偏差,便于抓住重点内容;最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完成课堂笔记。根据教师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对学生的草图进行适当的修改,理清知识结构框架,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目前来看,大部分高中学生做课堂笔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难以抓住教师授课的重点内容,采取照抄板书的方式以获取全部的知识点,这样造成了大量学习时间的浪费。采用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3.培养学生完善思维导图提高复习效果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复习环节与预习相比同样重要。但是,通常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复习知识量过大、知识点过于零散是常见的难题。思维导图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学生通过课堂笔记中的思维导图可以明确复习重点,理清学习思路,于此同时,学生在复习过程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对学习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凝练和简化。此外,原思维导图中的难点内容完全得到解决,会赋予学生较大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结语
在明确思维导图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做好引导和反馈工作,根据具体学习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高中地理教学引入思维导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便在更多的学科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邹少华.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术研究,2014(1):126
[2]赵立军.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5(3):127
高中地理教材 ;学生主体;学科能力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革。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与选修的新教材结构设置也与旧教材有了明显的变化,随之课堂教学转变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和处理信息、读图分析、探究分析地理问题等学习能力。此转变与高考地理《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中考试目标要求相吻合。为此,高中地理新教材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设计了“思考与读图思考”“案例”“阅读”“活动”“问题研究”等五个部分的新内容。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不是教好教材,而是用教材更好地教。
一、巧用教材中的“阅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变革,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阅读”部分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它是对课文知识的必要扩展,体现新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地理2》第四章《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中,“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就是以“阅读”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这是一个重要知识,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按照“阅读”内部的三个时期钢铁工业的主导因素在变化。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活动:①德国鲁尔区钢铁工业发展属于哪个时期?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什么?②我国鞍钢的发展主导因素又是什么?③日本福山钢铁工业发展属于什么类型?学生自学“阅读”材料即可归纳出“就近煤型”“就近铁矿型”“临海型”三种钢铁工业布局类型。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应对三种类型型及变化进行简单拓展,提升这部分教学的次层性。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可以转变过去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旧模式,充分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巧用教材中的“案例”,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在新教材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新教材不论在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中都呈现大量“案例”,当然选择案例要注意其典型性和说明性。例如,在必修《地理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案例”“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形成”是本章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首先让学生阅读气候类型图,读出图中的信息(即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然后,结合“案例”中的文字说明,从中找到有效的文字信息(即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再次,教师从学生获得信息产生感性认知的同时,要结合气压带和风带加以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通过学生针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适当分析处理,可以得出教材中“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候特征和分布规律;最后,学生顺利掌握气候类型图的信息阅读和获取,再归纳气候类型特点及成因分析。通过该“案例”环节的教学,师生互动,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巧用教材中的“读图思考”,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思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穿插于课文之间,又不隔断课文的逻辑联系。一般编排在教材中图表之后,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文字内容和图像内容的分析思考,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而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注重其开放性和拓展性进行应用。高中地理学习中应关注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用“读图思考”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必修《地理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读“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思考三个问题:①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②如果中时区为子夜(24时)时,算一算,纽约和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分别是多少?③在图中找到国际日期变更线。想一想,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或者自西十二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分别是怎么样变化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能力的良好素材。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图中七大洲分布、经度分布、24个时区分布情况、地球自转方向、国际日界线、本初子午线等基本要素,使学生能够读懂图是最关键的一步;其次,通过学生结合问题思考,比较分析,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分布规律、中时区和东西十二区的情况,使学生增强理解;再次,结合计算区时,让学生分析出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和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的日期变化区别,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学生可以更好的分析出时区与国际日界线相关特点。这样可以对相关知识拓展,能够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利用教材中“读图思考”这部分内容,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 能力。
四、巧用教材中的“活动”,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描述表达能力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部分是以一个地理现象或原理,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可以通过资源调查、动手实验操作、学生讨论辩论、写小论文等形式来体现。例如,高中地理必修《地理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教材P72的“活动”,是关于珠三角“基塘生产”的探究分析,首先布置学生搜集珠江涌洲地区行政区图,地利图、气候图和基塘景观图,再结合分析基塘生产的有利地理条件是什么,学生根据农业区位因素可分析出该地区气候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地形为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人口密集,市场消费量广大。然后再通过学生动手填写基塘生产各环节名称及联写来认识这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最后让学生回答活动中的四个问题,培养学生的描述表达能力,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学生不规范的答案。通过“活动”教学确实提高了学生分析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描述表达能力。
五、巧用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收集分析资料能力
在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材中,每单元之后都设置了“问题研究”,问题研究中学生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成立“研究学习小组”分工合作,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能够提高探究学习效率,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例如,在必修《地理1》中“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这个问题研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学习,具体研究步骤:
首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什么是热岛效应,讨论热岛效应形成原因,其次,查找相关图片和示意图,了解分析热岛效应其他原因和产生哪些影响。阅读气候资料分析郊区和市区大气环流;最后,观察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分析热岛效应形成过程和影响,讨论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措施。(小组分工如下)
第一学习小组:读图和相关背景材料,归纳出:什么是热岛效应;
第二学习小组:搜集资料,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第三学习小组:讨论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第四学习小组:总结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理想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翻转课堂来源于英语术语“Flipped Class Model”,国内称之为翻转课堂式的教育模式或者颠倒教室、反转课堂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原本的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通过课后的作业、实践或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针对翻转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单纯针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自从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以后,我国许多教育界的研究学者也陆续展开了对这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能够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我国大面积大规模的展开,只有部分教育实验基地展开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研究,比如山东省昌乐一中。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颠倒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学习教学内容并掌握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另外一种是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颠倒――学生提前通过观看和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资料,在课堂上面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协作,完成问题答疑。
由于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故而翻转课堂的学习评价也不再类似传统的教学评价只侧重于定量评价,而是立足于更宽广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关注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评价。目前,教学研究者大致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内容分成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的效果以及课堂之后的总结反思等。当然,同传统教学评价相同的是评价的主体和多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参与的个人、学生家长、学生同学和授课教师。评价等级的设定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该教育模式下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A级、B级、C级。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趋于科学化。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翻转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课前阶段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机制,课后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1.教学的课前阶段
在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课前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地理课程的具体知识和教学任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参考资料,当然学生也是这个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需要自主地将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预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让教学在地理课堂上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2.教学的课堂阶段
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对课堂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老师进行探讨和交流,老师则需要把握课堂的节奏,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又要安排好教学的进度安排,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学的课后阶段
教学的课后阶段也是翻转课堂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学生、同学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这一阶段不仅需要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和实践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需要他们对前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和反思。这个时候的评价和反思就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对后期工作的建议和展望,也是翻转课堂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所在,所以需要评价体系的各个主体认真地完成。
四、结束语
我国对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通过概述翻转课堂视角下的教学模式理论及现状,分析了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规模地普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时间,也需要在更多的实践和实验中去检验和突破各种障碍,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军.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江南大学,2014.
2.方慧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董满超,栗洁玲,黄莉敏.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以人教版“必修1”中“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3:6-10.
一、高中地理新型案例教学模式
(一)在与生活联系中进行案例教学
地理学科在其本质上来说,地理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所以针对地理学科的这种特殊属性,教师要引导地理教学案例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把学生们的思维引向生活,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在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前提下提升学生们的地理认知水平。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城市化》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因为本课教学内容和“城市发展”有关系,所以主要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们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过程和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去分析城市化对我们地理环境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在教师多媒体设备上给学生们播放一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景观发生的主要变化的教学视频,使学生们在认真欣赏的过程中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思考“我国农村的人口为什么要大批地涌向城市呢?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之后,城市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变化呢?城市化的重要指标有哪些呢?”使学生们带着这几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学生们回答出一些要点,如“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给城市带来的主要现象有:住房、交通、就业、医疗等”。因为学生们在实际生活当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所以理解会更清晰。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分析城市化进程当中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时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在地理情境中进行案例教学
地理情境的设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某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地理问题,教师要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或者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地理实验,从而使学生们理解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而可以把所学的地理知识用于生活当中,提升学生们的地理综合学习能力。
比如,在?v述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时候,因为本课的整体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们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可以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说出黄道面与赤道面和地轴之间的特殊关系,理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提升学生们的地理认知。在本课实践当中,由于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教师提前拿来各种教学道具“透明地球仪模型、发光太阳模型、手电筒”等,在教室里面现场给学生们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们在这个教学情境当中观察黄赤交角、地轴与赤道面之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等,对地球公转的知识有一个宏观了解。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导致的季节变化特点,并从深层次上分析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们对本课的地理知识进行一个深层次地感知,培养学生们的地理实践水平。
(三)在合作探究中进行案例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现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模式,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的地理问题或者地理案例,给学生们引出一些思考性的地理问题,指导小组内部成员进行问题的讨论和探究,从而在最大限度发挥集体力量的基础上,合作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提升学生们地理理解能力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水平。
比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区域地理,主旨是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一些图片和资料,理解水土流失现象产生的原因,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归纳出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思考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把全部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混杂分成三个学习小组,给每一个小组分别引出不同的思考问题,如“你们所了解的黄土高原土质是什么样的?黄土高原地形对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黄土高原的降雨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什么?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呢?其主要危害是什么?”教师引导每个小组的成员带着各自的问题联系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思考,并说出各自的见解,提升学生们的讨论参与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总结出了“气候、土壤、地形、植被、水文”等自然因素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再加上人为的破坏使得水土流失更加恶化。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紧急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去治理水土流失的状况,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使学生们了解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方向,提升学生们的环境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