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

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2-10-12 17:3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论述了世界有机食品的起源及发展趋势,回顾了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省绿色食品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了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制约因素,提出我省农产品应该全面推广无公害食品生产规范,适度发展绿色食品,从整体上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1世界有机食品的起源及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发达国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农业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人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其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减缓常规农业方式给资源和环境造成的严重压力为主要目标的替代农业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特别是进人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世界各国响应,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在全球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发展的规模和数量上看,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的北欧、日本、美国等有机食品生产和需求发展较快。1997年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总额在100亿美元以上。1999年,美国有机农产品销售额为60亿美元,从1980年到现在年增长速度为20写。在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农产品中,大部分依赖进口,德国、荷兰、英国进口占消费总量的6000,60%和70 0 o}`}。日益高涨的有机农产品贸易和消费需求得益于人类对生态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关注。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2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兴起与发展

80年代末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90年代以来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已高达100万t/a,而吸附在植物体上能被利用的最多仅为3000,进人环境中的化学农药高达7000,甚至80 0 o ^-90写。据统计90年代因环境污染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在1 000亿元以上。这只是农业和人体健康的损失,还不包括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估计2000年将达到3 000多亿元的损失[z7。

受国际上发展有机食品潮流的影响和启发,我国根据国内具体情况,在1990年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涵盖了有机食品和可持续农业产品的内容。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二个等级,AA级绿色食品吸收了传统农艺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对应的是有机食品;A级标准对应的是限制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的可持续农业产品。

绿色食品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世界先进农业发展潮流而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产品,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到2002年6月底,全国共有1 402家企业开发了2 791个绿色食品产品,其中A级绿色食品2 729个,AA级绿色食品62个。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3年的有机转换过程。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最主要的差别是,前者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后者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其他食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

我国从1989年就开始了有机食品的开发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简称OFDC)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它是中国唯一国家级有机认证机构。OFDC委托各省市环保局开展有机食品的环境监测工作,由于行业限制,加之要求严格,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较缓慢。截止到2000年底,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基地和有机转换基地面积分别为4 000 hmz和4 467 hmz(不含水面和野生),获得认证的产品品种超过100种,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1999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约为1 500万美元。最近几年的年出白增长率均在30%以上[}4}

3我省绿色食品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省现有林地面积1 467万hmz,森林覆盖率达4200;草原面积435万hmz,是全国少数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水域面积233万hmz,居全国第四位,且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江河基本未受到污染;全省半数以上地域仍然处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1 18。万hmz耕地中大多数为黑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3.8000

另一方面,由于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农民习惯于粗放经营,化肥、农药用量很少,甚至不用,亩均化肥用量不足全国的1/30

我省是国内较早开发绿色食品的省份之一。自1997年起,省政府将绿色食品开发纳人工作日程,1999年,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2000 ^- 201。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2000年初又制定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并加大了对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基地的投人,调动了农民和企业开发生产绿色食品的积极性。截止2002年6月底,我省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已达到47。个,占全国总数的16. 800,居全国各省之首。绿色食品种植面积96. 8万hmz,绿色食品总产量508万t,产值12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大省。2001年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面积69万hmz,经国家认证面积20万hmz。预计到2010年,我省绿色食品手.,植面积将达到133万hmz }5} a

2001年6月,我省人大通过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并于7月1日起实施,这是全国首部有关绿色食品的地方性法规。这部条例多处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绿色食品产业一定的宽松政策。

4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制约因素

由于有机食品在我国发展较晚,加之要求非常严格,我省经认证的有机食品数量远远低于绿色食品数量。

目前绿色食品在国内得到普遍认同,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不可能在短期内将我省的大部分农产品发展成绿色食品,因为全面发展绿色食品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①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升高;②降低农作物产量,影响粮食安全;③生产关键技术难以保障。

最主要的是目前生产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解决,导致绿色食品产量低,成本高,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并考虑到广大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在最近一段时期内,绿色食品将以高档产品的形象出现,不会全面普及。注意到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受到的种种限制,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杜绝滥施化肥、农药的现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健隶可持续发展,最近,农业部又推出了基础性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以保障食品安全。从长期来看,象目前这样绿色食品价格远远高于普通食品,甚至高出2^-3倍的情况不会长久存在,人们难以长期承受高价的绿色农产品,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和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蔬菜。相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性、食品品质及营养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普通农产品的质量将会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并逐渐接近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价格将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只有全面推广无公害食品生产标准,才能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性,为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供最基本的生态环境条件保障。

5我省发展绿色食品的策略

多年来我国为解决粮食短缺,片面追求农作物高产,忽视了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性,大量过量使用化肥、长效剧毒农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了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管理,限制直至禁止生产长效、剧毒农药;农民减少化肥用量,多施用有机肥;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将可以大大提高,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并逐步向绿色食品标准靠拢。

由此看来,绿色食品应该是一种标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大面积推广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在保障农产品安全性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质量,使普通农产品质量上档次,而不是全力发展绿色食品,申请大量的绿色食品证书。

我们应该把绿色食品做成黑龙江省的品牌、黑龙江省的形象,但不要把绿色食品做成黑龙江省的主导农产品。黑龙江省的主导农产品应该是质优价廉、安全营养、品质接近绿色食品标准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考虑到生产技术水平和省内实际情况,我省应在三至五年内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全省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8写左右,有机食品生产面积达到1%左右。我们要在各个农作物品种上开发几个绿色食品品牌,打出知名度,作为龙江产品的领军龙头,以全面带动同类优质农产品的销售。

6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我省发展绿色食品不可或缺的保障

由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构建的三个组织管理系统在各省基本为省绿办、省环保局委托的食品质量监测机构在全国只有12个,多为农业部在各地的食品质检中心,每年采取抽检的方式对绿色食品基地生产的产品进行检验。由于食品质量监测机构较少,难以对绿色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没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在良种选育、耕作栽培技术、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产品质量保证等方面予以支持,并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生产出合格产品将会比较困难。因此,把农业科研部门等纳人农产品检测管理系统,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产品质量是非常必要的。可喜的是,今年5月我中心已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查认证,被批准为全国第12家绿色食品的定点监测机构,并先后完成上级委托的绿色食品抽检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抽检,为保证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2篇

引 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推进期,对水土资源的占用使得农业资源日益稀缺。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资源消耗的需要,就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发展道路[1]。因此,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日本在战后为了尽快地恢复农业生产,解决粮食极度短缺问题而大量使用了化肥和农药,其结果是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农药残留、水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2],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199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在其的《新的食物?农业?农村政策方向》中,首次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新思维,其主要目的是恢复农业的多样化功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日农业发展道路虽然不同,但就小农经营体制而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借鉴日本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成功经验,对于确保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完成农业供给侧改革目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最终确立现代农业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前人研究主要以日本国内学者为主,其中,富冈昌雄在明确了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理念、条件及方向的基础上,提出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整体经济就必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是环境保全型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合田素行通过分析日本全国开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相关案例,明确了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课题,提出有必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促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健康发展[4]。熊泽喜久雄提出了环境保全型农业能否成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在经济上是可行的;(2)对环境是友好的;(3)社会是可以接受的。明确了环境保全型农业必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5]。中国国内也有一部分学者关注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例如,吴献萍、焦必方、喻锋等人的研究介绍了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概念,揭示了其发展的原因和现状,分析了相关政策,提出了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2,6-7]。但?θ毡径喾搅?动协同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创新组织机构、依法推行、确立技术及类型、“产、官、学、消”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的角度,探析日本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举措与成功经验,旨在为中国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一、日本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举措

(一)以组织机构创新推进农业发展新思维落地

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虽然增加了粮食产量,但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阻碍了日本农村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日本的学术界率先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关于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大讨论。农林水产省也在1992年颁布的《新的食物?农业?农村政策方向》中,首次把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概念界定为“从有利于国土?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通过合适的农业生产活动来发挥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功能,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减少环境压力的可持续农业”,并把其作为“整个农业必须追求的目标”,确立了这一模式在农业政策中的地位。这标志着以注重“环境”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新思维的形成[8]。同时,农林水产省也于同年把先前设立的“有机农业对策室”改称为“环境保全型农业推进对策室”,负责制定包括有机农业在内的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报告,协调全国各地有序地开展环境保全型农业,并在1994年把对策室提升为对策本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环境保全型农业。

(二)依法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

日本政府清楚地意识到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表1列举了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的演变情况。

从表1可知,从1992年到2015年,农林水产省以及厚生劳动省先后颁布了7项新法,分别是《环境基本法》《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持续农业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食品安全基本法》《有机农业推进基本法》和《关于促进农业发挥多样性功能的相关法律》。同时修改了3项法律,分别是《农地法》《农林物资规格化相关法律》(以下简称:JAS法)和《农药取缔法》。其中,2003年和2004年两次修改《农药取缔法》,规定了农药残留标准。2002、2006、2009年3次修改JAS法,规范了包括环境保全型农产品在内的农产品认证的表示制度。除颁布新法和修改原有法律之外,农林水产省还制定了“有机农产品特别表示的指导方针”《环境保全型农业推进》,实施了有机农产品认证表示制度(有机JAS标志),启动了“生态农户”的认证和环境保全型农业直接补贴制度等等。通过一系列法律与法规把“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为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确立环境保全型农业生产技术

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推进改变了以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常规生产方式,而且日本在注重土壤改良的同时,更加关注耕作技术(农法)上的变化。如图1所示,日本在吸取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土壤复壮技术、化肥减量技术和农药减量技术三大技术体系[6]。

这些生产技术都强调尊重大自然,遵循合理的法则,规范的摄取人类所需,珍视土壤所具有的生命力,使其发挥更大的功能。因此,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技术特点,一方面是强调与近代科学技术成果相结合,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另一方面更强调重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发挥农业自身具有的物质多样性和循环功能。

(四)明确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类型

确立环境保全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于推广环境保全型农业,提高农户经营能力以及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所产生的负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农林水产省依据农业多样性的特点和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明确了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三大类型:(1)化肥减量类型;(2)废弃物再生利用类型;(3)有机农业类型。在农业生产领域主要以第一类和第三类为主。

在第一、三类中根据化肥和农药投入量的有无以及削减程度,又具体分为(1)无农药无化肥栽培;(2)无农药减化肥栽培;(3)减农药无化肥栽培;(4)减农药减化肥栽培4种类型。再加上完全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化学合成农药的有机农业类型,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共有5大生产类型。详细的分类不仅适应了农户经营能力的差异性,而且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11]。

根据农林水产省2007年修改的“关于特别栽培农产品表示指导方针”的相关规定,只有农药和化肥双方的投入量都低于常规农业50%以上,才可以被认定为环境保全型农产品(被称作“特别栽培品”)。相反,则属于常规农产品。无农药无化肥栽培与有机栽培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从事有机农业需要3年左右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的转换期,目的是复原土壤有机质,提高地力;二是有机农产品必须获得有机认证和标识,方可销售。

(五)注重“产、官、学、消”四位一体协同推进

在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过程中,日本的农林水产省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除此之外,包括日本农业协同组合(以下简称日本农协)、国立大学、私立大学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农户、消费者团体在内的社会各阶层都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推广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经过长期的相互协作,形成了“产、官、学、消”四位一体的协同运作机制(见图2)。“协同”一词最早源自我国的《后汉书?孙程传》“程为谋首,康国协同”,意为同心协力,互相配合;日本小学馆的《日本国语大词典》对“协同”的解释为:二人以上的人或者团体为了一件事情而同心协力。可见,中日两国对“协同”一词的解释基本一致,都有同心协力的意思[12],而日本更是把“协同”的理念和精髓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立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协同组合或团体。例如,农业协同组合、消费生活协同组合、中小企业协同组合、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等等。因此,日本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而形成的四位一体协同运作机制可以理解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创设机构、颁布政策法规、引领和带动农业发展新业态的同时,以生产者为中心,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事业委托、课题委托、连携沟通等形式发挥农协、大学及科研机构、消费者团体等参与主体各自的作用,通过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多方共赢的一种运行机制。

1.?r林水产省、农协以及大学等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日本农协的前身是1900年成立的产业组合,1948年通过改组形成了由农业从业者(农民或农业经营法人)联合成立的协同合作组织。农协从事的业务种类繁多,主要业务有经济关联业务,它们由信用业务、销售业务、购买业务和保险业务等4种基本业务组成。此外还有务农指导、农业行政管理和文化活动等次要任务[13]。其中,农资销售是农协收入的重要来源,而环境保全型农业倡导的减化肥、减农药的生产方式导致农协的农资销售额下降,农协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失。因此,农协最初对于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是有所保留的。不过,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追求,加之开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生产的地方农协数量的不断增加,日本农协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开始意识到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重要性。因此,1992年农协开始接受农林水产省的委托,介绍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先进事例,探讨环境保全和经营成立的要素条件,并在1994年召开的农协第20届全国大会上把“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振兴和育成”,作为农协业务开展的重要课题[14],不断通过实地调研,报告环境保全型农业在各地的普及和开展情况,为农林水产省把握现状和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包括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在内的日本众多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学者也积极的申请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相关研究课题,从农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出发,积极地探索环境保全型农业经营成立的条件,科学、严谨地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发表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以及著作,为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政策及法律的制定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中央农协、地方农协以及农户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如图1所示,相比常规农业而言,环境保全型农业生产技术要求较为复杂,由于化肥与农药的投入量大幅度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势必会受到影响。多数的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已经证明,农户在从事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初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产量低、成本高、收益不稳定等经营问题[15],迫切需要农协的支持与帮助。因此,从中央农协到地方农协,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和分析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农资配送、技术指导、市场开发、产品销售等方面积极地构筑一体化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赢得了农户的信任,确保了自身的利益。

3.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达成了默契与协作。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由于生产和消费都是在各自的轨道上独立运行,因此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但是日本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源于消费者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追求。所以,加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是实现环境保全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于是,日本学者在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消提携”理论。具体是指生产者按照消费者的意愿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同时消费者在相互理解、公平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的购买行为[16]。可以说,产消提携的沟通模式增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开启了“私人订制”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大门,打造了诚信农业发展模式,成为日本成功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重要保障。

日本政府通过上述5项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根据农林水产省最新的统计数据与资料[17-18],截至2016年,全日本包括有机农户、生态农户在内的开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生产者数量已达227万户,约占日本农户总量的9%。其中,生态农户的数量由1999年最初的13户,增加到2016年的154 669户,已经成为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虽然,近年来由于农户高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总面积和生态农户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从2011年到2015年,开展化肥和农药投入量50%以上削减的,有资格获得政府直接补贴的地域、生产者数量和实施面积都大幅度增加。其中,市町村(市县乡)数量从773个增加到931个;获得直接补贴扶持的生产者数量从6 622个增加到15 920个;实施的面积从17 009公顷增加到57 744公顷。不仅培育和造就了相当数量的致力于从事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农业经营主体,而且还有效地利用了弃耕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实力。

此外,从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间,全日本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已经从每公顷1155千克下降到91千克,每公顷农药的使用量已经从91千克下降到56千克。随着化肥和农药投入量的减少,稻田和内陆湖泊的水体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以滋贺县为例,自从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以来,全县农药使用量已经减少了近40%。其中,与常规水稻田相比,开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水稻田每公顷含氮化合物以及化学合成农药的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02千克和0364千克。曾经作为日本内陆污染严重的琵琶湖,来自农业生产的含氮化合物的流入总量已经从2000年的每天2 241千克,减少到2010年的每天1 880千克,表层水体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同时,消费者对环境保全型农业的认知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67%的消费者了解有机农业,而且76%的消费者认为环境保全型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是安全的,产消提携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各地不断涌现出以经营有机、健康、优质农产品为主的农业企业、超市、专卖店以及直营店,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交流的场所,进一步拉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其中,位于石川县金泽市的某农业企业通过大规模开展有机农业,年销售额不仅突破了1亿3千万日元(按最新汇率相当于人民币795万元),而且其产品还通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有机认证,顺利地打入了国际市场。总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互相协作,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的融合。

二、对我国推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启示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经过20多年的大力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其注重确立思想、依法推进、重视技术、多方协作是分不开的。此外,吸收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日本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特别是美国的可持续农业[19]和有机农业[20]理念以及欧盟的有机农业认证制度[21],都对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我国在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道路的同时,应当注重吸收和借鉴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综合以上分析,日本的环境保全型农业对我国的启示可以?w纳为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领导作用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以及出色的统筹协调和整体规划能力。其成功经验表明,成立强有力的核心领导机构是确保环境保全型农业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要想实现从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到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兼顾的、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高效农业之路的转变,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核心领导作用。因此,借鉴日本经验成立核心领导机构,统一规划、协调和部署,对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健全法律体系,坚决依法推进

完善和有效的法律体系是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成功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出新法、改旧法,坚决依法推进,提高违法成本,明确主体责任,方可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变化,才能为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2015年颁布实施的被称为我国“史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法》,无论是对违法主体的行政处罚金额,还是司法处罚期限,与日本相关法律对违反食品安全生产标准行为的处罚相比,其处罚的力度还不大。例如,根据《农林物资规格化相关法律》(JAS法)的具体规定,日本对生产假冒伪劣环保农产品以及篡改原产地标识的食品销售者的处罚力度相当严厉。其中,对于违法的个人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和100万日元(相当于61 192元人民币)的罚款。对于违法的法人组织(团体)则处以1亿日元(相当于612万元人民币)的高额罚款[22]。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新常态下的农业转型升级,以及确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都需要健全和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日本完善立法、依法推进、加大处罚力度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三)提高农户经营能力,培育现代农业接班人

培育具有高素质的农业经营主体是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从常规农户转变为生态农户是从事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必要条件。与常规农业相比,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技术体系相对复杂,这就对生态农户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农业经营计划并最终通过当地政府的认证,方可成为真正的生态农户。可以说,相比常规农户,生态农户的经营能力要求更高。虽然,日本农业劳动力整体高龄化的趋势难以避免,进而导致最近几年生态农户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2016年日本生态农户的数量仍然占农业经营体数量的12%[23]。我国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同样需要一支具备高素质的农业经营队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经营能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户”对于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至关重要。

(四)打造各界参与、多方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

日本的经验表明,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农户的参与是不够的,还需要包括学者和消费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协作,各安其职,多方联动,真诚相待,打造“产、官、学、消”四位一体的协同、诚信运行机制,构建循环农业链条才是确保环境保全型农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借鉴日本经验,积极探索多方协作机制,着力构建利益共同体,努力营造诚信农业发展环境,对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友好型农业以及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3篇

在,藏族博士为数不多,尼玛扎西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他的成长是与艰辛、刻苦、奋斗联系在一起的。

尼玛扎西出生在扎囊县杰林乡的一个牧民家庭,上学前,他随有点儿文化的叔叔放羊,叔叔常常教他认字,9岁时他才上学。

学校离家住的村子很远,要翻一座大山,来回要走一整天,山路很危险。虽然他过去终日放羊,满山遍野地跑,但这毕竟不一样,而且他也才9岁!他一周或两周回一次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来回由叔叔和姐姐轮着接送他。他是一个好学的孩子,在往返学校的路上,一边走路,一边背书、温习功课。家里农活多时,就不能上学了,他一边干农活,一边背书,很快他成了学校的尖子学生,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中学。

县中学在泽当,离家更远了,当时交通也不方便,他很少能回家,平时都是家里人或托乡亲给他送干粮、带衣物。1981年,他考上民族学院预科班,第二年考上了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穷山沟里出了个小“秀才”,父母亲人为他骄傲。

大学毕业后,组织上送他到北京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进修英语。短短的一年他进步很大,短短的一年他非常刻苦,短短的一年他克服了种种不适,终于,临近毕业时,他病倒了。住院的9个月他认为是学业的延续,一刻也没有放松,抓紧时间,继续刻苦学习英语。回到后,只要有时间,他仍旧坚持不懈地加强专业和英语知识的学习、提高。在自己住房的墙壁上、天花板上,凡是能够写字的地方,几乎都写满了英语单词。那时,他知道学习英语肯定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发展有用,的农业科研要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外语是不可少的拐杖。后来在赴加拿大深造中,英语真的派上了用场。

1995年他报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专业是综合自然地理,但他却是从事青稞育种工作的。在一个多月的考前复习期间,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白天黑夜复习、准备,最终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中科院地理所的研究生。

在读研究生期间,面对专业跨度大,又缺乏该学科的专业基础,但他始终坚持勤奋学习,虚心求教,最终不仅把所有硕士和博士的课程读完,而且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奖,获得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亿利达”二等奖。苦尽甘来,在高度紧张和巨大压力之后,他感到一种胜利感和成就感,他认为自己天资不是很聪明,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刻苦学习,终能把握机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每一次成功地把握机会,他都领悟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谛。

走出国门心系祖国

记得那是1992年,自治区选拔优秀人才赴加拿大进修深造,尼玛扎西以最好的成绩被录取,获得了去加拿大进修深造一年的机会。

在加拿大沙斯克顿大学学习期间,他感受到了发达国家对教育、科技的重视和优待,感受到了其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感受到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和优越、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些人建议他申请移民,并出主意说你是藏族,找个借口提出申请移民肯定能批准。他却说,我们藏族讲良心,不能干昧良心的事。他何尝不想进一步深造,但他要靠的是自己的实力。

在专业和英语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后,他向导师提交了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申请书,同时给单位和家人写了信,征求农科所领导和爱人的意见。

对于他的申请,导师欣然同意,这确实让他喜出望外,毕竟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然而,同时也收到家里来信,信里转达了所领导的意见,说是学成回国,以后还会有机会。看到所里的答复后,他毅然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决定完成进修任务后立即回国。这令他的导师非常惊讶,也非常惋惜,但只是说了一句他们可能需要你,回去也好。尼玛扎西听到这句话后,心中陡然升起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感和责任感:“所里需要我,家乡人民需要我,祖国需要我,我应该回国。”

在国外学习的这段时间里,看到穷人的孩子上学难,亲眼目睹了贫民百姓的孩子即使是上学,也要自己承担高昂的学费。他静静地回想着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是国家支付了学习的一切费用,是祖国把自己培养成建设新的栋梁,深深地感到在祖国大家庭里生活和成长真是幸福、幸运。决定回国后,他心里一下子感到很踏实,当时他惟一的想法就是多学一点先进的技术知识。而作为育种工作者,更重要的是要收集一些加拿大农作物的优良品种,以带到试验。他连拿带要共收集了2000多份各种农作物品种,但这些种子只能自己随身带回国。当望眼欲穿的亲人见他千里迢迢平安到家时,都非常高兴。爱人、孩子看到他带了一大箱东西,以为是给家人带的礼物,可看到的全都是种子时,什么都没有说。他当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感到十分对不起爱人和孩子。当他妻子得知加拿大在优质油菜育种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油菜优良品种对于的油菜育种工作非常宝贵时,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妻子,她为他的行为而自豪。

回国后,他走上了作物育种研究室主任的岗位。

科技兴藏奉献高原

尼玛扎西常说,人不怕干不成事,就怕不干事;不怕没有机会,就怕抓不住机会;不怕不聪明,就怕不能勤学苦练。只要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就能学有所成,不断进步。

搞作物育种研究工作涉及到从春到秋的一系列农活,耕种、田间管理、收割、打场等农活,外加育种。当时,在研究室里他年龄比较小,不好意思指派老同志们去做重活累活,他事事抢在先,用实际行动来引导科室人员共同努力。农业科研工作本就非常辛苦,从事育种工作的人相比就更加苦一些,常年在田间地头,饱受日晒雨淋,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还要对成千上万的育种材料进行对比观察鉴定。他在藏青80、藏青772等几代优良品种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前人经验,与同事们共同努力,在1991-1996年期间,先后共配制了257个杂交组合,育出了20多个优良品种,选育出了藏青311、3179等品种,鉴定出了藏青148等优良青稞品种。这些品种,目前已成青稞籽粒中含有较高的β-位萄聚糖,大胆地提出了开展青稞深加工前景非常广阔的预言。目前这一结论已成为许多有关青稞加工项目的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