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治文化生活论文

政治文化生活论文

时间:2022-02-25 05:02: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文化生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治文化生活论文

第1篇

音乐教材内容:人音版音乐教材第1单元第1节----音乐与人生

政治教材内容: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3《文化生活

音乐教材的第1单元只有1节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安排也只允许教师用1节课时间把它讲完,而音乐与人生是1个非常大的课题,在教学要求上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以下3个问题: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欣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这3个问题好像基本概念的成分很强,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单从书本的内容入手,在课上要讲述大量的理论知识,又要欣赏3首音乐作品,通过实践证明,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教学的时间不够,而且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而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3的教材,整本书间的就是《文化生活》,它的4个单元内容的标题分别是: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在这本教材中深刻阐述了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提高了学生对于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认识,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这中间当然少不了音乐文化,甚至讲到了音乐文化是怎样影响人的成长的,例如:在教材的第17页有这样1段话:

在生命的长河中,

总有1段经历让你终生难忘;

总有1段情感让你刻骨铭心;

总有1段理想让你永不放弃;

总有1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

第2篇

在日常活动方面,xx领导也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和各种帮助。上级团工委安排参加的各种活动,学校能按照上级团工委的要求,为团支部提供充足的经费,xx团支部配有自己的数码相机。

xx领导关心青年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xx自身拥有较好好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校园内有建设优良的篮球场、健身园地,图书资料楼上设有80多平米的室内健身中心,校礼堂还设有多媒体灯光、音响,可供青年团员开展多种娱乐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丰富文化生活。

二、思想组织建设方面(20分)

xx团支部每学期初都会召开团员会议,对该学期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并配合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完善、严谨的工作计划;学期末团员会议将对学期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认真填写《团支部工作手册》。在xx团支部内部实行的是例会制度,每月第二个星期三下午定期开会,同时会定期召开团员会议,在交流每个团员学习体会与心得的同时,总结团支部工作得失,有效的促进了团支部工作的开展。xx团支部非常重视团费收缴工作,团员们也积极配合,每次都能够按时上缴团费,做好团刊征订工作,并按照要求及时上报各种材料。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三、主题活动方面(30分)

xx团员们不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而且主动进行有计划的自学。x书丰富,有期刊库、图书资料库两个大型书库,团员们就充分利用图书资源,认真阅读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今年针对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xx城市精神大讨论等活动,团支部组织学习并督促团员撰写学习体会,其中部分学习体会我们已经上传到机关青年网站。同时,团员们还结合自身业务撰写多篇论文,并积极投稿,有部分文章在市级、省级刊物上发表。

团支部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学校及社会组织的各种业务比赛,开展岗位竞赛活动。在07年3月份举行的xxxx函授新课试讲活动中,前四名教师中有3名是团支部团员,在9月份举行的全校主体班教学比赛中,团支部2名成员参加了比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校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第3篇

本文围绕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角度、选题、素材、写作套路和后期修改这五个方面提出小论文写作的指导策略,用“多”“亮”“实”“顺”“美”等美妙的“音符”,谱写政治小论文的华美乐章!

一、提供撰写角度,突显一个“多”

同一个主题,同一份素材,进行广度拓展和深度挖掘,有助于多角度呈现立意。

1. 政治学科角度

小论文的撰写要始终紧扣教材知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知识是写好政治小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已了解并掌握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等相关知识,由此构成一个学科体系。在学科理论观点的指引下选择小论文撰写角度,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使文章更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例如,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天蓝了 水清了——记马渚镇沿山村生态村建设》《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和《光耀杭州湾 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三篇文章曾获余姚市高中学生政治小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篇论文的共同点是:立足于教材,充分调动了《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如科学发展观中涉及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场经济中涉及的宏观调控等知识,对素材的解读回归于课本,避免了空洞说理,因此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2. 时政性角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角度也应适应时代要求,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直面高中生思想上的现实问题。如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盗版的世界“学问”大》《绿色奥运 绿色希望》和《似曾相识燕归来——小手机折射出大道理》等小论文,以盗版、北京奥运会和手机等当年的热点问题为载体,不仅引发了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把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逐渐积累撰写政治小论文的新鲜素材。

3. 地方人文角度

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要具有地方色彩,体现政治学科的独特性,富有研究价值。笔者发现,近几年获得一等奖的小论文一般都有一股浓郁的家乡味道。如本校学生所撰写的《姚剧——姚江文明的瑰宝艺术》和《名邦之奇葩 余姚之骄傲》两篇小论文,挖掘了余姚地方传统文化——姚剧这个文化资源,从姚剧的起源和发展为主线进行阐述,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本土文化的价值;《菜,榨出道理来》和《小杨梅 大道理》两篇小论文,选择闻名中外的榨菜和杨梅两种余姚特产,从它们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展望等角度进行撰写,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余姚本土产品的魅力;《光耀杭州湾 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同样的土地 不同的财富》《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四明山经济发展的“春天”——论四明山“农家乐”》和《白色珍珠——余姚的摇钱树》等小论文,以余姚的梁弄灯具、朗霞裘皮、四明山的“农家乐”和塑料为撰写角度,告诉人们这些产业是如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翅膀的。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非常熟悉,站在地方人文角度撰写政治小论文,得心应手、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本土资源为素材,倡导“生活化”教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知行的辩证统一。

二、帮助学生选题,突出一个“亮”

帮助学生选好题目,是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重要一环。小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最简洁、最准确和最新颖的文字告诉读者本篇文章将要阐述的问题,使人阅读之后一目了然、过目不忘。由于高中生的知识面、理解力和概括能力都有限,课余阅读报纸杂志和上网了解时事资讯的时间并不多,教师可结合政治学科实际、社会现实问题、地方人文特色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来为学生选题提供素材,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不落俗套,注意“亮”度。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为文章选择一个好题目,可以对整篇文章起到点睛的作用。政治小论文的“眼”,应该明亮而富有生命力,一般为20字左右。若学生以提炼小论文的观点作为标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仔细研究背景材料,认真领会材料要说明的中心思想;第二,联系材料,找出其中心思想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第三,将材料中心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小论文的观点,确定标题。例如,本校一位学生以余姚特产——杨梅为主题,立题为《小杨梅 大道理》,一小一大,对比鲜明,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深刻印象,在省高中生政治小论文评比中获了奖。

三、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素材,彰显一个“实”

题目确定好之后,紧接着下一步,教师应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小论文虽小,材料也不可少,充分占有材料是写好小论文的前提。教师在辅导中要注意提醒学生:题目不同,搜集资料的范围、重点和途径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可让学生从以下两个途径搜集和占有材料。

第4篇

关键词:文化馆;群文辅导工作;重要意义;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文化馆主要是广大业余爱好书法、音乐、美术等的家,文化馆的成立,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在文化馆开展群文辅导工作,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因此,文化馆应该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并不断加强和完善文化辅导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为群众工作之余提供良好的文化娱乐,最终促进群众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一、文化馆群文辅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馆群众辅导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起步晚,知识结构也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同时,在文化馆中,开展群众辅导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也偏低,从而严重影响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进度。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传统的群众文化辅导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求,由此可见,文化馆群众辅导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文化馆群众辅导工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文化活动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文化馆群众辅导工作便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在文化馆中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不仅能够消除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而且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封建迷信思想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馆还要从人民群众的意愿出发,从而调动群众参与业余文化活动的兴趣,最终提高人民群众的团结和交流。

(三)文化馆群众辅导工作是平等享受权利的需求

在2011年,我国颁布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由此可见,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重要性。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不仅能够为社会构建一股和谐的社会文化风气,而且又能体现群众的平等享受权利。近年来,我国文化馆都采用免费开放的政策,从而体现了群文辅导工作的开放性和普及性,给人民群众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丰富人民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全国各地都在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从而推动了群众文化生活的发展。因此,文化馆应该不断的探索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规律,继承以往传统的优良文化,定期举办民间组织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在节假日的活跃力度,大力发展通俗易懂的文化,让所有的群众都接受这些良好文化,从而增加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亲切感。众所周知,人民群众都比较喜欢潮流的文化艺术作品,但是,目前通俗文化受到了高雅文化的制约,群众很难分清“俗”和“雅”的概念,因此,在具体的群文辅导工作中,文化馆应该多开展一些老少皆宜的文化活动,有计划地办好辅导传授工作,让群众从心里体会到文化本身没有“俗”和“雅”的区分,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文化馆还要定期开展民间工艺制作培训、书法艺术培训等活动,向人民群众推荐一批文化名人,然后人民群众为这些名人为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二)不断加强和完善文化辅导人才队伍的建设

要想保证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顺利进行,文化馆就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文化辅导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勇于创新、具有极强的奉献精神的人才文化骨干队伍。文化馆是戏曲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等精神文化的活动乐园,因此,文化馆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首先,文化馆应该定期举办文化培训工作,坚持能者上、庸者退原则,同时,还要为优秀的文化人才创造更好的优质文化工作环境,并结合文化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期工资待遇,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其次,文化馆还应联合图书馆、美术馆,把当地的文化骨干都聚集在一起,通过举办一系列文艺表演、摄影大赛、绘画表演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通过这些比赛还能够让群众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从而不断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最终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

(三)不断创新群众文化辅导的特色

我们都知道,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的文化领域,因此,文化馆在进行群众文化辅导工作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文化情况,体现出文化的鲜明地域性,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首先,文化馆要不断的创新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内容,改变以往的单一文化活动模式,不断发掘当地特色,争取做到因地制宜,从而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其次,文化馆还要不断的创新服务形式,不断发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电视中的歌曲舞蹈等形式,要把节目形式不断进行创新,让人民群众能够体会到文化氛围的新鲜感;最后,文化馆还要努力打造当地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因此,文化品牌会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而改变,文化馆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比如,打造当地饮食文化品牌、打造区域旅游文化品牌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化馆开展群文辅导工作不仅是平等享受权利的需求,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文化馆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群众文化辅导的特色,不断加强和完善文化辅导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付林.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深入实践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181-182.

第5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老教师为本,突出“健康、愉悦、服务、和谐”四大主题,全面关心老教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努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工作要点

(一)老有所学,紧跟时代步伐。

1.提倡终身学习,鼓励老教师主动融入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一月一次的学习会制度,努力提高学习效益。

2.组织老教师听取有关政治经济形势报告会。

3.号召老教师向金时荣同志学习,并结合我市实际开展评比先进、表彰先进、学习先进的活动。

4.办好会报。

(二)关心老教师健康,提高老教师的生命质量。

1.普及健康知识,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传授老年病防治知识。

2.关注老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断提高老教师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3.通过健康老人的现身说法,宣传和推广健康老人的健身经验,促进老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三)搭建平台,丰富老教师的文化生活。

鼓励老教师参加适宜的活动,努力办好各种运动队,发挥运动队的示范作用,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和比赛活动,开好趣味运动会,调动老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老有所为回报社会。

动员和组织老教师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参与奉献社会、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活动。

1.调整和充实讲师团队伍,开展讲师团工作经验交流,不断创新,探索讲师团工作的新路子,进一步提高宣讲质量。

2.鼓励和支持老教师参与社区、乡村、学校、团体等组织的公益活动。

3.组织“我是90后”为主题的学生读书征文活动、开展“一日捐”结对助学、校外辅导员、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暑期学生教育和关爱失足青少年等活动。

4.宣传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的先进理念。

(五)加强服务,开展敬老活动。

落实老教师的“二个待遇”,落实高龄、特困、重病老教师的帮扶措施,大力宣传“三到位”的敬老爱老事迹。

(六)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提高退协工作的实效性。

组织老教师开展退协工作的研讨,撰写关于“退协工作的地位与作用”、“退协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等方面的论文。

三、主要活动安排

1-2月:组织送温暖慰问活动,召开新年茶话会。

3月:召开报道员会议,举办柔力球培训班。

4月:举行讲师团培训活动,组织“我是90后”为主题的学生优秀论文的评选活动,召开金时荣事迹报告会。

5月:举办老年人心理健康讲座和“退教协会工作的地位作用及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研讨会。

6月:开展“一日捐”活动和老少同乐活动。

9月:开展庆祝教师节活动。

10月:开展祝寿活动,组织乒乓球比赛。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区;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图书信息服务中心

一、农村社区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2011年暑假,笔者带着重点研究课题(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研究)的任务,深入到周边农村社区,就新农村居住小区(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思路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在各社区,通过与社区居民和村社干部的座谈、走访,对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农村社区)不断的建立,使失地农民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一家一户的散户居住方式,集中住进了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小区,小区内水、电、气三通,生活、交通方便,使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农民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政策的好。但是,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却没有跟上这一新变化趋势,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社区居民对生活方式突如其来的转变,还无法适应。过去单户生活的各种不良的习惯也带入了社区,如在小区内豢养各种家禽、家畜、乱扔垃圾、高声喧哗、为一点小事就扯皮、吵架等,社区文明堪忧,居民文明素养差。

(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减少,以及大量采用机械化作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社区居民一年中有很多时间是空闲的,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希望进城务工,但苦于没有一技之长,往往只能干一些脏活、累活,而工资收入也很低,使很多年轻人宁愿呆在家中玩耍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成天无聊难耐,就在社区内打麻将、斗地主等进行赌博,有时为输了钱而吵架甚至斗殴,影响很不好,不仅破坏家庭团结也破坏了社会安定。

(三)有志青年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多年轻人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想干出点成绩来,有的从事了养鱼、养猪、特种养殖,有的承包土地搞制种、花卉、树木及果园生产等,还有的自己办各种加工厂(小作房),但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社区内又没有提供这方面信息的科技书籍、报刊、专家讲解的光碟和聘请专家现场传授经验等这样的服务平台,没有一个正规的信息服务中心来为他们提供服务,他们大都是顺大流,仅凭自己的热情和老一辈的一点肤浅经验东拼西凑地盲目搞起来,遇到当年价格好还能赚一点钱,没有赶上好时候的不仅难于赚到钱,有时还会赔本甚至造成很大的损失。

(四)上了年纪的老人,文化知识落后,思想顽固,如今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养儿防老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不仅自己没有改变观念,而且还常常误导下一代,让女孩少读书或不读书、早早出去打工、嫁人等愚昧想法。同时不相信科学,而是相信迷信,生病后也不愿去医院看,从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有的甚至丢掉了生命。

(五)农村社区信息闭塞,居民不能及时了解时势政策,缺乏主人翁意识,不能很好地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

总之,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到处都是崭新的农民新居,但从根本上忽略了农村社区居民最需要的文化传播设施,笔者深深地感到在农村社区建立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应具备的功能分析

结合上述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功能:主要培育社区文化、培养居民文明素养、传播科学技术、信息、开展社会教育、技能培训、丰富闲暇居民生活、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等。具体如下所述:

(一)培育社区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

作为适合于农村社区居民需求的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应成为传播文明的阵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喜闻乐见的工益活动,诸如邀请专家学者到社区举办居民文明修身优生优育的讲座、人人参与的知识竞赛、各种健身活动等,将如何成为社区讲文明树新风的新型社区居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传播到社区。同时作为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以自己文明的举止言行感染、影响读者的行为规范,引领社区居民文明修养的提升;要在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科学设计、规划出有影响的宣传海报,让社区居民走进图书室就能感受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将文明修生的科普知识、社区居民的文明修身规范、知名的农民企业家及养殖能手等的先进事迹、主要成绩及社会上感人的文明事件进行深入宣传。真正使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这个平台成为培育社区文化、培养居民文明素养的主战场,促进全社区居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社区发挥作用。

(二)传播科学技术、组织实用技能培训

经过调查分析,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要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实用技能的培训基地。一方面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应有大批适合于农村居民阅读的图书资料、报刊杂志,更重要的是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电视、网络等收集有关养殖、种植、维修和各种加工技术等多媒体视屏,做成光碟,随时供居民观看和借阅;让广大青年学习各种实用技能,让他们都有一技之长,走出社区,走向社会;第二,依托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这个平台,由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或文化站牵头,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相互交流经念,邀请专家学者到社区举办各种实用技术讲座,现场指导和办公,不懂得地方当场请教,直到弄懂为此。同时也可以组织广大居民走出去,到好的地方参观学习、了解信息、丰富社区居民的闲暇生活等,总之要杜绝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让年轻人有一技之长,为把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奠定基础,消除愚昧,破除封建迷信,使先进科学文化占领主阵地。

(三)宣传社会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村社建设的主动性

经过调查分析,农村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参与村社建设的主动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消息闭塞,不了解时势政策,不懂党的“三农”政策,因而缺乏主人翁意识。因此要依托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这个平台,提供大量的报刊杂志,和各种网络信息,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三农”政策,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广泛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动性。

三、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思路

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是为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娱乐性等特征的文献信息集散场所。近几年来学术界就社区图书馆的功能、发展模式、资源共建共享等问题发表了不少较有见解的观点。为彰显创意,启迪思维,提供借鉴,笔者特择要作一综述。

(一)切实把握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

建立什么样的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作为地方政府部门的文化部门一定要深入基层,做扎实的调查研究。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弄清了当前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社区的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正如前面所述,当前农村社区存在的突出矛盾是:1、社区居民文明素质不高,过去分散居住的各种不良的习惯都带入了社区;2、社区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基本缺失,造成诸如赌博等不良风气盛行;3、社区居民,特别是年轻人普遍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无论去城市打工,还是在家从事养殖、种植等工作,苦于没有一定的技能,往往是半途而废,同时对外面的信息不了解,往往爱跟风,不做市场调查,如生猪价格高,就大量的养殖,结果到自己养的生猪出栏时,市场价由于大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4、农村的老年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不相信科学,容易相信一些封建迷信;5、社区居民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了解,无法发挥广大居民参与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积极性。

(二)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构建的具体措施

1、发挥区域内图书馆的外延服务功能,带动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社区信息服务最先开始注重的是“信息与引荐服务”(简称I&R,即InformationandReferral),它是“将有某种需要或问题的个人与能够满足其需要或解决其问题的服务用信息联结起来的积极的过程”。在中国农村社区所在的区域一般都有功能和图书信息资料较为齐全的政府公益性图书馆。作为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要切实发挥领导、指导功能,统筹发挥政府现有图书馆的功能,拓宽其外延服务能力。在各个农村社区建立适合于本社区居民需求的分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由政府公共图书馆实行统一管理。首先要在各社区建立文化站,由社区文化站提供人员、场所,由图书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的共享,尤其是电子图书和网络服务;同时图书馆提供相应的针对社区居民需求的实用的纸质图书资源,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利用图书流通车在各流通点定期换书或增加新的图书,这种模式简单快捷,可以加快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步伐,尽快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2、借助社会和个人捐助,推进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农村社区的居民对外部信息、实用技术、文化知识的渴求是相当迫切的,但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遇到的较大困难一是资金问题,二是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多数地方还没有建立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即便是建立了文化站,也是一个空架子,严重造成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的缺失,引发了多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因此,一方面作为政府的文化部门要发挥引领作用,应通过各种渠道或措施,帮助农村社区建立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向社会、各行业企业发出倡议,通过“企村合作”,将大型企业单位与村社结对子,建立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或文化站;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当前农村社区文化生活的现状,引起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关注,接受个人资助建设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在广大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爱心图书室”、“爱心信息服务中心”、“居民文化之家”、“书吧”等。

3、政府引领,建立“校村合作”、“校所合作”机制,充分彰显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功能

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图书阅览服务,各级政府还要统筹安排,利用这个平台,与各种类型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校村合作”、“村所合作”机制。

通过“校村合作”,农村社区与大学生结对子,接纳大学生自愿者,利用节假日时间到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传播文化知识,组织家庭艺术节、座谈会、诗歌朗诵会、文明修生知识竞赛、社区体育健身节、农民才艺比赛等活动,使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增添“文化味”,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丰富文化生活,将居民从赌博等不良风气中走出来。

通过“校村合作”、“校所合作”,邀请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专家与农村社区结对子,深入社区传播适合于农村社区居民需求的科技、文化知识。聘请养殖方面的专家、教授对社区居民培训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的技术;聘请时事政治老师讲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让社区居民及时了解适时政策,使社区居民随时了解、关心国家大事,树立主人翁意识,树立社区居民的荣誉感,将有利地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建设的主动性。同时吸取外部信息,增加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聘请专家学者举办有关老年人健身、养身方面的讲座。总之,要坚持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现代图书馆实现其价值的总体现。

4、与义务咨询行业合作,扩展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功能

社区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要与一些义务咨询中心共同合作,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相关的社区信息服务项目[3]。要充分地利用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这个平台,邀请义务咨询公司定期为居民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加强社区与外部的沟通,将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构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开放的公共平台,将社区紧密融入社会。

5、利用个人财力或与他人合伙共建家庭或股份制图书室

运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个人或多人的资源优势,组建“农家书屋”或以股份合作形式建立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构建融租、借、售为一体的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营运新模式。由政府文化部门管理协调,出台有关个人或股份制建设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有关管理条例,规范家庭图书室的行为规范,保证家庭图书室这一新的文化传媒载体健康、有序发展,真正丰富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第7篇

关键词:军营文化;群众文化;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和艺术,分为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两大部分,而军营文化属于社会群众文化的一部分。如何才能更好地丰富军营文化呢?丰富军营文化,要充分发挥军分区(警备区)、人武部的桥梁纽带作用,让群众文化工作组织与驻军单位密切联系起来,为群众文化更好地服务军营文化打下坚实根基。在此基础上,本人提出几点对策:

(一)丰富军营文化,首先要增强部队官兵对文化思想上的认识。新时期的军队文化建设,首先要让军人意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文化工作者要加强文化对官兵的重要性的宣传。让官兵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既追求文化活动的娱乐性,有重视其思想性,从而增强官兵发挥自己特长优势的信心。

(二)丰富军营文化,形式上要突出“兵”味,增强吸引力。

1、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开展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中华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群众文化应符合大众认知心理和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而军营文化是部队官兵进行群众性文艺自娱活动的社会现象,它以官兵为主体,以群众性的业余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学艺术为活动中心内容,包括体育和游艺等,以满足官兵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从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2、规模活动与小型活动相结合,丰富活动内容,使官兵在文化中受益。针对部队整齐划一的特点,组织一些如军体拳、集体舞、威风锣鼓等大型的、有气势的规模性活动。目前虽然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文化馆都会到当地驻军组织拥军演出活动。但是大多都是文化战线的演员表演节目,让官兵观看,而官兵中参与的不多,让官兵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兵演兵不但是一种群众性的生动活波的和自我教育的政治工作,最重要还是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的文艺活动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其次要利用当地文化馆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根据军队文化的具体情况,举办一些活动形式广泛多样的小型活动,进行活跃的文化娱乐工作,诸如音乐、美术、摄影、喜剧、舞蹈、曲艺、文学创作与欣赏、棋类、球类、田径、体操、游戏等。有了活跃的娱乐生活,使广大官兵在参与中受益,便可以调节战士们的紧张工作,消除他们的疲劳,提高他们的情绪。

(三)建立培训机制,抓好人才培养,建立骨干队伍。可利用当地文化和教育部门的专业教师,大力辅导部队的业余文化活动,可定期在基层部队举办各种培训班,为部队培养文艺骨干。

1、歌唱培训,歌咏活动在军队开展得最为普遍,行军、劳动、出操、上课都要唱歌,拉歌、赛歌使部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歌曲中有的是官兵自己编词谱曲,有的是旧曲换新词,当然,在文化大繁荣的今天,军队的歌曲也日渐丰富起来,《强军战歌》节目中的歌曲风格多样,都可以鼓励官兵学唱。

2、戏剧培训:部队的官兵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文化工作者可以把他们所了解的各地戏剧类别综合起来进行相互学习。如歌剧、话剧、地方戏曲、京剧等形式,都被利用起来。军队的官兵爱看戏,也爱演戏。几个人临时凑几句,就是一个小戏,有许多优秀的话剧,如《庐山学》、《杀上庐山》、歌剧《扩大》、川剧《打到刘湘》等戏剧,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3、读书活动。可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在军队开展读经典,学历史活动,从而进行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用多种方式让官兵认识和了解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感受到文化的巨大魅力,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巨大力量,从而自觉用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规范言行。

4、定期组织官兵看电影,要把社会群众文化中一些贴近官兵生活、开阔官兵视野、收视率高的影片播放给官兵们观看,以增加官兵的对社会大环境的了解,对文化的新鲜感,激励官兵的热情,震撼官兵的心灵。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科技练兵提供精神动力,如播放《上甘岭》、《南征北战》等故事片,并进行影评,激发官兵的训练热情。

5、还可开展讲故事、口头文学、壁报、书法、绘画、舞蹈、猜谜语、双簧、读报、识字、游戏、石刻、武术等等活动。靠多样文化活动鼓劲,把官兵心理训练和文化活动捆绑在一起,在游戏和活动中,锻炼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新时期的军营文化是推动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所以文化工作者应努力积极组织、指导军营的文化艺术活动,用创新的文艺形式辅导、培训官兵,从而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开放性课程理念为课程资源开发带来了极大的自主创造空间,教师与专家、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通过实施小组探究性学习,借助时改热点点评、巧设各种课堂活动以及开展社会调查等路径调动其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路径 价值指向

作者简介:王晓琴,女,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

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这就是说,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主体。《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促进我们在调动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做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调动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路径

1.实施小组探究性学习,拓宽课程资源。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目前常见的操作方法是由教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案例中探究结论。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反其道而行之,即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搜集整合案例来探究论证问题。在进行人教版《政治生活》第三课“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教学前,笔者提出探究问题——“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热点,看我国政府是如何履行职能的?”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整合案例,在课堂展示研讨。课堂展示环节,探究小组运用三个案例阐释我国政府的职能及履职状况。一是结合当前我国桶装水市场不规范、管理混乱的案例,指出我国政府要搞好市场监管,认真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同时应严厉打击桶装水市场的违法犯罪现象,执行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二是播放我国“嫦娥”飞天的视频,说明政府认真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促进了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三是介绍近期北京市治理雾霾的一系列举施,说明市政府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之后,教师基于学生展示研讨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悟: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和管理,另一方面政府要不断转变观念与职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与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通过让学生搜集整合素材、探究体验感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孵化出“提出问题——搜集案例——展示研讨——形成认识”的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

2.借助时政热点点评,丰富课程资源。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人文与社会学科,在向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求与时事政策教育相补充,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为了提高时政点评的有效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时事点评时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勿把时政点评演绎为新闻播报,割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纽带。时政点评反映出学生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等知识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折射出学生的价值取向。时事内容、学生点评、学生价值取向三位一体,为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源。第二,坚持时政点评的内容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原则。例如,学习“人生价值”时,要求学生结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与年度最美人物进行点评;学习“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要求学生点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文化现象。第三,坚持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优先的原则。遇到出现国内外重大新闻,则指定时政内容,如每年的中央与地方两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新一届政府的简政放权、我国划分东海防空识别区等。

3.巧设各种课堂活动,生成课程资源。学生的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只有学生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的获得。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就是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如果恰如其分地在课堂上安排如辩论赛、小品表演、记者招待会、访谈节目等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理解感受,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表演能力,充分展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在学习《文化生活》第八课“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我们安排了一场辩论赛,正方观点为“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反方辩点为“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课堂上,正反双方围绕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内涵、区别和联系、两者给社会与和人们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两种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展开了激烈辩论,正反双方在辩论中逐一呈现的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抓住其中辩论不清的问题引导全班深入探讨,使学生意识到无论什么类型与风格的文化,只要是先进健康的文化都是有益于社会的,青年学生要努力加强阅读与学习,从文化作品中汲取有益养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开发课程资源。社会调查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探究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一个专题知识学习之前或一个模块知识学完之后,我们都会开展主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实践,搜集素材、整合数据、积累资源、形成成果。

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之前,我们确定了“广州市中学生品牌消费现状之调查”主题,让学生调查广州市中学生的名牌消费现状,并将它提交到课堂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与讨论。学完《经济生活》模块之后,我们拟定了“广州市春节消费状况调查”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寒假调研,挖掘出蕴含在春节文化中的经济学道理,并指导学生撰写了《2014年春节水上花市消费情况调查》、《年夜饭中的趣味经济学》、《浅谈“春节年夜饭”》、《中学生春节消费状况研究》等小论文,与同学交流分享。

二、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指向

1.转变教学方式,打造主动互动的高效课堂。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不是孤立的行为,它必然引发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引起师生传统课堂地位的变化。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意味着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要把自己的生活、获取的信息、思考的问题带进课堂,就需要自主学习亲自动手动脑、小组合作共同实践探究。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堂信息的垄断者与唯一传递者,因此,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开放的心态接纳分享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活力才能得到空前释放,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转变,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效课堂才能形成。

2.凸显学科价值,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其它学科相比,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的德育功能,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学科价值。学生个体的德育情感具有缄默性,一味说教的课堂教学不但难以取得学生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反而会虚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使其置身社会现象进行信息的搜集、筛选、探究、分析,学生会将思考的结果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对事物接受或拒绝、赞同或排斥的情感态度,实现知行意的统一。此外,高中思想政治课能力目标的核心内涵是“过程与方法”,它涵括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能力即学习力和思维力,实践能力即行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另一重要学科价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就是锻炼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判断与论证的能力;讨论与探究、设计与参与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相关的学科能力,才能在浩如烟海、不断更新的知识海洋中撷取新的养分,以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与教材的内容与外延丰富了很多,但不是任何体验与案例都可以进入课堂。学生在情境选择、资源整合、分析问题、评价事物、活动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指导学生开发课程的能力。譬如,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会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使用信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记述、调查和讨论。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主流学习方式,教师独白式的课堂教学受到挑战,教师应随课程建设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课堂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动态的生成,能否有效地利用好学生资源,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具有捕捉、判断、选择、组织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与高超的教育智慧。毫无疑问,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学生开发资源的程度以及发挥其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反思、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扎实前行。

第9篇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载体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22-01

群众文化活动,顾名思义,是深入民间的文化活动。少了几分阳春白雪,多的是草根性和亲切感。这就决定了群文活动的开展,与基层有密切的关系。基层,是群文活动真正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根基。一座城市的群众文化是否生动鲜活、有旺盛的生机,与基层开展活动的成功于否,有莫大的关系。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论题做简要的梳理,同时试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供业界的专家学者参考。

一、人才和大众的作用

我国基层文化活动的实际开展有些地方搞得很好,而不少地方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专业性匮乏、组织人员人数不足等,而这些原因往往会直接导致在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之形成反比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大众对于丰富的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组织活动的同时,为了减少由于组织人员在人数上的缺失而造成的压力,我们需要重视大众的作用,积极拉动具有代表性和领导性的群众来辅助活动组织。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普查等方式在人民群众中不断地挖掘不同专业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能在开展活动方面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举行不同专业的文化活动与竞赛来吸引在不同领域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拓宽吸收人才的门路。除此之外,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比赛本身还可以满足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专家和队伍的作用

俗语云:“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细致的铺垫和前期基础性的工作。同理,欲在社会基层成功地开展不同种类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要培养一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行动力的文化组织精英队伍。一方面,组织活动时必须要依靠自身的文化队伍力量,使文化活动在组织上、管理上和建设上不断地加强专业化。而一支文化队伍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在基层群众中开展的文化活动是否具有良好的素质:如内容健康、阳光、积极、向上;形式新颖、有趣等。同时,重视队伍内部的精英作用,也对整个队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在队伍建设中,要注重该活动所覆盖方面以及领域的专家意见。因为,不同的文化活动会涉及到不同的知识与技能领域,甚至同样一次活动中会涉及到好几个不同的领域,因此,想依靠任何一个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力量来对活动进行详尽、充分的设计与组织是不现实的。此时,领导者应该在文化队伍中听取各个领域擅长行家的不同意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最终制定出较为稳妥的方案。

三、领导和社会的作用

毋庸讳言,在这一类的活动中,缺少社会的支持和领导的关心,是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公益性的一项事业,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需要一定的政策以及经费来支撑。为此,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需要提供帮助与支持,为活动提供一定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硬件条件,如场地等方面的资源。另外,要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就必须要倚靠各级领导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政策支持,使文化活动有一定的行政执行力度;要倚靠社会各界对活动本身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进行一定的资助,使文化活动有实地发挥,而不至于纸上谈兵;要倚靠社会上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来加入活动的相关建设与管理,通过其号召力以及经验来帮助活动更好地开展。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有效地开展基层群文活动,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以上三个方面的作用和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需要声明的是,它们不是可割裂的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相依相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促成大好局面的形成和基层群文的繁荣。本文为了讨论方便,将三点分开论述,而现实生活的复杂和微妙是无法像文中这样清晰的单列出来,加以分析的。

参考文献:

[1]卢韬.浅谈基层工会如何开展好群众性文体活动[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2(10):19-19.

[2]沈智梅.筑牢基础,凝聚职工建功“十二五”[A].北京市物资流通协会2010年理论文集[C],2011年.

[3]朱民权.试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体面劳动[A].湖南省工人运动研究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交流材料[C],2010年.

[4]童畅江.新时期卫生工会面临的新情况与应对之策[A].第十八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第10篇

论文摘要: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在新的历史时期,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和修养,形成诚实守信的风气,对建设和谐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当前高校诚信缺失的现状,探讨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紧迫性,提出全面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和校园基础文明建设以及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相结合,应和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相结合,应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应和建立合理的整体评价体系相结合。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 ,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一、高校诚信缺失的现状

1、言行缺乏诚信。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有些人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诚信随之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最低点。

2、信贷缺乏诚信。1999年,国家推行助学贷款,但是此项活动却遭遇了“诚信危机”的重棒。有媒体报道,各高校在5~10 年内的贷款平均归还率不超过80 %。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有29. 71 %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听说过“个人资信制度”,近两成的学生甚至没有考虑过还款的问题,7 %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

3、考试缺乏诚信。各高校为严肃考场纪律,制定了严格的考场纪律。许多学校要求学生考试时必须凭三证:身份证、学生证、考试证参加考试。对监考老师学校也明确规定监考时严禁看书、玩手机。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笔者经过调查还发现,在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一系列考试中存在严重的答案买卖和聘请“”等现象。

4、就业缺乏诚信。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在就业中脱颖而出,部分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修饰”求职简历上,如修改成绩、制造虚假荣誉证书、虚构社会实践经历等。有用人单位很无奈的说,一场招聘会下来可以同时接触到同一学校几名校学生会主席。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紧迫性

1、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现实要求。我国于2002年1月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必须成为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经济,即"法制经济"或"诚信经济"。经过多年的经贸合作,我们发现"诚信"便是赢得合作伙伴,赢得国际市场的重要条件。对即将入世的大学生来说,肩负着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制度的重任,他们的诚信品质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推进。

2、诚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更是诚信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缺乏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就可能导致人格缺陷或偏离,甚至可能使其误入歧途。近年来,犯罪的年轻化、高学历化从其根本上来探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接受良好系统的诚信教育。

3、诚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人才是有德之人,而高校培养人才必须以诚信这个做人的基本行为要求为准则。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和校园基础文明建设以及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相结合。把“诚”和“信”作为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通过开展校园基础文明建设,逐渐培养大学生文明意识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例如开展“说实话、办实事”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校园内形成讲诚信的气氛,让大学生感觉任何事都可以也应该依赖诚信来办。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走出校门,积极宣传和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使助人者受到表扬,受助者受到感染和鼓舞,形成一种明礼诚信、友爱互助的良好气氛,为形成一个守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而服务。

2、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和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相结合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形成具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华中理工大学的涂又光先生提出“泡菜理论”,他认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所浸泡的萝卜、白菜的味道。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影响熏陶着学生的品质。学校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的重要场所,利用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最后高校还应建设具有本校特点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和建立合理的整体评价体系相结合。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包括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学习成绩、助学贷款以及各类素质表现。部分学校也可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增加诚信教育的透明度和实效性。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将诚信的状况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将其纳入奖学金评定、升学考试、年度评优、助学贷款等相关评优推荐活动的重要指标,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暂缓贷款等措施,对诚信的先进典型进行通报表扬,真正起到制约作用,帮助大学生建立诚信意识。

总之,高校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繁荣发展的大事。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运用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积极探索适合各大高校的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为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共创新时期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摘要: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仍然是“捉襟见肘”,文化设施和设备仍然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推进先进文化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撑,是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体现,是生活质量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放到与文化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二者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是支撑和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指标。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它是由国家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事业及其相关载体。它肩负着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示范指导、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1.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面对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文化事业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融人全球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人才队伍、基本载体等方面的建设,必将大力促进文化的科学发展,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加强,也直接促成了政府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服务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观众资源、设备资源等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与有效利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的内在选择。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不仅把文化建设纳人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共进的社会进程,也突出显示了文化在和谐社会中培育时代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文化权益、促进文化提高、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只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在文化发展的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充分发挥文化对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求知、审美、健身、交际等方面需求的服务功能,使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成为温馨、亲和的力量,慰藉、鼓舞人的力量,使公益性文化工作成为浸润和滋养美好心灵、熏陶和培养高尚情操的事业。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一切阻碍和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生产管理、服务支配理念和模式发生变化,以目前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队伍网络为基础,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着手构建以实现社会成员最广泛的文化享有为目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只是文化事业领域的从业者自己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提升自己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设一个充满活力、能够自我优化的、适应文化发展规律的、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共同参与的文化体制,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当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影响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因素

    公益性文化事业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仍然“捉襟见肘”,文化设施和设备仍然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投人不足,基层文化活动乏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但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文化事业投人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很多文化事业单位只能勉强维持工作运转,而无力拓展业务。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人有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氛围不够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部分地方的领导干部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导致部分地方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2.人才缺乏,文化竞争力不够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竞争和使用。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匾乏,有些门类的专业技术骨干流失较为严重,文化事业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为制约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加之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在管理人才方面,更是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所有这些,都是掣肘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一个很大的因素。

    3.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创新乏力。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管理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依靠行政管理和政策调节,文化市场管理缺乏统一的行政执法力量。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管理仍然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主要依靠行政方式来配置资源,文化资源浪费严重。文化服务不是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为目的,造成公民的文化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存在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状况,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发展动力。

    4.基础设施和设备比较滞后,文化信息共享资源相对乏力。长期以来,新建的基础设施和新投人的设备比较少。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基本上都是使用了多年,已经老化,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由于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不利于培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消费市场,提高文化品位。加之有的地方文化设施还是非常简陋陈旧,仍然停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制约了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说也必然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综合发展。

    5.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需要建立有力的投融资主体及平台。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界定不够清晰,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政策以及体制界定不够明确,造成资金投人上的缺位和越位,从而制约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和民间资本多渠道融资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公益性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几乎全部依赖政府投人,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的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文化事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较弱,不具备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资本的扩张能力。

    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支撑,成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为动力,以文化设施建设为平台,以整合文化资源为手段,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满足和提升市民群众精神文化发展为目的,通过市场导向、政府规划、部门联动、企业运作、项目带动、社会参与,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丰富和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的发展,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一切思想文化阵地、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真理,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面向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

   2.坚持以人为本与发展为先相结合。必须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市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3.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加强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调节、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改进和完善重大文化活动和项目的组织、承办和评价机制,对政府主办的重大文化项目和活动引人竞争机制,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投人,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逐步推向市场化运作。

    4.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关系,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统筹考虑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有机结合,做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5.坚持文化繁荣与规范管理相结合。要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文化立法,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经济文化政策,鼓励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营造文化繁荣发展的格局。同时,依法加强文化管理,整顿文化市场秩序,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文化安全和有序发展。

    6.坚持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研究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提高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发展大众文化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把发展特色文化与发展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路径选择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要目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要加强规划,合理充分地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防止重复建设。

    1.加大资金投人力度,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努力提高全体民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其公益性质决定了其生产目的并不在于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而在于是否较好地实现了其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决定了其投人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完成。无论如何改革,政府都不能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人上缺位。基于这样的理由,加大投人,首先要依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力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及人员的基本运行经费,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基础。其次,要保证把宣传文化事业经费全额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上。再次,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财政资金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力度,其增幅要保证略高于同期财政收人的增长幅度。加大投人绝不能只是挂在嘴边,各地各部门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把它落到实处。

    2.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基础设施是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兴,则文化事业兴。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是可以为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另一方面是能够让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更重要的是能以此帮助人们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规划和建设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征、为大众认可的文化设施。如科技馆、体育场馆、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地、社区文化活动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并真正发挥好它们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发展天地的现实功能。

    3.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机制,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工作是一项以人为对象的工作,必须树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建立起开放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当前迫切需要的人才,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制定发展规划,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培养造就成批的优秀文化人才。要把培养、使用文化人才纳人财政预算,在住房、职称、待遇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使成千上万优秀人才参加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来。各级领导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善于利用好现有人才,对人才不能求全,要多看特长专长,多看优点长处。要采取选送深造、在职轮训、联合办学(班)、以工代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在各专业领域能独挡一面的专业人才。

    4.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法制化建设,真正确保文化事业平稳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投人来自社会,并向社会成员无偿地提供平等服务,是现代文明社会中获得基本法律保护的领域。为此,我们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一是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与管理,应该及早纳人法制化的轨道,确保社会投人和服务的均衡。二是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法制化建设,并以法律、法规方式,规范文化事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所有行为。三是要建立一个覆盖操作、管理、监督的完整系统,切实保障社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投人获得有效的使用,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在的文化服务。

第12篇

【关键词】思品;阅读教材能力;内涵;方法

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紧跟时代节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材文本内容可读性很强,对教材的通读、精读、泛读是政治学习的主要方法。如教材的辅助文所设的“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栏目,是对正文疑难问题、相关概念和术语的解析、拓展或深化,这些内容主要应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我探究来把握。但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忽视对教材的阅读,往往是“走马观花”,“无效阅读”和“低效阅读”只能是学生宝贵复习时间的一种浪费。如何读?读什么?下面是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思品课为什么要读

本文所谓的阅读教材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基本读懂教材。笔者以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主要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阅读教材文本能力。要通过课堂阅读,让学生明白本课的课题、框题是什么,本课重要的概念、原理有哪些,知识间的段落层次及相互联系如何,有哪些重点、难点知识等。因此,在教学中,政治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阅读教材中去。课堂上,教师可以专门抽出五至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使他们在阅读文教材本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获取、理解文本所承载的知识信息,培养他们形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自能读书”的能力。这样,学生便能以较快的速度,较为准确地获取所需的知识。

2.构建知识框架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清教材线索,把握知识脉络,明白教材讲述了哪些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材是从哪些方面来展开论证的等。引导学生把本课时、章节或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并按一定的类别加以归纳、整理,形成纲要或图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如:在学习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知识点时,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思路,初步把握财政―税收―纳税人的内在关系,理清不同知识点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然后把这些概念和原理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本单元的知识框架。

3.质疑教材观点能力。例如,在学习“商品的基本属性”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比较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否使用价值越大,商品的价值就越大?在学习“物质”概念时,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是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大树、汽车、房屋等物体?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在学过“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概念后,学生会问:有一个人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从甲地来到了乙地,这种事情会发生吗?等等。当然,要解决上述疑问,可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搜集相关参考资料等方式,自主进行知识整合、释疑,并带着问题重新阅读、思考教材内容,逐步培养、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4.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学生理解了政治基本概念、原理,并不一定就会用。因此,政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情况下,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培养:(1)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其中包含哪些政治学科道理。(2)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就有关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辨。如:在学习价值观、人生观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或是在于索取”进行讨论或辩论。(3)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撰写政治论文、开展课题调查研究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展现自己的能力。如:在进行《文化生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春节和圣诞节的文化习俗差异、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的不同、北京奥运和伦敦奥运开幕式的异同点等,从中体会世界文化的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并就如何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问题,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另外,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布置一些探究性课题,如《我看舌尖上的浪费》、《神舟号中的哲学》等,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角度撰写政治小论文,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思品课如何读

思品课要学生“有效阅读”关键是选择好阅读策略,阅读策略的学习和应用是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促进阅读理解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阅读政治教材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笔者向大家推荐“四步导学”教学模式,即“情境导入与目标呈现――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与点拨拓展――反馈练习与课堂小结”。这四个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主要突出学生的读和练。当然这个模式不应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刻板流程,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灵活运用,为我所用、力求实用高效。

1.出示问题。在每次上课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预设的阅读纲要形式出示给学生。

2.阅读教材。呈现阅读纲要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先粗读课题、框题、目题,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本知识框架。

3.展示交流。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一课中,我采用的交流展示方式,既有同学抢答,也有各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这样大家发言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积极踊跃。交流展示的同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如介绍今年3・15晚会中曝光的伪劣产品:激光笔,由学生思考这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如果该事件跟你有关,你打算如何维权?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学生纷纷争着发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培养起主动思考、敢于表达、团结协作的素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4.要擅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擅于学则必擅于问,边问边学方有学问。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要加深理解和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要树立问题意识,在阅读的同时,大脑积极地思考,在联系、比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阅读教材没有问题,提不出问题是没有读懂,缺乏思维活动,会影响阅读质量和复习效率。

5.练习反馈。教师可预设选择、填空、改错等题目,检查学生对课文中概念、原理的掌握情况;也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等,以达到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并指导自身行动的目的。

教学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政治教材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