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种植业

农业种植业

时间:2022-10-25 07:0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种植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种植业

第1篇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业种植业;作用

农业推广工作主要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咨询服务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农村新型技术人才,加快农业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促使农民更好的提升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因而,实施农业推广,对建设新型农村具有促进性的意义。在农业种植业逐步发展期间,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应重视方式、方法来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提升其技能,改变传统的观念,以此繁荣农村社会经济。

1农业推广概述

在我国,由于地域不同,自身农业环境与经济就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也就导致农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由于此类因素的影响,农业推广的形式与内容可以表现出多种多样。就农民自身来说,可通过丰富农民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技能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而,农业推广过程中,可首先通过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来提高农业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农业推广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推广人员素质高低影响着农业推广的效果,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相互合作,有利于发挥农业推广的主力军作用,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理想的效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推广与农业种植业的关系

早期阶段的农业推广,最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农业发展。但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已经发生了一定变化。当前,我国农业推广包括了农村发展、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等各项内容。可以说,现如今的农业推广工作,对农业、种植业、农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单纯的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业种植业发展,在农业教育中也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农业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种植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推广,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中同样产生推动性的作用。如在水稻种植中,统一育培、统一测土、统一密度等相关的农业技术和规范,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

3农业推广促进农业种植业的策略

3.1创新农业推广理念。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就是市场化、规模化与产业化。在农业推广服务工作开展中,农业种植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农业推广模式,促进推广主体重心下移,提高农业推广主体与农户经营的对接度、农民的参与度以及农业推广的深度和广度。要依据生态区域与产业布局,加快普及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农业种植业科技活动,加强科技示范与培训,逐步树立推广即教育的理念,将技术示范与技术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此推动农业种植业的发展。

3.2创新农业推广机制。

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需要农业推广,只有农业推广才能更好地直接地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农业推广才能把农民的需求与科学技术密切结合起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各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各地的资源环境、农民素质和经济条件不同,在农业推广机制上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创新。在目前农业发展的形势下,应结合农村实际,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基础,加强科研与教育,形成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多元化农业种植业推广体系。加快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与产业试验站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引领作用,以此形成创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3改进农业推广方法。

加快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需要不断优化中介服务,政府职能部门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引导农民创办农业种植业服务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要加强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有针对性开展农业科技服务。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重视农业信息服务、评估服务与技术产权交易等各项服务。应不断加大农业种植业的技术培训,将当地新成果、新技术与新品种作为切入点,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示范与试验。只有不断改进农业推广工作的方法与模式,才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种植业的发展,才能保证农业推广在实际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策略;种植业;发展

一、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在诸多层面还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在推广农业技术时“一刀切”,和各地实际情况、山川水文、气候物产结合的紧密度不够,在进行定位方面精确度不够等。农业技术的推广没有严格的按照专业进行设置,这就对农业生产以及综合服务的提供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

再者,农业技术推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重视科研而轻视推广的一些思想问题,在传播推广的效率上就得不到有效提升。还有是在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和技术的推广没有得到紧密结合,在研究的目标方面比较单一化,研究的领域比较狭窄等。

二、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化策略探究

优化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首先要能够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技术推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坚持遵循效果导向的原则,紧密和实际的利益需求相结合以推广农业技术,坚持因地制宜,将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要注重职能细化,在这些层面统筹协调考虑整合,才能真正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要充分重视农民为本的理念。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结果运用的对象就是广大农民朋友,所以在技术的推广中要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要能充分尊重农民的参与权以及经验,尊重农民的选择,进一步的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具体的技术传播推广过程中,就要高度重视项目选择,提高技术选择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再者,要想将农业技术传播推广的效率得以提升,就要能对农业技术传播的特殊性研究上进行强化。农业技术的传播以及技术自身的特殊环境下,在周期性以及风险性方面都比较大,要能将农业技术传播推广的整体队伍能够加强壮大。并要能够对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建设要能完善化,将主渠道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还要对农科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方面进行加强。

三、加强农业技术传播,推动种植业稳步发展

现代化的农村发展和农业种植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业技术的推广既是其中的重要结构,也是推动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的农村发展的核心主导力量。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种植业和农村发展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种植业的影响意义极为重大。

例如,在小麦或水稻的培育过程中,进行一些人为的干预措施,如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栽植密度及多培育壮秧等方式来提高产量。而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可以使农业技术手段规范化,管理统一化。能有效的节约人工和资源,既提高了产量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一)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业种植业要以现代化农业作为目标,立足于农业种植业本身,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有效的变革。发展方向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种植总量均衡的前提之下,要坚持多元化经营的理念方针,保障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由于我国纬度跨度大,就必须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来进行种植业生产。例如,在南方地区可以种植水稻等,在东北地区适宜种植大豆、玉米和水稻等,在冀鲁豫地区应着重发展优质小麦的种植。此外,还需要加大力度发展蔬菜、油料、花卉和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优质配套的栽培技术是必不可少的,采用优胜劣汰来选取农作物品种。选取优质、专用、适销的农作物品种。现今的市场越来越多元化,人们的日常需求也在朝着绿色健康多远化发展,这就必须使农业种植业产品多元化、优质化和层次化加深。还需重点关注进出口农作物的培育种植,培养现在紧俏的名贵中药、名贵花卉、特色蔬菜等。粮食种植要淘汰南方早抛稻、江南冬小麦、东北春小麦中的劣质品种,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和大豆等。油料种植要大力拓展长江流域油菜籽生产面积,提高“双低”油菜的生产比值,保证国内食用油的供给。水果种植要限制苹果、柑桔、梨等大水果,大力推广优质小水果种植,并优化树种结构,增大加工型水果生产。

(二)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推进新型农村发展

第3篇

一、乐居乡农业发展概况

二、乐居乡农业种植发展具体规划及扶持资金概算

〈一〉苹果生产

乐居乡现有苹果面积8000亩,通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果农管理水平和果园收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农的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落后,低产果园面积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亩产量不高,果品档次低,亩收入低或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苹果单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必须加大对400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加强灌水;(4)进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实套袋;(7)加强夏季修剪;(8)进行配方施肥;(9)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10)进行果园种草;(11)铺设反光膜等。主要技术实施扶持资金概算为:

2、壁蜂授粉:计划推广壁蜂授粉技术500亩,每亩补助果农40元(实际成本70元),需金费2万元。

3、果实套袋:计划4000亩果实套袋2千万个,每个补助果农0.03元,需金费60万元。

4、配方施肥:计划4000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每亩补助果农20元,需金费8万元。

5、推广银色反光膜:计划示范1000亩反光膜,每亩成本费350元,每亩补助果农100元,需金费10万元。

以上项目共需扶持资金85万元。

(二)水稻生产

乐居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7700亩,制约水稻增产的因素主要是施用钾肥及微肥不足,水稻稻瘟病及8月低温,因此,排除自然因素不可抗拒外,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和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年计划实施增施钾肥项目2000亩,每亩补助农户20元,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三)玉米生产

乐居乡常年种植玉米8000亩,主要以玉米套马铃薯2:2种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常规点种,叶向杂乱,光合作用差。因此,全年计划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种植2000亩,实行每亩补助农户20元种子费,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第4篇

前言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部门,它的产量和质量为其它农业生产部门的发展规模规定了限度.要使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首要任务是应该促使农业种植业生产持续地稳定、高产、高质和高经济效益。[1]

如何使农业种植业高产、高效、稳定发展呢?

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是重中之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粮食种植,以发展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努力增加综合生产能力;种植业特色农产品,以扩大种植面积、规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如何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具体方法是什么?

从整体上来讲,要积极引导农民,广开渠道,多为农民提供可借鉴的市场信息,尤其是粮食价格、市场需求的预测信息,以此来指导优化结构。要想农民积极性提高,必须要解放其思想。引导农民了解信息、主动参与市场,让农户从被市场边缘化的现状中走出来,进入现代制度和市场规范运作,从而有效地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此外还需要其他具体措施,帮助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

1.农业相关部门要科学谋划,明晰思路,引导农民优化调整结构

由于,粮食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在这种大背景下,要积极着手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品质结构,抓好优势作物区域布局,突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狠抓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从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具体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搞好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区域布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逐步实现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引导、支持和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

加强信息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各种服务。从而,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如何进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呢?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最终要靠农民去实现,因此农业相关部门应由农民自主决策。通过加强信息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服务,来引导和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而不是替农民决策,采取命令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强迫农业种植业调整的做法。这样在挫伤农民积极性的同时,也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必然得不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农业各相关部门应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并广泛深入地进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积极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3.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要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的作用,不断增强市场功能,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推广“绿色通道”,保证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运销通畅。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

4.推行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要按照“做强企业、做好项目、做活产业、做大基地、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一体化”发展路子,实现农业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

在抓好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组改造的同时,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在发展中逐步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于此同时,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订单农业得到了推广,必将受益于农民。此外,龙头加工业可以积极进行产品商标注册,培育和壮大具有特色的产品品牌,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实现种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

5.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模式化栽培技术

长期以来,农民把生产的粮食、油料直接用于食用,满足温饱的需要。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育种家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一般是按照籽粒大、产量高、抗逆性强的标准,开展选育、引进、示范推广的。这些优良品种所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都偏低。

因此,要坚持走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转化增值的路子。以良种化工程为契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良种普及的力度,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模式化栽培技术,发展优质专品种生产,提高农业的竞争力。[3]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要引导农民更新农业发展观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扶持特色农业发展,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大方向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优化种植业品种结构,有力地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6.结语

大规模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有力促进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型向精细型、经营型转变,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亮点。

第5篇

    1 精心谋划,创新思路,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黔东南州具有发展林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比较优势,是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西南林产业基地和全国三个生态补偿示范区之一。但长期以来,“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全州林业经济的较快发展。为改变这一局面,黔东南州从林业产业发展入手,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效益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先后编制了“十二五”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林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蓝莓产业发展、木材加工业、西南林产基地、苗木花卉等产业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州发展工业原料林基地13.3万hm2、油茶基地6.67万hm2、茶叶基地6.67万hm2、中药材基地5万hm2、楠竹基地2.67万hm2、蓝莓基地1.33万hm2。力争林业产值每年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达到200亿元,使林业产业成为全州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2 创新载体,多轮驱动,强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

    黔东南州紧紧围绕现代林业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西南林产业基地、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坚持创新载体,实施“多轮驱动”,强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

    2.1 实施高位推动

    成立了州、县、乡三级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产业机构,在州、县林业部门设立了专职或兼职的产业办公室,并明确了专人抓林业产业发展工作。建立了州、县两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对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在产业发展工作调度上,以抓工业的办法对林业重点产业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督查、年考核,强力推进产业发展。

    2.2 实施政策驱动

    坚持政策扶持与协调服务并举,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近年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黔东南州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蓝莓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整合资源促进木材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林地林木流转促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草拟了《关于全面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等,对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建设规模、发展布局及重点建设任务作了明确规定。州级财政从每年5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相应的资金支持林业产业发展。

    2.3 实施龙头带动

    近年来,坚持把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积极策划项目,主动向外招商,已先后引进林业招商项目13个,签约资金32.7亿元。2013年,按照“温度不降,力度不减,领导带头,高位推进”的工作部署,再次策划了28项林业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向外招商,先后邀请了贵州天驰蓝莓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恒瑞农业产业科技开发公司、福建省三明市顺良竹业有限公司、北京梦孤宇服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到黔东南州考察。6月13日,贵州天驰蓝莓开发有限公司拟在黎平县投资7.5亿元的蓝莓种植及加工项目已正式签约,计划在6a时间内,建设3333.3hm2蓝莓种植基地和1个蓝莓综合加工基地。同时,通过巩固提升,使全州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达到66户,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企业由2011年的31户增加到38户。黔东南州9户林业企业被列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占全省26户林产龙头企业的34.6%。1~5月,全州实现林产工业产值6.6亿元,同比增长18.4%。

    2.4 实施园区和基地促动

    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坚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完善配套、规模发展的思路,选择基础条件良好的地域启动林业园区建设,整合资源,使园区建设在水、电、路等设施上实现全配套。目前,全州已建成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15个,面积达1443.87hm2。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蓝莓、油茶、楠竹、工业原料林等特色产业基地。1~5月,全州共完成蓝莓基地土地流转面积2500hm2,占全年任务的54.21%,植苗1093.3hm2;新建油茶基地666.7hm2;楠竹基地1666.7hm2;工业原料林基地1.18万hm2。通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力地促动招商引资和特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2.5 实施林业下经济拉动

    充分利用黔东南州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2012年,全州森林旅游接待人数达179万人次,总收入达3.4亿元,为林农提供直接收入达1.6亿元。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麻江、锦屏、黎平等县建立了蓝莓林下养鸡、竹荪种植、林下竹鼠养殖等林下经济示范点,2012年,全州林下经济实现产值6.8亿元,12万农户实现增收致富。2013年以来,黔东南州再次组织相关人员对《黔东南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5-2020)》进行了修改,积极向上争取林下经济发展资金,帮助各县市林下经济示范点申报林业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并争取列入微型企业扶持,力争林下经济发展再创新佳绩。

    2.6 实施科技促动

第6篇

摘要在对泰兴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对策,以促进泰兴市设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泰兴

1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大

多数乡镇都成立了设施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设施农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1.2考核奖励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乡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本乡镇的工作实际和特点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出台多种形式的奖惩扶持政策。姚王镇在市政府奖励的基础上增加奖励额度,对连片3.33hm2以上的单个项目奖励1.25万元,6.67hm2以上的奖励2.5万元,33.33hm2以上的奖励7.5万元,对超过指标的部分奖励750元/hm2。

1.3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

部分乡镇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强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刘陈、黄桥、七圩等乡镇组织镇村干部到山东、东台参观,多数乡镇组织基层干部到新街、姚王等乡镇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1.4运作机制更加完善

各乡镇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以企业能人投入为主体,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党员干部示范为带动,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设施农业运作机制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涌现出公司化经营、合作社经营、协会牵头、订单销售等多种运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规模面积偏小,设施效益得不到充分显现

泰兴市设施农业生产的总量虽然具有一定的面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种植面积都比较分散,形不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从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情况看,大部分地区都是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一些项目发展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优势,形成了小而全的发展格局。

2.2土地流转困难,设施农业项目形不成一定规模

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土地的正常流转已成为其规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一是现行的土地政策制约设施农业规模发展。农民有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干预,致使部分设施农业项目因少部分农民不愿意租田而搁浅[2]。二是高额的土地租金阻碍设施农业规模的扩大。三是教条的土地管理政策限制规模农业的发展。

2.3农业投入不足,设施农业发展资金严重缺乏

设施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种植新模式[3],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其前期投入成本较大,特别是设施栽培,简易的设施投入成本在6万元/hm2以上,钢架大棚投入在12万元/hm2以上,而农业上的投入不足造成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缺乏,严重制约设施农业的规模发展。

2.4劳动力缺乏

近年来,各乡镇都掀起了打工热潮,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利用农闲进入城市务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务农劳力紧缺,不能适应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

3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3.1合理制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格局

设施农业的发展应结合区域农业资源与产业经济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着力打造沿江、沿如皋、海安及古高线、如泰运河线为主的两纵两横特色产业带,形成一个以黄桥为中心的主导生猪产业区,重点发展生猪、银杏、设施园艺、优质稻麦、家禽、意杨、特色水产、特粮特经等产业,不断推进泰兴市设施农业发展的“2218”工程。各地区应积极选择技术成熟、适销对路的设施农业产业、品种、项目,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格局。

3.2加大政府投入和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做大做强设施农业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调控下,粮食生产效益得到了恢复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要从农民手中租用土地需要付出较高的费用,而当前处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初期,要形成规模,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就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要像发展工业园区一样发展设施农业。

3.3研究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不断改善发展设施农业的用地环境

根据泰兴市现有的农业用地现状,合理划分农业人口生活用田和经济用田,在确保农民生活用田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经济调控政策,使经济作物用田集中连片,便于土地集中流转。加强土地国有政策的宣传,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切实改变农村土地流转难的问题,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重新规划农村的土地使用,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土地使用环境。在设施农业发展上,要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的入股、合股经营新模式,降低设施农业的投入风险。在设施农业的土地使用上,市乡国土部门要积极配合,对发展规模生产确需生产辅助用房的要确定科学政策,支持设施农业生产,对发展规模养殖需要搭建生产用房的要在环保许可的条件下简化手续,切实改善发展设施农业的用地政策环境。

3.4强化设施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设施农业从业劳动力的科技应用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一是强化现有的农业推广服务队伍人员科技素质水平。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加强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的设施农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二是强化设施农业基地负责人的技术培训。要组织村企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设施农业典型,学习借鉴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学习新的农业生产适用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三是强化设施农业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培训,提高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应用水平。通过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升设施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4参考文献

[1] 乙从军.烈山区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7):132-133.

[2] 于振洋,董林芳,韩玉福.密山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6):6.

第7篇

关键词:种植业保险 现状 问题 建议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的农业对自然环境条件具有高度的依赖性,面临的风险很大。红塔区大营街街道自2011年初开始实施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试点以来,仍面临许多问题,现就实施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一、大营街街道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现状

(一)种植业保险工作开展情况

2011年初,人保财险与区农业、财政等部门联合制定实施《2010年红塔区政策性农业(种植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开展油菜、水稻和玉米三种农作物政策性农业(种植业)保险试点。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红塔区支公司经营,作物投保面积由保险公司和区农业局联合分配,街道农业中心确定各社区投保面积。发生自然灾害时,社区农科员初审灾情后上报街道农业中心,街道农业中心安排人员进行现场复审,然后汇总上报保险公司和区农业局,保险公司和区农业局联合派出灾情查勘组进行定损,小组核对农户理赔面积、理赔金额、身份证和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层层上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通过银行兑付理赔款给农户,最后保险公司监管部门或农业相关部门通过电话、入户抽查方式对理赔款兑付情况进行督查。

(二)保险的范围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标的作物是油菜、水稻和玉米,以作物种植及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为依据,包括种子、农药、化肥、农膜、机耕和灌溉等。保险范围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雪灾、雹灾和冻灾(含8月低温)等自然灾害,农作物的损失率达30%以上就进行赔偿,每次保险事故免赔率为10%。目前旱灾险也已纳入了保险范围,农作物的损失率达到25%以上即赔偿,不设免赔率。

(三)单位保险金额和费率

2015年油菜、水稻、玉米的单位保险金额分别是230、260和275元/667m2;保险费率分别是6、7.5和6%。

(四)保费的补贴政策

红塔区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保费由各级财政补贴,中央、省、市、区财政各级保费补贴比例分别为40、13、25和22%,农民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五)投保和理赔情况

大营街街道每年油菜、水稻、玉米三种作物的投保面积均占种植面积的50%以上。五年来,三种作物累计投保面积9.85万亩,受灾理赔面积1.50万亩,理赔面积占投保面积的10.66%,赔付率72.45%,为农业生产减少了灾害损失。

二、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

农户对种植业保险观念淡薄,风险意识较低。大多数农户存在侥幸心理,缺乏主动防范风险的意识。

(二)查勘定损到户难,易出现偏差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面对一家一户规模很小且分散种植的农作物,农户栽培、管理水平不一致,农作物的生长存在不匀衡性,加之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性,灾害发生后,查勘定损很难做到准确,一部分农作物在定损时容易出现偏差。

(三)保险理赔标准低

现行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还处于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最初阶段,理赔标准较低。在实际理赔中,农作物要在绝收情况下才能获得全额赔付,农户得不到基本补偿。

(四)险种单一

目前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基本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种植的需求。险种设计不能满足不同种植业收入人群、不同标的状况的需求,降低了农户参保积极性。

三、推进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种植业保险的认知度

把保险政策制作成农户易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图片等,通过电视、讲座、三农通、宣传小册子、挂历等形式宣传到户,引导农户由被动投险到主动自愿参保。

(二)探索科学合理的查勘定损方式

强化查勘定损知识培训,扩大查勘定损的队伍。结合不同地点各种作物不同生育期发生不同自然灾害造成不同程度产量损失的程度构建作物受灾定损评估模式。同时探索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灾情损失程度的调查,使种植业保险的查勘定损更加科学、公正。

(三)适当提高理赔标准,设立大灾风险基金

建议结合市场价格的变化适当调高理赔标准。并对风险意识强、自愿增交保费的农户大幅度提高保险金额,激发农户参保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大灾风险基金,防患于未然,健全种植业保险防灾体系。

(四)扩大种植业保险的品种

拓展业务,不断丰富保险标的作物,针对不同水平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求,设立不同层次的费率、保险金额等险种。引导种植业保险由以成本为基础的产量保险向“保价格、保收益”的收入保险转变,实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农户利益的最大化。

(五)财政支持,健全和完善政府补贴结构

畅通种植业保险的资金渠道,由专门部门对种植业保险的条款和险种、资金等方面进行监管和审核,政府通过建立对经营种植业的保险公司和农户的双向补贴机制,促进种植业保险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聪,李丹.日本种植业保险制度对我国种植业保险发展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1;14

[2]刘坚,李文锋.浅析当前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J].改革与开放,2012;11

第8篇

关键词 种植业;现状;问题;模式;对策;陕西志丹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052-02

志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11′~109°3′、北纬36°21′~37°11′之间。总土地面积3 781 km2,约占延安市总面积的10.30%、陕西省总面积的1.84%。地势依河川流向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648 m,全县平均海拔1 417 m。境内沟壑纵横,梁峁密布,山高坡陡,沟谷深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明显,但分配不均。年平均气温8.1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32 h,≥10 ℃以上的温度始于4月28日,终于10月2日,达158 d,积温2 871 ℃。年均降水量525 mm,但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降水326.7 mm,占年降水量的62.3%。全县年平均蒸发量1 556 mm,相当平均年降水量的近3倍,干旱指数2,年均无霜期142 d。

1 志丹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志丹县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荞麦、马铃薯、大豆等;油料作物有胡麻籽、向日葵、黄芥等;蔬菜作物有黄瓜、西红柿、南瓜、食用菌等;果类有苹果、梨、葡萄、桃、杏、红枣等。以2014年为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 813 hm2,粮食产量5.32万t,增长3.4%;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67 hm2,产量600 t,下降了55.6%;果类32 969 hm2,产量达到1.6万t,增长6.1%,其中仅苹果1.21万t,增长13.1%;蔬菜作物产量达到6.81万t,增长12%。种植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志丹县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业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

志丹县地处黄土高原地带,自然环境脆弱,旱地耕作面积达到90%以上,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由于日照、温度、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生产极其容易受到自然灾害,例如冰雹、涝灾、旱灾的影响,种植业产量不稳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2014年,完成机耕面积18 667 hm2,机播面积9 333 hm2,机收面积3 333 hm2,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52.4%,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 种植业科技化水平低,种粮积极性不高

种植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应用科技研发滞后,综合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以及成果转化能力较低,农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加工的能力仍比较弱。2014年,志丹县种植业产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12%,第二、三产业分别占83.51%和13.37%,投资回报率与二、三产业相比很低。加之农作物的生产周期较长,价格变化具有时滞性,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问题,导致从业人员种粮积极性不高。

2.3 种植业区域结构差异大,产业化水平低

种植业在志丹县各乡镇的差异很大,2013年,顺宁、金丁、杏河3个镇的蔬菜种植面积1 190 hm2,占蔬菜总种植面积1 587 hm2的75%;顺宁、双河、杏河、义正4个镇水果面积20 618 hm2,占水果种植总面积32 969 hm2的62.5%;粮食作物在各乡镇的分布不均匀。种植区域有明显的差异性,而且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相关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中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缺乏知名品牌。

3 发展模式

3.1 优化种植业布局,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生态农业

根据志丹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级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63%;二级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81%;三级地是全县分布最分散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6.22%;四级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1.73%;五级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1%。以此为依据优化全县种植业布局,在一、二、三类耕地上建设标准农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粮食作物,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在一、二类耕地上发展蔬菜、草莓、瓜果等高效无公害农业;在四、五类土地上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采用良种良法,推广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和低产树改造嫁接技术,大力推行“标准整地、良种壮苗、规格栽植、规范管理”等技术规程,加强良种生产监督管理和技术推广监督检查,不断扩大优良品种普及率,提升栽培技术水平和覆盖面。

3.2 形成特色明显的农业示范园区

按照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县建设了省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市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县级苹果产业示范带16条,县级蔬菜示范园6个,县级小杂粮千亩丰产方24个。园区和产业带核心区示范面积达3 300 hm2以上,辐射带动面积突破10 000 hm2。金丁胡兴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成立了兴庄果薯农民合作社、惠民土地信托合作社和精工劳务农民合作社,形成了“三社”协作,互推共赢的发展格局。张渠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发展苹果面积200 hm2,并建立了以科研、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北部山地苹果研发基地。顺宁保娃沟门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发展建成规模化养殖场4个,专业合作社1个。示范园区建设已初见成效,产业规模化效应逐步凸显。

3.3 积极促进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在种植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探索其与休闲旅游农业的结合,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志丹县近几年发展设施蔬菜和苹果产业的政策优势明显,2014年,累计建成苹果园面积13 833 hm2,建成日光温室大棚蔬菜4 296座、弓棚蔬菜8 419座,建成小杂粮基地14 347 hm2。全县有无公害产品认证四大类24个、有机产品5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个。发展扩大蔬菜、桃树、杏树、梨树、苹果、葡萄、草莓等作物种植面积,每年4―5月各种农作物开花授粉,不仅美化了城乡,也促进了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农业休闲观光基地,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4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

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平等协商、农民自愿、依法有偿”原则,逐步探索建立了以政府引导、土地信托合作社运作为主,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模式并存的土地流转机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目的,按需存地、按需租地,成熟一块、流转一块。2014年,全县共流转土地面积4 540 hm2,占农耕地面积31 733 hm2的14.3%。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建立并推行土地信托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3.5 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014年,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80个。培育家庭农场165个,认定县级家庭农场50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个;合作社总数108个,创建市级示范合作社7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个,创建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5个。积极引导鼓励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建设,推进规范化生产经营。示范社下辖的粮食、蔬菜、苹果加工企业可独立完成产品推广,直接针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作物加工、产品销售,形成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大型企业。推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机制,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农业转型计划,争取每年创建3个市级示范社、8个市级家庭农场、6名职业农民和果业技术骨干、1万名果业技能培训。围绕农产品加工、仓储营销,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病虫害统防统治、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合作社资金互助、果园等农村不动产抵押融资途径和办法。

4 对策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学规划种植业生产

为促进志丹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志丹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如《志丹县山地有机苹果幼园标准化管理方案》《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志丹县农业局组织专家深入镇、乡、村对种植业生产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结合志丹县的温度、降水、土壤等实际条件,制定志丹县种植业产业结构优化方案,加强种植业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等服务,力求实效,为科学种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以“渠成网、路相连、树成行”为目标,加快推进山、水、田、林、路、园、村合理布设,着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及有效灌溉率。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果―畜―沼―窖―网“五位一体”和菜―畜―沼相配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田)建设,不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良法种植,开展试验示范,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保证种植业生产稳产、高产[2]。

4.3 扩大宣传指导力度,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利用现代媒体网络技术,对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情况、典型示范试验等进行大力宣传,加强种植业技术规范指导。县农业局组织专家领导小组,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会和现场观摩会活动,对农民进行良种选择、合理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指导,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充分依托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开发传统特色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培育和构建具有志丹县特色的种植业体系。形成以马铃薯、玉米以及小杂粮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为基础产业,以弓棚和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为区域产业,以苹果为主的水果栽培种植为主导产业的3种种植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促进志丹县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3]。

4.4 突出主导产品,促进种植业产业化经营

将苹果产业作为富民的主导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规划实施了16条苹果产业带。重点加强200个各级示范园建设及15个“百亩”市级示范园建设,示范带动全县果园整体管理水平,确保新建园成活率、幼园保存率和管理到位率均达到90%以上。举办“百名果商进志丹”活动,参加省市果品营销推荐会,注重营销宣传,培育果农的商品、市场意识,发展苹果营销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积极融入全市主打“洛川苹果”品牌中。开办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苹果精深加工,提高苹果产品附加值,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以产供销、内外贸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运营机制,使农民不仅从种植业中获益,还可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实现产业收益最大化[4]。

4.5 创新科技服务能力,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1%,生产集成技术达到82%,充分发挥良种、实用生产技术的提质增产效用。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普及活动,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县、乡、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养一支有知识、有技术、有经验的农业科技队伍,为加快种植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益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5]。据统计,2014年共集中培训果农33期13 300人,乡镇举办各类现场培训385场次,培训人员逾3.8万人次,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奠定基础。

5 参考文献

[1] 杨树果,田中艳.大庆市种植业结构演变与调整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2):128-132.

[2] 田吟桦.共和县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3):309.

[3] 周正元,宋启容.耿马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3):254.

第9篇

 

1 巧家县种植业特征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

 

1.1 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

 

巧家县人多地少,对食物的需求量较大,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作为种植业的基础,直接决定了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以农业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虽然社会形态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但是巧家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在农业经济中以种植业为主,在河谷地区、低二半山区,玉米、水稻667m2产量可达700~800kg;高二半山以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耕作粗放,有“种一遍坡,收一箩箩”的说法,当地农民还未得以解脱贫困,生产生活水平低下。而江边河谷地区经济作物以甘蔗、烤烟、桑蚕、花椒、核桃为主,近几年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鼓励大力发展栽桑养蚕;烤烟产业也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目前巧家县烤烟种植面0.2万余hm2,年收购烤烟7万多担。但是巧家县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基本县情却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当前以粮为主始终是巧家县种植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1.2 区域布局情况在不断变化

 

巧家县的农业高稻产区及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等都在两江河谷热区,故江边河谷地区是巧家县十分宝贵的资源库。江边河谷地区除传统的粮食和蔗粮生产外,近些年来,沿江各乡镇还在进一步拓展和开发新领域,在烤烟、反季蔬菜、花椒、蚕桑等经济作物,以及石榴、芒果、香蕉等优质水果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同时也丰富了天然大温室的库存内容,但一直以来区域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拉大种植业空间布局差距的直接原因。随着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布局情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巧家县进一步加快了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从以前单一的品种逐步向名优特新品种发展。

 

2 加大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1 加大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巧家县江边河谷地区冬季的热量比较充足,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反季蔬菜远销昆明、重庆、昭通、攀枝花等地。在今后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在政策和市场方面进行引导,提升冬春季节作物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农业部门应该充分重视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建立起完善的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级部门应该将种植业技术推广作为重要任务进行完成,引起人们对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这样才能为技术推广奠定良好基础;各级农业部门应该积极配合上级的要求,安排技术人员到基层对种植业技术进行进一步推广,同时应对外招聘知识面广、专业技术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为推广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加大对种植业技术的投入,达到推广目的;在推广种植业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确定种植业技术可以得到有效推广。此外,在日常种植推广中,农技人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种植业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方式,快速培训种植户,从而促进其种植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2.2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培训,引导农民对更多先进种植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应该充分加大在种子、农药及农资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其附加值。巧家县的热量比较充足,土壤肥力较好,在水旱轮作模式的影响下病虫害也比较轻,因此和其他地区农民相比,该地区农民的负担要少很多。但是新的种植技术得到研发和应用以后,农民应进行积极的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2.2.1 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切实将农民种植技术培训提到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培训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展开;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应意识到拓宽渠道的重要作用,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引导社会中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巧家县农民的种植技术培训中来,更好地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前提和基础。

 

2.2.2 加强培训方式的创新

 

在农民种植业技术培训过程中,注意不能沿袭传统方式进行培训,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按照新的种植技术针对广大农民展开培训。由于种植技术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所以必须通过实地培训来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兼顾到实践方面,结合农民的基本特点,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展开教学培训,尽量缩短农民接受知识的时间,减少农民在这上面投入的费用,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最新鲜的科学知识,引导农民有效掌握各项先进的种植技术。

 

2.2.3 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在培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吸纳,在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技术员本身的能力及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不仅要对农民的种植业技术进行培训,还应注重自身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从而达到提升广大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水平的目的。

 

3 种植业在巧家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前景

 

种植业技术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巧家县是立体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十里不同天,农业技术推广仍是农业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更新对提升农业水平至关重要,今后巧家县着力发挥“地理、气候、物种、生态、开放”五大独特优势,省委、省政府要求把云南省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园子、肉铺子、鱼池子、药盒子”,努力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昭通路子。巧家县今后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主要利用巧家县高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生物资源、热区资源优势,结合退耕还林和中低产田地林改造,大力发展以畜牧、反季蔬菜、花卉、核桃、花椒、蚕桑、热带亚热带水果等特色农业和冬季农业开发;大力发展山地牧业。充分利用巧家县草地面积广阔优势,实施现代畜牧业工程,推进生猪、肉牛、肉羊、奶牛、肉鸡、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常规淡水鱼类、特色冷水鱼类和优质土著鱼类养殖,将巧家打造成为云南重要的淡水渔业养殖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林业物种种类多、低成本消耗、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发展木本油料和以野生食用菌、林药、木本香料、松脂松香及紫胶、特色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重点的林下经济、珍贵用材林及速生丰产林、生物质能源、高原特色观赏苗木等林产业;大力发展开放农业。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 相结合,建设外向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性农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走出去”与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和向西南开放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农业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4 结语

 

种植业技术直接影响着巧家县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农作物将会以先进为主要支撑,加大对种植业新技术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推广种植业技术。此外,应该意识到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农民通过培训掌握先进的种植业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巧家县农民种植业的快速发展,最终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第10篇

关键词:新疆;农业产业结构

1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实际上,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上世纪就已经开始着手实行,对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当然,我国的新疆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然而,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并且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因此,之前的新疆农业产业结构已经不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然而,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仍然存在众多困难有待解决。

1.1新疆传统农业产业结构遗留问题过多

自从新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来,新疆地区不断发展农业中的种植业以及畜牧业优势,尤其是种植业,目前,在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已经占据了绝大比例,而新疆地区环境本身恶劣,大力发展林果业更能适应新疆地区的自然结构,并且新疆也具备发展畜牧业的绝对优势,然而,现阶段畜牧业的发展已经较为迟缓,总而言之,新疆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调整优化起来也十分困难。

1.2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不仅仅是指的新疆所发展的农业大部分为种植业,还包括新疆地区所发展的农业种植业种植作物也十分单一,绝大部分农作物为粮食以及棉花,这样一来则会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并且大力发展种植业也会造成自然环境恶劣,十分不利于新疆农业的发展。

2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可行性措施

现阶段,传统的农业发展状态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现代的发展需求,尤其是我国以农业发展为主体的新疆地区,而要想改变我国新疆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状态,首先需要进行调整优化的就是新疆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言必须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进行,针对新疆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问题我们也提出了几条调整优化措施。

2.1从整体上对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现阶段,我国新疆农业产业结构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十分单一,绝大多数为种植业,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从整体上继续优化新疆地区种植业的发展,提升种植业的种植效率及整体质量,丰富种植业的种植品种;除此之外,还要增大林果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比例,像是畜牧业可以增加牛、羊等的养殖,充分发挥新疆地区的自身优势,并且可以对发展畜牧业以及林果业的农户进行资金补助以及技术指导。

第11篇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地力评价;结构调整;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1-04-04

1 概述

近年来,广德县大力加强农田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耕地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并综合多种因素能力,科学全面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主动适应市场,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充分利用地处“三省八县”交汇处的区位优势,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进程,争当承接苏、浙、沪农业产业转移“排头兵”。广德县国土总面积2 165km2,是山区农业大县。独特的地貌特点决定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多元化格局,水稻、油菜、小麦是主要种植作物,西瓜、吊瓜、草莓、葡萄、蔬菜等经济作物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且品种多,布局及茬口复杂。板栗作为本地特色经济作物广泛分布于全县低山、丘陵、岗地。

广德县的土壤质地级差较大,从砂土到粘土均有分布。且不同质地的土壤,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地形地貌格局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近30a,如今,我县农村经营管理体制、耕作制度、种植结构、作物品种、产量水平、农药使用、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量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耕地质量和土壤地力状况也有很大改变。因此,以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为平台,通过此专题分析报告,为广德县今后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资源合理配置、耕地资源保护与建设、优质农产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评价方法

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和《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规程》的要求,组织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以摸清本区域内耕地地力和作物布局状况,研究分析不同耕地类型土壤地力演变规律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确立广德县种植业发展方向和种植业生产区划。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要求,我们在充分利用野外调查资料和土壤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调研。除认真分析了全县4 026户农户调查资料外,还专门走访了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村组干部、种田大户等,收集了解各地作物种植和土壤地力变化情况,将全县农业生产情况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摸排整理。

参入本次专题分析的基本资料有:广德县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广德县2006-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料、广德县耕地地力评价报告、广德县农业统计年报等。感谢宣城市土肥站给予了具体指导。

3 评价结果

3.1 种植业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

3.1.1 种植业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在我县实施后,广德县作为山区农业大县,种植业生产基本完成了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在充分利用毗邻苏、浙、沪的区位优势,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稳定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加快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德县是全国第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08年、2010年又2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据2015年广德县农业统计年报,全县耕地面积约75万h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约0.15hm2。农作物播种面积8.21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3.8万hm2(水稻2.8万hm2,小麦1万hm2),油料作物(油菜)播种面积1万hm2左右,经济作物(西瓜、吊瓜、蔬菜、草莓、葡萄等)播种面积0.4万hm2,果树栽种面积1.87万hm2(板栗1.67万hm2,其它0.2万hm2),花卉苗木面积0.2万hm2。目前,广德县主要种植制度为稻―麦、稻―油、瓜―稻等。农业经济发展迅速,粮油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协调发展,农业生产已由过去的单一粮油生产,逐步发展成粮油、瓜果、苗木、花卉、蔬菜等并举的结构模式,设施栽培规模不断扩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涌现出如潘村草莓、下寺蜜枣、四合蚕桑、凤桥板栗、卢村吊瓜、东亭紫竹、誓节蔬菜、五合茶叶、清溪苗木等一批“一村一品”结构调整示范村和箐箐生态、白杨生态、润华生态、援农高科、天生粮油、新龙油脂、三兄弟薯业、广益食品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园区。

3.1.2 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薄弱。经过多年努力,我县标准化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但农田水利设施和耕作条件仍比较落后,加上独特的“盆地式”地形特点和较为靠近沿海,易涝易旱,易受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2)粗放经营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广德县县域经济位列全省前列,人们“重工轻农,重商轻农”思想根深蒂固,加之近年来农用物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价格始终偏低,种植业效益低下,导致涉农投入增速不快,经营管理粗放,部分山区乡镇甚至出现抛荒田、冬闲田。

(3)农田生态环境面临威胁。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量逐年增加,同时,人口增长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也急剧增加,而城乡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造成了部分水质恶化和地下水污染。广德县近年来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养殖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畜禽粪便有利于我县土壤有机质的提升,但也存在未经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的现象。农民滥施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仍然存在,极易造成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

(4)种植业布局不尽合理。通过多项农业项目的实施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我县种植业布局逐渐趋向合理,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意识决定了农民“跟风”种植的思想无法遏制,往往形成一拥而上,盲目跟风的局面,加上农产品加工、销售渠道不畅,从而出现局部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力差等情况。

(5)农产品加工能力稍显不足。目前,广德县拥有家乐米业、天生粮油、新龙油脂、三兄弟薯业、广益食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能力已今非昔比,但总体水平与日新月异的种植业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加工能力不足,产品档次不高,销售渠道不畅,市场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制约广德农业迈上新台阶的瓶颈。

(6)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城乡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老人和妇女已逐渐过渡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文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弱、小农意识强、耕作观念落后、接受新技术能力差等诸多不利因素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3.2 耕地质量状况 本次耕地地力调查,结合广德县地形地貌特点和养分含量情况,将全县耕地划分为:南部低山区(绝对高度500~1 000m,相对高度>200m),主要分布在本县南部的马鞍山―太山―棉花山一带,由震旦纪的硅质岩类以及白垩纪燕山运动阶段的花岗岩类所组成;北部丘陵区(绝对高度

3.2.1 耕地地力等级面积统计 利用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对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外部属性数据库进行操作,检索统计耕地各等级的面积及图幅总面积。评价结果表明,广德县一级地0.5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3%;二级地3.39万hm2,占45.2%;三级地2.82万hm2,占37.6%;四级地0.58万hm2,占7.8%;五级地0.16万hm2,占2.1%。

表1 广德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面积

[地力等级\&面积(万hm2)\&占总面积比(%)\&一级\&0.55\&7.3\&二级\&3.39\&45.2\&三级\&2.82\&37.6\&四级\&0.58\&7.8\&五级\&0.16\&2.1\&]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德县耕地地力等级在三级以上的6.76万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0.1%。表明耕地质量总体情况良好。

3.2.2 耕地地力空间分布 由耕地地力等级分级图中可以看出,一级地、二级地主要分布在广德县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地区。该地区地势平坦,水利设施相对良好,灌溉排涝能力较强,其利用类型多为灌溉水田,并且农民的耕作、施肥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土壤各类养分含量丰富;三级地在新杭、邱村和桃州三镇交界处及东亭乡、誓节镇分布较多,该地区地势平坦,灌溉条件等也相对较好,影响耕地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养分含量有缺失,特别是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较缺乏;四级地、五级地主要分布在卢村、四合、柏垫、杨滩等乡镇的山地、丘陵地区,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以望天田居多,且土壤缺素症状相对严重。

4 结果分析

4.1 种植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根据广德县耕地质量状况,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全县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高产为前提,充分发挥我县农业的特色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结构,逐步建立总量适合、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种植业体系,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把广德县建设成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区域性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基地、特色农业示范基地。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实现由山区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角色转换。

4.2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面向市场,突出优势;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形成规模,独具特色;种植、加工、贸易全方位协调发展。依据各类型区位置优势和养分状况,因地制宜规划作物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防止区域间的过度重复;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倡导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4.3 种植业生产布局 广德县地处皖东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地貌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盛产水稻、油菜、小麦、茶叶、毛竹、板栗等。按照区域化、优质化发展思路,结合市场取向、品牌战略的要求,以南部低山、北部丘陵、盆缘岗地、广德盆地4个类型区进行种植业生产布局。

4.3.1 南部低山类型区 本区位于我县南部,辖柏垫、杨滩、四合等乡镇及卢村、誓节、东亭等乡镇一部。全县四、五级地主要分布在该区。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灌溉条件较差,土壤养分含量低,缺素明显,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区域配方施肥的主导是强化有机肥施用,提高无机肥料用量,重点增施磷、钾肥,防止肥料流失及肥料施用时的土壤水、肥、气、热失调。结合区域特点,其发展方向为:在保证基本口粮田的前提下,立足各地初具规模的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结构调整示范乡、村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走品牌发展之路。建议具体布局:四合乡大力发展蚕桑业,巩固壮大该乡“安徽丝绸第一乡”地位;杨滩乡充分利用“五合茶叶”的知名度,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制茶工艺水平;柏垫镇紧紧围绕凤桥“中国板栗之乡”称号做足文章,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保鲜、加工技术水平;卢村乡以“卢湖风景区”为依托,全力打造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猕猴桃、西瓜、葡萄、吊瓜、板栗、草莓等作物的优良品种是本乡的种植重点,以实现游客的时令采摘为发展目标;东亭乡以“三兄弟薯业”为龙头,积极发展薯类种植,以“志云笋业”为基地,培育竹类丰产林;誓节镇以出口创汇农业企业“广益食品”为抓手,极力倡导山地蔬菜种植和无公害绿色食品开发。同时,本区竹资源、林地资源丰富,竹木加工业,花卉、苗木、盆景、兰花、南天竹、山地西瓜等产业基地亦是发展重点。

4.3.2 北部丘陵类型区 本区位于我县北部,辖邱村、新杭、誓节等乡镇北部地区。该区耕地地力质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3~4级),坡度大于5°,水利设施相对较差,土壤质地多为轻壤土或重壤土,土壤pH

4.3.3 盆缘岗地类型区 本区为围绕广德盆地盆缘耕作带,辖桃州、邱村、新杭、誓节、卢村等乡镇一部。耕地地力水平属中等偏上(2~3级),受粮油主产区影响,种植制度以稻―麦、稻―油为主。该地区地势较平坦,灌溉条件也相对较好,但土壤养分含量偏低,特别是土壤有效磷、速效钾较缺乏。区域配方施肥的主导是突出有机肥的增施,加速土壤培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其次是“稳氮、增磷、增钾、补施中微量元素”。整合区域特点,其发展目标为:以提升品质,提高单产为目的,巩固粮油种植面积。适度发展特色作物和观光农业。建议具体布局:桃州镇盆缘地带以“白杨生态”模式发展观光农业,以“潘村草莓”模式引导特色经济作物示范基地建设;邱村镇盆缘地带依托“新龙油脂”推广油菜、大豆、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依托“和威饲料”发展玉米、大麦等作物种植;新杭镇盆缘地带以“箐箐生态”为龙头发展猕猴桃、葡萄、青梅种植,形成生态观光农业与果酒酿造业并举格局,以“流洞西瓜合作社”为载体,建立优质早熟小西瓜生产基地;誓节镇盆缘地带以“红梅山庄”为中心,打造杨梅、青梅生态观光园区,让一年一度的“广德杨梅采摘节”享誉“长三角”;卢村乡盆缘地带依靠“卢湖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无公害瓜果蔬菜种植,满足游客及当地“农家乐”的消费需求。

4.3.4 广德盆地类型区 本区分布在广德县城周围,其盆缘围绕着丘陵、低山,主要是近代山河冲积物,为我县粮油主产区。该地区地势平坦,水利设施相对良好,灌溉排涝能力较强,多为灌溉水田,农业生产管理、耕作、施肥水平较高,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丰富。区域配方施肥的主导是实行有机肥增施和无机肥料施用比例的调整,做到“稳氮、调磷、增钾、巧施中微量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拟合区域特点,其发展规划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加快农田标准化建设步伐,结合“高产创建”、“高产攻关”、“产业提升行动”等项目活动的开展,抓单产促总产,将该区建成具有广德特色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议具体布局:稳定水稻、油菜种植面积,运用“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土壤质量保护与提升”等措施,大力推广优质粮油品种,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实现优质高产。立足“家乐米业”、“天生粮油”、“新龙油脂”等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抓住城市扩建、开发区扩容用工需求量大的有利因素,引导耕地向“种田能手”、“种粮大户”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城区为中心,建立富家村蔬菜种植基地,清溪花卉苗木培育基地,将“援农高科”葡萄种植基地打造成有影响的农科教示范观光园区。

5 对策措施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依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争当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排头兵,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部署,现对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5.1 加强政策宣传,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农业政策和布局规划,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着力解决城镇建设、工业发展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增加支农信贷份额,改善农业融资环境,对前景好、辐射带动作用大、适宜当地发展的农业项目给予倾斜性扶持,确保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按布局规划稳步推进。

5.2 加强农业科研,加速成果转化,确保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逐步加强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改善其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我县农业科研、推广整体技术水平。加强名、特、优、新、稀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的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让广大农民切实得到结构调整带给他们的实惠,积极主动配合结构调整工作。

5.3 加强企业扶持,加快品牌建设,确保结构调整长期稳定 全力扶持各类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申报认证体系,坚持品牌战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商标注册意识,最大限度的提升广德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根本上扭转农民过去“盲目跟风”易造成农产品“局部过剩”的种植观念,从而实现结构调整后作物布局的长期稳定。

5.4 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广德县位于苏、浙、皖“三省八县”交汇处,地处上海、南京、杭州“三小时经济圈”内,独特的区位优势引导我县作物布局可以有针对性的围绕苏、浙、沪的市场需求进行。因此,通过深入细致地市场调查,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开发种植符合质量安全国际标准且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应成为我县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之一。

5.5 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广德享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美誉。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拥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风景区”,卢湖景区、笄山竹海、桃姑迷宫、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底蕴深厚的“祠山文化”以及蓬勃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旅游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览胜。所以,应充分利用气候适宜、地貌独特、物种多样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旅游土特农产品,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5.6 加强农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广德经济的异军突起,对农产品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综合治理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二、三产业产生的“三废”达标排放,加强畜牧养殖业管理,以沼气、有机肥等方式强化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杜绝畜禽粪便随意排放。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防止面源污染,降低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7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实现科技进步的基本途径在于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应通过多种形式的经常性的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农业技术骨干和科技致富带头人,狠抓“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带动各地农业生产走上规模化、产业化。让广大农民真正掌握、主动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使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步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贤胜,叶军华,杨平,等.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地力定量评价[J].土壤,2009,41(3):490-494.

[2]李贤胜,杨平,等.皖南山区土壤酸化趋势研究-以宣城市广德县为例[J].土壤,2008,40(4):676-679.

[3]聂文芳,等.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水稻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

[4]叶军华,等.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小麦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135.

第12篇

关键词:资源;发展;城郊;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45-02

一、特色种植业发展基本情况

1.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域布局、发展特色”的原则,按照“调优、调特、调强”的思路,湟中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全县的种植业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和优化。2011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 960hm2,粮食作物36 793hm2,油料作物15 733hm2,优质特色的蚕豆、马铃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 733hm2 、10 127hm2、3 080hm2,比上年分别增长5.2%、16.6%和25.9%。效益较低的小麦、豌豆分别减少9.1%、16.7%。豆类、薯类、油料、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比例达72.7%。

2.主导产业培育情况。在作物布局上,建立了以高海拔地区为主的早熟油菜种植带,以浅垴山地区为主的杂交油菜种植带,以浅山及半浅半垴地区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带,以川水地区为主的优质蚕豆种植带,以川水和交通沿线为主的蔬菜种植带。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蚕豆、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露地反季节蔬菜、温棚精细蔬菜、高原食用菌六大优势主导产业。

3.特色种植业发展情况。“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是实现种植业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托农业项目,建成了李家山等5个乡镇的11个蚕豆“一村一品”专业村。海子沟等4个乡镇的11个马铃薯“一村一品”专业村。李家山等4个乡镇的13个油菜 “一村一品”专业村。拦隆口等4个乡镇的9个小麦繁种“一村一品”专业村。拦隆口等7个乡镇的13个蔬菜、食用菌“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总数达57个,总面积达到3 040hm2。“一乡一业”也蓬勃发展,初步建成了海子沟、土门关、西堡、李家山、共和5个乡镇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鲁沙尔、上新庄、上五庄、大才、田家寨5个乡镇的油菜种植基地。李家山、汉东、拦隆口、多巴、田家寨5个乡镇的蚕豆种植基地。多巴、拦隆口、田家寨、上新庄、李家山5个乡镇的温棚蔬菜种植基地。共和、上新庄、上五庄、西堡4个乡镇的露地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专业乡村的建设,促进了蚕豆、马铃薯、油菜籽、蔬菜四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

4.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按照“做强油菜产业、提升蚕豆产业、壮大马铃薯产业、发展蔬菜产业”的要求,建成了13 333hm2油菜、9 333 hm2蚕豆、6 666hm2马铃薯和1 333 hm2蔬菜生产基地。签订种植业订单30 666 hm2。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以弘大公司、通发公司为龙头的油菜籽加工基地,以新绿康公司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以九道河公司、文元养殖公司为龙头的牛羊猪育肥和规模养殖基地,以海湖藏地毯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基地,以班仲营村、高原爽公司为主的蔬菜、高原特色果品种植基地,以谷丰粮油公司、湟中县外贸公司为主的大宗农副产品营销企业和营销协会。今年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两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截至目前,共培育国家、省、市、县龙头企业35家,新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1个。

二、特色城郊农业发展的条件

1.良好的政策条件。国家“两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保障,汇入了新的活力。

2.日益增多的投入。随着国家、省、市、县财政投入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3.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生产种类多样、品质优良、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为特色及城郊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科技作用日益显示。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广大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认识度和接受度显著提高,农民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5.优越的地理位置。湟中县三面环围省会西宁市,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保证了农产品流通。

6.优良的环境条件。湟中县地处湟水河中上游,大气、水质无污染,生产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籽、胡麻、高原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等众多农产品,有些产品在全国独一无二。

三、多种措施并举,大力发展特色城郊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