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2 07:2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品德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品德心理理论认为,只有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动机,也就是说“明理”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出现的道德观点和道德概念大多浅显易懂。然而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粗疏地讲解,仍然难以达到“明理”的目的。“明理”不是指简单的知晓,而是要透彻的领悟,要使学生真正透彻地领悟,就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引导。
一、设置悬念,激发“明理”欲望。
悬念本来是文学作品、影视、戏剧中为吸引读者、观众而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联系实际,巧设悬念,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明理”的欲望。如在教《珍惜集体荣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星期一下午学校进行卫生大扫除检查评比,当检查人员来到四(2)班门前时,王小红发现墙角还有垃圾未倒,连忙用畚箕遮住;后墙上的几点墨水眼看就要被发现,李小华眼疾手快,赶紧用身体去挡祝结果他们班得了“最清洁”。第二天晨会上,老师却出人意料,严厉地批评了他俩。这是为什么呢?他们错在哪里呢?怎样才算珍惜集体荣誉呢?这样一问,造成悬念,学生产生了学习主动性,“明理”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情境,放缓“明理”坡度。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德内化的动力。《大纲》明确指出思品课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因此,创设一定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为帮助学生“明理”作铺垫。常用的方法有:讲故事、听录音、看幻灯、演小品等。如教学《学习、做事讲效率》时,学生光从书上的例子中寻找如何讲效率的答案比较困难,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两张课桌的桌面上乱七八糟的放满了书本、文具。我请两名同学上台整理一下(让一个同学事先进行训练),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我喊开始,按下了秒表,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只见经过训练的那位同学先打开文具盒,把零散的橡皮、小刀、铅笔等小件物品迅速放好,接着把书一本一本摞好,最后再把作业本从小到大收拾起来,动作麻利快捷,有条不紊,看看时间,才用了45秒;另一位同学则洋相百出,书本、作业本一起收,中途才想起分类,又不小心把橡皮碰到地上,忙得头上冒汗,足足用了一分多钟才把散乱的东西整理好。学生们看得很过瘾,自然而然地明白做事讲效率除了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外,还应采用科学的方法。
三、讨论辨析,增强“明理”感受。
理越辩越明。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道理如果只是凭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印象仍不会太深。只有让学生自己介入其中,畅所欲言地谈观点、说看法,理才能明得透。如在教《拜佛不灵》时,我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奶奶为什么带“我”去拜佛?(2)佛祖为什么不能保佑“我”身体健康?(3)要想身体健康、成绩优良,该怎么办?通过讨论,逐步引导学生明白“佛祖”是不存在的,拜佛是一种迷信活动。奶奶相信迷信,是因为她没有文化知识。要想身体健康、成绩好,必须肯锻炼、勤学习。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要想人生旅途一帆风顺,靠相信迷信是没有用的,只有勤奋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懂得许多科学道理才行。
四、当堂演练,强化“明理”效果。
“明理”的目的是为了“导行”,对道理的理解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字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实践证明当堂演练,能促进道德观点内化,强化“明理”效果。如教学《要有警惕性》接近尾声,我用幻灯打出两幅图:一幅画的是一个小朋友手拿一个钱包,面对前来认领的失主,显出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第二幅图画的是一扇门,门里有一个小朋友,满脸惊诧,屋外是一个陌生人在敲门。我让学生为画上的这两个小朋友解围,许多同学踊跃举手,献计献策。这样一来“要有警惕性”在学生头脑中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教《批评别人要诚恳》时,我安排一个同学上台演一个在公共场合乱抛果皮的细节,分别请四个小组派代表上来批评,假戏真做,妙趣横生,个别同学不光批评的语气诚恳,表情态度也很诚恳,令人信服。
总之,在“明理”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辨是非,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分析,从而使他们自己能够透彻地领悟。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策略
1.课前搜集资料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2010年秋季开学我主动申请从七年级开始带课(以前总是八、九年级),开展我的新一轮“实验”———利用思想品德课增加学生的人文积累。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事实:我在初中阅读过的很多中外小说,我所知道的历史典故现在的孩子竟然大多不知道,于是我有意识地根据教材内容,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然后利用课堂交流,既是学生能力的展示,也是学生人文知识比拼的大舞台。例如,在粤教版八年级“善待他人”、“相处有方”两单元教学时,我布置学生提前搜集有关“诚信”、“与人为善”、“理解与宽容”的相关成语典故、历史人物故事。课堂上,很多同学积极发言,讲到“一诺千金”“、退避三舍”、“负荆请罪”等典故。在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润物无声的环节中沁入学生的心田。再如七年级“我与父母”教学中,我让学生搜集“二十四孝”的故事,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故事能够留传千古?哪些故事中人物的做事方法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改变?这些思考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孝”的表现也需要与时俱进。
2.诗意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
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念以及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其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思想品德课的实质是一门道德教育的课程,如何使道德教育摒弃假、大、空,而增强其实效性呢?在教学中,我重视创设情感丰沛的教学情境,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如在“意义人生”一课时,我引用了陆游和的诗词,让学生在配乐朗诵中欣赏、思考:陆游和笔下的梅花在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我归纳总结:两首词都表达了梅花不畏严寒、高洁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不同的是陆游的梅寂寞凄凉,饱受挫折,一种悲凉之情甚至自怨自艾的情绪;笔下的梅傲寒俏立、积极乐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种敢于斗争对胜利充满信心之情跃然纸上。于是,学生们对后一种“梅”的品性更为欣赏。
3.优化的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德育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德育课程的主旨。在作业设计中,我将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现象、生活经历等植入作业中,将静态的文本和动态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拓展和丰富课程资源,立足于服务学生,完成学生成“人”的教学价值追求。
二、结语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新形势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迫切要求。当然,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古人所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地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成就他们的幸福人生。
作者:袁玉婷 单位:安徽安庆四中
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成长角度看,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政治科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政治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1、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2、教学法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摘录;3、明确思想政治科研究论文的方法;4、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5、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论述如下:
一、思想政治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要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注重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是指研究成果的解决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的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为:对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对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思想政治课题分析研究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来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时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以及课题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学研结合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政治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即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已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之一。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思想品德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形式是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论文的一般格式为:(1)题目名称;(2)内容摘要;(3)关键词;(4)引言:(5)正文;(6)结论;(7)注释与参考文献。思想品德课研究报告形式:教育调查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教育调查报告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描述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改进问题的对策,也称咨询报告。实验报告的核心是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和用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教师专业知识的扩展和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研究。教师成长为具有自己独特教育风格的教育艺术家,必须通过教育研究这一关。通过教育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点、人才质量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国家提出“科研兴校”,我们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实现科研兴校、提高教学质量作贡献。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②轻视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 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④无视学生文化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化、人本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文化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文化、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思想品德学课的实用性,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细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生活情趣。
3、课题成果目标:构建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撰写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四、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识传授式德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教师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确定以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2、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影响他们成长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等因素,来构建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每项活动都从生活实际中来,与学生的道德观导向等相吻合,同时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把德育、心育结合起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师的发现、唤醒、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②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③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论研究:邀请专家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②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③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④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法。通过理论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科学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学校制订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及成果奖励制度等)。
②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都参加过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并都获奖,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匀已参加过二轮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匀有所了解,并能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2、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三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3、设备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购置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学校已投重资组建了校园网;学校图书室有教师用书二百余册,供实验教师借阅;课题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6月
①课题研究网络组建;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③学习相关课程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
①策略研究;②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③收集研究案例。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0月
①课题总结报告。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③完成与品德教材配套的课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思想品德课教案集(初中各年级,word形式)
4、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5、与思想品德教材匹配的教学视频(初中各年级,avi、wmv、rm等形式)
附: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英文摘要】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teaching is boring , teaching form and means of teaching are single and simple . Of course, 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learning. Aft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teaching materials are much closer to the actual life of the students, It emphasises more in the proces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while students are learning. The students rekindled interest in learning once more. Teachers also began to think how to protect our studentsˊlearning enthusiasm and help them gain more. I think the situation teaching method is very suitable, This paper explained in four points: First, the meaning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Second, theoretical basic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Third, try to teach in different ways in the creation of context .We can use story context, multimedia context, saying situations, contest situations, the role of transposition play situations and other situational thinking. Fourth, the problems that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contex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 use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situations,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ry to the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the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ability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In the studies, students focus on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to the situation sterile conditions, with feelings of passion, guided by intelligence. So that the teaching can get a good result. Our purpose is to face all the students, to make them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ctively. Also, the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in the campaign is good to deepen knowledge sublimate their emotion. Weˊll try our best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s become a studentsˊ welcomed subjects.
【中文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 情境教学; 理论依据; 具体实施; 注意问题
【英文关键词】 Junior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 Situational teaching; Theoretical basi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引言 7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7-8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8-10
(一) 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8-9
(二) 认识直观暗示倾向原理 9
(三) 角色转换思维的相似原理 9
(四) 心理场整合原理 9-10
三、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10-11
(一) 思想品德课实施情境教学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0-11
(二) 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1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的具体实施 11-18
(一) 创设音乐情境 12-13
(二)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13-14
(三) 巧用名言,创设情境 14-15
(四) 创设竞赛情境 15
(五) 生动讲述,创设故事情境 15-16
(六) 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 16-18
五、情境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8-23
(一) 教学情境的引入要有针对性 18
(二) 情境设计要多样、新颖,调动学生的兴趣 18-19
(三) 情境教学要注重回归生活,能引起学生兴趣 19
(四) 情境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9-21
(五) 思想品德课实施情境教学中注意实现“双基”目标 21-23
附录 23-26
结束语 26-27
英文摘要 27
注释 28-29
一、牢固树立思想品德教学新理念,突出学科特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皆围绕考试展开,教学模式单一,未能突出学科特点,教学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笔者在深入解读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理论,认为不能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学习者,而要将其看成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知识习得的过程也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式训练,而是学生调适心理、修正自我的过程。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主动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如在“我知我家”主题教学时,课前,先请学生各自准备一些小时候的照片、玩具和故事。课堂导入部分,教师用PPT课件展示了一组学生提供的不同成长时期的照片,并以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背景音乐。幻灯片播放完毕,教师请学生谈谈成长的滋味。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旧物的烘托之下,学生情感爆发,争先恐后地与大家分享了在成长中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学生得知,成长的过程是家人呵护与疼爱的过程,我们在成长,父母却在渐渐老去。每一个故事中仿佛都能够窥见自己和自己的父母。思想品德课堂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境。在这一课时中,教材与生活同体,学生与故事同体,教学的感染力瞬间提升,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在进行“责任意识”主题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如下一段文字材料。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同学上学迟到受到值日老师批评,嘴里嘟囔着:“都怪奶奶没有叫醒我。”一个同学拿着成绩不理想的数学试卷,心里暗暗抱怨:“老师讲课真没劲,我一点兴趣也没有。”一个同学在实验室里把烧杯打碎了,他悄悄地对旁边的同学说:“别吱声,假装没看见。”……然后要求学生以此为话题,结合下列问题撰写思品小论文。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言行?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你已经学会了承担哪些责任?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感悟和体验?
从学生上交的小论文情况来看,他们不仅对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更对自我言行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一过程教师并未直接参与,却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遵循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规律,运用启发式教学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意义与其他文化课有显著区别,该课程设置的初衷旨在“育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常言道,“要成才,先成人”,讲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强硬的说教乃是思想品德课的大忌,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启发式教学顺应了教学规律,是规范青少年思想品德的一剂良药。启发式教学的实施需要讲究策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设计蕴含一定价值、富有启迪性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启发性呢?
1.问题本身具有未知性、探究性,且紧贴教学内容。例如,在八年级第四课第一框的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在你的周围有取绰号的现象吗?你赞成同学或朋友以绰号相称吗?你如何看待起绰号的现象?这样的设问就比较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一系列问题中,学生懂得了尊重和保护他人的人格尊严。
2.问题的难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教学“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时,笔者没有使用书中的案例,整节课根据梅瓶的例子设置三个情境,每个情境都依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在网络交往中怎样保护自己?诱惑无处不在,陷阱就在身边,作为网络游客的我们应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如何设计文明上网的宣传标语?……多角度的设问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 兴趣 主体
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难学――太乏味,为什么会这样?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老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强调学生接受,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以致学生思维打不开,死记硬背,自封闭,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很多老师认为难教――太枯燥,学生也认为难学――太乏味。这就要求们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导入要生动有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采用了趣味导入新课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本课有关系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用与本课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带出本节将要教授的内容,这样,既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思想品德课有些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较强,要把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向学生讲清楚,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的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变成非常喜欢思想品德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或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引起他们的丰富想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落实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语言要动感和彩色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管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成了一份苦差事。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要用彩色的语言、动感的语言融合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
教师在上课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思想品德课毫无生趣的结果了。
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授课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彩色、动感的语言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放下“学究”的架子,收起习惯板着的面孔,而是要带入与课堂教学相融洽的肢体语言、情态语言,把知识的情与景用显见的情态、肢体、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既直观又形象,既活跃的气氛又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得一堂课再不会象以前那样沉闷而且无生趣,致使教师头疼而学生反感抵触。
四、学会利用学科整合优势
思想品德课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使学生从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到很喜欢,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素养的提高,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当然,利用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对教师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汲取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达到好的教学目的。
五、上好社会实践活动课
《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规定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无疑,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摘要】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
过去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比较少,教师往往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理解、体验和实践的感悟。这种脱离生活的理论教学,淡化了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科学内涵,很难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实践表明,只有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一、让课堂活起来,再不是呆板的说教
《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要提高中学生觉悟、规范和训练其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信”无疑是首要前提。所谓“信”,是指信念,它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并强烈地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
因此,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悟本节课的内容。如在导入“珍爱生命”时,可列举四川地震事例,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引导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情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在导入时,可先让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把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他们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样思想品德课就活了起来,再不是呆板的说教。
二、达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以往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教学“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课时,有老师做出较好的范例。老师搬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达到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各种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行为规范的训练、社会服务活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等,可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与学校中的班、团、队的德育活动,与有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与学校中其他相关的德育活动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沟通和配合,以期形成合力作用,发挥学校德育功能的整体效应。
三、发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真正作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现状;策略
在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思想品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很多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理解和师生互动等方面存在不足,很多教师仍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师缺乏有效教学理念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在教学中能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师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问题。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与课程实施的结构失衡、课堂管理无序等问题,一些教师无法调控和优化教学互动环节而造成低效教学,还有一些教师专业能力不够均衡无法在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
2.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走进课堂,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来说,合作互动学习更为重要。但整个合作互动交流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没有从教学合作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际出发把握学习时机,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在教学中为了合作而合作,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这不仅背离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本意,而且徒然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与时俱进的课程,教材调整幅度较大,知识含量也不断增加。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有可能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与推动者。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新课改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每个教师都需具备的基本从教条件,也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状况。
4.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
现在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此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能力,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滥用教学媒体的现象也开始显现。有些教师的课件效果淡化了课堂的主题,淹没了中心,主次不分,详略不当;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大量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能够理解多少、消化多少;还有一些教师在讲台摆满了各种设备,整堂课很少说话,倒像是演示各种设备的工作人员,教学效果并不佳。
二、如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发展
1.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一系列的基本因素,而教师则是其中的一个主导因素。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发展性,素质可以提高,也可以塑造,提升素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修炼过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更好地肩负起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时代使命,就必须深刻认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的一种内在动力。那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政治兴趣呢?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作为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我们常听到,某某学生喜欢听某某老师的课,这表明,学生对该课程有兴趣,愿意相信和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道理。一般来说,新鲜的教学方法、奇特的导入方式,也会使学生感到有趣、迷恋。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喜欢形象具体的事物,他们更倾向于情景交融,而讨厌单纯的说教。教师要精心设计,穿插一些小故事,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充满兴趣的课堂里增长知识。
3.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频繁出现,新信息、新观念迅速传播,教师必须善于更新知识观念,并加以利用。例如:适当使用一些网络语言,让繁杂的语境在简单的字、词、句中展现,节约劳动又亲近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古诗俗语、谜语歌曲、方言民俗、游戏魔术,皆尽可用之列。教师必须勤于读书,善于读书,孜孜不倦,使读书和思考成为习惯。传统文化是人文精神的深厚土壤,大量的学习,才能积累丰厚的人文素养。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知晓他们的生活,能把知识与生活体验结合,言其所难言之意境,使见解成为集体的共鸣,让妙言成为学生的语录,使举手投足都能牵住学生的目光。有笑声的课堂才是富有灵感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学习才能成为快乐的过程。
4.进行教学反思
有人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既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任何一节课,即使是课前反复推敲仔细研究的,在课堂实践之后,仍会有可改进之处。若政治教师能反复推敲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15-002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时展的推动力。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和国家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因而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当前的学生教育中,政府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的情况下,改进教学方式、革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然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需要科学的方式方法,需要正确的理论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这一命题进行探讨分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教学工作的展开变得事半功倍,在增加了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为了营造初中思想品德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应当做到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沟通良好、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建立;第二,教师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改变以往的强硬姿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更多的体现,使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主人翁”的感觉,减少对课堂的排斥心理。
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要梳理好情绪状态,在课堂开始之前要以轻松、响亮的语言和学生互相问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传达出来的活泼、轻松的情绪。在课堂进行中,教师要增加和学生的互动,应用诸如“大家听说过……”“大家想不想知道……”“谁来回答一下……”“回答得非常好,很有想法……”等语言对学生进行适时提问,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讲述一些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和课堂内容有关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感,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出轻松的、积极的课堂氛围。
2.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最能让学生产生深刻记忆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影响较大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应用知识独立、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案例的选择务必要结合课堂内容,选择和课堂实际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案例;第二,教师在将案例展开后,切忌直接对案例进行解释,而应当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分析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考能力,应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等学生的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再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对学生进行层层引导,帮助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正解。
例如在教授“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举出最近发生的大学生因为救落水儿童而溺水身亡的新闻事件,让学生讨论大学生这种英勇救人却牺牲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请几个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观点做出解释。然后,教师合理设置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如“为什么要救人”、“救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救人应当怎样具体实施”、“大学生的这种行为是否值得提倡”等,通过问题的层层讨论,最后引出结论:“大学生救人应当建立在自己有足够的救人能力的基础上,并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科学的方式,切忌盲目救人而失去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相讨论、问题解答、得出结论,可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充分锻炼。
3.应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往往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重要原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进行组织,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第一,充分应用当前学校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电视等,让一些生硬的教学内容以图片、PPT、食品、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强迫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让教学方法变得丰富、富有趣味性;第三,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中的相关案例,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案例的分析当中,并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当前发生的热点问题,邀请学生进行分析探讨。知识生活化、思考自主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事半功倍。
例如在进行“公民合法权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举出最近发生的一个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案例,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包括被侵权公民、法官、审判长、审判员、警察等,组建一个临时的法庭,对该案件进行模拟裁决和宣判,让学生自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案例中的情况,并由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梳理案例中所体现出的课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创新型教学组织方式,在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重视扎实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实践性是思品课不可缺少的要求,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学走出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思维牵引到社会大课堂,帮助学生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感悟、验证、实践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周边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撰写调查报告或时政小论文,在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也培养了学生生活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一些科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使学生产生创新思考的习惯,并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才和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也是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的确切需要。总而言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培养,一方面,应当而且必须重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化“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化“学生被动”为“学生自主”,应用科学的、符合时代特质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当重视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改进和革新,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丰富教学方法和革新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地、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思考和自主分析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考的好习惯,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相信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会取得更好、更深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廷芬.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才智,2011,25:137
[2]朱英表.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01:98-100
[3]陈雅珉.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2,08:74
论文摘要: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就必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找到合理的切入点,以教材为引导,整合来自学生、教师及实施教学活动各种条件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成为课程的创建者与主体。思想品德课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在课程体系上给教师预留了更充分的空间,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一个基本条件。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供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思想品德课是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标,体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突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改革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进一步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加强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明确课程资源的含义,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动员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水平迅速提高。
一、营造浓厚的学校人文环境
学校的人文环境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园墙上的校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都能使学生振奋精神、警示自己。可以发动同学们提供温馨的校园提示语,例如,“爱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节约一滴水,换来一片绿洲”,教学楼内过去冷冰冰的“肃静”、“禁止喧哗”现在已经换成“轻轻地来轻轻地走,轻轻地交流,不带走宁静与清幽”,“随手关灯”改成了“天亮了,我要休息”……这些充满温情的提示语,无疑会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好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能给学生以启迪。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弘扬社会正气,使灵魂升华,激励学生寻求光明。
二、挖掘校外资源,整合素材
学生是社会中的个体,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巨大。要广泛通过参观、访问、实践等手段整合社会素材,运用于教学之中,特别是在实践活动课中大量采用。
1.运用好乡土资源
乡土素材是植根于本地师生较为熟悉的课程资源,各有特点,是一个地区历史的沿袭、人文的表现。或以“耕读传家”为世训,有勤劳俭朴的本质特性;或以诚信为本,童叟无欺,体现民风淳朴;或以爱国爱民为己任,革命题材丰富多彩。这些是进行德育的最好素材,可通过调查或亲身感受或有关人员现身说法,激发学生高度的自觉性,形成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运用好社区资源
社区为教学提供了广泛的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以及工厂等各种组织。教师应做好调查,形成完善系统的资源网络,建立资源档案,与这些单位、团体建立稳定的联系,到实地了解,或请他们办讲座,将课堂向校外延伸,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运用好家长这一课程资源。家长是一个大群体,形形,层面广、人员多,社会知识丰富而各具特色。他们关心支持教育,对学生行为较为了解,很具教育优势,灵活地运用好家长资源是一大捷径。
3.积极开发并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思品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具有方便、快捷、全面、经济的特点。教学中,根据需要可以直接链接其他学校的网站,共享他人的智慧成果,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教材中有的内容较为抽象,可以在互联网中搜集有关图片、文字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学生资源
学生是一座资源宝库,挖掘并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对提升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具有很高的价值。一是时间价值。由于学生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树立学生即资源的观念,平时多注意观察和记录,做个有心人,就可以获取丰富而有效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较之教材、网络,学生资源在初中三年中具有相对稳定性,许多素材可以连续使用。二是兴趣价值。思想品德教学最怕材料脱离实际和成人化倾向,老师的空洞说教只能让学生对学习兴味索然。三是效能价值。学生资源最大的开发价值是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以对学生思想进行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以思想性和教育性为主要特点,以课堂为教学的主要渠道。因此,离不开以学生的思想和经历作为教育基础,离不开以师生、生生的互动为教学平台。只要我们善于把学生作为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使之与教学内容发生良性互动,学生获取的知识将更加巩固,情感将更加真挚,能力将更加全面,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思想品德课创新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我们应该从理论层次与教学实践层次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许多学科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然而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学是指在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应具有哪些特点?这是值得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
1.微型探索。基于课堂的有限时空,学生有限的知识积累、经历体验及心智不成熟状态,在课堂研究性学习中,贵在指导学生掌握“探究三步骤”:①是什么?明确发现、描述问题;②为什么?探究问题的成因;③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必须做到:①尽量缩小探索的范围,让学生明确方向易于收集、查阅资料,迅速进入问题实质;②注意探索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均能只要“伸伸手”,就能摘到“桃”;只要“跳一跳”,就能摘更大“桃”;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潜能,激发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体验快乐。著名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的理念,把中国足球队带进国人期待了几十年的世界杯赛场。教学也应从兴趣、好奇心入手,快乐学习。好奇心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乌申斯基)借助古诗词、照片、图片、漫画、歌曲、猜谜、录像、新闻、文艺作品片段、影视故事、绝对挑战、名家访谈等手段,通过“亮点”、“热点”、“焦点”、“新鲜点”、“疑问点”等外在刺激,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育好奇心;通过让思想政治学科展示生活之美,探寻人生的鬼斧神工的伟力之源,让学生爱思想政治,达到愿学、爱学、乐学;通过教师导学的特定现实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设计,同时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进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自主探究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卢梭)
3.遵循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但是‘人’和‘才’是可以分开的。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才’,就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当然也不是‘人才’。而且与其有‘才’不是‘人’或不像‘人’,宁可是‘人’,没有‘才’,可以少干坏事。”教育名家吕型伟先生这段发人深省的言论,精辟地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然后,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宏愿!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课堂实践创新
1.注重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增强感召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点和长处,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教师对所教的思想品德课还要有满腔的热情,这样才能保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2.转变教学角色,让学生有自由驾驭教材的权力。教师要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间“配角”与“主角”的关系。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变成知识的组织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要关注学生真实需要,多与学生开展对话。不要老是给学生呈现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要教给学生信息找寻能力,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中增长创新的兴致。通过巧“导”,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地位解放出来,把驾驭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转贴于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品质所需要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问题意识。首先,要允许批评、允许怀疑、允许争论。因为批判是创新的要条件,怀疑是创新的前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发现问题和质疑的态度十分重要。其次,要给学生以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思维和自我表现,可以让学生去开拓思路,去观察分析,去探寻新的方法,让学生去概括、去检验、去突破。
创新教育呼唤德育创新,尤其是德育方法的创新,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代同步发展。我们应该继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借鉴先进理念,为德育补充新的营养。“德育创新”的着眼点在于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才,为此,我们也要以创新精神来对待今天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