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9 14:1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风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作为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既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受学生自身特点的制约。从挖掘独立学院特色入手,根据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特点,强化学风、宿舍文化和校风建设,开展科技竞赛、创新性活动,可以促进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1]。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物质环境建设流于表面,缺少文化内涵;学习氛围不浓,学风建设有待加强;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缺乏有效指导;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行不力等问题。校园文化既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受到学生自身特点的制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突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从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手[2]。因此,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针对并围绕学生特点开展。
依托笔者几年来工作中的调查,及综合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得出,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理想远大,但恒心和毅力不足;(2)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但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3)善于展示自我,但集体意识较为淡薄;(4)创新意识较强,但自我管理和协作意识较差等。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可利用以下途径来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一、挖掘独立学院特色,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1、加强独立学院精神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培养目标提炼出有特色的校训,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的源泉,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培育大学精神,一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二是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学校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结合时展的主题,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三是要提炼与弘扬富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校训。通过多年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提炼出“求实创新、璞玉成器”的校训,它既依托母体学校的优良传统,又在其基础上有较大发展,体现出独立学院学生特性及自身的培养目标。
2、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独立学院作为新生力量,尤其要重视人文氛围的打造,不断充实文化标志,打造人文校园。要规划、建设好图书馆、报告厅、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文化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要规划、修建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人文艺术景观,如设计和建设好学校大门、办公楼群,以及雕塑建筑群等标志性景观,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激发广大师生爱校热情和进取精神。此外,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对网络的监控、管理等水平,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入和传播。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积极引导正面网络文化的传播,充分发挥网络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学风、宿舍文化和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育人环境
1、加强学风建设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特点,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爱学、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学风。第一,确保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任教,做到“学高为师”,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第二,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如对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增强自信心;第三,以生为本,对学生采取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坚持正面教育,建立并落实奖惩机制,尤其是对考风考纪的教育和奖惩力度,要让学生形成以勤奋、认真学习为荣,以懒惰、考试作弊为耻的观念。
2、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据调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近2/3的业余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的集体感、友谊感的建立,审美情趣、求实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受到宿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要充分利用好宿舍阵地,发挥学生党员“党徽闪光”,以及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督促检查,搞好总结讲评;第二,根据宿舍文化自身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以美化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以评促建、使学生通过评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把宿舍文化建设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素质拓展当中。
3、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的风气,即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形成的风尚。校风建设,就其本身而言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加强校风建设,一是要加强教职工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设立奖项用以奖励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严惩作风懈怠、不负责任的管理人员、教师。二是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等特点,要大力加强学风建设。结合重要节日、开学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等开展主旋律教育,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奋斗目标。三是利用院报(刊)、广播、校园网和海报栏等舆论工具,加大校风建设的整体宣传攻势,形成一种与独立学院发展目标一致的小气候,使更多的人受到熏陶和感染。
4、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参与活动意识较强、善于展示自我,但集体意识淡薄的特点,要积极发挥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的带头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第二课堂活动不在于多,要少而精。多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既能使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好动、好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多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有社会意义的校外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教育和锻炼。通过举办有意义的活动,学生既乐于参加,又可以达到扩大教育面,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此外,要特别注意利用好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学生文化活力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联系学生的纽带[4]。独立学院要把学生社团活动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以增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通过学生社团的组织,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强化独立学院学生非学术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开展科技、创新性活动,培育良好的协作、创新精神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和协作意识较差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如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学习目标,在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自愿组队,学会开展社会调研、搜集资料和善于向他人学习。利用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竞赛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竞赛,如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把学生放到实践中去,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增强创新、团队意识。特别是通过选拔向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挑战杯”科技竞赛层层推进,以赛事促进全校学生学习氛围的提高,创建独具特色的活动方式,形成浓厚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氛围。
四、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建设,事关独立学院长远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学校影响、提升办学品位的大局,是创办实力强大、社会影响深远、知名度较高的独立学院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课题的研究和交流,深入探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经验与对策,不仅有利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意识和创造意识,加强师生的归属感、凝聚力、向心力和奉献精神;更有利于对外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徐辉,季诚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56.
[2]严学仕等.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教育版),2008(12):439-442.
【关键词】德育视角 小学校园 和谐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无形品牌,它关系着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就目前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小学校园的长远发展。
一、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即是指:在小学校园中形成的以“和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它也是在校园中形成的一种和睦、协调、公平的校园氛围。由此可见,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旨在创造一个活泼融洽、友爱和睦的人际环境和团结互助、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促进师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不同小学其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小学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德育价值不足
小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外在的标志,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体,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凭借校园物质文化展现出来的,因此,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但当前很多人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或是校园花草树木的种植与修理或是校园标语的创造与宣传或是校园建筑的翻新与扩建,等等。可见,不少人对小学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认识不够,完全没有意识到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这对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案例1:
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学生接受新知的舞台。教室设置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更为重要的是,教室设置的好坏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高效与否也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一部分教师忽略了通过教室这一物质文化载体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室里的扫帚、拖把也有未清洗就乱丢在教室后门的角落里,天气炎热的时候散发出股股难闻的味道。教室的墙壁上也有被学生随意涂鸦的痕迹,校园不和谐现象随处可见。小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教室环境中,任凭德育管理者口头上对小学生如何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也难以让孩子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2.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德育思想不够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无形的财富和品牌,它是经过学校几代人积累并不断被师生认同的结果。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是以学校的传统文化内质和精神积淀为基础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氛围并逐步进化为群体的自觉行动,因此,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对师生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相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主要包括校训、校歌的提炼,校风、学风、教风的培养,它是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物质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肉体,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是初升的太阳,其可塑性非常大,所以,精神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很多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或多或少地存在“弱精神”现象。
案例2:
校训是一所学价值理念的表现,它表达了学校对师生的殷切期望,也传达出了学校的精神追求。但是一部分学校的校训无内涵,形式化趋势较严重,学校在创设校训时并没有尊重学校的历史传统、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校训特色不明显,学生对校训也知之甚少。在对小学生调查“是否知道学校校训”时,有90%的小学生都表示不知道或记不清楚。从调查可知,学生对校训这一精神文化没什么感觉,更不要说校训会对他们产生什么道德教育了。在调查中,小学生对校歌的反应也差不多。而对于“校徽”,很多小学生也表示并不理解校徽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学校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度不够,归根结底便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德育思想有所欠缺,未能很好地发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功效。
二、德育视角下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德育价值不足和思想认识不够等问题,我们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便要坚持以德育为基点,通过建构小学和谐校园文化来实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最终目的,为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1.建构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的改变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的活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环境,两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鉴于此,校园管理者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便要注重校园环境文化的建构,并以此为契机来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的建构不仅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还包括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利用。因此,我们在建构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过程中既要优化校园环境又要促进校园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此来实现德育教学,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案例3:
校园环境的创造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风貌的外在表现首先便是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净化上,因此,要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便要创造“五无”的校园环境,即地面无杂物、墙面无污渍、门窗无积尘、桌椅无刻印、卫生无死角。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实际行动来指引小学生,感染小学生,让小学生深刻意识到校园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为今后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注重教室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在教室中开辟“图书角”“学习角”“才艺展示台”“心愿墙”等来鼓励小学生积极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接受潜移默化地感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后角摆放节能箱、废品回收箱以此来提醒小学生进行垃圾分离、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这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可以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何乐而不为?
2.打造“立德树人”的校园精神文化,实现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指引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所以,为了实现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管理者就必须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精神实质,以便适应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校园管理者必须注重对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优良的校风来提高办学质量,以良好的教风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良好的学风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精心打造出“立德树人”的校园精神文化,实现校园的和谐发展。
案例4:
校风是教育优质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建构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它充分展示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校风有利于每一位校园人日益巩固其集体感受,形成集体成员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从而防御不良心理倾向或行为的产生。为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首抓校风的建设。如在新生入学时,学校便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小学新生进行德育教育,让新生穿着校服、唱着校歌听取学校对校徽、校旗含义的解读,以此来开展德育教育,让小学生感受到身上的重任。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不断创新校风的建设理念,以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宗旨不断革新校风建设理念,以便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多样的变化,展现校风建设的强大生命力,进而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中胜.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2]李建明.浅论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J].改革开放,2009(6).
[3]邓向群.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成长需求,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成效。论文以岭南师范学院的实践育人提升项目“高山榕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保护”活动为例,阐述如何依托“雷阳文化”精神,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来提升学生工作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
特色校园文化;雷阳文化;育人
一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背景思考
构建和谐校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建设主旨明确、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合适载体的设计与培育,以品牌的形式渗透到师生,特别是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去,指导和引领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结合本地特色,深挖本土文化
岭南师范学院前身雷阳书院于1636年创办,有着300多年的办学历史,同时有着100多年的师范办学历史,雷阳先贤“三陈”著名学者陈瑸、陈昌齐、陈乔森曾任书院掌教,学校与所处雷州半岛的雷阳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雷阳文化是雷州半岛地区的一种气质,是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师范教育的魂,是学校在培养人才中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牌品牌,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时,使雷阳文化回归到学校培养人才的现实中来,才能激活雷阳文化中最富有现实意义的基因。高校的文化传承和创新,首先体现在育人这个核心职能上,高校的育人功能既体现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中,又体现在隐形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传播、研究和创新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雷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根本就是要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依托专业特色,结合学生成长需要
只有建立起与教育教学水乳融合的校园文化,注重雷阳文化与学科专业教学的结合,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在岭南师范学院,处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雷阳文化的气息,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如春雨润物无声,其中,古榕文化广场是学校承载“雷阳”深厚文化底蕴的最大亮点。雷阳书院纪念旧址位于美丽的古榕文化广场中,古榕广场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缩影,广场有七株高山榕,都有近百年的历史,高大茂密,遮天蔽日,有一种铺天席地的气概,高山榕与广场的书院石坊、《府书院记》碑文、“三陈”牌墙、“百年师范”印章,共同展现了“崇德厚道,匡时济世,阳刚有为,追求卓越”的雷阳传统文化魅力,展示了岭南师范学院人“自强不息、兴学育才、创新强效”的理想追求。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结合学校实际,以学生专业特色为依托,以古榕广场为平台,开展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该特色活动把教师精力引导到育人上来,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实践、创新和成才成长上来,紧密结合第一课堂,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深化了校园文化的学术内涵,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强化了校园文化的功能,增进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品质,传承和创新雷阳文化,从而促进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
二特色校园文化的实践措施
(一)依托专业特点,结合第一课堂,加强学风建设
特色校园文化要实现多样化和展现个性特色,其内容、途径、形式和侧重点都应该结合主体也就是学生的专业特点,各展其优势,才能有更强的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成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真理、崇尚科学、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学风,与教风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志愿活动利用专业优势与所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知识,将榕树的气生根引入地下,为高山榕提供更专业化的保护;设立榕树气生根导根法和种群生态习性研究课题,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利用专业知识为校园绿化、规划种植管理提供建议,开展相应科学研究。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将古榕文化广场作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化实践教育有效载体与基地,通过定期经常性的活动开展,以专业知识引领,有意识地把专业思想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通过活动激发专业认同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本专业的优势,巩固专业思想。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增强了自主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培养了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和团队协作的品格,提高了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社会适应能力。
(二)依靠专业教师,延伸第一课堂,加强教风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除了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还应积极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类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注重言传身教,以高尚的人格和品格去教育、影响学生,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水平。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积极发动专业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该活动组建了导师团队,先后共有6位博士教授,担任了该志愿服务队的专业指导老师。导师们亲自参与了志愿服务文明岗的指导工作,指导技术小组调配榕树气生根生长液,还指导学生展开了榕树气生根导根法和种群生态习性研究课题的研究和撰写。充分的体现了在活动中,是如何将专业的第一课堂和课外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既坚持了专业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让教师投入到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当中去,改变了以往专业教师对第二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与学生互动少的局面。
(三)扎根学校本色,实践第一课堂,加强校风建设
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引导教师“爱校、爱岗、爱生”,在活动中加强了教师的工作作风、思想品德,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通过打造平台引导学生“爱校、爱学习、爱专业”,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为校园绿化、规划种植管理提供建议,对乱挂乱贴的横幅和海报等遗留在树木上的铁钉、铁丝等进行清理,为校园植物挂牌保护,参与校园建设,使自己的行为习惯与校风同化。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的口号是“爱我岭师,把根留住”,古榕广场现在是专业化实践教育有效载体与基地,是每年新生入学后校史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毕业校友感恩母校的共同精神家园,志愿服务队每天定期在区域开展文明执勤,保护古榕,宣讲古榕的历史与生态习性知识,宣传雷阳文化精神,感悟我校百年师范、人文昌明的悠久历史,增进了校师生的校本情怀,激发了师生对学校的热爱与努力学习、工作的热情。
三特色校园文化的育人成效
实践证明,贴近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专业为依托,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更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实现育人目标的高度来操作实施,与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高度一致,倡导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雷阳文化精神深入人心,具有显著的育人成效。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将校园景观、专业特色和校训精神相结合,特色鲜明,体现了独特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风、教风、校风,将教与学紧密结合,有效激发了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一)科研创新增强学习实效性
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设立榕树气生根导根法和种群生态习性研究课题,并组建专业导师团队,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应用,根据专业方法开展古榕气生根的诱导快速伸长的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申请了古榕气生根诱导相关的国家专利一项(申请号201220036038)。
(二)打造创新第二课堂的新局面
通过活动平台,在专业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学生们结合专业兴趣和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的实践,参与了“挑战杯”课外科研、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每年都获得了全国的奖项,成果累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60%参与了教师的科研课题,每年以学生第一人称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30篇。学院学习风气良好,学生考研及就业率均位居全校前列,先后被评为学校学风建设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考研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作者:覃静君 邸聪聪 郑侯锦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艳.浅析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打造和谐校园文化[J].企业导报,2015,(6).
[2]安媛,王晗.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的互动关系[J].科技视界,2014,(1).
[3]王金宝.地方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与学风建设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
[4]王月芬.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一、对学校文化的新认识
学校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们在抓实抓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强化了学校的文化建设,而学校文化建设中以“三风一训”为核心的内在精神文化是居主要地位的,就我镇目前的实际而言,一些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刻意追求校园环境的豪华漂亮,轻视并忽略对自身学校文化内涵的表达,过于强调“一草一木都能言,一室一物皆育人”,这种偏重形式的环境文化给人以浅表而缺乏更多精神追求的感受,缺少升华后的厚重感。学校文化必须与学校自身的文化特点,自身的精神文化协调统一,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予以表达,方能体现出深沉的魅力,提升学校的气质和形象。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它体现为一种氛围、一种理想、一种特色、―种品质、一种形象,会给师生深远影响。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塑造不同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良好的浓郁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在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学校的品牌化趋势愈加明显,学校要在水平和质量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用现代化的设计树立学校形象,形成独具特色而底蕴丰厚的优质校园文化环境。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了“在继承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信托,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构建具有传承性、先进性和特色性的学校文化,并以此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新目标。具体体现在: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地继承以往学校文化发展中的要素,保持优良的文化传统。
----学校文化建设要踏着时展的节拍,以先进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的文化建设要从学校自身的校情和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和发展现有的现代教育特色优势。
----对学校发展中优良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的梳理、概括和提升,在现代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内涵,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经验。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开展以“自主、求实、合作、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以性格、特长等优势互补为原则,探索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机制,推进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探索
在新的目标引领下,我们对文化助推学校发展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1.以塑造校园精神文化为核心,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建设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坚持改革与创新,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要持之以恒地加强管理,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刻理解学校文化的意义和内涵,不断总结、凸显学校特色。
2.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目的,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生态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学习型校园、节约型校园”的创建活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加强学校美化、绿化、净化、香化工作,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求豪华奢侈,但求品位高雅。力求突出特色和个性,将本地域的文化元素注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突出人文和科学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从公众需求出发,注重挖掘学校的优势项目,构筑学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辐射社会,示范家庭,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创办于1962年的××初级中学,是一所具有四十多年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业绩的初级中学。学校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总结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学生主体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皆德育、社会皆德育的大德育观念,建立既有时代特征又有××初色的德育模式,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激励奋进的良好成长环境,实现社会责任感、成才意识与常规养成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德育素质,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在长期的办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初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学校文化和德育特色,这就是: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和谐共振的师生关系、文化理想的追求。
四十多年来,正是这种底蕴深厚的学校文化,激励着全校师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校风,不断超越自我,充满生机与活力。学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在基础上花力气、在改革上做文章、在实效上下功夫,实现了“五个转变”,即:在指导思想上,从纯正校风、保证教学转变为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在德育管理上,从经验型转变为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在教育形式上,从较单纯的活动教育转变为贯穿至教育的全过程、渗透至教学的各环节;在德育队伍上,从以政教处及班主任为主转变为依靠全员的共同参与;在工作着力点上,从提高德育认识、摆上工作位置的浅层次转变为优化德育队伍素质、提高科学化水平的深层次上来。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德育特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初步建成了“以德树人、民主和谐”的德育模式,优良的校风、学风逐步形成,连续荣获南通市、启东市德育先进集体、启东市安全文明学校、启东市绿色学校、启东市艺术节十佳、启东市文明单位、启东市先进学生群体、启东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德育教育特色学校、启东市无流生学校、启东市收费规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年又被评为“德育先进特色学校”。
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上升,回顾学校走过的成功历程,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核心、民主管理、依法治校、观念更新、特色创建和自强不息的努力。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设全员德育机制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近年来,在陆辉校长的领导下,××初中全力打造“人文教育”的品牌。学校各项目标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的健全,都是从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人文教育”对学生而言包括做人、求知、做事、审美等基矗因为××初中对他们来说是走向更高阶段网学习和成就人生事业的知识摇篮,更是铸就自己人生未来梦想的道德基地;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管理手段同时代的需要相比已经表现了很大的被动性。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服从民族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求。××初中以“人本观念”为出发点在德育教育上展开全方位的探索。多年来“全方位育人”的方针得到切实的履行: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课堂德育渗透为主渠道,以“爱国、爱校、爱家”教育为特色。××初中师生在校领导的带领下,用一切行动去诠释德育的真谛。
首先,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建立德育领导机构,切实将德育工作摆上首位(从德育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都能体现德育的首要位置)。结合本校实际,建立了由校长室、政教处、团支部、班主任、学生会等5个部门组成的德育领导机构和四线德育网络(即以校长为核心线,以政教处、年段、班主任为主力线、以团支部、团小组、学生会为辅助线、以班干部、值日生为保证线)相结合的一套制度,汇编成《××初中班主任管理条例》,分发给各位德育骨干,通过班主任培训会议、主题班会、教师例会、集会、竞赛、活动等各种形式,进行学习探讨、落实执行,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以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建成了统一领导、全员德育、分层管理、务实高效的德育网络。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师德师风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人人充当德育工作者,共同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如每学期每个月的“班级卫生大检查”,都是全员出动,取得很好效果。再如,为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我校强调意识到位,提出“每个教职工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不会当班主任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转变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生同样光荣”等激励教师教书育人。我校还强调学科学渗透德育内容,努力做到“双纲”进课堂,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制定有关规定时,注意政策导向有利于德育工作。如提高班主任津贴,根据《班主任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量化评比;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都向德育骨干特别是班主任倾斜。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励德育队伍快速成长:共有2名教师参加启东市班主任教师培训,4位班主任发表班主任相关论文,一人荣获启东市优秀党员,一人荣获启东市师德标兵。
三、创设德育活动载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创设德育活动载体,增强“活动育人”效果。如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庆教师节师生联谊、国庆“歌唱祖国”、校运会、“学雷锋活动月”、为敬老院送温暖“爱心接力”、五四歌咏赛、汶川大地震捐款爱心传递等活动;元旦教师乒乓球赛,班级每个月有主题班队会、教师卡拉ok等小型活动;各教研组、各学科校本培训,公开课竞赛等。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感恩的心》大合唱、《走向辉煌》校歌创作,提高师生活动的文化生活含金量,变“空洞说教”、“强性教育”为“磁性教育”。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乐学中进取向上,在歌声、笑声、掌声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启迪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受到教育,得到升华。
四、创设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机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激励学生品德的自主发展。
**年推出以“诚信友爱”为主要内容的创文明班级达标活动,组织十项评比量化考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工作,强化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校风建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年度学校推出“班级全员自主管理”模式和学生会干部竞聘上岗制度,进一步扩大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平台。通过推行班级全员自主管理模式,把班级真正还给了学生,让每个人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使每个学生都是自我成长的主人,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班级的班风、学风明显好转。同时,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管人”与“被管”的机会,在管理中也都尝到酸、甜、苦、辣,从而促进其自主合作意识的生成。引导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推进了学生自律行为的生成。丰富了学生成就感的自我体验,强化了学生自立自强的信心。强化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年,××初中团支部被启东市委宣传部、启东市教育局、启东市团委等评为启东市“团支部先进集体”。
五、发掘德育时代内涵建立德育目标序列
学校努力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充分开发学生特长和才能的××初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强调包含自强不息、刻苦奋斗精神和实践创新精神在内的人格培养。学校重视加强“留守孩子”的管理与教育,打破传统单一模式,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工作合力;注重发掘德育时代内涵资源,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专职及兼职心理学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和必需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学生心灵的启导与关爱;开展“爱心”教育,充实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促使他们把眼光关注到社会的弱势群体,把援救的双手伸向汶川灾区人民,把真诚和爱心献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开展“感恩”教育,《感恩的心》全校大合唱,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与人交往,热爱母校,引导学生把对学校的感情倾注到自觉参与校园的管理,把对班级热爱转化为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涌现出一大批以爱心待人的优秀学生。在三年的培养教育中,使学生逐步成为“学生人”、“学校人”、“社会人”。
首先,我们在教师中开展敬业奉献教育、努力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全校性的德育教育氛围。
在我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很多体现敬业奉献精神的动人事迹。如有的教师为解决学校工作安排的困难,长期承担超出规定工作量一半以上的超负荷工作而无怨言;有的教师在喉咙嘶哑、发音困难已有数天的情况下,为不影响任教课程进度,也为不给学校工作带来困难,忍受极大痛苦,坚持上课;有的教师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自己所承担工作极端负责任,甚至亲自动手去干那最脏、最苦的活儿。我们利用这些好的典型,一方面大力表扬,宣传这些教师的优良作风和师德,让他们的事迹家喻户晓;另一方面,号召全体师生向先进人物学习,尤其是以实际行动向他们看齐。这样,教师言传身教,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其次,我们着重建立一支善于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合格的班主任队伍。
办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合格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也决定了校风建设的成败。我们把建立一支在德育工作上信得过的班主任队伍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从班主任的选择、使用到对班主任工作的检查、评估,每学期均有周密的考虑,并有具体计划,且已形成若干制度。
学校规定:每位班主任必须于期初、期末分别上交班级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位班主任必须在期初制订好班级学生思想品德量化考核标准,并在班级予以公布;每位班主任必须于每星期三下午上好每周一节的思想教育课,学校领导也经常下班听课;每学期每位班主任要开三堂主题班会课和一节思想教育汇报课。为了不断地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探讨班主任工作特点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还要求每位班主任学期末要上交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教言论文,每年一次召开班主任工作专题经验交流会。
再次,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德育教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每学期初,学校就制订出具体的德育工作计划下发各班,各班结合本班实际,分别制订出以德育工作为主导内容的班级工作计划。每学期,我们坚持在全校各班之间深入开展“四赛”活动(赛纪律、赛卫生、赛爱护公物、赛两操),并将此活动作为贯穿学校全学期德育工作的主线。在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时,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一开学,学校就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作为始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动各班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浙江省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暂行办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制订出各班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并将此定量考核作为学年度学生个人三级定性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认真落实学校有关奖惩方面的规章制度。每学期期中,学校经常性地公布学生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材料,并于每学期末或新学期初,大力表彰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及工作、学习积极分子,使学生学有榜样。
三、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每学期,学校部把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通过集中教育,进行个别谈话,写思想汇报等办法,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四、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并尽量使教育落到实处,力求收到较好效果。每个学期,学校根据德育工作计划,都开展了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并分步实施。如三月开展“学雷锋、讲奉献”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四月份为开展爱家乡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及勤奋学习教育活动。五月份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六月份为考前教育等等。学校每年度还举行一次校田径运动会,校革命歌曲演唱赛,校时事和其它有纪念意义的演讲报告会。
五、重视在广大共青团员中开展“党建”教育。学校从一九九四年起建立了校业余党校。由党员教师担任教员轮流兼课。通过学生个人自愿报名、团委推荐、党支部批准方式,吸收有志团员青年入党校学习。至今,业余党校已开办二期。
第二期报名参加学习的有三十六位同学。通过学习党的有关理论知识,使这些同学进一步认识了党,进一步激发了热爱党的感情,从而增强了自觉跟党走的信念,并在全校学生中发挥了榜样作用。上学期,又收到了七份入党申请书,并吸收了一位高三学生入党。
总书记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对加强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为深入学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2.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存在的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一直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教育部近年来先后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广大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学术道德、弘扬良好学风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主要有: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虚假署名,放弃评审原则;甚至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系统造假。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坚决制止。
二、加强自律,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
3.自律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要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
4.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潜心研究,努力铸造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要正确对待学术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抄袭剽窃、哗众取宠。
5.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循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杜绝权学、钱学交易等腐败行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扶持青年科研工作者。
6.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净化学术空气、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勇于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三、建章立制,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7.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学术评价对学术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行评审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建立评审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强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海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机制。
8.建立和完善人员聘任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要逐步完善岗位分类分级体系,按照“因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学校、学科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坚持公正规范的评价程序。
9.建立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制、异议材料复核制、网上公示制和接受投诉制等制度,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10.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要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标准制订、情况调查、考核评议等工作,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科研人员,要广泛宣传和表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领导,把学术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11.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学术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12.树立有利于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绩观。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和科研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避免急功近利。要把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术道德的楷模。
13.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14.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明辨是非,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旗帜鲜明。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15.加强对学术出版的管理。教育系统出版社、学术期刊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积极探索建立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的审稿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切实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关。
关键词: 高校考风建设 现状 不良影响 原因 对策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持,同时考试的质量也是体现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窗口。优良的考风是保障高校考试质量的前提,因此高校考风建设关系到考试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更关系到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但在高校考试管理过程中,考风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对高校考风建设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为考试管理改革寻找新的切入点,对于培养优良学风与教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考风现状及不良影响
1.高校考风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考试作弊是一个久未杜绝的问题,高校几乎无法避免作弊现象的发生,近年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作弊方式从“单一”到“多样”,作弊手段从“保守”到“开放”,作弊工具从“传统”到“现代”方向发展。作弊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场内作弊和场外协助作弊,作弊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有组织的群体性作弊已经屡见不鲜,“”更是频频出现;协助作弊几乎成为一种产业,各种协助作弊的广告会在考前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越来越多,使用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复杂和先进,以前作弊主要是个人夹带、互传纸条、互打暗号或把考试有关的信息写在较为隐蔽的地方,如手掌、文具、课桌椅上等,而现今手机、无线耳麦等电子通讯设备,甚至隐藏在手表、橡皮、签字笔中的无线电接收器一类高科技产品纷纷亮相,手法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然而,不论作弊的方式如何翻新,背后常常隐藏着金钱交易、权力交易等严重的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更为严重,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难度更高。
从作弊的学生类型来看,尽管大多数为平时学习不用功、成绩较差的学生,但其中也不乏优秀学生,甚至有一部分是学生干部,他们不仅自己实施作弊,而且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组织作弊,影响更为恶劣。作弊的群体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在人们印象中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往往比较听话,作弊现象不多,然而近年来,大学内作弊的人群不再仅仅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多,在大一阶段就开始参与作弊的大有人在。
2.考风不端正的不良影响。
对学校而言,考试作弊一旦成为风气将会严重败坏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更会对学校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但不能达到考试的预期目的,反而违背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试结果缺乏信度与效度。长此以往,师生对考风不端正的现象都变得见怪不怪,将会使教育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之路越走越歪。
对学生而言,考试作弊会掩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很难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改进教学;考风不端正更会使学生心理失衡,严重挫伤好学上进者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考试作弊是个人诚信、道德缺失的表现,无论作弊行为是否得逞,对作弊者本人都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思想扭曲,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及完善健全的人格是十分不利的。
对社会而言,一旦大学生在一个考风不良的校园风气下生活与学习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会对学生的心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考试作弊使其养成投机取巧心理,诚信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作弊让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产生失望和担忧,进而对高等教育的信用体系产生怀疑和动摇。
二、考风不正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作弊的心理动机和行为动力有很多,他们之所以顶风作案,甘愿冒险,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毕业压力。大部分学校的毕业证或学位证与学生的四六级考试、必修课程、重修课程成绩等挂钩(大多数违纪考生集中于重修和四六级考试),一些学生为拿到文凭和学位证书,甘愿冒此风险。
(2)功利化心理。大多数学校的奖学金和三好学生评定、优秀干部评选、保送研究生、入党等荣誉与利益都直接与考试成绩挂钩,对一些学生来说,作弊无疑是一条捷径。
(3)从众心理。一些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看到某些同学作弊成功取得较好的成绩,自己没有作弊成绩不好而感到吃亏,最终随波逐流。
(4)严重偏科。一些学生对部分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把精力放在感兴趣的课程或更重要的课程上,还有一些学生干部并没有把心思放在课程学习上,为了不挂科,只能铤而走险。
2.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因素是影响考生作弊的最大的外部原因之一。
(1)诚信教育欠缺。虽然学生作弊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源都是个人诚信出现问题,学校的诚信教育做得不够。虽然各高校对考试作弊及违纪行为都有严厉的处理办法,但往往缺乏必要的宣讲教育,导致学生对考试作弊后果的认识严重不足,心存侥幸。
(2)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差异很大,平时对学生的学风抓得不严,学生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考前“答疑”划重点,无形间刺激学生寄希望于考试作弊。
(3)没有过程性考核,往往一考定乾坤,与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相契合,催生了作弊。
(4)一些教师不能认真履行监考职责,监考时怕麻烦而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对作弊的认定和处理流程都不甚了解,使学生更加肆无忌惮。在几方面负面影响的共同作用下,最后竟导致不良学风滋生不良考风,不良考风进一步助长不良学风这一恶性循环。
3.考风不正的社会背景。
考试作弊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种校园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阶段,人们的心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突出,制假造假层出不穷,使得一些大学生认为平时学习已不重要,对考试是否违纪也并不在乎,关键是结果是否理想。再者是社会上用人制度的影响:诸多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标准重学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践。这种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作弊的愿望和动机,这些都是大学生普遍作弊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同时协助作弊已然成为一种产业,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唯利是图,抓住学生心理,吸引了大量在作弊与不作弊间摇摆的学生。
三、加强考风建设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纪律意识。
一方面,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考风建设的前提条件,必须在认识上把考风与校风、学风及教风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自律品质的养成。学校可通过组织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树立诚信和竞争意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通过入学教育及考前教育组织学生学习考试纪律及考试违纪的处理办法,使他们具备强烈的考风意识,使学风与考风进入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对教师加强师德教育并进行相关培训,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法纪观念,了解相关规章和流程,从严治考,廉洁自律,以身作则。
2.规范考务管理,严肃考试纪律。
规范考务管理,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是预防和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的关键。一是要合理安排考场考位,从客观上最大限度杜绝作弊。二是提高监考质量,监考老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履行自己的监考职责,在监考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个工作细节,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作弊倾向,尽量把学生作弊的动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要严格公正执行违纪处分制度,坚持预防和处罚相结合,对于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根据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时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不徇私情。
3.改革考试方式,重视过程性考核。
实行教考分离,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多样化的试题库,随机抽取;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查轻导向、重结果轻过程的陈旧考试观念,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加强过程考核,考试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实验报告、课内外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将期末静态的终结性考核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考核,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的范畴;可尝试引入第三方组织考试的方式,尤其是一些公共必修课程,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邀请同类院校或采用同等层次的相关试题,甚至交叉评阅试卷。
4.改进教学和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考风不正不能一味归咎于学生,改进教学才是从客观上减少作弊心理的积极举措,因此,应从教学和课程设置入手解决问题。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个体差异,避免设置内容与知识陈旧的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加强授课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训,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力争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总之,创造一个良好的考试风气应该把握两个原则:一是防大于治的原则,注重事前预防,使学生认清考试作弊的严重性,主观上打消学生作弊的心理;帮助监考老师了解考试的相关规章制度,杜绝考试舞弊行为。二是标本兼治的原则,从根源做起,严抓学生日常的学习,形成优良的学风,以学风促考风;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平时,改进教学,以良好的教风影响学风。考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工作,社会风气正,学校学风正,教师教风正,再加上管理科学,措施落实到位,才能从根本上端正考风。
参考文献:
[1]张贵珍,刘宪斌,王运花.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违纪行为处理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1):45-46.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 管理 策略 高效
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一个班级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校风、学风的建设。中职学生一般年龄比较小,大多为刚刚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还处在青春期,有着叛逆的心理,和强烈的个性主义色彩,这些都给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新时期下,中职班主任应该根据时代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方式,使中职班级管理工作能高效的进行。本文作者将针对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高效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目前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管理意识不足
中职班主任管理意识薄弱,是导致班主任管理工作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从教师个人的素养来看,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何人修养不高,作为班主任,没有将班级管理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责任心不强,本着只要学生不出大事就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文件规定和法律纷纷出台,教师不能体罚学生。近年来,许多学校老师因为被告体罚学生而受到处罚,甚至丢掉工作。中职学生一般在十多岁,正处在青春期,有着十分叛逆的心理,这个时期的学生渴望独立,希望体现自己的价值,老师、家长的劝导几乎听不进去。很多班主任老师处于保护自己,免招事端的心理,在班级管理中只是注重表面功夫,不管其实质是什么样的,只要不出事就好。
2、忽略了网络信息等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充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网络确实一个大杂烩,有好的、有价值的信息,也有不堪入目的垃圾信息。许多老师会说学生不听话,不接受老师的教导,但是为什么学生会这么叛逆?外来信息的影响占到了主要因素,中职学生一般都还处在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超强,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毫无阻碍的畅游在网络世界中,然而这个年纪他们是不懂得筛选信息的好坏的,许多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信息也被其所吸收,最后使其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影响学生三观。
也正因为网络的发达,许多在学习、生活中受到小挫折的学生选择了另一个寄托情感的场所――网络游戏。无数学生因为游戏影响学习,最后放弃学习。有的因为长期在网吧接触不良习惯的人,甚至走向吸毒犯罪的道路。
3、管理方式不当
许多中职班主任对中职学生存有偏见,他们认为,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调皮捣蛋的学生居多,班主任老师脑海里已经形成的差生概念,这样就降低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中职班级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班级内部没有一个完善的班级体制,班级班委的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各班委分工不明,班级成员松散以,班级成员没有班级荣誉感,增加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难度,也会导致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二、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基础。据调查显示,具有亲和力或亲和力指数越高的老师,所带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越愿意听老师的话。这说明,越有亲和力的老师,学生就越敢于表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充分展示自己,因为他们知道老师不会打击他们,不会摆臭脸给他们,所以在学生眼里班主任老师就是朋友,他们愿意服从老师的安排。
从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方面来分析,大部分学生还处在青春期,他们虽说有叛逆的一面,但是更渴望在长辈和老师面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老师鼓励学生,学生喜欢老师,学生就会喜欢上老师所教的学科和所做的工作,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率。
2、坚持公平教育管理
每一个学生的求学过程中,学生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心情,因此,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注意教育管理工作的公平性。不能对任何一个学生又偏见,也不要对某个学生特殊待遇。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和长处,给每一位同学同等的关怀。只有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被尊重与理解,才能够有效的提高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率。
3、协调网络与学习的关系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面的同时,也给人们制造了许多麻烦。在中职学生教育中班主任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中的信息,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是一门管理的艺术。班主任老师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宣传健康网络知识,例如:电影展播、宣传讲座会、论文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学会怎样正确选择网络上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东西,来帮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学会了协调网络与学习的关系,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大大减轻了负担。
4、提高中职班主任个人素质
“身教胜于言教”,中职班主任要想提升自我管理工作水平,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的征服,在学生生活中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注意自身素质的提升,加强自身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并紧跟时代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给学生一个榜样作用,才能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老师,并服从老师的管理,使班级管理工作稳步向前迈进。
面对学生,中职班主任一定要有三心,即“耐心”,“爱心”,“宽容心”。学生很多不懂事,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教师和长辈能有一爱心、一颗颗宽容的心原谅他们,能有一颗耐心能正确的引导他们,使其走向成熟。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学生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永远充满着挑战性,中职教师应该针对新时期中职学生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思路,不断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韩天平.中专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1(01).
作为德育处主任,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系列德育教育活动,抓校风建设,促养成教育,做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面教育,树立先进,鞭策后进,为促进良好的校风,建设和谐校园,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些自己应做的事情。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小学德育主任述职报告范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学校德育工作述职报告1
一个学期以来,我能按照自我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注意自我的师德形象,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将情景总结如下:
1、认真学习师德规范,结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不准为标准,在家长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道德标准,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模范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道德修养。
3、认真学习新课改,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使自我能更加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势。
4、继续学习报刊上有关的评论员文章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加深自我对人生观的进一步理解。
5、学习报刊上有关国内外形势教育的文章。经过学习,及时了解和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各项改革的进展情景。为灾区群众进取捐款捐物,明确任务、增强信心、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6、继续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经过学习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自我的义务和法律职责,不断提高对自我肩负特殊使命的认识。
7、制定了班级德育教学计划,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班级内每个学生在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方面得到较大发展和提高。
另外,我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取参加政治学习,团结同事,作为班组长,努力协调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职责心强,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平和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学习。尊重学生,不体罚,使他们身心得到愉快的发展。在家校联系方面,我除了经过家长会和家校联系手册向家长介绍班级的德育工作计划、资料和实施方法外,还经过家访或个别交谈的形式,共同分析学生的情景,帮忙家长构成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在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构成方面已取得较大提高。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把班级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学校德育工作述职报告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学年已经过去,回顾自己的教学,有些可喜之处,但是也留下很多遗憾。现总结如下:
首先,在教学方面,我深知九年级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学期初我制定了详实的毕业班三轮复习计划(从课本基础知识着手,然后是专项专题复习,最后是模拟训练。)并公布给学生,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为了顺利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和王磊老师坚持编写课时学案,仔细修改补充最后印刷分发。为了能提前发放,顺利使用,我们通常是周前准备。课堂上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使所学知识更形象更直观,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作业当作和学生交流的另一渠道,或表扬鼓励或提建议反思。记得金高山同学曾说:"老师,我的作业本时常有你的留言,我不能视而不见"。周末作业一般分两类,一类是机械性的抄写背诵之类的;另一类是能力性的阅读写作题目,要求按时上交并及时批阅。对于备战中考,我知之甚少,一方面我努力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以指导学生答题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我坚信"勤能补拙"。我从中考题入手(包括全国的、滨州市个地市),认真做,反复琢磨,把握中考动向。
其次,在管理学生方面,我努力做到严中有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优秀生,高目标严要求。思想工作常抓不懈,尤其是后进生,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重视学习,努力学习,主动学习。对于英语偏科生,抓基础知识,特别是模拟考试后,和他们分析成绩及基础知识的丢分情况,并且制定短期的、具体的目标(或是具体分数)非常重要。一班的王皓朱国瑞二班的张国峰英语成绩较差,每次模拟考试完成后我都会过问其成绩,让他们自己说说最近学习状况,并给与鼓励和心理上的开导。他们中考成绩都得了b级。但是,中考临近,对于优秀生心理指导不够,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有些学生不能正常发挥。刘华瑞、许丽静、赵立君、许丽月都未得a级,非常遗憾。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蒲勇(1972-),男, 四川省南充市人,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教育与管理;易联树(1974-)男,西南石油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67-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虽然不可以直接触摸的到,但生活在其中的同学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启迪学生、感染学生。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意义
(一)从宏观层面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所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争取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国经济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近年来,中国的SCI论文数已居世界前八名,但其中原始创新的极少。中国的发明专利就更少,而中国所拥有的高新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则几乎是空白。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总数2005年就已经超过2300万,居世界第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居首位,不缺一般人才,关键在于我国未能培养出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2]。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要落在高等教育的重要承担者高校的肩上。
(二)从微观层面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大学生创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现实,实际上也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重点培养青年学生的一下能力:第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求索创新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创新型人格则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第三,要培养大学生的个性,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有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才可能成长为创新型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创新都必然带有创造者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3]。此外还应注重对团队协作精神、洞察力、求知欲等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二、校园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4] 。”恩格斯的话,即是强调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极其重要的系统学习阶段,是大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知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大学民主、开放、宽松环境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和独特的见解与思维, 提倡师生通过平等的探讨和自由的交流共同研讨问题,能够带来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交锋,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型人才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潜力,从而产生创造成果。同时,大学校园里多姿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训练自己的思维方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在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像锻炼身体一样在科技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二)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新人格有重要的影响。创新人格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大凡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样超群的人。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与智力因素相比,创造能力受诸如兴趣、爱好、情绪、意志、动机、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明的制约更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正是训练大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的重要舞台。比如,全校各类学生社团将在某方面有共同兴趣地同学聚集在一起,为同学们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搭建了很好的舞台;各类文体竞赛活动既可以充分展示同学们的才华,又能培养他们自信心、意志力;而大量的科技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引导着他们探求真理,激励着他们迎接挑战,形成创造型的人格特征。
(三)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重要影响。创新精神是人积极追求创新的一种意识状态。这种意识状态会受到环境的强烈影响。在一个崇尚创新的环境之中,周围积极创新的氛围会感染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时刻提醒人们要努力创新。钱学森在谈到大学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时候,曾经回忆过他在美国的经历: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5]
钱老谈到的这段经历,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校园文化环境对创新精神影响。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对人们科学创新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作为我国 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辐射源,尤为注重创新。在学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坚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同学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创新目标,鼓励正当竞争,积极营造追求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旗帜鲜明地打击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大学生必然具有高尚的道德责素养和良好的创新精神。
(四)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这里所说的创新潜能,是指大学生对于创新的一种潜在能力或本领,是大学生积极创新的一种准备状态。对于创新的现实需求或精神追求是大学生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内在驱动力。与低级的需求和盲目的追求相比,高级的需求和远大的追求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产生相对持久地的动力。因此,必须要善于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需求和追求从而激活其创新潜能,使之处于高能的积极准备创新的状态,这种高能状态一旦释放能量就会驱动大学生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多姿多彩,追求创新,富于感染力,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观察、思考的对象以及参与的机会和舞台,而且引导、感染和激励着同学们参与创新,使他们处于准备创造的状态。例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能够给激发起观众心中积极参与的向往和追求,学术报告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批判或持怀疑态度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参与意识、独立个性、独立人格将会尽情显现,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五)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各种类型的创造活动中,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的能力。大学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组织机构,以知识的创新和传承为己任,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浓厚的人文环境。大学的所有教学、科研活动不仅对学生的智能开发有着催化作用,使其发奋苦读,自觉求知,努力成才,而且激发着他们进行脑力创造的热情;而学校组织的各类各层次的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则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舞台。以我校为例,最近四年来,在校大学生在参加课外开放试验项目、“康非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有33项获得发明专利或新型设计专利。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一)坚持以大学精神和校训凝聚校园文化。每所大学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积淀、传承各自独具特色的一种精神,即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反应的是共同的群体心理特点、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大学精神和校训都是无形的力量,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弥漫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呈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教师和学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大学精神和校训大多都将创新精神明确的加以表述,比如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创新,南开大学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武汉大学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等等。大学精神和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对校园文化的各个层次都起着统领和引导的作用,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学术环境和校园氛围,如鼓励创新的氛围,积极上进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等。这种氛围形成之后便是一种巨大的无形力量,是最好的课堂,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无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二)建立与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机制。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致力于建设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民主、进取、开放的文化氛围,将学生的思维、意识引向创新,将他们的好动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将他们的好奇发展成敢于试验、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将他们内心渴望表现的希望发展成敢为人先、敢于表达的首创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机制。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质疑问题,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质疑和批评,积极提倡学生自己来设计、规划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重视学生提出的新创造、新方法、新体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二课活动。大学校园是各种学术理论观点交汇、碰撞地方,校园文化生活从内涵和形式上都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丰富多彩,是激发学生灵感的大舞台。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向社会,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人格的形成。努力增强大学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与创造发明,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创业尝试,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三)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学风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成长状态的内在和外在的表现,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教风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育人风气,以及教职工的工作作风。校风,是学校的风气,它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它是在一定教育条件下,经过长期培养逐渐形成的。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能够在整个校园创设出一种潜隐、弥漫、浸染于学校方方面面的学术风范和价值导向,它们通过在校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正确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培育良好的校园精神,能极大地影响学校成员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学习风气、道德情感、人格塑造和价值选择等,对学生普遍具有较为持久的启迪和感化作用。
(四)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铁打硬盘流水的兵。尽管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参与群,是生力军和主体之一,但是它们是流动的。而教师是稳定的、非流动的校园文化主体,因此,教师更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的治学精神、态度、方法及做人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校园文化的主流。教师的道德情操、教学水平、教学风格、治学态度乃至为人处世、言行举止都能对学生起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大量校园文化活动几乎都是学生在独立组织、实施、参与,普遍缺少教师的指导和亲自参加,这些活动虽有活力,但活动质量、文化底蕴不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但却缺乏系统性和导向性,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却收效甚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调动二者的积极性,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好学生开展活动,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格局。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延伸“一课”,紧密结合学生课堂专业学习,对其综合素质进行拓展,努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内在的保证。
(五)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学术性,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有了科学精神,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决不轻信盲从,有了科学精神,凡事都会讲究准确,决不随波逐流。对于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众说纷纭。但一般都倾向于认为,其主要包括寻根问底、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独立思索的批判精神,实证、严谨、理性的治学精神,以及探求未知、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大学,向来被公认为是科学的殿堂,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把科学精神的塑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努力倡导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和创新性,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要善于通过全国层面、省市层面、学校层面的各种学术科技竞赛平台,诸如全国大学“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能力,弘扬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关于创新的哲理名言[EB/OL]..
[2]朱清时.如何培养创新人才[EB/OL]..
[3]笪远平.大学生成才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4(07):133.
关键词:学术不端 分析 研究生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238-02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术道德失范案例的接踵发生,学术道德、学术失范问题也逐渐成了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1]。研究生学术水平、学术道德直接影响高校科研水平,最终关系到学术科研工作的长久繁荣,同时还影响学术的创新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新疆高校范围内尚未见关于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方面的文献报道,故通过该课题,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进行研究及为该校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防范、处理决策提供一套系统化地、完整地制度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1 国内外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现状
1.1 国外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研究概况
国外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一系列关于学术不端的案例,引起了学界和当地政府较大的关注,从而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工作。首先,大量有关学术不端和学术道德的论著出版,如,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美国医学科学院、美国科学三院国家科研委员会主编的《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
对欧美国家而言,“学术发展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保障作前提,有公认的学术准则和规范,严格的学术训练,完善的学术批评风气,公正、透明的晋升程序等等”。在注重法律规范的同时,欧美国家同样重视对青年科技人员和学者的道德教育。
1.2 国内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研究概况
中国学术界关于学术不端现象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学术不端行为涉及领域越来越多,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防范和责罚难度加大,给科学研究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学术规范相关制度缺陷与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学术规范与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的形式下,各种学术腐败、学术失范、学术不端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在我国高校中学术不端现象日愈加剧,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学术界的研究风气,导致学术信用度降低[1]。
鉴于以上所述,我们在正确而客观地评价高校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的同时,还应该正视和全面剖析高校学术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建立有效的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机制。
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在新疆高校范围内尚未见关于新疆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研究报道,故笔者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进行研究及为我校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防范、处理决策提供一套系统化地、完整地制度规范。
2 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地扩大和学术道德失范案例的接踵发生,学术道德、学术失范问题也逐渐成了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而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当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现况及其原因、影响因素,促进该校建立制约学术不端的有效治理对策,构建和完善更加科学、规范的防范措施,净化该校学术和科研环境,倡导学术诚信,使该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便是该选题进行一系列研究的目的。
3 研究意义
(1)探讨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当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现况及其原因,研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引起的原因,从而调查发现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失范方面存在的单薄环节,探索防止和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途径,为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更加规范,更加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服务机构,通过图书馆开展的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既可以培养和提高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及学术工作者的学术意识、学术道德,让研究生认识到目前所存在的学术不端氛围的危害及管制措施,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促进科研工作的真实性,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使图书馆信息服务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为新疆医科大学的学术研究、科研工作和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道德和制度保障。
4 研究对象
该文以新疆医科大学的二年级硕士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专业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等。
5 研究内容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内容
经大量的文献检索,利用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问卷模型,结合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调查表需要经过小范围的预调查后修改,完善。为了收集真实的资料,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评价,确保问卷的可靠稳定性。
以主题明确、通俗易懂、结构合理、长度适中为基本设计原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生的一般情况。
(2)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及了解。
(3)研究生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途径。
(4)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形式。
(5) 造成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
(6)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
(7)防范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措施。
5.2 专家,导师访谈
专家,导师组主要是由各学院推荐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或者新疆医科大学学科带头人组成的。访谈内容主要围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态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导师或专家认为的原因以及导师对学校学术不断治理对策方面的要求等。
5.3 小组讨论
主要由该校研究生学院负责研究生工作(比如:负责论文相似度检测等)的老师及领导联系,构建小组,通过座谈的方式,了解本校目前存在的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程度、动机、防范措施以及对学校的要求方面的问题。
最后根据问卷调查、专家组访谈及小组讨论结果,综合分析该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动机、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5.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6 主要技术路线
主要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7 社会效果
(1)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将结果提交给学校科研和教学管理部门,促进新疆医科大学建立制约学术不端的有效治理对策,构建和完善更加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净化该校学术和科研环境,倡导学术诚信,使新疆医科大学的学风和校风建设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
(2)在新疆医科大学师生中积极倡导科学研究精神,提高新疆医科大学师生的创新意识,为该校在医学院校中全国先进、西北一流、在周边国家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3)以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为基础,建立学术不端检测中心,增大该校及自治区医卫系统科研和教学人员中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进一步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4)通过调查结果,促进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增加开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教育。
8 结语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服务机构,通过图书馆开展的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既可以培养和提高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及学术工作者的学术道德、学术素养,让研究生意识到目前所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促进科研工作的真实性,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使图书馆信息服务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为新疆医科大学的学术研究、科研工作和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道德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