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五年级数学教师工作

五年级数学教师工作

时间:2022-05-07 22:3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年级数学教师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五年级数学教师工作

第1篇

数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数学学习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的个人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

个人工作计划(一)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57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基础知识: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基本技能:

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个人工作计划(二)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五(2)班数学,该班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够好,学习习惯较差,数学思考能力欠佳。本学期将在保证基础学习的基奠上,挖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成为学会学习的、主动研究的数学新人。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措施: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重视基础,处理好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2.注重练习设计,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

课内外作业均要精心设计,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 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3.重视平时的审题习惯的渗透和培养。

4.鼓励创新,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5.注重实践,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

个人工作计划(三)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级2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二、教学目的: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

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个人工作计划(四)一、指导思想:

在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三、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圆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方程、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

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

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等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五、学习方式:

1、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2、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个人工作计划(五)一、学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学生54人,五(2)班共有学生52人,参加考试五(1)54人,五(2)班52人,五(1)男生31人,女生23人,五(2)班男生28人,女生24人,五(1)班的总分2916分,五(2)班的总分3480分,五(1)班平均分54分,五(2)班的平均分65.66分,及格率五(1)班43.4%,五(2)班75.5%,30分以下五(1)班6人,五(2)班0人,后进率五(1)班11.3%,五(2)班0%,80分以上五(1)班6人,五(2)班12人。

二、成绩得失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2、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3、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

4、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5、本学期重点抓好后20%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三、教学目的

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4)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统计等内容里适当地让学生作一些初步的社会调查汇报 展示实践结果。

(5)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防止死记硬背, 尽量使学生自己探索、领悟得出规律,然后进行强化规律。

(6)变式题的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 加强变式题的练习,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发重要。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初浅的见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人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有效树立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学科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表现

小学五年级已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刚从四年级升上来,大多数学生未转换好角色,又要面临六年级的毕业,压力增大,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学校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加强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目前在大多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小学生创新能力缺失。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内容难度增加,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内容上而言,小学五年级数学内容难度逐渐增加,开始涉及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多边形的面积等几何图形,由简单的公式变得抽象化、形象化,这些学习也为初中几何思维奠定基础。这些几何图形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力和重新组合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小学不够重视,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是一味的采取常规教学,强化学生硬性记忆,未能给学生一个想象和展示的空间和实践平台,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泯灭在萌芽状态。

(二)教学过程强化分数,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学校非常少,大多数学校都在为了升学而升学,为了分数而不择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数的要求始终放在第一位,忽视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之,小学五年级即将面临升学的压力,对于大多数为了升学率而奋斗的学校来说,在他们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应试教育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每一个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业务,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数学教学多年的研究经验,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注意引导启发、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立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质疑,学生能够提出质疑,这本身就是创新。从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如何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专题时,可采取自学方式,布置作业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物体的形状,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分成小组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大部分同学会提出质疑,然后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引起共鸣,最后教师高度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增强合作精神。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与学生心理沟通

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喜欢数学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数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下,培养创新能力;二是教师要因材施教,与学生成为朋友。如: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基础是否扎实,五年级的内容是否学好,然后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尊敬老师,愿意与老师作朋友和多交流沟通。师生关系融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教师要带领学生贴近生活,倡导实践数学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必要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生活服务的,离开生活将不存在,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社会价值与生活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讲授《统计》这一专题时,让同学们调查本班同学的身高,并让同学们自己设置一系列问题分组讨论,在好奇心驱使下,学生们积极的进行调查,分析,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调查过程中提升了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门教学艺术,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狄井跚.如何运用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子[J].吉林教育(理科天地),2009,(10).

[2]刘丽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3]李世海,等.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代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第3篇

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滴水,全国每天就要浪费( )水,相当于( )。

开展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戚家庄小学数学组的老师一致认为,不论开展哪一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可见学生所学材料的重要性。因此,在激发学生“应用数学”兴趣的过程中,戚家庄小学数学组尤为重视对学生所学材料的选取与设计——尽可能的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

一、积极开展课堂内的数学实践活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中发现、获得、理解数学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校在活动中,特别注重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促进应用意识持续发展。

例如:针对同学们在学校用水时,浪费水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一问题,我校四年级数学老师设计了一个“你知道吗?”的教学环节:以少先大队的名义写了一张宣传标语,告诫大家节约用水。

教师用课件出示告示后,让学生进行讨论“13亿滴水相当于……”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注重先引导学生从重量、体积、用途等多个方面进行猜测,再让学生设计一定的实验的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在最后学生的反馈中,各小组一般都是先测出10到20滴水的重量,再估算出13亿滴水约重260吨。为了让学生体验260吨水的重量、体积、用途,教师在课堂上又设计了以下环节:先让学生体验并算出平常喝的约20升大桶水的重量,再让学生算一算260吨水可以装多少这样的桶(13000桶)?按照我们班60人2天一桶水来计算,这些水可以喝多少天?(26000天,约70年)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开放的、新奇的“13亿滴水相当于多少?”这个问题,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估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规律,使学生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最重要的是,本节课让学生通过鲜明的数据(13000桶、70年)体验到节约水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了要勤俭节约的德育教育。

五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学“百分数应用”时,课前让学生搜集:过完年后不同商场中有哪些打折、促销活动,课堂中,让学生算一下到哪一家买什么商品合算?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假如你是老板,你打算在这段时间给哪些商品打折,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数学实践活动,每个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法体验着生活中的数学所带来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但却体现了自己此时此刻的价值:我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我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合理布置家庭中的实践活动

家庭与孩子的学习密切相关,合理的利用好家庭资源,能让孩子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讲“税率”这一课时,五年级数学教师发现学生对“税”这个概念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增值税”了。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数学教研组设计了“税收知多少”的活动方案,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调查平日家中有哪些和税收有关的情况。

在第二天的交流中,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有的同学同父母一起上网查找了有关税收的知识,了解了我国税收的种类、依据、税率、计税方法;有的家长通过买摩托车交纳的税向学生解释了什么是消费税;买过房子的家长通过自身买房子的经历向学生讲述了房产税和印花税的计算方法。一些从事服务、运输、娱乐、通信、保险等工作的家长则向孩子讲述了营业税的有关知识。还有些家长,通过自身的工资,买彩票中奖、个体经营所得,利息、股息、分红等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虽然每个孩子的家长不能提供全面的税收知识,但把全班孩子家长的生活经历、税收知识集中起来,就可以为孩子提供全面的税收知识。通过这次活动,不但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税收知识,掌握了税收的计算方法,很多家长也从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受益非浅。

在学习完统计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校设计了一个“家庭收支调查”主题实践活动,统计自已家半年来每个月的总支出和花费在自己身上的支出情况,并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通过这一活动,不担提高了我校学生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还让学生了解到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

三、适当安排社会性实践活动

学生是社会的一员,而学校就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个小社会,教师应通过这个小社会使学生了解我们的这个大社会。

例如,在学习完比例的有关知识后,我校五年级数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市政府广场上完成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要求同学们运用比例的有关知识来完成下面二项活动:

l.测出广场周围各种路灯的高度。

2.按一定的比例,画出广场的平面图。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需要利用物体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例这一关系,通过量影子的长度,用解比例的方法计算出灯的高度;在画平面图这一环节中则需要同学们用步测,目测等方法估算出广场的大小,再从纸张的大小、设计美观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尺画出合理的平面图。

第4篇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小课题研究与其他的课题研究大致相同,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的时间。课题研究的时间一般是三年,一个教学“小循环”;研究人数也较多,有一个学科教研组或整个学校的教师。而小课题研究的时间较短,一学期到一学年,教师个体也可以研究。

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和教育教学实践密切联系。它的研究目标重实践性,研究结果重实用性,研究策略重验证性,研究方法重行动性(行动研究),研究时间较短。

其具体的特点是:

小――小环节切入、小步子推进、小问题研究。

低――低起点、低重心、低要求。

易――易接受、易操作、易见效。

近――贴近教学、贴近工作实际。

真――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

实――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二、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

小课题研究的开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有:课题的选择,课题设计及方案的制订,研究活动的开展,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结题验收。其基本的策略主要有:

(一)发现问题,形成课题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小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肯定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是有研究价值的,有些是没有研究价值的,教师在确定课题前,应把碰到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把自己经常碰到的、可以在短时间内研究解决的、主要的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概括起来是:研究“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可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位五年级的数学教师要开展“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可以把教学有效性分解为若干选题:“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的研究”“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讲授有效性的研究”“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五年级数学作业练习有效性的研究”“五年级数学课外辅导有效性的研究”“五年级学生(优生或中等生或后进生)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五年级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等,从中选择有研究价值的、短时间内可解决的课题来研究。

(二)设计方案,制订计划

课题确定后,要考虑研究的方法或思路,撰写研究方案,制订计划。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不同,研究方案是总体构思、蓝图设计,研究计划是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步骤、内容。研究方案重点要讲清楚“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的问题。

研究方案撰写的组成结构一般有以下几点:课题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状况);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内容、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准备、实施、总结)。

设计和论证的重点可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主要的、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2. 如何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应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能否完成操作,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3. 研究需要哪些步骤,时间是否有保障,是否会与学校其他工作发生冲突。

4. 课题研究中可供选择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育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笔者认为,根据中小学校的特点,小课题研究应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配之以自然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前后比较分析法等。

5. 制订每学期、每月具体的工作计划。

(三)行动研究,及时反思

在小课题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每学期、每月具体的工作计划,统筹安排,要在课堂教学中研究(一定不能脱离课堂教学),备课时多考虑一项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如何结合小课题研究进行实验,实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等,并写在专门的小课题研究实验记录本中,课后及时反思本节课研究的过程,总结分析得失,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及下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如此循环往复实验研究直至解决问题为止。研究还应适时邀请同事参与,研讨商量,听取意见,还可在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中进行。每次活动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小结,并做好记录,做好阶段小结和学期小结,还应及时收集原始资料。

(四)撰写总结,分析提高

1. 认真回顾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要回顾课题实验的设计,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预期目标、研究方法是什么,研究的时间、措施等;要回顾实验的实施,在准备阶段做了哪些工作,如研究队伍的组织、学习;在具体实施阶段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如开展学习、备课、上实验课、听评课、研讨、阶段小结、反思、写论文等;实施碰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调整措施,采用了什么方法继续推进等。

2. 搜集实验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类。要把散落的材料全部搜集起来。应搜集的材料主要有:①实验方案。②实验初期的调查材料(如问卷等),实验对象的原始材料(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成绩等)。③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每学期的实验计划、总结,每次教研活动的活动记录、学习材料、照片等音像资料。④反映实验成果的材料,如已总结了的经验,论文及获奖情况,学生的表现,小作品、学习成绩及获奖情况等。

进行整理和归类时,可分为三大类:①管理类,包括实验方案、制度、计划、总结、活动记录等。②过程类,能反映实验进程的材料,这部分材料较多,可按学期、子课题(或叫分课题)分别整理装袋。③成果类,反映实验成果的材料。然后装入统一规格的盒子中,便于课题验收评估时查阅。

3. 撰写结题实验报告。结题实验报告,是对课题研究的总体回顾和总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题研究者一定要认真对待。要组织研究人员在认真回顾课题研究全过程,搜集、整理好实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分工负责,认真撰写课题结题实验报告。

结题报告的格式和主要内容包括:①题目,如×××实验研究结题报告。②课题的提出,简要叙述为什么要开展这次课题研究,选题的依据,研究的目标。③实验方法,写清如何开展这项研究,列出实验的对象、方法、时间、步骤。④实验实施过程,讲清实验的进程,碰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⑤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要对照研究目标,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实践层面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本课题有无达到研究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有没有探索出规律性的经验,在研究方法上有没有突破和创新,研究者(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提高程度,研究对象(学生)的变化,课题的应用程度和可推广程度。还可以写体会,如今后开展课题研究要注意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研究报告重点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即对照研究方案的预设目标,分析有没有达到目标,是部分达到,还是全部达到;解决了什么问题;采取的研究措施和方法哪些是有效的;取得了哪些经验,对今后教学工作有没有借鉴作用,有哪些启示,有没有值得推广的做法和经验;等等。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益处的,而且,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际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教改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出现了,而北师大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的“数学广角”环节再现了这一题目。“鸡兔同笼”问题表现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鸡兔同笼”问题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以往的教材中,这类问题一般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新教材则把这道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面对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等,也表现出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下面通过课堂上使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大家通过了解这道题目,知道主要问题是什么吗?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鸡兔共有八只,脚共有二十六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教师:大家可以先猜一下结果,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比较一下答案。然后来列举一下可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情况有七只鸡,一只兔子;六只鸡,两只兔子;五只鸡,三只兔子;四只鸡的话,就有四只兔子;三只鸡,五只兔子;两只鸡;六只兔子;或者一只鸡,七只兔子,这么多种情况。

教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全部是鸡或者全部是兔子。

教师:那么我们来分别计算上面的情况,看哪种情况下,脚的数量是二十六只。大家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再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起数学教师的反思。第一个方面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了一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气氛,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只有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丰富的学习欲望,才能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能够成倍增加。孔子的《论语》中也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快乐学习。但是,现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知道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然固步自封,不远转变观念,填鸭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无定法,掌握方法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就体现了以下两种数学方法:

(1)检查检验:要保证得到的答案准确,就要做好检查和检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能够揪出在解决数学题时出现的问题,保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很多同学会将答案弄错,比如将鸡和兔子的数量弄反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检验是保证解题正确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或者其他方法得到了鸡和兔子的只数,还要通过计算总的脚的数量,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检查和检验,是学生务必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数形结合: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都还不高,对过于理论性的解题方式,很多都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图形来代替题目中的元素,通过题目中的条件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今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课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课件还能够提供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方位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度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能够用生活上的知识来解答,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知识性的凝聚和提高,成为专业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能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大致内容,基本相当于预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可以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90.

第6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推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我踏浪而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改的理解,就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数学教材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以本为本”的传统教材观

小学数学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数学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材观是对教材性质、教材价值以及教材处理基本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传统的教材观是“以本为本”,教材就是知识的仓库,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材是知识,同时也是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紧密相关的。教师不应该被动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应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只有形成这样的教材观,才能让小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二、教师要把“书本教材”创造成“生动、活泼”的“生活学材”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中,教材的权威被消解了,课本由“圣经”变成了一种“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书本教材不是“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与创造的东西,教师应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再创造、重新加工,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生活素材,增强其对学生的亲和力,使“书本教材”成为“生活学材”。

我们的教材应是生动活泼的、亲切的,而不是僵化的、脱离生活实际的东西。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整合、再加工,使用“书本教材”的过程中显现出“创造性”,让“书本教材”成为学生的有益“生活学材”。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五年级数学第九册中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怎样在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中显现创造性?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摒弃了教材中的原例题,经过深加工,对教材进行了建构和创造,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大的植树问题变换成学生亲身经历的非常熟悉的跳绳比赛。虽然两个例题完全变了,但“形离神不离”,没有改变教材的原宗旨,没有脱离重点、难点,让教材焕发出生活的魅力,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在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创造性的改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是:听、仿、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经成为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已经成为新的学习方式。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不应是被动的新课程改革的执行者,而应该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创造者。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尊重教材,密切联系学校以及师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再加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肇基小学)

第7篇

前几年,学科教学渗透了安全法治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了法治教育。今年,我县把学科渗透法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各科教学重点内容,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大不一样,现在是有目的地、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法治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法治知识的熏陶。这样,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日积月累,就会懂得许多丰富的法治知识,促进他们向着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方向发展。

十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结合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要求,秉承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理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学科的特点,笔者谈一谈在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举措。

一、钻研教材,抓住各学科法治教育渗透点

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好备课环节。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如果能恰当掌握法治教育的方法、时机,并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年级数学63页《解决问题》中向学生渗透交通法规中的不得超载的条款;六年级语文《索溪谷的野》中渗透《森林保护法》的有关条款;四年级音乐《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中渗透《国家法》的有关条款;美术《家乡的古建筑》中渗透《文物保护法》的有关法律条款,等等。

二、利用语文课文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语文课文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在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文中法治教育的基础上,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治教育。如我校周老师在教学《索溪谷的野》一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文字及描写的优美景色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图片和视频之后,周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美景色的同时,提醒学生不忘记作为一个旅游者的责任;要想永远拥有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需要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周老师趁机为学生介绍了《森林保护法》中有关保护森林不受破坏的相关条款,使学生对保护优美景色不受破坏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让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对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形成自觉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各册的教材中有许多都能渗透法治教育的课文,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将各种法律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潜移默化,学生的法治观念也会不断得到增强。

三、利用数学课本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利用数学教学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要充分发掘数学课本中的法治教育渗透点,做到恰当渗透。如我校五年级数学教师彭老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利用组织旅游租车时,剩余的人不够坐一车,按以前学习的四舍五入法也不能收尾的情况下,该这么办?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机动车辆不得超载的规定和九十二条对机动车辆超载的处罚的规定,不但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而且解决了收尾法应用的实际需要。

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数学意识;猜想;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48-0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学会”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还应该教学生“会学”应该要学的知识,即具备自主探究能力。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呢?这需要数学教师长期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知识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从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猜想以深化数学思维、倡导学生自学以提升学习能力、注重实践动手操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三个方面,研究培养数学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猜想,深化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很快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问题或将要学习的问题进行全方面考虑,对所学知识或将要学习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深化数学思维的目标。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并没有直接把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准备教具自行探索。在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直尺和软绳开始研究什么是影响圆的周长的因素。学生通过测量,提出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在这种时候,教师给学生讲解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圆的周长理解也就更加深刻。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猜想,学生在动手中动脑,提出猜想,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可以达到提高学习兴趣、深化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自学,提升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被动接受和主动自学,这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学习效果也有本质的区别。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知识学习,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标。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课本内容,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如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割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益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尝试看例题,明白例题讲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标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然后试做习题,看一下自己的掌握程度,看自己哪里不懂,不清楚的地方要做好记录。通过这几个步骤的自学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知其然”,再经过老师课堂上的解疑释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就显而易见。自学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有益,而且对以后的工作也很有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操作,提高素养

数学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化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比如,在讲解苏教版数学“圆柱和圆锥”一课时,若直接讲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学生肯定理解有点困难。于是,教师使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仔细观看圆柱是怎样由一个长方形变成的、圆锥又是如何由直角三角形旋转而成。学生结合动画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的展示和形象的表示,很快就掌握这两个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长方形和三角形旋转形成的圆柱与圆锥有所不同,教师可让学生根据编制的程序亲自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和体会不同长方形和三角形旋转形成的圆柱与圆锥的不同。等到学习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时候,学生很快就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种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不仅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数学新教改要求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深化数学思维,持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对于以后的数学教学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拥有自主探究能力,学生未来人生也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曲洪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3(06).

[2]聂艳军.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01).

第9篇

【关键词】微课 小学数学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7-02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微课成为了近几年来教育界中的新型词汇。微课有着丰富的教学价值,并且适用于多种学科,小学数学的教学也不例外。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了进行微课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条件。本文在详细阐述了微课有关概念的基础之上,结合苏教版教材案例进行了微课的实际应用分析,旨在为小学数学微课开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1.微课概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没有体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度,不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的集中,因而无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模式也面临着创新和改革,微课便由此而生。微课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重新调整和整合,通过视频的形式来传播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握课堂学习方式,积极采取创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坚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数学教学质量。所以,在小学的教学活动中加入微课的应用和开展,相关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和教学规划,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微课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微课的学习当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说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长方体及正方体的微课视频,首先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利用动画视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空间几何思维。教师在利用微课视频向学生介绍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后,可以结合视频中的内容再向学生介绍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边长、棱长及面积体积的计算等知识,这样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

2.2 促进小学数学难题的解决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竞争的主要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前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人才的培养工作更加具有战略意义和时代意义。除此之外,人才在科技水平的提升当中也发挥着十分显著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数学教师应当严格按照新课程指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遇到难点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影像资料中的字幕,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思路,开拓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面对难题时不再害怕,从而迅速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动力。而且利用微课来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有充足的反应时间,即使上课没有听懂,在下课之后也可以再及时地进行回顾。

2.3 有效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

除了课堂上微课的学习与开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当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例如通过微信、QQ等线上交流平台,将当天的微课学习内容进行实时更新,让学生能够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进行多次学习与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另外,在新的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新课的规划和设计,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发送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微课的课前预习,学生能够提前知晓教学的大纲,初步了解到学习的重难点,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和记忆。比如说在进行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讲解时,教师可以收集多种多边形,然后将其制作成微课视频,并且向学生讲解这些多边形面积的求法,进而让学生总结出求多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结语

微课的教学方式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教学途径,通过微课的形式能够有效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新时期下微课的应用与发展,象征着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同时也促进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作为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做到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微课的教学优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施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速读(上旬),2015,(7):213-213.

第10篇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1

 

一、几点看法

 

1 、认真重视数学概念的掌握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是考生必须牢固而又熟练掌握的内容之一。它也是高考数学科所重点考查的重点内容。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考生尤其需要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从这几年的高考来看,有相当多的考生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内容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甚至残缺不全,因而在解题中往往无从下手或者导致各种错误。

 

2、掌握公式定理

 

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学生必须认真对待,熟练掌握。对于重要定理、重要公式尤其如此。要使学生懂得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定理、公式,并能正确灵活运用定理公式去解题,往往会化繁为间、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3、认真抓基本运算的训练

 

运算的快速、准确是高考的考查的内容之一。在选好的练习题的前提之下,要多练习,提高运算能力、以练取胜。

 

4 、重点抓解答题的训练

 

二、具体的做法

 

基于上述见解,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具体做法。讲到方法,这是一个很具体很灵活懂得问题,它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基础的学生而采用的手段。我的教学特点是“高、难、细"。实施手段是教师讲题或学生做题都要求做到“伤其十指,不如断起一指"。学生练习强调独立完成,不能依赖别人找答案。解题务必透彻弄懂弄通,并能触内旁通,达到举一反三。要求学生做到或逐步做到。不看则已,一看就要背得出来;不做而已,一做就要做对。

 

1 、数学特点:高、难、细

 

高:用高考的高度、高考的题目所达到的水平进行教学。每复习一个概念、定理、公式,每讲一道例题或布置作业,都站在或尽量站在高考的高度来要求。

 

难:复习的起点较高,例题和布置练习,不论低、中、高档题,都要求有一定思考性,即有一定的难度。力求多选一些重点突出难点适当,知识覆盖较大的题目。

 

细:要做到高与难,细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复习要扎实,狠抓三基。要不惜花力气复习好每个概念、定理、公式。掌握每本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各种题型的基本解法,对重要概念、定理、公式一定要弄懂其内涵和外延,只有细,才可能达到高和难。

 

2 、 教学手段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练的题目越多越好。

 

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概念、定理、公式的一个主要手段是做题,提高数学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做题。我的做法是:讲例题或学生做题,都要求做到“伤其十指,不如断起一指"。弄通弄懂了一道题,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远远比随意或一般化做几题效果好得多。一题多变、一题多串、一空多填、一问多答、一图多画、以及一题多解(证)等,训练都要求达到“伤其十指,不如断起一指",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好方法。

 

总之,我的做法简单的说,不惜花力气抓好三基,选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力图达到高难程度。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2

 

数学教学是学校工作重点。八年级数学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基础。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如果初二的数学基础打好了,对升入高中的数学考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作为数学老师的我,肩上担负着很重的责任,以下是我的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全年级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 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二章 数据的描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更好地理解数据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较大的数据信息,本单元首先安排了有关大数的感受与表示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估计,对于所收集的数据,还要清晰、有效的进行展示,以尽可能的获取有用的信息。教材安排了扇形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等的认识与制作,不同的统计图表的选择等内容。

 

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四章 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五章 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四、教学措施

 

一、年度学校工作计划重点: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二、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五、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3

 

本学期,我决心通过不断地加强学习与实践,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为我校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下是我的个人计划: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检验每一位教师思想言行的标尺,它对我们的一言一行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以前,我缺乏对《规范》的学习,只知道埋头工作,我总是希望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但学生的实际情况却与我的个人愿望相去甚远,因而会急于求成,出现一些过激的语言或行为。虽然我的动机是良好的,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却违反了师德。因此,我首先要加强学习,认真领会《规范》中的各项内容,让《规范》的要求深入我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偏离方向,不出现违反师德的行为。

 

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师德中既有教师本人的品德,又有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仪表、气质随时都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出现一点疏漏。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做到。本学期,学校在数学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安排我接任二年级两个班数学教学工作。虽然我的孩子很小,家庭负担很重,但我决不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工作,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我。要求学生每天6:50到校,我坚持每天必到,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自己克服。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举止文雅,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公益劳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及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肃、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要想出色地完成任务,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相邻学科的知识领域,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随着时代的前进,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新课程改革地推行,也开始呼唤新时代的新型教师。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无愧于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期望,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今后,我要继续加强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深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了解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为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奠定基础。另外,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做一名高素质的人民教师。

 

四、关爱学生,无私奉献

 

教师师德高尚的重要体现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学生,献给教育事业。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两个班数学教学工作。虽然这对于我来说负担比较重,在工作中,要注意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把学生视为平等的教育对象,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惟我独尊,任意发号施令,要逐渐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要本着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的原则,不偏袒好学生,更不歧视差学生,要爱得有方,严得有度,特别是对后进生,决不讽刺挖苦他们,更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信心、恒心,以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坚持不懈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惜时间,不计报酬。做好对学生的家访工作,尤其是对后进生要逐一进行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真正的致差的原因,变革教育方法,并有意识地诱导家长反省自己的失误,认识孩子的发展变化,变盲目配合为协作教育。

 

总之,我会从自我做起,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本着教育一个学生,挽救一个家庭,稳定整个社会的宗旨和敬业、爱生、奉献的原则,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回报社会。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4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

 

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

 

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第11篇

2016年9月10日,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上海教育系统评选出10名“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崇明县长兴小学教师教师孙志琴是其中一位。孙志琴是数学教师。目前,全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上海经验,作为上海杰出的数学教师,孙志琴是怎样进行教学的?

奇思妙想的课堂

孙志琴从教31年,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长兴岛人口多,学生增长快,师资跟不上,她克服体弱多病,勇挑教学重担,忍受爱人离世之痛,从未消沉,连续十多年所教班级毕业考优秀率、平均分在全县名列前茅。她常说:只有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才能真正减负增效,让学生学得轻松而有质量。

上海学生傲人的数学成绩背后,是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还是有其他秘诀?在孙志琴的课堂上,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

拼七巧板、折纸,或者是让学生用代币模拟超市购物……都是孙志琴数学课上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分组围坐,一节课,多数时间都玩折纸和讨论。孙志琴先请学生们把纸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轮船、楼房、动物等。在愉快的气氛中,她请同学们打开折纸,观察折痕,“纸上有哪些线条?用铅笔画出来。它将折纸平分成了几份?”有同学找到了中间线,有人找到了对角线;一张正方形的纸,有人平分出16个小正方形,也有人分出4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然后每组学生选出代表,上台讲解自己找到平分线的过程。接下来,老师把正方形换成圆形、梯形、长方形,让学生再尝试画平分线,讨论每个图形共有多少种平分方法――整个课堂热闹得像开了锅。孙志琴踱来踱去,了解各组状况,启发思考。到了分享环节,不时有学生自告奋勇,冲上台去展示自己的折法。

45分钟的一节课,学生们有时用塑料片自编题目、互相提问;有时动笔列算式、写答数;有时还通过投影仪展示自己的题目,由其他同学判对错。不知不觉中,学生们散漫随意的表达渐渐有了逻辑,而在反反复复的启发和练习之后,“2”“6”“8”们如何改头换面、在加减法的哪个位置出现,都骗不倒孩子们。

除了折纸、摆塑料片,还有拼七巧板、搭小棒棒、在平板电脑上做“拼拼看”等游戏,甚至给每个孩子发代币,进模拟超市购物,都成了数学课的教学形式。

这并不是孙志琴特别设计的课程,而是上海大多数学教师通行的教学模式。“上海小学里的数学课不是一言堂。以前只要按应用题型讲讲怎么解题,现在更侧重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孙志琴在崇明县长兴小学教书31年,在学校里算是年长的教师,却被校长冠以“超女”称号。这是因为,她连续十多年任教的班级总能不断地创造“神话”,无论是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总是稳居学校第一、崇明前茅,“超女”的名声早已享誉整个崇明教育系统。她先后获得崇明县园丁奖、上海市园丁奖、崇明县首届教学之星、长兴小学“感动长小”十大人物等光荣称号。

长兴小学下辖四个校区:凤凰、前卫、圆沙和平安。2006学年,她在前卫校区担任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前卫校区以前是前卫农场职工子弟小学,属地化以后划归长兴小学管辖。那里流动人口多,本地人少,学生90%是打工子弟,父母大多在船厂、橘园和私营企业工作,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能力差。她接任的班级,开始时数学统测成绩是4个校区倒数第一,到毕业考试时是全学区9个班级的第一名。

2006年、2007年,孙志琴连续送走了两届毕业班,学校本打算让她轻松一点任教其他年级;可新一届的毕业班数学基础实在太差,作为学科组长的她早就未雨绸缪,曾在四年级下半学期就主动提出为这一届学困生义务补课。虽然不是自己带的班,但学校整体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牵动着她的心,她认为有责任帮助其他老师共同进步。在考虑这一届毕业班任教人选时,学校领导真不忍心把这份重担再压在她肩上,但她知道领导的心思后,主动请缨,要求再教一届毕业班。大家都知道,这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任务着实不轻,因为学校都清楚这两个班的底子有多薄。

第一周的摸底测试,使她的心一下子坠落到谷底。两个班61个人,有一半人数不及格,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子女。她顿时觉得双肩压了千斤重担。就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常常心烦失眠,常常焦虑压抑。久而久之,原本就是过敏体质的她,过敏症状越来越严重,常常让她彻夜难眠,整天神经绷得很紧。但不管多么疲劳,她依然没有放弃。

对每一名学生充满耐心

要抓好一个困难班的整体成绩,抓差补缺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孙志琴特别注重对困难学生的帮助和辅导。班里有个学生叫小茅,每到上数学课时就感到特别害怕,因为她是四年级从外地转学过来的,教材的差异,使她感到有很多知识是脱节的。这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她对数学学习已经处于放弃的状态。孙志琴了解她的心思后,几乎每天吃好午饭就利用课余时间义务给她补习,从最需要的基本知识点开始补起,一环一环地帮她建立知识结构、建构知识网络,帮助她重新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渐渐地,小茅同学解除了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一个个成功的体验,让她开始喜欢数学了。

这些可喜的变化,不仅让小茅有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也让孙志琴体验到了付出的价值与快乐。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茅的数学成绩一点点在进步,月考成绩从学期初的30分,提高到了40分,50分,及格!接着,又开始取得了70分、80分的成绩,此后她的数学越学越好。最让孙志琴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过程中,小茅激发出了“超能量”,在最后的毕业考试中取得了90分的好成绩。学生有这样的进步,学习兴趣的增强,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孙志琴倍感宽慰。

孙志琴的班上还有个男生,因家长忙于打工而从小缺少家庭教育的培养,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为了帮助他,孙志琴绞尽脑汁,放学前的叮咛、完成作业后的奖励、课堂上的表扬,什么方法管用,孙志琴就用什么方法去尝试。一段时间后,他似乎能坚持每天完成作业了,但有一天,课代表又报告说他没有完成作业。孙志琴知道后,把他拉在身边,亲切地告诉孩子:“你这一段时间的努力,老师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这次你没完成作业,但老师还是觉得你的进步很大,很了不起。可是,你要记住,一个人要改掉坏习惯,是很难的,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有志气、有勇气、有决心才行,只有这样,才会减少反复的次数,否则,就会经常反复。老师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学生,就算有再大的困难,只要有决心,你一定能克服的!”这个学生听了,竟流下了眼泪,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做作业的现象。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又何尝不是被孙老师感动了呢?

为了培养学生从小愿意帮助他人的好品质,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孙志琴在班级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一帮一”活动。最初个别成绩好的同学不乐意,认为那样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可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同学的想法改变了。学习成绩好的小倪同学说:“自从帮助小孙同学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当初的想法是错误的。正如孙老师说的,这样的‘一帮一’活动不仅帮助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也让我们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对知识点更清晰了,还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

因为付出所以成就

第12篇

张齐华老师曾经说过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他认为现如今课堂里的数学已经不那么“文化”了,我们的数学及数学教育,已经开始和文化背道而驰,并沦落为一种“非文化”、“反文化”的东西,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里充满文化气息,应该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地利用数学文化,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受到人格品行的教育。那么我们怎样在课堂里穿插数学文化,怎样才能使数学文化在课堂里起到作用呢?

一、数学文化在课堂里的作用

1.提供背景知识,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文化不应从数学之外去寻找,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它应该是反映数学的个性,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在讲《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说在一年中,我国上海和澳大利亚悉尼的气温变化趋势为什么大不相同呢?我相机介绍了关于这方面的地理知识。这与上海和悉尼在地球上的位置有关。上海位于北半球,悉尼位于南半球,上海和悉尼的夏季和冬季正好相反。讲了这个知识,学生都知道了这一现象,也帮助了学生更好地了解统计图的作用。再如:在讲授钟表时,可以用ppt呈现计时工具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日晷”和“滴漏”都闪耀着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让学生体验到这个演变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的方式自然流畅,让学生能切实领会到数学的文化内涵。

2.展示数学的美,体验美感,增进感情 数学的美还体现在它的形式上,那就是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奇异美等等。假如我们能在教学中,适时地插入一些数学的文化知识,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我们在讲《认识圆》这一节课时,在最后我穿插了一组关于圆的图片,例如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北京的天坛、水的波纹等等,学生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以后,都感到惊讶,都说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圆形的事物,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谈论中国数学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知道历史往往揭示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从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文化活动,进而引导他们重视数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讲到方程的“天元术”,“圆周率”时,我们老师都要介绍方程和圆周率的发展史,让学生都为我们国家的数学家感到骄傲,此外,我还适时地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的领先与现代数学的落后,并给学生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内在原因,深刻的民族尊严感和为中华数学之崛起而奋斗的决心在学生心中升腾。

二、数学文化的选取

1.重视发挥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新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授用计算器计算时,在单元最后补充了关于“计算工具的演变”的“你知道吗?”,从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记数和计算的“算筹”工具,到几百年前的“算盘”,再到现在的计算机和电脑。这些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教师文化修养中的数学文化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如果说数学需要“文化”,那么首先教师需要“文化”。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工作。另外,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修养。

3.生活中的数学文化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标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字与信息》就是从生活中选取关于数字的信息整理介绍,通过对电话号码、班级编号、邮编、身份证号码等等和数字有关的知识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字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去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在各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走近历史的长河,去追寻数学家的足迹,体会数学中浓郁的文化底蕴。通过我们的教诲,让数学文化在每个学生身上能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成为他们个人文化底蕴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伴其一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