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02:4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治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治疗小儿疾病是按照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进行个体化治疗。西医讲治病,中医侧重于治人,也就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和疾病的不同阶段来治疗。
有的疾病应该以中医治疗为主,有的疾病应该以西医治疗为主。比如临床最常见的小儿厌食,因为厌食从西医看主要考虑缺锌,那么治疗主要就是补锌,但根据临床观察,厌食的孩子未必都缺锌,而且补锌治疗以后有时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厉害。中医治疗小儿厌食根据个体不同而区别对待,有的孩子脾胃虚弱,用中药调理脾胃,有的孩子“火大”,就清热去火。
近几年,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孩子特别多,有的孩子反复发烧,西医治疗只要好了就不管了,过了不久又开始发烧。中医有“病后余毒未清”理论,就是:表面的热退了,但余毒没有清理干净,过几天又发病,这是复发的潜在因素。如果余毒没有清理干净,尤其到病的后期如果用中医调理一下,从调理全身状态人手,清理了余毒,病就好了。
小儿疾病的中医治疗和成人大致上一样,还是以中药为主。但是对小儿来说吃中药非常困难,专家一般会推荐中医外治法。外治法包括外敷疗法、小儿推拿疗法、捏积疗法、刮痧疗法、“刺四缝”疗法等。
外敷疗法。比如肚脐贴药,效果非常好。比如小儿哮喘的治疗,在三伏天把中药放在特定的穴位上,对小儿哮喘、小儿过敏性鼻炎效果都不错。
小儿推拿疗法。中医儿科专家积极提倡的另一个中医治疗方法是小儿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它的疗效肯定、操作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无论保健还是治疗,它都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好方法。比如治疗小儿厌食,推拿并不很痛,一般5到10次的推拿就可以收到效果。小儿腹泻尤其慢性腹泻,即中医所说的脾虚泻,推拿效果也很好。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经过推拿治疗,腹泻患儿小肠吸收功能有很大改善,小肠吸收好了,也就不腹泻了。小儿推拿应该去正规的医院,整个的疗程由医生来做,医生做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学,做完整个疗程后,家长回家做,可以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因为推拿方法文字上不是很好表达,所以家长还是应该到正规的中医医院进行咨询和治疗。
捏积疗法。对小儿的厌食、便秘等疾病效果特别好。
刮痧疗法。刮痧目前在儿科用得不多,因为家长不太接受。
“刺四缝”疗法。“刺四缝”是中医的传统疗法,方法很简单,以前用的特别多,现在逐渐减少了,“刺四缝”对小儿厌食、小儿食积疗效比较好。
小儿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法
哮喘首先要查找过敏源、远离过敏源。第二要避免感染,因为感染也是诱发哮喘的因素。哮喘多半和体质有关系,儿童期治疗效果比较好,中医治疗一般在发作期采用平喘的方法,缓解期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比如中医的贴敷疗法,也就是冬病夏疗法。在夏天三伏的时候,把中药贴敷到相应的穴位上,每年的夏季从入伏开始,每伏贴一次,也就是一伏一帖、二伏一帖、三伏一帖,通过经络的传导使中药发挥作用,达到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功能的目的。西医治疗哮喘一般采用激素或者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时间比较长。
儿童肥胖 儿童不能吃减肥药,因为任何减肥药都有副作用,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如果服药不当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治疗儿童肥胖最重要的是限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运动。对饮食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限制脂肪类的饮食,肥胖孩子应该多吃青菜,尤其含纤维多的,比如白菜、萝卜、芹菜等。另外就是加大运动量,增加运动强度。
中药可以治疗儿童肥胖,但只是作为一个疗法。有很多肥胖的孩子同时伴有便秘,可以用一些中药通便,助消化,这样对减肥有好处,但原则上还是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辨证治疗,有的不正规医院治疗儿童肥胖只会用泻药,这样很不科学。
儿童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反复感染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呼吸道感染从西医理论上讲是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中医理论来说是小儿阴阳平衡失调,多半属于阴不足,阴虚内热,中医治疗主要就是调整阴阳平衡。
现在有一些成药(玉屏风散)用的比较多,但这种用法比较盲目。其实呼吸道感染有的是肺气虚,有的是阴不足,肺气虚可以用玉屏风散,如果是阴不足就应该用滋阴的药。
有一种病叫做咳嗽变异性哮喘。如果幼儿反复咳嗽就应该积极寻找原因,有可能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用中医治疗效果会比较好。另外幼儿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比如游泳,能增加肺活量,对呼吸道疾病治疗有辅助效果。
儿童腹泻 小儿腹泻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中医所说的脾胃虚弱。中医认为小儿本身消化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差,如果出生后调理得不好,很容易发生腹泻。中医治疗的话,可以从吃中药和小儿推拿法中选一种,或者是两种方法一起用。
反复腹泻的食疗法是尽量吃一些稀的、软的、热的,这是基本原则。另外还可以多吃水果和蔬菜,不能吃热量太高的食品,特别是油炸类食品。长期腹泻不治疗会影响小儿发育,所以要尽快治疗。
小儿尿床 尿床是小儿常见病,分两种情况。
首先看有没有器质性病变,特别是看看有没有隐型脊柱裂,很多孩子表面看没有大问题,但是有隐型脊柱裂,这样的孩子多半都尿床。要确定隐型脊柱裂首先需要拍片查看。其实,隐型脊柱裂从身体外部还是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的,有的患儿后背皮肤上有一个小坑,还有的脊柱旁边长了一撮毛,还有的有褐色的斑。
其次还应该看看男孩子有没有包茎,女孩子有没有尿路感染,这两种情况下孩子的尿也会憋不住,就容易尿床。
如果器质性病变都排除了,就要判断是否功能性遗尿。中医治疗一般就是针对功能性遗尿,治疗方法有中药和针灸两种,疗效都比较好。有的孩子肾气不足,这多半和先天有关,对这种情况中药主要是用补肾的方法,就是补虚固摄的方法。另外还有一种是湿热,治疗就应该清热利湿。
小儿贫血 一般在儿科当中最常见的是营养性贫血,特别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治疗就应适当补充铁剂。如果是轻微贫血,可以多吃含铁比较多的食物,如果比较重就要用铁剂治疗。中医认为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主要是摄取不足,再就是吸收得不好。中医治疗主要是调理脾胃,如果脾胃调理好了贫血就好了,所以中医治疗营养贫血侧重调理。
还有一种贫血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贫血就是大病、难治的病。目前西医用的方法基本是激素,还有免疫抑制疗法。中医也是用调整的方法,调理脾胃,调理气血。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医学上的难题,中医和西医都在探索,可以说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小儿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来说也算比较难治的病。这种病目前病因不是很清楚,多数认为和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激素疗法、免疫抑制剂,必要的时候可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的方法。丙种球蛋白在初期应用一般效果都不错,但反弹比较厉害。激素的负作用还是比较大,而且目前对激素用到底用还是不用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激素并没有提高血小板的作用。
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比较好的疗效,因为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不是使用一种特定的中药,而是辨证论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几种情况,一个是血热,血热就会导致血液不能规律地在血管内运行,血液离经外溢就出现一些皮肤紫癜,中医治疗采用清热、凉血的方法,这种情况多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初期。
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治疗一般来说多半都是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能让你的气足,或者是体力增强,使血液不至于外溢。也有的属于阴虚火旺,要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
流鼻血 小孩儿流鼻血是常见的,但应该找一找流鼻血的原因,血小板减少的病人最开始往往表现就是流鼻血,所以如果见到孩子流鼻血应该首先查血小板,看看血小板是否降低。
另外就是鼻黏膜本身的问题,有的孩子鼻黏膜比较脆弱,在空气比较干燥的季节容易出血,有的孩子习惯用手抠鼻子,也会出血。对这样的孩子最好家里面放一个加湿器,使室内空气保持湿润。还可以在鼻黏膜上涂一点薄荷油。
[关键词] 脑卒中;中医;脑卒中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097-02
脑血管疾病在中医属“中风”、“卒中”、“喑痱”范畴。脑卒中因其起病急骤(主要特征:无明显诱因,在安静或活动时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或伴有短暂的意识障碍,严重威胁着现代人的身心健康。笔者将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采用中医疗法,治疗记录比较完整的50例脑卒中患者的病历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总结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典型脑卒中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患者年龄43~82岁,平均(64.0±12.6)岁。所选患者的疾病类型如下:脑血栓形成30例,脑出血13例,脑血管痉挛失语3例,脑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4例。
1.2 治疗方法
脑卒中后遗症:方用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为黄芪、桃仁、地龙、当归尾、川芎、赤芍、红花;功能祛瘀通络,补气活血;主治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清,小便频数,大便干燥,遗尿,脉虚者。方中黄芪大补元气为主药,辅以当归尾、赤芍、川芎活血和营,佐以红花、桃仁、地龙化瘀通络。随症加减,血压偏高者加怀牛膝、桑寄生、龙骨、白芍、牡蛎;便秘加莱菔子、大黄;眩晕加钩藤、、夏枯草、白蒺藜;失眠加酸枣仁、远志、夜交藤;肢体麻木加全蝎、僵蚕、乌稍蛇;口眼歪斜加全蝎、白附子、僵蚕;肢体震颤或拘紧加丹参、伸筋草、白薇。并适当选用补益肝肾的地黄、枸杞子、黄精、首乌、牛膝、龟板、桑寄生等药物,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1]。
脑卒中发作期:方用镇肝熄风汤,药物组成为怀牛膝、生龙骨、生赭石、生白芍、生牡蛎、生龟板、天门冬、玄参、川楝子、茵陈蒿、生麦芽、甘草;功能镇肝熄风;主治肝风内动、阴虚阳亢,肢体渐觉不利,甚者眩晕跌倒,不知人事,移时始醒或醒后肢体瘫痪,口眼歪斜,脉弦长有力者。方中牛膝引血导热下行、滋养肝肾,赭石降逆平肝阳为主,牡蛎、龙骨、龟板育阴潜阳,柔肝熄风,天门冬、玄参、白芍滋阴以熄风。川楝子、茵陈蒿清肝疏郁,麦芽疏肝和中、使清升浊降,甘草调和诸药。
脑卒中所致舌强不能言,骨软不能行:方用地黄饮子加减,药物组成为巴戟天、熟地、肉苁蓉、山茱萸、石菖蒲、石斛、肉桂、薄荷、五味子、白茯苓、麦冬、熟附子、生姜、远志、大枣;功能滋肾阴、温肾阳、安神开窍;主治肾虚厥逆、中风喑痱。方中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温补肾阳;熟附子、肉桂补肾阳且吸纳浮阳;麦冬、石斛、五味子滋阴敛液;石菖蒲、远志、白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大枣、生姜、薄荷调和营卫。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临床评价标准》进行。基本痊愈:意识恢复正常,肌力达4~5级,生活自理;显效:偏瘫、失语明显恢复,肌力提高2级以上;有效:自觉症状有所减轻,肌力提高1级,但生活不能自理;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有效。
2 结果
经过治疗,生活自理、能做日常劳动基本痊愈者38例(76%),显效者6例(12%),有效者5例(10%),无效者1例(2%)。
3 讨论
对中医治疗脑卒中50例患者疗效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总有效率为98%,中医在治疗脑卒中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对于辨证分型,由于治疗患者很少,下述分型还很不全面,也不够确切。近年来对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经验屡有报道[2]。视具体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如此可以更有效地治疗脑卒中。当然,对于脑卒中的患者来说,功能锻炼也是非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的后期、长期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肢体恢复是非常必要的[3]。但是一定要经常耐心地鼓励患者、教育家属、注意安全。如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发生骨折(特别是患肢股骨、胫骨骨折),这不仅严重影响到治疗进程,甚至会造成已经能走动的患者因合并骨折而长期卧床、病情恶化。
脑卒中通常被称作“脑血管意外”,这一概念并不十分科学,反映了人们认为脑卒中是突然发生而难以预防的错误观念。另外还有很多误区影响着该病的治疗和预防,现分述如下:
误区一,脑卒中发病突然。无先兆脑卒中多为突然起病,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预兆,发生前会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发生于完全性脑卒中之前的数小时、数天、数周和数月,有如下表现: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面部或单侧或双侧肢体的麻木、无力或瘫痪,语言表达或语言理解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不能解释的摔倒,吞咽困难,头痛(通常突然发生且非常剧烈)或某种不能解释的头痛,上述症状发作持续数分钟。不幸的是,正是由于发作时间短暂,症状很快消失,易被患者所忽略。TIA被称为“小中风”,常预示着可能继发严重中风,是脑卒中的警告,应被当作急症及时处理,神经科医生更应重视对TIA的认识,防止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
误区二,脑卒中仅发生于老年人群。大约33%的脑卒中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下,近年来更趋于年轻化。年轻人发生脑卒中除了有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外,还有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应积极查找、治疗原发病。
误区三,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预防。过分强调药物治疗而忽视脑卒中的综合处理,尤其是忽视预防,十分有害。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健康者可劝其戒烟、戒过量饮酒、加强精神保健、健康饮食,积极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尤其是患有心脏病、心房纤颤者,可口服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剂预防卒中;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用于心房纤颤患者的一级预防,可使发生心源性脑梗死的危险性下降2/3以上。二级预防是指:预防已患TIA、脑梗死者的再发;不少患者及家属嫌麻烦,不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而一味追求“特效药”或每年输液,几针见效,长期以来在脑卒中患者中流传着每到春秋就必须输液“疏通血管”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误区四,脑卒中是不可治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目前有两大主要途径:其一为血管途径,即溶栓治疗;其二为细胞途径,即减轻缺血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治疗。
误区五,脑卒中并非急症。脑卒中是与心脏病发作一样,应被当作急症,在脑卒中几小时内进行治疗,“时间就是生命”。
误区六,脑卒中发生后受累脑组织的所有脑细胞迅速死亡。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在梗死中心脑细胞可因严重缺血数分钟内发生不可逆的死亡;而在梗死中心和正常脑组织之间,存在一个“缺血半暗带(penumbra)”脑血流下降但脑细胞仍可维持能量代谢,无论是溶栓治疗还是神经保护治疗,其目的就是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细胞。
误区七,泛化脑卒中某些特殊治疗的适应证。对溶栓治疗至今存在争议,有一些反面的报道,主要的并发症是合并出血,增加死亡率。美国rt-PA溶栓治疗的时间为3 h,欧洲为3~6 h,并不是所以患者都适应于溶栓治疗。
误区八,只治疗,但错过了康复的最好时机。不少患者只保全了生命,却遗留了严重残疾,最后只能返回家庭,不能回归社会。国外24~48 h后即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语言治疗等。脑卒中的防治绝不只限于单一的医院治疗,而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脑卒中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内风包括外风、“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痰(风痰、湿痰)、气逆、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此六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导致清窍蒙闭,神明失宣,发为卒中。从临床来看,本病以内因引发者居多;本病后期,中医称为脑卒中后遗症。虽然脑卒中经治疗后脏腑功能得以恢复,只是因为风痰仍留阻经络,致使气血不畅;或者因为病后正气亏虚,运血无力,气虚血滞所致。脑卒中后遗症多为本虚标实:在本,多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则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瘀阻。随着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多学科的交叉,目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疗法,而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方法。笔者采用针刺、中药、心理支持以及康复按摩等综合疗法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疗效。故中医辨证施治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4-5]。
[参考文献]
[1]姜荣钦.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28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11):2123-2124.
[2]蒋茂剑.补阳还五汤新用[J].新中医,1993,25(12):45.
[3]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321.
[4]罗群带,何咏群,陈丽萍,等.中医整体护理中风急性期30例效果与证型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3,3(1):51.
偏食儿童较易出现体重不足或过重、生长速率缓慢的情况,一旦长期偏食,还可能影响孩子成长与专注力。中医认为,偏食会影响到脾胃机能。当消化吸收不良时,也会影响四肢的发育。
偏食与厌食不同,偏食是拒吃某类食物,喜好的食物则来者不拒,甚则只吃某一类的食物,对单一食物厌恶还不属于偏食;厌食则对所有食物无食欲,进食量减少而逐渐消瘦。偏食的孩子大多喜欢甜食冷饮等精致、人工再制的食物,造成肠胃蠕动受影响,中医认为,会造成脾胃虚火,反而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机能。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是指身体藉由脾的消化吸收机能的功能,将营养输送到全身。同时,“味甘入脾”,也就是甜味好吃的东西先进入脾。“味过甘则伤脾”,过食甜食则伤脾气,影响脾的机能,影响消化吸收能力。脾气不好,孩子易哭闹,造成肝气郁结,爱闹情绪,孩子肠胃自律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则造成生长发育不良,情绪易于失控。
中医改善儿童偏食从健脾、疏肝着手。中医认为偏食行为主要与脾胃机能有关,影响脾胃的因素主要为脾胃的机能,其次为中医“心、肝”系统的功能。偏食的中医治疗,主要可采“健脾消食”与“疏肝理气”为原则。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当儿童消化吸收不良时,会影响四肢的发育,相对的,可以藉由强化四肢运动与锻炼,刺激食欲与消化吸收的能力。
中药调理用药部分,针对脾胃虚弱,胃口不佳,时常腹泻,可用健脾益胃的药方,如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类的方剂。而消化不良,稍饮食即腹胀不适,可用保和丸加平胃散。此外,对于情绪不佳,常哭闹不想进食表现,可酌加疏肝理气药物,如柴胡疏肝汤、小建中汤等方。
对于偏食的儿童运用药方及药膳时,必须考量口感,选用平和,无明显味道,及不具苦味的药材较佳。
孩子偏食,成长发育都较别人缓慢,活动力专注力也明显不足,家人应配合日常饮食习惯协助调整;应养成定时用餐习惯,正餐之间不可吃零食及冰品冷饮。
家人维持一致的作法与统一的说法,不娇纵偏食的行为,直到养成正确的用餐习惯。同时,应维持足够的运动量,适当的日照,运动后注意保暖及补充水份,不可给予饮料。此外,专心吃饭;最好避免边看电视边吃饭。饮食均衡,食物多样化,达到均衡营养目的。
药膳保健方可选择“消食粥”,准备山药(或山药粉)、莲子(或莲子粉),芡实各5钱,山楂、麦芽各3钱,加入白米以水熬粥,去除山楂等硬物后食用,可连服几日。具有健脾消食,促进食欲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 锁骨骨折
锁骨是上肢与躯干间唯一骨性连接,骨干较细且又有弯曲,遭受外力后易发生骨折。
一、诊断依据
1.病史 有明确外伤史。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均可造成锁骨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临床症状和体征 ①局部肿胀明显,锁骨上、下窝变浅或消失,甚至有皮下瘀斑,有移位骨折可见骨折处异常隆起。②患者多呈现出颈部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③患侧上肢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局限于锁骨部。④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之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3.辅助检查 X线正位片可基本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若临床检查有骨折征象,但X线正位片未能发现明显骨折线者,可加拍锁骨轴位片及锁骨展开位片可明确显示骨折类型。
二、治疗
1.特色治疗
(1)保形固定
①适应证:新生儿锁骨骨折、锁骨中段裂纹骨折、锁骨外1/3 I型骨折。
②操作方法:新生儿锁骨骨折仅将上臂用绷带固定于躯干2~3周即可。无移位锁骨骨折用三角巾悬吊患侧上肢,或用“8”字绷带、锁骨固定带固定即可。固定时先在两腋下各置一块厚棉垫,用绷带自患侧肩后起,经患侧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经对侧腋下,横过胸前,再经患侧肩前至患侧腋下,如此反复包绕数层。
(2)手法复位外固定
①适应证:大多数锁骨中段移位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8”字绷带外固定。但靠手法整复得到解剖复位常较困难,外固定难以维持有效的复位状态,易发生再移位。但对于轻度移位骨折,骨折愈合后不影响患肢功能,无需强求解剖复位。
②操作方法:手法整复时可在麻醉下施行。患者骑坐在椅子上并面对椅背,两手叉腰,努力挺胸。助手站于背后,一足踏椅,膝顶肩背间,两手分置患者两肩峰部,力扳双肩向后,以纠正锁骨骨折重叠移位,术者用拇、示二指捏推骨折端,尽可能获得满意复位。然后“8”字绷带固定。
(3)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固定
①适应证:锁骨中段横断骨折或短斜型骨折不稳定者。
②操作方法:患者采用局部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自远端逆行穿人一枚克氏针,自远折端穿出,采用手法复位,透视下见对位满意后,将克氏针顺行穿入近端髓腔固定,术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
2.手术治疗 适用于锁骨中段粉碎骨折、锁骨螺旋或横断骨折闭合复位失败者;锁骨外1/3骨折Ⅱ型、喙锁韧带断裂者;陈旧性锁骨骨折不愈合者;锁骨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首选锁骨解剖钉板固定;或用克氏针贯穿髓腔固定,较大碎块可用钢丝捆扎。手术适应证:成年人因暴力损伤我们遵循以下原则:①手法复位不满意或疑有骨断端软组织嵌入。②经手法复位、8字绷带固定,且绷带松紧不适可致双上肢肿胀、麻木、影响生活和工作者。③开放性锁骨骨折或骨折端于皮下有突破皮肤的风险。④合并神经血管损伤。⑤锁骨骨折不愈合、陈旧性锁骨骨折。⑥对多发创伤肢体需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时,肩胛骨骨折、漂浮肩。⑦某些特殊职业患者,其功能外形要求较高者。⑧不能长期耐受非手术制动时。
手术方法:患者术前30分钟常规应用抗生素,仰卧位,患侧肩部垫薄枕,颈丛加臂丛麻醉。以骨折处为中心,沿Langer’s线做4~6cm的切口,显露骨折端,清除积血及嵌插在骨端的软组织,骨膜稍作剥离,保护好锁骨下组织,电凝止血,复位骨折后稍作固定。
3.药物治疗
(1)中药治疗:骨折初期宜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可内服活血灵,外用展筋酊。中期瘀血肿胀消而未尽、骨折未连接,治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新。可内服三七接骨丸,养血止痛丸。后期宜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可内服筋骨痛消丸及加味益气丸,外用展筋丹。解除固定后可用外洗药外洗。
(2)西药治疗:早期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及脱水药物,消除肿胀,术前30分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一般不超过3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治疗;不孕症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11-01
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的性生活,同居2年,而从未受孕;或者曾经怀孕过,此后2年未避孕也未再受孕的,称为“不孕症”。前者成为原发性“不孕”,后者称为继发性“不孕症”。中医将原发性不孕称为“全不产”,将继发性不孕称为“断绪”。其主要的病因是肾虚、血虚导致胞脉失养;或者肝淤、痰湿导致冲任阻滞,不能摄精成孕。
1 临床资料
询问患者婚孕史结婚的年龄,有无避孕史,避孕的方法和时间,有无流产史(药物流产、人工流产,自然流产),异位妊娠及足月分娩史,产后有无合并异常出血及感染史。既往史有无结核、腮腺炎、无阑尾炎等病史。 家族史有无先天性、遗传病史。性生活史有无困难及异常。
2 症状与体征
症状结婚两年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从未怀孕;或曾有妊娠史,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又有两年未再孕。因不同的病因引起的不孕,伴有不同的症状。例如:生殖器宫炎症引起者,常伴有下腹疼痛、腰骶酸痛、白带异常等;排卵功能障碍引起者,常伴有月经紊乱、闭经等,如,最常见的多囊卵巢综合征,除了不孕,还伴有多毛、肥胖、月经稀发、闭经;黄体功能不全,常有月经提前,经前淋漓,或有自然流产的病史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不孕,可伴有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等;宫腔粘连引起的不孕,常伴有周期性下腹疼痛,闭经或月经量少;精神因素引起的不孕,往往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而患者常伴有精神抑郁、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免疫性不孕常无特异性的症状。妇科检查主要是检查内、外生殖器的发育,有无畸形、炎症、肿瘤及触痛性结节。
3 特殊检查
3.1 卵巢功能检查:①基础体温的测定:可监测卵巢有无排卵,黄体发育是否健全;还可估测排卵期,指导患者排卵期。②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在月经来潮12小时内取子宫内膜,送病检。主要是了解有无排卵及黄体功能是否良好。还可除外有无子宫内膜结核及炎性改变。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基础体温为双相,高温11天,或体温上升幅度
3.2 诊断标准:本病有虚实之分。临床辨证应根据患者的月经周期、带经期、经量、色质、伴随症及舌脉等辨清寒热虚实。一般不孕伴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黯,腰骶酸痛者,多属肾虚;不孕伴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者,多属血虚;不孕伴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少,经前胀痛者,多属肝郁;不孕伴月经稀发,肥胖,带下量多者,多属痰湿;不孕伴经行腹痛、血块多,或平素小腹疼痛者,多属血瘀;不孕伴小腹坠胀,腰骶酸楚,活动、劳累、后加重,多属湿瘀互结。
4 中成药
①安坤赞育丸每服9g,每日2次。温阳益肾,调冲助孕。用于肾阳虚证。②强肾片每服4片,每日2次。温阳益肾,调冲助孕。用于肾阳虚证。③调经助孕丸每服50粒,每日2次。补肾健脾,益气助孕。用于脾肾两虚证。④五子衍宗口服液每服20ml,每日2次。滋阴补。肾,调冲助孕。用于肾阴虚证。⑤人参养荣丸每服9g,用于血虚证。⑥乌鸡白凤丸每服9g,孕。用于气血两虚证。每日2次。养血益气,调经助每日2次。益气养血,调冲助。⑦逍遥丸每服6g,每日2次。舒肝解郁,调冲助孕。用于肝郁证。⑧加味逍遥丸每服6g,每日2次。疏肝清热,调冲助孕。用于肝郁化热证。⑨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服10ral,每日3次。理气活血化瘀,调冲助孕。用于气滞血瘀证。⑩少腹逐瘀胶囊每服3粒,每日3次。温经化瘀,调冲助孕。用于寒凝血瘀证。桂枝茯苓胶囊每服4粒,每日3次。温阳化瘀祛湿,调冲助孕用于瘀湿互结证。
5 中药保留灌肠
取丹参30g,赤芍10g,三棱15g,莪术15g,桂枝10g,透骨草30g,皂角刺15g,浓煎成100ml,保留灌肠,每晚睡前1次,经期停用。适用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以及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所致的不孕症。
6 西医辅助治疗
6.1 无排卵性不孕症治疗见相关的章节。
6.2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①宫腔注液术:于月经干净3天,将抗生素、地塞米松或糜蛋白酶加入生理盐水中行宫腔注射,隔日1次,连做2~3次。②输卵管导丝介入术:在x线荧光屏下,将导管或导丝经宫颈输卵管口插人输卵管阻塞部位施行疏通,适用于输卵管近端阻塞者。③输卵管复通术:包括输卵管伞端周围粘连分离术、输卵管造口术、输卵管一子宫吻合术等。④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
6.3 免疫性不孕症:①局部隔绝法:即性生活时用6~12个月。②免疫抑制治疗:主要应用类固醇药物。
7 讨论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焦虑与紧张。家人及社会应给予患者理解与关心。平时及经期注意局部的清洁卫生,严禁经期同房,以防发生生殖道炎症而影响妊娠。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学会自测基础体温,寻找排卵期同房,提高受孕率,搞好计划生育,婚后暂不准备生育者,应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尽可能避免人工流产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不酗酒。
参考文献
[1] 张晓凤,杨鉴冰.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述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第2期
【摘要】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是一种妇科疾病,其患病率达到了51. 2% ~60%。但目前还没有研究清楚其发病的原因,在临床治疗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首先从中医角度分析了子宫肌瘤的病因,然后详细的介绍了几种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最后最中医治疗做出了一个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病因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白带增多,腹中有块,伴有小腹压迫症状或者不孕等症状和体征。在中年妇女群体中发生的概率比较大,在41至50岁之间,发生的比例占到了50%,其次是在31至40岁发生的概率也比较高。 在50至60岁和21至30岁之间很少有发生,在60岁以上和 20岁以下则极少有发生。[1]目前,我国大力扶持中医的发展,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中医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有许多的优点,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 中医分析子宫肌瘤的病因
目前,中医普遍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七情内伤或气滞血瘀而形成的。 通过现代的医学研究发现:子宫肌瘤中的雌激素受体量要比正常的子宫肌组织多。这就表明长期含有过高的雌激素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就可能产生子宫肌瘤。同时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着激素代谢,所以神经中枢的活动对子宫肌瘤的产生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此外,通过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细胞遗传学的异常存在于部分肌瘤中。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医学专家都研究了子宫肌瘤的形成病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邵亨元提出子宫肌瘤刚开始是由于经期产后还没有完全恢复,受到了外面的风寒,使体内产生寒气而凝血瘀而成。陈敏则认为子宫肌瘤多为感染了外面的风寒湿邪、导致情志内伤、痰阻、正虚和多房等症状,主要是由于邪实正虚,气滞血瘀引起的。彭丽娜则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子宫肌瘤的产生是因为肝气不疏导致气滞血瘀后慢慢形成的。
2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2.1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对子宫肌瘤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当年轻的患者有严重的并发症而不易手术或有生育要求,并且子宫肌瘤较小,这时采取针灸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国内著名专家李艳慧利用穴位贴敷法治疗了30例子宫肌瘤。其采用取穴以任脉为主的治疗方法,选用气海、关元、子宫和中极等部位外敷。将滑石粉60 g,乳香、生天南星和没药各30 g混合并研成粉末。然后加上甘油把药物调配成膏状,把药膏放在纱块上做成长宽高为5 cm×8 cm×2mm的膏贴。使用药膏时外敷在上述部位,一次敷6至8个小时,每天一次,连续使用2个疗程,一疗程3个月,疗程结束后进行B超复查。结果显示显现效果的有13例,痊愈的有3例,治疗有效的有12例,无效的有2例,总共有效率为93.34%。
另一著名专家刘炳权利用针灸治疗了88例子宫肌瘤。采用归来、主关元和足三里等为主穴。当子宫肌瘤是血瘀型,则要加选膈腧、血海、三阴交和合谷等穴位;当是气滞型,则要加选合谷和太冲穴位;当是痰湿型,则要加选三阴交和脾腧穴位。采用针灸疗法的操作流程为:先用毫针刺入上穴位,得气后等针刺入30分钟后拨出;子宫肌瘤在腹部对应区或小腹部进行艾条悬灸,每次要灸30分钟;然后选取耳穴,包括皮质下、内分泌、子宫,进行耳针,并要每3 天左右交替一次。对于各证型要隔日进行针灸治疗一次,坚持治疗6个月后开始一个月进行一次B超检查,到达 10个月后进行疗效统计。在所有的病例中,统计结果表明子宫肌瘤越小的疗程越短,治愈率越高。当子宫肌瘤在鸭卵或者鸡卵大时,治愈率达到89. 6%,当在成头或鹅卵大时,子宫肌瘤治愈率降为71%,总体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2.2 分型论治:目前,方药随证加减治疗子宫肌瘤仍在临床上应用。下面列出了临床上常见的几种分型:[2]
痰湿瘀结型:对于这种类型,国内专家于涛使用自拟化湿散结汤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化湿散结汤是由土茯苓、薏苡仁、生牡蛎、夏枯草、杜仲炭、川续断、血余炭、大蓟、延胡索、地榆炭、海螵蛸、茯苓、西黄丸等组成,在妇女月经期不使用西黄丸。
气滞血瘀型:国内专家李颖利用丹七化胶囊来进行治疗,治疗总效率达到了87.6%。其丹七化胶囊是由丹参、当归、三棱、三七、鳖甲、莪术、桃仁、海藻、白术、桂枝、半枝莲和杜仲等组成。
气虚血瘀型:针对这种类型,专家张秋梅使用袁氏消瘤汤进行治疗,其治疗总效率达到89%。袁氏消瘤汤是由桃仁、山慈菇、莪术、三棱、穿山甲、当归、香附、皂角刺、生黄芪和丹参等物质组成。
肾虚血瘀型:对于这种类型,专家齐聪等是使用补肾活血方来进行治疗,其治疗总效率达到96.7%。补肾活血方是由菟丝子、炙鳖甲、当归、巴戟天、夏枯草、熟地黄、八月札、生牡蛎、鹿角片、莪术和炙甘草等物质组成。
2.3 中西药结合治疗:国内专家腾美君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子宫肌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使用中药桂枝茯苓胶囊和西药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每次用3粒,一天一次,连续使用3个月。专家王秋宇采用西药米非司酮和中药联合治疗,治疗总效率达到92%。从月经的第一天开始进行治疗,每晚服用米非司酮10 毫克,连续使用3个月。同时配合使用的中药由白术、党参、乌贼骨、茯苓、桃仁、茜草、海藻和五灵脂等组成,一个月为周期,一疗程三个周期。
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子宫肌瘤是一种理想的药物疗法。其很少出现不良反应,并且复发率也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3 结论
子宫肌瘤是如今妇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的关键是瘀血停留胞宫。目前一般都是采用软坚散结和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大量实践证明,中医对子宫肌瘤的治疗非常有效。中医治疗有改善症状、缩小肌瘤、恢复体力、减少子宫出血、免除患者手术痛苦和副作用小等优点。目前,对于中医治疗的研究手段还不足,不能有效的揭示中医疗效机制,也没有统一的疗效和诊断标准。所以,要加快中医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临床用药依据,使中医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秋梅,陈旭.中药袁氏消瘤汤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9).
[2] 王秋宇,王素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70例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 2008, 21(2).
[3] 卞福萍,贾士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74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1).
[4] 腾美君.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36).
【关键词】咳嗽中医病机治疗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言:“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而治疗尤以前者为急务。因为外感不治,延久必致内伤,内伤复外感,又会加重病情,故医者绝不能轻视之。
外感咳嗽一般多为邪实,治疗当以宣畅肺气,疏散外邪为主。因“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用药宜轻清灵动之品以开达之,不留有一份邪气。不主张药量过大,应避免过早妄用酸敛收涩镇咳,闭门留寇。若外邪未消,也不过可投养阴润肺之品,以免病邪恋肺,咳嗽缠绵难愈。例如浙贝和川贝,两者都有清肺、润肺止咳之功,但浙贝性味偏辛,有宣散之功,故多用于外感咳嗽。川贝偏润而多用于燥咳、久咳,若过早使用川贝治疗外感咳嗽,会使风邪郁闭,反不能驱邪外出,咳嗽日久。
如今常有医者惑于西医诊断上的支气管炎的“炎”字,望文生义,认为“炎”者火也,“火”者热也,于是把“消炎”、“清火”作为治疗气管炎的不二法门,结果久治不愈,变生他病。其原因在于,同样的炎症因各人体质、起病原因的不同而各异,绝非清一色的火热证。若是风寒入客,肺气为风寒所束,气逆而咳,遽用寒凉之品,只会加重对肺气的遏抑,使痰稀难出,咳嗽增剧。即使是风热咳嗽的支气管炎,出现一系列热性证候者,也需配合辛散宣肺之品。不然单用大剂量寒凉的药物,亦可使肺气被抑,邪热不得宣散,咳亦难愈。
治疗咳嗽的组方原则有二:一是选用轻苦微辛之品以宣通肺气,而复肃降功能;二是选用有疏解作用的药物以解表发汗,使邪气外达。常用桔梗、苏子、莱菔子、杏仁、牛蒡子、葶苈子、竹沥半夏等。桔梗开提肺气、祛痰,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牛蒡子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宣肺祛痰,杏仁苦温,降气止咳,葶苈子苦辛、以泄肺中水气、痰浊,竹沥半夏清化热痰,诸药相合,宣降适宜,肺之制节有权。若见风寒加荆芥、防风;风热加银花、桑叶、前胡;暑风加佩兰、藿香、青蒿;无论寒热都可适当添加解毒之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若咽喉不利可加木蝴蝶、蝉衣、僵蚕、射干等清利咽喉之品。鼻塞不通者加辛夷、白芷、细辛、苍耳子。
咳嗽不论新旧,未有不涉及痰者。痰液留滞气道,需咳嗽才能排出于外,故不可见咳治咳,过早使用镇咳止嗽的药物。咳嗽属保护性反射,镇咳药会抑制这种行为而不能及时把集贮的痰液清除出去,咳虽暂缓,终因痰未化而感觉胸闷难受。故凡属痰滞而引起的咳嗽,当以化痰为先。清痰讲究动静结合。“动”指宣肺祛痰类药物,有温宣与清宣之分。温宣多用紫苑、桔梗、杏仁、细辛等,清宣多用桑叶、竹茹、蚤休、浙贝等。“静”多指柔润甘淡之品,用于健脾化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等。凡此种种,俱以说明多痰之症多重在脾,脾失健运,津停化痰,故常加入健脾化湿之方剂,如二陈汤之类。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相反,大肠的通畅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在咳嗽的辨证治疗中,有时一味使用清肺化痰平喘的药物,往往收效不大。这时若配伍通腑泻下药,常可收效明显。其通腑之法,不光可以泄肺止咳,还可涤除痰液,故适用于痰浊壅塞气道,肺失清肃而喘嗽多痰者,使壅盛之痰饮得以消除,逆乱之气血得以平复,则急性症状可以缓解外感日久,耗气伤津,燥咳无痰,甚则燥伤血络,痰中带血,咽喉干痛,舌质光红少津。或因时令当燥令,外受阳明燥气,发为秋燥,则需投以润燥滋阴之品,例如北沙参、麦冬、天冬。若属温燥外感,喉痒干咳者,临证多用桑杏汤;燥伤肺胃阴津,咽干口燥者,多用沙参麦冬汤。若呛咳气急,咽喉干痛,声嘶神疲,甚至咳血者,宜用百合固金汤以养肺肾之阴。其中桔梗一味,原方用量八分,寓意甚妙。方中其余药味均重润滋腻,而肺质中空,以通为补,故遣一味桔梗,借其升散之性,是全方灵动活泼。若久咳及肾,气不归元,故可在方中加入收敛肺气之药物。虽说治疗咳嗽,每忌敛涩之品,恐其收敛邪气,但用之合度,每获显效。《医学法律》言:“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收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脱,方可涩之。”所谓“邪盛”,是指表证未罢,痰浊未清;所谓“邪衰,其势不脱”,是指外无寒热表邪,内无痰浊留恋,而咳嗽仍剧。此时若加入收敛之五味子,因其敛肺补肾,益气生津止咳,而与久咳肺损者尤为合拍。
古人对治疗咳嗽多存戒惧之心。张三锡言:“百病为咳嗽难医。”徐灵胎亦有《咳嗽难治论》的著述。究其原因,肺为娇脏,太寒则邪气凝而不散;太热则火刑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津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肺为清虚之脏,空阔无尘好比太虚之境,所以治法一或有差,动辄得咎。然则治咳之法奈何?曰:随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治之,则得之矣。
方法:对16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回顾分析,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了类型分析。
结果:160例患者可以分为气血瘀滞型60例,痰湿型患者32例,肝阳上亢型患者30例,气血虚弱型患者25例,肾阳虚型患者13例。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经过对患者的随访,痊愈患者115例,有效患者为37例,无效患者8例。
结论:采取中医治疗头痛时应当辨证施治,恰当应用针灸、推拿和中药治疗,这样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头痛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30-01
头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头痛的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会以伴有其他疾病的形式一起出现。同时头痛还有着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所以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痛苦。西医认为头痛主要是因为脑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医药治疗头痛主要是采取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等医学血管活性药物来进行治疗,但效果欠佳。本文主要回顾分析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头痛患者的相关情况,这些患者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了针灸、推拿和中药等治疗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随机选取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头痛患者160例,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98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于24~70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6岁。其中患者中病史超过半年的患者为46例,超过1年的患者为35例,患者在接诊治疗的过程中通过CT扫描和神经系统的相关检查排除了寄生虫、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2头痛的中医分型。中医在治疗头痛中将头痛分为五种不同的情况。肾阴虚型,这类患者会感觉到头痛空洞、畏寒发冷。肝阳上亢型的患者心情容易烦躁,面红耳赤且易于发怒。痰湿型的患者心烦心闷、头痛较为明显,并且患者常常会感觉到头脑晕沉。气血瘀滞型的患者一般病史较长,且患者疼痛的位置也比较固定,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呕吐的情况。气血虚弱型,这类患者舌质薄白,患者常常会感觉到较为乏力。
1.3中医辨证施治方法。针灸治疗头痛的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因为针灸治疗头痛的疗效较好。临床上治疗头痛主要是针刺和艾灸疗法应用较为普遍。针灸治疗头痛的主要原理是对头痛患者疏通经脉,合理的调理患者的气血,一般主要是选取风池穴、太阳穴、阿是穴和合谷穴进行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症在治疗的时候同时还要辅助一些特殊的穴位,这样在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对肝阳上亢型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候还需要加刺患者的太冲穴或天枢等穴位,这样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推拿治疗头痛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对患者推拿的疗法是每天1次,20天为一个治疗疗程,一般患者需要治疗3~5个疗程。在对患者采取推拿法治疗的时候也要不同的情况来具体对待,肝阳上亢型患者宜仰卧泄法压揉太冲、三阴、行间各一分钟,患者采取坐位揉肝通气,以达到降火宣泄的作用。对于痰湿型的卧位可以由印堂推压到太阳穴、以此来往复数次之后揉压患者百会穴2分钟。这样能够达到化痰燥湿的功效,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气血瘀滞型的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应当揉捏患者的颈部,然后对按压患者的合谷穴1分钟,可以能够达到通络活血的作用。
中药治疗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对患者选用头痛散进行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还应当采取辩证的方剂进行治疗。对于气血瘀滞型的患者应当辅以红花、桃仁和当归以达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对于肝阳上亢型的患者辅以天麻以达到降低肝火的作用。肾阳虚型合用大补元煎,这样可以达到对患者进行滋阴补肾的作用。痰湿型头痛患者应当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这可以达到对患者除湿化痰的作用。气血虚弱的患者应当在头痛散的基础之上加用归脾汤来对患者进行补血养气,提升患者治愈率。
2结果分析
经过对患者的随访,痊愈患者115例,有效患者为37例,无效患者8例。总有效为95%。
3讨论
西医通过使用血管活性的药物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远期的效果不佳。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将头痛分为五型。在临床上依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采取推拿、中药和针灸的方法结合使用、多管齐下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中医治疗主要是依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在头痛散的基础之上辅以降火、祛痰等中药进行治疗,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推拿和针灸等一些中医方法能够帮助患者调解多个系统的稳定,以达到治疗患者头痛的目的。本文的研究说明对患者进行中医分型的基础上所采取的推拿、重要和针灸的治疗方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姜雪华.中药治疗不同证型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2)
关键词:中医;肌筋膜炎;综述
肌筋膜炎包括纤维织炎、纤维肌痛综合症、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与寒冷、潮湿、慢性劳损有关,大致病理是肌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改变,而表现为弥漫性钝痛,尤以颈、项、肩背、臀外等部位多见,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疼痛特点是: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病程长,且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查体时患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触摸此点可引起疼痛或放射痛,有时可触到皮下肌筋膜内有条索或结节状物。中医外治腰背肌筋膜炎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十分丰富。本文将中医治疗本病的常用疗法综述如下。
1病因
1.1中医学认为,肌筋膜炎属"背膂伤筋"、"痹证"范畴,又名肌凝症、肌风湿。多因劳损伤筋或肝肾亏虚使局部气血搏击、血运滞涩,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而致脉络、经筋受损,气血壅滞、筋脉不通所致[1]。《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指出"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瘀闲挫其标也。"肾主腰脚,腰为肾之腑。肾虚是发病关键。肾虚复感风寒湿热,痹阻经络而致腰痛。
1.2现代医学认为,运动损伤是腰背肌筋膜炎主因。在运动员中非常多见,约占门诊病历例10%,占腰痛患者60%[2]。其与项目技术特点有关。长期负荷引起的劳损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肌筋膜纤维发生粘连而引发疼痛。而筋膜裂隙部形成瘢痕压迫其中的神经也会引发疼痛。
2治疗
2.1中药治疗 宫静等,中药离子透入配合按摩治疗背肌筋膜炎148例, 治愈111例,显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8.6%[3]。傅瑞阳等,中药熏洗(方药:川乌15 g。草乌15 g,细辛15 g,花椒15 g,伸筋草15 g,透 骨草15 g,路路通15 g,海桐皮15 g,威灵仙15 g,丹参15 g,鸡血藤15 g,防风20 g,独活20 g,川芎20 g,红花10 g,牛膝10 g,全蝎7 g。)防治腰背肌筋膜炎57例,治愈32例,好转22例。有效率94.74%[4]。程功华,乌头汤(方由乌头、麻黄、白芍、甘草、黄芪组成)。加味治疗骶肌筋膜炎106例,总有效率为98.11%[5]。姚旌,正清风痛宁治疗颈腰背肌筋膜炎40例, 总有效率95%[6]。一般认为,治疗本病关键在振奋和固卫阳气,故温阳通络为其治疗大法,常用有温经通络法、行气通络法、活血通络法、搜风通络法、益气通络法等。
2.2手法治疗 鲍铁周,按摩手法治疗150例,早期优良率为32%、中后期优良率为87%;认为肩背肌筋膜炎早期患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中后期患者则首选按摩手法治疗[7]。孙德斌等, 推拿结合耳穴加锻炼治疗颈背肌筋膜炎42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显效率73.80%,总有效率95.23%, 推拿治疗具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祛瘀之功效,不仅能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促进因损伤而引起的渗出、水肿的吸收,松解软组织的粘连,而且能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解除其紧张痉挛,纠正偏歪的关节,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以达到"通则不痛"。由于耳为"宗脉所聚",与十二经脉密切联系,并通过十二经脉与颈项背部相连;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耳廓神经、血管及淋巴分布相当丰富,尤其是神经分布,几乎全身所有的神经分支皆能到达于耳,所以通过刺激相应的耳穴压痛点、敏感点,能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8]。张奋耿等, 利百素凝胶外涂配合手法治疗后颈部肌筋膜炎30例,显效 8 例,有效 20 例,无效2例,利百素凝胶治疗效果明显比双氯芬酸钠乳胶剂满意,不论在改善后颈部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压痛和功能活动障碍方面均优于双氯芬酸钠乳胶剂,可能与利百素凝胶含有七叶皂苷钠、二乙胺水杨酸等多种有效成分以及利百素凝胶具有较强的透皮吸收作用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9]。
2.3针灸治疗 韦氏火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0例,设对照组28例,采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6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4针刀疗法 王英姿等,针刀治疗背肌筋膜炎120 例, 痊愈86.36%,显效9.09%, 好转4.55%,无效0%。损伤部位组织在慢性变质、渗出、增生修复过程中,形成了粘连、瘢痕、钙化等病理结构,挛缩变性的软组织对小血管和神经末梢产生卡压作用,在临床上,出现特定部位上有规律的压痛点。在施术过程中,痛点的准确选择比较关键,只要部位准确,手法熟练,则疗效极为满意[15]。戴氏针刀配合隔姜灸治疗背肌筋膜炎117例,治愈75例,占64.1%;好转42例,占35.9%;未愈0例。选用背部阿是穴进行针刀治疗,能直捣经筋病变之所,松解黏连,舒筋散结,通畅气血,松则不痛。治疗该病选用相关穴位隔姜灸既能起到祛风散寒化湿、温通经络、解痉镇痛的功效,又能起到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的作用。针刀和隔姜灸两法相辅相成,标本兼治,使外邪得泄,阳气得以温养,经络得以畅通,筋结得以松解,效果益彰[16]。《灵枢・经脉》亦云:"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可取本经腧穴治疗。
2.5其它疗法
2.5.1经筋挑刺 梁氏经筋挑刺治疗40例, 总有效率为89.3%;经筋挑刺治疗腰背飘筋膜炎有良好疗效[17]。
关键词:"带瘤生存";肿瘤;癌症;中医治疗
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研究的热门,也是难以攻克的难题之一。在18世纪初,有学者认为"肿瘤是局部的病变",手术切除的治疗手段便应运而生。到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提出"癌是细胞疾病",因此也产生放化疗的治疗手段。直到现在,手术、放疗、化疗也是治疗肿瘤的首选,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靶向基因疗法、介入、生物疗法等新的治疗手段也开始运用于临床,其终极目标是把人体的最后一个癌细胞清除。
癌细胞是由于人体正常细胞的异常增殖形成的,是机体信息传递和调控发生异常的产物,是机体生物学信号传递网络的组成成分之一。癌细胞不是自主的行为,它是机体内环境各网络调控的相互作用。对于单纯的切除肿块、局部放疗、介入,从影像学来看,肿块缩小了、消失了,这也符合WHO制定的以瘤体缩小为临床疗效的标准,但部分患者的生存率似乎不是很高,后期出现的复发与转移,以及放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如免疫抑制、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特别是胃肠道反应,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仅没有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破坏机体稳态及免疫监控机制。
对于现代医学有时在肿瘤上追求的"斩草除根"这种过于攻伐的手段,其实有时候选择性"带瘤生存"也是可以接受的,特别是对于已经失去手术指征的晚期癌症患者。在现代医学中,不同于"带瘤生存"很早就有"带病生存"的概念,主要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其实二者概念非常相近。何为"带瘤生存"?"带瘤生存"追求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让癌细胞与人体和平共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癌痛、咯血、咳嗽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换一句话说就是人体的免疫功能能够使癌细胞缓慢生长,甚至达到稳态,跟死火山一样,处于休眠状态,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中医古籍中很早就有癌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一些记载,到现在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医认为癌病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湿、热毒互结,日久积滞形成有形肿块。常见的证型有:热毒内结型:由于外受毒邪,日久化热;或七情内伤,久郁化火,火热酿毒积于体内,日久则发癌瘤。肿瘤患者常有热毒内蕴或邪热瘀毒的表现 ,如临床上常可见发热、咳血、红肿热痛、口渴、便血、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热毒表现,这些症状在肝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中都较常见。
痰气互结型:多为痰浊和滞气相互交结,发为癌瘤。如吞咽不利、咳嗽咳痰、痰质黏稠、胸闷、舌苔厚腻、脉弦滑等症状,这些临床表现可在食管癌、甲状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患者中常见到。
瘀血内阻型:肿瘤的形成与瘀血有著密切的关系。肿瘤 多属中医瘢瘕、积聚、结块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形成多为瘀血蓄积、日久形成肿块。癌症患者常出现面色晦暗、肿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
经络阻滞型:肿瘤形成后,聚结成块,坚硬如石。这些结块阻滞了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经络运行不畅,从而导致一系列症状,而中医讲的"不通则痛"、"痛则不通"都是指经络的通畅与否而导致的临床结果,癌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就是"不通则痛"的具体体现。在治疗上以顾护人体的先后天之本脾肾,补益脾肾为主: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为其他脏腑阴阳的根本,为生命之根,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都需要气血津液的濡养。顾护脾肾就是扶正,增强人体免疫力,使癌细胞处于稳态,缓慢生长,一般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灵芝、薏苡仁、山药、西洋参、人参、桑葚、枸杞等。同时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清热解毒、化痰祛湿以祛邪毒,常用的中药有冬凌草、石见穿、卷柏、白花蛇舌草、姜黄、凤尾草、三菱、莪术、半枝莲、蒲公英、鱼腥草、乳香、没药、贯众、山慈菇、马鞭草、夏枯草等等,而且现代药理学也证明上述中药有抗肿瘤的作用,抑制肿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癌细胞的多重耐药性。
中医在治疗晚期"带瘤生存"的癌症患者中的优点:①辨证论治:中医的针对个体、辩证施治非常人性化,一般会根据癌症患者不同症状、性别、年龄、季节、所处环境等处方开药,非常具有针对性。在总的补益正气和清热解毒的原则下,根据不同的兼证调整方药。例如胃癌患者常出现腹胀、腹痛、纳少等,一般会用些佛手、香橼、木香、苏梗、枳实、神曲、白及、鸡内金、麦芽等行气止痛、健脾开胃;肠癌的患者一般出现便血、泄泻等不适,常加减的中药有地榆、槐花、葛根、马齿苋、草红藤等涩肠止泻止血;肺癌的患者后期主要出现 咳嗽、咯血等,常用的中药有茜草、三七、白茅根、浙贝、葶苈子、白芥子、马勃等止血化痰止咳;②顾护正气: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换句话说就是人体的抵抗力足够强大时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疯狂生长。在攻伐病邪的同时,注重补益人体正气,先、后天之本脾肾,增强抗邪的能力,不至于"歼敌一万,自损八千";③毒副作用小:中医只要严格掌握好适应证、剂量、用法、配伍、炮制等,中草药治疗安全可靠,不仅不会对体内产生新的破坏,症状容易缓解,体力容易恢复,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适合癌症患者使用;④经济实惠:对于肿瘤患者的放化疗、靶向及一些生物治疗需要花费高额的医疗费用,而低廉的抗肿瘤中药就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很大程度的缓解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压力。
"带瘤生存"当然不是每一个癌症患者都适合,早期的癌症患者有手术指征的还是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现阶段"带瘤生存"主要用于晚期癌症患者,通过中药的调理,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现代技术发展迅速,中医也要面对现代化,中医的现代化是什么?一个是自身的发展,另一个就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我们不仅可以依靠现代医学的先进检查手段,帮我们更好的了解病情,还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早期癌症患者有手术指征的进行手术、以及在后期放、化中同时结合中医治疗,让中医更早的介入现代医学的癌症治疗中,在癌症患者早期以祛邪为主,在手术准备及放化疗中以扶正为主,增强正气,在后期以扶正与祛邪同时并进,共同努力提高患者的疗效,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瘤为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
[1]锐深. 现代中医肿瘤学[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6.
[2]陈淼,郭勇."带瘤生存"理论运用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2):3193-3194.
[3]李文虎,杨亚琴,等.抗癌的带病留人观[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8):6-7.
[4]郭宏选.重视整体调控,追求长期"带瘤生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7,5(9):10-11.
[5]赵连信.中药预防及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J].辽宁医学杂志,2014,28(6):325-327.
[6]张顺成,要晓静.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4,13(5):19-20.
[7]成海燕 . 中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J]. 药物与人,2014,27(318):58.
[8]赵欣,白伟,房涛 . 中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4,35(3):466-469.
关键词: 蛇串疮 带状疱疹 中医治疗
案例一:姜某,男,35岁。
主诉:腰背部水疱伴灼热刺痛3天。
现病史:患者素嗜食辛辣煎炸之品。3天前腰背部皮肤灼热疼痛,不久出现水疱,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自觉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要求中医治疗,遂来我院门诊。
检查:体温37.7℃,脉搏86次/分,血压120/80mmHg。右侧腰背部呈带状分布簇集性水疱,绿豆至黄豆大,疱周基底潮红,疱液混浊,水疱间皮肤正常。白细胞计数7.2×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
舌脉象:舌边尖红,苔薄黄略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辨证:肝胆湿热。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龙胆草10g 黄芩10g 柴胡10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薏苡仁15g 牡丹皮10g 大青叶15g 板蓝根15g 车前草10g 茯苓15g 甘草5g
外治:常规消毒,刺破疱疹、红升丹点涂。
4月24日二诊:服上方后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水疱干燥结痂,局部红晕见少,疼痛、刺痒感减轻。继续上述治疗,继服上方5剂后,诸症消失。
主诉:左侧前胸臂灼热疼痛5个月。
现病史: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壁、左上肢及手部灼热疼痛伴成簇性丘疱疹,外院已给予阿昔洛韦片、板蓝根冲剂内服,阿昔洛韦软膏局部外用,持续用药1周水疱消失,但局部灼热持续不消,疼痛难忍,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2002年9月26日前来我院皮肤科治疗。既住有高血压病、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检查:体温36.8℃,血压130/90mmHg,被动.痛苦面容,心肺胸透未见异常。左侧胸壁第2、3肋间皮肤处可见呈带状分布的色素带,左上肢肘内侧及手部、手心处也可见呈带状样色素沉着斑,局部叩痛。未见水疱、丘疹。血常规:白细胞4.2×109/L,中性粒细胞66.3%,淋巴细胞33.7%。
舌脉象:舌质紫黯,苔薄黄,脉沉涩。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经络痹阻。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柴胡10g郁金10g 延胡索15g 赤芍10g 桃仁10g 橘络3g 丝瓜络15g 板蓝根15g 甘草5g
10月8日二诊:用药7剂,局部灼热缓解,但疼痛不减,并伴有面色萎黄,神倦乏力,纳食减少,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弱,考虑到患者年老体弱,正气本虚,湿热毒邪蕴结,伤阴耗气,患者体质难免有瘀多气少之嫌,实为气虚血滞证。原方加称星子树根60g、黄芪25g、鼠妇6g、地龙6g等益气化瘀通络之品,服药7剂后局部疼痛明显缓解。
案例三:任某,女,52岁。
主诉:左面枕部发疱后遗头痛10天。
现病史:约l0天前因“感冒”伴头痛,服“感冒通”后未见明显好转,继则左侧头面至同侧枕部发现红斑小疱,外院给予注射转移因子,阿昔洛韦及夫坦(喷昔洛韦乳膏)等内服外用药后,红斑小疱消退,但头痛未见减轻,两日后逐渐增重,痛至夜睡不能人眠,掣引性痛及同侧手臂,并有轻度的恶心感,间有视物昏花感。
检查:苦容,语言低沉。左侧头面可见到淡红色带状斑和色素沉着斑,局部叩之痛敏。
舌脉象:舌质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略数。
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中医治疗
1压力性尿失禁的定义
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提出的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定义为:腹压的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不是由逼尿肌收缩压或膀胱壁对尿液的张力压引起的。其特点是正常状态下无遗尿,而腹压突然增高时尿液自动流出。如咳嗽、大笑、打喷嚏、跳跃、搬重物时,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口漏出的现象。有时可出现异常气味。因可影响患者的工作和与人际交往,尿失禁患者的心理非常焦虑,有些出于害羞的心理加上求医治疗并不是很顺利,时间长了导致并发症常出现如尿崩症,尿失禁,神经源性膀胱炎,尿道感染等。由于肌张力低,患者也可出现便秘和出血。
产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原因:①年龄:年龄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使尿道及周围盆底组织肌肉萎缩。失去支托功能而造成女性压力性尿失禁。②生育因素:随着孕次、产次的增加,压力性尿失禁出现的频率增加。这与孕期及分娩时盆底支持组织松弛、盆底薄弱,正常的尿道膀胱解剖结构破坏有关。尤其是多次怀孕分娩后损伤会进一步加强。③生活习惯:平时膀胱过度充盈、吸烟、便秘、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也易导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④医源性损伤:妇科手术。子宫和阴道的盆底支持结构主要由3个水平组成:?为上层支持结构(主韧带一宫骶韧带复合体):?为旁侧支持结构(肛提肌群及直肠阴道筋膜);?为远端支持结构 ,会阴及括约肌。术后?子宫旁和阴道上方两侧的结缔组织损伤。主韧带和宫骶韧带复合体完整性缺失。以及盆底薄弱而导致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子宫切除将影响卵巢血运。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也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关。⑤种族和遗传因素。尿失禁家族史与盆腔脏器脱垂家族史者患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可能性大。⑥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高血压、肥胖、肺部疾病等也是导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因素[1-2]。
2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
2.1治疗方法 治疗药物:黄芪30 g,人参15 g,炙甘草10 g,白术25 g,陈皮10 g,升麻15 g,柴胡15 g。加减:肾气不足者加枸橘20 g,女贞子25 g,旱莲草25 g,覆盆子15 g。
2.2肺脾气虚者 加五味子15 g,牡蛎30 g。用法:1剂/d,水煎2次,共取汁400 mL,早晚分服,10剂为1个疗程。
2.3针刺治疗 服中药同时还可配合针刺治疗,针刺足三里、三阴交、膀胱俞、肾俞,强刺激,2次/d,20~30 min/次。指压、按摩中极、关元穴。并教会患者自行反复按压刺激此二穴位。
2.4术后处理及随访 对于手术后患者的术后处理及随访:留置导尿1~2 d,术后第2 d以500 mL生理盐水膀胱灌注,嘱自主排尿,根据排尿情况适当调节悬吊带的位置。3个月内不得从事负重不得,跳跃活动。
中医认为中老年妇女应力性尿失禁,责之于脏气虚衰,气化不固,劳伤、忧思等损伤肝脾肺。房劳伤肾、病后气虚、老年肾亏,而其中以肺脾气虚及肾督不足为多见。肺虚不能气化则膀胱不约,脾虚中气下陷则尿自遗,肾虚不能温化水液而尿不知。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补益肺、脾、肾三脏,以百会、关元、中极大补元气。太溪、三阴交滋肾阴、增强膀胱功能。
中药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临床中笔者发现,人工流产对膀胱括约肌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增加了尿失禁发病的可能。本组2个疗程治疗无效者,继续治疗1~2个疗程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3结论
本病属虚损性疾病,只要坚持治疗都会取得很好的疗效。另外坚持缩阴运动对本病的治疗大有裨益。长期的尿失禁会造成尿路感染、外阴炎、阴道炎,如果早期治疗,治疗时间短且疗效更好,免除了不必要的痛苦。
年龄增加、肥胖、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和生育时尿失禁发生的危险性就增大。 真正的压力性尿失禁,药物治疗在于改善症状,而不在于治愈疾病。
手术治疗应慎重患者的适应证,患者有75%~95%治愈率。患者有以下情况时预后会较差:有手术失败史,在局部有其他的病变,有全身性疾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