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药品本科毕业论文

药品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2022-11-12 07:0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药品本科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药品本科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本科;工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综合素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85-02

工科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人才培养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或设计,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评价和检阅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通过一次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理论分析和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绘图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参加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探讨高校工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的特点,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改革探讨与实践,推动本科教学改革。

一、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本科教学中,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最后一份综合了知识和能力的作业,而不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最后一次执手训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论文在他们的经历当中还是第一次。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更加认真、深入地分析问题,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1]。形成论文大纲,依据大纲完成论文初稿,经过不断修改,最后形成论文。这一过程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2.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科学严谨精神。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科学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课题项目的确定到实验方案的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查找搜集到论文的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无不在浓厚的学术气氛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

3.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写作水平。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各种写作前的准备,包括对论文框架的初步设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实验设计,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各种数理分析,作图等。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可以很好地锻炼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养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3]。

4.毕业论文是毕业生留给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从学校获得的是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同时,学生也用自己的才华、见识、道德以及党性修养等方式给学校和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毕业论文则是学生留给学校的另一份特殊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学校可以用它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启发教育后来的学生。可以用它来分析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填补这些领域科研的空白;还可以推荐给有关部门或报刊杂志,以扩大影响。

二、当前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的、综合的检验。近年来,对我校本科毕业生调查分析发现,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毕业论文的教学在许多学校一直都不太重视[4]。一方面,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论文写作指导的相关课程,在教学中也未讲授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甚至没有举办过相关的讲座。换言之,学校未给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撰写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仅局限于指导老师在毕业之际给予的短暂性指导。另一方面,一部分毕业生会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远比做好毕业论文更重要,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找工作、化工实习上,即使是学校开设的论文指导课也很少有学生来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毕业论文的写作缺乏热情,也就无法使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等环节顺利展开,所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就下滑。

2.指导教师指导力度不够,对学生毕业论文投入精力不足。高校教师任务量大,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同时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任务,同时有些教师忙于自己的工作和校外的业务,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验指导不多,科研态度不够严谨。教师的懈怠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校缺乏严格的论文评审机制,对论文评审缺乏合理性。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与其他课程考核形式不同,论文的评审主要依靠指导老师的主观评定,加上目前各高校对本科论文的答辩大多流于形式,既没有比较具体的评定细则,也缺乏严格的考评机制,因而在论文评审过程中会因为一些人为因素而产生不合理的问题[5]。

4.其他一些因素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除了上述主要的原因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还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实验室资源不足,本科生数量太多,导致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根本不够用;还有实验室药品不足,即使本科生想做科研,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根本完成不了预期实验。这些都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的原因。

三、我校工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1.学生要认真选题,教师为学生选题严格审查。毕业论文选题,我院近几年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验题目,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和学习需要选题。这样,教师发挥自身优势,针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对学生悉心指导;学生也能配合其学习的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实验设计。这样的毕业论文实验出现了双赢,学生爱做,教师爱指导,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2.高校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允许学生提前完成毕业论文。学校为了给学生赢得更多的考研以及实习时间,使得毕业论文与考研和实习都不发生冲突。学院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让学生尽早完成论文实验内容。这样学生不但不耽误毕业实习就业时间,也为考研赢得了时间。同时,也避免毕业时期高峰进入实验室,导致实验室拥挤、设备药品不足的缺憾。

3.高校要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由于本科生第一次接触到毕业论文,并且对毕业论文了解不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写作。鉴于此,学校应开设论文指导课程,定期举办论文写作指导讲座,传授学生论文写作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白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论文写作指导课程通过对论文写作规范、基本结和框架,以及写作思路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有全面的认识。

4.高校要积极搭建并完善教师指导工作的考核机制。本科生可以采用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度。学生自己的写作态度和自身写作能力对于论文质量起着决定作用,但指导老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建立并完善教师论文指导工作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定期检查和考核,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心,促使他们在本科论文指导工作中尽职尽责。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专业课,一边做毕业论文实验,在毕业论文实验项目中还可以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这样既发挥了教师学术优势,又有利于指导学生。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是结合我校工科学科特点,对工科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探讨,进而推动本科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考研或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2]项金枝.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6):295-296.

[3]黄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96-97.

第2篇

关键词:过程控制;工科;毕业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77?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65-03 普通高校工科毕业论文(设计)是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后,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学生运用前期所学知识,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为后续的就业与再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1]。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提高质量,确保效果,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的问题。首先大学生扩招,导致部分学生的素质下降,使得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解有不同的偏差,另外不同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参差不齐,这就使学生整体毕业质量有所下降。另外大多数学校的毕业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即最后一个学期,此时的学生有一部分还未找到工作,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生会把找一个好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在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投入到毕业论文的精力有限。还有考研的复试也正好安排在每年的4月份,学生需花一定的时间复习,从而也减少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精力投入。

2.教师的问题。由于学生人数增多,使得一个导师所带的本科论文至少5个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个,如此多的学生,使得老师根本没有时间详细的指导,导致毕业论文这一必然结果。另外现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就使得在学生论文上投入的时间减少。还有有的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也难以得到实际的成果,所以也就逐渐失去了对毕业设计的兴趣。

3.学校管理的问题。由于学校对毕业论文时间的安排较短,使得许多工作没有开展完全,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就一般了。另外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没有经费,也会导致一些工作无法开展,尤其是对于实验性的论文来说,药品、仪器、测试等都需要资金,就目前有的高校给的指导论文费用,根本不够用,当然相应的论文的进度和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还有就是学校缺乏过程管理,只看最后论文的结果,中间缺乏监督,最终论文出了问题也没有办法弥补。

二、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由上述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其实在整个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强过程控制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M)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其核心思想集中体现为全员、全程、全面的质量管理。全员性是指产品质量人人有责,企业中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人员都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全过程是指把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或有关因素进行综合控制,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不断改进;全面是指企业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体系完善[2]。将全面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上去,就如图1所示,从选题、中期、到最终的答辩,学生、教师、学校的职能部分在整个阶段都参与到其中,只要各尽职责,在各个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相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定会有所提高。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1.谨慎选题、规范开题。科学合理的选题是做好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选题应紧密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联系生产和工程实际,体现专业特点,兼顾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有利于学生运用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进行自主探索与创新,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3]。同时,由于不同的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相关学科的联想与分析、对所选课程的把握与兴趣等都不尽相同,所以毕业论文选题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增加选题数量,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发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性互动,满足多样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学生选定题目后,从毕业设计的工程背景、研究意义、设计思路、计算方法等方面写出开题报告,参加开题答辩。开题报告答辩制度是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初步把关,是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充分重视开题答辩工作,加强开题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2.强化中期检查。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时间相对较短,但科研训练程序完备,内容系统,加强过程督导是做好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关键。在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期,实行指导教师、院、校三级检查制度,就论文工作进展、学院组织管理、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组织开展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如果情况不容乐观,则建议指导教师上报学院,推迟该生论文答辩时间,相应推迟毕业时间[4]。中期检查可以强化论文指导,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度和存在的主要障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毕业论文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同时,开展中期检查有助于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严肃性,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学术规范。

3.严控毕业答辩及最终评分。明确标准,规范程序,严格答辩评审关,科学合理评定成绩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强有力措施。答辩之前,应在学院(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本科毕业论文答辩领导小组,负责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每一答辩小组人数不得少于5人。答辩时,由答辩委员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内容包括与论文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写作思路和写作内容等。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就答辩情况交换意见,给出答辩成绩[5]。当然学生毕业论文的综合成绩评定应实行结构评分,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评阅教师评定成绩、答辩小组评定成绩,三者按一定比例折算形成,保证论文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对于论文质量较差或者答辩态度不认真的同学应进行二次答辩,对于二次答辩仍较差者应给予其论文不合格,这不仅是对其本人的惩罚,对辛苦认真工作同学的肯定,也是对下一届学生的警示,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学生的论文质量才会越来越高。

另外,在本科毕业论文的答辩过程中也要逐渐引入“率”,抽查或者全面检索论文,对论文研究中的任何剽窃、作假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这不仅对于本科论文的提高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同时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结语

总之,要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需要指导教师、学生、管理部门等都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精心选题,悉心指导,高标准,严要求,才能真正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从而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工序中,成为真正的合格产品。当然,毕业设计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如观念、制度、奖惩措施、技术平台等,唯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洪特.提高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368-370.

[2]杜益虹.全面质量管理在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11):31-33.

[3]王春潮.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1):98-99.

[4]冯涛.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1):22-25.

[5]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46-47.

第3篇

关键词:大众教育;毕业论文;完整性;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孙红(1977-),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王者辉(1970-),男,山东德州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山东泰安271016)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22-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的主要途径就是大学扩招。如同邓海建在《我们何以对大众教育抱以精英期待 》一文中提到的:“从国外来看,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并不是传统大学。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批新的学校,美国是社区学院,日本是短期大学,英国是多科技术学院。但是从中国目前进行的大众化进程来看,却选择了和国外完全不同的途径,是通过精英教育阶段的传统学校来完成大众化的任务。”骤然扩招的结果将直接导致师生比大幅下降。同时,高校教育投入也跟不上,学生学习所需的必要条件比如仪器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配备不足,严重影响学习质量。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能力对目前的现状作出什么大的改变,但可以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大众教育”下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当前的“大众教育”依然走的是“精英教育”之路,这也是选择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及其家长所期待的。有人认为现代教育应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既懂得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掌握各种现代化工具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1]但是这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极难实现。由于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多数高校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的延续,教学模式单一,部分学生兴趣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差。整个教育过程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实验课原本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但由于师生比例的下降和硬件设施的不足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难题。此时,毕业论文除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之外,更可以借此让学生综合利用大学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独立性、创新性以及实验综合能力,同时也是目前教育环境下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极佳的教学手段。

二、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应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文章中讨论过,比如选题陈旧、题目过于简单、与实际联系少、指导不力、学生自主性差、缺少团队精神、没合理的评价手段等等。也有很多人提出自己相应的解决方案,如一生一题甚至一生多题、与企业联系并选择针对性的选题、与其他老师甚至是外校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等等很多方法。[2-5]这些观点都非常正确,也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论文质量。但是,在目前师生比如此低的情况下,很多措施很难实施。倒不如在高校自身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尽量减少外在的困难,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论文的能力的培养上,从中提高其创新性和实验综合能力。考虑到多数学生并不太可能都从入学后就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所以他们的毕业论文时间较短。时间的限制和科研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们没法完成一项复杂或过于困难的研究工作,更难在如此短的时间下完成企业的某个技术攻关。所以企业也不会有很大的热情去参与指导。因此,毕业论文不需要多难,也不需要一定强求与实际应用有多大联系。但是,整个过程一定要完整,包括如何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完成开题报告、药品仪器的准备、具体实验过程以及后续的表征、应用研究等等,最后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当然也包括与实验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和探讨。毕业论文重点不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具体技能,而是教会其如何去进行科学研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科研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缺一不可,同样重要。所以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对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极为重要。

三、提高毕业论文完整性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1.合理选择、分配题目是关键

合理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完整性的首要条件。题目不能过简或过繁,在能起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前提下确保毕业论文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地顺利完成。这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应是指导教师。首先,指导教师可将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及所能提供的毕业论文题目提前放到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最后,师生讨论研究内容并将题目合理分配给学生。如何合理分配题目呢?如果题目整个思路及具体研究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则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甚至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合适的题目。如果题目相对比较困难或者过程较为复杂,个人难以独立完成,就由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但是一个小组的学生最好不要太多,可以的话控制在2~3个人,人数太多将增加小组同学之间的协调难度,不适合毕业论文设计。考虑到毕业前期有的同学选择考研,有的同学要找工作,所以分组的时候要考虑到具体情况,同一组中两种情况的同学都要有,避免学生同时外出而致使毕业论文无法进行的情况出现。当然,对个别长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的另当别论。还有部分同学可能在企业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这种情况可由学生和指导教师探讨选择合适的题目。

2.重视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学生生涯的最后一门功课,也是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从学习向工作转变的一个纽带。能否交出一份理想的答卷直接关系着学生能不能尽快顺利地完成身份转换,适应新角色。大学学习不仅包括学知识,还应包括学做人。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才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就认为一个人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学业、事业能否成功。所以在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也要有沟通协调能力的训练。这也是为什么强调论文完整性的最主要原因。课题的进行需要很多步骤,比如资料查询,可能不一定能查到,可能需要别人的帮助;还有怎样去购买药品、仪器,如何和销售人员打交道;实验后期的工作像材料的表征、性能测试等等都需要其他人协助。这些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会经验。较复杂的题目个人难以独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让一组同学合作完成。例如笔者将两位同学分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制备改性半导体光催化剂并用来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两名同学共同完成资料的查阅和整理过程,设计实验方案。随后,一名同学主要进行催化剂的制备,另一同学主要进行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实验以验证催化剂效果。实验过程中两位同学必须充分配合,了解对方实验情况并提出良好建议,优化实验内容。两者的实验相互支持,缺一不可。找到最好的催化剂之后,两名同学共同联系进行材料的表征。这样分配任务的原因正是为了实验的完整性和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合作还能让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当然,在此环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指导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适当地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同时给他们更多的肯定和认可,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进行试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指导教师的方法非常关键。首先,教师要对他们的试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他们的进步给予适时表扬和激励。其次,教师参与实验但绝不能事事替他们出谋划策,只在关键时候给予提示或建议。毕业论文环节的主体是学生,应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不怕失败。

3.成立指导小组,将专职实验室人员引入其中

根据课题特点,成立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指导小组,根据个人擅长的部分分别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应重视实验专职人员在毕业论文环节中所起的作用,让其加入指导小组。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的管理、药品和仪器的准备、使用注意事项、购买甚至是具体的实验技能方面更具优势,所以,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实验室人员进行鼓励和肯定,充分调动其在毕业论文方面的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指导帮助,而不是只让他们被动地做辅助工作。

4.能否得出很好的实验结果不应成为毕业论文质量最关键的评价条件

先说明一点,这里所说的毕业论文单指短期进行实验的本科毕业论文,而不包括像研究生这种长期研究后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工程技术文件写作的最好锻炼,因此,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性一定要严格要求。论文要求结论要有数据支持,学会如何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同时,提高图表质量。但是,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和论文题目难易程度不同,当然还包括学生的自身能力问题,会导致部分学生到期得不出很好的结果。如果将结果的好坏作为评价论文质量的关键,那么有两种可能势必会发生:一直在做得不出好结果的某一步而使实验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抄袭甚至伪造数据。所以说,毕业论文应重视内容,从中考查学生的态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设计出下一步的研究方案,也一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当然,能得出好的结论的规范论文是最好不过的了。

四、结语

以上只是从毕业论文完整性方面讨论了毕业论文的部分环节,并提出了相应实施措施。当然,其他方面(比如合理评价的体系、学校的有效支持等)都对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有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在目前教育环境下的毕业论文会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各种制度,找出更适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的方法,做好学生大学阶段的最后一门功课,真正培养出有益于社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娜,西凤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思路[J].中国冶金教育,2011,(1):33-35.

[2]岳恒立.毕业设计环节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1,(2):121,134.

[3]文九巴,张凌峰,等.材料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77-178.

第4篇

       

        一、引言

  冷链是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 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冷链物流是一种新兴的物流 方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降低食品和农产品损耗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以“互联网+农产品+冷链”为特色的生鲜电商成为 物流行业的亮点。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预计 为521亿元,且年均增长将保持在50%以上(如表1),更是对冷链 物流专业人才提出了非常迫切需求。

 

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起步晚,冷链物流人才相当缺乏,目前国 内大多数高校物流类专业尚未开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基于冷链物 流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我校自2004年成立 开始就将冷链物流作为物流学科与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和学校的共同资助下建立了国内首座“冷链物流技术 条件仿真试验台”之后又完善相关生化检测功能和模拟计算软件, 该试验台可模拟各种气象条件下冷却储藏、运输设备、货物的各种 状况。在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依托冷链物流技术试验 平台,开设了特色课程“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冷冻学”并为本 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项目,每年约四分之一的本科生毕 业论文或设计均以冷链物流为专题:有3届全国挑战杯作品均以冷 链为研究对象,所完成的作品分别获国赛一等奖、国赛交叉创新二等奖、省赛特等奖、省赛二等奖等,在冷链物流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二位一体”基本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 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1]。因此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能够应用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结合企业生产实习,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社会输送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因此,鉴于 物流管理专业偏于工科要求和应用性强的特殊性,有必要在物流管 理人才的培养中引入工程化教育这_理念。[2我们在冷链物流的本 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基本思路(图1),即整个毕业设计应包括市场调查、冷链实验和物流方案3个部 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市场调查是冷链实验的基 础,即冷链物流实验方案必须以实际的食品或农产品物流过程为参 照:而冷链实验又是物流方案的基础,物流方案和措施的制定必须 基于实验结果,有的放矢,不能泛泛而谈。

 

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主要对象是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花卉、药品等,因此 技术性和工程化色彩较浓,如果没有具体食品的冷链物流实验做支 撑,没有市场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物流方案肯定没有针对性, 也就没有深度,达不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但是,如果单 纯以一个冷链物流实验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则对物 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应用不够,毕竟我们是管理类专业, 不同于食品和制冷类专业,必须将设计重点放在物流方案的制定 上。冷链实验结果仅是对物流方案和措施的设计提供量化的支撑。

 

三、实践分析

 

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阶段、调查和实验阶段、论文撰写阶 段。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选题难,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学生在论文选题阶段花费的时间 要1~2个月,有的甚至更长;二是管理难,目前,很多高校毕业实习、考研、找工作和撰写论文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在以就业为导向 的思想支配下,很多学生整天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暇参加讨论、 调研和写论文。一些指导教师鉴于当前的形势,也对这种行为网开 —面,往往只在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才将学生召回,平时疏于指 导;三是难综合应用,论文往往只能针对物流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 较深入的研究,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3针对以上问题,我们 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一)结合项目提供设计选题

 

近年来,我校冷链物流团队承担和完成了几十项相关研究课 题,在国内系统开展冷藏物流技术条件的试验研究,先后承担了包 括东亚运输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在内的_系列国 际、国内冷链物流项目。在选题环节,鼓励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的专 业特长和承担的课题,提供毕业设计选题;并在召开选题动员会 时,洋细介绍自己指导毕业设计的课题来源、主要内容以及要求, 吸引有兴趣的主动报名参加。由于毕业设计来源于指导教师的课 题,简化了选题环节,又基本上杜绝了抄袭和雷同的现象。如指导 教师根据承担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安全方面项目,分别提供了木瓜、 龙眼、荔枝、鲩鱼、鲫鱼、冷鲜牛肉等品类的冷链物流设计选题。 而且,部分指导教师改进论文选题方式,采用将毕业设计与学生科 技创新等活动相结合起来等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入毕业设计 阶段。

 

要求指导教师根据课题编制设计任务书。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 师承担了较多的食品冷链物流方面的课题,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素 材。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编制设计任务 书。设计任务书不是课题项目的简单分解,而是在其中加入对物流 管理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杨桃冷链物流实 验及物流方案设计”任务书中,要求通过杨桃供应链问卷调查,结 合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确定实验的关键指标,模拟杨桃从采摘、贮 藏、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研究不同温度变化对采后杨桃品质的影 响,最后,从运输方式选择、货物摆放、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素质 等方面提出了杨桃冷链物流的改进措施。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 毕业设计相结合,解决了教师精力分散、指导时间不够等问题,部 分优秀毕业设计成果成为指导老师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根据我们4 年来的实践,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也是非常欢迎的。2011年即有 17%的毕业生参加毕业设计,2012年后参加毕业设计的人数均超过二分之一(如表2)。

 

(二)加强调查和实验阶段的过程控制

 

目前,学生在冷链物流毕业设计过程中,基本上需要指导教师 “手把手”教,否则其往往不知如何开展,所以必须加强过程控制,保持经常联系。要求参加冷链物流毕业设计的学生,首先要在大四 第一个学期末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明确市场调查和冷链实验的时 间,最好在1个月之内集中完成市场调查和实验:在调查和实验阶 段,要求学生不能外出实习,将学生分成若干2〜3人的小组,指定 小组长负责管理。指导教师除了每周在指定的地点进行答疑外,还 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日常指导。如针对进行冷链物流实验的 学生,首先要带领他们到食品生产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然后制定洋细的实验方案、指导实验工具的使用,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 提出物流管理改进措施,每一个步骤都有具体的时间和目标。

 

这个过程中,冷链实验方案的制定是重点。冷链物流实验方案 制定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冷链物 流实验方案在调查的基础上,要明确实验流程图、实验材料制备和 实验方法。如针对“不同温度条件下杨桃冷链物流实验及物流方案 设计”将实验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1°C条件下运输 24h,置于1°C陈列柜销售2天;B组:5°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 5C陈列柜销售2天;C组:常温30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常温 30C陈列柜销售2天;D组(包装组):用微孔聚乙烯保鲜包装袋 对新鲜杨桃进行单果套袋包装,5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5C陈列 柜销售2天。对每一组实验,要求注明实验开始时间、检测间隔时 间、检测指标,且有洋细记录表格。对冷链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 时纠正,甚至重新制定方案。

 

(二)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基于冷链物流实验的毕业设计必须提供冷链物流模拟和相关检 测的设施和设备。随着学生数量增加,实验室资源越来越紧张,因 此必须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排好实验室使用表,确定各小组的具体实 验时间,每组实验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此外,冷链物流实验需要 购置原材料、检测试剂、试纸等,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费用。一方面 可以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中支持一部分,另外,尽力争取学校、企 业的经费支持,最好校企合作能解决一部分经费、场地、设备仪器 等问题。

 

另外,目前来看冷链物流毕业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相比论文 写作而言,指导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在评价指标和 要求方面,可能需要适当降低。如冷链物流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可以 适当放低要求,毕竟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的目 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将大部分时间放在 重复性的实验过程上。另外,还可以适当取消外文文献研究的硬性 要求,重视对毕业设计本身的评阅和考核,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都 放在有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毕业设计的撰写等核心工作上。在答 辩过程中,可以对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不予要求。

 

四、结语

 

冷链物流和生鲜电商的迅猛发展对冷链人才培养提出了急迫需 求。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引入冷链物流毕业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应用 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解决本科毕 业论文难选题、难创新、难管理、难综合应用等问题,实现培养应 用型人才的目标。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 毕业设计仍然是毕业论文的补充,应当根据本专业特色和师资情 况,针对部分毕业生提供该选项,并保持怡当比例。

 

【作者】 邹毅峰; 谢如鹤; 刘广海;

第5篇

新时代要求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对所从事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对所从事专业的理论有基本的整体性的把握,熟练掌握专业工作方法和技能,具有顽强拼搏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独立地和协同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与科研工作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在教学型大学里广泛开展科学研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对培养“能吃苦,能协作,能创新”的“三能”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科研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科研是一项实践活动,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领域有关的科研活动,有利于将其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逐步培养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思考、判断和总结能力,提高科研实践能力。

1.2科研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知识不断加速积累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的拥有和掌握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即使是最博学的人,其终身所学也只是知识的极小一部分。因此,在知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学习的主要任务已不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在于掌握不断获取知识的本领。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中,常常会遇上课堂上从未学过的新知识、新技术,需要翻阅相关资料,反复思考加以解决。因此,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学会求知的平台,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此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科研活动,是一种以科学研究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实践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5]。学生的学习从课堂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以探索、发现、发展为基础的主动学习,能更充分地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

1.3科研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浓厚兴趣

专业兴趣对大学生学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也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亲历了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体验了其中的成就感,便会使学生感受到专业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强化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

1.4科研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科研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勇气。同时,从实验资源的共享,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启发,到共同完成科研课题,都是一个需要学会与人合作的过程。所以,科研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过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高质量应用人才的途径

2.1实行导师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从低年级学生入手,实行导师制,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机会,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可加强学生的实验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通过长期的、有目的性的工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会教师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从事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了解更多的、最新的学科知识,增加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能力;培养与人合作、踏实肯干的精神。使学生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近距离接触本科生的机会,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知识结构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自身行为修养。

2.2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随着对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部把学生科研活动纳入了教学评估体系,可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和教育部对科研促进教学的导向。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创造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新的教育模式。这类项目的实施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渐提高其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实验的结合,经过科学研究和创造的磨练,能够不断的实现自我完善。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等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支持的力度,依照学校的实际情况逐年增加这类项目的数量和资助经费,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科学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最终形成实践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氛围。

2.3重视毕业论文工作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都有毕业论文(设计)实习阶段,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6]。该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7]。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借此培养学生独立性、创新性和实验综合能力。同时,应明确毕业论文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具体的技能,而是教会其如何去进行科学研究,做到真正“授之以渔”,而不是仅仅“授之以鱼”。因此,毕业论文工作要强调完整性,包括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完成开题报告、药品仪器的准备、具体实验过程以及后续的表征、应用研究等等,最后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当然也包括与实验指导教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和探讨[8]。为充分实现毕业论文完整性的目标,可采用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并以导师项目为依托的办法,保证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场所和所需仪器、设备和材料的提供,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全程监督和指导。同时,可考虑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延长毕业论文工作时间,避免学生考研、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完成时间的冲突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3.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验室;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27-02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是维护高校人身、财产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的根本保障[1]。近几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实验室规模和设备数量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开设实验的课程和实验项目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进行一些总结和探讨。

一、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现状

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当时实验室数量4间,价值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不足30台件,总价值不超过20万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数量已达到14间,已建成的实验室包括环境土壤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技术、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等七个分实验室,开出的实验项目数达80余个。实验室规模、条件、设备还在进一步的扩大和建设中,实验室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基础设施老化。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位于2号和4号实验楼,这两栋实验楼使用年代比较长,自学校成立之初就存在,到现在已有20余年。个别实验室存在漏水漏电,电线老化,未安装通风设备,2楼及以上实验室未安装防盗门和防盗网,实验室内和走廊灭火器过期失效、通风橱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2.化学试剂管理不到位。环境工程实验室是化学和生物实验室的综合体,所用的化学试剂种类繁多、性格各异,多属于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强腐蚀性、有毒等特点[2]。目前环境工程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较为混乱,如药品试剂无统一的放置地点,剧毒、易制毒试剂没有专人专柜管理,药品使用情况无人登记等,尤其是做毕业论文的实验室,实验室内试剂随意放置、学生不按规定在通风橱内移取有刺激性挥发性强的试剂,废弃物随意丢弃等。

3.三废直接排放污染周边环境。环境类专业实验如在氨氮、六价铬、空气中甲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水体中汞含量测定等实验的测定过程中都会产生废弃物,且含有大量苯环类、铬、汞等重金属离子,具有高毒性致癌性、难生物降解等特点,而之前环境工程实验室并未配备废弃物回收桶或相应的处理处置设施,实验员安全管理意识也较为淡薄,为图省事方便,直接将实验废液倒入下水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二、整改措施

1.对实验室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整修和定期维修。我实验室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后及时向学校打报告,要求对环境工程实验室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整修。2013年暑假学校后勤集团对本实验室的水电管线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有效防止了因电线老化或水管老化破裂造成火灾或跑水事故的发生。另外在实验装备处有效监督和宣传作用下,我们实验管理人员对消防器材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对放有贵重仪器的实验室都加装了防盗设施。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

2.加强化学试剂的管理。2012年环境工程实验室向学校实验装备处申请购买了药品柜。对在环境专业实验中用到的氰化物、氟化物和汞盐等剧,我们配备了专门的药品柜,而且对于这类药品我们按规定严格执行“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领用、双本帐、双锁管理。其他试剂按有毒、无毒、有机、无机的原则分类管理,分柜分层摆放,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情况登记备案,责任明确,确保各类试剂的安全使用[3]。对做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室,首先对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安全教育,责令其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传达,如有违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将进行相应的处罚。这些措施都有效地减少了危险品带来的安全隐患。

3.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和治理工作。本实验室产生的废液的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的处理原则[4],首先实验室在使用时实行取多少用多少的原则,尽量减少试剂的浪费,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废液的产生量;其次实验室配备了回收装置,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液进行分类收集;最后是实行无害化处理,减少有毒物质的污染。如废酸废碱,可采用中和法处理;对含Cr6+的废水,可在废液中加入亚铁盐等还原剂,将Cr6+还原为Cr3+后,再加入碱转化为低毒的Cr(OH)3,放置一夜,将沉淀滤出并妥善保存。

4.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使学生自觉地保护环境。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规范操作,不乱丢乱倒试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不允许在实验室内吸烟、饮食,绝不能用口去尝任何一种化学药品,严禁用嘴通过移液管吸取具有强腐蚀性、毒性的化学药品。实验完毕后,提醒学生要洗手,严禁将实验室的化学药品带出实验室,这样可以形成人人知安全重安全的良好氛围,共同维护实验室的安全[5]。

5.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是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可做到防患于未然[6]。对于存放贵重仪器的实验室、库房等重要场所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实验室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正常运作的保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极为严重[6]。由于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间数、仪器设备台件数、化学试剂种类众多,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还有很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将面对更多的挑战,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我们要积极探索,力求使我校环境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家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5-7.

[2]朱美英,卢志红,李琳.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5):131-133.

[3]李旭凯.环境学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J].广东化工,2012,39(8):153-154.

[4]魏芳,张维刚.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276-278.

[5]万田英,涂书新.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6):137-138.

[6]武杰.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与探索[J].安防科技,2006,(04):41-42.

第7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领域 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 甘特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2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其中包括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所承担的教育使命,是努力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工程,还具备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充实制药企业,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工程技术问题,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1]最大特点是,获得这种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有明显的某种特定的职业背景,如工程师、教师、律师、金融分析师等。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针对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部2009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让在校有更多精力学习的同学接受专业的教育,毕业之后能更快的投入实际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培养

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阶段大体可分课程学习阶段、学位论文完成阶段、实践实习阶段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之相比,增加社会实践环节所占比重,比如山东大学药学院要求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研究生缺少生产实践或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申请答辩。可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视。要想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需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体现出与科学学位的不同。

2.1 课程学习阶段的培养模式

科学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划分主要是从培养目标的不同来归纳的:前者主要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学位,后者则是以“专业”实践为主要方向的学位。[2]既然培养目标不同,那么在课程上就应该有不一样的设置。依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学位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另外结合国家培养综合人才的要求,作为工学学位的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将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文化素质三个模块。专业知识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用技能,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升[3]。

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展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大研究生的视野,进而拓宽研究生的思维,达到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科学学位相比,专业学位应加强实用技能板块的授课比重,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研讨、团队学习、实验教学、模拟训练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最新动向。

在授课的时间上,目前多数高校采用的是一个学期到一年的时间,目前山东大学药学院是对专业学位的授课基本集中在一个学期,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第三年有去企业的实习,缩短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实习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接触工作实践,毕业之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

2.2 学位论文完成阶段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学位论文。山东大学药学院最新版的《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左右时间从事制药工程领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应直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或潜在的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以培养研究生具备在制药工程领域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4]以上对研究生导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既要满足学术深度的要求,又要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在这种情势下,迫切需要“双导师”培养模式的诞生。

对于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所谓“双导师”是指学校导师和制药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模式:学校导师负责学生提升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企业导师负责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双导师制想要发挥作用,不流于形式,那么就要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不是一味的和科学学位一样,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占相当比例[3],而应该加大对社会实践的考核比重,将社会实践考核合格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基础要求。

2.3 实践实习阶段的培养模式

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实践实习是必须经历的环节,在这一阶段的培养最能提升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促使研究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

这一阶段的实效很关键的一部分在企业和企业导师,那么在这一阶段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能明确企业和企业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便于对研究生的考核和管理。研究生有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也能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有连续性,长期坚持有助于形成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培养模式。

3 甘特图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针对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大,同时有很长时间不在学校的特点,如何实现对研究生的有效管理,帮助研究生顺利的完成培养阶段的各个要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甘特图也称横道图,是1912年美国人亨利甘特提出的一种按时间进度标出的工作活动图。[5]甘特图是对简单项目进行计划与排序的一种常用工具。用于解决负荷和排序问题时较为直观,它能使管理者先为项目各项活动做好进度安排,然后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比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监控工作。[6]

鉴于甘特图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其引用作为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一种方式,这对现阶段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作为研究生管理人员,可以将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的培养计划制作成甘特图,将主要精力调整到每个阶段最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保证研究生按期完成各项任务;作为研究生导师,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类别的增多,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的培养要求,为更好的区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的区别,保证培养的进度。研究生导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详细的规划,将学生从课程学习、实验室熟悉、分配课题、查阅文献、正式课题研究、实践实习、和学位论文书写按时间进度要求制作成甘特图,定期提醒导师每个学生近期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协助导师监督检查研究生完成进度,并根据进度完成情况不端优化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

甘特图的引入对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实习的一个学期时间内,导师和研究生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甘特图提醒自己和研究生应该最关注哪方面的事情,从而实现管理的计划性、有序性,也能增强研究生导师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能起促进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1996-07.

[2] 赵岩,朱爱军.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6):73-76.

[3] 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2(9):115-118.

[4] 山东大学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2012.

第8篇

1  构建微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投入不断加大,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有显著地改善,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也从封闭的课堂小实验改变为全天候的开放式综合大实验。以前教改形成的微生物制药大实验,发酵工程大实验等整合若干有联系的实验技术,教学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但大实验之间尚缺少实验内容与实验技术上的刚性联系,学生们在不同的大实验课程上学到的实验理念和操作技能不能形成一个知识链条,难以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个较大的科学问题或生产实践活动。以科研提升教学,将科研实验转化为教学内容,并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向科研工作的延伸,对于学生了解前沿性的实验技术与手段,提高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比拟的效果。

如何选择恰当的产品,作为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突破点?产品选择的标准应包括:时代性、前沿性、市场价值、技术综合性、微生物遗传操作可能性。达托霉素是一种新型环脂肽抗生素,用于治疗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感染,2003 年在美国上市,上市后其销售额逐年上升,2016 全球年销售额超过 20 亿美元,已成为控制耐药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2016 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批准了华东医药和恒瑞医药生产达托霉素。达托霉素是一种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复杂,产量非常低,通过微生物工程系统改造是提高达托霉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策略。通过国内外科学家的努力,克隆了达托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并对达托霉素生物合成调控有了较为深入了解。达托霉素具备的突出特点以及课程教师长期从事达托霉素的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材料,使达托霉素产生菌菌株选育成为生物工程实验的突破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达托霉素产生菌基因工程改造为主线,有机的整合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学生将系统地学习现代生物技术的实践理念,基因克隆,质粒构建,链霉菌发酵,抗生素含量测定等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的基础实验方法及原理。本科学生通过该大实验不仅夯实了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2 以达托霉素产生菌菌株改造为主线的微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的内容架构

为了追踪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前沿,提升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包含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和发酵工程三个模块。以基因工程改造达托霉素产生菌-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为研究材料,以提高抗生素的产量为实验目标,通过目的基因的克隆,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验证,重组质粒整合到链霉菌基因组获得工程菌,工程菌的发酵,抗生素效价的测定等一系列实验为主线,贯穿基因工程实验,代谢工程实验和发酵工程实验,重排实验课程顺序,建立以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为核心的实验模块组合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平台。。通过该系列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和掌握扎实的实验技术,并体验用现代生物技术构建工业生产菌株的完整过程。

2.1 基因工程实验

基因工程模块是整个综合实验的重要环节,负责构建后续代谢工程实验所需重组质粒。实验主要由 PCR 扩增抗生素高产相关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验证,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等一系列整套相互关联的实验,获得一系列可用于后续代谢工程实验的重组质粒。本模块共学习 9 项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实验课程学习,将增强基因工程的基本概论,掌握基因工程常用的核酸操作技术。

2.2 代谢工程实验

经典的菌株改良技术是通过菌株的随机诱变和选择高产菌株。随着研究的深入,通过代谢工程技术理性选育高产菌株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利用。代谢工程实验模块利用基因工程实验模块制备的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通过转化大肠杆菌 ET12567,通过接合转移技术将目的基因整合到链霉菌基因组,获得重组菌株。实验包括接合转移条件的摸索,重组菌株基因组 DNA 的提取和 PCR 验证等。本模块包含 4 个实验。通过本模块的实验操作学生将会掌握 DNA 转化,利用接合转移将外源 DNA 导入链霉菌,以及通过 PCR扩增鉴定重组菌株等一系列链霉菌代谢工程实验技术,加深对微生物遗传学和代谢工程理论的理解。

2.3 发酵工程实验

发酵工程模块利用代谢工程实验模块构建的重组菌株,摸索最优发酵条件,测定抗生素的效价和重要发酵参数。本模块包含 5 个实验。通过本模块的实验操作,学生将增加对发酵罐的工作和使用,发酵条件优化,抗生素含量测定等一系列微生物发酵的原理的认识,掌握生产实践中常用的发酵技术,获得达托霉素。

3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教学安排及效果

微生物工程大实验由一系列的微生物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组成,学生需要具备遗传学,发酵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知识。遗传学和基因工程在我校是大三上下学期开课,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原理是大二开课。为了保证效果,在学院的支持下,其他课程的教学和考试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提前一个月结束,避免与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冲突。本课程在的最后一个月统一开课,持续四周,共 96 学时,全天候进行,以保证三个模块的连续性,实验完整性,实验操作和科研思路训练的连贯性。

3.1 教学模式

将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为本科生综合实验,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探索,具有相当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为了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采用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并采用模块化的教学设计。基于提高达托霉素产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查阅中英文文献,产生候选改造基因,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以及和指导老师讨论确定最终的基因,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自行设计引物开展基因扩增和克隆,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和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实验进行中,每个模块都以目标导向的项目形式进行,学生有机会在规定的时间内重复某个失败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探究实验成功的秘诀和总结失败的教训。通过综合实验,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微生物工程的连贯性,综合性和前瞻性。

3.2 考核方式

本实验的教学内容相互关联,具有上中下的时间顺序,相对独立,对于每个模块的具体实验教学由各模块实验教师对实验操作进行考核。整个实验按照科研项目的形式展开,每个研究小组选择的目的基因各不相同,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详细陈述立项依据,实验方案和预期实验结果,全部实验结束后按照西南大学毕业论文格式提交实验论文。每个研究小组整理实验结果进行汇报答辩,并针对实验结果及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的实验成绩基于上述表现综合判定。

第9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思考

我国社会经济和医药事业蓬勃发展,2012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医药界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也日益受到重视。尽管我国已有数百所院校设置了药学专业,面向新药研发、生产、营销、合理用药等领域培养药学人才,但还远不能满足新药研发和临床服务方面的需要。用人单位希望药学专业的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许多高校药学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仍较差,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备,难以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如何结合实际工作,培养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实践教学对提高药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它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岗位意识、服务意识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高校药学专业逐渐开始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本文分析国内外高校药学本科教育和实践教学的现状,找出我国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药学本科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药学本科起点教育和实践教学现状

1. 美国和日本

美国目前的药学本科教育为职业教育,学制6年,授予Pharm. D.学位,Pharm. D.后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进一步培养毕业生成为科研人员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日本借鉴美国的做法进行了药学教育的改革,从2006起,将药学的本科教育设置为“新4年制”和“6年制”2种。“新4年制”旨在培养科研、技术人员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这类学生不能参加日本执业药师考试,一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6年制”的毕业生为本科学历,有参加日本执业药师考试的资格,培养目标是药剂师,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临床药学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在医院和药局等处的长期实习课程,使学生成为医疗现场的实战型人才[1,2]。

2. 欧洲

英国的本科起点高等药学教育提供的学位有药学及相关的科研型学士学位和培养职业人才的药学硕士学位[3]。德国的高等药学教育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社会药房的药师,药学实践贯穿整个本科教育的始终,而且一半时间是在社会药房进行的[4]。

3. 中国

我国的高等药学教育始于1906年,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药学类、制药工程类高等院校472所,居世界第一[5]。医药产业是2l世纪的朝阳产业,培养高等药学人才的药学教育被众多院校所看好,以致我国药学院校在高校扩招和自主设置专业的政策影响下盲目扩招,出现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不相适应的现象。传统的药学本科培养方案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药学实践领域的需求脱节,在就业市场上缺少竞争优势,绝大多数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患者要求医院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用药服务,而不是仅提供药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临床药师,而现有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胜任临床药师工作的药学人才。高等药学教育是药学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临床药师的重任。然而由于国内药学专业学位制度尚处在探讨阶段,《执业药师法》也还在立法进程中,在我国高校培养高级应用型药学人才尚无法可依,使得该项工作开展艰难、进展缓慢。

二、我国药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课程教学中联系实践不够。在药学本科的课程教学中,我国大部分院校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教学、实地教学。教师队伍均为学校的全职教师,不了解工厂生产与企业应用实践,学生也因此不能真正了解学习的目的,只知应付考试。

二是实践教学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院校的药学类专业学生实习时间偏短,一般仅为20周左右,且这期间不少学生要参加考研、求职、学校的各类考试等,真正投入到实习实践工作中的时间严重不足[6]。

三是实践基地较少且高校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实习基地被动地接收高校的实习生,与高校缺乏互动。实习基地觉得未从带教中获得收益,纯粹是帮助学校完成教学,这导致实习基地应付式地接收实习生,缺乏对高校的融入感。

四是实践考核流于形式以及对带教教师缺乏考核和激励。实践考核的主要形式往往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对教师缺乏考核和激励。有些教师精力主要放在科研和课堂教学上,对实习教学的重视不够,评语和打分比较草率。同时由于实习时间短,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接触不够,也影响了其带教的积极性。

2. 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是将实践教学提前并加大比重。四年制药学本科生往往在三年级才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因此,有必要将一些到实践基地见习为主的实践环节设置在前期课程中,以加深学生对药学的了解,培养专业兴趣。在药学专业实习中,可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将课程提前上完,增加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的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应充分保障学生在医院和社区药房的实习实践。

二是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建设实践教学的示范基地,以这些示范基地为依托,辐射、带动其它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包括各学科的实验室、模拟车间、模拟药房,校外实践基地包括制药企业、药监部门、医药公司、医院药剂科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积极开展本科生国际交流活动,开拓国外实践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三是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在学院与教学基地之间,通过学科建设紧密联结起来,学院为基地提供技术与项目的支持,基地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学院可利用开放基金、设立子课题、设立产业化基地和学科建设基地等载体,使教学基地参与到相关项目研究中来[6]。对学术水平较高的实践基地,可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加强联系。总之,学院可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基地参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带来活力。

四是改革实践教学的双向考核和激励模式。依托实习基地的师资力量,实习期结束后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分类考核,考核成绩量化,未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考核的导向,提高师生对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同时对实践基地和带教教师也引入考核激励机制,给予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带教教师相应的奖励,如给予科研合作机会、输出优秀本科实习生等。

三、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 实验室教学改革

第一,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同一个实验,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求。可将科学研究的方式引入本科实验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压缩、淘汰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大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多门专业课程实验通过药物研发链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药学实验。同时,促进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以科研促进教学,让学生接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形成科研创新意识[7]。

第二,扩大大学生创新性科研活动平台。各院校除了本科教学实验中心,还可开放各科研实验中心和实验室为本科生教学所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充分利用实验中心设备购置经费和学科建设经费,并鼓励利用科研经费购买仪器设备,加快实验中心平台建设,使其成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主要场地。充分利用这些多层次的实践平台,积极推行药学实验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初步建立科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团队协作精神,使优秀者脱颖而出[8]。

2. 药学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

第一,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让学生尽早了解和接触药学科研实践活动。目前很多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导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导师可以通过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了解、接触科研,然后鼓励、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或者参与导师自己的专项科研项目。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各研究室和实验中心开展实践教育,让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的设计、可行性分析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系统科研能力。

第二,通过开拓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药学社会实践的机会。药学院校可通过与制药企业、医院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接收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可安排在暑期进行。通过基地建设,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通过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师生发明创造,符合条件的申报专利,形成一种人人争创科技创新的局面[8]。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将实践基地向国外拓展,如我院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药学院签订了本科生暑期实习协议,先后输送三批十几名本科生到美国的药房、实验室进行实践。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可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创新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向社会输出药学通科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第三,通过加强毕业实习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科研素质的提高。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除了本校实践基地外,还可与国内外药学研究水平较高的单位共建毕业实习基地,如我院近年来输送优秀本科生赴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药学院毕业实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本科生与实习单位的导师、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工作,感受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3. 临床实践教学

我国的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历程可谓一波三折,鉴于国内临床药师需求和国际药学教育形势,近年又掀起一股专业申报热潮。然而由于药学专业学位制度尚未形成,执业药师法尚未颁布,临床药师的专业培养一时还难以与国际接轨。国外临床药学专业充分考虑临床实践环节,一般学制为六年,至少保证一年的临床轮转实习。借鉴国外经验,我国药学院校应加大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此外,综合性大学的药学院校可以发挥自身多学科的优势,在药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社科、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内容,改革现有的高等药学教育模式。应考虑打破传统医学和药学教育模式,构建以疾病药物治疗为线索的模块式课程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将药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工作相结合的能力,以便将来胜任临床药师的职责要求[3]。有条件的院校还可考虑国际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化的临床实习基地,为我国高端临床药师的培养做出努力。

当前我国药学院校的实践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方向主要还是通用型药学人才,教育基本上仍是化学模式,而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缺乏。药学本科教育学制多数还是四年,实习时间偏短,主要还是以实验研究为主,无临床轮转实习安排,无法满足医院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未来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药学实践教育方面加强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尤其应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我国新时期对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欣.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J]. 中国药事,2009,23(11):1141-1143,1153.

[2] 林以宁,瞿融,马世平. 日本药学大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略探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51-52.

[3] 梁海珊,张新平. 国外临床药学教育模式对我国药学教育的启示[J]. 医学与社会,2011,24(3):94-96.

[4] 杨丽英. 德国药学教育及药剂师分布概况[J]. 中国药事,2007,21(1):63-64.

[5] 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4-26.

[6] 蔡琳,张翼,叶发青等. 构建“大药学院”药学实践教学体系[J]. 药学教育,2012,28(3):54-57.

[7] 姚彤炜,胡永洲,袁弘等. 构建具有科研特色的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129-131.

第10篇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开展和增加设计性实验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阐明了设计性实验的内涵及特点,分析开设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详细阐述设计性实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设计性实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高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Quality Based on the Design Expement

SUN Hai-yan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3 China)

【Abstract】Design experimen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refor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quality.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nds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design experiment, analysis the significance of opening the design experiment, and elaborates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quality.

【Key words】Design Experiment;Technology Innovation Quality;Cultivate;Improve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石,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手段和途径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新需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要求重视并增设设计性实验[1-2],通过让学生独立设计并自主完成实验,培养其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科研潜能,进而激发其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1传统实验的局限性及设计性实验的特点

传统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常常是按教学大纲要求设定的本学科的经典实验,实验项目之间相对孤立、缺乏内在的有机结合;实验材料、用具及方法等是实验指导中预设的,学生缺少自主设计实验的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得很好发挥;实验结果只要求学生获得验证性实验的合理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和学生即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3]。这些实验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但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性实验则是指根据给定的实验方向、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实验结果的探索性实验。由于设计性实验的主体是学生,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并查阅相应资料自行解决,因此设计性实验突出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体现了整个实验过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4-5]。

2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2.1独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性实验的整个过程是在相对宽松、自主学习的环境中进行,摆脱了传统实验固定方法和步骤的束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的能力设计新的实施方案,进行新的操作尝试。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整合相关的实践操作技术,使实验形成一个可实施的系统实体。从设计到实施,学生要对自己的每一步操作及整个实验结果负责。在完全自主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维和操作,激发其新的思维方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2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以锻炼和升华

设计性实验是实验的高级形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使其创新思维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得以锻炼。若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能使其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创新理念,使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得以进一步升华,激发学生更强大的学习和创新兴趣。

3设计性实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3.1实验选题与前期准备

在设计性实验题目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选择难易适当的题目。选题的合适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及实验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课题面选择过小或过于简单便失去了设计性实验的意义,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反之,课题选择过大或实验指标过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学生丧失信心,也得不到相应的效果。选题应根据教学大纲,兼顾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可适当高于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和实用化,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和创新性思维[5]。根据指导教师设定的实验题目,学生在前期准备中,应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基础的实验操作,熟悉相关的仪器设备,详细了解实验试剂的性能和作用机理。实验中要用到的复杂的仪器设备要详细阅读说明书,并请教相关操作人员,做到对仪器能够熟练无误的使用;实验中要用到的试剂,应先了解其性能,做到安全第一,并确保正确使用;实验用具应以最大限度降低实验误差为前提,选择合适的用具。

3.2查阅文献

学生根据既定的实验题目,查阅教材及相关专业书籍,登录学校网站查阅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在文献的查阅中应多角度多方位的了解,保证查阅文献的新颖性,注意阅读外文文献,从中洞察国际上新的研究动向,了解新的实验方法并借鉴;在文献检索中,要求学生注意检索的方法,提高检索效率,确保不漏掉有价值的文献。关键性的文献对实验帮助很大,学生可从中借鉴先进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下一步方案设计和实施。

3.3设计实验方案

此阶段要求学生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确定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从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方法步骤、实验材料、所需仪器、用具及数量、药品及用量、预期结果、注意事项等做详细计划,并将过程以书面形式交于老师,共同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并及时修正。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大胆思考、不要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大胆创新。

3.4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具、配制药品和调试仪器、熟悉操作过程,进行预实验,在准备和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反常现象和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自行解决,并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在实验中教师只起指导的作用,一般不直接回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进一步创新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要分析、思考、判断,反复实践才能解决,这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3.5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结与讨论

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和总结。对于较先进及取得理想实验结果的方法,请相关设计人进行讲解,分享其设计心得,操作技巧加以推崇,以增强其创新自豪感;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以便以后加以改进。通过对实验的总结,加深学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石,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手段和途径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新需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要求重视并增设设计性实验[1-2],通过让学生独立设计并自主完成实验,培养其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科研潜能,进而激发其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1传统实验的局限性及设计性实验的特点

传统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常常是按教学大纲要求设定的本学科的经典实验,实验项目之间相对孤立、缺乏内在的有机结合;实验材料、用具及方法等是实验指导中预设的,学生缺少自主设计实验的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得很好发挥;实验结果只要求学生获得验证性实验的合理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和学生即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3]。这些实验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但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性实验则是指根据给定的实验方向、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实验结果的探索性实验。由于设计性实验的主体是学生,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并查阅相应资料自行解决,因此设计性实验突出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体现了整个实验过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4-5]。

2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2.1独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性实验的整个过程是在相对宽松、自主学习的环境中进行,摆脱了传统实验固定方法和步骤的束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的能力设计新的实施方案,进行新的操作尝试。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整合相关的实践操作技术,使实验形成一个可实施的系统实体。从设计到实施,学生要对自己的每一步操作及整个实验结果负责。在完全自主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维和操作,激发其新的思维方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2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以锻炼和升华

设计性实验是实验的高级形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使其创新思维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得以锻炼。若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能使其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创新理念,使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得以进一步升华,激发学生更强大的学习和创新兴趣。

3设计性实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3.1实验选题与前期准备

在设计性实验题目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选择难易适当的题目。选题的合适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及实验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课题面选择过小或过于简单便失去了设计性实验的意义,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反之,课题选择过大或实验指标过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学生丧失信心,也得不到相应的效果。选题应根据教学大纲,兼顾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可适当高于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和实用化,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和创新性思维[5]。根据指导教师设定的实验题目,学生在前期准备中,应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基础的实验操作,熟悉相关的仪器设备,详细了解实验试剂的性能和作用机理。实验中要用到的复杂的仪器设备要详细阅读说明书,并请教相关操作人员,做到对仪器能够熟练无误的使用;实验中要用到的试剂,应先了解其性能,做到安全第一,并确保正确使用;实验用具应以最大限度降低实验误差为前提,选择合适的用具。

3.2查阅文献

学生根据既定的实验题目,查阅教材及相关专业书籍,登录学校网站查阅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在文献的查阅中应多角度多方位的了解,保证查阅文献的新颖性,注意阅读外文文献,从中洞察国际上新的研究动向,了解新的实验方法并借鉴;在文献检索中,要求学生注意检索的方法,提高检索效率,确保不漏掉有价值的文献。关键性的文献对实验帮助很大,学生可从中借鉴先进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下一步方案设计和实施。

3.3设计实验方案

此阶段要求学生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确定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从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方法步骤、实验材料、所需仪器、用具及数量、药品及用量、预期结果、注意事项等做详细计划,并将过程以书面形式交于老师,共同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并及时修正。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大胆思考、不要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大胆创新。

3.4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具、配制药品和调试仪器、熟悉操作过程,进行预实验,在准备和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反常现象和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自行解决,并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在实验中教师只起指导的作用,一般不直接回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进一步创新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要分析、思考、判断,反复实践才能解决,这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3.5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结与讨论

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和总结。对于较先进及取得理想实验结果的方法,请相关设计人进行讲解,分享其设计心得,操作技巧加以推崇,以增强其创新自豪感;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以便以后加以改进。通过对实验的总结,加深学(下转第124页)(上接第106页)生对实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教师对主动尝试有难度题目的、有创新设计和新思路的、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的同学给与鼓励和表扬,激发其进一步创新的积极性。

3.6撰写实验论文

实验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对整个实验的书面总结及梳理。这一阶段学生已完成了实验操作过程,有了相应的结果,通过整理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实验过程,讨论影响实验的关键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撰写实验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使学生对实验进一步思索,使其对实验有一个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质的升华,激发更深层次的创新思维。同时写论文的过程也使他们基本掌握实验型论文的写作模式,为本科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做准备,而且在导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其中质量较高的论文,可向相关期刊投稿,这一活动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5-6]。

4设计性实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4.1注重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盲目进行。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的积淀与转化、是知识的升华和运用。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没有基础就谈不上提高。因而在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时,一定不要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后在开展。

4.2注重学生全面培养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决不只是依靠多开一些设计性实验来完成的过程,它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教学理念转变的工程,是长期形成的过程,因而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融入到所有实验过程中,让每一个实验能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光,提高每一个实验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效能。每一个实验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中找出可探讨的内容,从而提高了每一个实验的价值效益[6]。

5结束语

设计性实验是较高层次的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整个实验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重在训练思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形式,同时设计性实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创新思维和想法对教师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良好方式。因此设计性实验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邓红梅,周天,王春,等.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4(10):148-149.

[2]赵相君,张培培.开放性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33):97.

[3]黄玉兰,岳才军,刘振华.设计性实验在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中的研究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2:112-113.

[4]孙艳影,刘伯阳.开展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J].医学研究杂志,2012,10(41):1993.

[5]张小林,周美华,李茂康.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2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