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11:1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语文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字】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道德境界;优势体现与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H319
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家的大力培养,如何在培训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工作,成为了现阶段大学教育最常见的讨论问题之一。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从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优势体现和具体方法这点内容展开了论述,为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大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方面的优势体现
大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方面的优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资源分丰富,学生的思想易于接受;二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渲染强烈,学生的思想易于感化。
1.1德育资源丰富,学生思想易于接受
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语言文字、民族文化等诸多领域里所沉淀的历史瑰宝,理应受到大学生的关注与学习,从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使自身的道德境界得以提升。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资源,作为母语文化内容,能够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这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奠定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基础。
1.2情感渲染强烈,学生思想易于感化
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极为强烈的情感渲染作用,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群体的骄傲,在民族情感、爱国情感等方面十分敏感,他们会对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流露的各类情感所影响,其个人思想意识易于感化,这对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将情感印证和思想感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优秀的思想品质等。
二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教学方法
2.1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所谓专题讲座,就是将大学语文教学中相类似的文章意境内容选取出来,然后制作成课题演讲公开形式化,由学术研究权威性高、受学生尊敬的导师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某一种道德品质方面受到启发和培养。例如,陶渊明层写到“不为五斗米折腰”,陆机则说过“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而李白也曾表明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通过将这些诗词大家的名句总结,可以向学生灌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做人道理,使大学生受到前人先辈们崇高思想品质的影响。
2.2通过情感的引导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大一的时候找不着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大二的时候为了和同学相处好而烦恼,大三大四则会为谈恋爱、找工作而困扰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压力,通过合适的课程内容选择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情的宣泄。例如,大学生在外读书学习,也会时常想念家乡,教师就可以将我国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进行宣讲:“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然后通过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甚至于可以让学生回忆和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
2.3推荐名著阅读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古往今来,无数文学大家创作了非常多的文学著作,这些文学著作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对每一位读者都会带来思想上的洗礼和升华。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能枯燥的、单一的按照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有选择的进行名著阅读推荐,让大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休息日里孜孜不倦的阅读和感悟文学著作。例如,我国的《论语》《乐府诗集》、唐诗宋词、现代散文大作,以及国外如《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巨作,都可以成为大学生闲散时间的阅读内容,通过对这些文学内容的阅读理解,无疑会使大学生在情感和思想方面得到启发,从而在道德境界上获得提升。
三总结
将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相结合,是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目标,面对现阶段大学语文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广大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和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并采用专题讲座、情感引导、名著推荐阅读等教学方式,使大学语文教学肩负起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宝春,管清佩,孙正凤,刘虎.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方法尝试[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
一、大学语文教学档案分类与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是大学语文教师。他们也主导着课堂教学的进度,是开展教学计划的重要实施者。教师教学经验的多少、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大学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大学来讲,师资人员水平如何是非常重要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大大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档案的多样性和客观性。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关联到很多的文档资料,例如:(1)教育部以及各地方教委传达的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计划、语文教学课程安排、语文教学规范以及语文指导要求等等内容;(2)语文课堂上的相关档案资料,包括课程计划表、考试安排计划、教学任务工作量、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等等相关内容;(3)大学语文教研方面资料,包括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总结与安排、课堂考核结果总结、教学成果总结等等内容;(4)大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相关资料,包括学生的语文课堂作业、学生完成的文学作品、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记录等等内容。这种学生档案的建立能够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地位,在这个体系中,教师、学生以及外界知识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自我记录和自我评价,学生能够明白自己每天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正、如何取长补短。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学生的成长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缓慢的积累过程。学生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渐渐学会如何取长补短,如何避免错误,怎样才能保持永远向上的学习态度,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这才是建立学生档案评价的最终目的。
二、建立语文教学档案的重要作用
作为大学教学档案的重要构成元素,语文教学档案不仅能够将大学真实的教学质量客观地表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大学的教学管理质量以及语文教学科研情况、语文师资力量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这也是对大学语文和大学教学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考核资料。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信息化技术走向了各个领域,教学领域也毫无例外地与信息技术融合,这给教学档案的管理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大学教学改革进程的加速和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档案资料的数据量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要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抛开传统的人工记录和人工检索模式,引入信息化技术,能够更加便捷地对大学语文教学档案中的信息进行检索和查询工作,极大地提高大学语文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信息化技术,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彻底的革新和模式方面的创新,从而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当前教学工作者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举例说明:对大学语文教学档案中的学生评价,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课堂表现记录、学习成绩记录等数据分多次、多层次地进行评价,使得评价结果保证客观性、综合性以及多主体性。注重学生个体的实际发展需求,区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够激发不同个体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激情,并且研究出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使得大学语文教学成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多次和多层次的评价模式?这是因为学生应该有修正的机会,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尊严和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于错误要养成及时修正的习惯,不能凭借一次的结果就下最终定论,否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多次的以及多层次的评价能够真正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公平公正性。如果是课堂的即兴问答、课堂作业抽查以及课堂小活动等等资料,可以使用即时评价的方法;但是对于一些需要时间较长,需要花费精力去收集资料、去社会体验的作业则可以采用延时评价。这样的话就可以在充足的时间内让学生作出符合自己要求以及满足教学要求的作业,并将其记录在教学档案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长久耐心,而且还提升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还能够检验学生是否真的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之中解决问题。这是检测学生能否真正积极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的有效手段。这些评价方式是不固定的,可以是日记的形式,也可以是几句话的形式,所有这些都可以放到评价教学档案中去。
三、语文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议
现在很多大学的语文教学档案建设都面临着信息化问题,这也是档案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档案大都是以纸质版本的资料建设为主,语文教师在查找、比对、交流等环节工作量大,细节数据更新困难,在查找时劳动强度较大,想要查询某一细节资料难度也很大。此外,纸质教学档案随着日积月累占有的空间也是巨大的。随着数字化信息的融入,档案建设的难点有所改善,不会再有那么多的困难。例如,信息化的融入使得信息录入、查询、更新等过程都简便了许多,而且不会再占用巨大的空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大学语文教学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就是当前一项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大学档案建设由纸质档案转变为无纸化档案,也就是转变为数字化档案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一些具体建议。第一,语文档案建议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档案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提供给用户相关的信息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园无线网络或者范围更广的网络对全校的师生进行档案资源的和共享,同时也可以针对校外的学生或者其他大学的用户教学档案提供信息服务。例如:通过专项网页的设立,教师之间、教师同学生之间可以以此为媒介进行沟通,也可以将资源上传到网页上进行资源共享,这样逐渐建立起适合大学教学实际情况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这是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水平整体提高的必要途径之一。第二,信息化大学语文教学档案建设能够帮助学生的语文档案实行多主体评价,保证实现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公正化与全面化。课堂学生学习档案的多主体评价体系,能够很好地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使得师生之间、家长同子女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大型的循环系统。大家都能够互相监督、互相批评、自我批评,并积极地参加互动。信息数字化恰恰给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由于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性,这些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良好的帮助。语文教学档案中学生学习档案的多主体评价按照评价内容与标准,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需要的评价指标不同。例如大学语文教师的评价是从课程教学大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之间的评价能够加强参考学习和自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开放互动的语文教学档案,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也是教学过程对于学生个体的尊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第三,信息化档案建设能够将语文学习资源实现大范围的共享。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渐融入到了各行各业之中。大学教学也是毫无例外的。新大纲的规定,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化,都使得信息化的教学档案建设成为必然,并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有序发展和教学提供保障。语文教师的教学档案共享的实现,使得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不再是个人的经验。教学团队之间、教学资源之间都可以实现快速便利的共享,甚至可以构建一个电子形式的教学档案资料库,共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语文教学档案网络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师生通过分享,达到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借鉴,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学生之间学习经验的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课下交流空间,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都给大学语文教学档案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高校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辅助教学手段以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数字化、网络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档案成为了必然,信息化的语文教学档案能够更好地实现便捷的资料查找、资源共享,能够同时满足师生的需要,同时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赵红霞 王晓琴 单位:青海大学
一、如何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育的重心在小学和中学,从小一旦没有受到好的语文教育,语文基础知识没有积累,大学阶段再开设语文教育没有什么必要。其实,大学语文并不是中小学语文的延伸。大学语文应以培养大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为主,还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一直难以定论。工具性、人文性比重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一直无法取舍。在本科院校中,目前语文教育现状是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人文教育比例过大;高职院校则是恰好相反,只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教育。现在很多大学普遍要求语文课能尽快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这种要求并不符合实际,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想在很短时间内很少课时下大幅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切实际的。大学语文的定位不宜太实用,当然也不宜太脱离现实,不笼统讲人文性,如果脱离了生活,以大而化之的人文教育取代语文课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其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大学语文定位目标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为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全面创新发展和继续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真正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老师用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和科学程序,组织实施严谨的既有线性顺序又有层次梯度的言语表达与理解技艺训练,用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言语经典去浸润感染、陶冶同化我们的莘莘学子,就是“真”教真语文。可是现在的大学语文课堂要么多媒体声光电,要么野外体验考察,要么一味多读多写多练,都不是真正语文教法。首先,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强调学生的整体感受,一定不要抛弃学生的感受来单纯讲文章的具体技巧。其实,也就是老师不要把教材的内容都讲出很有道理,而是首先要让学生们自己去体味感受,如果丧失了体味感受这一步,在教学中就没有把文章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所以,第一要让学生们体味到这篇文章是好文章,是美的,然后再讲具体技巧;假如是议论文,就让学生先认同它讲得有道理,被文章的道理折服。反之,学生还没有被折服或产生疑问,你便硬讲它好它有道理,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不合逻辑的。当然选入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数是公认的好文章,但学生并没有认同,我们不能说专家教授承认的好文章,学生就要承认,这是说不通的。其次,语文不是定性的学科,大学语文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在语文中,对一个概念思想的理解没有一个固定内涵,也就是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这个教学思想很重要。孔子的教学思想是每位大学语文教师应效仿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感悟人性,这些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调动起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问题乱、杂
是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许多旧的教材中,文章虽然老化,体现的思想虽然僵化,但是教材目标性很明确,说明过去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它的优点——清楚。现在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还在不断摸索前进中,还有一些不足,最突出的就是,教材内容选择有点乱,教学目标过杂,不明确清楚。当然,在教学改革中这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相信经过磨合大学语文教材能使教学目标变得清晰。
三、总结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强烈的时代感。语文和政治是有着共同性的,但大学语文绝不是大学政治课。大学语文教材中,还是应该突出言语经典,没有必要一定选取迎合时代潮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物质化的宣扬。当然,传统文化的文章思想也不都是正确的,但只要是文章好,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把错误思想指正出来就可以了。千万不要选进教材之后,就说文章哪里都好,要让大学生学会思辨思维,既知道传统经典言语技巧的精妙,也知道这些文章思想的不足。
作者:王旭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消防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运用价值释析
云南昆明消防指挥学校 周洪波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消防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现已成为推动当前适应现实消防需求消防教育培养对象发展重要价值显性载体。基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运用价值释析,反思大学语文教材本质与价值追求诉求,探究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本质,挖掘教材建设价值实现,架构培养对象所需教材建设基本思路。
关键词:消防院校 大学语文 教材建设 价值略论
目前全国高校所用或统编的《大学语文》教材,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凸聚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攀沿依托。以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大学语文》教材为例,经过多年探索,大学语文课程从内在品性探究有其独有特色性质、潜在目标定位和人文追求价值,在教材本质价值体现消防指挥人才人本精神追求,课程目标定位体现培养对象人格精神塑造,在教材建设终极价值体现个体全面发展,现已成为推动现代消防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生力军,面对培养对象需要教材教学现实,如何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编出适应现实消防实战需求集开放性与多元化、高质量与人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教材,突出消防院校教育时代特征,挖掘教材本质与价值追求模式,对于推动院校大学语文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一、现行课程教材建设运用价值分析
大学语文教育价值是逐渐被揭示和被明确过程,也是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提高过程,推动现代消防指挥人才人文素养、写作能力和责任使命等需求素养。
(一)寻根探源教与学。
大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和开拓人文视界的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全新传递大学教育理念有效填补以往教学缺失,使学员感受院校学习新意。面对年龄心智和人文精神已达成年且与普通高校学子有所差别的培养对象,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学习认知转型达到提升自身思想、学识、风度和人品,培养气质内涵和终生竞争力学习理念,形成具有创新意义教育目标指向,实现与培养对象精神接轨。面对因为浮躁和喧哗社会影响而陷入短暂迷茫遭遇各种人文难题,大学语文教材在“教师的教”和“学员的学”显现徘徊。大学语文是一门给中学语文补课的课程吗?学员回答表明过去大学语文失败在于是在补中学课,不能较好培养学员鉴赏表达和会动手运用教学需求,亟需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探索。
(二)开阔研究指与向。
随着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兴起,注重提高人文素养能力兼顾丰富完善教育视野。近年来,消防院校大学语文建设改革研究对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任务新认识得到拓展,由过去“高四语文论”提倡弥补高中语文学习缺陷延伸到“大学文学论”,从人才与人文素养关系、课程教学特色和人才融入现实实战、人才走向等层面构建较为完整宽广的人文视野,明确文本牵引主动追求理想和重拾寻觅人文精神,让人文台阶迈向不同岗位和走向不同人生熔铸更高层次人文素养殿堂。但现代社会中充满活力语言及富有时代特色语文范例没有很好地融入研究,目光局限聚集古代传世经典作品层面,忽略广阔域外文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当代作品脉络,不可避免造成大学语文教材滞后当下社会生活被动状态。
(三)反思载体互与补。
作为一门联系学员、课程和教师间重要关系纽带的课程教学载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环节取得长足发展。以昆明学校所编教材为例,大学语文教材打破了长期依靠外来教材教学和纯中国文学状况,避免“炒冷饭”和“难度倒置”,形成多元特质互补,作品的选择和注重时代融入教材建设特色体系。调查表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锲合消防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更适合对应教育特点重要载体。但部分院校过分追求人文性使大学语文教育步入忽略基础性和应用性同样是大学语文课程特征和价值追求体现误区。与有所谓“高四语文”重复现象而授人以话柄,文学思路与大学中文专业教学相近引发部分学员疏离情绪,存在教材选取篇目与中学语文大量重复、教材内容比高中语文还浅、人文和实用文体指向不明等问题,这是因为部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视域不够宽阔,在一定程度上离开语文教材本质属性和背离语文价值本位,给教材建设运用造成混乱而将大学语文课程推入非语文境地。
二、明晰教材本质建设价值追求认识
大学语文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建设价值追求的根本,作为培养现代消防指挥人才文化素质教育重要载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明晰课程性质、定位、功能与价值阐述,显性提升大学语文教材本质与价值追求潜在承载。
(一)教材性质。
大学语文教材从原意上来说是一本语文类的教科书,其内在品性是教育性。其作为培养消防指挥人才的载体,教育性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品性,不仅要注重工具性和基础性,更要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
(二)教材定位。
依据院校现代消防指挥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教材目标定位是提高学员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教材建设要以我国古今民族优美精炼语言和文本应用为媒,通过丰富多彩古今中外优秀作品选,借助作品所塑造真实感人艺术形象,传达古今中外贤哲英豪高尚深邃睿智节操思想,关注消防指挥人才人文陶冶、人格提升和能力锤炼。
(三)教材功能。
教材功能既有语言文学修养听说读写能力功能层;又蕴涵熏陶传统儒雅、砥砺现代指挥人才人格教化功能层。既是大学语文教材本质潜在力量的转换,也是培养对象主体内化价值追求显现,体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现代消防指挥人才精神实质。
(四)教材价值。
大学语文教材价值不仅体现教与学、信息对流和主体发展实用价值、原生价值同时再现内核价值复合体,教材建设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主体发展,提供现代消防指挥人才精神食粮标准,送去人文关怀温情和捎去终极意义价值信息。
三、架构培养对象需求教材建设体系
面对时代观念变化和现实消防实战的需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为消防工作新变化而求新。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代表编撰思想观念变化,是现代消防人才共同人文理想不停跋涉途中的驿站, 在新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熟定型社会人文环境更深刻担当身上重托时代赋予更多责任。基于消防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运用价值分析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创新理念探讨,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探索研究,在总结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价值基础之上,理清发掘适应培养对象需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体系架构。
(一)架构选编文学文本教材建设体系
基于文学文本为中心审美特质教材的选择,院校大学语文建设需打破文学文本定义常规,重新考虑教材中现当代文学类作品设置,大胆跨入大语文视野形理念更新,去掉现行教材中那些陈旧、不便教学或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形成文本对话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蓝本。教材部分内容以时代、文体和地域方向为选围,选编现代文、古代文、诗歌和散文等内容融汇大学教育、语言文章和中国文化,形成具有时空选择无限性和相关区间有限性教材建设体系。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遵循学科基本规律和考虑学科内在规律,在主体文本遴选、教学重点和文本背景等布局,既要考虑不同体裁文本作品联系与区别,也要考虑不同年代不同作者作品的文本比例,文本选择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基本知识之上兼顾古今中外一定比例外国文学作品文本。教材在选材中鲜明确立教育多元化理念,筑牢培养对象精神成人选文本和做文章,让学子学习过程开阔眼界获得精神启蒙和人文素质提升。
(二)架构提升中文素养教材建设体系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中文素养应看作一项基本能力,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应成为主导。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可将文本分成现代大学与学人、学员身份与视野、人文精神反思录和文学家心灵世界等模块,注重现代指挥人才自我身份认知,具有生活视域和学习视域导向性质,形成人生意义价值主题,向培养对象传达无论“做什么、怎么做”均需语文修养理念诉求,任何专业的成功者往往都具有较高语文修养,进而让院校学子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学习是专业所需,语文既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对象取得成就重要根基,是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所缺乏人生意义价值追求对话诉求的准确定位。
(三)架构融入知识视域教材建设体系
教材建设吸收新观点和顺应全球化语境新变化需求解决“文”与“人”关系课题难题。以人为本价值标准系统落实到文本采摭上,要进入作品所构成体系之中,由文本部分构成整体,再从整体分离成部分,最终融入对话新视域。编者既是阐释者,又是传播者,还是把关人,经过编者与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对话形成敞开空间。教材建设编写融合学子基础现有水平,不能简单照搬地方院校语文教材模式,也不能人为地拔高教育要求,在主体文本遴选方面,既不能过于晦涩难懂,也不能使之浅显,作为传播者应与作为受众主体的读者形成核心意义对话,选择人类能够普遍认同观念和展示时代进步作品表达熏陶,对于开拓刚步入大学学子视野和增强现代消防指挥人才感悟时代能力具有很强指导意义。在这样一种理念推动下,利于大学语文教育空间拓展,消除对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语境融入隔阂,提高培养对象整体人文素养,体现教材本质建设新型教育价值脉络。
(四)架构人文教育功能教材建设体系
语文课和其他学科主要区别在于有其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教材的编写要根据现实消防实战的需要,针对当前学员情商缺失、理想信念淡漠和功利主义至上等现象,结合院校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水平、学员语文水平、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等状况,发掘人文性内容和选编架构教材文本。通过选编较高文学水平和较强感染力的名作名篇来影响、教育和感染学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现代人才向素质重要高地挑战,让培养对象主动筑融大学语文思维,积极追求大学文化理想和人文精神,在语文浸润中提高修养内涵,促成培养对象提升素养、开启智力和创新能力终极蕴涵,筑牢服务现实实战人才任职需求厚实人文素养和提升表达能力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不该站在边缘的课程[J].社会科学报,2004(12).
[2]王步高等.大学语文・序(修订本)[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数字化 大学语文
一、数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大学语文研究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局部领域的研究,如教学方法的锐意改革,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说明大学语文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目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教学目的模糊化。这些年来,不仅仅是大学语文,包括中小学语文在内的整个语文学科均为社会诟病。出现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模糊,如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工具性的强化都加诸其上;仅对“语文”的理解就很难统一,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章”。无论是长期研究语文的专家,还是扎根一线的教师都难明究竟。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千差万别,因此形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混乱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娱乐化与教材编写的经典化。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大学生作为时代急先锋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内很多高校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例如,湖北某高校大学语文讲周杰伦;北大教授孔庆东开设了“金庸武侠小说系列讲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讲鲁迅不如讲张爱玲受欢迎。
(三)教学手段电子化。数字化时代的一个标志是以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与当代城市娱乐文化、产业文化相结合,这为大学语文教学走向多媒体教学、网络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可能。如今大学语文教学中,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被视为落伍,当前没有进行网上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共享的学校越来越少,似乎以信息技术与复制为手段的传播方式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无结合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大学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现代传媒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确实带来了很多实惠,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对动画、声音、图像等资料的重组,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原因分析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带来了很大弊端:视觉形象过于泛滥,课堂教学喧宾夺主,教学安排缺乏弹性。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朗读相比,它又有与语文学科相悖的地方。语文学科主张情感的体验与交流,这种情感体验与交流不仅仅需要营造氛围,同样更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绪体验来感染学生,课堂上更需要师生之间的眼神言语交流,朗朗的读书声对于大学语文课堂而言几近绝迹,这是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最适合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方式,却被我们以多媒体朗读代替,体悟体验被视听觉刺激取代。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之精神的生长和充盈。”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精心的板书设计、抑扬顿挫的朗读被现代化的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代替。过度依赖现代高科技手段,忽视人脑不可替代的创造力,将为我们塑造一代又一代只会复制的学生,思想和感悟是无法通过快捷手段来复制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高科技带来的数字化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注重了与时代、与世界接轨,却忽视了自身传统教学资源的继承研究和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更多地来源于中学语文,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兴起的互动教学法就是数字化时代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基本都是从国外输入,从建构主义理论到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从探讨交流到互动生成,没有多少是我们自己本民族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自列强以武力打开我国大门,国人对本民族的东西就丧失了自信。20世纪90年代后,国人对外国理论外国文化的崇尚,说明在深层文化心理上我们依然对自己没有自信。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与研究沿用他国的理论与方法,甚至全盘照抄显然是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是民族语言文化的悲哀。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在未来一个阶段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上,毕竟这些是经过两三千年实践总结的经验结晶,更适合国人的接受心理。
三、解决策略
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语文研究虽然很有成效,但使其更快发展还需做根本上的改革。
(一)加强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理论建构。这是当前大学语文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没有系统化的整体性理论建构,大学语文的改革将很难走远,继而影响到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当前大学语文局部研究红红火火地展开了,但在关涉整个学科的根本性问题上却还存在太多争议,没有统一思想认识,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语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资源研究。包括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利用,处理好继承传统与融合现代的关系,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效融合,提升母语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母语教学研究的本土化。
(三)巧妙融合经典与非经典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遴选既要避免盲目排斥非经典,又要防止出现唯经典是从、非经典一律打倒、固守传统经典的一边倒做法。两者兼顾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做到?比例如何把握?经典和非经典又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给学生?如果经典以可憎的面目出现,学生自然就会远离经典;如果过多选取大众流行文化,一味迎合学生口味、哗众取宠,可能使上课热热闹闹,下课脑中空空。这就需要巧妙融合经典与非经典的教学内容。
(四)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需具备课堂协调能力、熟练的多媒体制作技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心理,明白其兴趣,并了解社会要求,紧扣时代脉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教学模式;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73-02
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改革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观念,大学语文改革是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改革不仅增添了大学语文的时代感染力,蕴含丰富的启发性,并且能够有效调动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求问题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推行大学语文专题教学,实行专题教学模式正是此次改革中的一次全新尝试。专题教学以人文专题为核心,从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热点问题入手,将具有人文精神的经典范文归纳整合为不同的教学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和探讨,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开放的思维空间,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人格塑造规律。
一、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的内涵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公共性课程,在高校已经开设多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已经探索出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传统的文体分类教学模式,以文学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经典范文选讲的教学模式等。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当前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以专题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该种模式以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此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专题教学模式是指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内,以人文精神为主线,重点选讲中外文学史上有教育价值的作家及其作品,内容涉及作家的生平经历、人生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该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提高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符合健全学生人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曾说:“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大学应该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放在首位,假如一个人掌握了他所学知识的所有内容,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和工作,这样的青年是社会所需要的,能够在社会中独立承担责任。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单纯依靠知识学习是不够的,面对海量信息和有限的生命,仅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可将学生变为学习的机器,但在人格和精神品质上却是残疾的,这样的人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迅速变化,不是一个和谐健全的人。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倡培养身心全面发展和谐的现代人才,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教会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主题。
2.符合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入手的教育理念的要求。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以字、词、句为主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不拘泥于作品的字、词、句分析,作品的字、号等烦琐的基础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主要是从名家作品的大处入手,站在较高层次品读欣赏作品,通过作品来反思现实,思考人生和社会。教学以课本为基础,但不囿于课本,学生遨游在文学世界中接触大量信息,在学习品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心灵境界,受到文学的熏陶,增加人文修养。实践研究表明,以专题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熏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作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及自强不息的人生意志和人格魅力,能够使他们产生爱国,爱民,爱自然,爱社会,爱生活的情感体验,这些名家名篇就像春雨一样孕育着青年学子的高尚人格。
3.符合高校学生的心智发展和认知规律。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与其他课程,例如思想政治课程的专题教学不同,大学语文通过对名家名篇的作品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品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了解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高校教育对象是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这一时期的青年在心智上已经成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强烈的自我个性,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已经基本定型。面对心智成熟的青年学生,仅仅接受单纯的知识教育是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的,他们更多的在思考社会、思考人身。在这一关键时期,通过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熏陶,使他们感受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接受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熏陶,无疑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三、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的可取之处
1.以人为本。课程专题教学改变了传统工具性课程的目标,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培养,将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期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拥有开放的心态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专题教学表现出多元思维的开放型和灵活性,在教学课文选择方面打破了原有课程纯文学性的框架局限,更多选用富有当代人文科学和现代审美性质的名家名段,兼具时代气息和审美性,在专题呈现上不分国别和时代,这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增加人文修养的热情。
2.富有人文精神。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问题,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有一定的缺失和错位,此种缺失和错位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人文关怀意识淡薄和人文精神失落有关,这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难题。大学语文的专题选择是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注重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引领大学生分析和反思自身的现实生活以及社会问题,这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以平和宁静之心面对生活,锻炼学生的价值伦理观念,提升人格素质修养。
3.注重问题解决与合作精神。课程专题教学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旨在以多种开放灵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拥有敏感的问题意识。专题教学主要以当前热点话题作为引导,选用多元化的范文,将热点问题以开放形式呈现给学生,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大学语文是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程,通常情况下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但在大班教学中可以灵活地将学生自由分组,使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专题课程的讨论,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索学习的平台,集思广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兼顾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最后,在每个专题教学结束后,通过课堂演讲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总结,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课程学习报告,或是采用手绘手抄报的形式进行课程反思和总结。
四、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的思考
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的教学模式出现以后,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使新的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预期效果。对课程专题教学模式来说,也要在后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其教学价值,注意实施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注意促进文本细读和文化讲析之间的有机融合。“语文”一词既是语言性的文本工具,同时也是人文性的文化文本,二者之间是水融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性。在进行专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语言文本细读与文化讲析之间的融合,要做到二者的平衡,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历史、人文、艺术、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不管是何种学科,对文本的理解都要建立在篇目赏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篇目赏析中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体验自然世界、人类精神是结合宇宙的内在情感美,掌握丰富的精神文化资产。这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2.注意处理好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主体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调动起学习激情,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这在课程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探究式学习主要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为主,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内容的构建、分析、理解和思考过程中,旨在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实现认知提高的传输者角色,但是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和移植,更多的是知识的自我构建和生产。因此,教师要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引领者,引领学生关注知识的前沿,教会他们学习的有效方法,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精华和目的所在。
3.注意在考核评价体系上做相应改革和完善。专题式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传统考核评价体系,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注重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例如,语文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语文综合素质,因此,考核评价中就要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放置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的前提下,知识不再是考核的唯一标准,学生能力的发挥以及综合人文精神的提升是考核评价的重要的指标。
大学语文专题教学的实施使人开始关注课程中的人文意义,学者就人文性展开了广泛深刻的讨论,大学语文不能仅仅强调其工具性的方面,更多的要注重人文启蒙,挖掘其中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人文性应当成为大学语文关注的重点。专题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批判精神,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认知互动,符合新型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语文大众化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蒋兴燕(1976-),女,新疆昌吉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人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陕西西安71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改革与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lJG3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07-02
随着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的市场化、娱乐化和功利化特点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加入更多的时尚流行元素,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手段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方法更加个性化。大众化时代以其鲜明的娱乐性、功利性、商业性特征,一方面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一、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大学语文研究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局部领域的研究,如教学方法的锐意改革,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说明大学语文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目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1 教学目的模糊化。这些年来,不仅仅是大学语文,包括中小学语文在内的整个语文学科均为社会诟病。出现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模糊,如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工具性的强化都加诸其上;仅对“语文”的理解就很难统一,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章”。无论是长期研究语文的专家,还是扎根一线的教师都难明究竟。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千差万别,因此形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混乱的局面。
2 教学内容娱乐化与教材编写的经典化。随着大众化时代到来,大学生作为时代急先锋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内很多高校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例如,湖北某高校大学语文讲周杰伦;北大教授孔庆东开设了“金庸武侠小说系列讲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讲鲁迅不如讲张爱玲受欢迎。此外,教材的编写加入流行元素的也不少见,罗大佑的歌《现象七十二变》进人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尽管社会各界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些无疑标志着大学语文正接受着时代的洗礼,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新变化,课堂教学内容正日益娱乐化、通俗化。
与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化相反,教材编写篇目的选取却日趋回归经典。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这几年硕果累累,几乎每个学校都出了自己的大学语文教材,当然其中良莠不齐、水平参差,但这毕竟可以视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更新的尝试。翻看这些不断涌现的教材就会发现一个现象:除了几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材之外,绝大多数教材传统经典篇目多,现代流行的大众文化篇目少;中国文学选篇多、外国文学选篇少;中国文学中古代部分多,现当代部分少。
3 教学手段电子化。大众化时代的一个标志是以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与当代城市娱乐文化、产业文化相结合,这为大学语文教学走向多媒体教学、网络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可能。如今大学语文教学中,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被视为落伍,当前没有进行网上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共享的学校越来越少,似乎以信息技术与复制为手段的传播方式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无结合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大学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现代传媒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确实带来了很多实惠,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对动画、声音、图像等资料的重组,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原因分析
1 理论研究的缺失。教学目的不明确源于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不明确。任何人文的任务都可以加在这门课上,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老师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教。而理论研究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语文朝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如果方向都没有找对,大学语文教师花再大的力气研究教学,都有可能是在原地转圈。
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水平偏低,大学语文边缘化是学界的共识,师资力量不够强大也使大学语文理论研究力量不足,更多老师愿意在专业领域下工夫,而不愿在公共课上花大力气,学校教科研绩效考评对此也缺乏机制保障,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大学语文理论研究的缺失造成当前研究只注重局部,忽视整体性的学科理论建构的局面。无论是大学语文还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整体性设计研究做得都很不够,根本理论建构上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语文的发展方向和生机活力。没有大学语文理论的建构,大学语文的长远发展就只能是个美妙的蓝图。布迪・厄认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大学语文教学在实践层面上研究多,但却缺乏理论的指导,这制约了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 经典与非经典的两难选择。教材编写缺少科学的序列,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在篇目的选择以及内容的选定上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相关部门也没有明确规定。针对目前语文内容教什么、怎么教,没有统一的认识和规定,所以更多的人选取的是熟悉好讲的内容,经典篇目,尤其是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就成为大学教材编订中的重头。
同经典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可谓是良莠不齐,充斥着低俗媚俗的“快餐文化”“商业文化”,这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面对大众文化,我们如何对待经典文学与非经典文学?此外,教学内容的中西结合也是同样难以处理的问题,在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占绝对优势,而外国文学多数只是一个装点而已,其篇幅短、数量少,语文教师有目共睹。这两个教材选篇上的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界对中国传统经典依然抱有很高的期望,重视程度依然很高,但是否适应新的时展要求,连教师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在大学生日益“西化”、变得功利化的时候,我们大学语文教师还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维系中国传统经典的传承,困难极大。
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局限性导致的结果。大学语文教师,绝大多数从中文专业毕业后就从事教学,传统的经典教育、严格的学术训练,练就了他们高雅的文化趣味,他们做教师之后顺理成章地选择经典作教学内容,一方面他们在继承传统经典时有路可循、驾轻就熟;另一方面对难登大雅之堂的非经典要么嗤之以鼻,要么持观望态度,换言之就是对大众文化不是积极地接纳。大学语文老师难有开阔的眼界,也很难不拘泥于原来专业的小圈子,专业背景使其对中国经典情有独钟。这也导致教材出现中国文学居多,尤其是古代文学占绝度优势,外国文
学只是装饰的局面。因此,经典与非经典的选择、中外文学的选篇问题对大学语文教师而言是个两难的抉择。
3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带来了很大弊端:视觉形象过于泛滥,课堂教学喧宾夺主,教学安排缺乏弹性。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朗读相比,它又有与语文学科相悖的地方。语文学科主张情感的体验与交流,这种情感体验与交流不仅仅需要营造氛围,同样更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绪体验来感染学生,课堂上更需要师生之间的眼神言语交流,朗朗的读书声对于大学语文课堂而言几近绝迹,这是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最适合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方式,却被我们以多媒体朗读代替,体悟体验被视听觉刺激取代。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之精神的生长和充盈。”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精心的板书设计、抑扬顿挫的朗读被现代化的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代替。过度依赖现代高科技手段,忽视人脑不可替代的创造力,将为我们塑造一代又一代只会复制的学生,思想和感悟是无法通过快捷手段来复制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高科技带来的数字化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注重了与时代、与世界接轨,却忽视了自身传统教学资源的继承研究和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更多地来源于中学语文,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兴起的互动教学法就是大众化时代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基本都是从国外输入,从建构主义理论到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从探讨交流到互动生成,没有多少是我们自己本民族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自列强以武力打开我国大门,国人对本民族的东西就丧失了自信。20世纪90年代后,国人对外国理论外国文化的崇尚,说明在深层文化心理上我们依然对自己没有自信。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与研究沿用他国的理论与方法,甚至全盘照抄显然是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是民族语言文化的悲哀。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在未来一个阶段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上,毕竟这些是经过两三千年实践总结的经验结晶,更适合国人的接受心理。
三、解决策略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语文研究虽然很有成效,但使其更快发展还需做根本上的改革。
1 加强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理论建构。这是当前大学语文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没有系统化的整体性理论建构,大学语文的改革将很难走远,继而影响到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当前大学语文局部研究红红火火地展开了,但在关涉整个学科的根本性问题上却还存在太多争议,没有统一思想认识,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语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 加强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资源研究。包括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利用,处理好继承传统与融合现代的关系,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效融合,提升母语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母语教学研究的本土化。
关键词:旅游专业;应用型;大学语文;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总是备受关注。由于对课程教学目标认识不统一,以及课程自身功能承载要求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种类繁多但普遍主题混乱、功能不统一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曾坦率地说:“二十多年来,为适应不同需要,我应约为教育部有关机构主编的各类大学语文教材先后有五种,其发行量至少已超过了1700多万册。”据大学语文研究网站站长何二元教授统计,仅2007年、2008两年,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就达153种。
琳琅满目的大学语文教材看起来局面繁荣,但笔者认为适应个性化需求的专业应用型大学语文教材却少之又少。原因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大学语文教材的体例内容主要集中于以文学鉴赏为主,以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为主,或以以上两者并重的方式。二是,大学语文教材的体例编排要么以文学史分期编选文章,要么以文体编选或是罗列文章,间或出现按专题、主题编选的,但通常其编选的作品也多是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并且所编选的作品,也往往是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所以说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个性化不足,同质化倾向严重。但是,社会和教育形势发展很快,专业增长、调整幅度较大,生源素质变化及梯度变化明显,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就指出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说明大学语文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在旅游专业培养方案中常常被作为专业基础课而设置。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水平与旅游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指向直接相关。适应旅游专业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的大学语文教材也就十分重要,因此必须为此进行创新性地研究和探索。
我们认为编写一本富于个性的旅游专业应用型大学语文教材应先从学生――教材的使用者和接受者的情况出发,这是编写旅游专业应用型大学语文教材的出发点和前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受体。在教育过程中,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素质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是应用型教学必然要走的路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的编写工作是在把握学生调研情况的基础上开始的。我们对2009级和2010级全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在座谈中征询的部分该专业学生的意见,从满意度、教材作用、古今文章选择、选篇数量、编写形式和体例等方面,对正在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得出以下两点最重要的结论:第一,学生期待教材突出应用性。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积累或单纯的鉴赏审美,即使从教材内容上,也更注重实用,对语文功能的工具性要求较高,对提高语文能力的呼声高涨。同时,能系统地看待语文课程的功能,希望与专业学习做好衔接。第二,学生对选文的期待充满综合性的意愿。学生对教材形式要求开放:容量要大,选材多样,综合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又强调文章内容的人文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
我院是以文管类专业为主的独立院校,学生录取为三本、二专批次。由于以往的语文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影响,不论本科还是专科学生都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养成教育苍白、学习自控性、自觉性不强的问题,导致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文学素养偏低、不能准确精炼地表达思想、语言表达不规范、书面写作能力比较欠缺等问题。这与达到合格应用型人才的标准有一定距离,同时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为解决这些问题,增强专业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并与后继课程应用文写作做好衔接,编写了符合我院旅游专业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的大学语文教材。
建设旅游专业应用型大学语文教材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选文内容需史、艺、文相融合,彰显鲜明的旅游专业特色,并兼顾典范性
叶圣陶教育理论中论及语文教材选编的标准时认为,要选择那些文字优美、脍炙人口、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具体标准就是:一要思想内容好,二要语言文字好,三要适合教学。我们认为只有思想和语言文字俱佳的上乘之作才能吸引和感动学生,也才更适合教学并便于教学操作。教材以旅游专业学科内容作为文学作品入编及分类的基础依据并兼顾艺术欣赏性、传统权威性以及作家代表性的标准。如《〈礼记〉三则》、《〈论语〉三则》等讲传统文化礼则,《〈资治通鉴〉四则》讲历史,《〈四十二章经〉四章》讲宗教,《风景・画》讲绘画着色,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讲地方民俗,张富儒《麻婆豆腐》讲地方小吃,张爱玲《更衣记》讲民国着装,贾平凹《秦腔》讲地方戏曲等等,无不展示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具有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文章选材倾向突出游记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文学体式。如《水经注・河水》、《钴潭西小丘记》、《徐霞客游记・游白水河瀑布日记》、《我的伊豆》等。同时,尽可能突出地域特点,选用结合四川旅游历史及现状的文章。大学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大学生总是受到一定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深刻地了解将就业服务的地域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就意味着兼容并包,取长补短,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选文也应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传统权威性以及作家代表性的特点。如教材中选用的卢照邻《相如琴台》、陆游《入蜀记》、钟惺《浣花溪记》、刘大杰《成都的春天》、范成大《峨眉佛光》等文章就符合这个标准。
二、教材应突出工具性,落脚旅游行业职业素质养成
突出语文的工具性,既适应国家对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又符合独立学院本科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注重大学语文教材的“工具性”,是教育部对大学语文课程功能倾向性的意见。由于学时压缩,大学语文很难面面俱到,承载过多只能导致主题混乱,效果不佳。而且,事实上,于应用型教学为主的独立学院而言,工具性是必须坚守的一条准则。大学语文教材的设计应各有侧重。研究型本科层次高校的传统大学语文教材可以以文学性为主,重在作品赏析;高职高专类学校的语文教材可以兼顾工具性加入实用文写作训练部分甚至是纯写作训练的教材;而独立学院则应高举工具性的大旗,两者兼而有之,突出职业素养养成。独立学院编著的旅游专业应用型教材必须多加选用优美简洁地说明性或应用性文章,以增强学生听说、写作的语文实践能力。各项能力要求中突出职业素养需求,如可在语言能力部分突出导游词、普通话考试等与旅游相关的训练;在写作能力部分可将与旅游直接相关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逻辑、修辞等语言构成系统呈现。附录最好选用常用结合学科高频使用的专业相关基础知识体系或图表,以便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三、教材应便于专业教学操作,增强应用性
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概括为: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一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最高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这显然十分重要。能方便自学便成了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的内容体系框架分为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听、说)、阅读能力培养(读)、写作常识积累(写)三编,紧密围绕旅游语用这个主题而展开。听、说、读、写融会贯通,在加强旅游专业大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可推动其职业能力的提升。教材既有案例、情景,又有评论、赏析;既有知识学得理论,也有实训习得体悟。难易度适中,针对性、可操作性强。既适用于课堂教学,亦可作为旅游专业导游资格考试的参考材料。
我们高扬应用型个性旗帜,将提高语用能力和旅游专业应用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力图在专业特色教材编写上有所突破。当然,探索阶段的教材并非完美无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选文的典范性问题,注释的规范性问题,练习的针对性问题等等。尤其是作为一部力求体现专业性和应用型俱佳的教材,却未能具备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探索还在继续,我们希望,这些不足和缺憾能够在日后的修订中得到弥补和完善;我们也相信,这部教材能够成为一部经得起考验的优秀教材。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序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立勇.谈大学语文教材的地方特色―――以黄伟林主编《大学语文》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方法 多元化
一.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困境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课,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之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大学语文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当时倡导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有四个: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以上四点在今天看来都没有很好地完成。在日益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从总体上来看不是很理想,大学生们对该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
虽然大学语文教育目前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和母语的教育丝毫不能放松。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也下发通知,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大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
好的教育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对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实行多元化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以学生为中心
叶澜在谈到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时候说过:“课堂实际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和观众。”[2]这种情况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也经常出现。以前盛行一时的语文教学方法――讲述法,就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为指导思想,在现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已经不再适用了。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的。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老师应该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首先,大学语文课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理解,并把这种理解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让不同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上碰撞。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可以让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发表与前人、教师和同学不同的看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辩论、交流,然后从辩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引起思索。只有广泛参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激发。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其次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转变角色。可以先让同学们收集资料,比如在讲一个专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成小组讨论总结,从学生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多方面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即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也培养学生动手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以专业为背景
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都不太受学生重视,因为是一门公共课,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课就可以了,公共课可学可不学。再加之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很大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比较务实或者说是世故,对课程学习抱有功利性。要想改变这门课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就必须把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侧重专业课的这种心态,教师应将大学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得益彰,将语文课的内容设置和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对专业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比如教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内容,比如模拟导游训练、旅游文书写作等,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比如在数学系上大学语文课的时候,我会尽量结合专业的情况。我会讲著名数学家的文学修养。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数学与文学水火不相容,文学家不懂数学,数学家也不可能有文学家的浪漫情调。殊不知,很多数学大家也是文采飞扬,能诗善赋的。例如,陈省生写过“物理几何是一家,共同携手到天涯”这样的诗句来说明物理与几何的紧密联系。另外还可以讲讲数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语文知识不是孤立的,能够在专业领域有用武之地,就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以专题为线索
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的覆盖面十分宽泛,本身就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素养。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实施,往往只是一味地讲授具体的知识,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丢在一边。所以,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可以通过专题讲授的方式来进行。
在讲授大学语文的时候,不一定要按照课本的顺序从前到后讲,可以分成不同的专题。所谓的“专题”,就是“以大学语文课本为依托,按照同一主题原则设置的若干专题,文本按照专题重新归类。这些专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共同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3]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语言专题、文学专题、文化专题和应用专题等等。在每一个大的专题下面再分成小的专题,就拿语言专题来说吧,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小专题来讲,比如首先可以讲一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演变,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其次可以讲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这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语言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又可以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思维和文化价值的创造;第三可以从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通过介绍汉语的使用规范,可以提高学生汉语的水平。第四是语言交际和语言表达。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人际交往又是比较复杂和微妙的,如何很好地利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就需要掌握一些交际的原则和表达的方法。教师通过对专题的讲解,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与优秀篇章的亲密接触中,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真正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四)以实践为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维训练,比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庸》上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显然,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当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
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找工作,这就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口语交际、应用写作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因此针对大学生将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以让学生练习写调查报告、求职信、时事评论等。不过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很少,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开辟“第二课堂”。“如果说第一课堂主要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第二课堂就侧重于实践运用和综合素养的增强。实践证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还必须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4]学校有很多的社团,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阵地。社团可以定期开展演讲、采风,读书报告、专题研讨会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形式,相互合作,增强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根据课程的安排可以组织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大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4―245.
[2]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4.
[3]韩世姣.构建大学语文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85.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实现路径
引言
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涉及到大学语文教师、学生以及具体教育内容和教学环境之间关系的处理。对这些关系予以正确的处理,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些因素之间和谐关系的达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和谐促进功能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寻找相应的实现路径,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和谐促进功能
(一)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
虽然当前教学改革的潮流是尽可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然而,无论具体的教学方式如何变化,课堂教学迄今为止依然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基本教育方式。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达到教育质量的最大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朗读、角色扮演、辩论、归纳总结、问答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对相应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将精神集中在课堂学习上,从而达成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三者之间的充分交流。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当是朗朗的读书声、激烈的争辩声、惟妙惟肖的角色对白声、以及错落有致的师生问答声组合在一起的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和谐交响乐。因此,通过良好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创建,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为大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而大学语文教育对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文学素材均涉及到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很多鲜活的实例。如,《论语》中出现的很多涉及师生关系的成语,如“诲人不倦”“讷言敏行”“因材施教”等,都是孔子对师生关系的精辟论述。通过对这些文学素材的教学,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自觉地以此为标准对照自己的相应言行,从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中必然涉及到师生之间的多种互动,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尊师重道、勤学好问的过程中,必然会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为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现实基础。[1]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大学生在专业课之外的素质培养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大学语文教育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其通过以下两方面发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学素材中,很多涉及到对非专业素质,尤其是品质和意志力等非智力素质的强调。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晁错论》中所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东晋名将祖逖的“闻鸡起舞”的典故等,都会对大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培养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达到弥补单纯的专业课程在此方面不足的效果。其次,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扮演、辩论、问答、朗读等方式,可以实现专业知识之外的学生的勇气、交际,以及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2]
二、大学语文教育中和谐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演独角戏的语文课堂
大学语文教育促进课堂教学和谐的功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存在,其应当包括语文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和谐,从而保证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讲解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然而,在现实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环境却远远达不到良好的标准,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缺乏必要的意愿和能力,课堂教学基本上完全由其对相关内容的讲授组成,很少甚至没有任何形式的师生互动,基本属于其个人表演的独角戏。[3]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完全被分割开来,不存在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沟通,更谈不上课堂教学之间的和谐。这样的语文课堂必然会极大程度挫伤处于完全被动状态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不和谐因素。
(二)日益淡漠的师生关系
由于当前功利化思潮的影响,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被认为仅仅是提供教学服务收取报酬与接受教学服务提供报酬的纯粹利益关系。在这样过度功利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认为自己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对得起自己的报酬,而学生则认为只要听完课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对两者之间的互动乃至良好关系的建立漠然置之。这种日益淡漠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首先,语文教师因为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不了解,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课堂内容进行泛泛的讲解,由于其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不了解,必然难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因为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碰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学习上的问题不愿或者不敢向教师请求解答,从而大大降低自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降低其学习质量。最后,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建设和谐高校最基本的内容,师生关系的淡漠对高校统战思想工作的开展必然构成严重的障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因此,日益淡漠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损害了大学语文教育对和谐师生关系的促进作用,对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以考试分数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
当前以考试分数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很多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根本不关心其所学习的具体内容,而只在乎教师在考试之前为其设定的考试题目范围。更有甚者,有的高校由于对语文教育的不在乎,对语文教育采取开卷考试,使学生根本就不需要接受系统的语文教育就能取得不错的语文考试分数。这种以单纯的考试分数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具体的语文教学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从而大大限制了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促进功能的发挥。在考试形式为开卷甚至为考查的情况下,由于学校对语文教育的忽视,其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更是丧失殆尽。因此,以考试分数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功能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教育和谐促进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提倡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
要保证大学语文教育促进课堂教学和谐的作用,就必须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足够的交流和沟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坚决摒弃语文教师演独角戏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倡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讲授相应内容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朗读、角色扮演,以及问答和辩论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其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通过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保证其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功能的充分实现。
(二)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师生无障碍沟通
针对师生之间关系日益淡漠的现实,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充分借助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通过QQ、微信、教学管理平台以及其他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的通讯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师生关系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使相关主体能自觉地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其次,加大新媒体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使师生能够充分利用相应的技术设备实现无障碍沟通。最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还有必要同高校统战工作相结合,将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作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统战的思想工作方面的优势清除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的思想障碍。
(三)建立以素质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
要克服以考试分数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大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功能的限制作用,就必须建立以素质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应当扩大思想品德、意志力、人际关系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比重,适当削弱专业成绩的比重,促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教学对相关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此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其次,在语文教学的学生评价中,适当增加平常学习表现的分值比例,减少考试分数的分值比重,并严格禁止教师在语文考试之前给学生划定考试题目范围甚至实行开卷考试和考查的行为,促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大学语文的具体教学上,保证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功能充分实现。最后,相应评价体系还应当同高校统战工作密切结合,使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文学素材的思想倾向等同高校统战工作的思想要求保持高度一致,通过两者的配合充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进一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由于其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的和谐促进功能,从而起到相应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有必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保证大学语文教育和谐促进功能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汪茂华.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学习自信心的中介作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5(07).
[2]张鹭.试论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8).
(一)语文教学定位不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当前各大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观点。一种是将大学语文作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性工具,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阅读分析技巧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重视语文的工具。这种观点未能充分认识到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容易导致学生的功利性学习目的。采用这种教学定位的高校往往都没有重视语文的结构性特征,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第二种是将大学语文定位为人文性质的学科,其重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将对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和价值作为主要的探索内容,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是这种观点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学无所用的想法,容易导致学生语文基础性知识的缺失。第三种观点则将语文定位为一种文学性质的学科,其以语文的发展历史和经典的作品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种学科教学模式容易陷入纯理论化、纯文学化的教学模式中,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语文学科设置不合理,导致语文学科边缘化
大学语文一般被设置为基础性的公共课程,高校将语文课程作为学分考核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专业课程是各专业的教学重点,而语文学科则一般作为考查科目出现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因此,当前的大学语文学习常常被束之高阁,学生们的主要精力集中于专业学科的学习上,其学习语文的目的则是为了修满学分。在这样的目的驱使下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也不重视自身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学科设置容易造成语文学科的边缘化,也不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语文教学方式和手段创新不足,不能适应学生需求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如果大学语文教学仍然采用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将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也容易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反感。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仍然以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师既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创新和改革,也不愿意从当前的问题出发精心设计语文教学方案,而是采用固定的、原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来学习语文学科知识或者探讨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也严重的影响到语文的教学效果。
二、新形势下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对策探索
(一)立足实际强调人文性和基础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文学科精神
随着新形势下国内语文教学标准的制定,各大高校也开始思考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模式。从语文的专业性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上进行分析,语文学科是以母语为基础的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学习技能和语文基础知识,也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探索语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定位应当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市场需要为基础,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另外,鉴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学语文还应当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和情感交往素质培养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感受为引导,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思路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转变不仅需要明确的定位,还需要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思路设置。高校需要从语文学科与专业学科的联系性出发,根据专业学科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合理设置语文学科的教学思路和考核方式。对于那些与语文学科联系紧密的人文学科,高校可以将语文的应用能力为重点,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辅助,首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对于那些对语文基础能力要求较低的专业,高校的教学思路可以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基础,以实际应用能力为辅助。通过这种差异性的语文课程设计和教学思路安排,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提高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时代性,重视学生的需求
新形势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引进先进的语文教材和教学模式,以更加科学的教材设置为基础,以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为途径,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时效性。大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时代性,提炼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利用合作方式、师生讨论方式、课题方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文教学的应用性和人文性。
三、总结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言技巧
大学语文课作为和外语、政治课程意义相同的公共基础课程,几乎在国内的所有高校中都已开设,从这点可以说明大学语文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在恢复高考的1978年当年,在当时的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和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两人共同的倡导下,在全国高校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当时的出发点是: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汉语运用水平和能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使得社会精神文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让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影响着全世界。从今天来看,当初的出发点到如今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的大学语文教学正处于困扰当中,虽然目前大学语文被界定为基础性的公共学科,可是在长期以来都处于边缘地带。一方面,大学生们从内心当中感觉从走入学校就开始学语文,心中早就起腻了,而且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上看也没啥新意,觉得就像是继承高中语文的“高四语文”。所以许多大学生对学学语文提不起兴趣,将大学语文的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和学生在科目取舍上都让大学语文给专业课让路。大学语文由于没有英语等级考试那样如同尚方宝剑的硬性条件,这样就将大学语文放在比较尴尬和低下的地位。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当前大学有没有必要设置大学语文?从当今大学生对于中文的驾奴能力以及对于文学的鉴赏能力等综合素质来看,其结果很不容乐观。当然,这其中有个不可回避的情况就是对中小学语文的欠账现象,大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驾奴语文的能力水平还显得比较少,更多的是文化素养很低,写不出好文章甚至是写不出文章,写篇文字错别字连篇,语句语病过多。就当初设置大学语文的初衷来看,抛开其余的内容不谈,仅仅讨论“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汉语运用水平和能力”这一条,当前所做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并不是做的足够,当前很多的大学生不会写论文,当然这其中有专业因素的影响,可是其中很大的程度则是由于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做不到对其想要表述的思想进行转载的要求。
从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边是当前大学生令人担忧的语文能力现状,另一边则是大学语文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大学语文在整个大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比较低,大学语文教学遭受冷落,而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教学方面的研究比较滞后等方面的问题特别突出。所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所处的生存状况来看,要想让大学生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启迪智慧的重任,实在令人感到不容乐观。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提高语文技巧,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大学语文课堂和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力,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对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
从目前来看,虽然有着不少的声音要取消大学语文,或者是使用人文课程来替换大学语文。可是根据笔者的观点认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能够陶冶人的道德情操,使得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发挥的作用和在整个学科体系当中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并且是别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来看,即使是理工科院校,都是将本国的语言教学作为整个大学的必修基础性课程。
如今很多学者认为,本国语文是进行理解、表现以及思考的主要手段,如果没打好本国语文的基础,那么从事科技科研也很难成为出色的工作者。如在麻省理工学院将本国的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本科的教学过程当中,哈佛大学则将本国语言确立为核心基础课,如果学生出现不及格则必须重修,巴黎理工学院开设文学艺术等课程,并且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专门性地开设书面或者是口头表达班。
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技巧
作为高校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把重要的语文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更需采用一定的语言技巧。
3.1把握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教学,由于交流双方的年龄和角色不一样,教师往往会首先占据一种主动权,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想法,所以,往往起不到有效的教育或交流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融入新鲜的阅读内容、优秀的作品和人物形象,把语文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生活中的普通场景中去,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首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始,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什么样的教材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就是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入手,提高他们的关注程度,然后循序渐进,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给学生解释一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语言现象。可以根据当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掌握,如,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北京这次水灾所暴露的问题。
3.2把握语言的分寸
对大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还需要把握语言的分寸,才能让学生从心里喜欢语文,喜欢和语文教师进行交流。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语气要尽量温和委婉,毕竟,大学生和小学生不一样。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和小学生交流时,说话要直来直去,避免拐弯抹角。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因为他们有了较强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分寸,争取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3.3营造和谐、开放、宽松的课堂气氛
对于在校学生,课堂是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要空间,更是心灵成长的方式,所以,和谐、开放、宽松的学习课堂,正是严谨宽松、活泼严肃、活跃恬静、深沉热烈的协调与统一,课堂教学就像教师和学生在一起聊天,共同探讨某一问题。而这种良好课堂情境氛围的创设,恰恰拉近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和课本以及人和人之间距离,同时对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感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课堂情境及学习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对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以及良好心智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心理成长更是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多地使用恰当而幽默的语言,让师生双方交流时的气氛更加活跃,放松学生的情绪,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3.4展示语言文字的艺术之美
现代的大学语文,一般以古代和现当代文学为主。其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占有较大比例。因为这些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中艺术性极为丰富的一座宝库。在课堂讲授时,不仅要求老师做到解释准确,而且要通过深入和细致的感受,让学生能够体悟到语言文字的气势美、意象美、流转美、节奏美和色彩美。
中国的语言文字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民族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多彩的文化内涵,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独特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在古代的诗歌作品中,常常有一些值得令人反复咀嚼和回味的意象和意境,如明月、杨柳、大漠等等,在形象上,往往以塑造爱国志士以及仁义、宽厚的人物为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这些形象的内涵准确把握以后,这些文字也就相应地具有了生命和活力,让学生浮想联翩,无形中受到陶冶,在人生观和人生价值和意义等方面受到启迪。这不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同进也是对培养学生的爱国、自强不息以及开拓进取等等方面的意志和精神,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至于一些范文、名句和经典诗歌作品,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出现的名作和佳句,更是数不胜数,因为其言简意赅,充满哲理,读后不但能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精神享受,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感染、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