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

时间:2022-03-08 22:32:25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

第1篇

一、职责调整

(一)新增的职责

1、市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重点项目建设

办公室职责。

2、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

(二)划入的职责

1、原市物价局的物价政策制定和价格政策监督实施,制定、调整市管重要商品价格和重要收费标准等职责。

2、原市经济委员会承担的除工业和通信业以外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职责。

(三)划出的职责

1、将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职责,划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包括研究提出全市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技术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执行;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或审核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将库区移民工作职责划给市水务局。

3、将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职责划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加强的职责

重点是拟订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维护经济安全;加强投资宏观管理,调控全社会投资总规模;完善价格宏观管理,做好价格总水平调控;加强产业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强化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增强全市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统筹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专项经济体制改革;加强能源宏观管理,推动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全市开发区建设发展;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二、主要职责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经济形势,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价格调控和综合平衡、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提交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负责监测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承担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研究经济运行、总量平衡、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三)承担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推进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职责,研究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审定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指导协调全市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四)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价格和收费政策及管理目录,依法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制定和调整市管价格和收费标准,组织开展全市价格与收费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组织开展全市价格成本调查和监审、市场价格监测、涉案财物价格鉴定和价格认证;承担全市价格评估机构资质和人员资格审核;指导全市价格和收费管理工作。

(五)承担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职责,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安排市级预算内建设资金,研究确定和管理重大建设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按照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审核重大建设项目、利用外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按照规定权限负责全市政府投资类项目(工业和通信业项目除外)即全部或部分使用了中央预算内投资、省市级预算内和预算外、国家批准设立的基金(债券)等建设资金以及政府承担偿还或担保责任的国外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批、核准、备案、审核、竣工验收工作;引导民间投资方向,指导全市工程咨询业发展。

(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负责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服务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议,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

(七)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全市开发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建议;承担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协调实施和进行监测评估的职责;组织拟订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城镇化发展、工业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和重大政策并协调实施;负责地区经济协作的统筹协调;统筹规划、指导全市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工作。

(八)研究分析市场供求状况,做好重要商品供求的总量平衡,组织制定重要农产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规划、调控政策;搞好粮食宏观调控,制定市级粮食储备和物资储备计划。

(九)负责全市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广电、旅游、体育、民政等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牵头负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协调全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负责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促进清洁生产有关工作;组织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

(十一)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规范性文件草案,制定部门规章;负责协调参与分析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提出财政金融政策建议;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提出全市利用外资战略、规划、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提出全市利用外资的总规模和投向,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资金的使用。搞好各类项目的前期储备,推介招商项目,职责权限范围内的项目评估、咨询服务工作。

(十三)拟订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搞好项目方案的审查、上报及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验收,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制定全市贫困乡村、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四)承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设9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机关日常政务,负责文电处理、秘书事务、会议组织、机要、信息、督查等政务工作,承担电子政务、档案、保密、、接待、机关安全保卫等工作,组织办理人大、政协建议和提案;负责机关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负责机关财务、财产管理等工作;负责办理机关及所属单位人员工资、干部考核、人事调配、编制管理、学习培训以及车辆调度等后勤服务工作;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二)国民经济综合科

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的建议及目标和政策;研究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协调需报市政府审批的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并组织评估;提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安排意见;研究并编制、分解、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提出全市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建议;组织开展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组织研究提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对策建议;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总规模及投向和结构优化目标,编制利用外资、外贸和境外投资年度计划;负责政府国外贷款项目审批和全过程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权限申报、核准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负责审核办理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申报工作;负责审核办理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申报工作;协调财政金融工作,组织推进资本市场发展;负责委内重要文件、报告的起草。

(三)固定资产投资科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投资宏观调控政策、规定,积极引导投资方向;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和投资体制改革建议;拟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编制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及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负责全市基本建设计划和项目管理工作;负责城镇基础设施、党群机关、政法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及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及管理;汇总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省下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省资本金基金计划,申报或安排国家投资、预算内和预算外投资项目;向省发展改革委汇报、争取、落实建设资金;综合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核准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方案。

(四)社会发展科

研究提出全市社会发展战略,组织拟订和协调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衔接国家和省上安排我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文物、教育、卫生、体育、民政、广播影视、旅游等社会事业项目专项资金。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负责安排和管理政府投资的社会事业项目;负责综合分析全市就业与人力资源、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情况,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建议;推进相关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五)工业经贸科

组织拟订需上报审批或跨部门的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协调解决第一、二、三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协调推动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和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负责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跨行业、跨领域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负责组织拟订科学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及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负责申报和审批、核准、备案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项目;负责全市经贸流通等计划和建设项目;负责全市粮食宏观调控,协调粮食购销政策和储备库建设;负责权限内服务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审批;监测和分析市场状况;提出全市经贸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粮油、成品油等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提出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全市粮油储备宏观管理;负责全市加油(气)站、油库的规划和布局建设;核准、备案、审批、上报权限内经贸流通项目。

(六)交通能源科

提出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交通中长期规划,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交通项目的布局,组织协调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研究编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邮电、农村能源中、长期规划,上报下达年度综合交通运输计划;编报综合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建设项目计划,农村能源建设计划;申报、审批、核准、备案综合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含水能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协调有关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电等业务工作,收集分析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电信息,提出全市能源的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能源专项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能源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能源项目的布局;研究节能措施,指导协调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能源发展、水能资源开发、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七)农村经济科

研究分析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及政策建议;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农村小康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衔接平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发展规划和计划,衔接统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及资金支撑。负责权限内项目审批、指导、协调、建设项目实施。负责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

(八)经济体制改革科

依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提出全市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组织、协调汇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情况;负责研究提出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等。

(九)地区经济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

拟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区域经济协作,协调制定国土开发和保护政策,参与编制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组织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整治规划项目、主体功能区规划,参与编制申报、下达农用地转用和基础测绘计划,协调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负责编制申报、下达民族乡村专项资金计划,组织实施资源型城市申报、转型方案及接续产业政策协调;承担市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拟订实施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规划、年度计划和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城镇道路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重点污染治理和重大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协调环保产业发展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拟订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规划和工作方案建议,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工作。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机关人员编制37名,其中行政编制30名、事业编制7名。

领导职数:主任1名、副主任5名,纪检组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4名。

非领导职务职数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五、其他事项

(一)将市以工代赈办公室(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更名为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市生态移民办公室),事业单位,正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二)市项目办公室(市重点项目稽查办公室、市铁路航空项目建设工作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7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3名。

(三)保留市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1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四)保留市经济动员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2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五)将市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分局更名为市价格监督检查局,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综合科、物价检查科、案件复议审理科。核定人员编制13名(行政编制7名、事业编制6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3名(局长1名、副局长2名)、科级领导职数5名。

(六)保留市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综合科。核定人员编制7名(行政编制4名、事业编制3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2名(队长1名、副队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七)保留市灾后重建办公室(市深圳对口援建办公室),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21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2名。

(八)保留市经济信息中心(市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名。

(九)保留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名。

(十)保留市价格认证中心,人员编制执行陇机编办〔〕70号文件的规定,自行聘用,自负盈亏,自主管理。

(十一)将市库区移民办公室整建制划给市水务局。

(十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1、工业行业规划的职责分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工业行业规划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跨行业、跨领域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负责工业规划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

2、工业结构调整的职责分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提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组织拟订需上报审批或跨部门的工业发展政策、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提出并组织协调跨县(区)、跨部门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议;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通过制定实施行业规划等推动结构调整。

3、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分工。工业、通信业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除工业、通信业以外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

4、成品油库的网络布局和成品油市场监管的职责分工。全市加油站、成品油库的网络规划和布局建设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成品油市场监管职责,由市商务局承担。

5、指导、监督和管理市级粮油储备、轮换和投放的职责分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市级储备粮油的宏观管理;市粮食局负责储备粮油的收储、轮换和投放。

6、与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职责的分工。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批、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对全市铁路民航进行行业管理、以工代赈扶贫交通建设项目的立项、计划、实施管理的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在全市铁路民航建设和行业管理方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全市铁路民航发展专项规划,衔接国家和省上相关部门争取国家铁路民航项目支持,组织协调铁路航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承担市铁路航空建设工作办公室的工作;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

第2篇

2011年5月26日,俄罗斯图书馆协会(RLA-Russian Library Association )第十六届年会通过了《2011-2015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1]规划既(简称RLA发展规划)全面规划了RLA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该文件由RLA主席В.Р.Фирсов领导的工作组研究制定,阐明了RLA的社会地位、社会使命、基本价值观、综合性的整体发展构思,同时又明确了RLA工作活动的具体方向及首要任务[2],不仅为RLA各分支部门制定工作计划提供指南,也为俄罗斯其他图书馆职业组织制定类似计划和开展活动提供了参考。

1 RLA发展规划制定的背景

1.1 RLA未来发展的需要

2005年5月,RLA第十届年会批准通过了《2005-2010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3],这是RLA制定的第一个全面发展的五年规划,到2010年,按有关专家的统计,该规划确立的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了70%[4],有成绩也有不足,很多活动工作的完成是阶段性的,因此需要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以保持RLA工作活动的继承性、延续性,保证RLA未来长远、稳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此外,俄罗斯图书馆职业领域发生的变化――网络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与图书馆职业思想变化,也需要RLA及时给予关注研究。于是,2010年5月召开的RLA第十五届年会提出要研究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以便更好的引领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

1.2 国家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

这些年俄罗斯一直在进行各项事业的改革,社会发展面临着国家向创新发展之路转变、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日趋完善、加快经济建设现代化、建立强大的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等许多重大任务目标。这些目标对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职业交往、图书馆与管理机构的关系、图书馆职业道德基础等。面对这种复杂的环境,RLA需要以主动的姿态全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使命、地位、活动的战略方向、组织结构等问题,以适应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融入改革的社会之中,发挥对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支持作用。

1.3 RLA参与图书馆事业管理的需要

RLA作为社会力量,与国家分享管理图书馆事业的权能,是RLA渴望的目标,当然也是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些年,RLA逐渐成长为俄罗斯文化领域最重要的社会职业团体之一,积累了从事图书馆职业活动的丰富经验,拥有众多的专家智力资源,在图书馆职业界和国家权力机关心目中的地位与威信日益增强,在俄罗斯新法律和经济环境下,在非国家机构参与国家政策决议制定和通过的新的法律机制形成阶段,RLA有必要通过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并付诸行动,以提高和巩固在国家图书馆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实现更全面深入参与图书馆事业管理的目标愿望。

1.4 融入世界图书馆界的需要

针对互联网、知识的数字化及在线社会网络工具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角色和地位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为更好地发挥全球图书馆和信息界值得信赖的喉舌作用,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制定了《2010-2015年IFLA战略规划》,以牢固确立IFLA作为国际组织在现代知识社会中的领导地位,不断加强图书馆和信息界的作用,促进信息和知识在全社会的平等获取。[5]可以说,该规划对《2011-2015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的制定起到促进作用,也成为其重要的参考。事实上,2010年11月,IFLA和RLA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联合举行了RLA发展战略国际会议, IFLA派代表参会,介绍IFLA未来战略规划,参与RLA发展战略讨论[6]。制定《2011-2015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无疑将有利于RLA参与IFLA事务,并与国际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同步、相接轨,提升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速度。

2 RLA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2.1 RLA的社会定位

面对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以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重申和进一步明确充实RLA的社会地位、社会使命、职业价值观等成为RLA未来开展各项职业活动的基础,表明RLA的态度、立场,也是RLA向社会的一种宣誓与承诺,意义和作用重大。

(1)RLA的地位:RLA是非国家性、非商业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图书馆、图书馆职业团体及其他组织的自愿性联合,旨在在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基础上促进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这给予RLA在全国和国际层面上代表俄罗斯图书馆界的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

(2)RLA的使命:RLA吸纳图书馆界最积极的力量,并将其团结在一起,在国家机关和社会面前表现和捍卫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的利益。RLA努力成为俄罗斯图书馆界忠实可靠的代表。

(3)RLA的基本价值观:俄罗斯图书馆是俄罗斯国家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永恒财富。RLA捍卫俄罗斯图书馆界的职业观点,即图书馆是具有文化、信息、教育(自学)等全方位功能的机构,是俄罗斯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重要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文主义是俄罗斯图书馆界工作活动的世界观基础,人作为最高价值是这个价值和原则体系的核心。RLA促进俄罗斯图书馆界完成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①给予民主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以信息和社会文化保障;②建设、保存并向社会提供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③平等地向所有图书馆用户提供信息;④倡导社会阅读,培养全民信息文化素养;⑤参与国家和世界文化珍品的建设与保存,确保公民获取国家文化,支持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⑥推进作为社会文化机构和技术性信息系统图书馆的全面现代化发展;⑦开展职业教育和研究,开发图书馆界的科学潜力。

RLA意识到自己是国际图书馆界的组成部分,赞同2000年第66界IFLA大会提出的职业优先活动:保护信息自由原则;促进识字、阅读和教育发展;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图书馆员职业培养;支持图书馆组织的信息基础设施。

2.2 RLA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服务社会、与国家建立伙伴关系是RLA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为此,RLA将开展如下方面工作:(1)参与国家图书馆政策的研制和实施,研究涉及图书馆利益的国家计划纲要;(2)代表图书馆界明确俄罗斯图书馆的社会作用、目标和任务,研究图书馆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构想;(3)参加国家立法活动,为图书馆有效实现社会使命创造必要条件;(4)力争使涉及到图书馆为居民服务的联邦和地方的法律条款符合宪法规定的每个人有权“以任何合法形式自由查找、获取、传递、生产和传播信息”(《俄罗斯宪法》第29条);(5)争取社会对图书馆的社会意义价值的认同,提高图书馆员工资水平;(6)争取拥有部分管理权(参与决定图书馆的关闭、撤销和法律地位改变等问题),逐渐在全国形成“社会-国家”的图书馆管理制度;(7)扩大与文化机构、信息机构、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大众传媒、商业组织等的交往联系,包括签订关系协议;(8)支持建立附属于图书馆的监护委员会、读者委员会、志愿者委员会等社会性组织,使居民能参与图书馆活动;(9)支持图书馆、图书馆职业团体参与地方社会生活,支持图书馆专家参与政府机关、社会机构的工作以及竞选职位。

为此,RLA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是:(1)力争修改阻碍图书馆履行社会任务的法令(如《政府机关商品采购及服务招标法》、《俄罗斯民法典》(Ⅳ知识产权)等);(2)力争在《文化法》起草制定中能兼顾图书馆利益(RLA已提交了对该法的意见建议);(3)从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的角度,督促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遵规守法;(4)捍卫有健康生理缺陷的用户使用无障碍图书馆信息环境包括在图书馆外获取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权利;(5)力争依靠《政府信息获取保障法》及相关决议,使所有图书馆在2011-2012年接入互联网。

2.3 RLA参与图书馆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活动

RLA必须参与到图书馆实践工作及图书馆教育活动和科学研究之中,方能体现其职业性和对图书馆职业的指导作用。为此,RLA未来需要做好如下方面工作:(1)研究并使用推荐性职业规范(宣言、指南、标准、规程等),以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2)支持并参与克里木国际大会及具有重大意义的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计划;(3)支持并传播先进经验、创新、科学研究成果;(4)独立鉴定评价图书馆的居民服务工作;(5)促进各部门图书馆活动的协调;(6)研究对策措施,吸引、留住年轻图书馆员,促进其职业发展及社会对他们的认可;(7)研究并建立图书馆及个别图书馆活动的认证制度;(8)与图书馆、科研中心、高校共同研究确定哪些图书馆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提出图书馆学、目录学、图书学领域研究课题目录,包括博士论文研究选题;(9)与图书馆、科研中心、高校共同开展图书馆现实问题研究;(10)支持并参与实施2011-2020年全俄图书馆信息网“Libnet”计划(该计划旨在建立服务全民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使每个公民都可以免费获取俄罗斯任何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和2011-2020年全俄图书馆馆藏文献保护计划;(11)支持研究制定中高等图书馆信息教育的专业标准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给予鉴定评价;(12)发起对教育计划大纲的社会职业性自愿认证活动;(13)根据图书馆信息活动发展趋势和前景,确定职业继续教育机构(如技能提高和干部培训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思路、方式,促进相关活动的协调。

在这方面,RLA同样有需要完成的首要基本任务:(1)宣传2011年新版俄罗斯图书馆员道德准则并应用于图书馆实践;(2)与高校建立协议关系,自愿地认证教学计划和图书馆信息教学大纲;(3)与出版社共建学术研究出版物的专家鉴定制度,确立图书馆信息类出版物的“RLA推荐”地位。

2.4 RLA的组织发展

RLA现有的42个分会、圆桌会,基本涵盖了图书馆事业的各方面及领域,这些分支机构联合构成了RLA,RLA的发展实际上依靠的正是这些分支机构的工作活动,此外,RLA还要对外发挥代表俄罗斯图书馆界的作用。为此,RLA还将需要做好内部组织管理工作及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具体说来包括:(1)扩大和巩固成员构成,吸纳非图书馆领域的新成员,促进图书馆社会地位提升、工资水平提高;(2)促进建立并支持地方性(跨地区)及部门性图书馆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3)研究吸纳个人参加RLA活动的有关程序规定;(4)设立RLA荣誉成员;(4)发展与俄罗斯文化部、促进俄罗斯图书馆发展社会委员会、国家杜马、联邦委员会及其他国家机关和自我管理机构的相互关系,签订相关协议;(5)改善RLA的经费状况,加强经费机制建设: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慈善组织提出项目计划基金申请,开展有利于RLA的资金募捐活动;(6)扩大在IFLA等国际组织的代表规模;(7)在IFLA “建设强大的图书馆协会”计划(BSLA-Building Strong Library Associations)框架内与IFLA发展相互关系。

为此,RLA首要做好如下工作:(1)研究RLA新的奖励表彰形式(奖章、荣誉证书、嘉奖等);(2)研究制定内部规章――《RLA工作活动的程序、方式、规程》;(3)研究制定完善RLA机构组成的建议,协调RLA职业活动;(4)实施旨在承认RLA作为社会性非商业组织的必要的法律活动;(5)论证在联邦主体建立RLA地方分部的必要性;(6)加强RLA网站现代化建设,使其内容、状况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及电子信息传媒的设计相一致;(7)组建RLA驻IFLA代表委员会作为RLA的工作机构,与欧亚图书馆大会共同研究举办联邦主体大会,确定每年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参加世界图书馆信息大会的代表选举方式。

3 RLA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意义

3.1 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界实现职业自我管理

RLA作为俄罗斯图书馆界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社会性图书馆职业团体,其成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参与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实现图书馆职业的自我管理,为此需要建立一种职业自我管理机制。RLA制定发展规划,将图书馆界参与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思想观点、计划措施、行动方案一一明确,这既是对图书馆界内部工作的规划,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职业宣告,将极大促进图书馆职业自我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实现。

3.2 有利于全俄图书馆工作活动的统一协调

俄罗斯图书馆数量众多、分布分散、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加强图书馆工作活动的统一协调至关重要,但俄罗斯图书馆存在着部门和地域分割的问题,影响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俄罗斯实行新的联邦制和地方自治制后,没有一个国家机构有权对全俄图书馆事业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RLA作为俄罗斯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联合填补了这一空白。RLA将加强图书馆间的相互联系、协作,统一思想认识与行动作为根本任务和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各项职业活动,并带动各类图书馆的参与,实现对全俄图书馆工作活动的统一协调,从而促进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发展规划本身的内容就具有较强的跨部门性和跨地区性。

3.3 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界的团结统一

正如RLA主席В.Р.Фирсов所言,RLA发展规划是职业团结的象征[7] 。RLA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俄罗斯图书馆界集思广益的集体研究成果[8],凝聚着俄罗斯图书馆界的共识与力量,有利于统一俄罗斯图书馆界对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认识和采取协同一致的行动,发展规划的实施有赖于全俄图书馆的共同参与,在RLA统一的组织协调和带领下,全俄图书馆围绕着发展规划的内容与目标方向,开展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职业活动,进一步促进俄罗斯图书馆界的职业团结,形成一种职业集体的力量,为社会服务。

3.4 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界参与国际图书馆事务

在IFLA机构任职、组织和参与IFLA事务是RLA对外合作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一方面是重树俄罗斯图书馆大国的形象,一方面是借鉴世界经验,加快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缩小与世界水平差距。发展规划是在《2010-2015年IFLA战略规划》的国际背景下制定的,并且参考了该规划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在未来五年,RLA的发展规划与IFLA的发展规划保持一致性,这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界更全面更主动地参与国际图书馆事务,与国际图书馆事业接轨,融入国际图书馆发展空间。

3.5 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RLA是全俄性的图书馆职业组织,在俄罗斯图书馆界占据重要地位,《2011-2015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虽只是RLA机构的发展规划,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从职业角度对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一种规划。RLA作为俄罗斯文化部重要的社会伙伴,其工作活动得到俄罗斯文化部大力支持,俄罗斯文化部视RLA为图书馆事业管理的重要社会力量,并有意逐步将更多的管理职能交给RLA。因此,RLA的发展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图书馆政策的组成内容。

4 中俄图书馆学(协)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比较思考

2011年8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八届八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十二五”规划纲要》[9](下简称《中图学会纲要》)。中俄两国图书馆学(协)会在相同的时间点上(2011年)制定了具有相同实施周期(2011-2015年)的发展规划纲要,这表面上看似的巧合,在实质内容上是否具有某种相近性,不妨比对一下。

形式上,《RLA发展规划》在重申RLA社会使命、任务、价值基础上,以与国家、社会、图书馆的关系为框架和思路规划未来发展,以处理好这些对外关系为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的,辅之以内部组织管理支持上述工作内容的实现,《中图学会纲要》采取的是指导方针、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工作的框架结构。内容上,中图学会“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工作是:(1)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协助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图书馆事业法治化和规范化进程:(2)发挥行业联络与协调作用,通过策划或参与重大项目促进我国图书馆业界整体协作与发展;(3)提升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4)强化图书馆导读和社会教育功能,引导业界在科普宣传与全民阅读上发挥作用;(5)加强对外(对台港澳)交流合作,扩大我国图书馆在国际图书馆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6)以服务会员为中心,加强学会自身组织建设和内部机制建设;(7)提升宣传推广能力,塑造图书馆良好形象,增强图书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8)为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平台,改善图书馆服务能力,加速图书馆现代化步伐;(9)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图书馆员职业化水平,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细致对比后不难发现,两个规划纲要在内容设计方面有一定相近性:工作内容不仅全面而且近似,都涉及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诸多相同领域。此外,中图学会制定有《“十一五”期间工作规划》(2006-2010年),RLA制定有《2005-2010年发展的优先方向》,表明两个学(协)会对未来发展的规划都有长远性、连续性。《中图学会纲要》和《RLA发展规划》又各具特色,比如《RLA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声明性,开篇即对RLA的使命、社会地位、价值观全面阐述,向社会宣告和证明图书馆及本规划所具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中图学会纲要》则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划也有具体明确的措施项目支撑。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孰优孰劣,而是有必要相互学习和借鉴。笔者认为,《RLA发展规划》蕴含和折射的理念精神及部分内容或许更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首先,加强图书馆界的社会伙伴建设。RLA作为非商业性、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十分重视社会伙伴关系建设,这些伙伴不仅包括国家杜马、俄罗斯文化部等国家机关,还有促进俄罗斯图书馆发展社会委员会(国家杜马主席倡议成立的、旨在支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性机构)、出版社、大众传媒、商业机构等各类机构和社会组织。图书馆界必须广泛地与政府、社会建立联系和互动机制,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赢得各种资源支持。这项工作坐等不来,需要图书馆主动走出去。RLA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已成为俄罗斯文化部在图书馆领域最为重要和值得信赖的伙伴。

其次,加强图书馆职业规范的研究制定。研究制定图书馆职业规范是RLA每年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工作活动之一,自1994年成立至今,RLA制定了将近二十个具有全俄性的图书馆职业规范,包括《俄罗斯图书馆员道德准则》、《公共图书馆宣言》、《公共图书馆活动标准》、《自治地方公共图书馆网组建及资源保障基本标准》、《俄罗斯儿童图书馆指南》、《俄罗斯联邦主体盲人图书馆工作标准》、《俄罗斯公共图书馆青年人服务指南》、《图书馆地方志工作指南》等,形成一个基本涵盖多类型图书馆的多方面工作、较为完善的图书馆职业规范体系,有力地贯彻了《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法》,促进了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图书馆法制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没有专门图书馆法的情况下,更应尽快研究制定图书馆职业规范,并使之成为日臻完善的保障体系,使图书馆工作有章可循。

再次,加强图书馆界的职业自我管理。俄罗斯图书馆界自我职业管理的意愿强烈,RLA所做的每项工作都在为构建立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国家”管理机制而努力,希望更多参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图书馆界的职业自我管理有利于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积极性、增进职业团结、树立职业自我精神。发展图书馆事业诚然是政府的责任,但离不开图书馆职业自我管理的推动, 它一方面填补政府管理不能也不应涉及的领域层面,另一方面有助于督促政府履行应尽义务责任。俄罗斯图书馆界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要与政府共同管理图书馆事业。

最后,图书馆界参与图书馆政策法律的研究制定。RLA第一任主席В.Н.Зайцев曾说过:我们未来主要目标是增强图书馆界在国家政治、社会和职业方面的“分量”,RLA积极参与国家图书馆政策的研究和实施,促进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10]。RLA作为俄罗斯图书馆政策的重要主体,许多全俄性图书馆领域的计划正是在RLA的最积极参与下研究制定和实施的[11] 。RLA参与图书馆政策立法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国家杜马和俄罗斯文化部的肯定。[12]在图书馆事业法制化建设方面,俄罗斯图书馆界参与的法律涉及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图书馆法,还包括文献呈缴法、地方自治法、采购法、著作权法、文化法、信息法、非商业机构法、教育法等联邦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地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打造坚实而适宜的法律基础。

第3篇

(1.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0018;2.广西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摘 要: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劳动者收入稳定增加的有效途径,如何有效发挥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对实现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广西桂林市10家企业的调查发现:工资集体协商对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收入有显著作用,但是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和收入倍增计划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入,还需加大企业和工会对工资集体协商的宣传力度;要更好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实现收入倍增,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只有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加深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充分发挥工会的主导作用,发挥三方四家机制,真正代表职工利益与企业协商,才能实现真正的协商,切实地落实职工收入倍增的目标。

关键词 :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工资集体协商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1-0058-06

收稿日期:2014-1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阳芳主持的广西哲社“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11FGL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阳芳(1972-),女,广西桂林人,东南大学博士后,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一、广西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内容和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受我国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国民经济增长与人民收入增长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尽快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保障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协调发展,使人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美好成果,就成为当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和迫切任务。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广西篇章,广西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

十多年来,广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已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由于广西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失衡,经济增长速度快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慢的矛盾凸显,因此,基于区情的考虑,广西提出了“倍增计划”,目标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从2012年到2020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9%,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按当年价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4万元,比2010年翻1.59番;按2010年不变价达到3.82万元,比2010年翻1.16番。为了更好地推进“倍增计划”,广西政府还提出了八条措施:一是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二是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增长机制;四是创新服务民间投资方式,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积极发展创意机构,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增加居民经营净收入;五是坚持消费制度转型与城镇职工工资货币化改革同步推进;六是发挥好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作用;七是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八是提高城镇社会保障水平。虽然以上八个方面都有利于推进广西城镇居民收入倍增,但是由于现代家庭中工资收入是普通居民家庭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因此,“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这一措施对于推进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最为重要。而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又要靠完善企业工资分配机制来实现。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资分配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情况,取决于劳资双方力量对比与博弈。目前由于劳动力市场属于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和资本具有对利润追求的本性,单个劳动者如果不组织起来提出集体诉求是很难实现自身的合理诉求的,因此,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越发显得重要,它可在维护职工利益和保障企业发展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可以缓解因收入分配引发的诸多问题,有利于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

二、广西工资集体协商在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中的作用——基于桂林十多家企业的调查

工资集体协商是在职工和企业代表平等对话的原则下,双方对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支付办法等事项进行协商,在得到一致结论后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是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工会的通行做法。

根据我国《集体合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工资集体协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调整幅度、职工工资最低水平、工资支付办法、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有关事项等5个方面。其中,主要通过企业与职工每年签订工资集体协议,按当地GDP的涨幅、物价上涨指数以及企业效益变化来确定工资的涨幅。

(一)广西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施概况

1.如期落实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目标

在2011年广西就出台了《2011-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明确提出2011年至2013年的3年时间内,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将全面覆盖广西各类已建立工会的企业。截至2013年12月,广西区已建工会企业中已有11.03万家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职工307.13万人。广西区总工会在全国总工会开展的工资集体协商重点工作考核中连续三年受到表彰,2013年已跃居全国第8位,目前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广西各地市工会组织在进一步扩大工资协商制度的覆盖面上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斐然。其中,到2011年末,各类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75%,世界500强在广西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85%;到2012年末,将分别达到80%和95%;2013年则要分别达到85%和100%。截至2014年1月2日,桂林市12县5城区已建成工会企业数27948家,按《2014年度桂林市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绩效考评工作方案》的要求以此为基数,年底要完成70%的集体合同签订任务即达到19564家;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80%即22359家;25人以上已建工会企业3397家中工资集体协议签订率要达85%即2890家,目前集体合同覆盖职工609499人,要实现90%的对集体协商的知晓率,即覆盖职工数548550人。此外,还要把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纳入工资集体协商范畴,做到加快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利益的统一,扩大收入倍增的受益面。

2.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

广西是全国较早建立工资协商专职指导员队伍的省份之一。目前,区总工会特聘了146名具有相关经验和能力的人员担任专职指导员,实现了全区每个市平均配备3名、每个县(区)配备1名专职指导员的建设目标。此外,全区还有1600多名兼职指导员活跃在各地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协商指导力量薄弱的问题。

3.成立了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

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广西全区企业实有户数32.54万户,其中,小微企业和职工分别占企业和职工总数的80%以上,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广西因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和创意机构,2013年新增微型企业将达2.4万户,新增就业12万人以上。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职工人数少、单独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难度大。对此,广西总工会大力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帮助工人维权,解决中小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困境。这是因为,私营小企业主谈判意愿低,分散的、小规模的工人谈判能力低,工会组建率低,如果单个劳动者不能组织起来提出集体诉求,是很难实现自身的合理诉求的。因此,通过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代表职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集中集体协商专家的优势和力量,提高劳动者整体协商力量。目前,广西各级工会组织在市、县(区)大力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建设,在街道、乡镇和社区推行区域性工会建设,在同行业的非公企业中突出抓好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例如,在崇左市,红木家具行业企业规模小,大多数企业职工数不超过10人,对此工会部门成立“红木行业工会组织”,保障整个行业工人的权益。另外,还重点培育了北流市陶瓷行业、北海市渔业、凭祥市红木行业、贺州市平桂区石材行业等50多个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示范点。

4.成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四家机制

广西借助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三方协调机制作用以及各级工商联的力量,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向乡镇(街道)、社区(村)、开发区以及行业、产业延伸。广西劳动关系协调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协商机制的建立,从客观上解决了目前体制上存在的单个企业工会在协调本企业劳动者利益上的无能为力的局面,进一步明确了上级工会代表下级工会依法维权的责任。

(二)工资集体协商在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中的作用

为了真实地考察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在提高职工工资收入、落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作用,笔者于2013年12月6日至12月16日到桂林10个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调查的企业是:燕京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桂林皮尔顿安全玻璃有限公司、桂林依恋大饭店有限公司、桂林紫竹乳胶公司、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漓江大瀑布饭店、桂林微笑堂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北京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10家企业,共发放了330份问卷,回收了300份,有效问卷为300份,有效率91%。另外,还采取个别访谈的形式与各企业的工会干部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如下: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性为167人,占比55.7%,女性占44.3%,男女比例基本合适。调查的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占50%,其次是民营企业,占20%,股份制企业占10%,外商投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各占10%,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生产型企业,占70%,其次是服务行业,占20%;调查的岗位主要分三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员工,分别占44.6%、21.7%、33.7%,这些岗位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达到了98.7%,法律维权意识比较强。在已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中,大部分职工直接与用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属于正式员工,只有7%的员工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属于劳务派遣制。在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期限方面,三年及以上占比53.4%,35.3%签订的是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期限合同,只有13.3%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为一年以下。同时,由于职工服务年限较长,98%的职工加入了工会组织。

从以上的基本情况可知,被调查人员来自不同类别的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性别比例合适,具有代表性。绝大多数被调查人员是企业的合同制工人,签订了集体合同并加入了工会,其中签署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占88.7%,说明本次调查的对象能有条件有可能较好地了解工资集体协商和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情况,其答卷有一定说服力。

2.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了解与认同情况

(1)工会工作得到普遍认同。在第9题“您单位是否有工会或职工代表?”答卷者选择“有”占97%,而在选择“有”的问卷中对在第10题“若有工会或职工代表,请问您对其发挥的作用满意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满意”占30%,“满意”占52.6%,“一般”占17.7%,“不满意”占0.7%,说明工会的工作是得到职工的认同的。

(2)企业集体合同签订情况一般,但实施的效果上得到职工的认可。在对“您单位是否签订了集体合同”回答中选择“已签订”占65.3%,“未签订”占12%、“不清楚”占15%、“不知道什么是集体合同”占7.7%。说明集体合同的实际覆盖率上还未达到预期目标。

在“您认为签订集体合同对于保护职工利益”选择“非常有利”和“有一定好处”达94%,选择“没什么用”仅占6%,说明集体合同能较好对保护职工利益,得到职工的认可。但不同岗位的职工对集体合同的作用认识不同,技术人员对“集体合同带来的好处”满意度最差。

(3)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看法和评价

不同类别的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了解不同。其中仍有41.5%技术人员、31.7%生产线工人和25.4%管理人员对工资集体协商不了解,技术人员中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非常了解”也仅占3.5%,说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宣传得还不够,特别在技术人员中宣传得最不够。

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内容”按重要性大小依次排序为“调整工资水平和调整比例”占37.9%、“工资总额”占35.5%、“奖金分配”占26.8%。说明“调整工资水平和调整比例”是目前工资集体协商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做得比较好的方面。但由于各项分值都不高,说明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目前影响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效果的负面因素中,按其严重性依次是“缺少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工资标准”、“协商谈判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谈判双方力量悬殊、集体谈判法规欠缺”等,说明目前要提高工资集体协商效果最重要的是:一要尽快制定产业或行业的工资标准;二要发挥协商谈判机制;三要解决谈判双方力量悬殊、集体谈判法规欠缺的问题。

不同岗位的职工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态度虽有差别,但差别不明显。主张工会和职工协商代表共同代表职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仍是主要的诉求,说明光靠工会的力量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还不足以保障职工的利益。

大部分职工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效果是认同的,但不同岗位的职工对其具体的评价上略有不同,如生产线人员认为“有明显作用”的比例最多,而技术人员认为“有明显作用”最少。说明生产线人员感受到工资集体协商的好处大一些。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使自己的工资增长了”(占48%)、“工资分配更加透明合理了”(占46%)、“职工对工资分配有发言权了”(占34%)。

在对“工会代表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希望”中,绝大部分的职工是希望工会能代表职工实现工资集体协商的,说明工会取得了职工信任,并希望工会在协商上敢于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方协商、要多听取职工意见、要真协商不要流于形式,要加强对企业行政方对工资集体协商合同的监督。在“是否希望外聘专家或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这个问题上仍近20%的职工认为“不希望”或“无所谓”,一方面说明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认为是本企业内部的事情,主张自决,另一方面说明工资协商外聘专家或指导员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还没有让职工感受好处。职工希望工资集体协商每年开展一次,同时希望有更多条件和机会参与到工资集体协商中,说明工资集体协商对于工资的稳定增长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3.职工对工资收入的看法

(1)不同类别的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工资年增长率不同。调查得知,绝大多数的职工月平均货币收入在1500元(即最低工资标准)以上,月平均货币收入在“2000元-3000元”职工人数最多。说明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到位。在访谈中,我们对“低于1500元以下的工资收入”的情况进行了询问,得知主要是因为职工对题目不理解,把应该算在工资收入中的“五险一金”等没有包括进去,以至于没达到1500元。

(2)职工的收入年增长情况较好。收入年增长在“5%-10%”和“5%以下”的区间职工人数最多,在收入年增长率达30%的区间生产线职工最多,技术员工其次。在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这种情况一方面体现了多劳多得,另一方面主要是原来生产线工人的工资基数小、水平低,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后基本工资提高了,单位小时工资提高了、加班工资也相应增加,以至于涨幅最大,也说明提高低收入水平职工的收入,有利于缩小工资收入差距,有利于收入倍增计划的落实。

(3)职工对自己的工资收入还是较满意的。但不同岗位职工对工资收入的满意情况是不同的。选择“满意或较满意”最多的是管理人员,选择“不满意”最多的是技术人员。

(4)关于涨薪的办法。大多数职工认为“通过工会或派代表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是涨薪的主要方法,其中24.6%的技术人员和22%的管理人员还选择“自己与领导商量”。

4.“倍增计划”的实施情况

职工对广西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了解不多。生产线职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不了解度均达到50%以上,说明“倍增计划”在企业中宣传不够。

在对“倍增计划”有所了解的职工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职工认为影响“广西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的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经济发展”、“法律强制和政策导向”、“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工资集体谈判制度”。说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倍增计划”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还不是很明显。

职工对于“改善自己工资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上认为,“企业建立完善的薪资福利体系”是最主要的,占29.80%、其次是“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占19.90%、再次是“找企业工会出面反映”占11.90%。在对“劳动付出与劳动所得是否一致”职工的满意度不高,且不同岗位的职工看法不一样。管理人员选择“一致”占61.2%,“不一致”占38.8%,技术人员选择“一致”占46.2%,“不一致”占53.8%,生产线人员选择“一致”占56.4%,“不一致”占43.6%。说明技术人员对劳动付出与所得上的满意度比起管理人员和生产线人员来要低一些。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桂林10家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1)工资集体协商在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逐步得到职工的认可。虽然“倍增计划”在企业中宣传不够,职工对“倍增计划”的具体内容了解不多,但是近年来,随着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职工工资收入逐步增长,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收入的倍增,据调查,工资年增长率为5%-10%的职工人数最多,实际实现的工资年增长率与收入倍增计划中提出的8.9%目标相符,而且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在工资增长、工资分配更加透明合理、职工对工资分配有发言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职工希望工资集体协商每年开展一次,实现工资的稳定增长,说明工资集体协商作为提高职工工资收入的手段和长效机制已得到职工的认同;(2)要更好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实现收入倍增,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如经济发展、法律强制和政策导向、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产业或行业的工资标准等;(3)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一方面工会要发挥主导作用,要真正地代表职工利益与企业协商,另一方面还要真正地发挥三方四家机制,才能切实实现真正的协商,切实地落实职工收入倍增的目标;(4)还需加大对工资集体协商和收入倍增计划的宣传,才能消减和改变企业和职工由于信息不完全、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和不认同,才能更好地推进收入倍增计划。特别是要加大面向对技术人员的宣传,提高他们对工资集体协商和收入倍增计划的了解。

三、工资集体协商是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基础、载体和长效机制

(一)工资集体协商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当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人力资源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来实现。工资集体协商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协商沟通机制,使职工利益诉求得到实现,从而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解决企业经营发展的动力源泉问题,进而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使职工对未来收入有了良好预期,能稳定职工队伍,留住人才降低流失率,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反过来,企业发展了,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才有条件,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才有可能。所以说,工资集体协商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二)工资集体协商有利于推动工资协商共决机制,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的提供载体

市场经济下,工资水平是由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等因素决定的。劳动力供求状况是影响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外部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工资水平的重要外部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尤其是低端劳动力的供给过剩,由于劳动力资源过剩和资本相对稀缺,必然造成强资本弱劳动的现实局面,这样,在强资本弱劳动背景下,单个职工与资方进行工资协商会因力量悬殊,使职工维权难度增大,因此,采取由工会或职工选拔代表代表职工整体与资方进行集体协商,才能调整和平衡强资本弱劳动的局面,才有可能使企业与职工就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实现同步增长进行平等协商、讨价还价、达成协议,才有可能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从而才能落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可见,工资集体协商是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的路径和载体。

(三)工资集体协商有利于实现劳资共赢,为落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供长效机制

工资集体协商是为了促进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保障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工资集体协商并不是要以牺牲资方的正当利益或者侵害资方的合法权益为代价,相反,工资集体协商是通过加强劳资双方的沟通和协商,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解决劳资冲突和纠纷,在劳资双方利益中间寻找最佳的契合点,通过将劳资双方利益凝聚在一起,从而实现双方共赢。工资集体协商是实现企业和职工之间双赢的手段,在保证企业盈利的前提下,提高了职工的工资,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为落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供长效保障。

四、提升倍增计划中的工资集体协商作用的对策

(一)完善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应着手研究类似集体合同等与工资集体协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保障双方集体合同的签订,通过立法来保证工资集体协商的顺利进行。法律法规应对工资集体协商做出详细和具体的规定,并规范集体合同签订的内容、做出具体的权利义务、组织实施方案、集体合同效力以及出现争议时的处理办法等。

另一方面,促进工资集体合同行业性、区域性协商制度建设,规范协商主体和内容,制定行业性、区域性工资标准或最低标准。职工工资收入增长幅度小、企业工会制度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职工收入倍增计划和工资集体协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还没有能力或者往往忽视了这些方面的建设,这就需要省市级工会组织根据行业、地域以及企业自身的特征规范进行不同层面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制定,明确该区域、行业的协商主体和协议认定程序以及法律效力的强制实施方案等,使得不同层面的职工都能不同程度地享受工资集体协商带来的好处,逐步实现收入倍增计划。

(二)培育和发展多层次的协商主体

协商主体是保证工资集体协商效果、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劳资双方合法权益的沟通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独立的协商主体也是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协商主体在身份和地位上与劳资双方无隶属关系,是一个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组织代表,在此前提和基础上进行平等协商,维护企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这首先就需要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大力培育和发展工会组织。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要加强推进中小民营企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会建设。

同时,在已有工会组织中,要积极履行工会职能,提高工会干部的协商能力。这就要求工会组织积极履行自身职能,工会不要只是成为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有效而准确的表达和维护职工的基本利益,真正代表职工的利益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另外,省市级工会组织要不断加强不同层面工会组织的协商能力建设,指导、监督和引导基础工会人员的集体协商能力培训,不断培养工会中集体协商专职人员,并不断提升他们的协商能力和技巧,切实为企业职工服务。

(三)提高协商主体的认识

1.提高企业对集体协商的认识

应该使企业认识到,工资集体协商是在双方平等的原则下所进行的一种内部沟通和合作,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可以产生劳资双方“双赢”效果,通过宣传、解说、答疑等方式来提高企业对集体协商的认识,帮助企业认识到开展集体协商,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利益和持久的稳定发展,事实上是一种“利己”的行为,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企业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收入倍增。

2.提高职工对集体协商认识

首先,要使职工认识到工资集体协商是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职工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中来,对于企业不公平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提出自己的意见,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配合工会部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另外,不断提升职工的素质和法律知识,通过大力推广基础培训,使劳动者熟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有效规范企业用工,即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被侵犯时,也能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

3.正确发挥政府作用

首先,应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企业利润增长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提高,职工才有机会与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其次,提供服务,做好政策向导。政府应该通过定期发布工资指导线、行业人工成本信息,颁布基本劳动标准,帮助制定劳动定额和各产业、行业的工资标准,对集体合同进行审查备案等相关工作,为劳资双方顺利开展集体协商提供服务。同时,制定推动开展集体协商的相关政策,应把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作为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最后,切实履行监督义务。依法行使劳动监督检查权,加强对集体合同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确保各方协商达成的集体合同能够为双方自觉遵守。对于不能履行集体协商义务的,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启用法律强制方案,并监督法律强制的实施效果。

(硕士研究生李智、廖云霞和刘青云参与了课题的调研和文献收集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李斌.广西计划用三年在已建立工会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EB/OL].新华网,2011-04-10.

[2]李长安.找准中国式收入倍增计划五大着力点[J].财会研究,2010,(13).

[3]杨成湘,陈治亚.中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实践困境与策略安排[J].求索,2013,(2).

[4]李济球.如何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建设[N].光明日报,2013-01-12.

第4篇

关键词:全球城市区域;次区域;协调;发展;珠中江都市圈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7-09(8)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广东省提出进行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一体化规划。为促进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实施,还提出分别编制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都市圈等次区域规划,作为《纲要》实施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珠三角次区域规划的编制,既要考虑促进区域内外部的协调,又要充分认识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趋势,才能真正实现“以发展谋协调,以协调促发展”的规划编制目标。

1 全球城市区域内部次区域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次区域的发展机会来源于更大区域的发展,要争取成为更大区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 从被带动的“飞地”成长为具有全球辐射力的“中心地”

当前,城镇群发展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成为有世界级影响的城镇群。世界级城镇群必然是具有世界带动力的“中心地”,而不是被带动的“飞地”。从全球人口密度的分布来看,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征与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人口向沿海区域集聚;(2)沿海的城市向大都市区集聚;(3)主要的“城市区域”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全球城市区域”。大珠三角地区目前离最高级的城镇群还有一定的距离(详见图1:世界重要都市圈人口密度图),要加强承担区域乃至全球的核心功能,不断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与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1.2 培育世界级中心职能集合体,形成全球城市和全球城市区域

城镇群要在全球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全球城市或者共同成为全球城市区域,才能在世界城镇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城市区域的作用不仅在于带动本地发展,还在于引领区域之外的城市发展。全球城市区域的中心功能是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高端生产业等,包括金融与商贸服务、指挥与控制、创意研发和文化产业以及商务和休闲旅游等关键职能组群[3]:

(1)促进金融机构在市中心集聚,形成世界金融中心。在曼哈顿集聚度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公共管理业与服务业,从业人数分别占纽约市的86%、89%、66%。其次是信息业、房地产租赁业及教育业。

(2)集聚公司总部,发挥全球生产指挥和控制中心职能。巴黎大区是欧洲最重要的总部基地和拥有国际组织最多的地区,集聚了法国96%的银行总部、70%的保险公司总部和400多家的国际组织。

(3)形成明显的区域服务-制造联系。巴黎借此推行“竞争力集群”政策,利用研究资源服务于遍布全国的产业集群,由政府通过指定研究资源与产业集群的合作,促进巴黎与周边地区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使巴黎的研究部门具有更强的世界竞争力,边远地区的制造产业集群科技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

(4)以创意和文化产业职能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伦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理念,又第一个用政策来系统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世界都市。

(5)以休闲旅游职能成为区域重要集散中心。华盛顿、纽约在整个都市群中处于中心地位,承担了区域集散中心的职能,发挥着强大的旅游流输入、运转和输出作用。

大珠三角地区未来要以培育这种世界级的中心功能的集合体为主要手段,不断提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在“港主服务”、“粤主制造”的大格局下,推进粤港澳产业融合与互补,特别要结合CEPA的实施,重点促进高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1)在制造业方面,应结合广东制造业优势与港澳的技术优势,共同打造国际高新技术类制造业基地。(2)在科技研发方面,结合广东基础性研发体系和港澳技术成果转化的优势,打造国际性产学研一体化基地。(3)在高端服务业方面,在促进粤港澳产业升级过程中,共同建设国际生产指挥和控制中心。(4)在金融业方面,利用港、深、穗各自的金融业优势,发展连接内外、畅通无阻的国际金融中心。(5)在旅游业方面,共同打造世界级的“黄金海岸”,可成为区域产业合作的先行领域。

1.3 推动“区域中心职能分置化”与“城市中心职能特色化”发展,形成不均衡的多中心发展格局

在全球城市区域的内部,区域中心职能并不完全集中在一个全球城市,一个全球城市能承担的中心职能在不同的次区域和城市中分置;而每个次区域和城市分担的主要中心职能是世界级的,并且各具特色。

1.3.1 区域中心职能的分置化

区域中心职能并非完全集中在某一全球城市,而是形成多级中心功能分工。中心功能的日益复杂性和信息社会带来的高度流动性,将促进专业服务功能从集中在一个城市,逐步分化到多个城市,单个城市只承担一部分中心功能或其中的构成部分。而这些城市并未出现一个占绝对主导的城市,而是形成互补性很强的城市区域,共同分担全球城市区域功能。在德国,大都市区域的职能不是集中在某一全球城市,而是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的大都市区域。都市区域化的过程与城市功能的专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的区域,构建“分散型网络结构”。在高端生产业向全球城市集中的同时,高度畅通的物流、信息流使其中一些专门化的服务功能(包括后台管理、物流管理、传媒中心以及大规模的教育、娱乐、运动功能等)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尺度上扩散,同时又在一些次级中心城市聚集,形成了不同功能等级的多中心结构。日本东京圈致力于将打造“多核多轴型”的网络化结构。采取老中心区与多个新中心区分层次并进策略,在传统中心区域专门发展作为世界城市须具备的国际金融功能和国内政治中心功能,次级职能则向其它级次中心疏散,形成了副功能新区。

1.3.2 城市中心职能的特色化

以地方资源特色为导向发展城市中心职能,成为全球城市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每一个城市的相对优势和独特个性,在城市区域内部进行劳动的空间分工,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形成不同的专门化产业或经济部门。伦敦都市圈拥有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一批次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结合自身的资源特色,与伦敦在地域上形成了一定的功能分工,伯明翰是英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利物浦则发展为著名的港口城市和全国第二大港。每个城市专注于各自重点发展领域,在其专业化的框架内,通过研究和教育机构、运输和通讯基础设施等与全球网络连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之中,建立起与其它地区的全球城市或全球城市区域的广泛联系,成为联系国家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桥梁。

随着珠三角九市与港澳的不断融合发展,大珠三角城镇群内部不同城市将分担区域各种中心职能,形成具有多个中心的城市区域;同时,利用地方资源禀赋形成特色化的城市中心职能,并通过不断融入全球网络联系形成世界级的专业职能。珠三角围绕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三大次区域各自发展特色进行“再极化”与“再扩散”,强化与国内国际不同市场之间的重点联系方向,逐步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功能整合度和空间流动性的多中心、网络化的城乡区域格局。其中,广佛肇都市区以辐射国内及东南亚为主要方向,强化世界级的生产服务和先进制造业职能;深莞惠都市区依托香港,以集结欧美乃至全世界资源为方向,强化具有全球地位的高端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职能;珠中江都市圈将形成以珠澳国际都会区为核心,形成不均衡多中心分布的融合发展格局。在珠中江都市圈内部,以地方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导向,培育珠、中、江三市世界级的特色化中心功能。其中,珠海重点发展商务、会展、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中山要发挥人文环境优势,发展国际性的文化服务功能;江门要大力发展海洋、能源、文教、旅游等产业职能。

2 次区域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的整体思路

2.1 新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作为城乡特色化发展的方向

城镇群内部由不同发展特色的次区域组成,由于发展机遇和路径不同,次区域之间往往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格局,先发与后发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因此,要成为全球城市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后发的次区域地区,就必须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以“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4]”为发展目标,重点培育金融和商业服务、总部经济、创意和文化产业以及高端商务休闲等世界级职能和支撑其发展的世界级场所,实现次区域的跨越式发展。

2.1.1 大力推行新型工业化,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以“物联网”和“新能源”为代表的信息化与低碳化发展,作为未来抢占世界级高端产业、促进新兴战略性产业调整的主要方向[5]。一是要立足自身优势,积极促进物联网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形成支柱产业突出、集群化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要重点开展绿能科技研发与应用,加速传统高碳产业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发展。

2.1.2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人口素质和城市化质量

通过扩大就业、促进消费模式转变和强化公共物品供给,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区域整体发展质量的提升[6]。一是要扩大就业渠道,实现“生产型就业”与“服务型就业”并重发展,培育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建立联盟式的区域就业培训体系,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培养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二是要促进“产品消费”与“休闲消费”并重发展,充分保护和发掘多元文化资源;发展高品质、复合型的商业消费和购物方式,推动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商业区、特色商业街等设施建设;整合区域内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注入休闲、商业、娱乐等现代生活功能,构建高品质、多元化的现代休闲旅游体系。三是要促进“基本保障”与“享受保障”并重发展,实现区域交通、社会、绿色、生态等设施一体化,实现公共物品的全面供给。

2.2 新平台:建立“流动空间体系”,支撑全球城市区域的外部资源集聚和内部空间重组

搭建次区域层面的空间支撑体系,核心是要通过建立“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7]体系,一方面,通过强化与周边城市区域的联系,有效集聚外部资源;另一方面,建立以交通网络为核心支撑的战略性通道,实现次区域内部空间的重组。

2.2.1 强化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实现资源的高度集聚和高效流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的分散与管理的集中同步进行。全球性的控制中心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同时,全球竞争之下出现地方化的动向,各种地方性空间通过强化与全球城市的联系与合作,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获取更大的竞争力。

珠三角地区在完善国际化、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上,还建立起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生产和营销网络,对内、对外的连通性逐步提高。为实现城乡区域发展转型与提升,珠三角要大力整合区域发展资源,建立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港澳联手打造更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镇群,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

2.2.2 以“流动空间”的建立支撑全球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的重组

全球城市区域内部空间重组的关键,在于“流动空间”的建立。“流动空间”的形成有赖于三个层次的物质支持:第一层次是由信息和交通通道等基础设施构成的“互动网络”;第二层次是“节点和核心(枢纽)”;第三层次是具有区域支配地位的“功能性空间”[8]。

珠三角目前仍存在流通不畅、网络设施之间整合程度不高、设施与城市发展脱节等问题。未来,珠三角要重点打造“区域网”(包括“区域公交网”、“区域物联网”、“区域绿道网”、“区域水道网”、“区域安全网”等)来建立支撑一体化城乡区域发展的流动空间体系。在完善区域网的基础上,大珠三角地区“两极拉动”的地理格局将发生改变,这为珠中江次区域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使香港的辐射更快扩散到珠江西岸地区;广州南站、广珠城际轨道等的建设,使广州的区域服务功能向珠江西岸地区延伸。珠中江次区域通过完善“互动网络”,并在重要节点上重点打造“区域区”(包括“区域服务中心区”、“创新产业集聚区”、“区域绿地”、“人文风情区”、“生命线工程”等),来建立支撑一体化城乡区域形成与发展的流动空间体系。

3 次区域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的实现途径

3.1 确定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实现各城市的特色化发展

流动空间的建立为次区域集聚外部资源、优化内部空间重组、实现一体化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支撑。在“新发展”与“新平台”的整体思路指引下,《珠中江城市空间协调发展规划(2009-2020)》(下简称《规划》)提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端发展资源的集聚,重点培育金融、商业服务、总部经济、创意和文化产业以及高端商务休闲等重要职能”的次区域整体发展目标,以及“五个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目标,包括:

(1)建成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小时交通圈”,促进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珠中江都市圈在交通需求管理的引导下,以构筑完备的区域公交网和区域物联网为方向,尽快搭建起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骨架,为区域空间发展提供支撑。

(2)建成协调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打造“一体化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珠中江都市圈依托不断完善的区域物联网,实现科技与创新资源共享,壮大海洋经济,引导临港产业向低碳化、高端化发展,限制钢铁、造纸等高能耗产业的发展规模,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支撑。

(3)建成多层次的休闲游憩空间体系,打造“复合生态圈”,促进区域生态休闲一体化。珠中江都市圈以区域内山脉、水系为骨干,以山、林、江、海、田为要素,构建有机衔接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区域绿道网,串联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等绿色开敞空间。

(4)建成高品质的人文环境体系,打造“优质生活圈”,促进区域生活一体化。珠中江都市圈充分挖掘滨水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设施共建共享;通过水道网串联滨水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创新创意产业园和城镇公共文化中心等,引导人文风情区建设,建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实现城乡休闲消费模式升级。

(5)建成联结区域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一体化安全网”,促进区域市政设施建设一体化。珠中江都市圈以低冲击开发为导向,依托区域供水网、区域能源网络、区域供排水通道以及区域防灾避难通道,通过协调城际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复合通道布局,支撑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宜居城乡生活。

3.2 构建“政策分区”,落实对区域性战略性资源的引导与控制

“政策分区”是对战略性空间资源明确管理要求,同时以政策、法规引导地区的规划与建设[9]。通过将流动空间体系落实到政策分区,改变以往战略性规划层面用地布局以功能分区为重点、在实施中难以落实的弊病;同时,以政策分区作为用地布局重点,有利于规划的目标与策略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安排。堪培拉空间规划是自1970年以来,在延续城市结构的基础上,首次根据城市增长需求,明确了城市的发展区域,提出了城市新的增长点与增长区域。堪培拉都市区政策规划的政策分区包括城市发展区、储备地区、乡村地区和开放空间等主类(详见表2:堪培拉政策分区分类表)。

《规划》提出了三规合一的四大政策分区:优先发展区、潜力增长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开发区,并进一步落实到九大二级分区:其中强调对区域重大战略性资源的引导的包括区域通及基础设施通道、区域服务中心、区域创新产业集聚区、重点文化保护及发展地区等;强调对相互不能触碰的底线的控制包括区域绿地及绿道网、重要水域岸线等。

3.3 提出“重点专项协调规划指引”,落实到区域协调战略性项目和协调主体

为更好地集约利用有限的资源,避免以局部利益为主体的竞争对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改善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10]。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和空间格局的要求,通过将流动空间体系构建的理想城乡结构模式与各城市原有规划的拼合进行对比,分别从综合交通、创新产业、休闲游憩、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等专项提出具体的协调要求,包括三市重点要协调的项目、新增的项目以及对原有规划调整的建议,并落实到具体协调的重点项目和实施主体。其中:(1)重点协调项目主要是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以及识别城市总体层面的重点项目,基本上是需要在整体层面进行协调的重要的“区域区”;(2)新增的项目是上位政策和已有规划并没有提及但规划认为重要增加的项目;(3)对原有规划调整的项目是已有规划有提及但并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与规划的发展内容和空间布局有冲突的项目,需要规划给出具体协调建议的项目。《规划》针对中山、江门两市绿色光源产业的整合发展,提出强化新光源研发、设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合作,携手共建中江绿色光源产业带。建议增加江海与横栏的过江通道连接;促进江海区与古镇、横栏的产业协作,引导江海绿色光源产业基地重点拓展生产应用、教育培训、研发与孵化等功能区空间;古镇、横栏通过整合两镇产业用地,着力建设物流智慧化管理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展览营销中心等设施。

3.4 识别“城际规划建设协调地区”,实现多元管治主体的协调共治

科学的区域规划应该是公共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多元利益行为体的共同纲领和行动指南[11]。“城际规划建设协调地区”是《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提出的九大政策地区之一,是指城镇密集地区和重要发展走廊上的城市边界相邻地区,其主要管治措施是通过制定协调规划和建立协商制度,实现相邻城市对该类地区开发建设的密切合作、协调,保障区域整体利益和相邻城市的共同利益。

城际规划建设协调地区的协调规划是次区域协调规划进一步落实更大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协调规划的重点内容是通过划定一定范围的邻接地区,在分析相邻城市已有规划拼合的基础上,对照次区域整体规划,提出具体的协调建议,同时也是深化“重点专项协调规划指引”的内容。

3.5 建立“专责委员会制度”,保障次区域空间协调的有效实施

从国际国内区域协调机构的设置方式按管治力度的大小一般有:区域政府、区域协调委员会、签订协议等方式。全球城市区域内部次区域的协调方式应以成立区域协调委员会的方式为主。莱茵河治理水污染的成功,是因为莱茵河流域各国的有效协调合作才达到的。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ICPR)管理,委员会主席轮流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担任,现在的委员会工作人员仅有12人。委员会下设一个常设机构——秘书处。委员会本着让下游国家唱主角的原则,尽管主席一职按照规定期限轮换,但秘书长却永远是荷兰人,因为荷兰是莱茵河最下游流经的国家,在河水污染的问题上,荷兰最具有发言权,而且荷兰由于受到污染危害可能性最大,所以,对于治理莱茵河的决心和责任心最为强烈。《规划》建议设立珠中江都市圈区域委员会,在区域委员会下设专责委员会,每个专责委员会负责某一固定领域的协调事宜,由利益相关最大的城市作为协调机构的主体,将秘书处设于该城市,秘书长也由该城市相关部门主管领导担当。

在专责委员会框架下,通过行政法律机制、区域共同基金以及规划监测与评估机制等,协同各相关主体共同推进次区域规划的实施和日常事务的解决,推进区域共同发展。(1)区域委员会各成员以共同遵守的行政或法律手段作为日常办事的准则。各城市政府及各部门、各相邻地区可通过签署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合作框架协议作为协调工作的共同纲领;此外,还可以通过协商制订区域专项管理条例和区域共同标准等。(2)各城市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发展需求,按照 GDP的比例出资设立珠三角西岸区域合作共同基金,下分各种专项基金。以共同基金为诱导,促进空间规划实施。各地区申请项目只有符合区域一体化空间规划,才能得到共同基金的经济援助。(3)建立定期或实时监测预警机制、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跟踪和发展评价体系以及对规划的后续影响评估体系,对区域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土地利用、区域绿地、重要水源地保护、大气和水环境保护等可能触及区域共同利益的重点领域进行监测与评估。

4 结语

本文从全球城市区域的视角,探索一体化城乡区域的发展趋势对内部次区域发展的影响,并以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之一的珠中江城市空间协调发展规划为例,探索了空间协调规划的思维框架、实现途径和实施机制等,对探索有条件或即将成为全球城市区域的同类地区的次区域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珠中江城市空间协调发展规划(2009-2020)[Z].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中山市城乡规划局,江门市城乡规划局,2011.

[2]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Z].广东省人民政府,2010.

[3] Peter.Hall,KathyPain..从大都市到多中心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08,(1).

[4] 叶连松,靳新彬.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6):212-227.

[5] 董轶群,查冬冬.信息化技术和低碳化技术引导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C]//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0.

[6] 徐慧琼,叶育成.“适居适业”与“宜居宜业”并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C]//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0.

[7] ManuelCastell.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久,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罗小虹.一体化城乡区域——珠三角空间发展趋势与前景[C]//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

[9] 宋劲松.从“区域绿地”到“政策分区”——广东城乡区域空间管治思想的嬗变[C]//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6.

第5篇

一、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六年发出1号文件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建立了新时期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政府农业投入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工作开始起步。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有所加强。但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相比,现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仍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仍比较薄弱;不同部门职责交叉、各级政府涉农事权不清、财力不匹配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投入多头管理、安排分散、使用效益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涉农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等等。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存在的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必将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推进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切实转变政府的农业管理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从农业和农村领域来看,重点要加强政府对“三农”的服务职能。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新一轮“三定”规定的要求,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上来,放在制定全国性的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三农”政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与管理。特别是县乡(镇)两级政府,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力争3年内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责任,明确农业行政管理方面的事权划分,中央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包下来。

(二)着力完善县乡两级农业管理体制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乡两级是国家农业行政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下一步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各地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要合理界定县级政府的农业行政管理职能,明确划分相关部门职责,县(市)党委和政府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目前我国“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把现行对县乡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强县乡政府履行基本职能、为“三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尽快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强对县乡涉农资金使用的监管。要在巩固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成果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的要求,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把工作重点转到改善民生、服务“三农”、优化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三)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农业行政管理职责

农业行政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的农业行政管理职能,明确部门责任,切实做到权责一致。既要防止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相互推诿扯皮、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坚持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或一个部门为主管理的原则;又要防止出现权力过分集中、行业部门内部“一条龙”作业、缺乏有效监督制约、造成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建立必要的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目前,中央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在新一轮机构改革的“三定”方案中已经明确,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并在具体工作中切实抓好落实。省以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要在机构改革中进行合理配置。

(四)建立涉农部门工作协调机制

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所以农业和农村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可能完全由一个部门来承担。仅从中央层面来看,主要涉农经济部门就有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国土、环保、粮食、商务、交通运输、能源、发展改革、财政等等。目前涉农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和协调大多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进行,容易造成信息沟通不畅、决策滞后等问题。为了加强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增强国家支农政策的协调性,提高决策效率,有必要建立经常性的涉农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就“三农”的有关情况、重大问题、阶段性工作重点和重大政策措施等进行沟通和交流,进一步提高政府涉农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特别要加强综合部门的涉农工作协调职能。从长远看,要积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大部制管理体制。

三、合理划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有关专项规划编制和管理职责

目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存在专项规划过多过滥、有的规划之间相互冲突或打架等问题。因此,要切实加强涉农专项规划的衔接平衡,包括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计划的衔接,与农业和农村领域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及与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及安排方向、重点的衔接等。规划衔接应遵循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基本原则。

在操作层面,一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涉农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明确各类规划衔接平衡的具体方式和要求。加强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之前,有关部门要拟订工作方案,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二要加强专项规划的审批管理。国家级专项规划原则

上应由国务院审批或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其中需要报国务院审批的专项规划。要拟定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年度计划,有序上报和审批。三是鉴于国家发展改革委负有“安排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以及按照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审核重大建设项目”的职责,而农业和农村建设是国家投入支持的重点领域,因此,凡需要安排中央政府投资或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地方规划或专项建设规划,应当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之后上报国务院审批,或者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论证和审批。除此之外的其他专项规划可由相关部门或地方在国家规划和政策指导下,组织编制、论证或审批。

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投入管理体制

投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农业投入管理体制,既是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建议:

(一)合理界定政府的农业投入范围,明确投入事权划分

结合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三定”方案为依据,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合理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农业投入的范围,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方面的事权划分,强化地方政府投入责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做到财权与事权统一。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按照权责一致、统一效能的原则,规范政府各部门的农业投入管理职责,正确处理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发挥好部门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价格、金融等手段,创新政府支农投资方式,探索政府财政性涉农投资与银行信贷资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改革农口“小而广”项目的投资计划管理办法

新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三定”方案明确,今后中央政府补助地方的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项目,改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行业管理部门确定投资目标、原则和标准等并加强监督检查,具体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安排。按照中央要求,去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对农口“小而广”项目的投资计划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和权力“五到省”。具体做法是:地方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批准的专项规划和中央确定的投资方向,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投资计划申请,并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行业部门进行审核后,根据规划和年度投资规模,以资金切块方式将投资计划联合下达到省。各省接到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后,由投资主管部门会同行业部门按照建设程序落实具体项目并分解下达投资,并加强监督管理。今后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积极推进政府支农投资整合,提高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益

要坚持以有关规划或重大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政府各类支农资金,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的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结合“十二五”规划,加强农口专项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发挥其对政府支农投资安排的指导作用。加强各部门在涉农专项资金安排、规划编制、项目审核、投资计划编制下达等多个环节的沟通和衔接,从中央和地方多个层次积极推进政府支农资金整合。继续组织编写《政府支农投资指南》,提高投资安排使用的透明度。

(四)尽快建立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好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老少边穷地区的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实事求是地规定地方配套投资比例,逐步降低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涉农投资项目的资金配套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并采用投资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投工投劳。更好地充分发挥政府支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

第6篇

一、主要职责

(一)招商引资。负责制定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编制年度对外招商合作项目,组织与国内外投资者及各类经济组织的联系和投资合作,组织各种形式的联络互访、投资考察、招商洽谈等,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赴国(境)内外开展招商活动。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制定并组织实施开发区经济、社会及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和计划,着重抓好工业经济、科技和工业性投入(技术改造);综合管理开发区各类项目,做好项目的审批、审核报批、管理、会审和统计等工作。

(三)统计及统计管理。负责组织实施有关统计的法律、法规和规划;依据《统计法》和有关法规、政策,监督检查区内各部门和单位的统计和经济核算工作,协助配合市统计行政部门查处统计违法行为;牵头组织开发区重大国情国力和区情普查工作;搜集、整理、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统计资料;对开发区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和监督,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服务。

(四)乡镇街道及社会事务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市政府授权,负责所辖范围内乡、镇、街道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和社区管理等社会发展工作;配合市相关部门做好农业农村、林业、水利和民政等有关社会发展与管理工作。

(五)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根据市政府授权,行使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权,指导、协调和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组织、指挥和协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负责安全生产信息;组织、指导所辖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六)城市规划及建设管理。负责组织编制开发区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负责规划行政监督管理工作,办理进区建设项目的有关手续;配合做好《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工作,负责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安排与组织实施;负责区内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联系、协调工程建设中的各种问题;负责组织区内建设项目的设计图纸审查,核定建设用地面积;做好进区项目开工前、投产前的筹建服务工作。

(七)配合、协调市公安、国土资源、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税务)等部门派驻开发区机构开展工作。

(八)配合、支持和协调市各有关部门做好行政执法工作。

(九)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能配置,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内设6个职能处室(局)。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管委会的政务、事务工作,协助领导做好开发区重大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对委机关各职能机构和下属事业单位的工作进行督查;负责对外联络和宣传工作;负责电子政务、文秘、档案、保密等工作;负责处理人大、政协议案、提案和群众来信来访;负责开发区的政策调研和课题调研工作;做好委机关后勤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和安全保卫等工作;负责开发区财务概预算、收支计划的编制和建设项目资金的筹措、调拨平衡工作;负责委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核算及资金管理工作,汇总、编制开发区财务报表;指导和管理区内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开展工作;负责区内乡镇、街道、直属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联系协调区内财政、税务工作。

(二)政治处(监察室)

负责区内党的组织建设、干部教育、统战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系指导区内工、青、妇等群团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委机关及区内乡镇、街道和直属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管理、考察、配备、调整工作;负责开发区党委的日常事务工作和区内乡镇、街道党委、人大、政府的换届选举工作;负责区内出入境管理工作;负责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委机关及区内乡镇、街道和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重大事项报告,廉政建设的监督、检查与落实。

(三)经济发展与统计局

负责编制开发区经济发展、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科技和产业发展计划,批准后组织实施;负责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与管理,科技和技改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负责经济统计及综合统计工作;牵头组织重大国情国力和区情普查工作;搜集、整理、全区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统计资料;联系协调区内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四)建设局

负责组织编制开发区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负责规划行政监督管理工作,办理进区建设项目的有关手续;负责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安排与组织实施;负责区内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联系、协调工程建设中的相关事宜;负责审核区内建设项目的设计图纸,核定建设用地面积;做好进区项目开工前、投产前的筹建服务工作;联系协调区内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工作。

(五)社会发展局(农村工作部、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负责拟订开发区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以及计划的分解落实、检查、考核等工作;负责区内综合治理、社区管理工作;负责区内计划生育、政法、人民武装等方面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负责组织协调进区项目建成投产后生产经营所需的各项保障服务工作;负责区内乡镇、街道的农村农业工作;联系协调区内公安工作。

(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依法行使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和监督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对区内工矿、商贸企业贯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生产条件、有关设备和材料、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管理情况实施监察;组织、指挥和协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负责安全生产信息;组织、指导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第7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对于员工来说,职业生涯的设计与管理是一件大事,在其工作期间,如果企业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良好的规划和妥善的管理,不仅能解决员工内职业发展技能素质提高的要求,还能满足员工对其外职业发展晋升的需要。这样员工会将更多心思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激励员工更加努力提高自已的工作绩效,而且还会体会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关心,从而更有利于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对于拥有众多员工的企业来说更是这样。然而,怎么样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落实到实处,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目标

企业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凝聚力,留住有价值的员工,而且要能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不足,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计划,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企业和员工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共同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其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

1.员工的企业化

一般来说,员工的企业化即员工在一个企业中完成其社会化、成为合格员工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对于个人初入一个组织的被接纳与塑造成为合格员工的过程即组织化过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要实现对职业的适应、企业文化的适应和职业心理的转换,企业则要把没有职业阅历或者有其他单位职业经历的新招聘人员,塑造成为基本符合本企业需要的员工,即在本企业中被认同,能够完成企业工作,具有职业特征的合格员工。

2.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任何企业,都是由从上到下各层级的一个个员工所组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协调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一般说即是承认员工个人对利益和目标追求,这能够使员工的个人能力和潜能得到较大的发挥,使他们努力为企业完成生产经营任务,达到“双赢”的目标。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正是协调企业与员工关系,对员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并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达到统一的重要途径。

3.提供员工发展机会

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性的资源,发挥其能力和潜能至关重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员工的职业素质,从而“人尽其才”发挥其作用。尊重员工、尊重员工的利益诉求,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在企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实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措施,尽量考虑员工的个人意愿,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也是企业发挥员工工作能动性的重要手段。

4.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企业实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根本目的,当然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靠企业中各方面人员的努力:首先、好的领导者,要以领导者的真知灼见规划企业的未来,并制定方案去实现。实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本身,也有利于从现有企业成员中选拔出最优秀的领导者。其次、各层次的管理者,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各层次的管理者有了明晰的升迁渠道、路径,也有了较多的培训和其他个人能力发展的机会,因而他们会以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和创造性的热情去从事管理活动,解决各种问题,这有利于保证企业工作的有效运行。最后、每一个员工的团结协作,对广大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有利于一般员工主人翁精神的形成,有利于他们执行企业决策,提高执行力,自觉地为企业的愿景目标努力。此外,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创建学习型组织,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二、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1.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原则

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既需要自身条件,也需要环境条件。国外许多学者都非常重视职业生涯发展中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关系。一方面,员工是在企业的组织环境中学习和发挥才干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应用都离不开组织;员工必须接受组织的现实,认同组织的愿景和价值观念,并把个人的价值观念、知识和努力集中于组织的需要和发展上,否则,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企业将员工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可以以此帮助员工更好的处理其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关系,使员工能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愿景目标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双赢的结果可以为企业和员工带来重大的收益。而企业一直以来忽视了员工自我发展的要求,从而造成不少人才跳槽到其他慧眼识才的企业去谋求职业的发展。因此,这一原则是企业导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基点。

2.公平竞争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是人格价值与人人平等的体现,是维护员工整体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企业在开展职业生涯发展工作中,例如提供岗位信息、教育培训机会和任职机会时,都应该公开条件与标准,保持高度的透明度,使每位员工都有均等的机会接受组织的职业生涯发展活动。这一原则有利于打破企业用人机制中存在的“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

3.互信协作原则

协作进行原则,即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工作,要由企业与员工双方本着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共同参与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有利于企业与员工双方,但如果缺乏沟通,就可能造成双方的不理解、不配合。因此,必须在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战略开始前和进行中,建立相互信任的上下级关系。建立互信关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始终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如果不能使员工参与制定和实施其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规划职业发展,这将挫伤员工积极性,企业也因没能培养出自己所期望的员工而蒙受损失。

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要点

企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工作。

1.聘请专业的咨询师进行员工评估

由于专业的职业咨询师要懂得心理学和职业生涯管理科学,优秀的职业顾问还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专业背景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因此,他们的咨询服务以及意见和建议更客观、科学、真实。另外专业的职业咨询师对员工单独做出评价时,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往往会比较客观地评价与员工的职业状况和走势。

另外,组织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不同的岗位要求,选择适宜的测评方法与工具。这同样应该征询专业的职业顾问,从他们那可以得到合理的建议,不能盲目做一两个测试,而没有仔细的分析评估报告和跟踪改进措施。

2.合理设计双重的职业发展通道

科学合理地设置职位结构,建立适合员工成长的职业发展通道,是企业开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首要工作。根据当前国内外不同组织职业通道设置的实践,可以发现目前职业通道模式主要分单通道模式、双通道模式和多通道模式三类。目前,企业员工概括起来主要为管理型员工和专业技术型员工两大类,因此在设计发展通道时,应分别针对这两类员工设计双重的发展通道,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为员工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3.引入导师制轮岗制度

员工轮岗是实现其内职业发展、拓宽职业发展通道的重要途径。职位晋升一直是员工工作的动力之一。但是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内部晋升的路线越来越短,高级职位的数目越来越少,员工晋升的机会也相应地减小,那么如何才能激励和留住人才呢?在企业内部进行横向调动的内部轮岗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可以用来取代阶梯式的晋升制度,因为对员工来讲,不同的工作经历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得到对职业生涯发展更有帮助的培训机会。轮换到更有前景或是更具有吸引力的岗位上的机会,获得工作的新鲜感和挑战性等,都成为激励和保留人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该员工进入新的岗位之后,企业要及时给其安排一位有经验的导师,负责其在轮岗期间的工作安排。保证员工在新的岗位能得到实际的锻练机会。

参考文献

[1]徐广胜: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素质教育.中国教师.2009/03.

[2]贺耀忠: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新疆有色金属.2008/S2.

第8篇

一、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适应我省产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需要,布局合理、覆盖面广、功能完备的行业协会结构体系;初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的行业协会的组建、发展、运作和退出机制;初步形成保障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法律规范和管理体制。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改革政府管理方式,规范政府监管行为,推进政会分开,确立行业协会的独立法人地位,实现行业协会依法设立、民主管理、自律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坚持规范发展的原则。以发展为主线,以规范为手段,通过法律规范、政府监管、政策引导和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协会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自律能力,推进行业协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造老的行业协会,发展新的行业协会,优化行业协会结构,协调行业协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做到行业协会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行业协会内部机制转换与优化行业协会发展环境相结合,加强监管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推进行业协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政会分开。

1、机构分设。行业协会的办事机构不得与政府部门合署办公,已合署办公的要进行机构分设。此项工作20*年下半年开展试点,20*年上半年全面推开,20*年底前完成。

2、人员分离。现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在行业协会兼任职务,已兼任职务的,必须于20*年底前辞去行业协会职务或辞去公职。

3、职能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应由行业协会履行的职能移交给行业协会,把适宜于行业协会行使的行业管理职能委托给行业协会。

4、财产分开。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财产不清晰的,必须于20*年底前完成资产划分、明晰产权归属。

(二)落实行业协会职能。

1、行业自律职能。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制定行规行约并组织实施;依据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按照协会章程制定相应质量规范、服务标准;组织贯彻实施有关地方或国家标准并进行监督,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行业代表职能。代表行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开展行业调查研究,掌握行业动态,提出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立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代表会员企业进行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调查、应诉和诉讼;协助会员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协调贸易争议;联系相关国际组织,协调会员单位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会员诉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3、行业服务职能。收集、分析、国内外行业经济信息;开展咨询服务;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品展示、研发设计、质量检测、招商等服务;组织展销会、展览会,举办报告会、研讨会;组织人才、技术、职业、管理、法规等培训;指导、协助会员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4、行业协调职能。协调会员之间、会员与其它社会经济组织之间或个人之间的事宜;协调本行业协会与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事宜。

5、授权委托的其他职能。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政府部门的委托,开展行业标准起草、行业信息披露、行业纠纷裁决、资质资格认定、检验检测以及行业规划、行业统计、行业调查、公信证明等工作。

(三)优化行业协会结构布局。

1、调整整顿现有行业协会。对行业范围过大且特征不明显的行业协会,要引导其进行分立分设;对名称相近相似、业务交叉重叠的行业协会,引导其合并重组。对自核准登记之日起满6个月尚未开展业务活动或停止业务活动满1年的行业协会,要依法予以注销登记。

2、大力发展新的行业协会。按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部署,重点支持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环境保护、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等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新的行业协会。

3、优化行业协会区域布局。各地要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制定行业协会发展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支持企业集中、产品和市场优势明显的行业,组建全市性或全省性行业协会。优势特别明显的行业,争取组建全国性行业协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全国性行业协会、国际性行业组织的总部或办事机构在我省落户。

4、着力扩大行业协会覆盖面。行业协会发展会员要打破部门、所有制、经济规模等界限,注重吸收民营、外资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入会,提高行业协会的代表性。吸收与行业相关的省内科研院所和符合条件的外省市在本省的同业经济组织入会,增强行业协会的功能。行业协会会员数量要基本达到该行业单位总数的20%以上,或会员企业的销售额达到该行业销售额的50%以上。

(四)完善行业协会运行机制。

1、健全设立机制。行业协会的设立应由行业内企业或业主自主发起,经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依法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行业协会的章程、自律职能、运行机制、会费标准、行规行约等由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制定。行业协会的会长、秘书长等领导成员按照章程规定民主选举产生,秘书长也可由理事会向社会公开招聘。

2、健全财务制度。行业协会要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设立专门的财务人员。会费的收支情况要定期向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并接受其审查。行业协会的资产属于财政拨款、政府资助或社会捐赠的,要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并向社会公开。

3、规范收费行为。行业协会举办展览会、展销会、研讨会、培训等活动,允许有偿服务,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应本着公开、公平、合理的原则,公开收费依据和收支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4、健全人事制度。行业协会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人员要实行全员聘用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化人员年龄、专业结构,实现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的职业化。

行业协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中国共产程》等有关规定执行。

三、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大政策扶持。行业协会按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有关规定收取的会费,不征收营业税;行业协会的财政拨款收入、各级政府资助收入、按照省级以上财政和民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收入、社会捐赠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政府委托行业协会提供的服务,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或者法律法规允许的方式进行。行业协会承担政府部门授权或委托的职能,授权或委托的政府部门应当提供行业协会履行职能所需要的资金等物质保障。行业协会组织重大公益性活动,各级政府可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第9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妇儿工委工作会议,目的是传达全市妇儿工委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妇女儿童工作。刚才,郑林春同志代表县妇儿工委作了实施*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划”)的工作报告,苏顺发同志代表县统计局对我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统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完全赞成。从实施“两规划”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县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在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实施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县妇女儿童工作实现稳健发展。借此机会,我代表县政府向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下面,我就做好全县妇女儿童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妇女儿童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也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拓展了新的发展思路。总理在第四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指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妇女、保护儿童,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一年多来,县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我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在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力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还没有得到全面贯彻,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妇女儿童发展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实现妇女儿童全面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妇女儿童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树立社会性别意识和儿童优先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做好妇女儿童工作作为本部门的自觉行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妇女儿童工作新局面,全面推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立足科学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到妇女儿童工作,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妇女儿童的根本利益作为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府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都要着眼于他们的实际需要,在努力实现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着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广大妇女儿童都能普遍、平等、均衡地享受到与他们自身权利相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务。这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和谐发展意识。两性的平等和谐发展、儿童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贯穿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我们在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效,都要充分体现“共建共享”的要求,都要在推动广大妇女儿童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上下功夫,在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办实事上下功夫,进一步营造和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意识。创业创新是富民之本、强县之源。推进创业创新,关键环节是人力资源建设。妇女是社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来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未来。因此,妇女儿童的整体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关系到*县今天和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提高妇女儿童的综合素质,是实施“两规”,走创业富民、创新强县之路的内在要求,也是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要职责。

四是要进一步增强全面发展意识。一方面,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本身包含着妇女儿童的全面小康。另一方面,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离不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实现妇女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县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全面加强统筹协调,认真实施“两规划”,扎实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向前发展

县妇儿工委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认真履行妇女儿童工作职责。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结合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妇女儿童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儿童优先原则;宣传妇女创业、发展的典型,在全县上下形成大力营造关心妇女儿童事业、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支持妇女儿童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改善妇女儿童发展环境。二是要加强协调配合,以活动为载体,以项目为依托,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的整体合力。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安康计划”及“降消”、出生缺陷干预、“母亲健康快车”等项目,为妇女儿童办好事、解难事;要落实“两免一补”等政策,帮助贫困少年儿童,特别是贫困女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多部门、全方位的合力运作,齐心协力,切实解决妇女儿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两规划”实施进程。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工作职责,认真抓好“两规划”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将“两规划”中的重点、难点指标,作为实施“两规划”的攻坚克难目标,找准突破口,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地给予解决。具体工作中,要大力推进妇女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管理。按照妇女发展规划的要求,积极推进妇女参政议政指标的落实。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女性人才库,不断加强妇女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以“女性教育培训工程”为平台,全面提升女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根据职业变化需求和妇女从业人员特点,大力开展“城乡妇女劳动力培训工程”。努力开发适合女性特点的就业岗位,帮助妇女实现再就业。同时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妇女开展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要积极营造妇女平等就业的良好环境,发挥妇女在“两规”实施中的主力军作用。要着力解决婚前医学检查率、高中女生入学率、农村改水受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艾滋病蔓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等重点、难点问题。如婚前医学检查率,目标要求到2010年城市达80%,农村达45%,但目前我县该项指标几乎为零,主要是受到政策原因、收费过高、婚检服务不到位、认识不到位、认识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成员单位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措施,使这一难度目标有实质性突破。

在实行目标管理的同时,县政府将把实施“两规划”工作情况列入工作督查范围,重点督查“两规划”中重点、难点指标的落实情况。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照“两规划”目标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协调配合,狠抓工作落实,确保“两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扎实推进我县妇女儿童向前发展。

三、规范信息资料的报送,做好“两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

监测统计既是推动“两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两规划”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两规划”实施进展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主要靠监测统计工作来描述和反映,也就是说最终的落脚点是监测评估。20*年中期评估工作完成后,县妇儿工委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对我县“两规划”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按中期评估的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了我县“两规划”的评估指标,分解到有关成员单位。县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增强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责任意识,认真分解量化本部门本单位承担的目标任务,分年度、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目标任务的落实,并把实施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部门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要在自查的基础上,对执行“两规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客观评价,提出完善策略和措施,推动妇女儿童工作的全面实施,确保“两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各成员单位要加强与妇儿工委办公室的联系沟通,及时反馈情况,按时上报相关数据,为按时完成年度监测评估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县统计局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和对各部门的协调作用,狠抓技术管理和数据质量,特别是基层数据质量,务求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通过年度自我监测评估,进一步摸清底数、了解情况;杜绝虚报瞒报、敷衍塞责的行为。县统计局每年都要进行监测统计,撰写全县妇女儿童发展状况年度监测统计报告,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四、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履行职能,为推动妇女儿童事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工作职责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35—0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些宏观政策为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提供了政策方针。国内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工作比较重视,无论是否设有专门机构,都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工作,但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甚至只设置机构,却没有明确职责。有的职责规定得很空洞、很宽泛,如“协调和管理”;有的职责限于对某一项或两项校企合作工作的“协调和管理”;有的则是以全面、深度合作为前提,把校企合作工作职责规定为全面负责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各界合作的唯一窗口。工作职责口径的宽窄不同,校企合作工作成效势必差异较大,所以应该予以科学厘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机构设置情况及其职责分析

笔者通过网络对35个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情况进行了检索,现整理如下:

(一)校企合作工作机构设置情况

1 设为——级独立机构的有17所学校。名称有的叫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促进办公室,如威海职业院校;有的叫产学研促进处,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叫合作教育办公室,如天津职业大学;有的叫产学合作部,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叫项目合作处,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还有的叫招生就业中心(工学结合办公室)或招生就业与校企合作处,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叫校企合作与对外交流处,如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 设为二级机构的有10所学校。有的在科研处设合作科,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有的在招就办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如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在教务处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在发展规划处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如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有的在市场部设产学合作中心,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

(二)校企合作工作职责的划分

1 单一协调和管理

单一协调和管理是指把校企合作的内容定位在协调为主的同时,兼之以——定的管理职能。主要职责通常表达为:负责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管理,协同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制订校企合作相关工作制度、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积极为二级学院联系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或相关单位,签订校企合作意向书或协议书,为企业与二级学院间开展合作搭建平台;负责校企合作有关交流和研讨活动的组织工作;负责校企合作协议的审定及签约等。

这种工作职责看似很广,似乎——切对外合作工作都与校企合作有关,但由于各项工作都有相关部门在抓,因而名存实亡。如顶岗实习、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由实训中心负责;就业由就业与创业中心或招生与就业办公室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撰由教务处牵头会同有关二级学院负责;开发培训项目由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牵头会同有关二级学院负责;企业接受学院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到学院做兼职教师由人事处负责;技术项目合作、校企共建研究机构由科研处负责;校内生产(经营)性企业、门店则由后勤与产业处负责。校企合作机构处境尴尬,只有在如下情况方可协调:一是合作项目跨越两个二级学院以上;二是合作项目在校内涉及到其他职能部门。校企合作处能够真正具体负责的项目十分有限,又因与相关部门级别平等,所以协调和管理工作很难落实。

2 部分固定职责与协调

部分固定职责与协调是指把校企合作的内容定位在以某种职能为主的同时,兼以其他职能为辅,以下简单列举两例:

第11篇

一、职能调整

㈠划入职能

承担原市经济贸易局的反倾销、反补贴、产业损害调查的职能。

㈡转变职能

⒈工作侧重点于全市招商引资,加大力度开展对外商企业的引进、谈判、审批和管理工作;

⒉研究中国加入WTO后,我市外贸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努力开辟外贸国际市场,实施大经贸大集团经营策略;

⒊实行外经贸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二、主要职责

根据以上职能调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主要职责是:

㈠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参与草拟地方性的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㈡拟订市外经贸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对市外经贸形势和进出口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等宏观调控建议;研究推行各种新贸易方式(含电子商务)。

㈢参与制定外商投资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审批(非配额、不涉证)或核报国家规定限额以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外商投资项目的合同、章程及其变更;检查监督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章程的情况;指导、管理招商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分析外商投资情况,定期向市人民政府报送有关动态。

㈣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国家有关加工贸易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核准属市管理权限的加工贸易业务,宏观指导加工贸易工作;检查监督加工贸易企业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的情况;分析加工贸易发展情况,定期向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有关动态。

㈤负责对外贸易经济业务统计,提供有关外经贸信息咨询服务。

㈥协助办理来料加工企业银行结汇。

㈦协助对外贸易经营者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协助有关企业办理加入外经贸行业有关商会、协会的手续。

㈧综合协调我市有关世界贸易组织事务的具体工作;负责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其他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组织产业损害调查;指导协调国外对我市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应诉及相关工作。

㈨承办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设5个职能股(室):

㈠办公室

负责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协调机关政务,负责拟定局年度工作计划以及综合性文件的起草;政务业务信息的综合上报;负责公文处理、秘书业务、机要保密、文印通信、行政管理以及车辆使用等工作。

㈡外资企业审批股

负责对“三资企业”合同审批和原材料进口、成品出口合同审批、核销,以及外资企业统计、报关工作;宏观管理加工贸易工作,负责对来料加工合同审批、项目签订以及加工企业生产指导、结汇统计和协调外贸企业结汇等工作;负责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其他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联合年检;参与制订招商计划;指导和协调招商引资工作;参与组织全市的大型外商洽谈会、招商引资、展销等重大活动;分析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发展情况,定期向市政府和局领导报送有关动态并提出有关建议。

㈢外贸企业管理股

负责对全市进出口企业业务指导,提出对外贸易发展建议,制订进出口计划,检查、管理、落实进出口任务的完成以及申报发放进出口物资许可证;依照法律、法规核报或核准各类企业的进出口经营资格;协调指导参与交易会、展览会等工作。

㈣财审股

负责对全市外资企业财会工作指导、协助办理外汇结算和本局财会、财产管理。

㈤政工股

负责局机关党的建设和政工工作。包括党务、人事、劳资、社会保险、专业职称、纪检监察、宣传、工青妇、老龄老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消防、普法教育、征兵、群众来信来访和思想政治工作。

四、直属单位

**市招商局

**市招商局是**市人民政府领导下主管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办事机构。

㈠主要职责

⒈根据国家发展对外经济的方针、政策、法规,参与拟定全市招商引资的管理办法,指导、协调、管理全市外来投资项目的规划,并组织检查、监督实施。

⒉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招商引资政策。宣传、推介我市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项目,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咨询服务。

⒊代办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各项手续,安排重大项目联合审批,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项目选址等投资前期服务,并为企业提供办理各类配额、许可证服务。

⒋代表市人民政府受理外商投诉,调解纠纷。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联合年检。

⒌负责统筹、组织、指导我市在国内外参与的各类综合性、专业性招商引资活动;参与组织、指导招商、产品推介、商务考察、技术交流等活动。直接参与重点招商项目洽谈,检查督促项目意向的执行,跟踪项目落实的情况。

⒍负责全市与国(境)外经济事务、招商顾问联络,收集整理、汇总招商引资信息、数据、经验,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⒎承办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㈡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能,市招商局设3个职能股(室):

⒈办公室

负责机关公文处理、秘书业务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研究、拟定全市招商引资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地方的管理办法;负责收集、整理、报送、统计、总结、推广有关招商引资信息、数据、经验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咨询;负责我市招商顾问的联络、咨询、服务,招商网络建设。

⒉招商股

负责招商引资宣传、政策咨询、项目谈判;参与制订全市招商引资项目规划,指导市属单位及各镇引进项目的洽谈工作,检查督促项目意向执行,跟踪项目落实的情况;负责协调、统筹、组织实施全市在国内外综合性或专门性招商活动。

⒊投资协调股

代办外来投资企业设立的各项手续,安排重大项目的联合审批,提供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项目选址等投资前期服务;为外来投资者办理工商、税务、外经、海关等有关部门备案及其它服务;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对外来投资企业进行联合年检;受理外来投资者投诉、调解纠纷,并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企业和产品展示等有关服务。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对外商外资企业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五、人员编制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45-03

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高职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毕业生数量年年激增,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升温,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4―2014年毕业生数量增长了两倍多,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国家的帮扶力度很大,比如实习基地的组建,“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就业技能提升项目的开展,这些都为毕业生就业开设了绿色通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推进的机制,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良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来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实现素质教育下的个人价值。

一、改变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路

1.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第一,高职属于应用型技能学科,其职业生涯发展脉络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应该针对行业提升实践能力,而不能照抄照搬其他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除了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的就业指导之外,还应培养学生与企业需求相关的实践能力、服务意识等。针对学生三年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制定每个阶段不同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计划。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求发生了的巨大的改变,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在课程的设计和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深入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和企业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实现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借鉴他们的经验编写教学大纲,修订培养方案,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使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要求。第三,搭建实践能力拓展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应本着人性化教育原则,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组织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见表2),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刺激内在动力,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第四,完善实习实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依据,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加深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参照企业不同岗位的任职要求,设置课程内容,根据企业的技能要求,设置实习实训重点内容,共同探索“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的资源,实现学生培养的最大化,达到院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状态,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要运用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来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分析,为学生的职业之路的准备做好指点,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诚实守信、敬业乐岗等高职业素养、良好职业心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首先要掌握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理论,能够编写独具专业特色、高质量的课程教案。其次要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能够很好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设备来提升教学的水平。再次能够主动搜集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相关的资料,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最后能够根据自身的研究和授课经验,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和心理素质,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立场和观点来影响学生,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指导学生能够自觉遵纪守法的同时也能够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引导学生热爱行业,能够在技能上进行钻研,敢于创新,具有良好的工作安全意识、服务质量意识和工作效率高意识。

3.创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①与校园学生社团相结合,展开体验式职业生涯的素质训练。校园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身组织能力的天地。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社团活动,能减缓学生在校学习的压力,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掌握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协作的技巧。在拓展活动的体验中,学生能够学会控制自我、与他人相处、应对压力与挑战、树立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等,而这些都能促进学生积极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②与校园网络建设相结合,做好职业道德主题班会的宣传。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主题班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另一块重要阵地。通过校园网络,对优秀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展示,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功案例、活动方案、制定策略等内容都挂在校园网络的资源共享站,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论坛,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二、扩宽校企合作一体化之路

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应该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主动作用,主动把培养高职学生的个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为企业一项重要义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1.明晰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强化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内在驱动力,积极发挥行业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作用。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和当地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首先很好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和人才紧缺的问题;其次帮助高职院校解决实习实训场地不足的问题,增强技能教育的效果;最后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不但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而且做好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实习实训阶段的企业延伸教育。

2.推进企业文化进校。推进企业文化进入校园,能够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企业,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对学生提前感知企业、认识职业发展过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协助高职院校开设有关企业文化的选修课程,选拔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解企业文化。其次,结合企业文化对专业课进行讲授,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供条件。最后,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参加实习等活动,增加企业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并以此作为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贯通的有效方式。

3.搭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企业应该主动与高职院校联系,拓宽校企合作的维度,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为学生搭建平台。第一,走进校园,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通过企业宣传会、企业家报告会、企业奖学金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展示行业特色,拉近企业与学生的距离。第二,走进课堂,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中,协助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推进订单班形式的合作,配合高职院校完成专业建设改革。第三,走进学生,开展技能大赛、演讲比赛、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基本职业素质。

三、优化社会环境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新闻、报刊杂志、互联网媒体等,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对高职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案例、典型的经验、有效的做法。多途径去吸引全社会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为更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履行好指导和协调的职能,广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其次,高职院校应深入调查,实现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需求对接,加大专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改革;再次,家长应该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了解岗位,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最后,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做好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延伸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社会、政府、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学生能够从内心开始重视,根据自身条件和行业人才需求,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养成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根据自身条件和行业人才需求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唐国华,李海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2]吴琪.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3]汪永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决策[J].教育与职业,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