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30 03:4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教育论文

第1篇

众所周知“,少而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特别是对小学教育专业来说,更应如此。本专业的大学数学教学时数只有150学时,远远少于一般理工科的200多学时的教学时数。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所涉及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与基本数学思想,突出重点,纲举目张。判断基础的标准要有两个考量。一是站在大学数学系统的角度考虑,哪些内容的能奠定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二要站在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去考虑,哪些知识与小学数学有联系,能有效的提高师范生数学素养,促进师范生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通过这两点的考虑,就能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在哪里。万万不可谈多求全,如果内容过多、过繁,过深,势必不得要领,脱离专业需求,对学生的学习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精选最基本的东西,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的实质、方法和思想,使学生在后继课程学习和以后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教学过程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

本课程的学习对于许多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循序渐进、有浅入深,尽可能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深入浅出、平实自然,不故作高深。应当通过典型的实例、直观的表述、详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抽象的数学叙述,正确把握和理解其内容的实质。在教学中要把握形式化度。由于教师受自己的专业研究影响,养成严谨的习惯,习惯追求叙述的一般性和抽象性,强调形式化和符号化。这对于以后不从事数学研究和教学的非专业学生而言,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来讲实在没有必要。一味的追求形式化,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而且歪曲了数学的本质,误导了学生。能用直观描述性语言去解释的首先要用直观性的语言去描述,让学生通晓其大意,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典型的例子,做适当的抽象,给出抽象化的形式,这应当是本专业大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形式。

3教材处理要紧密联系小学教学实际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有二,一是掌握掌握大学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与方法,为其它数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高观点的认识小学数学,提高自己判断小学数学价值的能力,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思想,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紧密的联系小学教学实际。在教材处理是要考虑到这一章节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对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存在什么的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要把这种联系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一明晰、深入的认识。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要去研究大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呢?有的人会认为学过大学数学,这种联系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的,看待小学数学的有关内容会水到渠成的明晰与深入。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会深入宝山,空手而归。这就需要教师要适时的引导,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的认识水平。例如,极限与小学数学圆的面积、圆柱体积的推导;极限与圆周率;积分与面积计算等都是大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之处,而且这些地方也是小学教师是是而非之处。这样的联系既可以使含糊的东西变的明晰,也是学生增加对大学数学学习的兴趣,消除学学数学无用的想法与论调。

4教学要突出思想性文化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数学数学教学与其它理工科的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该课程学习是其他数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不同之处是,理工科的大学数学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往往直接用于以后的工作,大学数学成为谋生的工具。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其作用往往是间接的,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对小学数学认识的层面,而很少直接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大学数学中所蕴涵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也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如:讲极限,可以让学生体会曲与直,有限与无穷,精确与近似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处理的数学方法;讲导数时,可以通过导数概念的产生,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概念抽象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既可以体会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感悟到哲学上抽象的一般过程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哲学方法;讲中值定理,从罗尔定理到拉格郎日定理再到柯西定理,引导学生弱化条件,使结论更具有一般性,这个教学过程即可以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方法,也可以体会到哲学上特殊到一般哲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不仅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应当挖掘出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点知识和技能,而且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及人文精神,乃至一般科学方法论,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方法论水平的提高,去把握什么样的数学知识方法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知识方法最有价值,高观点的处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5教学要视基本训练,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好一门课程,单单掌握有关数学结论是不够的,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并做好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很有必要的。大部分在数学上学而有成的人都能体会过,通过做题可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结论和方法;获得计算推理的能力;理解、掌握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本途径;同时也锻炼自己刻苦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这些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们来说,也非常必要。因此要学好大学数学要有一定的题量来保证。但是,这些题既应有一些基本题,也要有一些经过一定的努力,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探索才能解决的题目。这些题目应具有有典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应具有较高的训练价值。

6教学评价要科学合理

第2篇

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思想进一步解放,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改进,着力解决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所社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参加学习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学习不留空白,参学率100%。所长、书记*研究员践行科学发展观,多次下校调研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撰写了调研报告《来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新调研报告》。在工作之余撰写了《旅游文化与科学发展观——论发展*旅游文化》“科学发展看*”征文文章。结合我市教育实际撰写的理论文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环境》网上点击率达到6590人次,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于6月应邀参加在徐州举办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学管理高级论坛”,为来自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近200名教育局局长、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及科研骨干教师作了题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及其走向》专题讲学。

教育科研以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研究为重点,坚持科学考评机制,落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省教科所所长刘青春在*市2009年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盛赞这些年来*教育坚持教育科研引领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对*评选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进行大力表彰,颁发奖金给予高度肯定,说这在全省是第一次,*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中央教科所“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等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出现的热点、难点课题先后确定实验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协作体,完成子课题申报,研究进展顺利。以《*市课题中期检查评价细则》为依据,组织对县市区在研课题进行了抽样检查。教育科研坚持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先后与中央教科所联合举行了全市“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在*区青山小学召开了全市教师博客校本研究经验交流会,表彰了28所教师博客校本研究先进学校和71名教师博客校本研究优秀工作者。*市电视台校园风栏目以《教师博客:为心灵加餐》为题进行报道。将于7月组织教育科研专家在各县市区开展为期12天的教育科研培训,要求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研究参与教师参加培训。积极筹备编辑出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集》,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热情,促进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一、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解决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1、领导重视,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学习活动。所社领导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度重视,所长、书记*同志主持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并作了动员报告,成立了所长、书记*同志担任组长,党支部副书记王清卫任副组长的学习活动领导小组。领导班子带头参加网上知识竞赛、问卷调查,全所教职工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学习不留空白,参赛率100%。学习过程中领导班子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所长、书记*研究员带领所社研究人员多次下校调研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撰写了调研报告《来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新调研报告》。*所长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加“科学发展看*”征文活动,在工作之余撰写了近8000字的《旅游文化与科学发展观——论发展*旅游文化》文章参加征文活动。结合我市教育实际撰写的理论文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环境》网上点击率达到6590人次,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6月20日—22日应邀参加了徐州举办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学管理高级论坛”为来自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近200名教育局局长、中小学分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及科研骨干教师作了题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及其走向》专题讲学。

2、形式多样开展学习,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深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武装头脑、提高认识,我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一是利用办公局域网和教育信息网建立建立电子笔记展评和无纸化学习新机制。建立了学习资料共享区,开辟了“科学发展观”学习专栏,建立专题博客群。每一位党员都撰写了不少于2万字的读书笔记和电子文档,在网上对学习笔记进行了集中展评和交流。二是强化专家引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实质。组织由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特级教师、名师组成的“科学发展观”宣讲团到*、*、*、*等县市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引领广大教师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实质。三是举办“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PPT演讲竞赛,结合工作实际增强党员干部工作中零缺陷管理能力。四是赠送学校教育大礼包,4月8日为屈家岭管理区长滩中心小学全校400余名学生免费发放新夏季校服。同时,为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期刊与学生素质教育”研究,还为该校教师赠送了清华紫光优盘,总价值16000余元。

3、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坚持以教育科研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单位生存和发展实际多种形式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所社干部职工积极践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理念,学习工作成效显著。全体干部职工就教育科研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期刊如何做大做强,期刊发行怎样做大等关系所社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大交流。先是在各自部室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分管领导和科部室主任进行交流,最后所社班子成员之间沟通思想。所社对建议梳理后,立即着手筹备编辑出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集》,开展教师博客校本研究经验交流会,收集整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案例,开展德育研究论文和教育信息化优秀科研成果评比,研究制定了《房屋出租管理办法》等管理规范。

4、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谋发展。我所按照市教育局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于6月15日下午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会上总结了我所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绩,向检查组汇报了我所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在会上汇报了个人的分析检查报告,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得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基本实现了问题找的准、剖新原因深刻,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取得了增强团结、互勉共进的效果。市教育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检查指导组对我所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教育科研指导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不拆台,相互补台,是团结的班子,和谐的班子。

二、以科学发展统领教育科研,以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研究为重点,坚持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推进我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统领教育科研,为重点科学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出现的热点、难点课题研究。在*市2009年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表彰了*市教育科研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表彰了年度教育科研先进教科所、先进学校、先进个人。对评选出的*市一批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进行了大力表彰并颁发奖金,这在全省是第一次,省教科所所长刘青春到会祝贺,盛赞这些年来*教育坚持教育科研引领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中央教科所“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研究》《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和省级立项重点课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和省级立项课题《构建和谐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研究》等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出现的热点、难点课题研究进展顺利。中央教科所“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课题继确定*市为课题实验基地后,市教育局公布56所实验学校,我所先后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成立了协作体并召开了协作体会议,组织完成了“学校特色发展校本研究”课题子课题申报。

2、坚持科学考评机制,落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开展了课题中期检查。为了加强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将教育科研工作落到实处、引向深入,确保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如期完成,我们完善了《*市课题中期检查评价细则》,作为对课题运行状态进行中期督查评价和年度考核课题研究评价的依据。6月组织了5个检查小组分别对各县市区在研课题进行了检查,落实课题的过程管理,检查学校研究情况,及时纠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3篇

当一名人民老师,那是我求学阶段最执着的追求。做一名让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是我从事教育事业永恒的追求。

1995年8月我走进了明集初中的大门,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持续担任班主任至今。从1998年开始进入学区进行管理工作,在工作实践和不断进修中逐渐成长,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被共青团县委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表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的推出与实施,像春风一般吹遍了大江南北,吹润了教师的心田,使得教学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劲头更足了,教学研究也更进一步地深入下去了,而更多地是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先学后教,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成绩突出,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大拓展学习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学校的教育科研使我不断探索教育规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2001年11月《让思维闪现创造性的火花》获2001年全国优秀地理教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6月《为学生构建展现才华的平台》荣获山东省2005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1月《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市职成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2007年6月《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尝试》,被评为教研成果一等奖,并发表于2007年《教育教学研究》杂志第六期。 2002年3月在地理优质课评选者荣获全校一等奖;2004年6月所执教《北方地区》获全县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2007年6月所执教的《齐鲁大地》一课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7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全国评选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我坚信用心去开启孩子的心扉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今生无怨无悔;关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是我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我也从学生们的成长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得到了莫大的鼓舞。2002年12月辅导孙帅在全县第四届中小学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节中,荣获手工制作类二等奖;2003年11月辅导的孙晓燕、高银朋同学在全国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竞赛中获优秀个人,所在的2002级获为优秀集体,本人也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04年6月在全县初中生地理小论文评选中荣获辅导教师二等奖;2004年12月辅导的赵晶制作的《海上世界》、焦倩倩制作的《校园模型》在全县中小学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焦倩倩的《校园模型》在全市创新作品大赛展评中获全市三等奖。2006.6 辅导的刘云同学在感恩社会. 感恩父母邹平县动感地带青少年书信大赛荣获二等奖;2007年7月在第一届地球小博士全国科技大赛中,辅导的焦倩倩、张宁获得全国一等奖,高凯获得二等奖,赵璐璐获得三等奖。

我校的科研之风已深入人心,许多市县级课题纷纷立项,今年我被北京教育出版社恒谦教育研究院聘为初中地理学科湘教版主编,带领全体地理老师加入了 新课标教材对比解读研究项目,正在积极进行教改探索。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我收获的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第4篇

学期已过半,这半个学期里,教科室根据学期初规划,既完成了规定动作,也进行了一些自选动作,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月”工作、课题管理、教师读书活动、教育论文评比等方面均完成了一些工作,确保了科室工作的明确与有效,现作期中小结如下:

在校长室的领导下,教科室在开学后不久即协助教导处进行了一次校内骨干“情趣课堂”教学展示,上传多篇“课改促进月”学习材料,完成了泰州大阅读的三年规划。3月份,在学校集体备课活动中,教科室组织四年级语文组独辟蹊径,联系教科室提前准备的教材《花钟》一文,以文本解读为入口,以语境运用为目标,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材研读脑力激荡。首先,备课组各位老师仔细阅读这一段文字,同时思考:你认为这段文字的教学该如何把握,它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联系习题你会如何设计教学。随即大家一齐思考,然后分别发言,提交意见,这时候,主持人记录意见,并组织大家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出一些共同观点。在此基础上,主持人提出了如何恰当进行语境运用的观点,将这段文字进行细读,从这段文字中发现作者用词的变化,感受句式的变化,体会语气的变化,而这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发现这段文字所以精妙,恰恰是其内在节奏与气韵,而循着这一点,就可以进行恰当的语境运用。整块备课,大家既在不断思考、不断发现,更有一路惊喜、一路收获,深深感觉祖国语言文字的妙趣与灵韵,也纷纷表示,将在自己的教学里,与文本为友,与学生为伴,多想一点,再多做一点,追寻更加的有效教学,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学期是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的最后一次机会,3月13日上午,教科室将有申报意向的十多位骨干教师聚集到小会议室,组织了一场课题申报磨题会。磨题,就是将拟申报的课题进行推敲、打磨,使课题无论在表达上还是已有思路上,更能突现研究的指向与价值。磨题会现场,教科室首先就课题申报时序做了部署,随后请各位骨干教师一一陈述了当前思路与计划。各位老师经过精心思考,基本上已经明确了如写作教学、阅读能力提升、“理趣”式教学等方向,正在进一步构思。听了大家的想法,倪艳副校长也联系个人所思对课题名称与研究内容均给出建议,参会老师也纷纷发言,对同伴的课题预想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提出宝贵意见。最终,我校有八项课题申报,并且如期将各项整理清楚报送至教育局,完成数量与质量在全市申报课题中均列前茅,得到了教育局教科室领导的好评。目前,本次申报的具体结果尚未揭晓。

读书活动方面,本学期又有所进展,4月1日下午,春学期“和孔子在一起”读书交流活动拉开帷幕,市教科室何伟俊主任应邀而来,联系《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一书,讲《论语》,说孔子,谈阅读。近两个小时的报告,全体会员静听默思,如沐春风,收获多多。

何主任从自己最初对《论语》的印象谈起,娓娓道来,说他细读《论语》的起点,说他从《论语》中的所思所获,说《论语》对现在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也说《论语里住着的孔子》这一本的鲜明特色,他讲的是《论语》,怀的是教育,观的是众生,他说现在的老师们要像孔子那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也要像孔子那样终生有志于学。讲述中,腹笥丰赡的何主任,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孔子故事,恳切、合宜、生动、风趣,全体会员听得津津有味,乐而忘返。活动结束前,学校徐永干书记代表学校总结致辞,他说读书班会员是幸运的,听得如此精彩的讲座,他代表学校感谢何主任的指导,并对会员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大家多读经典,多听仁者的声音,从而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教育之心。

本学期至今,教科室已组织教师参加了多项征文活动,有“新华杯”读书征文、“行知杯”教学论文评选、中小学教育管理优秀论文评比,学校老师根据个人工作实践,对照征文要求,寻找话题、落笔成文,积极参与这些征文评选,并且取得了较好成绩。

第5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由来及发达国家开展现状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从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反对大众传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它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我国学者在归纳、研究各国学者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的解释和论述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20世纪7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呈现出普及化、规模化、模式多样化、社会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特点。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北美第一个正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从法律上规定为必修课的地区。1987年,当地教育部门指导方针,强调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普通英语课程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方针规定:在中级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至少要有1/3的时间必须分配给媒介素养教育;在7-8年级学生(约12-13岁)的课堂中,必须有1/10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此外,在毕业所需的5个英语学分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完整的媒体课程来完成其中1个学分。此后,该省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而且每年举办媒介素养学科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而以色列有400多所小学和200多所中学和高中开设了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3]

二、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已有所关注: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了《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着重呼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尽管如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有效实践还比较缺乏。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备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二是由于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担心学生无法承载这些压力。然而,在今天这个由媒介包围的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小学生每天都处在电视、广播、电影、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介网络之中以及它们提供的大量信息包围之中,这种势不可挡的局势已不容我们再忽视或驻足等待了。

(一)媒介的特点及其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媒介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电影、电视为中心的形象化趋势,它比观念化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和通俗易懂,从而增加了媒介的教育功能,剥夺了学生体验世界的不同方式,将其仅限于视觉体验,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与身边社会的交往,使他们更加依赖于、沉溺于以符号信息为主的交流方式,导致人格交往障碍。二是媒介的娱乐化和商业化。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喜欢刺激、热衷于变化迅速、色彩鲜艳、动感十足的事物,媒介的这一特性极大地吸引了他们,使他们获得了无拘无束、打破常规的满足感。对于社会经验欠缺的中小学生来说,对媒介内容更易认同,甚至用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三是中小学生与成人媒介接触的同质化。当代媒介用方便迅速的传播技术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造成中小学生与成人接受媒介所提供的同样的信息。由于中小学生认知结构欠缺,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与少儿的心理及生理水平不相适应,使其对所获得的信息以某种与成年人不同的标准、方式进行阐释,从而产生意义判断中的混乱。除此之外,成人世界的阴暗面、隐私暴露也使得成人对少年儿童失去了教育者的优势和权威。

(二)中小学生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及其媒体使用特点

“青少年与儿童接触媒体的时间(包括因特网、电玩),已经超过在中小学教室上课的总时数。因此,主张媒体是第一教育体制,而非第二教育体制,并不为过”。[4]2004年11-12月,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开展了“上海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调查显示,他们平均每天花费在媒体上的时间排名为:“课外书籍”(1.17小时/天)、“电视”(1.05小时/天)、“网络”(0.99小时/天)、“电脑游戏”(0.98小时/天)、“音像制品”(0.98小时/天)。调查还显示,未成年人最喜欢的媒体依次是:电脑游戏(25.4%)、电视(18.8%)、音像制品(包括磁带、CD、VCD、DVD、电影,18.8%)、各种课外书籍(16.7%)、网络(14.5%)、报刊杂志(4.3%)和听广播(1.7%)。分析认为,“课外书籍”之所以没有进入学生最偏好媒体的前3名,而同学们对其消费的时间却最多,是因为阅读课外书籍被监护人认可,受到的干涉较少。调查还发现,未成年人经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使用电脑中寻求娱乐的动机占主导地位。如: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最常用的前6位电脑功能排序如下:打游戏(33.21%)、下载和播放音乐(16.06%)、搜索引擎查找(14.81%)、聊天交友(12.72%)、看影视作品(7.39%)、浏览网络新闻(5.58%)[5]。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非常多,但是对其利用仅限在娱乐功能方面,对于如何利用媒介获得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信息资源则了解不够。

(三)从心理学角度看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中小学生与媒介的频繁接触,导致了媒介信息越来越深刻广泛地影响他们早期社会性格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如无形的媒介信息在对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能力的引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承认社会既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灌输给他们。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的画面和社会规范,从而在其心中形成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当代中小学生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所提供的大量符号性示范活动来观察和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事实上,它超越了少年儿童所处的群体范围。有研究发现,少年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对媒介人物的认同,更容易内化其中的行为和信仰。毋庸置疑,中小学生接触媒介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接受新事物,媒介对个体的需要、信念、价值观、智力、技能、理性和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媒介对中小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甚至部分媒介信息内容对其产生了负面作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引起观念和行为畸形发展的问题已经凸显。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素质教育的平台,它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实施建议

参照其他国家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特点,可以将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的了解,学会用批判的意识接触、辨别、选择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目的是减少某些媒体信息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二是掌握运用媒介的各种常识,知道合理地使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学会从媒介中获得对自己有意义的帮助。

(一)培养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当下我国从事新闻传播专业的人员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因而,不能仅借助这个单一渠道。中小学可采取多种渠道加快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如对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短期和长期、脱产和半脱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和方式,并将其融入各科教学中。有条件还可以对中小学部分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胜任不同阶段的媒介素养课程。

(二)加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在我国,对中小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很少见。所以,这一工程面临着各方面的空白,需要积极开发和多方投入、支持,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实际需要的系统体系,提出适合我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价标准,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完善的理论研究、相应的课程开发、目标内容的制定、教学方式方法、实施途径的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学生、研究者和媒体专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还应设立专门的课题组,开设实验班,吸收相关的人才等等。

第6篇

固镇县仲兴中心小学方振龙

班主任在学校不是官,但是什么事都得班主任去贯彻落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学校、家庭对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笔者以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多在鼓励学生方面下功夫,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怎样鼓励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呢?下面简单地谈谈几点做法供同行们参考。

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学生更是如此。怎样让那些后进生燃起学习的热情,扬起自信的风帆。我和科任老师制定了一套方案。并借鉴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多表扬少批评。具体采取了如下5种措施:

一、追星活动,定下目标

每次考试,学生都要找一个切合实际的追赶目标。例如一次考试后,让学生觉得你能追上谁,你对谁最不服气,你就把他当做你的追赶目标,并把他这次考试分数连同姓名写在一张纸上,自己的考试分数及姓名写在下面,贴在桌位的左上角,天天盯着追赶目标,时时想着怎样才能追赶上自己的目标。一旦追赶上自己的目标,班级统计,并发奖表扬。我班有个学生叫刘晗雨的女学生,上学期,平时考试在90分左右,在班级只占前二十名。班级开展追星活动以后,她一开始眼睛盯着前十五名的学生,等自己的成绩达到前十名的时候,她眼睛又盯着前五名的学生,本学期期末考试,她居然考了99分,成了全班第一名。这样全班人人都有追赶目标,个个都在努力,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才怪呢,不想提高都难呀。现在我班学生平均分比上学期提高了近8分,及格率100%,优秀率80%。

二、分层管理,树立自信

引进公平的竞争机制,实行分层管理,因材施教。我把班级分成六个组,就是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成绩相当的同学分在一组内评比)把他们分别编到金牌组、银牌组、铜牌组、创一组、创二组、创三组。组内成员实行动态管理。一般每三考试组内成员动一次。每次每科考试,既发班级前十名奖,也发组内前三名奖。每次发奖,既发奖品又有给家长的喜报,不仅有物质奖励,还有精神奖励。语、数、英三科总分前十名合影,单科前十名合影,班级进步生合影等。随着咔的一声响,留下那灿烂美好的一瞬间,也留下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留下了他们自信的风帆。

三、量化管理,扬起风帆

开学初,我给每个学生表现分1000分,上课举手发言加10分,按时完成作业加10分,得年级前十名喜报加300分,得班级前十名喜报加200分,得组内第一名喜报加100分,组内第二名第三名喜报加50分,违反班级规定也要罚相应的分数。每周五下午班会课进行分数汇报,各组分数少的学生到讲台说明情况,表决心。每学期末学生得分情况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这样的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见效果。就拿我现在的班来说,2013年9月17日接的班,当时进班的第一节上课,我没有上文化课,而是上了一节游戏课,学生都高兴死了。都说我和原来的班主任不一样。第二节课,我就宣布了上述奖惩措施,一周下来,学生们课堂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语、数、英三科成绩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大有提高,原来的落后班,竟然成为了年级先进班。

鼓励扬起自信的风帆。一年下来,由于全班上下齐心协力,各科成绩在同年级平行班中遥遥领先,各种活动总是榜上有名,所带班级多次受到县、乡、校的好评,还有三名学生的作文在第七届“新蕾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四、周周汇报,你追我赶

班里有几个学困生,经常不写作来,即使写作业,也不正常,常常是潦潦草草。说多了就不起作用了。现在的形势又不准体罚学生,怎么办呢?这时,我想起了李振西教授发喜报,把奖励学生的义务交给家长,我何不把体罚学生的义务也交给家长呢?于是,我苦苦思索后,决定在班规中增加了一条:“每周五下午班会课进行分数汇报,各组分数少的学生到讲台说明情况,表决心。(凡组内最后一名的学生,其家长要到班级聆听其子女的班级宣誓)”我们班分八个组,每周四下午各组预报组内每人表现分,组内最后一名的学生,其家长第二天下午1:30到校开家长会。程序是这样的:家长们来到后,先是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学习班规,然后,让各组内最后一名的学生陆续走上讲台说明在组内最一名的原因,然后再说说自己的决心和以后的打算。没想到,有家长和无家长有着天壤之别:平时,学生上台说原因,表决心,没有落泪的,家长一参加,个个没走上讲台,就泪流满面。有的当时哽咽,说不出话来。学生“表演”后,我还像倪萍主持节目那样,“亡羊补牢,有错就改”请问家长,你们对自己子女表现满意不满意。有的家长当场就说,不满意!有的家长说很满意!家长不满意的,我们还让他的孩子重新说一遍。两周后,我们的家长会还是如期举行,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班里学生的作业已经全部能完成了,有的同学还主动和时间赛跑,提前完成作业,有时还自己作业做。周周家长会,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风帆。我们又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了。

五、及时沟通,取得信任

以前都是校讯通,家长每月要缴10元,在农村,有些家长是不愿意的。班级学生家长加校讯通的不多,有的还有抵触情绪。为了及时了解班内的情况,了解学生家长对班级的需求,也为了让家长参与班级的管理,我建立了班级微信群,让每个学生家长都加入,家长有好的意见和建议,随时可以和我0距离沟。每晚安排专门时间,定时和家长保持沟通,同时,有的学生在家遇到不会的作业等,也可以随时挂在群里,让群里的家长、同学或老师解决。同时也端正了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的态度。学校有什么事,比如收费,举行活动等,家庭作业的布置等,随时都可以在网上,征求家长意见和建议。这一招受到了各位家长的好评,普遍家长反映,学生利用网络的态度转变了,学生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减少了。家长加群率95%以上。2、仅有班级QQ群还不够,每学期期末,我都请家长来,开全班家长会,发调查表,采用无记名的形式让家写下自己对学校班级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家长、学生及时沟通,班级管理没有真空。班主任管理班级就容易多。需要家长做的事,只要发个短信,马上家长就表态。学校要求班级订《订学习方法报》我们班响应学校号召,订报率100%;学校要订校服,我们班100%完成。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理科课程;整合

一、运用积件思想,寻求高层次整合方法

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这个领域中,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学的却不多,加上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因而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想应运而生。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系统,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师生可以根据教与学的情境和教学平台,选用、增删、修改已有的软件,或方便地制作新软件,为教与学服务。例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联合从国外引进的数学几何教学平台《几何画板》,它不仅为教学几何教学提供了方便,而且也非常适用于物理中的力学、光学课程教学。又如《CSC电子备课系统》、《天翼全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等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版都是面向师生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科教学平台,它们集众多教命令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办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手段,它们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充分体现积件思想,很受师生的欢迎。

在素材资料库的建设方面,中学理科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目前许多教师在Internet网络上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链接功能融合到自己的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这样其它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学科资料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网络终端通过Internet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层次整合的有效手段。因此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软件,从中选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与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

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分离的局面,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内或课外的运用朝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功能

1.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均是实验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

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现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如改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理利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现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2.运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的理科实验室,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许多实验中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了诸多限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有些实验材料的选用和实验产物的排出,有悖现代环保意识。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件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学生可通过鼠标的点击及拖动操作,进行虚拟实验。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理科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自主模拟实验,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下进行多媒体虚拟实验操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人机对话,一边操作,一边网上畅游,或与其它同学交流、讨论、获取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进行虚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方法。

三、构建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依托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地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教学中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课题,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是与高中生物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克隆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社会生活各方向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问时也存在着过度和滥用的问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些负而的社会影响。这一研究性课题旨在提高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未来的思想意识,并在学中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养。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了我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服务。

例如,在物理中《浮力》的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可通过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课件库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的目的。

五、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了解学科发展形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理科学科发展较快,通过Internet网络小的权威网站查看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可以做到紧跟形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从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同电化教育,2002,(8)

[2]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3]秦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

[4]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州探[J]。中小学电教,2002,(9)

第8篇

本人在任职的近几年里,一直担任中高年级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先后两次从四年级接班带到六年级毕业。两个循环中,既任班主任工作又在四年级期间教语文数学双科,五年级六年级教数学课。这六年时间里一直保持出全勤、勤奋工作、努力进取、成绩出色,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圆满的完成了上述工作任务。

二、热爱教育事业,自强不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世纪之交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新的挑战和考验。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需要,我自中师毕业的同时先后进修北大心理学、教育学院英语专科,目前还在进修中文本科学历,充实全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工作实践中自己特别注重向身边的老师学习经验,探讨教书育人的道理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本班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去探索、体验,出于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理,大胆的应用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以执着、热情、无私奉献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和家长及老师们的认可,于xx年至xx年和xx年至xx年连续两年荣获区先进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奖励称号。

3、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根据各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任务和实践情况,不断的总结经验、,争取得到各级领导、专家们的指导,从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如1999年12月写《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研究优秀论文,并收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丛》中;xx年6月撰写《浅谈小学作业的强化管理》论文获全国中小学教育论文三等奖;xx年2月写《操行评语改革中怎样评价学生》论文获市小学素质综合评价优秀论文三等奖;xx年8月写《浅谈小学数学与素质教育》获市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三等奖;xx年4月写《素质教育必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论文获中华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

三、注重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人才的质量当然成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我作为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尽全力去拼搏,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奋斗。

1、为人师表,突出身教重于言教。

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产生具有强烈持久的影响,这是我深有切身感受的体验。不管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班主任施教地位这种特殊的关系,足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所以我深知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如按时到校、文明礼貌、尊重学生、认真写作业、热爱劳动、遵守纪律,以至日常行为规范等等,真正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导师的作用。几年的育人工作使我更加认识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在塑造一代新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重视养成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从小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基础教育要奠定学生一生需要的基础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从小抓养成教育,立足于做人教育。我充分利用每周的升旗、国旗下演讲、少先队主题班会、保护绿色家园、清理白色垃圾、校园之声广播、文明监督岗、看电影等各项活动及时组织讨论、演讲、写心得、办墙报、口头表扬等各种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把握这些教育的机会,教育学生爱集体、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从一点一滴地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和实效性,表现在学生对团组织开展的向贫困地区学校捐款捐物的活动都积极主动参加,何杰同学拣到手表主动交公,李海路同学在校外拾金不昧受到失主对学校的表扬感激。在完成社会公开课上,学生表现热情积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受到各级领导老师们的赞赏;在参加全市各区县开展的第一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名等等。事实证明,突出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是最佳时期,从小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人生观。

3、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培养自律及责任感。

我的原则是以课堂为生活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劳动、待人接物等几个方面的行为准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统一,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如在课上自控能力培养上,要求学生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写作业,就及时提示姿势正确;学会抓紧时间保证效果;发言时要求站姿端正、态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过细的言行举止养成自觉控制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班里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每个学生对班集体都有一份责任感。在值日的一天里不管是纪律、卫生、出勤、各项活动、值周检查等都要管理到位,每个值日生都做到尽职尽责。久而久之,一个良好的班风将给全班学生营造出良好学习环境,而且使全体学生都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自制自律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班集体。

4、重视舆论导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为人师表,严格管理是重要导向。建立培养有利的班、队委、抓好骨干队伍也是重要的导向。我特别注重坚持民主作风自荐、考查、民主选举的原则产生班干部,并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的榜样作用,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适时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他们得到全班学生的信任,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几年来班里的文、体、少先队等活动都由他们出面组织,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锻炼了学生。

对于校内外、班内外出现的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及时做分析、讲述利弊关系,进行是与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学会做人的道理,保证学生健康的发展。如对打架、偷窃行为,假期里学生花钱顾人写作业行为,校外偷自行车、偷铁卖钱行为、进网吧不回家行为等等进行导向教育,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自身目标、自身的位置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邪归正,在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下,健康的发展。

5、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面对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造成德育工作难度较大。如普遍学生都比较自私、花零钱、不爱劳动、学习不刻苦、集体观念差、不礼貌等等。凭借教师的大量思想工作,五十多人的班集体远远做不到及时和深入,必须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准确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德育工作。如薜宏亮同学经常去网吧,开始家长不管还给钱,后来旷课2天到网吧没有回家,在与家长联系后控制了形势的发展。几年的教育工作证明德育工作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当今社会是复杂的,家庭条件也各不同,甚至我们还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家长的工作,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四、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多年来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当今社会确实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面向未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都集中在育人的基点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突出了这个道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全面的科学知识才能胜任起教师的重任,所以我必须不断的拼搏进取,从理论到实践。

1、在教学实践中尽职尽责。

六年来的带班教课,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为主导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以激发鼓励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强化基本功训练;以双基训练为中心,强化作业管理,突出针对性,保证整体效果,具体在:

(1)备课中做到认真备教材的同时充分的备学生,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讲课中做到表达准确,把握学生的听课效果,讲练结合;

(3)对待学生作业一直坚持全批全改;

(4)辅导与讲评,针对性强,及时解决问题,尤其对后进生加强课外教练,不让一人掉队;

(5)对待每次单元考试都做到认真批阅,严格要求,总结经验,尽职尽责。

2、关爱学生是我的享受,也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

常年的教学中,出于对事业的热爱,总能保持和善可亲的自然教态与学生相处,课上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一直保持良好效果,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对后进生我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不厌其烦的教会为止,在多次考试中差生的成绩并不差,使我由衷的感到欣慰。我的关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鼓励鞭策着学生,久而久之,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学生变得很自觉,彼此都很了解,都一样的努力。在班级整体的教学效果上,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年级之首,多次考试达标率为100%,优秀率为80—87%,直到毕业统考xx年平均分为93.6分,xx年为91。7分。

3、积极参加教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水平。

探索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一方面:

(1)本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培训,订阅了有关教学的学习辅导资料如小学数学参考等接受再教育;

(2)在平时教研活动中理论结合实际,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如果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集声、光、动画为一体,有效的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化静态为动态,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不仅生动形象,还能引导思维,启示难点,开发智力,提高效率,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和积极性,我制作的《圆的周长》课件在xx年获市优秀cai课件二等奖,并写论文《浅谈电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获市xx年度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二等奖;

第9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小学数学;有效性

1、课堂教学要有吸引力,由内而外的实施

有一些老师把创设情境这么好的一种教学手段进行扭曲的使用,把这种方法看做提高灌输教学的一种手段,完全的忽略了教学情境的重要作用以及他的组成因素,因为情境对于学生具有很好的引导性作用,可以指引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有着很大的影响。

某些教师仅仅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与喜好,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其实是一种外在化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帮助仅仅是表面上的作用,随着外在因素的不断退化与消失,这种效果也会逐步的衰退和消失。数学教学只有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不断地产生数学的问题,发现数学问题,在本质上引发学生对于数学问题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样的数学学习才会持久,才会更加的深刻,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才是有帮助的。

所以在进行情境的创设时,应该积极地进行转化,化外在为内在,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转移到数学问题的本质上来,真正的实现数学的良好情境。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材的实际内容来进行情境的创设,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立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行仔细的品味和分析,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的疑问或者失误,但是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去进行观察与研究,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来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清晰与透彻。

2、一定具有数学趣味,以生活化转化为数学化

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熟悉的事物出发,根据学生所感兴趣的东西来进行出发,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更多机会来理解数学知识,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可以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需要我们去发现他们。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的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的丰富多彩,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情境当中努力的进行观察、操作和交流,使得学生知道数学与我们平常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多,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并且可以运用数学知识来合理的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尽量的搜集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通过课堂的实物展示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详细的讨论,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进行问题的切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得每一个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事物来增强自己的感官认识,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参与到教学过程,通过感官的认识来进一步进行转化,可以对事物有着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这种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一步的巩固自己的数学知识,可以使得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提炼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现象,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3、数学教学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通过思维的碰撞可以产生不同的见解,也会更具有创新能力。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抽象思维还是比较的差,创新思维还有待发展,学生其实是天生的研究和探索者,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会自主的进行探究与学习,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来进行合理的研究与想象,不断地拓展研究的空间。对于研究就不应该被教材所束缚,应该利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的发展,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必须具备“真实性”,把数学教学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在进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情境,合理的联系客观实际,让学生可以真正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去积极地进行研究与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有时候一些情境并不符合真实生活的情境,而是教师为迎合教材随意编出来的,虽然是一些的假的情境,但是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实际生活的逻辑,这其实不是虚假的情境,而是一种虚拟的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对于虚拟的情境一定要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生活中的常态,这对于数学教学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对于以上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真实性,有了这样一个前提,结合这些东西来去创设情境,才可以符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学生发展需要的真正情境。只要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觉的进行学习,自主的进行观察与想象,可以自觉地进行探索,这样的情境就是一个好的情境。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不断地积累知识,结合客观实际才可以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可以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02-01

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组段成文是写作的一般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者和学者都或是凭经验、或是按要求完成。一方面教学过程呈现无序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学者呈现绞尽脑汁的困惑。是否能够引入科学的作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本文将从知识分类理论进行探讨。

1.作文教学现状浅析

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与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历史相比,具有缺乏规律的特质,与音乐、美术相比,缺乏唯美的空间想象构建力和情怀的充分延展,因此被认为是难以充分驾驭的。而作文教学更是无规律可循,随意性较大。学生苦于寻找观察的对象,并怠于发挥主观能动的想象力,那么遣词造句的表达往往是缺乏生动性。另一方面,教者疏于考察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流于经验,对于命题作文的统一设计不能因材施教,对非命题作文的评议五花八门,优点缺点的个性突出,难以让学生抓住主意。那么能否做到科学的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呢?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出发探讨如何科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即知识分类理论的实际应用问题。

2.知识分类理论的内容及评述

知识分类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本理论将知识进行分类,分别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陈述性知识是指写作的具体对象,即内容的客观表象,是对客观世界是什么的陈述。例如,小明2010年9月进入某某中学以来,一直担任班级干部。程序性知识是指写作技巧的能力,是对客观对象进行的理解剖析及解决问题过程。例如,表情达意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排比、比喻、拟人的运用。策略性知识是指经过对客观对象的认知理解升华的思维领域的深化。例如,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我国理论界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该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的设计,研究语文教学的本质、能力和结果,影响深远。笔者认为,知识分类理论将科学地指导作文的教学活动。

3.知识分类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是指导写作的决定性因素。通常教者和学者都认为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或者统称为智力的发挥与体现决定了写作水平,但这只不过是对写作能力的表象所做的陈述。心理学家认为:知识是个体智力差异的原因。不同类型的知识构建个体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方法论。写作过程从选题构思、制定目标和计划,到将目标形成观念,将记忆过程形成句、段、篇,遣词造句的过程和标点的组合使用体现了学生对记忆性知识的储备和转述性的释放。最后,对成文的整体推敲也仰仗于学生对文体的把握和语言风格的细节处理,而这也正是对既有知识的整理加工和推理式运用。

3.1陈述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能读千赋,则能为之”,陆游和杨雄的见解告诉我们,知识的累积是写作的关键。设身处地的感受能够为学生带来创作的源泉。一方面,教者可以通过创设人物、场景、事件,提高学生的体验度。例如,描写秀丽的风景可以带领学生真实体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说明物理学中的浮力现象可以带领学生真实操作物理实验。另一方面,吸收阅读中的语言搭配、文体选择、素材选用等,增强学生的记忆性知识积累,逐渐巩固、衍化升华。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发挥实例的演示作用,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但,例实的演示数量绝不是仅限于一个,对比能够形象地帮助学生增强知识积累。并且,适当的反例将突出观察对象的关键特征。突破思维定势是在在实例演示别引导学生实现的,例如小商贩的叫卖声不仅是招徕顾客,还因时因地因人发生语言、眼神、动作的变化。

3.2程序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加涅的层级学习理论,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认为,技能的分解和单个加强将有助于总体技能的提升。写作技能的单独训练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文体技能的展开: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记叙文、诗歌、小品等;描写技能的展开:肖像、情景、心理、动作等。同时应训练写作过程的技能。例如:编写提纲、段落过渡、修辞手法等都应随着文体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训练。对分解技能进行强化训练,组合并达到自发式的提升是提高写作能力所应达到的最好效果。对分解技能的组合训练应在确定的选题和文体结构中体现。

3.3策略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性知识的运用主要是让学生对通过对实例获得的概念和序列或者是秩序的演化思考。例如,阅读《社戏》,分析文中故事情节展开的主线,情境的转换,人物心理的描写与意志情绪的表达,获得对此类文章规则的概念性认识和序列性思考。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展开可以从概念和秩序出发,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但必须注意情境的变化。因此概念和秩序的分类引导是引入变化情境思考的前提。例如:按照故事情节的时间先后成文,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成文,按照空间的转移过程成文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变化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总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写作的实质是对记忆性知识的深入挖掘和探讨,并进行引申,准确地说,写作的实质是一种学习结果。因此,知识分类理论所划分的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作文教学得到科学的指引。参考文献

[1]漆刚成. 激发兴趣,学会观察,创新思维--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 考试周刊. 2010(21)

[2]卢爱新.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两种做法[J]. 江西教育. 2010(15)

[3]何恒军. 初探作文教学的序列化问题[J]. 考试(教研). 2010(05)

第11篇

罗炳之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外国教育史专家,原名廷光,号炳之,1896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小学、中学、大学和师范学校教师。1928年7月,他通过赴欧美留学考试,公费赴美留学,专攻教育学。1931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央大学、湖北教育学院、河南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任教。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师范学院成立,罗炳之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后兼任院务委员会委员及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62年,任江苏省哲学科学联合会首届副主席,后任学术顾问。1961年,特邀参加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并参与制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

他一生执着教育事业,潜心教育研究,坚持教学实践,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潜心研究,教育领域秉烛耕耘

罗炳之一生潜心教育研究,注重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在中外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行政、教育基础理论等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1926年,任中学教师期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根据教学经验,写成了自己的第一部论著《普通教学法》,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近现代最早的教学法专著之一。

1936年,在任河南大学教授期间,他整理了在欧美学习参观时的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研究,写成了《最近欧美教育综览》一书,对欧美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1938年,在西南联大文学院任教。由于战事原因,学校几易校址,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罗炳之一家住在郊外岗头村一农家的角楼上,面积小,光线差,楼下的牛舍猪栏更是臭气熏天。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先后完成了《教育学通论》和《师范教育》。两部著作1946年回到南京后,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师范学院院长,并负责重建了师范学院的附中和附小。

多年的教育实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造就了他在教育领域内的丰硕成果,在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为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撰写教育论著20余种,论文100余篇,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学科,主要有《教育行政》《比较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大纲》《教育科学纲要》《教育研究指南》《实验教育》《最近欧美小学教育概要》《外国教育史》,等等。

著名教育家邱椿在读罗炳之的《教育行政学》时感慨万千:“中外流行的教育行政学的书籍何止汗牛充栋,但求一能兼用上述四种研究法而获得成果者,我自愧孤陋,尚未见过。”2002年,罗炳之被收入《当代江苏学人丛书》,书名为《秉烛沧桑——教育学家罗炳之》。

兼收中西,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罗炳之不仅阅历丰富,而且学贯中西。1928年8月至1931年8月,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先后入读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在此期间,他系统研究了欧美的教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比较教育”体系;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去美国各大学和教育机构访问,积极探索欧美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教育。

1934年,为进一步探讨中国教育的出路,他再次出国,入读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专门研究教育学,并考察欧洲各国的教育情况。

1935年,他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社会教育社出席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六届世界教育会议,介绍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社会教育社的概况,分发中国社会教育社的实验报告。期间他还顺便考察了德、法等国的学校教育,对西方教育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以后从事外教史研究和教学奠定了基础。1948年,他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并出席了当年秋季在南京召开的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就如何发展中国教育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

出国学习考察的阅历和多年的国内教学研究,使他的教育思想既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文化,又融合了中国社会当时的教育现状。他的专著《教育通论》《师范教育》《教育行政》(上、下)被列为“大学用书”。

1955年,罗炳之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出席了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师范院校教育史大纲的编写工作会议,并主持全国师范院校教育史教学大纲编写和出版工作。此后他又编撰出版了《外国教育史》,这是我国研究外国教育史学方面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及教材编写的奠基之作。该书出版后得到广大师生和读者的好评,1985年获得江苏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后被收入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选编》,作为优秀图书向国内外推荐。

罗炳之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教育的先进理论及教育实践成果,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对我国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严谨治学,教学实践精益求精

罗炳之严谨治学,对学问精益求精,始终坚持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治学经验归纳为四点:一是博学:搜集资料,接触实际,参观访问,博览群书,善于抉择,做到“博学以知服”;二是深思:将搜集的资料分析研究,深思熟虑,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其规律性;三是存疑:不盲从,不武断,实事求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求证:科学研究,重在验证,“无证不信”。直至今天,他的“博学、深思、存疑、求证”治学思想依然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罗炳之从教70余年,对教学一丝不苟,对学生认真负责。从开始上第一课起直至退休,他始终认真负责,从不敷衍搪塞学生,每一堂课都竭尽全力,都要让学生感兴趣,学有所获。

他的学生回忆道:“罗炳之老师为我们讲授《教育行政学》,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有独特而精辟的见解,深受学生欢迎。我们毕业后都有较长时间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实践,常常以罗老师所讲授的《教育行政学》和他所给予我们的教诲作指南,堪称收益良深。”

罗炳之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应该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他除了传授正确的知识外,更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在回忆罗炳之治学的文章中总结道:“先生精通几国语言,同时又有坚实的古文功底,在研究讲授教育史学时,显得得心应手。他对孟子、荀子、王守仁、王夫之等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分析与评价,都是在占有着丰富的古代史学、哲学作品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不人云亦云。”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把最有价值的研究精华传授给了他的学生。

为人师表,春风化雨

“为人师表,春风化雨”,这是罗炳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924年,河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一位先生,打算在暑期之后另就他职,而当他的学生知道这一消息时,即刻来恳请老师留下,学生形容自己如果失去这位教师便如“失母赤子,嗷嗷待哺”。而这位被挽留的教师就是罗炳之。

罗炳之一生以“为人师表,春风化雨”为训,既教书又育人,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多年以后,罗炳之当年的学生在回忆他时仍然饱含深情:“先生的品格、为人、治学态度、奉献精神都是我们的楷模,先生在讲教育史时,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讲到夸美纽斯被迫离开祖国时,他面对祖国的方向,双膝下跪,在灾难深重的祖国前捧起一把热土,感人至深……”;“先生在湖北任教育学院院长时,学校农场将生产的蔬菜分送给教师员工,先生却坚持付钱,从未少付一分一毫;先生从不任用自己的亲属做学校的职工;就是打公用电话没有零钱,过后也一定要设法补交上4分钱的电话费……”

罗炳之也曾经说过:教师为人所尊就在于“必其人道高学博,径明行修,为学者树一良好模范,俾感化于无形”。罗炳之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获得了学生们的普遍尊重和敬仰。 “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师恩无尽处”,这是学生对他永远的怀念。

秉烛沧桑,一生倾注教育事业

罗炳之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前清秀才,塾师兼行中医。他自幼随父识字,10岁父亲病故后,入乡间私塾和书院等教育机构就学。1918年,他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教育专修科,师从陶行知、刘伯明等教育界著名学者。1916年,从吉安县中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这一年他刚刚20岁。他对教育开始产生兴趣,自此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如他自己所说:“当小学教师,原为解决个人生活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逐步感到当教师的兴趣,也觉得很有意义,这对我后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罗炳之从教70余年,历经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起伏和发展变化。作为教师,他为维护师范教育的独立竭尽全力。20世纪30年代,新教育遭受挫折,师范学校被并入中学,成为高中师范科,乡村师范也被无形消灭,教育界有识之士纷纷起来反对。罗炳之与其他中学师范学院科主任联合进行抗议,并以联合会的名义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议案,主张师范独立,在《中华教育界》杂志上著文《师中合并之利弊及个人对本问题的意见》,在上海《申报》上撰文提出“整治全国师范学制”的建议,维护师范学校的独立,终于促成大学院发出通令,取消高中师范科,将其改为师范学校,并增设了乡村师范。

他认为师范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师资,不仅直接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也关系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他呼吁合格的师资培养除了进行智育、体育、美育等培训外,还应该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人格的感化。

第12篇

【关 键 词】教育异化;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36-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但是这些成绩的背后却存在一些隐患:

场景一:六年级的小明刚放学,妈妈给送吃的过来,因为他要赶着去上“小升初”冲刺班,没时间回家吃饭……

场景二:某高三教室,学生课桌上的书堆的很高,几乎埋没了学生的脸庞,仔细观察,他的桌仓里也满是书,甚至连椅子旁边的纸袋里也放满了书……

场景三:化学早自习,老师说:“同学们,把我昨天给大家划的那些方程式拿出来背,课堂上我要抽查,那可都是考试的重点……”同学们开始背诵……

场景四:体育课上,老师让学生练习800米长跑,说是下周要体测,有点发胖的佳佳在跑步过程中摔倒了,旁边的同学袖手旁观,不但没有去扶起佳佳,反而有几个男生在那嘲笑:“胖子,跑不动,摔倒了吧?活该,谁让你吃那么胖……”

这四个场景投射的是应试教育对人的摧残,所谓“应试教育”,是我们对那种单纯由考试来决定入学或升学机会的教育现象的简称。[1]当今的教育一直在围着“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转,一切都以分数衡量,不管学生心理是否健康、道德是否高尚、创造力是否突出、自理能力是否合格,所有这些都不重要,教师、家长、社会都看重的是成绩,好成绩代表一切,这就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它是一种异化的教育,即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失去了教育的“美”。

“教育异化”在本文中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培育下一代使之更好的创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教育的作用被歪曲地发挥。[2]教育异化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异化、教育方式的异化、教育评价的异化,这些异化的现象都是背离了教育的真实本质,背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使教育成为了一种“非教育”。

一、“应试教育”中教育异化的表现

“应试教育”导致了教育异化,在这种现象下,教育异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三方面的异化。

(一)教育内容的异化

1. 超负荷的学习。所谓超负荷,就是指学习的内容在数量和难度上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3]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知识的掌握与其身心发展紧密相连。所以说,一名学生他所能接受的知识量和知识的难度是有限的,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教育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应试教育中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家长也通过不断为孩子报补习班助他们“一臂之力”,而学生真正能承受得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人们看到的普遍现象是,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学生的想象力却越来越匮乏,创造性越来越少,这都归因于超负荷的学习对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过多的负面影响,学生无法消化学习的内容,教育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 无意义的学习。超负荷的学习主要是指学习的内容数量过多、难度过大,而无意义学习则是指学习内容的内涵缺乏充分的合理性和意义性,大多内容较为枯燥无味、脱离现实,也就是说,学习内容的“含金量”不够,这主要体现在机械性的学习活动中。虽然教育改革一直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现实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老师教、学生学”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为了考好成绩,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记忆知识,没有感受到知识的意义、知识的价值,无法将知识内化,教师的教学内容也是和考试大纲密切关联,对于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关注的不够。大量的无意义学习,对我们的教育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学生无法将知识与现实联系,一些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不明白学习的意义,所以“书呆子”一样的学生越来越多。

3. 片面的学习。马克思很早就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在当今社会我们更是把这一内容丰富化了,要求人能够全面、和谐发展。如,身体与知识的和谐发展,知识与道德的和谐发展,智能与情感的和谐发展,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和谐发展等等,这些都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在这种结构性存在中,各部分各要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中,学生这些本来要和谐发展的要素却失衡了,只能是片面性发展。学生注重了知识学习,忽略了身体锻炼,轻视了道德修养,这种片面学习的结果就是:学生道德失落日益显现、身体素质日趋低下、生活能力日渐缺乏、创造力极度匮乏。这显然不是成功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它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反而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人的发展。因而,这种片面的学习,也是教育异化的一种表现。

(二)教育方法的异化

1. 灌输式的学习。杜威曾指出:“普遍的即外部的灌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4]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老师对学生依旧是空洞的说教、单纯的灌输,他们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使得学习失去乐趣,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受到了摧残,妨碍了他们智慧和道德的发展,他们渴望自由与快乐。真正的教育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彰显学生的个性,并且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明白学习的意义,主动地去学习。柯尔柏格说:“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5]由此,单纯的灌输式学习也是教育异化的表现。

2. 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实施教育必须尊重这些规律、符合这些特点。皮亚杰提出过儿童认知和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与教育内容。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年龄的划分和各自的特点。这一提法很科学,教育就应当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发展安排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并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如,处在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具体图片或实物进行教学,到了高年级,教师就可以用逻辑性强的演绎推理等进行教学。总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有序进行。

(三)教育评价方面

教育评价要追求多样化。应试教育中,教育评价的方式就是考试,一切以分数为主,人们根据分数的高低判断学生的能力,这种评价方式是一种畸形的评价方式。我们的教育要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综合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际生活常识、生活自理能力、创造力等进行评价,让教育的评价反映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非只是学习能力。评价的方式可以多元化,比如融合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周围同学、老师的评价等等,这需要社会、老师、家长正确的看待教育评价,全面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和积极作用,全面看待考试的作用和分数的价值,既重视过程的评价,也重视结果的评价。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它所培养的人应该是快乐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而当今的“应试教育”却背离了这种目标,使得教育异化了,如何让教育返璞归真,实现其真正的目的,让教育变得越来越美,需要我们共同思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军.教育竞争的异化――“应试教育”的哲学反思[J].平原大学学报,2007(2).

[2]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3]李晶.教育何以异化[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49.

[5]伍香平,岳伟,王慧.教育异化问题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7).

[6]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51.

[7]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