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类论文

土木工程类论文

时间:2022-12-28 06:0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工程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木工程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41-03

随着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关注话题。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基础之上的更深层次的教育,是培养高技术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是中国能否向尖端技术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生尤其是工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今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度和方向,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一大批理论研究型及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使命,以保证国家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对土木工程学科而言,土木工程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逐渐缩小高校教育和企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差距,使之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可招收研究生的高校和专业也逐渐增多,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各大高校存在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例如,悉尼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既有研究型为主的研究型学位,又有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工程型学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发展方向[1]。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一般为2年半,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又要撰写论文,阅读大量文献,同时还要为找工作做准备,这使得学生难以深入研究领域。

其次,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传统化。很多大学的研究生教学和本科教学并没有本质区别,即教师以口授为主,学生思维禁锢,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

再次,研究生教育大众化,论文答辩形式化[2]。高校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建设与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是罗列和堆砌前人的研究成果,较宽松的论文评价标准和流于形式的论文答辩体制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最后,研究生思想功利化。很多学生选择攻读研究生,其本身对科研并无兴趣,而是基于本科和研究生就业待遇的差异,这就造成研究生不能专心致力于研究,缺乏做研究所需的基本科研精神。

二、中国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一)确定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及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在保证硕士研究生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情操、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使之能够具有解决实际工程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与国际形势接轨、掌握建筑领域尖端技术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3]。

(二)明确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单一的培养模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使研究生教育无异于本科教育,大部分缺乏独立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就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更应偏向实践和应用。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议

首先,高校应改革土木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例如将土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类型细化到理论研究型和工程实践型等方向,使研究生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土木工程学科所包含的知识面宽,涉及的内容广,因此,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普遍性,多设置基础课程[4],使学生主要掌握学习方法,而非单纯地学习课程本身。同时,教师要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使学生有机会接受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研究生从基础知识的学习、查阅文献到撰写论文等工作中学到做科研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使研究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验或实际操作中。

其次,针对研究生毕业后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的现状,高校应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鉴于土木工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实践与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体制上应尽快为高校创造条件,如建立产学研培训基地,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成社会生产需要,企业可以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高校可以为企业运作带来技术保障。高校还应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真正掌握和更深刻地理解所做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高校应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度,学校导师可以从事科研生产工作,企业导师也可进入高校学习和指导,这样既可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体制,又可以使土木工程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上得到充分提高。

再次,应借鉴国外教育体制,实行研究生教育宽进严出制度,这样既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又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质量。严格控制毕业论文的通过率,提高论文评价标准,避免论文答辩流于形式。可以借鉴国外论文评价体制,对论文的质量采用等级制度,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同时,在就业上应缩小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待遇差异,这样既避免了研究生学习的功利性,又节约了国家教育资源,使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真正培养出具有科研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最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和发展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创新能力是人才所需要具备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经济需要也是时代所趋[5]。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在该领域提出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能在土木工程领域有所创新。由此,提高土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设立该学科的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将部分高校作为试点,将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理念深入到教学和实践中。

就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而言,第一,高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注重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各类能够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比赛和活动。如建筑模型设计比赛或软件应用竞赛,或者举办学术论坛、设置创新课题等,提高和锻炼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可以通过科学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调整课程安排,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研究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并且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而不是单纯地接受,墨守成规。第三,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在保证研究生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第四,教师也应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完成科研工作,将创新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三、结语

通过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对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建议,借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对于学生本身,应以更好地促进研究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为目的,需要研究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高校,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都需要认真探索、科学改革,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更需要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检验来找到一条适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真正为国家培养出高技术人才,使之成为科教兴国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吴瑾.悉尼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特色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6-8.

[2]黄东梅.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及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9(6):164-165.

[3]范峰,邹超英,陈春霜.浅谈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吕志涛.研究生培养中要抓好六个环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2-3.

[5]沈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LI Fanghui, ZHAO Yongjiang, ZHAO Wenjun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150080, P. R. China)

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120042-01

1 土木工程的定位

土木工程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科学、技术、工程的概括,是利用建材、设备进行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的技术活动;也指直接或间接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等服务的工程设施。土木工程作为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古老行业,真实的反应了各个时期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建国以后土木工程飞速发展,无论是力学分析、设计理论方法还是施工技术都有很大突破。特别是近年来与新材料的结合应用、超高层建筑等发面发展尤为惊人。但是客观来讲,土木工程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土木工程现状

建国以来,土木工程建设一直没有停止且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的会展中心、高层建筑、桥隧、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及大坝在全国各地不断建造,新的科技新建材的应用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经济风向标的建筑业也搭上了经济快车飞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等数据都很可观。根据一些统计报告,目前我国已经建成600多座超过100m的建筑,70多座超过200m的建筑,超过300m的建筑竟有20多座,占世界的20%多。目前我国最高的建筑为在建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该项目为南北塔楼。其中,裙房高度不低于40米,南塔楼高度设计为150200米,北塔楼设计高度不低于450米。上海中心大厦,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建筑主体为118层,总高度632米,是目前我国在建的第二高楼,它是由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较为先进的钢结构的混合。在2008年11月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预期到2014年竣工。大厦的设计高度超过台北101,建成后为中国第二高楼。世界上,超过400米的14座超高层建筑中有8座在中国大陆,这个数量足以让世人惊叹。

同样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大基础建设的铁路、公路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目前的铁路网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以及拥有世界上总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网。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铁路的总里程已经达到11万多公里,其中时速在200公里的铁路总里程突破了1.2万公里。截止去年年底,全国高速公路达9万余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5.77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0.54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车道里程为32.86万公里,主要的国家级公路全部建成,并完成了拓宽改造。

桥隧建设也取得惊人成就。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以及长达20公里的乌鞘岭隧道等一批工程都代表了世界的最先进水平。

在关系民生国本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方面,建国以来,共建成上百个大型水电站及水库。南水北调、三峡水电站等工程的建设更是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添了浓厚的一笔。

3 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

3.1 新材料及高性能材料的应用。传统土木工程耗能高,材料不能循环利用,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建材肯定会被可循环利用的性能优良的材料所替代。建筑材料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大,比如现在广泛应用的钢材将向着高强、质轻、韧性好等方面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及其他复合材料也将向这方面发展。相关材料性能将进一步提高,新材料的应用将进一步广泛。

3.2 空间上的更广泛开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人口膨胀,城市规模扩大,现代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用地紧张。由此带来了生存空间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因此我国的土木建设将向地下和高空发展,以开拓更多的活动空间。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下基坑深度越来越大。因土地使用费用低,地下空间的开发有很大吸引力。土木工程的建设实也例证明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城市是有地下开发的必要条件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

3.3 预应力技术的更大发展。自上世纪预应力混凝土被发明以来,其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随着科技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计算理论将更加完善,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推动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开发出“智能混凝土”等。预应力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3.4 环境友好。土木工程的产品大多是直接与自然环境相接触的。自然环境的恶化,其中有一部分即为土木工程产品的影响,其中无论是所需建筑材料对环境的间接影响还是施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都对自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土木工程与自然环境友好协调时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3.5 新管理及运营模式。管理也是生产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土木工程行业相关企业虽经过一系列的整合改革,但相比国外的先进模式仍有差距,只有在硬件及软件上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4 结语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已取得很大成就,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已代表了我们的技术水平。但我国的土木工程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全球化时代,如何迎接新的挑战,更好的发展土木工程,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及加强竞争力考虑,我们不仅要对土木工程理论及其实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还要强化土木工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与,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蓉;浅谈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11)

[2] 周小涵;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6)

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导师制;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戴素娟(1963-),女,江苏南通人,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王崇革(1970-),男,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山东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省级教改项目“基于CDIO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和研究”(项目编号:20122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73-01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三年多学习成果、创新能力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全面、综合的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导致教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增多,相对而言,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同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还要找工作和备考研究生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当前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1]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其毕业设计既不同于理论教学,也不同于设计部门的工程设计,[2]本文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一、导师制的可行性

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普遍推行导师制,导师制可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3]

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材料、力学、结构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一过程与研究生阶段学习十分相似,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课题、查资料、做设计到处理数据,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相似性说明,将研究生教育阶段普遍运用的导师制引入到具有相似特点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是合理可行的。

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实施导师制,一名教师辅导固定的几个学生,可以避免出现班建制中教师精力有限,对学生辅导广而不精的现象。

二、导师制在毕业设计中的优越性

1.有利于系统训练,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导师制使学生提前介入毕业设计课题,有充分的时间调研和思考,毕业设计时间相对延长,从而使学生早着手、早准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因为有毕业设计这一目标,会有意识地加强对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作用的充分发挥

根据教学安排,土木工程专业从大三暑假开始有较多的实践环节,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将这两次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导师或带队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有重点的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把实习阶段获得的知识直接运用到毕业设计中,既可以避免以往学生在实习期间无目的、走过场的情况,又可以拉近学生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减少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尤其是建筑设计部分异想天开的做法。

3.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

大学的课程安排决定了师生之间很少有机会近距离的交流接触。实施导师制,不论是实习期间还是毕业设计期间,导师与学生都是面对面的交流。由于一名教师只负责指导几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和薄弱之处都有比较清晰的把握,在给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后,下次指导时能更有针对性地审查。在不断的接触中,导师的人格、品德、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的榜样。

4.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大部分指导教师不仅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还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实施导师制,在导师给研究生上课或布置任务时,许多本科学生主动来听讲,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研究生学习、生活,并参与到研究生团队的科研活动中去,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开阔了思路,培养了创新精神。

5.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实施导师制,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介绍学生去单位实习;导师可通过加强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追踪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使毕业实习和设计的过程成为学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的过程。这样对于学生来讲,解决了实习机会难找的困境,增加了可靠的就业机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从学生的实习与设计中了解学生的工作态度,避免招聘过程中的盲目性。另外,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施方案和措施

1.确定合适的实施导师制的时间

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生大三学期末开始实施导师制,因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前三年,以积累基础知识为主,过早实施导师制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际作用有限;选在大三期末,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形成一个体系,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和统一。

2.按学生的不同层次划分毕业设计小组

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按专业课成绩划分层次,然后由每个层次中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小组,这样可实现学生在毕业设计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3.探讨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模式

从本科生三年级末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计划(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四年级时为小组的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指导并保证毕业设计质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一般由老教师牵头2~3名教学年限不同的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一个大组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导师往往还要承担其他教学任务,不可能及时为学生解疑答问,因此可以尝试某个阶段以一个教师为主,多个其他教师同时兼职指导的模式,使学生知识结构得以向多方面交叉渗透。采用这种方式,导师之间可以彼此协调,既能保证及时解答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不会耽误导师的其他教学活动,还能实现年轻教师与老教师的优势互补。

4.探讨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几个毕业设计小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定期交流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研讨氛围,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促使小组成员间互相学习、补充、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使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进程中,同时指导教师可以对各个学习环节进行观察、调控和指导,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5.采取毕业设计中期答辩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期中检查答辩时,由不同组的导师共同参与,这样既模拟了毕业答辩的场景,又丰富了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成果的视角,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论

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位置。近两年,山东科技大学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中从三年级期末开始实施导师制,这对提高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导师制这一措施将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专业技能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孟梅,范世东.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1).

第4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竞赛;实践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 课题名称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BC1211059

作者简介:宋高嵩,男,1964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工学硕士,教授,从事工程:土木工程教学,研究方向: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林莉,哈尔滨理工大学 ,副教授。王晓东,哈尔滨理工大学 ,讲师。

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土木工程(建筑、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包括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个层次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的特点是:文理渗透的公共基础,系统宽厚的技术理论,灵活多样的专业方向,多维立体的实践体系。在教学内容上[1] ,精选课程内容,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减少必修课门数,增加选修课门数,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含量。方案设计[2]如下:

公共基础课(人文社会+数理化+外语+计算机文化+体育等)一公共理科平台

专业基础课(力学+地质水文+测量+材料十结设十土木概论等)一大土木基础平台

(两大平台)+(道路+桥梁课程模块)一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两大平台)+(结构工程课程模块)一建筑工程方向

从以上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具体到每个细节和环节来看,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操作性不强,目标不明确,难道就是增加或者减少几门课程就做到创新了吗,人才的培养素质就提高了吗?从事土木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程质量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造就适应现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工作体系。经过四年的学校生活,在浓郁的育人氛围中,养成人才必备的优良素质。目前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尤其实践环节,缺乏考核标准,尤其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不合理。本文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发,探索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1.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1.1计算机课程的上机训练与考核的创新改革

传统的上机训练是学生上完理论课后,组织学生到计算机室练习,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练习非常不感兴趣,尤其很多学生几乎每人一台笔记本,结果造成上机效果非常不好,打游戏,玩手机现象非常普遍。基于以上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把学生上机训练的内容,设置成游戏通关的模式,学生每过一关,相当完成一个上机训练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过关情况进行成绩评定。这种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两者结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土力学、建筑材料试验课的创新改革

土力学、建筑材料试验课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但由于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再加上目前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另外,土力学、建材试验课接触的试验原材料如沙土、水泥、石料等较脏,环境差,造成学生参与意识差,试验无从下手,试验数据不准确,效果不理想等状况。这类试验课改革的思路是教师上课前先把试验项目告诉大家,让学生分组上网收集资料编写试验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试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当然,上试验课程前教师可以先领着学生参观试验仪器,并检查试验准备情况。上实验课时,教师主要负责检查,纠正学生试验过程中的错误,让学生独立完成试验项目,并且鼓励学生在实验时提出自己对实验方法、试验仪器的改进、改良,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上实验课时不知所措,到上实验课时自己尽快完成,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举多得。当然,比较理想的的土力学、建筑材料试验课程的上课方式是采用集中训练的方法,土力学一周,建筑材料3~4周,让每个学生在实验室独立系统地完成每一个试验项目,采用抽签比赛的方式进行考核,效果会更佳。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试验员资格考试,获得试验员资格证书的成绩评定为优秀。

2.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包括混凝土楼盖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单层厂房设计、房屋建筑学、梁桥工程设计、结构工程基础设计、桥梁基础设计、钢结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设计、施工组织、道路勘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设计计算分析,另一种是计算分析和结构外形设计。

对属于纯粹计算分析的课程设计,例如,施工组织中的概预算计算分析,路面设计中的厚度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桥梁基础设计等、建议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分析软件来代替繁琐的手工计算,把学生从枯燥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学生尽可能地掌握软件使用技巧,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参与计算程序的修改和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造价员从业资格等考试,对获得造价员资格证书的学生,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成绩直接评定优秀。

对于属于结构外形设计为主,计算分析为辅的课程设计,如房屋建筑学、桥梁工程设计、路基挡土墙设计、单层厂房设计、道路勘测线形设计等,建议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就把课程设计题目提前布置下去,鼓励学生采用纸质模型、绘图渲染等手段表现设计效果,最后课程设计期间,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设计中,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例如房屋模型大赛、桥梁模型结构大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3.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实习和生产实习

对于认识实习,传统的做法是参观城市的著名建筑、著名桥梁和预制厂等内容,写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实习内容,为了增加认识实习的知识性、趣味性,在参观的基础上,聘请有关工程师、项目经理实地讲解和讲座的形式,实习成绩考核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评定。

对于测量实习,可采用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与学校附近的公园、小区联系,为他们测绘地形图,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测绘水平,另外,开展测量竞赛考核活动,例如,水准高程测量大赛、导线闭合测量大赛,既提高学生的测量技术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又可以公平合理地评定学生成绩。同样,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测量员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的给予奖励。

对于地质实习采取实地踏查与鉴别分析相结合,采用矿石鉴别大赛等手段,提高学生岩石鉴别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鉴赏水平。

对于生产实习,多年来一直采取与生产相结合的办法,学生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第一线,顶岗挂职锻炼,实习结束后写一份实习报告和交一份实习鉴定进行评定成绩,总体看来没什么大问题,但在成绩考核方面,应根据学生工地实际情况,在实习期间拟定论文题目,结合工程实际撰写科研论文,实习结束进行论文答辩,对优秀论文推荐杂志发表,实习产学研一体化同步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水平得到真正实质性提高。

4.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的重要阶段,应该从选题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根据学生大学近三年多来的学习体会、就业情况、考研情况以及将来的自身发展情况综合考虑。

对于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着重从科研能力方面培养,在毕业设计阶段跟着导师从事科研工作,撰写切实可行的科研论文,对于能发表EI、SCI检索的论文,毕业设计按优秀成绩评定。

对于已经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应根据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将来的就业要求,实行双导师制,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各指派一名指导教师,共同研究和探讨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可以在用人单位提前实习就业,在此期间完成毕业设计或者论文,但必须和工程生产实践相结合,解决工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者有所创新,例如改良、改进试验检测方法、施工方法、施工设备等,只要有创新点,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有发明专利的成绩直接评定优秀。

对于未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重点从工程基本训练方面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例如,道路线形设计、玻璃幕墙设计、超市设计等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另外,鼓励学生从基础做好设计,把基本知识掌握牢固,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每个设计。在设计中让学生体会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端正就业态度。最后取得设计、就业双丰收。

5、结论

培养创新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处处体现培养创新型人才思想和方法、手段。我们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各个教学阶段分析研究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思想,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高等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与企业的合作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本科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需要有全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有更好的适应性、开拓性,有更加灵活的创新意识和更加健全的创业心理。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这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造了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细节入手,贯穿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宋高嵩,曲贵民,林莉.构建土木工程(建筑、道桥)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探讨[J].硅谷,2009,(7):157.

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办学优势;办学特色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优势与特色研究”(项目编号:20070235)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良好的就业形势促使全国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已有400多所,在校生规模达20余万人[1]。但随着人才保有量的日益饱和,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面临着较国家高校和专业高校更大的发展困境,因此,对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二、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学科发展地位之困

在地方综合性高校中,土木工程专业多数属于非主干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弱,加之其工程类学科的科研弱势,科研成果相对也较少,在综合性高校里长期处于“弱势群体”,投入长期不足。同时,由于所在城市经济和发展条件的限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先进实验设备的购置方面,均无法与财力雄厚的国家高校和能够充分认识到土木工程专业发展重要性的专业院校相比,教学质量的提升压力巨大。

(二)学科发展定位之困

地方综合性高校多以普通本科教育层次为主,土木工程专业在发展地位上处于重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与高等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之间,因此,其发展空间亦受到两者的夹挤[2]。在发展定位上,既无法与重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争科研,又无法降低层次与专科学校争实践,在发展定位上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

(三)师资引进之困

土木工程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工程学科,在国家“大兴土木”的背景下,高学历、高资历的高端人才集中在工程领域和重点科研院校中,收入不菲。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工资收入往往无法吸引到足够的高端人才,加之人才引进上客观存在的“马太效应”,高端人才往往更愿意受聘于重点高校,客观上更是限制了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层次的提高。

(四)培养模式之困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专业领域门类的丰富性,是地方综合性高校“宽口径、厚基础”通才式教育的一个理想蓝本。但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在“强调通才教育、弱化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往往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1. 由于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时间短,还未形成完整的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在有限的课时内,通才教育的模式可能会导致专业概念的泛化,反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选择。

2. 过分强调“通才”教育也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受经济和社会环境所限,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体制很不完善,而且市场对人才的急需也很难容许学生出校后还要再进行培训。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得到某方面系统的训练,可能导致“什么都懂、什么都不大懂”的后果。

3. 在有限的四年内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必然忽略了能力培养、工程训练和实践技能学习,而将专业工程师的训练移向用人单位也不符合国情,当今企业招聘人才时强调工作经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发展困境的求解

长江大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综合性高校,自1987年开办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以来,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在致力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以该校为例,对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优势与特色进行研究,为其它类似高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在专业发展初期,该校采用了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由于学科积垫的不对等和学生生源的差别,导致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表现为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实践能力较差、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毕业后工作适应期长、综合竞争力差等,对学校、学生、社会以及专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近年来,为适应学科专业发展,该校调整思路,对专业定位进行了重新梳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努力从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及专业特色等方面挖掘潜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生产促科研,以实力提地位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其特色在于在实践性,而且,往往是实践经验越丰富的教师,在教学时越受到学生的喜欢,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确定了以设计研究院发展作为教学的补充的思路,通过设计研究院的建设,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相应的平台。目前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已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工程勘查乙级资质,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4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8人。设计院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收入,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同时,“双师型”教师丰富的实践工程经验和理论经验,即增强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设计竞争力;设计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升了办学实力。

同时,由于设计院为学院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支持,学院在教学上的投入也可以不仅仅依靠学校的拨款,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比如说通过论文奖励的方式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和论文的发表,使以往的科研弱院变成了科研强院,科研实力的提升,使土木工程专业在学校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为争取学校更大的发展支持提供了可能。近五年以来,仅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一项,长江大学就已累计投入了1366万元用于硬件建设,以实力的提升来引导地位的提升,是土木工程专业走向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以差异寻特色,以特色构优势

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发展由于其自身的特色,优势有三:一是地方的概念明确了其服务的主体区域,二是综合性高校的社会和行业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办学特色的灵感,三是普通高校的校情决定了学生有着比国家重点高校更好的就业心态和较专科生更为广阔 的专业基础。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以此为视野,明确了自身的发展定位。

1. 明确服务的地域性,结合地方建设,服务江汉平原小城镇建设

该校是江汉平原唯一一所能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学校,区域优势明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需要大量能设计、懂施工、会管理的小城镇建设人才。该校针对地方需求,结合地方建设,有针对性的培养满足地方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在教学中,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以在小城镇建设中能用到的结构知识为基础,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

2. 明确服务的行业性,结合主干专业,构建服务石油与油田建设的专业特色

长江大学的构成主体之一为原江汉石油学院,其石油类学科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实力,也是目前长江大学的主干专业之一。考虑到石油建筑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土木工程专业通过选修课、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为有志于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应的特殊发展平台,也同时强化了学校特色。

(三)以层次定模式,因材施教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浪潮,目前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学生普遍已不再是以前的“精英式”人才,因此无法将学生的主体培养定位于科研型人才,但也不能因为市场压力而走职业化教育的路子。在确定培养模式时,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低年级时,坚持以“大土木”方向培养,而在高年级时,则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能力及发展意向的摸底,将学生分为3种发展类型,对不同学生在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上有不同的侧重。

1. 厚基础型。对于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重点加强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及科研潜质的培养,专业深化工作将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强化。

2. 专业强化型。对于立志于从事一线施工或设计方向的学生,重点加强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及自主能力的培养。

3. 复合型。在保障必须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相关管理工作[3]。

针对以上三种类型学生,该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及个体状况,在高年级时提供相应的“组合套餐”,有效发挥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优势。

(四)以实践促教学,产学研协调发展

根据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和长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特色,该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合作教育之路,大胆的采用了“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4]”的模式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试验,将暑假定位为“实践学期”,低年级由学校教师和合作单位的“实践导师”进行引导,高年级则针对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由教师协助安排相应的实践工作岗位,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通过对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困境的分析,结合长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应该不等不靠,通过内部挖潜来提升专业地位,寻找发展机遇;同时,通过正确认识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及专业特色给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定位;最后,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因材施教,走“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之路,制定合理的培养模式。通过以上举措,将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学校的专业声誉,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促进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专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福昌. 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执业资格制度关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3): 1-6.

[2] 袁剑波,郑健龙. 土木工程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3(6):84-85

第6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程项目日渐增多。由于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工程建设人才条件限制,很多工程实际上是挂户承接,不少能承接工程的单位或个人实际上并不具备或完全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急需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相助,因此,懂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我国工程建设行业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如何培养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为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专业人才,其相关能力除理论学习之外,还需要大量专业实践,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组织模式,根据市场需要和学校实际条件设计专门的实践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是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2. 设计整体实践教学体系

2.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传统的教学体系固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由,然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直接动因,计划经济条件下按部就班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只有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根本性转变,才能真正理解整体实践教学模式的产生、发展和调整过程,按照人才市场营销特点,根据专业应用的实际过程倒推专业知识的获取过程和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精心设计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让学生在具体的专业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产生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应用性、专业性和创新性。

2.2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2.2.1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是加深理解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及时性和典型性,将实际问题以案例的方式完整地提出来,以开放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分析和解决,并要求学生对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

2.2.2课程设计。

课程作业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学生个人进行总结后进行的一项综合训练,需要在本课程的基础上综合相关课程的知识才能完成一定的专题任务,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工程施工、施工组织、工程造价、工程CAD等课程均应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

2.2.3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进行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在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的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工程实践活动,根据具体课程特点,对于设计、计算或绘图类课程可以将学生分组安排到教室或计算机房进行,对于需要在工程现场完成的内容,如工程测量、施工技术等内容,则需将学生分组到工程现场与工人一起进行实际操作,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工程技术的设计或施工任务。具体教学过程中,工程测量和施工技术课程应该安排课程现场实习。由于近年来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和工程现场的安全问题,现场实习实际上成为工程教学中的一个必须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工程建设单位各方协调配合才能很好地解决。

2.2.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在课程学习和课程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教学实习,实习目的不是解决具体的施工工艺操作问题,而是提高到对一个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技术学习和项目管理的层面认识问题。在毕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维,明白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只是知识问题,而是需要考虑技术、管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协调才能完成工程任务。

2.2.5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在课程学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性、综合性专业能力训练。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将全部所学应用到完成具体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任务中,得到最全面综合的专业技能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完成一栋建筑物的建筑设计方案、结构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造价计算和工程项目管理方案,从功能分析到方案设计、造价计算等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与解决,要求学生特别重视方案设计和评价能力的训练。

2.2.6学生科研。

组织专门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选择不同课程的内容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熟悉科研选题、搜集资料、阅读资料、课题申请、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写作、等科研工作环节,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2.2.7毕业论文。

(1)毕业论文是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进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资料,对问题的产生背景、问题的提出过程、问题解决方法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解决方案的形成过程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形成具有一定创新的观点,并撰写成规范的科技论文。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科研意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是一个专业教学之外的实际问题,一是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二是开设专门的科技创新与科技写作方面的选修课程;三是开展学生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科研活动;四是开展学生科技推广活动。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实际科技推广过程中体会技术的形成和技术的应用,理解工程科技来源于工程实际,工程科技服务于科技的科研产业化过程。

2.2.8毕业答辩。

毕业答辩是学生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完成之后,综合其所学专业知识和已经具备专业能力,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整理和回答的过程,其目的不仅是检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如展现个人形象气质、清晰准确的表达能力、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2.3理清实践环节关系。

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理清各个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不但能使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更有助于对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解和整体把握,实现整体最优。实践环节关系如图1所示。

2.4制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方案。

在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实践时间、实践地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方面设计教学质量考核表格,进行全过程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从内容完整性、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及时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方案如表1所示。

3. 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3.1建设实践教学指导团队。

实践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案,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

(1)教师分组。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工作经历等因素进行分组,将指导教师分为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制图、科研论文等组,按组设置组长,凡有特长的教师均可交叉进入不同的分组,发挥个人所长,指导学生。

(2)教师培养。通过组织教师到设计院参加设计、到建设工地实际操作或参与项目管理或相关高校科研访学等方式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

(3)教师管理。组织教师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交流与探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实行实践教学指导薪酬制度改革,设计刚柔结合的工作方案,充分激发指导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热情,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3.2构建实时指导模式。

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现场指导、网络指导、电话指导等方式进行实时实践教学指导,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个人实践管理能力,真正让学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同时体验做人处事的实际效果,逐步学会主动、独立地进行相关工程实践。

3.3实施指导过程控制。

在实际指导工作中,实施指导过程控制,从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目的、实践原理、实践方法、操作程序、实践时间、实践空间、实践材料、实践工具、实践质量标准、实践成本等方面进行专业实践过程控制,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过程性、系统性和创新性,让学生真实感受工程项目建设的系统性、过程性、应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4. 结论

(1)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人才市场营销角度进行实践教学理念创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根据专业定位和学校实际条件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实践教学工作的整体最优。

(3)打造高素质专业实践指导师资队伍,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施全过程实时指导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环节和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3.

[2]刘荣桂, 蔡东升. 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2):21~23.

[3]郝贠洪, 曹喜,曹玉生,等.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20~23.

[4]周远忠.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师资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48~49.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黔教科2010023);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校教科2012010).

第7篇

1.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探析——以XK大学为例

2.土木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3.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

4.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力学基础课程群建设构想

5.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浅析  

6.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项目驱动的专业硕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8.关于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若干看法

9.电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0.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2.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13.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现状与风险监控对策 

14.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5.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6.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17.探讨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18.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9.土木工程——一个平实而又重要的学科 

20.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2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2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23.企业参与下的高校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24.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探讨 

25.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2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7.土木工程施工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28.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9.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 

30.可持续土木工程结构的若干科学问题与实现技术途径 

31.谈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 

32.浅论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3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 

34.土木工程结构风场实测及新技术研究的进展 

35.论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  

36.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37.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38.新世纪的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39.论土木工程专业教改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 

40.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4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  

4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研究 

44.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常见的不足及对策  

45.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性分析 

46.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47.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48.浅析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49.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0.浅议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  

51.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研究  

52.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53.浅谈基于创新原则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54.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 

55.基于数值仿真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进与实践

56.浅谈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

57.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58.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分析

59.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 

60.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61.浅析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6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探究 

6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初探 

64.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探究 

65.开放式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66.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性分析 

67.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 

68.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69.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70.浅析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 

71.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 

72.浅析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73.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4.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75.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

76.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研究

7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思考 

78.试论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有效措施

79.FRP复合材料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80.浅析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 

81.基于生产实习的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8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 

8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分析 

84.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85.浅析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和创新  

86.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87.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分析

88.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89.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探讨 

90.纤维增强塑料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91.提高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9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  

93.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94.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95.我国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一些进展  

96.基于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7.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98.电子教材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99.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  

100.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01.微动勘探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02.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效果分析 

10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04.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05.中美土木工程本科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106.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07.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108.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109.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初探 

110.试论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1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 

11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3.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114.《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115.如何保障土木工程设计工作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16.土木工程学科教学中宜注重工程案例教学 

117.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职本)人才培养模式

118.面向土木工程学科的安全工程课程探讨

119.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讨

120.简析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121.光纤传感器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22.注册师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123.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思考

第8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发展状况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work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ivil engineering the main structure of testing technology, and introduces mainly in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fect discriminate the damage index, improve the detection correctness, optimizing the sensor's arrangement, enhance inspection reliability and nonlinear diagnosis technology of the application, meet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and so on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We hope that relevant personnel to reference and thinking,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dete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thus discusses the optimal structure more determin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n, to safeguard the qual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de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atus

中图分类号: V448.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结构检测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构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不仅涵盖了工程地质学、结构力学和建筑材料学等理论,还和工程的施工工艺、评估标准以及质量要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在土木工程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的检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就主要从三种结构的检测技术进行分析,并简要探讨整个结构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 土木工程结构的主要检测技术

1、 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

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通常是采用钻芯法、超声法和回弹法。钻芯法比较可靠直接,但是对整个土木工程的建筑结构存在一定的损伤,通常没有得到业主认可和容易产生严重后果的前提下,都不会采用这种检测方法。而超声法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检测技术,它是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结构中的传播参数来对整个混凝土的结构进行检测,由于混凝土中的材料成分复杂,对超生波的衰减和吸收的差异性较大,当整个混凝土结构对整个超声波传播中产生的具体参数变化情况一定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监测数据进行内部结构是否出现裂缝或空洞的情况进行确定,检测出内部结构的缺陷状态。钻芯法则是目前土木工程中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它是通过回弹仪来测定整个混凝土的强度。一般都是采用专门的水冷式钻机,在整个混凝土结构构建上进行采样,然后在开始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的实验,进而推断出整个混凝土内部的结构缺陷情况。

2、 砌体结构检测

国内很多的土木工程都是采用的砌体结构,由于它本身的自重较大,加上强度和粘结度较低的缺点,当收到强大的外力作用时很容易出现损坏的情况,因此对砌体结构进行检测对整个砌体建筑的质量保证有着积极的意义。砌体结构的检测技术主要分为动态检测和静态检测。同时材料的不同也决定了砌体结构检测技术的不同,当砌体是石块,通常采用钻芯法进行检测,当砌体是砖体是通常采用回弹法以及回弹发和钻芯法结合的方法。自重砂浆轻度是整个砌体结构检测中的重要参数,一般都是采用的筒压法和推出法。筒压法通常是将样本砂浆进行碾碎、烘干,然后分成具有级配的砂浆颗粒,然后装到承筒中进行筒压法,然后再断定砂浆的强度是否达到质量的要求。推出法则是利用推出仪在砌体结构的墙体上面推出砖块,然后结合水平推力和推出砖块西表面砂浆的饱满度来进行检测,进而达到检测砌体结构的目的。

3、 钢结构检测

钢结构的检测通常都是指钢构件的性能会质量的检测。另外,钢结构的检测可以细分至构件的变形损伤。尺寸偏差以及构造和涂装还有构建材料的连接和性能测定等项目,在检测过程中必要时可以对钢构件的性能进行实载检测和动力测试。和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相比,钢结构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材质均匀且韧性和塑性良好的优点,这样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就更加具有优势。随着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结构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目前,钢结构的主要检测技术有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渗透检测、磁粉检测以及涡流检测等,结合这些先进的检测技术,整个钢结构内部的缺陷情况能够比较精准地检测出来。但是钢结构检测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还在不断前进中,不具备成熟的检测技术,今后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二、 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 完善损伤判别的指标,提高检测正确性

现有的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在损伤指标的判别上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体系,在主要检测参数的设置和分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国内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和国外的相比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损伤判别的指标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提高整个结构检测的全面性和正确性。在选择特征量方面,通常都利用一些在损伤情况时结构中的一些变化参数来来进行诊断的,这些特征量能够反映出整个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压、抗剪以及材料的结合力等变化情况,进而通过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来诊断结构内部是否出现了裂缝或者空洞情况。随着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技术不断进步,在质量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整个检测技术应该围绕着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来进行改进,在损伤判别的指标选定和完善上面,要进行不断的完善,最终满足整个土木工程的建设要求,提高检测技术的科学性、准确性。

2、 优化传感器的布置,提高检测的可靠度

传感器的数量、位置和类型对整个土木工程的检测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土木工程的建设复杂性与日俱增,在结构检测的诊断过程中对传感器的优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今后的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传感器的布置应该得到有效的优化,进而提高整个检测技术的可靠性。传感器的优化应该在结构总体分析的模型基础之上,利用广义的遗传算法来进行,从而确定传感器的优化布置工作。另外,在传感器的数量布置上,也应该进行科学的优化,利用噪声信号系统的正确运作来实现信息的最有采集工作,将优先的传感器数量设置进行最佳的合理安排,进而实现传感器优化布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在传感器的优化布置上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检测技术的精良应用。

3、 非线性诊断技术的应用,满足实际情况

土木工程的结构大体上都是非线性的结构,在检测技术的应用上应该结合整个结构的非线性特点进行非线性诊断技术的应用,从而体现整个结构检测技术的科学性。虽然目前在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中非线性诊断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相较于线性诊断而言,这种技术更加需要复杂的计算算法和技术操作,但是非线性诊断技术更加贴近实际。在今后的结构检测技术发展中,非线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应该成为一个重点,考虑到遗传算法、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在非线性分析和数据处理上所具有的优势,在结构损伤的辨识上面非线性结构诊断技术有着很大发展空间和前景。非线性结构检测技术在发展中应该不断针对土木工程的建筑结构作出调整和优化,改进和完善整个非线性结构诊断技术的应用。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在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的检测技术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针对这些结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拓展整个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空间。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化,能够为整个土木工程建设领域带来很大的影响,能够更好地保障整个工程的建设质量,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叶文亚;李国平;;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服役期性能退化相关性定性的分析[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兆霞,李爱群,陈鸿天,郭力,周太全;大跨桥梁结构以健康监测和状态评估为目标的有限元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3] 赵顺波;曲福来;程远兵;李晓克;;论课程组建设在实现教学团队科学发展中的作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1期

[4] 唐天国;鲍华;朱以文;蔡德所;刘浩吾;;光纤传感技术在工程健康监测中的应用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作者简介:

第9篇

论文摘要:现代土木工程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土木工程的涵义、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引言

纵观人类文明史,土木工程建设在和自然斗争中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土木工程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建筑物的规模、功能、造型和相应的建筑技术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和多样化,所采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的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日新月异,节能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生态技术等日益与建筑相结合,建筑业和建筑物本身正在成为许多新技术的复合载体。而超高层和超大跨度建筑、特大跨度桥梁及作为大型复杂结构核心的现代结构技术则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在土木工程中越来越体现了技术与创新的作用,谁能在世纪之交把握住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创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

一、土木工程的涵义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的含义可从两方面去理解。一层含义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局坝水电和水利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为了建造工程设施应用材料、工程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土木工程的实践和研究己取得显著成就,无论是结构的力学分析,还是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结构的施工手段,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别是近若干年,在高层、大跨结构和钢结构方面成绩尤其惊人。但展望未来,土木工程领域中仍然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没有停过,且发展很快,尤其在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几乎整个中国成了一个大的建设工地。新的高楼大厦、展览中心、铁路、公路、桥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在祖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大力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之快,数量之巨,令世界各国惊叹不已。

截止2000年底,我国铁路运营路程已达6.78万公里,居世界第4位,亚洲之首。铁路朝着城市轻轨和地铁两方而发展。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建造高速铁路,武汉至广州的高速铁路运营时间仅需4小时。此外,磁悬浮列车也在发展。桥梁工程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伴随着桥梁类型的不断翻新,主跨跨度一再突破。杨浦大桥、南浦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大跨桥梁的建成都标志着我国的大跨结构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己跨入世界水平先进行列。目前,我国己建成千米以上大桥3座、800m以上大桥8座、600m以上大桥15座、400m以上大桥40座,重庆万县单孔跨度达420m的钢筋混凝上拱桥更引起世界同行的莫大兴趣。在水利建设方面,50年间全国兴建大中小水库8.6万座,水库总蓄水量4580亿立方米。建设和整修大江大河堤防25万公里,目前防洪工程发挥的经济效益达7000多亿元。在大坝建设方面,我国先后建成了青海龙羊峡大坝、贵州鸟江渡大坝、四川二滩大坝等水利工程。

三、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一)高性能材料的发展

钢材将朝着高强、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方向发展。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把屈服点为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人了规范;如何合理利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它复合材料也将向着轻质、高强、良好的韧性和工作性方面发展。

(二)计算机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和结构计算理论日益完善,计算结果将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从而更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并保证结构的安全。人们将会设计出更为优化的方案进行土木工程建设,以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三)环境工程

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异的影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融为一体。城市综合症、海水上升、水污染、沙漠化等问题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又无一不与土木工程有关。较大工程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乃至建设过程中的振动、噪声等都将成为土木工程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四)建筑工业化

建筑长期以来停留在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上。解放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推动了建筑业机械化的进程,特别是在重点工程建设和大城市中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说落后于其他工业部门,所以建筑业的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正确理解建筑产品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尽量实现标准化生产;要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科学管理体制,采用专业化、联合化、区域化的施工组织形式,同时还要不断推进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

(五)空间站、海底建筑、地下建筑

早在1984年,美籍华裔林铜柱博士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即在月球上利用它上面的岩石生产水泥并预制混凝土构件来组装太空试验站。这也表明土木工程的活动场所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超出地球的范围。随着地上空间的减少,人类把注意力也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地下空间,21世纪的土木工程将包括海底的世界。实际上东京地铁已达地下三层:除在青函海底隧道的中部设置了车站外,还建设了博物馆。

(六)结构形式

计算理论和计算手段的进步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为结构形式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条件。空间结构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不同受力形式的结构融为一体,结构形式将更趋于合理和安全。

(七)新能源和能源多极化

能源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问题,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和能源多极化的要求是21世纪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对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此外,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基本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并且在土木工程的各项专业活动中,都应考虑可持续发展。这些专业活动包括:建筑物、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工程的建设,海洋、水、能源的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

参考文献:

[1]段树金.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基础建设;重要性

一、 引言

当代社会,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土木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发展所需的空间和物质的供给源之一。人们对土木工程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徘徊在实用性上,与此同时土木工程的合理性,人性化以及其本身的发展空间和品质直接影响了一个城市的硬件基础和可投资潜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土木工程的基础建设,正是衡量这些指标的一个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土木工程中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本文将结合多年土木工程基础建设经验,从几个方面对现代化城市中的土木工程和工程中基础建设的独特地位进行分析,阐述在土木工程中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根据土木工程在现实中的进行步骤 ,对每一步中保证基础建设质量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 土木工程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把一个城市看做一个生命体,那么基础建设就犹如维持生物生存的基本生理系统,交通和通讯是这个生命体的脉络和神经,给排水系统就是为生命体运输营养和排泄废物的消化道和泌尿系统,电力则是当人不让的提供动力的血液循环系统。这样的比喻在业内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而这几大方面都要倚仗土木工程为其提供物质载体,可以说,土木工程就是城市这个庞大的生命体的血肉骨架,承载了所有的系统组织和器官,为城市的生机勃到了重大的贡献。基础建设,就是每一项土木工程的生理系统,对一项工程是否能够有效运转提供了重要基础。

基础建设在土木工程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想要富,先修路”

可见,基础建设可以有效的带动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且也能有效的体现该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发展潜力。根据现有的经验,一个地区的物质富足程度与基础建设的完备程度往往成正比。基础建设的完备可以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这往往是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的一个表现。具体到每一项土木工程,基础建设的质量和合理性体现了该项目是否能够达到人们居住和使用的要求,以及是否能够为增强该城市发展潜力做贡献。基础建设优秀的土木工程累积起来就能够创造整个城市和地区的高品质的基础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力。

2. 基础建设是衡量现代化的有效指标

现代化的程度是由先进的生产力所标志的,而当代的生产力必定是由电气化产业和科技产业带动的。而这些产业都必定要由基础建设支持,由此可见,基础建设对生产力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可以说,想要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就要从提高基础建设水平入手,打好基础,逐步提高,使土木工程中的基础建设真正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3. 基础建设提高了社会的福利效应

基础建设不是为了某一个个人或者某一单独的利益团体所建设的,而是为了惠及整个社会,不会为了给一部分人提供服务就影响另外一部分人享受福利,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增大受益者群体。这样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可以提高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国民生活质量。可见,基础建设,对社会福利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幸福度具有十分突出和特别的作用,应当是一个城市或地区乃至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每项土木工程中,基础建设正是使这项工程的福利效应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除此之外,土木工程中的基础建设具有经济带动作用。因为基础建设涉及到的关联产业多,例如建材业,原材料业等等施工相关产业,以及后期采购中所关系到的多个产业。而且基础建设往往规模较大,需求量较多,可以带动多项产业共同发展。并且其为劳动密集性建设,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产量和剩余劳动力,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土木工程中的基础建设的社会福利性。

三、 进行土木工程建设的基础建设的注意事项

1. 在设计方面应重点突出,统筹兼顾

在一项土木工程的设计中,应有意识的将基础建设设计作为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来进行规划。在对周边环境有良好的考察的基础上,要使基础建设的布局和施工要求根据周边环境做出尽量详尽切实的计划,并且能够在与周围相融合的基础上发挥其自身的特色作用,保证提高整个土木工程的实用性和协调性。另外,一个优秀的设计要在设计中从施工材料和方法以及达到的效果上体现对环境、意境和使用者的效益的关心和周到。一项真正优秀的工程必须要兼顾实用性,美观性,合理性和可发展性等等各个方面,这是在基础建设的设计要特别注意的。

2. 在资金预算和使用方面,要做到预算合理,分配科学

在工程的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经费预算是一个必备的项目。基础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部分,其预算也必定会成为经费支出运算的一部分。在这项预算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中所限定的材料和方法做系统,真实的运算,既不能偷工减料减少支出而留下安全隐患,也不能一味的铺张浪费充场面。要做到,朴实,得当,合理,科学。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基础建设要在设计和预算中考虑到使用抗磨损的材料,以免在高频率的使用中形成庞大的维护费用。

3.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一些开发商为节约开支或减短施工周期,而偷工减料或者在基础建设环节草草了事,不尊重原本的设计方案。使土木工程在施工过程走了样,失去了基础建设优势,严重破坏了一项工程的整体设计思路,影响了其实用性和效用性,使基础建设品质严重下降。这种投机取巧,目光短浅的行为必须要在施工中杜绝,这就要求必须要对开发商作出明确的要求,禁止其对设计的任意篡改。

4. 成立专业机构,进行实时监管

为保障基础建设的质量应成立由土木工程和基础建设的专业人士组成的专门的监管机构,从设计、预算到施工以及后期审核等各个环节全程有专人负责,进行实时的监督和知道。首先,在设计阶段就要着重的对方案中的基础建设进行可行性和实用性评估,并且对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进行纠正。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标准,从施工质量,是否尊重原设计,是否适当使用材料,合理分配资金,杜绝中饱私囊和偷工减料等行为,保证工程施工的规范性。最后,要在施工结束后对施工质量和效果进行检查评估,如发现在使用中可能存在任何隐患,要积极进行讨论,研究改良方案或对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给出合理化建议。

四、 总结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基础建设在现代化土木工程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一项土木工程是否成功的一个衡量指标,甚至已然成为一个城市、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的标志,并且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社会福利。总之,土木工程中的基础建设已近在不经意间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方便人们的生活,惠及整个社会。因此在土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从设计到完工,层层把关,确保基础建设质量,为土木工程锦上添花。相信在相关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土木工程中基础建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馨,袁星侯 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 吕志涛;;新世纪我国土木工程活动与预应力技术展望[A];新世纪预应力技术创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第11篇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42-03

一、引言

根据国家的整个教育战略规划,许多原来的专科学校办学层次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原来的专科办学模式上升到新的本科办学模式,这就形成了像我校这类层次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这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不在省会城市或相对发达的城市,而大多处于偏远的区域中心城市。这类本科院校本科办学的历史相对过短,办学经验的积累相对较少。对于像土木工程这类工程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积累就更少,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放弃了教育导向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导向的工程训练,与相关领域的需求缺乏良好的沟通,这就造成了用人单位不能招聘到合格的工程师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的矛盾。因此,改善现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就变得非常必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把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主要在于在满足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在理论课堂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之间寻找一定的平衡关系,从而以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的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及素质诸多方面达到协调发展,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该领域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在原来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变为综合类院校后,为了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办了诸如土木工程专业类的工程类专业。因此其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大多停留在原来师范类学生的管理模式上,不能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上。以我院为例,目前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及院系之间资源的相对独立。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设置是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调整后设置的,设置的过程中主要基于“大土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从目前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分析,公共基础平台课的实现比较容易,但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以往的土木工程主干课程设置过程中,由于对主干课程内容完整性的过分强调,使得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及衔接较差,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复较多。在缺少优化统筹的情况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地下。在整个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面对学时少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必须重复讲授某些方面的内容。由于教师教学经验及教学视野的原因,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注重该门课程的纵向深入,却忽略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讲授钢材的物理力学特性过程中,在材料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地基基础中都要讲授,实际上该材料只要在材料力学和建筑材料中做详细介绍即可,后续课程可以略过,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教学学时。土建类材料力学内容繁杂,方法烦琐,其许多内容在结构力学中仍要重新讲授,且方法较材料力学简洁的多;又如基于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基础工程等课程中仍需占用不少课时重复讲授。

2.课程内容覆盖面较窄和陈旧。在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讲授的大部分学时都花费在经典理论的讲授上,对于土木工程的新进展、新知识及新技术的介绍偏少,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进展的介绍主要集中于部分视野比较开阔的教师。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滞后于当前该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只注重于专业理论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比较实用的企业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的讲授。对土木工程这一领域而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往往先于理论的形成,学科发展相对迅速,所涉及的数学、力学及计算机科学的许多新知识都能得到很好的运用,所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很难做到适应新型学科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混凝土结构的讲授过程中,主要集中于混凝土经典理论的讲授,对当前在土木工程领域内广泛应用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高强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及其相应的抗灾性能涉及很少或基本不涉及。使得所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很多东西用不上,而需要应用的许多知识在大学期间又学不到,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

3.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较突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实验室及实践基地的建立方面相对滞后,对于土木工程这一类新办工程类本科专业尤其如此,并且在满足国家基本教学学时时,为了压缩教学学时,实验课时往往首先被压缩。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该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根据这一特点设置了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重复、题目单一,甚至出现一定的机械照搬等重复现象,学生的独立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调动和培养。实验课一般没有单独的实验指导教师,很大程度上由理论课的老师兼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尽力准备实验,学生也就是按部就班进行实验,同时也缺乏开发创造实验的热情及积极性,更不用说开设启发性、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由于教学管理的模式,原本有些专业课内容原本应在工地现场讲解以利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为在教室内照本宣科,从而造成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的季节性、流动性、周期性限制,地方院校难于建立类似于其它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加之目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毕业生难于专心于设计和实习,使得毕业设计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流于形式。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定位主要定位于教学型,因此地方院校所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任务主要在于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而进行。本文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以毕节学院为例,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提出如下的建议。

1.以工程结构为主线,培养学生土木工程意识。通过生产实践中的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对工程的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综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综合性练习;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工程结构意识。例如在讲授土力学中的挡土墙设计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内容时,可以讲授基本土压力理论后,结合实际的工程在现场给学生讲授挡土墙设计方法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以及在设计计算中必须注意的要点,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及时学了挡土墙设计原理也不会设计,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方法能较直观的让学生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授混凝土结构课程中框架结构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批参观相应的施工现场,让学生了解整个框架结构的各部分特点及配筋情况,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整个框架结构概念就相对清晰了,在该课程结束时,该可以安排一定课时的施工图解读,这样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很快就能对所接触的工程进入状态。在讲授施工技术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观察观察各种扣件的使用,这样在讲授时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到工程单位兼职或挂职,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法,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意思。

2.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结构类设计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课程群之一。结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对学生工程结构系统概念的培养。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工程的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在设计和施工中重视结构构造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还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及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建模和制定方案,以及安排一定的读书报告等。这样,毕业生不但工程能力得到培养,文字能力及设计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3.注重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与实际工程的相结合。在设计类课程结束时,一般都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对于课程设计的教学,可以列出主要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在地基基础及结构设计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规范及设计手册,学会对其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判断分析,综合考虑实际的工程情况,选择合理的参数进行计算,从而得到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对一般规律的掌握;同时学生在设计完成后必须给出施工图,可以结合部分手工绘图和计算机出图。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由于现有教材内容主要专注于理论的讲授,而且内容重复、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适当增加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时,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结合实际的工程组织教学内容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了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生实验前及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通过幻灯片、动画等形式逼真的演示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优化课程的考核方法及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由于我校是在原有师范类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于工程类专业,考试形式一般安排在期末,并且以闭卷形式为主。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据于实际的需要,密切联系与工程实际,因此课时的设置上有相对的灵活性,在考试内容及形式上也相应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际操作国恒重,我们在形式上采用闭卷、半开卷、小论文及实际操作等诸多方式进行考核;在考试时间上采取结束一门课进行一门课考核的方法,以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在考试内容上力求体现和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考核评判方式上以学生理解概念准确、对问题的分析深入、对方法的运用得当为评判标准。

四、结语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在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毕节学院为例,深入剖析了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及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毕节学院土木工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形成一定特设的以工程教育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新时期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继明,时伟.知识教育与土木工程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0,34(2):36-38.

[2]何绍芬.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35-36.

[3]陈昌禄,王友凯,蔺小海.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与管理模式构建——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08,(10):238-239.

[4]雷蕾.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96-199.

[5]陶秋燕.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41-42.

第12篇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姚治平先生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土建工程中的结构控制概念,并在论文“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概念”以及以后的论文中都相应的指出了:应用结构的控制系统是一个解决土木工程这种安全性问题的可替代的方法,这为结构理论在土木工程中防震问题中提出了全新的方向。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在土木工程的结构控制的方式、实验以及工程的应用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工程结构控制概念可以解释为:通过对工程结构施加相应的控制体系,通过控制体系和结构来共同承担受震的作用,以此来调节和降低工程结构中的振动效应。

二、隔震控制技术

(一)隔震控制技术原理

在土木工程的建设当中,隔震控制技术就是对由地震所产生的振动对建筑的整体结构的隔离作用。工程中的防震体系基本都设置在工程结构的最底部和基础工程顶面之间,使得上部的结构和基础相分离。通过隔震体系来隔离地震波所产生的向上冲击力,延长工程结构的基本周期,从而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是的工程整体的加速度变下,通过隔震系统来分担地震所产生的能量,以此来达到减震的作用。通过地震的反应图谱可以看出,随着周期的变大,加速度的反应谱慢慢的减小,通常在底层建筑的刚度很大,所以说周期变短,在发声振动的时候,输入其中的加速度很大,要是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增加和延长工程结构的基本自震周期,让其还礼场地中的卓越周期,让工程结构的基频处在地震产生高能量的频段以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物输入的加速度。通过地震的反应谱可以看出,当周期变大的时候,反应的位移将会增加。

(二)对橡胶支座的运用

当前用在建筑防震中的橡胶支座是由橡胶片与薄片增强钢板,通过粘合和硫化加工而成的,通过现代化橡胶的化工技术的加工制造。它在水平方向上的刚度比较低,而在垂直方向上的刚度很高。这种规格的橡胶支座最早是在桥梁施工中被应用。建筑和桥梁施工所应用的橡胶支座在结构上基本是相同的,都有相同的结构动力学的标准和要求,也同样的具有耐久性、稳定性以及包含防火在内的耐受性等,在地震产生的能量冲击下,橡胶支座会隔离建筑体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而在垂直方向上基本保持不动。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隔离因为地铁或者是公交所产生的高频率的振动,同时还可以防止工程结构不会受到地震或者是其他原因产生振动的影响。

(三)铅芯橡胶支座运用

土木工程中铅芯橡胶支座主要应用在叠层上,橡胶支座中间的圆形孔当中加入铅之后制成的,这是对橡胶支座技术中的一大改进。因为铅具有较低的屈服点以及很高的可塑性能力,可以使铅芯橡胶支座中的阻尼比达到25%~35%之间。铅芯它具有提升支座吸收能量的能力,保证支座具备湿度的阻尼,同时还具有增加支座的原有刚度。控制风反应能力以及抵抗微震的作用。

三、耗能减震技术

(一)耗能减震技术原理

土木工程中的结构耗能减震技术主要是在结构中的某部位安装耗能设施,经过耗能设施产生的摩擦,产生弯曲的弹性滞回的形变耗能或者是吸收地震中输入结构的能量,以此来降低主体结构当中的地震反应,有效的预防了结构产生的损坏或者是倒塌,以此来达到减震和控震的目的。而在装有耗能装置的底部结构我们称之为耗能减震结构。工程中的耗能减震结构都具备明确的减震机理、减震的效果较为明显。安全性能较高、经济较为合理、技术较为先进以及试用的范围较为广泛等特点。

(二)常用的摩擦设施

摩擦耗能器是依据摩擦做工所产生的能量的原理而制成的,当前应有很多种的不同的构种类的摩擦耗能器,例如Pall型的摩擦耗能器、限位摩擦耗能器以及摩擦筒制震器,摩擦滑动对应的摩擦节点在剪切铰耗能器等多种耗能器,摩擦阻尼的种类非常多,但是都具有较强的滞回的特性,滞回环为矩形,耗能的能力较强,工作的性质相对稳定。

(三)钢弹可塑性耗能器

运用软钢具备优良的屈服性能,运用其进入弹性的可塑范围之内的优良滞回特性,当前我国已经研发出来很多种的耗能装置,比如加劲阻尼设施、锥形的钢耗制震器、圆形或者是方框形的钢耗制震器、双环耗能节能器,加劲圆环状耗能器以及低屈服点的钢耗制震器等等,这种耗能器具备优良的滞回性能以及稳定性能,耗能的能力较大,长期稳定可靠而且不会受到环境和温度的影响。

(四)粘弹性阻尼器

所谓的粘弹性阻尼器就是通过粘弹性以及约束性钢板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它是一种主要和速度相关联的减震装置。比较常见的粘弹性阻尼器主要是由两个T型的约束钢板,通过一块矩形的钢板夹在其中而成,T型的约束性钢板和中间的钢板产生了相对性的运动,使得弹性的材料产生一种往返型剪切滞回形变来提升结构中的阻尼,消耗输入其中的振动能量,以此来减小结构当中的振动反应。当前。消能减震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不但适用在新建的结构中,同时又可以用已经存在的建筑抗震的加固和维修当中。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渐开始采取消能减震的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国家有二十多个,比较早的在土木工程中运用消能减震技术的国家有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最近几十年以来,各个国家对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减震的控制和实验研究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并且在隔震支座的功能和改进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并研制出了较多的隔震系统中的新型材料和部件,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结构减震控制是可以有效的起到隔震的作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