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联网培训总结

物联网培训总结

时间:2022-03-01 09:2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联网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联网培训总结

第1篇

本文作者:樊凡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企业物联网应用和管理分析

1.研发和应用企业物联网核心技术。物联网是一种集成性创新技术,其目标是任何人任何对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广西制糖企业除巩固企业现有信息网络系统之外,要重点研发适合企业物联网建设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技术,结合实际,应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2.建立物联网数据库。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数据库主要包括原料供应、生产、运输、仓储、客户服务和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形成以企业为中心,覆盖食糖产业链的立体物联网管理网络。数据库要保持与各方联系,具备监控、查询、统计、报表和计划功能。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加强企业食糖产业链的实时监控,对食糖供应链进行监督,信息共享,同时加强了对上下游企业和国内外市场的反应能力。

3.物联网技术运用与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分析。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数据库的建立,应在现有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上,建设企业物联网业务管理平台。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业务管理平台应分为供应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三个业务部分,而其技术运用由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支持。(1)对监控对象的感知。感知过程是对物理实体的感知和数据获取。物联网的非接触识别信息、远距离读取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保密性好、安全可靠无法伪造等技术特性,决定它能够为建设一套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实时定位系统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通过对食糖产供销相关信息资源的搜集、检测和分析,使整个管理过程精细化、远程化、虚拟化、自动化成为可能。以对供应管理感知为例,广西制糖企业可在甘蔗地和甘蔗物体上设置感知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影响甘蔗生长的相关因素,掌握甘蔗的生长情况和综合环境控制,并转化为信号,实时传输至物联网管理终端,以便公司对原材料甘蔗的生长和收成有全面了解,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2)数据管理网络化。业务管理网络化是实现将感知的信息,通过分析、汇总后,传输至应用层的唯一途径,数据管理网络化必须具有物联网系统功能和信息处理能力。广西制糖企业在食糖生产设备中安置有线或无线的传感设备,对生产白砂糖的整合过程进行监测,对在把甘蔗压榨出来的蔗汁经过亚硫酸法清净、预灰和加热、蔗汁硫熏中和、蔗汁沉降、蔗汁过滤等多道工序收集的数据进行动态或静态综合分析,并将数据反馈数据库和相关管理部门。(3)业务管理的应用。在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中,强调的是数据的综合或整合,并为企业服务。广西制糖企业物联网业务管理的应用在建立在对实体的感知和数据网络化基础之上,满足食糖产品生产和对产品的自动识别、跟踪和查询,满足产品生产信息、监控和管理服务的要求。广西制糖企业应采用EPC对每一个产品进行日常管理、流向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以视频、语音、数据等模式,实现多级、分层、实时以及任意位置的监控与管理。

实现企业物联网的对策和建议

1.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意识,充分认识物联网的重要性。物联网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提提升农业决策指挥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一,企业物联网的建设,是面对市场竞争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要,是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广西制糖企业要认识到企业物联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员工、各个部门和各公司的集体智慧和辛勤工作。第二,必须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对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重组,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配合,整合各方资源,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第三,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广西制糖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争取农业、商务、金融、交通等政府部门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企业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政府立项。

2.夯实技术基础,倡导科技创新。广西制糖企业一是根据企业物联网发展特征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开发,针对甘蔗生产、食糖制造和营销特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二是高标准建设企业物联网平台。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给农产品整个产供销各环节提供实时、全面与详尽的电子化信息。三是建立企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现阶段的物联网建设仍未形成社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在国家网络标准化工作基础上.加强对农业物联网感知层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实现关键技术、标准化、应用示范、产业化、商用化的渐进发展道路。广西制糖企业要从自身企业的情况出发,形成生产经营、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的物联网发展机制,争取在物联网的发明专利上有所突破,为物联网标准体系社会化建设做出贡献。

3.规范业务管理,加强基础建设。广西制糖企业一要全面布局,分步实施物联网发展战略,制定符合企业物联网发展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应用阶段三步规划。二要完善业务管理和操作规程。从另一个意义上分析,物联网的作用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对监控对象实施管理,对管理过程制定规范。三要建立监督制度,及时总结提高。企业要成立物联网建设项目工作小组和团队,对项目实施进行跟踪、分析。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遵循科学的实施方法,保持项目工作团队的积极性。

4.制定人才战略,保障物联网健康稳步发展。广西制糖企业首先要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形成人才选拔评价机制、激励竞争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用人机制,为企业物联网的发展引进和储备人才。其次要制定和实施培训与再教育制度。在物联网项目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对企业全员进行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思想、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方面教育和培训。第三是培养企业自己专业队伍,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目标管理。

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一体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39-02

Abstract:The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internet of things. The study is suitable for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ourse of internet of things, which is suppose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 hence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goa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

物联网是目前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网络、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联接起来,通过无线网络采集实时动态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应用范围覆盖面广,人才需求旺盛。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物联网方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核心,强化系统设计和软硬件编程能力,使学生具备专业核心竞争力。

1 物联网专业课程特点

物联网专业包括了物联网传感技术、物联网接入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1]。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高级嵌入式技术(A8+linux应用开发)、ZIGBEE技术应用及无线网络、物联网信息安全、Linux系统开发、云计算、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等[1]。

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涵盖了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软硬件课程。这些课程涉及面广、实操性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决定通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应用型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2 物联网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

物联网是新兴产业,物联网专业的创建时间短,涉及多个学科,物联网专业教学也处于摸索阶段,对本院物联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理解这一培养目标,没有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由于惯性思维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仍然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不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也习惯于死记硬背而不善于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只注重对知识被动机械地记忆存储,不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差,走出校门也只是“半成品”。

2) 教学过程单向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授课时只注重理论的讲解,比如程序设计类课程,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体系来开展教学,重点讲解语法、概念、规则,这些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多数学生不能及时消化,而教师为了赶进度,只能按部就班的继续讲解新的知识,学生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却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自然失去了兴趣。

3) 理论与实践错位

目前很多院校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分开的,在授课过程中基本都是先讲理论,后安排实践,且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实践课时远低于理论课时,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间隔时间也比较长,学生上实践课的时候,很多知识都已经模糊甚至遗忘了,教学效果当然差。

4) 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理论课堂上教师主要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很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理论课没有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嵌入式类课程中,多数要用到单片机、开发板之类的硬件设备,很多教师讲解的时候都是纯讲理论,而不会现场实物演示,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更别提动手操作了。

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思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他指出“教、学、做”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体的,“做”是核心,教学都要围绕“做”来开展[2]。简单地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其实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资源,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要很好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需要以下几个条件:配套的教学场所、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和比较详实的教学实施计划[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保证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职业所需必要技能[2]。

① 建立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大学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它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培养生产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物联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设计、开发、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能力,包括物联网节点能力、网关能力、传输网络能力和数据中心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集中体现在培养这些核心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电路基础、数据库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概论、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物联网上位机开发、RFID技术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物联网产品管理与维护,实践实训课程包括:物联网认知实习、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物联网上位机开发实训、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实训、无线传感网组建实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物联网技术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作为支撑,因此,依据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物联网应用层、通信层和感知层三个层次,关键技术涵盖传感技术、接入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技术和安全技术的主干课程,结合实践实训课程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的核心技能,比如专业核心课程中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RFID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实训课程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采集层(感知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通过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与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传输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实践实训课程模块是根据物联网技术发展方向和特点,以“岗位驱动”的模式建立相关的核心课程、实训项目,以项目实训入手,让学生们快速地进入角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可以直接进入实践岗位。

② 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界线逐渐淡化,课堂教学既包含理论,又融合了实践操作,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培养或引进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教师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物联网专业建立时间晚,对口的专业教师少,尤其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应用型高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增加教师培训渠道,如:(1)校内培训,对缺乏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对口教师进行集中培训;(2)国培省培,委派教师参加全国全省各地物联网专业教师集体培训,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交流物联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校企合作培训,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了解企业的实时需求、运作模式和新兴技术,参与企业研发,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提高专任教师专业素质,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教学功底,又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③ 安排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强调理论教育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操的能力,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需要有所转变,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有的放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不能脱离实践,理论知识的安排必须围绕实践技能展开,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重点,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其次教学形式应该从理论课偏多转变为理论实践结合,打破理论课、实验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学生也可以边听边操作,用实际操作强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4]。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变了过去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态,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连贯、自然地衔接起来,教学、演示和训练同步进行,教学方式灵活,课堂生动,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会消化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④ 设计多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的做还体现在安排与课程配套的实训环节。分析物联网专业的课程特点,优化整合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确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实践、综合实训实践和创新设计实践,每个实践层次都有各自的实践环节,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项目、物联网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等操作。

⑤ 创建灵活适宜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考核强调对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的考核。对每个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跟踪,突出技能训练的过程控制。同时,不拘泥于传统笔试的考试形式,增加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考核以实际动手操作方式为主,更客观、更全面地衡量每个同学的综合技能及学习效果。

4 总结

通过对物联网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准则,研究适合于物联网专业的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从而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廖丽嵘.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5(9):67-71.

[2] 朱大虎,王晓平.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1(3):11-132.

第3篇

[关键词]RFID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7-01

0 引言

射频识别是无线电频率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IFD)的简称,即通过无线电波进行识别。[1]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当前热点技术之一,也是物联网的基础之一,它能够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完成物品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识别等功能,给交通、安全、销售、管理和物流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FID射频识别技术作为物联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RFID射频识别技术不但能够结合之前的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还能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地基础,对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至关重要。

1“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

1.1 理论教学模式

“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如下:首先,简单学习RFID射频识别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特点、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系统构架;其次,重点剖析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理论和行业相关标准,主要包括射频前端电路的原理、编码和调制、数据校验、防碰算法、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ISO/IEC标准这几部分;最后,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软硬件角度介绍125kHz、13.56MHz、900MHz和2.4GHz@四个频率下的阅读器、应答器以及天线的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熟悉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比如学校食堂饭卡、图书馆管理以及公交车刷卡等生活中经常使用和随处可见的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进而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设计方法和开发过程等,逐步培养学生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系统集成设计以及相应的分析能力,并通过实践环节设计和搭建实际的射频识别应用系统,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参加工作和增加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2]

1.2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依据,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践教学是在本校的物联网实验室中进行的,主要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基础实验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设计两大部分,通过这两部分的实践教学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部分的教学一方面由教师向学生演示物联网智能家居中的门禁系统,以及通过原理机基础实验和原理机通信协议实验的学习,原理机基础实验包括通过示波器查看RFID系统载波的产生、RFID系统的编码、RFID系统的信号功率放大、RFID系统副载波解调、RFID系统包络检波、RFID系统数据速率选择和RFID系统天线等基础实验,原理机通信协议实验包括CRC计算实验、读单个Block实验、写单个Block实验、读多个Block实验、写多个Block实验、标签选择命令实验和复位命令实验,让学生能够对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有个直观的认知;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使用应用型RFID实验箱中的125kHz、13.56MHz、900MHz和2.4GHz这四个频率模块分别进行寻找标签实验、识别单个标签实验、识别多个标签实验、读取标签实验、写入标签实验以及标签的防碰撞实验,并结合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Qt开发环境搭建和嵌入式串口通信这三个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的相关实验,通过LCD液晶显示器观察不同频率下的实验结果,通过这几个频率模块下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不同频率下的应答器和阅读器的工作原理、通讯协议、RFID两个常用标准、选择方法以及相应的应用领域,还能进一步巩固之前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课程的知识。通过实验部分的学习,一方面巩固了之前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后续的课程设计也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部分采用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个实际应用设计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模块,课程设计部分的题目如下:图书馆管理系统、超市会员卡管理系统、ETC充值系统、商品溯源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通过课程设计部分让学生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设计原理、流程和方法,学生在这部分的学习当中不但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还能够互相学习和沟通,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实践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3]。

2 “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现

“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考核方式这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由于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采用期末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的标准,这种考核方法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出现不学习、不认真和不动手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改革后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考核主要由学生的平时实践环节和最后的笔试环节两部分构成,实践环节不但包括要检查学生的实验运行结果和相应的软件程序代码,针对不同的实验还包括相应的答辩环节,这个环节主要要求学生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针对于设计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答辩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计入到最后的考核成绩当中。

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积极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更好地巩固理论基础。当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多学习,多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议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而且针对学生在实际的上课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学生。

2 总结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对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延续和巩固,还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和就业前景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我校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研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对学生认真负责,以便学生能够胜任物联网专业的技术和就业需求。

参考文献

[1] 单承赣,单玉峰,姚磊.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7).

第4篇

关键词 智慧农业;现状;开展情况;问题;建议;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22-02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in Shangshui County were summarized,the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step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Key words intelligent agriculture;status;development situation;problems;Shangshui Henan

1 智慧农业现状

商水县双龙湾生态园项目是在姚集乡政府扶持下,由2位商水籍成功人士投资兴建,主要建设内容是温泉生态园、休闲垂钓园、有机农业观光采摘园3个部分。一期项目地址位于S206省道以东、汾河大堤以北、护城河以西,建设内容以温泉生态园为主,总投资5 000万元,目前项目工程已封顶,下步完成人员招聘培训工作。一期项目运营后,预计可带动农户1 000户、农民3 000人就业增收,每年产生经济效益5 000万元。

商水县“金色田园”农业嘉年华项目是由北京银洲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地址位于商水县汤庄乡娄冲村,位居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内,项目面积66.67 hm2,建设期限2年,总投资32 783.99万元,建成一个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食宿、乐购、会展、培训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的产业综合体和现代农业经济综合体。目前,项目可研报告已完成。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精神,及时组织县农业、农办、文明办、文广等相关单位人员,对全县基本符合条件的村庄,按照通知标准进行了从优筛选,最终选择以叶氏庄园为特色民居的邓城镇邓东村作为推介申报村庄。

2 智慧农业工作开展情况

2.1 开展“互联网+农业”培训

成功举办了“互联网+农业”培训班3期,培训对象以家庭农场、涉农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主,培训人员60人次。组织商水县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25人参加了省农科院在商水县举办的“互联网+农业”培训班。

2.2 土银网和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建设

在土银网公布了商水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面积、土地主要用途、农产品类型等。在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录入了商水县32家无公害蔬菜和瓜果生产基地的详细内容,其中包括企业规模、产品图片、种类、文字说明、产品特点等情况。

2.3 自动灌溉项目启动

积极与省农科院联系,由省农科院牵头在商水县实施2个自动灌溉项目,一个在硕博果业温室大棚,另一个在舒庄乡高标准粮田内。建成后,可实现喷灌全自动化,其中包括农药转化为液体喷洒,温度自动调控等,现在该项目已经启动。

2.4 农田与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计划建成高标准粮田面积1.19万hm2,总投资2.09亿元,新打机井6 776眼;硬化田间道路380 km;新修桥涵2 230座;架设输变电线路28 km;植树120万株。其中,国土局土地整理项目计划建设面积5 313.33 hm2,建设地点在张庄乡、谭庄镇,投资8 798.22万元;发改委千亿斤粮食项目计划建设2 000 hm2,建设地点在固墙镇,投资4 476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建设2 666.67 hm2,建设地点姚集乡、张明乡,投资5 300万元;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计划建设1 933.33 hm2,建设地点郝岗乡,投资2 400万元。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粮田2 000 hm2,完成投资4 000万元。新打机井424眼;疏通沟渠21.8 km;硬化田间道路72 km;新修桥涵140座;植树0.28万株。

2.5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指导

当前商水县小麦生长进入灌浆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由于近期阴雨较多,田间湿度较大,气温高,有利于多种病虫害发生。为了及时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发展,通过开展电视讲座、印发病虫害防治内部明电、群发手机短信、发放技术明白纸、“病虫情报”、科技队员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民科学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及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确保该县小麦生产安全[1-2]。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商水县智慧农业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渐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一是资金是限制商水县县“智慧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智慧“互联网+”农业信息化方面,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无论是办公经费、硬件改善,还是软件开发、平台维护、人员培训等方面,目前都无财政资金支持,工作开展困难较大。二是从总体上看,商水县“互联网+”农业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创建“互联网+”农业商业模式,让农业企业、物联网企业、广大农户多方共赢上仍需努力。三是商水县智慧农业方面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商水县家庭农场、无公害基地和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智慧农业了解还不是十分明确,发展智慧农业对自身的利益有哪些提高和帮助还比较模糊,导致这些龙头企业发展智慧农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四是农业从业者特别是发展智慧农业方面接受现代信息化技术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4 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

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智慧农业需要配有专项办公经费,将信息化与具体农业产业相结合、与设施化项目建设相结合,以尽量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以顺利开展工作。

4.2 加大宣传力度

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以及一些报刊等,对智慧农业的特点、成果等加大宣传,对于取得的一些新技术成果及实际应用中的效益要多报道,使人们能够转变观念,正确地认知智慧农业,提高自身在智慧农业发展中的责任感、紧迫感,为该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做到发展智慧农业家喻户晓,每个涉农家庭都有明白人,从而为“智慧农业”在我县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4.3 加大政策扶持

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由政府牵头,农业主管部门不定期组织一些涉及“智慧农业”的讲座和观摩会,建立一个推动“智慧农业”健康发展的学习平台,向企业负责人介绍农业信息化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提高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

4.4 加强科研部门与农业企业的协作

积极依托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校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领先的研究成果,本地农业企业提供场所、资金支持,科研院校提供人才、设备、技术支撑,使更多的信息化项目找到了试验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参与“智慧农业”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智慧农业应用发展模式。

4.5 发展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好商水县智慧农业的重要平台――土银网,力争把土地流转工作做扎实有效,为发展智慧农业奠定基础[3-5]。

5 参考文献

[1] 霍建英,史文娟,彭程.杨凌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2,17(4):100-103.

[2] 阮青,邓文钱.发展智慧农业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J].桂海论丛,2013(2):49-52.

[3] 张松茂.现代农场智慧农业系统建设研究:以盐城市七星农场项目为例[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第5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90-03

一、引言

2011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012年该专业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文件要求,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应着力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办学活力,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高职专业建设的理念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水平,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由此可见,高职的课程标准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项重要任务。“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作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大三学年第一期开设,是重要的岗位能力课程,是对前序课程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该课程首次在全国开设,具有较强的探索性。

二、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标准制定原则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融入职业标准。课程面向学校所在区域培养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标准建设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着眼于从事具体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根据能力要求来设计具体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相吻。同时课程以项目为依托导向、采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证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与课程标准全面接轨。

2.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要基于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及课程标准的开发,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课程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质量。

4.立足现实,保证可实施性。课程标准开发立足专业基础、实训条件和教学团队力量,确保课程的可实施性。

三、课程标准开发流程

为保证课程标准科学和有效,需要对开发过程进行控制,课程标准开发的控制流程如下:市场需求调研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要求分析课程标准编写课程标准审核课程标准修订。在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单位开展调研合作,始终遵循课程标准制定原则和课程标准开发流程。

四、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标准

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的课程标准基本框架构成如下: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考核评价、课程实施等。

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物联网项目建设相关岗位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工程管理基础知识,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编写物联网项目设计方案,能够进行物联网设备的选型和采购,能够完成物联网工程施工和调试,能够完成对物联网项目的功能测试,能够进行系统故障判断与维修,为将来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物联网应用工程师”资格证书的基本要求。物联网是一个综合的领域,所涉及的行业种类繁多,确定课程建设的方向尤为重要,基于物联网应用领域和学院基础的分析,我们选取了智能家居这个行业作为本课程的建设内容落脚点。课程以一个真实的智能家居系统项目入手,按照物联网项目的建设进度流程,依次引入物联网项目的立项,物联网设备或产品的采购,物联网设备的安装,物联网设备的调试,物联网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等几个工作任务。

2.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面向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和调试工程师、物联网设备销售经理工程师、物联网设备安装工程师、物联网项目运营师、物联网高级监理师等工作岗位,针对“智能家居”物联网工程项目的项目设计、设备选型与采购、设备安装与调试、系统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物联网工程项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熟悉物联网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特点及任务,了解物联网工程项目产品选型与采购的相关知识,熟悉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方法,了解施工图的识读方法。(2)技能目标。①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和现场勘测设计项目方案;②能够进行物联网设备的选型;③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设备的采购;④能够根据相关的技术标准在工程现场对设备进行安装;⑤能够对设备进行调试,对一般故障进行现场排查与处理;⑥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和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测试和验收;⑦能够根据工程图纸指导施工;⑧能够使用相关软硬件设备和工具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检测与维护;⑨对物联网系统的日常数据进行统计与汇总,并能根据数据判断物联网项目的运行状态。(3)素质养成目标。国家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职的培养目标规定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注重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的素质目标确定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进取的工作生活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敬业精神、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意识,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自我身心调控能力等。

3.课程内容。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项目”为主线,构建工作情景。课程内容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技术体验中心(别墅)智能家居项目案例构建了七个项目,分别是:项目一智能家居项目建设方案、项目二照明项目、项目三智慧家电项目、项目四智慧安防项目、项目五智慧监控项目、项目六智慧门禁系统和智能家居管理项目。课程内容的每一个项目又有具体要求,表1是项目二智慧照明项目的具体实施要求。表1教学活动的设计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实施,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培养各种职业能力。

4.课程的教学评价。由于是任务引领下的学习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所以考核必须结合课程的授课特点,变一次性考核为过程考核,即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考察学生。总评成绩由课堂表现、项目实操、项目报告和理论考试综合构成。具体考核内容和权重分配见下页表2。

以上各项独立评分,按比例记入课程总成绩,对考核结果及时进行统计分析。

5.课程建设的保障。①教材及教学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调研,目前本课程没有现成的实例可以借鉴,需要根据市场调研、企业调研和参考相关资料编写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北京凌阳爱普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讯威易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给予了指导建议,并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编写。本课程授课时要注意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智能家居实训室和智能家居体验中心的环境中让学生融入工作情景。同时还可以带学生体验物联网实训基地的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及不停车系统,带领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多采取分组布置任务、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归纳、总结,知识的系统讲解。②教师。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可通过与物联网企业的合作、实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课程的工程性较强,课程内由企业工程师现场讲解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的相关知识。企业工程师授课学时数不少于课程总学时的50%,企业工程师授课时校内教师作为助理,从而保证课程效果。③智能家居综合实训基地。作为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智能家居综合实训基地分为智能家居实训室和智能家居体验中心两部分。智能家居实训室拥有9套物联网工程实训平台,采用结构化实训架作为实训项目的“柔性工位”,实验所用产品均接近实际应用系统,能够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物联网工程实训项目,确保学生可利用智能家居实训室设备搭建真实物联网项目。智能家居展示体验中心是一套两居室的样板房,完全按照实际的家居环境设计,智能家居体验中心将当前热门和最有市场潜力的智能家居产品方案引进实训基地,为高校师生接触和研究当前先进技术搭建桥梁,让学生了解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五、总结

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标准开发方案。该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由于物联网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在课程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如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等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喜林.浅谈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课程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12,(7).

[2]肖俊华,尹高飞.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设探索[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12).

[3]王雨华.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

[4]赵白云.基于能力与素质培养一体化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5]柯强.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2,(2).

[6]谢昌荣,李菊英.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3,(9).

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RFID技术;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84-3

引言

教育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了若干个热点,根据EDU-CAUSE(高等教育信息化组织)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关于学术科研信息化、行政管理信息化和课程教学信息化这三个层面的实践方兴未艾,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键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教系统中极具特点的环节,在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积极而努力地进行了探讨和实践,总结了较多的经验。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国家示范建设的项目,在其信息化建设方面更显地位突出,本文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提出以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化的载体,进行管理模式的研究和设计,探讨在新颖的技术平台上对“行政管理”和“课程教学”两个信息化建设实现有机的融合,提升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公共实训基地,当前集中了来自于校内外诸多种类的人员、设备及培训者,其资源种类较多,管理结构复杂,既包含了实训基地自身固有的资源,也包含了企业、团体等来自于社会的校外资源,因此,根据这样的特点,管理模式设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需要对公共资源进行分类,实训基地所拥有的公共资源包括学校本身的教师资源、设备资源和来自于外界(企业及社会其他方面)的教师资源、设备资源。

根据上述划分的结果,针对实训基地的各类使用人员进行权限的配置,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人工裁断机制,使得实训基地的使用人员能够在资源的享用方面获得对应的权限。该部分设计将是实训基地正常运行的关键部分。

实训基地的硬件和软件部分,是信息化建设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作为设备采集终端,需要实时地向中央计算机提供数据信息以进行权限的判断,而终端的类别也需要根据资源种类进行设定。即,根据物联网性状特点,在实训基地日常管理中,依据权限中心数据库的权限设计,实现物联网络所固有的各类连通性,从而能够实现实训基地日常情况下的无人值守管理,保证实训基地财产及生产的安全。

基于上述原则,实训基地根据物联网技术的模型进行了模式设计。

一 物联网与RFID技术

物联网实现“物物相连”的功能,当前,主流的实现依托技术为RFID技术,通过RFID标签进行身份识别,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数据采集,其原因在于,这种身份识别某些情况下不需要中控计算机再进行“认可”的动作,而仅仅通过RFID芯片上的“密钥”配合,既能够在终端实现“认可”动作,因而识别速度快,对网络支持的依赖度不高。

RFID信息读写终端将采集到的身份信息及其他有用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主控计算机,根据终端的位置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实现了对RFID标签的信息跟踪,即实现了“物联网”的功能。

与此同时,主控计算机根据RFID芯片进行了身份和权限的判断并实现全网,从而使得被使用资源的即时状态能够被实时查询得到,有力地保证了资源使用的便捷性。

二 管理的组织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

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设计中,每一个RFID芯片将与使用教科研资源的各类人员建立一对一的关系,作为人员身份的唯一标识。并根据芯片ID对各类人员进行权限分配,这种权限分配,将在管理部门通过管理平台设置实现。其中,管理平台上具有在线修改权限的功能。

如图1所示为人员、权限、跟踪三个要素。

1 人员类别的确定

如前所述,实训基地所面对的使用者中身份各异,既包含本校,又包含来自于企业及社会,主要被分为以下几个种类,各个种类的人员,在数据库中,其编号将作为Keykord而被设计归类,具有相对应的权利并被信息跟踪。

表1中,三种不同的人员具有三种不同的权利实施范围。另外,根据2010年的统计结果,对杭州湾地区实训基地来自于校外(企业)的学员及师资的结果分析,一部分专业方向上校外兼职技师的比例能够达到50%以上,且总体而言兼职师资比例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在针对该群体的权限设置方面,其细节需要做更为全面的考虑。

2 权限设置原则

权限指的是使用权限。在划分了使用实训基地的人员种类之后,根据类别的不同设定出各个类别相对应权利行使的范围,包括针对设备资源的使用权利、工具的使用权利、场地的使用权利、耗材的使用权利等。

主控平台上的权限设置,包含依据标签即身份ID自动获取相应权限、权限的高级行政裁断两种,前者作为规则正常实施,而后者之所以存在,在于实践基地的管理体系是作为学校行政管理的一部分,该种权力的存在是合理且必要的。

表1中所包含的培训人员,可分为校内外两个类型加之学生群体,其具体权限分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

在权限设计的数据结构中,需要将本校正常教学安排作为优先任务加以约束。

物联网及RFID技术为这种权利分配和使用的监管过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在中央主控平台上进行权利的设定和修改,而这种设定及修改,是不需要人工办理即可实现的,与此同时,信息网络为各类资源的使用状态提供了的渠道,便于资源的监管和信息的公开。

3 资源跟踪

RFID技术提供了电子标签,电子标签中即RFID芯片,具有唯一的ID,被终端所检测并读出,根据读写终端的位置,可得知芯片ID当前所处的位置,从而实现跟踪。作为物联网的基本功能,资源的跟踪将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有效的保证管理秩序及设备等财务的安全。

资源的跟踪,其过程简单表示如图2所示。监控网络、维护和诊断网络、数据库等三项功能对用户ID隐藏,在用户ID进入到管理体系中的同时,便在网络中建立监控链路,值得注意的是,此种监控并非图像(视频)监控,而是根据信息流的原理,依据所有存在RFID电子标签的资源所实施的一种作业日志式的数据采集。对个别种类的资源需要有特别的监控手段,本文第三部分将举例详述。

三 中控平台的建设

由第二部分可知,人员、权限和跟踪这三大要素共同构造了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由位于核心地位的信息平台串联而构成一个完成的信息化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管理系统,其示意图如图3所示。

简而言之,图3中,依据RFID进行身份标识(表1中的内容),经过终端采集到当前身份状态,再与高级的行政命令相比较,最后得到身份的具体权限,判定标识身份的可用资源。其逻辑关系如下所示:

图3中,身份标识以RFID标签形式存在,与终端和判定

结果作为一个完整的数据结构,加之其余必要数据信息,共同构成物联网结构主体,通过物联技术和中控平台所连接的公共通信网络,实现如前所述的功能,即资源的跟踪及其所处状态的实时。

图3中的关系数据库之内,根据具体的管理规则,于软件层面进设计了各类数据之间的约束关系,以保证资源的安全和系统运行的稳定。

综上所述,RFID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物联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电子标签的设计业已成熟,各种终端具有统一的接口,建立起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在物联技术主导的实训基地教科研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中,中控平台建设尤其重要,它是管理系统运行的核心部分,是数据处理、存储、命令和状态监控的中心。归根结底,是一个基于Ⅵ(虚拟仪器)的软件平台,采用了中央控制、中央裁决的分布式网络结构。

该网络利用智能化的传感器网络采集信息,不仅仅包含非接触式的终端,也有接触式的终端。对于特别的资源,例如在某些可独立运行的机电设备的使用中,采取强制的接触式终端进行专门的监控,用以保证操作者在设备操作过程中不得离开,借此以保证生产安全并责任到人。

四 运行与实践

根据以往实训基地的教科研资源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运行的经验来看,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还拥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1 制度建设

信息化条件下,教科研的管理模式采用了较为新颖的概念实施,因此,在制度层面需要给予相应的配合,尤其是在图3所示的“高级别行政裁断”的制度设计上,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使得特殊的行政裁断指令能够迅速得到执行并在网络上广播。因此,改善管理观念也是新型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管理部门

物联网究其实质是传感器的网络,智能传感器的使用使得管理人员从诸如权限界定、例行登记等工作中解脱,但网络中,需要对监控、远程维护和故障诊断等任务或工作进行组织,减少了工作人员的数量,但是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则相应提高。

五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已经规模化的展开和运用,信息化条件下,面对一类具有较大市场和利用率的培训基地,其教科研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方式,通过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而构建,作为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其意义在于突破了当前普遍实施的办公自动化的概念,使得教科研项目的管理,成为一种“智慧化”管理。

第7篇

关键词:农机工程;信息技术;农机;推广

引言

信息技术是指,在发展和工作中,利用现代科技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使用,在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高智能化、物联网技术以及信息获取技术都使得农机使用和推广更为高效。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技术能力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信息技术使农机设备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应用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广泛的提升,下面对农机的先进技术进行分析。

1.1农机的智能化发展

农机设备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提高的是发动机的性能以及设备的操作问题,这两种技术的高科技化,能够帮助农机提升其性能和技术。在当前的农机设备当中,已经应用了具有高科技的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导航技术等,将农机设备的应用变得更加智能化,工作人员在使用农机过程中,也可以更为简便、快捷地利用农机进行更为精准的工作。

1.2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在农机上普遍应用了传感器的当下,物联网技术也非常自然地应用在了农业机械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机使用的科学性和整体性,通过物联网技术,农机能够将土地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农业活动的视频数据、种植农作物的种类、自然条件如光照、温度、土壤性质等。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进行收集和分析,总结出了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条件,而在大棚种植当中,大棚中作物对土壤湿度、温度等要求也较高,此时可以通过设置IP摄像头进行监控,通过监控及时发现大棚中各项数据的变化,并利用终端进行操作。

1.3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

除了随时监控的传感器和物联网外,产量分布图的生成系统也在农机技术当中得到应用,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因自然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收获程度。为了对农作物的收获进行分析和对比,就需要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的工作,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需要GPS技术的支持,GPS系统利用接收器将农作物的地理位置进行记录,并将该地理位置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产量进行测量,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数据的绘制,绘制后可以按照不同地理位置、不同产量进行阶梯式的地图绘制。

1.4应用于播种的计算机技术与导航技术

在传统的日常播种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播种,即使应用了农机进行播种工作,也需要人工对播种量、土地面积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导航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播种工作,并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进行精量播种,在保证播种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光照和营养,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有非常大的作用。

2农机信息化技术推广的建议

2.1提高认识

在进行农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前,首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优势与发展空间,提高对农机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农机信息化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性,改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是农业生产、农机使用的发展方向,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与趋势。在当前的生产和管理情况下,进行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农机生产与发展,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所以相关部门与技术部门都应充分认识到农机信息化技术的未来空间,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规模化的农机信息化推广,从而保证农机信息化技术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发展。

2.2强化培训

除了认识上的提升外,对于农机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培养也十分重要,当前的农机信息化技术人才较为缺乏,已有人才的专业素质不够高,这对整个农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有着阻碍作用。为此,需要大力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农机信息化技术人才,使农机信息化技术能够更加专业,在使用和升级过程中也更加有效。除此之外,还应对当前正在从事农机信息化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农机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知识,促进农机信息化的推广与实践。

2.3加大投入

在保证了人才的储备后,需要市场和相关部门对农机信息化技术的开发、研制、测试以及应用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保证农机信息化技术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应用。特别是在开发、研制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此时就需要市场和相关部门能够为农机信息化技术注入更多的资金,帮助其提高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在相关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提高产品的实用性,使具有信息化技术的农机能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使用当中。

2.4加强领导

除了市场的调控和影响外,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政府与企业的支持和领导是不可缺少的,而农机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与开发,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政策的引导,与农机信息化技术的用户以及开发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农机用户更为便捷地利用农机信息化技术,而通过市场良好的使用和实践,农机信息化技术开发企业则能够更快地提升其技术能力与发展能力,从整体上指导农业生产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帮助农机信息化技术更快地发展。

3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对于我国农业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也减轻了务农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加大设备仪器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对于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促进人们工作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小伟,陈新华,武文娟,等.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9).

第8篇

[关键词]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80-04

网络工程专业是随互联网的发展壮大而兴起和发展的,自 1998年被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全国已有近 300 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1]。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开设,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各高校本着“培养高层次的网络规划建设、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应用人才”这一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增设通信原理、互联网工程建设与规划、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安全等课程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相近[2,3]。由于教学体系、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及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滞后,使得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工程能力相对较弱,毕业生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不够明显。近些年,由于低端网络人才市场趋于饱和,本科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普遍现象,导致部分应用型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出现萎缩或停招。这足以说明,“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亟需在专业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重大的改革创新。

1 “新互联网”时代大潮对网络工程专业 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经过40多年的长足发展,其产业变革席卷全球,颠覆传统行业的节奏也进一步加快。2014年1月8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2014互联网产业年会”上,互联网产业各界人士一致认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必然将在工业应用中扮演更加深入和广泛的角色,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信息链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集成。思科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2014展会”演讲中也对物联网的发展充满信心,表示:“这一转变已经开始,它(指物联网)将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式……2014年将是物联网发生关键转变的一年,并且到2017年,物联网产生的影响,将比整个互联网更为深远”。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网络技术的兴起给网络工程专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只有正视这种汹涌的“新互联网”时代大潮,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的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新网络时代的要求,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实践人才,焕发专业活力。本文分析总结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实践经验:“突出专业特色,彰显时代特点”、“优化专业层次结构,大类培养”、“加强实践,注重校企合作”,旨在探索一条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面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工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2 “新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建 设思路

大连工业大学于2004年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迄今已毕业6届、300余名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通过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统计可知,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四个领域:传统互联网系统设计及应用、Web软件设计与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和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近几年嵌入式系统应用和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就业比例逐年上升,已渐有超过传统互联网应用这一传统就业主体的趋势。根据这种现状,大连工业大学从2010年起着手改革新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优势明显加强。

首先,拓展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内涵,突破传统的“互联网建网、管网、用网”领域,以时代需求为导向,引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知识,拓宽专业领域;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既要培养传统互联网络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等层次的专业人才,也要培养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多领域专业人才。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优化专业层次结构,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制定“宽口基础+特色方向”的课程体系,开展大类培养。

最后,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跨学科、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要大力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既需要高校本身的努力,加大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加大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更需要社会、企业和学校的紧密配合,探索一条群策群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3 拓展专业内涵,彰显时代特点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射频标签和传感器网络等技术,实现人与物、物与物智能沟通和对话的网络信息技术[4]。近几年,国内申请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物联网课程体系规划不完善、教材建设计划不完备、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配套设备缺乏和实验方案标准有待规范等问题。

实际上,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已涵盖了大多物联网知识领域,拥有物联网网络层的学科建设优势,具备应用层的基础知识,需要补充的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层的相关课程[4]。显然,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专业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多共性,只要适当补充和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即可培养具有物联网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是“新互联网”时代两个最热点的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根据新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重新定位了专业内涵,调整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补充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制定了新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目的是培养面向工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新”网络工程人才。新培养方案中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定为4个方向:(1)传统互联网方向;(2)系统集成方向;(3)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方向;(4)Web软件开发。

4 优化专业层次结构,大类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是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依托校网络中心工程环境开展学生培养的,具有坚实的教学师资和教学资源基础。为优化网络工程专业的层次结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网络工程专业采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联合的交叉大类“2+2培养”模式:前两年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保持一致,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后两年根据专业特色,按照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设立了“传统互联网应用”、“系统集成”、“Web软件开发”、“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四个特色方向,形成合理、有时代特色的课程群体系(见表1),及有效的实践环节,从而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企业需求的有机接轨。

5 面向工程应用,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样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网络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培养网络工程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本身的特点,笔者采取“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对学生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

5.1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坚持“面向工程应用,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原则。具体划分为“四层次、七类别”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四层次”是指学生应获取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和工程能力等四个层次的能力;“七类别”是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训练、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参加创新和科研课题、职业培训等七个环节[5]。

根据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自身特点,针对“课程群”系列课程,开设综合性较强的专题训练实践环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有利于与企业实训项目相结合、置换。例如,笔者将第七学期的“网络规划与设计专题训练”、“网络安全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网络管理+Linux系统运维”三个实践环节组合成一个综合性专题训练模块,引进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项目,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5.2 “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的创新与实践教 学模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关注行业、企业需求,密切校企合作,建立了“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

1)有效利用校内资源,将教学实践与实际生产环境有机融合。网络工程专业依托大连工业大学网络中心开展校级实践活动,将教学实践落实到生产现场,开展从校网络中心到教育网地区中心全方位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引入网络中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认识实习、操作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将网络中心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经验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勤工俭学,通过承担一定的网络维护开发等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实验室、学校网络的建设维护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动手能力。通过上述方式,将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融入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使学生学以致用,既深化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点。

2)扩大校企合作。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笔者重新定位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建立了“企业岗位定制”教学;同时,加强校企教师的双向培训机制,与企业在学生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图1所示的四个层次实践课程体系中,强调培养过程中的企业参与,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专题训练环节,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接轨。

3)支持学生参与创新科学研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导师制”。从大学一年级入学开始,即进行专业介绍和行业发展规划,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方向,鼓励本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建立“导师制”师生研究室。教师带领本科生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建立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已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科研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4)积极开展专业竞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以优秀获奖学生为榜样,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同时,通过联合开办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红帽学院,鼓励学生考取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CCNA)、思科认证网络高级工程师(CCNP)等行业国际资格认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6 结论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讨论在“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将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高校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有机融合,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扩展专业内涵、优化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一系列举措,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探索了一条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曹介男,徐明,蒋宗礼,陈明.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置与专业能力构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9):31-34.

[2]岳峰,王桢.浅谈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1):126-127.

[3]张新有,曾华,窦军.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56-160.

第9篇

现在大家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房地产业“寒冬”的来临,而这次的“寒冬”和过去每一次都不一样。2013 年后没有刻意的调控出现,房地产业却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来自于房地产市场、金融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每个房地产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房地产行业未来想要更好地发展必须要开始升级转型创新。对我们这些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如果不创新不转型,或许会把过去历年的积累又还给市场,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找到新的发展模式。

地产电商基本概念

经过探讨和研究我们总结出了地产电商的模式,所谓的地产电商就是房地产业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有机融合。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地产电商?第一是国家现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各地政府也相当重视;第二是互联网是不断发展的新技术,这些技术打通了过去房地产业信息的不对称;第三是我们的销售,产品这块我们之前考虑的都比较少。而地产电商就是基于转型创新的市场与格局,以房地产业为核心,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链接,以移动互联网无所不在为场景,以电子商务为平台,以电商产业园、O2O 商业综合体、智慧社区等为实现方式,以智能化、差异化、个性化的设计为体验,以商业地产保值增值为目的的商业模式。

房地产业互联网化的实践

房地产已经步入平稳期,具有先见意识的地产企业将目光投向了电子商务产业园、O2O 商业综合体和智慧社区。

现在说到电子商务产业园,就不能不谈岭南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它是由广州市岭南电子商务产业园有限公司重点打造的现代化国际电子商务集散地,是由传统鞋商转型而成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岭南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及硬件优势,集“办公、仓储、物流、信息流”为一体,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行业和各行业经济产业的升级,解决商家“货源、培训、推广、招聘、采购、创业、拍照、设计、仓储、金融、市场咨询”等问题,形成电子商务企业的综合平台。

而商业运营环节的互联网改造则是商业地产商最为关注的领域,因为商业地产关注的就是客户的持续消费。很多客户主要来源于周边 3 公里到 5 公里范围内的办公楼和社区,如果能把这 3 公里到 5 公里范围内的客户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立体的销售网络,然后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商业服务组合和运营,就能保证商业地产在此地区稳步增值。现在流行的“O2O”商业模式就是打通“线上 + 线下”渠道,增加客户体验环节而形成立体销售网络,引发商业运营模式的新变革。

最后是互联网思维与社区紧密结合。对于地产开发商而言,智慧社区也是打造产品差异化的未来趋势。智慧社区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等生活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管理,将社区建设成为政务高效、服务便捷、管理睿智、生活智能、环境宜居的社区生活新业态。近年来,我国开始有系统地建设智慧社区。

互联网的本质是开放的,房地产企业与互联网化思维结合是一种趋势,经过互联网思维改造的房地产,各类配套服务提升了品牌和项目的附加值,项目的竞争属性提升,品牌号召力增强,以更好的品质去面向市场。房企在各个领域拥抱互联网的实践刚刚开始,几乎所有人都是在这个领域充当着开拓者的角色,希望我们能摸索出房地产业与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结合的最佳商业模式。

来源:《中国地产总裁》杂志

第10篇

【摘要】学生社团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学生社团的主要工作。而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社团管理也需要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沟通渠道,更丰富的交流方式。本文从日常工作的思考总结中摸索了三点中职学生社团移动互联网化管理的特点,并提出学生社团移动互联网化管理四点思考建议,即是对日常工作的梳理总结,也争取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 移动互联网 中职学生

一、引言

人们刚刚通过电X适应网络化的生存,汹涌的移动互联浪潮则加速了网络化生存的进程,更带来了碎片化、个性化的新生活体验。现在的中职学生绝大多数使用智能手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紧跟着这种步伐不断进步:从以前的严格控制手机,绝不准用;到如今的课堂上引导使用,课后随时交流;校园信息化建设也日趋完善。校方对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态度变化也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新的思考。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愿组成和参与的学生组织,因为学生大多来自于不同的班级、科系,一般只在社团活动时才能聚拢,其及时沟通、分散管理的要求就凸显无疑,所以对学生社团的移动互联网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职学生社团移动互联网化管理的特点

中职学生社团移动互联网化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随时随地的碎片化

因为智能手机的便携性特点,决定了手机几乎是随时随地伴随个人。中职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也是非常高,所以从管理上来,也就不再严格区分时间、地点。无论是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沟通交流、布置安排都可以随时进行。同时也应该看到,因为碎片化的特性,也让学生对事物的专注力持久性下降,所以就需要提高效率,专注一点的安排。

(二)管理形式的多样化

APP应用的极大丰富,使每个学生的使用习惯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从沟通工具来看,学生使用QQ比较多,教师使用微信较多;从办公习惯看,学校一般统一有办公系统软件,学生采用各网络公司的各版本免费资源。不同的使用习惯,使管理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只能因地制宜,尽可能根据自身群体的习惯来选择管理的形式和工具。

(三)管理方式的差异化

不同的学生年纪、新老社员、岗位分工的差异也对管理方式提出差异化管理的要求,分门别类的管理也在管理工具上产生区分。比如,新加入社团的学生可能还未能完全融入社团氛围,对其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引,要带他们熟悉社团的信息化体系和工具;老成员在离开社团后,要形成新的渠道,使他们的经验和力量能够反哺社团的建设中来。

三、对学生社团移动互联网化管理的思考

对学生社团移动互联网化管理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所有成员都要建立起联系

社团要建立QQ群、微信群等,师生间、学生间还要尽可能的单独加为好友。社团学生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要在社团运行之初就建立好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在人员变动时也要适时调整。比如,有人如果退出社团,QQ群也应该调整;可以建立老友成员群,让已经退出社团的学生能够随时交流、联络感情;在社团新老成员众多的情况,亦可以采取自建论坛的形式,把人气始终集聚在一起。

(二)群组管理要规范

负责人要对群里的言论进行管理,群内言论符合政策法规,体现正能量;通知工作、说要求时,要请成员都有回复,避免通知不到位的情况;尽量聚焦社团本身,一般不说无关的话题。

(三)多渠道推广

社团的工作要进行宣传,让更多师生了解,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或者QQ公众号。两种公众平台开始都可以采用免费的形式,设立专门的人员管理,定期把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宣传。同时注意推广,比如开展活动,让更多的人订阅或添加关注。

(四)利用信息技术强化管理和评价

有条件的采用可以开发微网站等方式,增设考评、评论、培训的模块,把社团工作引上科学信息化的道路。比如,把社团工作和教育科研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积极申报课题项目,获得学校资金和研究的支持,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参与社团信息化建设。

四、结论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化的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的建设需要更多新的思路,新的做法,以达到突出特色、凝聚人心、传承有序、学有所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安英.樊习英,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07,(3).

[2]俞小珍.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的特征和主要功能[J]. 中等职业教育, 2012,(2).

[3]郭秀梅.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08,(11).

第11篇

——近年来课程教学、师资培训、德育建设情况综述

在委局领导的多方关心下,在我校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围绕“诚以养德 智以育才”的办学理念,近年来,我们学校本着优课程、强队伍、育文化的思路,校风健康向上,学风良性循环,成绩逐年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

一、主要成效

1.课程与教学工作。在课程教学和高考制度改革的当下,学校积极探索惠泽学生终身发展的校本课程改革路径,基本实现了国家课程与校本化课程的有效结合,华师大张教授主持的生活探究课程提升了我校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和综合素养,并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实践和开发能力。如本校的孙紫红、凌忆情执教的两堂课被华师大录入全国教师培训课程平台,其中孙紫红老师被区生活探究课程项目组评为特等奖。

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学校通过五种课堂即“活的课堂” “动的课堂” “学的课堂” “公平的课堂” “和谐的课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共同探讨提高。

2、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将“师德高尚、师能卓越”作为标杆,着力师资队伍的高品质建设,要求教师做到 “爱岗”、“敬业”、“善教”。主要途径是:

见习带教促进成长:作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我校坚持做好青年教师的拜师学教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考核。

骨干示范激励成长:除了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我校还建立校级骨干教师,建立了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

全员培训保障成长:作为校本研修优秀学校,开展了市、区、校级三级培训,全方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名师领衔助力成长:我校名师工作室自成立至今,从普培到个培,把信息技术和可视化教学作为特色,并注重教师个人气质和修养的提升。目前,多人次在全国、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工作室还多次到外区县辅导推广概念地图、思维导图等在教学中的应用。

3、德育建设工作。近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忠诚、真诚、诚信、虔诚为主线,主要特色是:

班主任队伍建设:输血润叶,造血固本,换血强干

我校邀请知名德育专家和学者开展校内外、国内外各种理论及技能的学习培训,提升德育管理能力和理论水平;同时,我们把骨干班主任在“实战”中最有价值的经验与大家分享,适度调整德育队伍,增添新的血液和活力,形成“老中青”阶梯式德育管理队伍。

德育网络建设:虚实结合,搭建“互联网+”时代的德育

我校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结合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习惯和路径,发挥青年教师优势,利用校园网、微信、高行之声、名师博客、QQ群、高行直播等新兴网络媒介的潜在功能,多维度地了解、引导和宣传,于无形中润物,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了崭新的渠道。

二、学校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与瓶颈

1.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构想不够明确。部分高中生对大学的专业不够了解,中学与大学的沟通与衔接的途径需要拓宽,利于职业生涯的规划与选择。

第12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教育;普及教育;网络科普

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市社科基金项目“高等院校物联网教育探究”(项目编号:20130103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30日

一、简介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Ashton教授提出,是指利用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将所有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以用于识别和管理。物联网应用广泛,遍布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检测等多个领域。近年来,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积极提升物联网的战略地位,在物联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运用,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我国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在中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据预测,2020年前全球物联网产值将是因特网的30倍,仅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5万亿元,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达到数千亿的规模。物联网已经成为政府积极研究与推进的产业,工信部有关人士表示,因各地政府均需开展物联网项目,物联网人才非常缺乏。

二、物联网教育现状

物联网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信息产业化革命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了解,但是高等院校物联网教育却非常混乱。一部分学者认为物联网产业虽然已经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高度,但也只是属于交叉学科,可利用多学科融合实现,没有必要形成专门的专业。另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认为,应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新的专业,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专业结构。

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内多所知名高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和具有战略眼光的个别高等院校都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时机,纷纷研究、筹备、申请开设物联网教学,推进在我国高等教学领域的物联网研究。2010年7月9日,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大学专业,其中就包括物联网工程。据统计,2010年共有700多所本科院校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最终30所获批;2011年又增加30多所高校。

尽管高等院校开办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热情高涨,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物联网专业不但课程未形成体系,师资力量比较匮乏,实验条件建设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并且,物联网这个早已经诞生并走过17年历程的“旧的新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我国物联网普及教育水平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只限于政府的相关部门、物联网相关的企业、部分知名院校和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院校、沿海发达地区和为数不多的学者中间。这种物联网教育力度必然导致我国物联网人才教育培训的滞后,导致我国在今后国际间物联网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后劲不足甚至明显下降,进而影响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物联网专业教育

物联网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涉及电子信息、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学科,大量高等院校盲目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目的性和社会导向性都还不是很清晰,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上,物联网专业目前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学院结合专业特色,考虑多年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在进行物联网专业教育时,重点会考虑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平衡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关系:物联网属于交叉学科,知识体系还不清晰,边界难以界定,社会对该类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也不甚明确,因此必须谦虚谨慎的开展物联网教育,从社会需求的体系结构和专业技能出发,仔细审定培养计划和方案,使毕业生能和社会接轨;第二,平衡学生书面学习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问题:物联网知识面宽、跨学科广,在构建物联网教学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的宽度,还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深度,根据区域定位、行业发展、企业需求来分方向、有重点的培养人才;第三,平衡原有学科与物联网教育的关系:高等院校在进行物联网教育时,不能仅仅追求潮流,要结合原有学科办学基础,充分发挥原有学科办学优势。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原有学科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物联网专业教学。所以,我学院根据未来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整合校内现有的师资和实验设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融入进了物联网相关教学科目,为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为了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专业知识,我院在发展初期,开展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相关专业,开设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单片机等课程。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从事物联网网络协议、通信架构、信息安全等方向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工作,也可以在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四、物联网网络科普探究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将来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除了在高等院校中开展物联网专业教育外,还要大力推进物联网网络科普教育。通过网络科普促进学生主动的去了解物联网,提升广大学生对物联网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联网在身边的应用,从而促使物联网在学生中的推广和普及,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中,从而有效促进各个行业的物联网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科普网站的形式对大众进行物联网应用的普及更具有广阔性和灵活性。因此,为大众提供一个具有时效性并能呈现出个性化的物联网网络体验成为对物联网科普体验的一个挑战,同时对提升大众对物联网的认识和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传统的科普模式对物联网普及来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时效性,所以在新一代物联网普及的体验中,需采用一系列物联网体验新形式,如视频纪录片、趣味实验室、交互体验馆、发展时间轴等。

面对高等校园的物联网普及教育,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物联网的网络普及工作:通过建立网站进行了视频纪录片、趣味实验室、交互体验馆、发展时间轴,将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目前发展状况、将来应用前景全面的展现出来,普及给高等院校的广大学生群体,使高校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物联网科普认知形式――视频纪录片。视频纪录片,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动态视频的方式对所需内容进行写实记录,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力求以真实事件为落脚点,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以此增加人们的相应知识,引发其思考。

在物联网科普网站增加视频纪录片的科普形式,主要依赖于现有的物联网知识。首先,整理互联网中现有的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的视频,对其进行细致的分类整理,以“树”图的形式将相应知识视频归类放置。这将极大地增加网站知识划分的清晰度,同时相较于以时间顺序放置相应视频纪录片,“树”图的形式更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分块学习,使其能够轻松找到自己所需知识,并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其次,整理理论知识库中相关零散内容,制作成视频上传,并将其补充到相关模块中。

通过视频纪录片的形式增加学习者对于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的视觉认知,可以帮助学习者增加对于视频中相应知识的记忆程度,有效的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记忆能力。而相较于一般文字内容,视频纪录片包含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重内容,能够使学习者大脑的视觉、听觉等中枢都处于记忆的兴奋状态,这样,相关知识在大脑中就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视频纪录片能够引起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兴趣,有效增加其好奇度,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并能够很好地避免传统学习过程中的单一、无趣。

由此可见,视频纪录片的科普形式将有效并极大地促进人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在物联网技术科普网站中是必要,也是必然包含的。

(二)物联网科普体验形式――趣味实验室。在传统的物联网普及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给予量,而忽视学习者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浇灌式的普及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习者所得知识的宽度及广度,但盲目地增加量,只能让知识如云烟,一瞬即逝,根本无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既是物联网科普知识,就应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习成果,只有真正帮助学习者记住知识,了解其内容及原理,体会其本质,才能使学习者真正记住所学,并将其应用到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在物联网技术科普网站增加趣味实验室的科普形式,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简单的知识提供一些相应的实验方法、环境与成果,向学习者展示相应知识的应用方法与结果,同时鼓励其亲自动手尝试,在此,可以通过增加学习者在网站中的经验值等方式达到鼓励其参与趣味实验室的目的。此外,趣味实验室还着重于实验的趣味性,所提供的实验在保证对物联网体验的练习与体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与时下热点元素的融合,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物联网科普交流形式――交互体验馆。网站的交互性是网站与用户交流互动的关键所在,对于物联网技术科普网站,交互体验更是重中之重。

物联网的交互体验是形式多样的,主要设计为:(1)科普互动游戏,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兴趣;(2)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直观的体验感受;(3)远程观测技术,拉近用户与科学的距离。以此为基础,并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特性,推陈出新,才能够让用户对物联网的体验效果更好。

交互体验馆的设计在物联网技术中最热门、最具前景、最前沿三个方向上开展,让大众在交流与互动中体验物联网技术为生活提供的方便,并在接近真实的体验中学习、理解科普知识。

除此之外,交互体验馆设计是在以下几点基础之上进行的:(1)专业人员对相关技术进行实现。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交互体验馆的效果,所以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视频、flash、3D动画的制作将交互体验馆的创意发挥到了极致;(2)物联网技术相关内容的正确性。科普网站保证了物联网知识的专业性和正确性,没有出现专业性的错误,给大众传播错误的科普信息,达到了科普工作的基本要求;(3)人性化的设计。交互体验馆以人性化的设计完成物联网技术的宣传,大众在人性化的交互体验中,更加轻松地体验到了物联网技术在生活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四)物联网科普记录形式――发展时间轴。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兴起时间不长,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网站以时间作为轴线,进行物联网知识的普及,以此提出并设计了发展时间轴的概念,为科普知识的记录与传播带来新的色彩。

1、形式的简述。以时间轴为主线,以物联网技术发展的重大变革时间为分割点,进行重大事件标注,点击查看物联网技术发展详情,为大众带来按时间顺序排列信息技术发展史的全新体验。

2、展现形式。以3D动画+flash形式制作时间轴,炫丽的动画、新颖独特的3D效果,使大众得到全新的感官体验,在这种多层次的体验中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伟人和重大变革实践,体会一种全新的物联网技术科普盛宴。

3、内容的设计形式。发展时间轴汇集了大量物联网技术科普内容,囊括了物联网技术发展史中所有重大事件,将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传播给大众,使大众对物联网技术有一个全面且详细的认识,克服了发展内容与时间上联系的障碍。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物联网网站科普工作将以新的形式展开,如果一直沿袭科普网站的传统形式,则大众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得不到深刻的印象,那么他们的科学素养就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广大科普工作者在新时期的科普工作中应当以创新的形式、开放的内容以及特色的人性化体验来促进大众进入一个全新的科普新环境,全面提升大众对物联网的科学文化素养。

五、总结与展望

物联网目前发展势头强劲,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虽然物联网产业有着庞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就目前而言物联网还是一个处于研究发展的概念产品,属于交叉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物联网教育混乱,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结构。我院根据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融合全校师资力量,在学生中开展了物联网专业教育与物联网普及教育,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应更加用心的探索物联网教育的方法与对策,加大力度在高等院校中进行物联网教育,推进高等院校中物联网教育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红旭,孙玉宝.论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前景[J].现代计算机,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