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量经济论文

数量经济论文

时间:2022-03-19 11:0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量经济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量经济论文

第1篇

信息产业经济论文3400字(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

摘要:信息产业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该研究使用“一带一路”16个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并通过产业关联作用影响本国和其它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建议各国积极参与“信息丝绸之路”建设,进而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区域的经济繁荣。

关键词:信息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经济影响信息产业

信息化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同样重要。在我国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了“信息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并将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部分。

“信息絲绸之路”和“网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信息产业的支撑,这也为各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研究信息产业对“一带一路”各国产业经济的影响,可以让各国看到信息产业对本国和他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各国积极参与“信息丝绸之路”和“网上丝绸之路”建设,进而使“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一、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电话等的普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信息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得以体现,最直观的就是信息产业产值及其与GDP的关系。

本文使用WIOD投入产出表(世界范围的投入产出表,WorldInputOutputData)数据进行分析。该投入产出表有“一带一路”16个国家,包括了部分OECD国家和金砖国家,其中包括“一带一路”区域内面积大、人口多、经济好的主要国家。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可以计算出信息产业产值、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总产值比重、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等信息(如表1所示)。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产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上。各国信息产业在2000年—2014年间对GDP的直接贡献率平均为2.4%—6%,平均直接贡献率为4.6%。由于各国信息产业发展情况不同,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差距较大(如图1所示)。例如,印尼的电信业贡献最大,印度以及中东欧国家的IT服务业贡献最大且信息产业总体贡献也较大,中国的IT制造业贡献最大。图1信息产业细分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总结这些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发现,各个细分产业的表现有所不同。电信业会逐渐成熟并有衰退趋势,IT服务业属于发展空间较大的产业,IT制造业能够维持较强的生命力。从各国2000年到2014年间各细分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的占比排名变化,或者从产业联动效应分析中,都可以发现这一规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各个国家信息产业的不同地位,也可以了解不同细分产业当前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信息产业对本国产业的影响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了国民经济各国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根据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影响力指标反映信息产业对其后向关联部门的拉动效应(对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以及感应度指标反映对其前向关联部门的推动作用(产品提供给其他产业),考察各细分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动力机制及其动态变化。为了同时反映细分产业部门的影响力和感应度,下面以感应度为横坐标、影响力为纵坐标作图,以均值(1,1)为坐标原点分为四个象限,气泡大小代表产值占比。

在多数国家,发展电信业对推动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如图2所示)。多数国家电信业的影响力小于1而感应度大于1,说明电信业对本国其它产业的拉动不算大,但推动力不小。电信业务普及程度越高,电信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在电信业产值占比较大的国家(气泡较大),电信业对其它产业的推动作用更明显;而在中国以及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的印度和印尼,电信业的产业联动作用都不大。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的国家,电信业对本国各产业的推动力在减弱(箭头走势主要是向左)。图2电信业的联动作用变化示意图总体上看,IT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不太大(影响力和感应度多数小于1),而且,很多国家的这一作用还在减弱(箭头走向左下方)。对于主要为西方发达国家提供IT服务的部分东欧国家和印度,虽然IT服务业的比重在下降(气泡变小),但其影响力却略有增加(箭头走向左上方),说明较小的IT服务业同样可以撬动经济增长。印度虽然互联网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该国已经将IT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较快。相比之下,中国IT服务业部门的产出占比较低,在56个产业部门中仅排名37位,对其他产业的联动作用也明显下降(如图3所示)。图3IT服务业的联动作用变化示意图IT制造业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和拉动作用都非常大(影响力和感应度都处于交叉点右上方),但其作用在减弱(很多国家的箭头走向左下方)。多数国家IT制造业产业规模变化不大,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IT制造业比重上升较为明显(如图4所示)。图4IT制造业的联动作用变化示意图三、信息产业对其它国家的产业影响

“一带一路”强调国际合作,“信息丝绸之路”建设也需要沿线国家共同建设,各国信息产业发展不仅对于本国经济有促进,对于“一带一路”区域整体经济也有重要推动作用。依据16国的国家间投入产出表,算出各国各个产业部门的国际影响力系数、国际感应度系数,可以了解信息产业在国际产业合作中对其他国家产业发展的联动作用。下面作图对比互联网各细分产业的对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如图5所示)。图5信息产业的联动作用对比图多数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对本国的影响更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国家的国内关联都位于第一象限,国外关联都位于第三象限,多数国家信息产业对国内的关联作用明显大于其对国外的关联作用。

IT制造业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相对较大。在各产业的国外联动中,IT制造业的国际产业链比较发达,需要较多的国外产业提供中间产品,所以其对国外产业的影响力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产业。另外,产业的国外关联度较高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本国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这可以侧面说明,一国如果自身互联网发展水平不高,该国的信息产业不容易“走出去”。

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中国在国际合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各国更为利己,则中国既有利己,又有明显利他。图中,中国的IT制造业是个特例,其国外关联度位于第二象限,且其对国外的推动作用还大于对国內的推动作用。当然,中国在推动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拉动了本国的经济增长(IT制造业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力远超于对国外产业的影响力)。

四、结论和建议

使用“一带一路”16个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发现信息产业已经发展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并通过产业关联作用影响本国和其它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对于这16个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总产出的平均比重从2000年的3.6%增长到2014年的4.7%,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为4.6%;2014年,信息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会拉动本国国民经济增加1.25—2.39的总产出;国民经济各个经济部门平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要求信息产业供给1.25—2.29个单位的产出量。“信息丝绸之路”的建设运营在带动各国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其它国家的产业发展,形成国家间产业的关联效应。除了中国的IT制造业之外,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都在国际产业合作中获得不少收益,尤其对周边国家发展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

可见,各国发展信息产业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区域是未来世界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地,建设“信息丝绸之路”有影响全球信息产业未来格局的战略性意义。对于各国信息产业,无论是提高国内信息化水平,还是在整个“一带一路”区域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都是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不仅有利于本国信息产业争取有利的竞争地位,也有助于促进本国和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因此,各国应积极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区域走向繁荣。

信息产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投入产出的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效应论文

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将信息产业细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以安徽省2007年和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例,揭示了信息產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并对安徽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由此揭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前言

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诸多行业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错关联。国内不少学者对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作了相应研究,例如徐丽梅指出我国信息产业是中间投入型产业,对上下游产业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盖建华认为信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很强,但整个信息技术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周敏认为浙江省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还比较小。

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信息产业以及促进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有的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应用我国或者某一个地区的单独一张投入产出表,这并不能看出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动态变化情况。安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其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如何?基于以上分析考虑,本文基于最新的安徽省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以及安徽省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对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

1.投入产出分析说明。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数量依存关系进行分析的经济数量方法,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投入与产出的数据表,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指标有:

(1)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作投入系数,计划公式为,其中,是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部门产品的数量,是部门的总投入。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部门对部门的依赖程度越大。

(2)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大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小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等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等同于社会平均水平。

(3)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或者小于1,说明该部门的感应程度在全部部门中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或者以下。

2.数据来源和结构调整。我国或者某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每逢尾数是7和2的年份编制一次,本文所需基础数据来源于安徽省2007年以及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2部门表。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与2012年投入产出表,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中对信息产业的表述,本文将信息产业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其中信息制造业主要是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主要是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研究需要,本文将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调整为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剔除信息制造业)、信息制造业、第三产业(剔除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三、实证分析

1.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为了了解安徽省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我们利用调整后的2张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而言,安徽省信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少,远远落后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且信息产业2012年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少,说明安徽省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还较低,从信息产业内部来看,2012年信息制造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显著增加,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好。

2.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是指经济系统中各部门间的关联关系,其衡量指标主要有直接消耗系数。通过计算安徽省5部门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以及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制造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本身以及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反应了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第三产业的依赖度较强。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2007年和2012年均为0,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拉动作用,且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2)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服务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较大。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较强,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强,但是2012年的系数要小于2007年的系数,反映出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这种情况应该得到重视。信息服务业对剔除自身的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说明部门内部产业性质相近、相互关联度大的特征,这有利于服务业内部集聚经济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且2012年的系数要高于2007年的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其它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在增强。以上主要分析了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的依赖程度,下面分析其它产业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低于0.01,且201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都要比2007年有所减少,反映出这些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关联度和依存度本就较低,且依赖程度还在减弱,尤其是第一产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均不大于0.001,第一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信息产业投入不高于10元,反映出安徽省农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较低,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3.产业波及效应。产业波及效应指某一产业发生变化后,會引起其直接相关产业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下去。反应产业波及效应的具体测度指标有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1)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可知2007年、2012年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2670、1.2351,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都高于1,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信息制造业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加大对信息制造的投资,将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信息服务业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都小于1,但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要高于2007年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增加,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影响、辐射能力在逐步提高。(2)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2007年和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都低于1,说明信息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且和2007年相比,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有所减少,这说明其它产业的发展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在减少,但也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受其它产业的制约作用有所减少,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独立性在逐步提高。

四、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第2篇

邮电经济论文2500字(一):试述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基本方法论文

摘要:对于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而言,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待于深入研究,并为对其进行完善做出不懈努力。目前,有很多的学者和专家已经投入到邮电通信技术经济的分析和研究中去。本文通过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并对当前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供同业者参考。

关键词: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基本方法探讨

经济评价是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研究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项目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手段。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工艺技术、需求预测、网络通信规划等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以及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层次,权衡项目的投入成本和经济效益,并对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机结合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验证,为我国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一、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1.邮电通信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部分。其中,国民经济评价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对项目中国民经济的效益进行考察,分析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科学有效性;财务评价是从邮电行业和通信行业的角度对项目财务的可行性进行考察。当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产生矛盾时,要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来决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相对于某个项目来说,如果财务评价考察建设项目可行,而国民经济评价考察建设项目不可行,那么只能放弃该项建设项目;相反,如果财务评价考察建设项目不可行而国民经济评价考察可行,这时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减免税收和补贴政策等措施,让财务评价考察结果变得可行。

2.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应该遵循项目全网全程的发展特点,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有机的结合。

3.应该坚持费用和效益计算方法与国家财税制度保持一致的发展原则。

4.可以同时采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评价方法,其中动态指标可以全程反映出计算期内的各种表现,所以一般都是以动态指标的评价方式为主。

5.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每年使用的价格标准应该保持一致的原则。

6.经济评价只是一种方法,不能够代替项目评价人员的分析和判断。

二、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

1.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基于整体性角度来分析项目的社会费用一效益,对项目经济的合理性作出综合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是从社会整体和国家的角度出发,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考察,从而对建设项目合理性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的把握。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是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衡量计算,同时也是利用项目投资来增加和消耗国民经济资源的重要价值依据。它与财务评价中的货币体系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产出物工资、投入物数量、汇率、价格等的变化,来有效的反映各种资源的价值。

2.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主要是按照邮电企业财务制度和国家财务制度,利用现有的价格基础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投资、获利、收益以及偿债等各种财务情况进行计算、分析、预测。并且以此来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由于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项目经济评价也具有多角度性和多面性,暂时还不存在单独的指标来描述经济全貌。此外,由于决策者之间存在的习惯性差异,其选择的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决策者的具体需求,然后再建立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邮电通信建设的财务评价是根据我国的财务制度,不仅包括国家的而且包括邮电企业的制度,通过分析现行价格来预测价格,制定相关邮电资费标准,同时对项目的各种能力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价邮电通信建设在财务方面是否具有可行性。

3.项目建设的随机风险分析

在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之后,就是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确立。然后要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就各种影响因素对项目效益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进行计算,从而对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进行预测,增加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防止发生严重的经济风险。这是进行随机风险分析的前提条件。随机风险的分析主要包括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等方面,其中,概率分析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应用较少。

盈亏平衡分析能够很好的反映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盈亏平衡点与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是一种反比例关系。所以,邮电通信企业在对建设项目盈亏平衡进行分析时,一般都很难正确的把握其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敏感性分析就是在建设项目中经济因素发生变化时,经济评价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并以此来判断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一般情况下,敏感性的分析工作主要就是分析各种变化因素对企业收益产生的影响。但是只用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很难有效的说明问题,需要将投资回收期、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等三个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邮电费用标准的变化、通信产品数量的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外汇和人民币比价的变化、借款利率的变化等六个方面,如果对这些因素进行单独的分析,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工作中可以将它们分为基础投资、再分配收入、运营成本等三种类型,通过这些因素来对指标的变化进行考察,可以相对简单、直观,有利于减少工作量,提高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邮电通信业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深化,其中通过固定资产的投资来获取经济效益发展模式,受到了企业领导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经济评价是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研究發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手段,对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邮电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邮电经济合同标准化与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同时带动了邮电企业的发展,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其中重点问题之一就是邮电经济合同的标准化与管理,本文主要分析了此问题,并探讨了合同的重要性以及在合同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会给邮电企业造成的后果。对我国邮电企业在经济合同标准化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也就是依托目前社会背景,借鉴国外合同标准化体系设置与我国国情项目的标准化经济合同体系,此外思考了目前我国此方面的不足之处,且指出可行的处理对策,望能够提供一些有效参考。

【关键词】邮电经济合同标准化

不管是外部贸易合作还是内部职工上岗,企业中的合同是非常关键的存在,但凡合同存在纰漏,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使之难以存活,还有的可能会遭受司法官司,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那么就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经济合同的重视并有效控制邮电企业的行为,从而推动其有序发展。

1邮电经济合同标准问题

邮电企业的发展,司法上的纠纷也逐渐凸显出来,大多是因我国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的缺陷,包括有合同内容不清晰、条款不完善以及存在歧义等几个方面造成合同缺陷。那么对于这一些问题,应设置邮电企业合同标准化制度,从而更加简便以及快捷的签订合同,市场经济的节奏不断加快,不管是生活节奏还是生产经营速度都在逐年增加,那么在此社会背景之中,合同的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目前来看,不管签订怎样的合同,都要经过长时间的邀约、反邀约及再邀约,不但会消耗非常多的时间,同时还会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效率,与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符,那么对于这类问题应提升合同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确保合同应有的法律条件下,使合同的签订环节与订立流程得以简化,从而提高效率并节约时间,从而能够使设置的合同能够满足社会的进程,基于我国市场经济设置理想的合同标准,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国外发达国家而言,其有着特有的社会制度,合同签订模式与企业发展模式都较为成熟,合同标准化机制已经广泛普及应用,通过多年的发展以及多次的实践应用,当前已是有着完整操作体系的司法类企业常规流程,标准化合同通过多次的调整,已经趋于完备,那么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很少会因合同条文的问题而导致产生法律纠纷,合同签署的当事人也几乎不会因合同内容企业而导致纠纷,投机者也几乎难以钻合同漏洞来取得私利。我国邮电企业合同标准制度设置上应结合国家发展的具体情况,促进行业能够健康穩定发展,健全并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制度方面的内容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能够补充合同的不足之处并明确合同内容。但不可忽视合同标准化的问题,邮电企业应加强学习与时展相适应的流程与合同条文,并与具体情况相联系,建立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标准化机制,降低邮电企业由于合同而导致的纠纷,促进邮电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2邮电经济合同管理问题

对邮电企业而言,经济合同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1995年我国邮电部门就颁布了《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管理规定》通过专业的文字形式强化经济合同管理强度,这体现了我国重视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另外强化经济合同管理不但可以使企业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还能够避免出现合同纠纷,使邮电企业能够很好地开展经营管理。

2.1合同管理概念及意义

邮电企业的合同管理指的是内部合同管理部门或者是上级专管机关签订或是执行过程当中的经济合同检查与管理,并将此作为参考对经济合同上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调整并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制度虽说已经应用于邮电企业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大部分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经济合同制度的重要性,未充分把握经济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方面的内容,如此造成我国经济合同管理上存在缺陷,使纠纷问题屡见不鲜。那么要做好有关合同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企业员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经济合同制度的重要性,从而确保邮电企业经济合同条款能够准确用语且具有完备的手续,合同的形式与内容主体与相关标准相符,如此才可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执行合同义务上来说,所有后果需要企业来承担,之中的相关条款对邮电企业经济效益与生产经济方面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合同管理也是整个管理工作中关键的构成部门。做好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合同经济纠纷。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些不法犯罪人员通过利用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的缺陷进行违法诈骗等行为,通过合同里的漏洞虚假做合同,如此一来合同不会被法律保护,进而满足一己私利,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带给邮电企业严重损失,那么通过经济合同漏洞而产生的违法诈骗操作就需要有关人员强化合同管理工作,在签订合同已签要严格调查双方的财政收入以及信用情况,做好监督与审查合同条文内容。利用此形式能够降低因经济合同漏洞而产生的经济纠纷,降低经济诈骗事件的发生概率,防止邮电企业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确保企业合法权益不被损害。

2.2应用高新技术管理

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至我国各行各业中,那么在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地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而能够符合时展需求,以往合同管理工作中大部分都是通过人工的形式展开的管理工作,此方式不但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时间,同时还有着十分庞大的工作量,常常因工作疏忽而造成出现错漏的情况。人工的经济合同管理方式还会受到管理人员自身个性以及素质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行为。那么在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就需要合理结合计算机技术的试用。可把经济合同内容添加进完成建立的相关管理系统当中,防止发生经济合同原件或是副件遗失的情况,上级部门要检查工作时能够很快地从计算机系统里将合同内容调出来,不但能够使时间得到节省,同时还使工作效率降低,另外,通过计算机高新技术还能够展开辅助管理,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通过录入的合同内容与别的标准合同来比较,对合同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或是漏洞进行排查,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减轻,节约时间,且降低因人工问题而造成的偏差,使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能够在管理工作中有效的控制不合理情况的出现。电脑不同于人们不会被情绪控制,可以基于公平且公正的角度上来审核管理经济合同,确保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进而使工作效率提升。

第3篇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农产品贸易。

1 东北亚农产品贸易的特征。

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差距大,其中,日韩为发达国家,其200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4。1万美元和1。7万美元,而蒙古和朝鲜的人均GDP只有0。16万美元和0。18万美元,还不到日本的1/20。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各国呈现一定的互补性,这为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重组争取了很大空间。在自然资源方面,中、俄、蒙三国地大物博,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而日韩两国人多地窄,资源十分匮乏,其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供需平衡;在劳动力方面,中朝两国劳动力富足且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其它四国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瓶颈;在生产技术方面,日韩两大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而其它四国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相对较为低端。这些差异的存在为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 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现状。

本文采用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额数据是按照HS分类的,其中我们普遍将HS前1-24章产品归为农产品范畴。

总体来说,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贸易关系最密切的是海产品,2009年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5。8%,一方面,中国作为出口市场向日韩俄三国出口海产品,另一方面,中国又作为进口国向俄罗斯进口大量该类产品;其次为蔬果类产品,2009年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4。

5%,主要由中国向各国出口,且连续多年保持顺差状态。

正是由于这种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日韩两国迟迟不愿对中国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甚至不断增加贸易壁垒。中国同各国贸易排在第三位的是谷类,其后为残渣废料类和其它可食用制品。

根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同东北亚区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总体上讲进展较快,每年是以一个很客观的增长率增长。从贸易收支方面来看,中国同日、韩、蒙三国连续多年均表现为贸易逆差,而与朝、俄两国连续顺差。但就农产品贸易来说,中国除了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保持逆差外(仅2008年为微小顺差),与其它各国连续多年均表现为贸易顺差关系。

由于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走向低迷,整体消费需求大大下降。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同日、韩、俄三国的总额在经过2007年的小高峰之后均有所下滑,尤其是同韩国的贸易合作,2008、2009连续两年负增长指数均高于10个百分点。其中,降幅最大的为海产品和谷类产品。(由UNComtrade统计数据整理而得)3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对策。

有专家预测,本次经济危机已经见底回暖,但后经济危机时代东北亚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态势并不稳定。中国在农产品贸易往来方面的连年顺差导致日韩等国纷纷采取行动来对抗中国产品,反倾销、保障措施、特保和反补贴等措施屡见不鲜;另外,一些国家还利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来限制进口产品。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亚若想效仿欧盟和北美形成一个自由贸易经济体,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一个新的积极的突破点。这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相互协调,力求能在贸易合作中找到一个互利互惠的平衡点。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应通过完善自身来适应东北亚这个大环境。

(1)中国应加强与各国间的贸易合作与交流,积极组建自由贸易协定。

(2)严格把关产品质量,积极将高科技引入农产业,产出高端优质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紧我国农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将重心从增加产品数量转移到提高产品质量上来,发展多样化产品,提高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4)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建立贸易摩擦协调机制,对在无防备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贸易摩擦,要有紧急应对机制,能快速从突发事件回过神来,积极做好“售后服务”,并从突发事件中吸取教训。

(5)完善农产品贸易服务体系,设立贸易咨询机构,向贸易双方提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市场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咨询。

(6)完善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执行透明度。

虽然现阶段东北亚农产品贸易依然存在着重重障碍和贸易摩擦,但东北亚农产品自由贸易是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目前能做的就是从内部改善自身条件来适应这个大环境,同时加强与各国的联系沟通,积极融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

参考文献

[1]李广勳。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展望[J]。北方经贸,2009,(5)。

第4篇

本科经济论文范文一:经济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翻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真正促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主体,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翻转课堂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和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期望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经济管理专业

0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学生往往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成效常常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高等院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而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则是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重要课题。经济管理专业是高等院校核心专业之一,该专业的学习内容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不但要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这就要求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恰恰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在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1翻转课堂概述

最早使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JonBergmann和AaronSam两位化学教师,他们将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而引起众人关注,并得到学界的认可。简单地说,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环境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对教学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并在教师的要求、引导下完成课堂学习活动并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探究问题、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②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充分,由于课堂活动中常出现提问、测试、讨论等交流方式,因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就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更充分的交流;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提升。课前自学时的相互帮助,有利于形成先进带后进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2翻转课堂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2.1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理论、原理、活动、方法等为主,对于尚未参加工作实践的大学生而言,教学内容通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若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在课前观看融入企业经营活动的生动形象的视频,相比于在传统课堂上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更容易接受知识。

2.2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看似枯燥乏味的计算性内容,如果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而翻转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教学视频、课堂活动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大量的真实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将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的实施中。

2.3评价方法科学

经济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翻转课堂的应用更加突出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这一特性使得翻转课堂上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宜死板、单一,而是应采取综合新、多元化、多途径的评价方式。例如,随堂练习、小测试、课堂小论文、案例分析、作业展示等等,均可以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态度的依据;而课堂上,老师也可根据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学习态度与完成情况对其探索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评价。除此之外,由于翻转课堂中经常会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和解决问题,因此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也成为了可能,对促进学生相互学习、良性竞争大有裨益。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对策

3.1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步骤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可分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3.1.1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是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功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第一要务。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局面,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组织的实施。因此,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在师生角色、课堂性质、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变化,并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才能真正合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从以往的灌输式课堂中摆脱出来,转而向着开放性、趣味性、实践性的课堂发展。对此,教师不但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要主动从课堂的主角变为配角,以指导者、守夜人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3.1.2做好课前学习设计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也会要求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但由于缺乏任务的约束和学习目标的引导,真正能进行充分预习的学生很少。而在翻转课堂中,课前学习成为核心学习环节之一,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视频和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方法,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确保课前学习的有效性,教师一是要结合教学内容,科学选择、剪辑、组合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精彩的学习素材,需要注意的是,视频内容不但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还应具有良好的清晰度,视频中教师的讲述应当清楚、宏亮,讲述内容应生动有趣,视频的长度应控制在10~15分钟之内,过长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兴趣,产生疲劳感,过短则不足以容纳教学要点;二是要科学设计学习任务书,将课前学习的目标、要点、难点等列出来,并要求学生将学习心得详实地记录在任务书上,以便在课上予以解决。

3.1.3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包括随堂作业、科学实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作品展示、一对一个性化指导等等。为了充分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合理选择课堂活动形式,除此之外,也可将多种课堂活动形式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课堂活动。例如,对于概念性、理论性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随堂作业、课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对计算性的知识点,可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公式和计算方法的含义,并学会举一反三,而案例教学中,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引导不同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案例解析中。对此,教师可采用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找到结题思路,以成功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建立学习自信心。

3.2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判断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在知识传授环节,看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是否优于传统课堂教师讲授所收到的效果;二是在知识内化环节,看学生在课堂上将知识内化的情况是否优于传统课堂上学生在课后练习所取得的效果。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有诸多因素,而其中对教学成果影响最为显著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视频的准备。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翻转课堂教学的成败,与教学视频的准备是否恰当、充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而言,由于课堂中计算性、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较多,在准备教学视频时应尽量选择那些时间适中、讲授过程幽默有趣、案例丰富且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教学视频。

(2)课堂活动的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内化,对学生最为有益的改变也是在课堂上。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需要何种激励、引导和帮助等等,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还应对活动的素材、实施方式进行精心设计。

(3)学习平台的搭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老师的要求和引导下,自主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进度、学习成果进行管理,教师应利用学校资源搭建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平台。一方面可将课堂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案例、视频等上传到网络上,另一方面也应引导学生通过在平台上留言的方式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惑、心得、收获等等,以便教师更全面、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

4结语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者应在充分认识翻转课堂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组织,来凸显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除此之外,将翻转课堂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要充分重视教学视频的准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平台的搭建三个关键问题,以保证翻转课堂的开放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2]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112.

本科经济论文范文二:高速公路ETC联网经济管理价值分析

摘要:交通运输是当代经济社会正常运转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代步工具出现,高速公路上汽车的流通量大幅增多,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时候也造成了交通拥堵的问题,这就需要完善传统的收费模式,所以ETC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模式应运而生。ETC是一种极为方便的全自动收费,方便、快捷、环保的特点使其对经济管理很有价值,省去了大量的人工费用,道路费用,既经济又实惠。

关键词:ETC;高速公路;经济管理

一、引言

ETC是一种电子性全自动收费方式,整个过程是不需要任何人工操作的,它计算收费是通过安装在车上的电子设备与收费道路旁安插的识别器进行数据交换,这样就不用车辆停车,逐渐形成了全国高速公路联网的收费格局。这种收费方式不仅能实现节能减排,还能提高收费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方便人们出行,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方便、安全、智能、环保的绿色高效的高速公路服务体系。这对于国家经济管理也是一种节省开支的良好方案。

二、ETC全国高速公路联网应用现状

截止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省市比如山东、山西、京津冀地区实现ETC卡通用,南方的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湖南、江西也基本实现ETC通用。全国高速公路联网将以京津冀为中心建设全国自动收费系统。预计今年9月底,以前并未实现一卡通的地区将会实现联网通卡,到年底,全国ETC联网评价系统也将被应用,其目的是通过对全国高速收费情况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对下一阶段的ETC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对高速公路进行分省规划和管理,ETC全国联网被认为是解决高速公路拥堵,提高行驶效率的有效手段。到现在,ETC专用车道的数量已经有7000多条,用户量已达1000万。其中使用该方式的用户有600万,自营服务站点800个,银行合作站点有5100个,终端设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样他的社会效益也逐渐发挥出来。根据国家高速公路设置的目标来看,到今年底,我国将会通过全国联网机构来进行收费管理,轿车ETC使用率在24%以上,电子缴费率不低于20%;另外,还将建设较为完善的ETC基础设施,一体化客服模式,最大限度的覆盖到各市、县区。这一目标达成后,对于车主来说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需要简单的安装ETC系统,就能够在县级以上地区随时进行充值缴费,一个以ETC为核心的庞大应用体系正在形成。

三、ETC全国高速公路联网对经济管理的价值

经调查表明,收费站已经成为高速公路又一大拥堵路段,经常开车的司机深有体会,例如北京有名的杜家坎收费站,一直是北京值得一提的堵点。事实证明,一条ETC车道通过的数量相当于6条人工收费车道。通车时间也由过去的15秒下降到4秒,大大提高了通行率。假如一辆车节约9秒的通过时间,那么全国内这么多的车辆加起来将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尤其对于车流量大的收费站来说,缓解拥堵的作用会更加明显,ETC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减少等待时间,使高速公路更加畅通。除了使公路更加畅通,节省出行时间之外,ETC还能够起到降低人们出行成本的作用,同时也节省了全社会的物流成本,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与过去的人工收费相比,使用ETC可以节省收费站点和服务网点的建设,大约减少了30%的人工费。另外,车辆行驶的燃油量也降低了消耗,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减少了将近一半,一氧化碳减少了大约65%,这将为使用车辆的人减少燃油费,节省出行成本。根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表明,现在我国机动车辆已经超过2.5亿辆,驾驶员也在大幅增加,今后也将是持续上涨的趋势。国家会给予使用ETC缴费的车辆一定的优惠,一般是打九五折,又在某种程度上节省了出行成本。在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当今许多国家都会通过收取养路费来还贷和支付养护道路的支出,这被认为是合法的收费政策,不过怎样合理的征收费用对于高速公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高速公路机构的管理理念。如果是一般公路重在研究其社会效益,但对于高速公路来说,他会有比社会效益更多的效益即极差效益,这也就是说除了共同的社会效益之外,它还具有独特的经济管理效益,所以,高速公路可以按照市场化来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因此对通行车辆征收行驶费也是合理的。对于ETC自动收费系统的经济效益就高速公路建设者来说,只有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降低收费力度,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所以,我国高速公路ETC的实施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能够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四、结束语

文章就ETC全国高速公路联网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又介绍了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ETC收费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减少进出高速的停留时间,减轻和避免了交通路上的行驶壁垒,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同时又能够扩大经济圈,服务圈,促进更大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交流和产业协同发展。促使通行畅通,节省行驶时间,还可以降低人们的出行成本,以及社会的流通成本,降低碳的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ETC是一种极为方便的全自动收费,方便、快捷、环保的特点使其对经济管理很有价值,节省了大量的人工费用,道路建设和保养费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doaj;经济学类;oa期刊;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8-0127-05

2.5出版频率

由表6可以看出,196种经济学类oa期刊的出版频率很广,最主要的出版周期为半年刊,占到总期刊数的39.8%,其次为季刊和一年出版3期的,分别占到17.35%和11.73%,一年出版5期及5期以上的合起来只有9种,加上年刊的9种,加起来也才占总期刊数的9.18%,但是出版不固定和不清楚的却有一定的数量,分别为24种和19种,二者共占到总期刊数的21.93%。及时出版应该是oa期刊的一大特点,所以经济学类oa期刊的出版能力还是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2.6学术水平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指期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数的比值。jcr是用来评价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指标,包括有: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及即年指标,其中影响因子被认为是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最重要指标,反映了期刊近期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就越大,该刊的学术质量也越高[4]。对2011年jcr的321种经济学类期刊仔细统计,发现196种经济学类oa期刊只有7种被收录,也就是说只有7种有影响因子,见表7。

3讨论

3.1关于经济学类oa期刊资源建设发展差异

本文对doaj经济类oa期刊的数量、国别、语种出版、学术水平等方面做了调查统计及分析,明显看出,参与oa的经济类期刊形成了全球的发展趋势,但是发展严重不平衡,发达国家无论在数量、语种、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均占优势,这与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政策支持开放存取运动密切相关,如:2007年初欧盟理事会第七框架计划共同决议中的开放获取的强制性命令,英国各大学支持欧盟的开放获取强制性命令[5],而美国在2007年末,国会和总统就敦促美国卫生研究院(nih)(nih是全世界最大的综合类科研资助机构,早在2005年就一直倡导并采取措施促进开放存取的发展)为nih资助的研究采用的oa强制性规定等等[6]。不过在发展中国家,巴西、智利的经济类oa期刊发展位居前列,甚至大大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这与巴西、智利开展oa运动较早分不开,早在1997年,科技在线图书馆(the scientific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scielo)就在巴西成立,其中收录的oaj主要来自于巴西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scielo是一种合作性网上电子出版模式,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开放存取期刊运动的典型例子,各个scielo成员国的开放存取期刊数量不等,差别较大,位居前两位的就是巴西和智利,2006年时候,最多的巴西有148种,其次是智利,有56种[7]。

3.2关于经济学类oa期刊的出版语言、出版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在出版语言方面,英语使用的最多。在当今国际交往中,英语使用广泛,基本上算作世界性的语言,而经济类oa期刊是一种全球共享的期刊,其出版机构不可能为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提供专门用本国语言书写的版本,一般只能提供一种或几种语言,所以非英语国家采用英语出版期刊就成为目前国际期刊发展的潮流,也便于其他国家研究人员使用。经济类oa期刊的出版能力和学术影响力都不高,特别相对于自然科学类oa期刊更是显得较低,这些都需要进一步促进和发展经济类oa期刊的发展。早在2008年,沈坤就在他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从事经济学的用户选择oa这样的网络出版方式相对比较低,在开放存取建议中呼吁要发展经济类学科oa期刊[8]。所以我们要支持经济类oa期刊,提高社会各界对经济类oa期刊的认可度,扩大经济类oa期刊整理,建立稳定有效的经济类oa期刊的出版机制,从而增强经济类oa期刊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使经济类oa期刊的发展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3.3关于经济类oa期刊在中国的发展

经济类oa期刊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但是作为金砖五国的我国却发展迟缓,整体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doaj上收录的经济类oa期刊只有一种,是中国澳门

学工商管理学院出版的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回溯年代可以到1998年,出版频率从最初的一年1期到目前的一年3期,发展更新还是比较快速的,但是出版语言却只有英语1种,符合国际期刊发展趋势,不过没有再同时提供汉语语言出版,我觉得有点欠缺。我国在2006年10月了科学数据开放存取政策[9],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台关于开放存取的相关政策的规定,所以我国开放存取发展缓慢,而且社会各界关于开放存取的相关意识还比较薄弱,在王应宽对中国大陆各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的调查显示,94.5%的被调查者对开放存取期刊不了解[10]。据blackwell期刊价格指数显示,1990-2000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价格的涨幅高达185.9%[4],订阅期刊价格大幅上涨,如果经济类oa期刊推广,必将节约经济类学术期刊主要定购者—经济类院系资料室和图书馆的开支,特别是经济类外文期刊越来越昂贵,昂贵的订购使用费已成为学术成果有效交流的一大障碍,推广经济类oa期刊的发展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经济类oa期刊作为一种在线免费取阅,发表付费,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它的出现也是对传统经济类学术期刊的挑战。因此,作为一个经济信息情报工作人员,推广传播经济类oa期刊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促进和发展经济类oa资源建设,与世界接轨,让我国经济类学术期刊尽快走向国际化。

4结论

oa运动开展十多年,经济类oa期刊的资源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还存在很多不足,经济类oa资源总体数量和质量均不高,这都需要每位经济学类科研工作者对oa态度的转变,支持oa,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对于我国来说,如何提高国内开放存取经济论文的认可度,建立有效评价机制和制定相关政策更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增强:第一,加大对经济类oa资源的搜寻、整理、推广等活动。第二,合理采取经济类oa期刊的经济机制,如广告、出版费、订购费、电子商务等。第三,建立一定的经济类oa期刊的质量控制机制,如稿件提交、出版前期审稿、出版中期格式规范、出版后期的质量评价等。第四,根据我国的国情,尽快制定支持经济类oa期刊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沈鸥.doaj医学oa期刊的统计与分析[j].图书馆界,2009,(4):62-65.

[2]朱连花,孙济庆.开放存取期刊现状研究——以doaj为例[j].现代情报,2012,(6):39-42.

[3]doaj[db/ol].http:∥doaj.org/,2012-10-22.

[4]胡德华.开放存取期刊质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3-4,19-20.

[5]李秀娟.国内外开放存取实践现状分析[j].情报探索,2010,(8):70-72.

[6]万丽娟,刘丹丹.国外实现开放存取可持续发展的举措[j].图书馆学研究,2011,(8):90-94.

[7]刘海霞,等.scielo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存取期刊建设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6,(5):58-59.

[8]沈坤,黄永清.现阶段国内用户对oa资源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以南京高校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242-245.

第6篇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探讨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遵循相应原则,形成自己的专业规范。

关键词:地方综合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规范

一、专业规范的作用

专业规范是高等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具体地说,专业规范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给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具体包括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条件等。专业规范的核心是构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多层次的规范性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

第一,专业规范是大学本科培养的基本规则。所谓规则,或是说在一定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有了专业规范,各个大学就得按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

第二,专业规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制定专业规范有利于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监督标准和机制。制定专业规范和教学规范是保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宏观管理职能提供了分类指导的依据。同时,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专业规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语言。高校间往往根据专业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等基础文件,来进行学分互认、判断是否授予学位等。

第三,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培养质量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专业规范确立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标准。美国原来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门,各个学校制定标准的随意性很大,差异悬殊。对此,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发表了著名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引发了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国大致统一的质量标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大学扩招及学校升格,国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专业,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733个本科专业和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11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887个本科专业,分别从2010年和2011年开始招生。大学扩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诚然,大学培养质量下降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缺乏专业规范,一些院校没有达到本科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开始招生,或者得到国家批准为新专业之后,由于没有专业规范等原因,没有很好进行专业建设。因此,制定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二、制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基础

1.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全国专业规范对大学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平。但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样性的培养标准。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专业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也应有所不同。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社会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种植业经济,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草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渔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林业经济管理,还有的地方需求的重点可能是海洋农业经济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养具有所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体现人才的特色,这就决定了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多样性化基础上的统一。

2.应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专业定位出发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思考自己本科专业定位时,应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际出发,如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应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我们认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定位时,应立足于地方性、综合性实际,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有较好传统文化中经济、经营及管理素养;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的原则

地方性综合大学制定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

第二,通用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做一种专业规范,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一般性,能够满足地方综合大学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时,由于各个综合性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都有服务地方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专业规范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专业建设应立足于综合性。综合大学不同于专业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学科众多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生。

第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第五,加强实践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二年级可结合课程学习写读书报告,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科研兴趣小组。院、系应创造条件吸纳二、三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研活动。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中介咨询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方法、研究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专业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扎实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原则和管理技巧,具备从事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备较深厚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理论;第三,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地撰写各种专业文章;第四,对于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应用较强的课程,不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五,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

农学,经济学,管理学。

4.主要课程

农学概论、林学概论、畜牧学概论、人文科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写作与训练、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15-25%。

6.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专业教师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讲师5-6人,助教1-2人,师生比20-25之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比重应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图书资料、教材。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本专业比较典型的和本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的工具。人均图书100册,核心期刊应该全部订阅,电子期刊包括CNKI、维普、人大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要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讲义,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教材选用尽量用国家级教材,对于实力较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编写自己的教材,但应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编写。

(3)实验室。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设置除计算机外,还应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录音笔等。同时,还应有可供实验用的教学实习软件。另外,实验室还将具备利用实验形式讲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条件。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40万元以上,应具有可进行经济学实验(或者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会计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投资、理财模拟实习等的基本条件。

(4)实习基地。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2-5个,实习基地应要能够满足进行农学、林学、畜牧学、农村调查、统计、企业管理实习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调查的基本条件。

(5)教学经费。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资产)20万元。每年的生均教学经费不低于金额500元。

7.主要课程教学要求

农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绪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等。

林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林业及林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与环境关系、森林分布、森林分类、林木育种、森林保护、造林、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城镇园林绿化等。

畜牧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环境工程、动物保健、养牛生产、养猪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养兔生产等。

人文科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

微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需求、供给及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弹性理论、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博弈认入门、市场失灵等。

宏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言、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货币市场的均衡、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实验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市场均衡实验、生产与成本实验、厂商理论实验、要素市场实验、博弈化实验、制度实施实验、市场失灵实验等。

农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农产品需求与供给、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与消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林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林业资源介绍、林业资源配置、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林产品市场均衡、林产品贸易、林业市场失灵、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制度等。

制度经济学: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制度的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的基本理论、合约理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等。

管理学原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与社会责任、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

企业管理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的领导制度与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理论、经营策略、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农业经济研究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经济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规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

农村调查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农村经济调查的方法概论、调查方案设计、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的调查方法、质的调查方法、抽样基本原理、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指标与标度、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资料处理等。

项目可行性研究: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市场预测及建设规模、原材料及供应品、厂址选择、方案设计、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及社会效益评分析等。

财经专业写作与训练: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专业写作概述、财经写作的概念、功能、特点极其要求、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报告、招标书与投标书、经济合同、经济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等。

投资与理财: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投资和理财的基本理论、投资和理财的环境、农业的投资和理财、工业的投资和理财、流通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和理财、风险投资、银行业的投资和理财、证券投资和理财、投资基金和基金投资、家庭(个人)投资和理财、投资理财的法律规范等。

市场营销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向、市场定位、产品决策、渠道决策、促销决策、价格决策、营销组织与控制、营销哲学、营销策划案设计等。

统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财务管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外币业务管理、企业清算、财务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知觉与个体决策、个体行为、态度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会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组织等。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二:浅谈农林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林经济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1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土地分布的比较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生产技术,农民的农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山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靠人力去进行种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出现严重的土地闲置现象,这样家中了城市发展的负担,也拉大的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差距,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建立规范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很容易导致农林经济走下坡路。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对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实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难,生活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2.2 农林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农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发展和改造情况进行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林经济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业的工作当中。

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给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也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2.3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正确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农业企业稳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能够使我国农林经济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尽快从农村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服务管理还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只有加大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强农林科技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水平。

3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创新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至关重要。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及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于农林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目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是根据农村经济的转型所制定的。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的提高其生产水平,加强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迫使农林经济管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同时农林生产经营方式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供销方式,需要改变为开放的生产和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来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让学生从资源的分配到产品的销售进行全过程的了解。总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管理的人才,从而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林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同时对农林经济管理要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分析。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在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林技术水平。相信随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一定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的更好,让农林企业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宇丹,刘宇虹.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4)

[2] 苏红伟.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双双.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基于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的调查[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05)

第7篇

    关键词总储蓄率部门储蓄率部门收入占比部门贡献率

    作

    者梁东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

    低消费率一高储蓄率一直是困扰我国宏观经济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应该上升到福利经济学的高度来认识。对微观经济来说,有着名的帕累托福利标准和其他福利标准。对宏观经济来说,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建立两个福利标准。

    一是就业标准。自从凯恩斯关注就业问题以后,各国政府或迟或早把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笔者只是把它上升为福利标准而已。就业增加,意味着总产量增加、总收入增加。在收入分配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家庭的收入都会或多或少地增加。当然,如果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更为准确地说,标准应该是人均产量、人均收入。

    二是消费标准。归根到底,福利是通过消费实现的。消费增加,说明福利水平提高。消费增加受到收入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但是,在收入相等时,消费有可钱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的多少取决于消费率:消费率高,则消费多、福利高;消费率低,则消费少、福利低。更为准确地说,消费标准应该是消费率标准。在收入不变时,提高消费率可以使消费增加、福利提高。在收入分配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家庭的消费都会或多或少地增加。

    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按2005—2007(2008)年的均值来说,人均收入为2000—2700美元的四个国家的消费率:斯里兰卡(2423美元)为84.0%,乌克兰(2318美元)为78.6%,泰国(2640美元)为66.4%,中国(2275美元)为49.00/0。若人均收入相等,则消费率的差别就反映了消费额的差别。上述四个国家,人均收人大体一致,但消费率的差别导致消费额差别很大:斯里兰卡的消费额为2035美元,乌克兰为1822美元,泰国为1753美元,中国为1115美元。两相比较,斯里兰卡的人均收入为中国的1.065倍,而消费额却为中国的1.825倍;乌克兰的人均收入低于泰国,消费额却高于泰国。

    学术界对我国低消费率一高储蓄率现象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由于两者是镜像,既可以研究前者,也可以研究后者。范剑平和向书坚在1999年就研究了消费率问题,认为它产生于二元社会结构。…之后,研究者大都把消费率偏低归结为居民所得份额偏低、收人中形成的消费比例偏低[2j、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实际税率提高等因素[3‘。再往后,何新华和曹永福j4]、李扬和殷剑锋[51.分别利用资金流量表研究高储蓄率问题。资金流量表提供了三大部门——住户部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的初次分配、再分配、消费、储蓄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使上述研究者得以拓宽视线,从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三大部门之间的关系人手研究高储蓄率问题,从而使对该问题的认识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如下笔者仍利用资金流量表提供的材料,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分解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思路,拟对我国高储蓄率形成的部门贡献进行分析。我国储蓄的基本情况

    我们通过三张表看一看我国储蓄的基本情况。

    由表l可见,从1992年至2007年,我国储蓄额逐年增长,但增长率呈“U”型变化,即从1992年至1999年,里下降趋势;从1999年至2007年,呈上升趋势;2004年的储蓄增长率陡增,可能其中有缘于统计方法的调整。观察各部门储蓄额变化的基本趋势,如果拿2007年和1992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住户部门的储蓄额15年提高了849倍,年均增长56.6%;政府部门提高了16.00倍,年均增长106.7%:企业部门提高了14.66倍,年均增长97.7%。在这15年中,政府部门的储蓄额增长得最快,企业部门略低于政府部门,住户部门最慢。部门储蓄占比变化的基本情况是:住户部门的储蓄占比趋于下降,共下降了23%,年均下降1.5%;政府部门的储蓄占比趋于提高,共提高了40%,(经济论文)年均提高2.7%;企业部门的储蓄占比也趋于提高,共提高了24qo,年均提高1.6%。

    社会储蓄率是指全社会总储蓄与全社会可支配收入之比。部门总储蓄率是指部门储蓄与全社会可支配收入之比,三部门总储蓄率之和等于社会储蓄率。由表2可见,从1992年至2007年,我国的社会储蓄率趋于提高。与此对应,社会的消费率趋于下降。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变化情况看,住户部门的总储蓄率较为稳定,略有下降: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的总储蓄率均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仍拿2007年和1992年相比,政府部门的总储蓄率提高了75%,年均提高5%;企业部门的总储蓄率提高了60%.年均提高4%。

    表3中的部门储蓄率和表2中的部门总储蓄率不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部门总储蓄率是部门储蓄占全社会可支配收入之比,而部门储蓄率是部门储蓄占部门可支配收入之比。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部门总储蓄率等于部门储蓄率与部门收入占比(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全社会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的乘积。由表3可见,住户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呈现出先下降、后提高的“U”型变化,总的趋势是略有提高,2007年比1992年提高了l6%年均提高I.l%。住户部门的收人占比几乎是直线下降,共下降了I5%,年均下降1.00/0。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收入占比均趋于提高,其中,部门储蓄率共提高了38%.年均提高25%;收入占比共提高了26%,年均提高1.8%。企业部门的储蓄率恒为100%。这是因为根据定义,储蓄是未用于消费的收入,而企业作为“部门”是不消费的,所以.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恒等于储蓄。而企业部门的收入占比提高幅度较大,共提高了38%,年均提高2.6%。储蓄率形成的部门贡献

    (一)1992年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

    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也等于各部门的部门储蓄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就是各部门的收入占比。通过这种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研究.从部门结构的角度看,全社会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这种研究。第一是研究各部门的总储蓄率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各部门的贡献可以用各部门的总储蓄率占全社会储蓄率的比值来测度,也可以用各部门的储蓄与全社会的储蓄的比值测度。第二是研究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本身的形成及其变化。比如研究在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中,部门储蓄率起多大的作用?部门收入占比起多大的作用?

    笔者主要关心储蓄率变化大的趋势,所以,只需要对1992年和2007年进行计算并比较就可以了。根据表2,可知:1992年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即0.420=0.226+0.061+0.133。各部门总储蓄率等于各部门储蓄率与收入占比的乘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0.226=0.333x67.7%;政府部门总储蓄率=0.061=0.324×19.O%;企业部门总储蓄率=0.133=l.OOOx13.30/0。然后可得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226/0.420=53.8%;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061/0.420=14.5%;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33/0.420=31.7%。

    (二)2007年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2007年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即0.509=0.218+0.107+0.184。各部门总储蓄率等于各部门储蓄率与收入占比的乘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0.218:0.379x57.5%:政府部门总储蓄率=0.107=0.442x24.1%:企业部门总储蓄率=0.184=l.OOOx18.4%。然后可得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218/0.509=42.8%;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07/0.509=21.0%: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84/0.509=36.l%.

    (三)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的变化

    其一,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由1992年的0.420提高至2007年的0.509,1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其二,住户部门总储蓄率仅有微小下降,从0.226降至0.218,15年下降了3.5%。这种情况表明:对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提高而言,住户部门不仅不负任何推动的“责任”,反而起了限制其提高的作用。住户部门储蓄率虽然提高了13.8%,但收入占比却下降了15.1%,二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从而导致住户部门总储蓄率仅有微小下降。虽然如此,但该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却大幅度下降,由53.8%下降至42.8%.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提高。其三,政府部门总储蓄率由1992年的0.061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0.107,15年提高了75.40/0,年均提高50/0。这是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政府收入占比两方面共同提高的结果。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15年提高了36.4%.年均提高2.4%;可支配收入占比提高26.8%,年均提高1.8%。在政府部门总储蓄率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也大幅度提高,由1992年的14.5%提高至2007年的21.0%,15年提高了44.8%,年均提高3%。其四,企业部门总储蓄率由1992年的0.133提高至2007年的0.184,15年提高了38.3%,年均提高2.6%。由于企业部门的部门储蓄率恒等于1,所以企业部门总储蓄率提高完全是由于企业部门收入占比的提高。和总储蓄率的变化一样,企业部门收入占比也由1992年的0.133提高至2007年的0.184。与此对应,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由31.7%提高至36.1%I5年共提高了13.9%。

    影响部门储蓄率贡献的因素

    (一)住户部门

    由于笔者主要进行部门结构的分析,所以可以假定全社会储蓄率给定。在这一条件下,影响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的主要因素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它又进一步分解为:住户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部门收入占比。

第8篇

[关键词]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际指南; 比较

1947年,联合国发表了第一个国民经济核算的报告,1951年,出版了第一个官方的国际指南。此后,又出版了多个国际指南,这些国际指南便影响着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二次大战以后的时期可以称之为“国际指南的时代”。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际指南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实践活动的不断进步。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三代国际指南

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可以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划分为以下三代国际指南。第一代国际指南:即1951年和1952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南和1953年联合国的指南;第二代国际指南:即1968年联合国指南(1968年SNA),1970年欧洲的指南(1970年ESA)以及1969年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1969年MPS);第三代国际指南:即1993年由各国际组织合作完成的指南(1993年SNA)和1995年欧洲的指南(1995年ESA)。由于MPS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中已不存在,下文中将不再涉及这一体系。

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代国际指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代国际指南发端于1947年出版的联合国报告。这一报告主要由斯通撰写的附录构成。尽管这一报告代表了联合国,但这一体系是以“货币交易占支配地位的先进工业化经济模式为基础的”①。

应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身)的请求,斯通指导完成了一份国际指南。这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个国际指南,它主要用于马歇尔援助计划。1951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出版了《简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1947年的报告相比较,这是一个简化的体系,只区分了往来账户和资本账户,部门的数目只有3个(即政府、企业和住户),对部门也没有进行任何的细分。

1952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出版了《标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取代《简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一新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南考虑了在贯彻简明体系中的经验,包括了更多的账户,但与1947年联合国的报告相比,仍显得非常简单。

在斯通的领导下,1953年联合国发表了一份新的指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附表》,这一报告第一次使用了“SNA”这一名称。这一份指南与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标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非常相似。与1947年联合国报告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指南不同的是,1953年的联合国指南还打算用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区别反映在生产范围的扩展上,即1953年联合国指南也包括了某些非市场产出。1956年,联合国在对1953年版本做了少量修订后重新出版了这一报告。

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二代国际指南。

1968年,联合国出版了一个经过全面修订,更加详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作者是艾德诺夫和斯通。1968年的报告在如何使用这一体系上采用了更加灵活的观点:即各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各自使用该体系的优先次序。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别设计了一章包括对有关内容优先次序的建议和某些特定的有用分类,如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区分及现代和传统生产模式的区分。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联合国出版了一系列补充指南。这些指南阐明了1968年SNA没有包括的若干问题,如资产负债表及调节账户,收入分配,不变价格和有形资产等。

1970年,欧洲共同体出版了其国民经济核算的第一个指南,这个指南在概念上与1968年SNA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但其更多地考虑了欧洲的具体情况,如该体系包括了就业的概念,并且反映了法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某些内容。

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三代国际指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三代国际指南产生于10年以前,即经修订1993年得到核准的SNA和经修订1995年得到核准的ESA。1993年SNA的主要作者是瓦诺利和希尔。这一新的指南包括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核算结构并提出了考虑到不同数据需求和不同国家环境的灵活性的重要性。基于以下原因,1993年SNA被认为第一个真正实现了国民经济核算标准的国际化。首先,1993年SNA是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洲共同体等国际组织合作下共同完成的,这为更好地协调某些相关指南的概念提供了可能,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手册》、《政府金融统计手册》和欧洲共同体的1995年ESA的协调。其次,MPS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活动已不复存在,所有东欧国家已向市场经济转型并采用1993年SNA和1995年ESA。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ESA已成为欧洲共同体政府法规的一部分,即成为法定文件。这与所有的其他国际指南均有所不同,像1970年SEA和1993年SNA,只是对各国推荐使用,而非强制执行。

考虑到欧洲共同体的许多重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如进入欧洲货币联盟的标准等,需用于行政管理,1995年ESA内含着法律的特征也是必须的。这要求1995年ESA更加准确,同时也要求各成员国必须更加严格地执行这一文件。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代国际指南的比较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代国际指南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选择核算目的、概念解释、观察和推算、核算体系的灵活性、核算结构和部门分类5个方面进行比较。

1. 核算目的。

在联合国1947年的报告里,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报告中指出:“认识到怎样将国民收入与其构成的交易及其他交易的总量联系起来是必要的,现代调查起源于试图对某一概括性总量的测定,目前已将重点放在构成交易的结构和这些交易的相互关系上。”②因而,国际经济总量的估计在1947年联合国报告里只是所关心的问题之一。与此相比较,概括性总量的测定在1953年SNA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南里似乎成了惟一的目的。这可以由其部门核算证明:它们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记录的,是为了直接获得国民经济总量。

1968年SNA、1970年ESA则接受了与1947年联合国报告类似的方法。例如,1968年SNA指出:“为了分析和政策两个方面的许多目的,仅仅利用这些总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比较详细地探索一个经济体系的许多方面。探索的结果,现在已经建立了经济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主要的总量被进一步地细分或分解。”③

1993年SNA和1995年ESA也强调了指南的多重目的特性,如:“本体系主要是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汇总数据以满足对经济行为和造成重大失衡现象的因素如对通货膨胀和失业感兴趣的分析人员、政策制定人员的需要。

系不得不是一种折衷的选择,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类型用户的利益,因而也就不可能极为理想地适用于任一孤立的目的。”④

2. 概念的解释。

1947年联合国报告及1993年SNA,均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二者被认为是从逻辑和基本原理上介绍了国民经济核算。1995年ESA、1953年SNA、1968年SNA、1970年ESA对国民经济核算的记账规则更多地采用了系统列举的方法,在这些国际指南中,对国民经济核算相关概念的讨论是极为少见的。尽管在1968年SNA里,某些议题也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如核算体系的结构、投入产出表等,在1995年ESA导论中,也讨论了核算体系的结构和一些基本概念。然而,1968年SNA修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多数使用者特别是初学者,这种讲解的方式是难以接近的”⑤,而在1993年SNA中,“关键性的概念是通过基本原理而不是列举的方式定义的”⑥。基于这一观点,1995年ESA也只能被视为1993年SNA的补充。

3. 观察和推算。

所有的国际指南都认为,多数流量的估价可以很容易进行观察而有些流量只能进行推算。这可以使用实物收入和自有住房服务为例子说明。在1947年联合国的报告中就注意到了推算的问题:“表中的项目可以划分为现金项目和推算项目两类,前者反映的是市场交易,后者则是在缺乏市场交易条件下所做出的计算。对于后者的估计要找到一共同的可接受的基础是困难的,只能尽可能将这种实物项目单独进行表示。”⑦1993年SNA和1995年ESA在补充分类中明确体现了推算项目和其他项目的区分。

1968年SNA则强调了区分哪些是可以观察和计量的,哪些是可以根据某些理论和惯例来推论的重要性。“因为为了得到对分析有用的东西而需要处理数据时,就有可能进行到这样的程度,即得到的结果已不再是数据。例如一种商品的供给可以根据这样的假定分配给使用者,即每个使用者都按照一个共同的比例从国内生产和进口方面取得的它的供给。这同观察不同的使用者实际上使用的国内生产和进口的比例结果将大不相同,这会给人以非常错误的印象。在处理数据时几乎永远是需要假定的,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这些假定起着主要作用,所得的结果就不再是一项观察,而是一项推论。同时,进行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能够做出推论,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把两者混淆起来。”⑧1993年SNA和1995年ESA也接受了类似的观点。

4. 核算体系的灵活性。

根据1947年的报告,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指南应该是一个灵活的文件。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惯例没有考虑到世界上或所有特定使用者的制度差异,所以灵活性是必须的。例如,它明确表达了“在运用这一核算体系时常常有必要加以扩充以适应不同国家的特定环境”⑨。而且,“经验表明在大量测定中某些交易处理时引起不同意见是不可避免的,这归结为不同国家的制度差异。”⑩

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国际指南中,则缺乏关于国民经济核算概念与特定环境相互关系的讨论。1993年SNA又回到了1947年联合国报告的基本原理上:“新体系有两个内在的重要的灵活性。第一个是分类的灵活应用,其基础是对交易者、交易和资产分类的层次结构,该结构对不同数据来源和不同国家的其他特定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第二个灵活性……它将新体系结构拓宽到所谓附属账户,该附属账户使用了可以替代中心框架的产品和收入概念。对有关环境的附属账户的描述就是体现这种灵活性的一个明显例子。”11

5. 核算结构和部门分类。

国际指南在核算结构和部门分类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47年的报告设计了一套详细和完整的核算体系,包括了24个账户和5个部门。在第一代国际指南中,像1953年SNA,提倡一个更加简捷的核算体系。该体系只包括有限的几个账户和部门。第二代的1968年SNA和1970年ESA则使用了与1947年报告中数目类似的账户和部门。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账户的使用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例如,对收入使用的描述,1968年SNA使用了一个账户,而1993年SNA使用了6个账户。

在1947年联合国报告和第一代国际指南中,部门分类是完全功能化的,例如,住户部门仅包含消费者职能而不包括像自我服务活动这样的生产者职能。在1968年SNA和1970年ESA中,生产账户是功能化的,而收入账户和其他账户则是机构化的。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所有部门都是机构化的。

1968年SNA的一个新特点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用了矩阵的方法,这一矩阵概括性地描述了各个账户及主要分类,它将供给表、使用表及部门账户连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矩阵比1968年SNA描述的账户体系更加完整,在矩阵中,展示了资产负债表和重估价账户,尽管在1968年SNA中它们并没有得到充分讨论。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矩阵只是国民经济核算描述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其他的形式还有平衡表(“T”账户)、图示法及方程法。

[注]

①②⑦⑨⑩UN,1947,Measurement of National Incom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ccounts.Studies and Reports on Statistical Methods No. 7 (UN,Geneva),P24,P18。

③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M].闵庆金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P9-P10,P46。

第9篇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商洛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一化促两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矿产建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和劳务输出五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4.04亿元,gdp总量比的100.16亿元增加73.88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2.6%,其中一产增加值完成44.58亿元,比24.61亿元增加19.97亿元,年均增长6.7%;二产增加值完成67.88亿元,比32.6亿元增加35.28亿元,年均增长15.1%;三产增加值完成61.58亿元,比21.31亿元增加40.27亿元,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收入14.25亿元,比5.15亿元增长176.7%,年均增长4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2亿元,比2.46亿元增长177.2%,年均增长4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7038元增长51.9%,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比1513元增长58.7%,年均增长16.6%。以来,柞水、商南、镇安、商州、洛南5个县区先后获得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作用日益显现。全市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24户,比101户增加23户。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9.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71亿元、工业税收3.2亿元,相比分别年均增长34.8%、21.5%、22.0%。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策划并实施了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启动建设了刘湾产业项目区、柞水盘龙医药园区、洛南黄龙钼业小区、柞水小岭工业区、山阳中村钒业小区、镇安云东钒业小区等16个县域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2376户,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22.8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8.8%。

(三)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核桃板栗建园达到404万亩、优质茶园达到15.4万亩、畜禽养殖示范小区达到48个、大场大户6317户,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8万亩,认定“三品”基地113个、产品59个。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68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其中省级12家、市级24家,打造出了“金丝源”等40多个特色品牌,创建省级名牌产品3个。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设立各类劳务中介机构176个,在新疆、山西、河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劳务基地23个,全市劳务输出49.7万人,收入达到22亿元。

(四)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繁荣活跃。近年来多方筹措资金6亿多元,重点抓了柞水溶洞、商南金丝峡、镇安木王、柞水牛背梁、山阳天竺山、洛南老君山、丹江漂流以及柞水凤凰古镇、山阳漫川古镇、牧护关度假区、仙娥湖休闲园等一批生态和人文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初步形成了丹江文化旅游长廊和山镇柞原生态两条精品旅游线路50多处旅游景点,全市旅游接待人数453.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比分别增加379万人次和9.0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3.8%和93.0%。新兴服务业快速兴起,市场消费日趋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3亿元,比36.6亿元增加24.23亿元,年均增长18.5%。

(五)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64.65亿元,比37.2亿元增加127.45亿元,年均增长64.2%;争取中省项目支持资金11.43亿元,比3.7亿元增加7.73亿元,年均增长45.6%;招商引进项目130个,总投资208.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8.66亿元,是5.85亿元的6.6倍,年均增长87.6%。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继西合铁路、西康铁路建成通车之后,西柞、蓝商、商界、柞小四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坚实。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

虽然近年来商洛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省内其它地市相比,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发展水平情况来看,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全市6县的平均gdp为18.71亿元,与全省83个县42.25亿元的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126.26亿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全市gdp排名第一的洛南县为30.34亿元,与全省第一位的神木县290.58亿元相差8.6倍;全市人均gdp为7291元,比全省人均gdp18246元低10955元,人均最高的柞水县为11897元,与全省人均最高的志丹县107674元相差几乎8倍。二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在全省83个县、24个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商州区位居24个区的第22名,六县中没有一个进入上游前28名,居中游29-56位的有柞水、镇安、洛南,居下游57-83位的有商南、山阳、丹凤,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整体靠后。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2858元低1170元,收入最高的商州区为1100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县16075元低50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3136元低735元,收入最高的丹凤县为261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县6028元低3411元。四是财政收入水平低。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7.8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94个百分点。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不强,带动力较弱,相对具有一定优势的中药材、畜牧、核桃、茶叶等产业规模小、加工层次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六是县域工业化水平低。县域重工业比重较大,工业结构不优、产品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全市工业化水平为19.1%,比全省48.1%的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七是县域城镇化水平较低。全市城镇化率为31.5%,比全省42.1%的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县域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转移农业人口的作用不明显。八是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7.13%,比全省47.2%的平均水平低0.07个百分点。

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制约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七县区均属国定贫困县,由于历史原因,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突出,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二是发展资金不足。七县区均属于资源型财政,支柱财源不强、新兴财源不多,县域财政收入总量小且很不稳定,加之历史负债较高,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有限,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县域经济缺乏发展的内生力。三是人才严重匮乏。由于受政策、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近些年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人才断茬、青黄不接,直接影响了县域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四是科技带动力弱。县域科研机构体制机制不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低,科技对主导产业的支撑力不足。五是对外开放不够。县区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较低、活力不强。六是行政效能不高。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少数领导和干部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与措施

(一)增强“四种意识”,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一是增强敢想敢闯的意识。敢想敢闯敢干是一种魄力、一种胆识,也是领导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备素质。各级各部门要坚决克服习惯等待,等领导,等支持,等政策,等资金,不敢求新变异、不敢打破陈规、不敢抢在人先的错误做法。要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倡导敢想敢闯敢干的风气,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摒弃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措施,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二是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机遇是战略资源。当前,商洛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良好机遇:中央把保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商洛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陕南突破发展,等等。要牢固树立并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意识,善于洞察时展的大趋势带来的机遇,潜心研究各种挑战和困难中蕴含的机遇,在抢抓各种机遇中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增强发挥优势的意识。加快突破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商洛的生物、矿产、旅游和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很大,尤其是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到“十一五”末商洛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密集区,这些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要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的资源与潜力、优势与劣势,善于审时、顺势、造势,敢于竞争,善于转换,挖掘潜在优势,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最终把各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增强循环发展的意识。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商洛既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区,长期以来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我们要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环境保护最优和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二)做好“四篇文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一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诸多矛盾的根本之举,也是经济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商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一是要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大投入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和矿产建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富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要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三是要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坚持在政策、资金、人才上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协作配套型、循环经济型、节能减排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专精特新”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带动力的骨干企业,提高市内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四是要着力解决企业污染问题。坚持建管并举,一方面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清洁技术,实行循环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监管和环境执法力度,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商洛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3.6%以上,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一是要继续按照“稳粮、扩经、兴药、优果、强牧”的思路,以一村一品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选准特色、发展特色、提升特色,重点抓好丹北生猪、河谷川道蛋鸡、山镇柞板栗、洛南商州核桃、高山洋芋和低山茶叶等六大特色产业带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二是要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扩大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

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县域经济拓宽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遵循城镇发展规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商洛中心城市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心城市要按照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和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盘活城镇资产,加快丹江景观带、南秦河景观带建设,尤其要抓好仙娥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等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以丹江两岸大道为发展主轴的现代城市景观群,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融山、水、城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园林城市,成为连接西北与华中地区干道上的重要城市。要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下大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抓好一批边贸重镇、产业大镇、工业强镇、旅游名镇的示范化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汇聚,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增强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

四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要坚持经济民营为主、企业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事业民办为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一要鼓励引导全民创业。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努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二要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三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与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着力培植一批、壮大一批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向科技化、外向化、规模化发展。

(三)打造“四大基地”,壮大县域经济产业基础

一是打造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去年以来,我们成功策划并启动建设的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包括刘湾生态工业园、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留仙坪化工建材工业园,涉及光伏产业、盐化工与水泥、氟材料、锌及锌合金材料、钼材料、钒材料与新能源镁材料、钢材料、煤电等10个循环产业链45个项目,并与园区外47个项目之间构成循环发展、链条延伸、产业互动、关联配套的格局,到2020年共需投资1208.13亿元,全部建成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128.97亿元。目前,比亚迪、延长、陕西投资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已入驻园区发展。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抓住这个机遇,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强化矿产资源整合,推进环保型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推动矿产业由采掘向深加工转变,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现代材料工业基地。

二是打造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坚持立足于秦岭,依托于秦岭,按照“政府指导、财政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为主”的思路,积极引进战略伙伴,合作开发旅游景点,突出抓好十大精品景区和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加快金丝峡国家5a级景区、木王和牛背梁4a级景区、天竺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进度,着力建设金丝峡——天竺山——木王——牛背梁生态旅游圈,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主动融入全国旅游大循环,努力把商洛打造成为全国的生态旅游名城。要抢抓高速公路开通后人流、物流、信息流剧增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促进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家政、物业等新兴服务业在县域城镇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三是打造优质绿色产业基地。积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真做好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品牌建设、产品包装、市场销售等工作,提高商洛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努力把商洛打造成为面向西安、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围绕发展丹参、黄芩、桔梗、连翘、五味子“五大商药”,扎实抓好商洛道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着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坚持“招引”与“整合”相结合,扶持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动核桃、茶叶等优势产业整合,打造一批商洛绿色特色产业品牌,力争到2010年商洛绿色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2012年达到100亿元。

四是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基地。坚持按照“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积极整合劳动、扶贫、教育等培训资源,认真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转移培训,搞好“订单”培训和“定向”转移,做到“先培训、后输出、持证上岗”,形成商洛劳务的品牌和特色。加快驻外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建设,切实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推动全市劳务输出数量和收益稳步提高。

(四)抓住“四个重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源动力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项目带动、投资拉动。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工业技改、社会事业项目为重点,搞好项目争取和项目建设,特别是今年全市安排的100个重点项目,要强化协调推进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要按照全市启动400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要求,每个县区都要谋划一批上规模、带动性强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尤其要重点抓好西合、西康铁路复线和西商二线、榆商、商柞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比亚迪太阳能电池、延长氟化工、中金黄金开发、商洛发电厂、柞水大西沟菱铁矿开发、西部鑫兴钼业深加工、五洲公司钒业深加工等重大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全市重大项目有序衔接、投资稳定增长。

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对外竞争与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借助外力促发展。要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转移资本、产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等重大政策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上支持。要继续抓好投资环境建设,重点要在“政策比别人活、措施比别人新、办法比别人多、服务比别人好”等软环境上下功夫,努力营造促进发展的大气候、大环境,形成自己的区域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研究制定科技带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普及,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把新型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运用于县域经济的开发领域,努力增强科技成果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中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效果。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创新,探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加强与省内外大型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他们来我市建立分支机构或科研基地,引导市内企业搞好自主研发,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推动重点领域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是深化体制改革。改革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抓好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搞好农村服务体系和种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企业改革,通过兼并和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企业重组,鼓励市内企业与省内外大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搞好财政改革,整合财政事业性投入,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集中力量办大事;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无论是哪项改革,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五)强化“四项措施”,完善县域经济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要解决好四个问题:首先是金融支持问题。健全金融体系,增加信贷额度,引导民间资本向创业和发展领域流动,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其次是财政投入问题。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逐步建立以贴息、担保、参股和风险投资为主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第三是人才保障问题。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不拘形式地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尤其是紧缺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定期定向对行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第四是土地供应问题。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对长期闲置土地要通过收购、租赁、参股等形式重新启用,以缓解建设用地与土地紧张的矛盾,确保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

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抓住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契机,调整优化政府组织机构,理顺职责关系,强化权责一致,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