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兽药营销论文

兽药营销论文

时间:2022-06-14 18:0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兽药营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兽药营销论文

第1篇

全球化时代的21世纪是贸易经济的世纪,从生产的全球化到金融和贸易的全球化,一个真实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摆在眼前。贸易经济人才尤其是针对一定行业的特色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了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方向的积淀。

 

1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必要性

 

1.1 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据世界贸易组织资料显示,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达15.7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我国以2.5616万亿美元位居第二位。这足以表明贸易经济的大发展已是本世纪不容改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今天的竞争是商贸的竞争而不是武力的竞争,而商贸的竞争离不开贸易经济人才的竞争,需要培养足量的贸易经济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具有中国特色,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壤中产生的一门以研究交换关系和商品流通规律为主的一门专业。虽然贸易经济专业曾在 20世纪改革开放后得到过前所未有的发展,但1998年专业调整时很多商学院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可30年的经济发展以铁的事实证明贸易经济成为了时代的主流,重生产轻流通的时代已完全过去,市场需要大量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经济专业和贸易经济人才,需要他们来从事和促进贸易经济的持续稳定和不断发展,也是世界市场经济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载体和机制。因此,培养贸易经济本科人才是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1.2 顺应时代呼唤的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贸易经济大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逐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代表的出口优势产品。官方统计,农产品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91.6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国内市场余缺,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维持国家食品安全及人民生活保障,从而巩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农产品贸易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有大量深谙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的高级应用型行业英才,但长期来部分高校仅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的多为一般性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之迫切要求。

 

1.3 区域经济发展亟待培养大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

 

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不失为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区域,要解决好“三农”等问题必须全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合作经济等组织的广泛兴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生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仅畜产品的产量(肉类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7743万吨,2008年达到8000余万吨,一些地区甚至一度出现猪、禽、粮、果等部分主要农产品卖难的现象。无疑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就是农产品贸易问题。要解决农畜产品的贸易问题,推进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优质高效发展,亟待有大批擅长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队伍。

 

1.4 区位和学科资源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具有自己的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申请是校区所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重庆市要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农牧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畜牧业技术的研发和国内外技术的整合是核心,以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为中心的各个环节是关键。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已经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相关学科方面形成特色,养殖技术研发具有较高水平,涉及农畜产品的鲜活畜产品贸易、加工农畜产品贸易、宠物及其文化和饰品贸易、享用休闲农畜产品贸易、农畜产品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农畜产品生产资料原料贸易、网络贸易等发展迅速。

 

校区地处有中国畜牧科技城的荣昌,农畜产品贸易区位优势突出。这里是全国的农畜产品尤其畜产品交易和信息中心,国家现代畜牧业中心区域示范区。据笔者调查,中国畜牧科技城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饲料兽药企业50多家,有吸引了世界各地300多家饲料兽药企业设立办事处、销售部,涉及饲料品牌 600多个,兽药品种千余种,年贸易额超过15亿元的西部饲料兽药批发交易市场。仅他们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尤其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十分旺盛。那么结合校区现有特色和中国畜牧科技城之县域自然文化资源的贸易经济专业,是区位优势和校学科资源优势整合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 的思路抓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

 

而且本专业的增设在发展西南大学,彰显荣昌校区特色,特别是在完善荣昌校区相对独立办学体系中其作用和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是一门把校区特色与人文社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枢纽点。

 

2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可行性

 

2.1 筹建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基础夯实

 

从当前形势看,贸易经济专业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了贸易经济专业的筹建工作。尤其开展了结合校区所处的特定位置和办学定位以及西部畜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贸易经济学科的研究;从贸易经济专业筹建的教学研究团队现有人员看,学历职称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宽泛,相关知识与能力结构协调,有5名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教授,7名农畜及其相关产品贸易企业董事长和副教授,农业贸易在读博士1人,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2人,现有人员在农 (牧)业经济管理和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研究等方面初显成果,已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从专业筹建基础看,软硬件设施具备,有210台电脑的网络实验室和定量分析实验室3个;从专业筹建外部环境看,不仅有中国畜牧科技城众多的企业实例和研究对象以及贸易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有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对行业特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内部环境看,校区有以畜牧业发展的养殖相关特色学科支撑,具备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从学科与所开设专业的结合看,不但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畜产品加工学,而且更有与校区特色结合紧密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共同发展,教学的开展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提供了贸易经济专业学科研究的知识创新基础;从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的方法上看,地方高校尤其像校区这样处于县域的分校区办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文化,来加强有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堪称是十分科学的方法。

 

2.2 学校有专业发展规划的全力支撑

 

西南大学是211综合性大学,学校有工、文、贸、经、管、法、教等较为完善的专业发展规划。校区在学校平台下根据定位,改变目前专业单一,不能更加完好支撑校区发展的局面,制定了以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为特色,以围绕现有特色学科为中心的学科交互融合发展的经、贸、工等专业发展规划,并拟在近年申报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投入1500万开展支撑贸易经济专业的相关重点学科及培育学科建设,2008-2009年度业已投入近300万元的重点和培育学科经费。可见,学校对专业发展有规划,重落实,能够全面保证增设专业的办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需求人才。

 

3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

 

3.1 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总体市场需求旺盛

 

由于贸易经济的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结合一定行业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更抢手。根据国家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多家人才市场的信息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排在各专业人才需求的前20位。仅2008年北京市人才交流市场第四季度人才供求信息排名依次是市场营销、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土建、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贸易经济、广告等,表明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排在第9位,需求人数达到12848名。这样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也与前述贸易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相一致,充分反映出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培养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合乎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

 

3.2 调研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网上调研需求近30%。对成都、重庆、北京等人才网在网上公布的人才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近期有效的招聘信息中按时间顺序抽出459条信息,将其中的专业要求进行排列后得出的结论是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共137条,占30%,排列在各专业人才需求前10位,略次于南方发达城市,接近全国需求水平。

 

所在地企业急需行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荣昌校区所在地的中国畜牧科技城,拥有众多的农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企业,纷纷表示急需和拟储备熟悉农畜产品行业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如“荣昌与澳大利的动物健康联合项目、畜牧科技城内多数GMP兽药企业”等纷纷表示需求贸易经济专业人才1-3名,合计需 30多名;网上调查成都、重庆等西部地区农畜产品贸易企业,也待招聘贸易经济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专门人才,并深感该类人才不能满足其企业贸易发展的需要。

 

3.3 所在区高校现有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比较分析

 

校区所在重庆市、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集中于非农产品的贸易经济领域,从事涉外的非农产品贸易。而校区拟增设的贸易经济专业重点在农畜产品贸易经济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典型的行业特色和专门性,与已有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不会产生市场冲击。

第2篇

[摘要]本文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四川省农产品进出口的特点,选用生产成本和贸易竞争力指数法实证分析了四川出口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并提出了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四川省农产品比较优势出口竞争力

一、四川农产品进出口特点

1.农产品生产大省、出口小省

2003年四川乡村人口3760万人,占全国的7.6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4.5万元,占全国的6.01%,粮食总产量3054万吨,占全国的7.09%,肉类总产量581.8万吨,占全国的8.39%。而同期四川农产品出口约为3亿美元,是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212.38亿美元)的1.41%。2000年以来,四川农产品出口与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之比,最低1.19%,最高1.89%,一般在1.4%徘徊,这与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称。

1.进出口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进口波动大,全部表现为贸易顺差状态

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2.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41亿美元,年均增长6.5%,其中出口额年均增长6.8%,进口额年均增长5.4%。出口额一直呈增长趋势,但是进口额波动大,入世后农产品进口明显加快,2002年较2001年增长150%,2003年比2002年增长169%,而2005年比2004年降低26.4%。农产品贸易全部呈顺差状态,最高为2005年3.43亿美元,最低2000年为1.42亿美元。从2005年看,贸易顺差增长速度有逐步缩小的趋势。

2.出口产品品种较少,生猪出口逐步成为龙头

从出口农产品构成上来看,其主力产品是生猪、生丝、酒、蔬菜和羽毛及羽绒等。其中酒类、蔬菜、中药材产品出口额,呈现上升趋势,占出口额的比重相对稳定;冻猪肉、羽毛绒产品出口额变动较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丝类产品出口额变动好坏交替,占全省出口比重在16%至27%之间波动。猪肉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的8.13%,上升到2005年的22.65%,2004年甚至接近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逐步替代丝类产品成为出口龙头产品。

3.出口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缺乏品牌效应

出口农产品除酒类是粮食加工品外,其余基本上是原料性的传统农产品,且占的比重过大。农产品目前仍以鲜销、鲜食为主,总体加工率低,仅为10%,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深加工占的比例更低,产品链短,加工转化增值率低,所获收益很少,而且农产品加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品种单调,档次低,名牌少,品牌效应差。即使在国内有以五粮液为代表的6个中国名酒,但在国际上影响力小,而作为国内“遍天下”的川猪更是缺乏知名品牌,出口大多是冷冻肉、白条肉、分割肉,具传统风味特色的优质高档肉制品出口几乎为零。

二、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剖析

1.生产成本对比分析

在古典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含义是劳动的比较成本;而在新古典贸易理论里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总要素的比较成本。由于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成本方面,而美国目前是世界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故选择与美国进行对比。2003年水稻的每公斤产值,四川比美国少17%,但生产成本只是美国的37%,其中劳动投入四川占总成本的63%,而美国只占10%,每公斤收益四川盈利0.28元,而美国亏损0.88元,从成本看,四川水稻具有比较优势;小麦的每公斤产值,四川比美国高8%,但生产成本四川是美国的2.3倍,其中劳动投入四川占总成本的65%,而美国只占2%,每公斤收益四川亏损0.39元,而美国盈利0.42元,比较结果四川小麦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玉米的每公斤产值,四川是美国的1.7倍,但生产成本四川是美国的1.5倍,其中劳动投入四川占总成本的31%,而美国只占7%,每公斤收益四川亏损0.06元,而美国亏损0.03元,比较结果四川玉米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生猪的每公斤产值,四川农户散养是美国的63%,规模养殖是美国的62.6%,但生产成本四川农户散养只是美国的57%,规模养殖只是美国的64%,四川生猪无论是农户散养还是规模养殖都具有比较优势,且农户散养的生产成本优势更明显。

2.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一般说来,产品的竞争优势反映的是产品的实际价格、产量、品牌档次及服务水平等综合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它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流动直观反映出来,并得到间接衡量。测度贸易产业(品)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指标就是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它表示一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分析,猪肉、生丝、蔬菜、肠衣、中药材的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为1,烟草及制品的TC指数平均为0.94,表明这些产品具有强竞争力,酒类TC指数为0.69,说明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生皮及皮革制品TC指数为0.47,说明具有低比较优势,而食用植物油、大豆、棉花、饲料用鱼粉、水果及制品和谷物及谷物粉等产品的TC指数为-1,说明这些产品完全处于比较劣势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无国际贸易发生,说明在价格和非价格因素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不存在贸易的比较利益,无贸易基础。总体看来,四川主要农产品除小麦外的收益率都要高于美国,美国多数农产品生产处于亏损状态。但成本和收益并没有统计国家对农民生产的补助。有资料表明,美国政府给玉米生产者的补贴有玉米产量和种植面积的补贴,这两项加起来,相当于每吨玉米的补贴达673元。此外,美国农产品的品质优于四川农产品,玉米蛋白质含量、含油量、赖氨酸含量均低于美国,含水量高于美国2个百分点。

三、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1.提高农产品质量,走内涵式提升竞争力的道路

在当前农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有质量才有市场,有质量才有效益,有质量才有竞争力。由于中国被许多国家定为疫区,使我国生猪饲养成本优势难以转化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四川大部分动植物出口产品生产仍然以农户分散种养为主,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无法有效控制种养过程中的疫病和农药兽药残留问题,使产品品质得不到保证。为此,必须将长期来以追求产量为目标的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以追求优质为目标的集约生产经营模式,从品种选育到栽培、养殖技术的研究、推广,都应紧紧围绕优质来进行的,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2.实行低成本与产品差别化相结合的竞争策略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可以在产品差异较小或差异性不重要的生产层次上通过致力于降低成本的努力取得价格优势;或者在产品差异较大、市场需求各异的生产领域和层次上,通过产品设计创造出较大的或者特殊的效用,取得效用上的优势。二者最终都能通过消费者价值的提高为特定的产品创造出竞争优势。成本优势使四川生猪与大米进入国际市场具备了价格竞争的基础,应依靠技术进步,在提质降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四川发展出口型小麦、玉米、油菜、蔬菜、生丝和中药材生产的可行性途径是创造差异型竞争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在与国外相比相对较低的成本基础上,集中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为国际市场提供高品质、特色化的农产品,通过品质差异创造四川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3.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

目前四川在农产品产后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美国、加拿大等农业发达国家平均将农业投资的70%用于农产品产后处理,蔬菜、果品、肉奶等农产品深加工率超过90%。四川需要打好绿色牌、特色牌和加工牌,重中之重是做好加工牌。四川农产品应延长产业增值链,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重点发展粮食、油料、肉类产品的精深加工,把蔬菜、水果、中药材和奶类等产品的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新的增长点,做到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和优质化,总体质量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第3篇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或简称为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以保护国内贸易为目的,通过制定复杂多样的环保法律法规,颁布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检疫、认证和审批制度,以限制或禁止国外产品的进口而采取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绿色贸易壁垒依据有关的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要求进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从设计、制造、包装到消费后处置都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得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能够使发达国家有效地阻止其他国家特别是环保技术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的进口,对本国市场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这无疑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出口带来很大的障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隐蔽的贸易障碍之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1.名义的合理性

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也表现出了高度的敏感性。绿色保护主义的口号就是保护地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他的口号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绿色贸易壁垒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关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和提法上有了合理性,实际则行贸易限制和保护之实。

2.形式的合法性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它的特点在于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的。上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目前石阶上最具有权威性的两大贸易文件——GATT和WTO,其中都有授予进口国为了保护国内环境和人们安全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这就为发达国家采取绿色壁垒提供了法律依据。

3.内容的广泛性

绿色贸易壁垒保护的内容十分的广泛,不但包括初级产品,而且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不仅涉及资源环境,而且涉及动植物与人类健康;不仅包括商品生产、销售,而且涉及生产方法与过程;不仅涉及法律法规,而且涉及产品标准;不仅涉及产品内在品质,而且涉及产品的外观与包装,等等。

4.方式的隐蔽性

绿色贸易壁垒是借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由于每个国家的环保水平不一样,就造成环境标准的不统一,存在差异性,发达国家就通过灵活多变的管理办法、检测内容和实施标准等,使出口方往往难以预见具体的内容及其变化,无法应付和适应。因此,绿色壁垒比其他非关税壁垒,更容易回避贸易对方的指责,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及时应对而蒙受损失。

5.效果的歧视性

发达国家在制定绿色贸易壁垒的标准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他们主要是依据本国的环境资源、技术条件和国内生产者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有些条例是专门针对出口国家或商品制定的,甚至制定一些明显或隐蔽的双重环境标准,这些标准都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隐含着严重的歧视性和非公平待遇,在执行这些措施和标准时,往往是有利于本国生产者而不利于外国出口商。

(三)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1.绿色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指“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由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文件。标准规定了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TBT协议附件l)。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标准主要是产品标准和包装标准,产品标准主要是规定农产品具有的特性,例如最低营养内容、最大毒性或有害物质、性能要求等。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的手段制定非常严格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使国外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产品无法进入该国的市场。这些标准都是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发达国家而言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却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达到了发达国家限制国外的产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本国的目的。

2.绿色环境标志

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只有得到“绿色环境标志”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否则,不允许进口。环境标志制度的确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也为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提供了可能性。

3.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制度是指规范商品包装(物)、包装材料要符合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回收使用或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要求的有关包装方面的法律、规章。

从这一方面来看,绿色包装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然而,绿色包装又是一种“高成本”的包装,它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需要研制升发绿色安全的包装材料以替代传统的包装材料,这就严重的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优势,客观上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某种制约。例如,日本的《再利用法》、《新废弃物处理法》等;这些“绿色包装”法规,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环境,但另一方面却为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可能性,发达国家可以借口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包装不符合其环保要求而限制其进口,而且发展中国家为了达到进口的要求,势必会增加产品的成本,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这种卫生检疫制度不但非常严格,而且程序复杂。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环境和技术水平发展不同,以及检验指标的任意性,使得这些规定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使这些环境和技术标准成为绿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由于日本、韩国对进口水产品的检验标准提高了,使得我国山东省荣成市出口到日本、韩国的虾仁、鱿鱼因超标而被退货。

5.绿色补贴与反补贴

即一国政府对环境成本内在化进行的补贴。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各国政府积极采取干预政策,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其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落后,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而发达国家认为这种补贴不符合GATT和WTO的规定,并以此为借口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

6.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

绿色关税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对其认定的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进口产品,除了课征正常的进口关税外,还另外加征环境进口附加税。市场准入是指进口国以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以及违反国际公约或国内环境法律、法规而采取的限制外国产品的措施。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发达国家通过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达到其限制或者禁止其进口的目的,也起到了市场准入的作用。

7.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在国际商品市场上愈来愈有合法地位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畴,但与其他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并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而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则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的立法作为基础和依据制定和执行的,因而在法律上是得到认可的,这就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后盾,在农产品贸易上的体现亦是如此。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各国对绿色壁垒在贸易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化,构筑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条例的制定也不断涌现,结果是使绿色贸易壁垒的合理地位愈加得到强化,对国际贸易的阻碍更加肆无忌惮。世界各国公认的《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协定》可以说是众多绿色贸易法规的源头,自从1994年问世以来便在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特别贸易关注问题上。统计显示1995年底到2011年底世界共有261项代表性特别贸易关注事件,其中大约有28%与植物健康有关,42%关系动植物健康,26%涉及食品安全,仅有4%为其他内容。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影响(一)现状

1.农产品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下降态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一直以较好的增长势头发展,尤其是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贸易进出口增幅大大提高。这不仅扩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份额,同时也增加了外汇收入,这对于目前农业比例仍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来讲,无疑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频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农业造成了很大损失。其中,对我国实行绿色壁垒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欧盟、美国,而这些国家又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我国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其中,欧盟国家对我国出口冻虾、水产品、茶叶、禽肉、果汁等产品设限,美国对禽肉、水产品、蜂蜜等产品设限,日本对我国出口蔬菜、蜂蜜、贝类产品等设限。

例如:2010年我国浙江地区的冻虾被欧盟要求退货,同时以我国蜂蜜含有氯霉素等抗生素超标为由中止对我国蜂蜜的进口,2011年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禁止进口我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就会对我国造成上亿元的损失。由此不难看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门槛,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主要出口市场

中国作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之一,其出口市场主要是面向亚洲、欧洲和美洲,其中亚洲的日本是中国的最重要的出口市场。2009年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为76.9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0%.200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前十市场分别是:日本、美国、中国香港、韩国、德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荷兰和英国。

(二)影响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的确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资源环境,调节产品结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为发达国家所利用,成为其保护国内企业,限制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工具。所以应辩证的看待绿色贸易壁垒,不能以偏概全否认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要正视其给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主动,维护我国的贸易利益。

1.积极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的初衷将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各国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客观上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利于保护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另外,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大量出现,必然促使一个新兴的行业——绿色产品行业的兴起,面对国际绿色浪潮,我国可以发展绿色食品,采取绿色营销,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

(1)改善农产品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种注重生活质量、营造绿色文明、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新的价值观念产生,这种价值观念的变化又带来了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注重绿色产品的消费,同时一些危害环境的产品需求受到禁止,甚至被淘汰。因此,伴随着绿色浪潮的兴起,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必将改变,从而引导我国的农产品产业结构的改变,促使我国农产品尽快适应绿色贸易壁垒,合理配置和利用农业资源,重点发展有利于环保的农产品生产,促使政策和资金向有利于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环保型农产品产业倾斜,促使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控制对化肥、农药、兽药的使用,大力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绿色农业,维护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平衡。

(2)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绿色壁垒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标准,通常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我国农产品要突破绿色壁垒,只有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和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绿色壁垒通过给农产品出口企业新的外部压力,使其克服经营习惯,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根据进口国颁布的新标准,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开发、引进适应国际市场环保新标准的主导设计范式,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并通过由点带面的技术扩散效应,带动产业的跳跃式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3)促进贸易可持续发展。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战略,要求变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为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消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因素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日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口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适应出口对象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各项环境法规和措施,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使之向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另外,企业要牢固树立环境质量观念,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储运和经营等过程中自觉地考虑环境利益,提高产品的环境质量,节约能源,降低对环境的危害。并且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强有力的环境管理措施,如推行ISO14000、开展环境标志认证等,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些都将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4)对出口国其他有利的影响。尽管当发展中国家遭遇绿色壁垒限制的时候,短期内本国产品的成本会上升,贸易条件会恶化,社会福利会受到损失,但是长期来说,本国产业则可以受到引导,更多地向绿色产业过度,本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会取得进步,产业结构也会得到优化,环境状况也可以得到改善。

当出口国企业遭遇到绿色壁垒限制时,可以采取三种应对措施:一是放弃绿色标准较高的国家的市场份额,选择进入绿色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二是提高本国的绿色标准,督促本国企业改进技术水平,实现绿色生产,满足进口国的绿色标准,从而维持进口国的市场份额;三是通过和进口国国家谈判、磋商,争取主动权,迫使进口国降低绿色标准,维持市场份额。

当出口国遭遇绿色壁垒措施以后,最明智的选择是积极引导本国企业改进技术,实现绿色生产,满足进口国对产品的绿色标准要求。在本国政府引导下,尽管出口量短期内会减少,但是长期来说出口量会逐步增加。

2.消极影响

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特点,使它在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中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绿色贸易壁垒必然对农产品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使我国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比较落后,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水平,而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在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制定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环境保护标准,使我国的农产品屡屡受挫,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从这个方面看,绿色贸易壁垒又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1)削弱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廉,农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绿贸易壁垒的实施,却使这种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绿色壁垒的实施要求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到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要去做,从而达到无公害、无污染的标准要求。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为了达到这种要求,不得不进行相关标准的检测、认证等手续,这就使得我国农产品的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的提高,造成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这就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例如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使我国的出口花生企业,为了应对日本的检测,不得不加大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技术设备等,造成生产成本的上涨,竞争力下降,企业出口利润下降,使我国的出口企业和农民蒙受损失。

(2)缩减农产品出口市场范围。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销往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约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而这些国家和地区正是对环境标准要求很高的地区,有着先进的环保技术,它们在对外贸易中,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凭借其贸易大国的地位和先进技术优势,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要求较高甚至过于严格的环境标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忽视环境的发展,环保水平比较低,即便是我国出口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等等,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是出口产品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从而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面临市场范围缩小的危险。如,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了技术要求,结果就是欧盟禁止进口我国的牛肉产品,美国禁止进口我国的龙眼、苹果等产品。

(3)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不断的采取绿色壁垒的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发达国家一方面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远远高于其发展水平的技术标准,把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排斥在本国市场之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自己能力的有限,希望得到政府的补贴,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但是发达国家却认为这违反了WTO和GATT的规定,从而引发国际贸易争端。例如美国就曾以环境保护补贴为由对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起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也不可避免的与其他发达国家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

三、应对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论文格式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关系到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在国家市场占有的份额,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不单单是企业应面临的问题,这应该是全社会都应重视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面对国际范围内的绿色潮流,我国农业发展只有改变思路,发展生态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积极培育、扶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业。按国际市场的需求,坚持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和突出特色等原则,建立绿色产品出口基地,扩大高质量的AA级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扩大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建立比较完备的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这要制定严格的农产品绿色质量标准,并由权威机构主持绿色标志认证工作,给有机农产品贴上绿色标签,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国际认证制度,明确昭示产品的优秀特质,提高有机产品竞争力。

在生态农业产业内部,也要考虑不同资源察赋而产生的比较优势问题,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应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国际市场上有效需求充足的生态农业产品,发挥比较优势。组建若干农业企业“龙头”或跨国企业集团,按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带基地带农户的作用,推进开放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推进农业的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内在需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

1.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分散农户组织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我国农村实行,农业生产的主体是以家庭为主,这就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活动难以统一规划,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缺乏保障,产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通。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通过行业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等,把分散的小农户联结起来,进行产业组织整合,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市场综合实体,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从业者的素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一种经营方式,这样可以促使我国的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以市场需求带动研发方向和水平,保证新的技术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的生产实践中,推动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的产业农民。

3.调整和优化了农业区域经济结构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和优化了农业区域经济结构,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不改变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横向联合若干农户,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品发展区域主导优势产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形成相对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农业生产基地,延伸了产业链,把区域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完善农业保障体系

1.增加财政投入

政府应发挥其经济职能作用,增加财政投入,通过直接投资,或以控股的方式,引导那些和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开发绿色产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取得国家认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其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

2.重点扶持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水平,决定着整个农业产业化链的规模和水平,龙头企业的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绿色壁垒对农产品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这对于我国分散经营的现状来说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通过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整合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力量,可以克服企业规模小、分散的局限性,便于做到“统一计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培育龙头企业,还有利于创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出口能力。

3.建立农产品出口的预警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应对绿色贸易措施的最大困难是“信息不灵”、信息“渠道不畅”,得不到针对性的有效的咨询服务等。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由政府牵头,组织建立完善数据库、信息网,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绿色贸易措施,及时向企业传递有关进口国的最新技术标准,定期国外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利用信息化管理优势,构建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咨询、评议、预警综合系统,对已受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不能出口的农产品,要及时客观地查明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应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预案和对策,提升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企业对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风险防御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我国应积极参加国际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各种活动,主动参与WTO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经济与贸易大国,应努力在现在国家绿色贸易体系的形成及公共选择中代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标准、绿色标志的指定,选择各种政治途径和解决机制,加强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相对力量和合力,以维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集团的利益。表明我国环境保护的立场,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权益,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地位,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对于进口国以环保为借口单方面设置的绿色壁垒,我国要通过外交途径与进口国谈判,或向WTO的争端解决机构提出诉讼。我国还应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而采取的歧视政策。

(四)健全法律法规

1.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境法规

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步伐,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水平的差距。应密切关注国际标准的变化,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国际标准为标本,及时修改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把环保立法内容从防治污染和保护自然环境,扩展到产生污染和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过程;通过立法程序将国际标准变为国家标准,并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下来。要从环保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来更新生产设备,改良工艺技术,强调污染预防、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与控制,最大限度地改善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回收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消费者的危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

虽然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国际标准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和采用,从而建立一套既与国际惯例相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另外,我国还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及时将先进的国际技术标准纳入我国国家标准,并将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地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从而为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

(五)大力开发绿色产品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趋向于绿色、有机的产品消费,发展绿色农业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它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顺利的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所以我国应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力度,采用先进的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速发展绿色农业。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指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的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品类食品,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

(六)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在当今社会中,经济的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而绿色壁垒正是经济全球化下的产物,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主要的非关税障碍。遵守国际贸易准则,参与世界经济活动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国农品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应牢牢抓住“绿色”这一主题,利用“绿色文化”来推销产品或服务、树立形象,并积极采取“绿色营销”手段和措施,重新打开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统一起来,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销售和制造。绿色营销的三条宗旨是:节约材料耗费、保护资源;确保产品安全卫生和方便,以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提升;引导绿色消费,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

1.搜集绿色信息

要发展绿色营销,首先就要搜集世界各国的绿色信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的不一致,所以我们要搜集信息,了解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顺利的进入国家市场。面对大量的绿色商机,企业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搜集相关的绿色信息,并结合自身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深入研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依据。

2.实行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又可以称为无公害包装和环境之友包装,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包装。它的理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保护环境,另一个就是节约资源。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保护环境是核心,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又密切相关,因为节约资源可减少废弃物,其实也就是从源头上对环境的保护。

从技术角度讲,绿色包装是指以天然植物和有关矿物质为原料研制成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有利于回收利用,易于降解、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环保型包装,也就是说,其包装产品从原料选择、产品的制造到使用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应从绿色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和大力发展绿色包装业三方面入手实现绿色包装。

目前,国内食品的绿色包装还处于起步阶段,“4R+1D”(即低消耗、开发新绿色材料、再利用、再循环和可降解)原则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包装的主要材料还是塑料,这和绿色产品所宣扬的环保观念是相悖的。因此,这就要求我国的包装行业,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加快技术创新,研制包装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多样化的“绿色包装”.

3.开展绿色促销

绿色促销就是针对绿色产品而进行的各项促销活动的总称,通过绿色促销,进行充分的信息传递,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使之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形成品牌效应。首先,绿色营销是一种观念。因此,企业要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同时,要与有关环保部门保持和谐关系,寻求其支持,并积极参加各种与环保有关的事务,以扩大企业的绿色影响。其次,绿色营销又是一种行动。企业可以利用广告等媒介宣传自己的绿色产品,传播自己的绿色文化,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营销氛围。

4.积极申获相关的认证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环境制度。我国的农产品要想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就必须通过各种认证,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IS014000当前世界上最权威的,最具有影响力的环境保护标准之一,因此,我国的出口企业要努力争取获得ISO1400国际标准认证,只有获得这个认证,才能是我国的农产品顺利的进入国际市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自身利益和效率的提高。

(七)合理规避绿色壁垒

1.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农产品在外碰壁受限,主要原因还是其内在的弱质性,而弱质性的重要表现,就是国际标准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所以,要更好的规避壁垒,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强化标准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企业还要注重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注重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加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不仅要有价格优势,更要以质取胜。只有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出口受阻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问题。

2.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成为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施市场多元化策略,从而绕过绿色贸易壁垒。一是深层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发达国家市场与我国有较强的互补性,尽管竞争激烈,但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有重点、分步骤、深层次的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尽快改变我国农产品出口过度依赖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格局。二是努力开拓尚不成熟的市场,将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这样既可以避开发达国家苛刻的绿色贸易壁垒,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又可以避免因产品品种少和出口时间集中给进口国带来的市场压力,减少与进口国的农产品贸易摩擦,也有利于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步实现产品向环保型农产品的转化。

3.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的企业也可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通过海外投资设厂、技术输出、劳务输出等方式,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等生产、加工和销售农产品,可以充分的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而且还可以有效的避开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