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网络学习计划

教师网络学习计划

时间:2022-10-29 07:2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网络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网络学习计划

第1篇

作者:柴迎红 何畏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制定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

1.实施认知和元认知能力的策略培养方案通过系列问卷、课堂讲授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策略的培养,详尽地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词汇及语法学习策略训练,其中也包括直接针对网络自主学习的技能如屏幕英语阅读能力、计算机英文输入能力和屏幕写作能力等练习。但如果只掌握认知策略而缺乏元认知策略,那么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针对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训练设计各种学生表格。如为协助学生确立网络自主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学习计划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完善计划并按时提交计划执行情况表。为协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制定系列监控表,如《自主学习核对单》,该核对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设计为问卷形式,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核对内容,旨在通过核对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网络使用状况和学习策略指导等,促使其反思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学习目标的设计、计划的执行、学习策略的选择等,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得的成绩。

2.协助学生培养学习资源利用策略学习的时间、付出的努力、学习的物质条件和他人的帮助等都属于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定期地根据学业进度和考试情况等发放各种《自我记录表》,引导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其中《时间使用记录表》要求学生填写此次网络学习的时间分配情况,希望学生写的越详细越好。时间管理策略的训练有效减少了考前突击、先松后紧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实施努力管理策略。由于网络自主学习是学生面对计算机学习,它本身缺少人文关怀,因此引导学生强化学习成就感,学会使用恰当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时间使用记录卡》、《学习计划表》和《自主学习核对单》中都设计自我奖励栏,对规定时间内完成或提前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理想分数、因自己克制了从事其他非英语学习冲动时、在疲乏烦躁时调整了学习内容等给予自己加分,并写明加分理由。加分过程和结果定期在网络上公开促使学生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鼓励。

3.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运用文学作品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利用网络展示英语文学内容,如诗歌、散文、小说等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通过聆听、观看相关的音频和视频作品,充分感受英语的魅力,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英文是“美丽”的,促使学生发现英文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还可带来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从而激发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减少学习的功利心。

二、完善学生、教师网络管理人员的评价方法

1.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综合评价体系学习评价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期待、学习动机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评价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还评价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前面提到的《自主学习核对单》、《学习记录卡》都是自我评价中学习行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自我评价的形式,使评估过程成为学生经常性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自我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改进。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通过查阅学生的各种学习记录、各种表单、学习进度等对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评价,评价方向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主。

2.建立教师网络教学过程综合评价体系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不同的教学角色:学习信息的提供者、学习策略的引导者、学习成果的评价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对教师网络自主学习教学部分单独实施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评价环节,它由学生评价和网络管理员评价两方面综合进行测评。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网络教学态度、自主学习平台的利用情况、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教师异步网络交流的能力、辅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等。

3.建立网络管理人员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网络管理人员承担着网络软硬件环境优化等设备管理工作,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提供较全面、细致地支持,对学生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负有职责。管理人员除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外如信息技术水平、英语应用能力还应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以实现和学生、教师的良好沟通,完成组织和协调工作。因此对管理员的评价包括了三个组成部分:学生、教师和部门领导。

三、建立网络文学资源库

建立网络文学资源库旨在给学生提供丰富又适用的文学自主学习资源,选择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对加深课文理解及了解文化差异有所帮助等的文学内容。其内容格式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如文本、音频和视频等。资源库的建设不应只顾及量更重要的是质,即必须适合学生,否则再大的库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英美文学的学习,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了解和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最终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第2篇

关键词:Web3.0;教师校本培训;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085-03

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求之下,更科学化、信息化地进行教师校本培训是目前势在必行的工作。本文通过介绍Web3.0的概念与特征,结合当前校本培训的现状,进行基于Web3.0技术下的教师校本培训平台构建的探讨,论述如何立足于Web3.0技术构建一个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校本培训平台,旨在理清研究思路,为进一步研究Web3.0技术下的教师校本培训平台的构建提供借鉴。

一、现行的校本培训存在的弊端

(一)培训内容未能真正满足教师的需求

上级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其内容大多是以统一课程和教材的教师培训体系为主,脱离了实际教学,缺乏对教师教学实践中会碰到的难题的了解,没有针对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对应的培训和指导。其培训内容无法真正满足教师的需求,从而不能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专业的成长。

(二)培训的知识技能与实际教学脱节

现行的教师校本培训一般都是由师资培训机构或者其他的校外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培训。因此往往会出现的情况是受训的教师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多数是与实际工作相脱节,无法真正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这些培训内容多数是外在于学校与课堂,没能真正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

(三)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

现行的校本培训多数是以专家授课的形式,专家进行理论指导,专家讲、教师听的单一的灌输式的培训方式。所讲述的理论知识理论性太强,又缺少互动的教学形式,教师没有与他人分享经验的机会,在交流上的封闭性使整个培训气氛变得沉闷,教师面对这样的培训课程往往会感到枯燥、吃力。这样的情况必然会造成受训教师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也抑制了教师的主动性的培养,影响了整个培训的实际效果。

(四)缺少个性化

现行的教师校本培训未能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在教师的队伍中,存在个人的认知水平、年龄阅历、任教科目、个人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而现行的教师校本培训并没有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而给予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不管教师的水平、特长、接受能力如何,都是同一培训、同一进度、同一内容。这种个性化不强、针对性不佳的培训自然收效甚小。

(五)工学矛盾突出

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们,在工作之余要集中较多的时间接受培训、开会、讨论等。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安排起来较为困难,为此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由此而引发的工学矛盾也是现行的校本培训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校本培训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构建良好的校本培训模式,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培养优秀教师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现行的教师校本培训的针对性不佳、实效性不强、工学矛盾突出、缺少个性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我国教育发展的脚步变得缓慢。所以,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问题,提供满足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构建科学化、信息化、有效化的基于Web3.0技术下的教师校本培训平台,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缓解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是当下最为迫切的事情。

二、Web3.0的基本概述

Web3.0是建立在Web2.0的基础上,它实现了更加“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交流”的互联网模式,同时,它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人性化的用户体验和个性化的基础配置

Web3.0是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模式,它完全按照用户的偏好来设计,并以此为主要的方向,它在对于UGC筛选性的过滤的基础之上引进偏好信息处理还有个性化引擎技术。偏好信息处理即按照用户的搜索习惯来分析和整理,并设计出最好的方案,帮助用户便捷、迅速地搜索到自己想要查看的信息。

(二)微内容的自由整合和有效聚合

Web3.0使用Mashup技术是对用户在搜索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以使得其内容信息的特征性更加明显,信息描述的精确度更高,从而促进用户对信息的进一步检索。而聚合技术的应用在Web3.0模式下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把传统意义上的聚合技术与挖掘技术进行相应的结合,势必创造出更具个性化的搜索速度、更快的搜索结果、更精确的“Web挖掘个性化搜索引擎”。

(三)适合多种终端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指示

Web2.0只能通过PC终端应用在互联网这一个十分单一的平台上,而Web3.0的网络模式已经实现了不同终端的兼容。它融合了网络的普适化并实现了公用显示装置以及个人智能终端的通用,而且融入了E—RAD技术的应用和研发,让嵌入式技术在Web3.0模式下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实现了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的便捷。

(四)有效和有序的数字新技术

Web3.0建立的SNS(社会网络服务系统)是可信的,VoIP与IM是可管理的,Blog/Vlog/Wiki是可控的,它们能够实现数字通信与信息处理、网络与计算、传播与管理、艺术与人文等的有序有效结合及融会贯通。

在Web3.0模式下,对用户的真实信息的核查与认证比较严谨,可信度较高的信息源的信息更有价值,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更便捷的人际交往,用户可以从中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人才或者所感兴趣的信息材料。

Web3.0模式下可管理的VoIP与IM,为用户提供的是十分便利和快捷的服务方式。可信度越高的用户所的信息会被自动置顶,这样有用的、真实的信息能够快速地出现在用户的面前,提高了信息的使用率,同时也减少了信息查找的时间。

Web3.0模式下可控的Blog/Vlog/Wiki,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把信息的和使用联系起来,实现可信度较高的信息与用户的访问之间的快速对接。

信息化时代,Web3.0技术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Web2.0技术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更是推进了教育信息化,为教育领域注入活力与生机的重要技术。而开展基于Web3.0技术的教师校本培训,是克服传统校本培训的弊端、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构建基于Web3.0技术的教师校本培训平台

基于Web3.0的教师校本培训平台是以学校自身为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对本校教师实施的一种更加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个性化的现代校本培训模式,实现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有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和当前的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教师教育信息化,它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校本培训带来新的变革,在校本培训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大量的网络资源,以构建教师学习的体系、实现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为目标。

在教师校本培训中,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教师是培训的主体,Web3.0技术是校本培训的载体,这也意味着构建基于Web3.0的教师校本培训平台具有实现信息资料共享、交流功能进一步强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的意义。同时,还有利于教师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寻求新的工作思路,创新现有的教育手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因此需要在Web1.0和Web2.0的基础之上,结合Web3.0的特性来构建教师校本培训平台。

(一)校本课程资源平台

1.必要性及其功能。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实用的课程资源,尤其需要符合当前实际需求的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来支持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最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此,以学校为基地,由教师参与建设的校本课程资源不仅能够让教师不断学习,还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的需求。只有建立起基于Web3.0技术下的专业的校本课程资源库,才能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分享,影响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促进教师终身的学习,满足社会对于信息时代教师的需求,从而影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具体设计。校本课程资源应当包括教学与科研、教育与管理、信息技术教育、社会与劳动实践等内容。在教学与科研版块中,应细分到各个学科,包含各个学科的教学心得和重点难点的探讨等。在教育与管理版块中,应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探讨出发,比如,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等。在信息技术教育版块中,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探讨。在社会与劳动实践版块中,针对学生的劳动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3.技术支持。在Web3.0技术下的资源库解决了Web2.0时期所不能解决的很多问题。Web3.0技术下的资源库拥有标准的属性信息,它的每一个最小单位的信息资源都能被唯一识别,这样可以清楚地从中得知资源的来源,这点对于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平台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可以由此获得可信度较高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利用资源库资源进行建设校本课程资源时,Web3.0的信息智能分析以及过滤功能能够很快地按照教师提供的信息,过滤掉不合适的资源,分析出教师所需要的资源,并给予最适合的资源,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为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很大的便利。

(二)教师网络学习平台

1.必要性及其功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广大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还是在教育理念上。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积极地参加学习,不断地提高专业化水平,获得最新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新时间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以网络为平台的学习环境,可以克服传统校本培训的弊端,使教师能够真正获得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整体素质。综上所述,可见构建基于Web3.0技术下的教师网络学习平台的必要性。Web3.0技术支持下的教师网上学习平台,可以让教师更主动、更高效地进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Web3.0的价值在于通过高效的智能的工具来实现信息的高聚合和智能搜索,这些功能对教师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具体设计。教师网络学习平台应当包括文字资料、视频、PPT等。其内容应从各个学科的范畴出发。

3.技术支持。人工智能是Web3.0的核心技术,即可实现虚拟化和可视化。它可以提供平滑的画面和高清的视频,提供了更加真实生动的情景,为虚假学习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只需要通过网络浏览器就可以进行浏览和学习。

信息的高度聚合功能还为教师营造了高效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将其聚集在个人的门户下,以备随时查看。信息的高度聚合这一功能可以更好地安排学习与工作的时间,缓解了工学矛盾。

Web3.0的智能搜索引擎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单纯地接受培训,他们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上的资源按照自己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互动交流平台

1.必要性及其功能。新课改要求下的校本培训,除了要求教师个人自主学习,还强调培训中的互动和交流。互动与交流是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Web3.0技术下构建的互动交流平台提供了畅通开放的环境,为教师之间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机会,在交流对象变得更广泛的同时,交流的内容也更加的自由。还能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在教学中,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再经过不断地交流,这样教师自身的水平就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2.具体设计。互动交流平台应当包括个人博客、个人微博、在线聊天工具等内容。教师可以在微博或者个人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教学观点、见解或在教学中遇到的重点或难点的思考,还可以把自己的教案、课件或教学心得上传到个人页面上与其他人一起交流和分享。在促进个人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能供其他教师借鉴,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尤其是有机会外出听专家名师的课程的教师,可以把讲座的内容记录下来,也可以写出个人的学习体会将其放在个人页面上供其他教师学习,大家互相帮助一起进步。还可以设计校际联合研讨的版块,与其他学校进行广泛的交流,共同在实践中探讨和摸索,不断拓宽交流的新渠道,以促进共同的发展,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效益。

3.技术支持。Web3.0以博客技术为代表,而且它的多终端整合互动功能,可以把微信息放在各种终端里高度兼容地进行自由的传播,用户可以实现终端里的自由互动。

(四)个人学习评估平台

1.必要性及其功能。个人学习评估平台即实现教师高效管理个人学习的功能,实现自我评估。教师针对自己浏览过的信息以及学习内容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个更好的评估和管理,从而能制订出更切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

2.具体设计。个人学习评估平台应当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评估、学结、学习计划等内容。

3.技术支持。Web3.0技术下能够将学习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料进行收集,随时方便教师查看动态信息,整理资料,管理自己的学习内容,把一个原本复杂而烦琐的过程变得简单化,这也大大节约了时间。同时,教师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打开浏览器,直接进入自己的个人学习评估平台。

此外,在校本培训平台上还可以建立网络培训反馈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实验室等多种平台。

利用Web3.0技术构建的平台开展教师校本培训还可以丰富教师校本培训的方式,可以让教师自主安排时间学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减少工学矛盾,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帮助教师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共同的进步;还能提高教师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构建基于Web3.0技术下的教师校本培训,不是否定过去的培训模式,而是传统培训模式的有益补充。从而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教师们可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水平。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还会有Web4.0甚至Web5.0的到来,未来还可以构建基于Web4.0或Web5.0的技术下的教师校本培训平台,实现教育与信息技术的与时俱进。

第3篇

关键字: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 ;教师角色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施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主学习研究、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教学模式研究以及新模式教学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等。在影响新的教学模式的因素中,教师角色转变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教学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开始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

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教师的角色是多样化的,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按照教学大纲设计可行的学习方案;教师又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开发并提供学习的素材以及学习导航;教师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调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教师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在教学中摆脱网络教学所带来的情感缺憾,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进行研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实地观察的方式了解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对大学英语教师、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进行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角色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教师没有能够完全转变角色。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者,还扮演着其他重要角色,引导着自主学习的进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固定,而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更多,变化更快。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指导者,促进者,协调者、资源提供者等角色需要不断跟踪学生的学习,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参与到学生的目标、计划的制定,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等环节。调查中发现,11%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总是检查其学习情况;27%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其指定学习目标; 21%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去找老师帮忙,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的比例占41%,问同学的比例占30%都高于找老师咨询;学生对于教师回答问题的能力持肯定意见的有69%,对教师的回答满意的占85%,不满意的占6%;11%的学生认为其老师能够总是检查他的学习情况,38%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经常检查,还有34%的学生认为老师有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们对教师做了访谈,访谈结果显示,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英语知识方面的问题能够及时解答,而对于学习策略、网络技能方面的问题则不能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访谈中,多位老师表示不愿意经常登录自主学习平台,除非要批改作业。对于答疑平台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实时解答。学生通过短信或者电话求助能够及时解答,但是学生咨询的次数很少;EMAIL解答也不及时,因为不能保证每天都能登录邮箱,老师们更愿意上课回答问题。

(二)缺少科学的教学方式

在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因为角色没有完全转变和受自身教学观念和教育学知识的影响,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缺少科学的教学行为。调查数据显示在自主学习过程监控中,老师关注的内容是33%的学生认为老师关心其学习效果;22%的学生认为关注的是学习状态;12%的学生认为关注的是学习方法。而学生的需求却是15%的学生认为需要教师关注的是学习计划,36%需要关注的是学习方法;21%需要关注的是学习信心;13%需要关注网络操作技能。

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发挥作用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调查结果显示,33%的学生选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学习与课本无关的知识的学生只有21%。教师需要调整教学任务,不把课后作业当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任务,而是组织学生完成探索性、有意义的任务。

访谈中多位老师认为,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发生改变的是课后作业的形式更丰富一些,而课堂教学只是从黑板转移到PPT上;一些老教师更是认为其授课内容变动不多。多位老师表示其很少上传资料,所以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不满意,调查显示31%的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39%的学生认为一般。造成教师不愿意上传资料的原因很多,上传操作太麻烦、自己的资源有限、不愿意分享等都会影响教师上传资料的积极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自主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终结性评价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最效果,形成性评价在自主学习中显得更重要。我们在观察中也发现,简单的量化形成性评价,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只挂时间不学习。

(三)教师计算机能力需要提高

访谈中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限制了教学过程的开展。首先是,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限,很多教学思想不能通过网络来实现;其次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求助时,不能提供一个科学的解决方案。大部分教师希望网络教学能力能得到培训。目前英语教师在承担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时严重缺乏网络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的网络教学理论。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素质制约着教学行为的正常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的教学思想接受能力等都是教师指导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所必备的。此外,网络教学监控力度不够;教学行为不当成为阻碍教师成功进行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一是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有抵触情绪。其二,目前的网络化教学模式还不完善,各学校都在摸索进行,没有一个很好的模板作为参照,教师因个人能力的高低不同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解力也不同。其三,目前的网络技术与网络化教学的融合还不完善,一些复杂的操作和错误信息让教师对网络学习产生悲观看法。

三、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思想、手段和工具等辅助其教学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国内外关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研究很多,国内《中国教育技术标准(CET)s研究》课题组经过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教育技术的基本要求和绩效考核指标[2]:1、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与技能;2、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3、运用技术改进教与学的评价;4、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5、遵守信息技术相关道德。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来提高教育技术素养,提高如何“将教育技术的培训与教学观念、学科知识和课堂教学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全面参与到自主学习过程中。

随着基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开展,教师的角色在发生变化。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教师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和不可替代。尽管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自我指导及自我管理,但是在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先转变其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发展。

齐登红等详细分析了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角色:1.教师应当是课程设计者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者;2.教师是教材的提供者和具体教学任务的设计者;3.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和组织者;4.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5.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伙伴;6.教师同时是一位研究者;7.教师还是一位教育者[3]。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教师的角色复杂多样,需要在自主学习的不同时期综合考虑。

教师角色的改变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或者是在新的角色中掺杂着传统的观点和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增强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不仅在教学中贯彻科学的教学思想,积极的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

(三)改善教学行为,提高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力。

教学行为是实践教学思想的工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模式中因为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学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教师需要运用新的适合于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教学行为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因此,教师应该熟悉网络教学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此外,还应该加强教师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平台的使用等。现代化的教学思想需要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载体,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常见软件的使用,如下载工具迅雷、从YouTube等网站下载视频等;熟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和学习平台的使用,如新视野平台的使用、在线聊天室的使用和管理、EMAIL的收发、IM软件的使用等;教学课件和资源的制作和开发,熟悉Microsoft PowerPoint、Adobe Audition、光影魔术手等软件的使用。利用下载上传工具收集学习素材,并上传到学习平台供学生选择学习;利用教学和学习平台进行教学跟踪和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过程中交流;利用课间制作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开发多媒体学习资源。

四、结语

教师的作用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是不可替代的。为此,必须加强教师的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配备必要的信息化设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主动适应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陈迪.我国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第4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教学;优势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的传播成为新世纪的重要的交流和学习方式,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并且收到了好的效果,提高了效率。在教育、教学中网络传播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并且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教学真正实现优秀资源跨时空跨地域的共享,并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师生。在这个以网络与传播牵头,广播、电视、卫星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时代,会更加促动教育、教学的迅猛发展。

一、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现状

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对网络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社会中让教育处于一个优势的位置,从而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对网络信息化教育十分重视,并且得到了很好应用。

二、网络传播中教学的新模式及其优势

1.主要模式

网络传播中的教学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教学模式,它以联网电脑为基本条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强大的图片、音响等功能,尽情展示其传播魅力,展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我国网上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

1.1集中式的教学。学生在网上大学设在各地的服务站点,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日常学习。

1.2开放式教学。没有固定教学地点、数学时间,学生可以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随时学习。 便于成人在工作之余的进行学习,可以极大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我国这一种形式被更为广泛地运用着。

2.新教学模式的优势

2.1对办学条件没有限制。传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受办学条件的牵制,若达不到,会影响教学效果。而网络教育则不同,屏幕课堂可使学生人数不再受到限制;师资力量也空前壮大,不同学校的老师可以联合授课;课本则以图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出现,课件既有网络版,又有光盘版。课件既有文字又有图像、动画、解说等多种信号,其制作十分复杂,但使用起来却十分简单。网络教育可大大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2.2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避免往返学校的奔波之苦,可大量节省时间及精力。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只要拥有一条电话线和一台电脑,学员就可以上网进行学习。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学习课程。这样,就便于很好地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三者的关系,使自己真正掌握学习的自,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学员即便在家里也能得到很好的学习,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

2.3网络教育对学员的基础没有限制。求学者,可以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也可以从高起点开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程度的起点,因为网络教学能为不同的学员提供个性化服务,真正实现高效深造。

2.4交互性。它具有灵活性和双向性的特点。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人和电脑间一个极为自然的学习、沟通方式,它可以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以及身临其境的场景。学生可通过BBS、网络聊天、E-mail、新闻组等形式与老师和同学讨论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2.5自主性。网络学习的课件是事先做好了放在网上的,想学哪章,想学多久完全由学员自己掌握,学员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制订学习计划,做到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健全网络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对网络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生源质量、教学资源、师生交互和评估考试。我国网络教育刚刚起步,而与之相对应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机制尚在建设之中,这就导致网络教育发展出现种种问题,造成社会认同度不高。

2.注意降低网络教育的费用。现在通过网络教育攻读学位,学费至少需要1万元,还不包括书其他收费,这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讲,是极大的困难。要想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接受名校的教育,较高的学费成了拦路虎,所以说,必须降低费用。

3.我国的现代网络教育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有些可以边实践边改进,有些可以设计长远规划,总之,不能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需要全面、深入地加以研究,比如思想理念、教育模式、网上资源建设、网络技术、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教学服务体系及质量控制等方面。

4.注意专业设置不要过于集中,注意比例均衡问题。不要只是注重开设热门专业课程,忽视冷门专业,要注意全面发展,调节平衡关系和未来专业的改变和适应问题。

5.注意培养适应网上教学的师资力量。目前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不但要从事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还需要主持各地学生的在线讨论,对大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与指导,批改大量的作业。这些工作决不是单靠一位教师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课程教师小组来完成。据调查,我国从事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缺乏、教师网络教学经验不足、网络教学技术欠缺,都严重制约着网络教育的发展。

21世纪,教育必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大的支柱和基础产业,互联网和教育决定我们的未来。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改变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网络将成为教育可以利用的得力工具之一,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势在必然。知识改变命运,人们对生活的更多追求必将推动现代网络教育的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滕兰芝.虚拟现实技术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 ,2002(07).

[2]柯和平.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与网络教学应用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2(01).

第5篇

关键词:案例-任务式网络教学;Moodle平台;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我们已经步入了网络教育的时代,以Web2.0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跨越时空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而且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也为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的教育机构掀起了一股研究网络课程的热潮,开发了大量的在线学习课程、精品课程等网络课程。比较有特色的有:Web CT、Virtual-U、Wish、LUVIT等。但上述产品主要是针对国外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来设计的,而且价钱往往比较昂贵,不符合国内教育现况的实际。此外,现在也涌现了不少开源的学习管理平台,比如:Moodle、sakai、Bodington、Atutor等。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背景和实践经验。

在国内,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网络管理平台对于辅助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重要性。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网梯网络教学平台、安博网络教学平台、GT2000/EDU远程多媒体教育系统等。国内开发出的产品各具特色,有些较为完善,但功能繁复,系统庞大;有些产品功能较弱,缺少符合统一标准的在线课程开发系统,缺少管理和评价功能等;另外,还有一部分产品只支持同步教学方法。以上原因导致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模式等找不到合适的平台作支撑。

在网络教学模式方面,混合式教学采用在线学习与实体教室学习相混合的方式,在企业培训和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开展得比较好。自主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发上重心在于高质量的内容,自主学习表现为学员主要通过人机交互进行学习,教师角色可有可无,由学员自己决定学习进度;而引领式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重心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带领,课程设计以促进学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为出发点,教师的角色是导师,学员的整体学习进度受到教师的控制,但具体的学习时间由学员自己决定。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尽量把现有的Web2.0技术整合在一起,利用其不同特点和功能设计一个综合的网络教学平台,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在此平台基础上提出了案例-任务式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2案例-任务式教学模式

案例-任务式教学模式的做法是: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利用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进行演示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案例,并引导他们尝试如何独立完成案例。它的基本教学特点是:以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学活动的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能力教学。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选择来设计学习任务,学生必须独立上机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巡回辅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

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者一个应用软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大型综合性实验题目,在规定的时限内,学生可以单独也可以分组合作完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优秀的作品可以收入学生作品集锦库,作为下届学生的学习案例,甚至还可以去参加全国比赛。

根据我校的专业特点和计算基础教学的目标,案例-任务式教学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划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编写等,如图1所示。

3计算机基础教学综合平台框架设计

开源软件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开源软件具有免费、性能优良、易于本地化和个性化定制等优点,非常符合教育领域的软件需求。在国外,许多研究者和机构已对开源学习平台进行开发和研究,诞生了像Moodle这样优秀的平台。

基于开源项目Moodle,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的,集教学、辅导和考试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在框架里构建了案例-任务教学模式。使用者只要打开网页,登录网站就可以完成教学和考试等功能。具体的框架如图2所示。

3.1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

首先根据教学设计构建好“案例-任务式”的在线学习环境,在学习平台上公布课程学习小黑板(公告板),内容有:课程安排、学习计划、学纲等。本文选用的是按案例和周次来组织呈现教学资源,然后对课前初学(学生预习)的资源、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要求、课后拓展的相关训练等资源进行精心设计和挑选(可以是文字、图片、音视频、链接、博客等)后放于学习平台上的相应主题阶段中,并将课程分阶段设计好放于学习平台上,从而可使学生明确每周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3.2在线学习

通过对新生进行两次考试,我们可以对学生划分层次,采用两级分层教学。

第一级:计算机基础入门课程的“免修、免听”资格考试,符合免修条件的同学在获得相应学分的同时,免修该课程;符合免听条件的学生不用随堂听课,但必须参加该课程的相关考试,若期中考试不合格,则取消免听资格。

第二级:对没有通过上面考试的同学,开课时进行“选课”考试,考得都是简单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通过考试,则免修初级课程,选择高级班的课程;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考试,则必须选择初级班的课程。

在线选课时,以前学生只能选某门课程,粒度太大,不适应当前教学的要求。我们把一门课程拆分为若干个案例,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想学的案例,这样粒度就减小了。同时在选课时,设定必选案例和任选案例,同时限定不同案例的必选和任选比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定制不同的学习方案,以保证每个同学都可以制定自己的课程结构。同时,学生也可以学习没有选择的案例。最后考试时,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己调整学习方案的机会,这样更符合学习规律。

课程以周教学的方式安排,在相应的授课时间内由专职老师上相应的案例课,一周内同样内容多节课重复,循环上课。通过提前预约课程,在优先权的限定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哪节上课,选满为止,上课前结束选课。每次上课有专门定制的磁卡,打卡上课,打卡下课,以保证出勤率。为了保证安全性,采取在线对学生的任务进行屏幕录制,同时摄像头以定时和随机两种工作模式进行摄像,以便获取学生上课和考试的实时照片,避免冒名顶替。

教师带领和引导学生进行在线讨论和在线答疑。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辅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在线教学评估,可对每位同学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价,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3.3课前预习

此阶段,教师要在课前的固定时间段里,在网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参与课前的相关活动。由于计算机的普及,教师可采用分布式的方法,如学生可以在自己家里、机房或寝室里进行预习。全部课程的学习流程应按照学习计划进行,由于学习者的程度不同,所有开放的课程学生都可以回顾和复习,每个主题或每周的课程要有固定的时间作为教师网上答疑的时间,答疑完成后课程就结束了。对已经结束的课程学生可以自由浏览,教师可以不再进行辅导。此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4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经过课前的在线预习,对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此环节中,教师主要是在装有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教室中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讨及多维互动。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此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5课后任务

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可以是电子文稿的,也可以是在线作答的;学生在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在线进行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在线通信协作完成。为了监督学生的学习,教师对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复、修改。作业的提交方法有在线文本作业和作业附件等。

3.6发展性教学评价

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任务等),教师要做到及时反馈。

在线考试评测方面,我们把一门课程拆分为若干个案例,学生可选择想学的案例,只有将选定的课程的每个案例都学完,得到合格的评测,才能参加考试。考试前,安排一次完整的、系统的案例教学,以便学生补上没有学习的课程。将题库按案例区分开,以便考试的时候,可以做到“选什么,学什么,考什么”。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考核,我们采取了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测,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最后还要对最终结果进行分析,以便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改进。

4结束语

我们在大一的学生中选定60人进行了Word简历案例的教学实验,学生对教师在Moodle平台上采用“案例-任务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达到了80.7%,有少部分学生不满意。但从总体来说,学生还是比较乐意教师采用这种有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总体上持比较满意的态度。

通过实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 学生刚刚接触教学平台,使用不熟练,不能正确操作。

(2)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由于教师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在这之前,很多学生可能没有类似的经验,所以一开始有点被动,讨论交流的气氛不是很热烈。

(3) 由于教师刚接触Moodle平台,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因此部分模块还没有很好利用起来,影响了其强大的教学功能的发挥。

(4) 教师在线指导的经验不足,在线指导答疑时间安排上不太灵活,没有兼顾到所有学生的提问。

总之,本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带领,紧紧围绕着经典的教学过程“课前、课中、课后”来实施,整个过程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学生满意度的调查来看,学生总体上比较满意这种教学模式。另外,Moodle平台是免费、开源的,其提供的功能基本上满足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需要,从而为学校节省了购买平台的费用,而且教师不用编写平台代码,可用更多的精力去设计课程。

参考文献:

[1] BlackBoard: /.

[2] Virtual-U: /.

[3] WISH平台: projects.cac.psu.edu/WISH/.

[4] LUVIT: .

[5] Moodle平台: /.

[6] 齐伟. Moodle平台之外, 我们还有哪些选择[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6):123-125.

[7] 网梯网络教学平台: .

[8] 安博教育: .cn.

[9] GT2000/EDU远程多媒体教育系统: .

[10] 许雪英. 基于Moodle开源系统的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 张伟,沈瑞珠. 自主式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探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12] 秦宇. 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J]. 教育信息化,2005(6):37-39.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Case-task based on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ZHOU Ying-qiang, YI Su, TIAN Bao-yong

(Liaoning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 Shenyang 110036, China)

第6篇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基层电大 交互管理 有效性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其发展地域的广泛性、传递信息的快速性推动远程教育的空前发展,改变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在远程教育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远程教育教学环节师生交互薄弱的环境下,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对教学环节师生交互的管理成了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本文结合目前衡水电大的教学交互管理实践,对入学教育、具体教学、形成性考核、综合实践等环节进行分析,为教学交互管理提供有效途径,打下坚实基础。

一、入学教育环节的交互管理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现代远程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教学形式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形式。学生要接受这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就要了解其学习方式,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远程开放教育有关知识,熟悉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特点,以及本专业教学要求,有效自主学习。入学教育是开放教育学生的必修环节。衡水电大要求所有学生都接受入学教育,修完《开放教育学习指南》的8课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和课程教师进行沟通。同时明文规定教师必须在入学教育学习阶段指导学生制订自主学习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按照自愿原则,根据地域、行业、单位、兴趣爱好、学习上能否互助等组建,教学点登记学习小组的相关信息,如学生的学号、姓名、电话、电子邮箱等,以便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实时指导。

二、教学过程的交互管理

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完成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课程教师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引导、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学习策略的指导、学习内容的辅导等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有效学习策略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促进具体教学中的交互管理,衡水电大建立专门以教学副校长为领导,以教学处为主力的教学督导工作机构,同时制定专业的开放教育导学制度,开展导学工作研究,强化导学工作管理。

通过实践与探索,衡水电大在开放教育教学交互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全面完善的教学交互体制。为调动课程辅导教师网上教学的积极性,学校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交互管理办法,要求所任课程网上资源每个栏目都及时更新,为教师制定网上课程教学交互的基本要求,即每学期每门课都要制订一个课程教学交互设计方案,每周总结一次交互情况;五个工作日内回复学员课程论坛提出的问题;每学期至少三次布置离线作业和在线测验,并及时做出评阅;至少组织四次网上答疑或论坛主题讨论。管理员每学期对网上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予以通报,并纳入教师教学常规考核。

在对课程教师教学交互规定的同时,对学员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制定《学员网上学习管理办法》,对学员从注册登录到选课学习,从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到网上作业的提交,从论坛的发帖回复到网上答疑,提供全方位服务。要求学员100%注册登录衡水电大、河北电大、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强调每门课程每学期最低学习时间为40小时(即保证每门课程每周有两小时的网上学习);每月至少在课程讨论区发帖三次;每周至少保存一次学习笔记;学员必须按时参加上级电大的网上实时教学活动,参加网上论坛的主题讨论和在线答疑。

学期末,通过网上行为记录完成对学员学习情况考核及教师教学交互工作考核。通过有效管理,极大地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强化网上学习指导,调动学员网上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网上教学交互的质量。

三、形成性考核环节的交互管理

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学员上网学习情况、小组讨论情况和师生、生生交互情况。目前开放教育课程师生关于形成性考核的交互主要是通过中央电大的课程平台进行的,其中课程论坛是最常用的形式。目前基层电大学员课程论坛学生发帖时间集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发帖主要是平时作业,是为了获得形成性考核的分数,往往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就是提问题,也是很简单的知识点,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的回帖很单一,并且学生很少查看老师的回复,这样的师生交互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衡水电大教学督导机构通过建立教师定期答疑机制,跟踪检查师生网上互动情况,对学员和教师网上论坛发帖回复情况和在线答疑参与情况定期总结。同时检查每个学员的网上注册、学习过程、参与答疑等情况,将学员网上学习情况,尤其是学员交互行为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

四、综合实践环节的交互管理

综合实践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而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实践教学工作是整个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央电大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综合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由教学处在学期末布置下学期的综合实践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毕业作业选题、大纲、书目等进行全程指导,指导次数不能少于5次,指导学时不得低于30学时。规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进行记录,填写《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指导记录表》;学生在毕业作业写作的过程中,要及时和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教学督导部门要对教学点综合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检查与验收,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控。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资料由教学点建档、保管和备查。

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是整个远程教育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远程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交互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施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整个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改革,教学管理的重点应该逐步转移到以教学交互管理为重点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1]赵亮,张玉花.基于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的师生交互情况调查与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09(15).

第7篇

一、网络研训与现场研训将互补

众所周知,传统的研训活动以现场为主要特征,学员在现场参加活动,听取报告,接受指导,开展互动。这种研训活动符合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和交往心理。活动中,学员有较强的归属感,吸收专家观点、接受名家指导、参与同伴互助都比较顺畅,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现场研训活动也有其缺陷,尤其是在大规模启动教师全员专业发展规划以来,从各级研训机构到各级各类学校都遭遇了一系列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研训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受限,在资源信息上的受限,在活动经费上的受限以及在成效评价上的受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训活动的质量和声誉,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也颇有微词,甚至有些消极抵制。

与传统研训活动相比,依托信息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的研训活动,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学员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更加自主,可以极大地避免因时空限制带来的矛盾等问题;能供不同学员同时汲取的课程信息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可以极大地避免因资源信息限制带来的研训针对性、适合性问题;通过网络数据平台提供的支持所采集的海量活动信息更加全面、更加及时,可以极大地避免因跟踪评价困难而带来的研训有效性和发展性问题;当然,利用便捷无边界“零成本”的网络平台可以让研训规模更自由、支出更经济,可以极大地避免因经费所限而带来的全面性和持续性问题。毋庸讳言,网络研训也有它的缺陷,包括现场感、归属感的缺失,学习方式习惯转型的困难,虚拟环境下活动管理的无力等。这一切都会直接影响研训的实效,影响网络研训的发展,也是我们已经面临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在网络研训中加强引导宣传,深入调研探索,健全管理机制,实现现场研训和网络研训的合理互补,共同推进教育研训的良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嘉兴教育学院网络研训的实践

以下内容结合了我院所开展的校长培训和基层学校校本研训,介绍我们在网络研训上的做法。

(一)校长(园长)网络培训的实践

从2012年初开始,我们全面启动了“十二五”嘉兴市中小学骨干校长(园长)专业提高培养发展三年计划。7个提高培训班的276名学员在参加我院组织的“三阶段两基地参与式”培训的基础上,在第二个培训年度还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远程培训,旨在利用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远程培训网的优质学习资源。一则使校长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思想,具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二则进一步增强校长们的学习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改善心智模式,具备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这个平台,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厚实的专业素养、开阔的教育视野、较强的教改研究与教育创新的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培训活动中,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积极进行培训调研,科学设计学习计划和学习课程

为了使培训能够贴近学员们的学习需求和工作特点,克服一切矛盾,并汲取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远程培训网的优质学习资源,我们将其学习定位为整个“十二五”校长(园长)提高培训班学习历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论学习阶段的重点任务。根据校长(园长)任职岗位差异,我们将学员分为了七个班,分别是:第三轮名校长培养工程培训班、高中德育校长提高培训班、高中教学校长提高培训班、初中骨干校长提高培训班、小学骨干校长提高培训班、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班、中职校长提高培训班。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各个班进行了培训需求调研,为每个班级量身打造、精心设计和选择了学习课程。如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班设置了思想建设、教育宏观形势与政策、园所管理、幼儿园师资管理、幼儿园课程建设、打造特色园所、安全管理与应急机制等学习模块;为教学校长开设了教学领导与管理、学生全面发展管理等模块;职业中学校长主要学习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建设与队伍建设、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模块内容,从而突显其学校的特色发展。培训任务除课程学习外,还定期开展班级专题研讨,并以作业形式布置了撰写个人研修体会。

2.沟通合作精细实施,健全网络研修管理机制

为了保障整个培训学习过程有序、有效地开展,我们会同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远程培训网,精细设计了各个阶段的安排,并按计划、分步骤、有序实施培训学习活动。表1是我们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时间进程。

为了保证学员能够适应网络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顺利地进行网上学习和交流,在第一阶段我们就专门对其进行了相关学习平台的操作培训;为每个培训班配备了班主任,以做好随机的咨询和服务指导工作;向培训网项目部负责人定期进行学员学习情况反馈。在重点督促学员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外,我们还组织学员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在学习中分别进行了以下主题研讨:1.校长人际沟通。例如,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实现人际沟通艺术?2.管理价值观的显性表达。例如,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您会通过哪些具体的形式或途径来表达您的管理价值观?3.特色学校创建之我见。例如,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如何凸显学校特色?您对特色学校建设有何见解?学员们就这些主题在网上分别展开了研讨和交流,跟帖踊跃,都依据自己的认识提出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在结束阶段,全体学员研修成果的展示是这次培训任务中的亮点。学员们就三个主题(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论校长如何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自己学校(幼儿园)的发展特点和自己的见解,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呈现,都获得了评阅教师的肯定。最后,学员们多以高分顺利结业。

为了更好地保障培训质量,做好对学员的服务和支持工作,我们还制订了学员考核办法,建立了临时班委,配备了管理班主任(具体分班情况如表2所示),并明确了各位班主任在本次远程培训管理中的工作职责:经常查看班级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对学员进行督促;按时安排、组织班级的专题研讨活动;了解、汇总学员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并上报地方中心总负责人再由负责人向培训网项目负责人反馈。为培养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情感和心理意向,班主任们尽可能地从物质、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关怀,强化网络、电话、QQ群等网上和线下的多种途径的沟通和交流,努力在情感与技术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学习者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学习中享受成功,从而提高其学习的驱动力。

表2

(二)基层学校校本网络研训的实践

在指导基层学校的校本研训中,我们也积极致力于网络手段的推广和运用。如让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技术构建教学、科研工作信息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解教育、谈论教育、享受教育的虚拟空间,活跃学校教科研学术氛围,以“信息化”模式促成教学、科研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彰显学校校本研训特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以信息化促进教学、科研的高效管理

我们指导学校建立规范的教学、科研网络研修制度,使教师网络研修规范化,教学、教科研的管理内容、进程、措施等明晰化。学校科室通过网络可及时将教学、科研管理的要求上传到校园网,便于广大教师尽早了解。利用校园网络的公告、站内短信等方式反馈在教师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了解信息。比如,每年组织全体文化学科教师参加区域中考能力测试(一模)考试,教务处通过站内短信反馈教师个人成绩,通过校园网教师考试的成绩分析和教学建议。这既保护了教师个人隐私,也让教师了解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2.以信息化展示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

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在校园网“教研组信息”这个网络专栏上及时上传各学科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奖与发表的论文、论著,课题公开课的展示情况,研究报告、精彩的教案,教学设计案例、评优课的获奖等情况。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教师及时反馈培训心得,并共享培训的资源。“网络研修”专栏分五个模块――精品导学稿、精品课件、精品论文、精品课题和精品课堂实录,是教师交流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信息平台。德育部门将优秀德育案例和德育视频资料在网络共享上,方便班主任下载。教科部门每年组织教师基本功竞赛,将获奖的信息和优秀成果上传到校园内网,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互相学习的平台。

3.以信息化促进教师科研意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运用校园网信息化平台,让全体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课改信息和教育信息供教师学习。比如,在校本研修专栏中最新教育领域的教育科研信息、专业知识等,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要求运用学校的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培训,并组织教师下载、使用及上传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们在不需要走出校门的情况下,也能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每次学校组织教师论坛,负责论坛的教师要及时将论坛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达到资源与智慧的共享。

4.以信息化促进区域科研共同体的交流与成长

我们在区域内组织优质学校与农村或薄弱学校结对为区域科研共同体,结对学校除了组织课堂教学改革的展示和教研活动的学习交流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校际之间的网上沟通与学习,达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校园外网专栏信息、建立学科QQ群、学科基地网站等网络资源,既满足了结对学校教师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的需求,又形成了教师群体共同研讨的良好氛围。

第8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模式;对比分析;实施;参考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54-02

引言

“翻译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1]在对外交流飞速加快的今天,提高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对当前的外语教学进行改革。翻译教学也不例外,为解决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必须对翻译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批判继承,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大力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翻译教学模式。本文试图对国内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评述,凸显各自的优缺点,帮助翻译教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提高课堂翻译教学效果。

一、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在1972年由美国教育家布鲁斯・乔伊斯(Bruce Joyce)与马歇・韦尔(Marsha Well)提出的。当年二人合作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系统地阐述了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2]我国对教学模式研究的热潮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各国专家对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在国外有以下典型的定义:乔伊斯与韦尔两人认为,教学模式是对包括教材选择、教师活动等课程内容的一种规范设计。[2]教学模式在国内,代表性的定义有“教学模式是人们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教学客观做出的主观选择。”[4]和“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5]。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学者们都认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框架意识、较为明确的思路。以下将结合此观点对国内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予以讨论。

二、翻译教学模式逐一分析

(一)传统翻译教学模式

豪斯(House)曾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做过非常形象的概括。翻译课程的老师“发给学生一个篇子,这种篇子中充满了陷阱,然后,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翻译出来,在以后的课上,全班同学逐句讨论,最后,老师给出一个‘正确’译文”。[5]这在德利尔看来完全是一种“教学翻译”(Teaching Translation),[6]翻译教学沦为外语教学的工具之一,依附于外语教学并服务于它。

这个模式的好处有:1)加深学生翻译基本功。该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能力成为翻译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符合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翻译课程教学的目的:翻译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巧、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能力”。[7]把翻译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法对待,教师通过分析语言,使学生语言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巩固并提高,这在整个英语学习阶段必不可少。2)有利于教师(教学的中心)发挥多重作用:学生问题的发现者、翻译技能的示范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该教学模式的缺点也十分明显。1)过多重视对微观语言的分析,忽视了对宏观篇章和文化差异的把握。2)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学习、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结果教学法”,[8]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的最终译文进行评价,忽视了对翻译过程的跟踪,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如果将该翻译模式当作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方式,翻译本身作为目的,作为独立学科的影响力,势必会被削弱。实际上,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已逐渐得到国内从事翻译研究的专家的认可。

(二)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

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差异性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则认为,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该模式特别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具体细微的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建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把源语静态地转换成目的语。翻译教学的重心将转移到“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9]

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克服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教师一味传授,忽视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弊病。要求教师分析个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学习计划、选取满足不同需求、各具特色的翻译材料。这种翻译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这种看似理想的翻译教学模式带来的问题是,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以学生为中心,并且还得兼顾教师的指导作用,这个“度”如何把握很难控制。另外,对于翻译教学经验缺乏、教学原则不很熟悉、教学法了解不多的教师来说,一味偏向学生可能无法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实现因材施教也是一种高难度目标。

(三)多媒体和网络翻译教学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尝试在网络教室实行交互式翻译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制出电子口译教材。这些不言而喻地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对翻译教学的重要作用。多媒体网络信息强大、资源丰富,使教师对翻译内容的选择面大大扩展,同时也可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翻译材料。加之多媒体教学平台具备监控功能,易于跟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也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这一切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其他翻译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便利。

当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翻译教学有两个条件需要同时具备:一是对应的翻译教学课件;二是网络平台的硬件要求。设计基于网络平台的翻译教学课件需要翻译教师网络专业技术过硬,这一点对于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个“硬伤”。另外,多媒体硬件的配置也有赖于相关部门相应财力的支持,一些落后地区学校还须大力解决。网络教育教学造成的另一个弱点正如G・霍维舍尔(Gail Hawisher)指出的那样――缺乏课堂氛围。在实际操作和心理上,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会给学生和教师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被称为“交流焦虑”(Communication Anxiety)。[10]所以,机器辅助下的翻译教学为翻译活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会对人类自然的语言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四)对比翻译教学模式

对比翻译教学模式将翻译教学建立在两种语言与文化对比之上,在讲授翻译时需要系统比较两种语言和各自承载的文化差异。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我们要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只有把本族语言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10]在翻译教学的初级阶段十分有必要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学生假如明白两种语言的内在不同和隐藏在这些不一样背后的原因,在翻译实践中就会知其因果,进而自觉培养自己对译语的意识,积极转换思维方式,努力遵循译语的表达习惯,排除源语及思维的多重干扰,提高译文质量。对于语言对比以外的文化对比来说,如果有一定的了解,无疑可以促使学生避免出现字句翻译似乎正确,而意义却相去甚远的错误翻译。

当然,这种理想的模式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对于翻译者来说,熟悉不同系统语言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加之,文化的习得远比语言的习得困难得多。正如奈达所坚信的那样,文化远比语言复杂得多。如果一个人用五年的学习最终掌握了一门外语,那他至少得用二十年才能了解某种语言背后的庞杂的文化。[7]这说明文化习得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大量讲授博大精深的中西文化,这显然是本末倒置,脱离现实。

(五)实践翻译教学模式

实践翻译教学模式是指将翻译教学和实践结合、统一起来,利用专业的翻译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的实践环境,进而在这种所谓的实际环境中教授翻译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努力将翻译教学与翻译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强调翻译的实用性特征,特别突出了翻译的服务作用。

实践翻译教学模式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起来。以案例教学法为例,教师可以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学科的案例拿来作为翻译资料,让学生讨论、分析此种翻译材料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需要来解决具体翻译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毫无疑问,这种翻译教学模式要求翻译教师对这门课的投入较多,既要具备翻译学科的系统知识,也要具备其他实用学科的知识,甚至还要参与到某种技能的进一步培训当中,最终成为一名“杂家”。这在目前翻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其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因为除了翻译课程,还有许多课程要学,到了最后这门课的学习也可能是草草收场。

三、结语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不适应时代和翻译教学本身的实际需求,呈现出诸多弊端,这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我国的翻译教学工作者也在诸如教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手段和教材等许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多种翻译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实用性翻译人才拓宽了思路。

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视角不同,进而提出了各有侧重的观点和看法,有闪光点,也有不足和缺陷。本文对五种较有影响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了简要归纳、比较分析,希望对具体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之,不管在具体的翻译课堂中教师最后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遵循翻译活动自身的规律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客观条件的限制。

参考文献:

[1]贺麟.谈谈翻译[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3).

[2]布鲁斯・乔伊斯(Bruce Joyce),马歇・韦尔(Marsha Well).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沃纳丁・赛弗林.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14.

[4]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第9篇

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以学习为中心,探寻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空间,提升师生的信息意识,突出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基本特征。学校架构了统一平台,实现统一用户信息管理,让不同层次用户分享全部资源,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如iPad教学平台、课堂互动平台、无线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制作共享平台、基础支撑平台、一卡通系统和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使师生在校内、校外均可享受同样的服务。

一、个性化学习理论探寻

以学习为中心,让学校真正成为学习的地方,让每一个学生积极的提问、设计、辩论、团队合作、项目学习、自我表达、自我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人格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有质的提升,这是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核心目标。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ation)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学习方式。它以使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为特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设计,成为学习的拥有者,并为之负责。在个性化学习中,学生想学什么、怎样学都得到尊重。教师的角色与职责在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风格,将学习与学生的兴趣、才智、热情相结合。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制定学业指标;培养学生选择并使用相应的技术和资源支持并强化其学习,提高ICT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同学、专家、教师网络,来指导和支持其学习,提高沟通交流、协作和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在以能力为基础的体系中掌握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对内容和技能的掌握监督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反思内容,并进行为学习服务的测试。

二、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1.构建优化的学习空间

学校对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和交互平台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以期“资源就在身边,交互即时实现”的高互动、高参与的个性化学习在课内、课外的实现。

2.优选数字化课程资源

教师通过开发电子教材、制作微视频,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例如,科学学科教师选择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实验内容进行开发,师生共同制作微视频,促进概念构建,形成概念体系;指导学生自编学材,展示项目学习成果的作业;进一步丰富电子书的内容,书中不仅做到图文并茂,而且每一节都涉及阅读指导,插图、实验视频随时更新,将学生、教师的实验过程、成果插入书中,使学生不仅是电子书的使用者,更是电子书的创作者。又如,英语学科教师通过盒子鱼软件,通过图片、对话、情景等方式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核心词汇,探索泛在学习的实施;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数据的追踪,可以看到学生普遍超越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同级水平,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以2014年第二学期为例,学生课外平均完成51课的自主学习,每课练习2.1次。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开发交互式电子教材和学习工具,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扩展的、精致化的全新教材学习体验。

3.借助APP工具丰富学习资源

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平板电脑,也允许学生自带电子设备,指导学生进行数字化的学习。如地理学科教师应用Solar Walk软件突破课堂的限制,指导学生进行星空的观察,体验天文观测的乐趣。选用碳足迹计算器,指导学生计算自己的碳足迹,当学生算出全球人的生活需求全部实现需要7个地球时,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清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学生也会自主选择软件工具辅助学习,如在“设计未来学校”的项目学习中,有的学生选用“完美世界”游戏软件支撑自己的项目设计,形象、生动、有深度而又个性化地展示了研究成果。

4.运用交互平台实现高互动、高参与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查找、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学生之间整理成果,制作PPT,互传资料,形成课堂互动合作;学生推送作品(思维导图、实验视频、学科小品、电影配音、项目作业等)分享成果,学生的角色从单一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创造者、同伴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则发挥促进者的作用,随时拍下学生作品和作业上传分享;通过iPad进行现场直播实验示范操作;开展课堂即时评价,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指导;摄录学生课堂展示、分享过程,进行课后分析、反思与指导。如语文教师为促进听说读写演全面发展,每个主题单元都会设计教师导读、群读赏析、名著共读、主题演讲等活动,留下影像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开展个性化的指导。

5.基于移动终端实现远程互动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线下、线上的质疑,在课上,在校内,也在校外。如数学教师为解决部分学生课上听得懂作业却有困难、难题不会做的问题,搭建了微信学科平台,课后学生遇到作业困难,先会在微信平台上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对于难以单纯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教师会录制成微视频进行点播,放在360老师网的班级平台里,供有需要的学生自主研究。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调动和满足。交互平台实现了以即时、延时、错时为特点的学习交流与互动模式,使每个学生得到尊重,获得指导,由学会变为会学、乐学。

通过在数字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的变革,北京中学的教师们开始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成为发现者,由信任而等待,由等待而发现;教师是设计者,合目的合规律地设计和组织学习变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实现;教师是协助者,课内支持不同学生、不同组别开展自主学习课外,开展针对个别学生的教学指导;教师是评价者,通过各学科星级评价标准的建构与实施,记录了每个学生的成长足迹,也助推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七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0%的学生学习兴趣很强,超过80%的学生具有深入理解知识、形成自己观点的强烈愿望,9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擅长方面、适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学习任务的内容、类型和要求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北京中学数字化环境下学与教方式的探索刚刚起步,我们在实践中还面临很多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例如,如何建设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的个人空间;如何记录教与学的过程以及及时保存工作信息;如何支持不同角色的交互联系;如何支持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应用,以空间带动应用,以应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等。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性化深层学习的实现,我们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2-46

2.丁念金.基于个性化学习的课堂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13(8):42-46

3.任炜东.从学习变革走向课程建构[J].北京教育.2014(5):43-44

4.任炜东,夏青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策略[J].教育参考.2015(3):72-78

5.威廉・鲍威尔,欧辰・库苏玛―鲍威尔.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来自国际学校的启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庞维国.论学习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0(5):13-19.

第10篇

[关键词] 学籍档案 研究生 档案管理

笔者根据高校院系的实际情况,就研究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对应措施,以形成更具规范与便利的档案管理模式。

一、学籍档案管理是院系研究生管理的重要内容

研究生学籍档案管理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教育过程的质量考核管理,它包括学生的入学与注册、成绩、纪律与考勤、奖励与处分、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与就业等材料。它记录了研究生在校期间品行、能力、学业等方面的表现,是人事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继续深造或走入工作岗位关系极大。因此,学籍档案管理是高校学生在校管理内容的核心内容之一,与学生利益包括其离校后的利益密切相关,受到学生的密切关注。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提高学籍管理现代化水平,是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随着高校招生数的扩大、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因公(私)出国(境)的学生数增加、就业渠道多样化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或部门重视利用学籍档案来了解毕业生的情况。一方面,毕业生个人在找工作或出国深造时需向聘用单位或国外高校提供其自身的学籍材料;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或其他部门为了辨别所招人员的个人信息真伪而需要确认档案。因此,学籍档案利用率不断上升的趋势给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目前,在院系层面上一些院系从各自不同的生源情况以及培养方案出发进行不同的管理,但有的没有形成规范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由于研究生学籍档案与其他的档案有所不同,研究生入学至毕业有三到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学籍档案形成时间跨度大,包括在学期间培养过程的重要材料,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会出现归档不全的问题;又由于研究生教学分散在各院系,院系在立卷整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档案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在一些高校中,院系研究生学籍档案管理,主要有以下问题:

1.研究生入学前档案资料分散

每年报考研究生的学生,被通知调档审查一般是5月份与7月份,拿到毕业证书两次寄档过程,容易疏忽造成学生档案丢失或在交接过程中的脱节。又由于考生所在单位有的没有及时将档案寄往学生将就读学校,或者将档案寄到了非直接负责的档案管理部门。这样就使得一些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档案,存放在不同的学校,造成学生档案不完整,不能统一进行规范管理。

2.学籍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学籍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档案意识不强,要求不严。存在档案材料不齐全,价值不高的问题。研究生缺乏学籍注册意识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学籍注册、学籍异动记载不全等现象;有的对学生受到处分和取消处分,从休学到复学等等都缺乏登记,使学籍管理难以发挥制约、监督和服务的作用,甚至无法给研究生培养、教学提供科学的、可靠的信息。

3.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和手段落后

目前,多数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已实现系统化。但也有一些学校院系研究生学籍管理,从档案材料收集、整理、鉴别、编排、装订到保管和利用基本上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保管技术简陋单一,与科学化、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大,难以适应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需要。有的院系虽自主研发或购买了校内学生日常教务及管理系统,但仅能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特别是数据库类型不能兼容,难以保证学籍信息的实效性和准确性,给学生查询和核对造成极大不便。

三、加强与改进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举措

研究生学籍档案,是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学习情况的综合反映,是个人起步的人事档案资料,我们应该从人事干部档案管理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研究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规范与完善研究生学籍档案管理制度,应受到每一位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新生入学报到、网上信息的录入、课堂教学管理、档案资料的归档和加强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的领导的举措。

1.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新生信息

要求新生根据录取通知书内的相关信息提前寄给院系,内容:提供个人相关的基本信息、照片、学费、保险等。报到后及时录入个人信息卡。院系在一个月内做完对每位新生个人信息的审核确认,在二个月内学生完成体检和个人学习计划制订。这些资料是研究生的原始资料,必须列入个人档案。

2.实行档案网络化管理

随着档案信息逐渐走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要加强培养熟悉档案业务和计算机管理的专业人才,改革档案工作程序,加速网络化进程。为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以及学生了解自己的成绩情况、网上选课、课程安排等,必须加强研究生个人信息、个人培养计划的网上录入管理及学生考试成绩教师网上录入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同时,要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档案管理设施和条件,使档案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完善研究生个人档案资料的归档

研究生个人档案中,包含有研究生入学前资料、党团材料、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体检表、报到证白联、学位申请书、研究生信息表、学年小结表、研究生阶段成绩单、奖励材料、处罚材料等。这些资料需要系统整理,分类组卷,仔细抄写,力求规范,存档备查。

研究生学籍档案属于机要类材料,归档后查阅、转寄都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办法执行。研究生成绩、毕业答辩材料等重要资料归档应一式两份,一份交由学校档案馆长久保存,另一份入研究生个人档案,以保证研究生学习阶段资料的完整。一旦学生的学籍异动申请生效,学籍管理部门应在作好相关数据的信息化记录的同时,以书面的形式及时告知相关学院,建立起学籍管理部门、相关学院、个人档案三方存留的管理机制。

4.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对研究生学籍档案工作的领导

研究生学籍档案工作涉及学院各部门,光靠档案人员负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院系领导的重视和全体教师的共同认识和努力。因此,加强领导,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搞好研究生学籍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档案工作要列入学院的年度计划,由明确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规范考核办法。档案人员在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以提高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研究生的学籍档案管理是一个较为系统和复杂的过程管理,必须增强档案意识,加强领导,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科学的信息化手段改进学籍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学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孙荣平, 刘树生. 浅析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与完善[ J] . 黑 龙江教育, 2005, ( 3) : 13-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