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扶贫案例

扶贫案例

时间:2022-11-25 12:50:47

扶贫案例

第1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 案例研究 宁夏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现状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高原,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2015年底总人口667.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西海固是宁夏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包括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原、同心、盐池、红寺堡9县(区),人口206.3万,占宁夏人口近三分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宁夏3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1.7%。西海固是宁夏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案例

(一)产业扶贫――以同心县同德村为例

同心县隶属于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县境内沟壑纵横,干旱缺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种植枸杞。河西镇同德村是同心县最后一个生态移民村,润德枸杞庄园生产基地来自于从同德村移民群众手里流转来的7500亩枸杞。目前,庄园拥有百吨级无尘制干车间,采用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对采摘的新鲜枸杞进行清洗、杀菌、消毒、速冻,包装,不仅可以当作零食直接食用,还可以煲汤、泡茶、熬粥等。通过深加工,可将枸杞做成枸杞原液、枸杞酵素等保健食品,提高枸杞的附加值。据庄园负责任介绍,他们还将向药品、化妆品等行业进一步拓展,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仅用了3年时间,同德村从寸草不生的荒滩发展成为高效益高产出的枸杞庄园,枸杞产业成了“拔穷根”的支柱产业。庄园里2000余名工人全部来自同德村1379户移民群众,在枸杞产业带动下,同德村从移民前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发展到6000多元,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小小的枸杞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致富金矿”,产业扶贫真正实现了源头“造血”。

(二)旅游扶贫――以西吉县龙王坝村为例

龙王坝村隶属于“苦瘠甲天下”的西吉县,该村有8个村民小组,404户共计1672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8户共计840人,是全县238个贫困村之一。龙王坝村山清水秀,村民们吃自己种的杂粮和绿色有机蔬菜,是原生态的长寿村,村里有4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8位90岁以上的老人。该村2014年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称号,就地取材发展旅游产业是它脱贫致富的特色。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龙王坝村依托本地的自然景观资源,成立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该社已入选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现在,村里的贫困户都成了勤劳致富的能手,他们把农村变成景区,村民变成导游,民房变成客房,产品变成礼品,摘农家菜、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把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打造成农家生活体验系列旅游产品。此外,村里的梅花鹿养殖中心和草莓采摘中心也备受游客喜爱,该村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去年,村里177户737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脱贫率高达85%以上。

(三)“软文化”助力精准扶贫――以中卫市为例

中卫市辖沙坡头区和中宁、海原两县,共40个乡镇442个行政村、32个社区居委会。共有21个民族,五大宗教俱全,属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区。沙坡头区以宣传党的政策、展现脱贫决心为主题,通过30余场扶贫攻坚专场演出让老百姓了解精准扶贫政策。中宁县给山区的农家书屋补充大量图书,建起了部分乡村电子阅览室,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精准扶贫,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感情沟通。海原县建成了集设计研发、加工培训、展览销售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引商、整合等方式,扶持了12个脱贫销号村,带动600名贫困家庭妇女稳定就业。此外,中卫市在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中明确文化为魂的思路,将海原回乡风情展示列入了特色旅游区,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游和丝路寻踪游线路。通过深度挖掘民俗资源,在“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南长滩村建设党项民俗村。此外,市政府协调鸣沙村80多名群众,通过组建驼队和花儿组合演艺团队,让他们走进沙坡头景区服务岗位。目前,该村正在建设占地60多亩的穆民风情苑,项目建成后可安排150多户群众经营创收。

(四)精准培训促进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能力培训工作被区政府确定为2016年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之一,安排两亿资金,培训十万人次。培训对象主要瞄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十二五”、“十三五”生态移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培训工种主要以驾驶员、刺绣、育婴师、手工艺编织、养老护理、电焊工等工种为主;培训模式按照“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培训对象选单、政府买单”的流程进行。截止年底,全区共对125732人次进行了技能培训,超额完成25.7%,其中有89732人取得了初级技能资格证书。精准培训的目标是: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引导贫困群众不断挖掘自身潜能,通过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拓宽增收的渠道。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度挖掘本地区资源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充分l挥贫困地区土地辽阔,山清水秀,污染较少的地缘优势,依据贫困地区特殊地形、地貌的特点,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宏观思路着手,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依托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业。

第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必须加强对贫困村领导班子和贫困户的教育培训,彻底打消他们“等靠要”的念头,积极转变脱贫观念,树立脱贫信心,提升脱贫能力。通过技能培训掌握至少一种生存本领,积极就业或者自主创业,从源头上拔穷根,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要引入技术特派员,针对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技术指导。

第三、要加大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遵循“讲得清楚、听得明白”的原则,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方式,让党的扶贫政策真正走进群众的心里,提高他们生产、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良好精神面貌,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旭明.关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思考――从宁夏贫困户家计特征视角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6(2).

[2]夏自成.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保障措施[J].山西农经,2016(15).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电商;贫困陷阱;强刺激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7)01-0082-04

一、引言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一般而言,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陷阱”,需要承接到来自政府施加的政策、制度或者重大建设项目等的强刺激;然而,现实往往总是比规范理论来得更加丰富多彩。山东省曹县大集镇充分利用农村电商这个市场平台,获得了当地演出服饰产业的裂变式增长;其间政府的强力催化和金融的密切配套,加速了农村电商扶贫强刺激的放大效应,实现了当地农村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重大经济演变。

二、大集镇的电商扶贫路径

近年来,“淘宝热”红遍了中国的大城小镇,而广大农村地区淘宝的热络程度也丝毫不逊于城市。早在2013年,多年都摘不掉“贫困帽子”的山东省曹县大集镇,一下子就冒出了2个全国“淘宝村”。要知道,当时全国也只有20个村获得了阿里巴巴的该项殊荣。

此后三年,“淘宝热”持续发酵,大集镇被命名的全国“淘宝村”迅速增加到27个,排名全国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淘宝第一镇”。靠着“淘宝热”, 大集镇注册了390家服饰有限公司、16000家淘宝店铺、100余家天猫店,全镇4.5万人,有近两万人从事线上销售和线下加工表演服饰,电商年销售额也由2013的2亿元迅速扩展到2016年的30亿元,三年翻了15倍,仅2016年“六一”期间,全镇表演服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2亿元。截至2015年底共有1118户、2563人就此摘掉贫困帽子,占全部贫困人口的60%。大集镇新增纳税企业个数及返乡创业情况连续两年居曹县第一。当地农民普遍认为,近30年来,悉数对大集镇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首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次就是农村电商。

大集镇怎么会“恋”上了农村电商?这么多村庄怎么会得到阿里巴巴高密度的一致认可?这,还要从大集镇的贫穷说起。

曹县是山东省菏泽市的一个普通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市的1/3,占全省的1/9。大集镇则是曹县所辖22个农村乡镇之一。这里没有区位优势,不临国道、省道,只有一条县级公路,也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在大集镇下辖的32个行政村中,就有2个省级贫困村、14个市级贫困村,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乡镇。因为土地贫瘠,人们为了生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家家户户就有了在农闲时节加工戏装和演出服装的传统。但由于肩挑背扛,市场狭小,生意清淡,常年处于微利经营状态。尽管如此,作为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戏装和演出服装的传统还是被延续了下来。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2009年10月,一位从事戏装和演出服饰的任姓商户在外地工作的亲戚指导下,第一次偶然“触电”,在淘宝上忐忑不安地接下了第一笔订单,直到3天后,发现自己的银行卡多了2000元。此时,他才相信,原来电子商务能在买卖双方不见面的情况下,像摆摊设点那样做生意,也能带来财富。于是他同另外两家商户在全镇率先开设了属于自己的演出服、摄影服淘宝店。

随着国内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文化需求在同步提升,演出服饰的市场需求也在逐年扩大。曹县大集镇生产的戏装和演出服饰,既不同于专业厂家的高档演出服饰,也不同于普通服装,更不能与高端服装相提并论。大集镇生产的戏装和演出服饰基本属于低端产品,主要是节日、庆典和活动演出使用的一次性服饰,成本低廉,价格也便宜,属于典型的间歇式需求,低值易耗品。因此,虽然戏装及演出服饰的质量、技术要求都不高,但由于其属性独特,普通服装加工者都不愿介入生产,专产专销成了大集镇的“专利”。任姓商户网上开店的举动,引致其他商户们纷纷学习、模仿,逐渐接纳和熟练运用农村淘宝来兜售自己的演出服饰。

淘宝带来了纷至沓来的订单。较低的进入门槛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新开网店数量快速增加,生产队伍也同步放大。2013年,大集镇的淘宝销售额达到2亿元;淘宝用户虽然也已经达到1000余户,但经营方式仍然是家庭作坊、自发经营,线下市场销售仍然占有 30%的比例。

看到淘宝商机的不仅仅是商户,曹县及大集镇政府也感受到了农村淘宝的热度,他们初步感觉到,大集镇出现2亿元的交易额并非偶然现象。2013年9月,曹县发改局、财政局、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对大集镇开展专题调查。通过两个月的全面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大集镇的戏装和演出服饰对市场有严重依赖性,传统的市场销售肩挑背扛,买卖双方必须见面成交,市场大不了,产业也做不大。第二,农村淘宝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这对大集镇来说可能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基于此,曹县政府认为,农村电商是难得一遇的扶贫开发抓手,必须从扶贫开发的战略高度确立电子商务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每年安排农村电商发展引导专项基金300万元以上,用于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区等设施配套建设,全方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大集镇以最快速度成立淘宝产业发展办公室,把农村电商正式纳入政府发展规划、计划序列。2013年12月,据阿里巴巴研究院统计,全国有“淘宝村”20家,而大集镇丁楼村、张庄村就占据了其中两席,戏装及演出服饰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大集镇的农村淘宝热,也很染了当地金融部门。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各家银行集中配套跟进。期间,面对电商客户的流水贷、电商贷、税贷通、淘宝贷等10余类创新产品陆续面市;淘宝实名注册替代营业执照,支付宝流水替代银行流水成为各家银行的主要贷款依据;金融电子机具布放同步推M,设置助农取款点18个,自助服务银行2个,布放电话POS机60余台,开通手机支付用户4500户左右,个人网银15000户,安装农金通15台,智付通100多台,信用卡2000多张,银行卡20000多张,总体服务水平并不逊于曹县县城。淘宝商家、农户足不出村享受存取款、查询、转账支付等多种金融服务。

各种有利因素综合作用,大集镇电子商务呈现出一种裂变式、集群式发展趋势:全镇光纤入户从2013年4月份的1314户发展到现在的8600多户,创省内之最;较大型服饰加工户有480多户,其中,丁楼村年销售收入超100万元的服饰加工户就有30多家,7家超过500万;全镇产业链条品种达到2000多种;占据国内产品市场份额高达7成,并远销美国唐人街和东南亚等地。

三、大集镇演出服饰产业在电商刺激下的裂变效应

2013年之后的大集镇演出服饰在淘宝上的销售记录,三年增长了15倍,近半数人口靠农村电商从事销售和加工,应该说是一种裂变式的增长状态。可以初步认定,农村电商对贫困的大集镇形成了强烈刺激。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大集镇会上演这种裂变式的增长状态?农村电商的强烈刺激效应又是如何实现的?这需要从演出服饰、农村电商两个角度加以认真剖析。

第一,专产特销的演出服饰属性。与普通服饰、服装不同,演出服饰是一种特殊群体、在特定时间上的专用消费,具有间歇性需求、一次性消费和低值易耗产品等特征。因此,不仅市场规模相对小,而且对市场具有严重依赖性。在农村电商出现之前,大集镇的商户主要是靠肩挑背扛、城市设点、上门推销方式,在人力所能及的小范围内将演出服饰兜售给少数消费者;人力所不能及的潜在消费需求则被压制了。市场销售的刚性约束,同样也限制了生产和行业竞争者的大规模进入。因此,演出服饰的加工手艺在大集镇这样相对贫困落后地区才有保存和延续下来的可能。于是,也就在客观上形成了演出服饰专产专供、近乎垄断而又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的市场格局。在农村淘宝出现在大集镇之前,虽然演出服饰行业已有20多年的传统,但只能作为当地农民维持生计的一门手艺和小生意而存在,基本没有做大和裂变的机会。

第二,农村电商的放射性市场效应。农村电商出现在大集镇,情况则截然不同了。电商的最大优势在于,这是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市场交易平台,不论B2C还是C2C等,都有这样的基本特征。在接近摆脱时间和空间约束的市场交易模式下,供求双方实现了充分对接,撮合和博弈机会增加,交易更加充分,市场出清的效率明显提升。而在农村电商出现后的短短7年间,演出服饰行业的销售额就突飞猛进到30多亿元。关键原因在于,淘宝销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演出服饰的市场销售瓶颈和短板,有了规模化的交易平台。与此同时,电商技术及演出服饰的低门槛,也为当地农民、商户提供了大规模模仿和复制的基础和条件,进而支撑“淘宝村”持续扩散,农村熟人社会属性加速了电商模式的传播和复制速度,以大集镇为中心形成的以经营演出服饰为主的“大型淘宝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大、全国第二的淘宝产业集群。于是,就必然就有前文提到的裂变现象的发生。

四、农村电商扶贫的强刺激效应

农村电商在大集镇演出服饰行业引起的裂变效应中,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那就是:裂变式增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如果以2013年为界,演出服饰销售额前后可以分为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2009―2012年销售额由4000万元发展到1亿元,增长了2.5倍;2013―2016年销售额由2亿元发展到了30亿元,增长了15倍。可以看出,大集镇演出服饰行业的真正裂变,是发生在2013年之后的时间段;同样,淘宝村数量、网店个数、百万元加工户以及从业人员数量等数据也同步呈现出这一特征。那么,同样承接了农村电商的刺激,大集镇为什么没有在2013年之前发生裂变,而偏偏发生在这之后呢?对大集镇在2013年之后发生的变化进行细致的梳理后发现,2013年以后,农村电商和商户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这期间,政府和金融部门却都变了。

首先考察一下政府的变化和作为。2013年9月,曹县政府发觉到大集镇商户和演出服饰行业自发承接了淘宝带来的大市场,接受了该信号的强烈刺激。于是,大力发展农村淘宝上升为政策选择,研究确立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组织,纳入业绩综合考核。更为可贵的是,每年还安排300万元的农村电商发展引导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单就安排每年300万元的专项基金而言,对一个相对贫困的经济欠发达县来说实属不易,这更能体现出曹县政府寻求农村电商扶贫强刺激的决心和期待。

当然,曹县政府的这种决心和期待不是没有理由。大集镇有扎实的演出服饰产业基础,20多年传统产业经验,技术稳定,成本低廉,从业者众多,如能借助电商这个大平台,演出服饰产业的市场销售瓶颈就此突破,该行业完全具备确立国内市场先发优势的可能性,进而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就此步入快车道,贫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大集镇裂变式的增长,已经充分证明了曹县政府的这种预期和判断的合理性。但如果当初曹县政府不对农村电商的强刺激做出应有的反应,再继续任由商户自我积累、自发发展,即便按2013年之前40%的平均增长速度推算,到2016年,演出服饰销售额也只有6亿元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出,曹县政府在承接农村电商强刺激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

其次,考察金融部门在这场裂变中的表现和作为。在大集镇演出服饰产业发生裂变的过程中,当地金融部门同样顺应和承接了农村电商的强刺激。资金层面上,2016年底,仅对大集镇淘宝商户授信额度就高达3亿元左右,而2013年时只有0.2亿元;各类信贷产品创新基本与农村电子商务水平保持同步。在形形的金融服务中,大集镇的金融支付配套效率应该是最值得称道的:一个乡镇拥有18个助农取款点,2个自助服务银行,60余台电话POS机,4500户开通手机支付,15000户个人网银,还配有100多台智付通,15台农金通。应该说,其金融服务覆盖密度、程度和水平,丝毫不逊于曹县县城。金融支付效率的同步提高,同痈咝率地承接了来自农村电商和政府扶贫策略的强刺激。

五、简要结论

虽然大集镇的演出服饰产业相对低端,后续可能会面临着产业升级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但农村电商所带来的强势增长以及当地政府据此所展开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活动,还是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

第一,扶贫开发既需要有产业基础做后盾,又需要对产业基础中的薄弱环节实施强刺激。本案例中的产业平台,虽为当地贫困农民维持生计的传统手艺,但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农村电商平台的扶贫强刺激效应,并加以引导和催化,进而获得了产业的裂变式增L和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据此,各地可立足本地实际情况,优选特色、优势和低门槛的产业或行业,强化薄弱环节的攻关和刺激,提高农民的参与度,谋求产业的本土化发展。

第二,政府要做好扶贫开发的铺路搭桥工作。正如本案例所揭示的那样,政府在电商基础培训、光纤入户、仓储物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基础工作,为承接来自农村电商的强刺激做了充分的准备。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组织协调、资源调动和方向引导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周建村.画家村是如何走出“贫困陷阱”的[J].金融发展研究,2010,(8).

[2]关付新.山区贫困陷阱的构造及其突破[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叶初升,刘业飞,高考.贫困陷阱的微观机制与实证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12,(4).

[4]习明明,郭熙保.贫困陷阱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3).

第3篇

苗树普一家共7口人,母亲和妻子均患有多种慢性病,儿子仅仅初中学历,没什么文化,育有2个孩子,除了务农再无其他经济来源,生计难以维持。2014年,乡村干部在村上宣传精准扶贫的政策,苗树普向村上递交了贫困户申请书,通过组级评议、公示,村级评议、公示,最终评选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被评为贫困户之后,别人都说苗树普以后的日子不用愁了,国家会救济你的”。每当他听到类似的话,脸上都是火辣辣的,他暗自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学习一项技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了解了其迫切希望脱贫的愿望之后,积极邀请他参加村上组织的技能培训,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给他带来了奔向幸福生活的极大信心,他想到了承包土地搞种养殖产业、地理栽上风景树,地里的杂草丛生干脆利用起来又整治环境,他经打听和学习,买了500多只鹅苗,自家搭起了鹅棚,每天早起加料、加水、割草,刚出窝的鹅苗还要保暖,他一晚上起来几次给鹅苗加暖,经他细心照料鹅长得很快。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争取尽快走向更加幸福的新生活,闲时还打零工增加收入,希望早日脱贫,经同村人介绍苗树普又到本庄窑厂去拉砖,因为没文化,不懂技术,只能干些辛苦活。跑上跑下的工作又脏又累,回到家从不埋怨,不怕苦不怕累的他,村民都看在眼里,都给他竖大拇指,依靠勤劳脱贫致富。

鹅很快就可以出售了,可以有一笔不少的收益,加上每个月干点零工活,好生活眼看就要起色了。

2016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儿媳在家开了一个小商店,经营杂货,年收入1万多元,经村里介绍儿子到江苏常州工地上干零活,年收入3万元。

脱贫路上不“等靠要”苗树普为人勤劳老实,他总是对帮扶人说,成为贫困户并不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普通老百姓更应该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等着别人送来慰问金,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劳动得来的心里踏实。他在脱贫的路上,始终没有停下致富的脚步。

苗树普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精神,得到到了很大的回报,让其家庭收入从以前一年四五千元收入,变成了现在五万多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

第4篇

2010年7月16日,由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和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同发起主办的“招商局扶贫创新奖”评选的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本次评选是国内首个由非公募基金会发起的扶贫创新评选,力图通过民间视角,对近年来中国扶贫减贫的优秀案例进行总结和提升。经济学家茅于轼、扶贫问题专家温铁军将出任本次评选的指导顾问。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是招商局集团于2009年发起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立志以创新而有效率的方式,解决中国不发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实现的能力,实现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本次“招商局扶贫创新奖”即为达至这个目标的一次初步尝试。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胡政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这次评选活动,做一次新的尝试,用这样的方式使得更多优秀的民间扶贫实践浮出水面,进入公益资金的视野,并结合学界多年的研究成果,使其得到一次全面的提升,进而推动扶贫领域公益‘资金’和‘项目’的更有效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加快扶贫开发领域的创新发展。”

他指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甄选并鼓励优秀的扶贫创新案例,在国内扶贫领域树立标杆,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大部门进行扶贫工作时参考;同时,搭建一个扶贫创新组织和项目的平台,实现三个部门扶贫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互补,以促进扶贫事业的发展。

据了解,本次活动的评选主要针对城镇、乡村及流动贫困人群等问题,公开征集创新、有效、可复制、可持续的扶贫项目和模式。具体评选标准将于项目正式启动之后邀请评审委员召开“评选标准制定会议”,并在8月上旬将结果公示于众。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评选将为获奖机构和入围机构提供一定数额的奖金,评审专家有针对性的点评和建议,参与扶贫创新研讨会的机会等。部分优秀项目将入选“招商局扶贫发展创投计划”,获得后续资助。而所有获奖项目方案也都将编入“案例集”获得公开出版并获推荐给政府相关部门和其他公益资源,赢取更多的关注。

对于本次活动,主办方之一的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杨岳秘书长认为:“社会组织在发现社会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方面有一定优势,也希望他们能在扶贫领域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与政府、企业和学界一道,为中国的扶贫发展做出贡献。”

招商局扶贫创新奖评选完成后,将在颁奖典礼同期举办扶贫创新研讨会,评选出的优秀项目将会编辑成案例集公开发行,成为各界扶贫工作的参考。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还将开展扶贫公益创投项目,为优秀的扶贫创新项目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为中国扶贫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5篇

关键词:光伏扶贫;分布式光伏电源;规模化光伏电站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5

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决定用6年时间组织实施光伏扶贫工程,为7000万贫困人口提供绿能、阳光、可收益的精准扶贫方案。因偏远贫困地区电网条件较差,光伏电源投入运行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如何保障光伏电源和农村电网长期安全、稳定、可靠、低成本运行,已成为政府、研究机构和光伏企业等关注的热门课题。

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光伏扶贫的实施模式,分析其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收益;接下来讨论薄弱农网下光伏扶贫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最后以某特困地区为例,结合当地条件提出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和规模农业/渔业光伏电站两种实施方案。

1.实施模式

《光伏扶贫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原则上要求当地多年平均太阳能总辐射量≥4500MJ/m2,依据贫困地区产业经济、人口、能源、电力等发展现状以及特困户屋顶、荒山坡及土地资源利用条件,初步确定采取3种光伏扶贫实施模式。

(1)用户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单机容量≤5kW,对安装屋顶和可用面积有明确的下限值。建议钢筋混泥土现浇平屋面的活荷载≥2.0kN/m2,屋顶可利用面积≥8m2/kW。

其他屋面形式可参照以上数据进行折算。

(2)基于荒山坡的规模化光伏电站模式。建议10MW固定倾角光伏电站的占地面积≤30万m2,且考虑项目实施地的交通运输及施工条件,以及该区域内适应光伏电站建设运行的人才、装备等技术储备条件。

(3)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发电模式。依托建筑物可承载的光伏建设类型,确定系统安装容量,并附典型系统的拟安装现场图。建议200kW固定倾角小型电站的占地面积≤12000m2。

3.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

兼顾国家、地方政府和贫困户等多方主体的投资和收益,考虑国内光伏发电的常见运营方式,对光伏扶贫项目进行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效益计算,其经济性评价流程如表1所示。

(1)在资金投入方面,贫困户可自筹1/3,若确有困难,可申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其余资金由试点县负责筹 措;也可由建设企业投资,但投产6年内发电收入的1/3归建设企业。

(2)在运行维护方面,前8年运行维护由建设企业负责,8年后运行维护费用从发电收入中拿出0.02元/(kW・h),建立运行维护基金。

(3)在发电收益方面,电站建成20年内,户均每月发电收入200多元,全年累计收入将超过2500元。

4.技术风险分析

受光照时间分布不均衡和气象变化条件的影响,光伏电源输出具有间歇、波动、随机等特点,而扶贫光伏电源多集中在偏远薄弱的农网末端,对功率平衡、继电保护、供电可靠性、用电规划等会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光伏渗透率、谐波传输和放大特性、母线节点电压波动和闪变值等电能质量问题也已成为备受专家关注的技术要点。

5.光伏扶贫实施方案

湖南某少数民族特困地区某县的多年气象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当地年平均日照时数1758小时,无霜期308天,年平均气温18.5℃,平均风速1.4m/s。参照总辐射量与年均日照时间表,该地满足国家光伏扶贫在光照条件上的原则要求。

根据上述情况,优先支持用电量较大、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较好的地区作为优先扶贫对象,结合投资规模、地域限制等因素确定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建议该县光伏扶贫工程的实施方案采用以下2种方案,效果见图2。

(1)实施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精准扶贫方案。支持已建档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

(2)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渔业光伏扶贫。利用贫困地区的荒山荒坡和水塘,建设农业光伏大棚或渔业光伏电站等规模化光伏电站,发电收益按比例补贴当地贫困人口。

此外,为了促进当地落实上述实施方案,先对部分特困户开展屋顶的加固改造工作;提前对部分贫困村落进行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用以增加规模化光伏电站的可接入容量。

参考文献:

[1]王 雨.光伏发电在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推广与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2012.

[2]苏 剑,周莉梅,李 蕊.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4):50-56.

第6篇

一、破解城市相对贫困的做法

(一)党委、政府主导,搭建社会化帮扶平台

一是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承接、全社会参与的帮扶模式。形成了1名党员干部(1个机关团体)+1个困难群众+N名爱心人士(N个爱心企业)的“1+1+N”贫困群众帮扶平台,通过各类资源整合,推行“组团式”服务、“项目化”扶贫,实现帮扶工作既“精”又“准”。二是区政府投资修建“锦江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部分街道成立“个案管理中心”,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社会组织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确保专业化运营。三是整合资源,注册成立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锦基金、街道慈善基金会――水井坊街道慈善会,建立“困境人群社会化帮扶”专项基金,并由此形成了“义仓”“义集”“义坊”“义学”“义网”等基层特色慈善项目,用全社会的“爱心GDP”提升精准扶贫的质量。

(二)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

一是坚持“社工服务”理念,开展个案服务。以水井坊街道为例,个案管理中心深入推行“1+2”走访群众工作模式,将家庭收入高于低保标准,但因病、因残、因学等原因致贫的“夹心层”困难群众纳入帮扶范围,建立完善特殊困难群众基本信息库,按照“信息到户、真实准确,动态管理、有进有出”的原则,对他们实施“三级分类”帮扶,实现精准识别有据可查、精准扶贫有据可依。二是引入“心理学”治理模式,在专业服务过程中,通过创新性地开展心理障碍扶贫对象服务,挖掘和激发扶贫对象自身潜能,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实现扶贫对象自身应对困难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三是以家庭帮扶为单位,突出家庭支持系统的功能。开展残疾人及家庭成员“支持系统”,建立社工服务项目,逐渐恢复和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三)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全社会参与

创新“1+1+N”社会援助帮扶模式,让党员干部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一是由党员干部与扶贫对象帮扶结对,认领帮扶项目。二是整合爱心企业力量,弘扬社会责任。以街道党员干部为主体,定期拜访辖区爱心企业,收集反馈帮扶需求,为扶贫对象提供及时的帮助。三是鼓励全民参与,多样化开展贫困帮扶。通过社区义工、社区捐赠、社区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到困难群众救助工作中来,实现参与力量的最大化。

(四)项目带动扶贫,实现帮扶工作既“精”又“准”

按照分类援助、个的思路,推行“组团式”服务、“项目化”扶贫,量身打造针对贫困学子、孤寡老人、重度残障人士、长期(突发)性疾病病人的“乐助展翅”“邻里互助”“乐助医疗”“大病救助”等援助项目,针对有心理障碍、技能匮乏、出行不便等居民的“心灵彩虹计划”“希望之旅”“暖心计划”等援助项目,用“群众点单、中心下单、干部接单”的“三单制”模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实现扶贫工作的精准化。

二、锦江区“1+1+N”社会化帮扶模式的特色优势

(一)弥补政府单方开展扶贫工作的不足

成都市街道人口一般在5~10万,有些大型街道甚至多达20万人以上,每个街道相对贫困人口也有数百人(户),单纯依靠街道或社区工作人员难以对困难群众实施精细化的管理,也无法及时跟进贫困动态,贫困帮扶的效率大打折扣。

(二)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性”

由专业社工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社会组织,具有众多的社会工作和临床心理咨询经验,可以解决非传统性的致贫问题,例如家庭功能失调、社会功能缺失、心理障碍以及长期生活在困顿环境中形成的“等、靠、要”心理与行为能力。通过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手法,实施一对一的精准帮扶,改善困境人群的生存困难、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三)以多样化的帮扶项目为依托

以锦江区水井坊街道为例,由党委、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运营,全年开展了“1+1大病家庭营养费计划”“心灵彩虹计划――心理辅导与社工专业服务”“暖心计划――困境人群志愿服务”等10余项工作计划,不断改善特殊扶贫对象的生活水平。

(四)通过社会组织带动全社会参与

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的强大能力,由社会组织帮助政府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建立系统性的资源库,与爱心企业、合作基金会、合作医院及爱心居民建立稳定关系,为困难群众个案救助工作提供强大的服务转接平台,并定期向爱心单位和居民公示捐赠资金物资的去向,共同探讨辖区困境人员社会参与模式,协助企业、居民更有力地践行社会责任。

三、破解城市相对贫困的建议

(一)建立信息对称机制,构建统一的综合信息平台

城市相对贫困的原因复杂,但目前单纯地依靠低保和入户走访来判断相对单一,信息没有得到全面反馈,要建立与低保以外的残联、红十字会、住房保障、劳动保障等职能部门业务窗口的信息对接机制,由民政局牵头构建全市统一的困难群体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困难评价标准,对困难个案进行再分类、再核实,形成一套完备的动态调整机制。

(二)加大“能力扶贫”和“思想扶贫”,从源头上去除“穷根”

由于长期生活在困顿环境中,很多困难群众一是缺乏就业技能,二是形成了“等、靠、要”的心理与畏难情绪。建议一方面要采取定向、订单培训等方式,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这类群体的心理帮扶,政府积极宣传“脱贫”典型事迹,营造“勤劳致富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观念,同时社会组织通过鼓励、接纳、倾听、尊重、支持等心理治疗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克服“畏难情绪”,提升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

(三)加大对扶贫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

在原基础上,建议设立“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专项扶贫资金”子项目,加大对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力度,发挥扶持资金的导向功能和“种子”作用,激发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精准扶贫效率得到提升。

(四)完善政策支持,强化社会组织资源整合能力

当前的资源整合是由政府牵头,承接扶贫工作的社会组织具体负责运作,但相对而言,社会组织在资源整合方面能力较弱,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出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服务的具体方案和办法,实际解决社会组织在财物募集、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困难,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更好地发展。

(五)完善就业扶贫对接机制,畅通困难人群就业渠道

第7篇

关键词 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2-0062-05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连片特困地区”)。集中连片地区的民族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发展路径一直存在“扶贫、脱贫、再返贫”的循环怪圈,是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战场。教育扶贫作为拔穷根、富民生的根本举措,不仅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能斩断贫困的代际遗传,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RRI)生产与环境部高级研究员樊胜根利用我国1970-1997年间的省级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估算不同类型的政府投入效果。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的扶贫效果最大,平均增加10000元的教育投资,就可帮助9个人脱贫,这种扶贫效果比科研投资的扶贫效果高出30%[1]。可见,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然而,教育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因不够精准而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而亟待走向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是相对于教育粗放扶贫,其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扶贫开发模式[2]。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职业教育扶贫因时间短、见效快而成了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扶贫包括学历型职业教育扶贫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本文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为例,聚焦于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问题,分析滇桂黔石漠化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研究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对策。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及其运作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

非学历职业教育亦称非学历职业培训,是一种不以获取学历为目的的短期性职业技能培训。因此,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为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种教育扶贫不涉及学历提升,只关注技能增长。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对象主要是正在从业的社会贫困群体,包括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下的绝对贫困者(如残疾人、下岗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以及因自身观念落后、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相对贫困者。通常情况下,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由政府提供项目经费支持,人社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和管理,行业、企业或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实施,贫困者依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参与职业培训。目前,我国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主要涉及“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项目。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模式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与管理主体主要是县级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与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协议形式将全县的非学历培训任务委托给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在全县范围内具体组织实施。见图1。另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将培训指标和培训任务分配到乡镇,由乡镇政府聘请教师并组织实施。见图2。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资金来源及其运作

资金是教育扶贫的基本保障。目前,连片特困地区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为例,为了保证教育扶贫资金,省政府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实施教育扶贫投入保障机制,即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职业教育扶贫经费。具体措施包括:省政府相对集中财力,加大对市(州)、县(市、区)教育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力度;省政府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部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教育的部分、地方教育附加等按一定比例投入职业教育;省政府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各级税务部门要按有关规定落实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

“瞄准精度偏低”一直是教育扶贫的硬伤,更是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可回避的“殇”。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精准主要表现为扶贫区域瞄准精度偏低、扶贫需求瞄准精度偏低以及扶贫经费投放和使用效率偏低等。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区域瞄准精度偏低

非学历教育扶贫主要是指农民培训项目,包括“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瞄准限于乡(镇),其区域源瞄准度偏低。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由省农业厅统筹负责,农业厅将培训任务安排到各市州,各市州又将任务分配到县,县分配到乡镇,然后由乡镇具体实施。乡镇政府为了工作方便,往往考虑在交通方便、培训工作容易开展的村庄实施培训。这样一来,有的村庄经历多轮培训,而有的村庄则无人享有培训之惠,部分村庄在整个农民培训中被“遗弃”,教育扶贫“村庄漏出现象”普遍存在。

当然,在那些长期得到培训的村庄,由于培训实效较低,很多贫困人口也不愿意参加培训。为鼓励人们参加培训,部分村庄直接用钱“雇佣”学员,教育扶贫经费没有用在刀刃上,客观上导致扶贫资源溢出。访谈中,这种溢出现象也得到了佐证,在对滇桂黔石漠化地区Z县的一位村主任访谈时,这位村主任介绍说:我们村委会在“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中只是负责配合执行,培训内容、培训时间都是由镇政府统一安排,我们主要任务是组织村民参加培训。由于很多村民不愿意参加培训,我们只好用钱来请他们,一般是每人每次10块,培训15天后要考试,考完试以后发放150块钱。

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很多地方的农民技能培训都是用钱“雇”学员。而这种现象根源于农民培训项目错位,培训区域瞄准偏低,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漏出培训之列,不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却重复培训。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需求瞄准精度偏低

目前,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精度普遍偏低。以“雨露计划”为例。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雨露计划”的相关精神,“雨露计划”是一项由我国政府主导的、各级地方政府扶贫机构实施的、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旨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 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扶贫培训计划[3]。2007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雨露计划”扶贫对象主要是“扶贫工作建档立卡的16至45岁青壮年农民”“贫困户中的复员退伍士兵”以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村干部和能帮助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骨干”[4]。可见,“雨露计划”是以提升现存劳动力人力资本为宗旨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然而,“雨露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较少瞄准到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扶贫效果并不理想。调研发现,政府提供的“雨露计划”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经常发生错位。如表1所示,在“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57.36%,但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则只占25.73%,不到期望累计的一半;同样,在“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17.9%,而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只占2.21%,仅占期望累计的1/8。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某三县2015年实施的“雨露计划”培训项目。

此外,通过实地访谈也佐证了农民培训期望与政府实际供给培训内容之间存在错位这一情况。访谈发现,具体实施“雨露计划”的基层政府人员(包括村干部)不愿花费精力甄别合适的培训对象及其培训诉求,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们经常临时性安排培训内容,甚至不惜以凑数字完成上级指派任务。下面是调查中与一位分管民政工作副镇长的对话(实录):

笔者:镇长,你听说过“雨露计划”吗?

副镇长:当然听说过,我就负责这个项目呢!

笔者:那你们镇是如何开展“雨露计划”的,“雨露计划”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吗,还是只有你们镇在弄?

副镇长:据我所知,其他乡镇也在弄,应该是全县所有乡镇都有吧。

笔者:“雨露计划”项目主要是干什么的?

副镇长:主要是农民培训。

笔者:培训哪些内容呢?

副镇长:种植方面的、养殖方面的都有。像种梨树啊、养猪、养羊等等。

笔者:是哪些人参加培训呢?参加培训的人要申请吗?还是由谁确定?

副镇长:都是村委会确定的。

笔者:村委会直接确定培训人员吗?如果有人想培训但又没有被选上,怎么办?

副镇长: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笔者:为什么?

副镇长:参加培训的人都是村委会请来的,还要给人家钱呢?一般情况下,每天至少要给20块钱,要不就没有人来培训!

笔者:那你们在哪里聘请培训老师呢?

副镇长:县里面的,比如职业中学的,或者县里相关科局的领导。

笔者:主要是采用什么方式培训?

副镇长:通常情况下,统一上几天课,然后再实地参观学习,如到果园去学如何种植,到养猪场去看看人家怎么养猪。

笔者:这样培训就结束了吗?

副镇长:这样就结束了。哦,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照相,拍几张照片,写写总结就完事了。

笔者:培训的人没有学到东西怎么办?

副镇长:没办法,只能这样了,关键是没有人愿意来学,来参加培训的人都是请来的。

笔者:是不是只有你们镇这样应付哟?

副镇长:我敢说,绝对不只我们这样,反正我们这边的好多乡镇都这样。

这虽是一个个案,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中佐证了这一情况。譬如,在G县调查发现,这个县的一个村庄出产“蜡染”工艺,很多村民都想学习,尤其是想学如何将传统工艺和当前的科技相结合。可惜,“雨露计划”却没有开设相关培训项目。总之,“雨露计划”等项目没有实实在在地瞄准村民需求,教育扶贫资源存在投放误差。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偏低

正如前文所述,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向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个扶贫方式能在较短时期内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然而,在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过程中,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较低,不仅导致大量教育扶贫经费溢出,还直接造成扶贫效果不佳。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该项目属于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项目,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层次等,能有效提升该地区农民的人力资本储量。然而,这个项目经费溢出严重,教育扶贫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偏低。以W县2013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2013年,W县政府将省政府下达的4600人培训指标委托给W县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W县中等职业学校以及C津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具体任务见表2。这三家培训机构接到培训任务后,千方百计地节约培训成本,诸多教育资源没有真正用于培训上面。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W县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作为培训机构,其承担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谋利,加之培训效果的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培训机构有制度空间去节约成本。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上述三家培训机构想尽办法降低培训成本,尽可能压缩培训内容,将一个星期的培训内容压缩为三天。于是,稀缺的教育扶贫经费直接流向企业,配置效率较低。

调查过程中,有一位参训农民曾这样坦言:我们这次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是马铃薯栽培技术,培训时间为一个星期,每天给我们的误工费为20元。报到的时候有60人,但培训两天后,大家都觉得没意思,而且离家又远,所以纷纷回家了。第三天,培训人数不到30人,所以第三天下午负责人就宣布培训结束了。

总之,受限于培训的短期性、培训机构的机会主义及其培训条件,“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培训经费没有真正用在“刀刃”上,教育扶贫经费溢出严重。当然,“雨露计划”和“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也存在类似问题,不仅经费配置效率偏低,而且使用效率也偏低。

三、提高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精准度的对策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但却需要精准方能发挥实效。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精准扶贫构想,要求变“漫灌式”粗放型扶贫为“滴灌式”精准型扶贫。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要走向精准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人口档案,将“漫灌式”扶贫转为“滴灌式”扶贫

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其中,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更是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实施瞄准精度不能令人满意,教育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及其教育扶贫诉求识别不准,整个教育扶贫一直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因此,要实现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人口档案。由于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起步相对较晚,教育扶贫对象档案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当前教育扶贫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扶贫部门原先建立的贫困人口建立档案。然而,已有的贫困人口档案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譬如:捏造事实、虚报数据、形式主义等层出不穷。加之,原来的贫困人口档案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以及教育发展诉求等缺乏相对全面的记载。因此,要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有必要重新建立贫困人口档案。当然,鉴于建档工作量巨大,没有必要单独建立贫困人口教育档案,而是将其与贫困人口常规贫困档案合并进行,只是在贫困档案建设过程中,增长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和教育诉求统计。

(二)更新培训模式,最大限度释放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

培训项目是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培训项目设计不切实际、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农民培训”这一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效,必须重新审视和完善该地区农民培训项目,提高项目设计的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释放农民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通常情况下,农民培训项目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涉农培训;另一类是农民转移培训。因此,在设计农民培训内容时,首先需要目标瞄准,根据农民培训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培训内容。其中,涉农培训应该倾向于科学种植、养殖和卫生方面的培训;而农民转移培训需要关注物业管理、宾馆服务员培训、保安员培训、电动缝纫工培训、餐厅服务员培训、家政服务等等。

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采取“参与式”培训模式。首先,培训者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培训诉求,并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主题。其次,确立培训目标并开发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该环节要求培训目标具体清晰,培训内容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第三,实施培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培训方法要求减少集中讲座式培训比重,增加田野实操。第四,对培训进行考核评估,确保培训实用有效。模型见图3。

第8篇

一、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宣传

结合我县情况与县卫健局协作,对贫困患者实行“一户一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电视媒体等方式进行政策宣传,发放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告知单,并通过扶贫工作大排查对各村干部进行政策讲解共300余人、通过两次全县扶贫工作大会对包村书记及包村干部进行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培训宣讲共500余人,普及了包保单位及包保责任人对医疗保障扶贫政策的理解,同时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政策知晓率。

二、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实施

全县贫困人口参保率目前达到100%。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住院补偿比例提高10%的标准予以补偿、慢病门诊补偿比例提高5%的标准予以补偿。2020年,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受益13287人次,实际补偿2370.74万元,政策提高补偿232.6万元。

根据《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兜底保障实施方案》及《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兜底保障实施方案》文件,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已形成“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一事一议”的五重保障模式。

2020年,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大病兜底11939人次,支付大病兜底保障金额388万元。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慢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0%。为缓解乡镇卫生院在资金方面的压力,为每个乡镇卫生院预拨兜底保障资金1万元,用于贫困慢病患者在乡镇卫生院买药兜底保障工作。

三、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

全县扶贫兜底定点医疗机构共14个。其中,县级2个(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乡镇级12个(各乡镇卫生院)。县域内定点全部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同时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整合了医保、大病保险服务,贫困患者到定点医院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出院后在“一站式”服务窗口一次性就能办理基本医疗报销、大病保险报销、医疗救助和大病兜底,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只需要缴纳总费用的10%、慢病门诊只需缴纳总费用的20%即可。杜绝了贫困患者因没钱住不上院的现象,通过一站式服务也极大的方便了贫困患者。

四、做好精准扶贫帮扶工作

一是落实对接帮扶责任。2020年,配合县人社局包保濛江乡、镇,“一对一”结对帮扶干部坚持每月4次走访入户,通过责任人持续性地与贫困户对接,充分了解贫困户状况,掌握贫困户需求和适合其发展创业增收途径,竭尽所能为贫困户解决困难并帮助谋划产业增收。驻村工作队坚持“白加黑,五加二”工作制度,全天吃住在村里,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到落实产业项目帮扶,从扶贫政策宣讲到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在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上下足功夫,力争扶贫政策宣传到位、帮扶措施高效凸显,将脱贫攻坚工作做到全覆盖。

二是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根据“扶贫先扶志”的工作思路,我们组织全体帮扶责任人持续有效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相关政策宣传,加强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致富意识上的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加深群众对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理解,从思想认识上有了明显的改变,固有的认为国家对他们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坐等国家给予救助的想法发生了质的改变,逐渐转变为自己行动,主动想方设法脱贫致富。为脱贫攻坚工作解决了观念滞后的障碍。

三是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顿、大提升”活动。组织全局机关干部,按照文件要求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顿、大提升”活动,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政策落实情况、“两率一度”等方面认真完成了对全村116户贫困户、困难户的走访排查工作,进一步夯实了帮扶责任,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年度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为116户贫因户送去了价值2万余元的慰问品。

四是开展技能培训促进贫困户致富增收。为增强贫困户致富技能,拓宽增收渠道,切实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

月20日下午,县人社局在村举办种养植技术培训班,本次培训特邀请县农科所黄瑞贤所长就蓝莓、大榛子的种植技术和如何提升养鸡、养猪效益进行培训。培训课上,黄所长利用课堂理论授课及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对到会的70户贫困户们就蓝莓、大榛子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讲解。

五是推进产业发展。组织局机关干部对所包保的贫困户,逐户走访,进一步掌握今年的春耕生产、以奖代补、因户施策等生产生活情况,并向贫困户宣讲了最新扶贫信息和相关扶贫政策。与此同时,与贫困户沟通了解了本年的相关需求及计划安排。要求驻村工作队,针对2018年发放的“因户施策”产业项目中的贝母、大棒子、蓝莓、蓝靛果等项目分别进行了产后情况的验收。通过拍照、询问、做笔记等方式对贫困户实施项目的具体地块进行实地验收,个别贫困户在产业项目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种栽腐烂、未成活、丢失等特殊情况,由贫困户自行据实提供了情况说明,并留档。

六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为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4月17日,帮扶责任人入户开展“五净一规范”推进工作,帮助贫困户对院落死角进行清理,有的还深入贫困群众家中,指导他们对室内物品和厨房餐具进行合理摆放。同时对村路周边、沟渠两旁枯萎的花草、落叶进行无死角清理整治。通过对村容村貌的整治提升,使村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切实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创造、热爱美丽家园的高度热情。

七是规范档案,查漏补缺。要求驻村工作队进一步完善

第9篇

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根据湖南省卫生计生委、湖南省扶贫办下发的《关于印发2017年度湖南省健康扶贫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湘卫财务发[2017]8号)文件要求,我局对照考核指标与评分细则,对2017年度健康扶贫工作进行自评,现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精准识别

我局对省健康扶贫系统中因病致贫人员3248人进行了全面摸底核查,核查内容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疾病信息及救治信息,核准率达100%。之前我局还摸底核查了国家平台的2024人及区扶贫办交办的1643人,共核定健康扶贫对象1358人(系统外60人),其中大病患者108人(四类9种疾病71人,已救治59人,未救治12人;五类公共卫生疾病37人,已救治36人,未救治1人),慢性病患者1250人。

(二)方便看病

1、自9月1日起,我区医疗机构均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村贫困患者,凭相关身份证明在区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入院时只需签订《君山区贫困人员先诊疗后付费协议书》,无须交纳住院押金则可直接住院治疗。目前,共有163贫困住院患者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

2、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村贫困患者享受“一站式”结算补助。患者出院后不需要来回奔波,仅需将医保证、身份证和个人银行存折复印件送到乡镇卫生院,其大病保险补助、扶贫特惠保补助、医疗救助及区级健康扶贫专项补助均由我局健康扶贫办公室按照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君山区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君政办函[2017]号)要求核算后给予打卡发放。截止10月20日共有726名贫困患者符合该项政策补助,补助金额171.46万元,均已打卡发放。10月20日以后的贫困住院患者费用正在进行核算。

3、我区贫困患者住院实行逐级转诊,定点医院严格控制次均住院费用和可报比例,大病区内首诊比例到达93%。

(三)群众满意度及政策知晓率

我局印刷了50*70cm规格的海报6000份,内容为健康扶贫对象、工作目标、行动措施、支付对策、贫困患者就诊绿色通道流程图。海报由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逐户上门张贴在贫困户家中,同时在村部、镇政府、医院张贴宣传。我区健康扶贫相关优惠政策有效地减轻了贫困患者看病住院的经济负担,通过多次下村宣传,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对健康扶贫工作也有了很好的了解。我们还制作了健康扶贫政策要点卡片5000份,内容简要,携带方便,随时都能拿出来学习,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政策知晓率。我局电话调查群众满意度和政策知晓率均高达98%。

二、“三个一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

(一)大病集中救治

1、9月11日,区卫计局、区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君山区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岳君卫发【2017】71号)。

2、我区农村贫困人口患4类9种大病共有71人,已救治59人,救治率达83.1%。未救治的12人中,终末期肾病11人均在接受透析治疗,暂未到医保中心报账;儿童先心病(室间隔缺损)1人需择期手术。

3、因君山区人民医院暂不能开展4类9种大病救治工作,只能按规定转诊到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进行救治,医院主动对接患者,联系市一人民医院,为他们治疗开通绿色通道。

4、我区贫困人口五类公共卫生病患者37人,已救治36人,其中肺结核8人;晚期血吸虫病1人;重症精神病住院27人。未救治1人,系艾滋病患者,由区疾控中心免费发放美沙酮治疗。

(二)慢病签约服务管理

1、健康档案建立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为我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建立了动态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及纸质档案,共7805份,为4371名农村贫困人口开展了健康体检(包括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B超、心电图),每个贫困家庭都有1名签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

2、对慢病患者制定个性化慢病管理方案,根据病情不同,在服药、定期医院复查、饮食、锻炼、并发防治症等方面拿出方案,有效管理。

3、我区建档立卡贫困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病、结核病管理率均达70%以上。

(三)重病兜底保障

1、我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7805人,参保率100%;农村贫困人口住院费用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0%;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

2、农村特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区财政予以全额负担;其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区财政给予50%的补贴。全区范围内实行了门诊统筹。

3、建立了大病兜底保障政策。区政府补助70%。

4、大病住院实际报销比例:4类9种大病救治59人总费用219.73万元,补助193.22万元,实际报销比例87.94 %。

(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1、我区有区级公立医院3所,其中二级公立医院2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7所,合格村卫生室126所。

2、落实乡镇卫生院在岗人员待遇,共218人,在区财力相当薄弱的情况下,年初预算按2.34万元/人安排经费,年底实行预算追加590万元。

三、组织领导与信息宣传

(一)组织领导

    我区将健康扶贫工作纳入了区委、区政府脱贫攻坚考核范围,并于11月27日组织开展健康扶贫考核工作。分别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省健康扶贫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健康扶贫现场推进会议精神。

(二)信息宣传

第10篇

2018年以来,在xx省、xx市扶贫办、xx镇扶贫办的关心指导下,在xx市市委、市政府、xx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村两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现将2018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8年12月,全村确定有贫困户81户177人,五保户22户22人、低保户42户100人、一般扶贫户17户56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39户126人,其中劳动能力者76人。2016年脱贫人口为44户,57人,2017年预脱贫人口为2户,5人(死亡一人),2018预脱贫户39户,117人。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领导重视,明晰权责,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成立以xx村委主任xxx为组长,帮扶单位派驻驻村工作队员xxx为副组长,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直接对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工作落实。二是制定了《xxx镇xx村2018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村的目标任务,明确村委各片区负责人的权责。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稳定的增收机制。坚持产业项目“长短”结合机制;建立贫困户参与机制;建立贫困户收益机制。

(二)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落实好扶贫政策及工作

1.落实帮扶八有台帐建立工作。落实“两不愁”政策:一是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收入稳定增长;二是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落实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五保64户121人,纳保率100%,并且落实一般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户1户2人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落实“三保障”政策:一是教育资助方面:落实本地中小学就读贫困户学生20人,发放生活费共计5.4万元;二是危房改造方面:围绕贫困户住房困难问题,用好危房改造政策,优先给予危房改建指标。2016年贫困户纳入危房改造计划8户,目前8户已全部竣工,2017年5户,目前5户已全部竣工;2018年15户,全部竣工验收。三是落实医疗、养老保险政策:我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7人已全部落实医疗保险;16岁以上60岁以下(非在校)贫困人口落实养老保险政策。此外,还落实完成“一相当”政策:完成各村道路硬底化、医疗设施、贫困户的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和网络覆盖等工作。

2.落实产业、就业扶贫“以奖代补”户项目政策。我村落实产业、就业扶贫“以奖代补”政策,产业奖补累计发放14.8660万元补助,惠及贫困户34户116人;就业奖补累计发放 4.7396万元,惠及贫困户 18户 22 人。

3.落实贫困户技能培训政策。扶贫还需扶“智”。我村积极响应上级组织贫困户参与农业种植养殖、旅游服务、就业等各类实用技能的培训,使贫困户掌握了至少一门实用技术。2018年5月10日,xxx镇政府召开了全镇精准扶贫扶贫户桑蚕种植技术培训班,培训班邀请省农科院教授来授课,通过培训班让贫困户掌握更多的种植技术和技能,并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种植产业化的发展。

4.落实金融扶贫政策。我镇上报贫困户的小额信贷需求5户 共计25万元,涉及的项目有种植、养殖、农家乐、一村一品等。

(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助推精准脱贫

今年以来, 我村紧紧围绕“造血”和“增收”脱贫,积极推进长效脱贫的产业项目,目前已实现一个集体产业扶贫项目:

建立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实现资产性收益帮扶,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管理模式,协调带动贫困户就业,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收,同时壮大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因此我村因地因时制宜,结合村情民情向上级部门申报建设光伏电站,运用分散村扶贫专项资金共计47万元作为项目建设成本,由xxx镇政府结合实际情况,联合xx、xx、xx、xx四个分散村资金共计192万元,通过三资信息平台招投标的方式,引入优质的项目承建单位,统筹建设光伏电站项目,为贫困户分红、增加就业、回收农副产品等,带动贫困户39户126人分红,切实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增加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与多元化的同时也助力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四)完善扶贫信息平台,做好扶贫档案工作

我村以广东扶贫云信息平台主要数据指标:一相当、两不愁、三保障等为依托,通过预警监控、项目监控、资金监控、责任监控等数据反馈,村两委及帮扶单位驻村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根据监控的异常数据进行整改,并把结果数据上传到扶贫云系统。通过信息平台,使得上级联接我村沟通桥梁更加通畅,上下联动助力于精准扶贫工作。我村也非常重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派档案管理员集中学习档案管理知识,按上级要求完善扶贫档案归档工作。

(五)资金使用规范到位,合法合规实施项目。截止到2018年12月25日,我村累计到帐资金1793657元,支出1761422元,余额32235元,扶贫资金使用率达到98.2%。

三、存在问题

   在2018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就当前的工作进展中,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多在深山库区一线,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二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整合滞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三是因病、因残致贫人员占较大比例,因其自身劳动能力缺失并不能带动其自身脱贫致富,极易出现返贫现象;且“因教返贫”的现象偶有出现,中高等教育费用在农村家庭经济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致贫等也占有一部分。且相当一部分贫困户由于病残、精神障碍和丧失劳动力,脱贫难度较大。

第11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跟天斗”为你整理了这篇某县2020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全县紧扣“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聚焦重点任务、难点问题、薄弱环节,突出“对标查漏”“补短强弱”“提质增效”,全面推进疫情化解、“十大专项行动”“百日大会战”“收官大决战”等各项重点工作,全力以赴冲刺决战,夺取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现将一年来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全年全县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4386.7万元,整合涉农资金14430.25万元,实施项目501个。118户302人实现脱贫,脱贫攻坚普查、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定点攻坚等重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压实攻坚责任,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一是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我们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调研陕西、山西、宁夏、甘肃时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方法和实际成效。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学习。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下基层微宣讲29场次。二是全面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始终保持“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的攻坚状态,严格落实“双组长”制,高位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县委、县政府每月研究一次脱贫攻坚工作,今年已召开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7次、全县性脱贫攻坚工作动员部署会10次,脱贫攻坚专项工作会87次。深入实施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目前都已实现遍访全覆盖。地一步压实县级帮扶集团、驻村工作队及帮扶责任人责任,加强了72名驻村第一书记的选派管理,230名驻村工作队员保持稳定,驻村干部全部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三是高质量推动党建促脱贫工作。切实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2020年,1个先进集体和2名先进个人获市扶贫领导开发小组表彰,1个先进集体和1名先进个人获市记大功奖励,3名个人、1个集体获国家相关部委行业扶贫工作专项表彰。四是继续深入推进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开展“以案四改”活动。坚持“以案改治理”,着力在规范管理扶贫资金和项目上下功夫;坚持“以案改监管”,着力在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上下功夫;坚持“以案改制度”,着力在健全完善监管制度上下功夫;坚持“以案改作风”,着力在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治理上下功夫。五是强化资金项目监管。切实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实现因需而整,应整尽整。着眼资金绩效作用发挥,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开展扶贫资产清理。开展资金项目清理,对实施进度滞后的项目,落实专人跟进推进。9至11月积极配合市扶贫审计组进驻扶贫审计,对自查和审计初步反馈的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六是高度重视扶贫领域信访件办理和舆情处置。今年忠县扶贫信访量较去年减少,无到京上访、到市集访和恶性信访案件,无负面舆情事件发生。

(二)突出重点难点,全力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

一是重扶猛攻未脱贫人口。对年初118户302人未脱贫人口,实行“一户一策”和“包户到人”帮扶措施。118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全面解决,全部实现脱贫。二是及时查漏补缺,动态清零。精准实施D级危房改造、义务教育保障、饮水安全“三大清零行动”。组织开展“回头看”,对贫困群众“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情况进行大排查,查漏补缺,发现一起及时解决一起。三是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和质量。对全县农村一般农户住房开展安全等级鉴定,加大建新拆旧力度。深入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行动,加大对残障学生送教上门力度,深化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毕业的教育救助机制。组织开展了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建卡贫困户子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四类特殊群体核查统计工作。全面落实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健康扶贫、扶贫济困、精准脱贫保等各项健康扶贫医疗救助政策,建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四是加强对“两类户”的监测和帮扶。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摸排识别出脱贫不稳定户474户1259人、边缘易致贫户415户1075人。发放13户边缘易致贫户扶贫小额信贷28.9万元用于发展产业,安排133名边缘易致贫人口在公益性岗位就业,落实资金200万元购买防贫保险。通过帮扶,目前已有873户2276人消除风险。五是完成两个村定点攻坚任务。市级定点攻坚村善广乡上坪村、白石镇菜园村,每村规划饮水安全保障、道路交通改善、人居环境整治、危房改造等项目7个,总投资772万元,定点攻坚规划建设任务在11月底已全面完成。

(三)聚焦质量成色,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深入推进卫生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为内容的脱贫攻坚总攻“十大”专项行动。产业扶贫专项行动上,加大对聘任的694名产业扶贫指导员、选配的31名农业科技人员等进村入户开展产业扶贫技术指导力度。出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分制管理办法,制定健全产业扶贫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指导意见,切实加强产业扶贫项目动态监管及风险防范化解。社会兜底保障专项行动上,及时将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残、重病人员纳入单独保障。疫情期间新纳入低保保障142户332人、纳入特困供养24人、临时救助395人次。志智双扶专项行动上,以“八个一”活动(观看一次脱贫攻坚典型先进事迹视频、开展一次扶贫主题微宣讲、举办一场身边脱贫典型微访谈、组织一台脱贫主题文艺演出、表彰一批脱贫致富和五村五户先进典型、登门送一次扶贫政策、开展一次卫生大比武、安装一批脱贫励志公益广告)为载体,从理论宣讲、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明实践、文艺助力、“三治”融合、助学扶智、资金激励等方面开展“志智双扶”。加大本土人才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举办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班4期,8月成功承办了全市农村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会。易地扶贫搬迁后扶专项行动上,上半年加快推进5个易地扶贫搬迁市级示范集中安置点扫尾和配套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十三五” 1161户4540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落实易地搬迁后续帮扶,配套菜园地,因地制宜打造柑橘、花椒、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及金融扶贫专项行动上,2020年新增贷款1698户5736万元。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贷款9379笔34342万元。到11月底全县贫困户获贷率49.82%。

(四)答好“加试题”,全力化解疫情灾情影响

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积极应对,全力化解不利影响。一是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努力确保全县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目前全县外出务工就业贫困人口28678人,占去年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07.8%,边缘人口181人。进一步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力度,全县财政资金补助公益性岗位共安置3830人,其中安置贫困人口3019人,占78.85%;安置边缘易致贫人口133人,安置易地扶贫搬迁人口299人。全面落实就业补助政策,集中开展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和咨询,举办“建卡贫困户人员专场招聘会”等。二是将消费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全力解决产品滞消问题。加强扶贫产品认定和管理,严格认定条件标准,规范认定程序。全县目前已认定扶贫产品96个。继续开展“网友e家亲”扶贫爱心购等消费扶贫系列活动35场。提前完成市下达6888万元消费扶贫任务,50台扶贫智能专柜已设置到位,按要求在重庆市消费扶贫馆设置了忠县馆、3个扶贫产品专区。我县《立“三端”提“三力”构建消费扶贫新格局》案例,9月被评为全国消费扶贫优秀案例。三是加快项目实施推进,全面开工达产。上半年极力克服疫情影响全面力促开工复工。今年全县脱贫攻坚项目501个,目前都推进顺利,已完工484个。全县认定县级扶贫龙头企业10个,全部正常运行生产。

(五)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整改清零各类反馈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一体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国家和重庆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以及各类巡视、巡察、督查、检查、审计、考核所发现问题的整改,限时销号。年初,我县接受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财政扶贫资金国家第三方绩效评估,目前中央巡视“回头看”3个方面10个问题、国家成效考核6个方面13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7月以来先后接受市里的2次督查、暗访,所反馈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对9月下发的国家脱贫攻坚督查反馈意见整改任务,已制定落实整改方案,全力推进整改。12月上旬我县被抽中接受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对考核组反馈的问题,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召开核实研判会,迅速制定印发整改落实方案,压实整改责任,立行立改。目前,国家成效考核反馈县级层面的4 个问题,完成整改2 个,核实并落实长效措施2 个;反馈的乡镇层面24个具体问题,对确需整改的15个已完成整改,9个已核实并落实长效措施。

(六)加强动态管理,全面提升脱贫攻坚数据质量

一是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国家普查。今年我县纳入全市“14+2”接受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区县之一。全县18785户建卡贫困户接受普查,26项现场登记指标中有8项核心指标达到100%,普查高质量多数指标位居接受国家普查区县中上水平。二是多措并举提升数据质量。“百日大会战”和脱贫攻坚普查期间,对全县国扶系统、渝扶贫等数据和手册、户档、村档、“一卡两牌”等档案资料进行核实完善和修正。脱贫攻坚数据质量明显提升,各项数据真实准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三是全面做好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按照“全面清理、回归本源、基层认可、数据完善”的要求,认真清理核实已脱贫不享受政策对象,全县清理1247户4896人。

(七)全面总结宣传,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举办系列宣传活动。全面总结2015年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客观真实评估攻坚成果。建立了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库,编写并上报脱贫攻坚大事记,征集“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脱贫攻坚图片、微视频、扶贫歌曲等。以优秀扶贫干部杨骅先进事迹为素材,创作歌曲《传承》获全市脱贫攻坚原创歌曲大赛获奖。拍摄制作完成30分钟脱贫攻坚纪实专题片,已送重庆卫视安排展播。8月下旬市县30名摄影记者、专家进驻黄金镇桃花村,开展视觉扶贫行动,拍摄收集整理留存“扶贫印记”。县扶贫办、县融媒体中心共同开办“告别贫困—脱贫攻坚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报道全县72个贫困村面貌的巨大变化。11月9日市级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我县成功举办。二是开展精准扶贫档案收集归档工作。把精准扶贫档案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同部署同推进,11月上旬接受市精准扶贫档案工作检查评估受到好评。三是开展“10.17扶贫日”活动。组织新闻媒体开展“扶贫日”系列重大宣传活动,《重庆日报》专版刊载我县《忠县“三抓”高质量巩固脱贫成果 有效接续乡村振兴》宣传稿。四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试点。我县新立镇官坪村4月被确立为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市级试点村,目前所规划项目建设任务已完工80%。抓紧研究编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十四五”规划,着力构建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衔接。

二、存在的问题及2021年工作思路

第12篇

(2020年11月10日)

今年以来,XX县纪委监委自觉提升服务保障脱贫攻坚的政治站位,严格按照省纪委监委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决胜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决胜年行动方案要求,扎实安排部署我县决胜年行动,围绕“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问题线索清零、强化日常监督、扶贫领域以案促改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我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一、明确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

一是制定《全县纪检监察机关落实“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决胜年行动”任务分工》,明确信访、案管、组宣、审理、案件、党风等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决胜年行动落实落细。

二是建立《全县纪检监察机关落实“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决胜年行动”工作台账》,明确落实决胜年行动的10项举措,细化为15项具体工作任务纳入台账管理,动态督促落实,确保决胜年行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三是制定《XX县2020年县乡纪委书记遍访督查和纪检监察干部大走访活动方案》,印制大走访记录本,全县114名纪检监察干部(含纪委书记),按照“监督到户、覆盖到人”的要求,对全县405户902口贫困人口进行走访全覆盖,按照集中走访、督促整改、专项走访、监督决胜三个阶段任务要求开展遍访督查和大走访活动。

二、加强督促督办,实现“双清零”

一是加快进度,完成清零目标。对2019年受理未办结的3起问题线索,包案亲自督办,承办科室加快办理进度,5月底前全部清零办结,处理14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8人,组织处理6人。

二是挂牌督办,推进线索办理。对2020年以来新受理的9件问题线索,继续实行县纪委监委领导挂牌督办,成立工作专班,对扶贫领域问题线索优先处置、优先核查、优先审理,确保按时办结,新受理的9件扶贫领域问题线索10月底前全部办结。

三是提升质效,全面复核回访。信访、案管、审理、党风四部门联合组成核查组,对2020年以来办结的12件扶贫领域线索,进行全面复核;对2019年以来办结的11件实名举报件全部回访,对1件群众不满意件建立台账,通过全面复核、扎实取证,进行公开反馈,实现问题线索在人民群众心中“清零”。

今年以来,我县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5个,处理12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1人,组织处理1人。

三、持续深入走访,整治作风问题

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坚持带头改进作风,走出机关,深入扶贫一线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发现解决问题。今年以来,全县持续开展纪委书记遍访督查和纪检监察干部大走访活动,针对今年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落实、精准帮扶措施落实、收入达标等情况进行走访,着力发现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问题,按照任务分工安排,参与走访的114名纪检监察干部列出走访计划、认真填写走访日志,6月底完成我县405户902口贫困人口走访全覆盖,发现并解决问题189个,9月份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回头看”,同时围绕扶贫领域干部作风问题,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展专项走访,促进干部作风真改。

三、强化基层监督,深化以案促改

一是针对突出问题,专项以案促改。制定《关于认真做好2020年以案促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2020年XX县扶贫领域和涉黑涉恶以案促改集中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四个环节,安排11项具体内容。在市纪委监委选取8起扶贫领域和涉黑涉恶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又选取我县查处的3起扶贫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在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开展专项以案促改。利用“清风XX”公众号等平台,开展典型案例宣传,制作了脱贫攻坚漫画长图,强化以案说纪。开办村组干部以案促改讲堂,重点围绕贫困户识别、危房改造、扶贫工程项目发包等方面,分析村组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廉政风险点;坚持突出问题导向,认真开展问题查摆,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坚持个性问题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与巡察整改相结合,突出整治重点,提高整改实效。

二是开展“五微并治”,深化村组监督。针对村组干部违纪违法呈现易发多发态势,通过深入分析村(居)干部微腐败、违纪违法原因,找准问题症结,经过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严惩“微腐败”、开设“微课堂”、管好“微权力”、建立“微制度”、营造“微生态”的“五微”并治工作法,推进以案促改向村组延伸,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已组织开展村组干部以案促改讲堂34期,受教育村组干部3000余人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办理微腐败案件共追缴资金83.8万元,向群众清退资金3.5万元,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群众对村组干部满意度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