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计艺术

设计艺术

时间:2022-08-06 12:07: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计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计艺术

第1篇

关键词:唐朝;宋朝;设计艺术;艺术风格;比较

唐宋两朝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宋朝对唐朝有着大量继承和发展,但就社会审美趣味和设计艺术风格来讲,由于两朝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的不同,却存在天壤之别。唐朝和平开放,可谓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形成了雍容大度、华丽丰腴的设计艺术风格。而宋朝虽只有“半壁江山”,确是古代设计走向成熟、走向市场的黄金时期,宋朝在艺术形式上追求朴素自然,空灵简意,比唐朝更显典雅质朴,清新大方。

我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宋朝与唐朝设计艺术之不同。

陶瓷设计艺术:造型单纯古雅,装饰平和简素是宋朝陶瓷艺术的突出特点。宋瓷功能合理,形体简洁流畅且富有变化,与唐朝浑圆饱满的瓷器造型相比更显轻盈洒脱。装饰上,唐朝多采用堆贴捏塑的手法,风格华丽且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而宋瓷装饰釉色浑厚,以单色为主,体现了对和谐淡雅的追求和对天然之美的渴望。

铜器设计艺术(铜镜):唐朝铜镜多为圆形,只有少量方形、菱形等,而宋朝推出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炉形和带柄的铜镜。唐朝铜镜纹饰构图新颖,丰富多彩,装饰技法除浮雕、线雕外,还有金银平脱、嵌螺钿等,其用途主要作为生活用品和珍贵礼品;而宋朝由于铜料缺乏,除徽宗时的仿古镜较精美,多数铜镜熔炼不精,装饰粗放。

玉器设计艺术:唐朝玉器造型丰富多彩,配饰内容和形式新颖独特,生活器皿也充分考虑实用和观赏性。宋人爱玉,但由于玉材缺乏,形体较小,装饰技艺精湛。

金银器设计艺术:唐朝金银器发达,无论装饰品还是日用器皿,其造型都生活化,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体现了功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装饰上在保留金银本色的前提下,通过丰富的装饰纹样和装饰手法充分展现金银的材质之美和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而宋朝的金银器已具有商品性,尤其是银器全面走向市场,其装饰纹样多以自然生动的花卉瓜果、亭台楼阁、人物小品和其他吉祥如意的图案来吸引消费者。

家具设计艺术:唐朝时我们便能看出日用家具形体由低向高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形式,传统床榻高度继续增高,新式高足家具品种增多;到宋朝,逐渐形成了高足家具的完整组合。唐朝家具装饰图案花纹增多,还在有关部位增加了装饰部件,特别是用图案雕饰来完成;而宋朝家具的突出特点是装饰线性脚和绘画艺术的普遍应用。

建筑设计艺术(城市、建筑、陵墓):唐长安城布局仍承前制,采用规整对称的全封闭设计,建有宫城、皇城、外郭三大部分。宫城与皇城集中在全城北部中心,以南则建有棋盘形街道分割坊里,形成北宫南市的城市格局。其建筑多采用木构技术,雄伟壮丽的宫殿和某些庙宇佛寺都成为我国古代木构建筑艺术的珍贵遗存。

宋朝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突破了唐朝城市封闭的访市制度,而代之以临街设店铺,沿巷建住宅的开放型新格局。宋朝居民建筑的一大特点是私人宅第的园林化,此时,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技术发展的更为成熟,并出现新的生产工具——框架锯和刨子,也有了大型官式建筑法规——《营造法式》。宋朝的陵墓多用砖刻表现建筑形式,平面布局上整齐划一,与唐朝陵墓相差很大。

印染织绣及服饰设计艺术:唐朝的印染织绣具有富丽神秘的风格,纹饰以花鸟为主,反映生活,受宗教影响,纹饰中佛像也增多,这些纹饰造型丰满,形象写实,色彩富丽。而宋朝的印染织绣却一反唐朝的富丽堂皇追求淡雅和谐的风格,纹饰花鸟渐少,花卉居多,构图曲折,清新柔婉,与唐朝构图常用团花,端庄饱满的风韵迥然绝殊。另外,寓意美好的吉祥图案也用来做装饰,以天下乐和一年景最为重要。转贴于

由于唐朝思想观念开放,妇女地位提高,服饰宽松飘逸款式多样,且出现袒露样式;首饰与配饰设计也用料丰富,样式新颖。宋朝提倡朱程理学,服饰较唐朝则显得拘谨、保守、等级严格,其款式简洁,色彩清淡;首饰和配饰也做了严格规范,不如唐朝丰富。

以上我从部分器物的造型、装饰、制作工艺以及家具、建筑、织物服饰设计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宋朝的设计艺术与唐朝相比存在的差异,其实,这种差异还体现在其他多个方面,比如漆器、石窟雕塑、平面设计等等。总的来说,唐朝的设计艺术可谓色彩斑斓,富丽华美。而宋朝则是含蓄天然,淡中见浓,浅中显深,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范,对后世的设计艺术影响极远。

参考资料:

[1]杨泓、李力.美源[M].三联出版社,2008.

第2篇

一、设计艺术的历史溯源

雨果说过:“没有艺术,人类的生活便会黯然失色,而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延续的”。设计作为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产物,它是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其价值在于它的社会性和服务性,因此它不同于艺术的个人行为。

设计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器物体现了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然而,正是由于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统一这一特性,该时期的设计对象和题材并不广泛,因此,一般只把生产对象或生产工具作为表现题材。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红陶、灰陶、白陶,多用折线纹、波浪纹等装饰图案。它们反映了该时期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以及设计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设计艺术的发展

我们会发现在人类造物的早期,很难区分其物质的工艺形态和艺术形态。后来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以及对行业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从实用技术中慢慢地脱离开来。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注重的是审美性,强调个性的自我表达,而后者注重是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立足于解决问题。简明的说:艺术是我,设计是他。虽然如此,设计与艺术二者之间关系既是历史的,也是密不可分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匠人不仅要对产品的形态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还要将其完整的制造出来,直到19世纪,伴随工业革命的发生,机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工艺模式,机械制造代替了手工制造,设计艺术开始从纯艺术中慢慢地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这时的设计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比先前的任何时代都显得更加紧密,因此人们对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迫切的期待。

但是由于当时的工业机械制造水平的低下,工业产品显得粗制滥造、美学标准失落,于是引发了1880―1910年间以英国为中心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由英国人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所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师承自然”,鼓励“服务大众”,同时推崇“东方艺术”,才使得产品的功能性越来越突出。

一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逐步回升和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为“新建筑运动”的发展带来了一次新的机遇。在这个时期各种设计思潮纷纷涌现,体现了战后人们对人的价值的重新的认识与思考。如: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随后他的学生弗兰克-赖特进一步提出“有机建筑论”。与此同时在欧洲,位于德国魏玛的一所设计艺术学校“包豪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提出了:“标准化”、“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原则。因此该学院被称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摇篮”。

但由于“现代主义”过多的强调“功能主义和理性思考”而忽视了人们的心理需要,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设计开始从严肃的、冷漠的功能主义转变到更为人性化和更加色彩斑斓的设计风格,开始注重思考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伴随着20世纪末信息革命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设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人们对产品的追求已不再是满足一种对物的欲望,而是一种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渴望,因此新的时代赋予了设计师新的课题。设计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凸显生命力,人们可以不知道“荷兰风格派”或者“俄国构成主义”,可以不了解格罗佩斯,可以对“后现代主义”一知半解,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开着BMW,穿着NIKE,玩着ipod,。原因设计艺术早已进入你的生活。

三、设计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设计也从不例外,它在给我们带来安逸生活的同时,也在消耗着日益短缺的资源,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工业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得设计成为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的重要介质。例如:由通用公司总裁斯隆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度”就是这种现象的极端表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不仅需要得到产品和服务,满足自身,更需要在人―社会―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发展的机制。

简而言之,设计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有以下三点:

① 设计的功能性是设计的基础。我们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各式各样的包装最基本的功能都是保护物品的完整性;环境设计中导向指示的作用在于正确的传达信息、引导受众辨别方位、从而提高人们生活、工作、交通等方面的效率。

② 设计的安全性、无障碍性则是功能的延伸。在一些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我们不只是为平常百姓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我们更要为一些弱势群体提供无微不至的便利。

第3篇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有关艺术的学科,设计艺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具体层面。设计艺术其本身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处于造物的层面之上广泛的被应用于人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它同样也是人造物系统整体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人造物系统所指的是我们人类在整个大自然中建立的第二自然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发展还是劳作都必不可少的主要系统。设计学科里对于人造产物的探究,是设计研究的一个分科。探究人造产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造物,比如研究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设计。字体的设计工作不能局限于字形表面的格体变化,它还应当承载着人类对于社会认知形式的转变与革新,不仅需要体现当今的时代面貌还要适应当前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

设计;文字;艺术

一、设计艺术学的内涵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有关艺术的学科,设计艺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具体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设计艺术是人类造物的艺术方法,它创造了艺术质的人造物系列。在非物质层面上,它同样使用了艺术设计方法,对事物展开筹划、安排,例如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的发展和规划等,设计艺术学仍是对于人类艺术设计与时间以及对于成果所进行的再认识,这一理论是一门设计相关艺术构成规律的成熟科学体系。

1、造物系统

设计艺术其本身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处于造物的层面之上广泛的被应用于人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它同样也是人造物系统整体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人造物系统所指的是我们人类在整个大自然中建立的第二自然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发展还是劳作都必不可少的主要系统。将人造物系统视为一个整体结构可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纯艺术类的产物;第二级便是设计艺术,主要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用艺术;第三级便是材料、半成品、生产加工零部件等普通的造物品类。由此可见,从艺术出发的造物便是纯艺术的造物,其根基是材料、普通器物工具等都不是艺术质类的产物。不仅如此,设计艺术还是普通造物的升华状态,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统一的,构成了造物类型的基础形态,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紧密的联系。

2、设计学:探究造物系统的科学

设计学科里对于人造产物的探究,是设计研究的一个分科。探究人造产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造物,比如研究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设计。曾有学者提出:设计科学界所指的便是人造产物的科学,他们认为人造物具有着特别的性质,并表现在其内部的自然法则和外部的大自然法则界面之上;人工界又恰好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集合,利用内部环境来适应外部环境达成目的便是其根本目标。

二、字体设计

我们的汉字是当今世界所使用的文字中最为古老的,我们的汉字起源于原始的绘画,有着会意、象形、指事等多个特点。伴随着我们人类审美的不断发展,文字也逐渐向人们创造画面的形式发展着,人类文明也因此开始了质的飞升。字体设计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生产与日常实践的重要产物,也是伴着我们文明发展共同进步的。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将抽象的几何、象形符号相结合,经过简化和演化逐件的发展出流通使用的文字,自此人类的文明便有了质的飞跃。在每一个时代里,都将新时代社会的各方各面来引出事物的新生,这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新型、个性强烈且内涵深刻的新型社会,而文字需要通过各方面的视觉化形象充分的表现,当前的各事物、行业、结构都脱离不了字体形式的表达,这种表达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原本单一具有识别功能的作用,朝着个性化表现风格、标准规范一致化的方向发展着。

三、电脑技术对于字体的影响

电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逐渐的省去了练习书法的标准字体,因为借助计算机来制作的字体对比人们亲手书写出的字体更为标准和美观,其效率也更高。因此,计算机慢慢的将设计师从简单的复制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将重点转移到逐字逐句的创造编排设计工作中,大幅度的推动了字体设计革新的脚步。在当下,信息化、数字化齐头并进的当代,文字艺术其表现毫无疑问具有着重要意义,它凭借着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获取更为强烈的视觉感染效力。各国的设计师在文字的艺术创作上都别具匠心,精心的进行设计。在我国,我们的民族精髓——汉字艺术作为当前主题的各类竞赛精彩纷呈,因此这一文字设计方式也被许许多多的设计师们自发的进行着,并不断的取得突破与创新。

四、运用电脑技术设计汉字字体有着许多新型的表达方式和处理技法

1、表观装饰设计

表观装饰设计是通过文字的表观形象,直接的表达出的视觉感受,体现出视觉直观的“情态美”、“体势美”,表象设计是将单独一个字或者任意笔画、部首等因素来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能够在文字的基础上加以图形、机理等多重装饰变化。

2、意象构成设计

意象构成别称为意象变化字体图形,他的特点便是能够支配特定文字以个性化的品格来展示出来,把文字的特殊内涵以视觉化的表情传神这种方式构成自身的趣味,并利用内在结合外在直接的表达他的感染力。人们丰富的联想富有创新的价值,能够让文字超脱其形似、将具象的形提升到抽象的意,并获取媒体功能的高层次表达功能。五、总结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也在不断进步。字体设计作品在表达事物的同时更能够体现人类社会崭新的发展前景。字体的设计工作不能局限于字形表面的格体变化,它还应当承载着人类对于社会认知形式的转变与革新,不仅需要体现当今的时代面貌还要适应当前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园红.当代中国招贴艺术中字体设计的运用[D].山西大学,2014.

[2]赵欣悦.民国时期(1912-1949)美术字造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3]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

[4]郑莹.民国时期书刊文字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3.

[5]刘舒宁.试论书写性在当代汉字印刷字体设计中的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6]袁小征.论中国“画字”意匠之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4.

[7]张琳.“中国式审美”[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4篇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二、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

进攻一地的市场,了解和利用当地习俗和传统文化相当重要。当今时代,消费者心理普遍要求市场带有“文化味”产品问世;而这种产品的“文化味”越浓越有名,该产品就越受欢迎越易出名,因而也更容易成品牌。这一点,正是目前许多厂家、商家还缺乏认识的。长期以来:一些厂家、商家坚守为市场提供优质耐用产品就得的信念,这没错儿;但它们对产品“文化味”却考虑不多,认为那都是文化人的事,消费者水平低不会加以计较。这便是一种很成问题的问题。不是么,商品本身就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这种特别的文化能否更快更好地为人所接受,其中重要之点是这种物化了的文化在人们心中有无地位有无影响力。有不少企业缺乏竞争力,原因不在产品原材料不好,也不是做工不精细,而是文化含量低;不在服务的手段不足,而在于服务的文化品位还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有些企业家百思不得其解,认识不到产品文化含量对增强产品竞争力的作用。很多产品在功能、人性化、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社会、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的市场中,建立文化型产业是在高层面竞争的手段,也是目标,需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管理者文化素养,突出经营过程中的文化特征,全面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产品的文化含量包括使用功能是否与时俱进,不断多样化;包括产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化程度;包括产品款式造型和色彩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水平。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对于制造行业来说,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第5篇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不外乎解决传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的关系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处理好陶瓷雕塑艺术设计问题。提起景德镇的艺术设计,大多会认为是陶瓷产品的设计包装,抑或是日用陶瓷产品的普通设计,而鲜有人把它与陶瓷雕塑挂钩。陶瓷雕塑艺术设计是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雕塑是以造型艺术展现艺术美,同时兼容色彩学、材料学、建筑学、美术学诸多学科要求,陶瓷雕塑还兼具了陶瓷学与陶瓷文化学科等。它的材质从软到硬,由冷到热,从平面到立体,从形体到意像,它实现了陶瓷从泥到火的涅磐。陶瓷雕塑设计通过形体造型的构思、变化,通过雕塑题材的涉及与使用升华,将美术中绘画拓展延伸、将建筑中力学平衡,实现了人类造物的梦想。陶瓷雕塑艺术设计具有极大的构思空间,它可立据传统雕塑模式,借鉴石雕、牙雕、木雕等技法精华,同时摒弃其不足,陶瓷雕塑可以在其烧制时修改完善,同时它丰富的可塑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极大的创作思维空间、制作施展空间,在艺术技巧上、个人品味上,也为雕塑家布设了重重障碍,提出了诸多的挑战。

当今景德镇陶瓷雕塑无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走中国传统的路子,另一种是走西方的雕塑路子。传统陶瓷雕塑在景德镇具有深厚的根基,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景德镇许多优秀的瓷雕艺术家继承发扬景德镇优秀的传统雕塑文化,将传统瓷雕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另一批艺术家则大量借鉴吸收国际上新的雕塑创作手法,有些甚至抛弃传统雕塑造型模式,以新的类似中国画表意手法,创作出一批抽象、前卫的瓷雕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有中年的,但更多的是年轻艺术家,他们观念更新,思想更激进。后一批艺术家作品更强调新颖或直白说逆古、叛逆,这些雕塑作品强调装饰性与造型的抽象以追求其表意性。现在风起云涌的现代陶艺如陶艺墙,其实根本还是陶瓷雕塑浮雕、堆雕、雕刻等技法的表现,但这种司空见惯的雕塑手法被冠以时尚的词汇“现代陶艺”,景德镇现在已有许多著名的陶瓷雕塑家,在继续探讨瓷雕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研究陶瓷绘画,并且还有一些著名的陶瓷绘画家又是陶瓷著名雕塑家的现象。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设计与审美新要求,又造就了一批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陶瓷雕塑家,景德镇由于以上雕塑家的与时俱进,使得瓷都景德镇雕塑艺术异彩纷呈。现代陶艺的呼唤,很多原来从事陶瓷产品设计的陶艺家也通过作品走向陶瓷雕塑,现在很多城市陶艺雕塑造型,其实有不少不擅雕塑的陶瓷设计人员参与进来。这充分说明陶瓷雕塑在走向大众的同时更是走向不少艺术家的内心。

二、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文化特色

景德镇的现代陶艺人,正在把瓷与五千年中国文化结合成现代陶瓷文化,如笔者瓷绘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品以242幅全过程讲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多达3800多人次。历经5年之久,采用明末清初宫廷重彩渲染,每件所绘物体,反复加色,6次烧制成品。为烘托出陶瓷特色和质感,运用了古彩、粉彩、新彩、墨彩描金等多种用彩技术相互结合,穿插使用。其程序是:1.破土、压坯、吹釉、高温烧瓷坯;2.定稿、构线、第二次烧制;3.粉彩打底、渲染底色、补线、三次烧制;4.全面渲染、粉彩点苔、四次烧制;5.整理补色,第五次烧制;6.墨彩描金、补色、六次烧制;7.玛瑙笔刮金。其程序禁然,工艺复杂,烧制中风险性不言而喻,其中表现内容涉及服饰学、建筑学、园林学、民俗学、礼仪学等多种美学问题。构图继承传统,采用散点透视,打破时间定律,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组合在同一幅画面上。创作者精确地把数以千计,不同身份、性别、年龄、形体、性格、容貌的人物在瓷板上刻画得惟妙惟肖,把不同场合人物的各异表情、姿态体现得生动、细微、贴切;将宁荣二府中的亭阁楼榭、山水拱桥、古树名刹、奇花异草绘制得生动而逼真,葱郁而鲜活,完整地再现了《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世界叹服,丰富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文长卷,使《红楼梦》这一不朽的中国古典名著得以在瓷板画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传世,为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另开渠道。

三、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百花齐放

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种类繁多。如釉上装饰有古彩、粉彩、墨彩、新彩、广彩、电光彩、刷花、贴花、喷花、戳印花、描金、腐蚀金等。此外,还有圆雕、堆雕、捏雕、镂雕等技法;各种颜色釉更是五颜六色,仅一个瓷厂就能生产100多种色彩缤纷的釉彩,其中青花釉里红更是托出景德镇艺术陶瓷的特色。又如鲜红、桃红、翠绿、玛瑙红等高温釉和金星绿等低温釉都已超过历史水平。目前,景德镇已建成一个拥有陶瓷原料、机构、生产、教育、科研、机构等比较完整的陶瓷工业基地,发展前景可想而知,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如著名书画家张玉东先生还被邀请到景德镇在陶瓷上作画。张先生深厚的书法、国画功底,及其在青花上表现得如鱼得水的精湛技艺,使南北文化在陶瓷上得到了完美的融会贯通。

四、结论

景德镇陶瓷雕塑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国际金融影响下,陶瓷雕塑艺术收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大多数雕塑艺术家仍然继续思考、创作,他们在艺术造型、表现内涵等表现社会意义上,均有一定进步。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教学也不断吸收国际新观点新思想,广开讲学交流。总而言之,景德镇陶瓷雕塑界要树立信心,坚持传统瓷雕与现代结合,立足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优秀的瓷雕传统,不断钻研瓷雕技法,景德镇陶瓷雕塑的春天又将灿烂展现在我们眼前。

【参考文献】

[1]严维明.景德镇粉彩瓷艺的历史与现状,景德镇陶瓷.2008(4

第6篇

一、设计艺术比较中可比性的概念

设计艺术比较的可比性,是指设计艺术比较研究的课题所隐含的潜在可能性或研究成果所达到水平的一个衡量尺度。可比性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往往在两种情况下进行:其一是在比较研究的选题阶段,判断所选课题是否具有可比性;其二是对已完成的比较研究成果进行可比性判断。可比性是一种潜在的价值,其外在形式可能是显形的,也可能是隐形的、不容易捕捉的,有待于人们去发掘。具有类同性的设计现象之间的联系,往往是显形的,它们就像兄弟子女一样,呈现出容易辨识的相似处。尽管不是所有具有类同性的设计现象都易于辨识,但是只要研究者能够细心考查,追根溯源,通常都会有所发现。至于无类同性和因果联系的设计现象之间的可比性,就不那么简单了,它不可能用考据求证的办法来认识和捕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比较文学界曾经提出过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孙景尧、卢康华在他们合著的《比较文学导论》中认为:“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也就是提出一个特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的现象之间具有可比性,从而进行比较。”例如,中国的独轮车,仅从工艺、材料、性能等内部因素来看,是无法与日本的“子弹头”列车相提并论的,是具有差异性的,但是它们在突破时空条件局限、体现创造力方面是一致的,因而两者具有基本的可比性。

二、设计艺术比较中可比性研究的客体

设计艺术比较是对研究对象之间以及研究对象内外部“关系”的研究,换句话说,设计比较关注的不是设计的好坏,而是设计是否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罗可可艺术风格受到中国清代装饰的繁缛纤细风格的影响,那么罗可可的风格特征与清代的装饰风格就存在着一种“关系”。设计艺术比较就是对这些不同视域设计艺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又如中国汉代的装饰形式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具有中西风格混合的特征。那么对汉代这种具有西方特征的装饰形式研究,就是设计艺术比较的研究任务。设计艺术比较的可比性就是围绕这一“关系”是否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而展开的研究。当然,研究对象之间要既有同又有异,这样的“关系”才有比较的基础,如果研究对象完全相同,便没有比较的必要;如果研究对象完全不同,便无法或者说很难找到联系。但是,不是说研究对象之间有了异同关系,就一定具有可比性了,世上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而且也都是有差异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我们要进行的比较应是有价值有研究意义的,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可比性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多义性的范畴,在进行比较时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的同或异。把设计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看作可比性而加以硬性罗列,这是一种误区。设计现象表面的相似,可以作为揭示可比性的窗口与切入点,但是,类同性并不等于可比性,从类同性到可比性,其间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考察。比如,这是一些什么意义上的类同?是具有根本意义的,还是表面上的?从这些类同之处中能不能寻求到某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它们在具有类同性之外,还有哪些差异?只有当这种异同关系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时才称得上有可比性。

三、设计艺术比较可比性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如前所述,设计艺术比较就是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跨视域条件下的设计事象之间的异同关系。这种异同关系,主要是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这三种研究方法中得以逐渐明确。通过这三种研究方法,对比分析设计系统各要素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求同辨异,用辩证的视角总结设计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设计艺术比较的可比性研究,其实质就是使这三种研究方法得以有效实施,从而在学理上揭示艺术设计的内在规律。

(1)可比性与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将不存在事实联系的国家或民族相似的设计现象或设计观念作平行对照,以找出其中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不难看出,平行研究中的平行关系,是在不同国家或民族这一“异”中找寻设计现象和设计观念之间的“同”,所以,“类同性”研究就成为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基础。

(2)可比性与影响研究影响研究主要是研究那些经过消化、吸收之后,与自身设计互相渗透、融合的外来影响。如中国隋唐石窟装饰图案就受到波斯丝织联珠纹的影响。影响研究关注的是不同设计现象之间的“同”。所以,“同源性”就成为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基础。

(3)可比性与阐发研究由于设计艺术比较是跨越不同文化圈所进行的研究,因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设计形态和设计思想。当不同文化圈的设计研究者在研究“他者”的设计艺术时,往往是站在自身的文化背景运用自己的设计理论,阐释他者的设计理念、设计形态以及设计思潮等;或者用它者的设计理论来研究本国的设计艺术。这种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在阐释中辨析异同、加强沟通与交流的设计研究工作,我们称之为阐发研究。在阐发研究中,所比较的对象必须处于同一关系中,在相同的话题下进行比较。因此,阐发研究的可比性研究基础可称做“专题性”,即在一定的话题或空间内,把不同时空的设计事象作专题性比较。

四、设计事理学方法论的引入

长期以来,由于对设计比较的理论和客观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大量的设计比较研究只停留在现象差异的呈现阶段,无法揭示出深层的事理逻辑。站在主观的立场上,用简单的比附和模仿,是不能够最终揭示设计存在与演化过程对于突破时空条件限制的特殊意义的。如果将研究视野扩大至与物相关的人和事及其情境、文化等等,分析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那么事理逻辑便会渐渐显现出来,这样其可比性就一目了然了。事理学由著名设计家柳冠中先生带入国内并得到系统的阐述和挖掘,最终形成了设计事理学理论。这一理论包括形而上的、方法论层次的理论思考。这种理论反对浅尝辄止式的思考,对事件的内在价值予以充分关注,这种研究方法抓住了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这一核心理念。设计事理学认为:“物”的背后,是一件件的“事”,如饭是物,做饭、吃饭则是事。服装设计、餐具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实际是在研究衣、食、住、行这些“事”。“事”是“物”的存在状态,也是人和“物”发生关系的行为状态。而透过“事”又可以看到“物”合理存在的关系脉络,这就是“理”。这里的理主要讲得是情理,强调从人们生活的情理出发,通过注重用户的需求,进行适用的设计。举个例子,人们洗衣服,最终目的不是洗掉脏东西,而是穿干净衣服。要穿干净衣服,是否一定要用洗衣机?众所周知,生产洗衣机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与能源,摆放在房间里还占据着不少的空间,从能源角度、从环境角度来看,洗衣机要耗费大量的稀缺资源——水。那么怎样才能既节省能源又能穿干净衣服呢?洗衣服的目的是把污垢洗掉,如果衣服不脏,还为什么要洗呢?如果我们致力于改变纺织材料,生产出不会脏的衣服,那就再也不用洗衣服了。从设计事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进行设计比较研究,这是一种很适宜的角度,能够将人们的生活方式很贴切地融入设计比较中,只有从我们生活的事物情理中去感受和理解,才能不拘泥于物的限制,另辟蹊径——对于洗衣机的设计,仅仅停留在洗衣机本身,无法从更深层次探求人们购买使用洗衣服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洗衣服,而是为了穿干净衣服。正如柳冠中先生所言:“注重需求目标,而不是功能;注重事而不是物;注重结构关系而不是元素;注重过程而不是状态;注重理解而不是解释。”基于这样的理解,在设计比较中,笔者认为应该遵循这样的法则:把设计现象放到具体的事中去,看其是否合情合理。只有具有这样的视野,我们才能跨越古今中外设计物的表面形式障碍,揭示设计比较的潜在可能性。可比性研究消化、吸收设计事理学的研究成果,就是试图将设计艺术比较研究提升到复杂系统的层面,揭示潜藏于繁芜纷杂设计事、物之后的理,即设计存在与演化的系统联系,从而在较高层次衡量可比性。以桥为例,拱桥、廊桥、拉索桥在材料、技术、性能上存在着差异,但是我们不能仅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还要考察与社会结构、民风民俗密切关联的造桥目的、地域特征、历史条件等,这样才能理解当时当地桥的设计的根本动因乃需求满意度和限制突破度。只有具有这样的视野,我们才能跨越古今中外设计物的表面形式障碍,揭示设计比较的潜在可能性。

第7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业设计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FB47文献标识码A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3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格鲁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第8篇

关键词: 设计艺术 工业设计 社会文化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 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 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 Peter 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第9篇

1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与发展

1.1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

技术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设计都是联系紧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设计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它与科学技术一样,都需要创新,这样制作出的物品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心理与使用需求。如西汉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鎏金,双手执灯静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阴阳家的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镶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板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可以说长信宫灯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学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在环保功能与光学照明方面的设计运用。20世纪以来,科技文明的进步,使得科学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提高了。21世纪后现代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要更科学、更理性的去创造与认识一切,这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设计师设计创造的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所以说现代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兄弟关系。比如现代一个不懂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师很难展开他的设计活动,或者说不用计算机的辅助,会在速度以及效果图上落后于其他熟练操作各种辅助软件的设计师。又比如即使是在传统绘画方面,也面临着在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工作者,既要有返璞归真的思想也要有勇于创新的勇气,不能单一的去追求某个方面,否则就会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1.2科学技术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需求,与设计的目的几乎相同,同样都是为人而设计。设计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奇、异的效果。科学技术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因为他需要艺术的外壳来包装自己、推广自己、以最快的方式得到大众的认可。所有的艺术都离不开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有了新技术的血液注入,传统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完善和发展,从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由于活动的种类与规模的不断拓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自然的过度开发。所以人类开始重新思考正确的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新能源或改进原有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等。在七十年代,格鲁斯在德国首先提高了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就是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这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念,是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中,进而帮助设计决策方向。如今,人们开始进入“数字化”的时代。从前的二维设计状态不断地受到三维四维设计的冲击,设计师在不断探求新的领域,而受众也在不断尝试接受新的设计状态。由于技术的支持,艺术家的思维也延续到其他领域中去寻找突破的灵感。所以说“数字化”时代的科学技术为艺术设计创造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的造型基础,现代艺术设计也逐渐由传统设计方向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2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计的媒介变得更加宽广了,新的科学技术能够更好的去帮助设计师将灵感转换成现实。反过来艺术设计帮助各种新的科学技术被人们快速接受,同时,艺术设计的灵感通常是超前的,那么超前的创造性思维会推动科技的更快速地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两者之间是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

作者:姚晓晗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10篇

形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感性质料的特性,并对其形成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得出来的。形式美的法则有(1)变化与统一(2)对比与调和(3)对称与均衡(4)节奏与韵律 中国论文

形式美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1)产品设计中的形式美。在产品设计中,新材料的运用,新的造型,新的形式运用,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创造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来表现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是依据产品特有的功能,设计师平时的审美素养和设计技巧,现代、时尚的审美趣味,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产品个性异样化与风格统一化并存的状况。”这便是对产品设计中体现形式创作的解释。

沙里宁的郁金香椅,简洁大方,现代气息浓郁。动静感的对比和红白色彩的对比运用,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还有他的扶手椅也很有特点,材料给人温馨的感觉,在形态上像一个张开的嘴巴,极具韵律美。那蝴蝶椅,不仅在形式上运用了自然生态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运用了材料的材质美,充分运用了材料的纹理,有一种直观的形式美。

(2)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建筑艺术设计中设计的材料、造型、建筑设计的风格集中体现了设计的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甚至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米拉公寓的设计曲线的运用较多,柱子和门窗的设计都比较独特。本来应该静的建筑,却给人以动的视觉感受。这便是节奏和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的体现。

(3)雕塑中的形式美。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与建筑一样属于带给人一种静穆感觉的艺术类型,然而,在一些雕塑作品中却蕴涵着无限动感,无限的力量。

(4)绘画中的形式美

我们中国的极具意蕴之美的中国画,从整个构图和线条的运用上讲,重心平稳,画面简洁生动、透气。画面上有大块面的留白,大面积的空白与或浓或淡的墨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恰恰使得画面更灵动,更气韵生动,而并没有感觉到空。国画讲究“形神兼备”的意境美。注重情与景的融合,注重物我、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含蓄。

形式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形式美渗透到了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客观地、能动地运用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以便创作出更美、更有用的、赋予形式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民间传统艺术

我国是文化大国,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和发展之后,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方面重要的代名词之一。就民间传统艺术在设计艺术中的有效运用来说,不仅能有效提升艺术作品的艺术内涵,为作品融入典型东方文化的气息,同时还能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一、在艺术设计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民间因素进行有效的利用,不管是对于艺术设计来说,还是对于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对艺术设计发展领域的有效推动

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来说,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极富民族特色。比如就民间的一些编织工艺或者是刺绣工艺来说,都是通过纯手工打造的天然事物,如果将这些要素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如图中所示,这些果篮不仅能盛东西,同时在设计上还颇有一番讲究,除了使用之外,还能发挥一定的装饰和点缀的功能。将民间传统文化元素放在整个设计艺术领域,不仅能推动艺术设计形式的发展,同时还能对我国的民间艺术进行有效的发展和保护。

(二)设计价值观的有效转变

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来说,大多比较简朴,对于推动绿色设计的理念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运用的话,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改变设计者的相关设计理念,同时还会影响使用者或者体验者的审美标准。比如在绿色文化盛行的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的设计元素,如果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采用一些重型或者是原材料较为贵重的材料,会给人极其浪费和奢侈的感觉,客户或者使用者在接受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某些顾虑;但是如果设计者在对使用者爱好和倾向进行有效了解之后,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利用一些民间工艺画龙点睛,不仅可以改观整个艺术设计的风格,同时,对于营造一个绿色的社会生活氛围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对民间传统艺术的有效传承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不仅能够有效拓展艺术设计的领域,增加更多的设计元素,还能对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起到一个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来说,现阶段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难题,许多民间传统艺术随着时间的推动正在渐渐消亡。因此,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的利用,不仅是对艺术设计领域的推动,同时也为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相应的空间和机会。

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在设计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更好的利用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在设计艺术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在具体的运作环节,究竟应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将民间传统艺术运用到具体的设计艺术中呢?首先是绿色观念的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品质的追求上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奢华,再到简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领域也开始面临返璞归真的境遇。在这样一个时代条件下,在设计艺术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利用,不仅是时势所趋,更是对群众审美需求的满足和应允,但是,在设计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依旧采用高调奢华的装饰风格,除了个别是因用户要求之外,其他很多都是自行设计的。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潮流,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树立相应的环保理念,只有对相应的设计理念进行转变之后,才有可能将民间传统艺术元素真正运用到具体的设计艺术中;除此之外,一些设计师协会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设计理念的问题,依据时展要求,对民间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有效利用,应落实到具体的设计要求里。其次是转变群众审美理念。需求产生市场。在设计艺术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的利用除了转变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外,还应对民众的审美标准进行有效的转变。作为设计师来说,如果在为客户设计的过程中,客户已经明确提出了设计的要求,那么设计师是没有理由根据自身的喜好对整个设计风格进行调整的,除非是在说服客户的情况下。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的时候,还应对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标准进行有效的提升和转变。

除了这两个前提条件和铺垫之外,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想要对民间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有效利用的话,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清楚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具体内涵

就当代的艺术设计来说,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各种设计元素可谓是信手拈来;而就民间传统艺术元素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来说,还属于新鲜元素,设计师在对其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相应的难度,主要原因是设计者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含义并不了解。鉴于此,如果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想要对民间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利用的话,首先应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要素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在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设计者在具体的设计中才知道在哪些地方适合用哪些元素。

(二)设计手法的转变

民间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有着很大的区别,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设计内涵之外,还体现在设计的手法上。在设计艺术中如果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利用的话,必定要选择一种适合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手法,追求设计的整体和谐度。如果设计的主元素是民间传统艺术,但是却又过多采用现代设计手法进行操作的话,不仅无法实现利用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初衷,还有可能带去相反的效果。因此在对民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手法与元素之间的搭配程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民间传统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来说,不仅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拓展,同时也是对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设计艺术的过程中对一些传统的元素进行有效利用,不仅能够对现阶段社会的绿色环保口号进行号召,同时还能对整个艺术设计界的设计趋势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设计者在利用民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理解,争取在充分融入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将设计艺术和民间传统艺术融合到最佳境界,从而提升设计的艺术美感、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感。

参考文献

1段洁馨.论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延续[J]. 文教资料,2009,(02).

2何庆华,许佳,马云林.对中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探索――中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资源的关系[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1).

3 杨蕾. 浅析民间传统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J].美与时代(上),2012(09).

第12篇

【关键词】格调;风格;设计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很多的艺术现象都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图腾的崇拜,巫师等,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而在人类漫长的进程中,艺术现象和宗教现象也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了一起,在一八四五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主要满足人们自己的精神需求,而“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则有它自己的特殊属性――审美属性【1】。这一点也就像我们中国古代至今在艺术中所讲的“神韵”,也相当于当下我们在艺术设计中的“格调”。

1、 格调和风格的区别

格调是明、清时代的一种诗论。明代前后七子论诗推崇盛唐,主张从格律声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清代诗人沈德潜继承其主张,并加上温柔敦厚的“诗教”内容。当前,也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又指人的风格或品格。如果说艺术风格是艺术家把握世界的一种态度和方式,艺术格调便是对这种态度和把握方式的一种价值判断。

风格则是气度、作风。简单的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合于外的风貌,是艺术品在整体上体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运用文学语言的习惯和特色、生活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创作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风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它的形成有着客观和主观的各种因素。客观方面,要受到时代风尚、时代精神的影响,要受到民族传统、读者要求的影响,也要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从主观方面来说,艺术家的性格、生活经历、知识修养等,都是形成风格的重要因素。格调是在艺术作品中的意蕴,是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的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体体现。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准确表达的,它就像一道上好的茶品,耐人寻味,品之其香。

2、 艺术品的格调和品位

艺术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体现在作品的细想内容和创作立意方面。北宋韩拙的《山水纯全集》中有:“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中也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2】可见,有一定修养与品格的人们,对于低级或是俗的事物是不屑一顾的。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十分强调作者的思想品质对创作的影响,并且有“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之说。画品与人品,美与善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上是相互统一的。雅与俗的分野,大约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的贵族与平民之间。当时的雅,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规范。这时的俗,代表的是不懂规矩的平庸之人,也就是平民百姓。在古代统治者看来他们自己是雅人,是高尚的、文明的、懂规矩的、知礼仪的人;而平民百姓就是与他们相反的俗鄙之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由于文人的介入,致使雅与俗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些追求功名利禄、市侩、目光短浅的一般见识者,包括达官贵人在内,都被文人看做“俗”。而只有那些追求远大、品德高尚、学问深厚的人士才可以称“雅”。这样雅的内涵就发展为文人逸士的代名词了。

而俗与雅也是衡量艺术作品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件作品如果只是迎合世俗的嗜好,或是以奇巧来炫人耳目,这仅仅能满足人们的感官刺激,不能给人们留有任何启发。好的作品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为人们乐于接受,更重要的是它能益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人感情净化,同时思想也得到提高,这样的作品就会被誉为格调高雅的艺术品。比如说清季画坛的“四王”,虽是主流,但其意义远不如同时代的“四僧”与“扬州八怪”等绘画作品的雅逸与清高。又如冬心先生所绘的粗笔佛像梅花,先生用笔虽粗,而理法俱在,他们的画中还蕴含着天真、朴素、自然、新奇等健康高尚的内容,这正是文人逸士所追求的超凡脱俗的绘画风格(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3】。在艺术上格调高的作品也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作品中能看出艺术家的深厚功力,并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矫揉造作;另一种是丰富有探索独创的作品,这类作品中能看到艺术家对传统感念的批判和创新。

艺术品的格调高低、雅俗之分,也有不同品味之别。格调是把握作品不同属性的范畴,而品味则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在中国画中尤为突出。品味与格调不同的是,虽然也涉及到作品的内涵,但与作品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有更多的关系,这些不同品味的的形成都是艺术家从不同的艺术观念把握生活的结果。

3、 设计品的格调

设计品的格调高低,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思想品格,道德修养、文化背景以及价值取向。好的设计品让人感觉除了美观实用等基本功能外,最主要的是能和人们的思想进行交流,体现出他的审美价值。纵观中国传统古典四大园林:颐和园和避暑山庄,体现出皇家园林的风范,面积开阔,种植观赏花木,叠置大型假山,以豪放自然、清幽纯朴取胜;而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为典型的江南园林,以水景取胜,更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及建筑的不对称美,体现自然之趣。

中国园林自宋之后,一向以玲珑雅致为美,秀与美的联系更加紧密些,但在秦之前,美却是与大相联系的,这种气魄,在后来的继承上,多为少数民族的君王所承上,汉族皇帝身上具有这种阳刚大气概的屈指可数。而在中国近代,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遭到了严重破坏,解放后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忽视了美育、德育的教育,很多青年盲目的学习外来的文化,不懂得去其糟粕,一味的接受,造成一致的崇洋的局面。导致了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在美育、德育的断层日趋明显。在当今仍然有一些设计者为了功利,把设计重点放在外观和色彩的的表面,不去深刻研究它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所以,强调设计品的内涵,以格调的高低来评判设计品的优、劣成为推动我国设计行业的重要手段。

4、格调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情操与人品的内涵

“人品”指什么?古人的说法比较模糊。但从他们对具体书画家的论述中,可以体会到还是比较强调传统道德方面的因素。从艺术史看,画家的道德人品与画格画品有关,但也不是简单的“人坏画恶”,两者关系有复杂的一面。人品与画品的关系即人的气质、道德修养、精神追求综合塑造的品格。人品的高下与笔墨方法及其熟练程度并无必然联系,但与笔墨风格特别是笔墨品质、气息一定相关。平庸的人格难免笔墨的平庸,飞扬跋扈的人品必有某种外张的笔态。这种必然的连带关系,决定了高格调笔墨的追求必然伴随着对完美人格与超越精神的追求,对庸俗、低劣、市侩、无灵魂和丑陋灵魂的拒斥。人性完美永远是一种理想,但不媚俗、不势力、不张狂、不萎靡、不虚伪、不贪婪、不猥琐等等,总是体现着一种崇高而切实的人格追求。传统绘画对笔墨格调及其与人品一致性的强调,正体现着中国艺术对真与善尤其是美的极大关怀。应该说,这正是中国艺术传统的本质特色之一。然而在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我国,又有多少人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呢?当下经济发展的社会,那些崇尚暴力的电影和网络游戏不断的在侵蚀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低俗的电视广告和音乐通过刺激人们的感官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所以提高人们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标准,以高格的设计理念来改变社会现状,已经成为首要问题之一。

结语

通观古今历史的沿革,可以看到三个因素左右着中国画的发展,一个是政治,一个是经济,一个是文化。当前政治的清明,对艺术设计规律的尊重,艺术家生存的宽松环境,保证了创作自由,体制内的艺术家如此,体制外的艺术家也不例外。相信广大中国艺术家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条件下,明辨市场经济对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正负面作用,清醒地认识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中强调的眼球效应,提高人文关怀的自觉性,积极在境界和格调上致力,中国艺术在涵养民族魂魄并以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高视阔步地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必将迈出更沉稳有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