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05:1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能测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体系 效果测评 大学
一、问题提出
1980年代以后,世界教学研究领域发生了“范式转型”,“让教学变成研究,让教学变成生活”的思潮蔚然成风。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1条,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通过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经验和能力,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使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教学[1]。长期以来,尽管研究性教学在高校中开始全面实施,并已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由于高校教师的师资、研究资源等方面局限,以及大学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偏差[2],大学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不完善,效果亦不理想。
综观我国有关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的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对评价体系的建构兼顾了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采用了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手段,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3-6],但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少数定量结果的支撑仅体现在问卷采集或不同来源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定量分析与测评尚无涉及。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核心理念是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7],故而,学生主体的学习效果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主体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状态的优劣、学习效果的好坏是评测研究性教学效果的“试金石”。从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技能、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研究性教学测评体系,通过对比研究性教学过程实施前后的定量监测数据,调控指标体系的因素、权重,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研究性教学效果测评体系
研究性教学的本质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将理念、态度、方法、工具等渗透和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判断、阅读理解、实践动手的水平,最终达到提升其创新能力的目的。基于学生学习效果测评的研究性教学效果定量实测体系建构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与技能、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等4个方面入手(表1),通过不同心理测评量表╈的数据采集,测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印证相应不同的研究性教学效果的优劣。其中:
表1:高校研究性教学效果评测体系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紧密联系、互为因果。选用学习动机测试量表测量学生在研究性教学过程前后的学习动机水平,对比实测数据,评测研究性教学效果。该量表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5个因子,32道题目,根据测评得分将学生动机分为较强、一般、较弱等3个等级。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最易导致最佳的学习效率,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都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2)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技能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自我监控能力,属于学习能力中的高层次能力。选用学习方法与技能测试量表有效地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方面的优势和缺陷,结合研究性教学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将有效改善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该量表包括学习方法与技能、复习方法与复习习惯、阅读习惯与技能、对学习的态度、记笔记与写作文等5个方面,36道题目,从为学生自身调整和教师的指导训练提供思考。
(3)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 learning)的概念来源于成人教育领域,Gulielmino认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是能自行引发学习,具有自我训练的能力、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信心,能应用基本学习技巧,安排学习步骤,并利用时间完成学习计划的人[8-9]。选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量表在于探讨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品质和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效果。该量表有主动学习、消极学习、有效学习、喜欢学习、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等6个因子,55道题目。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是研究性教学效果优劣的标志,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关键。
(4)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学业情绪(academic-emotions)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10],与学生的认知、动机、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11]。心理健康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诸多方面,是伴随终身、始终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选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合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用于测量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不同收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情绪。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分5个等级,90道题目;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包括羞愧、焦虑、气愤、兴趣、愉快、希望、失望、厌烦、自豪、放松10个分量表,采用5点评分,88道题目。积极的学业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研究性教学培养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
三、研究性教学体系建构
(一)教学模式
大多数研究认为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师通过创造一种适宜的认识和合作环境,启发学生自主探求学科的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12]。美国学者布里奇斯和海林杰较早注意到以问题为本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 PBL)的生命力及其在教育领导发展领域中的应用价值[13]。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创设了最早的合作学习方法――小组游戏竞赛法[14]。辛迪(Cindy E.)指出 PBL 是一种帮助学生发展潜能、提供终身学习技能的教育方法[15]。埃德尔森(Edelson D.C)等提出通过课程设计进行探究教学的方式[16]。乔伊斯等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也提出了“小组学习”、“团体探究”等探究式教学设计模式[17]。
研究性教学有别于授受式教学,打破过往一味传授、填鸭式地教学模式,试图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模式,要求教师研究性地“教”,学生研究性地“学”。教师将研究的思想、方法、学科进展引入教学活动,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开展;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以研究带动学习,形成科研思路,培育思辨精神。研究性教学的效果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之中,以研究为学习的切入点,在研究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度调动学习动机水平,围绕指向明确的科研命题,从特殊到普遍,逐步提升学习方法和技能,最终达到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业情绪,良好调控心理健康程度。以学生适宜的学习效果作为合理的定量指标,实时监测、反馈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切实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改善。
(二)教学过程
研究性教学通过发展人的观念来解放人的精神生命,把师生合作创造知识视为教学过程的本质[18]。要求学生的观念与教师的观念在教学中得到同样的尊重,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18]。研究性教学过程以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升为前提,高度与学的过程,以教师的研究性“教”为投入,能动地产出学生的研究性“学”,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辨能力、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能力强的研究者。
教学活动一般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实验(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从观测教学效果的角度入手,研究性教学应突出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从课堂理论教学、课外自主学习、课程项目设计和学术讨论等四个环节,构建效果测评机制,有效调控研究性教学过程(图1),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将由各种实测量表构成的效果评测体系得到的数据,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依托SPSS数理统计平台,进行整理和分析,不同阶段的定量采样结果,反馈于相应的教学对象、教学环节,用于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动机,锤炼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和技能,提升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
大学是学生步入高等教育殿堂的首要阶段,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科研素养积淀的第一站。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问题探究式教育模式,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启发式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坚韧的科研品格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已有对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4,6,19-22],主张秉承全程性、多元性、多样性、发展性的理念,兼顾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不同主体,包含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运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力求客观、合理、有效,真正推动大学研究性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高校研究性教学意图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宗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基础,贯穿完整的教学过程,完成不同教学阶段的数据采样,依托学习效果测评数据,构建合理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表2)。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4个层次,测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与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等4个维度的前期、中期、末期的3个时点数据,对学生单体、群体等2个层面的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全面评价,用于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调控。
注:数据采样选用北京辅仁淑凡软件平台。
╈心理测评量表采用北师大辅仁淑凡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测试平台。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项目(Hjsk2012-70);三亚学院教研项目(syxyjy110403)
[参考文献]
[1]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李斌.对研究型教学法的一种比较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3): 69-70
[3]徐丽萍.试论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192(4): 48-50
[4]郭晓云.略论高校研究性教学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8(4): 264-266
[5]王秀华.高校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102(2): 91-95
[6]余远富,王庆仁.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6): 111-115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学与出版社,2000,第359页
[8]Gulielmino L M. Self-direct learning readines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workplace: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1977, 163:303-317
[9]黄水,陈文锋,傅小兰.中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量表的结构和效度[J].心理科学, 2007,30 (1): 148-150
[10]Pekrun R, Gortz T, Titz W, et al. 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self- 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2, 37(2):91-105
[11]马惠霞.大学生学业情绪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L.W.Aadenaon.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Elervier Service Lid, 1995
[13]布里奇斯, 海林杰著.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领导发展中的运用. 冯大鸣等译.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4]Stevens R J, Slavin R E, Farnish A M.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Direct Instruc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n Main Idea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91,83p.4-5
[15]Cindy E.Hmelo-Silver.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4, 3: 235-266
[16]Edelson, D.C., Gordin,D.N.&Pea,R.D.1998.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through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design.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8, 391-450
[17][美]乔伊斯等著.教学模式.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18]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8-60页
[19]陈小鸿.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评价与管理[J].高教与经济,2008,21(3):7-11
[20]孟凡.本科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1]辛志成.论研究性教学[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途径
[作者简介]徐艳(1979— ),女,江苏建湖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89—01
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逐步普及,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成为制约高校发展,影响国家就业、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就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而言,高校提供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必须充分应对、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凡一件事,首要是名正,然后是言顺。我们应该认识到,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属于高校诸多职能中服务一类。归于服务,并不意味降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而是为更好发挥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切实为解决好大学生择业、就业及创业贡献力量。
一、积极突破传统思维缺陷,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提起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业内论述较多地集中在改革改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指导方式方法以及如何教化学生、改变学生理念等方面,这也反映了我们的理念还停留在行政化办学的层次上,没有真正放下身段,没有真正认识到对高校而言、对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而言,这项工作就是服务。服务则需要服务的伦理原则,从服务的个性化原则出发,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体系应该建立在:第一,群体性指导方案和个体性辅导方案相结合的基础上;第二,普遍性问题指导方案和特殊性问题指导方案结合的基础上。从已有的较成熟的经验来看,我们此项工作的体系应具备:第一,战略性。即从学校的整体发展角度,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当做学校的品牌、特色进行构建。第二,整体性。高校应从学校发展的整体角度,全面统筹,突出重点,找准着力点,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彰显特色。第三,系统性。大学生就业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水准以及事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无论是工作环节,或是涉及的内容,都需要就业服务工作进行系统地考虑和安排。第四,知识性。就业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而就业的基础是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和学生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以及对婚姻、成功、幸福等人生诸多问题的认识及理解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就业指导服务也必然涉及对上述问题进行较专业性的引导。第五,延续性。学校的生命在于学生,学生的良好发展为学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切实把此项工作的时间尺度延长,从新生入校第一天到毕业后若干年,人性化、周到细致的服务无疑是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
二、大力培养专家服务队伍,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新途径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需要着力培养一支数量足够的专家服务队伍,需要把较分散的部门力量整合起来,需要本着功能结构较统一、任务目标一致的要求,按照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的功能、任务重新调配,不断拓展就业指导服务新的途径和方法。
1.培养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有效补充,分工明确,有效配合,知识结构相互弥补,形成合力的专家服务队伍。学校需要建立一支任务分工明确、工作目标明确的就业服务队伍体系;采取校系两级负责,就业指导专家队伍、政治辅导员队伍、思想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教师队伍等力量是就业指导的基本依靠,同时,依据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充分整合人力资源,充分整合并规范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体制,形成信息共享,定期沟通、会商的工作局面,制度化、规范化、灵活高效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2.以多层次、体系化的课堂教学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认识和技能。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建设应有效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摒弃那种简单的说教、无目的、无思想内涵、不切实际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应该生动活泼,具有青年大学生鲜明特点,能够反映和回答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应具备较强的思想性、实践性和现实性。课程教学体系应精干、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及体系,如可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择业、就业、创业等不同领域、不同问题,设置3~5门独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质的课程模块和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兴趣及职业技能等测试报告,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水平。高校大学生择业、就业及创业的首要问题是充分引导学生个体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和正确分析,严格意义来讲,这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当前,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科学地认识自我。就就业指导服务而言,急需要为学生提供职业兴趣、职业技能测试等专业服务,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基本的依据。
4.以社会认知为基础,以暑期社会实践为根本,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观和成才观。我们的教育的基本背景之一是应试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的学生埋头书本、理论,和社会实践脱节,对社会缺乏比较正确的认知,认知水平有待不断提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指导力度,制度化、规范化地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等社会认知个人小档案,并不断提高对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总结、检查和对比分析工作,以此作为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依据之一,结合学生自我认知结果,个性化开展指导服务工作。
5.以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月等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为着力点,培养和塑造学生就业认知水平。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月等第二课堂文化活动,采取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征文活动、社会实践论文展示、专题讲座报告等主题鲜明、群众参与性强、效果显著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找工作的信心。
6.以全程化就业指导为基本思路,分年级和对象,按不同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上所述,我们的就业指导服务应从大一新生入校之日就开始实施,伴随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始终保持一定的联系。学年与学期的就业指导应按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依据基本目标和任务分别实施,实施的计划、内容、方式、规范、监督、检查、总结以及结果等各个环节应简洁,可操作性强,事后有据可查。
7.充分发挥校友、学生骨干和学生团体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切实加强对学生骨干及有关就业、创业类学生团体组织的引导,有效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中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切实并不断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常态的和校友互动机制,充分挖掘成功校友的经验,形成本校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榜样资源。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压力较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挑战就意味着机遇。在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理清思路,不断地回顾和总结,不断地展望和开拓。以人为本是我们的基本理念,就业指导服务恰恰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这也正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更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和调整工作思路,不断超越和前进,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章冬斌.欧洲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中的职业生涯指导实践与启示[J].学术论坛,2010(10).
[2]罗云.关于高校个性化职业规划辅导内容的思考[J].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2010(4).
[3]邱志云.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和推动[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
[4]罗群,董红祥.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演变[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4).
[5]邓运明.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