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

时间:2022-11-11 06:3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化学作为新世纪的中心学科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化学教学传递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验技术。无论是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技术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每个技术和方法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如果将化学的历史引入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将化学历史引入化学教学中,主要的积极的作用有:1、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2、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3、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一、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

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化学也同样有其发展历史轨迹。它就像一个地图,每个思想的提出,每个技术的发明,就像地图上标示着每个站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历史的教学,就能够是学生在这个化学的国度中游弋而不会迷失方向,可以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

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经历了五个时期:1、道尔顿实心球模型;2、汤姆生枣糕模型;3、卢瑟福行星模型;4、玻尔量子化轨道;5、现代电子云模型。

第一个阶段是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它系统地总结了模糊原子论和基本微粒说。1803年道尔顿开创性地提出了实心小球原子模型,从而原子理论成为一套系统的,并完整的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汤姆生枣糕模型。汤姆生利用电场和磁场的叠加证明了原子中电子的存在,并测定了电子的核质比。他提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第三个阶段是卢瑟福行星模型。卢瑟福是汤姆生的学生,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第四个阶段是玻尔量子化轨道模型。在氢原子光谱分离谱线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再行星模型修正的玻尔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吸收或释放能量就形成了光谱。量子论的发展过程中,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才是原子的结构模型到了第五个阶段现代电子云模型。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其中的发展的脉络,这是一套整体且全面的知识,而非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二、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语告诉我们方法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方法的传授显的尤为重要。牛顿提出来万有引力,但是由于引力常数无法测定,所以万有引力公式的不到证明和应用。但是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天平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将两个质量相同的铅球分别放在扭秤的两端,扭秤中间用一根韧性很好的钢丝系在支架上,钢丝上装有镜片。用准直的细光束照射镜片,标记下此时细光束反射所在的点。用两个质量相同的铅球同时分别吸引扭秤上的两个铅球,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扭秤微微偏转,细光束的反射点却移动了较大的距离,从而成功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的变化量。

三、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科学无捷径,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获得和知识的获取都需要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居里夫人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受贝克勒尔发现不明射线的启发,居里夫人在一间闭塞、潮湿的贮藏室中开始了化学实验。繁重而又艰巨的普查后,她发现了钍的化合物也能发出射线。对此她提出了放射性物质的概念。

她的调查很快从盐和氧化物扩展到一切矿物。在研究了大量的材料后,居里夫人发现一种可能存在于铀沥青矿中的未知元素。然而她所不知的是,这种新元素在矿石中的含量只不过百万分之一。她和丈夫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分析矿石。经过不懈的努力,1898年7月,他们从矿石中发现了新元素钋。借此让学生坚定他们的意志去努力探索化学知识。

结论:化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化学史的学习则给学生带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杨承印.《化学的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

[3] 苏 芳.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大学化学,2008,23(3):18.

[4] 吴季怀、吴志坚.无机化学教学中若干问题探讨.化学教育,2008,29(6):37.

[5] 郭保章、董德伟.《化学史简明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 亨利・M・莱斯特著.《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

[7] 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第2篇

关键词:化学学习 记忆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记忆。在化学教学中,常有学生反映: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太难记,记住后也容易忘记。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直观教学,尽最大努力加深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印迹的深度,提高记忆效果。其二是掌握学生的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较之小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加强实验教学,以各种奇异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生动直观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讲授“自燃”这一内容时,开始就演示实验,把白磷溶液滴在滤纸上,一会儿滤纸就自己燃烧起来。这时提出问题,滤纸为什么自行燃烧?这个实验及这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时再引入新课。这样,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初中化学的概念、理论,涉及到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运动和变化,它与宏观形象或事实有质的不同,是更为抽象而难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有较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科学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如讲“电解质的电离”时,出示小黑板的图象,学生对电解质的离解及运动,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3、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初中化学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而化学用语和化学量的规定与运用又千差万别,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已学过的知识,在知识系统中失去了线索因而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接受新知识上,表示出记忆效果不佳。要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就力求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并掌握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先复习“溶解度”的概念,而后给出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强调指出:这一个公式必须具备:一定温度下,百克溶剂中,溶解达饱和,溶质克数一定,此时溶质克数即溶解度。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了记忆效果,又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4、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比较又是概括的前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把这些事物联合为一组进行概括。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

如: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跟硝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硝酸跟硫酸、盐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为电离时可以生成氢离子。但硝酸的氧化性跟浓硫酸相似而与盐酸不同,这是由于硝酸分子里的氮原子处于最高价态,容易被还原成低价态氮。它的氧化性突出表现在不论稀浓,在不同条件时,硝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硝酸分子的不稳定。极易分解的特征,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又和硫酸有不同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简化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仅能记住硝酸的特性,还能巩固对硫酸和盐酸化学性质的记忆。克服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弊病。

二、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次规律,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1、组织有效地复习。(1)及时复习。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巩固学生的记忆,其是对新课扫平道路。学生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和“加班加点”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2)分散复习。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的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3)注意复习方法。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以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第3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教育 环保意识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化学会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绿色化学”口号。“绿色化学”是指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使绿色化学的观点与新课标的教学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一、 联系地方环境状况,树立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利用化学学科优势,教师可以密切联系当地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县工业和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城市污水、工业“三废”的无节制排放,不仅阻碍了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给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危害,严重危及了人体的健康。我们应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对空气和附近工厂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指导学生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实施绿色化学的重要性;明确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提倡绿色化学,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树立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内容

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教师要时刻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例如:实验室制氯气的实验中,多余的氯气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防止尾气对环境造成污染,教师可同时讲解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等;在“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学中,教师可讲解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大气的污染与防治;在“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介绍硝酸型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危害,以及汽车尾气的处理;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出化学电源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倡导回收旧电池,减少污染;在讲“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时说说能量的开发与利用、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应合理应用化学,用绿色化学观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并为人类在绿色的地球上生存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在新课标化学教材中实验所占的比重很大,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的产生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危害。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实施绿色化学,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药品的利用率,减少原料的消耗,降低实验成本,减少学校的开支,同时可减少污染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师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微型化学实验。

用绿色化学的新理念对化学实验进行微型化,发展微型化学实验,利用微型仪器、尽可能少的试剂进行实验,能减少中间生成物的转移过程和试剂在器皿中的附着量,从而减少实验中的“三废”。它具有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约实验材料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便携等优点,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2.改进化学实验,减少环境污染。

化学实验总伴随着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会造成环境污染。做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考虑这些实验有没有污染环境,是否可循环利用、可回收再用、可再生利用,如何防止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与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程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试剂和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如:钠与氯气反应的装置可作如下改进(图1):将一根玻璃管与氯气发生器相连,玻璃管内放一块黄豆粒大的金属钠(已吸净煤油),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的棉花球。先给钠预热,到钠熔融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生成大量白烟。

在实验中,用绿色化学的思想来指导,能有效地防止污染。

3.实验操作规范化,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化学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和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难得的机会。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言行一致,做到实验操作正确规范,尤其是涉及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比如在药品的取用和称量、液体的量取和转移、过滤等基本操作过程中,准确熟练的动作可避免药品洒落、挥发而造成污染。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一定要按指定程序倾倒或回收,这样才会牢固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4.创意利用废物。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物作为化学实验中的容器或反应装置,既可节省开支,又可使废物得到充分的利用。如将一些沐浴露的塑料瓶改制成小型水槽,以饮料吸管作气体导管,用废弃的玻璃胶水瓶和墨水瓶、易拉罐铝片和棉绳等制作酒精灯,以冰激凌的塑料小勺作固体药品的角匙,青霉素药瓶可做试剂瓶、集气瓶,一次性输液器可做导气管、多用滴管,塑料吸引管可做取药管,等等。

第4篇

关键词: 化学教法 教学效果 中专化学 教法改进

对中专化学课教学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一言堂”、“满堂灌”还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决定效果,化学教学方法决定化学教学效果。笔者现在深深体会到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大不一样。

作者在课堂教学中,现在基本上采用“读”、“讲”、“做”、“练”等方法。

“读”,就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但不是整章整篇地读,是读一小段或一部分,要带着问题读书,读要有要领、有体会、有收获,力求解决问题。不走形式,不能走马观花,要认真仔细地读和思考,归纳要点,找出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讲到氢键,作者就根据上一节课关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的分子间的作用力随着分子量增大而增大”的一般规律作提问小结后,提出事实,挂出图表,和学生共同指出HF、H2O和NH3的沸点有反常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沸点的反常?提出了分子间产生了氢键的相互作用,然后提出氢键怎样形成、具备的条件,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后便要求学生读书,读教材上有关氢键的三段课文(读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左右)。读书时教师巡回辅导,最后由师生共同小结弄清有关氢键的一些问题。这样效果较好,学生印象也较深,这要比都由教师一个人平辅直叙地讲效果好得多。

在阅读教材文字部分以外还应重视教材中的图表和数据,要求能读懂还要会应用。如课本中的化学平衡常数就是根据许多数据计算归纳得出来的。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阅读时还应要求学生对关键性的字句进行反复推敲,求得正确理解和记忆。如盐类水解的概念,阅读时应强调指出溶液中盐的离子的水电离出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讲”,就是教师讲课,这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完全要主动掌握的。要讲些什么,什么时候讲,怎样讲,这些在备课时都要充分考虑好。当然有可能也会发生事先没有考虑周到的内容,那就不要匆忙地讲,更不能毫无把握地乱讲。

讲要讲得明白,讲得透彻,也要讲得生动。

讲时思路要清晰,条理要分明,语言要简练。

讲时要提纲挈领,不要拖泥带水,也就是讲时要有意识地归纳要点,把教材由多变少,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要有恰当好处的手势和表情配合讲课。至于讲起来生龙活虎,神采飞扬,有声有色、妙趣横生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千万不要脱离教材内容,如果插科摆噱头,开无轨电车那是大忌,可能一时课堂效果很好,但过后学生还会有意见的。

“做”,就是动手做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要做,边讲边做并进行实验记录,学生整堂实验更要做。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不做实验教学效果大不一样,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都一定要做好,还应增加一些教材上虽未规定但对掌握理论有帮助的演示实验。

如在教硫的氧化物时我们增加了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反应的演示实验,当看到集气瓶内壁满是黄色的硫时,学生对H S的还原性、SO 的氧化性印象颇深。讲三氧化硫时,除每组发一支封着SO 晶体的玻璃管由学生观察外,教师在讲台上打开一支玻璃管,加入几滴水时,大量酸雾喷溢而出,玻璃管外发“烫”,反应强烈,演示效果非常好,还解决了下一堂课工业制硫酸吸收塔不用水吸收SO 的问题。

演示实验时,一定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现在做什么实验,应该怎样做,注意观察哪些地方,有什么现象等等。教师不同于演员。学生不仅是观众,实验时虽由教师一人做,但学生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好,注意观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结论。绝不要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忙忙碌碌,东指西挪,手忙脚乱,实验做好了,有些学生也不知道你在做什么,甚至有的学生也没看到你做,接着教师又自说自话讲下去了。这样,即使实验成功,教学效果也是不好的。所以一定要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手上,要求他们好好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如果实验时间较长,就要设法改进实验,缩短时间。如电脉的演示实验,按课本实验进行要15分钟才能看得清楚界面差距,现在我们自己设计了电脉演示器,并用幻灯放大到银幕上,每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间只要2分钟就够了。如加热时间太长,教师一面在加热,一面应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观察现象。总之,不能让时间沉默得太久(不要超过5分钟)。这就要在准备工作上多动脑筋、想办法。不管过去是做过几十遍的实验,一定要在课前准备时至少做一遍,这样才有把握在课堂上取得演示成功和便于掌握时间。

教学实验并进法也是一个好方法,现在大家有条件的都在采用。在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之前,一定也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做法、注意观察现象等。同时,时间也不能太长,最好在不超过15分钟内收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如我在讲“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收集干燥的氨气,然后做一个喷泉实验,先演示了一遍,学生看清楚了,一致明确了要求、做法、注意事项后便自己动手。这时我来回辅导,10分钟之内,差不多每个组都成功了(学生实验的氨喷泉装置,我们做了些改进,简化了,使用较方便)。当然,个别组实验有失败的,因考虑到整个课堂教学的秩序,可分析一下原因,让他们课后补做。

学生整堂实验,事先一定要预习,实验前同样要明确要求和做法,实验后一定要作实验小结。

“练”,就是当堂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做作业习题是练,小结巩固提问也是练,这样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减轻了学生负担。

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呢?这是当前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作者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是靠课堂教学,决不是靠“题海”、“突击”、“竞赛”所能提高的。但作业也一定得做,要适当选择作业内容和确定一定的份量,让学生能够在课内、课外独立完成而不感到负担加重。笔者每次布置的作业量都不多,按规定学生用半小时就能完成了。如果能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那学生课外负担就减轻了,可以有余力和时间进行一些其他的活动。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化学教学,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探究式学习”素材。我们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前辈化学家们的探索历程,体味他们的思维方法,学习他们的经验,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教学的核心所在。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不沉湎于纯粹的化学知识,也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史料阅读、问题讨论、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使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审美情感得到和谐统一、全面提高。

(二)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所展开的活动。因此,能够发现和正确表述所要解决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对于增强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2、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逻辑和想象相融合的活动。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既需要猜测化学教学,也需要做出科学的假设,并需要通过实践来求证和检验假设。因此,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敢于大胆地进行猜测与假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获取证据、分析证据来进行预测和推理,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探究结论。

二、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的以讲授为主,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为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阅读课外书籍、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探究式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关于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即用探究未知的方法去获取和运用知识。

一般程序是: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拓展应用。

3、案例展示

问题情境:铵根离子的检验,课本上是用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实验来验证的,教学中设计实验:往氯化铵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并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

问题:石蕊试纸为何变蓝色?

提出假设:(1)是氢氧化钠溶液微热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的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探究:(1)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2)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盛有氨气的集气瓶中(试纸变蓝)。

获得结论:学生在实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微热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拓展应用:氯化铵和草木灰在研钵混合,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混合物上方(试纸变蓝)。变蓝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用实验去证明?

4、 收获与体会

(1)创造问题情境,使学习者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之中。教师建造一种宽松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精巧而有趣,产生探究的内驱力。

(2)学习者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或作社会性调查或作资料实证性研究,教师适时引导协作与交流、反思,增强情感体验,调控探究进程,强化成功欲望。假设有时需要反复验证,没有充分的事实,不要轻易接受或推翻原假设,以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3)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化学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学习者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合迁移环节是不可少的。教师要再创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角度与方式,将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增强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的意义建构。

(5)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以课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开思路,勤于思考,敢干探索,形成气氛活跃、开放、民主的教学格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观念将进一步更新,更多、更好的教法、学法将提出,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采用符合实际的、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不断完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参加社会工作培养不可缺少的实际能力。

第6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 兴趣培养 习惯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步:既讲理论又讲实用。如讲水的蒸发和冷凝、铁的生锈、煤炭燃烧等一些事实的描述,和一看就清楚的现象,如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镁带的燃烧等演示实验,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懂得道理和事物的内部规律性的东西,并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而不是问题的本身,更不是它的枝叶未梢。

第二步:让学生在练习中,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在学过“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后,让学生回答:观察你家或学校的周围有没有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你知道有哪些治理污染有效的事例吗?等等。这类题目的比较活,往往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要视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针对长法、黄河源头的玉树川来讲,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水资源,其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的余地。教师还可以在课上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相互启发补充,会使他们的思想更活跃。

第三步:联系实际。生产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的问题,应该是联系实际的主攻方向。除此之外,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能力,都是联系实际的好方法。

二、要深入地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很重要。教师编制教案时,不仅要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从上、中、下三个层次将学生分类排队,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化学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初中化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从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给学生打好基础。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他们的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运用启发式教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吃的甜头,启发学生在思维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善于向自己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并运用化学概念与规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大纲规定的需要,将“掌握”、“理解”的内容做为教学的重点,而对学生要求“了解”、“常识性介绍”及“选学”的内容,分清主次,区别对待,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练习相结合,必要的测试和考查相结合,典型深入了解和一般观察相结合,教学实验、基本操作和课外活动、制作教具及参观访问相结合,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等等,做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教师要做到四勤:口勤、耳勤、脑勤、手勤。要善于做好授课笔记和课后教学记录,积累资料,储存信息,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第7篇

1.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就需要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在一定的教学范围内,可以用情感迁移来促进学习。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用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大量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化学教学的开展起到有效促进作用。学生的学习需要沟通和探索,化学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相关知识的探索和沟通环境。例如,在动手去做化学实验过程中,有些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在实验中发现相关问题,然后在积极的解决问题,在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大胆的表现,在交流中激发向上的思维,而且学生能完全的把知识吸收和掌握,教师在此过程中尽量不去指责和打击学生,要给予热情的指导和鼓励,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各自的体验中更加热爱学习。二是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2.教师要认真把第一课上好一个成功的开始需要良好的开端

学生在刚接触化学教学内容时,都充满极强的好奇心,教师要在起初的第一节化学课上,通过序言这部分启蒙课,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这样能够为以后师生建立良好关系打好基础,在化学序言中,已经简述了相关新奇的化学实验。例如“,玻璃点灯”“、手帕烧不破”等,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然后教师可以举例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应用,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化学的历史发展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实用化学,由此可以把学生吸引进化学课堂,为化学课的教学进一步做好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化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视

化学教学有很多教学内容需用通过实验来完成,而且化学实验能有效促进化学发展,学生在参与化学实验过程中,动手进行实验,切身体会化学的神秘,从而热爱化学这门课程。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进行实践,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了解实验结果,有时可以把实验次数增加,一些容易掌握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去多做。例如,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混浊、氧气收集、比较各个溶液的化学性质,还有相关水果的PH值的测试,铁锈的化学变化过程等等,学生在完成实验以后,化学教师可以积极的组织一些有兴趣的化学实验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筛选一些有趣味的化学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和讨论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深刻的理解化学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欲望,能够有效确保化学的教学质量提高。

二、培养学生化学和社会的情感化学教学中

化学教师要在化学教学中挖掘相关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社会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热情,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他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例如,化学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进行理论教学,并且能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相关的工农业建设,以及社会的生活应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懂得化学知识的作用,还能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我国化工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发展,同时可以列举为我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我国化学事业做出的伟大成就,用此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而产生爱国、爱党的情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三、化学教学联系生活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化学教师需要通过生活实际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化学作用,以及它的实用价值,从化学的生活应用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生活中遇到的花粉过敏、酒气味道等,可以让学生结合化学知识去思考,讨论它们的化学构成,为分子构成理论学习做引导,或者可以用生活中铁的生锈来分析其原因等,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作用产生了解,推理出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时可以比较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区别,学生在实践比较和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情,激发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四、结语

第8篇

一、教学设备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充满乐趣的学科,以实验过程吸进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化学知识.化学课堂中的教学设备简单而复杂,如化学药品、实验器材、多媒体动画等,教学设备生活化,即将生活中的废品组建成实验器材,如用泥水做过滤实验,食盐水做蒸发实验,生活中常见的纯碱解释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用水果作水果电池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教学实验,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并讲解实验理论.例如,对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任务,利用挂图,使学生直观观察,巧妙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理解化学元素,并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区别.

二、利用化学实验充实化学课堂

1.创建教学情景在以课本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前提下,教师首先需要创建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做化学实验之前,教师应使学生大胆假设实验结果,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假设的实验结果基础上,讨论实验步骤,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果,与假设相对比.在课堂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发现学生的脑力发展空间无限大,思维创新能力也较强.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激起教师的教学兴致,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2.增加实验课堂教师尽量将化学课本的结论,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总结化学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关系.在化学实验中,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供比赛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在课下利用日常实验器具做一些简单的化学小实验.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厨房,利用小苏打与食醋的反应,观察酸碱中和反应,并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会利用醋酸去除水垢的日常小常识.与此同时,促使学生喜爱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学会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3.教师教学注意事项

(1)引课的重要性引课作为一堂课的开端,教师应特别注意.在课堂开始,教师可利用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将知识由浅入深引入课堂.在备课时,要求教师查阅足够的相关资料,尤其注意新发现的科技成果,紧密结合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引用新型方案,对教材进行整合,设计实验,带领学生探究化学问题.

(2)开放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及时与全班同学分享,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于不正确的看法,尽快对其进行评判,并解释清楚,不允许学生走进误区.多举生活实例,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亲切感,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掌握学习方法,为今后更深层的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通过分析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对生活更加热爱,提升价值观.三、生活化化学教学的意义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它与人们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化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化的化学教学意义重大,化学的学习一定深受教育者的重视.所以高中化学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遵守新课标教学目标,对其进行有效改革.第一,将高中化学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不仅注重知识内容的学习,更加强调将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喜爱化学,积极参加化学实验,使学生走进实际生活,学以致用,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第二,开展生活化高中化学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验操作,教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材料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理论知识.第三,联系生活实际,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会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学习方法,使其能够独立获得更多的知识.在日常遇见的生活情景中,自己联系化学知识,拓展知识的学习,这是生活中处处皆学问.

总之,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带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更教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解释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提高,观察、总结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教学质量也明显得到提高.教师应该推崇类似的教学方法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

作者:王贵单位:江苏阜宁县东沟中学

第9篇

一、化学教学现状

1.学生听不懂

目前的化学教学中,一部分问题是学生听不懂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什么.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解课程,学生却是充满疑问,而且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的思维没有办法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当教师讲解下一个知识点时,学生还没有理解上一个知识点的内容.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教师卖力讲解,学生却更加困惑,所做的都是无用功.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在浪费对方的时间.这种情况在大部分中学都有体现,而且很难解决.

2.教师讲解太深奥

在化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学习得更多,理解得更加透彻,常常把知识点加以拓展,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很多教师在进行拓展的同时,把知识点讲解得太深奥了.使学生无法理解,更谈不上掌握了,以至于在之后的学习中,即使是普通的知识点,学生也很难理解.所以,教师的深奥讲解,以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很难接受每天学习的知识,而且基本上每天都会有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长此以往,不理解的知识就会积压起来.

3.没有运用实际的案例

在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科目的教学都开始从实际出发,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比方说数学,在建筑工程中就有应用,而且试题也偏向建筑工程一类;再比方说,政治和历史,这两个科目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一些重要的会议时,就派上了用场.而本文要讨论的化学却很少运用实际案例,因为几乎不可能带学生去化工厂参观化学反应.但是教师忽略了另一种方法,就是化学实验.利用化学实验引领中学化学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点,同时在拓展的时候也不会显得过于深奥.但很多教师都没有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学生只知道课本上的知识,除了死记硬背,就是硬性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效率可言.

二、利用化学实验,优化化学教学

1.当天学习,当天消化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讲得深奥,学生听不懂.所以,教学中必须使师生在同一个方向,由教师来引导,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课程,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消化当天所学习的知识,不能今天的还没理解,明天又学习新的知识,到最后落下的课程堆积如山,就算教师有心重新教,学生有心重新学,时间也不允许.所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

2.利用化学实验引领教学

例如,在讲“从实验学化学”时,分析应选择哪些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可以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两瓶溶液:65%的酒精溶液、碘水.提出问题:如何把瓶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选择哪种分离方法,并解释原因.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案内容,按要求回答.设计此情境的意图是为了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看看学生自己能否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讲解时就会有针对性.

(2)蒸馏.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进行蒸馏操作 .学生自己回忆、思考、讨论,并且亲自组装仪器进行操作(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自主探究).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回忆蒸馏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实验操作.首先是教师布置任务,请相邻的学生相互检查组装的装置是否正确.之后是让学生取100ml的酒精溶液加入蒸馏烧瓶中进行蒸馏,取温度在75-85℃的馏分,并用量筒量出得到的乙醇的体积.接下来学生互相检查,进行分馏操作.此举的目的是在蒸馏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延伸.

(4)萃取实验操作.首先是教师提问,然后学生按照学案自己总结萃取、分液操作步骤以及操作要点.(教师指导)演示萃取、分液等操作.接下来学生自己总结,同时要求学生观察、熟记关键步骤,按要求自己进行操作,学生之间互相检查.这样就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合作探究的好处.

第10篇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尤其注重实验,化学实验是解决化学教学实际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思维,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实验一直是化学研究的手段,更是化学教学的亮点和重点。在教学中,以实验为切入点,进行了多次的教改尝试。

化学实验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中学化学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化学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研究性学习要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进行;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求知探索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中学化学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

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实验无法代替的。

以苯的分子结构的学习为例。我没有仅让学生背下苯的分子结构,记下苯的特殊形式的键,而是通过以下方式:先编一道计算题,根据烃燃烧确定苯的分子式为C6H6,从分子式看,苯远没有达到饱和,让学生讨论并写下分子式为C6H6的可能结构式,并让学生们自己实验验证推测。发现:苯只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也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上述推测是不正确的,苯与一般烯、炔烃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这时介绍凯库勒确定苯分子结构的故事,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强化了双基教学,更注重通过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探究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说来,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而且这些材料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安排,而不是杂乱无章;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作种种设想、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设想。总之,这种环境要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探究的机会和愿望,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种指导和帮助的形式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现象间的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提示等。实验的成功,结论的得出,将使学生初步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主动探究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认识和熟悉科学思维的一般规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由于实验、讨论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可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任务,使他们真正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应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意见,必要时要介入学生的讨论中去,最后还要进行点评生动鲜明的现象只能给学生的生动、直观,而通过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抓住变化的本质,才能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为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神经系统协同活动,为理解知识和发展智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实验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自行得出结论,使学生不仅获得理性认识,还培养了思维能力。采用实验的方式,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思考结合起来了,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思维,也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通过这几年关于新课改的多次培训,再结合本人多年来的化学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确是化学教学中一把“很有杀伤力”的利器,而“化学实验”则是这把利器游刃有余的主战场。简而言之,没有化学实验就谈不上化学研究性学习,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11篇

一、 开展化学竞赛,培养科学学习方法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被列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从根本上向教育者提出了改变了原有的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这个理念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方法是否合理的衡量标准,旨在使教学活动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知识的探究转化,使学生从被动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转化。

化学竞赛活动的优点正在于其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如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个例题,让学生学习、模仿,然后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习题,又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看书、钻研教材后才能解出的题型。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尽能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对所授的知识点就会有新的见解,并能在此基础上独立地判断题型,解题。这时学生就可能突破原有的知识构型,超越教师的思维模式,达到一种新的对知识点理解的境界。因此化学竞赛活动能充分实践“学习、学习、创造”的新教学模式,通过全新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效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 开展化学竞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反应在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就是要求教育者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学能力,能够终身学习。

化学竞赛活动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当然这是建立在化学竞赛试题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的。化学竞赛试题的解答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打破定势思维,突出猜想,重视想像,注重立体交叉和整体思维,采取开放性应答方式,关注个性创造能力。“竞赛”可以不断激励学生,学生想在激烈的竞赛环境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竞赛”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一定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三、 开展化学竞赛,塑造优秀学生群体

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等是化学竞赛所具有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他们能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一个对化学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的学生,就会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并愿意把化学作为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

化学竞赛选手往往不满足现有的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知识,他们天资聪颖,善于学习乐于思考,富有创造性,大多能进行超前学习。而化学竞赛正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机会,与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相比,这种新的知识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外竞赛的培训过程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没有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参加竞赛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克服困难,勤学苦练,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逐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大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些为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因此搞好竞赛辅导是学校培养学科尖子生和形成优秀学生群体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四、 开展化学竞赛,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和自身能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复合型,科研型教师则是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没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过硬的教学本领是不能胜任的,也不是一两个教师能承担得了的,搞好化学竞赛需要一支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面、研究大量的竞赛试题,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五、 开展化学竞赛,拓展第二课堂学习

第12篇

摘要: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有关化学反应的实质问题及各种不同的概念,仅从概念的定义来学习概念往往不能对概念进行应有的理解,如果能从概念的形成来建立概念则更能准确把握住概念,而化学符号的恰当运用则有利于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关键词:化学符号;化学教学

化学符号是化学的基本语言.笔者在长期的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恰当地运用化学符号,不仅有利于揭示物质化学世界的奥秘,化解化学教学中的难点,还能有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加深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化学符号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谈点体会.

一、核素符号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不同物质含有不同种的成分组成,或含有某一种或多种相同的成分组成,从而每一种组成成分就是具有不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元素.如果不能很好地切入元素概念的实质,就不利于学生对元素概念的形成.若通过某原子如氢原子几种核素符号(11H、21H、31H)的书写与比较,不难看出氢的这三种原子质子数均为1,而中子数分别为0、1、2,但都属于氢这种成分,即氢元素.这样,引出“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则显得水到渠成.

二、化学式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如何有效地加以区分一直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如能在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变化前和变化后的物质分别用化学式来表示,则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就显得一目了然.如水(H2O)加热生成水蒸气(H2O)是物理变化;水(H2O)通电生成氢气(H2)和氧气(O2)是化学变化.对于物质的分类,如空气、氧气(O2)、水(H2O)等,不难看出,纯净物有专门的化学符号,即化学式来表示,如氧气(O2)、水(H2O);混合物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即化学式来表示,如空气.氧气(O2),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水(H2O),由多于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当然,对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C)与石墨(C),有机物中同分异构体,如(C4H10),则应从物质的结构入手加以区分.

三、原子、分子、离子符号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以氧化汞(HgO)受热分解生成汞(Hg)和氧气(O2)为例,通过分子、原子符号以图示的形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如2HgO2Hg+2O2Hg+O2,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如HgO)分解成不同的原子(如Hg、O),各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如O2)构成物质或原子(如Hg)直接构成物质,从而更好地认识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对于化合物的形成的理解,如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以氯化钠(NaCl)的形成为例,通过原子、离子符号表达,如NaNa+,ClCl-,Na++Cl-Na+Cl-.不难看出,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钠原子(Na)失去电子形成钠阳离子(Na+),氯原子(Cl)得到电子形成氯阴离子(Cl-),钠阳离子(Na+)与氯阴离子(Cl-)通过静电引力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Na+Cl-),并且从化学反应中氯化钠(Na+Cl-)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可以看出,化学反应中各原子的原子核(即质子和中子)没有变化,据此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化学与物理研究的粒子对象的差异.氯化钠(Na+Cl-),虽然是由钠阳离子(Na+)与氯阴离子(Cl-)等带电的粒子构成的,但是氯化钠(Na+Cl-)固体并不能够导电.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物质导电实质(带电的粒子要能自由移动,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才可形成电流)的理解.

如何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以酸(如HCl)与碱(如NaOH)的中和反应为例,该反应的实质用离子符号可以表示为如下:H++OH-H2O,其实粒子数目的减少(H+与OH-结合生成H2O)是该反应之所以发生的本质,其他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与反应生成水类似.这也为学生对侯氏制碱法原理(即体系中NaHCO3晶体的析出使得某些粒子数目减少)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以上只是笔者在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浅显的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丝启迪,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付斌成 单位:江西省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