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化教育论文

绿化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02 19:02:17

绿化教育论文

第1篇

1.我国的绿色化学教育行动相对迟缓。

大多数学校尚未涉足,若想使全社会公众形成绿色化学意识,单靠几所高校开课、几个研究所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若想改变公众缺乏绿色化学意识的状况,只有通过高师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当中去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这样才能逐步影响到大众。真正的绿色化学教育的精髓是在绿色化学原则的指导下把绿色化学融合于化学教材改革、化学教学改革、化学实验改革等系列化学教育绿色化的创新过程。

2.各项政策不到位。

建议政府、化学界、环保界,尤其是教育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绿色化学及绿色化学教育奖项,提出各种绿色化学教育的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绿色化学化工教育考核制度。相信有各种政策的保障,各种奖项的颁发,必将会加速全社会绿色化学意识的形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教育体系不完善。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绿色化学思想,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化学意识,培养其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机构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绿色化学教育体系,更不用说基础教育了。因此应该建立起一系列合理的绿色化学教育体系,以促进绿色化学教育的顺利发展。绿色化学的发展将对环境保护起重大作用,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绿色化学进入教育领域,从而进入化学教育,符合时代的呼唤。

二、有机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

1.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面对化学学术界悄然进行的绿色革命,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不能无动于衷,尤其是将来作为社会的科技革命主动力的大学生更应该受到绿色化学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讲究策略,指行动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或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做出的各种活动。可喜的是,目前已有部分重点大学如中国科技大学开始开设“绿色化学”课程。但是,仍然有不少高校的教师未能意识到将此重要的新信息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性。另外,虽然有部分高校已开始着手为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绿色化学”课程,但在当前相当多的高校存在教学课时紧张的状况下,又带来了专门的教学时间难以安排的新矛盾。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知识的方面,给予适时地、适量地介绍,通过这种画龙点睛的教学改革,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同时又不对原本非常紧张的教学安排造成新的冲击。

2.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有机化学实验也是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除此之外,有机化学实验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从认识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是为学生提供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主要途径,它为学生检验有机化学理论、认识有机化学科学知识、验证有机化学假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方法论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方法的重要手段。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能创设一定教学情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从有机化学实验现象中去认识有机物,并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培养各种能力,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将有机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情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是培养学生“从我做起”的好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重要途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统一协调发展。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基石和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事实,通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当然,绿色化学与有机化学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是最为合适的。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理解绿色化实验确实能减少或根本不产生污染,从而形成绿色化学意识。将一些传统实验方法与经过绿色化改进的绿色化实验方法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通过用改进的绿色化实验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是有效的途径。

3.立足课外,实践绿色化学观念提高绿色素质。

第2篇

【关注视角】

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切实扭转评价学生只看分数、评价学校只看升学率的倾向。2013年6月,国家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进入了“绿色GDP”时代。

2011年11月下旬,因应国家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实践中的课改与研究偏向,基于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对绿色教育、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实践研究,四川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校长论坛”以蜀光绿盛实验学校为现场,主题聚焦“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其核心价值诉求是:基于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绿色质量追求,从整体创建学校课改生态入手,探索达成绿色质量的思想方法、行为路径与策略智慧。

叩问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论坛”探讨了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追求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价值和意义、达成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基本策略。在解决这些基本问题的同时,“论坛”集中研究了几个关键性的实践研究问题:怎样构建达成绿色质量的学校课程体系?怎样培育达成绿色质量的新型课堂?怎样构建诉求绿色质量的评价体系?怎样繁荣社团文化,助推绿色成长?等等。

经过理性务实、激情多元的主题讨论、互动碰撞,“论坛”形成了一批值得期待的成果。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研究,伴随着诉求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思想行走与行为踩点。

绿满天地春常在

——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建设的思考与策略

李仁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交织,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教育。美国创造性地提出以全面的、普遍联系的“生态学理论”解决教育问题。当今中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基于培育“课改生态”达成培养综合素质的绿色质量,当是解决教育症结问题的一种重要视角。

在我看来,绿色教育就是草根教育,生命力强、环境适宜性强,可以移植的均衡教育;草根的生长质量就是绿色质量,绿色质量必定是植根于学校课程体系、基于外部环境与自我生长的生态质量。追求绿色质量必须建设课改生态,并找到行为路径和操作策略。

一、春风唤醒绿意,教育又逢生机

当前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改革,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都很容易指向教育,党和国家做出各种决策,提供了化解矛盾的智慧。

(一)清风和畅春意扬,教改进入新时代

2013年6月,为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教育部了《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意见》,指出: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项关键性指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按照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细化评价指标、考查要点和评价标准的内容要求,完善综合评价指标框架,并改革评价方式和方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国家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政策出台后,引发教育系统对教育质量的本质叩问,对教育绿色质量的思考探索,激起学生、家长、社会对绿色质量的向往和追求。

(二)乱花渐欲迷人眼,课改需要再整合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中小学紧紧围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改核心,展开了推进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然而在课改实践中,出现了各种非生态的课改现象:

形式上追求新样式。比如拆讲台以示师生平等,印“学案”标志主导,限时讲课以示还原学生主体,不布置作业就叫减负,把考试变成羞答答的“监测”,随便什么活动都冠以素质教育的名义。

内容上依旧新瓶装旧酒。课程没有做到既照顾儿童的发展阶段,又反映人类的基本活动,没有反应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质量上唯分数第一,分数依然事关学生的命运、教师的前程、学校的声望、家庭的温馨。

效益上基本不考虑成本。好像在中国人的固有思维中,教师就应该像老黄牛,默默奉献,不计时间、不求回报;学生就应该像不停的陀螺旋转,不给自由的时间和自主的空间,作业变成了管理学生的锐器,学生成为了“等待喂养的动物”。

当前热热闹闹的课改,实际上出现了“百花齐放各表一枝的点,独树一帜择善从流的线”的“点线式”状态。教育改革整体构建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体系,从促进生命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推动课程改革,从学校环境、课程建设、课堂变革、教师培养等方面整体优化课改生态。

(三)草色遥看近却无,研究亟盼问实质

课程改革10多年来,各种研究层出不穷,既顺应了时代需要,也推动了课改前行,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淀了“量”的前提。在叩问“质”的同时,反思“量”的路径,我们发现:课改研究多是技术性、问题性、应急性、专门性等“点线式”研究,缺乏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和师生成长的生态性研究,缺乏学校教育课程化视野与课程化行动,缺乏绿色质量理念和课程生态意识。

面对国家的战略期望和家长、学生现实亟盼的双重矛盾,人们更多地选择了适应现实需要的习惯做法——把口号喊响,把应试做实,把分数提高,让学生升学、家长满意、学校成名、政府称心,究其实质都是基于自我、生存发展需要的自我研究,国家战略、课程目标、学校文化、学生本质发展等教育生态要素,多被取舍为教师自我专业需要和学生分数需要的零枝碎叶。课改研究没有追问人的发展质量,没有关注课改生态,研究成了思想和技术移植,改革成了隔靴搔痒。

面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国家政策背景、课改实践背景和研究背景,面对国家战略、课改形势、社会要求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走向,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应该是:诉求绿色质量,培育课改生态。

二、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内涵和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是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二是强化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三是强化体育、美育等薄弱学科建设。四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五是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些改革的价值追求,实质就是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诉求。

所谓绿色质量,简要地说就是全面、主动、发展、幸福的教育质量,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全面的质量,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习得,个人愿望、家庭希望、社会要求、国家战略、未来担当等全面融合的立体质量。二是幸福健康的质量,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身心特点,在愉悦追求中成长,不透支未来,不浪费今天,不悔恨昨天,自信阳光的质量。三是优化的质量,通过对自我身心、课程与生活、环境与文化、知识与实践、现实与未来、学校与家庭与社区,以及个人担当与社会需求、国家意识的优化,实现顿悟与自信的内在优化、接纳与整合的外部优化、顺应与发展的立体优化的质量。四是持续生长的质量,基于遵循认知规律、激活学习动机、培养学习情感、探究科学方法,获得低耗、高效、优质、终身发展的质量。五是个性化的质量:根据生命成长差异形成良好的个好、兴趣特长、个性习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坚忍不拔的追求获得成功的质量。

课改生态,广义上因应课改政策、社会需求、学校差异、师生个性等整体和谐的课改状态。狭义上是基于学校文化特色、教师素养、学生个性、社会需求等形成的和谐的课改系统。诉求绿色质量的课改生态是:遵循教育和生命成长规律,落实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文化课程化、学校教育课程化;凸显学校文化个性、彰显学校教育生命力,促进学校教育环境优化、学生个体发展、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等。诉求绿色质量的课改生态拒绝盲目追风、简单复制、“邯郸学步”,强化本土气息、文化建构、生命活力、个体差异等思想和行为。

课改生态为绿色质量提供环境土壤、课程资源、方法路径、前进动力、内生力量和政策保障,绿色质量则是课改生态的价值追求和目的体现。

三、探寻行为源泉,内化理论体系

追求基于课改生态的绿色质量,具有丰厚的教育理论支撑。

(一)方向——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强调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活动的动力和目的。

(二)路径——发展心理学,根据人的发展心理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和成长路径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原理。发展心理学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等功能,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等心理发展性的特殊功能。

(三)动力——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从情感的角度引导师生快乐学习生活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强调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能力和美,能让人因对过去的满足、现在的快乐、未来的信心,带来幸福感和勇气、宽容、创造、责任。

(四)控制——元认知干预技术,结合认知心理启发、引导、激励,进行过程干预、控制,促进生命成长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包括元认知知识(是什么—概念、现象)、元认知体验(为什么—理由、原因)、认知调节(怎么做—方法、措施)三部分内容。

(五)运动——生态教育理论和人的个性化发展理论,像车的轱辘承载前进与运动

生态教育理论立足于“生命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把学生作为能动学习的主体,以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把课堂看作师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历程,重视生成的课程资源、提高教育的效益;重视学校、社会、政策资源等外部环境的调控和优化,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与学习。

个性化发展理论尊重生命特质,承认个性差异,强调“学生为本”,在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共性。

理论回归实践才有生命力,实践赢得理论指导才有创造力。追求绿色质量,建设课改生态,必须从理论上找到支撑,并用以指导我们的课改行动。

四、开拓绿色路径,构建整体设计

(一)整合构建文化

文化若水,在有形与无形中浸润、滋养、灵动心灵。评价是金,既是规范,也是导向,核心是引导、激励生命成长。课程是土,综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执行课程计划,落实课程目标,核心是培育校本化的课程文化。课堂如火,点燃激情,发展潜能,激扬活力。环境似木,提供适宜生命绿色成长葱郁茂盛的环境和充足优化的资源保障,彰显生命的本色与个性。

追求绿色质量,学校应该根据“五行”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课程和教学领导,培育生态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应该根据教育方针,结合学校教育思想、教师共识、办学目标融合成学校核心价值、办学理念等思想文化,将教师愿景、师生素养、本土民俗、社会需要和学校风气融合聚生为自觉的精神文化,将教育法律、道德规范、纪律要求熔铸成强制层面的制度文化。

(二)探索砺金评价

构建学校绿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将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五大要素,进行校本化改造和细化,着力提高学生发展质量,促进教师进步和学校发展,不再以分数论成绩,而应聚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营造火热课堂

课堂教学固然需要动静有序,师生之间则离不开火热的交流激情。热烈的氛围将吸引每个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正做到“情感在交流,课堂无闲人”。

(四)建设本土课程

随着课改的深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丰富性、适应性、可选择性越来越凸显,但也可能带来课程选择的盲目和脱离地气,使教学失去效力、学习失去兴趣。建设本土课程更能让学生适应课改生态,使其心智、能力、品行、气质等更显本我特质。

(五)培育葱郁环境

培育课改生态,既要了解国家政策大气候,又要知晓本地人文小环境,才能唤起学校对课改环境的自我觉醒和责任担当,把教学行为融入课改生态,才能有效的培育课改生态,达成绿色质量。

(六)培养统帅师资

绿色质量取决于教师发展质量,教师必须全面提高素养,统筹质量因素,培育课改生态,优化资源配置,引领学生在自信快乐中主动获得知识、学习技能、修炼情感,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是生命成长的基调,但绿色质量并不排斥其他色调,多彩才有缤纷。追求绿色质量,培育课改生态,就是要让生命的原色和着心灵的光辉,照亮生命前行的大道。

编后点睛:

文本从时代呼唤、主题内涵与辩证关系、理论支撑与行为走向,建立了培育课改生态、达成绿色质量的基本思想与行为框架。

走出缺乏绿色质量引领的课改非生态,必须把握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绿色质量是全面、健康、优化、可持续生长的个性化质量;课改生态是以学校教育课程化视野和行为,统合促进生命优化成长的资源、环境、路径、动力等,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它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与生命成长规律,推动学校教育课程化、学校文化课程化和育人环境整体优化。课改生态为绿色质量提供环境土壤、课程资源、方法路径、内生力量等,绿色质量则是课改生态的价值追求和目的体现。

培育课改生态,诉求绿色质量的理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引领方向,以发展心理学探寻路径,以积极心理学与幸福心理学开发动力,以生态教育论和人的个性化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环境优化,实现人的个性与共性和谐发展。

第3篇

关键词:人文学;绿色;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72-02

一、引言

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学学科体系内,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目的的研究与界定往往不尽相同,但是究其根本而言却无不存在相通之处。跳出这个固有的学科体系范畴,从人文学的角度对教学目的观进行考究与分析,从而使教学目的观出现新的起点。

二、绿色教学目的观内涵

人文学从其萌芽、发展、演变至今,历史悠久。人文学渊源于古代先哲们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人文教育的理念。如中国的孔子就有“仁者爱人”、“朝闻道,夕可死”等著名论述;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我自知我一无所知”等等。这些著述都蕴含着强烈的人文学理念,都渗透着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人生的内涵。这些论述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人文学意味着通过人的存在对人的全部存在的言说,并且以培养人的整全的人性为目的。这对教育是有深远影响的。绿色教学目的观是基于人文学视角提出的,是对教育基本理论、教学目的理念的反思与重组。首先是教学目的观。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无目的论”,他旨在强调“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主张的是教育过程的内有目的。他认为“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杜威对教育目的或者说是教学目的观的论述,需要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杜威明确地将儿童从成人的期望中解放出来,认为教学活动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设定预期的目的,取而代之的是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过程为目的,排除一切终结性的、外在的目的。二是尽管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说,但是,他并未从教学目的层面提出明确的论述。换言之杜威将儿童从终极性的、外在的目的中解放出来,承认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却没有对适合儿童的教学目的加以阐释。其次是绿色教学目的观。“绿色”是天然、自然的象征,绿色教学目的观是一种元目的观,是对教学目的自身的解读。自教学活动产生,教学目的也应运而生。历来对教学目的观的研究与分析,大都是“目的”十足,即强调突出目的,视目的为核心。那么,教学目的观的核心真的完全在“目的”上吗?笔者认为,绿色的教学目的观,它的核心并不完全在目的上,而是在于教学目的观的本身。绿色教学目的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刻意注重学生在知识及能力上“质”与“量”的把握,而是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自然地进行,学生参与的是整个教学活动,不受任何应然或实然目的影响。因此,绿色教学目的观,强调的不是终极的目的,而是因为教学活动自身的目的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的教学活动将着眼点置于教学目的的实现情况,即预期目的和标准的程序结果。而人文学视野下的绿色教学目的观,是将关注点也就是目的回归到了教学活动本身,它的所谓的目的就是设计良好的教学内容,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熏陶,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而对于实施结果则不予关注。长期以来,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教学目的定位总是围绕着学业成绩,知识性课堂成为通用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面临的压力也促使了教学目的功利化的恶性循环,学生的思想、人性的培养也因此而搁置,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引自美国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理念真的需要引进吗?相信答案不言而喻。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不乏各种先进的人文精神,之所以去引进人文教育理念,是因为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问题忽视了我国的人文精神,才去盲目地学习与引进。教学目的观的问题是明显存在的,这也是笔者提出绿色教学目的观的重要原因。

三、绿色教学目的观重构

通过对以往教学目的观的梳理来看,教学目的在教学论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虽然对教学目的观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总体来讲这些著述推动了教学活动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弥补对教学目的观理解的偏差,以及利用它正确地指导教学活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绿色教学目的观加以把握:首先,从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重视转变为对教学过程的侧重。绿色教学目的观认为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教学活动的结果不是预设的,我们应该充分地把握教学过程本身。而传统的教学目的观往往更加注重教学活动的结果,从而忽视或说淡化了对教学过程本身的侧重,这种注重“果”忽视“因”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是本末倒置的。实现这样的转变也就是重视了“因”,那么学生自然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从对知识传授的注重转变为对学生人性发展的侧重。长期以来,传统的知识性课堂将学生“学”定位在知识的掌握,这导致的问题也越发凸显。绿色教学目的观从学生的天性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对学生思想的熏陶以及健全人性的培养。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讲,知识不是单单靠一堂课的学习就能一蹴而就的,知识的积累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因此,教学活动要以人文理念为指引,促进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再次,从知识的引进转变为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挖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知识引进的现象越发普遍。西方文化有其先进之处,但是它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简单地复制移植西方文化,是有失偏颇的。引进西方文化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文化必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绿色教学目的观注重精神层面上的培养,这些养分就蕴含在我国优秀文化当中,世界范围内的中国文化热不是偶然的,深入挖掘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舍近求远的纠正。

总之,绿色教学目的观的实现还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给予关注,人才的培养必须将“人”的培养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从人文学的视野来审视教学目的观是对教学目的观的新探索,作为教育研究者,笔者认为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教育理论进行全新的解读,这样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4篇

关键词:绿色MBA;培养体系;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教育

作者:余吉安,陈建成,徐宇沛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任重道远”,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显示了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早在1990年,多所大学共同发起签署了《塔罗礼宣言》,提出了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文化、培养大学生对环境负责的公民意识等十点行动计划。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联合编制并于2001年5月31日发布的《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指出,要在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行动。绿色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绿色大学”创建的根本目的和评价标准。“绿色大学”的含义之一,就是要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1],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人才[2],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要创建“绿色学校”,这对传统的工商管理理念与模式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作为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以绿色行政为保障、以绿色管理为方向、以绿色战略为抓手的绿色组织管理体系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组织实现基业长青的理性选择。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绿色高等学府”,肩负着“绿色教育”的职责。学校自开办MBA项目以来,专业方向的设置就以社会需求为导向,MBA项目的定位就是绿色MBA(GreenMBA),旨在培养“绿色经济与管理”人才,相应的培养方案、教学组织等也奉行“绿色”导向,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基本需求,从师资培养到课程体系建设、从教材编著到案例选择构建了富有特色的绿色MBA培养体系。美国绿色MBA项目的繁荣发展也为我国开办绿色MBA项目提供了借鉴[3]。

一、绿色MBA的背景及内涵

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和环境出现严重危机,生态受到严重挑战。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发表了《OurCommonFuture》的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理念,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共识。在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国共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基本韬略,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专门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总书记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推动经济和社会绿色发展成为时代呼声,全球绿色治理行动已经在展开。这需要大量的具有绿色理念、掌握绿色技术和绿色管理技能的绿色人才。绿色教育是培养绿色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联合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00)》指出,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绿色教育的目标是让人们了解和关切环境问题,使人们掌握绿色知识、技能,并有态度和意愿解决环境问题[4];把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升级到以人类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5];鼓励焕发学生生命力的教育,让学生生命充满生机活力、自由生长、不断超越[6]。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绿色MBA应运而生。

绿色MBA是将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传统工商管理项目[7],是绿色观念与工商管理结合的产物,不仅是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举措,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创新,旨在培养具有绿色理念、熟悉绿色技术、掌握管理技能的专业性管理人才。绿色MBA的提出与实施,必定会在未来管理和绿色发展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绿色MBA通过培养绿色管理人才,将绿色理念应用到管理中,积极采用绿色技术,运用绿色管理技能,践行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与消费方式,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策略。

二、绿色MBA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其国际化

创办绿色MBA,就必须使MBA保持坚定的绿色方向和定位,以便于统筹使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发展绿色MBA。而且,由于MBA教育具有较为通用的国际评价体系。因此,绿色MBA培养体系要从国际视野来构建。

1.绿色MBA培养体系的构建

师资培训是绿色MBA开展工作的前提。课程设计是核心,主要包括选取适用的教材,在课堂上学习学科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然后分研究小组讨论,进行反转课堂,由学生组织进行自选角度的专题讲解,最后完成课堂作业及论文。那么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或者进行案例开发以供教学之用。经验交流主要包括举办绿色论坛和讲座,开展专业性绿色讲座,相互进行交流等。实战演练就是让MBA学员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绿色管理实际技能。经验交流和实战演练是将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融合,升华绿色理念和技能。由此,绿色MBA培养体系构成主要有6大部分:师资培训、课程设计、教材编著、案例选择和开发、经验交流和实战演练,如图1所示。

(1)建设“绿色”师资团队。师资团队是教学开展的基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开展绿色MBA课程和加强师资团队绿色意识的建立,教师应该通过参加教师培训、研讨会等活动,强化绿色观念,丰富绿色学识,构建绿色思维,并对备课方式、教学方法、作业布置、学期考评等方面进行绿色化的调整。同时,在构建了师资团队绿色教育思想之后,要注重对课程规划、师生沟通方法等进行一定的革新与优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加强与学员的交流互动,充分了解学员对于绿色理论的体会,收集学员产生疑问的地方对症下药,增强课堂活力与趣味性,以此来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提升学员的课程参与度,并吸引更多对商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责任等有兴趣的学员加入绿色MBA。

此外,社会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高校增加对环境教育教学研究的关注度,教师加强对绿色观念、环境教育的传播程度,只有这样,绿色MBA才能高效地开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社会责任、注重生态环境的绿色观念管理人才。

(2)设计绿色课程体系。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绿色课程是实施绿色教育的主要途径[8,9],绿色课程体系是绿色教学的骨架,课堂设计是核心。这就要重视第一、第二课堂教育,采取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10],提升学生的“绿色素质”[8]。

width=245.25,height=230.25

图1绿色MBA培养体系的构成

第一,开发绿色课程。除开设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之外,绿色MBA项目还须突出绿色经济与管理等前沿系列专题特色课程的教学,同时与其他专业合作开设公选课。如把绿色观念与其他专业相融合,开设绿色建筑、绿色管理、绿色会计、绿色创业等公共选修课,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科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选课学员获得一个可以进行多元思考的角度和进行相关绿色创业的方向。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从多个角度全面深入学习绿色MBA的知识,与相关学科合作,立体化管理学习。课堂教学要做到: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在案例分析中强化理论理解组织研究小组讨论反转课堂课程作业及撰写课程论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做到在理论基础学习方面全面且细致,案例分析方面丰富且易懂,反转课堂方面和论文撰写方面确保学员积极参与、认真讨论。

第二,夯实绿色管理理论基础及案例分析。在日常教学中,从课本出发,详解学科基础理论,逐步为学员搭建理论框架,初步建立学员的绿色管理理念。为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选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充分鼓励全体学员共同参与案例分析。通过研究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点评讲解等环节丰富案例分析的过程,让学员活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案例中的管理决策,让课堂更有吸引力,学员有更高的参与度。

(3)编著绿色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课堂教学是构建学员理论基础、形成绿色观念的第一个过程,那教材编著就是构建理论框架的第一块砖。而编著绿色教材是开展绿色MBA教育的第一块砖。①绿色MBA可从现有的绿色管理类教材中进行选取。目前有清华大学出版的《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的《企业的绿色责任和绿色战略》等优秀书籍可供选择。②为了更好地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可不拘泥于现有的书籍,教师可考虑自行开发特色教学材料,并运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业务水平、理论修养和科研技术等,结合绿色管理观念,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进而编著绿色教材,以达到提升课本品质的效果。

(4)选择和开发绿色案例。为了优化课堂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仅仅依赖于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选择优秀案例进行教学能够引导学员从案例中抽离出理论,然后又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深化对于绿色管理理论的学习。案例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学员在参与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点评分析的过程中,将自己在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理论结构框架立体化。为了让案例分析发挥出更好的作用,选择案例是关键,选择适合的案例能做到事半功倍。

第一,可利用已出版的优秀案例书籍,如刘静玲、贾峰的《环境科学案例研究教师手册》、杨志峰的《环境科学案例研究》和贝迩(BELL:Business,Environment,Learning,Leadership)项目使用的《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案例集》等,这些优秀书本为绿色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很多适用的优秀案例。

第二,为适应绿色MBA的教学需求,还可以从案例库选择相关绿色主题的案例,如从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选取优秀案例。针对教学中的一个理论点选取一到两个相应案例的方法,整理排版收集到的优秀案例,装订成集,这样就能确保每个案例都贴合绿色MBA教育的需要。

第三,开发绿色案例。将开发出的案例与教学活动配套使用,推动绿色MBA课程良好发展。教师根据研究方向和任课要求,深入企业和社会进行调研,提炼总结绿色实践的做法、经验或教训,并运用绿色发展理论来分析和揭示绿色实践中的冲突焦点,引发学员对绿色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5)经验交流与学习。经验交流是学员加强绿色管理观念,深化绿色管理思想,培养绿色管理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交流讨论的方法,让学员意识到绿色管理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期学员在未来的企业管理中注入绿色、可持续、保护环境的元素。

第一,聘请绿色企业家为导师。高校为每个研究小组选聘绿色管理领域的专家作为研究顾问或导师,为学员营造专业的学术氛围,学员在日常学习研究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与顾问联系并随时请教。这种方式有助于学员的思辨及解惑。

第二,定期邀请国内外来自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前来开展讲座。这些专家、学者、企业家们能够与学员分享自身长期研究的成果或亲身实践经验。这样的专业人员参与和他们所讲述的实践经验将提高绿色MBA课程的含金量,并开阔学员的视野。

第三,参加或举办论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学习他人的实践经验。通过论坛、案例大赛或者绿色管理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使更多学员获得绿色创业和管理的经验,能够让学员了解到学科前沿的案例,在竞争与学习中深化学员对于绿色管理的记忆。

第四,运用微信等公共平台。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每天为学员推送一个优秀案例和一个问题并进行讨论,以达到及时复习知识点和开阔视野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学员的转发推送把绿色管理的理念扩散到人群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绿色MBA,了解绿色管理理念。

(6)绿色实战演练。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能够增加趣味性的反转课堂等环节,但学员对绿色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课本分割的模块和章节,他们很难将分割的知识整合运用。为了学员更好地掌握绿色管理技能,更好地传递绿色管理理念,高校应与绿色企业紧密合作,让学员提前接触到具体实际的工作,为学员提供多元化的实战演练。通过绿色创业辅导、案例大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多元方式,让学员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打开学员关于绿色管理的新视角新方向,拓展学员思想的广度及深度。

第一,建设绿色实习实践基地。高校与绿色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让学员有机会进入绿色企业进行实习,在现实的企业日常工作中实地感受绿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行为事项,通过接触到的实际工作,使课堂教学中绿色理论知识具体化。

第二,开展绿色创业辅导。与高校创业协会、大学创业园区进行合作,通过建设交流中心、组织宣讲会等方式,对学员进行绿色创业辅导,培养学员的绿色创业观,向学员传授绿色创业知识,培养学员的绿色创业技能,激发学员在创业途中识别机遇、直面挑战的能力。还可邀请优秀的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进行演讲,讲述自身经历体验,分享创业心得体会,传授创业技能及创业重要注意事项。

2.绿色MBA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处理本土化问题。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国际交流和国际贸易更加广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也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需要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管理人才。MBA培养体系需要放眼全球,建立国际化培养体系。

绿色MBA是绿色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专业学位项目,其背景本身就是国际化的。而且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在绿色治理方面还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这也需要从全球角度构建绿色MBA培养体系。

绿色MBA培养体系的国际化,不仅具有国际定位,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国外师资,变革教学方式和引入国际教材,从理念和内容上体现国际化。同时还要积极推动MBA教育国际认证,以MBA认证来促进绿色MBA培养体系标准化、国际化、特色化,防止绿色MBA同质化。

三、北京林业大学绿色MBA培养体系建设及经验

1.北京林业大学绿色MBA培养体系的建设

北京林业大学绿色MBA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培养体系,从绿色师资的培养到绿色课程的精心设计,从教材编著到案例选择的恰当性到实战演练的实际性,都紧紧围绕MBA学员绿色理念和价值观的树立、绿色管理技能的培养以及绿色视野的开拓而展开,使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项目”。

(1)建设绿色师资团队。北京林业大学先后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实施意见和建设规划,针对MBA项目成体系推送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提升教师教学和案例开发能力的措施,其中有针对绿色主题方面的专门措施。北京林业大学MBA教育中心非常重视并积极组织师资和管理人员参加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同时也注重吸收各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辅以针对性强和形式多样的校本部培训以及国内外交流与访学、企业挂职锻炼等,建立了学校宏观引导、学院和中心两级实施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MBA教育中心累计推送50余人次参加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教学培训,包括全部核心课程教师在内的百余人次参加进修、交流或校际课程研讨活动;为核心课程教师组织了课程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有明显成效。学校还形成了定期输送任课教师到欧美国家和地区商学院研修的制度。每年还会组织两次MBA教师教学研讨会,旨在总结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北京林业大学MBA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授课方式愈加适用于MBA教学,MBA教学和培养质量由此得到稳步提升。

同时,MBA教育中心还引入海外教师授课和做专业讲座,拓宽MBA学员国际化视野,提升MBA学员的国际化水平。

(2)设计绿色课程。在课程体系方面突出绿色经济的特点,在教学中开设特色前沿系列专题,如绿色经济前沿、绿色经济实践与发展。在“创业管理”中专门开设了绿色创业的专题,在“营销管理”中有绿色营销的内容,在“战略管理”中有专门的绿色战略的篇章。通过课程设计,使更多课程含有绿色案例或者理念,通过开设“绿色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提升学生绿色管理的实际能力[11]。

(3)编著绿色教材。2013年10月开始,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林业大学MBA教育中心陆续组织编写了系列教材——《绿色MBA教育丛书》,包括《绿色行政》《绿色管理》和《绿色战略》等。该丛书的编著,为稳步推进北京林业大学绿色MBA建设奠定了基础。还有教师开发了绿色战略课程英文教材,有效拓宽了MBA学员的知识面。绿色管理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奠定了北京林业大学创办绿色MBA项目的基础。

(4)选择和开发绿色案例。MBA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是一种价值教育、自由教育和启发思维的教学方式[12],教师可以融合情景模拟,从案例选择、情境创设、任务设定、角色扮演、过程控制、点评讲解等方面进行设计[13]。北京林业大学MBA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绿色管理的案例,使绿色理念能够更具体、生动地融入学生价值观中。在教学中从多个案例库选择绿色管理的案例,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经济·管理案例库中关于“绿色管理理念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宛西制药“绿色管理”7部曲》,介绍了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以绿色管理理念引领可持续发展步伐,最终抢抓绿色消费创造的市场商机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意识到在全球性的以保护人类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绿色浪潮中,在人们绿色消费欲望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建立绿色管理理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中关于“传统重工业绿色企业建设”的案例——《华电灵武的绿色企业建设之路》,回顾了2006~2015年,以煤电为主的发电企业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在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行业环境、市场环境条件下,在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展开的以绿色电力为中心的绿色企业建设工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绿色企业的概念,熟练掌握绿色企业特征及绿色企业建设的驱动因素,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建立绿色企业。

北京林业大学MBA授课教师不仅开发了一般的教学案例,还先后开发了多个与绿色相关的系列专题案例,如《会计准则修制定的动因与影响——以IASB对生产性植物的修订为例》《“活的”与“不动”:生产性植物资产会计规范的选择》被纳入MPAcc教学案例库,《福建金森生物资产计量模式及财务影响》还获评为MPAcc优秀教学案例;《“归真堂”IPO风波的法律与伦理之争》《嘉汉林业被浑水猎杀事件背后的商业伦理探析》也获得“伟创力商业伦理案例写作大赛”的奖项。

(5)学习与交流绿色实践经验。除了设置的绿色课程,在其他课程中也需要渗透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实际上是隐性的绿色教育课程[14]。在“移动课堂”上也注重绿色理念,“绿色经济与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都要带学生参观访问北京东升科技园,由MBA任课老师带队,参观智慧农业,使MBA学员了解“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了解全智能的农业生产,了解中国农业的科技化和可持续发展。

举行绿色讲坛,邀请在绿色创业和管理方面有建树的企业来MBA教育中心介绍经验,使学员学习他人绿色实践经验。举办论坛能够让学员了解到前沿的案例,能够极大地丰富学员的知识,为他们打开新的思路。2015年11月,MBA学员还参与了“美丽中国生态科考”。该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林业厅、省工商联共同主办。我校MBA教育中心支持的“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高端论坛”也在贵州省时迁县举办,旨在传承与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发展。

(6)绿色实战演练。通过聘请企业高管作为社会导师,为有绿色创业意向的学员进行创业辅导,包括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把握,创业团队的构建,创业的商业模式的梳理和优化,实施步骤及资本来源等。MBA教育中心也要求社会导师和创业企业家提供创业经验中“干货”,力求真实反映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传授创业技能,也切实提高了学员绿色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部分学员(10位)走上了绿色创业之路,有部分学员(8位)在绿色企业中走上了高管岗位。

为夯实实践教学的基础,MBA教育中心积极开拓社会实践教学资源,与相关企业就实践教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如与吉林森工集团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MBA教育与教学实践基地。学员通过实际参与企事业单位绿色环节实践活动,加深对绿色管理实践的理解,提升绿色管理技能。

2.北京林业大学绿色MBA培养体系建设的经验

绿色MBA项目的创办旨在把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因素融入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培养拥有绿色经济发展技能的人才,推动我国节约资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如下经验:

(1)学校高度重视绿色教育。特色MBA的建设需要从学校层面加以重视。为给MBA项目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北京林业大学MBA教育发展委员会”,校长担任MBA教育中心首任主任,对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的发展方向、定位与目标、校内资源协调、外部资源引入等给予指导和支持。召开全校MBA教育工作会议,校长和主管校领导协调全校资源,人事处负责制定教师技能的提升与激励政策,研究生院负责协调招生指标的落实和规范MBA的办学,总务处负责协调硬件环境建设,经济管理学院负责教学实施和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学校对MBA办学经费给予倾斜和支持。MBA教育中心每年召开一次MBA发展专题研讨会,就MBA办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讨,并将困难反馈给学校,学校给予了极大支持,得以使绿色MBA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第5篇

【关键词】绿色大学生态德育路径研究

我国早在1994年3月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也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为了实现这种变革,必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以及解决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民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在1999年联合颁发了《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宣传教育纲要》,提出要在全国高校中逐渐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以创建绿色大学为目标,开展绿色教育。发展绿色科技。毋庸置疑,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培养一批批具有“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智慧、生态能力”的新型人才,是绿色大学所赋予的重要使命。

一、生态德育――绿色大学的一个基本内涵

绿色大学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节能环保观念和意识为核心,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建设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的校园为示范,传播绿色文化。构建绿色消费,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把高等院校建设成为环保教育的先导区。推动科技创新的引导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因此,创建绿色大学的基本任务与目标是:一是开展绿色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二是打造绿色校园,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资源共享及合理利用等内涵,藉此平台辐射生态理念、生态科技、生态技能;三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培育一批批具有生态人格的理性“生态人”。所谓“生态人格”就是指将生态意识、生态道德逐步内化为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后所形成的一种道德人格样态,是一个人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活方式所持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确定的态度和立场,它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要求。而大学传统道德教育所强调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它的基本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对于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问题,传统道德教育一般仅停留在环境教育上,尚未上升到生态道德高度,甚至仅有的环境教育也流于形式,所涉及的内容更是“蜻蜓点水”式的,没有进行深八剖析。所以,传统道德教育缺乏全面系统的生态道德理论知识体系,无法从伦理道德上解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无力承担培育与塑成“生态人格”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基于绿色大学视阈下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人际道德教育的继承,更是人类社会进化到现阶段顺应时展要求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也就是说,教育者从人与自然持续生存、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倡导大学生尊重大自然、尊重生命。承认主体价值与权利,将自然纳入道德关怀对象,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贯彻到高校教学与实践环节。培养具有生态智慧、生态情感、生态道德、生态能力的大学生的一种新的德育活动。这包括对大学生生态道德善恶观的确立。生态道德意识的唤醒,生态道德责任的强化,生态道德能力的培养。总之,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意识,培养新一代具有生态智慧和能力的生态人。是绿色大学生态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绿色大学视阈下生态德育的路径选择

1.强化课内生态教育。塑成学生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就是处理生态与人之间关系的观念。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强调要充分尊重自然的价值和权利。认为“不仅人类能创造价值,其他生物、生态系统也能创造价值,而且后者更为根本。不是我们创造了它们,而是它们创造了我们人类。”因此,通过课堂系统地传授生态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为此。绿色大学至少需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①构建以生态学概论为基础。以生态伦理思想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奠定基础;②可以考虑将《生态伦理学》、《普通生态学》等有关的生态道德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对学生开展系统、全面的生态知识及生态伦理思想教育;③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譬如,在讲授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时,可以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开展这方面的专题讨论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的正确生态观,提升学生的生态能力;又如在管理学教学中,可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决策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生态决策能力,等等。

2.打造新闻舆论阵地,强化学生生态意识

社会舆论环境对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和提高生态道德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有学者认为,“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团体背景之中,背景则深刻地影响个人的道德决策。”另据调查统计,有63,26%的同学把大众传媒(即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作为获取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的第一途径。所以,绿色大学应充分利用院报、宣传橱窗、网络等媒体。打造新闻舆论阵地,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这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特殊纪念日,开展专题新闻宣传报道,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操。二是可以利用绿色大学已有的绿化环境设施以及所倡导的绿色生态理念,进行生态道德学生民意调查,开展生态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三是可以开设校园生态德育网站,借助论坛、BBS、博客等渠道,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关注、讨论、研究生态道德教育,以深化他们对生态伦理道德的认同和实践这一理念的自觉性。

3.营造校园生态文化,培育学生生态情感

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浓厚、恬静雅致”的绿色生态校园环境是创建绿色大学的题中之义。大学生在这种绿色生态环境中学习、生活,耳濡目染,自己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形成、提升。为此。绿色大学可以首先通过创建绿化广场、培育绿化草坪、种植绿化树木等途径来改造校园绿色环境,营造校园生态物质文化。其次可以借助校徽、校训、校风、校歌等特有标识性符号融入绿色生态元素,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感观它们,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的反复接触、碰撞,逐步地将这些生态元素内化为他们的潜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再次可以开展学生认养树木,种植青年友谊林等活动,使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认识到自己在创建绿色大学中的责任与使命,激发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通过这些校园绿色生态示范工程,引发学生生态心理共鸣,辐射生态观念。

第6篇

    一、绿色化学教育的含义

    “绿色化学教育”是工作坊基于对美国化学学会(ACS)的“绿色化学”概念的思考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它追求的是“绿色化学的教育”与“绿色的化学教育”的和谐统一。前者,是基于对学生乃至广大民众传播“绿色的化学”的思考,追求的是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掌握“绿色化学”的知识、学习“绿色化学”的技能,解决教育“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后者,是基于对教师乃至全社会提出“绿色的教育”的思考,追求的则是化学教育的绿色、和谐,解决教育“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

    二、绿色化学教育采取的“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图略)“绿色化学教育”旨在探讨在化学教学中解决“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呢?绿色化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工作坊全体成员通过开展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的工作,决定突出学法指导,用课堂实验方式大胆实践,探究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教学新模式,即“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点拨的作用。这个教学模式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的统一。从实践效果来看,此教学模式得到了师生的认同。在“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中,“三维”是对于教师的教而言,指“导知、培能、导法”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而言,则指“求知、展能、得法”的过程。“六段”包括:①前情回顾。复习前课内容,并以做练习的方式加以巩固;②新课导入。结合生产、生活、社会实际等引入新的教学内容;③新课研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示通过学案自主预习所收获的知识、构建的知识体系以及存在的难题;④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明确希望请教哪一个学习小组来帮助解答。在组与组的相互提问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辩论激情,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并通过师生间的合作对疑难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释;⑤归纳总结。先由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自身在学习中已有的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本课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提升,同时梳理出本课的知识体系,教师订正;⑥巩固训练。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问题,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采取课堂上巩固和课后作业两个方式完成。其中“,学案辅助”是指根据上述“三维六段”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问题呈现的方式编写出相对应的学案,至少在上课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外先行自学探究,再在课堂上进一步深化探究。

    三、“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学绝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四“、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

    2010年以来,工作坊先后建立了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中学、合浦县公馆中学、石康中学、合浦县教研室、合浦县西场中学、防城港市高中、贵港大圩一中等坊点,并辐射周边的学校共同构建农村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平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绿色化学教育”工作坊的建立,培养了教师的“绿色化学教育”思想,树立了“绿色的化学”专业思想和“绿色的教育”的教学观。工作坊还专门组织全体成员学习近现代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做中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撰写了相关理论与“绿色化学教育”的论文,提高了工作坊成员的理论素养。同时,依据“绿色化学教育”理念,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上公开课、研究课,提高了工作坊成员的教学能力。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绿色化学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绿色的化学”和进行“绿色的学习”,明确了“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重点实现了两个转变,即“要我学”变“我要学”,“学会”变“会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7篇

 

——浙江省严州中学创建建德市级绿色学校自查报告

 

建德市教育局、环保局:

我校从2000年10月,就根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央宣传部《关于环境教育行动纲领》的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启动了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近两年来,学校在教育局、环保局的关怀和领导下,制定并严格实施了创建工作方案,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工作,近一年来,学校的创建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根据《建德市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我校市环保局与教育局的指导下,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得分为97分。现将学校的创建工作和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明确目标,积极开展学校的创建工作

1、指导思想

明确绿色学校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贯彻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主动参与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学校工作大局,以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改革、全面提高环境教育质量和努力打造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扩张学校品牌优势、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以“开放式办学、科学化管理”为主题,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促进高中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和绿色教育的典范。

2、工作目标

(1)创建建德市级绿色学校的总体工作目标

 瞄准学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到2010年办成教育思想理论有建树、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生成材模式有新路的,综合办学实力居于杭州市前列的一流名校;远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体现办学特色,能参与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的国家级示范名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校创建工作的分期目标

到2004年11月,完成建德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查,接受教育局与环保局的初查与验收,并对后期进行的评估验收中存在问题进行整改,2005年开始创建杭州市级绿色学校。

二、我国从2002年起就成立创建"绿色学校"领导机构与工作机构,2004年3月进一步充实调整,明确职责。

1、领导小组:    

  组 长: 王征       副组长:陈志红   邵卫民  程 遥  

组 员: 高勇   陈建平   陈云宾   潘维真    黄柏华   叶跃进  刘雪珍  

     赵光明  夏安腊  陈乾芳  廖望  邓秀红  吕根来(校家长委员会主任) 

     周亮(朱池村书记) 鲍婉婷(学生会主席)

 2、工作小组:    组  长:程  遥 

组员构成:

办公室:高  勇  主要负责创建"绿色学校"的档案、宣传工作。

教务处:陈建平  主要负责环保教育课程的安排工作和教师环保教育工作

政教处:陈云宾 主要负责制定创建绿色学校的方案、计划、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开展各项环境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

   教科室:潘维真 主要负责"绿色学校"创建、环境保护的科研课题工作,教师的环保知识培训工作

 团 委:夏安腊主要负责开展校内外各种环境保护活动,校园环保、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

    总务处:黄柏华 主要负责学校绿化、美化工作及各种环保设备等硬件的配备工作。

    家长代表:全体家长委员会成员

教师代表:李钢成  陈伟祥  李伟标 全体班主任

学生代表:全体学生会成员

三、经过充分讨论制订创建方案工作思路与行动规划,提出了相应原则与创建要求

 (一)创建原则

1、整体发展原则

学校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保持和完善已有的环境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动学校在管理的各个领域,如行政管理、教务教学管理、思想道德管理、团队管理、后勤管理中,纳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国际上正在积极推行和倡导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即通过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检查纠正和总结提高的管理模式,以及通过建立机构、组织培训、完善教学资源、建立档案、交流信息等环节,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而系统地推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开展,使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与现有的管理体系相协调,并通过有效地持续不断的改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共同参与原则

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学校不仅要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指标及实施方案,而且强调明确各自的职责,校长、中层领导、一般教职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职责,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同时鼓励家长、社区、有关专家、媒体、政府等相关机构及相关人员的有效参与。

3、循序渐进原则

绿色学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保持并发展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特别是环境建设和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方面应依据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创建要求

1、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增强“绿色观念”

(1)全体师生员工要认真学习环境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绿色学校的内含和创建意义。

(2)加强环保知识培训,安排热心环境教育的老师分赴省内外学习,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理论水平。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教育作用,全力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创造力。

(3)要充分发挥学校整体德育功能,利用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教育载体的广泛宣传和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观念”,提高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积极创建良好的环保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环境意识,建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并用以影响家庭和其他社会成员,用于检举揭发破坏环境的行为,立志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5)积极倡导环保生活方式,引导师生在社区和个人生活中自觉注重环保实践,自觉遵守公民环保规范:A、节约资源,减少污染;B、绿色消费,环保选购;C、重复使用,多次利用;D、垃圾分类,循环回收;E、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2、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加强“绿色管理”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战略,切实加强“绿色管理”。

(2)成立绿色学校领导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学校为各类环境教育活动提供资金和物质、技术的支持和保障。各部门分工协作,认真负责。

(3)学校各项管理措施有力,要体现环境保护概念,降低污染,垃圾减量,节约和回收资源,节能等环保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学校努力绿化美化校园,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在实施方略上做到“三抓”:“抓教育明理、抓实践导星、抓特色创优”。

在工作环节上力求“三个结合”:与德育工作结合,与素质教育结合,与创文明学校结合。

在学校工作中保证“三个体现”:行政工作要有措施体现,学科教学要有内容体现,社会活动要有收获体现。

(4)创建愉悦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互相信任、尊重,共同探究科学,形成民主、开放的“绿色管理”,鼓励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环境规划,鼓励改革,支持创新,追求发展,善于协调,集体决策。

2、构建立体网络,壮大“绿色队伍” 

(1)转变观念,把原先只有生物、地理、美术、物理老师参与环境教育扩展到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电教等各学科老师都重视参与环境教育。

(2)积极发挥学生在创建活动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校内成立学生环保小组,参与学校环境管理。

(3)在培养全体学生参与意识的同时,还要利用学生与家庭的密切关系,通过学生将环境意识带入家庭,培养家庭成员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形成全社会都参加保护环境的“绿色队伍”。 

(4)积极与有关环保部门联系,充分利用社区力量,争取指导与支持。

3、加强渗透,深化“绿色教育” 

   (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上级部门有关环境教育要求,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出具体安排,细化要求,一一落实。

(2)通过环境教育公开课、渗透环境教育教案评选、环保知识测试、环保社会调查、环保主体活动、环保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人事、技能,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养成可持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全球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对人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

5、认真组织,开展各项“绿色活动”

(1)组织观看环境教育的电影,开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纪念日全校性主题宣传活动。

(2)开展环保夏令营、环保征文等活动。

(3)、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签名活动,各班确定承诺口号及宣传标语。

(4)、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征文活动。

(5)开设环境教育公开课,开展渗透环境教育教案评选、环保知识测试、环保社会调查等活动

6、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绿色档案”

(1)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总结经验。

(2)做好绿色学校档案工作,长期积累,分类清楚,形式多样,文件完整。

四、根据计划全面开展创建活动

1、统一全校认识,形成集体意志

(1)通过全校大会、党派活动、群团活动、学术活动、专题研讨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学习、讨论,提高对创建市级绿色学校重要性和急迫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创建绿色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明智选择;是加快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以改革、创新和发展为动力,促成学校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全面反思自身办学实践,总结出具有示范作用的新鲜经验的有效途径;绿色的灵魂是持续发展,绿色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的标志是人文化。要将创建市级绿色学校作为近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深入人心,成为集体的意志和行动的共同准则。

(2)充分发挥好党委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始终保持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好教代会、工会等群团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好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保持学校团结、奋斗、进取的昂扬斗志和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和主线条作用,实现全体学生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争取学生及其家长理解、配合、支持、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各项工作。

2、根据计划统一进程。

创建工作计划经行政会通过后,成为学校创建市级绿色学校的指南,在没有非常特殊的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任何部门和个人必须无条件地遵从。学校要根据工作方案制定操作性强的执行方案,规定各项任务的具体推进策略和措施,划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

各部门必须在学校的执行方案出台20个工作日内,编制部门落实执行方案的实施细则,明确各项任务目标完成的时限和措施,上报学校备案。

学校全程对各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定期统一核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并作为部门和部门负责人学期考核和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3、挖掘严中文化,建设人文校园

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新情况,反思创建工作的全过程,调整学校后续发展的具体举措和工作节奏;坚决将学校的中心工作转移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加强对教育教学和教改科研的管理和推进,重点是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优化教师业务考核评价办法;抓住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绿色生态校园和人文化校园建设,提升学校建设和发展品位。

(1)认真发掘百年严中办学的历史积淀,解读“进德修业”的校训,“务本求实,开拓创新”的严中精神;加强对学校制度文化的梳理,编制;

(2)编制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整体规划和实施人文校园建设;

(3)建设学校的组织文化,提高管理运行效率;

(4)丰富学校的精神文化,纯正学校校风教风学风;

(5)各类管理渗透环境意识,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检查经常化。

4、推进课程建设,提升办学档次。加强渗透,深化“绿色教育”。

(1)教师理念更新,参与率高。学校利用教师论坛,周一教师集会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对学生指导到位,有实践周指导、社团指导、活动指导顾问等类型

(2)教育到位,列入课程与计划,学科渗透与日常经教育相结合起来,做到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经常化。发挥校会、班会、广播站、橱窗等教育宣传阵地的作用,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宣传有关知识与理念。每学期各班召开一次相关主题班会,出一题黑板报并进行评比。广播站宣讲制度化经常化。业余党校开设专题讲座。

五、学校自查情况

(一)自查得分和结论

根据《建德市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比照我校创建工作实际,项目指标11扣1分、13扣2分、20扣1分、自评最后得分为97分。自评结论为符合建德市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标准。

(二)自评要点

1、学校加强对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学科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和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中对环境教育都有明确的表述或具体的工作安排,学校以创建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等作为校园建设及学校其他工作的目标指向。学校制定并严格实施了《严州中学绿色学校创建方案》,配套制定和实施了环境教育的检查、督导制度,学年初有计划,学年末有总结。政教主任陈云宾同志参加过杭州市组织的的专题教育培训。校内各班主任、及中层干部参加过有关培训。学校有计划地组织生物、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就环境教育专题教育活动、学生环保社团活动等活动的开展进行学习研讨和教学研究。学校有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专题教育宣传橱窗,定期轮换宣传内容,学生处每学年配合地球日、植树节等活动至少安排各班举办环境教育专题黑板报。学校在宽敞、醒目的位置设置了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等内涵的警示语,配合环境教育活动,阶段性地张贴或悬挂主题标语,学校干道旁、大楼上均布置有校训、办学理念、学校承诺等固定用语。学校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纪念日、植树节等环境节日以倡议书、国旗下的讲话、手抄小报、环保征文等形式开展了全校性的主题宣传活动。学校环境教育的资料较为齐全。学校购置有开展环境教育的报刊十余种,图书若干册和一批音像资料。

2、大力加强课内教育

学校制定和实施的《绿色学校创建方案》对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较好,政治、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做到了学年有1—2次环境教育研究课。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贴切、自然,教育效果好,普遍受到学生喜欢。高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试题中有环境保护的内容。以“严中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环保协会”等社团为骨干的团队活动中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充分。每学年各班至少有环境教育主题班会。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教研组、教师均开设有环境教育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教研组及其教师所开选修课的教学计划、讲义或教案详实。

3、形式多样地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学校有“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环保协会”等学生社团,并开展综合教育教育实践周活动,均配备有适量的指导教师,常年有计划地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学校近三年来坚持实施“学生会管理与综合教育实践周管理校园”办法,全校师生参与了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活动。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环保协会”利用假期积极主动开展环保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宣传活动。学生通过环保手抄小报、环境征文、环保黑板报、海报等形式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普及率90%以上。

业余党校学员每学期三次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节活动;成立环保协会,评比环保小卫士;举行“绿色与我同行”专题征文比赛、海报评比;全校各班均参与爱心纸工程,设立旧电池回收桶,回收率较高。

4、不断加强校园建设

本校为新建设的学校,园林化设计,学校可绿化地段均得到了绿化,绿色生态校园初步建成,学校有植物几百种,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初步开发出吻合学校课程理念的校本教材。学校校园绿化率不断提高,校园的净化、美化不断加强,高标准的教学楼窗明几净,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所有设施均符合环保要求。

(1)每年绿化费7万多元,添置了价值十几万元的天文望远镜,还有其他各类设施及活动经费投入,大大超过相关指标。

(2)校园环境优美,园林化设计,富有人文气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化率达51%,有十大风景点。校园有各类警示牌,石头文化初具规模,三室文化(教室、寝室、办公室)制度化。

5、环境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对教师有系统的环境教育内容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教师的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长年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学生环保知识教全面,环保意识强,环保行动坚决,学生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师生环保意识强,行为习惯好,学校是无烟学校,公共场所无吸烟现象,校园整洁,学生无乱丢、乱吐、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师生消费观念科学合理,学校对食堂、小店等供应场所的食品包装、用具、用品均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严格的门岗制度,严禁师生将严重污染环境、不易降解和能耗高的商品带入学校。学校师生环保参与意识强,通过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家长会议等形式对社区、家庭改善环境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有近几年师生创作的环保小论文、获奖环保手抄小报、教学论文、摄影作品、绘画作品等。

第8篇

一、将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于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

“绿色教育”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环境教育”。近10多年来,一批教育家对“绿色教育”做了一系列开创性、拓展性的研究。绿色教育理论从狭义到广义可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绿色教育,即指环境教育;比较广义的绿色教育,是指以“文理交融”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交融的教育:更广义的绿色教育。是指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全面发展的人推动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用有的专家的话说,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教育、“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君子不器”的素质教育。这三个层次的绿色教育,无疑都与科学发展观高度融合、紧密相关。

与绿色教育的理念相比,“和谐社会”的思想更为久远,早在2000多年前的东西方哲学家特别是我国的思想家就对“和谐社会”进行了许多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思想意义、社会价值和实际效用的观念和设想。2005年,总书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政治高度上创造性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用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赋予和谐社会建设以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内容。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国家打造栋梁的重要基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库、训练营。为构建和谐社会输送一批批的建设者和栋梁之才。所以。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教育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二者都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教育和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以绿色教育理念指导和谐高校的建设,其实质就是将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具体化,用绿色教育和科学发展的理念育人建校。首先是对人本身着力进行以绿色教育、共建和谐为目标的教育,培养出不仅本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决心毕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奋斗的建设者。这是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共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谐社会的建设,使绿色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绿色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和广阔的用武之地,必将使绿色教育自身得到空前的大发展,同时使其作用得到空前的大发挥!由此可见,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更加自觉地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更加积极地同步推进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

二、将“以人为本”全面贯彻于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样也是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的核心。在推行绿色教育、构建和谐高校中,务必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抓好建校育人,充分发挥领导管理层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领导者和管理层在绿色教育、和谐共建中的主导作用。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而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层是办学的决策者和施政者,对于办学的方向、道路、过程的正确选择与顺利推进至关重要。所以,推进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首先必须将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化为高校领导者、管理层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和发展取向,靠他们进一步将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确立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针、奋斗目标、发展路径,紧紧围绕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推进学校的体制改革、机制革新和制度创新。

――充分发挥教师在绿色教育、和谐共建中的引导作用。教师是教学之本、学校之尊,是实施教学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之关键。绿色教育、和谐共建要推行好,首先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好,使之成为绿色教育、和谐共建的衷心拥护者、身体力行者和积极推行者。为此,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好风气,创建好机制、制定好政策、建立好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投身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绿色教育、和谐共建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不仅是学校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的主体部分,而且是未来社会生存发展与和谐共建的主体力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与此基本宗旨相一致,绿色教育的育人思想就是尊重差异性、激发自主性、强化实践性、鼓励创新性,追求“为了所有学生的成功”的教育理想,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失去学习机会,不让一个学生成为不合格‘产品’。不让一个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为此。高校应特别注重按照教育规律科学推进绿色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特质、潜能和专长,因才施教,推行特色化教学,促进学生既全面协调地学习提高,又各尽其能、各展所长、有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努力在推进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中把学生培养成多种多样、能够适应科学发展与和谐共建各种需求的建设者、生力军和接班人。

三、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落实于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高校在推进绿色教育、和谐共建中,必须按照这一基本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安排、同步推进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系统工程中“三个文明”的建设。

――把物质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的基础和依托。学校的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凝结和体现绿色教育、和谐共建的理念和内涵,并由此对身居其间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其别要注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讲求“天人合一”,充分利用生态自然条件,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并努力赋予人文底蕴,使校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化和人本化高度相融的结合体,使师生在这种环境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潜移默化地帮助师生形成笃行绿色教育、致力和谐共建的潜意识和原动力,更加自觉积极地投身于科学发展与和谐共建。

第9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200-01

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显,绿色化学研究在国内外逐渐引起重视,绿色化学进入化学教育领域也被视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 绿色化学理念概念界定

绿色化学又译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一般意义上,绿色化学强调利用化学方法减少或消除化学对人类和环境有害的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和副产物,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绿色化学主张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改革化学,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 实现“零排放”,使环境治理思路从指标转换为治本。绿色化学除了要求在过程末端控制废物的产生,还强调控制化学过程中废物产生的减少。

二、绿色化学教育的发展简况

1991年美国化学会提出“绿色化学”口号,1997年成立绿色化学协会。1999年以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创办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为标志,绿色化学作为新兴学科确立。1996年美国Scranton大学把绿色化学引入环境化学课程,2000年把绿色化学作为一门单独课程。2006年7月,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成立。1996年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了一门独立的绿色化学课程,之后,我国部分高校相继开设《绿色化学》课程。但总体而言,我国的绿色化学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绿色化学教育是我国化学教育的新挑战,是素质教育亟需加强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绿色化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就笔者的观察和分析,目前,我国绿色化学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绿色化学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2 课程设置方面

绿色化学教育在一些大学和中学并不单独设课,而是将其渗透于基础化学教育之中,认为绿色化学是一种思想,关键是意识的培养,忽视现行教科书中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内容尚有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恰恰可以通过绿色化学知识和理念来补充。而且,环境教育的知识点编排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整合,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几乎都是“环境恶化”、“环境污染”方面的情况介绍,主要侧重提出问题,忽略了教育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的手段对环境进行保护,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滞后,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

4.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

四、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各级化学教育的对策

结合工作实践,通过观察,笔者不揣冒昧,认为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可以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传统化学教育的基础上研究和寻找绿色化学教育的改革方案,使绿色化学教育系统化,为绿色化学的教学提供依据和方法。

1.强化绿色化学教育从业者培训

如前所述,我国绿色化学教育起步晚,即便是专业的化学化工教师对绿色化学也并不十分熟悉。因此,政府和学校需要通过研讨会、进修班等多种方式对化学化工教育从业者进行绿色化学方面的专项培训,尽快打造高素质的绿色化学教育师资队伍。

2.绿色化学教材的编写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的基础,加强教材建设是强化绿色化学教学的前提。化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改革。与此对应,作为知识载体的化学教材也必须积极进行绿色教育修订。所以,教材必须充分反映绿色化学方面的进展。

绿色化学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基本原理等理论,二是绿色技术与工艺的实际应用。

非化学化工专业大学生的绿色化学教材应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以普及绿色化学知识、宣传绿色化学理念为主。这类教材应注重阐明绿色化学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化学化工专业的绿色化学教材应以化学原理知识为基础体现专业性, 在教材中充分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 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前提,,使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内容贯穿教材始终,充分体现学科前沿动态。

3.重视理论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化学教育从业者要注意收集国内外最新的绿色化学信息和成果,在教学中剖析,把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化学教学的各环节,有目的地将绿色化学、环保教育与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4.化学实验教学需注意实施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全面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有效形式。注意更新实验内容和设计实验新途径;应用微型实验;串联实验;应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重视三废处理。

5.完善绿色化学课程的设置

(1)给专业学生开设绿色化学必修课。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形成合理的绿色化学课程体系,绿色化学教学内容需要包括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绿色化学技术和绿色化学工艺等。需要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进行适当的知识和思维拓展,授课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当今绿色化学的进展。

(2)给非专业学生开设绿色化学公共选修课。

非化学、化工类的学生要比化学专业学生的绝对值多,对这些学生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对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尤其是师范类非化学、化工类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会直接影响其未来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形成和科学素养的积累。在电大等成人教育中尝试开设绿色化学选修课,通过对这些来自各行业一线学员的培养,利于绿色化学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得到宣传和应用。

绿色化学选修课程是面向非化学专业学生开出,教学内容设计可以适当引入前沿科研成果,适时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探索式教学,用绿色化学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拓展学生思维。设计开放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方式,注意选择与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污染就在身边。强化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

6.积极开展绿色化学辅助教育、

(1)定期开放化学实验室

目前,化学教学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教师“代劳”,学生主要是“听”实验、“看”实验而不是做实验,尤其是一些存在污染、试剂昂贵的实验,很多学校都是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做”实验,或用嘴“讲”实验。所以,绿色化学教育必须强调化学实验室的开放。只有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程度的绿色化学实验操作,才能深刻体会溶剂绿色化、化学试剂绿色化、反应绿色化、产物绿色化等概念的真正涵义,巩固绿色化学理论知识和理念。

(2)渗透性教学

(3)开展专题讲座

可根据具体条件邀请有关专家对其擅长的内容开设讲座,介绍国内外绿色化学的研究进展等。

(4)进行专题宣传

(5)组织专题调查

(6)媒体宣传

总之,当前,绿色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我国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化学教育应顺应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方式,让绿色化学理念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杜华.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05).

[2] 蔡卫权,张懿,李会泉.绿色化学教育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J].化学通报.2003(09).

[3] 曹娟.浅谈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7).

[4] 陈敏娥.高师化学教育中经济观念的培养[J].化学试剂.2008(06).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开发环境课程,优化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爱国、爱校、爱家的责任感。同时,通过营造浓郁的环境保护氛围,以学校带动家庭,促进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契机,推动学校校园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工作。

二、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我校办学总目标中的“环境优美”,是指“校园建筑规范,校园绿化怡人,校园环境整洁,校园文化浓郁,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人格,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的学校文化氛围”。这也是我们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具体而言,包括六大指标,即:绿美净健的生态环境、修德美性的人文环境、以生为本的课程环境、亲善宽和的人际环境、横宽纵深的信息环境、自律自善的法治环境。

三.创建绿色学校的策略

1.把创建绿色学校与创建现代化小学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创建现代化小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办学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使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融入学校的总体工作中。

2.把创建绿色学校与德育工作、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坚持以德育和课程作为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支柱,以创建绿色学校夯实德育工作,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在思想、道德、身心、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建绿色学校的步骤

我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分三步实施:

2007年——重在完成创建规划中的“环境建设”工作,即创建绿美净健的生态环境。

2008年——初步达成创建规划中的“四大指标”。

2009年——在总结近年来创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整改薄弱环节,全面达成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四.创建绿色学校的措施

1.构建组织网络

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由总务处主任、少先队和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

同时,学校将依靠三支队伍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各项工作,即:班主任队伍;少先队、班干部队伍;有关教师、班级卫生委员队伍。

2.提供保障措施

(1)课程保障

学校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建设中,并确保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中得到体现。

(2)经费保障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保障,学校拟将创建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以确保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3)其他保障

学校每周一次全校性“健康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选送相关人员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培训进修。

3、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1)校园:内外环境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清净舒适的感觉。

(2)家园:培养师生“爱校如家”的意识。注重教室、办公室的基本建设。整个学校整洁美观、环境幽雅,使师生倍感家庭的亲切和温馨。

(3)学园: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不仅要营造优美的环境,更要有人文气息,使学校成为学园,成为艺术氛围浓厚的学府。

(4)乐园:学习是艰苦的劳动,需要适时调节,要建设好健身娱乐等活动场地,供师生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到身心愉悦。

4、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1)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人风范。

(2)以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营造良好学风、校风为宗旨,开展以“文明、健康、温馨”为主题的文化建设和“追求卓越,创造未来”为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

(3)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和理性思考水平。

(4)创设舞台,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5)充分利用网络、黑板报、升旗仪式、校班会等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五.创建绿色学校效果预测

通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以下六个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

1.环保意识方面:师生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使环保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2.环保行动方面:通过“绿色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使师生的环境意识和校园的环境质量达到新的层次。

3.人文精神方面:“绿色”不仅指环境绿化、学生坏保意识、环保行为的培养,还包括团结协作、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氛围的建立。

4.环境教育课程化方面:课程化的教育才能持久有效,这是“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将通过创建活动,将有关“绿色教育”的内容加以整合,使这项工作达到课程化的要求。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绿色素质;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李娟(1979-),女,满族,吉林柳河人,河北联合大学以升创新教育基地,讲师;周冠辰(1978-),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助教。(河北 唐山 06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绿色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z1221-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07-02

绿色素质教育是培养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高级科技人才的教育。绿色素质教育的特色是突出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不仅要求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环境知识、生态伦理以及生态智慧等方面的内容,更侧重于在实践教学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学生的素质在环境知性、理性与德性方面得到升华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教育。

高校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最高标志,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及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积极开展绿色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地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强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高校绿色素质教育的内容研究

绿色素质教育又称可持续发展教育,其特色是突出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的关系是逻辑上互补、知识上叠加、智慧上整合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而绿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生的概念则较好地回应了时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绿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道德及法制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环保意识教育五个方面加以研究。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源泉。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造就创新型人才能力的竞争。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将直接关系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大学生未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然而,目前高校教育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应试教育来评价大学生,片面强调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大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知识面狭窄,实际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和能力不足。这样,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差、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出现高分低能的可悲局面。

2.绿色道德观及法制教育

道德及法律素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人的道德法律素养自然就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中一些不良思想因素的影响以及高校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管理方式的滞后等问题,使得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状况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道德滑坡十分明显。相对于道德教育,高校法制教育也存在着许多漏洞,从而导致目前高校的学生均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许多违法、犯法的事情在高校时有发生。

3.绿色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积极有效开展是高校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和保障。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大学时期是身心逐步成熟的时期,完整系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缺乏会导致他们内心新旧思想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目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身体健康引发的诸多问题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由于存在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导致的亚健康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将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幸福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是有发生,所有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面临着严重危机。此外,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及人际关系能力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前一直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社会适应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无法正确对待个体与群体的利益,以至于毕业步入社会后无法较好地承担工作和社会所面临的压力和责任。

4.绿色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正常教学工作、保障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由于大学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从而导致许多高校中危害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这不仅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就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5.绿色环保意识教育

绿色教育中的环保教育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思想的形成。目前,由于受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体不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环境素养不高,有关环保的基础知识相对匮乏;环保行为和习惯有待加强。

二、高校绿色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研究

1.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

践行绿色素质教育有多种渠道。其中,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是高校实践绿色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具有绿色观念及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将涵盖绿色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覆盖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课程整合和资源共享使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得到融合。

首先,要重构完善的具有通识性、创新性及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平台,使之适应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优化课程结构,将专门系统的“绿色”课程体系纳入到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并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教育,使学生在高校四年一直接受绿色教育的熏染和启发,最终使得绿色意识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如开设“绿色心理学”、“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道德观及法制教育”、“环境保护基础”、“环境与发展”、“保护我们的地球”等课程,使得各专业各课程都有“绿色气息”,全面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

2.开展绿色素质讲座及绿色教育主题活动

素质讲座作为实施绿色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应该得到规范和固化。围绕绿色素质教育的涵盖内容可以开展一系列素质讲座来提高学生的绿色素质。比如开设有关生命安全、大学生恋爱观及人生观、环境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讲座。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和践行绿色素质教育。通过在特殊的日子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例如,在世界地球日开展有关呼吁学生保护地球的主体和宣传活动,在世界爱眼日做一些针对当前大学生眼睛健康的宣传及主体活动,在全国消防日进行一次消防演习等。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可以不断深化学生的绿色意识,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绿色思维和行动习惯。

3.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通过项目驱动以及竞赛驱动的“双驱动”教学模式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还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社以及工业模拟仿真研究室等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得他们成长为具有绿色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竞赛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增进集体的凝聚力。比如,经常针对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辩论赛,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使得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三、结语

绿色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绿色道德观及法制教育、绿色健康教育、绿色安全教育以及绿色环保意识教育五个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长为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具有完善人格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宇艳.透视“绿色大学”倡导绿色素质教育[J].环境教育,

2009,(8):47-48.

[2]许涛.浅论“绿色素质教育”发挥高校育人的合力作用[J].经济师,2003,(10):94-95.

[3]简锦沂,陆有成.创建绿色学校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J].广州环境科学,2011,(12):4-8.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 绿色教学 分析

大自然的主色调是绿色,它象征着活力、进步、健康,孕育了理想、饱含着希望,高中体育绿色教学就是强调把学生当做主体,以发展为目的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可持续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与学校也应该顺着时展的需要来实行体育绿色教学,从而使学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们培养体育意识和锻炼身体的真正主阵地,高中体育教学与绿色的思想的相结合,会使高中体育教学充满蓬勃生机与活力。

一 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虽然学校在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但仍有着一些问题,体育教学方式仍然是对全体学生一起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就是体育老师在示范和讲解,学生跟着枯燥无味的模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差,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少生机活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一般都采用实践的教学形式,而淡化了理论学习的内容。在实践的教学中,老师只是对学生教授某一个体育项目的注意事项以及具体动作,而没有给灌输学生这个体育项目的精神。举一个例子,在老师对学生教授篮球项目的时候,仅仅只是教授学生学习运球,投篮,三步上篮等一些基本的动作,而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篮球的团队精神。并且老师在动作示范的时候,没有做到绝对标准动作时,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标准性的动作,从而增加受伤的机率、使学生降低学习的效果。

2.狭隘的教学内容。

由于很多学生在初中、小学等阶段没有打好体育基础。到高中以后,体育教学的内容也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学往往都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在体育的教学当中,常常对运动训练过于侧重,并且把体育竞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且枯燥无味,普遍的教师都忽视了本来应当占据重要地位的心理健康知识、卫生保健知识以及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把体体育实践课等同于体育教学。

3. 落后的思想观念教学。

在目前来看,还有着一部分高中老师对体育教学的工作不太重视。他们认为,除了那一少部分要报考体育院校的体育特长生以外,体育的教学工作在高中没有必要太过重视,学生一路走来,小学不重视,初中不重视,到了高中还是不重视,学校还为了提高升学率,高二下半期、高三几乎都把所有的精力与时间放在了文化课的教学上,体育课被占用,甚至不开设,体育的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显得可有可无,所以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无法培养。

二 绿色教学理念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1.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对教材内容进行一些完善和补充,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教学,不要死板的执行教材所要求的过程。要使教学的内容更能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满足。高中的女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对形体和自身更加敏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体育老师增加教授健美操等体育项目和一些理论课程,使学生更加了解体育的理念和养生之道的意义。在实践的体育课中,要改变教与练的传统模式,可以开展让学生对练、以赛代练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2.树立健康运动的思想。

当今的社会,父母以及学校都往往对学生拥有过高的期望,为在文化考试中获得更高的成绩,使得把所有精力投入文化科目中学习的学生,忽视了身体锻炼的必要性,用牺牲自己健康的代价去学习。所以,体育老师在教学时,要使学生树立健康学习的思想,身体才使革命的本钱,体育的教学是为了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为健康服务的,不要过于的重重视文化的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健康学习的良好意识。

3.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当中,应该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理论教学的内容,并且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合理的融入其中,使体育教学更加的标准和生动,从而创造出绿色的环境给学来学习。理论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懂得体育的精髓,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

4.良好绿色教学环境的构建。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现了课堂的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具有一种感染力,能使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积极向上。所以,需要构建良好的教学绿色环境,从而使老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顺畅,达到教学的目的。在体育的教学中,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把指导者变为欣赏者与参与者,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把课堂变得生动丰富,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体育游戏进行自创,老师也加入当中,有的学生有一技之长,就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对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传授。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新颖的体育器材,,使学生有种新鲜感,从而产生好奇心理和兴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时代的发展,体育教学的传统方式已经不再适用,高中推广绿色教学体育势在必行,体育老师和学校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牢牢把健康第一的思想树立好,使传统观念得到转变,教学方式不在局限于传统的授艺式,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重视体育教学与绿色思想结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蒋永平. 论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及师生互动的主线性[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