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

时间:2023-02-06 07:43: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设置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

第1篇

——绥中县职业教育调研情况与分析

一、背景

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为了做好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科学指定出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措施,市局决定就教育均衡发展及布局调整、职业教育、教师编制结构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安全及教育纠风等几个方面工作进行调研.

二、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以绥中县唯一的一所职教中心为重点,另外抽调了绥中南线的万家中学,前卫中学,绥中西部山区的加碑岩联合学校,葛家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东部沿海的塔山中学,涵盖了绥中县职业教育的点与面.

调研主要采取听汇报、座谈、问卷、实地考察、提问相关问题,查要相关资料等形式.收回职业教育有关的基本情况的汇报材料一份,采集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及其合理性;课程设置及其依据;教师学生,教学学习质量及其评价;学生就业及其质量;初中升入职业学校的情况等五大方面的情况.

三、绥中职业教育的有关情况

1,学校的基本情况

2,经费投入情况

近两年来,学校投入经费5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增添实习实训设备等.校内设有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电工电子,电器运行与控制实验室,模拟餐厅,多媒体等专业教室.校外有园艺,旅游服务,学前教育,塑料成型加工技术,财会五个实习基地.校园网正常运行.

3,普惠制及学生职业资格认定情况

07年普惠制培训学员876人,毕业班学生全部参加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格率达98%以上.

4,示范专业建设情况

5,出现问题

学校抓招生就业,抓教学管理,抓技能培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原来的300名学生猛增到1500多名.学校的快速的发展,办学出现了一些问题:

(1),经费严重不足,教育附加费的30%不能全部投入,不能专款专用.

(2),师资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学校专业发展的需求,职业学校的教师任用制度应与其他学校有所不同.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政府投资,以满足学校实习实训的工作需要

(4),解决教学楼配套工程宿舍楼建设,解除学校管理与安全的隐患.

6,发展设想

四、结论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绥中县职教中心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1),政府加大了职教中心的资金,设备,教师的投入,使职教中心具备了发展的基本条件.

(2),绥中县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职教中心的招生工作,政策倾斜,给各初中学校下达升入职业学校的指标,以此增加各个中学中考的指标并把升入职业学校学生数作为考核中学校长的重要条件,有力地加快了职教中心的建设.

(3),学校拓展思路,适应市场需求,抢占市场,开辟多个专业,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的要求.

(4),学校加大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学有所长提供保障.

(5),普惠制培训的逐步落实,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辐射功能的加大创造了条件.

(6),示范专业建设和打造为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2,绥中县职教中心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矛盾

(1),政府资金投入的乏力,制约了学校的管理,辅助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校发展遭遇瓶颈.

(2),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的紧缺,使学校实习实训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应给予允许招非师范毕业生来充实职教队伍的政策;评聘工作不能落实,难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专业设置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存在着各个学校设置专业及其合理性与教育行政部门能否管理制约的矛盾.

(4),学校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素质,用工需求开设和教学大纲,教学研训部门的统一要求相差甚远的矛盾.

(5),学校教师学生教学和学习质量存在着普遍较低的问题.

(6),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教学质量不高,技能培训不达标,不能完全和岗位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致使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存在着短期就业行为.

第2篇

[关键词]人才需求 教育改革 调研报告

一、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缩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我们积极深入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调研,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1.调研内容。(1)调研目前企业人才学历层次和比例的基本情况。(2)调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规格内涵的介定情况。

2.调研方法:调研组以座谈、数据统计、下发问卷等形式,对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及比例、专业人才比例、企业用工需求、合作办学等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企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分析

1.学历结构和比例分析。根据对某大型国有企业1700多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其学历结构。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0%,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主体。职业学校学生除了能从事该企业基本组装等工种外,在专业技术岗位、基层管理岗位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技能等级及对应的比例分析。根据对1700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知人员根据从事的岗位不同,其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两种。

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具有三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占21%,中级占46%,初级占22%,无技术资格占11%。企业技术工人持有五个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不同等级对应的比例如下,初级以下占72%、中级占14%、高级占10%、技师占3%、高级技师占1%,从初级到高级技师的比例呈金字塔型分布。目前企业的技术工人中,技术等级比例不够合理,初级及以下比例过大。

3.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工种分析。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要不断更新、不断升级,需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一切促使企业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但职业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急需专业工种有机械加工、农药化工、仪器仪表、锅炉、铸造、焊接、食品加工、话务员和营业员等,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职业学校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

1.企业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调查显示我市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初、中、高排列为74:16:10,按照国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结构,企业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人数量严重不足,无证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2%。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职业学校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办学空间,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2.企业需求的专业工种和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错位。因为职业学校专业制约和市场用工需求有偏差,导致学生的就业率并不是很高。一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受企业的欢迎,造成招生与就业两大难。而企业却因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制约着自身发展,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员工素质有差距。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要求较高,但在部分就业的中职生的身上还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欠缺,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较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改革上进一步深化。

4.校企合作关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调查企业中管理岗位的领导往往说不出我市各职业学校的特色或品牌专业,对于曾合作过的学校也只能说出与之合作的几个专业。根据国务院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提高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职业学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招生就业,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与企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四、对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加强校企专业对接。学校要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学校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吻合。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力求做到“设置一个专业,培养一类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积极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针对企业特点,制定培训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按企业需求实现校企联合,松散型、紧密型、合一型均可。

第3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机电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从江苏省海安县发改委了解到,2010年1~4月份我县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99.78亿元,增长24.52%,占规模工业产值的35.9%。装备制造业规模企业达252家,比2009年底增加6家。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县工业最重要的一极。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我县装备制造业目前已形成锻压类机械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电梯零部件、建材机械制造为主体的四大特色板块,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截止到3月份,板块内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开票销售37.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数的20.8%,比上年同比增长33.45%,成为全县发展态势最好的产业集群。

调研情况分析

2010年3月初,江苏省海安双楼中等专业学校组织多名专业教师对海安县具有代表性的机电类现代企业进行了调研。参加调研的教师对现代企业的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产品类型和质量、人才构成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围绕在岗职校生的爱岗敬业、学习精神、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动手能力、职校生在企业成才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与企业老总、人事主管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诚恳听取了企业界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调研企业情况简介江苏鹏飞集团是知名的水泥生产线出口制造商;江苏瑞安特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现代化综合机械制造公司,“亚洲第一杠”——“超长滚珠丝杆”是它的拳头产品;南通恒力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数控卷板机、高强度校平机、型材弯曲机的规模最大的制造基地;海安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是集机械、电子、化工、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曲轴生产基地。这些企业的新型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传统金工设备只占很小的比例;进口设备比例大,国产设备比例小。总体看,所调研的企业设备精度高,高新技术含量高,制造出的产品质量高,国际竞争力强,代表了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调研发现,这几家企业现有机电技术人才中绝大部分直接从中职、高职和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收,从社会招聘的人员和企业自行培养的人员较少。企业人才学历主要包括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中职学历等,人员整体平均年龄低。一线操作人员大部分是中职毕业生;一线管理人员是高职学生、专科生及少量中职生;技术岗位和决策层人员主要是本科生、硕士生。其中适合中等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有:一线设备操作工、设备维护与维修工、机电产品装配调试工、产品质量检测员、生产一线管理员(如工段长、车间主任等)、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调研还发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如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纪律性、责任心、工作态度);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具有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基础技能;具有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应变、创新能力。

机电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的基地,培养是否合格,关键看毕业生能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机电专业是我校5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拳头专业,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先进设备的投入,对机电专业投资是最多的,其装备也是最先进的。虽然我校机电专业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机电专业已经是江苏省职业学校示范专业,我校也成为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但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

学生学习时间问题目前,学生素质不高与学生学习时间的缩减造成课程结构及设置难以达到规定要求有关。众所周知,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生源素质以及学习兴趣都较差,尤其机电类专业男学生调皮的居多。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是三年,而第三学年学生基本都在工作单位顶岗实习,这就使得学生需在两年内将所学专业的内容全部学完,势必造成很多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限学习跟不上,对学习失去兴趣,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课程设置问题当前的课程设置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与企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有很大的脱节。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比较模糊;专业课内容重复,相互交叉;课程内容太难,脱离学生实际。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教材问题机电专业的教材未能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而及时更新,与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与行业接轨、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实际、学校软硬件配备、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

我校非常重视专业开发工作,根据海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专业适应性,努力使专业设置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专业设置上坚持稳定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着力打造我校机电一体化等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新专业的开发工作,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如机电设备调试、模具设计、车工、钳工等。

教学目标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机电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机电技术相关工作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人员。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有针对性。我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确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改目标和思路,贯彻执行“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总体要求,成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专业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以及专业课程开发团队,在经过广泛调查,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经过多次专门会议讨论后,对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进行了整体研究,提出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标准。教学目标具体到设备操作、设备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装配调试、产品质量检测等职业岗位。如机床操作人员要以机床结构和操作为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设备维护与维修人员应侧重于培养机械原理知识及机床电气控制、机电联调能力。

教学体制与模式应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做出调整应以职教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求为指导,面向就业,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构建职业岗位技能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我校初步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按其课程性质和用途划分为五大模块:由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组成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岗位实践模块以及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中再设立若干个小项目模块,针对每个小项目模块设计出知识教学目标和技能教学目标,确定应开设的一体化项目模块课程。

教学内容应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教学内容应满足企业基本要求,体现“实用、够用、管用”原则,进行模块化、综合化整合,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学生动手锻炼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基础、认识能力以及学生的认知习惯、兴趣为基本把握点,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这样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操作人才。

科学制定定向培养方案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向就业的、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磨练学生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职业学校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教书育人,更应该成为沟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最好桥梁,学校应当承担起协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这一社会责任。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行业需要和岗位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定向培养模式,推进了海安人力资源建设步伐,大大缓解了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

我们以就业为导向来规划职业教育体系,相关职业课程均参照业内岗位规范和用人要求来建设,并随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更新。“立足实际,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保持强大活力的根本,也是我们不变的职教理念。我们的职业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大纲编制和教材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单位需求为中心的实践型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采用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充分解决学生就业和单位用人的难题。我校先后为申菱电器、海建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了岗位培训,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制定定向培养计划,与企业共同编写岗位技能课程大纲,对学员进行定向培养,将岗位实训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员完成岗位教学阶段的学习,经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参考文献

[1]海安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4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0-05-18].fgw.haian.gov.cn/zghaweb/infodetail/?InfoID=2670210b-7021-4ef0-aaee-8bf7ec0fc9d2&CategoryNum=004002.

第4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适用性人才”的发展现状,探究未能形成人才聚集效应的原因,区域性人才总量不充分、结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进落实机制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与合作机制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创业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合作现状及对策 地缘经济视角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河池学院专业设置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进思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人才招聘外包调研报告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出口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建设刍议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服务业建设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招商引资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问题再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2-27.

[4] 孙丽丽.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9):131-134.

[5] 孙健等.中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模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3): 13-18.

[6] 蒋爱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新思路[J].创新,2009(3): 38-40.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11BGL003);广西科技大学博士基金启动项目“我国欠发达地区人才引力提升策略研究”(编号:03081577)]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升级;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2401 

近年来,产业集群在河南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13年,河南的产业集群有洛阳装备制造、郑州纺织服装、漯河食品加工、航空港智能终端、许昌智能电网、郑汴汽车及零部件、三门峡黄金加工、濮阳油煤盐化工等322个,有120个百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从长期来看,河南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受到省内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粗放式发展方式越来越无法继续生存下去,要想继续生存就要转变发展观念,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整合校企资源,促进产业升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新动力。通过职业教育改革,达到互利共赢,助推中原崛起,已成为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与产业最近,产业的需求关系通常反映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上,职业教育对产业形态的发展变化最为敏锐。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顺应产业需求,带动劳动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一定会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最为根本的原动力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科学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联动升级机制,通过创业型职业教育发展,带动新兴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集群;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这些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迈进的必由之路。 

在以创新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升级方面,河南省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全省的职业教育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技术培训学校、培训机构、中小学等相配合的职业教育基本形成。河南省的高等职业院校有56所,共设置专业1526个,覆盖了全部19个专业大类。近年来,有关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的论文及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对职业教育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机制形成的研究,已具备了现实与理论条件。 

当前国内外企业都在积极地抢占市场、进行技术控制,比如在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工业机械人等高科技领域。河南也不例外,在这同一起跑线上。如果不培养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不创新职业教育,不研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就会一直被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 

而河南省的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办学条件较差;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没有完善的互动机制;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漫长;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等。近年来,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质量下滑等原因,职业教育的发展已出现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征兆。而在同时,由于产业集群缺乏创新平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非常低,许多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中小企业多数没有核心技术,产品仅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目前,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形成良性机制,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助推中原崛起,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构建产业的优化升级机制。 

1 调整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首先,要适当压缩就业困难的相关专业,提高对涉农专业、农业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培养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其次,针对河南省经济产业的转移和发展的重点,培养制造业、能源业、交通运输业等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高技术型人才。 

2 构建创业型职业教育格局,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的先导产业,需要大批创业型人才为支撑。而创业型职业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的高端层面,它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并源源不断为社会造就创业型领军人才,并经由他们的创业活动,引领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催生新兴产业。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产业聚集和产业集群,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所以,只有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构建创业型职业教育格局,才能引领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 

3 重塑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河南省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力资源结构存在问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素薄弱,同时,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要素也严重不足。这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创新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只有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塑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企业输送大批产业自主创新紧缺急需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4 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内外运行机制 

职业院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核心在于人的互动。要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必须建立双方人员的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联系。比如,学校教师可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企业挂职锻炼,学生以学员、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进行互动;可以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到学校讲学,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做兼职教师等。对于外部机制的建设,主要是政府要起激励、规范、约束、沟通的作用。比如在经费投入、政策引导与约束、行业中介、研究支持等方面提供外部保障。 

总之,只有从职业教育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角度出发,才能解决河南省产业集群所面临的问题。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构建创业型职业教育格局,引领新兴产业集群;重塑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才能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和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从而使河南省产业由简单、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单一的、低级的结构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郑瑾.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联动机制研究[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2). 

[2]《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大战略专题调研组.河南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调研报告[R].2009,(4). 

第6篇

【关键词】工作任务驱动 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

引言

伴随金融产业的不断广化和深化,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对高职类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挑战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字:快和准。快——要求新进金融类人才能快速适应岗位的各项工作;准——要求金融人才对口引进,专业知识扎实。这两字看似简单,其实做到并不容易,企业要求效益的快速产生,就要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降低进入企业后人才培养的人本,实际上是给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高职金融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本文将企业的需求立为改革的风向标,着眼从工作任务驱动角度提炼高职金融专业核心体系构建的思路和目标,期望能在构建的过程中让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契合当今市场和企业的要求。

一、工作任务驱动型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①。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知识传递体系不单单是从外至内,而更加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题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这就非常类似于进入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学习,不是单一传递,而是双向提升——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一)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型

在撰文前期,笔者和团队对于省域内的部分企业和专家进行了走访,发现企业表达的对于人才的期望和几年前比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运用能力:大部分企业的HRM(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在表达对于人才的要求时首先提到的都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快速承担某个或某项工作任务,这几乎也是在招聘广告中的头条;第二,对于专业职业素养有较高要求:在与HRM的座谈中,HR一般都会主动提到对于专业素养的重视,比如金融业中对于客户信息的保密是非常基本的职业素养,而这类素养不是天生,必须要靠后天培养才能逐步成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人员很难具备某些基本的素养,进入企业再培养花费成本巨大,企业希望人才能够在学校就接受了较好的素质培训。第三,隐含表达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部分企业提到由于企业发展迅速,急需的人才在市场上难于寻觅,而难觅的原因常常是他们需要的人才既要懂金融又要懂另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比如,走访的某券商人力资源经理还表示他们希望人才能够懂得计算机和金融知识,但现在非常苦于这类人才的找寻。

(二)当今市场金融人才需求和职教培养的脱轨

在人才需求调研过程中,笔者团队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对金融类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要存在距离。如某投资公司的专家指出,财经类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学以致用,而现今大部分本科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将某专业的知识框架体系通过几年的学习传授给学生,和实践结合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这样大部分学生走出社会后拥有的是知识体系,只有小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能迅速把知识体系转化为工作能力,大部分学生需要经过再学习。与企业的座谈中这个人才培养问题就更为具体,几乎我们接触到的所有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都认为现在的金融毕业生专业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明显表现就是:入职考试题目中懂得的问题在实践中就不知道如何解决。此外,部分企业还指出,企业未来希望的是综合能力强、有责任心、上进心的人才,而综合能力是大部分新入职者都缺乏的,往往培养起来成本高,时间长。银行和证券业引进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从事营销工作,而由于金融行业有专业水准门槛,所以既懂得金融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的人才是非常紧俏的。但高校专业设置中,要么是市场营销专业要么是金融专业,很少将两者结合。由此可见,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社会寻求及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都有较大偏差,这可能也是部分金融专业毕业生难于觅职的原因之一。

(三)金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新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希望打造职业型人才,所以催生了在校园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校企合作——这也是现在不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打牌。校企合作远非一纸合同,而是疏通校园和职场渠道,人才在这个渠道中打造磨砺,使其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要求。校企合作在不同高校和不同企业之间有共性,更有个性,而个性才更是某个和校园合作的企业特色所在。所以不少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中都要求不仅学生要学习,教师更要提前学习和体验:学习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体验工作环境、工作任务。而对于这类学习和体验最能将其运用于课堂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能够将整个企业情景模拟应用于课堂,将企业面临的问题或者要解决的事项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查找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料,搜寻“我”拥有的类似经验,再综合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整个过程遵循:“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企业工作中:“任务为主线、上级为引导、职员为行动主体”非常类似。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提出在多门类专业中得以推广,也是其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必然选择。

二、工作任务驱动型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不论从市场、企业还是高校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构建任务驱动的新要求,要使任务驱动教学在金融类人才培养中有实际的效果就必须先有清晰的构建思路,目前本团队的构建思路由市场和企业出发,提出对金融人才质的需求,将这个质的需求剖析为总体培养任务;再从这个总体出发对于整个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于每门可以进行任务化教学的课程提出新的课程标准②。

(一)完成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是修正制订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高校要深入市场和企业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才能更有效的为市场和企业输送人才。所以,首先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真实心声才能够正确找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目前这一阶段任务已于2013年上半年完成,课题组成员深入多种金融企业调研,并与省内相关行业的专家座谈,形成了完整的针对本省本校的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报告的结论决定了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工作任务驱动为核心,立足金融行业内三大岗位群(本小组在调研结论中最后确立银行业务、金融机构客户经理业务、金融会计核算业务为本校金融专业培养人才的三大方向)的工作任务来进一步确立金融核心课程的选择。

(二)筛选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核心课程

在有了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的前提下,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课程的筛选就有了基本的框架和方向,另外把握高职金融专业的共性和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合作企业要求便能够较准确的确定开设课程。在共性方面,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必然纳含三个金融行业的主要就业方向(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课程,以往开课往往就在这三个方向里面分配开课,忽略了区域重点和学院优势。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下就一定要体现市场和企业的侧重,在调研中笔者团队发现本区域内金融企业偏好基层金融营销人才、复合型金融财会人才,所以在课程开设方面照顾共性的同时又有个性的侧重:我们将岗位群先定义在三个主要方向上,颠覆了以往以行业方向开设课程的做法,从某个程度上看,是将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具体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人才必须要能承担的工作任务有哪些,就在哪些领域内开课。所以,如商业银行服务营销、银行产品、个人理财、金融产品营销、商务谈判、金融企业会计这些原来大部分金融选专业不纳入核心课程体系的课程也都作为核心课程在教学进程表中得以占有一席之地(这些课程中,一部分是新兴的金融专业课,一部分是作为职业能力拓展的课程,大部分院校不纳入核心教学课程,而作为选修或不开设)。

(三)重拟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选定了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金融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后,最关键性的一步就是重新拟定课程标准。这一步骤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奠定了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的基调,如果课程标准拟定出现了和任务驱动教学不一致之处,必然导致整个教学改革偏离希冀的方向。如以《证券投资实务》这门课程来说,某个任务驱动型课程标准在《证券投资工具——股票》这一小节中能力目标是这样拟定的:认识股票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其他证券投资工具的能力目标也是类似,再没有其他具体的说明。不能否认这样的能力目标认定并没有错误,但绝对偏离了任务驱动型课程建设的要求,把这样的课程标准用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课堂上其实是对原有教学方法的换汤不换药做法。可以预料,学生仍旧靠读课本,背习题来达到能力目标,没有具体工作任务的体现。所以,本课题小组在会议探讨中提出了任务驱动型教学中任务确定的“三化二性”:任务的具体化,任务的场景化,任务的问题化,以及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完成性。其中任务的具体化是指任务能够具体到某一章节的知识点;任务的场景化是指设置任务时尽量使任务有一个具体的情景,这样使任务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场景类似;任务的问题化是指每个任务都提出了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也许能够用现有的知识解决,有的则需要靠进一步的课本学习和课堂讲解。任务的可操作性是指当提出了这个某个具体任务之后,学生在现有能力和知识体系范围内可以进一步对任务进行解决方案的提出,而不是无能为力;任务的可完成性则是指学生在某一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完成这一工作任务。以刚刚所举的例子来说,在能力目标确定后,课标中应该说明具体工作任务,比如,某证券公司今天派你去银行在理财专柜值班,你碰到了几个来向你咨询理财产品的客户,他们提到的问题有:股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能买卖股票吗?A股和B股有什么区别?股票有哪些种类,都能在市场上买卖吗?优先股和普通股哪种是我可以买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初入股市的人经常会问的,学生自身也还需要知识储备才能解决这类问题。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场景设定具体化了任务,问题化了知识点,而学生又是能够在学习中解决这类问题的,全面具体生动的展示了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在具体的课堂上,还可以有角色扮演和分组表达来丰富这一任务目标,达到教学、自学、任务完成三位一体。

三、小结

当代职业教育面临随着经济转型市场深化面临着革新的任务,而本文中所提到的任务驱动型高职金融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在目前职教市场中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大量的探索和人力、物力的投入,笔者希望能够以市场金融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进而丰富和创新教学体系、教学课程,达到教、学、用三位一体、互相联动的效果,使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要。

注释

{1}引自百度百科词条任务教学法。

{2}并非每门专业课都适合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教授,这个问题已经在最初使用该方法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得以验证:某些课程由于本身特性无法构建形象的任务;某些课程由于现阶段学习的初浅不能够构建完整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铭.高职邮政金融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探讨[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1-82.

[2]成晋.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8):135-136.

第7篇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设置专业缺乏前瞻性,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办学理念落后,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市场需求不足,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被重复设置的“热门专业”,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而不少区域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又十分匮乏。以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按“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评价要素来看,学校专业设置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人才培养质量上,尚不能体现“高”;从结构上看,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对应的专业还不具规模,如动漫、文化创意;与市千亿产业对应的专业仅有汽车;从总体规模上看已经具备,但存在均衡性问题;从效益上看部分专业的规模效应还未体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也是省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由“十二五”期间省高技能紧缺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可知,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与2008年相比,7年之内增加5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5万人。2020年,高技能人才达到25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1%以上。由表1可知,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在校生数较少,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由表2、表3可知,面向“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的纺织、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几乎还是空白。

2.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客观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一方面,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技术攻关能力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其专业业务工作的实践经验相比一般企业从业人员十分匮乏,课堂讲授与企业生产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使得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与企业的要求不对接,服务效果不够理想。服务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内容和形式有待拓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还只停留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上,缺乏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

二、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

1.明确办学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培养目标,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承担起经济发展中技能型人才保障任务。学校坚持“五个三”的办学理念:“面向现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三个面向),坚持“城市导向、区域导向、市场导向”(三个导向),瞄准“新兴产业、新兴行业、新兴职业”(三个方向),实施“高技能教育、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三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造就“能工巧匠、岗位专家、行业大师”(三种层次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2014年,学校进一步确定了“服务经济结构调整,面向市场紧扣产业设专业;服务职业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深挖内涵建专业;服务国计民生工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兴专业”的总体思路。专业结构布局以土建、教育类专业为特色(行业、企业背景),以机械、汽车、电子类专业为骨干(区域经济重点产业),以财经、文创、管理、服务、传媒类专业为重点(生产、生活类服务行业)。

2.以“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的合作。如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与长安福特公司合作,在校区内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双方联合开发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举办“长安福特订单班”。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科达集团”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开设“新型墙体材料制造生产副厂长”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将成为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订单式培养,该校机电学院焊接专业毕业生月薪超过6000元,打破了高职毕业生拿不到高薪水的成见;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生均6个岗位,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汽车类、建工类、机械类等专业近年来就业满意度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精心打造职教集团,积极构建区域校企交流平台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紧密联系。截至目前,该校已成立和加入了五个职教集团,政、校、企合作全方位展开,与近300个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合作开发与设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程、实训手册;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学;接纳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因其成熟的文化、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企业管理、较强的就业岗位储备,成为学校校企合作的可靠战略伙伴。如,该校学前教育学院以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为依托,通过各级专家评估并获批承担《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高考》组考资格。

4.发挥各二级学院特色专业比较优势,面向社会服务城市学校是教育部命名的“师范教育先进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和初等教育学院发挥“师范教育”优势,为省尤其是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人才,现市小学、幼儿教育界的名师、骨干教师80%以上都是该校的毕业生,其中不乏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学校汽车学院、机电学院及电信学院承担“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基地主要承担汽车维修工、模具设计师、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等7个工种中高级职业技能实训及鉴定基地工作。职业网球学院、外事外语学院积极服务WTA顶级赛事。赛前,网球学院承接了此次活动600多名志愿者的培训,全院师生全程参与、成功策划并实施培训方案。电信学院智能楼宇专业师生共同走进“国家级城市住宅试点优秀小区”常青花园社区,对社区高标准道路、水电和现代化的电子监控管理系统进行调研,并帮助维修社区监控系统;参与社区信息采集工作,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信息查询网站系统,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义务为社区开办电脑培训班,为大家讲解计算机及网络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充分发挥技术专长为城市社区提供服务。

5.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增强教师服务行业、企业、社会能力,学校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每年外派120多名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走进课堂,并为行业大师成立“服务大师工作站”,请他们定时到实习基地,手把手教学生学习技能。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他们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同时也拓展了社会服务领域。

6.学校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各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项目学校注重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通过科技开发,既服务了区域经济,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企业服务能力、技术指导能力、项目研发能力。机电学院与交科港口机械工程研究所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负责张家港保税码头汽车滚装物流系统规划分析项目。建工学院与新八建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合作签订协议,为对方制定网球中心看台测量定位施工方案,所编制的《网球中心看台测量定位质量》QC成果获得省建设工程一等奖、全国建设工程二等奖。财经学院教师担任上海库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调研项目的项目经理。创艺学院教师参与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WTA赛事策划、组织管理和平台宣传工作。汽车学院教师参与市泽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骐铃系列车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区区域创新域创新7型车辆及部件的设计开发、售后技术文件(维修手册、零件图册、使用说明书)的编撰。机电学院教师参与焊接技术专业教师、科玛公司人员共同开发“焊接教学训练模拟器”软件。酒店学院教师为多家知名酒店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学校还承担了工作室项目。如,建筑工程学院的“造价工作室”承接工程造价项目。酒店管理的“中国服务大师工作站”为酒店行业提供营销咨询、开业策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经营分析、管理顾问、餐饮连锁推广等服务;为专业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考证、酒店兼职、实践教学等服务。学校一直支持各学院、各专业教师积极依托“产学研”项目服务地方,学校有7项“产学研”项目获市教育局立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已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追求生源扩张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历史,内涵发展、品牌构建、凸显特色、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现实趋势下,城市职业学院将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服务中寻求发展的新机遇,在服务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作者:李慧李萍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

第8篇

【关键词】中高职有效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探索

【Abstract】Effective conne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ild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an important task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hangsh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profession of aviation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ofessional explores the segmentation in the cohesion of the higher modes, and in a professional setting,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scheme, course system and so on cohesion cultivation mechanism have been established.

【Key words】Effectivel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Explore

按照“2+3”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体系,实现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中高职在实训基地、专业课程、师资团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专业整体优化升级。

1 专业衔接

1.1 专业衔接目标

充分调研分析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动态,设置合适的中高职衔接专业。主动适应湖南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关注学生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分析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确保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合理性。

1.2 专业衔接内容

1)专业设置衔接。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织汨罗职业中专、临澧职业中专、湘北职业中专、临湘职业中专、津市职业中专等5所重点职业中专对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形成详细的《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各试点学校对调研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研讨,本着紧密对接湖南新型战略产业、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问题、就业岗位有明确层次要求并有一定建设基础的原则,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试点专业。

2)专业定位衔接。依托 “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由中、高职学校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适应湖南装备制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密切跟踪产业升级对相关技能人才层次、结构、规模的需求变化、岗位要求变化,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即主要面向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机电设备操作、安装调试与维护、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售后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阶段主要培养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操作、装调等工作,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则在中职的基础上,主要培养从事工业自动化设备(如高端数控设备)等先进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工作,具备较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 课程衔接

2.1 课程衔接目标

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组建课程开发小组。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按模块化、分层递进的构建思路,开发职业能力导向、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引入中高职职业资格标准,紧跟专业领域发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为载体,从简 单到综合序化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开发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到2018年,试点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建好《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检修》等5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

2.2 课程衔接内容

2.2.1 课程体系衔接

依照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按模块化、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思路构建课程体系;综合考虑职业能力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合理配置课时5。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分层递进的方式分成中职课程、中高职衔接课程和高职课程,按培养出发点,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模块四大模块。(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选取和序化以关注学生身心素质、适应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以校园文化、素质培养社团为依托,主要在课堂与社会实践岗位完成。中职开设专业教育、公共艺术、道德与法律等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高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中高职都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与健康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身体素质。(2)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课主要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课程的设置与对应岗位职业资格取证对接。采用“工学交替”方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工作站”内完成教学。中高职共同开设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能训练、机械制造、机械加工训练、机械制图及测绘、电工电子技术、钳工技能训练、机床电气控制等课程,对应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装调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阶段课程模块分别与中级数控操作工、机加工和中级维修电工、钳工对接;高职阶段课程模块分别与高级数控操作工、机加工和高级维修电工、钳工对接。高职开设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械结构拆装检测与维修等课程,对应于机电设备维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高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对接。(3)专业拓展课。专业拓展课程的设计以培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依据来设计,包括人文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强化职业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重点。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完成教学。(4)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课程模块以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工作岗位为出发点。通过融入社会环境、企业环境的方式实现学生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模块化、层次化构建思路下,设计了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力递进的课程方案。

2.2.2 课程内容衔接

对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实现中高职职业能力培养的逐步递进。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方法、新设备,确保人才培养紧跟产业的发展变化。设计项目、案例为载体,按简单到综合序化教学内容。

2.2.3 核心课程衔接

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试点中职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确立中、高职学校和企业课程负责人,三方共建《机床电气系统安装调试与检修》、《液压气动系统装调与检修》、《PLC应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结构分析》5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1)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中、高职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择课程内容,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个模块;(2)结合生产实际和能力训练要求,以典型机械零件加工、机床装备或航空装备的真实安装、调试及维修等设计相应的项目任务,制定融合职业标准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开发课程标准;(3)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开发教学情境,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中厂”、“厂中校”等教学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达到理实一体的目的。(4)开发课件、教案、视频、引导文、试题库、动画等教学资源,编写适合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并形成数字化资源,实现三方共享。

3 结束语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在实践中创新中高职衔接合作模式,破解中高职衔接方面的难题。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实训场所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地设计,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开发中高职衔接方面教材,实行资源共享,避免人才培养上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强调: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2]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07).

[3]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22).

第9篇

【关键词】就业 工科院校 文科 显性 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

教改项目:此文为西安工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G032。

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社会热点,每到就业季,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感叹:“史上最难就业季”。尤其是文科大学生的就业,让学生本人、家长和学校都忧心忡忡。专家学者也倾力研究,试图破解这一新世纪的难题。文章以笔者所在的西安工程大学为例,剖析文科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为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摸索一个和社会接轨、切实可行、教师和学生均受益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工科高校文科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科大学生就业、相关专业建设和教师教学实践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现实作用,对陕西高校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1.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在社会上缺乏显性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以良好的身心素质为基础,以较强的学习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为载体而整合的一种综合能力。工科院校都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且已经形成优势明显的专业体系和平台。

除了社会需求弱、专业同质化等客观因素以外,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在社会上缺乏显性核心竞争力,步入社会能力标准模糊,让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学”和“用”上都缺乏抓手,即使就业,其适应能力差、职业能力提高缓慢。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面看,文科大学生就业面广、弹性大,其所学专业和岗位的匹配度要求不严格,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对高。然而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在短时间内难以界定和评估,即使对其进行综合素质测评,也往往局限于书面考试和短暂的面试交流,学生经常仓促准备,压力大而收效甚微。面对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形势,用人单位容易采取最简单化的招聘标准,985、211、专业排名、英语四六级等,容易忽略也无从考察文科生的核心能力。

2.工科院校对文科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培养机制和氛围较差,社会认可度低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大学的分类管理和招生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生均培养资金的拨付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生源总量在基本稳定后开始下滑,各工科类院校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以招生难、就业难为理由,持续减少文科计划,甚至停止招生,文科专业的发展难以为继。这样的做法,短期虽然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的影响来看,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文化生态,对大学生的文化熏陶、全面成长和高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极为不利,也对大学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和使命的完成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以工科为主的院校,文科专业设置亦有明显的弱点:专业特色不明显,和综合性大学的文科专业设置有趋同性;专业设置历史短、底蕴薄、师资力量不足、生源质量较低;学校在对文科学生的培养机制上缺少探索和投入,没有形成文科生培养的浓厚氛围,只当作点缀和向综合性发展的招牌,导致文科学生在就业上无“一技之长”,职业目标不明确;在培养上无特色,培养规格不具体;平台建设弱化,实践能力锻炼不足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继续坚持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要求外,探索特色发展之路仍是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发展的方向,而联系实际探索工科院校文科生显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无疑是人才培养特色探索的有益尝试。

以“四个能力”为抓手,

提升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显性核心竞争力

1.试点典型专业,围绕四大目标进行能力培养

在西安工程大学这样一个以工为主,工、管、文、法、艺、教等多学科发展的院校,纯文史招生的专业有文学、法学、英语、汉语国际教育、广告等,还有大量文理兼招的管理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文科招生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针对目前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疲软、专业发展难以为继、发展定位不明确、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难以对接等现实问题,以西安工程大学文学、法学两大文科学科门类为典型,提出文科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即:围绕能说、会写、善沟通、有魅力四大目标,在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人格综合魅力的提升等方面提出“下笔若有神,出口便成章,沟通无障碍,人格魅力强”的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有明确的能力提高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

2.师生联动,多途径、多环节培养学生的四大显性核心能力

⑴围绕专业教学,建立核心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机制。在专业培养计划上提出修改建议,将文科人才显性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写进教学大纲,作为培养规格和目标要求。在专业课程的配置上,形成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课程群并使其有接续性和关联性,如:法学专业的司法文书写作、司法演讲辩论、法律调解、司法礼仪等;文学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语言艺术与口才、沟通与礼仪等。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求教师明确对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认识,引导相关课程的教学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考核上结合加大书面写作、口头表达、组织协调、亲和力表现等能力要求。在典型专业的典型课程和环节开展,每个专业初设3―5门课程进行试点,对每门课的可教授、可考核内容,设定实施方案,可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备课讲课、演讲、辩论、自由讲等形式考核,项目组成员在自己课程中优先实施,密切相关课程先行实施,由点到面,积累成果。对学生的培养,入学教育明确目标,课程学习提出要求,职业规划注重引导,就业指导重点关照,社团活动搭建桥梁,社会实践考核检验。形成师生联动,核心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机制。

⑵落实做细文科生实践教学环节,对接社会的需求。改变以往文科生课程实习单纯以小论文写作来完成的形式,实施多样化锻炼,以锻炼综合文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和个人魅力展示为核心。比如剧目演出,考查学生剧本撰写、编剧、导演以及角色分工、相互合作、艺术表演等能力;在模拟法庭环节,从诉状、答辩词、判决书撰写到法庭调查、辩论,从与当事人沟通到争取和解,全过程锻炼学生的能写、会说、善沟通、有魅力等显性核心能力;对学年论文的撰写开拓视野,理论和实践结合,在选题和形式上多样化,让学生不但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更要熟练掌握调研报告、项目策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书、申请书、商请函等更多目前社会需求的应用文种;对每门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时间、内容、形式和考核具体化、成果化;实现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加强实习和实践过程的引导和管控,对实习实践的成果通过实习实践单位鉴定、学生答辩、教师评判、学生互判等环节进行综合考核,为学生未来入职,更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⑶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全面锻炼学生,迎接社会挑战。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是其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在校园内实现其社会化转变的重要平台,有着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方位锻炼文科学生的核心能力,该项目提出充分利用学生各种“文化广场”平台的措施。首先,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指导、引导和参与作用,如:为法律协会、子衿文学社、礼仪社团、骊墨书画社等学生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教师带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服务社会;专业教师在指导的同时,积极为学生文学杂志、微信平台写序、投稿,提高学生社团在刊物编辑、、各类征文活动的质量,积累成果;围绕四种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学生演讲、辩论、面试、主持、朗诵等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提高获奖数量和层次。其次,学生管理队伍要有核心能力的示范作用,通过其示范文章、组织创意、编辑建议等,提升现有刊物的办刊质量,拓展学生发表文章的途径,通过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情况;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通过各种比赛实践经验和个人魅力,来指导、感染和带动校内外各项演讲、辩论、戏剧演出等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通过模拟招聘和实际招聘,检验学生即时性的写作、自我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

⑷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与社会的融合中检验其核心能力。每年的寒暑假和毕业实习,都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大好机会,项目组结合学校的要求,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周密筹划,围绕社会热点、教师课题、学生兴趣等制定社会实践计划,采取教师带队和学生自由组合两种形式,深入社会基层,观察现象、收集数据、支教帮扶、咨询服务、调查研究等,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有效服务于社会,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变成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文字,在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中锻炼自己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培养其关爱、尊重之情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项目进行答辩筛选,形成经典案例,申报挑战杯、大创项目和优秀社会实践项目。

⑸总结典型的经验并在其他专业进行推广。完成此项目,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学习和锻炼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同时通过四大方面能力的提高,为其顺利就业、职业能力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文科、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定借鉴,达到普遍提高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改变用人单位对文科学生使用无抓手、素质高大空的偏见和担心。

总之,该项目关照社会需求,以解决学生就业为目的,以学生能力提高、持续发展为根本,在培养的各个环节,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本项目在对个案的研究中以期找出有代表性的方法和措施,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参考文献:

[1]蒋珍莲:《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心的历史变迁――基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高教论坛》2013年第3期,第53页。

[2]李红梅、高娜:《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4期,第35页。

[3]《1999年、2009年、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第10篇

关键词:商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商务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41-2

0 引言

无锡技师学院商务日语专业近年来出现了招生萎缩的现象,通过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商务日语专业的绝大多数毕业生并未从事与日语相关的工作,只有少数毕业生进入了日资企业或从事与日语相关的工作,就业情况的不理想直接导致了招生的萎缩。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一方面近年来日资企业的人才需求逐渐饱和,另一方面是商务日语专业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换言之,本专业未能生产出企业所需要的“产品”,专业建设存在问题。

1 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方向相对模糊

日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往往只能作为交流的工具,在高职日语中,学校将专业设置为和普通日语教育所不同的具有商务能力的“商务日语”专业。而商务的概念又很广,导致学校的专业建设的方向模糊,不能显现其直接的实用性与应用性,不清晰的专业方向使得人才培养失去了方向性,并引发课程设置的问题。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商务日语专业的课程既要包括语言学习,还有进行商务课程的学习。经过几年的摸索学校已经设置了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板块,增设了外贸日语、外贸应用文与函电、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但课时也不够,特别缺乏面向企业需要开设的课程。但是一味地针对企业需求,又与学校的基础课程安排有矛盾,这还需要一定的摸索和磨合期。

1.3 教师的业务能力亟待加强

学校的商务日语专业老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精通日语的日语专业老师,另外是具有商贸实践经验的商贸专业老师。但日语老师缺乏商贸知识,而具有商务实践经验的老师又不懂日语,缺少具有双师型能力师资。

1.4 教材更新严重滞后

开设的课程需要配套的教材,而教材的更新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知识的日益更新和行业竞争带来的人才竞争,要求在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跟上行业的需要,而目前专门针对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教材非常少,处于严重滞后状态。

1.5 实训条件缺失

近几年,为了满足商务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校除了多媒体教学之外还开设了外贸实训课程。如贸易实务涉及的单证内容的教学,但教师常常是“纸上谈兵”,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并且缺少相对独立的实训环境,更缺少企业实训条件。

2 加强商务日语专业建设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每年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调研报告,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表,改进教学内容,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合社会需求,具备日语专业知识和熟悉基本商务活动的复合型人才。对此,在学校教务科和系领导的指导下,日语教研组对日语专业的教学计划也进行了多次修订。当前商务日语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目标是:语言课扎实够用、商贸实践课的比重增加。以前侧重日语教学,并要求学生参加日语等级考试,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忽略了听力、会话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学了“哑巴日语”,不敢开口。因此在教学计划调整中,循序渐进地增加会话、听力等课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要促进日语专业的建设,就必须要加强日语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日语专业的教师自身所学专业均为语言文学专业类,本身对于商贸方面的知识也了解甚少。所以教师本人要就有关商贸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专业老师开始接触学习外贸业务、单证跟单、财经会计、旅游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并取得相应的证书,加上本身具有良好的日语基础,即使之前没有接触很多商务日语的内容,也能很快吸收商务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时代在进步,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由此丰富自己讲授的内容,使教学能事半功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以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应该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课堂中穿插历史、文化、风俗、生活等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体系,并对中日两国的文化有着较深刻的了解。教师除了要有精通的语言基础和文化修养之外,还应继续加强商贸类课程的学习,以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其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加强商务日语会话练习。日语是一种语言工具,它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和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精心安排不同场面、不同人物、不同职位的会话内容,针对性地选择中级难易程度适合的句型、语法和词汇,以及对专业用语加以简明易懂的解说,使学生达到语言纯正新颖,内容充实,学以致用,立竿见影,掌握、运用商务日语会话基本技能的目的。而商贸实践课程可以直接进实训室进行,边演示边讲解,这样可以增强直观性,学生也可以马上得到相应的练习,加深印象。本专业为适应各实训项目计划建设完善实训室情况如下:

最后,引进具有企业经验的老师授课。企业需要的是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人才,为了使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更贴近,应聘请有相关经历的人员来学校授课,用亲身经历传授,让学生尽快掌握公司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能力。另外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让老师走进公司进行实践,培养成既有扎实日语基础,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实用性教师。

当前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有日资企业纷纷从中国撤资的消息传出。但是日本经济新闻社的最新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日企表示将继续加强在中国的事业发展,扩大投资,这对本专业的建设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因此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应继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日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商贸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以迎接日资企业的招聘需求。这方面还需要我们全体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参与。

参 考 文 献

[1] 罗萃萃.论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2011(01).

第11篇

关键词:物流专业;独立学院;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man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pplied for logistics major. Independent colleg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among them. The thesis adds up the number of logistics majors in China, analysis the role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for logistics major, and talents cultivated orientation. At the end, the thesis dissects existed problems of logistics major in Dalia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discusses the solutions.

Key words: logistics major; independent college; applied university and college

近年来,作为第三方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业不断发展和成熟,在电商的助推下,物流企业的数量和发展势头迅猛,物流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我国众多高校纷纷设置物流相关专业,培养了大批的本科毕业生。在人才需求市场上,一方面本科物流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受到热捧,部分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物流专业人才,有相当比例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不从事本专业。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深层次探究我国本科物流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考虑,培养多样化的物流人才,以满足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用岗位的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大连财经学院具体情况,分析独立学院在物流专业建设上的定位和发展。

1 我国本科类物流专业的设置及统计情况

1.1 我国本科类物流专业设置

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历经四次大的修订:1982年(1988年完成)、1989年(1993年完成)、1998年、2012年。在最近一次2012年9月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下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还有特设类专业:公共管理类下的交通管理(原航运管理)和采购管理。

这次专业修订主要贡献体现在:(1)对物流的专业设置有了明确的类别和归属;(2)把不同运输方式的物流专业合并到交通运输管理,拓宽了专业口径;(3)与物流相关的技术工程分设在各行业,为培养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提供了可能。

1.2 2000年后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本科院校统计情况

因数据寻找的艰难性,主要数据来源是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以来的相关文件,以及其他参考文献,统计结果是:截至2015年教育部备案或批准的设置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有527所,其中同时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的院校10余所,总数超过500所(具体数据见图1)。其中开设物流工程专业108所,占20%,物流管理专业419所,占80%。

自有查询的统计数据以来,物流专业的开设一直高攀,其中2007年和2011年是低谷,主要原因是国家加强了专业开设的审核力度。以2011年为例,当年有14所院校申请物流专业国家教育部审批不同意,占年度审批不同意设置全部专业总数的3.5%。

自2010年后,我国每年新增开设的物流专业,占到年度新设专业数量百分比为1.7%、0.7%、1.9%、1.7%、2.6%和2.2%(图2)。相对于每年申报2 000多个专业数而言,这个比例是很高的,并且这个比例值升高趋势明显。

自2000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北京、天津、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9省,物流专业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2%(具体数据见表1)。湖北省自2010年后新增物流专业院校22所,数量居全国各省之首。

2000~2004年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主要是历史较悠久的高校,2005年开始独立学院成为申办物流专业的主力军(具体数据见表2)。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增大了审批力度,尤其在2011年。

由以上数据得出分析结论:(1)近年来物流专业开设如雨后春笋,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电商的推动,近年来还会是热门专业;(2)物流专业的开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3)独立学院成为开设物流专业院校的主力军;(4)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中,大多数选择开设门槛较低的物流管理,可见专业开设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2 独立学院在物流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2.1 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2015年中国物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物流市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中高速的平稳发展阶段。自2011年开始年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到2014年增速达到最低值7.94%。从2000到2014年,中国每单位GDP所需的物流需求系数呈上升趋势,只有2008年和2014年出现两次微小回落(如图3所示)。

人才需求是引致需求,物流人才需求受到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数据,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一直稳步上升,快递业在电商的拉动下,就业增长率居物流业之首。可以预知,在未来3~5年,中国物流人才需求还会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长率会逐步放缓。即使有超过500所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在未来3~5年物流专业还是热门专业,在招生规模、毕业生就业率上会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率。

2.2 独立学院的人才定位

虽然我国在本科层次上区分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但是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上没有明显区别。物流专业学生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非常普遍,而物流专业又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学科的讲授内容和实际操作应该有效结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践能力较弱,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人才的供需市场上,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一方面社会有大量的需求没有满足,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其他专业工作。

国家传统重点院校偏向于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具有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高等职业学院主要培养操作层的一线工作人员。而在高级管理人才和一线操作人员之间的基层管理人才,则成为作为新生力量的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设计上,既要注重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备实操能力。

3 大连财经学院物流专业的建设情况和建议

大连财经学院于2001年建校,前身是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是由东北财经大学下属二级学院转制而来的独立学院。学院于2007年通过教育部审批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并于次年招生,迄今为止,培养了10届学生(含在校生)。

与众多新建本科高等院校相比,学院建校伊始就是本科学院,没有从专科院校转型的历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沿袭的东北财经学院的特点。作为一所成立时间较短的财经背景的独立学院,如何在林立的物流专业院校中定位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转制后一直在思考并努力探索。

近年来,学院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物流专业遵照学院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服务于辽宁和大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在课程体系、学时分配、专业设置等方向不断探索,以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符合学院定位的高素质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从具体实践情况来看,在课程设置和具体操作方面,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3.1 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

学院建校以来一直贯彻两年修订一次培养方案,以更新课程内容符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有国际物流、物流系统与规划、供应链管理、物流经济学、生产与运营管理等专业必修课程,近年来增设物流设施与设备、电子商务等符合行业发展及学生就业现状的课程。很多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远高于同类院校,甚至让他们很惊喜。

学院的物流专业设置是服务于地区经济,学校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学生学习企业需要的知识。辽宁省基本形成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这个体系中综合的物流园区是重要的节点。以大连保税区等物流园区入住的企业来看,以物流企业和商贸企业为主。同时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和品牌物流企业已经形成。

下一步学院将增设物流金融、国际法规等行业新兴学科,不断修订更新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3.2 实践类课程的实际操作

目前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为24,占总学分的13.5%。实践类课程主要是基于某门主要的理论课程而设置,但在实际操纵中,实践类课程所需的知识内容和学时逐步增多,由于学院财经类院校的背景,更多的实践课程停留在参观、研讨、方案设计等。下一步将结合其他工作逐步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和学时。

由于实践课程依附于主要理论课程,物流管理专业目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共用老师,实践类课程缺少独立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任课老师自行设计操作方案。

针对这种情况,物流管理专业由所在的工商管理学院牵头,与众多物流及相关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尤其是在大连物流园区、港口等基地。并聘请行业专家和带头人为专业实践导师,定期指导实践课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参观活动由于参观人数过多、企业营运时间等限制,制定计划不定期,效果有限。实习基地由于安全规范、企业岗位等原因,受众人数有限,无法全员推广。实践导师工作受限于各种因素尚未开展。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14年申请并通过了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并与此为契机,整合了专业各个实验室,其中校内快递运营实训中心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连接快递企业和校内师生,起到“菜鸟驿站”的作用。中心所有营运由学生自主完成,包括衔接物流企业、接收快件、快件的短期储存以及和快递物流企业进行谈判沟通等。中心模式得到广大快递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并在其他高校推广。但在资金支持,制度完善,学生培训等环节还需细化。

没有全面贯彻实践教学,大连财经学院很大程度上保留东北财经大学这所研究型本科院校的路子,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这种理论上的培养定位和实际的办学行为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在近期,找到校企双方合作的共赢点,同时以学院牵头谋求校企以双赢为基础的深度合作,同时不断完善校内基地,实现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互补,是学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3.3 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由于立学院资金限制,虽然物流管理系提倡购买专业的软件模拟系统,但是学院很难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与设备,这就使实践类课程的课内教学大打折扣。即使在预算购买阶段,也只考虑满足教学要求,没有真实地考虑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场景。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场所,软件的缺失严重影响校内实践教学的效果。

曾经有学者提出,以立法形式保证独立学院的经费来源和合理分配。这个工作需要政府、高校等组织机构的协同努力。

3.4 教师的培训工作

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教师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的高质量。物流管理系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占20%,副教授40%,初级职称40%。60%的教师是双师型人才。学院鼓励并组织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参加短期学习、参加讲座、学科研讨等。这些培训工作主要由教师自主联系申请,但在挂职锻炼、脱岗学习方面的工作尚未开展。了解行业实际操作中的最新问题和动态,更新和扩充知识,这些都是培养实践导师不可或缺的,拥有实践工作经验对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4 结束语

独立学院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的物流人才,但是由于资金、办学历史等原因,在很多工作上有待细化和完善。大连财经学院为地方培养了高素质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是大连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在未来仍需在资金支持、实践类课程增设和操作上加大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万青. 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 物流科技,2006(5):95-98.

第1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自2015年5月起,政府连续出台对跨境电商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面对国际经贸往来的广泛性、多发性、多层次、多样性、频繁度的激增,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面临向市场变化需求的转型。因此,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也要响应号召,培养方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商务英语,在教学及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难以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往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向应用型转型也就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2]。独立学院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语言功底深厚、商务技术能力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能够将商务知识和技术运用于社会实践工作之中的综合型人才。明确这一培养目标后,应当将英语专业和商务课程的优势组合,而不仅仅是两种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应该突出“应用型商务英语”的特色,强调本学科的实践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加快转型升级,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提高独立学院竞争力的必然选择。”[3]

二、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核心特色课程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不突出,基本上是复制传统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再结合经管系的商务课程开设,缺乏商务英语专业本身的核心特色课程。学生在就业竞争时,在没有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下,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单一,在就业市场上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学生的角逐中就无法脱颖而出,因此也就缺乏就业竞争力。2.与应用型转型脱轨应用型人才培养偏重于“技能型”,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操作的娴熟程度。然而,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表现在多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甚至很多实践课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没有任何监管评估体系衡量学生的实践技能,导致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专业术语和理论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根据我国商务英语专业设置的标准,专业方向课程按必修和选修设置,突出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文素养等。“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复合型学科,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注重与商务理论相结合的综合叉学科。”[4]商务英语课程一般按四大模块设置: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商务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块,人文素养课程模块[5]。据此,独立学院应该明确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语言技能+商务技能”,且都要以“实用型”和“技能型”为导向。首先,为培养学生商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增加商务英语视、听、说、写、译的课程,可以结合本学校传统英语学科的优势,重点打造某一个语言技能课程,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保持并充分发挥语言的强劲优势;其次,为了培养学生商务技能,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穿插整个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之中,实践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实训和专业实践两大类。专业实训在商务实训室等模拟仿真教学环境中进行外贸、金融、财务、营销、法律等实务流程。专业实践在第二课堂活动(如:商业创意、商务谈判、商务技能等)和涉外商务活动(如:经贸洽谈、招商引资、商品会展等)等课外环境中完成。不断丰富和深化实践课程的内容,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商务技能运用能力,让学生更有自信地胜任职场的挑战性工作。此外,“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在传统行业中也不断渗透。“互联网+”即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构建新的发展生态。独立学院除了注重“语言技能+商务技能”的课程外,还应根据当前跨境电商蓬勃发展形势下急需精通商务英语又熟悉跨境电子交易的人才,与时俱进地开设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如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与操作、国际营销与网络营销、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创业等课程。

(二)教师队伍资质欠缺

由于商务英语在国内起步晚,专业人才奇缺,加上独立学院的支持经费不足,商务英语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承担商务英语教学的老师来源于传统英语学科的教师,这类教师虽然语言功底扎实,但缺乏对经济类课程的了解,也从未参加过任何商务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对基本商务概念一知半解,对实践知识只好一笔带过。在这样的办学培养条件下,学生知识体系不清晰,理论与实践技能脱轨。因此,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学历教育、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等方式,构建自身的商务知识理论框架;同时,学校应当采取相应的支持举措,鼓励教师参与商务实践,比如到企业兼职或挂职工作,甚至脱产到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至12个月的工作实践,从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和教研水平。

(三)学生在实践中缺乏指导

众多独立学院在定制的教学计划中,都有毕业实习的安排,大多为期3个月至1年。调查中发现96%的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都是自己独立完成,学校没有配备任何实践指导教师,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用人单位也因此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产生质疑。因此,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应当安排有资历的商务教师或企业外聘的商务人员,对学生整个实习期间的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实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商务经验,给学生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学生可以按步骤地顺利完成实习工作。在这一实习工作的指导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历,实现产学结合,教学相长。

(四)校内商务实训基地种类单一

由于独立学院创办历史短,教学配套资源相对薄弱[6],虽然大都设立国际商务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但是学生校内实训室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需求。校内商务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根据商务英语实训课程的安排,分类设置英语语言综合技能实训室及商务实训基地,如增设商务英语视听说实训室、实用商务英语翻译(口译)实训室、国际贸易实务室、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室、国际商务策划室、跨境电商操作平台室等。通过改善校内实训基地,丰富实训室的种类,学生才能将商务英语课程所学的知识与校内模拟实训的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在进入职场前做好技能训练,增强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缺乏有效的教学成果测试与评估

商务英语教学的测试与评估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被忽略。目前,商务英语评估与测试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期末试卷的命题完成,考试内容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实践考查几乎没有。在这样的评估体系下,无法体现商务英语的专业特色,也不能契合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旨。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测试与评估应该向应用型转型,而不是照搬传统英语专业的测评体系,应该重点考察商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实践与创新能力。学校应鼓励学生取得外贸、财务管理、金融、人力资源等行业资格证书,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获得证书可以免修相关课程的学分。这些证书的社会认可度都比较高,从而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增加砝码。“新的商务英语课程考试模式采取期末考试与课外实习相结合的形式。”[7]除了考察商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还不能忽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测评,这一点可以通过实践报告的评估实现。在学生实习期结束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提供实践报告,如项目计划书、营销策划案、项目分析报告、市场调研报告、报价策划书、商务翻译报告等。学校可以通过此方式有效管理学生参与实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有目的性地完成实习活动。

三、结语

独立学院应用型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应该突出“应用型商务英语”的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的能力,同时还要紧贴市场需求,大胆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提升教师整体商务素养、加强学生实习的有效指导、不断改善校内实训基地的整体环境、提高教学成果测试与评估的合理性;同时还应重视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务英语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廖瑛,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郑爱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7(2):10-12.

[3]李义凡.瞄准社会需求全方位、高起点、深层次推进学校转型发展[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5(7):43-44.

[4]崔海英,纪亚品.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85-87.

[5]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4-11.

[6]蒋丽平,申保才,梁凌.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需求分析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