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

时间:2022-02-09 23:5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内部审计整改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整改;结果运用;增值型

近年来,随着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实施,我国内部审计进入了新时代。商业银行内审在保障其经营合规性上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内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内部审计工作质效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在审计成果运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一、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概述

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审计整改的重大意义,审计署2018年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中新增设了“审计成果运用”一章,对加强审计整改,促进审计结果运用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明确了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被审计单位应当及时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书面告知内部审计机构。二是单位对内部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应当及时分析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措施。三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与内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等其他内部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工作机制。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应当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四是单位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应当按照管辖权限依法依规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所称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通过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督促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标包括:推动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的有效落实;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并持续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架构;督促相关审计对象有效履职,共同实现本银行战略目标。指引明确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并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中央审计委员会、审计署、银保监会都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方面提出了要求,并指明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方向。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整改现状

(一)内审定位不准,认识不足。内部审计是日常的“体检”工作,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存在重视审计,轻视整改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内部审计部门把自己定位为“监督”、“评价”职能,未把“整改”工作作为内审部门的责任;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发现问题整改意义认识不足,未能从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方面思考整改的意义。内部审计部门主动争取领导对审计结果运用的支持力度不够,审计权威性不强,导致被审部门对整改工作不重视,审计建议采纳较少。(二)报告质量不高,针对性差。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报告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够引起领导层关注,对促进审计结果运用更是至关重要。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必须能够精准发现问题所在,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的建议,达到合法、合规,提高效率的目的。深入分析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内审部门对全局中心工作认识不足,对审计目的不清晰,审计工作偏离审计目的,对全局工作支持力度不够,未能突出重点,未能全面覆盖高风险业务、重点人员;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未能严格落实审计程序,造成审计底稿有遗漏,难以清楚描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定性不准,被审计部门对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不认可;三是审计理念落后,大数据理念缺乏。对非现场审计重视不够,未落实能精准审计,现场审计缺乏审前分析,审计手段落后、效率较低,审计内容仍以查错纠弊为主,对风险性问题和资产质量关注不够;四是审计对策针对性差,可操作不强,对业务指导、堵塞内控漏洞意义不大。(三)整改标准不高,效果不佳。商业银行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往往限于操作层面整改,建章立制的少。存在屡查屡犯,前改后犯,审计成果运用程度不高。审计人员对发现的问题缺少原因分析,较少能从内部制度、业务流程、人员等深层次分析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普遍性”的问题不重视,习以为常,思想麻木,难以正视问题;二是对“典型性”的问题原因分析不全面,无法提出合理的建议;三是对“倾向性”的问题分析缺乏前瞻性,分析不足。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不强,对被审计部门问题整改容忍度较高,随意性大,存在计中国乡镇企业部分问题未能从根本得到整改,而审计部门未能严格要求,致使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难以达到预期审计效果。(四)结果运用层次不高,影响力弱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利用率较低,多为就事论事的简单整改,对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作用较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审计结果未能与相关职能部门交流,未及时综合地研究分析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对问题影响的深层次因素未进行充分挖掘,难以做到举一反三与从源头上对问题进行整改;二是审计结果难以在内部纪检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等相关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导致审计结果难以被有效利用与转化;三是还未将审计结果及审计问题的整改状况作为对相关部门干部进行考核、任免及奖惩的重要信息依据,也未将其作为单位决策制定的依据;四是审计结果在形式上表现比较单一。

三、提高审计结果运用改进路径

(一)积极争取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领导的重视是促进审计整改的重要推动力。领导重视内部审计,能提升审计权威性,便于内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沟通,问题整改、制度建设、结果共享会比较顺利。内部审计要明确审计的目的,服务大局,不断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及时向主要领导汇报审计发现的情况、整改措施、是否需要建章立制杜塞漏洞等情况,保障全局工作的意义,得到领导认同和支持。(二)强化对审计整改责任意识。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而审计整改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如果对审计整改不重视将会严重影响了审计目的的实现。审计人员要树立服务大局观念,把审计整改及审计结果运用作为自身的职责,从思想上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坚决杜绝整改不负责、虚假整改情形,确保整改不走过场,整改指导及时有效,树立“整改工作我有责”的责任意识。(三)切实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的质量高低,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能力,也决定了审计整改的要求。审计报告应符合以下特征:一是准确性。主要指审深审透,对问题进行准确定性,避免模棱两可,避重就轻,切实充分揭示风险;二是实用性。主要是指审计报告能够引起领导的重视,使得领导更加了解经营状况,风险现状;三是指导性。主要是指及时对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进行预警,使得相关职能部门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损失;四是针对性。主要是指确保审计人员对发现问题所提出整改建议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建议不对症,难落实。高质量审计报告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具有发现能力,还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归纳能力。审计人员必须更新审计理念,树立“大数据”审计思维,坚持科技强审;鼓励审计人员按照自己实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尤其是审计、财务、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知识;通过“以审代训”方式,在审计现场,提高审计人员揣摩被审计人员心理及沟通技能,达到提高审计发现能力;集中培训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的能力。(四)建立审计结果运用制度。为了避免出现审计结果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增值功能,创建内审结果应用办法十分必要。一是通过不同方式向不同层次人员展示审计结果。“向上”报告,“平行”建议,“向下”通报,并通过灵活多样审计简报、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传达审计成果,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使得全员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二是堵塞流程漏洞,完善内控制度。对于审计发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要深入分析发现的问题原因,是否存在新制度落实或新系统是启用,流程不合理造成的;是否存在均有明显趋势的问题,如同类问题发生的频率、金额变化。只有从流程、人员、制度等方面查找原因,完善制度才能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三是及时揭示风险,避免损失。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充分预测存在的损失,及早做好预防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四是建立审计发现及问题整改共享制度。与纪检、人事共享审计成果,避免重复工作,并将审计发现及整改情况纳入考评范围,对不重视整改或不落实有效措施的相关人员给予问责。

四、总结

内部审计整改措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不可分割整体。将“治已病”,“防未病”审计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要求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并把审计整改作为审计人员的职责;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提升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提升审计报告质量才能引起领导层的重视;领导层的重视是推动审计整改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向全员展示审计成果,并完善内控制度是领导层落实整改责任,提升商业银行价值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鲍国明.推动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促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20(1)4-11.

[2]谢臻.坚持审计与业务协同促管理问题深层次整改[J].中国内部审计审计,2020(1)73-75.

[3]肖伟.做好三大转型履行好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与使命[J].中国内部审计,2020(3)4-11.

[4]王章为,高炜,沈爱华.“四步走”助力审计结果运用效果提升[J].中国内部审计,2020(3)70-74.

第2篇

一、后续审计的特点

(一)时效性强:后续审计一般安排在审计报告结束后一段时间内进行。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被审计单位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检、整改;另一方面对个别需要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或上级领导帮助解决的问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整改到位。但后续审计的时间距离审计报告结束又不易太久,若不及时督促整改被审计单位相关责任人调离岗位,容易造成推诿扯皮、整改不彻底的现象出现。

(二)目标明确:后续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一般只限于上次审计结论所涉及的内容,目标清晰,针对性较强。

(三)效果突出:后续审计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管理者切实采取措施,纠正错误,而不是敷衍了事。它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工作成果得到确实转化的重要举措。

二、后续审计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后续审计既是对审计人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准确性及整改的可行性进行验证,也是对审计人员沟通、专业判断能力的一次检阅。同时,后续审计结果也是对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实行绩效考评的有效依据,有助于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有利于帮助审计人员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提高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质量水平。

(二)有利于维护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实施后续审计,可以促使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在被审计单位得到正确落实和采纳,使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得到充分实现,体现内部审计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后续审计可以保持审计监督的连续性,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对于维护审计决定的严肃性,增强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正确处理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内部审计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的宗旨,当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遇到设备投入、人员配备不足等实际困难时,内审机构利用其独立性、专业性,协助被审计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通过加强协调沟通,促使问题得以尽快解决,从而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后续审计是审计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后续审计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跟踪审计意见、决定和建议的落实以及建立审计项目档案的责任制度等,并确定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后续审计是内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程序,是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重要环节,对于审计机构制度建设和风险预警、确保审计程序的完整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后续审计应注意的事项

(一)有选择性地将后续审计列入年度项目计划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领域不断拓宽,但不是所有的内部审计项目都应该实施后续审计,应根据审计事项的性质及风险大小来确定后续审计的范围。例如:合同管理审计、购销环节审计、离任审计等内部审计项目。由于合同审计与购销环节审计具备跟踪审计的特点,审计人员全过程跟踪,而离任审计具有一次性审计的特点,审计结束时对被审计对象已经做出综合评价,通常这部分审计项目无需进行后续审计。

(二)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

后续审计的对象通常是问题多或者问题少但性质严重的被审计单位。审计过程中,需要抓住重要环节、关键时点开展审计。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对于偶发事件或无重大影响的问题,仅做口头询问督查即可,而涉及到内部控制失控、影响生产经营和违法违纪现象等严重问题时,需要书面和现场核查处理结果,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三)审计人员的配备

后续审计时,需要对主审进行轮岗更换,利用后续跟踪审计的机会,重新审视当初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否恰当,避免受习惯性思维和惯性的影响使后续审计流于形式。这既是对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的考察,也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后续跟踪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一)计划阶段要求被审计单位反馈整改意见

根据审计计划的安排,结合被审计单位整改的复杂程度,由审计机构统一编制整改方案,做到一问题一方案,将存在问题、整改关键环节进行分类,根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间、整改措施、整改配合部门及不能整改原因等内容详细填报,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反馈。

(二)实施阶段注重审计技巧的灵活运用

首先,对已经整改问题采用逆查法。例如:对财务账务处理错误的问题,根据反馈的整改方案,直接对调整会计凭证进行核对即可;其次,对内部管理控制方面存在问题,进行现场数据追踪和实地检查记录资料等方法,检查措施是否到位;最后,对落实有困难的问题,采用座谈的方式,必要时,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了解相关情况,并通过充分交流获得其支持和帮助,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对于受客观因素限制,确定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作详细记录,避免日后审计重复提及,力求审计工作有创新、有突破。

(三)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后续审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使管理层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整改后的现状,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度,明确审计责任,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后续审计中的审计发现、风险重估结果、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都可以列示在后续审计报告中。

凡事要“有始有终”,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在审计实践中应切实重视后续审计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服务职能,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特点,实施完整、高效的后续审计程序,以体现审计工作的完整性,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

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20年的发展,受托净资产规模已突破2.5万亿元,这对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监督防范风险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公司将稽核审计职能从监察稽核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了独立的审计部。成立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为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赋予了新的含义。首先,与第一、二线职能相比,独立的内部审计提供给公司治理机构的确认具有最高水平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内部审计需要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工作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提供独立且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支持公司实现战略目标,推动并协助公司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次,与原先单纯的合规稽核审计职能相比,独立的内部审计须向价值创造审计转变。内部审计要着眼于公司的整体治理,参与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不仅要关注公司的法律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确保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保住已有价值,还要关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向、操作风险、信息技术风险和和声誉风险等风险,协助公司各职能更好的了解并抓住风险管理和控制中创造价值的机遇,维护良好的风险管理和治理,使公司有信心追求并实现更大的价值,在价值创造上有所突破。

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审计的价值实现路径

(一)注重与职能部门的充分沟通、配合与协作。虽然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相对独立,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意味着完全孤立”。基金管理公内部审计部门应借鉴内审最佳实践,除了与管理层保持良好的沟通,还应始终与职能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了解业务需求,避免工作上的交叉、重复或空白,使内部审计工作获得认可、肯定和支持,从而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益。一是打破偏见,与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审计计划。首先,内部审计人员应创造信任和尊重的气氛,让被审计单位充分了解审计的目标、重点和具体工作安排,并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的合理意见,使对方打消顾虑,在不影响审计目标的前提下,可适当对审计计划进行调整,增加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度。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在关注相关监管法规和公司制度的基础上,应充分与第二线沟通,了解其风险管理工作及成果,充分听取第二线对审计计划的建议,有效识别审计重点。二是重视审前访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不同,内部审计人员通常被认为是公司业务的“万事通”。审前访谈更是体现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对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在实践中,很多内审人员不重视审前访谈,经常问及业务常识性问题,给被审计对象造成了内审人员不专业的印象,使得被审计对象不愿再花费时间与内审人员进行沟通,也为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不好的基础。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访谈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审计计划,专业、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三是敢于创新,在不增加审计风险的情况下,让被审计对象参与审计过程。审计人员执行的项目中,曾请被审计对象协助完成对某个存疑线索的跟进排查,最终不仅快速证实了审计人员的存疑,而且通过被审计对象的有效跟进,使存疑事项得到了部分解决,减轻了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因为被审计对象参与了审计过程,增加了对审计结果的认同度,很快接受了该审计发现。四是重质轻量,对于在审计结束前可以改正的问题,应允许被审计对象及时进行整改。在审计报告阶段,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向被审计对象反馈审计发现问题,充分听取对方的合理解释,允许小问题即查即改。审计报告应重质轻量,多反映有价值的系统性问题。审计人员不应过于追求审计业绩,将已改正的审计发现都写入审计报告,这样一方面使得审计报告中无价值的负面评价太多,不利于双方对审计报告达成一致意见;另一方面容易给被审计对象造成审计人员难于沟通的印象,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开展。从规避审计风险的角度,审计人员完全可以将已整改完的审计发现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备查。

(二)配备专业IT审计人员,持续提升内审团队业务素质。首先,配备专业的IT审计人员是基金管理公司内审团队建设的当务之急。信息技术管理对基金管理公司举足轻重,基金的投资、交易和运作均需通过信息系统执行,信息技术风险是基金管理公司的重要风险之一。从当前实践经验来看,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多以法律、财务背景为主,IT专业背景的内审人员明显不足。近年来,证监会强化基金管理公司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安全工作,于2018年底了《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将基金管理公司信息技术治理上升为公司战略,从管理层职责提升为董事会职责。因此,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急需配备专业的IT审计人员,作为对公司信息技术管理内部审计的技术支持,满足IT审计工作的需要。其次,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注重加强团队人员胜任能力的持续培养。以外部招聘的方式只能暂时满足新发展趋势下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唯有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内审团队胜任能力的持续提升,才能实现内部审计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增值服务的目标。以某团队的实践经验为例,通过近两年建立学习和研究业务流程的机制,很好地提升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内审人员平时即注重熟悉业务流程,通过编制所负责审计项目涉及的业务流程图,不仅及时掌握了业务变化,而且为其他审计人员提供了业务方面的学习指导。

(三)推进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避审计操作风险。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内审业务流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没有强制性要求,以及内审人员难以快速适应新功能定位下的工作方式,存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两张皮的现象,造成了审计项目工作底稿编制不规范、档案不完整等问题,给内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推进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规范审计工作、规避审计操作风险的有效方式。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考虑将内审规范流程嵌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自动化管控的方式,促使内部审计人员严格遵照内审规章制度开展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既可以考虑外购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可以考虑借助公司自研平台自主研发。自主研发的好处之一是,在开发过程中,内审人员经常需要与IT部门沟通系统需求,对内审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目前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第一期已上线,实现了审计全流程覆盖。未来,系统还将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建设方面进行优化。

(四)加强审计整改跟踪,促进内审价值实现。审计整改跟踪是审计工作闭环的“后半篇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将审计整改跟踪落实到位,才能确保审计发现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实现内部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价值。例如某审计部门,通过建立审计整改跟踪库和定期将审计整改跟踪情况上报董事会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的方式,有效加强了审计整改跟踪力度,促进了内审价值的实现。审计整改跟踪库是自研开发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整改跟踪库定期发起整改跟踪流程,定时提醒整改责任部门反馈最新整改进展,并通过整改跟踪库对不符合要求的反馈进行驳回,实现了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系统强制跟踪,促进了责任部门积极落实审计整改的良性循环。审计整改跟踪库所汇集的信息为内部审计人员在后续审计过程中反观审计整改,提升审计建议质量提供了支持,也为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信息共享和审计结果共用,更大发挥内审价值提供了基础。

(五)参与全面风险管理,分享最佳行业经验。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审计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必须参与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信息技术风险和声誉风险。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执行内审项目主要关注的是操作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和道德风险,而如果不能全方位的对公司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和声誉风险进行把控,则难以实现内审从事后监督到事前风险预警和价值创造的转变。因此,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审计应积极参与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例如,可申请参加定期风险会议等,及时了解公司风险管理重点,与一、二线相互进行风险提示和风险信息共享。此外,内部审计部门还可以将了解到的最佳行业实践经验作为管理提升建议与一、二线进行分享,不仅直接体现了内审价值所在,而且间接实现了内审宣传,树立了内审威信,为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创造了有利的内部环境。

第4篇

摘要:随着内审的发展,我国的内审事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还是有很多单位的内审部门工作做了很多,却没有取得好的成效,甚至得不到认可。如何提升内部审计效果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效果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审计效果不好的原因

1.审计项目的选取不够科学。审计项目的选取是由审计范围决定的。现在内审的范围很大,可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专项审计等,但在选取审计项目作为部门年度目标时主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觉得审计部门什么都能做,除了上级和领导制定的审计项目外,自己还列举了一大堆审计项目,却没有考虑到部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否与这些项目匹配。例如在科研单位,审计部门人员大多来自财务和其他专业,平时对单位的科研活动基本没什么介入,不了解科研的基本流程,如果贸然要开展科研项目流程审计,不见得会取得好的审计效果;二是没有将部门目标和单位目标相结合。内部审计是为单位的管理层服务的,要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评价,提高单位效益,帮助实现单位目标。内审部门在选取审计项目时,往往从自己部门出发,没有经过广泛的讨论,没有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结合起来,没有抓住热点和亮点项目,造成领导关心的没审,审的领导不关心,效果不言而喻。

2.审计质量存在问题。审计报告洋洋洒洒,从审计内容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描述,但提交上去,领导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报告上却没有反映,或者说审计时根本没有关注或发现。造成质量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内审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人员少,任务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审计人员要完成大量的工作,审计的深度有限,往往保住了进度,牺牲了质量;二是审计人员能力有限,审计人员多来自财务、经济等专业,面临的审计范围越来越宽,一些审计内容超出了审计人员的能力范围,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提升;三是审计质量控制不完善。很多内审部门没有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造成审计项目的开展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审计时没有完善的审计程序,缺乏规范、标准的工作底稿,没有复核。审计报告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完整,问题描述不够清楚、重点不突出。审计建议缺乏建设性,操作性不强,影响了审计质量。

3.审计威慑不够。开展审计之前,没有进行审计公示;审计报告出来后,只在一定范围内传阅,主要是主管领导、被审计单位领导和被审计人员才能看到审计报告。报告中揭示的问题没有受到更多的关注,问题是否严重主要看主管领导的意见。此外,很多审计都是事后审计,如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被审计人已经调离工作才对其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对其很难有影响和约束,感觉如走过场、走形式。

二、提高审计效果的途径

1.选取适当的项目。在确定审计项目时,要立足本单位,了解单位目前运行中存在哪些主要的风险,将风险级别高的列为审计的重要项目;其次,要在部门内部进行广泛地讨论并及时与主管领导进行沟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最后,在确定审计项目时,要考虑审计部门人员数量及素质,对暂时缺乏相应能力的不要贸然立项,至少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学习,摸清基本情况后再说。

2.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审计取得的效果,一是要根据人员、时间、项目的重要程度等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既保证质量又兼顾效率。二是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首先,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并把审计质量的考核直接与审计人员的绩效挂钩。其次,充分发挥审计组长的督导作用。审计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组长的能力与水平,审计组长除具备专业经验和全面的业务的能力,做好协调工作外,主要工作应放在加强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方面。最后,抓好三级复核工作。内部审计机构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机构负责人对具体审计项目履行情况进行逐级审查,各级复核人员应明确具体复核内容和承担的责任,实现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自始至终都处于适当层次的控制之中。三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业务的管理流程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对一些特定项目,如果内审人员缺乏开展业务所需的专业知识,为保证审计质量,可以借助外部或内部相关专业人员的力量。

3.提高内部审计威慑力。一是加强审计公示。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就审计目的、审计内容、审计对象等在单位内部张贴审计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二是扩大审计报告传阅范围。审计报告不仅给主管领导、被审计单位领导和被审计人员,还应该给组织、人事部门,必要的时候进行公开;三是加大审计整改。审计整改是体现审计效果的最后途径。报告上揭示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整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对审计报告也不会重视,问题将一直存在,审计最终沦为走过场。因此,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在限定时间内切实整改,对暂时无法整改的写情况说明,整改情况要形成整改报告交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对整改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并与责任人的考核进行挂钩。通过审计整改,使内部审计能够提升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提高审计效果。

第5篇

很长一段时间,给工作人员带来很大麻烦的就是内部审计工作是谁审计谁负责,虽然谁审计谁负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工作的连贯性,但是也存在问题,那就是审计人员在它们审计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对被审计的单位有很全面的了解,而且使得审计的工作非常的多而繁重,从而导致了了现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重审计轻整改,因此很多单位都能够侥幸过关,审计工作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所以增强内部审计整改的意义非常重大,它能够使社会运行在一个正常的秩序了,能够使不过关的单位收到应有的惩罚,能够使优秀的单位拥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公平的发展平台。在审计之后发现问题,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整个,发现问题不去解决和没有发现的结果、意义是一样的,所以整改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把整改切实的落实到位,审计的工作才发挥了它的意义,才能真正的体现它的重要性。

二、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知不到位

对于很多单位来说,它们对审计整改工作还不够重视,对于它们来说似乎只有利益才是王道,一切的问题都可以给利益让路,这就导致了审计整改工作被忽视,这么重要的一个工作从很久以来就一直被排斥,处在一个被忽视的地位。

(二)发展不平衡

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还是对于一些小单位的歧视,对于他们很重视的集团、企业,设计部门就会重点审计,在对这些他们重视集团审计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加大人手,增强审计监督力度,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审计工作完成的相对比较好,而那些不被重视的企业单位,由于人手缺乏,审计力度不强,最后导致整改效果很不理想。就是这种不平衡的审计整改工作的进行,才让一些单位有了侥幸的心理,只要不被审计部门看上,审计整改工作就是纸上谈兵,那就好似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三)整改不彻底

整改不彻底也是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的主要问题之一,有些个别单位只是为了配合审计部门工作,在表面上做做工作,实际整改根本没有进行,或者有些单位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脱整改工作,口头上答应而实际根本没有进行整改。而且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审计部门要求增强内部整改建议的时候,企业往往处理的非常好,当要求改正之前出现的问题时,落实的就不到位。

(四)执行有障碍

执行有障碍主要体现在被审计部门不够给予配合,故意推脱,寻找各种理由不进行审计整改,被审计单位的不配合,也导致了审计事后整改工作做的不好。

三、加强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充分认识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能够给审计整改工作带来很大的好处,当被审计单位有足够的认识,也就会去足够的重视和配合,即使是很少的工作人员去进行审计整改,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并且进行全面彻底的整改,使审计整改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充分认识到审计监督整改工作的重要性是进行审计监督整改的前提,也是进行审计整改的重要工作,如果重视度不够,那么工作落实也就不到位,最后的效果自然不好。

(二)实现审计监督整改工作制度化

审计整改工作的长期有效的进行下去的重要保障就是审计监督整改工作制度化,那么如何去完善制度化呢?首先应该去建立一个完整的整改报告制度,这主要是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其次是明确责任,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让他们真正感到自己需要好好的进行整改工作,否则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之后就是健全制度,一切都需要按照制度办事,这方面主要是避免个别单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对工作人员进行行贿,使审计监督整改工作不能够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三)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在审计工作落实后,需要进行监督,建立审计监督小组,同时各级领导也需要多多重视,经常对正在审计的单位进行抽查,检测工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不能给被审计单位一丝侥幸的心理。

(四)审计整改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把审计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也是对审计人员的鞭策,如果审计工作做得好,就会有相应的奖励,如果做得不好也会得到相应的惩罚,这不仅仅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竞争力,也能够使审计工作得到更好的进行,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的规范和有序,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拥有巨大的收益。

第6篇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责任追究制度、考核奖励机制尚不健全,审计质量评价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考核制度难以得到真正落实,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意识比较淡薄。

    2.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不够科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审计覆盖面不够;审前调查不充分,对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审计方案制定简单,审计重点不突出,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作用。

    3.审计手段较简单。审计方式方法单一、不科学,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不重视,抓不住审计重点,凭经验泛泛而审,对问题查不深、查不透,浪费时间和人力。

    4.审计工作标准不高。审计取证方式单一,取证有一定的盲目性,证据的充分性有余,相关性不足;审计工作底稿定性、引规、处理不准确,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审计决定和结论执行不到位;审计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剖析,审计成果利用不到位。

    5.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审计人员敬业精神、责任心不强;二是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二、提高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重视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1.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教育,督促内部审计人员廉洁自律,树立业务精湛、廉洁高效、团结精干、充满活力的内部审计队伍形象,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由于内部审计业务涉及的知识面广,更新快,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抓好审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学习班、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内部培训;选派审计人员参加国家、省及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班,并与兄弟单位加强业务交流;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3.加强制度建设,塑造审计良好形象。一是建立和完善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的良性机制;二是实行审计轮换制;三是建立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制度。

    (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审计质量保障的重要依托,在审计项目执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都要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从制定审计项目计划、下发审计通知书直至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检查,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严谨规范的工作程序,审计中严格按即定程序、规矩办事,审计过程透明,与被审计单位容易协调,避免人情关系参杂其中,做到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审计工作有序进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规范内部审计作业程序

    1.抓好审计计划的制定。一是突出审计重点,抓好经营业绩、经济责任、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等常规审计项目,做好审计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紧密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开展审计调查、专项审计等工作,积极参与生产经营过程,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三是尝试开展效益审计、风险审计,转变审计思路,丰富和拓展审计内容,最大限度降低管理风险。

    2.抓好审计方案的制定。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活动等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在此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确定审计程序和方法,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明确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审计组长及部门负责人应对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确保达到审计目的取得成效。

    3.抓好审计实施环节

    (1)抓好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环节。

    (2)抓好审计查证环节。

    (3)抓好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环节。

    4.抓好审计报告环节。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审计组应对实施阶段取得的审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涉及重大问题的审计情况,要随时报告,切实提高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审计评价中既要反映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也要反映管理中的优点。

    5.抓好审计决定整改落实环节。内部审计机构要善于运用审计成果,一是通过综合分析、提炼,查找规章制度上存在的漏洞,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审计建议,形成汇总报告或专题报告,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规范经营管理;二是紧盯审计决定的整改落实情况,要对被审计单位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的情况进行定期回访,检查整改情况,对未落实到位的事项,要求被审计单位写出原因,再次进行批露,继续督促整改,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四)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1.建立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建立三级复核制度,要求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按复核程序、复核权限经过审计组长、内部复核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复核,对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依据是否可靠等进行确认,严把审计报告质量关,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反映问题,控制审计风险。

    2.完善审计工作综合考评制度。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度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各个环节审计人员的负责内容、承担责任事项及责任追究的形式,将审计结果纳入月度审计工作综合考评,激励大家重视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

    3.建立审计工作质量互检制度。每年由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成立检查组,对本级和下级审计部门的部分审计档案,从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文书的应用与规范、审计档案资料的归集三个方面进行检查,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起到互相交流、提高审计质量的效果。

    4.建立评先选优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应坚持每年开展审计先进个人、优秀审计报告、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活动,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第7篇

关键词:管理 内部审计决定 有效执行 价值增值

近年来,企业内部审计决定已经涉及到内部控制和业务操作的各个层面,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内部审计决定不能有效执行,极有可能产生审计风险或审计失败的隐患,从而对审计双方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建立有效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是目前企业内部审计不容忽视和亟待研究解决的当务之急。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决定是审计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体现,而内部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工作质量、影响审计公正执法的关键所在。制约内部审计决定有效执行的原因究竟何在?如何才能提高内部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率?通过多年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现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决定有效执行的制约因素

1.1重视审计过程,轻视审计决定利用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有自己严密的审计程序、操作规范和行为守则,对开展审计工作有一系列规范性的要求。但在现实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只重视审计过程,轻视审计决定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审计决定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审计人员只重视项目的准备和现场工作,忽视项目审计结束后对被审计单位(部门)整改决定的督察、督办和责任追究,认为只提出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就已经完成审计目标任务,并不关心审计决定的利用,使处理决定的执行和整改要求的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影响预期目的实现。二是整改或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一定的人情或隶属因素,使内审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和责任追究执行不到位,责任追究制度形同虚设,只要是被审计单位(部门)在限定期限内提交了整改报告,内审部门往往就认定已经整改,真正实施整改跟踪或审计回访的情况很少,很难验证整改情况的真实性和解决问题的彻底性。

1.2外因削弱了审计决定的利用价值

1.2.1被审计单位原因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的表扬与肯定是非常乐意接受的,而对要查处和必须纠正的事项却难以从命,一拖再拖,悬而未决。一些被审计单位财经法纪观念淡薄,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清,对审计决定的强制性和自身违纪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内部审计是自己人,出了问题好说话,因此,缺乏执行审计决定的自觉性。有的被审计单位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寻求种种开脱理由,在内部审计决定下达后拒不执行;还有的被审单位认为如果对前任遗留的坏账、报废存货等不良资产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当期经营指标,从而影响现任期内的业绩,导致缺乏有效执行内部审计决定的积极性。

1.2.2内部各部门沟通不畅

由于内部审计所涉及的工作都是企业内部熟知的人和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以及不愿得罪人的思想,对于内部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也就流于形式。由于一些内部审计决定的执行,单靠某一部门去完成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大力协作配合,而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影响了内部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

2.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决定,实现审计价值增值

良好的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审工作的效率、效果,影响审计决定执行的优质化。内部审计决定有效执行既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审计工作的落脚点,更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

2.1拓展审计决定,实现审计价值增值

内审部门应当倡导审计人员在完成规定任务后的创新创优活动,发掘基础素材,对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风险进行探索,延伸审计的触角,形成各种形式的审计决定,增加审计附加值。一是抓好审计决定的综合分析。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分析归纳出规律性的问题倾向;其次要提高分析的综合性,即将审计中查处的问题与各项内控制度的落实或当前企业关注的热点等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归纳;再次要标本兼治,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不能就事论事,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跟踪审计决定的执行落实,切实实现审计监督确认和咨询作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规范、正本清源,体现审计成果,因此必须关注审计决定落实情况,坚持审计决定跟踪检查,将审计决定转化为“生产力”。

2.2建立有效的审计决定利用机制,提升企业内部管理

基于企业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审计决定的有效转化应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与内部控制相结合,把审计决定运用到日常内部管理工作中去,审计决定的运用要有经常性、长远性的思想。首先要与完善内控制度相结合,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制度层面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寻求制度建设的缺陷,这样不仅可以让领导层从中找到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同时也可以使离任或新到任的领导及时更正以往的不足,探索并制定完善制度控制的有效路径。其次是坚持与制度执行审计相结合,按照问题的性质判断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尤其是领导层履行职责的意识、能力和效率,将内部审计的成效作为内审后续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保证内部审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二是坚持与领导干部履职能力评价相结合,提高领导干部内部管理能力。内审部门应根据各类审计项目的成果,实事求是地对问题性质和领导层所承担的责任进行认定,评价领导层在内部管理中的能力,据此提出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其提高履职能力。人事部门在考察领导干部过程中,应积极同内审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将审计结果纳入到领导干部个人档案中,以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同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审计工作的周知性和透明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干部考察方式的缺陷。三是坚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把审计决定运用到领导决策中去。企业各种内部审计成果,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被审计单位(部门)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资金安全、业务操作和干部管理中的不合规问题。审计人员不仅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评价,而且要抓住特殊性、苗头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从而反映出一个时期该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突出矛盾。这种分析有利于领导班子从高层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维护资金安全,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A].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2-14.

第8篇

本轮金融危机以后,人民银行在加强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改进金融服务方面的职责十分艰巨,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同级监督中的作用,为各级人民银行有效履职做好助手,是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内部审计同级监督的职能定位入手,探讨有效发挥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同级监督职能的方式和难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央行内部审计;同级监督;职能发挥

一、内部审计同级监督的职能定位

(一)内部审计同级监督的内涵

同级审计监督的概念来源于政府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同级其他政府部门进行的审计监督,区别于“上审下”的概念。在内部审计领域,由于不同组织对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定位不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均没有对“同级监督”进行明确定义。结合《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同级监督”是指:人民银行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对同级职能部门在执规守纪、防范风险、有效履职方面开展的审计监督和评价活动。

(二)内部审计同级监督的职能定位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内部审计同级监督在独立性方面弱于其他审计形式,直接影响了审计成效。但同级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组织中的一员,直接向组织最高决策层负责,在工作目标上与组织发展目标高度一致,更能从全局的角度协助决策层控制风险、改善治理,可以说是组织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履职能力的“白细胞”。根据IIA关于内部审计“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目标要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同级监督不仅定位于查摆问题、揭示漏洞,而且要发挥“卫士”作用,善于预防问题;发挥“医士”作用,善于诊断问题;发挥“谋士”作用,善于建言献策,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一是“卫士”职能。内部审计部门能持续对同级各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这使得审计的预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通过梳理业务流程、开展风险评估等方式,厘清组织运行过程中各项业务的风险分布,对各种潜在危机开展持续监测并做好风险提示,使组织的业务履职与财务活动处于安全、有效的运行状态。二是“医士”职能。内部审计同级监督向所在行领导班子负责,根据授权对各部门运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向行领导班子报告审计发现和改进建议。与其他审计不同,根据IIA的实务公告,内部审计提出的改进建议并非最终整改要求,单位管理层在权衡利弊后,有权决定不采纳建议并承担相应的风险。这就要求同级内部审计部门更加善于诊断问题,准确评估问题的性质和风险后果,避免向管理层传递错误的信息。三是“谋士”职能。国务院2014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其中要求审计要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及时反映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政策不断完善。可见从国家层面来看,审计工作已经实现从“审数据”向“审政策”的转变。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也应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审计角度提出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的不足,尤其是不同部门政策之间的摩擦,为决策层修改和完善政策做好“参谋”工作。

(三)内部审计同级监督的优势

与“上审下”形式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比较,内部审计同级监督在领导层认同、信息获取、持续监督、成果转化、发挥咨询功能等方面具有优势,能更有效地强化组织治理、防范业务风险、促进有效履职。一是内部审计同级监督直接服务于领导层需求,能更有效地加强组织治理。与被动接受外部检查不同,同级监督项目由各级行领导班子发起或批准,审计项目与加强组织治理的实际需求更为贴近,能更有效地推动组织治理。二是内部审计同级监督双方易于达成共识,信息获取更为全面。在良好的审计沟通前提下,同级监督部门和被审计对象有共同的审计目标,被审计对象更愿意将其面临的困境、风险暴露给同级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内部审计寻求行领导的重视。三是内部审计同级监督对问题根源更为了解,审计成果更易于转化。身处组织内部,同级内部审计人员熟悉被审计对象、了解风险分布、深知问题根源,提出的审计建议切实可行,整改效果更为明显。四是内部审计同级监督根植于组织内部,能持续推动组织内部控制建设。同级监督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身处组织内部能及时揭示组织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大缺陷,持续推动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使组织机构运行高效有序。五是内部审计同级监督立足于服务,能有效发挥咨询功能。在同级监督过程中,为减少审计摩擦,内部审计部门更愿意将审计关口前移,通过提供咨询服务提升内部审计效能,咨询服务已逐渐成为同级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挥内部审计同级监督职能的要素

(一)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发挥同级监督职能的基础

维护内部审计同级监督部门在组织中一定程度的超脱地位,是营造良好审计环境、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IIA认为,理想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应是首席审计执行官在职能上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首席执行官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也明确,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行行长负责制,内部审计部门对行长负责并报告工作。参照IIA相关实务公告的要求,营造人民银行良好的同级监督环境,应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在职能上和行政上分别向行长和分管副行长报告,由行长对每年内部审计工作重点进行审定、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进展汇报,分管副行长负责内部审计行政管理。

(二)专业胜任能力是发挥内部审计同级监督职能的保障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公告1210——专业能力》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包括相应的专业能力、良好的判断力、多学科基础知识、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专业胜任能力是内部审计同级监督在组织立足的根本,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随着内部审计转型工作的深化,内部审计职能已从以往的单纯查错纠弊转向服务于组织价值增值,这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抓住监督重点是发挥同级监督职能的核心

根据IIA对内部审计的诠释,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是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估并协助改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同级监督的工作重点:首先,应关注各项业务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情况,这是内部审计的天然职能;其次,应关注组织中心工作的开展情况,为组织实现目标提供增值服务;最后,同级监督部门服务于组织领导层,要充分发挥“助手”作用,将领导层的关注纳入审计重点。

(四)良好的信息沟通是发挥同级监督职能的桥梁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IIA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这对于内部审计同级监督尤其重要,主要包括与领导层的沟通、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以及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领导层沟通,主要是就审计计划、工作安排、人员配备、审计结论等方面取得支持;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主要是就审计任务和审计发现交换看法,取得被审计对象的理解和认可;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主要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规范审计方法、完善工作流程。

(五)立足咨询服务是发挥同级监督职能的有效抓手

内部审计的两大职能中,确认职能属于硬性监督,主要指各类审计检查;咨询职能属于软性监督,是内部审计人员向其他部门提供的、有助于改进组织治理和风险控制的服务,主要包括顾问、建议、培训等形式。对于同级内部审计来说,一些难以通过审计监督来完善和规范的领域,通过提供咨询服务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制度建设、风险案例提示、内部审计授课等形式。

三、当前内部审计同级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一)审计环境尚需培育,有效监督动力不足

一是个别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同级监督存在认识偏差。存在“重业务发展、轻内部管理”的思想,认为同级监督是在“挑毛病”,工作做得再好,内部审计也会“鸡蛋里挑骨头”。基于这种认识,少数部门在主观上思想懈怠、客观上配合不力,影响了同级监督项目的有效开展。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畏难心理。一方面,内部审计同级监督对象都是同事,甚至是自己的领导,工作上易受人情因素影响;另一方面,现行考核体系中,评定职称、职务晋升和评先选优都需要民主评议环节,内部审计人员担心因审计得罪人而失去群众基础,在审计过程中顾虑重重,存在畏难情绪。这导致一些内部审计人员责任意识缺失,常会抓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应付了事,不仅会降低内部审计部门存在的价值,也会增加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二)监督方式有待丰富,审计资源效率不高

一是内部审计同级监督方式较为单一,动态、持续性监督较为薄弱。内部审计同级监督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对各部门开展持续性监督,但目前同级监督仍基本采用现场检查方式进行,非现场监督手段不足,动态、连续的日常监督薄弱,难以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各部门“活情况”。同时,由于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与内部审计部门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内部审计部门亦缺乏实施动态监督的条件,监督工作始终处于滞后的被动局面。二是同级监督重复性较高,不利于资源有效利用。人民银行同级监督部门主要有内部审计、纪检、法律、外汇综合等部门,各部门分别根据各自要求开展审计或专项检查。比如,内部审计部门的同级审计、纪检部门的执法监察、法律部门的依法行政监督检查、外汇综合部门的外管内部控制检查。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具体检查内容和方式基本相同,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检查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内部审计人员疲于应付日常性事务,对审计工作影响较大。与到外单位审计不同,同级内部审计在本行内部进行,在开展审计的同时,往往有大量事务性工作需要参与,占用了内部审计人员较多时间,导致审计效率不高,部分同级审计项目持续周期达2~3个月。一方面,对被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也给人以内部审计工作拖沓的负面印象。根据人民银行总行2014年开展的调查,目前系统内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共承担了40多项审计以外的工作,以参会、随行检查居多,有些工作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且有可能影响内部审计的后期监督。

(三)成果运用不够充分,审计整改成效不彰

一是对审计查出问题没有深入分析,缺乏系统性解决的措施和机制。实际操作中,同级监督一定程度上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情况,既缺乏对审计查出问题影响程度的界定,又没有对各类问题存在根源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难以从根本上堵住漏洞、化解风险、改进治理。二是缺少对问题整改情况的有效监督,屡查屡犯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定对于屡查屡犯的情况,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行政处分。该项约束措施依赖于对“情节严重”的界定,远远超出了同级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力范围,缺乏可操作性。从实际处理来看,现场审计结束后,往往仅要求同级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整改报告,对被审计对象的触动不大,怠于整改的成本很低,加之内部审计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的动力不足,屡查屡犯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审计理念更新不够

一是人员队伍构成不合理,缺少专业性人才。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普遍存在下列问题:人员结构两个极端,或者年纪轻、高学历、经验少,或者年纪大、低学历、疏业务;专业背景偏重于财务、会计,缺乏审计、技术、管理方面人才。人员配备还停留在对财务查账的层面,真正懂审计、有经验、精业务、善沟通的内部审计人员不多。二是内部审计理念更新不够,工作跟不上央行履职步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同级监督的理解还局限于查错纠弊,对于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理解不深,缺乏对央行履职重点和业务发展方向的清晰认识,与央行组织治理的需求严重脱节,不能给出提高履职效能的合理化建议,达不到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和期望。

四、相关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同级监督氛围

一是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内部审计同级监督职能能否有效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的重视程度。领导班子要将内部审计监督纳入单位整体规划和部署中,对同级监督工作予以必要的支持,重视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措施,督促相关部门、责任人落实整改,带动和影响各部门关注内部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二是加强对内部审计同级监督工作的宣传。重点加强内部审计同级监督工作定位、发展趋势、职能作用、监督方法等方面的宣传,使大家认识到同级监督既是约束、也是爱护,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三是完善针对内部监督人员的考核体系。在各类评选的民主评议环节,不能简单实行“以票取人”,要在投票范围选择、选票内容设计、投票结果甄别等环节充分考虑内部监督的特殊性,建立以党委评定为主、民主评议为参考的考核机制,打消同级监督人员的思想顾虑。

(二)提高同级监督效率,探索动态非现场监督方式

一是探索同级非现场监督手段。依托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发针对央行主要业务系统的内部审计非现场监督软件,建立风险测评指标体系,通过非现场手段对相关业务进行全面监督和核查。同时,建立业务数据共享制度,明确内部审计部门调取业务系统数据的机制、权责、方式等。二是整合同级监督资源。构建大监督的同级监督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对于涉及同一个业务部门的各类同级监督事项,以“联合检查小组”的形式开展综合检查;建立监督成果共享机制,减少重复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清理内部审计部门承担的其他职能。修订《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履行同级监督和咨询职能的原则和范围,对于未发挥实质性作用或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事务性工作,应予以杜绝。

(三)注重审计整改落实,推进同级监督成果转化

一是善于从问题根源堵住风险漏洞。通过召开审计结论分析会等方式,深挖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建设性意见,从业务流程、内部控制、体制机制等方面促进整改,起到发现一个问题、规范一项流程、完善一项制度的作用。同时,对于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提高各部门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意识。二是加大对审计整改情况的监督力度。一方面,加大后续审计监督力度,建立同级监督发现问题台账,跟踪问题整改情况,定期反馈;另一方面,制定整改问责相关办法,着重加强屡查屡犯情况的问责,明确问责的启动主体、启动条件、启动程序、问责方式等。

(四)提升审计队伍素质,探索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路径

第9篇

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工作措施和亮点

(一)合规经营、风险分析与管理方面

1.开展财务管理情况调查

根据公司内部审计工作部署,组织开展财务管理情况调查,通过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等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查找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帮助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加强内部会计监督,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财务和业务管理一体化和企业稳定、高效发展。

2.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

根据审计工作部署,参照集团公司审计档案管理办法,编制并印发公司审计档案管理办法,由此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和工作流程,规范和强化对审计档案资料的管理。

3.推进审计整改工作

根据集团公司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梳理各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并督促各企业、各部门逐项梳理本单位、本部门涉及的审计整改事项,认真落实各项审计整改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各项整改事项工作按照有关部署,得到有效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四季度经济形势的预判分析、为保证完成目标任务采取的措施和对集团的工作建议

(一)合规经营、风险分析与管理方面

第10篇

审计结果就是审计提出的问题及其处理意见和建议。审计结果的应用,就是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及其处理意见和建议的整改程度。整改力度越大,对审计结果的使用越充分,经费监督的效能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内部审计决定不能有效执行,极有可能产生审计风险或审计失败的隐患,从而对审计双方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建立有效的审计决定整改机制,是目前工会内部审计不容忽视和亟待研究解决的当务之急。在工会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决定是审计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体现,而内部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工作质量、影响审计公正执法的关键所在。

一、影响工会内部审计决定有效执行的制约因素

(一)只重视审计的过程,而忽视审计决定的利用

目前,工会内部审计有符合工会实际情况的审计程序、操作规范和行为守则,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有一系列规范性的要求。但在现实工作中,内审部门和审计人员往往只重视审计过程,轻视审计决定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审计决定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内审部门只重视现场工作,忽视项目审计结束后对被审计单位整改决定的督察、督办和责任追究,认为只提出审计报告、下达审计意见,就已经完成审计目标任务,并不关心审计决定的利用,使处理决定的执行和整改要求的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二是整改或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一定的人情或隶属关系,使内审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和责任追究执行不到位,只要被审计单位在限定期限内提交了整改报告,内审部门就认为已经整改,没有真正实施整改跟踪或审计回访,这就很难验证整改情况的真实性和解决问题的彻底性。

(二)外部的因素减弱了审计决定的利用价值

1、被审计单位原因。被审计单位对在审计意见中的表扬与肯定是十分愿意接受的,而对要查处和必须纠正的事项却能拖就拖,迟迟不加以解决。部分被审计单位法制观念淡薄,对工会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清,对审计决定的强制性和自身违纪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内部审计是自己人,出了问题好说话,因此,缺乏执行审计决定的自觉性。有的被审计单位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寻求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在内部审计决定下达后拒不执行;还有的被审计单位认为如果对以前遗留的坏账、报废资产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当期预、决算,从而致使其缺乏执行内部审计决定的积极性。

2、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由于工会内部审计所涉及的工作都是工会系统内部熟知的人和事,普遍存在不愿得罪人的思想,对于内部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也就流于形式。由于一些内部审计决定的执行,单靠财务部门去完成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二、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决定,使审计价值实现增值

良好的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效果。内部审计决定有效执行既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审计工作的落脚点,更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

(一)拓展审计决定,实现审计价值增值

内审部门应当提倡审计人员在完成规定任务后的创新创优活动,发掘基础素材,对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风险进行探索,延伸审计的范围,形成各种形式的审计决定,增加审计附加值。一是抓好审计决定的综合分析。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分析并归纳出规律性的问题倾向;其次要提高分析的综合性,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各项内控制度的实施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归纳;再次要标本兼治,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不能就事论事,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跟踪审计决定的执行整改落实,切切实实的实现审计的监督确认和咨询作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规范、正本清源,体现审计成果,因此必须关注审计决定的整改落实情况,坚持审计决定跟踪检查。

(二)建立有效的审计整改机制,提高工会内部管理能力

基于工会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审计决定的有效转化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坚持与内部控制相结合,把审计决定运用到日常内部管理工作中去,审计决定的运用要有经常性、长远性的思想。首先要与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控制制度相结合,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制度层面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寻求制度建设的缺陷,这样不仅可以让领导层从中找到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起到完善和防范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使离任或新到任的领导及时更正以往的不足,探索并制定完善制度控制的有效路径。其次是坚持与制度执行审计相结合,按照问题的性质判断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尤其是领导层履行职责的意识、能力和效率,将内部审计的成效作为内审后续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保证内部审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整改监督;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80

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信贷金融业务,其主要作用就是支持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村信用社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地区的发展和需要。因此,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系改革,加强其内部审计整改监督工作,实现其在新时期下的良性发展,对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 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现状

1.1 审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审计监督体系建设不完善、不健全的现象,尤其是在广大基层信用社,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存在审计查证不到位的情况。部分信用社甚至对审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回避了事,不予处理,有的甚至直接提出异议,对审计方式方法提出疑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审计整改监督体系建设不完善,部分审计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在审计过程中,对一些隐蔽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者在一些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难以做到依照规定进行,给审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1.2 审计整改执法力度偏软

由于相关设计理事会并非独立的审计机构或者部门,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常常受到上级部门的压力或者权力限制,从而使得监督的独立性大打折扣。再者,由于我国对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较少,尤其是在针对农村信用社这类特殊的机构,相关的审计工作规章制度更少,这就造成了审计过程形式化严重,问题不断。

1.3 缺乏有效的事后监督平台

审计整改工作重点在审计,但核心在整改。我国目前在对整改工作的后续落实监督上,缺乏相应的平台建设,致使只审计、不整改的现象比比皆是,导致审计整改工作流于形式。在事后的整改监督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和规章制度保障,设计单位对整改方不进行及时沟通和监督,对其执行情况也不做进一步跟进调查,从而使得整改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 审计整改监督作用的发挥

2.1 健全监督体系

体系建设是监督审计监督工作的重点,是设计监督整改工作正常开展的制度保障。在实际的审计整改监督工作中,首先要完善监督体系的建设,确保监督整改人员应有的权利,保证审计整改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内部体系建设,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审计整改监督工作制度,杜绝内部人员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充分发挥监督工作的约束的作用。

2.2 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审计过程中,存在故意为难、不愿配合的信用社人员,应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正常开展。同时,在审计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坚持以事实为中心,严格做到对事不对人,用事实说话。对存在违法违规现象的人员,应当视情节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对于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2.3 完善监督平台

当前大多数审计工作之所以不见成效或者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只审计、不整改,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多数时候的审计整改工作流于形式。因此,加强事后监督平台建设十分必要,对于改变目前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甚至完全不落实的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后监督主要负责整改监督工作的进行,它与实时预警、视频监控、集中授权共同构成了风险防控中心,是审计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2.4 创新方法技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整改监督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法,适应发展需求。在进行整改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要与相关部门提前进行沟通,明确审计工作中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容易出现漏洞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对审计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对出现的问题按照严重性进行分类,然后再向受审计方下发相关检查报告,责令其按期进行整改。完善检举制度,鼓励客户和员工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检举,一经查实,必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严格落实责任追查制度,有责必究。

3 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对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发家致富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部审计整改监督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依法依规严格行使审计监督权力,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责必究、又问必查。完善事后监督制度,确保整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创新审计方法技巧,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2篇

报告期内,为加强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成立了以董事长聂忠海为组长的公司治理专项活动领导小组,通过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制定详细的专项工作实施计划;对照公司治理现状进行自查,形成了《公司“关于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自查报告及整改计划》,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9年6月16日在巨潮资讯网上公布。同时设立并公告了专门的电话、传真和网络平台听取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2、按照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自查事项和公司《关于内部控制体系基本规范》,已重新修订及制定了《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关于外派董事、监事的管理办法》、《关于控股(参股)公司的管理办法》、《关于内部控制体系基本规范》、《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制度》、《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实施细则》、《公司关于累积投票实施细则》、《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实施细则》,并获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3、同时,公司还在《“关于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自查报告及整改计划》中对每一项需整改的内容明确了由董事牵头的责任落实人。日前,已经制订或正在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有:《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规程》、《独立董事年报工作制度》、《总经理工作制度》、《公司财务预算管理》、《职务授权制度》、《危机管理、风险防范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订,将为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体系和保证正常运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4、公司一直遵循公平、公开、公允的原则,所制订的《公司关联交易的管理办法》,对关联交易的原则、关联人和关联关系、关联交易的决策程序、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等作了详尽的规定。公司每年发生的日常关联交易,严格依照公司《公司关联交易的管理办法》的规定公告,并经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5、公司章程中还明确规定了对外担保的基本原则、提出和审议程序、公告披露等。报告期内,公司没有除控股子公司以外的对外担保事项。公司对子公司的担保,严格遵守、履行相应的审批和授权程序。对照深交所《内部控制指引》的有关规定,公司内部严格控制、审核对外担保的事项,从未发生违反《内部控制指引》的情形。公司财务处理实行审慎原则,负责进行审计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浙江东方会计师事务所及上海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多年来均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公司建立了对高管以《公司高管年薪考核方案》为依据,以公司经营责任目标为主要内容的考评、激励和约束机制。相关的奖励制度从上市之初就建立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实施至今。报告期内,公司四届二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公司高管年薪考核方案》(2019年修订),在该方案中修订了具体考核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公司高管人员的责权、薪酬之间的约束机制。

7、四届二次董事会表决通过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健全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议案,主要内容有:(1)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并向董事会汇报工作;(2)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指导下具体开展工作;(3)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隶属部门暂挂董事会办公室,待基本条件成熟时设立为独立的部门;(4)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配置一名负责人,职级建议为公司处级。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不低于三名,在2019年底前基本到位;(5)公司监事会在公司内审功能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以及执行《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公司内部审计实施细则》的情况实行有效的监督。

8、2019年9月14日浙江证监局监管处有关领导来公司就“公司治理专项活动”进行了现场回访检查,对公司进一步深化公司治理提出了意见及要求。浙证监上市字[2019]172号《关于对杭汽轮公司治理情况综合评价和整改建议的通知》的文件中对我公司自上市以来,在公司治理结构、三会决策制度、内控制度、会计核算、信息披露方面作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时指出:公司应进一步完善内审部门的人员构成和职能,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作用。

目前,公司高管层已按照监管部门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健全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意见和要求基本落实了整改,2019年一季度末已按有关规定成立了隶属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基本具备开展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公司内部控制的监察的职能。

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自我评价:

1、公司已基本建立了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基本能够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基本能够确保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公平,基本能够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

2、公司建立的风险控制系统基本健全且行之有效,基本能够保证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