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勘探技术论文

勘探技术论文

时间:2022-02-19 13:0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勘探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勘探技术论文

第1篇

1.石油勘探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石油勘探业的发展在机遇中也面临了各种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1)石油资源有限所带来的挑战。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而经济的发展又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已有的石油资源都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石油勘探技术所带来的综合开采效率和石油勘探的质量决定了石油资源的利用,发展和采用新的勘探方法意义重大。

(2)石油行业的竞争所带来的挑战。低油价和行业内部的竞争给石油行业和石油勘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油气勘探项目的经济效益能否得到保障,取决于综合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勘探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3)勘探对象的日益复杂给勘探技术带来的挑战。勘探成熟度的提高给勘探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我们通常所说的成熟度(即地质中的成熟度),通常是相对碎屑岩而言的,分为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两种,而勘探对象的复杂也对钻进、测井等勘探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2.石油勘探技术发展的现状

(1)测井技术的进步。油田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测井是确定和评价油、气层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测井技术的优势在于,发现油气层并对油气层资源做出评价、精细分析、描述相关特征并进行管理等等,现代测井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测井地质工程的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测井信息的采集工作逐步向网络化,成像化,频谱化等方向,在四大技术体系的带动下,向三维测量的方向上发展。

(2)钻进技术的进步。在钻进领域的不断进步和技术发展中,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被其带动,膨胀管技术,单直径技术,以及微孔钻井技术的发展都大大推动了石油勘探的发展,虽然其中还有很多的技术难题亟待解决,但现代钻井技术发展趋势是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向多学科紧密结合、提高油井产量和油田采收率方向发展、向有效开采特殊油气藏方向发展已经非常明确。

二、展望未来的石油勘探技术发展

1.新的勘探技术和勘探方法应运而生将会是必然趋势石油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特点决定了石油勘探技术将朝着精细化的方向上发展,对于新领域的探索要求更为先进的勘探技术作为保障,特别是对一些非常规的油气资源勘探更是如此,因此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勘探要求将随着勘探领域的拓展而不断发展。

2.学科技术的交融应用将是石油勘探技术发展的关键自然技术,社会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让新的勘探技术和勘探方法应运而生,展望未来的石油勘探技术发展,学科间的发展和相互交融所带来的进步必然在石油勘探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信息化智能化的石油勘探发展将是一个发展趋势。

3.现有的勘探技术将会深化,细化,综合化石油资源的紧张将会让老油区的勘探工作再次成为焦点,更为精细化和更为深入,涉及更广的勘探,更为综合的研究和技术发展将成为趋势,充分开发利用遥感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和钻井资料。

4.勘探目标将会出现转移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多集中在浅层的开发,所以勘探技术的应用大多集中在浅层,传统的勘探认知对象局限在盖层甚至是上部盖层中,随着石油勘探要求的不断提高,由浅层勘探转向深层勘探必然会带来勘探技术上的革新,把勘探重点转向前中生界海相地层和变质基底以及早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资源的勘探,要求我们在勘探技术的认识上需要提升,同时打破传统勘探技术的认识,加大科技投入,适应新的勘探发展要求。

5.石油勘探将逐渐被天然气所取代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仅仅依靠这一种资源来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而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天然气的时代,天然气资源作为石油资源的替代品,一些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工作将会是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勘探科技和方法将会应用到非常规石油资源领域。

三、总结

第2篇

我国在研究矿产资源理论方面已经较为成熟,而且现代成矿理论也在进行着深一步的研究,主要包括地质学理论、矿系统理论这些内容,这方面的研究成效对于地质深层找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矿床成矿理论

地质成矿和地质找矿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地质发展阶段。不同种类的矿床相互之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地质结构如果不同的话,最终所形成的矿种也是不同的。我们把成矿的系列分为四个类型,矿系类类型、成矿系类、成矿系类组合、成矿亚系列,因此矿产处四类当中的任何一类,都能够相互有机结合,在地质找矿的工作中应用矿床成矿系类理论可以更加行之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2)深部流体作用理论

我们在地壳流体的研究当中发现,矿藏的产生与地壳流体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是非常直接的,这一过程我们把它称之为深部流体作用理论。并且从长期的地壳研究当中,我们会发现,地壳深度的运动范围是目前为止最大的,而我们所熟知的矿藏一般情况下也都是在流体中出现的,有很大一部分的珍贵矿藏也与流体运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这些矿藏也都是产生在流体的活动范围内的,这一发现给我们的地质勘探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参考方面的依据。

二地质找矿布置的创新

1地质找矿布置创新的重要性

我们只有不断的突破自我,完善科学的地质找矿布置方案,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打破传统找矿模式,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复合现代化需求的地质找矿模式。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地质工作已经由传统的模式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模式。但是在转变的过程当中,找矿工作没有满足统一布置的要求,并且随着找矿工作的创新程度加大,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说找矿项目非常的松散,每一个都是独立存在的,而且结构方面也不是特别的集中。这些问题也是找矿工作没有办法在布置方面取得较大的成效。

2地质找矿布置创新的方法

(1)组织建立创新型的布置研究团队

充分了解现代化市场的实际需求,时刻关注市场动态,不断吸取外国的经验,从而进一步的增强矿产勘查布置的研究能力。

(2)对矿产勘查实施统一的规划

我们要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矿产勘查规划方面的方案,在制定完方案之后再统一的计划地质勘查,并且在勘查的过程当中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找矿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达到最佳的找矿结构,在找矿的过程当中尽量避免出现重复情况,逐渐实现我国不同省份地区的地质统一规划的目标。

(3)选择一些较为重点的勘查地区

这里所选择的重点地区主要是指的矿种与成矿区,选择已公布的重点勘查项目和勘查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对矿产勘查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不断的挖掘那些具有潜在价值的成矿区域。

3地质勘探在地质找矿中的具体运用

(1)逐渐的提高地质勘探技术的现代性

我们知道寻找矿产的方法有很多,而现代的找矿技术是从思考使用综合技术的角度出发的,在详细的了解地表到地层深部的情况之后,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成矿规律。我们在地质勘探的过程当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勘探的数据进行运算之后,会制作出一个数据图表,这样可以我们的勘探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一图表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2)不断的完善创新

第3篇

关键词:工程勘察新技术工程建设

工程勘察是调查研究拟建工程场地的地形、地质环境特征及其与工程建设相关关系的综合应用的活动。它为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提供地质资料和依据,是设计的基础环节。工程勘察技术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物探检测、工程勘探、工程测绘、水文勘测及试验与监测技术等。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及“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工程勘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对工程勘察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专业由于技术装备逐步改善,注重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不断开拓市场,除了常规的水电河流规划、前期工程勘察及施工地质工作以外,还不断向市政工程、公路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工程、新能源工程及国外工程拓展,技术手段也趋于多样化,勘察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1.勘察专业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建设项目规模的增大,面对的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和提高,我们在诸多领域具备了很强的技术实力,如: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高坝大库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喀斯特地区水文地质勘察研究、高地震烈度地区高坝大库水库诱发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等领域。地质分析的手段和方法也得到不断发展。

1.1.我国工程地质研究部门引进和开发实用软件。引进边坡稳定计算程序用于滑坡、塌岸稳定分析,提高勘察成果的定量化判识水平;引进开发了勘探图件、地质剖面制作程序及三维成像技术,开发并进一步完善“工程地质软件包程序”,较好地解决了钻孔成图中的很多难题,也为地质平面及剖面图的绘制起到了较好的辅助设计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结合工程实践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我国工程地质研究部门开发边坡斜面摄影成像技术用于工程实践,提高了地质编录工作效率,获得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数字信息;开发水电站枢纽区工程地质三维可视化建模与分析研究系统,已应用于生产之中。

1.3.积极引进并应用新的地质勘察和分析手段。在水电站勘察过程中,根据地质分析的需要,在右岸构造软弱岩带勘察中,使用了地震波CT测试技术;采用模型洞原位变形观测分析地下洞室稳定性;在右岸构造软弱岩带稳定性分析、左岸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溢洪道边坡稳定性分析均采用了目前比较先进的三维弹塑性有限法分析和三维流形元分析方法,为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施工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1.4.其他新方法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坝基岩体质量分类、边坡岩体质量分类、边坡稳定分析、岩体弹塑性理论、地质力学模型、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试验方法的发展应用;电脑与工程地质软件包的开发应用;勘测手段及钻进取芯技术的提高、物探各种测试手段的广泛应用强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地质勘察中获取工程地质资料周期的缩短和工程地质条件快速分析评价;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地质专业劳动生产率。

近几年,我国从生产需要出发,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很好地推广应用:选取适合各类地层(的金刚石钻头,提高钻进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继续完善大坝灌浆变形观测和抬动观测技术,确保坝体安全和工程质量满足要求;在河床冲积层勘探中,采用了SM胶取芯技术,保证了试验样品的原始状态,为冲积层特性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材料。.5水文勘测开发的电波流速仪,在电站简易测流中投入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近年,又开发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现已逐步应用于大型水电站的测报中;为改善以往在水情测报中一直采用的点测量及测流时间过长等问题,水文勘测技术人员正着手对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简称ADCD)”技术进行论证和调研,并逐步将此技术运用在对西部山区性河流的水情预报中,计划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最终实现水情的“瞬时”测量预报。

1.6工程物探在水电站开展了大范围的河床冲积层地震波探测;应用声波垂直反射波法、声波CT法及红外线热成像三种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地探测到了坝体面板脱空等工程质量问题;在多项水利工程和多个水电站勘察中,应用高密度电法勘探方法,解决了水库漏水问题和断层构造发育范围及深厚覆盖层地质问题,且成效显著。研究并应用“隧洞施工监控量测一体化”,“坝基岩体质量测试的空间分析”,“数字式全景钻孔摄像系统”,“堆积体的综合物理探测技术”,“大坝面板脱空综合物理探测技术”,“小波变换在水电工程地球物理中的应用”等新方法新技术,拓展了物探的应用领域,提高了物探的探测精度。

2.勘察专题研究成果应用

2.1大型水库库岸稳定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用了航空遥感技术与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相继对一批大型水电站进行了库岸稳定性研究,为快速、高质量地评价库岸稳定性及其他水库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勘察、研究、评价、预测水库区天然状况和蓄水运行条件下库岸稳定性问题的思路和工作方法,包括岸坡类型划分及其变形破坏机制、库岸再造及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及预测、岸坡失稳及水库诱发地震灾害调查与分析预测、移民安置选点与处理措施建议等。该项目成果在后来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电工程水库库岸稳定性地质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水库库岸稳定与移(居)民点调查地质工作效率及成果质量。

2.2大坝面板脱空无损探测研究与应用“大坝面板脱空无损探测研究与应用”是通过试验比较论证提出了采用3种物探方法(声波垂直反射法、远红外热成像法、地质雷达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为消除大坝病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提高大坝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传统的单一物探方法相比,本项研究成果具有多种方法互为验证、利用了不同的物性差异特征﹑探测成果准确可靠的优点。大坝面板脱空的处理质量,节约了处理成本,而且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采用EH4进行深厚堆积体厚度探测应用该方法测量深度大,野外劳动强度小,生产效率高,现场测量直接成像,能十分清楚地辨别地下二度体的异常。该项新技术即EH4电导率成像探测非常实用。而该方法不受这些因素影响,较准确地探测出了堆积体厚度。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工程中,减少了工程量,节约了工程投资,节省了时间,经济效益显著。

2.4软弱岩带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成果应用:对坝址右岸构造软弱岩带的分布范围和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勘探以及室内和现场试验工作,并完成了现场高压固结灌浆试验和现场渗透变形试验,针对软弱岩带的工程特性、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对工程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基础处理措施。该专题成果为可行性研究的经济技术分析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国内外同类工程的地质勘察和设计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5“深挖高边坡快速地质编录成图技术”在高陡边坡地质资料收集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进该项技术用于水电站具有针对性强、收效高、安全快速等良好作用。该技术运用摄影测量的原理,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完成高陡边坡影像的正射、线画图的生成,从而完成了地质编录工作。其技术特点:①在地质编录生产中高效、实时;②减少现场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③利用无站标测量技术和手段可完成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任务;④高边坡计算机快速编录成图还可以不断地积累边坡数字化的编录数据,为以后建立工程地质数据库提供良好的数据源。该技术在小湾主体工程边坡及坝基开挖中均有应用,可实现安全、高效、准确地进行地质编录,通过软件功能还可在图像上对地质现象进行较精确的定位,这是传统的地质编录所难以做到的。

3.今后工程勘察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总体思路

第4篇

近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许多智能化的科技工具也逐渐走进了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中来。首先,在钻井的工作中,我国在不断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之后采用了欠平衡钻井技术,这种技术十分先进,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的降低钻井工作对于底层的伤害。其次,在测井技术方面,我国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发展不断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使得测井技术更加的先进,发展的更加快速,测量出的物理参数等有效数据也更加的准确和精细。不仅如此,我国许多石油企业还不断的研发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新的测井技术,许多先进的测井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最后,我国的石油开发研究在物探方面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努力,因为物探技术在石油开发中所占有的不可或缺的位置,相关的研究人员在物探技术的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科技元素,比如说不断的实现完善的可视化钻井过程,让钻井过程更加的安全,同时也是钻井的仅占更加直观,有助于更好更快的完成钻井任务。

2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创新

由于石油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走向,所以,石油相关的问题一直是我国不断研究的难题,无论是石油开发工作,还是对石油资源的保障工作,都越来越难以进行。如果想要让我过的经济水平保持在良好水平不切不断的向上发展,那么,保证石油资源的开采顺利,资源充沛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而若是想在如今艰难的形势之下依旧保证好石油资源的安全,那么,跟进时代步伐,不断进行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创新,寻找石油地质勘探的崭新途径,是当今背景下必须实施的重要举措。

2.1多方面、综合性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石油勘探工作越来越难以开展,无论是在地形崎岖复杂的山地中,还是在一望无垠的黄土塬上,进行石油勘探的客观难度都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物探工作,一直是石油勘探工作中十分难以进行的一项工作。基于这样的工作难点,我国的石油物探技术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改进,不断的以科学技术为基准进行创新,比如将二维至四维的技术加以融合,相互配合,一起制定出一套最符合实际情况的物探发展路线。并且,不断的实现工程一体化,加强石油勘探工作效率,使整个石油勘探过程更加的流畅。

2.2利用科技作为技术依托进行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在石油地质勘探乃至后续的整个工作进程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国的石油工作进行的无疑更加的顺利。发展的势头也更加良好。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应该善于利用科技作为技术依托进行相关的创新工作,比如说,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三维地震、油藏、盆地等进行模拟。还可以使用3G技术,从生产管理到石油勘探设计进行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模拟观察,实现石油勘探在质量上的飞跃。同时,含油气系统的作用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发挥,将传统逐个进行研究的状态进行改变,将整个石油开发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有记得联系在一起,是工作的整体性更强,体系更加科学,理论更加完整,运行起来目的更加明确。

2.3可膨胀套管技术的应用

因为在幽静之中,油井口到油层的大小是不相同的,而下去探测的套管粗细却是无法变化的,这就导致套管在井下作业的时候无法进行变化从而影响勘探的效率。为了不让勘探的效率被井口的大小所影响,套管能够更快的到达目的层,有研究中心就研究出了创新型的套管技术---可膨胀套管技术。这种可膨胀套管技术主要采用封割管作为主要材料,使得套管在下到油井之后可以膨胀到原本的两倍之大,对于石油勘探工作有着更加明显的辅助作用,并且能够使石油勘探的资金成本明显降低,十分具有实用价值。到目前为止,这种可膨胀套管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油田企业使用,相信这样具有科技水平和创新思维的新型技术,能够在未来的石油地质勘探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我国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策略

总结我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今我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情况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难得出,我国的石油开发工作需要不断的丰富理论,找准方法,进行科技创新的结论。石油开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今后的日子里,相关的研究人员一定要以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改良材料,利用不断丰富起来的地质理论知识结合高水平、高素质的相关技术人员的精良技术,不断的寻找适合不同情况下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方法,不断的研发出能够使石油地质勘探工作更加具有高效率的勘探技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要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以下石油地质勘探技术。

3.1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的发展

为了更加直观具体的观察到油气的分布状态等资料,利用尤其系统知识和三维可视技术为基础依托进行整个过程的模拟,是石油开发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实用性十分强,对于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帮助也十分大,所以,进行对于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的改良和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将来对于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的改良和创新上,相关的技术人员们一定要秉承着数值模拟与实验有机结合的理念,不断的进行研发,使整个模拟技术过程更加的具有技术水平,可以发挥的作用更加的强大。

3.2评价决策系统的发展

纵观国际上的大型石油企业,在经过不断的沉淀和总结之后,基本上都有着较为完备的评价决策系统,在这个系统的指引之下,可以更好的在同类企业中发展,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我国的石油企业可以向这些国外的大企业进行学习,建立起勘探目标与资源一体化的评价技术,从而更好的在竞争激烈的石油市场之中谋求一个长远而又持久的发展,并且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稳定。

3.3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石油资源的商业化,是历史发展下的必然现象,所以,在进行石油开发的相关工作的同时,石油企业必须将石油开发工作和商业应用工作结合到一起,利用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使石油开发能够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商业效果。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大型的石油企业将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在油气勘探工作中进行了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个方面上,我国也可以效仿,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再次创新,以便更加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取得更好的效果。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煤及煤层气;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06-0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特点

“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近年新设教学研究方向,其设置符合我国煤矿瓦斯灾害治理及煤层气开发利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是一个要求理论基础宽厚,偏重实践的专业,其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能力。随着国家能源政策尤其是煤矿整合治理的进行及煤层气商业化的实现,对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很大,煤及煤层气专业学生刚读大四已与用人单位签约,且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范围广。由于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在本科期间开设了钻井工程、完井工程、煤层气排采、井下瓦斯抽采、采煤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煤层气地质学、矿井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等学科课程,毕业后,既可从事地面煤层气勘探开发,又可以从事煤矿井下瓦斯灾害治理,因此,煤及煤层气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广泛,涵盖了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物探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

2.紧密联系实际。煤及煤层气工程属于工科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将在煤矿生产企业、煤层气勘探开发公司从事技术工作,怎么样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熟练掌握并在自己的技术岗位上能够有所创新,本科期间的教师的教学至关重要,好的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本科煤及煤层气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其所学知识的融合,同时,也要紧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要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使毕业课题的选取与现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对于优秀的学生,要通过实习,能够发现、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综合考察性强。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涉及课程门类多、跨越大但又不失专业性。既要懂得井下的安全生产,又要明白地面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既要能看懂机械图纸,又要会土木实施;能测量会勘查……总而言之,为掌握煤层瓦斯的赋存、运移、产出规律,与之相关的巷道部署、设备选型、施工作业、测绘测量等等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将所学能所用。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对综合能力考察能力强。

二、煤及煤层气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

1.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及随意性。统计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9―2013年煤及煤层气专业毕业生去向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占26.4%,第二类是在相关的煤层气开发公司就业,从事地面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占24%,第三类是从事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及安全管理工作,占41.6%,其余占8%。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选题之前个人毕业去向已经确定,但在选题过程中,往往选择难度较小的毕业课题,管理较为宽松的指导教师,甚至有少数同学认为无所谓,做什么课题都可以,并没有与自己的以后相关工作进行关联,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学生实习落实考核不到位。毕业实习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必不可少的一环节,为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素材及支撑,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但限于近些年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用人单位出于安全考虑并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尤其是煤矿井下,往往即使同意到矿实习,也难以实现井下学习的目的。单靠指导教师的推荐能获取实习机会的学生人数有限;同时,少数学生在联系实习时,害怕被拒绝,害怕和人沟通,甚至是由于惰性不愿意深入现场进行实习;学校对毕业生实习尽管采取抽查等形式,但也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实习效果进行考核。

3.重答辩结果轻过程管理。本科毕业答辩不仅仅是对学生论文(设计)的一个展示和体现,更是对其本科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合凝练。但答辩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对论文(设计)本身的就事论事,而弱化了论文(设计)之外的相关专业理论,对其实习、选题、开题、中期等各环节缺乏有效的考察,并且在最后的答辩过程中也难以体现。而过程往往决定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水平,防止了少数学生在极短时间内粘贴融合成最终论文(设计)却能取得不错的答辩成绩的弊端。

三、解决对策

1.端正态度,明确职责。(1)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所承担的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对论文的选题方向、思想观点、结构格式及文字质量负指导责任,并对学生的论文成果及表现做出评价。(2)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正确理解和应用,综合分析能力,测试、计算及编图的基本技能,文字表达能力,正确的思维,优良的学风及专业外语阅读能力等方面。(3)贯彻“因材施教”的精神,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综合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在确定选题、论文的内容要求、指导方案等方面区别对待。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指定阅读有关的中文资料及与论文有关的外文阅读材料,供学生编写论文参考。(4)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指导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的独创精神,加以正确引导。(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告诫学生在论文中引用别人成果及观点时应注明来源,尊重他人成果。

2.联系实际,认真选题。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在经过三年半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计以及各种教学实习之后,在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到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等单位进行的综合实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了解煤及煤层气资源勘探、煤层气开发领域的现状,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但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素质、个人兴趣、毕业实习情况、已签约工作性质等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布置,使学生能够在众多课题可选范围之内,选择出具有一定挑战性、对工作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做出相关的设计或毕业论文。

3.考察效果,注重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是在现场(野外)调研、测试分析、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和分析各种实际资料,编制各种图件,分析和论证有关煤及煤层气勘探、煤层气开发等问题,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因此,在答辩过程中,问题设置不应仅仅局限于论文(设计)结果本身,更应该侧重对于论文(设计)的整个过程的提问。同时,要加强教师在毕业实习、选题、开题、中期报告、论文(设计)终稿、汇报PPT等环节的考察和监督,从而提高最终的论文(设计)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现,在分析研究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查找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煤及煤层气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相信只要端正态度、明确职责、扎实落实、细化管理、注重过程、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就一定可以把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2004114号])[Z].2004-04-08.

[2]孙志高.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质量控制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137-138.

[3]黄伟,唐焱,张鑫.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分析讨[J].大众科技,2013,15(170):110-111.

[4]刘波.粒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第6篇

英文名称: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0747

国内刊号:11-2360/TE

邮发代号:82-15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7篇

(淮北矿业集团芦岭煤矿瓦斯办,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钻孔测斜成像技术是通过测量钻孔测点的顶角、方位角、工具面向角和孔深,经过计算可知测点的空间坐标位置,经过多点测量,从而得到所打钻孔的轨迹,以便及时纠偏,缩小钻孔预定轨迹和实际轨迹的误差。

关键词 :钻孔;轨迹偏斜;三维视图;成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TD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204-01

1 引言

在煤矿井下钻进工程中,必须根据地质、地层和技术条件合理设计钻孔的轨迹。但在工程施工中,由于自然、技术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实际的钻孔轨迹往往偏离设计轨迹,这种现象称为钻孔偏斜。孔斜的存在会造成以下危害:

(1)钻具与孔壁间磨损增加、缩短钻具使用寿命、增加工程量、材料消耗加大,还可造成钻机传递能量的损失、降低钻进效率;

(2)地质孔孔斜超限,影响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度。

(3)各类如疏干孔、电缆孔等需要钻透巷道的工程孔,由于孔斜的影响,使钻孔底部偏离原设计孔位,需在巷道中做探巷寻找该钻孔,增加工程费用。

2 工程实例

该孔在2013年6.8-13号完工,进尺74m后开始取芯,终孔106m。设计倾角55°,方位角37.5°。共取岩芯11组,岩石的分类依次为:泥岩、粉砂岩、泥岩、中粒砂岩、粉砂岩、中粒砂岩、粉砂岩、中粒砂岩、泥岩、细砂岩、泥岩。图4-7是倾角偏斜情况与深度的对应关系,从图中可以发现,倾角随深度的增加偏离程度也增加,且呈现出在岩性界面处变化梯度较大的规律性。

图2是钻孔轨迹与设计轨迹对比的三维视图,图中蓝色轴线代表Z轴,橙色代表Y轴,红色代表正东方向X轴,蓝色点折线代表设计轨迹,粉红色的点折线代表实际钻孔轨迹。从图中可以发现,实际钻孔偏离设计轨道,且在钻孔浅部时实际钻孔与设计钻孔对比呈“下沉”状态,随钻孔深度加大,实际钻孔轨迹呈“上漂”状态。

3 结论

从钻孔的实际方位角随孔深变化的关系曲线中可以发现,在上述的工程测斜钻孔中,实际的方位角与设计方位角都有偏差,从曲线图上可以分析得出,方位角比倾角波动厉害,也有随孔深增加而变大的不明显趋势,且与倾角在同一坐标系下对比发现,方位角的变化幅度较倾角幅度。

参考文献:

[1] 石平波,朱泽虎.煤矿井下钻孔测斜技术[J].河北煤炭,1994(4):41-43.

[2] 李静,张金昌,陈晓琳.地质勘探钻孔轨迹计算新模型[J],探矿工程,2011,38(1):22-24.

[3] 李番军.连续测斜仪研究[D],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4] 高茂林.陀螺寻北装置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2006.

[5] 张典荣,朱晓荣.高精度全方位钻孔测斜仪的研究及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3):58-60.

[6] 王岚.HMC2003磁阻传感器在钻孔测斜仪中的应用[J],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7] 唐军.YHQ—X型全方位钻孔测斜仪在煤矿地质超前钻探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7,26(10):96-97.

第8篇

美国放弃

199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4名学者联名发表了《地震无法被预测》的论文。论文作者指出,在经历了近30年的精心研究后,他们发现,地震是无法预报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是毫无希望的。

见预报无望,美国政府根本没有设立专门的地震局,而是由研究龙卷风、热飓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兼顾监测和记录地震活动。可惜的是,垄断着世界顶尖技术的美国地质勘探局,却从未预报过地震的讯息。

虽然不能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但美国地质勘探局并非毫无作为。借助地质活动数据,科学家可以计算出未来将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比如,科学家预测在未来30年内,旧金山湾区发生重大地震的概率为67%,而南加利福尼亚的概率是60%。因此,美国地质勘探局致力于通过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等级,来减弱未来地震的危害性,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研究短期预报上。

不过,就当全世界都打算放弃地震预报时,中国地震部门却成功的预报了一次地震,这个奇迹就发生在辽宁海城。

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县附近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由于地震部门预报准确,人们获得了两个半小时的逃生时间,虽然仍有328人死亡,但对于一次7.3级的强烈地震,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困难重重

海城地震预报是国际上承认的唯一一次成功的短临预报。但是,就在人们以为海城地震预报模式可以推广之时,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却没有预报成功。这是因为地震的成因、发生机理和触发条件等,是非常复杂多变。所以,《美国地震协会公告》曾评价说,“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经验主义、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只是预测地震的一次巧合。”

地震的难以预报体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有几点。首先是,地球内部的情况难以知晓。地震多数发生在地下15公里以下的地壳里,这次芦山地震就是发生在离地表16公里处。目前,人类对于地壳的研究极限是地下12公里,远远做不到直接观察到地震孕育发生的全过程,只能在地表凭借有限的仪器设备,捕捉地壳内部结构和状态变化的间接信息。因此,难以捕捉到地震的信息。

其次,人类对地质观察的知识和数据积累并不全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地震记录的国家,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夏代末期,《竹书纪年》中就对地震做出记载。但由于缺乏精准、有效的测量仪器,两千多年来,人类始终没有获得过一次地震的完整资料。

第三,人类对地球构造运动的理论还不成熟,认识才刚刚开始。即便有一些经验和知识,也不能用于彼时,如海城的经验无法用于唐山地震,也不可能完全应用于今天的汶川和芦山地震,只能用作参考。

既然地震不能预报,要地震局来干什么?

其实,地震局对科研人员的工作已经有长篇描述,如开展地震数值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对中期和长期地震危险趋势做出定量化的预测,开展地震前兆机理研究,开展对构造活动、地震过程的观测方法研究等。简言之,地震局可以在地震时监测各项地震的指标,做出震级评估,震后灾害预计等等,虽然不能提前预报,但是可以起到对地震记录、分析等作用,为后人提供地震的资料。

长远期望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一些观点已经表明,他们将放弃地震预报的研究,例如“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不知道如何预报,并且也不打算知道。”相反,中国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对于地震来讲,现在不可知是正确的,但未来不可知,那就是错误的。至于未来有多远,则要看研究人员的探索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了。

美国地质勘探局放弃研究,不代表宣判地震预报研究的死刑,世界上还有相当多的科研人员在利用各种设备、技术和地震预兆进行地震预报研究。

中国研究人员从对地震的长期监测和研究中,对一些地震灾情做出了长期预报。例如,1976年云南龙陵地震、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和1976年四川盐源地震,就成功的实现了长期预报。

地震预报是否有意义以及未来是否有突破,谁也没有答案。不过,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话最有启示意义:不管我们的照明灯能把光投射多远,照明圈外依然会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的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渊黑洞。我们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就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移动我们的提灯吧。随着一个个局部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将了解世界的全貌。

第9篇

由于资源勘探逐步进入复杂地质区,原始资料采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采集的资料质量变差,各类强干扰十分活跃,这给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低信噪比地区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是噪声压制工作,之后的反褶积,速度分析流程,叠加等都对原始资料的信噪比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论文对研究区资料不同的滤波处理,通过对噪声的压制,突出了有用信号,减小了噪声干扰,为接下来的处理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

低信噪比;干扰波压制;滤波

1.前言

在资源勘探过程中,资料处理是一个基础性,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资料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解释的精度,甚至是整个勘探的成功与否。正是如此,我们在做资料处理时应该针对资料特点和研究区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不同方法对比选择一个适合该区域的处理方法,确保我们所处理的资料是正确的可以放心使用的,为后续资料处理及解释精度提供基础。论文结合研究区地震资料在地震记录上的特点,原始资料受面波干扰较为强烈,同时反射信号较弱,信噪比较低。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结合目前的一些提高信噪比的方法,对实际资料进行噪声压制,提高资料信噪比。分析滤波之后地震记录上的干扰波压制效果,之后才用不同参数进行反褶积处理,提高纵向分辨率,选择合理的叠加速度进行叠加,得到一个滤波处理之后的叠加剖面。最后对不同滤波方法的叠加剖面效果进行分析,得到一个适合研究区的干扰波压制方法。

2.实际资料处理分析

首先,将我们得到的实际资料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包括数据的编辑和校正。然后分别对地震数据有效波、面波和声波进行频谱分析。经过频谱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有效波的频率大致分布在20Hz~70Hz之间,面波的频率大致分布在10Hz~20Hz之间,声波的频率大致分布在70Hz~100Hz之间,利用这些波的频率分布范围,可以为后续的滤波提供参数选择。由于有效波的频率和干扰波的频率在不同的分布范围之内,因此可以利用一维和二维滤波来压制干扰波的影响。本文选择了带通滤波和二维F-K滤波对工区地震干扰波进行压制。由前面分析知道有效波频率分布具有一定的范围,因此我们通过带通滤波把在地震有效频率范围之外的成分滤去,从而保留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仅做带通滤波处理前后的单炮地震记录图对比如图1所示: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经过带通滤波处理之后单炮地震记录上的声波有所减少,部分声波干扰得到压制,而面波压制较弱。经过速度分析动校正之后得到仅做一维滤波的叠加剖面(见图2)。由图2可以看到,对工区地震数据仅进行一维滤波变换后,在所得到的叠加剖面中还是存在着严重的噪声干扰,分辨率差,信噪比较低。从而有必要对本工区地震数据再进行二维滤波。F-K域滤波也叫二维滤波[4]。和一维时候差不多,有效信号和噪声干扰的频波成分分别在不同范围之内,这可以在f-k平面上表示出来,分别表示为高速干扰区,有效信号区和低速干扰区,f1~f2表示有效信号的频率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外的部分都属于干扰。在f-k平面上,有效信号和干扰信号分别在不同的区域,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在频率上和视速度上的特点将其识别出来,并且利用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很好地将各类频率,波数的干扰压制。对地震记录做f-k分析后,接下来对地震记录上的干扰波进行压制。在进行二维滤波之后,根据速度谱选取合适的叠加速度进行叠加,得到二维滤波之后的叠加剖面如图3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在对地震资料进行二维F-K滤波之后,在叠加剖面上信噪比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分辨率大大提高,同相轴连续性较好[1][3]。最后对比分析仅做一维滤波和同时进行一维和二维F-K滤波之后得到的叠加剖面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由对勘探区地震数据压制干扰波流程中仅做一维滤波处理和同时进行一维,二维滤波处理之后所得到的叠加剖面对比可知,对工区地震数据同时进行一维滤波和二维滤波处理之后,干扰波得到很好的压制,同相轴连续性明显增强,提高信噪比方面效果明显。

3.结论

由于研究区地质条件较差,纵向横向构造变化巨大,导致采集的原始资料各类干扰较强,面波和声波发育,信噪比较低。对于面波发育,声波干扰很强的地震资料处理是复杂地质区地震资料处理的一个繁杂的工作。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本文分别进行了一维滤波和F-K滤波处理,对地震数据中的干扰波进行压制,通过对比分析,在本次研究区中同时进行一维和二维滤波处理能很好地压制干扰,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2]牟永光,陈小宏等著.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3]黄大云,低信噪比资料处理方法研究报告[R],川庆钻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内部资料.

[4]张雅纯等,变换压制线性干扰的应用[J].石油物探.1994,33(2),102~106.

[5]司宏奋,刘雨涛,刘俊友.地震勘探收费预算标准探讨[J].西部资源,2013(03).

第10篇

关键词:益生菌,食品,应用

 

益生菌又称生理性菌群或正常菌群,指与人或动物保持共生关的一类活性微生物。迄今为止,它已在食品、医疗、卫生等领域广为利用。随着我国在野外勘探、科考、部队执行任务等干燥、低温、低压等的特种环境下工作的不断开展,参考并借鉴外国经验,将益生菌应用到特种环境食品的研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益生菌的定义及功效

(一)益生菌的定义和分类

目前国际营养界一般将益生菌定义为“含有足够数量活菌组成明确的微生物制剂产品,能通过定植作用改善食用者某一部位菌群组成,从而产生有利于食用者健康作用的微生物制剂产品”。益生菌来源广泛 ,新鲜的蔬菜、水果自身就带有少量的益生菌,乳酸发酵制品也是益生菌良好的来源。目前,常见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类、乳酸杆菌类、链球菌类、芽孢杆菌类等。

(二)益生菌的益生功效

益生菌的益生功效已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证实,主要表现在益生菌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促进营养物质的产生、代谢和吸收,提高免疫功能,预防胃肠感染和腹泻、抗肿瘤,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控制高血压、促进泌尿系统健康、降低与酒精中毒性肝病相关内毒素的影响等等方面作用。

二、目前国外各部门益生菌的研究状况

(一)民间科研院所的益生菌研究状况

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民间科研院所对益生菌的研究与应用较受到重视,而且其研究较显得专业化和系统性。免费论文参考网。就目前的研究与运用水平而言,要数日本与法国处于较领先地位。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时,日本的京都帝国大学徽生物教研室的代田稳博士就已成功地分离出来自于肠道的乳酸杆菌,这种有益菌在经过强化培养后能活着到达肠内生存,而这种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益力多菌的乳酸杆菌目前已被广泛地运用在日本的食品、饮品、医学等领域。法国在益生菌方面的研究也不亚于日本人,目前已拥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和非常专业的益生菌科研队伍,另外美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十多个国家也有上乘的表现,培育出不少优良的菌种。

(二)特种环境工作部门的益生菌研究状况

国外的不少特种环境工作部门也在积极开展益生菌的研究,其中美军则走在了前列。据美军军事网食品技术协会网站介绍,为了解决在执行驻伊驻阿军事任务等特种环境下痢疾等肠道疾病的高发比例,美军正在研究三种富含益生菌的特种环境食品,一种是添加了益生菌的冰冻奶油三明治、条状花生酱和香草布丁等的食品,一种是将栎精(一种抗氧化剂)、肉桂胶(含咖啡因)和膏状甜冻(富含大量活性益生菌)加入到野战口粮中去,另一种是由用发酵后的牛奶添加了益生菌和酵母制成的开菲尔粒。

三、益生菌在特种环境食品中的应用对策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在特种环境下富含益生菌的食品,如何研制开发富含益生菌的特种环境食品,从饮食上为特种环境工作人员做好保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

(一)加强宣传引导,普及相关知识

引导大众关注重视益生菌,可通过开展益生菌知识讲座、广告宣传、发放传单等多种方式进行益生菌知识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使常在特种环境下工作的人员了解它的保健功效,让他们从心理上亲近它和认可它。在日常生活中加大酸奶等益生菌产品的食用量,促使养成食用益生菌制品的良好习惯,也为接受益生菌特种环境食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相关标准,培育优良菌种

一要参照国际国内现行标准,根据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和特种工作环境等特点,在菌种种类、培养方法、有效活性范围、保存条件等方面制定出适合特种环境食品的益生菌标准。二要加强对益生菌的理论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利用现代基因遗传育种技术,采取特种环境工作部门自我研发和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制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标准要求开发培育出一些高品质的新菌种。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进加工方法

根据益生菌应用效果的定义,只有活的益生菌类才能产生益生功能,因此必须运用高新培育技术和加工方法使特种环境益生菌食品中的菌群在摄入时保持一定的活性,主要方法有:改造益生菌的PH值温度等培养条件,获得更有活力的益生菌;添加保护性化合物,减少益生菌在加工过程中的死亡率;运用微胶囊加工技术形成保护膜;优化冷冻和干燥条件,增强益生菌的存活性和储存稳定性等。免费论文参考网。

(四)打破传统思维,研制新型食品

在研制新型特种环境益生菌食品时要充分考虑到储藏性、连食性、速食性、食用环境等性能指标,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进行研究:一是研究益生菌压缩干粮,即将益生菌加入到压缩干粮中,这样既保留了压缩干粮的特点又增加了益生菌的保健功效;二是将益生菌发酵后的奶粉制成益生菌咀嚼奶片,既节约了时间又补充了营养;三是研究益生菌泡腾片,投入水中就能达到和饮用酸奶一样的效果和营养;四是在研发改进双歧因子等功能性酸奶,替代牛奶供平时食用,以平衡调节肠胃功能。免费论文参考网。

随着思想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部队、从事野外勘探、科考等人员就能吃上富含益生菌的新型特种环境食品。

参考文献:

[1] 孙 欣. 保持益生菌食品中益生菌活性的技术方法. 食品工业科技,2007,9

[2] 赵胜娟. 益生菌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现状.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4

[3] 李延华. 益生菌的益生功效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通化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第11篇

英文名称:Mud Logging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中石油大港油田公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9803

国内刊号:12-1371/TE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12篇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趋势;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地质构造展开深度分析,为建筑工程选址、矿产资源勘探等工作推行与落实奠定技术基础。在地球物理勘探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为物探仪器,由此以详细检测分析地壳中的岩石物理参数。如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地质、煤炭、水电、建筑工程、石油等多个领域中应用,并且发挥处理显著的应用效果。

1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常用方法

1.1传统技术下的地球物理勘探

1.1.1电法勘探这种方法在地球物理勘探期间应用最为普遍,通过研究电学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地层电磁场变化规律,基于电性之间的差异性,对电场分布规律展开研究测量,从而保证地质情况被详细的了解[1]。1.1.2磁法勘探通过选择使用磁力仪器检测设备检测地质之间的磁性差异,对地下磁场的分布规律和异常情况作出研究,保证在段时间内寻找出地质问题。1.1.3重力勘探不用地质之间,其密度是各不相同的,以这种特点为出发点,选择应用重力测试仪器观察重力异常情况,了解和全面掌握地下地层起伏变化情况。1.1.4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技术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技术手段,该技术综合运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的方法,基于岩石地震波传播规律和地层地震波传播规律,对地质性质作出探究,预测地质活动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应对灾害发生。

1.2新技术下的地球物理勘探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地球物理探测仪器设备逐渐科技化,先进的电子技术逐渐取代传统的地质勘探设备,使得地球物理勘探质量提升。就探测深度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超浅层、浅层、中深层和深层。在超浅层勘探过程中,可选择使用浅层地震技术和地质雷达技术。在浅层勘探过程中,可选择使用高频电磁成像技术和高密度电阻率。在中深层勘探过程中,可选择使用高精度重力测试和可控源电磁测深。在深层勘探过程中,可选择应用深层地震勘探技术、高精度处理测量技术和天然大地电磁测探技术[2]。

2地球物理勘探期间的新理论和新算法

2.1小波理论

小波理论是以傅里叶理论为基础的,比较合适被使用在数据压缩、信号中差分方程数值解、成像处理、子波算法等方面应用,由此可显著提升信噪比和数据分辨率[3]。

2.2神经网络理论

神经网络理论对人脑的思维活动方式进行模拟,从而完成数据分析,在应用该技术手段的时候,可通过样本资料学习,研究及分析活动,确保得到的参数结果具有应用价值,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判断出样本资料应用价值,完成尚未处理的数据信息。

2.3几何分形理论

几何分形理论的实质,是对自然环境下经常性出现的不规则现象、不稳定现象以及常见现象展开分析,系统性分析在自然环境下,各种尺度的物体和现象之间的相似性。所以,在对整体信息进行预测时可通过使用局部信息完成[4]。

2.4混沌理论

在非线性系统描述方面多使用混沌理论体系,混沌理论体系与几何分形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都可以解释不同尺度下的标度律、差异性和相似性。

2.5地理信息系统理论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探测体系,需要综合软件支持和硬件支持,采集、存储、管理、查询和输出时间和空间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信息的处理方法,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查询并分析出数据信息[5]。

3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

应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最为常见的领域是能源资源勘察。我国能源资源结构多以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化石类为主,这种类型的能源资源在勘探时,对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比如在勘探煤矿资源、天然气资源和石油资源期间,大地电磁勘探技术的应用性很强。通过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快速寻找出不用地区的油气区构造情况,并且完成相应的评价,寻找到能源资源。在前期的勘探活动中,基本上需要依靠地震勘探技术实现,在详细的勘察期间,需对大地电磁测探技术、高精度磁力技术、高精度重力技术等展开综合运用,对油气地区的构造情况和油气地区区块作出评价,寻找适合油气存储的地质构造,解决勘探油气时存在的疑难问题。金属矿物探技术作为另一种经常被应用的物探技术,大多是利用电法和磁法完成金属矿物质勘探。这种勘探技术在应用工程中,基本上是采取电法模式完成的,为金属矿物质勘探提供便利,并且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持。该技术手段应用的基础,是围岩和矿体之间的电性差异,研究在地下传导时人工稳定电流场分布规律。磁法勘探的基础是矿体,或者时赋存围岩与其构造两者之间出现的磁性差异结构,在地表环境和高空环境下,探究分析磁场强度变化规律。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中,工程物探技术应用也比较广阔。现代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现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呈现出全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在工程勘探期间,总结出项目工程物理勘探的基本需求。工程物理勘探技术在铁路施工、公路施工、管道施工、水利施工和建筑施工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将物理勘探技术应用在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中,也是极具价值的。在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期间,可及时对电、热、光等物理要素进行检测,了解其变化情况,正确认识环境的变化过程,从而为提升环境保护质量,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突发性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在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预防时,合理的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4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就当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现状看来,相关专业人员与物理勘探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甚至各项工作在结合的时候存在着疏忽,难以实现相互帮助发展的需求。在实际工作期间,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现象也存在着问题。工作人员没有将计算机网络力量彻底发挥出来,在分析资料和查询数据时,经常性的处于被动状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性掌握并且熟练使用,从而保证自身工作效率提升,保证全面、准确、安全的完成各项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解释期间,秉承着多次反馈的基本原则,详细如下所示。图1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多次反馈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量日渐增加,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研究者不断投入资金和精力,以求获得突破。就当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现状而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已经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全新的功能和类型不断涌现,有效延伸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范围。例如,在地球物理勘探过程中,按照使用标准和检测要求,优化改良了超导重力仪设备和超导磁力仪设备,改良后得仪器设备,无论精准度还是稳定性,都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为勘探与开采矿物资源有着很大贡献。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应用,是计算技术发展的产物,该技术手段具有很好的集成性。换言之,地球物理勘探期间,综合物理勘探技术和测量仪器设备,寻找出各类设备在应用过程中的新功能。通过新功能的应用和旧功能优化,可以保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优化,数据信息呈现出良好的精准度,另外还能够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趋势作出反映。灵活性的选择和使用高速单片数字信号处理器,将其应用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上,增强信号处理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和误差修复功能,有效保障物探技术应用质量和效率[6]。总线技术发展应用。在物探仪器设备上应用总线技术,是当前物理勘探工作中最不可获取的技术手段之一。物理勘探技术包含有插卡式技术、模块化技术以及积木式技术。这种技术手段在应用过程中,为自动测量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快速寻找出相关参数值,保证与多参数和多功能基本要点相符合。在模块式系统当中,可保持结构处于紧凑状态,避免发生结构问题。数据采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已经逐渐走向国际化,同时还呈现出灵活性、数字化、功能化和智能化等多种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社会生产与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资源。如今,世界大多数地区的浅层矿产资源已经被勘探完成并且开发殆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逐渐将勘探活动过渡到海洋地区、沼泽地区以及沙漠地区等等,从而弥补当前国家发展出现的资源不足问题。

5结语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勘探理念相结合,提升了处理数据和地质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提升了探测精准度。由于在地球物理勘探活动中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理论全面应用,使得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总而言之,在新的技术支撑下,勘探技术必然会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获得良好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冠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现状与发展[J].世界有色金属,2019,000(013):183,185.

[2]吴骏业、郭荣文、柳建新、陈杭.神经网络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研究进展[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20,(04):111-118.

[3]廖建军,岳礼.物探测绘技术在石油勘探及开发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智能城市,2019,(10):49-50.

[4]郭继颂,肖君.青藏高原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组合模式[J].名城绘,2019,(09):1-2.

[5]何荣钦.基于层剥离的大地电磁数据在干热岩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9.

相关文章